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现状

2024-10-19

消费现状(精选12篇)

消费现状 篇1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2007年GDP年均增长9.8%,近十年(1998年~2007年,下同)更是保持11.8%的年均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不断减弱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2008年GDP总量已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国内居民享用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其突出的特征是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我国投资率由1998年的36.2%上升至2007年的42.3%,十年的平均投资率在40%以上,比世界平均投资率(20%左右)高出近2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则由59.6%下降到48.8%,十年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20多个百分点。我国的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是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98年的76%下降到2007年的72.7%,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政府消费由24%上升到27.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持续扩大。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74.4%和25.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比1998年分别提高和下降11.3个百分点。由于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经济增长过份依赖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十年投资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26.4%上升到2007年的40.9%,而消费的贡献率则由57.1%下降到39.4%,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弱化。我国投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消费率偏低,投资率过高,往往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导致企业效益滑坡,失业增加;还造成内需不足后,国内企业为寻找出路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从而导致出口压力增大,因此引起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外部风险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居民消费率持续过低,不但使投资行为有可能偏离目标,即投资为了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行为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持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个结果应该是我们不愿看到和着力去避免形成的。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

二、消费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但城乡与地区差距明显

改革开放给我国居民消费品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目前的市场实现了商品供应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供应方式由单一落后向多样方便现代的重大变化,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并基本形成。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210亿元,增长56倍,年平均增长15%。近十年消费品市场在前二十年飞速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基础上继续高速发展,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1.9倍,年平均增长10.3%。但城乡与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近十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增长1.9倍,但城镇居民购买消费品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使得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村居民购买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70355亿元(市和县合计),比1998年增长2.9倍,而农村居民购买18855亿元(县以下),仅增长2.1倍,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则分别上升和下降了5.5个百分点。我国目前有近8亿农民居住在农村,按人口计算的人均消费品购买量则更低。分地区看,2007年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10个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875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12个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728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不断扩大

1.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对比。

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的因素。排除其他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居民消费支出必然随着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亦逐年得到增加。但由于主要受农村居民收入増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使得原有的城乡消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元,比1998年增长1.5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仅比1998年增长94.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不同步,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不同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55元,比1998年增长了94.1%,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265元,仅比1998年增长88.7%。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仅绝对额相差较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的27.5%),而且从消费支出比例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近十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历年环比增长速度虽然大多数年份略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但均低于历年同期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年扩大,城乡消费水平对比项的比值虽起伏不大,但其消费的绝对值持续拉大。

2. 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对比。

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且收入水平上升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因此,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是消费倾向。所谓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低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消费倾向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在不同条件下,各种因素所起作用大小差异极大。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前十余年间,我国商品供应短缺,居民也大多数处于低收入阶段,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较高,若不适时地抑制消费,将会加剧商品供应短缺程度,而且也难以实现高积累率和高投资率,进而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商品供应短缺时代已成为历史,国家实行的是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所以会逐渐出现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那么我们实行消费战略转移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而是尽可能使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放缓。应该说目前通过采取一些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对比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整体差距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由于各自所处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消费偏好不同,因而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目前偏向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的消费。

在我们选定的四类居民主要消费品中,近十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和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虽逐年降低,但目前仍有近一半的消费支出用在了食品消费上面;而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和用及服务性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其比重变化的绝对差距起伏不大。

恩格尔系数指一定时期内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具有判断居民消费水平、判断居民生活富裕或贫穷水平的功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呈反比状态。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充分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从以生存为主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的消费模式。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4.7%下降到2007年的36.3%,依照我国目前实际,已由小康型逐步过渡到了富裕型。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7年为43.1%,整体上虽达到小康标准,但其消费水平大体只是城镇居民十年前的水平。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民生活改善速度有所加快。从表9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绝对差距正逐年缩小,2007年绝对差距为6.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如果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的比重相对较高,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而美国为13.7%;英国和德国为12.2%;法国、日本、韩国为20%左右。同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10.4%,而主要发达国家在3.7%~6.4%之间。我国农村居民的差距则更大。

(2)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差距对比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们选取了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从而从消费质量上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主要以粮食和蔬菜为主,奶及制品消费量最少,主要解决的是吃饱的问题;虽然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但从消费比上看,其消费数量明显少于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消费的奶及制品、猪牛羊肉、水产品和禽蛋及制品的数量明显多于农村居民。这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更加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其消费质量明显高于农村。

(3)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明显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多少,也是衡量居民家庭富裕与贫穷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因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的差异,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差距明显。我们选取了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有代表性的12种耐用消费品进行对比。

2007年,在选取的12种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中,农村居民仅摩托车的拥有量高于城镇居民,其余11种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均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摩托车拥有量较低主要还受使用方面的限制。除了一些传统的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热水器、微波炉等),城乡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外,近年来陆续走进居民家庭的新兴耐用消费品(如空调器、家用电脑、摄像机、移动电话、家用汽车等),其城乡居民家庭的拥有量差距更为明显。这也同时说明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很大。

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居民消费行为是由居民消费意愿支配的,而消费意愿的形成不仅由居民收入决定,还同时受消费环境和相应消费模式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形成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还同时形成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除居民收入水平外,还有诸如基础与公共设施、消费倾向、消费内容、消费规模和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是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明显。2007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达242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81元)的2.4倍,比同期人均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西藏(3215元)高出6.5倍。人均消费超过或接近万元的地区还有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人均消费不足5000元的地区还有贵州、甘肃、云南、江西、青海、广西和新疆。二是农村居民的地区人均消费差距比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要大得多。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异系数达5.8(即高消费地区与低消费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的比值,下同),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系数为3.3。三是不同地区居民的城乡消费差距也不尽相同。2007年全国居民的城乡消费差异系数为3.63,其中城乡消费差距最大的地区是贵州省,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系数高达5.1,其他差距较大的地区还有甘肃(4.47)、西藏(4.05)、广东(3.89)、新疆(3.87)和重庆(3.84);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最小的地区是江苏省,其差异系数仅2.28,其他差距较小地区还有北京(2.29)、上海(2.31)、浙江(2.47)、天津(2.65)、福建(2.71)、海南(2.79)、黑龙江(2.79)和吉林(2.85)。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潜力的初步定量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物质财富日渐丰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相对弱化,我国居民的消费现状整体上不容乐观;二是从居民消费角度考察,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还是从我国城乡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居民之间进行比较,均存在很大差距。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扩大居民消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消费环境等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亦呈明显的二元状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巨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潜力很大,但难度也很大;四是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居民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其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待挖掘。那么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尤其是如何提高农村居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以及低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和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换个角度看,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确实处于很低的水平,应该是到了“谷底”。如何做到触底上升呢?我以为必须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时机,相应地快速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和均衡地提高,以便与世界接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从而也使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得到协调统一和均衡地发展。

目前,许多有识人士纷纷在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敬言献策,其中不少“高见”被各级政府决策时采纳。我认为要扩大或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充分挖掘目前的居民消费潜力,除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外,必须或主要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树立现代消费观和建立促进居民消费持续稳定提高(或增长)的长效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居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向入手,力争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消费观念,突破传统消费观的束缚,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消费观,实现消费观念的现代化。

消费作为人类的一种生产、生活行为,潜在受制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而消费观念的形成又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消费观的本质是对消费的认识问题,是对消费的科学、理性认知,是形成科学的现代消费观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出现的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固然有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居民在消费上有后顾之忧,不敢消费,也不愿消费。这些也确实在制约着居民的消费,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更不是问题的实质。我国持续的消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的落后的消费观念。近年来我国在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实施上往往事倍功半,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消费观念尚未实现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消费观念转变,尚未形成现代消费观念,因此许多消费行为均受制于传统消费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把消费与浪费相混淆,把消费与奢侈腐化相联系,甚至把鼓励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对立起来。这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的转变有一个长期和渐变的过程。但这些传统观念对当前居民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有较大影响,进而制约着市场活力,导致消费不足和内需拉动不到位。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要大力宣传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形成居民稳定和健康的消费心理,积极去满足而不是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消费的社会氛围,从而树立健康、积极和科学的现代消费观;在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和消费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提倡居民适应现代消费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投入,加快改善和提高其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促进居民消费的重点在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保证居民较好的消费预期,所以在宏观政策取向上,要体现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而不是采用行政手段人为地限制居民的正当消费,如目前有些城市对某些商品限购、对汽车限行的做法值得探讨。有些措施看似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但实际上是在用行政办法抑制居民的正当需求,虽然短期内可能奏效,但它干扰了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和流通规律,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且限制居民的正当消费需求,也是对居民消费权利的不尊重。如对汽车限行只能提倡,而不应当限制其上路和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2. 建立和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努力营造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宏观上讲,应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透过财政机制优化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藏富于民”,让居民“有钱可花”,并在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统筹解决影响居民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居民“有钱敢花”,减轻或消除广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在城乡、地区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加快制定和出台鼓励其消费的政策措施,不断缩小它们的差距,加快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努力做到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地增长和提高。

(1)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的二元消费结构特征。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滞后于城镇居民10年~15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巨大差距,只能说明扩大农村消费的潜力巨大。而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则难度很大。因为在短期内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不可能赶上城镇居民,甚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加之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较差、消费观念陈旧等因素,在短期内要将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可谓“远水不解近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差距,只能通过建立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去逐步缩小这种差距,而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差距。要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将农村市场和农村居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要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特点,调整产品供应结构;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从宏观上和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目前应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要以此为支撑,使其成为扩大农村消费和农民致富的引擎,使得大多数农村居民不仅实现“城市梦”,还能实现“住房梦”和“创业梦”。这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举措,这样才能够在居民消费方面获得大的改善和飞跃。但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并没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同步推进,而是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只能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2)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步伐,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我国已进入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都进行了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收入转移支付,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避免社会矛盾加剧和消费者信心不足、消费与生产增长不同步的问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第二层需求就是安全需求。即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总体上已经满足了生理需求,正停留在第二需求的门槛。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多项福利制度的改革,传统的由政府和企业“统包”体制被打破,而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又不健全。所以由于社会保障功能弱化导致目前居民未来预期支出大大增加,部分消费性资金转入了保障性资金。如200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比1998年末增长2.3倍,既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又大大高于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储蓄大量增加对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即期消费影响较大,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步伐。所以只有加速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减轻居民预期支出压力,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我认为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才有可能完成。首先要加快出台社会保险、社会援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法律法规,并严格监察执法;企业要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家庭和个人也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要引导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当前最为急迫也是城乡居民最为关注的就是要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尤其是需要将大部分中低收入者纳入社保体系,如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要全面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体系的建设投资力度,并尽快放开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准入,使民间资本和外资尽快进入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领域。还要把启动消费与扩大就业相结合,使劳动者就业面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而持续扩大等。以切实解决制约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刺激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3)密切关注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不同的鼓励其消费的政策。改革开放30年,使目前我国形成了主要的三大不同的收入和消费动态群体,从而也形成了三大群体各自不同的消费特征。首先是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消费群。这部分居民人数较少,约占总人口的7%、城市人口的20%。是以城镇居民为主体的富裕型、极富裕型的消费群体。这部分高收入的居民在目前我国的大众化消费供给对其已经过时,他们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所以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充分注意其导向作用,积极引进或开发代表中国未来的消费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次是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这部分居民约占城市人口的70%,农村人口的20%。是以城市绝大多数居民和农村少数比较富裕的居民为主体的消费群体。这部分居民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转变阶段,构成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市场最活跃、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呈多样化的群体。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转型和升级步伐,是继高收入群体之后消费市场强有力的跟进力量。要针对这部分居民特点,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到“适销对路”。并相应制定实施鼓励其消费的政策,促进其即期购买,快速释放其购买力存量。如加快建设中低档个人住宅、制定和实施鼓励经济型和较低排量私人轿车的消费政策等。再次是低收入支持的“培养型”消费群。这部分居民约占城市人口的10%,农村人口的75%。是以城市低收入阶层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为主体的消费群体。这部分居民收入较低,消费能力较弱,尚处于“想买而缺钱”的阶段,是目前中低档消费市场的主体。因此,加快增加这部分居民的收入是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也迫切需要国家消费政策的培育和大力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异常艰巨,需要综合治理和多管齐下,并将其上升到改革的攻坚任务去完成。此外,还有约占农村人口5%的勉强摆脱衣食困扰的更低收入的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贫困居民和城市居民中衣食堪忧的极少数贫民,这部分居民也是目前开展的扶贫攻坚战的重点对象。

在主要集中的三大消费群体的地区分布上,中、高收入群体比重在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较高,分布也更集中一些;而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数量要少一些。这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全面和均衡协调发展,有赖于目前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上述“3+1”消费群体的居民,随着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其数量与比重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么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密切关注不同消费群体的变化动态,适时地制定实施分别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鼓励其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使他们的消费欲望均得到有效激励,并“各得其所”,共同推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迈上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台阶。

消费现状 篇2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居民日常消费习惯及行为的市场调查问卷,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所填写的资料我们郑重承诺将为您保密,敬请放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请问您的性别是:□ 男□女

2、请问您的年龄是:

□15-18岁□19-24岁□25-29岁 □30-34岁 □35-40岁 □41-50岁

3、您的教育程度是?

□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大专□高中/高职□初中或以下

4、您的月收入是?

□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以上

5、请问您的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元)?

□500以下□500-1000□1000-1500□1500以上

6、您间隔多久购物一次?

□≤一周□一至二周□二至三周□三至四周□一个月□一个月以上

7、请问您是否进行网购?

□是□否

8、请问您每季度(三个月)用于实体店购买服装的费用(元)?

□300以下□300-500□500-800□800以上

9、请问您每季度(三个月)用于网购购买服装的费用(元)

□300以下□300-500□500-800□800以上

10、请问您更喜欢去实体店购买服装,还是喜欢去网店购买服装?

□实体店□网店□一样□无所谓

11、您不喜欢去实体店购买服装的原因是?

□款式少、可选择少□花费时间少□逛街很累□平时工作学习太忙,没时间□导购员会干扰你的选择

12、您不喜欢网店购买服装的原因是?

□款式太多、花费很多时间做选择□无法试穿导致尺码不对□实物和照片相差很远□无法确定衣服质量□担心购买后个人信息被泄露□物流不给力不能及时收货

13、当您选择实体店购买服装时,请按重要性排列以下影响你购买的因素 □款式□质量□价格□品牌□舒适度□购物环境和导购员态度

14、实体店购物您经常去哪里消费?

□步行街□辰阳路□南岳路□常德□长沙□其他

15、网络购物您会去哪?

□易趣□淘宝□天猫□唯品会□拍拍□网易□亚马逊

16、在未来你跟趋向于那种购物方式?

我国消费现状的分析 篇3

[关键词] 生存型消费 享受型消费 发展型消费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成就,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方式也由生存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转换。众所周知,人类的消费活动可以分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在改革开放前的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只能是为了吃、穿、住的生存型消费,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就会追求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

享受型消费就是人们为了满足享受需要而产生的消费。比如,人们消费高级食品、娱乐用品、旅游、某些精神文化用品及服务,就是因为这些消费资料能满足人们舒适、快乐的需要。享受型消费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享受型消费渗透于人类的一切消费领域之中,很难把它与生存或者发展型消费严格区分开来。而且,既可以说它是物质性的享受型消费,又可以说它是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费。从本质上说,享受型消费可以使人们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我们知道,促使人们购买商品的因素是动力、需求和动机,以及购买行为的享乐方面。许多购买者是部分地由享乐的目的而驱动的狭义的享受型消费是指休闲、娱乐、旅游及文化消费。实际上,休闲、娱乐等所使用的耐用消费品也被认为是享受型消费的范畴。

发展型消费主要是指教育消费,事实上,教育是人的再生产活动之一,它是对人的投资。教育比耐用品具有更为持久的性质,对人的一生起作用,它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未来收入。

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形式,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会要求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消费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已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这一趋势具有四大标志: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

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温饱经济转向小康型富裕型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享受型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以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例,上升较快的是娱乐和文化教育消费,由1985年的3.9%提高到2001年的11.07%,上升7.17个百分点,而医疗卫生消费上升了3.14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消费上升了4.53个百分点。其原因是文娱类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由11.74%提高到89.44%,以及教育投入加大。另据预测,2005年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4.2%,上升到第二位;农村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达13.9%,也将上升到第二位。

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的统计数字也支持以上的观点。广东省200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153元,同比下降3.3%,但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享受型、发展型的支出呈增长趋势。其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287元,增长5.5%。浙江省高收入城镇居民户2000年人均用于娱乐文教服务的支出为1,791.77元,比全省平均高95.3%,其中,人均旅游支出333.08元。2000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费支出为8,868.19元,而娱乐文教服务支出为1,227.70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4%。这与前面所预测的2005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上海市1999年该比重为13%,1998年为12%,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2001年公务员加薪,北京公务员65.6%的打算投入到文化消费中,41%的北京公务员选择旅游消费、休闲、消费,68.9%选择日常消费;到歌厅听歌,已成为长沙人经常性的娱乐活动。2001年长沙人均文化消费达1,049元;深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1,111元,比1995年实增1.3倍。从1995年~2000年,深圳人的旅游消费平均增长18%。

虽然从收入消费支出看,我国消费类型已转入享受型消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又有很多不同。

首先,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了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较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280,是当时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但到了199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0.343,2000年就已达到0.417,已超出国际公认的0.4的标准,据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高达0.458。其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990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一直在增加,分别为0.230、0.280、0.300、0.320,尚处于合理区间,说明尽管这些年城市有一部分暴富,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差距尚不显著。而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30,比1995年的0.390高出了4个百分点。2000年最高收入的20%的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47.30%,次高收入的20%农户占总收入的21%,中间收入20%的农户占总收入的15.2%。最高收入的1%农户拥有全部收入的9.6%,其拥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计的1.7倍,按照人均收计算达到26,290元/人,每户家庭纯收达到102 700元,分别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表明農村由于各个家庭成为独立经济主体,收入分配差距比城市要高,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且比城市基尼系数要高出许多。

再有,我国目前的教育、住房、医疗的“三高”消费使居民不敢消费。首先,近几年来我国家庭教育需求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由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和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教育支出增幅大大超出其他消费支出。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2005年十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不断加快,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呈现大幅提高之势。从城镇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7.6%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1.6%。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其次,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再有,医疗保健消费也较高,调查显示,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提高到7.6%。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这三大消费的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的抑制,更为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居民还为此产生了强烈的支出预期,形成了平日节衣缩食和难以轻松消费的现象,对整体消费需求产生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消费群体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享受型消费的群体:主要是人数占总人数的20%左右,而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80%左右的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享乐主义”消费比较普遍。首先,经济发展使人们的购买力增强,从而人们有能力享受生活。其次,富裕阶层中的一部分人过分沉溺于享乐,具有示范效应。根据滴入理论,较低阶层的人总是模仿高阶层的人,影响力是由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传递的,因为社会中较贫穷的群体总是寻求变得更好。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渲染,以及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盲目“超前高消费”,以“大款”为模仿的对象,住宾馆,吃酒家,穿名牌。

2.生存型消费,占20%左右的城镇低收入阶层居民和40-50%左右的农村低收入阶层居民,由于其收入水平较低,再加上教育、医疗、住房的高消费,使他们的消费方式只能维持在低水平,只能满足于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再有,农民追求消费的物质性、实用性,忽视消费的精神性。用于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方面的享乐型服务型消费,虽有所增长,但在大多数农户中还是空白。

3.占60%左右的中等收入城镇居民30%左右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应该进入享受型消费方式的行列,但由于我国三高消费的现状和人们消费方式的不同,部分居民有住房、有医保、在消费预期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放开消费,享受型消费就多一些。部分居民无医保、住房和教育消费预期比较高的情况下,就不敢消费,生存型消费就多一些,这也是我国银行存款居高不下,而人们的需求又普遍不足的原因。

4.随着职场竞争压力的增强,人们的发展型消费将会逐步提高。教育投入将会占较大的比例,这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性建议

我们知道,消费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必须刺激现有消费并且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为了刺激人們更多地消费,社会应创造更好的消费条件和消费设施。结合我国消费转型的这一特点,即从生存型消费正在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化。这表明享受型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大,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会有较大的增加。于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享受型消费的需要,社会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第一,国家应该加大休闲产业的建设力度。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并能刺激人们的消费行为,又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由享乐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提高全体居民的身心文化素质。第二,国家要加大力度解决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的三高问题,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使老百姓敢于消费,扩大享受型消费人群的比例。第三,努力解决低收入人群的温饱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第四,各省市应该建设各自的多功能型的大剧院以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要。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发达地区应该建设大剧院,欠发达地区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剧院,以便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消费现状 篇4

关键词:消费时代,艺术品,低价艺术品

一、雅俗共赏的消费时代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同以往相比, 新时代的我们每天看到听到到的信息在以爆炸般的速度增长着, 艺术文化领域当然也如此。如今打开电视, 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换来换去, 却百变不离其中。很多艺术家批判这种艺术, 认为它们甚至不能算艺术, 顶多算是一些趣秀文化, 相亲文化这类的节目,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是受欢迎的, 否则它们怎么还能继续在各味低级的快餐文化。原文化部长刘忠德就曾经两次对当时火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发表了严厉的批判, 说那是一种恶俗的文化, 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极其深远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 像选大电视台活跃呢?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承认,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 无论是高雅的艺术还是大众的文化, 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地, 这是我们所要接受的基本观点。

二、老百姓“买得起”的艺术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 提到艺术二字, 常常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用高雅、诗意、内涵等词汇来形容它, 以往, 我们的艺术总是神圣的, 高高在上的, 甚至是大众不懂的, 那就是艺术。到了当代,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大众的物质生活已经比以往富裕了许多, 走上了另一个新的层次, 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之后, 人们开始慢慢追求其更高一层的精神生活, 此时的艺术被大众请下了“神坛”, 艺术不再是少数人所拥有与理解的。在中国, 当代的艺术在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发展浪潮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国的艺术已然走进了消费时代,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

笔者想说的是, 既然当代的艺术已经被带入了消费的时代, 那么它肯定会受消费时代的一些经济规律的制约。在生产时代, 我们会追求那种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在充满了物欲的消费时代, 谁还会去说空话、搞空想?艺术本身就是消费品, 是让消费主体选择的消费品。任何传统的, 古典的, 都是被消费的。这时候, 有不少的人开始说, 当代的艺术界, 溢满了欲望, 已经没有艺术的纯净了, 只有古老的传统的才是真正的经典的, 不可替代的, 这样的观点其实笔者认为有些偏激了。刚才说过, 当代艺术在消费时代这个大环境下, 必然会受其一些规律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自然会导致艺术的多元化, 就像我们所说的以多元取代极少数。

艺术在消费时代, 提到“消费”二字, 有些人会觉得, 艺术不是百姓能“消费”得起, 而是少数人用来欣赏与收藏的。而其实不是这样的, 其实所有人都能够消费“艺术”, 新世纪的到来, 伴随着的是艺术消费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有很多的天价艺术品诞生, 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能让大众买得起的艺术品, 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 而是走进人群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形式, 我们国人对于艺术的欲望也大大地被激发了。不止国内, 如今世界各地的大小艺博会, 其间大多也都是相对廉价的各类艺术品, 什么样的价格才能算是廉价呢?据调查一般大众比较认同的就是2万块钱以下的一些艺术品。这说明在消费时代的大环境中, 艺术绝对是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许多人都开始关注并且购买艺术品, 把这作为品味生活的一部分。

三、艺术品的投资

当然艺术品消费的热潮兴起, 不仅仅是人们为了品味二字, 在商业的时代, 自然会有人讲眼光转到艺术品投资上面, 目前市面上廉价的艺术品销售额与天价艺术品相比犹如九牛一毛, 然而其总体销售量却占了大部分艺术品销售量, 这说明艺术品的营销是拥有巨大的潜力的, 就算保守地说, 在购买艺术品的人中也至少有80%的人是有投资的心态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得不说一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在那些国家人们已习惯在画廊画店里购买自己心仪的一些价格比较低的艺术品, 他们的目的很少是为了日后升值而投资, 仅仅是为了放在家里作为装饰来欣赏, 这和我们国家是有不小的差别的。以前中国老百姓提到购买艺术品, 大多会觉得这是有钱人之间的游戏, 而现在, 从国外比较成熟的廉价艺术品市场的模式来看, 大多数中产阶级才是艺术品的主要消费者, 也是稳定的消费者阶层。在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 如北京、上海等地, 也有不少的中产阶层, 如今这个阶层已经在不断增多壮大, 他们也开始热衷于购买一些低价的艺术品,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中产阶层在我国也将成为低价艺术品的主要购买力。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除了之前提到的中产阶层和一些艺术爱好者, 其实更多的人是没有加入消费艺术这一行列的。虽然说2万块钱以下在艺术品中是属于廉价的, 但这个价格在我国毕竟还是只有中产阶层或者以上的人才能够消费得起。虽然现在我们经济发展迅速, 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民众还是不能或者不想购买艺术消费品。笔者采访了在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和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长辈们, 得到了一些他们的看法。艺术学院的同学很多表示他们愿意购买艺术品来欣赏和收藏, 但是目前的所谓廉价艺术品价格, 在他们看来仍然是太大的开销;而很多的长辈则表示没有想过要去购买艺术品, 认为那是多余的消费, 或者是觉得价格太过昂贵, 买一件就会消耗不少的工资, 因此还是不买的好。从这些看来, 消费艺术的问题还是在价格上, 或者说大多数民众的收入还是跟不上低价格艺术品的价格。

在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 文化消费已经在大步向前迈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这也是文化艺术该走的正确方向。如今我们科技发展、经济进步迅速, 这些都给消费艺术做了很好的铺垫背景, 我们必将走向消费艺术的繁荣时代。

参考文献

①《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与未来》.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县消费贷款的现状及对策 篇5

的不良资产出现,而有些行过左地上收审批权限,严重束缚了基层行的自主权,挫伤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对比较成熟的个人消费贷款项目,应将授权权限下放给予县级支行。在办理消费贷款时,在注重法律文书有效性的情况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做到随时随贷,方便消费者。

4.积极营销、拓宽消费贷款的市常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各项消费贷款,努力培育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不能以自己来断定分宜县的消费市场,例如高档耐用品消费贷款,当时大多商业银行认为该项品种在分宜没有市场,结果交行仅今年上半年新增了高档耐用品消费贷款350多万元,2004年贷款余额为299万元。在品种增加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应拓展消费人群范围,使广大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及广大农民当中培育其消费观念。

2005.1.3

中国消费金融现状与前景 篇6

国际对比彰显

中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

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誉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的拉动力量分化越来越明显。从GDP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投资和出口所占的比重则逐渐上升;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受到冲击,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发明显,居民消费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则降到了35%以下。这与成熟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有明显差异。

而从美国和日本GDP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一直在美国和日本的GDP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 以上,日本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另一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消费占GDP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这表示,伴随着经济模式的成熟与经济结构的日渐合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反观中国现状,我国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且发展趋势不甚合理——这些结果一方面展示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未来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无限潜力。

政府政策为消费金融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6629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消费也由原来的生存型向现在的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居民的消费升级步入快车道。消费的升级必然会带动产业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已经高度重视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李克强总理在年中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助推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等信贷需求”,还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消费金融具有额度小、办理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在风险控制系统的支持下,无抵押的消费分期付款业务能大大提高城乡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与创收能力,进一步帮助各收入阶层的消费者享受现代金融产品带来的便捷生活,享受普惠金融。为了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银监会在11月22日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增加了允许境内非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以促进消费金融公司股权多样化,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消费金融优势资源,扩大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异地业务,放开营业地域的限制;这些都为消费金融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微观数据揭示

消费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9年初,美国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是企业(非金融、非农场)持有的金融资产的2倍以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开始成为居民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居民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而我国家庭对消费金融的参与情况还和美国存在极大的差异。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于2011年在全国24个城市开展了《中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调查》,其微观个体数据向我们展示了消费金融发展的广阔空间。

根据该数据计算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城镇家庭的负债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家庭的负债总额和负债的参与率都不高,即使金额最高的房贷也仅仅占到总资产的4%。而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理性的家庭应该合理地选择负债来平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消费,例如对于28~35岁的青年家庭正处于结婚生子阶段,面临买房、生子等人生重大的开支,但这些家庭的主要成员往往刚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还没有充足的积蓄来满足这些消费,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贷工具提前消费,然后用中年阶段工作的收入来偿还贷款,通过信贷工具将中年阶段的一部分消费转移到了青年阶段,不至于因为积蓄的不足而推迟一些人生目标的完成。但我国还有大于三分之一的家庭从未利用各种信贷工具,来最大化地合理配置不同生命阶段的资源,满足不同生命阶段的消费需求。这些结果说明在我国开展消费金融的普及教育,引导适度合理的消费,我国在消费金融领域将展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广义的消费金融包括四大领域:房贷、汽车金融、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其中房贷的金额最大,远远超出其他三项,这与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高企,房屋总价要远高于汽车、旅游、教育以及日常支出有关。房贷的参与率仅有18%,分析其原因,发现被调查样本中有63.9%的家庭已经拥有自住房并且无房贷,这部分家庭无刚性的购房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中国城镇家庭的传统观念中攒钱买房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家庭选择攒足钱再全款购房。

在参与率上,可以看出信用卡的参与率最高,达到33.1%,这说明我国信用卡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人群选择信用卡作为日常支付的手段,但信用卡信贷负债额度比较低,占家庭每月平均支出总额的13.5%,这一方面说明在日常消费中,信用卡的支付功能受到了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说明信用卡的信贷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更多地是承担支付的功能,其信贷功能仍有深度挖掘的空间。

汽车金融的参与率最低,仅有2.3%,金额也远远低于房贷,这可能是由于汽车本身价值相对较低,而且保值功能远远低于住房,多数家庭购买汽车仅仅为了消费,而不会像购买住房时具有投资的动机,所以在购买汽车时会倾向于选择全额购买或者不购买。

与其他三项相比,消费贷款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和参与率都非常低,分别为0.1%和5.9%。我国城镇家庭消费金融中在扣除住房和汽车贷款后,消费贷款金额的比例很低,仅有2.4%,而在美国,扣除这两项之后的消费比重仍高达 25%,其他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比例也远高于我国水平,也反映出我国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总体上看,与成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展示了未来我们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第二,新一届政府的各种政策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微观数据显示我国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真正与消费活动直接相关的产品规模相当有限,二是消费金融产品提供主体较为单一,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市场主要的提供者,除此之外则是少量规模较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直接从事消费、流通行业的非金融企业则几乎没有参与。

追本溯源,造成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迟滞的原因,除了与中国人传统的量入为出的观念有关外,还与我国目前能够提供消费金融产品的机构较少以及相关产品种类比较单一有关。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提供消费金融的机构除了有传统的商业银行外,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性的消费金融公司,如金融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商等。同时,其消费金融产品种类丰富,有房屋净值贷款、分期付款、个人信用额度贷款以及发薪日贷款等。在今后消费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大力发展专业性的消费金融公司,努力扩大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同时针对不同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的消费者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实行差别化信贷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出消费金融业务品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消费现状 篇7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意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我国各个领域, 在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时, 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文化消费“口红效应”频频见诸于报端。在很多专家看来, 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翻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其成绩有目共睹, 然而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却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国际经验, 一定的GDP发展水平, 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 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根据国际算法, 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了1700美元, 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 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亿元以上。换句话说, 中国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仅仅不到1/4。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 文化消费存在海量发展空间, 文化消费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之一, 加强文化消费研究势在必行。

文化消费是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内容而言, 通常可以把文化消费划分为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服务消费两种形式, 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消费项目。文化消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费的水平, 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与速度。研究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可以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文化教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及区域文化经济制度的有效性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 文化消费的发展受到诸多元素的影响, 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心理动机、个人收入、地理环境等。文化消费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时需要多学科、全方位着手, 以拓宽研究领域, 深化研究内容。鉴于文化消费研究涉及数据广泛庞大, 为更为细致微观研究, 我们选取典型城市, 以点带面, 深入探讨。作为东部沿海城市, 杭州经济发达,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其文化消费发展在东部城市具有代表性, 并对中西部城市具有示范意义, 因此本文重点调研杭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二、利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文化消费比例

根据杭州市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 2000年以来, 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都有大幅增加, 200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9元, 是2000年的2.24倍, 人均消费性支出14895元是2000年1.91倍。下面我们利用恩格尔系数分析杭州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 探讨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通常认为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关系如下:恩格尔系数大于60%,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50%到60%之间,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温饱阶段;40%到50%之间, 居民生活消费实现小康水平;在20%到40%之间, 居民生活消费趋向富裕;小于20%, 居民生活消费最富裕。根据杭州市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以来杭州历年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文化消费所占比例 (见表1) 。

(根据《2008杭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http://www.hzstats.gov.cn/) 。)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一, 从宏观层面来看, 杭州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明显, 虽然用于食品的支出依旧占据消费的第一位, 但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所占比重则日趋增大。从表1可以看出, 教育文化、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三者的总和逐步接近40%, 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步进入较为高级层面。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2000年以来杭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已经基本处于40%之下, 交通和通信的增幅最快, 最高年份 (2006年) 曾达到2000年的4.65倍。文教娱乐支出增幅明显, 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6年达到2010元, 为2000年1.86倍, 其在整个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000-2004年一直处于食品支出之后, 居第二位, 2005年始让位于交通和通信排第三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比例逐年下降, 表明耐用产品逐步到位,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见一斑。第二, 当前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居住消费基数日渐增大, 反映出近年来杭州房价涨幅过快, 居民购房压力增大的实际状况。其次, 2005年以来文化消费发展略显缓慢并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最后, 2007年城镇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明显上升, 交通和通信及文教服务支出也有下滑趋势, 这与2007年我国物价飞涨存在很大关系, 据相关报道“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同比上涨6.5%, 与8月创出的十年最高点持平”。从这里可以看出居民文化消费的波动受经济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

三、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ELES) 模型分析杭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倾向

在研究消费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中,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实用效果一直备受好评。经济学家Luch提出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Y为收入;bi*为边际消费倾向, 而且bi*≤1, 为边际储蓄倾向;Xi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PiXi为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 PiXi0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消费倾向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直接运用截面资料进行参数估计, 无须任何有关价格 (水平) 的信息, 还可以用来进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基本需求分析。

根据表1数据, 并由 (1) 设: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 根据ELES模型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 分别以人均消费性支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为因变量, 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各指标的t统计值、相关系数R、模型判断系数R2见表2。

分析表2数据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 杭州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35, 即杭州城镇居民新增收入中有63.5%用于消费支出, 消费需求旺盛, 对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稳步发展作用巨大。从数据上看, 交通和通信边际消费倾向为0.209, 说明汽车消费、手机消费、网络消费发达;食品边际消费倾向依旧占据第二位, 衣着和居住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76和0.074, 占据第三位和第四位。反观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61, 居于第五位, 这与其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差距较大。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虽然杭州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基数较大, 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较高, 但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十分低, 且有递减趋势,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8杭州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http://www.hzstats.gov.cn/) 。)

从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来看, 2000年以来, 在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深入的背景下, 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 生存性消费资料比例不断下降, 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资料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杭州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据“低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生存资料为主, 主要包括简朴型消费结构和温饱I、II型消费结构。中层次结构是以追求发展资料为主, 主要包括温饱III型和小康型消费结构。高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享受资料消费为主, 主要包括比较富裕型和以后的富裕型消费结构”这个标准, 杭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从小康型消费结构向比较富裕型、现代型消费结构迈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 文化消费虽然有较大幅度发展, 但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边际消费倾向不足这一问题十分明显, 尤其值得业界关注,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汉辞:我国居民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不到1/4[EB/OL].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70228/13958516.html.

[2]陈芳、周英峰、郭奔胜:2007:物价持续上扬的背后[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1/15/content_7081096.htm.

[3]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EB/OL].www.njcdtjx.com/upload/month_0707/gd7k_2.doc.

消费现状 篇8

文化消费承载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使命,关乎人们对幸福感的诉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走过一段令人瞩目的高GDP增长时代,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更快地融入了全球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环境获得较大改变。丰富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益成为制造业大国,GDP增长迅速,物质产品变得更丰富,然而,依托制造业所带来的经济高增长是一种高消耗且低附加值的经济,需要密集的廉价劳动力,对环境破坏严重,缺乏可持续性。中国在此格局下,文化消费突颖而出。尽管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选购余地更大,但是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更能激起人们的愉悦感与幸福感,使人们获得别样的体验与感受。好莱坞电影及国产商业大片的热映足见文化消费需求的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王国的境遇使中国面临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众多社会民生问题的出现则显现了GDP解决不了社会道德与个人幸福感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文化作为催化剂———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并促进民生问题的改善,而这将有效地解决时下中国面临的两大问题:经济结构转型与改善民生。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价值实现的终端,其消费状况需要高度重视。

在时下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中,电影消费是一个亮点,电影产业由此格外受到政策眷顾。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产业的勃勃生机。电影的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电影产业的衍生空间大,其产业链波及多种行业,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此,针对电影产业,国务院于2010年1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江苏省政府则于2011年8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12月国务院公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从国家到地方均努力推动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事实上,电影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电影是一种商品,其发展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但电影又具有特殊属性,虽然它的生命周期短且一般只被消费一次,但好电影的影响力与衍生价值存在时间较长。影院的票房只是电影经济价值的一部分,电影产业可以带动音乐、出版、建筑、电子、广告、零售、旅游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电影的衍生产品能否带来好的效益,关键还在于电影在影院中能否被成功的消费并取得好口碑———这是电影衍生价值实现的基础。因此,影院中的电影消费是关乎电影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电影消费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

电影消费包含了对电影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消费,其消费体验特征明显,有赖于消费习惯的培育与消费观念的更新。

在当下多媒体发展的时代,电影的观影途径多元化。除影院观影外,还有包括电视、电脑及手机等在内的多种观影方式。然而,在中国,影院的电影票房依然是电影投资回报的主要途径,并且影院的电影消费是一种直接购买电影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连接着电影的发行和制作。其他媒介终端的电影放映一般是相应的媒介公司通过购买电影版权而实现的,其播映时间滞后于影院上映时间,并且大多数观看都是免费的。目前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影院电影票房收入的节节攀升。因此,影院作为消费终端的电影消费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现在的多厅影院集电影放映与高品质服务于一体,为观众提供的是融观影与服务在内的一整套电影消费体验。电影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也逐渐成为人们对自身社会文化身份构建的一种参照。电影消费不是一种硬性消费而是一种软性消费,不是一种必然的消费行为,而是一种或然的消费行为。没有人必须要去看电影,但是一旦他们养成了电影消费习惯,那么他们就会日复一日地消费下去。这就是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重要差异。从这一角度讲,如果要促进电影消费,消费习惯的培养与消费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

电影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消费,不仅仪式感强烈,而且消费行为本身的象征性明显,并且往往显现出地域特征。电影消费对观影空间的依赖程度高,影院和影厅共同营造了观影的氛围,使电影消费体现为在一定的时间流程中完成的且带有仪式感的消费行为,在消费过程中个体的理智意识不断地融入感性的氛围中,并呈现为去个体化的被召唤状态。这种效果的实现是伴随着影院高品质视听设备的应用和观影的群体化形式而达到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技术手段支配着电影消费的效果。视听震撼的观影效果在使观众获得视听快感的同时,使其不仅容易对影片内容心悦诚服,而且也将臣服于电影消费行为本身———通过电影消费获得社会文化身份的想象性构建。电影消费是依托于城市空间而逐渐盛行起来的文化消费行为。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及大众性使其与城市的大众文化气场相契合,最终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之一,并为其中的人们构建自己的社会文化身份提供参照,遂成为人们获得彼此认同感和追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电影消费无疑成为了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关注电影消费其实也就是关注城市里的电影消费现象及个体的电影消费行为,及由此折射出的不同地域城市文化的差异。江苏电影消费的地域特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下文将着重探讨。

三、江苏电影消费现状分析

江苏电影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全国一致,但从消费结构、发展规模与速度上看,则显示了江苏的地域特征。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习得,且因自然资源丰富,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发展较成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江苏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与传统优势,辖区内各级城市均获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不仅建立起功能齐备的城市空间,而且依托文化传统与教育优势使电影消费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的重要部分,电影消费意识深入人心,这充分彰显了江苏城市文化的地域特征。江苏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消费格局,不仅得益于江苏本土的经济发展,而且将有助于江苏的经济结构转型,显现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江苏电影消费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显现了江苏的地域特征。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与文化强省,其电影消费市场发展迅速。2002年全国实行院线制以来,全国电影票房发生了很大改观,江苏的电影票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为9.5亿元,江苏电影票房收入为4411.95万元,仅占全国电影票房的4.6%。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是2002年全国电影票房的13.8倍,而2011年江苏电影票房为10.75亿元,是2002年电影票房的24.4倍,增长倍数同比约为全国的两倍。2011年江苏电影票房占全国电影票房的8.2%,较2002年的占比增长了3.6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大,显示了江苏电影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2011年江苏省城市影院共放映电影115.5万场,观众达3287.6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票房总数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省和北京市,表现出了强劲的电影消费力。

近五年来江苏电影消费的票房统计数据充分显示了江苏电影消费市场的活力,不过这种消费活力的保持需要多元化消费模式的支撑。从2007年至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依次为:33.27、43.41、62.06、101.72和131.15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分别为:26.98%、30.48%、42.96%、63.90%和28.93%。江苏电影票房从2007年至2011年依此为:1.53、2.61、4.46、7.41和10.75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4.78%、70.59%、70.95%、64.96%和45.10%(见图表1)。2007年至2011年江苏电影票房在全国所占比例依次为:4.6%、6.01%、7.19%、7.28%和8.2%,呈递增态势。从2007年至2011年,江苏电影票房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从第六位攀升至第三位,即位列广东省和北京市之后。2008年以来,江苏电影票房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60%,发展速度惊人。然而,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2011年是票房年增长比率的拐点,从2011年开始全国年票房增长比率开始以较大幅度下降,江苏的降幅也较明显,尽管江苏的年票房增幅从2010年开始已出现小的拐点,但是2011年的增幅下降得更明显。虽然江苏的年票房收入增长比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11年以来的增幅下降说明了江苏电影票房高增长峰值似乎已过去。

电影票房是观影人次与电影票单价的乘积。近几年电影票房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影院的增加带动了观影人次的增加,从而使票房收入快速增长,这可以说是因影院增加而产生的边际效用递增,然而这种递增的边际效用不会一直持续。随着影院数量的持续增加,且城市商业影院消费模式的单一化,这种影院增加带动观影人次增加的效用将日趋不明显,因此电影票房收入的增幅将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给我们的提示是,需要促进电影消费多元化模式的形成,以此消解单一消费模式下影院边际效用的递减,催生新的消费可能性,以使票房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目前,江苏地区二三线城市影院及城市社区影院的兴起是一种好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江苏电影票房新的增长点。

江苏电影观众人次与放映场次的增长呈正比,但是放映场次的增幅总体上高于观众人次的增幅(见图2表1),且观众人次的增幅与电影票房的增幅略有出入。2008年,江苏的很多影院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这一年江苏的电影放映场次较之前急剧增加,观众人次也激增,江苏当年的电影票房数量及其增幅创历史新高,票房达2.61亿元,票房较上年增幅达70.59%。这种可观的票房收入及增幅得益于放映终端的影院建设。2009年江苏电影票房数量及增幅再创新高,而当年的放映场次较2008年并没有出现较大增幅,说明影院的上座率较高,影院的投资收益回报率也显得格外高,这无形中将进一步带动对影院的投资。基于此,在接下来的2010和2011年中,影院数量不断增加,江苏的电影放映场次因此保持了较大的增幅,而观众人次的增幅则显得相对较小,说明影院的上座率在下降,影院间的竞争更显激烈。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2011年的江苏电影观众人次虽然较2010年仍保持了较大的增幅,但当年江苏电影票房收入的增幅却较上年有所下降,而我们知道电影票房是观众人次和电影票单价的乘积,这种情况说明电影票的单价在下滑,或者也可以说影院的促销力度更大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影院经营竞争的激烈,降票价是为了换取更高的上座率。由此可见,江苏城市影院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已趋于饱和。以2011年为例,放映场次增幅为87.53%,而观众人次的增幅仅为47.39%,影院的上座率已成问题,因此影院投资应另辟蹊径,转向低饱和度的市场。同时,针对江苏电影消费市场的状况,影院在加快建设布局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和培育观众的电影消费习惯,逐渐将电影消费变成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从而既可以提高电影票房收入,又可以使人们通过电影消费来增加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

四、江苏影院建设与院线发展格局

江苏的城市商业影院建设步伐较快,这类影院大多依托于城市商业体,而二三线城市影院及城市社区影院的发展刚起步。

在江苏的城市规模化建设进程中,商业地产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中出现了多处规模化的商业中心,影院随之入驻,成为这些商业购物中心的一部分。影院遂成为购物人群的休闲去处,由于商业购物中心的人流量较大,因此这些影院的上座率较为理想,由此形成了“商业购物中心+影院”的商业业态模式,这一模式在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中被不断复制。这一模式带动了电影消费,成为时下江苏影院建设的主流形态。在此之外的二三线城市影院及城市社区影院的建设,则处于起步阶段,其投资主体大多为持不同利益战略的中小院线公司或影院投资公司。这类影院是江苏影院建设的新趋势,意味着江苏电影消费市场的细分。

具体而言,在放映终端的影院建设方面,2010年江苏省新增影院50家、银幕273块,影院和银幕总数分别达到127家和612块。2011年江苏省新增影院56家,增加银幕334块,新增3个IMAX影厅,影院和银幕数分别为183家和946块,较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44%和55%。由此可见,江苏近两年平均每周增加一家影院,影院数量增加较快。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2011年全国有影院2800家,银幕数9200块,较2010年的1997家影院和6170块银幕,分别增长了40%和49%,江苏的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比分别超过全国4个和6个百分点。2011年江苏的影院与银幕数在全国占比分别为:6.54%和10.28%。江苏影院建设快速发展的背后,有政策的推动力在起作用:2008年江苏出台了《江苏省电影专项资金资助城市影院改造办法》,2009年颁布了《江苏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若干政策》,2011年颁布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总之,江苏影院建设发展势头强劲,电影产业蓬勃发展。

江苏电影放映市场的高成熟度不仅促进了本土院线公司的做大做强,而且吸引了诸多外省院线公司,这有效地带动了江苏电影消费。江苏电影放映市场中现有除东方院线和幸福蓝海两条本土院线外,还有上影联合院线、中影星美院线、广东金逸院线、广东大地院线、万达院线、上海大光明院线、世纪环球院线、时代华夏院线及UME影院集团、卢米埃影业集团、浙江横店集团等,大量外省院线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进驻江苏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分享江苏电影市场的蛋糕,推动了江苏影院建设的风起云涌,带动了江苏电影消费市场的繁荣壮大。这些院线公司或影院投资公司的规模不同,其市场定位与发展策略也有差异,特别是受其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既有行业领域与经营策略的影响,这些公司在影院投资、建设与管理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在这些公司中,有的是在院线制改革中从原先的省市电影公司发展而来的,有的是区域电影集团的控股公司,有的是传媒集团旗下的公司,有的是新兴的投资公司或属于大型影视基地公司,还有一些则是地产公司的控股院线公司,这些依托地产公司的院线公司的实力较雄厚。在资产关联上,有的影院是以加盟的形式与院线公司合作,有的影院与院线公司有资产关联,还有一部分则是院线所有的自营影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江苏本土的两条院线需依托市场资源,发挥本土优势,并与其他院线公司展开积极竞争。江苏东方院线是由原江苏省电影公司和南京市电影公司经过重组合并而形成的,其所属影院主要在南京,现经营中的影院大多由老式单厅影院改造而来,虽然影院星级不高,但在南京市场的覆盖率较高且其票价较低,这使其在南京市场有较大竞争力。然而,面对新建的五星级影院的竞争,其市场份额正在逐渐缩小,为了扩大经营,寻求新发展,该院线以资产重组的形式引进中影集团,获得了发展资金,目前中影集团是该院线的控股股东。东方院线目前在发展上立足于江苏及周边安徽的二三线市场,以投资或改建影院作为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苏幸福蓝海院线的前身是江苏广电集团旗下的盛世亚细亚院线。为了扩大规模,实现强强联合,江苏广电集团与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合作成立了江苏幸福蓝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幸福蓝海院线隶属于该公司,具有江苏两大文化产业集团的背景,实力雄厚。该院线在未来五年内拟斥资10亿元兴建影院,扩大市场份额,其着眼点在于南京及江苏省内的一二线市场,以投资新建影院为主,依托城市商业体进行发展。

此外,具有较大竞争力的其他外省几家院线公司各有不同的发展策略:万达院线依托其商业地产项目发展影院;大地院线立足于二三线市场,倡导低票价电影消费;UME影院集团及卢米埃影业集团则致力于影院投资及品牌建设,强化影院自身的经营管理,提升影院的服务品质。这些院线公司的发展在为江苏电影消费提供硬件保证的同时,也以其优质的服务品质增加了电影消费的附加值,使看电影日益成为更多人的消费选择。

摘要:电影消费是文化消费市场中的亮点,而且电影消费备受政策眷顾。电影消费依赖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培育,具有体验性、仪式感及象征性等特点,与地域因素也密切相关。江苏电影消费现状及影院与院线发展状况充分彰显了江苏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电影消费,文化消费,江苏电影消费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2011江苏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于丽.电影市场营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唐榕,邵培仁.电影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国富.百年电影与江苏[C].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篇9

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 是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1999~2008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从1999年的13亿吨标准煤到2009年的31亿吨标准煤, 增长了一倍多。这一增长状况与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相适应, 反映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

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看, 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走势。这种走势反映了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一是能源消费受不同时期国家整体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例如, 199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就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生产和出口下降有关。二是能源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的影响, 反映我国经济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节能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会直接影响能源的消费状况。2005年之后能源消费增速迅速下降, 与国家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密切相关。

虽然我国近年来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未来一段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维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一是我国当前正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 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必须保障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 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紧跟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无论是赶超式经济发展阶段, 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都决定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在未来较长的时期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我国经济还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2007年投资率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这一比率有所增加。三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 我国目前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 制造业特别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仍占据重要位置, 这种出口结构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号称“世界工厂”, 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虽然我国政府已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以预见, 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由于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及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都决定了未来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 也称为单位GDP能耗,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单位为吨标煤/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 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据统计, 2008年节能率指标达到4.59%;2009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虽然下降了9.16%, 但是由于第四季度国内生产和外贸大幅度反弹导致了能源消费也大幅度反弹, 全年能耗降幅仅达到2.2%。这一数字远低于“十一五”期间年节能率4.4%的目标。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除, 2010年节能降耗任务将更加艰巨。

我国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从横向对比看,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与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原因在于多年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 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是下一步改革的主要思路, 也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通过与一些国家的横向对比还可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有些低收入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 它们的万美元GDP能耗很低 (约为2.5吨标准油/万美元) ,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率不仅远远高于中国, 甚至有些国家已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究其原因, 能源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能源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于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 因此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在一次能源品种中, 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约为27%, 原油利用效率约为50%, 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 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由此可见, 改善能源结构, 特别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在巴西, 以甘蔗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已取代了40%以上的汽油消费, 早在2004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就达到43.9%, 居世界领先地位。墨西哥虽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但是仍注重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能源结构, 两国的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 而且远远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 我国在制定节能降耗措施乃至经济发展战略时,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 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 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

1999~2009年, 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两头底、中间高的走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GDP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的变化:1999~2002年, 能源消费增速从1.2%增加到6%, GDP增速从7.6%增加到9.1%, 能源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且两者都呈上升趋势, 但前者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因此, 这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且呈上升态势。2003年和2004年,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高峰 (分别为1.53和1.594059) , 其原因是这两年我国的GDP维持稳定的增幅 (分别为10%和10.1%) , 但能源消费的增速却大幅度提高 (分别达到15.3%和16.1%) ,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5。2005年随着国家落实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 当年能源消费增速下降至10.6% (仍高于GDP的增速10.4%)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 (仍然大于1) 。这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格局直至2006年之后才逐渐改变。2006年和2007年的GDP增速继续增加, 分别达到11.6%和11.9%;能源消费增速却下降, 分别为9.61%和7.84%,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小于1且下降较为明显 (分别为0.828448和0.658824) 。2008年,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比2007年下降明显 (从11.9%降至9%) , 但是因为实行节能降耗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8年能源消费的降幅较大 (由6.6%降至4%) , 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 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 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 达到6.3%, 而GDP增长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于2008年, 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 达到0.724138。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利用能源的经济效益正稳步提升。但是应重视的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 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将会增加。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战略性安排, 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评析 篇10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 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 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 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 比2000年增长了85.2%, 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 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 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 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仍然十分有限, 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 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 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 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 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 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 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 以高等教育为例, 教育改革前, 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 1997年教育改革后, 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 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 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 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 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 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 未来的风险越大, 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 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但出于谨慎动机, 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 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 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 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 农民有特产运不出, 工业品也难以进入, 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 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 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 农民深受其害, 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 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 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 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 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 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 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 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 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如平时省吃俭用, 到节假日过度消费, 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 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 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 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 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 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 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 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 在生产生活消费时, 如自有资金不足, 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 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 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 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消费现状分析 篇11

【摘 要】信息消费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本文以调查大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旨在了解学生信息消费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意识从而提高消费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消费;调研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信息消费”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及消费理念对于社会有深远影响。

1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是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生本科生为主体,实施抽样调查,包含各院系,构成400人样本。

1.2样本构成情况

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46份,回收率86.5%,抽取样本的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3问卷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经核实后进行编码,输入电脑,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调查的数据,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结果与分析

2.1消费结构

大学生消费总额在700—1000元居多,占到56.65%,600元以内的占到23.41%,超过1000元的消费并不是很多,可见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用于获取信息的所花费金额并不多,从侧面反映出,此次调查的大学生信息消费热情并不高。从以上分析中看出,大学生信息关注点集中于本专业知识,对课外知识关注度较少。从统计结果来看,中药、针灸、推拿的所占比例相当,而西医的所占比例仅为39%,结合被调查者所学专业可知,西医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比例较少,这与统计结果也是一致的,说明了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所需会去了解相关专业信息。

2.2信息设备

对购买电子产品的因素归纳时,我们发现,63.01%的大学生会根据产品自身因素(包括品牌、质量等)决定购买与否,22.83%的大学生会考虑当今流行趋势进行选择,7.8%的大学生会在价格因素上进行筛选,这显示出我校大多数大学生对信息消费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一定程度的理性。

问卷结果统计显示,大学学生信息消费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和电脑。其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选择手机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占比近100%,而79.4%的同时拥有手机和电脑两种电子产品;其它电子产品占有率较低,但可以显示出媒介的多样性。然而,通过统计显示,大学生每天玩手机小于一小时的占2.60%,每天1-3小时的占41.91%,45.95%的大学生每天玩手机4-6小时,更甚者,9.54%的大学生每天玩手机7小时以上。可见,仅有44.5%的大学生能够较合理的节制时间,说明大学生自律性差,不能有效的自我约束。而在信息消费上,15.32%的大学生每天信息消费小于1小时,49.13%的大学生在1-3小时之间,29.77%的大学生在4-6小时之间,5.78%的大学生会花费7小时以上进行信息消费,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量大,对信息消费的需求量较高。同时,我们对比发现,大学生玩手机的时间与信息消费的时间成正比,说明手机作为一种高效传播媒介,在信息消费中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95%的大学学生认为信息设备具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说明该问题是大学生最为担心的问题。由于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会在上网、聊天、购物、转账过程中暴露个人信息这就极有可能会使个人信息泄露出去。62%的大学生在使用信息设备过程中担心钱财被盗,由于现在信息时代发达,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他人才钱财,46%的少部分同学认为在使用信息设备过程中会对人生安全造成威胁。

2.3网络信息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人群里,有84%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站来获取外界的信息,7.5%的学生是以书刊的形式来了解外界的,剩余的是通过口耳相传和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以电子信息为主,较少通过纸质书籍来充实自己的视野.,这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学生去图书馆的目的有54.6%的是自习,24.6%的是查阅专业知识,仅20.8%人数是以学习课外知识为目的。

3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处于比较满意的状态,仅有15%的学生非常满意自身精神现状,19%的学生会感觉精神空虚,通过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无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对于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

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消费时,更侧重网络消费,虽然传统信息消费仍很频繁但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传统信息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与日剧增的信息需求,网络消费日益成为主流。大学生利用网络多半进行娱乐消费,过度的娱乐消费妨碍了面对面交流,而网络中也会存在不良信息如黄色图片,不雅视频等,这些低俗的文化会对我们身心造成冲击。

7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消费会影响身体健康,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在玩手机等网络信息消费时切身遭受了诸如眼疲劳,头晕,头痛,腱鞘炎等疾患,可见若在网络信息消费时姿势不当,时间安排不合理则易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对策

为改善消费环境我们应提高信息消费者的搜索甄别能力,信息提供者的道德修养,在法律上规范信息消费活动,社会舆论的监督。为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参加相关培训讲座,寻找相关书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通过校园信息检索平台或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力。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消费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意识,端正己对信息消费的认识态度。要引导大学生做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科学的消费者。信息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问题在于信息技术的发达,而是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提高人自身的素质,高层次的消费活动要求有高素质的消费者。因此,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消费能力。

通过大学生信息消费这个渠道,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把工作内容渗入信息消费整个过程中。美国著名的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争取话语权,用丰富、正确的有关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状态的过程。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抓住时代的特征,争夺互联网这个阵地,用高科技来武装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播,时效快,可以随时更新,即时播发,范围广,容量大,成本低,还可以用多媒体形式传播信息,集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观赏性强,还加强了互动性,可以实时反馈意见,相互沟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扩大网上宣传,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搬到网上,同时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监测。只有掌握了信息时代的制网权,才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吴彦亮《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情况分析》

[2]段君瑞《大学生信息消费的调查研究》

[3]李洪侠《信息消费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

[4]速途研究院2015年《对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调查报告》

[5]齐鲁网2015年“零点调查”

[6]天凌2005《上大学,有何意义》

[7]北京工商大学《关于大学生周末都在做什么的调查报告》

[8](美)chuckwood著,梁普选等译。VisualC++6.0数据库编程大全{M}

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篇12

一、老年消费市场现状

目前的中国,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的环境。根据最新公布的《2010—2015年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 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2%以上, 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 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均寿命的快速增长;1981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7.77岁, 2001年中国人均寿命已达71.8岁。二十年间增加了4岁。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以3%的速度增加, 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5%的速度增加, 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净增380多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 50多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

据专家预测, 到2015年, 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 2020年为16.23%和11.30%, 2040年为25%和20%。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而到2050年, 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 占人口比重将超过25.2%, 届时, 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老龄人口不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据专家预计, 五十年内老年人市场消费将达5万亿元。然而就我国目前而言, 可供老年人消费的老年用品市场还远远赶不上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很多方面才刚刚起步, 还有许多方面仍是空白。

二、老年购买能力及消费行为特征

目前我国正在朝着老龄化社会发展, 人口老龄化形成了巨大的新市场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产品越来越成熟, 老年用品市场也在逐步丰富起来。

(一) 老年购买能力特点

老年用品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未来老年用品市场的消费将会越来越大, 尽管目前我国老年用品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 然而随着老年人消费群体的越来越大, 老年用品市场也在逐步增长形成, 未来老年用品市场将会越来越成熟。目前, 我国市场上的老年用品仅从品种上已经增长到将近2 000余种, 价格也从几元到几万元之间不等, 而其中老年保健品和老年护理产品是整个老年用品市场中比重最大的;老年用品市场包括十分广泛, 不仅涉及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健康、保健, 还包括老年人的学习、休闲、娱乐、保险、理财、电子产品等等。随着老年消费者在市场中消费比例的不断提高, 现在的老年人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 老年人目前的消费能力相当可观, 加之老年人的消费观的转变, 现在的开放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钱不花, 存起来”“为了下一代, 自己无所谓”的传统观念, 开始朝着向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新时代思维转变。老年用品市场将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

(二) 老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征

现今的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心理情况、时间经验等各方面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 因此老年人在市场上消费自然也就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主要表现为:

1. 消费具有自主性:

多年的消费经验, 老年人消费有着几十年的实践经验, 使得老年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的感受, 他们在长期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购买消费习惯;比如对某些商品和品牌具有相当高的忠诚度。据媒体调查显示, 在众多的广告媒体中, 电视、网络等广告信息不是老年人所关注的, 但是老年人却对平面媒体的促销广告, 打折信息等广告形式容易接受。

2. 消费讲求便利性:

由于生理变化导致老年人行走不便, 所以对于老年消费者来说, 老年人的消费讲求便利性, 首先他们在消费时不喜欢太远的消费地点, 习惯就近消费, 因此通常老年人会选择在居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商品;其次, 老年人在消费目标上也喜欢定位于方便实用上, 质量好、售后服务好的商品往往能够得到老年人的欢心, 用得放心不必为保养和维修消费太多精力使他们最看重的。

3. 消费时追求群体性:

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 反应不是很灵活, 所以老年人出门消费的时候喜欢结伴而行, 选择与老伴或者是同龄人一起购物;出门购物结伴而行, 一方面让购物变得不再枯燥, 大家一起是一个照应, 心里比较踏实;同时, 老年人结伴购物, 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可以互相参考, 大家可以互相出谋划策;老年人之间相互口碑是影响老年人营销的重要因素。

4. 消费注重实用性:

老年人购物往往追求商品经济实用、造型大方、经济可靠、使用便利、简学好用。老年人与其他年龄层的消费者比较, 老年人购物比较理性, 往往对价格比较敏感, 他们一般不会去比较高档的购物商场去购物, 勤俭节约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如果他们觉得家里会用得到, 即使是目前不是立刻就需要, 但是如果商家有降价、折扣、买赠等促销活动的时候, 老年人也会进行消费行为。

三、常见老年用品营销欺诈手段

当今中国的老年用品市场尚未成熟, 法律也不十分健全。不少老年用品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 出现一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常常使他们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老年用品的欺诈手段。

1.免费消费。老年人经常容易受到一些“免费”的诱惑, 一些不法商贩经常会利用老年人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特点, 打着“免费”的旗号, 送一些“免费”体检、“免费”试用等小恩小惠, 让老年人逐步地进入圈套。尤其是“免费”体检, 现在的老年人都比较注重健康, 而去医院体检往往需要花不少钱。不法商贩就利用这一点, 假装送“免费”体检, 让老年人去体验, 然后经过一些简单的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以后, 用伪装的检测结果恐吓老年人, 夸大情况, 恐吓老年人有某某“疾病”, 必须使用他们的有着特殊疗效的产品。老年人在看到检测结果后, 再被假装的医生一吓, 往往就会上当受骗。“免费体验”这种手段更多地出现在保健用品上。

2.发放赠品。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吸引老年人的注意, 经常会搞一些优惠活动, 准备一些纸巾、小吃食、生活小用品等小礼品在路边发放, 或者是在活动现场赠送, 以吸引比较有空闲的老年人参加。当老年人到了活动现场以后, 就开始鼓吹买一送一、买多少送多少等等力度很大的优惠活动。然后在会场上鼓吹老年人只需购买产品可以参加“抽奖”, 并且奖品丰富, 中奖率极高等等。老年人在受到这些接踵而来的手段诱惑后, 经常就会上当受骗, 买回去的东西往往不是假货就是价格很贵。

3.夸大疗效。一些不法商家经常打着“健康、医疗”的旗号, 宣传自己的产品是“百治百灵、治病健身”的灵丹妙药, 夸大产品功效, 甚至宣传自己的产品获得多项认证, 甚至打着“国际品牌”的旗号, 欺骗老年人吃了可以治病, 甚至可以不用去看病。通过各种夸大手段让老人购买这些保健品。一般的保健品吃了最多是没有功效, 顶多损失金钱, 但是严重的情况会使得老年人觉得吃了这些药就可以不用去看病, 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4.大打“感情牌”。一些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繁忙, 无人陪伴导致感情空虚, 就被不法商贩利用。他们用一些年轻的推销人员, 打着“送爱心、送关怀”的旗号到老人家里推销。他们往往以小辈自居, 口舌蜜饯, 甚至以老年人的“子女”自称, 对老人嘘寒问暖、充满关怀。老年人往往会因为这些感情欺骗而动摇, 心软加耳根软, 因为相信而去购买虚假产品, 上了当而不自觉。

5.连哄带吓。不法人员经常假扮“专家、教授、医生”开展一些公益医疗活动。准备一些医疗资料, 或者是“专业数据”, 再用一些吓人的照片和视频短片, 夸大老年人的心血管等常见疾病, 从发病率、危险性夸大这些疾病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在老人受到惊吓的时候, 这些专家教授就推出获得某某专利的新产品, 欺骗老年人可以减小发病率, 甚至可以治愈等。老年人容易受到惊吓, 再被销售人员哄骗, 加上老年人容易跟风, 商家再安排一些人抢先当托购买, 老人就会购买, 就会上当受骗。

总之, 老年人随着年龄变大, 思维不是很灵活, 防范意识降低;加上由于获得新信息的渠道比较少, 对新技术不了解, 老年人很容易就会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主要目标, 针对老年人的各种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尽管政府经常发出各种警告, 提醒老年人防范诈骗, 但还是有不少老年人经常落入犯罪分子的陷阱, 受到金钱和精神上的伤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 (MZ/T 039-2013) 平装[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上一篇:实验设计优化下一篇: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