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化消费

2024-08-12

最优化消费(共11篇)

最优化消费 篇1

摘要:新常态下的未来五年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通过对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提出相应的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结构,能源优化

当前, 我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能源消费增速减缓, 能源价格低位运行, 新能源产业布局深入, 能源行业整体进入变革期, “十三五”期间,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 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是能源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总体上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完善, 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是,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 以及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煤炭的比例偏高,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仍然偏低, 其他能源占比虽有增加, 但依然很低, 总体能源结构不合理。

2、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偏低, 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的效率较低, 节能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能源价格水平偏低, 能源市场有待完善等原因也影响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提高, 间接影响能源效率的改进。

3、能源安全问题严峻。我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安全的预警机制不成熟。当前, 煤炭行业依然存在约1/3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 1/3的产能需要整合;石油、天然气受储量制约, 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铀资源的掌控和防范核电事故、放射性废料扩散的风险, 在技术上仍有不确定性。

4、非化石能源发展缓慢。近年来, 我国非化石能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成本相对过高, 市场成熟度低, 市场环境不完善, 能源替代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同时,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诸多原因致使非化石能源发展较慢。

5、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近30 年的能源粗放式的开发, 高污染、高排放, 造成生态环境、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雾霾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 煤炭开采也带来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废弃物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2000~2012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 之后增速逐渐降低放缓, 尤其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 未来5 年将约以6.5%的中高速增长;在此20 年间, 经济体制逐步改革,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国内生产总值整体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 宏观经济波动幅度收敛性明显, 波动趋缓;在未来的5~10 年内,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在进一步放缓的基础上平稳增长, 使得能源消费增速减缓。

2、产业结构。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协调, 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当前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二产业, 预计到2050 年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 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以及能源和环境等外生性约束, 与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 预期将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

3、城市化进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5 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6.1%, 预计在未来5 年中,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必然引起能源需求量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未来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预计将进一步攀升, 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费也将快速增加。

4、人口规模。自1980 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 人口出生率稳步下降, 从2000 年开始, 年净增人口低于1, 000 万, 我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09 年末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3.34 亿, 比2008 年末增加672 万人, 自然增长率为5.05‰;此后, 我国人口进入低增长时期。2015 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执行, 预计在未来五年中, 受其他条件限制与增长的惯性作用, 我国人口将保持持续的低速平稳增长, 到2020 年, 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 过大的人口总量将持续推动能源的高需求。

5、能源运输能力。当前, 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 形成了“五纵七横”公路运输大通道和“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以及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群。但我国因煤炭资源赋存地与消费地相异, 石油、天然气的高依存度, 运输能耗高, 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部经济发展、限制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6、环境压力。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对低碳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2015 年6 月习近平代表中国承诺, “有信心和决心到2030 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0%~6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二氧化碳排放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我国承诺在2005~2020 年碳强度要降低40%~45%, 实现这一目标对我国能源消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能源消费优化方向

(一) 能源消费节能优化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作为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2、加强工业节能。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点领域,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着重加强冶炼、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在火电发电方面, 发展大型高效环保型机组;先进工业锅炉引进与加快燃煤锅炉改造;加大电机与控制系统节能,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等。

3、加强管理节能。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能效标准和规范, 完善能效市场准入制度, 强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积极推进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 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建立企业节能新机制, 深化能源价格改革, 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 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倡导社会节能, 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全民节能活动, 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

(二)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1、科学发展煤炭。当前, 我国煤炭行业供过于求, 产能过剩严重, 煤炭经济形势严峻。在较长时间内, 煤炭行业发展仍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强度降低、环境制约增强等因素的影响, 煤炭产业需要低碳减排、碳控约束下推进可持续发展。

2、积极发展电力。合理控制煤电规模, 重点发展高效环保型机组;优先开发大水电, 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 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加大重点流域的开发力度, 注重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太阳能灯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3、油气行业新发展。当前全球油气供应充分, 油气价格低廉, 为我国利用海外资源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五年中, 呈现出“三大两跌”的局面, 发展方式将由主要依靠投入扩大增量、过度依赖上游业务, 转变为依靠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各业务协调发展。

4、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积极扩大国际能源贸易, 加大能源技术合作, 鼓励外商外资投资我国能源产业, 参与能源领域的开发建设与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公司, 进一步完善能源贸易体系。

(三) 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优化

1、煤炭方面。重点加强主要煤炭调出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外运通道建设, 如中西部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实施大秦线、朔黄线扩能改造工程, 改扩建晋东南-日照煤炭专用通道, 加快新疆、内蒙煤炭外运通道, 等等。

2、石油方面。加快石油战略通道建设, 如东北通道、西北通道和西南通道三大陆路战略石油进口通道以及海上进口通道, 同时做好国内长庆、冀东、海塔盆地等增长性油田的外输通道。

3、天然气方面。加快西北、西南、东北和海域四大天然气供应基地建设, 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东北天然气管网、中亚进口输气管线等主干输气管线, 逐步形成环渤湾、中西部、中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管网。

(四) 能源管理体制优化

1、能源战略管理。强化国家与地方能源综合管理及管理机构职能, 加强重点能源领域的管理, 完善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管理, 建立以能源规划为核心, 大型区域能源规划、专题规划和专项能源建设规划为支撑的国家能源规划体系;开展国际能源合作, 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能源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 逐步取消交叉补贴。煤炭市场逐步实施价格全面放开, 完善成本价格核算, 煤炭交易市场化;成品油市场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 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基础上的市场定价;电力定价公开透明, 加快推进竞价上网, 制定非化石能源发电配额与电价优惠政策及价格税收政策。

3、能源市场建设。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 逐步放开和规范市场准入, 国有能源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民营资本的份额, 有序规范利用外资;现代能源交易平台逐步统一开放,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促进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的相互整合, 形成全国统一的能源大市场和各具特色的区域能源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 2015.1.

[2]司娅萍.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煤炭供大于求“新常态”[J].煤炭经济研究, 2015.1.

[3]梁琳琳, 卢启程.基于碳夹点分析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科学, 2015.2.

最优化消费 篇2

单资产多噪声情形下的最优消费资产组合问题

在分数布朗运动环境下,讨论了单资产多噪声情形下最优消费资产组合问题.假定标的资产价格遵循多维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常系数随机微分方程,在给定效用函数分别为幂函数、对数函数条件下,得到了最优消费资产组合问题的.显式解.

作 者:李巧艳 薛红 LI Qiao-yan XUE Hong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刊 名: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31(3)分类号:O211 F830关键词:分数布朗运动 最优消费资产组合 效用函数

湖北经济消费结构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湖北省;经济消费结构;优化方案

一、前言

消费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经济消费结构由原本的不合理、低层次向合理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进行优化,也就是经济消费结构从不合理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消费结构从低层次状态向高层次状态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渐加快,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也逐渐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适度进行消费比重的调节,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

1.食品消费结构的调整

食品消费结构是经济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结构,是指人们在食品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种类食品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在动物型食品消费结构和植物型食品消费结构两种。动物型食品消费结构与植物型食品消费结构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动物型食品消费结构和植物型食品消费结构中的蛋白质无法满足人们身体需求的时候,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但是,并不是说营养成分越多就越好,过量的营养成分也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我国农业领域应该根据我国国情进行食品生产,科学的进行食品消费结构的调整。

2.宣传精神文化的消费

我国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比重远远低于其他方面的消费,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精神文化的不重视。政府应该大力宣扬精神文化的重要性,鼓励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文化消费,从而实现我国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政府应该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不断提升发展型、智力型消费在精神文化消费中的比重,在进行经济消费结构优化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政府还要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群众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从而实现优化经济消费结构的目标。

三、积极对群众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群众的消费质量

政府应该从3个方面进行群众居住环境的改造,从而提升居民的消费质量。这3个方面分别是:改善消费的教育环境、改善消费的法制环境、改善消费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加强经济消费结构优化的宣传,为居民的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居民合理的进行消费,全面提升居民的合理消费意识。

而且,政府应该严格的制定与经济消费结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量对经济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的控制。我国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有很多,但是针对经济消费结构的法律却少之又少。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居民具有合理消费的自觉性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的管制还是必不可少的,还是需要严谨的规章制度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约束。

近几年来,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了,对于消费追求也有所改变,相比于传统消费的经济性,现代人更加追求享受型的消费行为,希望能够在消费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目前,很多企业都为了节省资金成本,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商品生产当中,忽视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激励政策和优惠制度鼓励企业将更多的资金花费在服务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在不影响企业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

四、合理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

政府应该合理的进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在第一产业中,政府应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改变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从而对经济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在第二产业中,企业应该加强能源技术的创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引进新能源、新技术、新理念,降低商品生产给环境、资源带来的压力,全面提升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效果。在第三产业中,应该大力推动教育事业、旅游事业以及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间接的实现了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另外,还要重新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面,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更重要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对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有着促进的作用。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消费追求也有所改变,相比于传统消费的经济性,现代人更加追求享受型的消费行为,经济消费结构也从生存型向享受型的方向升级。本文将针对湖北省进行分析,从消费比重、居住环境、产业调整3个方面对湖北经济消费结构的优化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琛.低碳经济下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4.

[2]魏勇.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及其制度成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西南大学,2012.

[3]郑丽.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及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最优化消费 篇4

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居民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各类消费的变动规律。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因此,当前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1 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1.1 经济因素

首先,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最基本的因素。居民要进行消费就要对其消费的商品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实现便形成了居民消费结构。其次,收入水平一定时,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其价格。当价格总水平降低(提高)时,相等数量的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就会增加(减少)或数量不变而质量提高(下降),从而引起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所处的层级有决定性影响,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出现的各种新兴产业会引起消费结构中的生存型消费、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比重改变。

1.2 社会因素

1.2.1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产业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即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关系。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般用城镇人口比重来描述,其越高则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越高,从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级越高。人口的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关系。它是由三次产业所决定的,并随之变化而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若其发展水平较高,则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者收入大幅增加,可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级奠定物质基础。人口的年龄结构,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于少年儿童、青壮年、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这必然使得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1.2.2 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消费行为和风格。它受消费者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水平、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1.2.3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消费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活动,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活动决定着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其影响过程是,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会产生消费某种商品的欲望,这种消费欲望可导致消费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一定的居民消费结构。

1.3 文化因素

文化既是消费的客体,同时又对消费者的行为、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任何一种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总是凝结着某种文化。反之,任何一种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背后总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影子。[2]

1.4 环境因素

大自然是人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保护的程度决定消费品是否能够可持续的供应;自然环境好坏决定着消费的质量高低。另外,人们的消费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风气好、社会秩序好、购买环境好,就会大大提高居民的消费量。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就缺少安全感、舒适感,就会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制约消费结构的升级。

1.5 制度因素

1.5.1 经济制度

(1)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它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决策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社会和政府等共同参与的,这样可以从内在机制上避免劳动力价格过低的问题,使工资的市场定价能够趋于合理化。从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总需求、改善消费结构。

(2)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健康发展的条件,其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调节不同群体的居民收入水平,可减少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人们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1.5.2 政治与法律制度

政治与法律制度主要是为居民消费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保障消费者权益等。这对扩大消费需求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

1.5.3 国家的方针与政策

不同的方针、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可能是制约或是促进。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为了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比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这些政策对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 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2.1 经济保障

2.1.1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3]

首先要逐步调整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尽量使经济发展的财富更多地分配到居民手里。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三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四要加强收入方面的立法,使工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一致,以保障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五要运用税收政策使收入分配在调节过程中真正实现税负合理和公平。

2.1.2 调整产业结构,使之适应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3]

首先,对处于成长期的产业要给予扶持,同时对一部分衰退产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改;其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加强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服务品种、改善服务水平;开拓新型服务产业,以增加消费吸引力。第三,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投资方向,尽快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另外,加快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增加文化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提高其档次和质量。

2.2 城市化建设

首先,要加大制度变革的力量,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乡村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第三,集中农村土地资源,使农民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第四,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服务,为其发展奠定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改变投资建设主体单一化的局面。[3]

2.3 模式转变

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消费观。其次,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与消费,发展绿色产品,将其作为消费品的主要组成部分。鼓励和帮助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进行处理,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原材料,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进而带动低碳化的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第三,要对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的鼓励和引导。使消费者不断改变消费需求,能够接受消费低碳化,实现消费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2.4 政策引导

财政政策方面,首先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扶持低收入阶层。其次,可以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和价格补贴政策,稳定农业发展。第三,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非农产业收入。货币政策方面,可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简化贷款担保手续,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新型消费金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信贷支持。同时政府应尽快清理并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

2.5 制度规范

2.5.1 改善消费环境,降低消费结构升级的成本

首先,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确保企业正当、公平竞争。其次,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和监管。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第四,加快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和网上交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物流服务业的发展。第五,建立诚信社会。它是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基础,更是扩大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重要条件。通过净化消费环境,来提振消费信心、降低消费结构升级的成本。

2.5.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一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二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适当提高国家所属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将其用于社会保障的投入。[3]三要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变动的幅度和趋势来调整最低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标准。四要建立并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根据缴费的不同实行差别化的保障水平。五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使社会保障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操作。

2.6 消费教育

国民消费教育的目的就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培育现代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消费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质量;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同时做到不破环境,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消费。

参考文献

[1]吴瑾.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及其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4):36-39.

[2]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合理化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最优化消费 篇5

关键词 能源缺口;能源安全;新能源;能源供求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137—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0

能源最优利用问题的研究始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创始人霍特林(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的“霍特林法则(Hotellings Rule)”:为了确保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能源价格增长的速度应该等于社会贴现率[1]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新一轮研究热潮,主要的成果体现在理论方面,许多学者利用动态最优化理论和不确定性等理论工具,将霍特林所开创的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进行了拓展[3—9]。但是,霍特林所得出的确保能源最优消费的核心结论并没有被动摇,而是得以发展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实证检验[2,10]。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与较低水平的能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水快流”式的粗放开发模式、较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以及相对较低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是当前中国能源利用中的三大问题。虽然国内学者也就能源紧缺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能源供需水平的数值测算和预测[13—14]以及政策分析等层面[11,14],而针对当前能源利用中的主要矛盾从理论高度分析能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通过建立严谨的数理模型框架,针对前述能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阐明中国“能源缺口”的成因,并从理论上分析两种根本上消除中国“能源缺口”的可行办法:发展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文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能源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理论分析:基本模型的建立

“能源安全”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能源生产安全、消费安全、运输安全等等方面。本文着重从能源消费安全方面进行分析,即能否在经济体可承受的合理价格之下,持续、足量地满足经济体的能源需求。近年来,对能源安全的探讨扩展到使用安全方面,即能源使用不能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对于世界上多数能源消费大国来说,保障能源持續、及时和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保持价格的可接受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任务。

为了从经济层面更好地量化“能源安全”这一指标,本文用“能源最优消费路径缺口”的大小来表现“能源安全”的严重程度。在下面的分析中,“能源最优消费路径缺口”(以下简称“能源缺口”)的定义为,在至少满足每一时期最基本能源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为了保证能源消费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由能源最优消费路径所决定的能源消费量与维持一定产出所必须的最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建模过程中未涉及开采成本因素。具体地,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能源缺口”的大小:

能源缺口(t)=维持一定产出所必须的最低能源消费量—能源最优消费量

(1)

这里括号中的t意为第t个时期。能源缺口的数值越大,说明按照最优路径求出的能源最优消费量较能源最低要求消费量之间的差距越大,因而能源供给的形势越严峻,“能源安全”的程度也就越低。式中的能源最优消费量很可能与能源实际消费量并不相同,因而此处我们定义的“能源最优消费缺口”与国内学者分析时常用的“能源缺口”(能源的实际需求量高出实际供给量之间的差额)的概念并不相同。

张生玲等: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基于最优消费路径视角

3)

这样的需求函数形式与一些学者的实证结果相符合。如Cooper(2003)和滕泰等(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石油价格弹性都非常低,因此可以设定两个时期的线性能源消费需求函数的斜率不变[12—15]。此外,根据Cooper的测算,石油需求的长期需求弹性要高于短期需求弹性。较高的长期需求弹性可能反映了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新能源得以更广泛地利用后对化石能源依赖性的降低。当未来时期的需求不确定性z>0时,根据我们的需求函数得出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就会比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更高。

在供给方面,能源总供给量由三个方面共同决定:国内能源总储量Q,当期能源进口量Qim1和未来时期能源进口量(1—x)Qim2。国内能源总储量是一定的,当期能源进口量也已经确定,唯一存在不确定性的就是未来时期能源进口的数量。这里用x表示未来时期能源进口的风险因子,Qim2为未来时期潜在能源进口最大可能水平。X的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因而两个时期能源消费的约束条件为

(4)

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能源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理想情况是消费者获得了消费能源全部的经济租,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在这种理想情况下,能源跨期消费最大化问题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基本模型的思路来源于Weinstein 和 Zeckhauser[3]的原始模型。主要是从能源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端入手来考察能源最优消费问题,并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设国内总能源存量为Q,并且假设没有能源储备,也不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了使模型尽量简化并不失一般性,仅考虑两个时期:当前时期(t=0期)和未来时期(t=1期)。假设在未来时期能源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在需求方面,假设两个时期能源社会需求函数分别为d0(q0)和d1(q1,z),其中q0和q1分别是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量,z为影响未来能源需求的不确定性因子。为了简单起见,且不失一般性,两个时期的需求函数都设为线性形式:

(5)

式中r为折现率,等于外生决定的两个时期间的市场流行利率。(2)—(5)式即为存在不确定性约束的最优化问题。在解此最优化问题之前,必须就供需双方的两个不确定性因子进行进一步说明,以求得模型的解析解。首先假设未来时期的需求不确定性z和能源进口的不确定性因子x各自服从某一形式的分布函数。进一步假设需求不确定性z来源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即将z设为经济增长率g的函数:z=z(g)并且有z’(.)>0。因此,如果假设经济增长率g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g(x),那么未来能源需求不确定性因子z的概率密度函数即为fz(x)=z[fg(x)]。对于未来能源进口量的不确定性x,假设其在当前时期的期望值存在,且为E(x)。

回到最优化问题,对于某一可能的增长率水平gi,其对应的未来时期需求不确定性因子为zi,可以解最优化问题(2)—(5)式。首先,根据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得到关系:

(6)

这里q*0(zi)和q*1(zi)分别表示在不确定性因子取zi值时的当期和未来时期的最优能源消费量。注意到(6)式两边分别为当期能源价格和未来时期能源价格的期望值,因此(6)式实际上就是霍特林法则:

(7)

联立(4)、(6)两式可以解出在未来能源需求不确定性因子取值zi时,未来时期最优能源消费量的期望值:

(8)

当消费者在当前时期做出消费决策时,他们必须将未来时期的不确定性考虑进去,由对未来时期能源消费的期望值可以反推出当前时期最优能源消费水平为:

(9)

类似的结果在不同的z取值情况下(对应着不同的产出增长率水平)都能成立,因此考虑需求端不确定性之后的当期能源最优消费量为

(10)

式中E(z)=∫zzidzi为不确定因子z的期望值。

在未来时期,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已消除,未来时期能源进口量也已经确定,因此未来时期的最优能源消费量由总的能源实际供给量与当前时期能源最优消费量所决定。

(11)

(10)和(11)两式构成了跨期能源消费最优路径。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最优消费路径只与两个不确定性因子的期望值有关,而与其分布函数的具体形式无关。这是由我们所设的需求函数的特点所决定的:需求端的不确定性因子z以线性形式进入需求函数,使得其对需求的影响与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相对独立。另外,不确定性主要是通过对当期最优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来决定最优能源消费路径的。其基本原理是,当期能源消费需要考虑未来能源供给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为未来可能更高的能源需求预留一定的空间。

接下来,可以就不确定性对最优消费路径的影响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对(10)和(11)两式进行简单分析可以得知,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未来时期的能源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z的期望值越高,当期最优能源消费越低而未来时期的最优能源消费量越高。而对于供给端而言,更高的不确定性(更低的未来能源进口期望值)会同时降低当前和未来两个时期的最优能源消费量。

进一步地,如果把能源视为产出的必要投入的话,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12)

这里Yi表示时期i的总产出。对于某一水平的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可以用反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13)

假设当前时期的产出水平为Y0,那么当前时期所需要的最低能源消费量的数量为q0=f—1(Y0)。由于未来时期对当期的产出增长率为g,未来时期相应的能源消费量为q1=f—1[(1+g)Y0]=(1+g)q0。

因此,根据能源缺口的定义,两个时期的能源缺口水平分别为

(15)

现实中相应地有四种能源缺口的可能组合形式:a)ΔQ0<0,ΔQ10 ; b) ΔQ00, ΔQ1<0;c) ΔQ00,ΔQ10;以及 d)ΔQ0<0,ΔQ1<0 。最后一种情况在两个时期都没有能源缺口,是最理想的状态,而其他三种情况都至少在某一个时期存在能源缺口。情况a)中能源缺口存在于未来时期,而当前时期并无能源短缺的状况,这可能是由于未来能源需求不确定性因子高于期望值(相应地经济增长率高于期望值),或者是未来能源进口量低于期望值所造成的。情况b)与a)正好相反,能源缺口僅存在于当前时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也与情况a)相反。情况c)中两个时期内都存在能源缺口。

实际上,由于该模型假设具有一般性,这一理论模型可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经济体对不可替代且总存量一定的某种资源性商品的最优消费路径。该模型具体的解与未来能源需求量的不确定性因子z的具体分布函数以及生产函数(12)式的具体形式有关。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保证经济体正常运转的能源消费的阈值也相应不断提高。由于能源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性始终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若以单位GDP能耗来衡量能源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远高于OECD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因而“能源缺口”表达式中的第一项qi=f—1(Yi)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预期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未来能源需求的期望值E(z)较高,而未来能源预期供给水平E(QS)水平相对较稳定,因而根据(14)式可知当前时期的能源缺口ΔQ00的可能性很大,并且在经济增长率g足够高的情况下,根据(15)式决定的未来时期能源缺口ΔQ10的可能性也很大。加之考虑到中国国内能源存量有限,以石油战略储备为基础的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健全,中国经济在两个时期内均面临正的能源缺口(能源缺口组合c)ΔQ00,ΔQ10)的可能性很高。简言之,对于中国经济,由于能源消费的“阈值”水平不断提高,在不考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很可能无法得以实现。

2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降低“能源缺口”的影响 如果把经济体可利用的能源总存量比作一个“蓄水池”,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就犹如新的水源供给,可以周期性地源源不断流入能源总存量的 “蓄水池”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最突出特点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回报周期长。如太阳能发电所必须的太阳能电池板造价相对较高,而且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单位装机容量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据估算,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光伏发电的前期投入成本是煤电的10倍以上。但是,太阳能发电厂一旦建成投入运营,其运营成本和维护保养支出相对较低,且无须支付高昂的原料成本。

为了在模型中充分体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假设研发可再生能源的固定成本为F,生产可再生能源的边际成本为f,其每一期的生产能力为qN,另假设化石能源总供给仍为QS,与基本模型中的假设相同。两个时期化石能源消费量分别为Q1和Q2。则此时能源消费的社会福利最大化问题变为:

(17)

因此,这一最优化问题是基本模型中最优化问题的一个自然延伸。进一步假设两个不确定性因子z和x仍然服从基本模型中设定的分布函数。对于每个给定的zi(相应的经济增长率为gi),从拉格朗日函数可以推导出

(19)

注意到Q*0+q*N实际上就是当期最优能源消费量q*0。如果将(18)、(19)两式联立,可以得到关系

(20)

实际上,这仍然是霍特林法则的表现形式。注意到此式对所有可能的z的取值都是成立的,因此霍特林法则在考虑新能源应用的情况下仍然是成立的。

不难求得在需求不确定性因子取值为zi时的新能源的最优产量为

(21)

此式对所有z的可能取值均成立,因而作为最优化问题的解的新能源的最优产量为

由于qN的最优产量是在当前时期决定的,未来时期的不确定性会对其最优产量有影响,因此其与进口能源和未来能源需求函数不确定因子的期望值相关。未来时期能源最优消费量等于化石能源的最优消费量与可再生能源最优消费量之和:

(23)

等式(18)、(22)和(23)三式共同决定了新能源作为能源供应新渠道条件下的能源最优消费路径。与原始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考虑新能源的生产后,当期能源最优消费量不再受供求两方面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只取决于新能源生产的边际成本f。这实际上体现了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之间的完全替代關系。根据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乘数是f的一个固定倍数,其比例为2+r2(1+r)。此处拉格朗日乘数的经济学含义是化石能源的影子价格。由于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是一种完全的替代关系,化石能源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放弃消费一个单位的传统化石能源转而消费新能源,以使其总效用保持不变。考虑到未来能源消费的效用需要对当前进行折现,消费者愿意为新能源生产所支付的最高价格是2+r2(1+r)倍的边际成本f。如果f足够小,当期最优能源消费量将比支持当期产出水平的“阈值”能源消费量q0高,从而消除当期的能源缺口。

对于未来时期,供需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将主要通过新能源产量传导到未来时期能源最优消费量中:高于预期的能源进口量以及需求函数的不确定性因子z(相应地,实际产出增长率g高于其预测值)时,未来时期的能源消费量将升高。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短缺最有希望的对策,它仍然有可能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初期投入F往往过高。过高的固定成本不仅可能抵消发展新能源所带来的全部收益,而且可能会使得总净效应为负。

中国幅员辽阔,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等资源非常丰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潮汐能的潜力也很大,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将大有可为。根据中投顾问公司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的估算,中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 000 MJ/m2,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tce的能量;风能资源量约为32亿kW,初步估算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10亿kW,按德国、西班牙等风电发展迅速的国家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中国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量可能超过30亿kW。目前,技术瓶颈,较高的行业初期投资,以及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协调管理等因素构成了制约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因而,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通过对新能源产业采用行政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措施降低新能源建设的初期的固定投资成本F,以及采取积极措施协调整合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措施将会对促进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属于“开源”性质增加能源供应总量的举措,且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收益是长期和稳定的,因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缓解中国“能源缺口”并最终实现“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的根本解决之道。

3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降低“能源缺口”的影响 中国当前能源开发与利用中一个突出特点是“有水快流”,也就是能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虽然根据不同的测算标准,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差异较大,但各种计算结果都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更集约更高效地使用能源意味着利用同样的能源获得更多的产出,实际上等同于增加了能源的供给量,从而有效降低“能源缺口”并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下文我们进一步将能源利用效率加入包括新能源应用的模型中作为一个考虑因素,分析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最优消费路径的影响以及对降低“能源缺口”的重大意义。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并不影响最优能源消费路径,这是由于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并不影响任何时期的能源需求函数,从而也不会影响能源价格。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会通过降低同等产出情况下的能源投入需求来降低乃至消除能源缺口。国际上通用的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单位GDP能耗,表明生产单位GDP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单位GDP能耗越低,经济体的能源利用效率则越高。为了在模型中表述方便且不失一般性,此处采用相对效率的概念。将当前时期的能源效率标准化为一个单位,假设在将来时期的能效可能提高比例θ,那么每一时期降低的能源投入需求为

(24)

另一方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这一成本与提升的效率水平有关,设为C(θ),它包括更节能的机器设备的购买费用,和/或进行技术研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应开支。为了使理论模型分析更加方便,假设这一部分成本以额外能源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水平θ的最优值由以下最优化问题所决定:

MAXθ[ΔQM(θ)]=E[ΔqM1+ΔqM2—C(θ)]=E[θ·f—1(Y0)+θ(1+g)f—1(Y0)—C(θ)]

(25)

式中ΔQM(θ)表现了维持两个时期产出水平条件下能源消费量“阈值”的降低总水平。由于只有一个未知变量,(25)式取得最大值得一阶条件为:

(26)

此式的经济学含义很明显: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到最优值时,其边际成本应该等于能源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边际收益。这一最优解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成本函数C(.)和生产函数f(.)的具体形式,也取决于经济增长率g的分布函数。只要θ取正值,两个时期的能源消费“阈值”水平都会相应降低,因此使得能源缺口降低乃至消除。

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浪费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在节能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对缓解中国“能源缺口”的重要作用。鉴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提升效率的边际成本也相对较低,在此处计算时暂不考虑这一成本。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07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0.82 t标准油/千美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30 t标准油/千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是0.20和0.10 t标准油/千美元。如果中国能将单位GDP能耗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标准,那么中国的能源的实际供给能力将会提高2.73倍,换言之,能源需求将降低63%。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的进口依存度为53%,仅提高能源效率一项就能使中国完全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而且还能节省相对于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16%的能源供未来使用或出口创汇,这一数字约为4.6亿t标准煤的能量。虽然将中国能耗水平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短期可能无法实现,但在当前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做到稳步提高效率水平是很有可能的。理论上说,只要能源利用效率的增长速度不低于GDP的增长率,就完全能够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保证能源总消耗量不变甚至降低,有助于降低中国的“能源缺口”。

综上,我们通过分析一个跨期離散时间的包含不确定性的最优化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依照能源最优跨期消费路径所决定的能源缺口,并且从新能源的生产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两方面拓展了基本模型的分析,探讨了消除能源缺口,改善能源安全状况的可行方法。至此,可以将能源缺口抽象地表示为:

(27)

此处脚标t表示第t个时期。能源缺口的大小,与进口能源量I,新能源产量qN,能源利用率提高水平θ,以及未来时期能源需求函数的不确定因子z有关。而这些变量又与进口能源的风险因子x和经济体的产出增长率g相关。

4 结论:提升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优路径

本文通过建立两时期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找出了有效缓解乃至消除中国“能源缺口”,改善能源安全状况的最优消费路径。由于这一最优路径是根据跨期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得出的,按这一路经得出的各个时期的能源消费水平不仅考虑了当前时期能源消费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未来时期可能的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因此可以避免出现“有水快流”等粗放式、突击式的能源消费模式,使得能源消费尽可能地兼顾当前和将来的能源消费需求,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理的能源紧缺压低到最低水平。当然,根据对第一部分基本模型的分析,仅仅按照这一最优消费路径进行合理能源消费并不一定能完全消除能源缺口并实现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因为能源消费总量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的。考虑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能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较高的单位GDP能耗水平),中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能源的需求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因而如果没有增加能源供给的“开源”措施,仅仅通过最优化能源跨期消费路径可能并不足以完全消除能源缺口。通过第二和第三部分对基本模型的拓展,我们看到努力增加中国能源进口和海外开发在短期内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缺口”,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长期内消除“能源缺口”,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根本解决途径。以下就分别对这几个增进能源安全方面的途径进行简要阐述。

4.1 能源进口与海外开发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最直接途径

作为增加能源供应量的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开源”办法,从能源富余国进口能源,或与这些国家合作以较低成本开采能源,是短期内迅速降低能源缺口,缓解能源紧张局面的最简便也最有效的办法。进入新世纪,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可以预计在全球化石能源总储量下,再加上人为因素、地缘因素和生产成本因素,全球能源生产无法满足持续攀升的能源需求,预期能源价格的上涨速度也会超过霍特林法则所决定的最优消费路径下能源价格的理想上涨速度——社会贴现率。因此,第一,如果汇率不发生大幅波动,国际能源的进口价格预期上涨速度一定会高于社会贴现率,为了降低能源进口成本,中国应该抓紧时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尽早尽快地多进口不可再生资源;积极拓展海外开发业务,鼓励企业“走出去”获得更多的海外权益能源。第二,尽快健全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为增加进口量和加快进口速度做好准备。第三,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石油需求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国在石油进口方面一定会进行更加激烈的博弈,中国能源进口水平很可能不能完全弥补“能源缺口”,因此需要在单纯的进口之外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手段,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期尽可能地降低乃至消除“能源缺口”。

4.2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长期保障能源安全最有希望的办法 由于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具有回报时间长且收益稳定的特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将会在长期内为中国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如果其供应量高于当前可获得的能源供给与按最优能源消费路径决定的能源消费之和的差额,那么从理论上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就能完全消除国内的“能源缺口”,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的目标。根据第二部分中对拓展模型的分析,决定可再生能源总产量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初期投入的单位成本。如果初期投入的单位成本足够低,那么可再生能源总产量可以超过能源缺口,如果初期投入的单位成本过高,不仅可再生能源的产量无法弥补“能源缺口”,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意义也不足以体现。因此,只有在生产单位能源的初期投入成本足够低时,可再生能源的产出才可能弥补“能源缺口”,同时每一时期最低能源消费的“阈值”也有可能得到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努力降低新能源建设的初期单位投入成本;二是通过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的扶持降低新能源投资非技术方面的初期投入,促进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供给来源更加合理和多样化,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从当前煤炭消费占主导地位的能源消费格局逐步向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消费格局进行转变,有利于缓解中国“能源缺口”并最终实现“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

4.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最有效路径

通过前文分析,如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边际成本很高,说明能源效率方面的潜力已经基本上挖掘完毕,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经济上已不合算。如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边际成本很低时,效率提升的空间很大,更多能源应留待未来时期能源利用效率更高时使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能源消费粗放,公众节能意识尚未形成,当前单位GDP能耗高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边际成本低,潜力很大。通过成本较低的节能措施就能压缩大量无效益的能源需求,从总体上降低能源供需之间的紧张局面,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能源缺口,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因此,大力培养节能减排意识,通过适当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千方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制定合理可行的减排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理顺能源价格,管理好国内的能源需求,让能源价格能正确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从而迫使能源消费者改进能源利用效率,压缩不合理的能源需求,中国能源紧缺的局面才有望真正得以缓解,国家能源安全目标才能实现。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otelling, Harold.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31,4(39): 137—75.

[2]Carlson Murray, KhokherZeigham, Titman Sheridan. Equilibrium ExhaustibleResource Price Dynamic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7, 62(4):1663—1703.

[3]Weinstein, Milton C, Zeckhauser, et al. The Optimal Consumption of Depletable Natural Resourc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5, 89(3): 371—92.

[4]Dasgupta P S, Heal G M. The Optimal Deple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4, 41:3—28.

[5]Solow R M.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4, 41:29—45.

[6]Stiglitz J. Growth with Exhaustible Natural Resources: The Competitive Economy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74, 41:139—152.

[7]Hartwick, John M.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the Investment of Rents from Exhaustible Resourc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12(67): 972—74.

[8]Gilbert, Richard J. Dominant Firm Pricing Policy in a Market for an Exhaustible Resource [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 9(2): 385—95.

[9]Kemp, Murray C. “How to Eat a Cake of Unknown Size”, in Three Topic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 New York:Amsterdam: North Holland, American Elsevier, 1976: 297—308.

[10]Lin CY, Cynthia, Wagnerb Gernot. Steadystate Growth in a Hotelling Model of Resource Extrac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7, 54(1): 68—83.

[11]Zha Daojiong. Chinas Energy Securit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J]. Survival, 2006, 48(1):179—190.

[12]Cooper, John C B.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Crude Oil: Estimates for 23 Countries [J]. OPEC Review, 2003, 27(1): 1—8.

[13]龚志民.基于我国能源缺口模型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探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1):113—115. [Gong Zhimin. Analysis on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China Energy Gap Model[J]. 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6, (1):113—115.]

[14]李元年,刘思峰,方志耕.基于GM(1,1)的中国能源缺口预测[C].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術会议论文集,2006.[Li Yuannian, Liu Sifeng, Fang Zhigen. China Energy Gap Forecast Based on GM(1,1) Model[C]. Academic Papers on Grey Systemat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2006:385—393.]

[15]滕泰,羿伟强,赵虹,等.全球大宗商品供求价格弹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59—64. [Teng Tai, Yi Weiqiang, Zhao Hong, et al. Elasticity of Supply and Demand for Global Bulk Commodities[J]. World Economic Study,2006,(6): 59—64 .]

An Analysis of Energy Security for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al Consumption Time Path

ZHANG Shengling1 HAO Yu2

(1.School of Economic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 of China Energy and Strategic Resour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amburg University, Hamburg 20146, Germany)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Chinas energy security situ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One prominent problem is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soaring energy demand and relatively limited growth of energy suppl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demand and supply in China, we develop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current energy consumption gap and determined the optimal energy consumption time path accordingly. The basic model was also extend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energy import, development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and promoting energy efficiency. The main problems that Chinas economy faces currently, including the growing energy gap, are caused by the deviation from the optimal consumption time path.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efficiently reduce and finally eliminat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gap, the actual energy consumption should follow exactly the optimal consumption path determined by the model, and meanwhil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ry every effort to raise energy impor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and promote energy efficiency as well.

优化社区消费环境的思考 篇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消费环境,就必须确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文明消费观念和科学消费方式,提倡对各类资源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和绿色消费。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从科学发展观到建设生态文明,既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保障发展的代际循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也是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是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和谐发展。而消费是社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归宿和根本动力[1]。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社区消费和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日常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是社区居民满足日常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最根本的要求。社区消费主要包括:社区生活购物消费、社区餐饮消费、社区家庭服务消费、社区生活消费、社区娱乐休闲消费、社区医疗保健消费、社区维修服务消费、社区教育消费等。和谐社区消费环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目前社区消费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社区商业基础设施主要是与社区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非生产性服务设施,包括小超市、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生鲜副食土产店、肉制品专卖店等零售商业。由于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区居民购物难的问题还难以解决,造成社区居民消费的不方便。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而且影响到社区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社区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从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发展来看,不科学的发展规划、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各种低水平、低投入、低保障、低安全的路边店、夫妻店、马路市场、卷帘门商铺、初级农贸市场为主要形态的不正规业态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区消费环境建设。

(二)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社区市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与人们生活日益相关的社区消费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如:餐饮店、早中晚餐摊贩、夜市、以及其他各类型的小摊点、小商贩、小型加工装配修理店等。由于这类商家发展中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如污水、烟尘、噪声等,必然对社区消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社区小型加工装配修理业和小摊贩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引发了对社区消费环境的二次污染。一些商家由于规模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或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造成了对于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社区中的洗车行业对水资源的浪费,城市当中一些中小的餐饮业、零售商业、小摊贩往往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包装袋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三)假冒伪劣商品多,存在严重的消费安全隐患

由于社区管理滞后以及社区消费环境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社区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相对较多,危害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由于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相当多数的社区市场成为监管盲点,从而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沃土。一些社区经营者采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扩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社区中一些餐饮、娱乐业等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不够,甚至不投入,所提供的产品问题较多、品质难以保障,严重的损害了国家、集体、社区居民的利益。

(四)过度消费、庸俗消费以及依赖消费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社区中一些以文化娱乐消费为主的行业,原本对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提供庸俗低级的消费品,导致社区居民过度消费、庸俗消费、消费依赖问题严重,甚至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黄、赌、毒、网络游戏聊天等“电子海洛因”。这些社会问题危害了社区乃至社会的治安与稳定。一些游艺娱乐业、音像制品业、以及网吧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招揽生意、牟取暴利,不注重精神消费品的健康性,听任青少年和儿童在网吧打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网吧的依赖性消费和过度消费,极大的阻碍了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五)不公平交易问题较为突出,社区居民消费权益难以保障

与商品房、汽车、医疗、电信等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存在价格欺诈行业不同,目前社区消费市场中的欺诈现象主要表现在小摊贩的计量器具欺诈、价格欺诈现象普遍,社区服务业的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引发的欺诈,这些问题虽然不至于严重损害社区居民的权益,但是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和谐社区消费环境的构建。

三、优化社区消费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社区消费环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社区消费环境的改善,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基层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改善。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所需要的丰富性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1]。并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生产与消费的这种“直接同一”,又“直接两立”的关系决定了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该注重社区基层的市场经济秩序,而社区消费环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因此,和谐社区消费环境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3,5]。

(二)优化社区消费环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说到底必须实施消费和谐,消费和谐必然要求营造和谐消费环境[4]。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社区消费环境是社会消费环境的缩影。因此,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社区消费环境和谐是国民经济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消费文明,促进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5]。

(三)优化社区消费环境是社区居民、商家、生产者的共同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日常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是社区居民满足日常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最根本的要求。和谐社区消费环境建设离不开商家和生产者的共同努力。营造社区居民、商家、生产者三方面和谐关系是让广大社区居民放心消费,商家安心经营、生产者专心生产的客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地扩大社区消费,实现和谐消费、和谐经营、和谐生产。因此,从根本改善社区消费环境是社区居民、商家、生产者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优化社区消费环境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社区消费环境的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消费环境改善的投入

政府规划部门应该加强对社区消费环境的规划工作,加大政府投入,这是社区消费环境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社区消费环境的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以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分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社区划分,统筹构建社区消费环境。社区消费环境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社区居民购买力水平相适应,避免贪大求多、重复建设;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现有社区消费网点状况及社区消费水平;既要着眼于长远,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消费网点总量、规模、档次和业态,构建现代社区消费网络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那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社区消费品,特别是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居民对这类消费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其供给的严重短缺,已经制约了社区消费的增长, 成了制约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社区消费网点规划、为社区居民提供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由于社区中不良的市场秩序,恶化了社区消费环境,影响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当前整顿和规范社区市场经济秩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作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特别是对那些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制假售假、生产销售劣质消费品等突出问题,要严加惩处,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令那些违法者不敢再犯。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该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对于那些达不到安全、卫生、质量和环境标准、浪费和污染严重、欺诈顾客的社区商家,要记录在案,要求其整改,整改不过关或是记录超标的必须严格清理,不准其再次进入该市场。如对于文化娱乐市场的整顿,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对于存在“黄赌毒”的商家和违规经营的网吧,要对其严格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禁止其营业。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除了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外,政府还可针对当前一些具体情况和问题,拟订一些具体的规定,开展专项整治,如:2005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2006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200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加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规范厂商经营行为,营造绿色消费环境

追求利润是商家的本性,社区中部分商家采取不正当手段谋求利润,损害的不仅是社区居民的利益,从根本来看也损害了商家自身的利益。由于交易环境较为公平的大型超市距离居民社区相对较远,社区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区域,一些社区经营商户为了谋求高的利润,在产品质量、产品售后服务、保存方面投入不足,甚至是欺诈经营[6]。从长期来看,失去了社区居民的信赖,商家无法获利就更不用说生存了。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崇尚道德、注重个人操守的民族。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要求公民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我国的各种法律明确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准则包含“公平自愿、诚实信用、合法经营”。任何一个社区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首先应该讲求社会道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履行社会职责,符合大众利益。在经营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社区消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面对市场需求,以安全保障为基础,开发、制造档次较低、层次较多、覆盖较宽、较大众化的绿色产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商家、消费者和社会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

(四)加强社区消费相关法制建设,培养健康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

优化社区消费环境应该加快制定与社区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注重社区居民消费权益的保护。用法律来维护社区居民的消费权益不受侵害,给社区消费环境构筑起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还要使社区中各类消费者摈弃那些不道德的、庸俗的、过度依赖和沉迷消费行为,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消费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消费维权意识,其中主要包括社区居民消费权利意识、科学消费知识、消费文化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以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7],提高社区消费质量,为优化社区消费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消费。营造和谐社区消费环境,是构建和谐社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与基础。目前,我国社区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合理发展。优化社区消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解决社区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大社区商业投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商家经营行为以及不断进行消费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96.

[3]尹世杰.关于消费环境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6(2).

[4]文启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消费[J].消费经济,2005(4).

[5]同[3].

[6]Sanae Inagam,etc.Grocery Store Locations,Weight,and Neighborhoods.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Medicine[J].Volume 31,2006 July 10-16.

浅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优化 篇7

关键词:能源优化,工业,经济

一、研究背景

山东省是我国工业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经济主要指标和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排名十分靠前并且常年占据前列。2014年山东GDP总量达59426.6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三,但工业能源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8%,工业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这将严重阻碍山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能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保证不影响经济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结合历年来山东省工业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能源利用效率的视角提出工业经济转型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二、能源消费现状

1. 山东省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006年~2 0 1 0 年,山东省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幅度比较大,其中2 007年~2 0 1 0 年下降较为明显,通过对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快步领先于能源消耗增加的速度,能源的经济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因此,在山东省能源使用状况中,在保证产业发展稳定的前提下,扶持战略型新型产业,限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2. 山东省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2005年~2014年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原煤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最大比例,而且远远超出同期其他能源的消耗水平。自2011年~2014年煤品的消费比例稳定在80%左右。2014年山东省煤炭消耗量占到能源总消耗量的80.75%。油品、电力和其他能源所占比例今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三、山东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连续增长状态,重工业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依然占主要地位,可以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几乎完全依赖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发展对提高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则相对较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特征呈现出愈加明显的趋势。重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因此山东省十分重视石油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工业行业的发展,却忽视了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传统工业行业往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与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些缺点都使山东省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四、山东省能源消费建议

1. 多种方式实现能源供应稳定化。

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次能源供应,即原煤、原油等矿物能源和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二是二次能源供应,即一次能源的集中加工和输配,如石油制品等。三是进口能源。从三种能源来源方面寻找能源稳定化出路。

一次能源供应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能源开采格局。山东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基于山东省能源需求情况,对原煤的开采量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原煤的采出率和原煤制品的附加值。2016年日照港岚山港区原油码头二期工程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工程,更加重视油气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风能的开发要实现海陆结合、规模协调、分散有序的格局,在大陆建设大型陆地风电场,在沿海发展近海海上风电,在经济发展较好的蓝色半岛经济区建立较为密集的小型发电厂,实现海陆之间的优势互补。

2. 多角度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根据山东省目前的能源消费状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耗能的重工业来维持。要实现传统低耗能产业转升级,多培育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关注未来能源,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的实质是“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其核心技术是大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战略发展目标,山东的能源发展也要紧跟能源发展的新趋势。针对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情况,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在合理控制范围内。由于山东省主要以化石能源作为能源消耗对象,生产过程中对大气、水资源、土地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要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同时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3. 多途径实现能源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要实现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能源的开发过于注重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造成资源枯竭。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率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能源利用结构没有达到合理的利用状态。因此,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利于山东省能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山东省作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承担着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任。数年来,山东省能源消费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省,但以工业行业为主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将直接影响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合理配置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使能源产业向节能减排的绿色方向发展。我们推行绿色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减少国际舆论压力都离不开对能源效率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少蕾.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山东省工业经济转型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4,(5).

管制消费的最优替代政策 篇8

1978年以来, 我国开始进行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的原则, 通过解决一批、保留一批的方式, 初步建立了以市场竞争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由于改革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还遗留下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养老金多轨制等特殊制度。同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或缓解矛盾, 在户籍等制度基础上, 又衍生出了一批如限制购车和购房、户籍教育、多轨医疗和养老等不合理的管制政策。一方面, 政府管制对解决或缓解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管制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帕累托最优, 是否还存在帕累托改进或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政府管制汽车消费政策为分析重点, 试图寻求今后一个时期内资源配置最佳的消费政策。

1 政府管制和管制消费的介绍

管制, 也称为规制, 源于英语Regulation, 日本的植草益认为, 通常意义上的规制, 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1]。政府管制自古有之, 从古代的宵禁、路引、盐铁专营, 到近代的贸易保护、户籍、摇号、限行等, 大多采取相对简单易行, 但社会总效率较低的管制方式。理论界对政府管制的支持和反对从未停止, 如亚当斯密提出的“守夜人”理论[2], 认为政府要远离经济市场, 让社会和市场充分自由发展。从崇尚“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的西汉政府到现代美国共和党倡导的“德州模式”, 都属于守夜人性质的小政府。新自由经济学代表人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 认为政府去努力解决外部干扰时, 结果常常是带来的坏处多于好处[3]。我国学者张维迎也认为, 政府要像戒毒一样戒掉政府管制[4]。但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政府管制是对正常的市场运转失灵后的一种纠正, 当现实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不成立时, 借助管制手段去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5]。我国学者曾国安也对政府管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对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管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消费管制是政府经济管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将消费管制界定为是政府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进行的限制, 从消费主体、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消费数量、消费价格等多个方面降低消费需求[6]。从改革开放以前的布票、肉票、米票到现在的住房限购、汽车限号、水电油气等公共产品涨价、香港限购奶粉等, 消费管制已经越来越多的介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

2 以北京汽车牌照摇号为例———管制消费的效益评估

近年来, 北上广三地为缓解交通拥堵, 先后出台了“牌照拍卖”、“牌照摇号”等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是以牺牲社会公平和行业发展为代价才达到的。本文以北京汽车牌照摇号为例, 分析管制消费的利与弊。

有利影响: (1) 减少交通拥堵。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数据, 2011年北京净增机动车17.3万辆, 比2010年少增61.7万辆, 同比下降78.1%;2012年北京市净增机动车净增21.6万辆, 增幅仅为4.3%。两年净增39万辆, 不及2010年一半。另据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数据, , 2011年北京市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2%, 早晚高峰平均速度提高13%, 拥堵路段和拥堵持续时间减少50%。[7] (2) 降低环境污染。据资料统计, 一辆轿车正常行驶一年, 排出的尾气将近3吨, 按照北京市两年少增加120万辆汽车计算, 减少了近360万吨尾气排放量。

不利影响: (1) 政策考虑不全面, 对消费者而言, 衣食住行均属于日常生活所必需, 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存消费逐步向发展消费转变, 汽车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在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打车难打车贵, 公共交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 购车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汽车牌照“摇号”, 限制新增汽车总量, 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如每个家庭都可能会有老人、有病人或接送孩子上学;限制本地户籍导致很多消费者去外地购车上牌照;以个人为单位而非以家庭为单位导致了很多弃号, 浪费社会资源;最后还产生了大量的寻租空间。 (2) 政策冲突不统筹。2008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出台了一批刺激消费的政策, 包括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以及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 极大激发了消费者购车热情。汽车销量从2008年的938万辆猛增到2009年的1364万辆, 2010年继续猛增到1806万辆。但随着各项刺激政策的结束和退出, 加之北京开始限购, 产销两旺的汽车产业在快松油门的同时, 狠踩了一脚刹车, 汽车销量增速大幅回落, 2011年销售汽车1850.51万辆, 同比增长2.5%, 较2010年下降了29.9个百分点2012年销售汽车1930.64万辆, 仅增长4.3%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协会) 。同时, 购买自主品牌车型消费者大多以非京籍打工族为主, 限购后大多数打工族没有摇号资格;北京户籍消费者首次购车时, 更倾向选择一线合资品牌或高端车型;北京亚运村市场调查显示, 摇号政策实施半年后选择自主品牌的北京消费者从37.22%跌至不到9%, 而选择合资品牌的消费者则由37.22%上升到73.53%[8]。 (3) 政策凸显不公平。为人民服服务, 是我党的最高宗旨, 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都应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目标。但摇号政策, 显然是限制了一部分人民而为另外一部分人民做贡献, 没有买车的市民无法与已买车的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 不同城市的市民也无法享受拥有汽车的权利。同时, 治理国家靠摇号显示了政府管理水平的低下。

3 关于改进汽车消费管制政策的建议

“十二五”以来,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发展环境, 国民经济增速不断放缓, 投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 居民消费增速小幅回落, 国际政局动荡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 迫切需要继续出台一批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扩大内需, 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投资”拉动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方向转变。在此情况下, 汽车限购政策与当前国家整体宏观调控走向相悖, 与扩大消费政策相左, 不利于社会经济和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治水如此, 治国亦如此, 要因势利导, 尊重市场规律, 而不是仅仅通过单一的行政手段来强行抑制消费需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很少通过限制汽车购买来治堵, 大多是通过道路资源的增加, 道路运行管理水平的改善及需求管理等方式[9]。对我国而言,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创建服务型政府, 通过“四增四减”的措施来解决汽车消费与道路拥堵之间的矛盾。

(1) 鼓励居民购车消费, 减少汽车消费管制。建议国家对汽车消费采取“限用不限买”的策略, 取消限购措施, 继续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以及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等绿色、低碳、环保的导向性刺激政策, 鼓励汽车消费;同时, 建立完善中心区和拥堵区进城收费和停车收费制度, 通过提高使用成本, 引导理性出行。 (2) 增加道路交通资源, 减少汽车消费瓶颈。借鉴日本东京“毛细血管式”道路建设经验, 在拓宽主干路的同时, 减少断头路, 增加辅助道路密度;在繁华市区取消人行横道和红绿灯, 建立“立交桥”、“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立体式交通设施, 实现人车分行;主城区建立潮汐式隔离带, 根据上下班高峰时间, 自动调整拥堵路段宽度, 提高道路利用效率。 (3) 提升道路管理水平, 减少政府拥堵因素。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以来, 狠抓作风建设, 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批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反映民情的政策措施, 得到了基层广大百姓的欢迎, 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北京市全市范围的堵车大幅减少, 交通状况有明显好转。建议要继续加强国家党政机关作风建设, 减少政府公务车, 减少交通管制, 减少人为拥堵。 (4) 加强城市建设规划, 减少城市交通需求。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 加强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的规划与建设, 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减少人员和车辆流通;加强城市轨道和道路交通枢纽的集散功能, 提高公共交通便利性和舒适性, 通过票价补贴等方式, 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领域不断放开管制,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之一。但近年来, 随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政府对微观经济体的消费行为限制及弊端也越来越多。本文从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 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和管制消费的替代政策。

关键词:管制消费,汽车限购,摇号,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朱绍文, 胡欣欣,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5:1.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 王亚南,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254, 284, 373.

[3]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 (上册) [M].胡雪峰, 武玉宁, 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42.

[4]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 2001:102, 134.

[5]刘素英.关于政府管制的新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3 (3) :84-90.

[6]曾国安.论消费管制的含义、分类及其必要性[J].消费经济, 2007, 23 (4) :66-70.

[7]邓杭, 韩旭, 商西, 孙雪梅.购车摇号政策将区分“刚需”——北京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2%尾号限行或继续执行[N].京华时报, 2012-1-12 (6) .

[8]许爱琴.摇号政策实施半年北京人购车口味4大变化[N].青年时讯, 2011-7-16 (15) .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优化对策 篇9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消费的整体透视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趋势多样化, 以家庭来源为主。部分同学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手段进一步扩张消费来源, 但是单一性的消费来源还是没有改变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 使大学生的消费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对提前消费也抱着谨慎心理。中低消费是大学生消费主流水平, 消费离散趋势也非常明显, 差距相对较大, 总体水平十分不平衡。

消费中存在的弊端

高消费和过分追逐名牌现象。高消费指的是消费水平超过了实际需求或者家庭实际消费能力的一种消费方式, 在校许多大学生受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 许多都过于注重物质需求, 存在严重的攀比消费的现象。由于心理上得争强好胜, 很多不得不背负超经济负荷的消费。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 对自己的消费缺乏正确认识, 不会合理规划。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没认识如今物质资源的贫乏, 对许多可有可无的东西都相当浪费。

大量的浪费现象。无论是自己或者是周围的人都存在着浪费。学校的泔水桶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米饭和没吃过的菜;在我们寝室里有的同学的一些衣服没有穿过或者是仅仅只穿过几次就丢弃了;很多一时心血来潮时买的, 比如书籍等学习用品从来就没有很好的利用过;在外面请客吃饭时讲面子、讲排场, 点了很多菜, 根本就吃不完, 往往就是浪费了。在人情消费上的浪费往往还不止这些。

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 很轻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 轻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地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

现阶段消费背景下的优化对策

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道德情操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具有科学消费观念的道德人格。这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进行自我磨炼, 通过一件件的良好的消费行为的积累, 不断巩固强化, 从自己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 用正确的消费观念来清洗、克服错误的消费观念。

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消费贯穿于人的一生, 与我们人格中的其它方面相辅相成, 因此需要大力营造一个科学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优化舆论环境, 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家, 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消费观念, 帮助大学生们正确理解科学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 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大众媒体应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 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 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的引导。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因特网最大的使用群体, 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因特网, 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

加强学校管理制度

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消费教育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处所,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内消费环境。其次, 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除受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外,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治理周围的环境, 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 优化周边环境为大学生能进行文明、适度的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消费是矛盾交集的, 他们一方面经济薄弱, 一方面又有强烈消费欲望, 这必然造就了他们不安分的消费心理,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合理地对其消费进行引导, 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也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合理消费进行一点努力。

最优化消费 篇10

关键词 质量安全水平;生产决策优化;消费者效用

中图分类号 F224.3 文献标识码 A

The Enterprises’ Production Decision Optimization

and Its Consumers’ Utility Based on Different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FEI 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different consumers’ expectations for the average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when the enterprise can select to produce the high or low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this paper built the models of the profit maximization in the perfect monopoly market and the perfect competition market, and analyzed the output and the prof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consumers’ utility comparative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for the consumer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emand price, the high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and the low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have an effect on these decisions.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ovided the refere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Key words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production decision optimization; consumers’ utility

1 引 言

由于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般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导致供给产品的企业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选择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品牌企业也不例外.此类问题在食品行业更为突出,例如2008年三鹿有毒奶粉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而2014年“315”央视刚刚曝光的国内十几家明胶企业使用被多种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为原料,生产药用和食用明胶,再出售给包括知名大型企业、小型手工作坊的问题,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可想而知.无论是何种类型企业,都会由于利益驱使而面临生产高或者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相关决策.此时,消费者对产品平均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也会直接影响该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及利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将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参考.

现有相关研究较为丰富.Alkerlof[1]最早分析了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产品质量的逆向选择对市场均衡的影响.Nelson[2]首次基于产品质量水平,将产品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Motta[3]研究了不同竞争方式中均衡质量的选择.Banker等[4]在产品需求是价格和质量水平的线性函数条件下,建立了产品价格和质量两因素的竞争模型.Lambertini和Tampieri[5]建立了垂直差异企业的数量竞争模型.Griva和Vettas[6]分析了与价格相关的消费者预期不同时,生产高低质量产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平新乔和郝朝艳[7]认为若产品价格还由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决定,那么高价格会导致假冒伪劣行为,假冒伪劣对市场需求有负面影响;企业垄断程度越高,假冒伪劣率越低.潘士远和史晋川[8]在企业可以同时提供高低质量产品的假设下,分析了逆向选择问题.杜创[9]针对体验品,分析了消费者与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的企业信誉机制.周波[10]阐释了柠檬市场治理的信号显示、声誉、质保与第三方介入四种机制的适用条件和作用机理.林挺等[11]分析了由于羊群效应引起的消费者跟风购买行为而导致的劣货驱逐良货现象的原因.张和群[12]认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价格,由于低质量产品的生产成本低、利润大,生产者为追求自身利益就会生产劣质产品,从而使整个市场上产品质量不断下降.李永飞等[13]基于客户需求为质量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二级供应链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的最优产品质量水平、利润等决策.费威[14]建立了以供应商和制造商各自的质量水平为决策变量的优化模型,分析了最优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然而针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同的企业生产决策及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研究,缺乏在企业可以同时选择生产高、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平均质量安全水平预期不同的情况下,对企业供给产品数量、利润的决策及消费者效用的相关研究.而在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的两个典型市场类型中的上述内容分析,将对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分别分析了在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外部消费环境好或者差,而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期一般与较低时,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利润及相应的消费者效用.

2 问题描述及基本模型

设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x例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遭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消费者普遍认为市场上低质量安全水平食品所占比例较大,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较低.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可以依据自身利润最大化选择仅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或者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也可以选择同时生产部分高质量安全水平和部分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企业生产每单位高、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分别付出的成本为12h2、12l2该假设忽略了与质量安全水平无关的其他成本,并将单位成本系数简化为1,并不影响一般性的分析结论..下面将分别分析在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两个市场类型中,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与较低预期两种情况下,企业生产高、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数量的决策,以及相应的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

3 完全垄断市场的模型分析

在完全垄断市场,产品仅由一个企业生产供给.企业可能同时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与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也可能仅生产其中一种质量安全水平产品.

3.1 企业同时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与低质量

安全水平产品

3.1.1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

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即E(q0)=12(h+l).假设企业同时生产高、低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可得企业利润

结论2 企业仅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

1)无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期如何,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需求价格敏感度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低质量安全水平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

2)对于产品数量而言,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低预期时的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正效应更弱,需求价格敏感度正效应更弱,低质量安全水平正效应更弱.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高质量安全水平影响效应为正;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大于高质量安全水平4倍,那么高质量安全水平影响效应为正,否则影响为负.而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的正效应,具有低预期时的正效应更弱.

3)对于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而言,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低预期时的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正效应更弱,需求价格敏感度正效应更弱.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高质量安全水平影响效应为正;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大于高质量安全水平4倍,那么高质量安全水平影响效应为正,否则影响效应为负,而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的正效应,具有低预期时的正效应更弱.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小于低质量安全水平5倍,那么具有低预期时的低质量安全水平正效应更弱.

3.3 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

3.3.1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

假设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的产品,可得企业利润

结论4 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

1)无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期如何,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需求价格敏感度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高、低质量安全水平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

2)对于产品数量而言,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低预期时的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正效应更弱,需求价格敏感度正效应更弱,高质量安全水平正效应更强,低质量安全水平正效应更弱.

3)对于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而言,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低预期时的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正效应更弱,需求价格敏感度正效应更弱,高质量安全水平正效应更弱.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大于低质量安全水平4倍,并且高质量安全水平大于低质量安全水平一定倍数,那么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低预期时的低质量安全水平正效应更弱,否则两种情况下的影响效应强弱无法比较.

3.4 消费者对平均质量安全水平预期相同时

的比较分析

由此可得结论:

结论8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若有部分企业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和部分企业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相比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低预期会导致高、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数量都减少,消费者总效用减少.这与完全垄断市场中的结论相同.

2)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大于某一数值,(i)并且高质量安全水平小于一定倍数低质量安全水平,则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较低预期时的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企业的利润更高;否则企业利润更低.(ii)并且高质量安全水平大于一定倍数低质量安全水平,则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较低预期时的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企业的利润更低.

3)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小于某一数值,并且高质量安全水平低于一定倍数的低质量安全水平,则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较低预期时的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企业的利润更低.当高质量安全水平介于低质量安全水平一定倍数之间时,则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低预期时的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企业的利润更高.

5 主要启示

根据本文分析,在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市场中得到的主要启示具体如下.

5.1 在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生产产品数量、利润及消费者效用的启示

1)无论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或低,消费者对产品平均质量安全水平越敏感、关注度越高,社会舆论、公众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监督力度就会增强,相应地企业供给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数量会增加.这样不仅消费者自身受益,而且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效益也会随之提高.并且产品的低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对消费者、企业都是有利的.这说明即使企业仅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但低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中发挥作用,因此会使产品需求量增加,消费者效用随之增加,企业利润随之增加.

2)若企业仅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

第一,当外部消费环境较差,消费者普遍预期市场上平均质量安全水平较低时,即使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提高,但较之于外部消费环境良好时,消费者、企业效益的改善作用都要弱.主要是由于产品价格在消费者低质量安全水平预期时下降,企业供给产品数量降低,消费者效用也随之下降,企业利润也相应减少.此时,产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作用更弱,因为高价格或者低价格都不能改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对产品的需求更多取决于消费者是否自身需要.相比于产品自身的质量安全水平,只有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水平更为敏感时,高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才对消费者、企业是有利的;否则即使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消费者对此“不买账”,这种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甚至会对企业、消费者的利益产生副作用.

第二,当外部消费环境较好时,消费者对产品平均质量安全水平有一般预期,那么高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一定会使消费者和企业都受益.说明改变外部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市场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导致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普遍预期较低,那么即使企业做出更多努力、政府监管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也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企业效益仍然难有起色,消费者福利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此时,低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对产品需求量的影响作用更弱.因为外部消费环境较差,消费者会因信任危机,即使低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消费者受其影响也较小.而当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相比于低质量安全水平较低时,由于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低,所以低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对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作用更弱.

3)若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

第一,不同于企业仅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情况,此时无需满足其它条件,高质量安全水平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均为正.说明尽管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但由于高质量安全水平作用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中,因此高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消费者效用增加,需求量增加,企业利润增加.

第二,产品的低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对消费者、企业都是有利的.这说明市场上产品的质量安全都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不切实际的,通过企业技术条件升级改造、中低端产品市场监管加强等措施,努力提高产品的低质量安全水平,更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福利的改善,对企业效益提高也有利.由于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所以高质量安全水平直接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预期中发挥作用.无需满足其他条件,由于外部消费环境较差,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缺乏信任,此时高质量安全水平对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作用更弱.

第三,当消费者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相比于低质量安全水平较低,并且高质量安全水平相比于低质量安全水平较高,在这种极低的质量敏感度下,同时外部消费环境较差时低质量安全水平的影响作用更弱.若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不低,低质量安全水平影响效应的强弱比较是不确定的.因为在消费者预期质量安全水平较低时,平均质量安全水平中低质量安全水平的比重更大.说明如果企业仅从其获利角度考虑,无论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如何,都不会影响企业对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选择.并且如果消费者效用是用消费者购买产品价格、数量对应的货币值衡量的,并没有考虑质量安全水平高低对消费者健康等影响的效用值,那么消费者效用在企业仅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时是更高的.因为此时相比于企业仅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时的产品数量更多、价格更低.

5.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生产产品数量、利润及消费者效用的启示

1)除了质量安全水平敏感度、需求价格敏感度、高质量安全水平、低质量安全水平对产品数量、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与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分析结论类似.不同的是,无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期如何,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企业数量所代表的市场规模对产品数量、产品数量总和、消费者总效用都有正的影响;对企业利润、企业利润总和都有负的影响.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无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期如何,企业利润总和都会低于同等条件下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利润;产品数量总和、消费者总效用都会大于同等条件下的完全垄断市场中产品数量、消费者效用.这与完全竞争市场特征是相一致的,说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预期并不影响这些基本特征.

2)若生产高、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各占一定比例:

第一,无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预期如何,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总利润会低于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总利润.产品价格受到消费者预期的平均质量安全水平的主要影响,而企业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是由高、低质量安全水平直接决定的,所以对于企业利润总和的比较而言,高、低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决定的作用.

第二,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一般预期,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小时,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单个企业尽管产品数量、利润都比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高.这与现实中食品市场的情况类似,在同类食品的生产供给中,生产技术条件先进、供给高质量安全水平食品的企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与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企业相比,他具有一定生产实力、竞争优势相对较强,供给的产品数量相对较多,获得的利润也相对较高.这对于市场中竞争性企业来说,供给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更为有利可图.尤其是在当前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供给企业相对较少时.如果企业明确这个结论,将会对企业供给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第三,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较低预期,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小时,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单个企业利润会比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高;与消费者具有一般预期时不同,若同时还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为敏感,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单个企业产品数量会比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多.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太敏感,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单个企业产品数量会比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企业少.因为在外部消费环境较差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缺乏信任,若他们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是特别敏感,那么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少.

第四,只有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为敏感时,同时高、低质量安全水平相比不是差距特别显著时,在外部消费环境较差时,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供给企业获利更高;而若高、低质量安全水平相比差距特别显著时,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的供给企业获利更高.主要是由于相比于消费者较低的平均质量安全水平预期,即使消费者较为关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但对于企业而言生产高、低质量水平产品的单位成本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然而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敏感时,但高、低质量安全水平较为接近时,企业生产高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更为获利,此时相比于质量安全水平,价格更为占优;若高、低质量安全水平有一定显著差距时,质量安全水平的单位成本占优,企业生产低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更为获利.

参考文献

[1] G A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J]. 1970, 84(3): 488-500.

[2] P NELSON. Advertising as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 82(4): 729-754.

[3] M MOTTA . Endogenous quality choice: price vs quantity competition[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3,41(2):113-131.

[4] R D BANKER, L KHOSLA, K K SINHA. Quality and competition[J].Management Science, 1998,44(9): 1179-1192.

[5] L LAMBERTINI, A TAMPIERI. Low-quality leadership in a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duopoly with cournot competition[J]. Economics Letters, 2012,115(3):396-398.

[6] K GRIVA, N VETTAS. Price competition in a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duopoly under network effects[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2,23(1):85-97.

[7] 平新乔,郝朝艳.假冒伪劣与市场结构[J]. 经济学(季刊),2002,1(2):358-376.

[8] 潘士远,史晋川.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市场均衡[J].经济学(季刊),2004,3(2):357-371.

[9] 杜创.信誉、市场结构与产品质量——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09,8(3):1-17.

[10]周波.柠檬市场治理机制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0(3):131-135.

[11]林挺,李杨,张亮.“羊群效应”导致逆向选择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93-95.

[12]张和群.社会规制理论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61-63.

[13]李永飞,苏秦,童键.基于客户质量需求的供应链协调研究[J].软科学,2012(8):136-140.

最优化消费 篇11

关键词:旅游消费结构,南京,优化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定义

旅游消费结构,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 人们的旅游消费可以分成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类, 其中食、住、行是满足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生存需求的消费;而观赏、娱乐、学习等消费则是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和智力发展需求的消费。

二、南京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旅游业的发达, 也不代表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笔者从旅游消费结构角度分析了南京旅游消费的。

1. 基本消费制约非基本消费

抽样调查发现, 南京国内旅游者吃、住、行、游四项基本旅游消费之和为67.63%;非基本旅游消费中购物所占比例最大为25.86%, 剩余的6.51%为娱乐、邮电通信等。

数据表明, 南京国内旅游者的基本消费大于非基本消费.如果再考虑目前不断提高的消费价格指数, 特别是和行直接相关的燃油价格, 和食直接相关的肉类价格, 和住直接有关的房产价格等的上涨, 可以预测,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 ”行、游、食、住”四项旅游基本消费的在南京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还会继续加大, 这种失衡的增长会导致旅游消费增值空间缩小以及旅游者消费热情的降低。

2. 单一的景点类型制约消费空间拓展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单一, 特别是星级旅游景区的资源类型相对集中, 这直接影响了旅游消费的结构和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 休闲娱乐类旅游资源较少, 特别是全国知名的景点几乎清一色的为文化类景点.文化类景点基本以观光为主, 需要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才能从中品位出乐趣, 再加上较高的票价, 两者作用使得这类景点的重游率较小, 这不利于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重复消费率较高的休闲娱乐类景点而言, 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够.珍珠泉景区仅仅停留在吸引本市旅游者的层面上;海底世界主题公园的客源也主要是本省旅游者;玄武湖景区因缺乏明确的定位, 游客接待量一直不太理想。

3. 购物旅游缺乏品牌和创意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60%以上, 在国内旅游购物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其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40%左右, 而南京购物消费支出只占游客总支出的25%, 与国际和国内许多旅游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南京旅游商品缺少品牌和创意.游客希望旅游商品更有新意, 更有文化品味, 但南京的传统旅游商品不是包装过时, 就是内容老套:盐水鸭包装太简单;金箔画内容单调;雨花石几十年来都是放一碗水泡着.有特色又有品位的旅游商品, 如云锦, 价格普遍较高, 使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 大量具有开发潜质的旅游商品未被开发.如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内的秦淮民间艺术品:彩灯、剪纸、折扇、抖嗡...这些商品附加值高、便于携带又极具南京地方特色, 但是目前仍然藏在深闺, 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4. 高端旅游消费的环境和能力有待改善和提高——以奖励旅游为例

奖励旅游, 英文为”incentive travel”, 是为了对有优良工作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 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加强单位的团队建设, 用公费组织员工进行的旅游.欧洲奖励旅游市场每年以3%-4%的速度发展, 基本与世界旅游发展的速度同步, 是欧洲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西欧较为成熟的奖励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 对比南京奖励旅游市场的现状, 我们可以得出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南京以奖励旅游为主的高端旅游市场发展面临周边城市的很大竞争。

(2) 南京高端旅游市场中的娱乐和体育类产品数量不多, 档次不高, 在接待省外和境外游客的能力上比较欠缺。

(3) 南京高端旅游市场客源比较集中, 主要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 但南京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 加之长线旅游价格的下降, 使得南京高端旅游市场的客源数量增长缓慢。

(4) 南京是江苏省会议、会展举办的中心, 未来会议会展旅游发展空间较大。

三、南京旅游消费结构优化策略思考

1. 南京城市形象的延伸与创新

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6%的人认为南京”缺乏新兴旅游景点”;59%的人认为南京”没有做足旅游产业文章”;有55.4%的人认为南京”旅行社品牌意识不够”;有43.9%的人认为南京”导游素质不行”.而且去过4个和4个以上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被调查对象对此回答的比例更高.分析原因, 笔者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南京的城市形象还一直停留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个叫了几百年的口号上.如果南京旅游业还继续以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一批老的历史景点一统天下, 在行业管理上还不进行有力的改进, 南京的旅游消费结构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反观周边城市, 诸如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爱情之都”;上海:”东方时尚之都”;苏州:”东方威尼斯”等旅游新形象的定位都是值得南京旅游管理部门深刻思考和学习的。

2. 改善旅游资源结构, 提升旅游消费层次

南京旅游资源丰富, 但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以观光类的文化景点为主, 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其他类别旅游资源的开发, 特别是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

发达国家的休闲旅游占整个旅游比重的50%左右, 而我国仅为20%;同样, 世界生态旅游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 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这组数据说明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在消费次数和消费层次上都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具优势, 这有利于改善南京现有旅游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同时认为, 发展南京的生态与休闲旅游业除了加大本市及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外, 还应特别重视和长三角地区其他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超前的城市开展区域合作, 形成具有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的生态休闲旅游带, 以整体形象和品牌带动南京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 加大旅游购物市场的建设力度

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 无非两类, 一类是自己购买作为留念, 一类是购买赠送他人.赠送他人又可分为高、中、低档.针对以上需求, 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就应增加品种和拉开档次, 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产品更新速度慢也是影响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关键要在系列化上下功夫.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素材, 丰富的民间艺术、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南北交融的美食等, 这些难能可贵的素材应该充分、高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一个素材可以开发一系列产品, 这一系列产品可以从材料、功能、包装、工艺上进行区别, 这样, 既能丰富了产品品种, 又能促进产品的升级更新。

4. 重视并加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高端旅游产品的消费群是那些经济上比较富裕, 同时在旅游意识上也比较超前的旅游者, 这类旅游者人数虽然不多, 但消费质量, 包括每次消费的数量, 消费的次数以及消费的品种都较普通旅游者高出很多, 这对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次, 因为南京高端旅游市场面临着周边上海、苏州、杭州以及气候更加宜人的南方诸城市的竞争, 要想很快赶超比较困难, 可以考虑以单个产品入手, 从而带动整个高端旅游消费市场的繁荣的策略.例如可以从会议会展旅游入手, 充分发挥南京江苏省省会的优势, 以会议会展带动其他高端旅游产品的发展.最后, 应以交流促发展.世界旅游发达国家, 特别是欧美和日本是高端旅游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 南京旅游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与交流, 引入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 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R·所罗门著张硕阳尤丹蓉等译:消费者行为-购买、拥有与存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6

[2]王媛黄震方:国内旅游消费者结构及相关行为因素分析—以南京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8 (4) :123~126

[3]尤惠陶卓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研究[J].江苏商论, 2008.8:62~63

[4]闵学勤:南京城市形象的定位分析[J].城市问题.2001 (4) :22~25

[5]喻学才: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J].旅游科学.2006.4, 20 (2) :10~12, 24

[6]李峻峰石高俊:论南京旅游纪念品深度开发和创新策略[J].江苏商论, 2003.1:41~43

[7]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进展[J].旅游学刊, 2002, 17 (2) :68~72

上一篇:野战X线设备下一篇:指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