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优化

2024-10-15

消费结构优化(共12篇)

消费结构优化 篇1

一、引言

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动力,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经济增速趋于放缓,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下降, 消费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至关重要。城镇居民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结构的优化程度及变化方向, 不仅关系到消费本身的发展, 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 但后续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对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入把握, 对于调整重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并对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政策溢出效应。

二、相关文献回顾

消费作为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以及消费本身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体现, 长期以来吸引了大批学者对消费的相关内容展开了广泛考察。

关于消费结构的理论内涵, 林松 (2006) 指出, 消费结构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类似的, 周金环 (2006) 、李娅玲 (2007) 等研究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就需要消费各种各样的资料, 这些资料的数量或者价值的比例就是消费结构, 譬如在家庭总消费中, 食物、住房、衣服、水电、教育、文化等支出所占的比例。

关于消费结构的重要意义, 袁志刚等 (2009) 指出, 居民消费结构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 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结构是否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发展, 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陈海波 (2012) 指出, 消费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事实上向市场发出需求信号, 这必将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促使技术升级, 形成消费结构优化和产业优化的良性循环, 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苏筠等 (2002) 研究了消费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认为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生态环境也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石瑶 (2007) 认为收入差距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较大。蒋云飞 (2008) 研究了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情况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发现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偏低, 虽然消费倾向高但总体消费能力偏低, 东部的消费能力强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这与我国阶梯式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常静娟 (2006) 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发现影响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偏好。

在如何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方面, 李静 (2012) 认为当前重点需要做好的工作是全面提高收入, 合理控制收入差距, 调整产业结构, 满足发展型消费需求, 扩展享受型消费需求, 同时健全社会保障, 促进即期消费和完善信贷市场。龙志和 (2001) 认为完善消费结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郑浩杰 (2008) 建议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信贷步伐和稳定房价等四个方面提升消费能力, 优化消费结构。

三、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历史演进

居民消费是一项多维度多层次的行为, 包含多种消费选择。根据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一般性界定, 消费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8个方面;消费结构就是上述8个方面各自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

为了实证考察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变迁, 本文借助各年《重庆统计年鉴》, 收集并整理得到各年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表1) 为了直观考察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变迁, 根据表1, 做出堆栈面积图以反映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 如图1所示。 (图1) 由表1和图1可知, 从1997年直辖以后, 特别是2012年以来, 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变化特征。

1、食品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直辖之初, 恩格尔系数为45%左右, 其后大数年份在40%以下, 2013年、2014年下降到35%左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这表明, 重庆城镇居民整体上已处于富裕阶段, 生活质量水平较高。

2、2012年以前,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占比较小 (10%以下) 且基本稳定;2013年、2014年这一指标迅速提高, 达到20%左右, 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态势。说明居民对于家庭用品及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

3、文教娱乐支出方面, 综合看在2005年文教娱乐支出占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6.1%, 此后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 2013年、2014年仅为9.4%。文教娱乐是居民消费的较高层次内容, 其数值大小反映了居民消费层次的高低。综合看, 重庆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偏小, 消费层次相对较低。

4、住房支出方面, 自2004年达到峰值之后, 此后逐渐趋于下降。2013年、2014年其数据值在6.5%左右。这可能得益于重庆推广实施公租房制度、大大降低了居住成本。

5、其他各项消费支出, 其占比保持了相对稳定性, 例如交通通讯, 在总消费支出中占比基本上在10%左右, 自2000年以来, 未见有大的波动变化。

四、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政策建议

消费作为生产之目的, 直接决定了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同时,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消费结构优化的程度, 对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 既是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更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

1、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消费力。

消费结构的优化, 需要在消费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完善与升级, 首先需要充分奠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的宏观基础, 最根本的在于努力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特别是提升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加大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 不断扩大中产阶级规模, 有效培育和扩大中产阶级消费;通过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缩小收入差距, 形成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 有效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大力增强消费意愿降低预防性储蓄, 促进即期消费, 不断提升居民消费力。

2、全面深化改革, 促进消费结构优化。

不断深化与居民消费意愿具有密切关系的各项改革, 重点是推进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各项改革, 使各项支出趋于合理。特别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稳定住房价格, 倡导理性住房消费理念, 重构住宅市场价值体系, 确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结构, 实现住房消费多元化的新格局。同时,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切实保障人们的各项生活需要, 切实实现消费结构优化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步发展。

3、加强舆论引导, 引导合理消费。

注重舆论导向作用, 倡导文明的消费行为、科学的消费方式、适度的消费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由于传统上崇尚节俭, 使得多数居民习惯于省吃俭用, 不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得消费需求长期偏低, 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正向的舆论引导, 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既反对铺张浪费奢侈享乐型消费主义, 也改变传统的过度节俭的消费模式, 引导居民适当合理的消费需求。

4、加强重点领域的消费激励。

从前述实证研究中, 发现重庆近年来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而教育竞争力正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和源泉, 教育竞争力的下降可能成为重庆未来的发展瓶颈, 因此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人均教育文化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 积极鼓励居民合理而科学地进行精神文化消费。另外, 还应促进居民在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提升居民的消费档次, 促进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摘要: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而消费结构的优化既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 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的客观需求。本文通过对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历史变迁的实证考察, 梳理其演变特征与规律, 并从增加收入、深化改革、舆论引导及重点领域消费激励等方面, 提出消费结构优化策略,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消费结构,历史变迁,城镇居民,重庆市

参考文献

[1]蒋云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及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 2008.3.

[2]李静.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术论坛, 2012.7.

[3]龙志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1.2.

[4]苏筠, 成升魁, 谢高地.大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初探[J].资源科学, 2001.6.

消费结构优化 篇2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2.调查目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了解大学生消费结构及其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消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看法·认识):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4..针对消费的不合理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对策·应对方法·解决方案):

社会和学校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正确消费;

在校生活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树立正确消费观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5.需要加强的教育(学校的作为):

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6.给我们的启示(收获):

消费结构优化 篇3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继在哥本哈根会谈中做出强度减排承诺之后,又在德班会议上做出2020年后总量减排承诺。这是继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之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又一治本之策。同时,也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所作的关于控制单位能耗和强度减排的承诺,可以从缩小分子和做大分母两方面下功夫。只要GDP增长明显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节能减排目标就可以顺利完成。而在2011年德班会议上我国承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这属于硬约束,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必要性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总量节能和总量减排的根本目的。而我国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百分之九十以上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又是不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高达57%,天然气的进口持续大幅增加,煤炭也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

因此,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既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可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四川将走在前列

目前,四川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左右的经济增速。因此,在国家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大背景下,克服能源瓶颈制约,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客观必要性。

四川的水电资源富甲天下,页岩气的储量高居全国首位,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也有良好基础。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四川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以水电和天然气为主体,目前四川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40%,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四川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现实可能性。

多方统筹,形成合力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条件,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巩固四川作为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以“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四川作为全国第一水电大省的地位。在加快川东北天然气开发的同时,努力加快页岩气开发,保持四川作为全国天然气大省的地位。以薄膜电池和聚光电池为重点,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以生物柴油和沼气为重点,加快生物质能开发。

能源也是商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加快市场开拓。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轨道交通,积极发展电动汽车,以电代油。加快气化全川的步伐,以气代煤。发展LNG汽车,以气代油。到2020年,使清洁能源占四川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利益驱动是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進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高度重视增加清洁能源的衍生收益。为兑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的承诺,我国已在7个省市开展自愿减排试点。通过开展碳减排交易,克服碳减排普遍任务与地区、行业和企业碳源分布存在的时空矛盾,可增加清洁能源的衍生收益,调动使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作者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链接看点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须加强统计工作:

统计是经济工作的基础,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加强统计工作。

加强能源消费统计,掌握所有企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细化消费主体的行业分类。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以化石能源的消费为依据,统计所有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节能减排和开展碳减排交易,提供可靠的统计支撑。

消费结构优化 篇4

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居民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各类消费的变动规律。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因此,当前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1 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1.1 经济因素

首先,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最基本的因素。居民要进行消费就要对其消费的商品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实现便形成了居民消费结构。其次,收入水平一定时,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其价格。当价格总水平降低(提高)时,相等数量的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就会增加(减少)或数量不变而质量提高(下降),从而引起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所处的层级有决定性影响,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出现的各种新兴产业会引起消费结构中的生存型消费、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比重改变。

1.2 社会因素

1.2.1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产业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即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关系。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般用城镇人口比重来描述,其越高则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越高,从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级越高。人口的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关系。它是由三次产业所决定的,并随之变化而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若其发展水平较高,则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者收入大幅增加,可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级奠定物质基础。人口的年龄结构,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于少年儿童、青壮年、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这必然使得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1.2.2 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消费行为和风格。它受消费者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水平、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1.2.3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消费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活动,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活动决定着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其影响过程是,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会产生消费某种商品的欲望,这种消费欲望可导致消费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一定的居民消费结构。

1.3 文化因素

文化既是消费的客体,同时又对消费者的行为、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任何一种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总是凝结着某种文化。反之,任何一种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背后总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影子。[2]

1.4 环境因素

大自然是人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保护的程度决定消费品是否能够可持续的供应;自然环境好坏决定着消费的质量高低。另外,人们的消费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风气好、社会秩序好、购买环境好,就会大大提高居民的消费量。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就缺少安全感、舒适感,就会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制约消费结构的升级。

1.5 制度因素

1.5.1 经济制度

(1)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它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决策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社会和政府等共同参与的,这样可以从内在机制上避免劳动力价格过低的问题,使工资的市场定价能够趋于合理化。从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总需求、改善消费结构。

(2)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健康发展的条件,其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调节不同群体的居民收入水平,可减少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人们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1.5.2 政治与法律制度

政治与法律制度主要是为居民消费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保障消费者权益等。这对扩大消费需求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1.5.3 国家的方针与政策

不同的方针、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可能是制约或是促进。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比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这些政策对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2.1 经济保障

2.1.1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3]

首先要逐步调整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尽量使经济发展的财富更多地分配到居民手里。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三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四要加强收入方面的立法,使工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一致,以保障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五要运用税收政策使收入分配在调节过程中真正实现税负合理和公平。

2.1.2 调整产业结构,使之适应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3]

首先,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要给予扶持,同时对一部分衰退产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改;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加强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服务品种、改善服务水平;开拓新型服务产业,以增加消费吸引力。第三,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投资方向,尽快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另外,加快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增加文化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提高其档次和质量。

2.2 城市化建设

首先,要加大制度变革的力量,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第三,集中农村土地资源,使农民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第四,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服务,为其发展奠定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改变投资建设主体单一化的局面。[3]

2.3 模式转变

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消费观。其次,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与消费,发展绿色产品,将其作为消费品的主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帮助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进行处理,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原材料,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进而带动低碳化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第三,要对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的鼓励和引导。使消费者不断改变消费需求,能够接受消费低碳化,实现消费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2.4 政策引导

财政政策方面,首先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扶持低收入阶层。其次,可以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和价格补贴政策,稳定农业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非农产业收入。货币政策方面,可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简化贷款担保手续,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新型消费金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信贷支持。同时政府应尽快清理并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

2.5 制度规范

2.5.1 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消费结构升级的成本

首先,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确保企业正当、公平竞争。其次,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和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第四,加快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和网上交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第五,建立诚信社会。它是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基础,更是扩大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重要条件。通过净化消费环境,来提振消费信心、降低消费结构升级的成本。

2.5.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一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二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适当提高国家所属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将其用于社会保障的投入。[3]三要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变动的幅度和趋势来调整最低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标准。四要建立并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根据缴费的不同实行差别化的保障水平。五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使社会保障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操作。

2.6 消费教育

国民消费教育的目的就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培育现代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消费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同时做到不破环境,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消费。

参考文献

[1]吴瑾.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及其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4):36-39.

[2]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初稿——后勤员工的消费结构调查 篇5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后勤员工消费状况的研究。需要了解一下您在消费方面的实际情况,希望您能配合我们的工作。本次调查不涉及您的姓名等隐私问题,您的回答仅供研究使用,我们也会严格保密。请不必有任何顾虑,认真如实的填写您的个人基本信息,您只需要将答案所对应的选项填写到括号里即可。

第1题 您的个人月收入(包括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大概是多少?()

A、1000以下B 1000-2000元C 2000-4000D 4000以上

第2题 您的受教育程度?()

A 小学B 初中C高中D 大学E大学以上

第3题每个月您在以下事项中的开支状况

(1)食品:()A 100元以下B 100-200元C 300-400元D 500元以上

(2)衣着打扮:()A 100元以下B 100-200元C 300-400元D 500元以上

(3)交通开支:()A 30元以下B 30-100元C 100-300元D 300元以上

(4)通讯开支:()A 30元以下B 30-100元C 100-300元D 300元以上 第4题每年您在以下事项中的开支状况

(1)教育开支:()A 1000元以下B 1000-2000元C2000-3000元D 5000元以上

(2)医疗保健:()A 500元以下B 500-700元C 700-900元D 1000元以上

(3)人情事故:()A 300元以下B 300-500元C 500-700元D 1000元以上

(4)储蓄:()A 5000元以下B 10000-20000元C 20000-30000元D 30000元以上 第5题 您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 吃穿B 养老C 住房及家电D 医疗保健E 子女教育

第6题 影响您消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 广告促销B 心情好坏C 朋友亲戚的影响D 生活必需品E 不受影响

第7题 您的贷款通常会用于哪些方面(可多选)?()

A 现在没有贷款B 购买汽车C 购买家庭设备D 教育与自身提高E 做生意

真诚谢谢您的合作!

钱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分院经济1001班社会调查小组

消费结构优化 篇6

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有超过7.4亿人次出行。在此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约108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8%、43.7%、49.5%。“互联网+”模式的蓬勃发展也让更多的企业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进一步助推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国庆期间,各地商贸企业深度嫁接“互联网+”,打造全新营销模式成为了新的亮点。商务部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15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正在加速。

消费结构优化 篇7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要拉动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提高居民消费力。相比较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缓慢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与苏南、苏中区域。所以,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课题小组采用查阅文献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苏北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课题小组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盐城等五大苏北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55份,收回问卷285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为240份,能满足研究需要。

(一)人口统计特征

表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有效样本中,(1)性别分布。男性102位,占样本总体的42.5%,女性138位,占样本总体的57.5%,女性比例略高于男生,这符合农村地区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居家的现状。(2)年龄分布。18~30岁的样本占40.8%,31~40岁的样本占32.9%,41~50岁及50岁以上的样本占了26.3%。这与本研究调研对象的选择有关,主要是考虑便于问卷的填写。(3)学历分布。小学或以下比例为3.4%,初、高中比例为46.6%,专科或本科比例为41.7%,硕士研究生为8.3%,这与之前的年龄分布选择基本吻合,也表明现在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水平的重视。(4)职业分布。公务员或国家企业员工比例为26.6%,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49.6%,教师比例为10.5%,务农、学生能其他职业为13.3%。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所调查人群的一半,与农村的职业现状基本吻合。(5)家庭月收入情况。从群体收入比例来看,1 000~3 000元占比为25.4%、3 000~5 000元占比为43.7%、5 000~8 000元占比为16.7%、8 000元以上为14.2%。从收入来看,目前农村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但是两级分化趋势明显,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6)家庭成员数量分布。3人或3人以下比例为35.8%,4人为40%,4人以上为24.2%。由于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之前,因此家庭人口也较为符合。综上所述,研究样本涉及到各类人口统计特征群体的消费者,反映了样本群体的多元化。同时,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又有所侧重,这与选择的被调研对象有关,需要有一定知识又了解家庭消费收支的群体。

(二)消费情况分析

1. 消费结构支出比例。

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见表2),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支出比率分别为:食品消费占比为32.56%位居第一,其他依次分别为居住18.04%、文教娱乐15.21%、交通通信11.48%、衣着7.96%、医疗保健6.73%、家庭设备6.28%及其他1.74%。与2010年对比发现,而食品比重大幅度下降,交通通讯的比例逐渐提升,居住波动上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所占比重表明苏北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表2 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各类消费支出比率

(单位:%)

2. 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就消费增长较快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目前增长较快的是教育支出和住房新建改建支出。增收后的农民首先想到钱用于建房、装修住房,而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总体来看,住房教育支出过大,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见下页图1)。

3. 储蓄现状分析。

在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减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储蓄习惯,储蓄比例以30%~60%居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储蓄,从下页图2分析来看,购买新房、子女教育、子女婚姻是当前加强储蓄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消费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也是吻合的。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了解农村居民在购物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定。调查显示,五大区域基本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实用第三和品牌第四。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购物方面,不再一味地追求廉价,而是更关心产品质量。尽管品牌并不是农民居民的消费首要考虑要素,但是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会日益加强。

图1 苏北农村居民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

图2 苏北农村居民储蓄原因

图3 影响消费的因素

5.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消费支出,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居民依旧坚持“量入而出”“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超额消费的倾向不显著。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攀比心理,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添置大量耐用消费品时并非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一种从众消费,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见下页图4)。

6. 其他方面。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由于交通的便利,现在农村居民不局限在乡镇购物,去城里购物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在农村市场中也较为流行,且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网络购买的兴起,网络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虽然现金仍然是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使用势头上升迅速。

图4

三、优化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

过去由于收入有限,农民多数入不敷出,购物先看价格,再看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因此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供给方面,应加大产品品种数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应注重产品品质,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同时加大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农村居民对家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高储蓄必然会抑制消费的增长,而降低储蓄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及养老担忧;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三)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通过对苏北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通讯消费热点,鼓励本省的车辆行业、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做到农村交通设备多样化,手机通讯便利化。

(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消费依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应避免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超前消费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而从众消费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添置。在产品的消费方面,应鼓励农村居民多增加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不能一味沉溺于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

(五)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针对农村居民日益旺盛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多购物的渠道,方便居民购买,才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要。针对结算方式的转变,在农村商业网点也应该增加银行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满足农民快捷支付方式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了解到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储蓄现状、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理念等,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加农村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优化苏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苏北农村,消费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可远,欧向军.苏北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4,(3).

[2]张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3]刘姝媛.农民生活消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4]孟凡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李玉玲.值得探讨的家庭消费观念与结构[J].市场研究,2009,(9).

谈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篇8

一、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现状

近几年, 日照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却不是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甚合理, 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上。旅游消费层次低, 消费结构不合理, 不仅影响了日照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提升, 而且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 总体旅游环境层面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地区经济基础, 特别是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 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须的资金、技术等条件的支持。日照市自1989年才升格为地级市, 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然不具备接待大量散客旅游者的条件。

2. 政府层面

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倾向上都是十分明确的, 把旅游业列为日照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处理好做“裁判员”还是做“运动员”的关系上, 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上, 掌好日照市旅游业这艘大船的“舵”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3. 企业层面

日照市旅游企业因发展时间短, 缺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实力和规模都无法达到目前日照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小型旅游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品雷同, 削价竞争严重。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 资金缺乏成为阻碍日照市旅游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 旅游资源层面

日照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海滨资源和民俗资源, 而在这两种资源类型中, 民俗旅游消费层次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不能真正吸引度假型的游客, 不仅没有门票收入, 娱乐、购物等项目收入基本空白。旅行社“牧羊式”的服务和游客“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使得日照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实际上成了游客旅游计划中的一个旅游景点, 大批的游客及其所带来的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收入被白白送往周边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三、日照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1. 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

(1) 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 建立旅游项目库, 完善专家评审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实施, 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 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2) 明确主攻方向, 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以打造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为核心,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内容, 立足于日照海、山、古、农、节的鲜明特色, 重点打造十大精品景区系列:3S旅游度假休闲景区 (海滨一线) 、莒国古文化旅游景区、五莲山宗教旅游景区、九仙山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景观系列、竹洞天风情系列、茶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节庆系列、日照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3) 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鲁东南苏北城市群为载体, 加强日照与青岛、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市地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 共同发展跨周边省市的旅游线路。适应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域关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培育综合竞争优势, 共同塑造和提升“水上运动之都”和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两个国际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联袂打造旅游精品, 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4) 挖掘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文化专业队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艺人、社会中介机构等深入发掘莒文化精髓, 努力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增加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两城古人类遗址、海曲汉墓、莒国古城、日照市博物馆、莒县博物馆等建设文化旅游基地。

2. 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

(1) 改革旅游景区 (点) 产权制度, 创新旅游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对鲁南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风景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建立巡察制度, 对景区 (点) 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察、监管。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 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合作联盟, 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 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体育旅游服务组织。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 (点) 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2) 突出“东方太阳城”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

以海滨3S旅游、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主线, 注重高层次、战略性策划, 精心包装“太阳文化节”、“沙滩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三大产品组合。加强旅游产品主题概念的区别设计, 突出特色。围绕整体形象, 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部门协同、上下互动、口径一致、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 共同塑造日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利用申办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宣传造势, 提高日照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的认知度。

同时, 要不断强化和改善旅游软环境, 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 深入开展旅游细微服务活动, 规范旅游市场行为, 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 企业做市场”的原则, 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 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 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 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渔家民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 在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主要客源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促销, 针对不同的城市提出相应的宣传口号, 如在济南主打“避暑、渔家”, 在西安主打“避暑、海滨”, 在郑州主打“方便、海滨、实惠”等。

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 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 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 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

3. 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 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 (1) 发展壮大旅行社业

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 日照导游队伍目前不足700人, 真正从事导游职业的不足400人, 按照2010年日照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的规模, 日照导游缺口还有1500人。日照目前只有一家国际社,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开发需求。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 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 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围绕“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 以公路建设为重点, 加快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3) 促进旅店、餐饮业发展

合理布局宾馆、旅店。根据不同消费需求, 形成高、中、低档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发展符合规范的景区 (点) 民居客栈。开发菜肴新品、精品, 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 (城) 。组织日照名特小吃展示、民俗茶艺、烹饪技艺表演、品评等活动, 做靓日照美食品牌。

(4) 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

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 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标志性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商品。围绕开发旅游纪念品, 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结合城镇化的推进,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旅游商品专业村镇。规划建设日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和若干个规范管理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万平口等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 延长旅游产业链, 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5) 繁荣文化娱乐和会展产业

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体育场、万平口生态广场、日照展览馆、日照博物馆等重要设施, 丰富旅游文化, 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及各区县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综合性演出场地建设, 策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大力发展旅游景区 (点) 及旅游饭店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 以会展促旅游, 以旅游带会展, 形成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6) 在培育民俗旅游特色上求突破

围绕“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日照渔家民俗风情游这一特色, 将之打造成为独具日照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鉴于日照市民俗旅游整体层次低的现状, 今后要着力提高民俗旅游的层次和水平, 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 推动日照市民俗旅游由粗放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旅游环境层面、政府层面、旅游企业层面和旅游资源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进而提出了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 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消费,旅游资源,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年版

[2]Philip Kotler等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白永秀郝索师萍著:《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年版

[4]日照市旅游局:《山东省日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1年

[5]王德刚:《日照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思路》, 2003年

[6]杨乃济:《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网, 2000年

[7]日照旅游政务网 (www.rzta.gov.cn) , 日照旅游网 (www.rztour.com) , 山东旅游咨询网 (www.sdta.cn)

消费结构优化 篇9

一、文献与理论回顾

早期的古典经济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加片面强调生产的主导地位,认为生产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消费服务于生产,并没能真正意识到对消费调控的必要性。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理论逐渐成为主流,学术界才开始了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传统的IS-LM理论模型里,初期政府支出增加会通过““G→AD→Y→Yd→C”传导机制影响居民消费,但是居民消费会因利率的替代效应而相应减少,财政支出并不影响居民消费。Bailey(1971)[1]构建了一个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u(c+θg),其认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取决于系数θ值。如果θ> 0,则意味着财政支出“挤入”私人消费;否则就存在着“挤出效应”。Barro (1981)[2]基于Bailey(1971)的研究,认为从长期来看,在预期的真实利率情况下,通过税收、通胀型财政或是政府公债等方式筹资的政府支出增加将引起消费者需求的下降。Aschauer等(1985)[3]利用美国的经验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系数θ的取值在(0,1)之间,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居民消费。Fancesco Giavazzi 和 Marco Pagano (1990)[4]基于丹麦和爱尔兰的经验数据分析了两国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认为当期政府支出增加意味着未来的高税收,从而减少居民消费。Sutherland (1997) [5]持同样的观点。Gal1′et al. (2007)[6]则假定存在经验型消费者,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形成正的合成效应。

Devereux、Head 和Lapham (1996)[7]构建了一般均衡模型,将政府支出区分为永久性的政府支出和临时性的政府支出,他们认为前者增加将导致稳态工资和稳态消费水平的提高,后者可形成对产出、投资、实际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短暂冲击,但是并不持久。Blanchard and Perotti(2002)[8]运用美国经验数据构建了SVAR模型以分析二战后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认为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刺激了消费。欧洲中央银行的Günter Coenen and Roland Straub(2005)[9]建立了新凯恩斯DSGE模型以观测欧元区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的影响,并运用贝叶斯推断方法,发现欧元区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Luigi Marattin and Simone Salotti(2011)[10]利用UK1981-2007的季度数据,建立了政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SVEC模型,发现净的社会保险转移支出和政府纯消费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效应。

在研究我国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Steven Barnett and Ray Brooks(2010)[11]认为中国居民基于预防性消费而选择高储蓄和低消费。因此,政府在“社会安全网”建设方面的支出,如健康、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会相应地减少居民此类支出,从而增加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一般而言,政府在健康方面的支出每增长1元将带动私人消费增长2元,总消费(私人加政府)将增加3元。其也注意到政府支出对城乡消费公平的影响,其认为现行的中国政府支出安排不利于城乡消费公平的实现。我国学者也普遍存在三种观点:一是政府支出“挤入”居民消费;二是政府支出“挤出”居民消费;三是条件性的“挤入”“挤出”。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支出政策对整体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方面。本文拟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分类,刻画出政府支出结构安排对消费公平的影响效力,从而制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二、我国居民消费非均衡的现状

1.从城乡居民消费绝对量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1978-2010年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从1978年的311.2元、116.1元增加到2010年的13 471.45、4 381.82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从2.68倍扩大至3.08倍,2010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时的消费水平,两者的消费差距大约在15年左右。

2.从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来看,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1978-1995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0.5-0.6之间,城镇居民生活尚处在温饱水平;同期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0.68减少到0.59,总体农村居民生活从绝对困难阶段逐步向温饱阶段。1996-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0.4-0.5之间,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质量进一步提高,从温饱走向小康阶段;同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0.5-0.6之间,农村居民生活还处在温饱阶段。1999年以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处在0.4以下、0.4-0.5之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又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两者分别处于趋向富裕与小康阶段。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对比情况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至少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个层次。

3.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优于农村居民。在粮食类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总量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两倍以上,并且其粮食消费更多地侧重于副食品。在衣着类消费方面,城镇居民更多消费中、高档服装;农村居民则更多购买中、低档服装。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城镇居民处于消费品不断更新换代的阶段,而农村居民还处在基本耐用消费品的不断满足阶段。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娱消费方面,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更加侧重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4.区域间居民消费差距悬殊。2010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最高,为23 200.4元,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最低,仅为9 613.79元,前者是后者高出2.41倍。同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最高的上海是西藏地区的3.83倍。并且居民消费支出的泰尔指数从1980年的0.0187提高到2010年的0.0433。

三、财政支出结构影响消费公平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说明及模型

1.财政支出结构。

本文主要借用高培勇(2011)[12]的归类方法,将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财政支出项目分为经济建设支出(ec)、行政服务支出(ac)、共享发展支出(sc),以作为解释变量。其中,经济性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城市维护建设支出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建设支出;行政服务支出主要指行政管理费、国防支出、公检法支出等;共享发展支出主要指文科卫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2.消费公平。

本文中的“消费公平”指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基于对消费资料占有、安排和使用的能力公平,属于代内公平。这里我们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ces)、省际间居民消费泰尔指数(cti)作为消费公平的指标分别用以衡量城乡与地区间的居民消费差距。

3.在数据范围的选择与处理。

由于无法取得1978-1979年完整的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因此本文选取1980-2010年的相关数据。所有这些数据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省际间居民消费泰尔指数的计算剔除了西藏、重庆和青海。同时,为了减少异方差使模型的设定更加合理,对所有变量取对数表示[13]。

4.分析模型。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借鉴Barro(1981)研究政府支出与居民有效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方法,分别建立了不同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城乡与地区间居民消费的双对数模型:

lncest=α0+α1·lnect+α2·lnact+α3·lnsct+μ1 (1)

lnctit=β0+β1·lnect+β2·lnact+β3·lnsct+μ2 (2)

其中α1、α2、α3,β1、β2、β3分别表示表示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地区间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系数;μ1、μ2为误差项。

本文所有检验均通过Eviews5.0软件进行验证。

(二)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公平的计量分析

1.ADF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主要采用1981年Dicky和Fuller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以观察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lncest、lnect、 lnact、 lnsct、lnctit变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它们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0%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即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过程,记为I(1)。因此,接下来将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2.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的长期均衡。

从前面的ADF检验可知lncest、lnect、 lnact、 lnsct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可以其进行协整分析,考察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如果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方程(1)应该看成是长期稳定的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验证,以判断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根据VAR模型滞后期的判断标准来看,有超过一半的评价标准确定最优滞后期为4,并且此时AIC值最小。其次,再根据AR根法则检验,判断无一单位根在单位圆外,模型满足稳定性要求。然后,通过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员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cest与lnect、 lnact、 lnsct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关系,记这一协整关系的均衡误差为et,则它们对应的长期均衡方程为:

lncest=-3.196lnect+1.632lnsct+1.360lnact+ et (3)

从式(2)可以看出,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而共享发展支出和行政服务支出的增加扩大了居民消费差距,使居民消费非公平的现象愈严重。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弹性系数为-3.196。这表明经济建设支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3.196个百分点。共享发展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632、1.360,这表明共享发展服务支出与行政服务支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1.632、1.360个百分点。由于|-3.196|>1.632>1.360,经济建设支出对居民消费差距缩小的正向作用大于共享发展支出与行政服务支出的负向作用。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财政支出有利于缩小居民消费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从表面上看共享发展支出扩大了居民消费差距,这种实证分析结果与流行观点相悖。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发展支出就一定不利于居民消费公平,而只是意味着,虽然我国近几年用于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在不断增加,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共享发展支出的均等化,所以导致居民消费不公平程度加大。

3.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间居民消费公平的长期均衡。

我们用式(2)来考察政府各项支出对地区间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我们发现变量lnact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剔除该变量,修正后的式(2)为:

lnctit=β0+β1·lnect+β2·lnact +μ2 (4)

根据前面的序列平衡性检验结果可知,lnctit 、lnect、 lnsct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然后通过Johansen检验以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根据LR、FPE、AIC、SC和HQ准则并利用SIC最小验证法,选定拟建立的VAR模型最优滞后期为5。然后,根据AR根法则判定拟建立的VAR模型满足稳定性要求。其次,再通过Johansen的最大特征值和迹检验法,检验lnctit 、lnect、 lnsct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迹检验存在或最大特征值检验均显示变量之间至少存在3个协整关系,我们选择第一个协整关系,记这一协整关系误差为εt,则ctit 与lnect、 lnsct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nctit=-15.758*lnect +12.356*lnsct +εt (5)

从协整方程各变量的系数情况来看,(对数)经济建设支出对(对数)泰尔指数的弹性系数为-15.758,意味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居民消费差距,其每增长1%,将使区域间居民消费的泰尔指数减少15.758%;而共享发展支出的非均衡发展扩大了地区间居民消费差距,其每增长1%,将使区域间居民消费泰尔指数增加12.356%。这充分说明,共享发展支出在区域内非均衡发展已经成为了地区间居民消费不公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建设支出并不是造成区域间居民消费非公平发展的原因。

4.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非公平的短期作用。

文中主要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考察具有协整关系的lnect、 lnact、 lnsct对lncest的短期动态关系。相应的误差修正方程为:

lncest=0.432*Δlncest-1-0.167*Δlncest-2-0.134*Δlncest-3 + 0.562*Δlnect-1+0.083*Δlnect-2+0.847*Δlnect-3-0.695*Δlnsct-1-0.494*Δlnsct-2-0.026*Δlnsct-3+ 0.078*Δlnact-1+ 0.157*Δlnact-2+0.391*lnact-3-0.189*ecmt-1 +0.165 (6)

其中ecmt-1= lncest-1+3.196*lnect-1-1.632*lnsct-1-1.360*lnact-1-10.441。

从式(6)可以看出滞后1、2、3期居民消费差距,对本年度内的居民消费差距的调整系数分别为0.432、-0.167、-0.134;滞后1期时,共享发展支出的调节系数大于经济建设支出与行政服务支出的调节系数;滞后2、3期时,经济建设支出的调节系数大于共享发展支出与行政服务。短期内,经济建设支出与共享发展支出、行政服务支出的变动,将引起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动。滞后1、2、3(对数)的经济建设支出变动将引起本年度(对数)居民消费差距同方向的变动0.562、0.083、0.847个单位;滞后1、2、3期(对数)的共享发展支出变动将引起本年度(对数)居民消费差距反方向的变动0.695、0.494、0.026个单位;滞后1、2、3期(对数)的行政服务支出变动将引起本年度(对数)居民消费差距同方向的变动0.078、0.157、0.391个单位。

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为-0.189,符合反项调整机制,表明经济建设支出、共享发展支出、行政服务支出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对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为18.9%。

5.财政支出结构对区域间居民消费非公平的短期作用。

协整方程(5)对应的第一误差修正方程为:

lnctit= -0.510* ecmt-1+0.569*△lnctit-1-0.454*△lnctit-2+0.557*△lnctit-3-0.772*△lnctit-4+ 0.420*△lnect-1+ 21.955*△lnect-2-7.995*△lnect-3+9.000 *△lnect-4- 6.702*△lnsct-1 -11.808*△lnsct-2+7.234*△lnsct-3-7.914*△lnsct-4+0.757 (7)

其中ecmt-1=lnctit+15.758*lnect-12.356*lnsct- 31.372

从式(7)中各变量前的系数来看,短期内滞后1、2、3期自变量的变动对本期(对数)泰尔指数形成复杂的影响。(对数)经济建设支出变动△lnect滞后1、2、4期的系数为正,说明短期内经济建设支出变动对泰尔指数变动有着正向冲击,但是滞后3期时存在负向冲击;(对数)共享发展支出变动△lnsct在内对泰尔指数形成负向冲击,但滞后3期时则相反。因此,可以看出在短期内各省居民消费受到的冲击很复杂,短期政府支出对省际间居民消费的效应可能会与长期的效应不一致。

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来看,ecmt-1的系数为- 0.510,符合反向调整机制,并且对短期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很大,为51%。

四、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财政支出项目与城乡间、区域间的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财政分类支出对居民消费公平的效应来看,经济建设支出与共享发展支出的均衡发展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之间、地区居民之间消费公平的实现;行政服务支出是引发城乡居民消费非均等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区域间居民消费公平的重要原因。基于历年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公平的经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经济建设支出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消费公平。

公式(3)和公式(5)经济建设支出前的系数为负,这表明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和省际间居民消费差距。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要实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应通过合理安排各地方经济建设支出,实现各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为实现消费公平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2.目前我国财政共享发展支出未发挥其缩小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

通过观察公式(3)、公式(5)变量财政共享发展支出的系数可以看出,短期内共享发展支出有利于居民消费差距缩小,但是长期则相反。这充分说明我国自公共财政改革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仍显不足,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要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缓解消费不公平的矛盾,不仅需要合理调整经济建设支出,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尤其要扩大与居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共享发展支出,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安排[14]。

3、合理控制行政服务支出,提高行政服务支出效率。

公式(3)显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变量行政服务支出前的系数外均为正,这表明行政服务支出的增加将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市场存在失灵,需要政府实施公共政策予以校正。相应地,政府为履行公共政策需要合理安排行政服务支出。合理的行政服务支出有利于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合理的支出安排则会滋生一系列新问题。因此,政府应合理控制行政服务支出规模,在保证履行政府基本行政管理的基础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此外,上述公式(3)还显示行政服务支出是造成消费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在有效约束城镇行政服务支出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村行政服务支出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消费公平的实现。

摘要:居民消费公平直接影响社会公平与经济公平的实现,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财政分类支出与城乡间、地区间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1980-2010年期间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差距;共享发展支出长期不均衡发展扩大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消费差距;行政服务支出只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与地区间消费差距的形成无关。因此,需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公平的实现。

消费结构优化 篇10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 低碳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 并且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主要以高能耗、低消耗为核心,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内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对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来说, 既是压力, 也是挑战。

1. 传统的能源结构调整受到限制。

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受到功能与成本的限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多、油少为典型的特征, 这也决定了我国在低碳能源的选择与消费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比如发电行业, 水电只占据了总量的20%左右, 而火电则占据了高达77%以上。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高碳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来说, 有着巨大的压力。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能源的高消费。

当前,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 仍然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正是这种严重失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长期依赖于工业生产, 而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产业, 在工业结构内部, 钢铁、建材、化工等好耗能行业的发展, 在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消耗。从能源消耗目标的制定方面来说, 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实现了单位的能耗目标的, 大部分生产企业中的设备和工艺都不够先进, 也必然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

3. 低碳技术水平不够先进。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需要技术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过渡, 而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正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国际相关的文件, 虽然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 但是实际运行情况却远远打不到理想的状态, 作为发展中国家, 仍然需要依靠自主引进和研发等渠道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 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 发展低碳技术的成本有限, 而且压力较大。

4. 国际舆论的压力。

当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国际上的观点认为, 要实现公约提出的“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 就必须要对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进行调整, 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 低碳经济发展的压力也就愈加沉重。

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策略

1. 管理策略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主要依赖于能源系统的优化, 其主要是通过对我国社会、经济、能源等多个系统进行有效的统一与协调, 以此实现结其整体的功能, 这也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 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管理策略来说, 需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 将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 要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管理体制, 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 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要彻底改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问题, 一方面要将节约能源作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市场的准入性, 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强制作用, 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上马, 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设备进行淘汰。

2. 技术策略

一方面, 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引进, 不断的促进我国清洁技术的发展, 这也是当前实现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为此, 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核电水电技术, 大力发展水电工程, 这也是当前我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一个重大举措。另一方面, 要加大我国国内开发和使用节能技术的力度, 不断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科学的市场约束机制, 倡导节能降耗。另外, 应当大力开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的能源, 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完善, 通过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性和可行性, 从长期来看, 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 政策策略

在政策上, 要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同时, 要加强政府公共在政策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在外交政策上, 积极的开展多元能源外交政策, 拓展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渠道。国家财政和税收方面也需要向节能降耗的方向倾斜,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并且将其作为各级地方政府整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不断的提高能源的社会效益合和经济效益, 应当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 控制能源消耗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现阶段,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因此, 应当从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脚步, 这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周玉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前沿, 2011 (22)

[2]王辉, 石英琳, 郭建鹏.关于低碳经济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0 (27)

[3]王贤, 谷立霞, 王俊岭.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2)

消费结构优化 篇11

关键词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normalit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originally relying mainly on investment and exportled becomes unsustainab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consumption should not only become an important pulling power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Nowadays China's main problem is that dem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leads to imbala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low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leads to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expand the share of consumption and to upgrad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upgrad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 demand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tertiary industry

1 引 言

中国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必然要进入新常态阶段,在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中,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以及出口拉动,消费的作用被低估和拉低,这种模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1-4].消费不仅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而且还要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难于调整,根源在于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动不好[5-8].作为需求方的最终需求与作为供给方的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因此,为了提高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必须提高消费需求.本文的贡献在于,由于中国当前经济存在双重结构失衡问题,需求结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第二产业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比重偏低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是,通过扩大消费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发展该产业,通过升级消费结构从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2 中国当前经济面临双重结构失衡问题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从最终需求角度划分为消费、投资和出口,从最初要素投入角度划分为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经济统计部门核算地区生产总值(GDP)时,最终需求划分法对应于GDP核算的支出法,三次产业增加值划分法对应于GDP核算的生产法..从最终需求看,相对于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经济体而言,我国及多数省市及区县的经济发展中,存在消费比重偏低而投资或出口比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见图1,资源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看(见图2,资源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相对于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经济体而言,我国及多数省市及区县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第二产业重偏高的结构性问题.

近十多年来,上述这两个结构性问题(简称双重结构失衡)同时引起各级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迄今尚未找到解决两个结构失衡问题的方案[9-11].将双重结构失衡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时就会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需求结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比重偏低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解决双重失衡的应对之策,就是要通过扩大消费比重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3 中国的三次产业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度不同

从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角度考察三次产业产品的特性,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各类产品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度明显不同.这里:消费依赖度(Consumption Dependency)是指产品在满足最终需求时分布在消费上的比重;投资依赖度(Investment Dependency)是指产品在满足最终需求时分布在投资上的比重;出口依赖度(Export Dependency)是指产品在满足最终需求时分布在出口上的比重.因为从最终需求看,“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所以对任何一个行业,消费依赖度+投资依赖度+出口依赖度=100%.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次编制的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又称最终使用)部分,分别整理出各次产业的消费依赖度、投资依赖度和出口依赖度(见表1).从中发现:尽管不同年份各次产业的消费依赖度、投资依赖度、出口依赖度略有变化,但总体上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

nlc202309051121

平均而言,第一产业产品的消费依赖度(83.4%)高于投资依赖度(12.5%)和出口依赖度(4.1%),说明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第一产业发展贡献会大一些.对第二产业产品而言,消费依赖度平均为24.7%,接近四分之一,而投资依赖度平均为50.5%、出口依赖度平均为24.7%,后两者合计占75.3%,说明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大幅促进第二产业发展,一旦经济驱动模式切换为消费拉动型,那么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及第二产业比重就会相对降低下来.对第三产业产品而言,消费依赖度平均为82.5%,而投资依赖度平均为6.7%、出口依赖度平均为10.8%,说明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最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一旦启动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那么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及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于第二产业就会大幅提高.因此扩大和升级消费是拉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上述的表1,所揭示的三次产业的消费依赖度、投资依赖度、出口依赖度呈规律性分布的根本原因在于三次产业产品属性的不同,但这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所提供的40个典型经济体40个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墨西哥、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台湾地区、土耳其、英国和美国。在考察期1995~2011年,40个经济体合计占全球GDP总量的88%,全球人口总数的65%,能够合理地代表全球经济.在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分别整理出各经济体17年各年度三次产业的消费依赖度、投资依赖度、出口依赖度,结果见图3(资源来源: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计算整理)、图4(资源来源: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计算整理)和图5(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计算整理).

从1995~2011年40个经济体的总体情况看,第一产业消费依赖度平均为63.9%,投资依赖度平均为6.4%,出口依赖度平均为29.8%,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二产业消费依赖度平均为24.6%,仍然接近四分之一,投资依赖度平均为26.7%、出口依赖度平均为48.7%,后两者合计占75.4%,说明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将拉高第二产业比重和增长速度,当然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自然结果必然是第三产业比重和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第三产业消费依赖度平均为79.2%,仍然占主导地位,投资依赖度平均为5.8%、出口依赖度平均为15.0%,说明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球也将拉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经济结构双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双重失衡的关键在于通过扩大消费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4 需求结构引致三次产业结构不同

的机理及模拟结果

4.1 机理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当然适用于省、市、县、区等范围)的经济最终需求结构中消费比重(c)、投资比重(i)、出口比重(x)组合的不同,意味着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模式的不同.由于三次产业的消费依赖度、投资依赖度、出口依赖度的不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不同模式必然导致汇总到各次产业的最终需求总量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汇总到三次产业的最终需求总量的结构不同必然引起三次产业总产出的结构不同,三次产业总产出结构不同引致三次产业初始要素投入结构的不同.三次产业的初始要素投入结构就是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即通常所说的三次产业比重.

4.2 模拟方法

令三次产业对最终需求中的消费、投资、输出的依赖度矩阵为

4.3 模拟结果

为揭示最终需求结构的不同对三次产业结构影响的机理,这里分别采用保持消费、投资、出口2个因素不变(令其取值分别恒等于1)而改变另外一个因素(令其取值分别为1~13的自然数),并利用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表的依赖度矩阵(D)和映射向量(proj)进行模拟.其中D和proj的具体值分别为

D=73.321.84.9

19.052.728.3

78.99.811.3.

proj=(2.34 1.00 1.00).

从表2的模拟结果看,随着消费需求的逐步扩大,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净进口到自给且呈持续增加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持续降低,由自给逐渐沦为净进口,第三产业增加值持续增加,说明扩大消费有利于来拉动第三、第一产业的发展而挤压第二产业的发展.(当然本模拟的初始条件是消费、投资、出口分别为1的一个情景,在此不容易同时考虑连续的c,i,x因素,下同).

从表3的模拟结果看,随着投资需求的逐步扩大,第一产业增加值由净进口转为自给且呈迅速增加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逐渐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由自给转为净进口并且逆差绝对量逐渐扩大,说明投资拉动模式必然抑制第三产业发展.

从表4的模拟结果看,随着出口需求的逐步扩大,第一产业增加值为净进口且逆差绝对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逐渐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逐渐增加,说明出口拉动模式下有利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综上,消费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比重偏低是造成中国多数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以全国三次产业为例,如果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中国1995~2011年间依赖度矩阵和投影向量的平均值(即保持中国经济运行技术水平不变),用联合国统计司提供的世界消费、投资、出口在1970~2012年间的平均份额(见图1)来进行模拟,那么结果为第一产业比重为14.6%,第二产业比重为20.5%,第三产业比重为64.9%,与中国2013年三次产业的实际比重(9.2%:42.6%:48.2%)相比较,第三产业将上升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将下降22.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将略微上升5.4个百分点.

nlc202309051121

5 启 示

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针对全国及多数省市县区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双重失衡问题,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我国最终需求结构不合理,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重偏高,导致消费需求依赖度高的服务业和农业比重偏低,投资依赖度高的工业比重偏高,我国消费的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消费不仅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而且也要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整个产业结构,是我国当前经济领域需要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通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而消费结构升级,又要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所以,从供求关系层面上解决我国当前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沈利生.最终需求结构变动怎样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12):82-114.

[2] 张蜜.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83-184.

[3] 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路线与产业政策[J].求索,2011(10):9-11.

[4] 周红英.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地理,2011,31(12):110-114.

[5] 梁向东.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6):99-103.

[6] 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耦合发展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5,24(5):778-783.

[7] 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103-110.

[8] 熊勇清,李鑫,黄健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方向:国际市场抑或国内市场——基于“现实环境”与“实际贡献”双视角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30(5):134-143.

[9] 杨岚茜.生产型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二元发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6(1):59-70.

[10]孙得将,李江帆.生产服务业比率时序稳定性研究:1996~2009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10):35-48.

[11]蒋佳林,陈一鸣.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3,28(5):134-148.

消费结构优化 篇12

1. 消费结构与产业升级概述

1.1 消费结构

从经济学方面来说,消费结构指的是在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消费各种类型材料的比例关系。也可以将其分为价值形式与事物形式两种。所谓的实物形式,主要是指消费者消费具体的材料数量,而价值形式指的是以货比为单位消费的比例关系。其中,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结构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能够将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所占的比重,能够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为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1.2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指的是对产业机构的优化与升级,其目的在于提升产业机构的效率,促进产业关键技术发展。产业升级体现了产业机构协调发展、生产效率的提升方面,即对产业生产中各个要素的优化与协调。我国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二、三产业,通过对三大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能够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提供有效的助力。

2. 消费结构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除了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外还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消费结构优化以及产业升级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能够提升消费者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市场供需,根据市场需求对产业生产量进行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影响。例如,现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对食品的消费水平正在下降,而高新技术在人们消费结构中所在的比重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二,在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消费者也逐渐向着技术性强的产品倾斜。在新产业、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逐渐拓展了消费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结构的提升。例如,在信息技术尚未发展或没有普及之前,我国消费结构主要以工业、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极为缓慢。但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消费者消费选择更多,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消费结构改变后,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终促进产业的升级,为消费结构的变化指明了方向。尽管,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消费结构变化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同时也反映着社会供需关系,因此,必须促进消费结构的协调,保证产业升级与发展,形成更加良好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升级,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降低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切实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 优化消费结构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关键。通过上述分析,加强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提出优化对策,对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消费结构能够反映社会的供需情况,还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整体产业发展能力。因此,可以将消费结构相关情况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证据,根据消费结构中的各类供需关系,,确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产业升级计划与方式。如果盲目地进行产业升级,很可能会违背社会需求,这样的产业升级很难成功,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发展混乱。因此,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时期,需要对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统计,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供需要求详细的了解,制定产业升级计划,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国家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第二,国家产业升级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牵扯到众多部门,在升级过程中需要强大的推动力作为支撑。而消费结构作为社会基本供需的反映基础,能够体现消费者真实的消费需要,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就以恩格尔系数来说,如果在调查中发现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国家农业生产应该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迎合社会居民的消费需求,将第二、三产业发展逐渐倾向于消费者,促进我国产业机构的平衡发展。另外,消费结构能够为产业升级做出很大的引导作用,吸引产业技术、资金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减少产业升级中遇到的麻烦。

第三,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得出,消费结构变化先于产业结构变化,能够为产业结构变化提供引领。产业结构必须以消费结构作为依据。消费结构改变,影响着市场供需结构的关系,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产品更新换代过程中,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经济效益驱动下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策略的调整,在价格引导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下,在生产领域中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的整体升级。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消费结构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供需反映,在产业升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消费结构的重视,不断的优化消费结构,发挥消费结构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引领产业升级,为其提供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晨,胡永祥.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PVAR模型[J].商业时代,2014,14(8):144-145.

上一篇: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下一篇:生态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