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消费

2024-05-24

职务消费(通用8篇)

职务消费 篇1

行政职务消费就是国家公务人员在其履行行政职责、执行公务时发生的由国家财政承担的必需的、适度的支出。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政职务消费过程中出现消费扩大化、隐性化、特权化等现象。

一、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的制度成因

1. 中国行政职务消费制度的特点:

(1) 行政职务消费的经费以基数加增长方式进行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方式”顾名思义, 就是政府部门以上年度预算数额为基数, 并根据上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由政府部门在上年度数额基础上提出需要新增的开支项目, 然后在人大审议通过的一种财政预算方式。这种预算制度操作较为简单,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预算数字往往比较粗略, 随意性较大。 (2) 行政职务消费的结算形式实行实报实销制。实报实销制源自于企业管理, 亦成为财务报销制度, 它是指企业的雇员, 将在职务活动中发生的经济支出, 凭借合法的依据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加以核销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是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 也是准确处理企业主与雇员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政府的产生本身就与人民之间有着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人民通过纳税的形式向政府支付报酬形成一种公用资金供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开支, 这里面也就产生了一种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3) 领导审批制。领导审批制当前在中国又被称为“一支笔”审批制, 即行政职务消费在进行财务报销过程中必须由本单位主要领导审核通过, 签署意见, 单位财务部门才会予以报销。行政职务消费的领导审批制是中国行政领导负责制在政府部门财务管理上的一种具体体现, 也是各部门领导除人事外对本部门进行控制的另一“杀手锏”。

2. 中国行政职务消费制度缺失导致亚腐败。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中国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根本上在于政府官员花钱没有规矩, 是支配财力的公共权力“私有化”的结果。从制度上究其原因:首先, 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方式为行政职务消费扩大化提供了机会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在花钱上不讲效率。以基数加增长方式编制预算较为粗泛, 且预算数目往往以政府部门申报为准, 立法机关难以把握其准确性, 因此政府自身作为“经济人”则会追求预算最大化;基数加增长预算方式以往年预算数额为基数, 这就促使政府部门在毫不考虑行政职务消费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下, 以用完所有行政职务消费预算为原则, 因为不用完则意味着来年预算的基数将减少。另外, 当前中国行政职务消费在预算方面随意性较大。在一次座谈中中国经济学家焦建国谈到的一个案例就足以证明, 中国某城市与美国的一个城市结为“兄弟城市”, 我们的市长邀请美方市长访问, 美方市长回答说今年的预算没有做出这个安排, 需要下一财政年度提出预算申请并获得议会通过后才能成行。我们的市长马上说, 不用那么麻烦, 你的所有费用我来负责。其次, 行政职务消费的实报实销制和领导审批制是中国行政职务消费隐性化、随意化的主要原因。实报实销制实质上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一种产权分离的财务报销制度, 政府工作人员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往往在行政职务消费上不计成本甚至以权谋私;另外, 尽管针对行政职务消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很多部门也在行政职务消费范围和标准等方面自行作出了更细的规定, 但是领导审批还是在整个实报实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而且部门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一些行政职务消费能顺利过领导审批这一关往往难以对领导的行政职务消费进行监督。这就为各政府部门领导们在行政职务消费中随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消费;公款私用、私客公请、公车私用甚至利用各种手段把部门行政职务消费资金直接转化为其个人财产提供了便利。

二、中国行政职务消费制度创新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因此, 杜绝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现象必须创新中国职务消费制度。

1. 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

即在科学设定行政工作人员个人职务消费标准的前提下, 将行政职务消费资金直接分配到个人, 按照节余自留, 超支不补的原则, 由行政工作人员自主支配。这种行政职务消费方式从理论上来说, 破解了中国长期以来实施行政职务消费实报实销制, 由于其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 行政职务消费资金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 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职务消费资金使用上不讲效率, 不讲节约甚至公款私用, 以权谋私等问题, 使行政职务消费主体与行政职务消费资金的所有者得以统一, 能够达到激励行政职务消费主体节约行政职务消费资金, 提高行政职务消费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它是中国行政职务消费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 由于行政职务消费资金的产权明晰, 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往往会自觉监督部门领导的行政职务消费活动, 以防止他们随意侵占自己的财产, 行政职务消费隐性化、随意化的痼疾则自然得到治愈。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不仅可以提高行政职务消费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且有效地消除了由于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所带来的不良伤害影响。

2. 强化政府财政约束。

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主要是根据经济学理论为行政职务消费引入激励机制, 从而达到减少行政职务消费中存在的浪费, 降低行政成本的效果, 但是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行政职务消费扩大化的趋势, 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仍然会不断向财政伸手, 所以要从根本遏制行政职务消费扩大化就必须强化财政预算约束, 斩断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的经济来源。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就必须改革当前中国财政预算制度, 使财政预算从粗略模糊走向详细清晰, 并且提高财政预算的刚性。首先, 必须改革基数加增长预算方式, 实行零基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方式是以前一年的实际数或前几年平均数为基本依据来确定预算年度的支出方案, 其特点是较注重过去和历史因素, 政府部门为了确保基数, 往往完全不考虑资金使用效率, 因而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不必要的支出得以保留, 而由于财力有限, 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的支出往往不能充分考虑进去, 导致支出结构和规模不合理, 支出对象之间的利益不平衡, 资金使用效率低。零基预算, 简单的说就是一切从零开始确定年度预算, 它要求对每一预算年度的预算方案都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确定各项目支出额度, 然后综合确定支出总体方案。零基预算的编制是由个体到总体、微观到综合的过程, 它有利于压缩预算中的不合理开支, 使预算编制细化, 增加预算支出的透明度, 政府各部门不再为“保基数, 争增长”与财政部门争吵不休, 有利于预算编制逐步走向规范。其次, 必须提高财政预算的刚性。在中国, 人们对预算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政府的年度收支计划”这一表层, 政府部门往往随意要求财政部门追加财政支出, 但从本质上来说, 政府预算就是法律。政府预算是一种年度立法, 必须通过立法机关或代议机构批准才能成立。而政府预算一旦被批准, 就成为立法机关对政府的授权或政府对立法机关的责任状, 并具有法律效力, 政府无权随意变更, 政府及其部门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政府部门的行政职务消费同样必须依据预算, 没有预算, 一分钱都不能花。

3. 强化制度执行效能。

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和强化政府财政预算约束固然是消除行政职务消费亚腐败的两剂良药, 但能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现代制度变迁理论认为, 由于制度变迁本身具有利益与权力调整和分配性质, 它实质是一个“非帕雷托改变”的过程, “即一部分人利益的增加可能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 或者即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绝对利益都有所增加而他们的相对利益却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会导致在制度变迁出现“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根据诺思的定义是:“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简单地说, 就是今天的选择受历史因素影响, 也就是说制度变革所走过的道路会对现在和将来的制度变革产生影响。“路径依赖”的产生在于过去的制度方式产生了该种制度方式下的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会尽力使现时和将来的制度变迁按符合自己利益发展的方式进行下去, 而极力阻扰那些对自己的既得利益发生非增益性的变动的制度变革的产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直接表现就是执行乏力, 例如在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中政府领导们的经济控制权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出现为了节约自己的行政职务消费开支而行政不作为现象, 因此必须强化行政职务消费改革中的执行力。首先, 必须把行政职务消费改革作为政府部门领导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 使改革进行情况与其自身利益直接挂钩, 从而激励政府部门领导积极实施改革;并加强对各部门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其次, 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 防止并严厉制裁行政不作为现象, 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 任何人在做出某种行为前都会进行成本—收益衡量, 如果他们感到得不偿失是不会轻易去尝试的。

参考文献

[1]王东京.与官员谈中国改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38-42.

[2]焦建国.职务消费:从财政制度角度的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 2003, (6) .

[3]王朝才, 王颜荣.当前中国职务消费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88) .

[4]王军.中国职务消费问题的成因及改革途径[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5) .

[5]新华社湖北频道.进退两难:聚焦老河口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Z].

[6]倪星.试论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创新[J].政治学研究, 2004, (3) .

[7]马海涛.政府预算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38.

[8]韩志国, 樊纲, 等.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9]吴志华.政治学原理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128.

职务消费 篇2

为切实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违规职务消费和公款大吃大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五个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认真开展违规职务消费自查和整治。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州纪委12月27日工作会议后,我局迅速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进行传达。组织学习了“五个专项整治方案”和州纪委副书记熊祥讲话精神。明确违规职务消费和公款大吃大喝问题专项整治的主要任务。局领导强调:要着力纠正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铺张浪费、公私不分等问题,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整治职务消费中假公济私、化公为私,报销应由个人或者亲属承担的费用、虚开发票套取现金等问题;整治在高档酒店、宾馆、农家乐、私人会所等场所公款吃喝的问题。对于出入私人会所的问题,要按中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作出承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严格执行凭公函接待和接待清单制度,坚决纠正公务接待活动中超规格、超标准接待,擅自扩大接待范围、增加接待项目、用公款接待甚至借各种名义变相安排公务接待问题。要在公务消费活动中实行“定点消费”,并按财政要求实行“公务卡”和国库集中支付,按《目录》要求刷卡消费,费用直接支付商家,从源头上治理公务活动腐败行为,让公务消费关进制度笼子,在阳光下运行。此前,我局还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央八条、省委九条、州委七条关于加强作风纪律的规定;州纪委等五委、部、局联合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的“八个严禁”;学习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中秋、国庆期间不准公款购买月饼等通知以及《关于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土特产烟酒等年货节礼的通知》。局领导要求大家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纪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违规职务消费和公款大吃大喝问题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认真开展自查

为更好的开展违规职务消费和公款大吃大喝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我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逐项对照检查,认真开展自查。尤其是认真自查了本单位的各项经费开支情况,全局领导干部和职工没有发现违纪违规现象和行为。来人实行领导审批、局办接待、定点餐馆、限制陪人、控制标准等用餐制度。不上烟,不喝高档酒。临时公务用餐发票除分管领导签批外,还须由局长审核后方可报销。没有出现过度职务消费、奢侈浪费现象;没有出现职务消费过程中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现象;没有在高档酒店、宾馆、农家乐、私人会所等场所公款吃喝。2013年公务接待费为47.92万元,较2012年的74.52万元下降26.6%.压缩接待比例35.70%.对外招商接待方面,2013年我局没有开展境外招商活动,无文件规定的情形。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局的职务消费和厉行节约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纪委的要求,与各级领导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经过认真自查和回顾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宣传教育未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未能真正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风气,以至于艰苦奋斗的意识不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还没有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真正树立起来。二是不能很好地从细节管理上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禁止用公款相互吃请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中,贯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执行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打算

职务消费:点解“老大难”? 篇3

7月初,《安徽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出炉。该条例将国有企业中高层领导人员薪酬、职务消费和兼职情况、出国出境费用支出、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列入厂务公开的必要目录。

提及国企高管的收入,自然无法回避职务消费问题;而谈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企改革,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的规范化就更成了绕不开的公众聚焦论点。而众所周知,公众对于国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一直多有诟病。然而从2003年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被正式纳入监管至今已经十年,从监事会到职代会,从财务审计到纪检监察,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监管并非缺乏平台,更不缺少禁令。

《国企》记者根据公开信息调查发现,此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出台相关条例规定,且在国企厂务公开的内容表述上与2012年由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监察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六部委联合下发的《企业民主管理规定》中的要求几乎保持一致,内容包括:中层领导人员、重要岗位人员的选聘和任用情况,企业领导人员薪酬、职务消费和兼职情况,以及出国出境费用支出等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等。

各种禁令和规范为何至今“疗效”不彰?国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又该如何进行监管?这是国企改革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国企》杂志特邀相关专家各抒己见。

规定与执行错位

对于职务消费,各种规定并不缺乏。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对《国企》记者表示:2003年以来,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范。可以说,这些规定清晰地显示了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制度建设的逻辑过程:从抽象的原则性规定到具体的禁止性条款和监督机制的建立过程。现有的规定也形成了对于职务消费全方位的管理体系。

这其中,既有对于涉及超标准、豪华、高档消费,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承担的装修、保健、商业保险、培训费等费用,利用职务转移职务消费支出,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行为职务消费的禁止性规定,也有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具体项目、标准等制度由企业制定,并报监管部门备案,以适当方式向职工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些措施既弥补了职务消费项目难以列举、标准难以掌握等欠缺,又可促使企业职务消费项目和支出标准的明朗化,是当前破解职务消费难题的最佳选择。

有媒体评论指出,国家能从制度层面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职务行为进行规范,顺应了民意呼声,也是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但是,相关规定出台后并未在媒体和公众中激起强烈反响,反而对规范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的呼声愈益高涨。安徽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对国企要求公开的内容较以前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但在公开的时间、程序、监督考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细化。”同时,他也表现出一丝隐忧:“多年来,厂务公开的难点就在于高管收入公开,尤其在职务消费方面。希望此次文件政策正式实施时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理应“大快人心”的政策为何遇冷?

“老百姓对治理腐败的认知,主要不是对于立法的期望,而是对于严格执法的渴求。”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郝建臻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田湘波认为:“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有关方面执行乏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腐败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新规定自然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太大的反响。”

错位原因何在?

国企高管职务消费规定与执行的错位,职务消费难界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副总经理赵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职务消费的隐蔽性较强。相关规定对过去国有企业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做了重点规定,但无法详尽,更无法对企业变通的做法做出明确规定。有些企业会将领导消费转移到下属业务部门、销售部门、下属企业的业务费用预算中,由业务人员签单确认。还有一些企业将领导费用转移到供应商和外包商的合同额中,或将国有企业独特资源让渡给第三方从而形成消费池等。这些转移和消费几乎难以监控,也无法明确指认。”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曾康华也指出,国企负责人进行职务消费时,有时候是集团或群体消费不好划分,同时不少单位也会主动把领导的职务消费转嫁到单位身上。对于高层领导而言,在进行职务消费时基本由下级代办,消费的理由和项目品种繁多,因此公私之间难以划分具体数额,更谈不上认定。

在苏海南看来,问题有三。第一,制度也有,但不是太细,比如请客吃饭占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是有总量标准的。但如何分解,如何落实到每次请客吃饭中,就没有标准了。第二,已有的制度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如果真正落实,比如职务消费一年花了多少钱,人均花了多少,都向职代会真正报告,消费标准按定好的去执行,要管好其实是很容易的。从2003年刮起的审计风暴揭露了国企高管薪酬的典型违规表现:领导职务消费不清、假发票、违规发薪酬、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的不当使用、商业保险的违规购买等。其中,有些问题至今依然屡审屡犯。第三,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监管机制尚不够完善。从现有的条例规定来看,对于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主要来自企业党委(党组)、纪检监察部门以及职代会,还有国资委的监督。从中不难看出,这种监督并没有让真正对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心存疑虑的普通百姓更多地参与监督。

因而,在两会上,我们也曾看到这样的代表建议:建立一个国资委、企业党委及纪检监察部门、企业职代会、外部独立民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这样可以随时调整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改革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使职务消费改革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表示,造成现在国有企业职务消费失范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监管不力,即当私利动机泛滥并最终屏蔽职业操守时,高管们有机会以较低的风险从职务活动中牟取私利。二是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于抽象政府组织,委托人虚置而代理人必然日渐强势,最终导致“内部人控制”。三是管理行政化。行政部门的绩效考核与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方式将行政管理方式注入到国企之中,现代公司组织的制度优势被抵消殆尽,“内部人控制”不可避免。

nlc202309020324

此外,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企高管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在高管整体的激励监督机制中多少显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认为,要系统地看待职务消费改革问题,还要将之放在国企改革与增强效率中看待。从整体激励制度来看,只有基本工资、福利、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规范透明之后,再加上规范的职务消费,整个制度才是健全的。

如何规范?

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 “除了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之外,还应该实施有效的公开监督。现有相关条例规定应当以适当方式向职工公开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但并没明确提出向全社会公开,更没提出建立公开制度,希望社会的公开监督能及早提上议事日程。当然,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向社会公开的过程中也需要防止非企业员工由于不熟悉企业情况,形成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负面影响。”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蔡志强指出。

任建民则认为,国企高管职务消费监管难题涉及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既有行政行为方式与市场经济规则之间的冲突,也有公共权力与私利动机之间的矛盾。因而,破解国企高管的监管难题,需要从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公开以及提高制度执行力等方面提供配套改革。

任建民具体阐述道:“首先,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对国企的产权归属与产权结构的明确是基础条件。也就是说,国企首先要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而不再是政府部门的延伸,国企高管也应还原为真正的企业家而不是官员。国有企业应当按照职业经理人考核和发放薪酬,把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引入国有企业。其次,把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放置在阳光之下。一是须结合严格的会计、审计及税收制度,公开国企高管的所有职务消费。同时,国企高管仅仅公开收入和职务消费还是不够的,按照公务员标准应该公开他们的财产和家属情况。二是应该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制度,使国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及时向企业员工甚至全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此外,还应结合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公开公司经营的账务状况、盈利情况、盈余分配等相关信息。三是应在国企高管中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培育出日益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国有企业产权明晰之后可以让职业经理人公开竞争上岗。”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小燕教授则建议实行国企高管人员淘汰制,建立负激励机制。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采取企业员工投票、全民社会监督的形式,以增强员工和社会各界对国企高管人员的了解和信任。当高管面临失去既得利益的风险时,将会更加珍惜政府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切实承担起经营国有资产的受托责任。

“解决国企高管职务消费中的腐败问题,关键是要严格执行制度,做到违法必究,真正建立起权责一致的责任体系。只有这样,法规制度才不会成为花瓶,而是具有实实在在权威性和执行力的规范性文件。”郝建臻表示,“否则,所谓的法规制度仅具有劝告、倡导的作用,而不会真正得到刚性实施。”

社科院研究员丁敬平博士认为,在规范高管职务消费问题上,国外经验值得借鉴。“目前国内外各界在理论上对职务消费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和界定。然而,在国外成熟的专业人力资源公司的数据库里,保存着各种行业各种规模的不同层级管理者的职务消费数据。借助这些数据及严格的审计,企业就能较为有效地控制高管的职务消费。在美国,企业高管的福利和职务消费只在薪酬结构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而且会在合同中做明确说明。一些企业倾向于把职务消费计入薪酬,给有消费需要的岗位设立一定资金额度,打入到薪金中,无论盈余还是不足,全由支配者自己调整。因此,可以说美国高管的薪酬就是一道减法,先是给他一份足以吸引他的高额薪资,然后减去税收,再减去职务消费金,最后才是他实得的报酬。恰恰相反,目前我国国企高管的薪酬则是一道丰厚的连加法,即很低的薪水,加上各种名目的福利、津贴,然后再加上基本可以视作‘管吃管住’的职务消费。”

但是,丁敬平也表示,没有必要全盘拷贝西方经验,因为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探索解决模式的难题。“其实即使成熟的国外企业,也无法完全控制一些职务消费中存在的弊病。如曾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前高管Welch·J,在他离婚案中暴露出职务消费过度和滥用问题。这位CEO退休后从乘坐公务飞机到购买棒球门票,甚至是报纸和一些日常用品都无须自己买单。由于美国证券委员会并没有要求各公司披露高管的退休金详情,因此退休待遇恰恰是很多高管当初要求的激励手段之一。”

链 接

职务消费规范化的探索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架构渐次明晰,但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体系始终纠结,职务消费的边界也有模糊不清的现象。因此,国资委成立伊始就开始了职务消费规范化的探索。

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开始被正式纳入监管始于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同年11月27日,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04年6月,《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颁布。这两部法规勾勒出了国资委作为国资托管人对于央企负责人管理的最初构想。

到2006年6月,经历了大量调研而形成的《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通过《意见》,国资委尝试对于央企负责人经常发生、用途明确、标准易定的职务消费,实行货币化改革。尽管《意见》公布之初,公众、学者对其提出内容尚需进一步细化等要求,但标志着职务消费规范终于起步。

之后,一系列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条例规定相继出台。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对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明确提出了八项禁止性规定;2012年5月,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资委印发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11月,财政部、监察部和审计署联合印发《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职务消费 篇4

1 公共部门职务消费存在的问题

1.1 消费支出范围模糊, 公私界限不清

职务消费管理存在漏洞, 在合理的“显性”职务消费的掩盖下, 一些“隐形”职务消费问题有所凸显, 同时为其合理的消费行为寻找依据。公共部门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要的消费是合理的职务消费。但是有少数人员把职务消费变成贪污腐败问题的藏污纳垢之所, 以职务消费为名, 虚报冒领、行弄虚作假之实。例如有些单位在车辆维修费中虚报冒领现象屡见不鲜, 公车私用的现象更为普遍;有些单位和个人以“研讨交流”、“学习考察”的名义, 巧妙地把公费旅游隐藏在公务活动之中, 差旅费超标多等。只要是能与权利沾点边的个人消费, 不管它合不合理, 都用公款来“买单”, 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私客公待等现象屡禁不绝, 层出不穷。

1.2 消费结构与规模不合理

由于当前我国消费结构与规模不尽合理,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有限资源的过度损耗。一些单位将很大一部分的职务消费纳入一般的工作项目进行支出, 没有单独列项。同时, 各个单位与部门的有些开支标准是自行制定的, 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长期以来, 由于对职务消费计量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以很难掌握职务消费的总规模, 从而使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和保障效益大幅度降低。

1.3 消费标准模糊

客观来讲, 对于公共部门职务消费标准来说大都没有严格规定, 即便在有些消费项目上有界定, 但是从总体上讲, 还是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我们就以接待费举例说明, 很多单位, 对接待的对象和接待的标准没有确切的规定, 主要就是根据领导的个人意愿, 接待的范围、标准、档次也是按照领导的想法去办, 虽然有些单位也制定了相关的规定, 但是制度往往只对下级有约束作用, 对上级来讲形同虚设, 达不到预期的作用。

1.4 监督控制难度较大

对职务消费监控, 其实质是对权力、上级和领导的监督, 而当前的职务消费在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上都缺乏力度。一是有些单位和部门对规范职务消费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一个人为主的职务消费大多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 但由于存在着虚开发票的现象, 使得对实报实销进行有效监督的难度增大。三是没有专门的项目标准、核算科目与评价体系, 财务部门无法从本单位的经费运行角度, 对职务消费景象全程控制。四是外部监督主体相对于职务消费主体而言, 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使纪检、审计等部门对职务消费进行专项监督的难度增大。

2 公共部门职务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思想和社会习俗的束缚

受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互攀比导致公务车的购买档次和价格不断提高, 公共部门人员没有正确理解作为公职人员应该履行的义务。

2.2 缺乏合理、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公共部门财务是公共权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机构, 它凭借公共权力, 花公家的钱办公家事。腐败就是利用公共权力直接或间接的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腐败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职务消费没有“规矩”, 是公共权力支配财力“私有化”的结果。在职务消费问题中, 预算约束缺失是制度的根源。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模式:从预算开始, 就从未在人头费和车辆费的预算上进行定额明晰和细化。由于预算规定标准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 执行标准又不统一, 导致领导在单位和各部门中开展工作时不计成本, 无度消费。传统的预算只重投入, 不注重产出, 预算支出的用途与计划和活动结果没有联系, 致使不计行政成本、不讲行政效率。各级部门在预算执行结果上公开透明不够, 在预算制定科学合理性不够, 预算执行过程缺乏公平性, 预算法规意识较弱。在实际管理中, 未将公共部门职务消费开支预算单独编报。

2.3 内外监督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

要严格执行职务消费制度必须要有完备的内、外部审计和监督。审计不严极易导致职务消费的失控。当前公共部门对职务消费的监督主要来自职务消费管理者, 而监督者同时也是职务消费的受益者, 基本无法起到独立监督的作用。同时, 职务消费的监督不利导致透明度不高。透明度具有一定约束力, 领导都怕出头, 都争取自己的开销比别人的少。花销“少”可以树立领导的严谨和廉洁形象, 进而在仕途发展道路上有很大的影响。而从我国的职务消费的情况来看, 领导干部公车使用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公开的情况很少, 人员对职务消费的支出方向和具体数字了解少, 监督自然变得很困难。

3 规范公共部门职务消费的对策

3.1 加强思想教育

公共部门职务消费改革是对公共部门职务消费传统管理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它不仅仅是制度的改革, 也是对人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公务员职务消费的改革, 主要对象是公务员群体, 在这其中领导干部占主要部分, 改革的推行者和组织者也是领导干部, 对当前的利益格局进行再调整。当某种程度上改革革到自己头上的时候, 有些人难免会产生想法, 会有抵触情绪。对此, 领导干部必须要充分认识职务消费体制的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 排除思想观念上的阻力, 激发改革的动力。要一切从大局出发, 支持改革, 规范和执行改革的各项要求。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对人员从思想观念进行更新, 创造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治理职务消费, 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牵引, 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 正确对待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 从思想上彻底根除铺张浪费的主观意图。统一思想了, 职务消费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3.2 创建标准体系, 实现职务消费标准化

推行职务消费标准化, 要始终本着从实际目标出发, 明确项目标准, 确定保障原则, 保留合理、适度的消费项目。根据职务消费需求变化, 完善消费项目目录, 将各类职务消费纳入统一职务消费动态项目库, 建立起完整的科学项目标准。职务消费的总量及个项目的额度标准, 要在全面摸底, 精确核算的基础上, 按适当的比例下调。既要防止消费的标准过低, 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运转;又要防止消费指标的定额过高, 部门没有能力负担。绝对不能够把职务消费视为是福利待遇, 职级化, 将同职同级“一刀切”。要以实际的消费为依据, 与实际的绩效挂钩起来, 打破传统的职级观念。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任务、工作量不同, 同级别不同职务干部之间工作性质不同, 核定经费的标准就必须有差异, 这样才能够更有利于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创新管理办法, 提高用于职务消费的经费使用效益

在职务消费管理方面, 可以采取总量包干和单项控制一起结合的消费方式。总量包干是根据历年的开支总量和当年权力部门对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情况, 对已经确定的消费项目, 确定本年度平均的消费量, 实行“包干到人、超支自付、余额结转下年度、总量控制”的办法。

3.4 建立健全监督公示机制、强化监督控制

职务消费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山西泽州天泰坤达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工作,根据泽惩防办发[2012]2号文件精神,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负责人是指公司两委成员:董事长、总经理、六长、副总经理;总支书记、纪委书记、支部书记、工会主席。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职务消费是指企业负责人在履行工作职责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差旅、国(境)外考察、培训等项目。

第四条 规范职务消费的原则

(一)坚持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严格规范职务消费行为;

(二)坚持保障公务与厉行节约相结合,从而严控制职务消费水平;

(三)坚持廉洁自律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切实加强职务消费监管。

第二章

公务用车管理 第五条 公务用车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人公务用车的配备、运行管理和处置。公务用车配备是指车辆的购置(租赁)、更新;运行管理是指车辆的报废、变价出售等。

第六条按照一人一辆的原则,为企业主要负责人(董事长、总经理)配备专用公务用车。

按照保证工作使用原则,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均不配备专车,用车相对固定,车辆管理执行公司的有关制度。公司的对外公务接待中,已经安排专用接待中巴车的,公司领导人员应随车陪同,其他服务用车在指定地点等候。

不允许为中层领导人员配备专车。

第七条企业负责人退休或者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再为其配备公务用车。

第八条严禁因私使用公务用车。企业负责人配备公务用车后,不得再以任何名目为企业负责人发放交通补贴。

第九条企业负责人公务用车的保养、维修费用,以及日常使用所发生的各种保险费、年检费、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停(洗)车及过路桥费等运行费用,实行单车核算,公司汽车队应建立单车运行费用台帐,采取限额或者预算范围内据实报销方式进行管理。

第十条企业不得为企业负责人之外的其他人员(含非本企业人员)配备专用或相对固定公务车。

第三章

通信管理 第十一条 通信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人因公务活动所发生的通信费用的管理。

第十二条 通信费用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时所发生的移动通讯费和住宅通信费。

第十三条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移动通讯费实行捆帮式使用,享受移动公司对大客户的优惠待遇,集中使用集团号,由公司机电科负责并集中办理,据实报销。座机费(上网宽带)按规定标准报销,不得再以任何名目为企业负责人发放通信补贴。

第十四条严格执行公司有关移动通讯工具不得报销的规定。

第十五条各职能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公司有关规定,在规定标准内制定本单位领导人员的执行标准并报公司领导职务消费办公室备案。确因工作,需要对少数班子成员提高标准的,必须实行逐级申请,经批准并在公司办公室备案后再执行。

第十六条 企业负责人退休或者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再承担其任何通信费用。

第四章

业务招待管理

第十七条 业务招待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为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迎接上级检查、接待客户以及其他外部关系人员活动和费用的管理。

第十八条 业务招待费主要包括宴请、接待、礼品等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接待工作内容,本着节俭、合理、必需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业务招待管理制度,明确宴请、接待、礼品等标准。企业负责人的业务招待活动和费用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由办公室根据上年核算制订下年计划、编制预算和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业务招待在公司内部饭店接待,不得安排接待对象到高档的娱乐、休闲、健身、保健等经营场所活动。不得参加次级企业或者关联企业安排到上述场所的业务招待活动。

第二十条 业务招待活动中赠送的礼品,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宣传企业、展示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不得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以及贵重金属和其他贵重物品。

第二十一条 业务招待费用的报销内容应与业务招待活动内容一致,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报销与业务招待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二十二条公司的对外接待工作统一归公司办公室管理,认真执行公司有关接待工作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因公业务招待,坚持总经理统一安排的原则,不准转嫁报销有关招待费用。

第二十四条公司财务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因公业务招待费台帐制度,每季度汇总报公司办公室考核,并报公司工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因公业务招待报销坚持“行政一支笔”的签字审核制度。

第二十六条公司所属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室的业务招待管理办法,尽可能压缩和控制好非生产性开支。

第五章

差旅管理

第二十七条 差旅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国内、国(境)外差旅活动和费用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本着节俭、合理、必需的原则,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企业负责人差旅管理按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企业负责人的差旅报销,凭有效票据实报实销。不得转嫁报销差旅费用,不得报销企业负责人出差期间与差旅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六章

国(境)外考察管理

第三十条 国(境)外考察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国(境)外考察活动及费用的管理。

第三十一条 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公司国际公司年初制订企业负责人国(境)外考察计划。不得安排无实质性内容的一般性考察和各种研讨交流活动,不得重复考察和盲目考察。

第三十二条严格国(境)外考察计划审批,从严控制考察天数和考察人员数量,不得无故延长国(境)外考察时间,不得安排与国(境)外考察任务无关的人员出访。

第三十三条 严格执行国(境)外考察管理制度、考察计划和各项费用标准,从严控制费用支出。

第三十四条 企业不得转嫁报销负责人国(境)外考察费用,不得报销企业负责人国(境)外考察期间与考察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三十五条 因公出国费用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的有关程序规定,出差费用的报销执行公司标准。出差期间因工作需要,必须发生招待时应报告公司总经理批准。

第七章

培训管理

第三十六条 培训管理是指对企业负责人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发生的培训活动及费用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 公司培训办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企业责任人岗位职责的要求,分类制订培训计划,并加强培训费用管理。

第三十八条 公司培训办对企业负责人参加与个人相关的学历学位培训、专业课程进修培训、专业资格证书培训等,作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

第三十九条 不得向次级企业转嫁企业负责人培训费用,不得报销企业负责人自行安排的培训费用。

第八章

预算管理

第四十条 公司按照公司关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政策规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企业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编制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报公司两委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一条公司以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负责人岗位职责等为依据,合理确定本单位负责人各项职务消费项目的标准,明确职务消费的范围和规模,从严控制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水平。

第四十二条 公司严格执行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定期对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核对,如有差异,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十三条 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预算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预算方案编制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履行企业内部预算管理程序后,可以对预算方案予以调整,并报公司备案。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监督管理部门为公司财务科、纪检科。

第四十五条 企业负责人应依据相关规定和企业制度进行职务消费,不得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七条禁止的职务消费行为。凡违反规定的,依照公司的有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批评教育、经济处罚、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第四十六条 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制度,职务消费预算方案及执行情况,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方式定期向职工公示,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十七条 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情况、职务消费预算方案及执行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民主评议。

第四十八条 公司配合上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职务消费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四十九条 企业负责人违反本规定受到警示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处理的,相应扣减25%、50%、75%、100%的当年绩效薪金。

第五十条 企业负责人违反本规定获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应当予以全部清退;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据国家、公司的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职务消费 篇6

关键词: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职务消费 评价

0 引言

职务消费是指政府公务人员因履行职务而引起的各项开支的总称。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开支,是和政府公务人员“福利待遇”完全区别开来的性质迥异的概念。然而目前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消费,肆意腐败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务消费,已经刻不容缓。

1 职务消费现状概述

当然,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领导干部适当的职务消费是必要的和正常的。但近几年来,在审计中不难发现,许多单位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已严重超出了正常的“尺度”,失去了控制,职务消费已成了任意消费。主要表现在:

1.1 消费成本高。据悉,我国职务消费已经分别占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比例的11%和40%以上,严重挤占了财政资金,成为各级财政经费支出的一大负担。一些地方的职务消费开支已占到其财政开支的绝大部分,有的地方仅公车消费就占到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l/3以上,甚至更多。由于过高的支出,有的已导致财政资金入不敷出,单位的经费压力增大,个别单位,已导致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1.2 消费支出有增无减。在审计中不难发现,其他消费如通讯费、礼品赠送费、差旅费等费用,许多单位没有严格地执行规定。一是通讯费乱支乱报。二是差旅费乱补乱报。一些单位为了和上级或有利害关系的部门疏通关系,大开方便之门,不惜代价地赠送礼品等。

1.3 开支漏洞多。极少数人还以职务消费为名,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之实,把职务消费变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例如:以招待费的名义,乱报乱销,致使“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公车私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研讨交流”为名,把公费旅游巧妙地隐藏在公务活动之中等。

1.4 有效监督难。由于职务消费本身是必不可少的,职务消费的主体又大都是领导和公务人员,且带有一定隐蔽性,难以界定和发现,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出现监督死角。

诚然,解决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特别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审计法规制度,并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评价职务消费。

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职务消费评价

2.1 职务消费制度改革

2.1.1 建立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财政和审计监督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票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报批制度,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审计部门要强化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行为。二是要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实行“阳光下的消费”,定期公示职务消费情况,听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这是防止职务消费中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要加强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监督,严格责任追究。

2.1.2 分步实施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是指根据公务员个人职务和岗位特点,将因职务行为引发的费用,通过津贴形式,以年度为计算单位,一次性划归领导干部个人支配使用,不再采取由单位集体报支的方式。职务消费货币化有利于规范开支、降低消费,对于从根本上堵塞漏洞,防范职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2.1.3 实行相关配套改革。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将部门财政性资金全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断绝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下大力气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由国库直接掌握公共经费开支,消除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的“操作空间”。

2.1.4 修改完善有关制度。根据改革完善职务消费制度的要求,对过去已经制订的制度规定,该重申的要予以重申,有漏洞的要加以补充完善,不具体的要加以细化。例如对那些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切合实际根本执行不了的制度规定,如出差住宿费、公务接待用餐等费用标准尽快修订完善,以堵塞因制度无法执行而形成的漏洞。

2.2 职务消费评价对策 将职务消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审计评价发展趋势,鉴于“职务消费标准”这一议题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从现实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考核内容看,职务消费数据也能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状况,并已经作为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的依据之一。同时职务消费在我国目前尚处在改革阶段的政府公务体制管理模式中还属于“新生事物”,还缺乏规范性的认识和界定,更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以往有关领导干部履行职务的某些开支标准,大多由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制定、检查部门制定、颁布与监督,没有纳入政府公务日常管理工作中来,既缺乏涵盖政府公务人员所有职级的“普遍性”,又缺乏政府公务日常开支标准的“确定性”和“透明性”。所以,有必要将职务消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来。领导干部一般在任期内的年职务消费大体可以用以下几方面来评价:①在任职期间每年车辆费用的评价。②在任职期间每年招待费评价。③在任职期间每年公费考察以及学习费用评价。④在任职期间每年通讯费评价。⑤在任职期间每年办公室支出报销评价。充分发挥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监督检查作用。负责人职务消费纳入年度审计计划,由审计部和各审计分部组织实施。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负责人和管理存在重大失误的单位,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针对评价内容,综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其是否存在职务消费成本过高、支出随意性较大、支出漏洞较多等问题,审计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部门横向或纵向比较的理论依据。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职务消费,必须做到:①职务消费评价单位化:职务消费单位化改革,主要是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票据报销部分进行改革,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核定标准,包干到人;在支付和结算方式上,实行单位化。②职务消费评价的透明化:规范隐形收入,减少肆意职务消费。更重要的在于建立报酬与业绩相吻合的报酬机制,使隐性收入变为阳光收入。这种机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尊重市场规律,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规则,是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评价重点。③职务消费评价的细节化:评价职务消费,关键在提高管理权力和管理用权的有效性,建立细节化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如何评价领导干部“用权”,上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评价;对于有权者及其用权行为,不是没有管理,就是管理粗放。

3 结语

当前形势下,职务消费是中国国情条件不可避免的产物,同时职务消费的腐败现象也必然存在。诚然,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意义重大。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务消费,对审计工作起着参考的作用,当然,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制度是解决职务消费腐败的根本办法,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建立,相信职务消费评价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饶自斌.刍议以改革的方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的消极腐败问题[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73-75.

[2]卢金国,邱礼斌,周兆东,舒旺彩,周双全,段仁茂.透视职务消费中的问题[J].中国监察.2003.(18).

职务消费 篇7

职务消费是指政府公务人员因履行职务而引起的各项开支的总称。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开支, 是和政府公务人员“福利待遇”完全区别开来的性质迥异的概念。然而目前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消费, 肆意腐败的现象日益突出, 因此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务消费, 已经刻不容缓。

1 职务消费现状概述

当然, 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领导干部适当的职务消费是必要的和正常的。但近几年来, 在审计中不难发现, 许多单位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已严重超出了正常的“尺度”, 失去了控制, 职务消费已成了任意消费。主要表现在:

1.1 消费成本高。

据悉, 我国职务消费已经分别占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比例的11%和40%以上, 严重挤占了财政资金, 成为各级财政经费支出的一大负担。一些地方的职务消费开支已占到其财政开支的绝大部分, 有的地方仅公车消费就占到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l/3以上, 甚至更多。由于过高的支出, 有的已导致财政资金入不敷出, 单位的经费压力增大, 个别单位, 已导致干部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1.2 消费支出有增无减。

在审计中不难发现, 其他消费如通讯费、礼品赠送费、差旅费等费用, 许多单位没有严格地执行规定。一是通讯费乱支乱报。二是差旅费乱补乱报。一些单位为了和上级或有利害关系的部门疏通关系, 大开方便之门, 不惜代价地赠送礼品等。

1.3 开支漏洞多。

极少数人还以职务消费为名, 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之实, 把职务消费变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例如:以招待费的名义, 乱报乱销, 致使“招待费是个筐, 什么都往里面装”;公车私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和个人以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研讨交流”为名, 把公费旅游巧妙地隐藏在公务活动之中等。

1.4 有效监督难。

由于职务消费本身是必不可少的, 职务消费的主体又大都是领导和公务人员, 且带有一定隐蔽性, 难以界定和发现, 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 出现监督死角。

诚然, 解决职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标本兼治, 特别是要加大改革力度,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审计法规制度, 并基于经济责任审计, 正确评价职务消费。

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职务消费评价

2.1 职务消费制度改革

2.1.1 建立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财政和审计监督机制,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票据以及财务制度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格报批制度, 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审计部门要强化审计监督, 及时纠正各种不规范行为。二是要建立职务消费公示制度, 实行“阳光下的消费”, 定期公示职务消费情况, 听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使职务消费透明化、公开化。这是防止职务消费中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三是要加强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监督, 严格责任追究。

2.1.2 分步实施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职务消费货币化是指根据公务员个人职务和岗位特点, 将因职务行为引发的费用, 通过津贴形式, 以年度为计算单位, 一次性划归领导干部个人支配使用, 不再采取由单位集体报支的方式。职务消费货币化有利于规范开支、降低消费, 对于从根本上堵塞漏洞, 防范职务消费中的腐败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2.1.3 实行相关配套改革。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积极推行部门预

算, 将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将部门财政性资金全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断绝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下大力气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由国库直接掌握公共经费开支, 消除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的“操作空间”。

2.1.4 修改完善有关制度。

根据改革完善职务消费制度的要求, 对过去已经制订的制度规定, 该重申的要予以重申, 有漏洞的要加以补充完善, 不具体的要加以细化。例如对那些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 或不切合实际根本执行不了的制度规定, 如出差住宿费、公务接待用餐等费用标准尽快修订完善, 以堵塞因制度无法执行而形成的漏洞。

2.2 职务消费评价对策将职务消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国国情条件下的审计评价发展趋势, 鉴于“职务消费标准”这一议题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 同时从现实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考核内容看, 职务消费数据也能反映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状况, 并已经作为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的依据之一。同时职务消费在我国目前尚处在改革阶段的政府公务体制管理模式中还属于“新生事物”, 还缺乏规范性的认识和界定, 更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以往有关领导干部履行职务的某些开支标准, 大多由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制定、检查部门制定、颁布与监督, 没有纳入政府公务日常管理工作中来, 既缺乏涵盖政府公务人员所有职级的“普遍性”, 又缺乏政府公务日常开支标准的“确定性”和“透明性”。所以, 有必要将职务消费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来。领导干部一般在任期内的年职务消费大体可以用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 在任职期间每年车辆费用的评价。 (2) 在任职期间每年招待费评价。 (3) 在任职期间每年公费考察以及学习费用评价。 (4) 在任职期间每年通讯费评价。 (5) 在任职期间每年办公室支出报销评价。充分发挥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监督检查作用。负责人职务消费纳入年度审计计划, 由审计部和各审计分部组织实施。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负责人和管理存在重大失误的单位, 视情节轻重, 予以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针对评价内容, 综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价其是否存在职务消费成本过高、支出随意性较大、支出漏洞较多等问题, 审计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部门横向或纵向比较的理论依据。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职务消费, 必须做到: (1) 职务消费评价单位化:职务消费单位化改革, 主要是对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票据报销部分进行改革, 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核定标准, 包干到人;在支付和结算方式上, 实行单位化。 (2) 职务消费评价的透明化:规范隐形收入, 减少肆意职务消费。更重要的在于建立报酬与业绩相吻合的报酬机制, 使隐性收入变为阳光收入。这种机制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尊重市场规律, 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规则, 是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评价重点。 (3) 职务消费评价的细节化:评价职务消费, 关键在提高管理权力和管理用权的有效性, 建立细节化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用权”, 上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评价;对于有权者及其用权行为, 不是没有管理, 就是管理粗放。

3 结语

当前形势下, 职务消费是中国国情条件不可避免的产物, 同时职务消费的腐败现象也必然存在。诚然,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意义重大。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职务消费, 对审计工作起着参考的作用, 当然, 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制度是解决职务消费腐败的根本办法, 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建立, 相信职务消费评价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目前, 职务消费引起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两会期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也对职务消费问题进行了阐述, 因此正确评价职务消费, 势在必行。阐述了当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现状, 分析了其相关问题, 基于经济责任审计, 提出了职务消费的正确评价措施。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职务消费,评价

参考文献

[1]饶自斌.刍议以改革的方法解决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的消极腐败问题[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04) :73-75.

[2]卢金国, 邱礼斌, 周兆东, 舒旺彩, 周双全, 段仁茂.透视职务消费中的问题[J].中国监察.2003. (18) .

职务消费 篇8

相对于以往规范国企领导人廉洁从业的一些原则性规定, 此次四部门用非常明确的“禁止性条款”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四部门表示, 暂行办法的发布, 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 坚决制止与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的职务消费行为和奢侈消费风气。

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是指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时, 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消费性支出。

此次四部门列出的12种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禁止行为包括:

一、超标准购买公务车辆、豪华装饰办公场所, 或者在企业发生亏损期间, 购买、更换公务车辆、装修办公室、添置高档办公用品。

二、超标准报销差旅费、车辆交通费、通信费、出国考察费和业务招待费。

三、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承担的购置住宅、住宅装修、物业管理等生活费用, 或者挪用企业的材料物资, 修建和装修个人住宅。

四、违反规定用公款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 或者用公款支付非因公的消费娱乐活动费及礼品费。

五、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负担的各种名义的培训费、书刊费等。

六、违反规定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或者支付相关费用。

七、违反规定用公款为个人变相支付各种理疗保健、运动健身和会所、俱乐部等费用。

八、违反规定用公款为亲属、子女支付各项费用, 或者用公款支付应当由个人承担的其他费用。

九、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在企业内部或到下属企业以及往来单位转移职务消费支出。

十、通过虚开会议费发票及虚购物资材料、固定资产、办公用品等名义套取现金, 用于职务消费支出。

十一、以各种名义对已配备公务用车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发放用车相关的补贴。

十二、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职务消费。

四部门明确, 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负责人年金、住房补助等支出的管理。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制度, 应当以适当方式向职工公开。

上一篇:少自由度并联机构下一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