特殊方案

2024-08-18

特殊方案(共12篇)

特殊方案 篇1

铁路接地技术是保障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铁路综合接地充分利用沿线设施, 有效降低钢轨电位, 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降低铁路各子系统单独接地所需的工程投资。对于场坪面积条件有限或高土壤电阻率地区, 采用综合接地优势特别突出, 尤其是长大桥梁、隧道地段。铁路各子系统接地纳入综合接地系统后, 大大降低各子系统独立进行接地处理实施难度的同时, 可有效克服各系统设备间的电位差。

1 特殊工点综合接地

1.1 综合接地技术方案的关键

综合接地系统是以沿线路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 充分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构筑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为接地体, 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 并将铁路沿线各专业电气和电子系统设备、构筑物内部结构钢筋、长大金属件等以等电位连接方式连接成一体的多专业分布式集成接地系统。

综合接地系统标准体系建立重点考虑的基本要素有接地电阻、等电位连接、钢轨电位、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系统安全、电流腐蚀等。综合接地系统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在于等电位连接和接地电阻, 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任意接入点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Ω”, 在综合接地总体技术方案的制定中充分反映了这两点。贯通地线是实现全线各地段接地装置、接地设备及设施等电位连接的重要载体, 桥梁、隧道、路基地段接地极的设置则是有效降低接地电阻的重要保障。因此, 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极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是综合接地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

1.2 刚构斜拉特大桥综合接地

1.2.1 刚构斜拉特大桥特点

高速铁路桥梁设计中, 跨特大江河时一般采用刚构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如南广铁路设计的桂平郁江双线特大桥, 桥梁总长11 327 m, 设286跨, 其中引桥部分281跨 (5跨为24 m梁, 276跨为32 m梁) , 中部主桥跨为36 m (2跨) 、96 m (2跨) 、228 m梁, 2座斜拉桥塔高达103 m (承台至塔顶) , 主体斜拉桥局部立面图见图1。这类桥的特殊性在于两方面:桥梁跨度大、桥塔高度高。这也是综合接地方案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

1.2.2 刚构斜拉特大桥综合接地方案

按照综合接地技术要求, 刚构桥梁上的金属结构均属带电体5 m范围内, 均应考虑接地, 以消除感应电等杂散电流的泄放。铁道部颁布的综合接地技术方案中, 接地装置均利用梁体及桥墩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 (以下简称结构钢筋) 。桥梁的接触网闪落保护接地应利用梁体上层结构钢筋;桥上大跨度范围的斜拉钢索等借助桥梁钢结构, 实现与综合接地系统的连接;桥梁上部结构接地装置与桥墩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借助桥梁钢结构。

由于大跨度桥梁接地极偏少, 入地点间距大, 斜拉桥塔桥的接地方案需结合桥塔防雷设计一并考虑。对于103 m高度的桥塔, 需设置避雷针系统。避雷针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组成, 其针状接闪器直接承受雷电, 需高出被保护物体, 当雷云的下行先导向地面上被保护物体发展时, 处在高处的接闪器率先将先导引向自身, 使雷击发生在接闪器上, 让强大的雷电流经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桥塔避雷针引下线顺塔体至桥梁底部, 并与桥墩下部接地体连接。对于大跨度桥梁, 为加强桥塔避雷针接地装置的泄流和防护效果, 在桥塔避雷针接地装置与综合接地连接。为确保桥塔附近设备不受强雷电危害, 安装时设备接入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入点应远离桥塔 (避雷针系统) 位置 (间距不宜小于15 m) , 同时塔桥避雷针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桥梁上设置的钢桁架结构均处于接触网导线的四周, 需要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因此需将钢结构下部与桥梁两侧预置的接地端子采用不锈钢连接线等电位连接, 用以泄放金属结构中的杂散电流。斜拉桥两侧钢索通过钢桁梁接入综合接地系统, 处于钢桁梁内部的接触网设施借助其钢结构实现接地连接。

1.3 地下车站综合接地

1.3.1 地下车站综合接地特点

高速铁路进入城市时, 为更好的融入城市交通网, 一般会考虑与城市地铁、机场的衔接, 车站设计往往采用地下结构形式。这类车站的外部轮廓为隧道结构, 站台区设有建筑房屋及其他站区设施。因此, 在地下车站范围内的接地需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综合接地系统平台构建;二是建筑房屋共用接地系统设计;三是综合接地系统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

1.3.2 地下车站综合接地方案

以海南东环铁路美兰机场站为例 (综合接地接地装置断面见图2) , 综合接地系统平台构建参照隧道综合接地技术方案设计接地极和接触网防闪络保护接地。接地极充分利用两侧防护桩的结构钢筋, 接触网防闪络保护接地充分利用构筑物内表层结构钢筋, 在隧道内形成一个防护钢筋网, 同时可有效泄放接触网电在结构钢筋上形成的杂散电流。贯通地线的敷设结合站台及电缆槽布置, 方便与构筑物接地装置连接。

建筑房屋的共用接地系统主要是为室内设备接地使用, 接地系统由建筑物混泥土基础中的基础接地网和建筑物四周敷设的环形接地装置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桩、地樑及地面钢筋网构成自然基础接地网, 基础接地网内的钢筋必须焊接。基础接地网与房屋建筑工程一并实施, 并在规定的地基位置预留地线引接端子板, 满足其他设备接地需要。在混凝土结构内通过结构钢筋与隧道接地装置连接, 或在贯通地线敷设径路处预留接地端子, 从而实现综合接地系统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车站范围的接地设施众多, 接触网通过顶部预置的接地端子接地, 站台墙上表层结构钢筋应考虑接地, 长度超过2 m的金属结构物需接地。

1.4 高架车站综合接地

高架车站以桥梁为主体, 两侧为车站站台, 集中了桥梁、高架站台及综合站房等土建构筑物。以海南东环铁路长流站为例 (车站断面见图3) , 此类工点的综合接地需结合桥梁、车站站台范围综合接地技术方案完成, 保证各土建构筑物内接地装置间的等电位连接。

桥梁接地装置参照桥梁综合接地技术方案, 利用桥梁体结构钢筋实现接触网防闪络保护接地、横向接地连接, 并通过连接钢筋引下至桥墩底部, 再与桥墩接地极连接。上部接触网接地利用雨棚钢架及雨棚柱作为引下线, 并与基础法兰盘连接, 在内部通过接地钢筋与桥墩接地装置连接。

站台上表层结构钢筋通过侧墙下部与桥梁电缆槽对应位置设置接地端子, 以消除车-地间的跨步电压;站台区安全门等金属结构接地应根据需要在适当位置预置接地端子, 或通过构筑物内接地钢筋在混凝土内部实现接地连接;车站建筑物环形接地装置通过在桥墩下部预置的接地端子实现与综合接地系统连接。

1.5 多车场复杂车站综合接地

高速铁路引入枢纽时, 通常会设置多车场的大型车站。车站可能包括低速场 (时速160 km, 采用信号贯通地线) 和高速场 (时速200 km及以上, 采用综合接地) 。此类工点综合接地的特殊性在于三方面:一是多种接地系统汇集;二是中间站台很多;三是设备复杂且分布广。车站综合接地方案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车站主要汇集信号专用贯通地线、综合接地、站房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等, 接地系统技术要求20 m内的接地装置及接地系统均应等电位连接, 以消除不同接地系统间的电位差。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会加强接地系统的接地效果。

这类车站除基本站台外, 中间站台会很多, 按照站台综合接地要求, 每个站台必须在土建结构中设置用于消除跨步电压的接地装置, 并结合站台接触网支柱基础及雨棚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首先, 利用雨棚网架各金属构件及金属柱作防雷接闪器及引下线, 利用各柱基础承台内主钢筋作接地装置, 各基础钢筋采用镀锌扁钢焊接连通, 为保证接地可靠性, 各柱对应桩基须用圆钢将各桩头保护钢板连接;其次, 将雨棚接地装置与各站台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各站台接地装置每间隔100 m通过浅埋于地下的镀锌扁钢横向连接;再次, 基本站台接地装置与站房共用接地系统的环形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 实现站台区各接地装置的连接。

站场范围内信号、接触网、通信、信息系统设备及金属设施等均被笼罩在接触网高压电之内, 接地要求高且位置分散。接地方案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雨棚柱的接地装置, 就近接入综合接地系统;二是在设备集中的地方集中设置接地端子排, 并根据设备接地种类分设, 强、弱电接地端子排间间距应5 m以上。

由于接地系统大部分属隐蔽工程, 因此, 此类车站的综合接地除完成站台、建筑物、雨棚、设备等各工点的接地装置设计外, 还需一个综合接地系统平面或系统结构图, 将各工点接地装置有机连接, 避免工程中出现纰漏。

2 综合接地区段与非综合接地区段接地系统关系

高速铁路设计中往往存在联络线与普速线路相连接的情况。信号设计中一般是高速线路采用综合接地系统, 联络线采用信号专用贯通地线, 区间信号系统制式相同。上述2种接地系统的贯通地线均贯通敷设于线路两侧, 在正线线路衔接处相连接, 接地电阻均为1Ω, 信号系统往往是1套。

为防止发生独立接地极间的反击现象, 要求2个独立接地体间距不小于20 m, 但工程中往往难以解决, 为此近年来国内外普遍采用共用接地系统。为消除综合接地系统与信号专用接地系统 (专用贯通地线) 间的电位差, 需将其连接在一起, 消除区间自动闭塞系统间不同接地系统形成的电位差, 以免影响信号系统正常工作。

3 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方案

现有综合接地技术标准中, 桥梁、隧道地段的贯通地线均敷设在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内, 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地装置大量利用了隧道、桥梁土建结构钢筋。就综合接地系统平台结构而言, 利用桥梁、隧道土建结构钢筋代替贯通地线, 实现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的方案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3.1 桥梁地段综合接地系统技术方案

方案变化: (1) 取消贯通桥梁两侧的贯通地线, 利用桥梁两侧防护墙下部的纵向接地钢筋实现每跨桥梁接地装置的等电位连接; (2) 在通用参考图方案基础上, 桥梁终点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底部增设接地端子, 并采用不锈钢连接线将相邻两跨桥梁的起点侧、终点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内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 实现桥梁地段梁体接地装置间的连接; (3) 在路基、桥梁过渡段, 采用不锈钢连接线将路基过渡段和桥台电缆槽的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

工程量变化:取消桥上两侧贯通地线、L形连接器;增加桥梁终点侧通信信号电缆槽接地端子、梁跨间不锈钢连接线和过渡段不锈钢连接线。

调整后的桥梁综合接地立面见图4。

3.2 隧道地段综合接地系统技术方案

方案变化: (1) 取消贯通隧道的贯通地线 (铜缆) , 利用电缆槽侧壁的纵向接地钢筋实现各单元段落接地装置的等电位连接; (2) 在通用参考图方案基础上, 要求将两侧电缆槽侧壁的纵向接地钢筋全隧道贯通电气连接; (3) 在路基、隧道过渡段, 采用不锈钢连接线将路基过渡段和隧道口电缆槽的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

工程量变化:取消隧道内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内的贯通地线、L形连接器;增加通信信号电缆槽侧壁的纵向接地钢筋全隧道贯通连接和过渡段不锈钢连接线。

3.3 方案可行性分析

利用隧道、桥梁纵向接地钢筋替代贯通地线, 实现隧道、桥梁地段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的方案, 不但可节省能源和工程投资, 而且可避免大电流进入电缆槽内烧损通信信号电缆。该方案的研究对综合接地系统工程的优化和隧典型工点综合接地系统设计方案。

结合上述特殊工点综合接地系统方案, 对通用参考图的工程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1) 把握主综合接地系统是一个低阻等电位接地系统平台的概念, 以便处理好综合接地系统与沿线其他接地系统间的关系; (2) 单个工点的综合接地设计方案需重点考虑贯通地线的敷设、接地极的设置、接地端子的预制方案及相互间的等电位连接措施; (3) 清楚了解土建构筑物的断面结构, 各类接地装置间等电位连接的处理应充分利用土建构筑物结构, 以防止设备与设备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4) 接地端子的设置需综合考虑, 除设备、设施的接地需要外, 各接地装置间的等电位连接也需在合理位置预置接地端子, 并注意其设置的隐蔽性; (5) 与土建专业共同制定特殊工点的施工工序, 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让施工单位理解和清楚综合接地系统平台的结构和设计意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S].北京: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2009

[2]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铁路综合接地和信号设备防雷系统工程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特殊方案 篇2

咳嗽了几天洋洋没来幼儿园,今天入园情绪相当低落,老是小声哼唧,在教室里走来自走去,不能安定。既不参加教学活动也不玩区域游戏。我几次让他回座位,洋洋总是视若无睹。

观察分析

洋洋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劝告。

教育措施:

先采取“软攻”的方法,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

随后我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并用夸张的语调讲述小动物的角色对话,果真,书里的小动物吸引住了洋洋,而且脸上有了笑容。这时我趁机提出让他做到座位上,再讲述故事,洋洋想了想,犹豫了一下,我摸摸他的头、并抱了抱他,终于洋洋慢慢的回到座位并坐下来。

★ 幼儿生活活动策划方案

★ 幼儿观察树木范文

★ 幼儿观察报告范文

★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范文

★ 幼儿个案观察纪录

★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

★ 观察生活日记

★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小班

★ 幼儿观察种植园教育随笔

特殊方案 篇3

关键词:排水管同;排水体制;管线位

伴随着长江三峡大坝的建成和运转,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三峡大坝坐落在长江中游的宜昌市,位于西陵峡的峡口,该地区的城市和乡镇均属山地和丘陵地区。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宜昌市夷陵区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本文即以该工程的建设为实例,简要分析山区排水管网与平原地区排水管网在设计上的区别,并总结了在宜昌市夷陵区市政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以及走过的一些弯路,供广大排水工程技术人员借鉴指正。

宜昌市夷陵区城区地处长江中游,位于三峡大坝和葛州坝之间,城区的建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葛洲坝建设迁至夷陵区小溪塔镇时开始,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城区人口已过12万人。长期以来,由于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本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为数不多的排水管道(沟)均为合流管道,且较为分散,多数地区的污水和雨水任意排放,随地势沿街漫流,使得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境内的黄柏河,进而汇入长江,对长江及其相关水域的水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夷陵区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包括城区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两个部分,而城区排水系统的建设不仅具有范围广、情况复杂、地形地势变化大等特点,同时也是本工程能否成功收集区内污水,使污水处理厂发挥应有效益的关键。对本工程的排水系统建设,主要存在排水体制的选择和不同地段管线位置的确定两个难点,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排水体制的选择

虽然按照现行的国家行业规范要求,新建排水管道及设施应尽量考虑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但是由于老城区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导致其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拥挤,若要一味地强调分流制,对其现状管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根据当地的现状及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发展,本着合理运用资金的原则,设计上在结合了当地的排水工程规划后,拟定了本工程所涉及的排水系统的排水体制,即老城区充分利用现有的排水设施,并新建大管径合流截流干管将直接排入黄柏河的污水截流,以后再逐步过渡为分流制;新区则在结合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

二、不同地段管线位置的确定

按照平原地区通常的排水管网设计思路,管线位置一般都会与道路相对应,但通过本次工程的实践后,感觉这种思路在山区并不适用。一是因为山区地形复杂,起伏不定;二是因为山区道路纵坡通常较大;三是如设置泵站则其长期运行费用和运行管理问题会给地区带来较大的负担。因此,考虑了以上几点问题,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个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并经过认真的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一个最优方案,并提出了几个大胆的设计方案。在此将几个典型的方案作一详细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打锚杆,挂悬崖

本工程中有一较大的现状排水口位于一山谷中,须将其接入干管,如果按重力流则必须绕过山谷,需铺设管道两公里多;若要节省管道则必须设置提升泵站。这两种方案无论在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上都很大,为了节省资金,使设计更为合理,我们通过了解当地的技术和经验,在经过了详细的现场踏勘和认真的技术经济比较后,大胆的提出了“打锚杆,挂悬崖”的设计方案。即在山体上打锚杆,将管道悬挂在山体上。这样,仅需管道四百余米,大大减少了管道的费用。虽然在施工方面难度有所增加,但一次性投资减少了近40万元。

工程中采用GYI型快硬水泥卷锚杆技术,对锚杆的长度和几何尺寸以及悬臂长度要根据山岩边坡线确定;同时还要根据岩石钻孔岩质确定钻孔深度(平均1~1.5m),孔径5公分。为了缩小管径减小管道重量、便于安装以及管件的制作和安装都比较灵活,管道采用DN400玻璃钢夹砂管,要求压力等级不小于IMPa,设计中采用3米跨距铺设。

挂崖管道全长476.2米,起始高程为黄海高程86.00米,终点高程为85.00米。因采用玻璃钢管,为保证整体挂崖管道系统的稳定性,将管道平均坡度控制在0.002,局部地段坡度不大于0.0025。沿线根据地形及施工条件设置检查井和溢流口,检查井采用玻璃钢三通管件,井盖用法兰盘堵。

由于管道暴露在空气中,为了防止管道被紫外线腐蚀和便于检修管道,在管道顶部设置混凝土预制板人行栈桥。

开隧道,铺管道

工程中有一段截流干管为了截留现状排人河道的污水管,路由选择在河道堤岸的旁边,但在经过一山坳处时管道被山体挡住,如管道绕山而过,则需管道两公里多,为了节省资金,我们又大胆的提出了在山体内开凿隧道铺设管线的方案,在经过了经济技术比较后认为该方案不仅在投资上比原来的方案有所节省,而且在技术上也是合理可行的。

隧道长49.7米,宽3米,高4.5米,管道埋设在隧道下面。管道在穿过隧道后须穿河道,为此设置了拦河坝,管道从坝体内穿过。为防止汛期河水水位暴涨灌人管道,且隧道内管道长度不足60米,故在隧道内部设置检查井,仅在该段管线的始末端设置溢流井。

河道内,铺管道

为了截流直接排入黄柏河支流罗家小河的污水,须设置一排截污干管。若将管道铺设在河边道路上,由于路面为砼路面,破路及恢复路面的费用较高,且路面狭窄,两侧建筑沿街修筑,若在路面上开槽铺管势必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如将管道铺设在河边绿化带以下,考虑到离河边防洪堤太近,开槽铺管亦会影响河堤的稳定性。最后在得到了河道部门的允许后,我们将管道位置调整到河道内。这样一来,无论对设计还是施工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防止管道被河水冲刷和抗浮,设计上将管道基础设计为360度混凝土基础。应河道部门的要求检查井不能高出正常水位1米,由于洪水期河内水位会较正常水位高出许多,因此检查井被设计成压力井,以防止洪水期洪水对管道的影响,亦防止管道内污水冒出污染河道。

目前,本工程已经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据调查各工程段均运行正常,特别是上述三个工程段,因其较特殊,也是笔者在设计上首次采用的方案,因此特意对这三段进行了较细致的调查,经长时间的详细统计和调查证明,该三段管道均能正常运转,功能达到其设计要求。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高速公路特殊工点扩建方案研究 篇4

1 旧路概况

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广陵段于1996年建成,起自正谊枢纽,止于广陵枢纽,全长68.486 km,设计速度120 km/h,为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26 m。随着交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广陵段局部路段服务水平已明显降低,现有的4车道高速公路面临着很大的运输压力,将难以负担巨大且增长迅速的交通量。通过对交通量、加宽方案及施工组织方案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较,全线推荐采用两侧加宽8车道的扩建方案,路基全宽42 m。

引江河大桥为江广段中唯一一座系杆拱桥,桥跨布置为3×30 m+40 m+70 m+40 m+3×30 m,主跨为70 m系杆拱结构,引桥为T型梁。

2 扩建方案研究

2.1 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

现宁通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为26 m,拼接路段路基宽度为42 m(每侧加宽8.0 m)(见图1),分离路段路基宽13.75 m,其布置情况如下:

(1)整体式8车道路基。中央分隔带3.0 m,左侧路缘带2×0.75 m,行车道2×(3.75+3.75+3.75+3.75)m,右侧硬路肩2×3.0 m,土路肩2×0.75 m,路基全宽42.0 m。

桥梁按上、下行2幅并列的独立桥进行布置,2幅桥梁外侧与路基同宽,单幅桥梁总宽20.5 m,2幅桥梁的中间间隔为1 m。桥梁外侧采用砼防撞护栏,宽0.5 m,内侧采用波形梁护栏,护栏座宽1.0 m,桥面净宽2×19 m。

(2)分离式路基。路基全宽60.5 m,包含旧路26 m、边缘分隔带2×3.5 m、新建分离路基2×13.75 m(土路肩0.75 m+左侧硬路肩1.25 m+行车道2×3.75 m+右侧硬路肩3.5 m+土路肩0.75)。

桥梁路段新建分离桥梁宽13.75 m,其中桥面净宽12.75 m、护栏2×0.5 m,见图2。

2.2 常规扩建方案的提出

原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结构,因拱肋为桥梁上部的主要受力结构,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的难度较大,所以不宜采用直接横向拼接的加宽方式,因此推荐该路段采用桥梁分离的方案。

由于桥梁总体规模较大,原设计旧桥的通航净空能够基本满足航道部门要求,旧桥经过10多年的使用,管养单位按照日常养护的要求进行常规检查和养护,旧桥总体外观状况较好,未发现结构受损现象及结构性的病害,桥梁使用状况较好。

根据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的总体设计原则,首先不考虑拆除旧桥重建的方案,而重点对如何利用旧桥进行研究。由于主线全线采用两侧加宽拼接的设计方案,对于本路段最容易接受的是在旧桥两侧再新建2幅分离式桥梁,满足路基总宽8车道的行车要求(见图3)。初步拟定的桥梁建设方案为:在原桥两侧新建2座同结构的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见图3。主桥采用计算跨径为80 m的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主桥截面尺寸拟定注意与原桥相协调,系梁、端横梁采用箱型截面、中横梁采用T型截面,引桥采用30 m部分预应力砼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墩、肋板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全桥桥跨布置为4×30 m+82.7 m+4×30 m,桥梁全长330.9 m。由于原有主桥上部为下承式砼钢管系杆拱,两侧新建桥梁也采用拱式结构,由于建筑高度相近,既有利于分离路基的平面顺接,也有利于新建桥梁接线纵面的顺接,拟建方案桥梁规模与老桥相近,工程造价较节约。

该方案的优点是完全符合扩建设计的总体思路,对旧路的平纵线形调整较少,桥梁施工期对旧路的通行影响小,符合常规的行车习惯。但是该方案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平纵指标要求较高,分离式路基的长度相对较长(2.8 km),按照分离式路基设置要求,单侧分离式路基设计宽度需达到30.25 m,在旧路基础上单侧需拼宽17.25 m。由于双侧分离式路基的设置,为满足外侧2车道行车要求,增加的路基宽度远大于在4车道旧路上直接拼宽值(42-26)/2=8 m,增加的宽度为(60.5-42)/2=9.25 m。路段宽度及长度的增加对工程规模的增加也较明显,由此也造成了工程造价的大幅度增加。

2.3 结合路线调整的扩建方案

旧桥主桥段平面位于直线段,但其前后均设有平曲线相接。根据对大桥前后路段线形研究的成果,具备对路线中心线进行调整的可能。为此将整体式路基和双侧分离式路基方案进行结合,拟定了单侧分离的设计方案(见图4)。具体布置为将旧路的双幅桥梁作为扩建后的半幅路基,新建整体式路基的半幅(42/2=21 m),标准段最大路基宽度为26 m(全幅旧路)+21 m(半幅新建)。

桥梁建设方案:在原桥右侧新建1座与旧桥同结构的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主桥采用计算跨径为80 m的下承式钢管砼系杆拱,主跨截面尺寸拟定注意与原桥相协调,系梁、端横梁采用箱型截面、中横梁采用T型截面,引桥采用30 m部分预应力砼组合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墩、肋板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全桥桥跨布置为4×30 m+82.7 m+4×30 m,桥梁全长331.06 m。本方案路线采用分离路基,右侧新建桥梁为江都—广陵方向直行车道,2幅老桥为广陵—江都方向直行车道。原有主桥上部为下承式砼钢管系杆拱,右侧新建桥梁也采用拱式结构,建筑高度与旧桥接近,有利于分离路基的顺接,因此新建桥梁规模与老桥相近,工程造价相对较节约。

2.3.1 线形设计

新建的南半幅路线偏出部分设计采用大半径圆曲线(R=10 000 m)及缓和曲线(A=1 414)的方式进行过渡。由于横向偏出距离较小(新老桥中心线距离3 m),所以采用的技术指标符合设计速度120 km/h的要求。

2.3.2 旧路中分带处理

对于原中分带内土方部分可先进行全深度开挖,在旧路路面结构层内预留台阶,保证小型压路机的工作面宽度(不小于2 m)。采用旧路底基层、基层铣刨料或者面层、基层和底基层铣刨混合料进行回填至路面基层顶,后采用分层压实。

对于旧路中分带中的通信管线,结合整条路的改造方案进行实施。对于分离路段可先行分离移出,设置临时通讯管线,待永久中分带实施时恢复至新建中分带中。

2.3.3 路基横坡设计

由于旧路为双向坡,调整为单幅路面后采用单向坡设计,对于衔接的起终点路段采用加高南半幅路面的方案调整。对于大桥及两侧接线50 m范围内采用原旧路双向横坡,不同横坡路段之间设置横坡渐变段。渐变段长度按照超高渐变率要求设计,横坡变化为4%,拟采用的渐变段长度为120 m。由于存在路基向中分带内侧排水的路段,设计在新增中分带中设置集水井,按照30 m一处的间距布置,通过设置在新建路基内的横向排水管将路面水排出路基。

2.3.4 施工期交通组织

由于单侧偏出方案减少了一侧拼宽的施工面,相对于维持旧路通行而言,其施工期交通组织难度相应降低。北侧完全利用的半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全过程维持现状交通。而对于新建的南侧半幅而言,由于拼接的界面在中分带处,所以对维持交通的影响较小,仅在起终点衔接路段存在与一般路段类似的拼接段交通组织问题。总体而言,单侧拼宽的方案更有利于施工期的交通组织。

该建设方案综合了整体式路基和两侧分离式路基2个设计方案的特点,其优点是既可充分利用旧桥,又可控制改扩建的工程规模,扩建后道路通行条件满足行车要求。综合考虑工程规模、改建后道路的通行能力、施工期及运营期的交通组织等因素,对2个方案进行深入比较见表1:

综合工程规模、实施难度、交通组织等各因素,引江河大桥路段推荐采用单侧分离式路基方案。

3 结论

高速公路旧路扩建设计中应充分吸收国内外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特别是类似地形条件下的道路拓宽工程的成功经验,做好重大技术方案的比选工作。在改扩建设计过程中关于扩建方式及扩建方案的选择,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拆迁数量

项目沿线所经的区域一般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充分利用旧路两侧现有的预留土地,尽量减少征地拆迁数量是方案选择的前提之一。在方案比选时应针对所有可能方案展开,特别是对于不能直接拼接的大型构造物工点,如果存在非对称扩建的方案,应将其与常规的双侧对称拓宽方案进行同深度比选。

(2)努力减少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影响

道路扩建工程的建设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现有道路的交通通行。设计应针对“拓宽改造不能中断交通”的改造特点,与施工期的合理施工组织及交通组织紧密结合,以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3)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工程

扩建中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工程是节约工程费用的有效途径。旧路既有的平纵技术指标一般较高,大多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在设计中应充分加以利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平面设计通过采点拟合,尽量采用较高的指标,并力求平面线形指标间的均衡;纵面线形在满足技术标准、设计洪水位和最小填土高度及满足构造物设置的条件下,以采点高程为依据进行纵面拟合,尽量保持现有的路基高度,以避免新的加载造成原有路基的过大沉降。在综合考虑平、纵线形配合的基础上,注重平、纵面的立体线形顺畅、连续、均衡。

(4)有利于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服务水平

扩建为连续的8车道高速公路后,由于部分路段存在分离式路基断面,新路的交通组织将有别于4车道的高速公路。对于有出入口要求及车道变化的区域,应重点研究合适的交通组织方式以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应考虑道路养护和事故处理时交通组织的需求。

(5)因地制宜,采用成熟技术,控制工程风险

一般运营多年的高速公路,原有工程中存在多处病害,扩建工程必须认真调查现有工程状况,吸取已有扩建工程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措施处理已有病害,采用可靠的方案进行扩建,确保工程质量。

(6)工程规模恰当,费用合理

特殊药品监管实施方案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禁毒委部署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决定和实施方案,落实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切实做好特殊药品监管工作积极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通知”精神,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认真履行禁毒工作职责,切实做好特殊药品监管工作,积极参与禁毒人民战

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领导对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及省禁毒委的决定,深入贯彻强化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管好源头,堵塞漏洞,有效遏制特殊药品外流。

二、组织领导:

特药监管领导小组组长:管景斌,保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特药监管领导小组成员:

董亚林,注册与安监处处长;

赵彤,办公室主任;

常顺礼,市场监督处处长;

尉建伟,药品稽查处处长;

各县(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牵头组织:注册与安监处。

联络员:刘蓬勃,张胜妹。

电话:0312-5907961。

三、工作安排

1、认真做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贯彻。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下发后,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培训、贯彻,以《条例》出台为契机,组织发动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自查自纠及自我整改,努力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落实到位。

2、实行重点企业监管责任制

2005年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产企业、经营批发企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上半年建立监管责任制,按照辖区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的要求,落实层层监管责任。市局对市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县(市)局负责所属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要求监管责任落实到人,至少每季度对企业检查一次,做到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确保重点监管企业依法生产、经营。

同时在市、县建立起企业特殊药品信用信息档案,对企

业特殊药品监管实行企业法人负责制,管理部门应与企业法人签订防止流入非法渠道的责任书。

3、建立特殊药品月报制度

建立完善特殊药品月报制度,为特殊药品监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要求认真落实今年开始实施的特殊药品统计报表制度,按时上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经营情况月报,精神药品、制剂生产销售月报,精神药品销售流向月报,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原料购、销、存明细月报。统计数据是安全监管必备基础,要求加强对数据分析,实现及时发现异常波动,及时进行跟踪。

4、建立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

为进一步加强对特殊药品的日常动态监控,按照省局统一布置安排,开始着手建立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力争今年实现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和购销,对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生产和批发数据及流向的动态监控,并对异常流向建立预警机制,争取做到特药的一针一片来源清楚,流向清楚。

5、严格特殊药品的审批

进一步严格规范特殊药品购用手续。今年7月1日对办理《咖啡因购用证明》、《麻黄素购用证明》、《麻黄素单方制剂购销凭证》的单位进行一次重新备案,实施新的审批程序及要求,新程序要求增加:单位介绍信样张、购用存管理制度、单位法定代表人承诺书、前次购买后的使用情况等;非药品生产单位另外增加:单位合法资质的证明文件、需用麻黄素、咖啡因、氯胺酮的产品上市许可证明、单位法定代表人出具的经过公正的保证函等。企业因购用手续不全或提供材料与备案不符仍将不被受理。

6、严格重点品种监控

按照省局要求,今年将麻黄素、咖啡因、杜冷丁以及氯胺酮、三唑仑和丁丙诺啡舌下含片列为重点品种进行重点监控,跟踪其购销调存和使用流向,在上半年进行特药联查的基础上,下半年继续加大对相关单位的监督检查和对各县(市)局的督导。

严格执行含可待因口服溶液、曲马多制剂凭处方销售(目前不属于管制品种,但有滥用趋势)。

7、组织两项专项检查

(1)结合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换发工作,深入贯彻《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暂行)》,与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对医疗机构特殊药品的购销、储存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2)加强第二类精神药品、罂粟壳监督管理,三季度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专项检查。查其是否按计划生产,按规定销售,销售流向是否合法。

8、积极开展药物滥用监测工作,发挥药物滥用检测中心作用

特殊哮喘 特殊用药 篇6

56岁的王大伯患有支气管哮喘10多年,每于秋冬季哮喘发作时自服氨茶碱和扑尔敏片,症状时好时坏。不久前的一天支气管哮喘发作,自服上述药物后症状未见缓解,故到某基层医院求诊。医生诊断为激素依赖性和激素抵抗性哮喘,建议去除导致激素不敏感因素、长期口服小剂量强的松,另外加服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甲氨蝶呤症状3天后缓缓;1个月后消失。随访2个月未见症状复发。

用药提示:

激素依赖性哮喘是指对激素治疗虽有效,但需要用一定量的口服激素才能控制症状的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指对激素治疗无明显反应,口服强的松每天40毫克,连续1-2周,肺功能无明显改善的患者。对这种患者的治疗,首先要除外导致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因素(如依从性差、吸人方法不对、反复接触过敏原、存在胃食管反流以及慢性鼻窦炎等)。对激素依赖性哮喘应在大剂量吸人激素的同时,长期口服最低维持剂量的激素以改善哮喘症状,减少激素全身不良反应,一般为强的松每天少于10毫克,每天顿服或隔日一次口服。对于这些患者如果同时使用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抗IgE抗体等治疗,有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此外,还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对于激素依赖性和激素抵抗性哮喘患者,茶碱类具有较强的应用指征,可以明显改善哮喘症状。有报道茶碱类还能改善激素不敏感哮喘患者的激素敏感性。

妇女妊娠期哮喘

26岁的谢女士患有支气管哮喘16年,不久前结婚怀孕。但她怕哮喘和服用抗哮喘药对胎儿有影响,故于不久前的一天到附近某基层医院咨询医生。医生建议她在密切观察、护胎的同时积极治疗哮喘,并尽量使用吸入性药物。谢女士听从了医生的建议,10个月后生下一个健康活男婴。

用药提示:

哮喘的发作和平喘药物的应用都会对胎儿和分娩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但没有控制的哮喘远比药物的副作用要危险得多。故妊娠期妇女应积极控制哮喘,最好在怀孕前使哮喘得以控制,并用最少剂量药物控制哮喘发作。怀孕后密切随访,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原则为尽可能通过吸入方式给药,以尽量避免使用对孕妇胎儿安全性不确定的药物;如病情需要,应将用药剂量尽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妊娠期建议用药如下:1、沙丁胺醇:可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任何阶段都可使用。2、吸入型激素:为妊娠期哮喘妇女最主要的抗炎药,为一线治疗药物,可使用吸入型布地奈德(其它吸入型激素如舒喘灵等也可酌情使用),建议中低剂量使用,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期使用。3、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于单用吸入低剂量激素不能很好地控制症状的持续哮喘状态(即哮喘连续超过12小时)的患者,可选用联合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舒喘灵。4、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异丙阿托品、东莨菪碱与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和茶碱类有协同作用,对妊娠期哮喘的治疗是安全的。5、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或茶碱类:也是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6、全身应用激素:妊娠期重症、不能控制的哮喘存在着对母体和胎儿的极大危险,应该给予积极治疗,在权衡利弊下可以应用全身激素治疗。口服激素短期使用较少出现全身副作用。强的松是最常用的口服糖皮质激素,目前认为孕期每天服用强的松每天少于10毫克,对孕妇及胎儿很少发生不良反应。病情严重时可服用强的松每天30-40毫克,连续3-7天,以后逐渐减量至短期内停药,再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但长期服用激素对孕妇及胎儿均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孕妇应尽量避免之)。

值得提醒的是,患有哮喘的妇女切忌在怀孕后擅自停药或减药,导致哮喘急性加重,得不偿失;妊娠期哮喘患者更应该密切和随访,并发症规范治疗和进行医学管理。

运动发作性哮喘

18岁的小张患有支气管哮喘多年,且每于体育运动时发作,故不敢参加体育运动。不久前的一天小张所在的学校召开校运会,小张想参加长跑但又惧怕哮喘发作,故到某基层医院咨询医生。医生建议他在运动前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舒喘灵)以预防支气管哮喘发生(或吸入色甘酸钠)粉末。小张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支气管哮喘未见发作。

用药提示:

特殊井管理方案的优化创新与实施 篇7

本矿管理着本油区共13个含油断块,所辖单元油藏类型复杂,原油物性差异大,油稠、结蜡等现象较为普遍。其中辛68、辛15、辛23等断块特殊井较多,全矿稠油井52口,结蜡井31口,其它特殊类(如结盐等)油井23口,这些井总的日油能力约占全矿产量比例的27.4%,成为日常生产管理的重点对象。

针对日常管理难度较大的特殊油井,本矿从自身实际出发,紧围绕油田开发生产的重点和难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群策群力,除采取常规技术手段外,优化并创新出一系列适用于各类油井的专项治理方案,并在全矿范围内推广使用,为提高油井时率,控制自然递减提供了可靠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优化创新特殊井管理办法,提高措施有效率

1.1 稠油井的治理

稠油井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井筒、地面输送困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回压高,需掺水或合走,影响精确计量,二是频繁烧皮带、烧电机,影响油井时率,三是光杆缓下甚至下不去倒井,生产周期缩短。

1.1.1 安装双皮带轮

针对油稠井因负荷重造成皮带频繁断脱现象,通过安装使用双皮带轮,增加油井生产时率。

将原5槽电机皮带轮改为10槽,皮带由5v5型优化为5V8型,通过提高皮带强度,增加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延长皮带使用寿命。如辛6X61井原油粘度28460MPa·s,通过皮带轮改造,皮带断脱频率由2次/月减少为1次/4月。目前全矿已有16口井安装了新型电机皮带轮,改造井平均生产时率提高了0.6%,月均减少产量损失21吨。

1.1.2 套掺热水辅助降粘

针对稠油井井筒里有油而抽不出来的现状,创新实施了通过套管掺热水同时伴加降粘剂实现降粘的措施,确保油井正常生产,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如辛6X75井原油粘度20046MPa·s,以往每天套加降粘剂25kg,定期锅炉车洗井,但效果不好,月均因光杆下不去、烧控制柜、电机故障、烧皮带等原因共停井29小时。

通过安装地面加热炉,从100米之外的辛6-17油井上接引套管气将污水加热升温至90℃以上再掺进套管,控制日掺水量2m3,同时伴加降粘剂,降粘效果明显,维护洗井频次由2次/月降为1次/2月。

1.1.3 井口加药罐的改造与应用

部分稠油井对降粘剂依赖较大,日加降粘剂超过20kg,这类井一旦药剂未及时供应,就会出现电机、皮带烧、光杆下不去等问题。随着冬季气温降低,药剂容易上冻,加药管线经常堵塞,加药方式也由原来的滴加改为每天倒加,降粘效果变差。为此,我们根据附近是否存在气源,研制出两种井口加药设备,确保了冬季大剂量加药井的连续加药。

(1)改造单井水套炉

单井水套炉炉膛与外壁空间用来存储超导液,这部分体积为1m3左右,可将超导液放出并保存,使用降粘剂代替超导液,通过点火对药剂保温。以辛100X57井为例,该井原油粘度6450MPa·s,进入冬季后,降粘剂在滴加过程中,管线易冻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造旧的水套炉,连接同台井辛100X56套管气,对药剂加温。实践证明,在环境温度近零下10℃的条件下,入井药剂温度可达到40℃以上,加药周期也由1天延长至15天,从而实现了冬季连续加药。

(2)使用简易电加热罐

对于没有气源可用的加药井,通过改造储水罐,以电加热的方式保温药剂。该加药罐主体部位为壁厚6mm的2m3方形罐,用于储存药剂混合液,罐内液位通过液位计读取,药剂流出口安装四分闸门,用来控制药剂流出速度。进水管可连接附近水井流程,并用高压针型阀控制进水量,罐体接入1根3k W电热管负责给罐内液体加热。

以辛100X52井为例,该井原油粘度3799MPa·s,因油稠,日常管理难度大,皮带断脱现象频繁,尤其是进入冬季,每隔10天左右就会因油稠造成光杆缓下甚至下不去而洗井。通过安装新型加药装置,药剂与污水按照1:9比例加入罐内,加药周期由1天延长至10天,加药量能够保证在20kg/天,冬季罐内药剂温度可达35℃以上,实施后一直未出现电机、皮带烧或光杆缓下现象,洗井次数降为零效果显著。

1.2 结蜡井的治理

油井结蜡主要原因是由于流体从井底上升到井口过程中,压力和温度逐渐下降,造成原油对蜡质的溶解能力下降,从而加速原油中蜡质结晶析出并不断聚集直至长大,出现所谓的结蜡现象。现行主要清防蜡手段为热洗清蜡和化学药剂清防蜡,为提高清防蜡效果,分别对热洗及加药技术上进行了优化。

1.2.1 推广应用空心杆热洗

针对油井结蜡,日常维护热洗成为治理这类油井的重要手段,目前热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压锅炉车套管热洗:该方式最为普遍,是常规的清蜡手段,但洗井液会进入地层而污染油层,含水恢复期长甚至减产。

(2)热油循环车热洗:该方法所用洗井液为原井产出液,对油层污染小,但洗井设备庞大,须由卡车装载,且洗井占产时间长。

(3)空心杆热洗:在洗井过程中,洗井液只在空心杆与油管内流动,未接触地层,避免了油层污染,而且洗井时不占用产量。利用低压锅炉车机动性强,热洗及时,排量适中,升温效果好等优点,洗后不会出现载荷上涨的现象,洗井时通过1寸快速接头连接空心杆与低压炉,实现了全矿11口空心杆热洗的自给自足。

如结蜡井辛109X106,以往高压炉热洗洗后含水3-5天恢复正常。实施空心杆洗井,正常洗井压力2~2.5MPa,入口温度110℃,出口温度65℃,洗井前后最大载荷由79.7k N降至73.6k N。

1.2.2 加药方式的优化

清防蜡剂具有溶蜡效果好,油井见效快的优点,因此套加清防蜡剂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挥发性强,在日常加药方面,尤其对于液面较深的井,常规的连续小剂量均匀加药会导致药剂大部分吸附管壁,造成挥发浪费,不能有效地清蜡和防蜡,而采用间隔大剂量冲击式加药方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依据单井电量分析,合理制定加药方案,由每天一定数量的清防蜡剂优化为按周期一次性倒加,提高加药有效率。

以辛1X28井为例,前期采用滴加的方式日加清防蜡剂5kg,每月热洗1次。通过优化,改为每周50kg一次性倒入套管,热洗周期延长至每3月1次,免修期延长64天。

1.3 结盐井的治理

辛176断块为我矿重点区块,部分油井结盐严重,制约油井正常生产。我们以提高盐分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作为抑制油井结盐的主要技术思路,根据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特性,安装单井水套炉,对掺入清水加热,将低矿化度的高温清水代替高矿化度的低温污水,通过升温、稀释,增加盐分溶解度,缓解油井结盐。如辛176X15井2008.10月含水开始上升,地层水矿化度达27万mg/L。随着含水上升,结盐现象日益严重,投产至今因盐卡倒井6井次,免修期最短仅有25天,2009.8-10月实施过套加抑盐剂,未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掺清水,该井日产液增加4.2方,泵效提高了8.4%。2012年8月20日井下电缆烧倒井,生产时间270天,免修期增加了84天,作业过程中未发现结盐。

2 取得成绩及认识

(1)近些年,我们长期遵循“单井深挖潜,人增一吨油”理念,群策群力,以解决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积极开展“管理增油”活动,对各类特殊井进行专项治理。2014年,通过强化单井管理,油井检泵周期650天,同比延长76天,倒井率3.4%,同比降低1.6%。

(2)单井管理措施的制定是一个不断优化并完善的过程,需要根据油井不同时期的生产情况变化采取针对性强的管理办法,除采取常规技术手段外,还需配套其它利于生产的保障性方案,提高措施有效率。

特殊方案 篇8

国内某市是移民城市,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 原有的村落形成了一个特殊区域--城中村, 以往城中村的GSM网络覆盖主要通过不断增加宏站, 并在个别弱覆盖区域安装直放站进行解决, 但随着楼层的不断加盖, 出现了低楼层普遍存在弱覆盖的新问题。从无线角度来看, 城中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 但覆盖解决又不能照搬一般高楼大厦的室分系统进行设计, 根据该市城中村问题的实际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室外分布系统的优劣, 对城中村这个特殊场景下的深度覆盖制定出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

二、城中村常规覆盖方案及问题2.1城中村覆盖特殊性及必要性

城中村是进城务工人员热门租住区, 所有建筑物都在不断的改扩建, 肆意挤占周围空间, 许多出租房连通风和采光都成为问题, 移动通信网络更难免出现大量覆盖盲区。

简单而言, 城中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 高楼层和普通的村落差异不大, 而受到众多墙体遮挡的低楼层, 则类似于大厦地下楼层。但由于无线信号不同的传播损耗、宏站对高楼层的良好覆盖、不同的话务模型、管网铺设困难、众多的业主等特殊性, 城中村低楼层的覆盖解决无法照搬高楼大厦的室分系统设计策略。

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迈入3G时代, 并在积极向LTE演进, 但大量用户仍在使用仅支持GSM网络的终端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尤其是城中村用户消费能力相对较弱, GSM终端占比更高。综合而言, 研究解决城中村的GSM网络覆盖问题在近几年仍有重大意义, 未来仍可作为LTE网络的补充。

2.2常规覆盖方案及其局限

解决城中村覆盖问题的常规方法是通过宏蜂窝基站进行广度覆盖, 通过微蜂窝进行主要街道覆盖和话务热点吸收, 通过直放站对局部弱覆盖区域进行深度覆盖。

由于楼房高度密集, 宏蜂窝直射信号将受到内外墙、屋顶、楼板等阻挡, 随着楼层降低, 信号急剧衰减。微蜂窝基站输出功率较低, 对城中村蜿蜒曲折的街道覆盖能力有限, 仅适用于少数商铺较集中的街道。

直放站安装相对简便、但由于存在不能增加系统容量、增加基站底噪、缺少监控手段、高隔离度要求等问题, 实际可安装数量有限, 衍生覆盖效果不佳, 解决深度覆盖的能力也有限。

通过多年建设, 城中村高楼层 (四层及四层以上) 的覆盖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由于楼房的不断加盖导致低楼层弱覆盖问题不断蔓延。为了吸引租户, 在楼房低层弱覆盖问题无法得到运营商快速响应后, 房东普遍私自购买安装廉价黑直放站, 由于黑直放站缺少低通滤波单元, 城中村及周边的宏基站均受到强上行干扰, 影响覆盖城中村及周边的基站的各方面性能指标, 如掉话率、接通率、上行质量等。城中村GSM网络则陷入了一个“私装直放站→上行强干扰, 通话质差→更多的私装直放站”的恶性循环中。

三、城中村深度覆盖解决方案3.1覆盖方案设计

首先在城中村严格贯彻立体多层网这个基本策略。立体多层网是指由室外宏站提供整个地区的基本覆盖, 保证该区域的服务接入;街道站服务热点话务地区并控制小区重选;室内覆盖及深度覆盖主要吸收室内话务量并保证服务质量。多层网的建设伴随相对较高基站的调整、街道站及室内覆盖、深度覆盖的新增逐步完成。

针对城中村内部场景可以简化为高层宏站和低层覆盖两部分。受基础承重等条件约束, 城中村楼高大部分在六~八层, 以四层为界高低楼层分而治之, 可以简化规划工作。高层部分, 由宏站进行覆盖, 这部分规划和常规乡村规划相同。而低楼层部分, 由于常规的微蜂窝基站和直放站解决低楼层的深度覆盖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将整个村落的低楼层视为高楼大厦地下楼层, 通过分布系统来进行覆盖, 这也称为室外分布系统, 由于城中村这种特殊场景下无线信号的传输损耗不同等特点, 决定了室外分布系统需要采用和高楼大厦的室内分布系统不同的设计策略。

3.2链路预算

以一个典型的中等规模城中村为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例如某村落面积约0.13平方公里, 共有374栋房子, 平均每栋占地348平方米左右, 考虑一般房子为长方形, 以及平均前后各半米的楼间距, 该村落主要户型为16米×20米, 和实际对典型楼房的测量值基本吻合。

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公式为:Pathloss=32.44+20lgf+20lgd, f为频率, d为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距离。

计算城中村场景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 考虑16米×20米的典型格局, 综合考虑格局差异, 一般横纵方向的直射距离均不超过30米, 则GSM900城中村场景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约61d B。

城中村的房子主要用于单间出租, 房子格局多为曰字形, 房间普遍宽度在2~3米并开有1米左右宽的窗户, 窗户安装金属防护栏杆。如果以四栋典型楼房形成的田字为基本单位, 在四角和中心点各布置一个天线, 天线安装位置略高于一楼天花板, 则1~3层的大部分房间, 均有通过窗户的直射和反射信号进行覆盖, 而三层和一层的楼道中部可能不存在直射径, 需要对反射、绕射和穿透信号进行计算。

无线电传播的反射和绕射常用COST231-Hata模型预测,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主要取决于入射角和建筑物的材料特性。室内的电波分量是穿透损耗和绕射损耗的叠加, 由于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入射波的方位角问题, 使得通过决定型模型量化室内外电平差难以实现, 因此城中村室内电平预测需要引入尝试法。通过对某村进行大量现场室外和室内采样测试的对比统计分析, 某市城中村一至三层的室内接收场强一般比同位置室外接收场强低13~30d B。

考虑上下行链路平衡, 分布系统的天线口总功率典型设计值为15d Bm, 考虑快衰弱保护、慢衰弱保护和噪声保护等因素, 覆盖区边缘场强即室内最小接受功率应高于-80d Bm。前面计算城中村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约61d B, 那么从天线口到终端允许的最大损耗值约33d B, 略大于覆盖边缘要求的30d B。系统演进方面, 3G和LTE系统普遍采用2GHZ左右的频率, 其直射和绕射损耗比GSM900系统平均高5~7d B, 计算出边缘覆盖缺口在2~4d B左右, 这部分缺口可通过TD-SCDMA和LTE更加优异的系统性能弥补, 因此天线分布满足边缘覆盖要求。

3.3分布系统规划

3.3.1天线数量估算

要取得较好的深度覆盖效果, 需要整个村落统一施工, 但由于存在工程经费等各种资源不足问题, 往往无法整个城市全部村落同时开展, 因此需要对各村的工程规模进行估计, 以便选择整治对象。分布系统中的工程规模估计主要困难是天线数量估算。

结合某市实际情况, 总接出天线数量简化估算方法。统计村子面积s, 以典型楼房面积q为基本单位, 计算典型楼房数量N=Roundup (s/q, 0) 。考虑楼房格局的差异性, 小型房屋组合成典型楼房, 大型房屋则进行分割, 通过将村落等效为方形, 将预估室外天线数的公式简化为:天线数。根据前面建模的某村计算平均约2.5栋房子一个天线。此外大型房屋的高楼层和楼层中部通常也存在覆盖问题, 需要考虑建设简单室分系统, 每层安装一个天线, 每栋需要7个室内天线。在预估阶段, 通过计算大型楼房的数量, 计算总体需要室内天线=大型楼房数×7。超大型的楼房则单独考虑设计一套室分系统, 不在此进行考虑。

3.3.2分布系统选择

分布系统主要分为光纤分布系统、铜轴电缆分布系统、和泄漏电缆分布系统, 由于泄漏电缆价格高昂, 后者很少使用, 不作讨论。某地市采用的主要光纤分布系统主要有:远端微功率系统、Flexi MCPA拉远。

将分布系统的传输线分成主干和分支, 远端微功率系统均使用光纤, Flexi MCPA拉远分别使用光纤和馈线, 铜轴电缆分布系统则均使用馈线。主干传输线方面, 远端微功率系统和Flexi MCPA拉远系统可通用, 分支传输线方面, 铜轴电缆分布系统和Flexi MCPA拉远系统可通用。

选择系统主要考虑因素有:主干线路管线铺设条件, 分支线路管线铺设条件, 是否有新增基站设备需求, 宏基站距离分支起点距离, 分支数量等, 最后结合费用方面的考量最终决定。综合而言, 在没有管线铺设条件和费用限制的情况下, 铜轴电缆分布系统用于分支少的小村落, 或者有较多近距离宏站可耦合信号情况;在分支较多且无增加基站设备需求的区域, 考虑远端微功率系统;在分支较多且有容量需求的区域, 直接增加Flexi MCPA拉远系统。

3.3.3详细规划

对选定开展深度覆盖解决的村落进行详细规划。

首先进行全面步行测试, 开展扫楼行动摸查各楼房覆盖情况。需要评估高楼层覆盖情况, 不足部分勘察增补宏基站, 完善高楼层覆盖。对结构较复杂损耗可能超预算的部分进行详细勘察, 同时摸清是否自建分布系统等情况, 尽可能和业主进行沟通, 评估管线施工协调困难。

综合考虑预估的系统分支数、宏站的分布、施工条件、业主态度、话务容量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分布系统, 规划每套系统的覆盖区域。某市通常以35个天线组成一路分支, 超大型的楼房自成一路分支。

由于宅基地的固定, 城中村平面格局变化较小。通过网络架构设计中的分层处理, 在缺少城中村数字地图时, 可以利用公开的卫星图生成平面图进行规划, 根据选择的分布系统, 结合步行测试和扫楼勘察情况设计线路走向及天线安装位置。

3.4工程优化

为便于施工, 各系统均采用集中供电方式。但集中供电和光纤传输只能减轻协调难度, 并不能解决所有走线问题。实际施工中, 规划人员需要持续跟踪,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设计。同时需要通过和村委会、电力部门、或110监控等部门协作, 减轻物业协调难度, 解决供电和传输的管道线缆铺设难题。

分布系统开通后的工程优化阶段, 除设备调测、参数优化、规划效果验证等常规工作外, 重点是开展私装直放站的关替。普通楼房的直放站协调直接关闭;大型楼房如果已有室内简单分布系统的, 进行评估和整改, 摒弃八木天线和直放站, 直接将分布系统接入系统;超大型楼房, 则在新设计的分布系统完成后, 整个作为一路分支接入系统, 并关闭私装直放站。部分异形楼房造成的覆盖差异, 个别仍存在弱覆盖的区域, 则设计增补天线完善覆盖。

3.5参数设置

由于城中村普遍话务密度较高, 频率复用较紧张, 为保证较好网络质量, 需要通过立体多层网策略来缓解。城中村的高层采用普网的高层频率, 低层则是指街道站和独立扇区信源的分布系统, 使用街道站和室内层的频率。

参数设置方面, 考虑城中村内用户大多是步行移动或静止的特点, 加大测量窗口和判决采样数, 通过修改小区选择参数, 提高低层小区的选择优先级, 增加分布系统的话务吸收。邻区切换参数方面, 同层之间的切换采用功率预算切换进行衔接;高层往低层通过伞状切换, 低层小区覆盖电平高于-80时, 就由低层小区服务, 用户移动到低层弱覆盖或质差区域时, 通过电平或质量等紧急切换回高层, 保证覆盖的连续。

四、实施效果

国内某市从2010年开始大力开展城中村深度覆盖工程, 最初在几个村落中各选择一个区域分别采用不同分布系统进行试验, 系统投产初期取缔了一批黑直放站, 安装天线周围的楼房覆盖明显得到提升, 相关区域的网络性能得到改善, 但不久出现网络性能下滑甚至低于系统实施前, 用户投诉明显增加等问题。通过现场勘测, 发现由于设计时主要关注安装黑直放站的楼房和电平较弱的巷道, 导致天线布设不足, 安装天线和没安装区域产生鲜明落差, 此外对城中村深度覆盖场景的链路损耗估算不足, 部分大型楼房外安装了天线, 内部仍存在弱覆盖问题, 由此导致已协调关闭的黑直放站重新开启, 或挪位安装, 并出现大量新增黑直放站, 网络性能再度恶化, 用户不断拨打客服热线投诉弱覆盖问题, 以期运营商为其安装设备。

深入勘察个别情况保持较好的区域, 结合无线通信原理, 初步制定出本套解决方案并应用到后续的工程设计中。通过抽样统计开通前后的指标, 覆盖方面明显改善并达到预期, 通过步行测试对比, 相关区域的巷道和室内的覆盖率分布提高7%和9.3%, 相应的通话质量也明显改善。平均上行干扰强度明显下降, 掉话率从1%降低到0.6%, 网络性能得到整体提高, 客户感知改善明显, 城中村区域内用户网络类投诉降低43.5%。随着网络质量的改善, 网络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对比前后区域整体业务量 (语音+数据) 增长明显, 其中语音话务量增加7.16%, 数据流量增加49.12%,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几个月的观察, 已实施系统区域的网络指标保持稳定, 并随着周边新系统的开启, 以及后续优化的开展不断改善。

五、结语

根据国内某市城中村建筑情况, 将建筑物以四层为界分成高低两层, 采用GSM分层覆盖设计方案, 平面化深度覆盖问题。通过建模、统计分析、和尝试法等方法进行链路预算, 制定满足边缘覆盖要求的天线布设的田字方案, 得出估算天线需求的简易公式。通过对比不同分布系统的优缺点, 为深度覆盖的详细规划提供选择依据。最后结合某市GSM网络运维经验, 提出城中村深度覆盖场景中, 工程优化中参数设置的特殊考虑。

该深度覆盖解决方案是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 并在国内某市城中村覆盖解决工作中得以验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未来的应用中, 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对该方案进行修正。同时, 该市目前也开始在不同区域试验分别引入TD-SCDMA和LTE系统来开展深度覆盖, 取得了较好试验效果, 为城中村深度覆盖提供了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韩斌杰, 杜新颜, 张建斌.《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年12月

[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GSM网络无线规划与优化》.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6月

[3]戴源, 朱晨鸣等.《TD-LTE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6月

特殊方案 篇9

1 测绘工程简介

近些年来, 我国的测绘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比如技术应用不够科学合理, 没有达到要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测绘工程面临着多重问题, 不仅无法在现代施工工程中发挥作用, 同时因为技术疏漏, 导致测绘成果频频失准。

1.1 定义

测绘工程是一种信息地形图, 其测量范围非常广, 既包括空间, 又包括地形信息,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包括地球在内的各种行星, 同时重力问题也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测绘工程应用范围比较广, 比如地貌、地形、水文等领域。一般而言, 无论是哪一地区需要发展建设, 都需要事先对其地形、地理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勘察, 而测绘工程的作用就在于此。

1.2 特殊地形测绘工作

传统的测绘技术通过不断发展应用, 逐渐衍生出特殊地形测绘技术, 因此两者之间并不对立, 只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测绘技术, 特殊地形测绘技术更为先进, 属于新兴技术, 无论是工作方式, 还是具体的操作内容都来自于测绘学。特殊地形测绘工作, 既可以应用现代技术, 也可以应用传统技术, 只要依据现实情况而定即可, 因为无论哪种技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都是采集数据, 以便有关人员能够全面的掌握土地资源数据信息, 便于更好的开发利用。利用特殊地形测绘工作技术, 不仅可以缩短施工时间, 同时还能够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特殊地形测绘工作要点

地形测绘就是需要对各种地形、地势、地貌进行数据采集, 而在这期间, 经常会遇到地形比较特殊的情况, 此时, 应用传统技术无法收集到完整的数据, 这给后续工作带来了阻碍, 为此, 需要使用先进的特殊地形测绘技术。现阶段测绘工作主要针对隐蔽地区、泥泞地区等进行测绘, 与之相类似的地区, 工作人员都不能进入到场地中进行直接测量, 因此往往面对这些地形区, 有关人员毫无办法, 基于此, 需要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测绘方法。

无论此处的地形如何特殊, 也只是相对而言, 所以测绘工作开始之初, 就要明确技术理念, 选择与当地地形条件相符合的技术, 工作人员应该理念上正确的对待特殊地形这一问题。测绘工程主要有三项工作内容:一是测量高度、二是测量角度、三是测量距离, 无论地形如何奇特, 所要完成的工作只有这三点。为此, 测量期间, 工作人员无论采取哪些方法只要达到目的即可。了解了工作重点之后,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

目前, 全站仪数字测图和GPSRTK数字测图是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都存在观测局限性等缺陷。具体表现在:测绘工作中, 以全站仪为代表的测绘仪器在测量工作中就要求测站与测点间必须通视.其缺点是测量精度不均匀, 精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而使用RTK仪器测量时虽然不需要基站和移动站彼此通视, 能远距离传递三维坐标, 不会产生误差累积, 但只适用于视野开阔、地势平坦或较高的地形区域。由于实际工作环境有不可预知的复杂性, 即使CORS站网或者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往往都无法避免障碍物 (如高山包、房屋、室内、树林、各类发射塔、高压线等) 对电台通信和差分信号质量的影响, 以及受高度角限制等一般在较隐蔽地区实施困难。

3 以旧城镇村舍房屋密集区为代表的测绘方案

首先, 野外草图的绘制。不难发现, 经过规划设计过的村庄测量时, 其野外草图的绘制较清晰直观, 草图布局也合理完整。但没有经过规划的村庄其野外草图绘制时,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会感觉杂乱无绪, 经常造成因为测定的点图不符, 使室内编图出现差错;甚至在野外测量时还容易丢失地物。为有效改观这一现状的重复发生, 建议此时干脆不绘制野外草图, 只在设立测站后测定能看到的各房角点, 等所能测的碎部点都完全测定后, 在室内通过电脑把所采集的相关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流程处理简单化, 并且形成直观汇总展现后以一定比例尺打印出来, 再去野外实地根据点位量画草图。这样能确保草图及室内编绘图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同时保证了测量精度的准确性。

其次, 体现在野外数据采集。特别在地物密集地区、传统测绘技术如 (全站仪) 测距速度快, 测距镜头灵巧, 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地物点需要采集数据的点位, 具有GPSRTK测量无法相比的优点。因此, 一般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用全站仪补测RTK不能采集数据的区域, 以保证数据精度。但总会因为居民区 (或工厂等) 经常出现锁门等现象, 测量人员无法直接进入其院内实地测量作业。这时无论使用GPSRTK仪器或者普通全站仪都会失去作用。为保证测量精度而等联系到主人回来会延误时间, 此时建议在测区其它高处 (如楼顶等) 用GPS设立测站, 再采用免棱镜全站仪 (如拓普康免棱镜全站仪Gm002N仪器) 进行碎部点测量, 这一方法比较省时、方便和快捷、高效率, 且能保证测量精度。尤其在地籍测量中对困难地区隐蔽界址点的测定最显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测绘工程中既有普通地形也有特殊地形, 有关人员应该做好区分工作, 因为不同的地形其所选择技术方案有差别, 对于特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而言, 通常情况下, 都要经过两步:一是绘制草图、二是采集数据等。只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即会得到相应的成果。为了确保成果真实可靠, 测绘人员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绘制草图必须要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和平.我院测绘工程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

[2]曲娇婷, 张冬岩.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3) .

[3]陈志超, 邓安健, 魏峰远.测绘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及其成效[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 .

特殊方案 篇10

在石油化工装置施工建设过程中, 加热炉对流室制造安装的发展趋势是:首先在工厂预制成模块, 然后模块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某石化公司预加氢装置重整区加热炉F-2001&2004对流室模块, 采用专用吊装架多点吊装的方式, 模块吊耳用螺栓连接, 可反复利用, 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 减少了铆焊工重复设置吊耳的工序。经过实践证明, 此方法完全满足模块吊装要求, 整个吊装过程中, 模块变形量不超过3 mm, 能有效保证施工的安全和模块质量, 并保证了工期要求。

1 工程概况

在石化公司二甲苯芳烃联全装置预加氢重整区域加热炉F-2001&2004中, 重整进料加热炉F-2001和1#中间加热炉F-2002对流室在工厂模块预制, 分4段运输到施工现场, 模块运至现场后, 安装对流管后进行吊装;加热炉F-2003和F-2004对流室模块分4段直接运至现场进行吊装。加热炉各段模块参数如表1所示。

2 施工方案

根据预加氢重整加热炉F-2001&2004对流室模块的几何尺寸、重量、吊装高度等参数, 以及设备在装置中的分布特点, 拟对本工程施工选用一台CC5800型1000 t履带吊、一台LR1400型400t履带吊进行吊装作业。其中F-2001&2002对流室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采用1000 t履带吊进行吊装, 其余模块采用400 t履带吊完成吊装作业, 采用“单吊车直吊法”进行吊装。

3 方案实施

3.1 实施前准备

3.1.1 专业吊装架设计及制作

专业吊装架根据模块的尺寸及重量进行设计, 所有模块制作一个专业吊装架进行吊装, 吊装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应力分析。制作过程中控制吊架整体水平度不超过5 mm, 上部主吊耳孔上缘全部在一条直线上, 正负偏差3 mm;下部吊耳孔下缘全部在一条直线上, 正负偏差3 mm。

3.1.2 索具采购要求

1) 订做钢丝绳扣18根, 规格6×37-26-1670×6 m;严格控制钢丝绳扣长度偏差, 最大偏差为2 mm;所有钢丝绳扣必须有合格证。

2) 购买卸扣36个, 型号BW型S—BW17—1讓讈;所有卸扣必须有合格证。

3.1.3 模块吊耳制作

制作18个模块吊耳, 按图样制作 (详见图1模块吊耳制作图) 。吊耳和底板都采用Q235-B型钢材, 厚度分别为25 mm和30 mm。吊耳按要求开50°坡口焊接, 全部焊缝焊满, 焊脚高度不低于相焊件中较薄者厚度, 焊接完毕需着色探伤。吊耳安装在每段H型钢顶部盖板上, 用M20×110螺栓连接, 开孔位置与H型钢顶部盖板开孔位置相同。

3.1.4 地基处理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处理地基。吊车行走、吊装站位区域清除黏土层, 开挖地基1 m, 按要求采用天然砂石回填, 碎石粒径10~300 mm, 每300 mm一层, 洒水湿透并夯实, 保证地面平整度不超过0.5°, 保证吊车站位点地耐力达到40 t/m2, 满足1000 t履带吊、400 t履带吊工作要求。

3.2 吊点设置

模块按设计平面图摆放在指定位置。吊点放置及要求见表2, 要求全部螺栓加双螺母拧紧, 保证所有螺栓受力均匀。

3.3 吊装机索具设置

吊装采用自制专用吊装架, 吊装架上部采用2对6×37-80-1700×30 m钢丝绳, 每根钢丝绳一圈使用, 钢丝绳与吊耳之间采用8个35 t卸扣连接;吊装架下部采用14根6×37-26-1670×6 m钢丝绳, 每根钢丝绳两圈使用, 采用28个17 t卸扣分别与吊装架和吊耳连接。

3.4 吊车设置

F-2001&2002对流室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采用1000t履带吊;F-2001&2002对流室模块四、F-2003&2004对流室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采用400 t履带吊。

3.5 吊装

准备工作就绪后, 应组织技术、质检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检查, 确定各项条件已达到吊装要求, 会签《大型设备吊装联合检查表》。试吊前先检查确认, 吊装责任工程师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建立吊装指挥系统, 并明确各岗位职责, 以及各责任人员需检查确认的要点;试吊时, 对各重要部分进行复检, 试吊合格后, 签署《吊装命令书》, 正式起吊。起吊过程中, 控制吊车的提升速度, 就位后进行找正工作, 完毕后, 摘除吊装索具。

4 实施过程注意要点

1) 在整个吊装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统一指挥, 指挥人员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信号指挥人员必须站在适当位置, 为了保证信号传递的准确性, 可设立二传信号指挥。

2) 在系挂索具时, 根据模块吊耳安装方向, 确定钢丝绳扣缠绕方式, 保证钢丝绳扣不打结。

5 结语

在施工前对吊车、设备、场地、机具、人员配备等诸多方面要做精密部署, 编制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建立吊装指挥系统, 在整个吊装过程中, 严格按照方案和规范施工, 才能保证模块安装顺利完成。

实践证明, 采用专用吊装架多点吊装, 模块吊耳采用螺栓连接方法, 能够圆满完成模块就位作业, 安全、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摘要:根据某石化公司加热炉吊装实例, 详细介绍了采用专门制作框式吊装架多点吊装、吊耳螺栓连接进行加热炉对流室模块吊装的方法, 既保证了吊装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 又缩短了施工工期, 可供同类工业炉吊装工程借鉴。

特殊糊与特殊菜 篇11

首先,说糊的制作。在选料上以质地细嫩、含蛋白质较多的鱼肉、虾肉、鱿鱼、猪通脊、鸡脯肉等为主要原料。制作前要剔净骨刺筋膜及色泽较暗的部分,用清水浸泡约半小时,捞出挤净水分,就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了。以500 g原料为标准,要加入肥膘肉100 g,用切、剁、砸、压、抿等多种刀法制成极细的茸料放容器中,加入75 g鸡蛋清,顺一个方向搅拌,使蛋清充分溶解于茸料中,再分次加约300 g的鲜汤,搅至汤水与茸料融为一体时,加2 g精盐和10 g淀粉进行收浆处理,使之呈现黏稠糊状为止。

二、有了好的糊,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原料。制作这种菜肴多数以质地鲜嫩的植物性原料为主,以达到营养平衡互补的作用。如小白菜、小油菜、小菠菜、刺嫩芽、冬瓜、鲜菌类、芽苗类等。使用时将其摘洗干净,用开水汆烫五、六成熟捞出投凉,挤净水分,基本调味后就可以挂糊烹制了。

三、原料挂糊成熟这一环节,有温油定型成熟和水汆定型成熟两种。前者选用70 ℃~80 ℃油温,后者用80 ℃~90 ℃热水。制作时将烫好的原料基本调味后分成若干等分,每份挂均调好的茸料糊轻放热水或温油中汆熟捞出,然后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烹调。

四、用这类原料制作菜肴以熘、扒、烧等烹调技法较合适。其成品口味咸鲜、咸辣、麻辣等;色泽以白色为主,兼有红色、绿色等。如扒鸡茸菜心、蟹黄虾茸冬瓜、蚝油鱼茸油菜、鸡茸冬瓜球、鱼茸鲍菇等。

下面以虾茸扒油菜为例:

将300 g净油菜心用开水汆烫后捞出投凉,用精盐、味精、胡椒粉基本调味,然后每2小颗为1组,挂上调制好的虾茸糊,投入温油中汆熟捞出,放温水中洗净油脂,码于盘中呈圆形或方形。勺加底油,入葱段、姜片,炸出香味时添汤,捞出葱、姜,放精盐2 g、味精2 g及白糖,料酒少许,调好口味,轻轻推入码好的主料,小火慢扒至入味,汤汁剩2/5时用水淀粉勾芡,芡熟淋明油大翻勺,整理汁芡拖入盘中。

高温高压等特殊工况温度解决方案 篇12

煤化工行业中实践工作技术分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 我们分别以德士古、壳牌, 两种在煤化工行业中最为常见品牌的气化炉, 开展实践工作技术研究, 为整体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1 德士古气化炉实践研究

1.1 主要运行技术数据及问题分析

在实践研究中, 我们对德士古急冷流程、全废锅流程性气化炉产品进行分析。这一气化炉产品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高温、高压;二是氧化性和还原性气氛共存;三是具有温度压力骤变等特殊工艺技术。在实际的气化炉运行过程中, 其主要的技术数据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在燃烧过程中, 燃烧室温度数据为l350~1500℃, 其操作压大约为8.7 MPa。其次在燃烧过程中, 产生的气体具有氧化性与还原性较强的特点。最后实际检测过程中, 煤灰的熔点大约为1340℃左右。

这一炉体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技术问题出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燃烧室壳体与内衬耐火砖在运行中容易出现相互剪切的情况。二是在实际运行中炉体内冲刷磨损极为严重, 进而使炉体出现逐渐减薄的情况, 影响气化炉的整体寿命。

1.2 温度测试装置性能要求分析

为了达到以上的技术要求, 我们对气化炉温度测试装置的要求如下:能承受1 600℃以上温度以及8.7 MPa压力;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与还原性气体腐蚀;具有较好的可调节控制性, 对炉体厚度变化和扭曲剪切的情况具有适应性要求。

1.3 实践技术方案

在实际的温控技术研究中我们发现, 气化炉可调防振热电偶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上的技术要求。第一是采用了自动调整测温装置。在实际应用中, 这一技术采用了可调防振技术理念, 在气化炉炉壁变薄的过程中, 热电偶可以在技术控制范围内完成自动调节, 保证温度测量部件处于测温的最佳位置。同时电偶装置在炉体发生剪切状况时, 其万向转动结构可以保证测温装置进行自动调整旋转, 保证测温装置保持在正确位置上。这种技术设计的实现, 可以很好地保证测温装置在工作过程中, 避免因炉体内部剪切问题造成测温装置折断的情况出现。第二是采用了先进的材料技术。在这一技术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进口碳化硅材料, 作为保护管的制作材料。这一材料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其可以在1750℃温度状态下保持稳定状态, 且其与氧化铝等物质相比较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其次是这一材料的硬度远远高于其他类似材料, 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最后是这一材料因其结晶微小, 经过气体压力测试其气体密封性极强。这就使得这一材料在实际的应用中, 和好的减轻氧化气体与还原性气体对测量装置内部的腐蚀性。这是因为这一技术具有以上优势, 保障了其测温设备在复杂环境状态下的正常使用。

2 壳牌气化炉实践研究

2.1 主要运行技术问题分析

在壳牌气化炉的实际应用调研中我们发现, 这一气化炉设施受到其结构特点影响, 造成了炉体温度不能直接测定的问题出现。在实际的炉体运行中,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气化炉内因结构问题形成了“环形空间”, 而这种环形空间的的存在容易造成壳体超温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实际运行中, 技术人员只能通过间接方法实现温度的测量与控制过程。如通过间接手段, 包括以“环形空间”水冷壁的温度为参考, 进行温度的分析测量是我们经常采取的工作方法。所以在这类气化炉温度测试中, 我们一般采用多点采集的测量方式。利用综合测试分析的方式测了解炉体是否正常运行。

2.2 温度测试装置性能要求分析

在对这一结构气化炉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 我们对其温度测试装置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这一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具有抗受2MPa以上的压力, 同时在1500℃温度下可以正常工作。二是因为这一气化炉具有较为灵活与复杂的使用性, 所以温度测试装置应具有较为方便的拆卸、更换功能。三是在实际应用中, 温度测试装置必须多点式测试功能的要求。

2.3 实践技术方案

在实际的技术实践中, 我们为了实现以上的技术要求, 采用了多点可抽芯阻漏式气化炉专用热电偶技术方案, 开展了温度测试技术保障工作。

一是在实际设计中, 我们在炉体内设置了3至4个温度测试点, 利用多点式热电偶测温装置, 实现对炉体内不同点位的同时测温要求。

二是在安装过程中, 我们根据现场特点, 使用特制的法兰安装部件进行测温装置的安装工作。在实际安装过程中, 这一部分测温装置与测温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可分离结构安装。这一技术方法的采用保证了法兰一次性安装完成后, 在测温装置的日常的维修与养护中, 只需要部分更换配件, 提高了测温装置安装的灵活性。同时测温装置中大部分是可独立更换的配件, 维修中可以单独替换, 减少了测温设备的维护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在设备运行中, 在炉内介质中存在着较多的腐蚀性物质, 所以我们在测温设备制作中采用了具有较高抗腐蚀性的Incoloy、Inconel以及Inconel600合金, 确保复杂环境下测温设备的正常使用。

四是为了提高测温装置的密封性, 在在实际设计中采用了多级阻漏的密封结构技术。这一技术的采用保证了炉体“环形空问”内存在着的高温高压气流不出现泄漏问题, 保证了气化炉设计中的安全与环保理念的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气化炉的种类, 气化炉温场特点, 并提出了测温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无线的传感器网络下一篇:提升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