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2024-06-06

消费(精选12篇)

消费 篇1

“删帖”现象反映出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要自己花钱做技术鉴定, 还未必能找到权威部门;出现问题, 消费者消耗年余仍然不能得到满意答复。

3·15期间, 企业纷纷启动危机公关, 各大网站的“删帖”价格水涨船高。据报道, 专业删帖公司删除一条普通帖子起价为2000元, 最高可达3800元。删了帖子, 企业的“3·15危机”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度过了, 可如此一来, 也就损害了消费者作为社会公众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权利。

删帖的出现, 首先是由于网络监管的不力, 从而让见利忘义的商人有机可乘。其次, 维权扎堆现象导致了“删帖”价格水涨船高。维权并非只是3·15前后的事情, 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长期性的监管。虽然政府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大下工夫, 可是目前出现问题依旧常常停留在“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阶段。3·15本意是体现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 却变成了申诉维权的火爆日。消费者意识到:到了3·15, 问题就好解决;过了3·15, 恐怕就没人再管这些事。如此一来, 3·15“删帖”价格能不井喷?

从根本上来说, “删帖”现象反映出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要自己花钱做技术鉴定, 还未必能找到权威部门;出现问题, 消费者消耗年余仍然不能得到满意答复。而如今, 消费者网络言论的权利还要被企业以“删帖”的方式剥夺。由此可见, 消费者维权任重而道远。

弱, 太弱!

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态下, 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分散化, 以及产品多样化、复杂化, 消费者在享受日益丰富的产品供给时, 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消费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和伤害。要解决消费领域中形形色色的消费者问题, 离不开对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审视。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 没有权威文献,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国际社会政策界的界定, 即认为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 是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一定义将弱势群体的特征确定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 具有重要意义。从法律和社会的角度看, 仅由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状态来界定弱势群体却有失偏颇。弱势群体除了“经济贫困”之外, 还应包括“权利贫困”、“心理贫困”等等。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伤害, 还包括制度上的排斥和权利不平等。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相对强势群体而言的。一般而言, “弱势”总是与“强势”相对的。“‘弱势’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劣势相似, 其弱势地位很难或根本无法改变;一类与劣势完全不同, 其弱势地位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当内部或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 这种弱势很可能消失, 也可能转化为强势。”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生产经营者的垄断状态是导致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经济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生产和消费高度分化, 出现了脱离土地、丧失生产资料, 单纯靠工薪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也即消费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消费问题。由于其掌握了优势资源, 即便发生消费争议, 他们也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笼络优势法律资源从而进一步构建强大的法律信息平台, 加剧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外, 消费者作为分散的个体, 经济实力较之于生产者经营者几乎不具可比性。而消费者势单力薄, 缺乏维权专业知识和能力, 往往难以靠自己的力量追究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人, 加之诉讼程序冗长、成本高昂, 特别是对于小额消费而言, 消费者根本上缺乏通过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内在驱动。

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 消费者的信息获取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基本上都是由生产者和经营者决定的, 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消费者是获取交易信息上的弱者:首先, 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难以完全掌握其所交易商品的全部信息,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要在浩如烟海的消费信息中及时准确的获知完整无误的消费信息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几乎不可能实现;其次, 生产者和经营者掌握的商品信息是全面的, 但在向消费者告知相关信息时他们事先对信息进行了筛选, 屏蔽对其不利的信息, 仅告知对其有利的信息, 因此在整个消费过程中, 消费者看似享有无限自由, 实质上却被经营者所牵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对消费者的营销传播具有很大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而且在定价上自由度也是比较高的。”

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存在集合程度不对称, 消费者处于弱势:首先, 生产经营者不仅拥有雄厚的人力、财力, 而且还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其次, 生产经营者往往通过兼并、合并、控股、相互持股等手段, 将企业集中起来, 形成单一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 增加市场竞争力。而消费者却因人人皆为消费者, 而且随时皆为各种消费, 没有组织, 没有群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 是“装在一个口袋里各自为政的白薯”。最后, 生产经营者在同行业之间还组成行业协会, 以维护和平衡该行业的利益。消费者虽然也有消费者协会, 但在中国它很难从根本上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一个有维权意识的社会公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检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目的不是从弱势地位的分析中寻找值得同情的基因, 而是要在弱势地位的解析中回归理性。

高价维权伤不起

一件羽绒服“跑毛”不止, 想维权就需要做鉴定, 而鉴定省内做不了, 还要去北京……济南市民孙女士的消费经历很能说明目前消费者的真实地位:以逸待劳的商家才是真正的上帝, 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仅靠消费者自己远远不够。

我也见识过这种羽绒纷纷往外跑的羽绒服, 很多人的毛衣上沾着鹅毛或者鸭毛, 穿久了, 那羽绒服就变成夹层衬衫了, 令人头疼和尴尬。现在才知道, 这种毛病不是衣服的价格高就能避免的, 这几乎成了很多羽绒服的大毛病。就和汽车一样, 豪华高端品牌, 买主并不比买普通汽车少生多少气, 就连“开锅”这种低档次毛病, 那些貌似尊贵的品牌豪车都能出。可是想退款或换车, 缺比登天还难。

一件小小的羽绒服维权难, 暴露的是消费者真实地位的大问题。羽绒服“跑毛”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毛病, 一纸“鉴定报告”难住了消费者。可是那些商家、那些生产者不按照相关规定使用中文标识等问题, 却被我们的监管和消协等部门轻易绕过了。不仅如此, 衣服上还随意标榜“意大利血统”、“世界大牌”, 这些一看就是没有什么根据的胡吹之词, 也没有人去认真监管。从这些可以看出, 做个消费者真是难受, 而赚钱的商家却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是消费者目前很现实很尴尬的一个地位。

消费者避免上当, 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管办法, 必须有政府职能部门和消费者协会的有力支持。这不仅是保护消费者的问题, 也是对我们产品质量的一个有力促进。比如这件明显“跑毛”的羽绒服, 涉及商品质量问题, 消费者处在一个经济上弱势、信息上不平等的地位, 那么工商和消费者协会有必要实施举证倒置措施, 让商家来证明, 其羽绒服如此“跑毛”是合乎质量要求的, 而这一鉴定证明, 也可以适用于将来再次发生的类似纠纷, 这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 才是最公平合理的。

因此笔者觉得, 监管的无力带来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消费者越是弱势, 商业道德越是加速滑坡, 商品质量就越是没有保证。这个很恶性的循环, 根子在工商部门。

还消费者以尊严

买什么商品90天内可无条件退货?看完电影觉得不好可退票吗?目前, 这些说法对于中国消费者或许有点“天方夜谭”。

以上这种被称为“无因退货”的良好消费环境,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红灿看来, 如果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都达到诚信, 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达到这种诚信, 不能完全依靠法律, 杨红灿认为, 买卖双方都要形成一种智慧的观念。

杨红灿举例说, 河南许昌的一个商城, 采取无因退货后, 不仅没有遭到无理退货, 反而因为赢得声誉而销量大增。“给消费者便利, 就是给自己的便利。”杨红灿说。

根据今年央视3·15晚会日前收到的线索统计, 投诉量前三甲是网络购物、快递和汽车类投诉。

立法是消费问题的“紧箍咒”, 这个共识也充分体现在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中。针对网购欺诈、快递不快, 有委员提出提倡网络交易“实名制”、立法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的电子支付行为等建议。

而汽车类问题的立法进程正在加快。汽车“三包”立法, 近期也结束了二次征求公众意见的阶段。业界普遍认为, 汽车“三包”、“召回”等法规年内有望出台。

“我们现在对不法经营者处罚还是偏轻。”除建议填补立法空白之外,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邱建国近日表示, 应该配套加重违法处罚力度, 罚到违法者“疼”才能让他们不敢再犯。

目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在修订之中, 修订后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起到更大推动作用。

“在进行金融消费时, 消费者处于一种严重弱势地位。”邱建国说。

银行盗刷等问题近日频发, 银行在管理设置的一些漏洞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邱建国认为, 如果消费者受到的损失超出了消费者自身维权的能力, 银行应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 承担起协助追查的义务。

而针对近日颇受关注的银行收费问题,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也承认, 银行在收费方面不够透明, 应当给消费者相当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行为仍然是大多数。在宽带网络问题上, 面对电信企业, 消费者也有很多话要说:捆绑销售业务、网速达不到标准、客服电话打不通……邱建国认为, 针对这些问题, 企业都应向消费者做出解释和赔偿, 并且从管理上面从技术上面着手改进。

“企业要多做工作, 应当把方便尽量让给消费者。”邱建国说。同时他认为消费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 懂得必要的法律法规、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来帮助自己维权。

全面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效果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推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提出, 应该构建五大体系来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 包括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体系、“12315”行政执法体系、消费维权行业规范以及经营者自律体系等。

同时, 成熟的消费市场也要倚赖消费者的诚信。恶意透支、购买盗版……消费者的不诚信消费行为往往容易被忽视。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也应更加理性, 明白维权的范畴、采用得当的方法, 才能更理直气壮地与商家共同促进“无因退货”的良好环境。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已经过去, 今年的主题是“消费与安全”。今年, 全国工商系统依托“12315”申诉举报网络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9亿元, 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组织共帮助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逾8亿元。数字背后是成绩, 更是问题多发的警钟, 2011年这些问题或许我们有直接的目睹和实际的体验:电梯事故、地沟油、支付安全、校车事故……人们不禁要问:如何提升消费者权益、净化全社会消费环境?

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存在集合程度不对称, 消费者处于弱势。

买什么商品90天内可无条件退货?看完电影觉得不好可退票吗?目前, 这些说法对于中国消费者或许有点“天方夜谭”。

消费 篇2

这几年,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许多服装品牌千方百计进入大小都市,为了与如云的对手抢夺市场,更是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实际上,最终被都市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并不多,大部分品牌经过激烈的竞争,耗费了大量成本后还是难逃隐退的命运。

就在各个服装品牌在严重饱和的都市消费市场中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农村消费者却因为买不到中意的衣服而发愁:在镇上的集贸市场买来的衣服价格不贵质量却太差;进城买来的衣服质量倒是比镇上集贸市场的好很多,但价格也贵得让他们咂舌。

“我们虽然看不上集贸市场上的衣服的质量,但对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不像城里人那么高。如果能有价格比城里的牌子衣服便宜些,质量又比集贸市场上的衣服好些的衣服,那我们肯定都爱买,价格比集贸市场上的衣服贵点也能接受。”山西临汾一位农村消费者如是说。

如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城里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服装商家因为亏损或租店合同到期而改行,再加上换季的原因,几乎随处可看到“血本甩卖”、“跳楼清仓”、“换季处理”等大招牌。如果将这些处理或打折的服装卖到农村市场,又会怎么样呢?记者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先前做布匹生意的商人偶然中发现这个商机,果断转变经营方向,把城市里的库存服装卖到农村,大受农村消费者欢迎,不到3个月,她就赚了近5万元。

有商家分析说,这其中蕴涵着巨大商机:一方面,库存服装中的大众款,对于农村市场上还是比较合适的。厂家的库存服装,当季款、一年款对农村市场来讲,无疑是新款。质量好的库存服装,无论从面料和做工、款式来讲,甚至比乡镇服装销售商从市场进的新款还好。但是价格却低得多。对于乡镇的服装销售商,由于进货量少,信息闭塞,要从厂家或者库存服装商那得到这些服装,无疑是难事。所以需要这样的商人,在库存服装商同乡镇服装销售商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库存服装商低价进货,到低于乡镇服装销售商正常进货价出货,之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乡镇服装销售商也可以特价出售,走量为主。

但也有服装业人士认为,“那种把农村市场看作是城市市场的附属市场,城市流行过后的服装,推向农村的观点是不合适的。如果开拓服装市场不是简单地将过时的城市服装倾销到农村,而是研究农民的文化、喜好,把农村人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认真对待,研究开发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服装款式,开发专销农村的服装系列,这才是商家、农村消费者‘双赢’的一步好棋”。

农村服装消费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一些中小服装商与其在城市消费市场中与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拼抢阵地,不如从城市转到农村,在最适合自己的市场上做好自己的生意。

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

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者对衣着的需求已由耐穿、抗寒向求新、求异、求美、求高档方面转变,衣着消费开始趋于休闲化、时装化、城市化。

据了解,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比重)为36.7%,比2001年下降1.5个百分点。尽管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2005年为45.5%,但从2001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下降的幅度快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2005年与2001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2个百分点,比城镇快0.7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富裕程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已达到小康程度。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到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每年将有2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5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绝对差为4832元,今后几年农村服装市场将进入销售增长期。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服装购买量相比城市来说还比较低,但未来几年农村服装市场潜力巨大。与城市各大商场及服装店的生意火爆相比,农村小乡镇的服装店生意相对较为清淡。农村服装店销量不高并不是因为农村服装市场需求少、购买力弱,据了解,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近几年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民收入增加了,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除了一些中年人对服装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外,一些年轻人开始追求服装的品位和品牌。但目前农村服装店仍以经营化纤面料的低档服装为主,款式 陈旧、做工粗糙,很难满足农村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

“集贸市场上的衣服没有人家城里商场的衣服好看,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件好看的,但又不实用,穿上没法下地干活,不是颜色不耐脏就是一出汗就粘在身上,不如棉褂子穿上舒服。”北京昌平区南口镇一位农村消费者说,“城里的名牌衣服看得起买不起,价格低的质量又太差,不过现在去城里买衣服的人还是越来越多。如果镇上很容易就能买到适合我们穿的衣服,其实谁也不愿意坐车跑那么远去城里浪费精力。”

2.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和萧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萧山2009)6月1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马饭店召开。当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在大会致辞时指出,中国13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本身就决定了内需市场是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市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有着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以服装业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年平均衣着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而农村尚不足200元/人,仅相当于城镇的1/5。就这一问题中国化纤协会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顾超英女士将她的个人两大观点也阐述如下:

由价格因素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

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消费者还是喜欢买廉价实惠的产品,记得今年春天的时候,笔者对江苏部分市场进行了调研,当时发现摆放在专卖店的高档纺织品与服装农村消费者问津的非常少,即便是有部分人问和采购也都是些年轻的即将结婚或者是收入比较高的人群,曾有消费者叹息说,2008年下半年很多媒体一再报道,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厂家产品大幅度价格下降,很多品牌或者高档产品都在打出打折让利的旗号,可是在农村消费者的眼里,你就是打的折扣感觉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价格依然比你商家的要低的多。虽然,现在一直倡导让生产厂家制作高附加值产品,让原料商开发生产高性能以及更加舒适对人体有益的系列产品来,这些产品的诞生肯定也给生产厂家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这些成本压力必然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而众多的农村终端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却停滞不前也是关键问题。那就是说,如何让农村消费者改变观念也是大问题。记得5月份的时候,曾经有外地的车辆拉了一大汽车家用纺织品来,这些产品可以说是再廉价不过的了,当时这些卖家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产品,没有生产地址,没有任何标志,一大汽车的床单和被罩,床单竟然卖10元,被罩竟然卖20元,表面看起来很好看,很实用,当时笔者也有兴趣的采购了几床回家,结果经过使用发现,该床单虽然颜色鲜艳,但是出现严重脱色现象,人体躺在这样的床单上竟然把身上穿的衣服染成花色,而且床单刚铺了两天就出现起球症状,想想看,这些人一天能消费一汽车,消费者疯抢,这些人也不交各种税收,随便在路边把车一停就开始吆喝着叫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城管的都奈何不了。那么一个月要消费多少?这些次品冲击着我国的纺织行业何时休?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买卖双方都是大忌的事情,部分小作坊的卖家不顾质量问题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后,由于资金积压以及经济危机等各种因素存在,不得不赔本销售,可消费者也是受害者,回家使用后几天就跟抹布一样,也不美观了,可上游原材料照样没少用。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行业还需要多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来真正适合我国农村市场消费者消费,同时商家有义务多宣传自己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众多的消费者真正了解到,他们所穿戴或者使用的物品原料来自哪里?原料的优越性以及特性到底是什么?只有消费者真正感悟到您所生产的产品确实有价值,消费者才愿意不惜所谓的一切代价去拥有她,去大量采购她。

由其他支出增加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

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吃穿用方面都体现出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吃方面,全国各地的各种特色小吃只要您腰包里有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采购到,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只要有钱没有什么买不到的东西。根据饮食消费数据显示,2000-2008年期间,很多中国家庭(包括农村消费者)饮食消费金额要比前些年增长了几倍,而有的家庭的收入却没有出现增长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趋势,这个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消费各种物品的数量,比如很多去城里打工的人由于城镇工作也很难找到,现在就业问题也是很严峻的,导致本来部分农村人在城镇还能有很高的收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城里人也开始跟农村来打工的人抢饭碗了,招收单位当然还是愿意使用本地人,从而也导致部分在外打工的人工作不稳定,收入自然就不稳定了。再者,最近几年来,很多农民工一直受干活容易,要钱难的困扰,部分没有职业道德的小老板以及经营者拖欠农民工资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个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到了很多农民工家庭的吃穿用的消费。想想看,每个家庭就那么些的钱,如果吃的好了就穿不成了,如果穿的好了就吃不成了。记得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些农村消费者,问他们为什么采购纺织品与服装的数量没有出现增大现象?他们的回答是非常的现实的,有的人说,赚钱少的可怜没钱消费,也有人说现在他们很想的开,因为经常看到电视新闻媒体报道这个年轻就夭折了,那个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因此他们更加爱惜身体和生命,他们说如果一道道美食以及一件件漂亮的让其选择,宁愿选择吃的,吃出健康很重要,听了这个话,也不难再次感觉,为什么中国各个角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饮食行业的店数不断增加,超越了服装店面的数量。再者,家电以及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档次提升也占据了农村人很多消费数额,过去农村人没几家有摩托车的,现在这个交通工具已经普及,甚至很多家拥有了私家轿车,根据笔者采访得知,部分家庭还是贷款买车,为了快速还钱,对于纺织品以及服装类,只要有穿有用的就可以了,部分人更新的频率出现下降趋势。可以说,种种因素都能导致采购纺织品与服装数量下降,虽然中国国内地区总体纺织品等出现消费上升,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还是停滞不前的。而回忆过去,穿新衣、戴新帽是过年时的一件大事,买新衣服基本是办年货时的一项重要支出,很多人都穿过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很多家庭的持家守则。而近年来,虽然农村服装消费市场与城市服装消费市场表观看是在同步发展,其实通过各种数据显示,城镇的消费者还是比农村人消费的总体平均数量大的多。

小结

消费文化决定消费差异 篇3

如同许多西方人不相信中医、韩医、日医一样,一些西方企业的营销人员也不认为存在着独特的中国式消费者行为理论,他们说:麦当劳全世界都爱吃,可口可乐全世界都在喝,Levi’s牛仔裤满世界跑,“阿凡达”式的好莱坞大片世界都在看,有什么理由认为西方营销理论不能纵横全球?的确,在全球化浪潮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西方跨国公司席卷全球的霸气。然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败走麦城的情景也不少见。例如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谷歌考虑退出中国”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其上百亿的中国市场投资多年未见成效有关。作为全球性的搜索引擎,谷歌在纵横全球的同时却输给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百度,这不是偶然,对中国消费文化的秉性缺少深刻领悟注定谷歌在开战的第一回合就处在了下风。例如,在满足国人的信息搜索习惯方面,谷歌显然不像百度那么贴心,这使得网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对于一个中国消费者,是外事多还是内事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谷歌备受西方人喜爱的简简单单的页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冷冷清清了一些。对此,把中国本土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与英文雅虎的首页进行对比,你会有一个惊人的相似发现,中国本土的门户网站内容五花八门、五颜六色,而英文雅虎网站则显得简单明了、干干净净。然而,有趣的是,如果你看看中文雅虎,会发现其首页与中国本土网站毫无二致,一样在罗列重要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的同时,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娱乐八卦新闻、家居生活杂谈。这说明,雅虎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人的网络消费文化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热热闹闹的画面。这种差异如同中式婚礼要吹吹打打,西式婚礼要庄重肃穆;吃中餐要大呼小叫、猜拳行令,吃西餐则轻言细语、浅尝辄止。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在文化差异迥然的消费市场开展营销工作,其难度显然远远大于开拓单一消费文化的市场,这意味着以往积累的许多营销经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全无用处,甚至还可能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累赘。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有着自身特有的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可能大大超出外国公司的想象。这可以从近年国家和全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成人礼等传统仪式的复兴中窥见一斑。

要理解中国消费行为,必须先明了中国消费文化。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总在有意无意间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通常,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因此,可以说,消费文化秉性决定消费差异。西方人要了解中国文化,实为不易,并非是能够说几个中国成语就能达标的。

要理解中国消费文化,必须先领悟中国的根文化。中国营销大师卢泰宏教授认为,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不被外来文化吞没而能融合外来文化,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就是根文化。中国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3条脉络:佛教、道教、儒学(儒教),这3种教学以西方人不可思议的方式相安无事地融为一体,即使今天,在中国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其建筑风格中同时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学文化元素。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宗教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被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辜鸿铭称之为“博大”,如果采用既符合传统又与时代合拍的说法,则可以称之为“和”。可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管理”、“和谐社会”都有潜在的扎扎实实的文化根源。如果用“和”的哲学理念来分析前面介绍的中国本土门户网站与西方门户网站的差异,我们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中国消费者的包容性,人们可以接受一个网站页面同时包括了时事新闻、汽车地产信息、军事频道、娱乐爆料、美食、护肤、教育、求职、广告等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资讯,而这对于讲究秩序的西方消费者是不堪忍受的。

或许有人会质疑,随时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声音会不会越来越弱?对此,我们今年完成一个相关调研(见图1),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郑州、安阳等大、中、小城市的910名消费者,统计研究发现,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中国消费者的个人主义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越年轻的消费世代其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越为突出,“90后”的消费者具有最高得分,达到了4.93分(最高分为7)。与之并不矛盾的还有,“90后”这一代同样具有最高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得分为5,02),甚至超过了其父辈“60后”。“70后”消费者由于成长期处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使其集体主义价值观比“60后”略有下降,但对西方文化的正视使得“80后”和“90后”世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得以向传统水平回归。总体上看,集体主义价值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的结果,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乃至当代共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等主张,都是集体主义价值得以代际传承的表征。

考察消费文化除了可以从时间向度上着手,还可以从空间上加以研究,其营销意义显得更为突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之初,有爱尔兰商人把具有其民族风情的帽子带到中国市场销售,结果发现一顶帽子也卖不出去,原因是他们所喜爱的这种充满民族风情的帽子全部是环保色的,显然,他们对“绿帽子”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内涵一无所知。聪明的商家在开展跨国营销时必先调查与自身产品及经营活动休戚相关的消费文化,例如,飞利浦公司发现日本人的厨房比较小,便缩短了咖啡壶的尺寸;日本人的手掌比较小,便缩小了剃须刀的尺寸。市场营销工作与自然科学管理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在某种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但放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则可能全然无效。例如,佳洁士牙膏在墨西哥使用美国式的广告推销失败,原因是墨西哥人根本不相信或根本不考虑预防龋齿的好处。

如果说跨国界的消费文化差异可能被忽略,那么一国范围内部的消费文化差异就更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事实上,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度,同一国界内的区域消费差异是显著存在的。不说饮食文化,单说语言文化,中国几乎每一个省都有自己的方言,甚至同一个省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语言(例如广东省有广州白话、客家话、潮州话等)。当推销员用消费者所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时,可以提高其销售说服力,语言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2010年我们对四川话版广告、粤语版广告以及普通话

版广告的传播效力开展了一项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消费者在广告整体态度和广告认知、广告情感上对方言广告的评价要显著高于普通话广告;而外地消费者则对标准语言广告的评价显著高于方言广告。这意味着,对于外来人口较少的地区,区域性广告采用当地方言配音更能取得消费者的好感,而对于像深圳这样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区域性广告适宜采用普通话配音广告。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层和下层社会经济地位的本地消费者对更加通俗的方言广告在整体态度以及广告认知和广告情感上均显著高于普通话广告,而上层的本地消费者则感觉无所谓,没有特别的偏好倾向。这也意味着,方言广告对于大众性消费品似乎更为有效,而对于奢侈性消费品其效果不能期望太高。

开展跨文化营销工作对营销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消费文化。由于不了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文化,我国一些家电企业因为在当地销售的冰箱等家电尺寸太大,竟然无法通过消费者的家门口。

有志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确实应当认认真真搜集当地的消费文化情报。

我们不说远的欧美市场,即使是同为“金砖四国”的近邻印度,其消费文化差异带来的营销难度也会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印度大约有30个邦(类似中国的省),拥有18种官方语言,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语言,每个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电台报纸、法律以及传统节日,货物跨邦运输需要缴纳3%~4%的跨邦税,全国仍然保留着种姓等级制度。有的印度人把牛当神,有的印度人则把老鼠当神,还有的印度人信奉佛教或基督教等。总之,这是一个种族、宗教文化比中国更为复杂的国度,你只要想象一下连在墙上做广告也要交税,保准得让偏爱墙体广告的营销人员头大。从1999年开始,长虹、康佳、TCL、海尔等家电企业开始挥师印度市场,然而,终因对当地消费文化缺少准确把握,最终黯然退出。2004年,TCL再度进军印度市场,开始了雪耻之战。在开始几年,TCL汲取了教训,通过密切联合当地经销商,避开韩国品牌强攻的大城市,重点进攻三线市场,初步站稳脚跟。然而,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海外营销骨干陆陆续续离职,新进员工短期无法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市场开拓不能保持扩张态势,最终只能逐步收缩为目前的品牌代理制。其实,当企业在陌生的消费文化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品牌代理制等初级海外市场营销模式不失为一种稳健的战略。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新的消费文化市场时,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而是使用品牌代理制等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当企业已充分熟悉了目标海外市场的消费文化,并且拥有了一支经验成熟的海外营销队伍,才有可能开展直接、正面的大规模营销攻势。

“迎难而上”是营销人员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相信跨文化营销的难题吓不倒聪明、果敢的中国营销人。然而,谋定而后动,当是营销不败之首要准则。这里的谋定,自然是指认认真真学文化,仔仔细细做研究了。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企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关于文章开头谈及的谷歌事件,这里引用一点数据说明消费者的反应:环球网对19234名中国网友的调查显示,对于“你如何看待谷歌可能退出中国”这一问题,87.28%的网友表示“无所谓”,只有12.72%的网友表示“很可惜”。这再次说明,不尊重当地文化的企业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对此,谷歌似乎真的应该仔仔细细考虑一下了。

消费 篇4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消费结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我国的内需问题开始凸显。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 至此“扩大消费需求”已多次出现在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文件中。十多年间, 学界和政府就扩大消费问题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探索。时至今日, 内需还没有得到有效振兴, 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一直下跌。因此, 对如何扩大消费需求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仍然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

(一) 消费率偏低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 是指消费占GDP的比重。最终消费率的高低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他能反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状况。2000年~2010年, 在投资率持续增高的同时, 最终消费率却逐步走低。2000年投资率为35.3%, 2010年上升到48.6%, 而世界平均投资率水平仅为20%左右, 我国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同期, 最终消费率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0年的47.4%, 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三十多个百分点。[1]

(二) 消费结构不合理

自建国以后, 中国经济需求结构中的消费率一路下降, 但主要的原因是居民消费率的下降, 由建国初的70%下降到2010年的33.8%, 而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的60%下降到将近20%, 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则由不到40%上升到将近80%。2010年, 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已达到76.8%, 而农村居民消费的比重只有23.2%。

二、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宏微观分析

(一) 消费率偏低的宏观分析

1. 加速工业化战略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所实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一套以GDP发展水平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加速工业化发展战略。[2]以GDP增长速度为标准考核地方政府政绩, 难免导致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激烈竞争, 造成大量重复性建设项目。由于“比较优势”陷阱, [3]企业过分依赖技术引入而导致缺乏自主创新。一些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类型区分度不明显, 造成产品结构功能重复雷同, 加剧了产能的过剩。

2. 投资率过高导致消费需求萎缩

投资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下, 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 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 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就必须不断提高投资率。一段时期内, 社会总资本的规模是相对固定的, 投资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 投资率提高了, 与此相适应消费需求就会相对萎缩, 从而造成国内需求不足。出口导向战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利用发达国家储蓄率比较低造成的机遇, 扩大出口, 用净出口需求弥补国内需求不足。[4]

(二) 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微观分析

1.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致规律, 劳动者所得份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高于企业所得份额, 政府所得份额相对较低并保持平稳。但我国的国民收入从1992到2008年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体现出国民收入的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政府和企业收入份额呈现上升趋势, 而居民收入所占份额则呈现快速下降趋势。[5]

2.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19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3年的0.9下降到2006年的0.68。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国企转制使得城镇企业职工的就业稳定性明显下降, 对于未来收入不确定性预期明显增强。与劳动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住房以及教育制度改革均明显增加了居民的支出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明显加大导致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 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下降。

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则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比率计算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1995年的83.1%下降至1999年的71.4%, 2000~2004年, 该比率主要在74%一线窄幅波动, 之后反弹至2006年的78.9%高点, 2011年该比率回落至74.8%。

三、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收入分配, 增加居民消费能力

第一, 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合理收入差距。我国垄断行业共有职工833万, 不到全国职工的8%, 但其工资和奖金收入的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和奖金收入的55%。究其根源, 我国很多生产要素和能源资源是国家所有, 由于没有完善的要素市场, 国有垄断行业是在无偿的使用这些资源。这些资源的租金最后就表现在国企的所谓利润中。国有资源的租金理应和国企的经营利润区别开来, 不应完全由其支配。[6]第二, 加大二次分配力度。一是改变不合理财政的收入结构;二是提高公共财政的再分配支出比重。我国再分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只有30%左右, 远低于世界平均的45%。

(二) 健全社会保障,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1.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要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正规就业的城镇务工人员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框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 加大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力度, 提供保障性住房。

2. 提高社会保障支付标准

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的框架, 但不同地区的保障支付标准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 农村和贫困地区支付标准亟需提高。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07.18元, 其中食品支出1804.45元, 仅食品支出这一项就与当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几乎等平。逐步提高社保标准, 缩小差距也是《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三) 改善消费环境, 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1. 规范消费信贷, 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要在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严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发挥消费信贷对于家庭消费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 增加消费信贷资金, 扩大现有消费信贷产品, 开发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在小城镇开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二手房贷款以及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向农民自建房、购买耐用消费品、农机具、交通工具提供贷款。

2.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降低交易成本

很多外向型企业愿意做外贸却不愿意做国内市场, 原因就在于在WTO的框架下, 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利用的是国际市场发达的市场基础设施和交易框架。完备的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使得企业只需把产品按照订单要求生产出来, 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市场以外的事情。而国内市场则不同。物流的成本太高;市场分割保护严重;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彻底等造成了体系市场化程度不够, 交易成本过高。

(四)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 积极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城镇化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需求, 即城镇化推动城镇建设创造投资需求, 城镇化引发农村人口转移和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 城镇化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扩充市场需求, 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农村需求。据估计, 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增加1.4个百分点, 直接带动GDP0.4个百分点。

2. 统筹好城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城镇化能极大的带动消费需求, 但不可以无限制的加速。城镇化是城乡资源、利益、制度变化变迁的过程, 应统筹好诸多方面。[7]一是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二是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三是城镇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四是城镇化过程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顾纪瑞.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的原因及对策[J].消费经济, 2011 (6) .

[2]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天津:南开大学, 2010.

[3]刘涛雄, 周碧华.我们能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吗[J].宏观经济研究, 2012 (6) .

[4]吴敬琏.增长模式有根本缺陷[J].商界 (评论) , 2012 (1) .

[5]彭爽, 叶晓东.论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J].经济评论, 2008 (2) .

[6]何承文.垄断国企与民企员工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 2012 (3) .

消费者的十大消费心理 篇5

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购买消费品,这一行为中,心理上会有许多想法,驱使自己采取不同的态度。它可以决定成交的数量甚至交易的成败。因此销售顾问对顾客的心理必须高度重视。

1)求实心理

这是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动机。购买物品时,首先要求商品必须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讲究实用。

2)求新心理

这是追求商品超时和新颖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购买物品重视“时髦”和“奇特”,好赶“潮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男女中较为多见,在西方国家的一些顾客身上也常见。

3)求美心理

爱美是人的一种本能和普遍要求,喜欢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在、青年妇女和文艺界人士中较为多见。

4)求名心理

这是以一种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心理。他们讲名牌,用名牌,以此来“炫耀自己“。具有这种心理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由于名牌效应的影响,吃穿住使用名牌,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一个社会地位的体现。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追牌族“涌现的原因。

5)求利心理

这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心理动机。其核心是“廉价”。有求利心理的客户,在选购商品时,往往要对同类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进行仔细的比较,还喜欢选购折价或处理商品。当销售顾问向他们介绍一些稍有残损而减价出售的商品时,他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只要价格有利,经济实惠,必先购为快。具有这种心理动机的人,以经济收入较低者为多。当然,也有经济收入较高而节约成习惯的人,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有些希望从购买商品中得到较多的利益的顾客,对商品的花色、质量很满意,爱不释手,但由于价格较贵,一时下不了购买的决心,便讨价还价。有的为了一元钱或几角钱,必要争论不休,致使想买的东西买不成。

6)偏好心理

这是一种以满足个人特殊爱好和情趣为目的的购买心理。有偏好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商品。例如,有的有爱养花,有的人爱摄影,有的人爱字画,等等。这偏好性

往往同某种专业、知识、生活情趣等有关。因而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也往往比较理智,指向也较稳定,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7)自尊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客户,在购物时,既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追求精神方面的高雅。他们在购买行动之前,就希望他的购买行为受到推销员的欢迎和热情友好的接待。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顾客满怀希望地进展厅,一见销售顾问的脸冷若冰霜,就转身而去,到别的展厅去了,甚至再也不愿光顾那家“冷若冰霜”的展厅。

8)仿效心理

这是一种从众式的购买心理动机,其核心是不甘落后或“胜过他人“,他们对社会风气和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总想跟着潮流走。有这种心理的客户,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超过他人,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9)疑虑心理

这是一种思前顾后的购物心理动机,其核心是怕“上当”,“吃亏”。他们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对商品质量、性能、功效持怀疑态度,怕不好使用,怕上当受骗,满脑子疑虑。因此,反复向销售员询问,仔细地检查商品,并非常关心售后服务工作,直到心中的疑虑解除后,才肯掏钱购买。

10)安全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他们对欲购的物品,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以后,必须保障安全,不能出任何问题。因此,非常重视有无化学后果,电器有无漏电现象等。在销售顾问解说后,才能放心地购买。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提示 篇6

关注青少年饮食安全

1.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许多中小学生都有从小商店购买零食的习惯,他们往往会被那些包装炫目且价格低廉的小食品吸引,但因添加剂的使用量大,而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为减少危害的发生,应到信誉好的超市或商场,选择质量优的企业产品。

2.均衡饮食,不依赖保健品。只要合理膳食,儿童所需的营养从食品中更易获得,而且也更安全。但有的家长急于求成,过于相信保健品的作用,不当使用往往适得其反。

3.多饮白开水,少喝饮料。夏季人体排汗多,喝白开水是补充水分的最佳选择。而学生们喜欢喝的碳酸饮料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产品不合格。而功能饮料含有糖、蛋白质、矿物质等,儿童长期饮用,会影响摄食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4.选择设计安全的食品。生产厂家为了吸引青少年、婴幼儿的购买力,想方设法将产品的包装、外形设计得多彩,形态各异。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

医疗美容要慎之又慎

女孩子爱美是天性,现在有的家长以做美容手术作为考试成绩达到目标的奖励,有的女孩子将平时的钱积攒下来,利用假期进行整容。但从医学角度而言,尚在发育中的学生不宜做整形术,加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手术不成功,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

远离“黄毒”保健康

1.上网警惕“黄色”侵害。假期由于闲暇时间多,青少年在上网时很容易在好奇心驱使下到黄色网站上浏览,流连这类网站往往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谨防声讯台设陷阱。一些声讯台以聊天、假报价吸引学生,达到其坑钱、害人的目的。

运动、娱乐勿忘安全

1.游泳要到安全设施与保护措施完备的场所。最好结伴而行,防止出现因为准备不充分或安全设施不完备而造成溺水事件。

2.选择健康的游戏产品。我国每年的游戏软件销售额数以亿计,网络游戏用户以未成年人居多。目前,游戏软件中存在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把好购买游戏软件关。

3.参与活动前要了解注意事项。年轻人喜欢追求新、奇、险的娱乐项目,但要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要将安全作为前提。

防止网上购物受骗

网上购物以其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更是学生们暑期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网上购物存在实物同样品不符、商品质量差、送货不及时、网络交易诚信度低等问题。尤其是网上所设的骗购陷阱使许多消费者痛失钱财。

旅游消费安全第一

旅游要素多,安全最重要安全是实现旅游目的的基础。因旅游过程中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的投诉从未间断,其具体表现为:(1)不洁餐饮引起的食物中毒;(2)携带的物品在宾馆被盗;(3)有的旅行社为降低成本,违规操作,让司机兼做导游,因疲劳驾驶,导致车毁人亡;(4)在旅游黄金周期间,车、船超负荷运作,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5)“黑车”、“黑导游”坑害游客;(6)旅行社不履行告之义务,擅自转团,使旅游服务质量及安全难保;(7)为降低成本,旅行社不给消费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

1.合同是安全的保障。消费者在出发之前,先检查你手上是否有《意外旅游保险合同》;在旅游过程中依照合同的标准,随时检查旅行社在吃、住、行、玩、游方面的安排上有无“缩水”现象,是否完全履行了合同的约定,若遇旅行社擅自改变行程,降低服务标准,消费者要注意保留好证据。

2.注意安全才能开心。出门在外要顾全大局,服从导游安排,不擅自离队,在游览名山大川等危险地方,要相互照应,格外小心,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3.年老体弱者尽量避开旅游高峰。不要在节假日选择热门旅游线路,拥挤的人流不仅容易使你享受不到旅游的快乐,还容易因拥挤发生意外,最好是错开节假日,不仅能细细品味旅游的乐趣,还能为您节约不少开支。

4.旅游期间生活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按时睡眠,不为赶时间而放弃一顿饭,也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清火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态。

5.因人而宜选择项目。注意动静结合,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外出旅游要带些常用药品,以备急用。选择舒适的旅游鞋,少走崎岖陡峭的山路,若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告诉导游,及时就近就医。

消费类型与消费观 篇7

【真题回顾】

1. (2013·新课标Ⅰ卷·15)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 人均储蓄25 548元, 分别比2010年增长16%和15.3%, 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 (2)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3) 我国居民高效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 (4)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选项 (1) , 既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然”, 也不符合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储蓄内在联系的“应然”;材料只是揭示了储蓄存款增长率高于同期GDP的, 没有体现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2) 不符合题意;之所以出现高储蓄率,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投资渠道狭窄、品种较少, (3) 正确揭示了上述事实的原因;选项 (4)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考生普遍漏选, 存款储蓄率的提高, 是一个综合现象, 有其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折射居民投资渠道单一,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答案为D。

2. (2013·安徽文综卷·1) 在经济生活中, 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 下面表述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有

(1)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 赴美留学费用一般会降低 (2) 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 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3) 合肥至北京的高铁开通, 合肥飞北京航班的客流量可能减少 (4)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 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 意味着单位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 因此有利于赴美留学, (1) 符合题意;生活用水属于生活必需品, 弹性较小, (2) 错误;高铁与航班互为替代品, 高铁开通, 可能减少航班的客流量, (3) 符合题意; (4) 说法绝对。答案为B。

3. (2013·浙江文综卷·26) 漫画《问候的变化》 (作者毛铭三) 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1)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 消费者要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3) 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4) 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A. (1) (4) B. (2) (3)

C. (1) (3) D. (2) (4)

解析:漫画揭示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问候语随着发生变化。 (1) 和 (3) 符合漫画寓意, (2) 和 (4) 没有体现。故答案选C。

4. (2013·重庆文综卷·1) 有消费者说, 我只喜欢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有企业认为, 通过广告遍撒鱼饵, 有“鱼”上钩, 企业就赚钱了。这说明

A.消费者不能盲从广告

B.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C.明星代言可提升企业诚信度

D.代言明星的声誉决定产品的声誉

解析:材料分别从消费者和企业的角度说明了广告的作用, 广告在有些企业眼中只是赚钱的手段, 消费者不能迷信明星广告, A符合题意;B夸大了广告的作用;C和D没有体现。答案为A。

5.[2013·天津文综卷·14 (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 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 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 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参考答案: (1) 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 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3) 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 不应盲目排斥。 (4) 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考点精讲】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可支配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 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因此,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

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预期乐观, 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会加大;反之, 人们会节制当前消费, 以备不时之需。

收入差距。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 会使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温馨提示:用全面的观点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除上述因素之外,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都对居民消费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2.消费类型

(1) 按照消费的方式, 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 按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 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会逐渐增加, 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

◆温馨提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三者的比较

3.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 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 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 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 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结构改善。

◆温馨提示:恩格尔系数不是一个绝对量, 而是一个相对量, 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也就是说,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并不意味着食品支出金额的降低。恰恰相反,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在一般情况下伴随着食品支出金额的增加。只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不断进步的趋势下, 食品支出金额增加量小于家庭总支出的量。

4.消费心理面面观

5.做理智的消费者

(1) 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2) 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 (3) 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 (4)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温馨提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还应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发扬这种精神, 并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二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内容是会变化的。在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加的前提下, 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6.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

【应试策略】

结合高考真题和考点知识,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高频考点看, 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观念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知识载体。

第二, 从命题关注的社会热点看, 要学会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多角度思考国家确立扩大国内需求这一长期战略方针的必然性和采取的重大措施。

第三, 从能力考查看, 既要重视选择题, 也要适度关注主观题。科学认识恩格尔系数、全面掌握和调用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问题、全面探究启动国内需求的措施等是备考的长效热点。

【创新演练】

1.有人对“打的”现象作过一个形象的描述:青年人没多余的钱也打的, 中年人有多余的钱才打的, 老年人有多余的钱也不打的。三代人的选择共同反映了

(1) 消费观念影响消费结构 (2) 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3) 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行为 (4)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消费观念往往不同

A. (2) (3) B. (1) (2)

C. (2) (4) D. (3) (4)

2.2013年以来, 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光盘行动”,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W市某餐厅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 鼓励顾客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该餐厅的做法

(1) 体现了节约资源这一绿色消费的核心 (2) 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3) 凸显了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4) 鼓励消费者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

A. (1) (3) B. (3) (4)

C. (2) (3) D. (1) (2)

3.据2013年2月18日央视新闻报道:春节期间, 不少国人跑到国外采购商品, 主要原因是其比国内便宜。记者调查发现, 一条围巾在英国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的价格不到2400元。但同样的一条围巾, 国内的售价却比英国高出了人民币2100多块钱。洋品牌在我国的售价偏高与众多因素有关。从我国的角度看,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1) 通货膨胀率高, 人民币升值快 (2) 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3) 进口商品须交纳的关税普遍较高 (4) 物流成本较高

A. (1) (2) B. (1) (3)

C. (3) (4) D. (2) (4)

4.韩国三星、LG等六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 利用优势地位, 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在中国大陆实施价格垄断, 违法所得超过2亿元。2013年1月4日, 国家发改委依法对其进行经济处罚。这体现发改委

(1) 主导市场价格, 完善市场体系 (2) 运用行政手段, 规范市场秩序 (3) 利用国际规则, 维护国内消费者合法权益 (4)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维护国内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

A. (1) (2) B. (2) (3)

C. (2) (4) D. (3) (4)

5.“最终需求”指的是全社会的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我国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必须着力于创造最终需求, 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下列选项创造了最终需求的是

(1)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拓展新兴服务消费 (2) 增加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3)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 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 推进市场多元化

A. (1) (2) B. (2) (4)

C. (1) (3) D. (2) (3)

6.四川是以“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为最大省情的西部大省, 在“十一五”期间, 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达8578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8倍, 扎实推行了一系列“民生工程”, 让各个阶层的老百姓都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提升。伴随着“十二五”开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开, 四川省委省政府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民生工程, 并已明确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写入该省“十二五”规划, 让我省9000万百姓日子越过越舒心。以2012年为例, 四川省十大民生工程预计总投资840.8亿元, 内容包括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体育等10个大项、56个分项。

(1) “十二五”时期, 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结合材料, 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 说明上述系列惠民措施对扩大消费的作用。

(2)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 谈谈你对扩大消费需求的建议。

参考答案:

1.C本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学生容易选择 (3) 项, 解题时要抓住“三代人的选择共同反映”这一条件, (3) 项只符合中年人的消费特征。

2.C绿色消费的核心是促进可持续性消费, (1) 表述错误;“光盘行动”影响某餐厅的经营, 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 符合题意;该餐厅的经营方式的变化, 有利于节约资源, 减少浪费, (3) 符合题意;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体现的是消费者依据自身的收入水平进行消费, 与材料主旨不符, (4) 排除。

3.D洋品牌以人民币计价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悬殊, 说明这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升值无关, (1) 不选; (3) 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入世后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降至10%以下, 有些甚至是零关税; (2) 和 (4) 符合题意。

4.B我国发改委依法对境外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经济处罚, 这符合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 是发改委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有利于维护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并没有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2) (3) 正确, (4) 错误; (1) 显然错误, 发改委不能主导所有商品的价格。

5.A依题意, 创造最终消费需求, 即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 拓展服务消费符合题意, 增加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带动生产资料的最终使用, 故 (1) 和 (2) 符合; (3)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劳动报酬增加并不意味着消费一定增加, 劳动者可能增加储蓄, 只能说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创造最终需求, (3) 排除;延长加工贸易的增值链, 推进市场多元化, 产品并没有进入最终消费, (4) 不符合题意。

6. (1) (1)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收入水平直接关系着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对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 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量。 (2)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 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用于社会保障和用于促进就业的投入, 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 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3)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密切相关。十大民生工程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 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确保居民收入不断增长;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人们的消费预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回答“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亦可) , 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收入差距。

消费 篇8

老字号品牌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象征,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招牌。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孕育了众多的老字号品牌。广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着不少属于自己的老字号品牌,这些品牌以其独特的工匠技艺和特色产品或服务,取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传载了几代人的智慧,留存了几代人的回忆,代表了独具风味的岭南文化。老字号企业在过去风光无限,切切实实地展示了什么谓之“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曾经辉煌的老字号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老字号企业已经消失,一些企业濒临关闭,还有一些正在寻找着出路。如今的老字号企业急需的是一场营销上的改变,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对产品、服务、销售渠道、推广模式等进行创新。广州老字号企业需要在把握新时代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艺传承与营销创新。因而,了解广州老字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的形式在广州的老字号店面莲香楼、广州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陶陶居、皇上皇、采芝林、宝生园,以及广州的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广州白云万达广场、广州番禺万达广场、天河城百货、正佳广场、太古汇等地对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研发出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问卷有效率为94.5%。调研时间为2016年7月1日至7月10日。

2 广州老字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2.1 广州老字号产品购买人群

在参与调研的567名受调研者中,有70.1%的为广州市居民,29.9%的为非广州市居民,其中广州市居民中有48.9%的购买过广州老字号产品,购买人群近一半,而非广州市居民中仅有10%左右的人群购买过。从购买人群上来看,广州老字号产品的主要购买力为17岁至50岁人群,然而从各年龄层的购买率来看,51岁以上人群的购买率却是最高的,在受访的85位51岁以上人群中就有80位人群曾经购买过广州老字号产品。可见,年龄层次越大的人群较为喜欢购买老字号品牌产品。调研显示,女性购买者多于男性购买者。另外,高中、本科/大专、硕士研究生以上人群超过一半,说明学历越高者对品牌的意识程度也会较高。

2.2 消费频率与费用

从表2可以看到,在购买频次方面,偶尔购买的人数最多,比例超过一半,而从不购买的人群比例为13.8%,仅占一小部分,较为经常购买和经常购买的比例分别为22.2%和12.3%,即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大部分人群都曾经购买过广州老字号品牌产品,老字号产品拥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需求。在每次购买费用方面,最多人花费的费用为101~200元,比例达到36.3%,有20.5%的人每次购买费用在50元及以下,51~100元的人有18.5%,201~300元的人有18%,301元以上的仅有6.7%。可见,消费者对广州老字号产品的消费较为理性,每次的花费并不是特别高。

2.3 品牌认知度

表3的数据显示,广州老字号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较高,有相当部分的被调研者表示有喜欢的广州老字号品牌,比例超过70%,而没有特殊喜欢的广州老字号品牌的被调研者人数比例仅为29.8%。表4是消费者对几个常见的广州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情况,花园酒店的认知度最高,达到87.3%,其次是白天鹅宾馆(66.1%)和广州酒家(57.3%),这些品牌均为广州老字号酒店餐饮类品牌,这与广州被称为“食在广州”的美誉相匹配。广州美食深入人心,广州本地人热爱早茶文化,广州政府重视餐饮文化与餐饮经济,因而广州的餐饮类老字号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4 品牌感知度

表5显示的是消费者对广州老字号品牌的感知情况,排名前三位的是“诚信”“信任”“怀旧”。可见,诚信(78.6%)是消费者对广州老字号品牌的最大感知,这也是老字号品牌的核心价值。信任(76.2%)、怀旧(68.8%)、健康(56.6%)、优质(49%)、安全(41.3%)也是广州老字号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依赖于这些感知因素。“时尚”(10.2%)是广州老字号品牌最缺乏的因素,也说明老字号的发展需要融入时尚因素,跟上时代步伐。

2.5 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表6显示的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广州老字号产品的决策因素,“送礼需要”(64.2%)成为首要因素,广州老字号产品是广州的城市名片,象征着广州文化与特色。在与部分受调研者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不论对于广州市居民还是非广州市居民而言广州老字号产品都是送礼佳品。“喜欢该老字号品牌”(51.9%)、“习惯使用该老字号品牌”(41.1%)、“亲朋好友推荐”(41.3%)也是影响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但是,受“广告推广”而购买的消费者并不是很多,仅占比例21.7%,是众多影响购买决策因素中占比例最小的一项。在深度访谈中,部分消费者提到感觉广州老字号品牌不是特别注重广告推广,几乎没有看到老字号品牌的广告推广信息,另有一部分消费者提到记忆中没有特别记住某些老字号品牌的广告,即使有记住的广告,也是一些感觉很普通,没有创意的,较为直接传递信息的广告,无法激起购买欲望。

2.6 购买原因

如表7所示,“具有地域特色”(85.7%)、“具有文化内涵”(68%)、“信任该品牌”(65%)是消费者购买广州老字号产品的前三位原因。老字号产品代表着广州的地方文化,不少消费者正是因为这种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而购买该产品。排名后三位的“包装精美”“送人体面”及其他。可见,广州老字号产品在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方面有待改善,除了注重产品内涵之外,也应该关注产品的外包装,使其既实用又美观。

表8显示的是消费者不购买广州老字号产品的原因,51%的人认为包装没有吸引力,50.6%的人认为没有合适的产品,49.2%的人认为口味/样式不喜欢,46.9%的人认为服务不满意,45.1%的人认为购买途径不便捷,45%的人认为品牌形象落后,另有部分消费者认为价格不合适、没有促销活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品质不好。可见,广州老字号产品在产品上需要口味、功能等创新,在包装上需要设计改进、在服务上需要服务意识加强,在销售渠道上需要拓展渠道以方便消费者购买,在品牌形象上需要与时俱进。价格与促销不是影响消费者不购买的主要因素,但是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定期的促销优惠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促进产品的销量。

2.7 购买渠道

从表9中可见,消费者购买广州老字号产品的主要渠道以线下实体店居多,“实体专卖店”(69.5%)、“老字号品牌集中销售的商业街”(67.4%)为最主要的购买渠道,其次为“百货公司”(37.4%)、“超级市场”(35.1%)、“特产店”(34.4%)、“旅游景点店铺”(33.9%),而网络平台购买的仅占比例为23.3%。

2.8 消费者所接触广州老字号品牌信息的媒体

表10显示的是消费者所接触广州老字号品牌信息的媒体,排名前三的媒体是“纸质报纸”(27.5%)、“搜索引擎广告”(23.4%)、“户外广告”(22%),而如今热门的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媒体却仅占比例14.8%和15.3%。可见,广州老字号品牌对于传统媒体的广告宣传较为重视,而较少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广告宣传。

3 广州老字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3.1 怀旧心理

广州老字号消费者在购买老字号产品时,与其说买的是产品,不如说买的是情怀。从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而言,消费者的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而改变,进入一种情感消费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追求的是情感价值,购买时所看重的不是产品的价格,而是产品所带来的体验与感受,产品给予自己的情感与情怀。广州老字号消费者中很大一部分群体认同广州地域文化,他们对广州老字号产品的购买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文化认同、怀旧心理。

3.2 求实心理

广州老字号产品的购买者中,有部分消费者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产品,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服务,他们选择广州老字号产品即是选择其较高的性价比与优良的品质。广州老字号产品的购买者不乏年纪较长者,他们伴随着老字号的成长,见证着老字号的点点滴滴,他们对新鲜事物不是特别感兴趣,甚至觉得新鲜事物是华而不实的,但是老字号却不一样,他们认为老字号是诚信的、值得信赖的,因而他们在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仍然只会选择老字号品牌。

3.3 求美心理

广州老字号品牌作为广州的城市名片,代表着岭南文化与风俗,承载着岭南人们的智慧,不少广州市居民和非广州市居民将其作为送人、旅游手信的首选品。送礼品讲求的是新颖、美观、大方、体面等。老字号产品的部分消费者具有求美心理,因而注重产品包装、造型、款式、特色、创意等方面。

3.4 安全心理

在调研中发现,很大一部分消费者选择老字号品牌的原因是觉得该品牌品质好、质量好、安全、放心。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老字号品牌基于其长期的口碑让消费者感到安全与放心。安全心理是大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广州老字号品牌产品的重要心理。

3.5 偏好心理

偏好心理是满足消费者个人特殊爱好的购物心理。广州老字号品牌购买者中不乏具有偏好心理的购买者,他们偏好于某一类或者某一品牌产品,能够反复、多次重复购买,即使有其他同类品牌出现也不为所动,为该品牌的忠实消费者。

3.6 自尊心理

广州老字号品牌购买者具有自尊心理,他们既重视产品的质量,又注重产品的高雅。广州老字号产品是广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往往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流中仍然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消费者购买广州老字号产品除了看重其产品的优良,更是看重其鲜明的文化背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4 结论

广州老字号的发展需要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广州老字号需要继续传承产品的优良品质,发挥既有的工匠精神,以匠人之心打造产品,让消费者安心购买。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群体,广州老字号企业可以在产品类型、包装设计上进行创新,生产符合不同消费群体喜好的产品。在销售渠道方面,广州老字号企业可以积极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广州老字号餐饮企业尤其适合通过时下热门的O2O营销模式来销售产品,以吸引更多年青一代消费者。在品牌传播途径方面,广州老字号企业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共同传播的形式,以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为载体进行线上信息传播,积极与消费者进行双向的沟通。

摘要:广州老字号企业代表着独具风味的岭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需要在把握新时代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艺传承与营销创新。文章以问卷调研的形式从购买人群、消费频率与费用、品牌认知度与感知度、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购买原因、购买渠道及信息传播方式等方面对广州老字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各种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州老字号,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陈天琪,章家清,胡德松.中华老字号对餐饮业消费行为影响调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网络消费者消费心理探析 篇9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渠道。有大量的消费者上网搜寻产品信息,但真正购买的却不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开店创业,但能赢利的网店比例却很低。网络消费者是新的消费群体,与传统市场消费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企业要想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分析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机,尽可能地为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营销依据。因此,认识和研究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网络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对网络商店经营者成功经营网上商店和对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21世纪消费者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并易于接受新奇的思想和事物,同时要求主动参与新产品开发与研究、进入工厂和营销部门,成为企业有帮助的合作者,喜欢张扬个性,要求每件产品都要根据他们个人爱好和需要定做,要求全球范围内的价格最优。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消费者为市场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消费者的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网络消费者而言更为突出。

1.1 促进网络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因素分析

1.1.1 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对于一般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经常呈反比,价格越低,销售量越大。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由于可以减少传统营销中的店铺费用、人员雇佣费用、经销代理费用及相关的信息费用等,这些大大削减了网上销售产品的成本和销售费用,为网络销售提供了广阔的价格空间。

1.1.2 追求时髦和奇特的心理

人的情绪和情感也是促使人们产生购物动机的一个因素。对于青年这类顾客而言,他们富于激清,渴望变化,容易受广告宣传和流行趋势的影响,追求时尚和新颖,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造型和款式的时尚程度,而不太注意商品的实用价值和价格高低,常常对选购的商品“一见钟情”,这类人群追求时髦和奇特的心理也为网络消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1.3 打破时空界限的便捷心理

网上购物可为消费者提供两个方面的便捷性。一是时间上的便捷性。网上的虚拟商店每天长时间营业,全年无休,随时准备接待顾客,为上班族业余时间购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二是选购商品的便捷性。在网上挑选商品,商品挑选余地大大扩展;再者,网上商场还可提供异地买卖送货的业务。这些正是促进网络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的最大的优势。

1.2 制约网络消费者消费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网上购物具有形式方便、信息快捷、节省时间等诸多优势,但也有许多方面制约了网络商店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心理因素这个角度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传统购物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消费者形成的“眼看、手摸、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在网上受到束缚,网络购物很难满足网上消费者的这些消费心理。

1.2.2 价格预期心理得不到满足

据统计,消费者对网上物品的预期价格要比商场的价格低20%-30%,而目前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便宜4%-10%,加上配送费用,网上商品的价格并不能满足网络消费者心理期望价格。

1.2.3 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不仅要抢夺已有的客户,还要挖掘潜在的客户,于是人们在网上的各种活动都被不知不觉地记录(例如:汽车商可能知道客户什么时间需要更换车子,银行可能会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贷款)。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很难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保密性,这使得许多消费者不愿参与网上购物。

1.2.4 对网上支付机制缺乏信任感

现阶段,网上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资料被窃取盗用频频发生,有时还会遇到虚假订单,没有订货却被要求支付货款或返还货款等现象,使消费者望而生畏。

1.2.5 对虚拟的购物环境缺乏安全感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有的企业在网上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网络商店很容易建立,也容易作假,使消费者心存疑虑。另外,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系统,如果发生网上纠纷,消费者的权益很难获得足够的保障。

1.2.6 对低效配送缺乏保障感

我国现在还缺乏一个高效成熟的社会配送体系,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离顾客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2 网上商店经营者的应对策略探析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当今新时代的企业要更好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根据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变化趋势去制定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

2.1 努力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现代消费者对商品普遍求新、求美、求奇,渴望个性化消费。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划分不同的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企业应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另外,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同时,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开发费用,满足网络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2.2 打造网上商店的经营特色

网上商店的经营特色是其生存之本,它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营商品的特色主要是通过网页展示商品的特殊或不同,较好地表现出自身的经营特色,以满足消费者欲获得商品全部信息的心理愿望。由于网上商店所经营的多数商品只能通过视觉或听觉来感知商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无法通过触觉、嗅觉或试用等来感知商品信息,有些商品的视觉也不完善,这些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消费者传统购物的心理习惯,导致大量商品无法在网上销售或销售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商品信息的发布特色来吸引更多浏览者成为网上商店的消费者。

2.3 心理价格定位策略

采取心理价格定位策略,使商品价格尽量接近消费者心理上可能接受的价格限度或标准,实现既能卖出商品,又能获得利润的心理效应。这种策略不是耍“手腕”,而是从消费者角度,对商品功能评价做深入的研究,从中找到消费者愿意并可能接受的价格,为商品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清除道路上的障碍。如新产品定价先采用逆向思维的高价心理法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奇、追求时尚的心理,然后根据市场情况逐步过渡到正向思维的低价心理法以满足消费者求实惠、求价廉的心理;一般商品的定价较难,高价违背求廉心理、低价产生次货心理,要采用综合的定价法以满足消费者心理定位的标准,即将习惯心理法、折价心理法、对比心理法和弹性心理法有机地结合,并在保证获利的前提下,结合小单位标价、数字含意、错觉订价等定价技巧来探寻消费者能够认可的价格定位。

2.4 加强支付系统等方面的网络安全建设

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汇总,2006年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中网络消费投诉增长位居第三,成为新热点。支付和安全是网上商店的两大瓶颈,据社区网民的调查,66.5%认为物品质量无法担保,64.4%认为电子支付渠道不够安全,63.3%认为不了解卖家的信誉记录。

为了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必须建立安全的认证体系,以实现交易各方身份的确认和不可否认性,必须建立安全的支付机制,以满足支付安全性、支付信息私密性等其他方面的要求。目前,经我国金融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12家商业银行,共同出资建设金融认证中心。

2.5 提高网络购物的安全度和信任度,满足消费者的网络安全需求

对虚拟的购物环境心存戒备是网络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大多数人都遭遇过诸如信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不可靠等问题。在网上交易系统和程序中,应当利用好现有的安全技术,如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认证技术或利用虚拟专用网来防止或减少信息被窃取和篡改的可能性。软件方面是指增强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度。大量的调查表明:网站备案信息、经营资质展示、完整的联系方式、权威的网络安全认证标志等信息,能够增强用户的认可程度;在产品/服务展示的同时,展示该产品服务客户的服务评价、使用体验等,利用口碑传承来推广自己的网站诚信度,亦能增加用户购买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通过良好的信誉取信于顾客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的根本措施,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提供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搭建优越的技术平台、健全相应的网络配套体系也是网上交易安全化的必要保障。

2.6 认真做好网店的物流包装配送工作

物流配送是影响网上零售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网店经营一段时间后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配送问题所致,对于企业来说,进行网络营销就要保证商品在最短的时间内由最近的分销网点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必须要靠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来完成。像海尔已建成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配送方式上国内顾客主要有普通邮寄、送货上门、EMS速递三种方式,实行区域化经营、建立合理的配送网点是节省物流开支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物流的产品包装环节,产品包装的完整性和超值性也从心理上影响顾客对网店的评价,所以网购商品发出前一定要注意产品包装细节的完整性和超值性,以保持和提升商品的价值。

总之,网络营销是适合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一种全新营销理念,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网上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营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针对现阶段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立法和监督,规范企业的网上营销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健全相应的网络配套体系。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形式方便、信息快捷、成本费用低、效率高等多方面优势。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新的契机,也向传统营销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必将推动和促进“消费者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晓庆.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兰州学刊,2009,189(6):91-93.

[2]齐新.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J].大众科技,2006,(2):14-16.

[3]刘源.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0-13.

[4]魏传立.对网上经营商店的心理效应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7,(1):16-21.

消费 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步繁荣,再加上汽车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不断地扩能,全球各大汽车生产厂商也纷纷着陆中国。近十年里(2001年-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增速达到了25.3%,高于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增速(13.4%),也远远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增速。我国汽车销量在2002年-2003年出现了“井喷”后汽车市场整体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09年超过美国跃升为第一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消费在全球消费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2.4%,汽车国内总需求年增长率达到了51%,其中乘用车为52%,2010年的分别为36%和40%,其中商用车同比增长了31.4%。

但是,从市场营销运作成熟度分析,刺激消费需求引发消费的手段依然是通过缩短新品上市周期冲击市场、通过降低价格来获取市场竞争的局部优势,而缺乏对消费者更深入的了解与信息的集成扑捉。从全球汽车消费规模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仅为47.8辆/千人,相当于美国1917年、日本1964年、韩国1988年的水平。其中北京地区保有量为185/千人,而甘肃、湖南等中西部地区仅为19/千人,这些表明中国汽车消费依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消费不平衡。

就汽车消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发现汽车消费呈现出多样的矛盾体:新车市场欣欣向荣,老款车、老车型也颇有一定的市场;汽车消费分层日益复杂化,在标榜个性化的外表下仍然是标准配备的代言人;消费者重视汽车价格、外观、配置的同时也逐步重视和看重车辆本身性能、安全与环保等等综合体。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拥有巨大潜力却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消费市场,在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回归代步工具的今天,我国汽车消费依然处在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的糅合,加之媒体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的快速推动,凸显着中国特色的汽车消费市场。充分了解中国汽车消费环境、深刻洞察与了解中国汽车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特征,找到特定品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方式,对于理解未来汽车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多变、日趋成熟的中国汽车消费环境,推动着中国汽车消费逐步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消费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也逐渐升级,需求旺盛的中国汽车市场,吸引了德、美、日韩各系品牌争先我国车市,加之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强劲发展,使得中国汽车市场上品牌、车型多元化、复杂化以及竞争剧烈化地发展。为了继续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综合竞争力,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逐步规范了车市,客观上也相应加剧了汽车市场竞争,使得厂商各类价格战、促销战、公关战、新品新车型战逐波接连迭起,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让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更多汽车知识、信息而增加谈判力,加之政府鼓励消费的信贷等政策利好,有力推动消费的升级,消费理性化水平逐步提升。由于石油价格上升以及环境问题的凸显,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的汽车消费,当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约束。一方面,人们购车逐渐增多,另一方面能源、环境问题也让消费者思考消费的效应,再加上政府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使中国汽车消费环境在复杂的、多变的、多元中逐渐走向成熟、理性。

此外,东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性经济消费差异,而南北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尤其是交通环境的不同,也使中国汽车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国汽车消费环境具备了不同层次消费态势的显性特征。在这样背景下,进一步了解和剖析中国汽车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洞察中国独特的汽车文化是不可逾越的。

2 多元一体的独特中国汽车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消费心理及行为

文化,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生理、个人和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方法从而指导消费。我国的汽车消费心理和行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轿子文化”与现代审美时尚为一体的中国汽车文化。

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被译为“轿车”,是中国“轿子”文化在汽车消费上的承续,“轿子文化”持续几千年,这种“尊卑”、“煊势/耀威”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汽车消费,为消费者满足内心的荣耀、权力地位的需求提供了消费指导和方向,使得那些能够暗合这些传统文化理念的品牌、车型受到欢迎而畅销。80年代以来,VOLVO轿车以及宝马等知名品牌相继登陆中国,VOLVO中国区总负责人曾一度将中国的豪华车归结为一个“大”字。而2010年D/E级别乘用车的增速达到了121%,而各级别平均增速仅为36%,这说明了中国消费者对宽大气派的偏爱;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经历多元化,尤其是“海归派”及新生代消费力量的崛起,“个性化”消费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今车市消费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桑塔纳一统车市,到如今各级别各车型共同瓜分车市的事实,中国消费者对车型的个性化需求说明不同层次的车型在中国市场上拥有旺盛生命力,同时更是体现出汽车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车主身份、喜好、个性、价值观多种元素,从单一的“轿子”文化上升到融合了现代审美时尚的统一。

这与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把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相比,中国汽车消费心理和行为依然处于汽车消费过渡阶段,尤其是豪华车市场消费还是不成熟的。中国式独特的汽车文化尤其是传统理念中的“煊势/耀威”等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车本身实质性认识、消费等汽车实用性文化的认识和落实还需要逐步理性、成熟,同时审美时尚文化的逐渐流行,进一步影响着中国汽车消费,进而更推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逐步纵深拓展。

3 多元复杂、层次结构明朗的中国汽车消费偏好与独特文化,推动着中国汽车消费渐行成熟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因自身学习曲线、购买力水平及消费亚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消费偏好和理念,这些反过来又直接决定性地影响着消费者购买、使用等消费实践,加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地域性差异,从而形成了层次结构明朗、差异性多元一体的独特汽车消费偏好及消费文化。

从汽车品牌、车型、档次、审美等不同消费视角来说,我国汽车消费偏好和消费文化的多元、复杂、层次结构性特征明显存在,致使形成了差异的消费态势。从品牌源来看,进口、国内合资的品牌、自主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上呈现明显差异性、结构层次性,共同分割中国市场。一方面,宝马、奔驰、奥迪、凯迪拉克、宾利等豪华国际品牌,因豪华、气派、安全等元素为国人所偏爱,需求强劲,形成消费的最高层次,表现出来的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别车型消费偏好与文化。2010年4月梅赛德斯-奔驰月销量近11,040辆,同比增长105%,单月销量首度过万,其中新一代S级轿车前4个月累积销量近4,800辆,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S级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地位,充分表明了偏好豪华品牌车型消费群体的显著存在;另一方面,中高级轿车、中级车以及微型车等不同档次的品牌在中国也呈现不同的需求态势,凸显着层次化的品牌偏好。从车型偏好来看,近年来SUV、MPV、两厢车市场份额不断提高,2010年分别达到了16.5%和13.3%。这充分表明,我国汽车消费偏好是多元的,分层的,同时也表现着国人不同的审美价值趋向,正是消费者对这些豪华车、中高级车的不同偏好以及区域消费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这些车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的心理需求而促进购买。

从购车所看重的因素来看,中国汽车消费偏好也是层次结构明朗的。价格依然是消费者购车的首要考虑因素,但质量、安全、性能、舒适、环保、燃油经济性、审美个性、品牌等也是消费者的重要关注焦点,并随着消费层次的升级而不断提升,导致那些在这些因素层面能够满足人们消费心理预期的产品和服务受到欢迎。从不同级别轿车用户来看,随着级别上升对价格敏感性降低,对品牌形象和燃油经济性重视度却增高。轿车消费市场的层级分化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新的特征,2010年协合市场咨询机构研究显示,A00级轿车用户中看重价格因素的比例占到62%,A0级中占到54%、A级中降低到41%,而D级中,这个比例降低到6%;而对于品牌形象来说,对应级别的轿车所占的比例呈反比。

从汽车消费流向来看,中国汽车消费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化、结构层次性偏好,华东、华北及中南经济相对发达区域成为消费主流,但就增速而言,近些年来乘用车市场销量份额三四线城市增速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正是这些区域差异的明显存在,也促进着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态势的持续,使得各品牌、各档次的车型在中国车市上都有一席之位,形成一体化的市场消费态势。

从汽车类消费媒体的发展,也可发现中国汽车消费偏好的差异性特征,同时不同媒体组合行为反过来影响人们消费心理和偏好,推动着车市发展。以央视为代表的媒体推出的年度最佳车型评选,打破了用汽车测试结果、产销量大小决定是否成为冠军的传统评选模式,而是从不同视角来进行评选,比如《汽车杂志》所公布2010年年度车型八代雅阁,年度SUV东风悦达起亚狮跑,年度进口跑车保时捷新911,共同折射着现代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偏好,进一步体现着不同的消费审美价值存在。中国汽车消费偏好具有动态性、多元化、潮流化、个性化等独特性,在基本功能性消费逐步满足的基础上,个性需求逐渐彰显,推动着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层次化方面深度发展。

从中国现阶段汽车消费文化角度来看,在汽车逐步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汽车消费文化客观存在,催动着中国汽车消费需求升级,影响着厂商的市场行为。在2002-2003年中国车市的“井喷”态势之后,新车型的推出进入了高潮,仅2011年4月上海车展上就有75款全球首发新车型,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对新车型的循环:厂商迎合中国消费者不断推陈出新,而中国的消费者似乎不断地将消费的焦点集中在新车型上。而在这些新车型中,A级车是市场的消费主力,A、A0、A00级别车在2010年的市场份额达到51.6%,而高档车的市场增速也开始恢复,奔驰S600等20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在中国的销售规模达到了全球的20%以上,中国逐渐正成为豪华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但同时中国也是中低档车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消费者的“汽车本位”的价值消费理念,与欧美日韩等早已进入汽车社会的国家相比形成了明显的消费文化差异,同时,更折射着中国汽车消费心理和行为距离国际成熟汽车市场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德国,当地中层阶级的收入足够买奔驰和宝马的,但是实际上私车多为紧凑型的两厢小型车,他们认为小型车可以减轻道路压力、降低油耗及污染,对汽车的认识回归到交通工具方面来。比如宝马高端产品7系的中国销售结构与国际惯例的相反性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按照国际惯例,宝马旗下各级汽车的销售结构呈现金字塔形。最受欢迎的宝马3系大概占宝马全系销量的60%,处于金字塔的底部;5系轿车居中;而宝马汽车的高端车型7系则处于金字塔尖的位置,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结构中恰恰相反。

4 多元竞争格局和极速发展的中国媒体,推动厂商市场行为逐渐成熟,而且更进一步深度影响着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变化

心理学、营销学有关理论和市场实践表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变化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环境、消费者自身周边亚文化、政府消费政策等若干因素深刻影响,而且市场竞争格局渐变、消费文化变化以及厂商市场行为和连接厂商与终端纽带的媒体力量崛起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大众、通用等先期的赢家,丰田、本田等相对后来者以及像美国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等汽车企业,纷纷通过合资、联盟等策略拓展中国市场,加速着中国本土汽车竞争格局态势变化,在带来新车型品种的同时也逐步将其本身的汽车消费文化带到中国汽车市场上,影响着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以美国与欧、日韩消费差异为例,美国人喜欢大排量、大体积的车,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这些消费文化不同程度地暗合了中国传统“轿子文化”,使得美国式汽车消费成为部分国人模仿的对象;而欧洲、日本由于早已经进入汽车社会,消费者消费文化回归到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色上,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汽车消费,因而小排量也逐渐为多数人所接受和喜欢,加之中国政府的汽车消费政策鼓励小排量的发展等,使得国内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逐步与国际接轨。

其次,厂商的营销策略、行为的不断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从厂商视角来说,积极进行市场竞争提升销售依然是市场竞争重心所在。但是,从整个汽车市场环境来看厂商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价格层面,而是向品牌、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渗透。努力提升整车制造技术水平,推出新品,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促销,推进品牌提升成为市场竞争的共性,并不断地加强服务方面竞争。汽车厂商的终端营销沟通策略深刻影响着中国汽车消费,从营销的基本竞争模型要素来看,2003年以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基本处于供小于求阶段,厂家主要做好4P中的一个第一个P(Product)就可以了,而对于销售渠道网络、产品价格策略、公关促销推广策略以及服务策略没有更多的要求。但2003年以来中国的汽车消费已驶进品牌营销阶段,不断进行品牌推广提升品牌竞争力成为各个汽车厂家主要营销内容,营销推广更多地采取公关沟通策略,尤其是公共事件营销的运作,充分结合各类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资源推动产品营销的提升。尤其是互联网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10年1月25日,万瑞数据发布了2009年《中国网民关注热点研究报告》显示,网络关注度与销量关联度颇高,在“2009年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汽车厂商”排行榜上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位列三甲,而2009年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中,正是这三大厂商占据前三。这一方面说明媒体成为汽车品牌塑造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也表明消费者接受信息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受到这些媒体信息的影响。当然,进行服务营销也逐渐成为竞争的主要策略,近年来一个突出的厂商营销特色就是服务营销,树立服务品牌可以为整体汽车品牌形象或企业形象的提升产生莫大的作用从而也对消费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远的如上海通用别克2001年推出的“别克关怀”、上海大众的“大众关爱”、奇瑞的“快·乐体验”,近的像上汽荣威的“尊荣体验”、江淮轿车“倾情唯你”等,而且现在很多厂商甚至在产品还没有上市前,就先推服务品牌,足可见他们对服务品牌的重视。

总之,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在这些多元动态交织影响因素中不断变化,逐步走向健康性的发展轨道。

5 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逐步迈向理性、和谐、成熟的进程中,彰显着中国汽车消费结构分层、多元一体的中国式独特之汽车消费特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理性、和谐与成熟的过程,中国汽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受到我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成熟汽车市场相对稳定汽车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我国本身高速发展的经济、汽车产业政策、消费者自身文化、购买力水平及职业、各个汽车厂商的营销沟通策略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由非理性、不成熟的水平逐步走向理性、和谐与成熟,深刻表明着中国汽车消费结构层次性、多元一体化的独特消费特征。

1975年以前,由于技术、国家经济体制等多因素影响,汽车是一种权力和地位、财富的象征,消费汽车是极少数人的心理与行为,犹如消费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下边全是消费的真空层段。80年代初,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小汽车,国外小轿车也逐渐登陆但价格昂贵,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于官员和商人,这一阶段汽车消费逐渐由消费金字塔顶端向下延伸。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深度推进尤其是1994年颁布汽车产业政策后,汽车市场逐步放开,外国汽车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刺激和推动着中国汽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变化,消费群体逐步向私人消费转变,同时消费的车型结构,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等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关研究显示,中国汽车消费心理特别是消费者购车的关注因素发生了重大转变,价格作为第一关注的比例明显降低,2002年有48%的消费者首先关注的是价格,2010年这一数字不到20%,而汽车性能、安全等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其次购车的信息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产品的口碑传播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强度很大;在购买的车型偏好、审美上越来越追求新车型,消费日趋个性化,一度被人们看作不是轿车的两厢车,在2010年北京首选两厢车的消费者占到了36%;受政策和消费成本的双重影响,高端小车已成为重要的细分市场。

当然,不成熟与非理性的消费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催生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存在,比如政府公务用车追求大排量、大尺寸,比如城市出租车更新纷纷追求高档豪华标准,进一步放大了非理性汽车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晕轮效应。如在私车消费市场上,有购买能力的商务消费群,在购买汽车时候依然奉行豪华性、炫耀性消费观念,从而左右着这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同时,尽管汽车消费已经发展到现在的以车代步的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那特有的谨慎和对现代社会高风险性抗拒能力缺失的消费心理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消费者预期消费困难重重;消费的生命周期阶段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强的流动性约束(集中表现为信用消费制度约束)等共同构成了转轨时期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从而强化了汽车消费的谨慎程度,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汽车消费的多元性、层次性与复杂性。由于制约着汽车消费的石油、环境环保问题日益引起国人的重视;其次,盲目的汽车消费和非理性的汽车工业发展,正在加剧恶化交通拥堵状况和城市建设与汽车保有量之间的矛盾,这些客观的国情因素存在促使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理性思考,使得中国的汽车消费走向理性、和谐的消费道路。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有效地分析与掌控中国汽车消费心理与行为变化的因素,掌握中国汽车消费多元层次结构与一体化特征对促进整个汽车市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更有利于厂商市场行为的深度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消费在传统文化理念以及当代新生代力量带来的审美个性文化,滋生的特殊的汽车文化以及不断发展的汽车市场中西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文化客观存在的深刻影响,使得中国的汽车消费逐步迈向理性、和谐、成熟,未来的汽车消费市场将更加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多元复杂的市场竞争、媒体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深刻影响着我国汽车消费行为,使得不同品牌、车系的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得到快速发展,也使得中国汽车消费形成多元层次结构与一体化明显特征,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多元化市场吸引将持续存在,给众多汽车厂商和社会带来和谐汽车消费的存在。因此对厂商来说,不断地挖掘和把握中国消费心理及消费者消费行为,才能有效地驾驭需求日益增长的中国车市,赢得竞争、获取增值,推动中国汽车消费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产销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5-2011.

[2]中国汽车企业公关经典案例点评,百度文库.

[3]蓝朝晖.性需求明显,小排量车关注度明显提高.北京商报,2011年6月7日.

[4]丁宏祥.2010年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情况和2011年市场展望终.

[5][美]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薛可著.解剖日本强势汽车品牌--丰田日产本田品牌成功之道.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消费者为何总是被“消费”? 篇11

微博质疑、微博约架、微博公关、微博招聘等等种种事件,随着微博这种新媒体日益流行而广泛出现。而进入8月份,最火的莫过于京东与苏宁之间的微博价格战了。

起初,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这是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向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传统店铺进行公开挑战,开始夺权。而双方更是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戏做得十足。广大消费者也是暗自欣喜,热闹地进行围观。

然而,或许是双方太投入了,不断地说着大话,终露出了破绽。经过媒体调查,京东实际真正降价的商品仅为4.2%。

更有媒体报道,此次价格战,实际上是京东与苏宁联合导演的微博营销方式,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的影响力。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双方在此次价格战中都获益匪浅。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仅8月15日半日,京东商城的访问量已经突破“6·18京东店庆”当日的水平。而截至15日晚6时,苏宁易购网站访客数和整体销售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

无论真相如何,从目前来看,消费者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却白白花费了大量的围观时间。这就好比街边的“两元店”一样,“所有商品一律两元”的口号叫得很响,但当你进去才发现相当一部分商品并非两元,而两元的商品也物非所值。转了一圈,空手而归,多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京东的做法,显然与“两元店”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开说降价,而实际并未降,这首先是非诚信企业所为。

其次,敢于如此公开欺骗消费者,说明其对消费者毫不在乎。如果不是媒体及有关部门插手此事,恐怕京东与苏宁还会继续“打”得不亦乐乎,继续愚弄热切等待降价的消费者们。

消费者被无视,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被如此大规模的、公开的无视,去年就曾有一起“腾讯大战360”的典型案例。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理论其实是个伪命题,在现实中并无多大意义。当行业中出现几家巨头形成联合垄断时,消费者会成为公开的“肥肉”,终究要被其中一个吃掉。

而任何一个巨头都不可能吃掉全部的“肥肉”,所以保证合理利润是几家巨头共同的目标。

消费者,只能选择被舒服地吃掉,或者被恶心地吃掉。当行业中没有巨型企业而是一种无序竞争时,商家更愿意在成本上下功夫,而忽视商品质量。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利益则更难得到保证。无论如何,消费者被“消费”都是必然的。任何国家的消费者都会被商家无视。但由于法律的存在,商家的无视行为会受到一定约束。

在我国,法律对商家的约束要差了很多。这也是当前很多商家特别是行业巨头企业可以恣意无视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腾讯大战360”,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消费者得到的只是两家企业的一纸道歉。

京东、苏宁价格战,两家企业仍在陶醉于自己的天才创意,根本没有任何道歉之意。

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不理解和不重视,也是被常常无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京东、苏宁价格战之中,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也不会采取相应的抵制行为去呼吁自己的权利。实际上,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真的怕消费者们联合起来。

浅析消费理念对白酒消费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白酒,消费,消费理念,市场营销

白酒在我国历史上, 以保健饮料、交际媒介、情感载体以及佳肴调料等身份与人们为伴, 已经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品, 同时还升华成一种文化。也正是因为酒已成文化, 才使酒这一商品有了很多的附加值, 才促使了酿酒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白酒的品种多如牛毛, 不同品种之间的市场差异性越来越小, 那么人们在消费时如何在繁杂的品种中来做出选择呢?本文主要从追求健康、个性和理性的消费三方面来分析消费理念对白酒消费的影响。

一、追求健康消费

健康是人们的生存层次到达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健康自然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现代人健康休闲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 对白酒的风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品质的白酒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少喝酒, 喝好酒”的观点已经流行, 保健养心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消费者已经从以往对白酒的香型、风格质量的高度关注, 转而更多的聚焦在饮后舒适度和健康属性方面。

据统计, 1996年我国白酒产量是801万吨, 而到2006年只有411.06万吨, 下降了48.7%;但是, 在白酒总产量下降的同时, 优质白酒的产量却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我国白酒消费结构在逐步调整, 营养、健康的白酒已成为当今市场消费趋势。到2008, 年产量为498.8万吨, 我国白酒消费量相对于前两年有所回升, 主要是中高档次的白酒消费量增加。

面对市场新趋势, 消费者怎样判断什么样的白酒才是健康、营养的呢?衡量营养、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中国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籍保平介绍, 衡量白酒营养健康的标准有两个, 一个是从白酒的酿造原料上来看, 五谷杂粮营养丰富, 是人们日常生活最重要的食物, 酒是粮食之精华, 多种粮食酿造比单一粮食酿造的酒营养更丰富、更全面;另一个是从酿造和勾兑工艺来看, 科学合理的工艺是保障酒质的重要手段。

二、追求个性消费

个性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原动力和伴生品, 在以创造创新为发展推动力的今天, 崇尚个性、张扬个性、尊重个性, 成为普遍接受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其实白酒同样具备个性消费, 不同特点的人需求也不尽相同。高、中、低可形成度数的不同系列, 小曲、大曲和麸曲在工业技术上形成不同特性, 浓香、醇香、清香又可形成口味上的差异, 只有满足个性化消费才能不断吸引客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场合, 不同的消费者分别选择的可能是白酒、黄酒、啤酒、苏打水、可乐等等。在对消费者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学历层次越高, 领导层次越高, 包括80后的年轻一代, 往往伴随着对白酒消费的减少。

正因为消费者个性化的追求, 各白酒品牌也应该彰显个性, 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洋河集团推出的新产品“蓝色经典”, 时尚的外观与及蓝色的色调都体现出时尚与品位。洋河“蓝色经典”不仅能带给消费者绵软、淡雅的产品品质享受, 同时能带给消费者时尚、品位的追求, 满足消费者心理需要。

三、追求理性消费

理性是随着人的文化修养层次提高后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白酒的豪饮更多存在于感性生活的层面, 其总量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后温饱和小康的时代。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 善饮能饮往往是领导者人格力量的感染力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人们常常以每天可以有酒喝而满足;而在把因特网作为世界神经系统的今天, 时刻保持冷静和清醒, 似乎使得社会各层面的领袖人物有意识地远离杯中之物了。现代白酒产品的开发应该把握:一是入口绵柔顺雅, 饮后无不适感, 可以继续其公务、商务或其他休闲活动;二是对健康无大碍, 虽不必对强身健体有多大功效, 但不应有负面影响。好酒喝出健康来,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观念让营养健康成为白酒市场发展新趋势。

随着人们健康消费理念的不断增强, “少喝酒、喝好酒”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白酒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基础, 但从近几年的营销发展来看, 白酒的精神价值在增加, 大有超越物理价值的趋势。无论是消费观念趋向理性还是精神价值的提高, 都会助推白酒行业的整合。所以现代的白酒企业, 应积极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科学饮酒的消费方式, 创造一种健康的、时尚的、全新的白酒消费新理念, 迅速培养和扩大白酒消费的新群体。与许多高档白酒强调“高价格决定高价值”或宣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相比, “洋河蓝色经典”正在着力切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 引领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值得借鉴和学习。

四、结语

中国白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但是白酒市场还是非常广口, 需要企业根据影响白酒消费的因素, 去探寻新的路线。但是,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机遇稍纵即逝, 必须只争朝夕。老子说: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文化的打造, 绝非一日之功。

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白酒的消费行为与趋势在不断变化, 动态调整, 白酒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管理时, 必须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出发, 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开发产品, 并且企业还应与消费者时时互动, 通过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了解动态需求, 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 以开发新的产品, 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忠实度, 在低度和健康方面不断创新, 考虑走时尚路线, 审时度“市”, 与“市”俱进。

参考文献

[1]田涛:中国白酒市场消费行为解码[J].市场研究, 2005, (12)

上一篇:自能阅读论文下一篇:客运结构演变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