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

2024-07-16

农村消费(共12篇)

农村消费 篇1

江苏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很大,也是全省消费市场的薄弱和难点所在。 我们先后到无锡新区、江阴、宜兴,徐州铜山、贾汪、邳州等地的乡镇调研,深入分析和研究农村和农民消费的新走向和面临的问题,寻求释放市场潜力的办法和扩大消费的途径。

一、乡村消费的基本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分析了这些乡镇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产业,发展消费品市场,或发展电商。 如宜兴的丁蜀镇,铜山的马坡镇。 二是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与城市配套的产业和消费市场。 如无锡新区的梅村,江阴的璜土镇。 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旅游休闲产业。 如宜兴的西渚镇,邳州的官湖镇。

1、在发展“一镇一品”中形成市场消费

马坡镇是徐州铜山的一个小乡镇, 人口近5万,但是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主要支柱产业是生产销售玻璃器皿,目前已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全国排名前五的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基地, 规模以上玻璃器皿制品企业10多家,近两年来全镇的电商销售总额已达20 亿元。现年产量占全国日用玻璃器皿总产量的8%, 产品有30%销往韩、欧、美、日等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产品有60%通过电商销售出去,目前,有各类网店两万多家,并被评为“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面对由产业兴起,企业和创业者自主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自2008 年起,镇成立了覆盖全镇所有玻璃制品企业的行业协会, 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整理完善了一套行业规范。 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社会保险缴纳、职工培训、福利、女职工保护等都统一明确了标准,特别是对依托玻璃制品发展起来的电商业,积极扶持。 近几年来,没有发生一例因工资问题发生的劳动争议,企业间竞争更加有序,未出现企业相互间挖人现象, 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定知识的年轻人看到发展良好的玻璃制品产业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以后,短期内效果明显。 典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示范和带动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玻璃制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农民收入提高了,建房和有品质的消费也扩大了。 实体产业与消费形成互促互进的状况。

2、在发挥自然优势中发展特色消费

西渚原本是无锡宜兴一个相对贫穷的乡镇,也许正因为此,环境保护较好,生态建设在宜兴首屈一指。一个小乡镇除了有山,还有水,在镇头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水库。 邻近水库,镇里投资建设了一个湿地公园。西渚抓住日渐兴起的农村休闲消费机遇,依托这些山山水水,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乡村旅游发展很快。 建有五星级酒店,兴起一批农家乐,集吃、住、玩于一体。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一个穷乡镇变成了富裕镇。 3 万多人的小镇,年接待游客160 多万人,这几年游客增长率都在20%以上。 他们还大力发展民宿,其中的白塔村因此成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农家院非常干净整洁,文化氛围也很好,墙上有字画。价格从300 元至500 元不等,以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生意不错,特别是节假日更加红火。民宿的发展,让游客留了下来,带动了其他的消费。 当地农民也因此富了起来。 资源的内涵是宽泛的,只要有良好的视角,就会让原先身边熟视无睹的东西成为发展的资源。

3、在做好配套中发展城郊消费。

城郊的乡镇有天然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作用,如何做好消费上的衔接也是扩大农村消费的一大课题。 梅村是无锡新区的一个镇,人口5 万,外来人口约10 万,面积10 平方公里。 2012 年梅村投资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五洲国际广场开业,总建筑面积约20 万平方米,集大型超市、时尚百货、星级影院、中西美食、休闲娱乐、酒店式公寓等功能为一体。 梅村的商业模式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对促进农村消费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商贸业的发展带动了梅村产业的转型,促进了乡镇经济发展。 一个商贸综合体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消费,从中也启示我们农村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必须加快满足农村消费这方面的需求。

二、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未来支出预期高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并轨。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还比较落后,上学、就医和养老负担支出较重,中低收入户对未来支出预期增加。 由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居民只有通过储蓄、借贷等手段,预防生病、养老、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消费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消费环境待优化

近年来, 农村消费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消费市场秩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价格欺诈、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法经营行为依然存在,成为放心消费的一大障碍。 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较差,以路、棚为市现象普遍。 消费流通网络、售后维修服务网点严重缺失,国有流通企业萎缩,个体工商户实力不强,农村消费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3、人情消费负担重

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礼”的支出正迅速增大,送礼名目逐年增多。 孩子有满月、周岁等礼数,老人则有过寿、丧事等礼数,盖房有上梁、乔迁新居等礼。 送礼攀比、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较为普遍, 也制约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

三、扩大农村消费的几点想法

目前,城市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4 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为了在新常态下扩大农村消费必须做好下列几点:

1、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有实体产业的乡镇可以依托产业发展电子商务,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也可以从无到有,发挥虚拟网络的作用,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甚至形成有特色的产业。 这种产业发展的例子已较多。 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相对减少对农村商贸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要加强交通和快递设施的建设。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要解决”买”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卖”的问题,要以”卖“的问题的解决带动”买”的问题的实现。 只有这样,农民有了钱,才会更多更好的消费。

2、抓住集镇这个关键

农村农民与集镇是分不开的, 除了距离因素外,还有天然乡情。 但是集镇功能建设滞后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大部分集镇缺乏一个类似商务中心的区域和载体。 所以,每一个集镇要有一个重点商贸平台,以方便农民买卖。 人口较多的中心集镇则可以考虑建设中小型商贸综合体。 毕竟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需求还是在集镇。 因此需要大力整顿建设集镇消费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 营造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消费维权意识,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

3、改善消费预期

加快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增加财政对公用事业的投入,推动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 优先安排、重点保障教育经费,减轻农民教育负担。 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减轻或消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振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意愿。 农村居民收入是农村消费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提高就业能力中提高消费能力。 要深入推进转移就业培训,完善城乡均等的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对接企业的用工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充分就业。 要发展信用消费。 前几年“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农村家电更新换代的高潮。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农村需求的提升和消费热点的逐步转移,需要新一轮政策的驱动。 在对电动车、客货车、面包车、家庭小汽车的购买上可以给予信贷和一定的补贴。

农村消费 篇2

-----社会调查论文-----

学院:化学科学学院 校区:南岭校区 班级:00083

团队名称:天南地北四人组 队员:修 成(吉林)李逢国(陕西)吴集钱(江西)黎立桂(广西)

联系方式:暂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是如何发展的呢?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否有所转变呢?请随我们的调查来探讨这个问题。寒假期间我们四人组在各自的家乡走门串户展开了一项农村文化消费的调查。我们深入到了农村的最底层,从他们口中直接获得了这份资料。

一、农村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

本次调查是由我们四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组成的调查小组完成的,四个同学分别来自吉林、陕西、江西和广西,天南地北,覆盖地域很广,可以说每个人的调查报告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所在地区或省份目前的文化消费现状,是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

我们针对这次的调查报告作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消费的地域差异令人吃惊。从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合理性来说,北 方优于南方,西部优于东部。北方的农村每年开展像放电影、扭秧歌、锣鼓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较多;而南方的文化活动则较少,只有像过年时候开展一些舞狮之类的活动,平时则很少有集体的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则是文化活动比较丰富的地区。西部农村的人们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唱《秦之声》到扭秧歌,从二胡到戏剧表演,应有尽有。而东南部也是一个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的地区,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内容也大多只限于打扑克、看电视、下棋之类的个别活动。

产生地域性差异的原因很多,我想经济和文化渊源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南部的广西和东南部的江西,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未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都是刚解决温饱问题,故大部分收入仍花费在吃和穿两方面上。故对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而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则是有着浓重的文化氛围的地区,一到冬天基本就是闲着,不像南方的亚热带地区的农民长年在忙碌着,故能有时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我国的西部虽然经济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里渊远流长的文化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当然对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我们对今天的西部人们的令人可喜的文化消费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文化消费的年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对上述十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文化娱乐内容的选择上,例如 对电视和广播节目,老年人普遍喜欢戏曲类、文艺类节目《秦之声》、《戏曲大观园》、《戏谜乐园》等,而青少年则对此类节目没表现出太多的兴趣,而对电视剧、足球、篮球、新闻等节目表现出兴趣。同时青少年收听广播的人数明显少于中老年,但在看书方面又远远多于中老年。对文化消费的投入中青年也明显高于老年人,而参加那些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者则往往是那些中老年,青少年则少得可怜。调查中,大多数青年人反映村里的民俗如秧歌、锣鼓、社火等太落伍,没新鲜感,但更希望村里能组织像《农村青年歌手大赛》之类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谈及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人都持乐观态度,从上述不同年龄段村民所反映的情况中也暴露出一些农村文化消费的问题,如文化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需求。

三、严酷的现实

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现在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同时文化消费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农村文化消费投入还是相当少的,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也就是说,经济上根本就不允许有更高的文化消费投入。现在农村盛行的一句话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有钱去搞什么文化消费。有钱还不如吃好点。”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这一块很少有人重视。2.在农村人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一点新型的文化观念难以 接受,同时由于电视在农村的基本普及,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也正慢慢的减少,以前本来在农村特别盛行的各地民俗文化活动也由于现代年青人的不踊跃参与而逊色了不少。

3.现在农村年轻人对于物质追求远远的超过文化追求。而且有一种现象就是,年轻人非常不赞同传统的一些文化活动,觉得没啥意义,但又不开展创新的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农村文化没有进步,反而把传统的一些东西给丢了。

四、可喜的收获

我们发现吹拉弹唱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样式在农村依然活跃着,它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我们在调查也可喜的看到农村文化消费出现了些新气象,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东西逐渐走进了农家,电话、字画甚至鲜花在农家已不是稀奇的东西了。这反映了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另外,农民们更渴望的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这也反映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农民们在试图与社会沟通,也说明了农民们还是对文化消费充满渴望与企盼的。他们虽然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与大家是无分别的。

五、正确的引导

农民们在迎接新物质浪潮的时候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可喜收获的背后隐藏一点儿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农村的文化消费还欠缺一点指导性的思想,有一些低品位的东西混在里边,利用农民们识别能力相对薄弱来牟取私利。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 很低级的打油诗如《莫生气》、《夫妻诀》之类被当作名诗堂而皇之置于客厅之上,还有一些用英文写的壁画,明显的印刷错误还高居卧室之中。

农民的文化层次很低,当他们接触新文化的时候就需要一些引导,按国家规定,乡镇都要有文化站,但如今的文化站大多数是没有的,即使偶尔有的也是只有一块牌子罢了。文化站应该是农村文化的一块阵地,为农民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正确的指引,如今看来这块阵地基本已经丢了。其次是各地方电视台应多开展一些贴近农民生活的栏目,为迷茫中的人们提供指导。

六、总结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篇3

关键词:农村 消费环境 改善措施

1 农村消费环境的涵义

农村消费环境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农村基础设施通常包括与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即农村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1]。

2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显得异常恶劣。从消费环境的层次来看,农村处在消费的底层。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引发的农村消费环境的不合理存在,使农村居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等同的待遇。

此外,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长期以来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消费增长缓慢,除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关外,还与农村消费环境恶劣有关,因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十分必要。

3 影响农村消费环境的因素

3.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增长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消费环境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政府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公共产品和服务产品分配不均,长期以来以工业和城市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形成农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财政投入低,造成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农村对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制约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

3.3 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变小,转而大量涌入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害,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发展。

3.4 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商业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销售商品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假冒伪劣盛行;经营方式陈旧,网上购物等新型营销方式尚未展开;流通組织机构分散且规模过小,交易成本高;产品售后服务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展,进而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受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落后于城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仍以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五保户供养为主要形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社会福利比较缺乏[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使得农民有后顾之忧,因而出现高储蓄、低消费的情况。

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措施

4.1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是完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3]。此外,还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参与城镇建设。

4.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高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4]。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改进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信网、电信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推进广电网、电信网、物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4.3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以有带动力的相关大型公司、市场为依托,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农村现有经营网络[5]。大力发展贴近农村居民生活的便利店、中小型综合超市,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

4.4 整顿农村市场秩序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依法严惩价格欺诈和欺行霸市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其次,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

4.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让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项目,才能保障机会平等。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等。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姜彩芬等.消费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9.

[2]李宁.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03,09.

[3]葛庆敏,田丽.争议中的探索:我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5,25.

[4]曹炫珠.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6(95).

[5]舒瑞.扩大农民消费、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J].商情,2013,

06,02.

作者简介:

农村消费 篇4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概述

1978年以来,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较1978年增长20.49倍。

与全国相比,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值看,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低于全国976.77元;从增长速度看。1978~2008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59%, 低于全国同期增速1.6个百分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质量提高;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三是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四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五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 且存在地区差距。

一是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缓慢。1978~2008年, 新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2%, 比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低3.95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增速缓慢, 新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差距日益扩大。197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5亿元, 占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08%;200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60亿元, 仅占全疆的14.39%, 比1978年下降29.69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区间的农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昌吉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69.15元, 和田地区则为1455.60元, 两者之比为3.14∶1, 而1990年两者之比仅为1.68:1。

二、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农民增收的有效空间不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如消费习惯、预期等, 但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与其人均纯收入Y之间关系的模型为:

根据1980-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 得出原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

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 在1980-2008年时段内,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1%, 人均消费支出就相应正向变动0.574%。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4。这个数值说明要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 最主要的手段必然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受以下两方面因素限制, 新疆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1) 非农产业对新疆增收贡献率偏低。2008年, 在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67.88%、工资性收入占12.07%;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38.32%、工资性收入占38.94%。由此可见, 目前农牧业收入仍然是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08年, 新疆城镇化率为39.64%, 同期全国为45.68%。由于城镇发展整体化水平不高, 导致城市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带动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仅为422.8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91元, 相当于浙江 (4587.44元) 的9.22%, 江苏 (3895.5元) 的10.85%, 广东 (3684.47元) 的11.48%, 山东 (2263.46元) 的18.68%, 重庆 (1764.64元) 的23.96%, 河南 (1499.93元) 的28.19%。

2.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完善程度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限制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阻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目前, 新疆农村消费市场中,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 严重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引起足够重视, 工业品开发长期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刺激农民消费热情的动力;商业硬件落后。目前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 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一些商品的购买需要进县城, 既麻烦又增加购买成本,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在软件上, 郊区农村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 专业特色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中介机构和组织不完善, 中介人才缺乏。消费软、硬环境不佳, 也影响消费愿望的实现;经营主体不适应。一些城市郊区原有国有和集体的商业、供销、物资等农村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 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3.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 长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 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 忽视农村和农民, 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新疆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但整体发展情况仍相对滞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对新疆农村全面小康18项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为7.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4个百分点, 比东部发达省区总体水平低39.8个百分点, 比中部低16.8个百分点, 在全国仅排名第26名。总体来看, 新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比全国滞后近5年左右。至2008年, 全疆仍有近2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的村没有通电话;2%的村没有通电;1%的村没有通汽车。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是决定消费者拥有较大购买力的先决条件, 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力。因此,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增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完善财政支农体系。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 针对新疆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情况,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

(2)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农产品补贴政策, 引导农户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 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 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因此, 在调整结构中, 应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新疆农村居民非农产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在这方面, 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 逐渐增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这方面, 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转移,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订单”培训,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新型劳动者;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援助性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就业制度, 为农民创造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各类企业,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开拓农村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三是重视发挥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继续完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

应严厉打击各种消费欺诈行为,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并制定尽量细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证。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消费新理念:第一, 应大力对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 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第二, 加强对各类商品使用功能知识的教育, 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 从而增加消费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4. 强化信贷消费, 配套信贷消费法律法规。

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 加快信用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逐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品种,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5. 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经济预期与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经济预期, 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从而降低其预防性储蓄, 激发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为此,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生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 使得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刘旺霞.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经理人, 2006 (8)

[2].陈旭红, 袁志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农村消费结构实践报告 篇5

为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及消费倾向,这次对我村81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81个。

调查显示,农村市场已经开始启动。充分认识到城乡之间消费上存在的本质差别,生产适合农村使用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村居民消费,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

由于能力有限,我主要对居住在白沙的农民作了重点调查。调查数据基本上是能够从客观上反映这次调查的目的的。

与单一收入家庭相比,收入多元化(主要为外出打工收入・家禽养殖・贩牛)的家庭近两年收入增长情况较好。按不同收入类型分组结果显示,收入多元化的家庭对收入增长的综合倾向分为正7%,比单纯种植业家庭的倾向分高34.8个百分点。以纯种植业为收入的家庭对收入增长综合倾向分最低,为-27.8%。六分之一的农村居民家庭计划添置耐用消费品。本次调查中,18.4%的被访者表示近期有添置耐用消费品的打算。这个比例对应的市场相当可观。

结实耐用、价格便宜是农村居民选择耐用消费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中,当问到“您选择耐用消费品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有55名被访者表示“结实耐用”,占67.6%,提及率列第一位。有42名被访者回答“价格便宜”,占51.7%,提及率列第二位。“功能适用”的有18名被访者,占21.8%,列第三位。有8名被访者回答他们考虑“节水节电”约10.3%,提及率列第四位。有7人占8.5%的被访者回答“维修方便”是他们考虑的因素,列第五位。

本次调查显示,农民购买用消费品存在三大担心。调查中,有9人,占11.8%的被访者表示目前的耐用消费品“不适合农村的使用情况”,有5人,占6.6%的被访者”怕商品质量没有保证",有2人,占2.7%的被访者认为“维修不方便。这三种情况占不打算购买人数的21.1%。

其他不打算添置耐用消费品的农民大致分四类,一是经济条件不够,调查中69%的被访者表示“没有钱”或“条件达不到”;二是表示“东西全了,不用添”,占16.0%;三是有限的钱有其他用途,如上学、盖房、结婚等,占2.5%;四是认为“电费高,用不起”。

本次调查还得到以下结果

1,农户中存在大件物品闲置不用的现象

2,农村居民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增强

3,日用商品销售网点深入农村

农村消费 篇6

青海省财政部门最近下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补助资金,在全省建设、改造1000多家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并对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经理在转变经营理念、规范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此举旨在为全省农牧区提供规范、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由于消费环境差、购买力低等,一直处于滞后态势,并成为低劣、假冒产品的主要流通区域。2008年前八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000多亿元,其中县以下零售仅为14000多亿元。县以下农村市场依然是我国内需经济薄弱的“消费洼地”,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农民对于农村地区销售商品的不信任是农村消费市场经营不佳的重要原因。村镇设立的农家店、超市很多进货渠道“来路不明”,市场监管严重缺位,等到购买电器等大件商品和高层次使用类产品时,更多的农民消费者“出于不信任”会选择进城购买。这要求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农村构筑安全的消费市场环境,同时也要建设健康规范的工业品下乡、品牌企业进军农村市场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和商业设施网络。

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还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力度。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亟须破解农民“能买”和“敢买”的现实问题。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让更多农民达到“能买”的水平。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安排各项农村民生工程,通过制度建设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的安全感,则可以促进广大农民“敢买”。

农村消费 篇7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然而, 多年来, 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 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出口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拉动消费的保增长目标, 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考虑。但是, 由于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 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选择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消费结构, 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开启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在进行实证分析时, 本文选取河南省的数据作为样本。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乡村人口众多, 启动其消费水平成为河南省成功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9年底, 河南省总人口规模达到9 967万, 其中, 乡村人口高达6 609万, 所占比重高达62.3%。但从其消费规模来看, 2009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 106.9亿元, 所占比重仅为33.7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为3.4 (农村居民=1) , 农村居民消费低下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时间序列年度数据可知:除了1995—1997年之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在3.0之下之外, 1990—2009年的其他年份,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均在3.0之上, 并且在2000年之后, 二者的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 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看, 总收入水平较低, 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过低, 是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低下的主要原因。2000年,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 726元, 其中, 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就有2 134元, 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仅有474元, 所占比重仅为17.4%;2009年, 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 414元, 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只有1 622元, 所占比重仅提高到25.3%, 年均增幅不到1%。

为了进一步揭示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时间区间为1980—2009年共计三十年的跨度。根据回归系数选择滞后阶数, 可以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

回归方程中, Yt和Yt-1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Xt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 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 且消费支出受到上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近年来, 中国三农问题凸显, 其中, 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在考察消费总体水平的基础上, 为了全面把握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 仍需进一步分析其消费结构。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一)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由654元上升到1 220元, 绝对数呈现上升态势, 但从结构来看, 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由2000年的49.71%下降到2009年的36.02%。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 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营养, 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 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7.63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94.44公斤, 而蛋类及蛋制品和奶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则分别由2000年的9.73公斤、0.14公斤上升到2009年的10.57公斤、2.15公斤。在食品消费结构中, 肉禽及制品人均消费量出现了下降, 由2000年的12.35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9.84公斤,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2000年以后, 肉禽及制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引起了其消费量下降, 作为其替代品, 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出现了增加。

(二) 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人均支出由206元上升到876元, 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农村居民第二大类消费支出, 其所占比重快速上升, 由2000年的15.66%上升到2009年的25.85%。造成居住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在于购房和建房支出快速上涨,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 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 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

单位:元

注:表中圆括号内数字代表该项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单位为%。

(三) 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稍微增加

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值来看,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渐增加, 但从比例上看, 这两项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其比重仍大致保持在12%~13%水平之间。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来看, 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洗衣机拥有量由24.52台增加到79.45台, 电冰箱拥有量由6.90台增加到34.43台, 空调器拥有量由0.60台增加到15.05台, 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38.21台增加到103.76台。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升级, 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价格的持续走低, 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由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居民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 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重, 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快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增加, 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2000—2009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自行车拥有量由151.95辆下降到132.33辆, 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用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的0.33辆增加到2009年的1.33辆, 摩托车拥有量由14.57辆增加到51.95辆, 移动电话拥有量由1.38部增加到126.24部。另外, 随着近年来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迅速增加, 其绝对支出金额由2000年的64元增加到2009年的243元, 比重也由4.83%增加到7.17%。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875.52元, 比农村居民多出600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 这种巨大的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五)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化需求应逐渐提高。但从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金额来看, 由133元增加234元, 增加绝对金额有限;从比重来看, 则由10.11%下降到6.91%, 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 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造成比重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 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下降, 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结合数据分析可知:2000—2006年, 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由133元增加到199元, 增加66元, 年均增加11元;2006—2009年, 由199元增加到234元, 增加35元, 年均增加11.7元;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 教育支出下降并不能解释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的下降。

三、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食品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品继续升级, 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 这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如下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 农村居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严重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从长期来看,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根本决定力量在于收入水平, 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才能真正拉动农村居民消费。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需要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 调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1994年以后, 河南省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06%下降到2007年的41.08%, 最近两年, 其比重虽有所上升, 但仍低于50%。其次,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需要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土地城市化”, “村民变市民”, 那样做不仅不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还会严重损害农村居民利益。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产业城镇化”, 把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产业放在城镇化优先考虑的位置。另外, 还需要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农业曾为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现在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 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转移。

(二)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 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 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发展成果。需要逐步放开城市门槛, 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 用公民代替城乡居民。警惕“摊大饼”式的发展, 把“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应该统筹城乡发展, 更根据区域相对比较优势原则, 实现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 调整居住成本

近年来, 城市房价快速上涨, 农村建房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 大大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针对高房价,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频繁出台, 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投机性住房需求。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 需要切实保护农村居民利益, 警惕针对农村居民的“圈地运动”再次抬头, 增加农村居民居住成本。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降低农村居民的居住成本, 才能降低居住消费支出对日常消费的挤压和抑制效应,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 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国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 乡村空心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所谓乡村空心化, 就是产业空、年龄人空、住房空、干部空, “四大皆空”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其受教育程度较高, 对物质和享受的要求也高。但在城镇化进程中, 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并不强烈, 仍把乡村作为自己的归宿地。在这种情况下, 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现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才会逐渐改善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 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 也有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变市民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不仅只关注物质文明建设, 还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新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2010)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刘孟晖, 彭飞.河南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

农村消费实证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村消费,EVIEWS,ELES

我国农村消费率一直很低, 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 城乡差距巨大。2009年第一季度季内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7.1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30元。因此农村消费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成为解决我国内需问题的一个关键。

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 消费是由收入唯一决定的, 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将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根据这一理论假设, 可以建立如下消费模型:

Ct=c0+β0Yt+μt

其中Ct表示居民第t期的消费, Yt表示农民纯收入, C0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为维持生活而必须进行的自发消费, β0是边际消费倾向。下面采用1993-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检验:

由EVIEWS软件结果可知C0=54.47, β0=0.746, 有:

Ct=24.05+0.75Yt

(2.14) (60.59)

R2=0.994 D.W=0.468 F=3672.157

从估计结果看, R2=0.994从截距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来看, 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1的临界值t0.025 (21) =2.08。并且斜率项β0=0.757在0到1之间, 说明农村居民每增加收入1元, 会增加消费0.757元, 符合凯恩斯假设, 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但是, DW=0.466, 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主要是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条件下仅考虑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其实消费还受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被包含在随机干扰项中, 如消费习惯, 对于不同的年份, 消费习惯等因素的惯性, 对消费量的影响也存在内在联系。于是在不同的样本点之间, 随机干扰项出现了相关, 从而产生了序列正相关。通过广义差分法消除序列正相关可得:

Ct=62.84+0.743Yt+1.121AR (1) -0.491AR (2)

(1.26) (33.02) (5.11) (-1.99)

R2=0.998 D.W=2.11 F=2533.37

模型中反映变量间关系的结构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合理, 由于以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 一般不存在异方差性, 统计检验全部通过。这就说明绝对收入假设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农民的消费行为, 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仍然主要由收入决定, 所以想要拉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必修研究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2利用ELES分析农村消费结构

在分析了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的影响之后, 我们以1993-2007年作为样本期, 利用ELES模型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的假设, 我们可以将模型表达为:

qipi=cipi+bi (Y-Σjcjpj) +μii=1, …, 8

其中qipi是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 cipi是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 bi是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Y-Σjcjpj是收入中扣除了对所有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之后剩余的部分中用于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部分。

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对我国1993-2007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八大项支出数据进行估计可得:

q1p1=298.588+0.26 (Y-125.34) ;

q2p2=21.889+0.04 (Y-125.34) ;

q3p3=-29.483+0.14 (Y-125.34) ;

q4p4=20.645+0.03 (Y-125.339) ;

q5p5=-41.609+0.06 (Y-125.339) ;

q6p6 =-128.362+0.11 (Y-125.339) ;

q7p7=-16.669+0.09 (Y-125.339) ;

q8p8=0.3414+0.02 (Y-125.339)

式子中qipi (i=1, …, 8) 分别为我国农村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的消费支出。通过模型观察结果, 发现在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 8 种主要的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 这说明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对消费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但是消费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农村居民用于衣物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比较低, 而用于食物和居住方面的需求性相对比较高。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民会首先满足自己的吃饭和居住问题, 而对于穿衣和家庭设备的购置需求并不高。而其他的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则居于其中。这说明了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还很高, 农村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3对于农村消费现状的政策建议

从上文实证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消费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1)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2) 加大农村教育投资, 有效的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孩子教育问题。 (3)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 加强农村消费的支持力度, 如家电下乡。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消费环境 (6) 改变农民消费观念改变农民“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农村消费 篇9

在当前经济下行期,要拉动经济增长,当务之急是提高居民消费力。相比较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缓慢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与苏南、苏中区域。所以,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课题小组采用查阅文献及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苏北农村消费结构现状。课题小组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以及盐城等五大苏北区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55份,收回问卷285份,回收率为80%,剔除无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为240份,能满足研究需要。

(一)人口统计特征

表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有效样本中,(1)性别分布。男性102位,占样本总体的42.5%,女性138位,占样本总体的57.5%,女性比例略高于男生,这符合农村地区男性外出打工而女性居家的现状。(2)年龄分布。18~30岁的样本占40.8%,31~40岁的样本占32.9%,41~50岁及50岁以上的样本占了26.3%。这与本研究调研对象的选择有关,主要是考虑便于问卷的填写。(3)学历分布。小学或以下比例为3.4%,初、高中比例为46.6%,专科或本科比例为41.7%,硕士研究生为8.3%,这与之前的年龄分布选择基本吻合,也表明现在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水平的重视。(4)职业分布。公务员或国家企业员工比例为26.6%,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49.6%,教师比例为10.5%,务农、学生能其他职业为13.3%。私企或个体经营户比例为所调查人群的一半,与农村的职业现状基本吻合。(5)家庭月收入情况。从群体收入比例来看,1 000~3 000元占比为25.4%、3 000~5 000元占比为43.7%、5 000~8 000元占比为16.7%、8 000元以上为14.2%。从收入来看,目前农村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 000~5 000元,但是两级分化趋势明显,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6)家庭成员数量分布。3人或3人以下比例为35.8%,4人为40%,4人以上为24.2%。由于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之前,因此家庭人口也较为符合。综上所述,研究样本涉及到各类人口统计特征群体的消费者,反映了样本群体的多元化。同时,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不同水平上又有所侧重,这与选择的被调研对象有关,需要有一定知识又了解家庭消费收支的群体。

(二)消费情况分析

1. 消费结构支出比例。

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见表2),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的消费支出比率分别为:食品消费占比为32.56%位居第一,其他依次分别为居住18.04%、文教娱乐15.21%、交通通信11.48%、衣着7.96%、医疗保健6.73%、家庭设备6.28%及其他1.74%。与2010年对比发现,而食品比重大幅度下降,交通通讯的比例逐渐提升,居住波动上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所占比重表明苏北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表2 苏北农村居民2014年各类消费支出比率

(单位:%)

2. 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结构,就消费增长较快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城市之间有所差异,目前增长较快的是教育支出和住房新建改建支出。增收后的农民首先想到钱用于建房、装修住房,而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表明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总体来看,住房教育支出过大,消费结构仍有待调整(见下页图1)。

3. 储蓄现状分析。

在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储蓄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的减少。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保持着良好的储蓄习惯,储蓄比例以30%~60%居多。之所以保持如此高的储蓄,从下页图2分析来看,购买新房、子女教育、子女婚姻是当前加强储蓄的主要原因,这与前面消费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也是吻合的。

4. 影响消费的因素。

了解农村居民在购物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定。调查显示,五大区域基本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实用第三和品牌第四。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在购物方面,不再一味地追求廉价,而是更关心产品质量。尽管品牌并不是农民居民的消费首要考虑要素,但是随着收入的逐渐提高,对品牌的需求会日益加强。

图1 苏北农村居民增长较快的支出项目

图2 苏北农村居民储蓄原因

图3 影响消费的因素

5.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消费支出,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调查显示,苏北农村居民依旧坚持“量入而出”“省吃俭用”的消费观念,超额消费的倾向不显著。但是有些地方的农村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攀比心理,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在添置大量耐用消费品时并非根据家庭的实际需要,而是一种从众消费,满足了虚荣心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见下页图4)。

6. 其他方面。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由于交通的便利,现在农村居民不局限在乡镇购物,去城里购物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在农村市场中也较为流行,且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网络购买的兴起,网络支付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虽然现金仍然是支付的主要方式,但是银行卡和网络支付使用势头上升迅速。

图4

三、优化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

过去由于收入有限,农民多数入不敷出,购物先看价格,再看商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渐提升,因此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供给方面,应加大产品品种数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应注重产品品质,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同时加大品牌产品的销售力度,满足农村居民对家用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高储蓄必然会抑制消费的增长,而降低储蓄的唯一办法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及养老担忧;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制度,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负担。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三)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

通过对苏北农村居民新的消费需求的满足,提高其消费水平,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如针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及通讯消费热点,鼓励本省的车辆行业、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发展,做到农村交通设备多样化,手机通讯便利化。

(四)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村家庭消费依然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应避免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超前消费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而从众消费更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添置。在产品的消费方面,应鼓励农村居民多增加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不能一味沉溺于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

(五)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针对农村居民日益旺盛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为居民提供更多购物的渠道,方便居民购买,才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消费需要。针对结算方式的转变,在农村商业网点也应该增加银行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满足农民快捷支付方式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苏北五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调研,了解到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储蓄现状、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理念等,并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农村消费品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增加农村商业网点等方面,提出优化苏北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苏北农村,消费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可远,欧向军.苏北经济发展的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14,(3).

[2]张荣.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12).

[3]刘姝媛.农民生活消费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6.

[4]孟凡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李玉玲.值得探讨的家庭消费观念与结构[J].市场研究,2009,(9).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评析 篇10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 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 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 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 比2000年增长了85.2%, 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 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 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 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仍然十分有限, 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 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 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 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 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 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 以高等教育为例, 教育改革前, 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 1997年教育改革后, 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 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 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 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 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 未来的风险越大, 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 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出于谨慎动机, 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 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 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 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 农民有特产运不出, 工业品也难以进入, 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 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 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 农民深受其害, 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 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 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 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 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 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 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 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 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如平时省吃俭用, 到节假日过度消费, 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 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 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 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 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 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 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 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 在生产生活消费时, 如自有资金不足, 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 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 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 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紧抓机遇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篇11

[关键词]农村消费消费环境消费需求农村流通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我国农村拥有2.3亿农户,9亿农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且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调整时期,这其中蕴含有很大机遇。如果能把农村市场的潜力真正挖掘出来,无疑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将起很大的作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国家财政重点支农的思路,2007年继续实施这一战略决策,这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如何策应这一新形势采取措施拉动农村消费,让农村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助推器,这不仅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以2005年为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其中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万亿元,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8%。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随着农民购买力的较快增加,农村消费将随之不断扩大,我国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亟待开发。

二、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1.农民收入增长减缓。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00年~2005年这段时间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看好,农民收入比较稳定,对家电、建材等大件消费品的需求较强烈,农村市场稳步发展。但2003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受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1997年到2000年,农民收入的平均增幅仅为3.7%,“十五”期间恢复到5.28%。2005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增幅为6.2%,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回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弱。虽然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有的超过了城镇,但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却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十五”期间基本形成1∶3.2的收入差距,而据国际劳工组织对36个国家的调查,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1.6左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环境仍然较差。随着农村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农村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很大,目前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如彩电的普及率只有城市的一半,电脑更少。但这种需求要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据调查,目前农村居民家庭已购的大件物品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供水、用电、道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全解决,限制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市场规模。在农村约有60%的地方还没通上自来水。二是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三是有些项目收费偏高,如电费昂贵等,对家电产品消费,有些农民不仅是“买不起”,也“用不起”。四是农村商业网点少,大件商品送货上门和售后服务远不如城市方便。以上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农民的购买欲望。

3.农村流通体制落后,流通渠道不畅,影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升级。农村流通体制、流通渠道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极不协调,初级农产品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品的流通市场与城市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制的落后和渠道狭窄,使得近年来全国不断发生“谷贱伤农”事件,价格低、卖粮难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导致各地屡屡发生重农产品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的现象和坑农害农的现象,致使农民的正当消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妨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交通、通讯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

三、紧抓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国把投资重点转向农村,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了机遇。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2007年继续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增加投入和减少农民生产生活支出的政策措施,将扩展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有效需求增加了,必然拉动农村的消费。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不提高,整个市场就像无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动不起来。但单靠农产品涨价刺激农业生产增长看来无望,必须寻求新的力量推动增产增收。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同时,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养殖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花卉、蔬菜、高品質水果。鼓励农民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推广精细化农业。三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最后是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农民有平等竞争的非农就业机会。现在,由于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过去长期无人问津的社区服务业,城里人都一一亮起来了“品牌”,外地不少城市甚至采取限制雇佣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使农民外出就业的门路越来越狭小。各级各部门应网开一面,力求给广大农村劳动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确保农民收入与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只要农民收入能稳步增长,农村购买力较快增加,农村消费市场就会随之不断扩大。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而言,要落后得多,这就从客观上严重限制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未来消费能力的增长做好硬件设施的准备工作。除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水利、电力、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投资办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各级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农村电网改造之机遇,在切实搞好电网改造的基础上,彻底理顺农村用电和收费管理。要进一步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全面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邮电部门要进一步采取让利举措,积极扩大农村电话村的辐射面。总之,要多管齐下,齐行并进,为农民购买和使用工业品创造诸方面的基础条件。

3.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空间,还需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反应能力差,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容易造成农业生产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因此,必须完善现行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信息化。其中需要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逐步引进新的商业经营业态,在传统的集贸、批发和零售等经营业态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零售流通产业,使其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如商务部目前正在抓紧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在2007年底在全国建设25万家连锁化农家店(农村超市),覆盖全国7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使现代消费观念、流通方式和市场经营机制由城到乡,促进农村消费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利用高效的市场中介组织来完成农产品的交易,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民在市场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流通,实现较高的收入。

参考文献:

[1]胡桂芬:玉溪农村经济[M]200001

[2]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的路径选择与战略举措[J] 商业经济与管理

[3]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3-68

中国农村消费教育报告 篇12

消费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民众、国民如何消费。如果广义地理解民众、国民,应该包括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教育也就可以称为国民消费教育。国际消费者联盟12届大会关于消费者教育的决议指出:“消费者教育是使人们,特别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成为清醒、聪明的消费者的根本方法,它可以使他们具有选择信息的能力,提高对自己权利和所承担责任、义务的意识”。我国目前开展消费教育与履行《消法》赋予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教育是消费者协会履行《消协》赋予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职能的具体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消费教育从无到有,“健康、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的迅速兴起,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出现以下新特点:

1.1 农村消费增速强劲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43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在2009年成为一大亮点。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农村消费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城市消费超过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5%。自1987年以来,全年农村消费增速首次快于城市。2009年消费市场快速回升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政策拉动作用明显。国家出台的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了消费能力。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潜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流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进一步健全了农村流通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扩大了农村消费。三是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建设“放心肉”服务体系、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开通举报投诉热线,组织打击借“家电下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整治行动等措施,对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促消费力度空前加大。2009年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扩大消费、创新生活”促消费系列活动,带动各地举办大型促销活动3000多个。2010年,国家将继续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1.2 经营者通过消费教育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自觉性增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消费者作为弱者需要得到保护。因此,怎样防止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便成为消费者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聪明的消费者”成为消费者教育的课题。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但是,不少企业把消费教育片面理解为把广告单塞给行人了事,结果吃了大亏。如今,不少企业已自觉地把消费教育作为与消费者有效沟通和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作了大量探索。经营者要侧重研究落实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妥善解决农村消费市场发生的消费纠纷。对“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开辟售后服务争议解决的绿色通道,解决农村消费者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继续推进全国百城市消协投诉信息直报网络建设,消协组织要根据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情况,向政府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向企业行业反馈消费者意见,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预警。推进消费纠纷和解网络平台建设工作,选择讲诚信、有规模的行业骨干企业作为和解网络平台成员单位,健全投诉和解机制。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调解救助体系。以加强投诉分析、整合投诉资源为突破口,推进各级消协组织全面完善投诉调解救助体系。推广和规范争议和解制度,做好消协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工作;构筑消费维权救助体系,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化。

1.3 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伴随电子商务的普及,消费者的整个生活空间几乎被“网”占据,在20世纪尚未遇到或很少遇到的问题,在21世纪已大量出现,如因特网使用者未经收件人同意,利用电子邮件擅自发布商业信息,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虚假宣传,诋毁他人商业信誉等等;各种高科技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广大农村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费教育在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掌握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方法和技巧,预防侵害的发生,帮助消费者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消费者购买有固定包装的商品,要认清包装上的标志,特别是无商标、无产地、无地址的“三无商品”,切忌购买。购买大件、高档、耐用消费品时,应当场开包检查。购买大件、高档、耐用家电商品时,应索要发票、保修单,核实发票项目是否填写正确。各级消协应加大消费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消联站等网络作用,开展消费教育,适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高广大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在购买产品时鉴别,在签订装修合同时的增订环保达标条款,在发现室内存在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消除,切实地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变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网络消费成为当前农村消费者新的投诉点。网络消费具有潜在的大市场,保障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不可小视。网络消费作为新型消费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技术不稳定,造成消费者使用网络时经常出现故障。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一些公司提供的安装上网宽带服务,由于技术问题,宽带设备装上后却无法上网。网络消费价格不透明,网上设陷阱,引诱消费者上当。一些不正规的网站在网上设置陷阱,将诱导消费者的信息与其它高收费的网站链接,有的甚至与国外收费网站链接,消费者在无意中付出了高额的费用。网络游戏规则不明示,一些网络游戏运营商在网络游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玩家虚拟财产丢失,或者技术不成熟,导致玩家无法升级等问题。网络企业的大量涌现,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增多,网络广告的蓬勃发展,都要求把消费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4 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教育明显落后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成熟、消费环境的无序、消费政策的不健全不仅仅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健康,还连同经营者、企业、行业付出了代价。许多农村消费者投诉自己购买了劣质或假冒产品,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者没有把好质量关,不懂识别假冒劣质产品,自己吃了亏,也让消费者吃了亏。许多消费者动不动就去消协投诉,有些根本是消费者无理取闹,但是因为怕麻烦,又担心信誉会受影响,常常是自认倒霉。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国家立法到相关组织,从社会心态到具体操作,消费者都是弱者,是保护对象,消费者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总有少部分消费者的素质另人不敢恭维,无理取闹者有之,故意找碴者有之,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经营者除了要诚信经营外,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共同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如何合理消费,农村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消费教育。现在的学生在年龄较小时就要走向复杂的社会,他们在消费生活中会有很多不适应。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身上投资很大,他们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了。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消费中遇到一些问题,他们大都不知道,也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学生受到过良好的消费教育,那么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利,还会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合法生产,合法经营,保护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走向法制化。社会应提倡理性的教育消费。理性教育消费需要社会宽松多元的人才标准的确立、政府相关政策和体制的配套和供需信息的畅通等多种必备条件,是多种有效合力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已明显落后,消费教育在全社会不够广泛,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还比较薄弱,消费维权的体制、机制和长效管理尚未健全,消费维权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相对滞后等,还需要下功夫改进、解决和提高。各地消费教育机构少、投入低,消费教育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低,影响消费教育的效果;加之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造成各地消费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以至出现有的消费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搞虚假宣传的现象,从一定程序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

1.5 农村青少年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理性消费行为较弱

在农村青少年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优势,“精神消费”相对薄弱,消费心理不健康、消费知识贫乏、维权意识淡薄等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经营不规范的网吧、文具店、小吃店、玩具店等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由此导致的消费投诉逐年增加。许多地方未将青少年消费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未将消费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还未建立起完整的青少年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没有建立专门的消费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稳定的消费教育基地,农村消费教育教材十分缺乏,不能满足青少年消费教育的需要,忽视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维权理念,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理财观念匮乏是大学校园乱消费的主要原因,月初节余,月底拮据,很多同学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虚荣消费、攀比消费、恋爱消费、高科技产品消费随处可见,理财意识相当薄弱。应通过讲座,招贴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大学新生的理财观念,倡导大学生制定明确的消费计划,引导学生消费,使大学生的乱消费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1.6 消费教育成为城市新名片

2004年,苏州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创建消费放心城市,他们率先建立的消费放心城市指标体系,将成为中国创建消费放心城市评估标准和范例。该市,建立起了市场引导、企业自律、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过滤”机制。推出了以一条街、一个超市、一个药店、一个市场、一个行业、一个社区为主要对象的“六个一”110个创建先行点活动,目前全市累计消费放心达标场所1.8万家,餐饮、蔬菜、粮油等10个行业通过消费放心行业考核认定。经过查封取缔不合格的经营作坊,苏州市民的传统食品——豆制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63%上升到95%,切实提高苏州消费环境的安全度、经营者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创建活动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20万元,并按照“由点到线向面”的部署推进,调动了全市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公用事业单位、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和广大消费者六股力量,合力营造消费放心环境。2007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启动“诚实守信在江苏,放心消费在江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仪式,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工商局等九部门联合开展。活动以“诚信江苏”建设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为重点,以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为载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1.7 消费教育成为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进步的推进器。企业的经济责任行为、社会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联着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方(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消费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构建一个安全、交易公平、重视节能与环保的和谐消费环境,是实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赢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每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都应承担严格遵守法律、奉行高度的商业道德、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尽到对消费者、职工、股东、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为了倡导企业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中消协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消费维权现状,制订并发布《良好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导则》。要及时发现培养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对认真履行导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的企业适时进行表彰,促进广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通过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塑造健康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进而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8 金融消费教育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消费者理财意识全面觉醒,投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大众金融知识的匮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金融知识与技巧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在消费者做决定的过程中是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的。面对目前日益复杂多样的金融服务市场,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必须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现在绝大部份的家庭都可以获得信用卡以及分期贷款。金融服务机构在给予民众信贷时,也有责任去教育他们如何适当地运用信贷。金融决策者以及金融界人士,必须经常创出新点子,应该经常重新整合服务,以便更灵活地服务消费者,以及配合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入地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对社会公众开展“金融扫盲”、“理财扫盲”、“风险扫盲”教育,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理财知识,践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契合消费者的需要,从金融投资理财、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防范金融诈骗等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公益性话题入手,结合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描述“为什么要理财”、“工行如何帮您理财”、“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开展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活动,普及银行自助设备使用操作知识,提高普通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争取用简单易学的方式教老年客户使用银行设备,以减少银行柜台上的业务,舒缓银行客户排长队的压力。

1.9 不良消费行为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摒弃

近几年来,有关网上消费、汽车检测、医患纠纷、房屋质量、预付消费的投诉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增加消费者的义务,给消费者维权设置重重阻碍,消费者受损害严重、有理难维权,经营者不负责任、推诿拖延,消协处理难度大、解决率低,消费维权的成本和难度大。2008年3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评选结果。这10种不良消费行为是:明知驾车劝饮酒;景区公物不爱惜;观看表演比赛喝倒彩;野生动物菜肴上酒席;处理垃圾不分类;红白喜事过奢靡;餐后离席满桌菜;上网成瘾害健康;住宿宾馆长流水、长明灯;权益受损不行动,依法维权不积极。所谓不良消费行为是指,存在于广义的消费领域中,虽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是有违公序良俗,有违社会公德,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降低消费者自身或他人生活质量,以及可能对未来消费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评选“最应该摒弃的十种不良消费行为”,旨在通过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促使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得到遏制直至杜绝,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形成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发展、和谐消费的环境和文化,全面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1.1 0“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大、重要的作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要服务广大消费者,第二服务经济发展,第三服务社会和谐。从消费者来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这种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发展生产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就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扩大消费,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这方面,目前我国的消费领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很多的消费品种出现,消费领域也不断的扩大。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如假冒伪劣的行为,不平等条款的存在,还有一些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可能不一定很衔接。有关的立法立规的标准不够健全。还有物价,如住房等等,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的支出。最终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政策的角度、从法制的角度、从价格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结构的角度,从行业规范的角度,从监督管理、宣传引导、纠纷处理等各个方面要为消费者着想,最终能够保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持续的怎样。消费和经济发展也是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越发达,消费的主导作用就越明显。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要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它的核心都是要保证消费者能够有消费信心。使得他能够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所以我们的各项措施就应该从如何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个角度出发来做相应的工作。其次,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开始,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都是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与服务”将成为更安全、更美好和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消费生活的主题。

2 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作为依法成立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在消费教育领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对消费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监督、指导、服务、沟通”四大职能是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基本职能和角色定位。

监督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依法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农村消费教育的监督、检查,对打着“消费教育”旗号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特别是与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消费者协会应当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那些通过消费教育的形式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予以查处,如装饰装修、饮料食品、商业保险、电话、旅游、电器、美容、保健、购房、买车、修车、进医院、护肤等等,虚假宣传现象比比皆是。消费者协会应当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

指导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在农村消费教育中履行好指导职能,促进消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消费教育机构的知心朋友。

服务职能:消费者协会应当通过自身优势,向农村消费教育机构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对消费教育机构遇到的难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消费者协会对消费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设立的非盈利消费教育机构;二是经营者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消费教育机构。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消费者协会通过建立“消费档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其具体做法是:以商品销售商为主要对象,凡投诉记录都在档案上作详细记载,每月定期公布,投诉记录达到一定程度要向公众作出说明,承诺改正期限。对消费档案进行微机管理,实行行业分类,详细记录商家的地址、电话、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投诉记录等,做到一目了然,查询方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商家及其服务人员素质,做到“一口清”。即服务人员面对消费者的咨询,能熟练地一口气背出商品的性能、价格、优点、弱势、产地、型号等,当消费者不明白时,服务员还能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

沟通职能:消费者协会由于与新闻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与广大农村消费者经常接触,应当担负起沟通职责,让更多的消费者理解消费教育,自觉接受消费教育;让更多的经营者主动开展消费教育,努力提高消费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自觉投资开办消费教育机构,投身消费教育事业。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消费教育事业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予以报道,树立消费教育的典型。

3 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村消费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十分迅速,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参与消费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我国农村消费教育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农村消费教育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精彩纷呈

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跟风式”、“粗放式”向有特色、独具创新的方向转变。消费教育将由街头为主向会议展览、学校和报刊、电视、网络教育转变,更加注重消费教育的知识性、快捷性。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网络化,并与国际接轨,消费教育的对象不分国内国外,国内消费教育机构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消费教育十分普遍。

3.2 农村消费者生命健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

广义是生命健康权,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今后,农村消费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主动关心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共同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积极处理消费者关于生命健康权的投诉,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发布有关生命健康的消费警示、提示,向消费者提供损害生命健康的产品、服务及不法经营者的信息。开展关于消费者生命安全健康知识及状况的调查。加强与生命安全健康权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比较试验。积极同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做坚决的斗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的质量。

3.2 农村消费教育将迈向产业化

今后,民办专业消费教育机构将大量出现,作为一个新的行业颇受消费者欢迎。消费教育讲师将成为抢手货,他们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法律法规的熟练运用能力,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尊重。消费教育将成为企业推出售后服务之后又一张营销王牌,企业界纷纷设立消费教育机构,“知识营销”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农村消费教育将由过去的配角向主角转变,人们不仅希望知道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更需要了解自己应当知道什么、选择什么、维护什么、更好地“明明白白消费”。经营者在消费教育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把消费者看成企业的终生伙伴,不断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激发消费者价值,并把农村消费教育作为广告之后拓展市场和走近消费者的又一法宝。农村消费教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有关农村消费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消费政策将逐步完善,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达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3.4 树立“新型消费理念”,“消费促进运动”有序推进

2010年,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的主力军。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在这一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在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提高市场调控能力,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流通企业发展,降低消费成本,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消费浪潮,应当高度重视消费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千方百计启动消费,提高消费率,使消费成为经济第一推动力。

3.5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汽车消费需求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消费者调查显示,约有四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3~5万元就可以考虑买车,约有三成的被访者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5~7万可以考虑买车。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将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村每年田间作业运输量为145亿吨左右,城乡之间货物运输量为100亿t以上,而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农村现有机动车保有量仅能完成农村运输需求量的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而且,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现有交通运输工具仍处于载货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并存的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未来汽车需求空间巨大。

3.6 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

苏宁电器发布的《2009中国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家庭各类产品普及率差异很大,电视、手机产品的普及率最高,空调、数码、电脑等产品的拥有率最低。彩电方面,目前农村家电消费者对电视机的需求正从CRT向液晶转变;冰洗产品作为耐用家电,虽然三成以上用户使用年限超过了5年,但是更新意愿不高;空调普及率较低,但近两年需求开始凸显;农村家电消费者手机普及率已超过八成,四成农村消费者手机的使用年限都不足两年;生活电器小家电方面,实用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较高,享受型小家电的需求比例偏低;农村家电消费者对台式电脑的采购意愿较高,特别是近两年以来,需求明显,电脑未来将成为农村市场新的消费增长点。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家电产品的保有量(每户拥有的数量)非常不均衡,各产品之间差别较大,传统实用型家电保有量较高,数码、电脑、空调等农村新兴产品保有量非常低。电脑产品在农村市场普及较低,主要以台式机为主,每百户家庭保有量为17.4台。笔记本仅2.6台。农村数码产品的保有量非常低,比例最高的MP3每百户也仅为7.3部。

4 打造农村消费教育新渠道,进一步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

4.1 要以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做好“四个结合”

“四个结合”,即把消费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院校社会教学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进一步开展好平安建设活动相结合;把消费教育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消费教育工作;将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与开展消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消费教育新渠道。

第一,建议在“12315”设立消费教育专线,有关农村消费教育问题转接消费教育专线。树立“三心”,搞好“三服务”即:热心、耐心、诚心;为消费者服务、为市场监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达到“三满意”,即:电话受理、来信来访、调解结果让消费者满意,真正实现“上下联动,快速反应,有问必答,有诉必办、有案必查、有假必打”;通过接听电话现场解答消费者咨询,及时公布申诉举报热点和典型案例,公布商品质量监测结果。针对突出的消费问题发布商品和服务消费警示,在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专版等方式,在社区设立12315宣传专栏,向社会宣传12315打假维权、服务百姓所取得的成果,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律法规,普及消费知识,开展消费教育;实行一年365天每天受理消费者举报的工作制度,12315电话,工作时间人工受理,非工作时间录音受理。不具备录音电话受理条件的地区,在非工作时间,公布值班电话,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可逐步开通网络受理申诉举报,保持电话畅通。

第二,通过12315大力倡导发展型消费,使之逐步成为人们消费关注的热点和主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要高度重视农村老龄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创造农村老龄消费者放心消费环境,使消费教育向服从服务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提升。通过12315做好消费指导工作,向消费者提供准确的消费信息,帮助消费者实现科学、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的文化。开展“12315走近您身边”活动,集中工商执法人员和12315执法车辆,以及商品(食品)检测车、食品快速检测仪等,有组织、在计划、有密度地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学校,开展12315流动宣传咨询、消费教育和维权服务,贴近实际,贴近消费者,依法维权,热情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拓展维权空间,创新维权方式以科技手段打造新型12315。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构筑12315综合执法服务平台,设置有12315专线接诉平台、互联网商务监督管理平台、12315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工商行政管理短信息服务平台、媒体广告监测平台等主要功能区,进一步延伸拓展维权的领域和空间。通过12315在线服务平台还提供BBS在线咨询,指定专人负责解答消费者提出的有关维权途径、法律法规和工商事务方面的问题;增设在线调解功能,针对通过网络投诉的网上交易、异地交易等买卖双方难以见面调解的情况,提前预约然后开展在线调解。为每个加入打假维权协作网络的企业设立维权信箱,并通过电子邮箱接收有关侵权投诉书以及图片等证据资料。针对夜间以及线路繁忙等无人或无法接诉的情况,通过电脑网络接收申诉举报短信,执法人员将及时回复并在必要时赶赴现场处理。通过开发执法系统、执法联动调度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业务资料储备查询系统等软件,力求通过整合执法资源,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打造以“创新机制、扩大功能、顺畅运行、完善网络”为原则,建立以“盯住民生热点,拓宽诉求渠道;整合执法资源,顺畅运行机制;集中受理处置,快速反应监控;应急指挥调度,服务和谐社会”为主要工作目标和运作方式的新型12315综合执法体系。积极拓展和延伸消费维权网络,促进“一会两站”工作机制在广大乡镇、农村的落实与推广,切实把12315建设成为“维权的平台”、“服务的窗口”、“执法的阵地”、“信息的源头”、“政群的纽带”。

第四,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集中投入12315公益宣传。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招贴广告、通过平面媒体和电视等方式,组织12315强势公益宣传。采用统一的VI形象宣传策划方案,对12315维权执法网络从车体形象、室内设计到标牌应用、宣传海报进行整体形象规范,便于广大消费者识别、记忆;在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大型市场、社区、村镇和学校等地方设立消费维权告示牌,告知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和服务电话,宣传12315职能,展示12315风采。

第五,要树立预防为主,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的消费维权新理念。加强企业自律,做好预防,是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企业自律,建立消费教育学校等多种有效载体;与经营者签订责任状、引导企业向社会做出服务承诺;规范经营行为,帮助企业树立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打造社会信用体系;构筑从购货源头到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加强预防,防止损害侵权行为发生的防范体系;增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经营者素质等多种有效途径,变事后保护为事前预防,将工商所的消保维权工作向纵深发展。

4.2 要重视开展农村消费教育

要利用12315执法维权网络,使消费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护的力量重点地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可通过建立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延伸12315投诉网点,开展“千村万户拒伪劣”活动,向农民大量赠送法律、法规和有关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农资科学选择使用等消费知识宣传资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法律、法规,动员他们行动起来,提高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在农村的维权力度,努力为他们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邀请法律专家、打假能手等为农民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利用现场讲解、实物对比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假冒农资及食品的识别常识,与农民进行互动,现场接受咨询、受理投诉,提高农民的消费维权能力。家电企业或相关机构应当编印家电科普知识,加大家电消费教育的力度,建立“农村家电消费教育基地”,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家电知识,引导农村消费者科学选购使用家电产品,改变目前农村家电科普知识空白的局面。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特别是要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利用新闻媒体做好对农村广大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各方协助、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消费教育网络。

4.3 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和其他误导消费的宣传,及时进行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

要继续深入开展“放心店”、“放心市场”、“放心街区”和“消费放心城市”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要在全社会多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健全制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开展消费教育,让广大生产经营者以其合格的商品和规范的服务切实对消费者负责;通过对广大农村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科学合理消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通过对执法人员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使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

4.4 进一步加强农村消费教育宣传,努力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

第一,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宣传,以“消费教育”为主题,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制作一大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制作精良具有观赏性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传播消费教育观念,规范和引导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

第二,将每年3月15~22日确定为“全国消费教育周”,配合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3.15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系列活动,包括“3.15”走进外来人口居住点、“3.15”进百村、“3.15”走进中小学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加强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提高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业务流程,主动向投资者揭示风险。通过组织编印投资者教育手册、签署风险提示函、买者自负承诺函、建立规范辖区证券经营活动的行业制度和服务标准、推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系统、成立法律咨询团、组织案例汇编、制作DVD教育宣传片、明确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教育渠道,加强媒体宣传和支持保障,加强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投资者消费教育活动,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探索形成投资者消费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总结、交流,尝试开展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

4.5 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当结合消费经济内在规律,对国内外有关消费经济的立法进行借鉴分析。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由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消费教育法》、《消费促进法》、《消费教育条例》、《消费促进条例》,用立法的方式推动消费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在开展消费教育过程中有法可依,让广大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明确消费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法保护消费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消费促进法》应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快制定和完善发展消费经济规划、相关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编制符合发展消费经济要求的项目计划。应明确在继续注重投资拉动的同时,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把消费经济的法制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把政府促进消费经济发展的成效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政府发展消费经济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其政绩考核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考核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布,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消费经济有序、高效、持续地发展。

要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要研究消费教育内容和功能,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要研究21世纪消费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消费教育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内涵、目标和途径,研究消费资本与消费教育、消费维权的关系,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的务实研究,建立可资借鉴的消费教育和消费促进的理论体系。

4.6 设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和社区消费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农村消费教育机构

应当在县区及乡镇建立消费教育学校,在社区设立消费教育中心,把消费教育列入当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做到“四个落实”,即教材落实、教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建立消费教育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专业人才、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办手机、家用电脑、家装、房地产、汽车消费五个消费教育课堂,免费为广大消费者宣传有关商品消费知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老年大学”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应当鼓励广大经营者和个人投资消费教育事业,允许他们设立消费教育机构,办理开业登记,依法照章纳税,以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

4.7 建立“中国消费教育网”,利用专业网站面向国内外消费者开展消费教育,使消费教育信息化,大力进行网络消费教育

在高等院校开设消费教育专业,为各地培养消费教育师资力量,使我国消费教育后继有人。各地消费者协会可成立“消费教育指导委员会”,就有关消费教育的问题予以指导,并贯穿于消费教育的全过程。消费教育指导工作应当以消费者放心不放心、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安全感为标准,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猛攻难点,力求成为农村消费者的知心朋友。

通过出版《农村消费教育丛书》,摄制消费教育VCD光盘和电视片、以及农村消费教育知识台历等,为各地消费教育活动提供教材和资料,推动消费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开展“消费教育知识电视大赛”、“消费教育成果展览”、“消费教育论坛”、设立“消费教育热线”、“消费教育电话信息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优势,通过对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开展消费教育,创办消费教育刊物或与当地报刊合办消费教育专版、开辟专题栏目等方式,对消费者投诉热点进行追踪报道,发布消费警示;以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题,组织开展对食品、保健品等重要商品进行专项调查,揭露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更好地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使消费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责任,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维权工作的整体水平。

4.8 培育市场航母,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和专业市场总部基地

通过对现有专业市场的改组、改制,努力实现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实现专业市场的战略性重组,通过股份制形式来经营管理批发市场,并培育一批全国性的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培育专业市场航母。我省专业市场应走市场品牌建设与创新之路,推进专业市场的扩张提升,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拓展、业态提升,形成专业市场的发展特色。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建设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鼓励和推进现有的批发市场向专业市场转变,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以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专业市场专卖商场为支撑的市场集群,集中集约发展,提升市场功能,推动以商品市场现代化为核心的提档升级,增创专业市场发展新优势。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专业市场集群化与专业市场总部基地发展的步伐。

创新经营模式,打造网上交易平台。要重视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打造网上交易平台,使专业市场从单纯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举的方向发展。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融合必将成为专业市场创新的重要内容。

4.9 优化农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其稳定发展

鼓励民间投资兴办企业,为其登记注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认真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充分发挥股权出质登记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机遇,鼓励外来资金投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鼓励环保型、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产业,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大型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驰名商标培育和推荐、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涉外商标保护等工作。

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新兴业态。新兴消费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服务模式等的出现将有力的挑战传统行业,表现出远快于传统行业的速度发展,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要积极支持设立和发展契约制、虚拟制、相互制、有限合伙制等新兴业态。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专业店、便利店、折扣店、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新型业态。对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首次出资额达到注册资本10%即可进行工商登记,余额部分2年内缴足,其中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允许零首付进行工商登记。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申请一般经营项目的内资企业,可不核定具体经营范围。准许企业经营范围关联延伸和跨行业核定。对新兴业态经营范围的核定,属于一般经营项目的,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和经营范围,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表述并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直接予以核定。对在全省范围内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的企业,按照“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要件、统一程序、统一办结”模式,集中办理注册登记。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培训,统筹城乡就业。

4.1 0 发展新型消费模式,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创意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等消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交通、通信等消费。进一步促进银行卡使用,大力发展信用销售。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发展,促进和规范商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支持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形成工薪阶层稳定的增收机制,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稳定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鼓励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鼓励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休闲度假制度。加快建立引导和鼓励住房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和引导“梯级消费”。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体系,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创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拓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本融资渠道,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

实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债的新的制度安排,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发债权。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放开外资对地方债券购买的限制。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

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府投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优先保障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先支持重大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农家乐已经成为旅游特色品牌,要鼓励农家乐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对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配套等政策支持。扩大都市旅游圈,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内涵,多元投资、多元开发,发展一批都市旅游新品。推进旅游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开放型旅游经济。

4.1 1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积极促进创意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实施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推行“公司+商标+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培养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创意农业园和特色产业县。针对农民工返乡问题,建立重大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三大绿色通道等措施,促进四川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允许农民自愿联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出资,组建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高度重视农村“数字差距”问题,把传统的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扶贫”上来。

4.1 2 大力开展农村青少年消费教育活动,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识假打假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可通过与青少年宫联办、与学校合办等模式,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学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中心”,在各地、市、州建立青少年消费教育分院或青少年消费教育分中心,在各大、中、小学和重点乡镇、社区建立一批“青少年科学消费教育基地”、“青少年消费维权联系点”,启动消费维权进学校工程,全面推广“消费维权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将消费教育纳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采用开展消费权益保护知识讲座,校园消费维权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宣传手册,征文比赛,案例分析,播放音像制品,消费实践体验,发放消费知识读本、图书、青少年消费维权卡,悬挂12315提示牌,公布申诉举报电话,创建“青少年消费与维权网”,启动“青少年消费教育周”、“青少年消费教育公益广告一条街”,编写、出版《青少年文明科学消费教育丛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强化消费维权意识和提高维权能力,并通过学生把“诚实守信、依法维权”意识带进千家万户。

建议结合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开展“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单位”、“青少年消费教育突出贡献者”和“青少年消费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通过评选,自觉履行法律和政策赋予的职能,完善维权职能,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青少年消费投诉运行机制,不断强化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确立系统的、有层次的、内涵丰富的,富于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消费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消费教育。要加强理论研究。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侵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新情况、新领域、新问题,同时研究解决的对策与办法。此外,可通过设立“消费教育协会”、颁发“消费教育杰出贡献奖”、评选“消费教育模范市(县)”“消费教育示范小区”、开展消费教育东部和西部合作的“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等方式,为消费者营造放心和谐消费环境,以推动农村消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摘要:详细叙述了当代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特点和消费者组织在农村消费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消费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要以消费者组织投诉服务和工商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以优化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加强消费教育理论研究和加快消费教育立法进程等全面推动消费教育发展的建议,以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上一篇:变压缩比下一篇:集群文件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