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2024-09-04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共12篇)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1

消费信贷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特定的专门机构等贷款提供者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 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 刺激或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消费信贷对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信贷体制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一、我国消费信贷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服务重点放在存、贷、汇业务上, 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 消费信贷业务几近空白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自此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消费信贷发展缓慢。1998年以来,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截至2006年4月末, 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 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消费领域看, 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看, 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 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

二、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消费信贷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据统计, 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 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 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 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 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 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 而西部十二省 (区) 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 仅占全国的13.8%。

(二) 社会保障不健全, 居民不敢消费。

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期后,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满足, 住房、汽车应有尽有, 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 由于职工下岗, 企业效益下降, 预期收入不容乐观, 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接踵而至, 预期支出增大, 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 他们则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而不是借钱消费。另外, 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和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期, 形成大众一种消费观念:勤俭持家, 量入为出, 攒够了钱再消费, 对于“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

(三) 信息不对称引起个人信用缺失。

我国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信用存在担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 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心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 它的高低由个人拥有的资产多少决定, 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和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由于这两种信用缺失直接影响着消费信贷市场发展。

(四) 消费信贷机会不均等。

消费信贷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消费信贷条件下, 享有同等的获得消费信贷的机会, 这是法律平等、公平价值在消费信贷问题上的体现。其中, 消费信贷条件根据消费信贷的特征, 只能以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机会不均等, 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 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 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消费信贷条件, 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消费信贷机会不同。

(五) 消费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1、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历来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 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 这就形成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 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不大时并不突出, 但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达到比较高的比例时, 这一矛盾就会非常突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实行消费信贷证券化, 构建一个高度发达的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 而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一个二级市场。

2、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薄弱。

目前, 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 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 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 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违纪、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 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3、抵押物难以变现, 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 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 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 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交易秩序尚不规范, 交易法规也不完善, 各种手续十分繁琐, 交易费用偏高, 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 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4、利率尚未市场化, 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 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 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 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5、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有关信贷的法律法规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贷款而制定的, 很少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 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居民个人申请消费信贷基本上仍是沿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但消费信贷作为银行的一项零售业务, 其业务规则有其独特性, 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目前, 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消费信贷当事人行为的法律, 在实现银行抵押权的法律操作程序、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使得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 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三、我国发展消费信贷对策分析

(一)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是约束个人信用最有效的机制, 它是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监控制度三大部分。个人信用登记制度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制度的延伸和进一步深化;在个人信用体系中, 设立一个监测机制, 通过它很快可以查出居民的信用状况, 当某个居民出现信用污点时, 不仅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会对其做出反映, 而且在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也会有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评价对其入学、择业、提薪、升迁及使用信用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信用监督和维护机制会使人像爱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

(二) 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承载能力。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下降, 居民的承贷能力不高。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 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 政府必须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上, 要坚定居民对未来经济景气和收入增长的信心, 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承载消费信贷的能力。

(三) 建立消费信贷机会均等制度。

为保证消费信贷机会均等, 应当建立公平的消费信贷条件, 提供消费信贷的经营者关心的是消费者信贷能否顺利得到偿还, 而保障消费者清偿债务的是信用和清偿能力。因此, 消费信贷条件主要以消费者的信用和清偿能力为条件, 而不得以性别、学历、种族、宗教、民族、肤色、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等做出歧视性规定。另外, 可以公开消费信贷条件, 可以监督消费信贷条件是否有歧视性条款, 同时建立消费者的申诉制度, 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歧视, 有权向有关组织或机构提出申诉, 直至诉讼。

(四) 健全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 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1) 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 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 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 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 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 提供金融服务, 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2) 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 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 (3) 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 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 预期收入高, 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 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 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2、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 借款人是分散的个体消费者, 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 在发放消费贷款时, 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建立适合消费信贷业务特点的担保制度, 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 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 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二是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 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三是大力推动消费信贷担保公司发展, 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

3、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不等于可以忽视风险控制与管理。商业银行应尽早着手建立专门针对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贷前审核贷款申请时主要应侧重考虑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负债比率、个人就业记录、个人保险、贷款期限、贷款上限等因素。贷中要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岗位的操作关键所在, 规范程序, 落实各环节的责、权、利, 做到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贷后管理应加强跟踪监控, 实时掌握借款人动态, 从跟踪、监控入手, 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 掌握借款人动态, 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 加大追讨力度, 并拒绝再度借贷。并且,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 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 规范操作, 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4、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

应当使消费信贷的运作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 保证在借款人违约后, 抵押物能够顺利变现或担保人能及时履行担保责任。但抵押物变现后的金额是否足够用于还款是一个问题, 如汽车变现的金额可能会大大低于贷款额。

5、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 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 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 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 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 不能偿还贷款时, 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 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 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 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五)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 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 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从国际经验看,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 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 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 回笼资金, 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 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 优化利率期限结构, 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 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可研究探索扩大信贷资产范围, 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 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 为金融机构, 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2

三亚市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建议

发展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中长期的.信贷战略,对拓宽银行信贷服务领域,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三亚地区消费信贷的现状,对消费信贷业务的特征和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阐述,并提出发展消费信贷的政策建议.

作 者:张权跃 Zhang Quan Yue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三亚市中心支行,海南,三亚,57刊 名:海南金融英文刊名:HAINAN FINANCE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消费信贷 发展 建议

信贷影响消费的渠道实证分析 篇3

摘 要 2009年信贷量的激增,既可能刺激消费,也有可能抑制消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信贷量影响消费的利率渠道和财富渠道,并对这两个渠道的存在性和时滞进行实证检验。

关键词 信贷量 消费 利率渠道 财富渠道

一、背景综述

为减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从2009年开始,央行放开银根,放出天量信贷,欲止住经济下滑趋势。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7.1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 长43.5%,比上年末加快23.4个百分点。本外币短期贷款累计新增2.3万亿元,同比多增7585亿元。票据融资累计新增4584亿元,同比少增 1845亿元。

虽然信贷量主要针对的是投资领域,但增发信贷所引起的利率与CPI变化,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量。本文从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出发,理论上论证信贷量增加对消费影响存在两条渠道,并进行实证检验。

二、消费理论综述

(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Keynes,J.M.)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揭示了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该理论认为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的绝对水平,故被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基本思想是:消费随当期收入的变化而绝对地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用公式表示是: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用公式表示是:

其中,C——当前消费;Y——当前收入;a——已知常数,代表各种主观因素;b——平均消费倾向(即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为小于l的正数。

(二)费雪跨期消费模型

阿尔文•费雪提出了跨期消费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人们决定消费多少和储蓄多少时,他们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未来。在作出这种取舍时,人们必须提前看到他们在未来预期所得到的收入,以及他们希望能支付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将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所要购买的基本一篮子商品看做一个综合商品即商品C,把对商品的购买或消费分为两个时期——现在(时期1)和未来(时期2)。我们用c1、c2来表示在两个时期对该综合商品的消费,并假定它在每个时期的消费价格都为1(使得货币量m和消费数量c可以标注在同一坐标轴下),消费者在每个时期可预见的持有货币的量为(m1,m2)。此外,还假定消费者能将货币财富以利率r从时期1转移到时期2,也可将其以利率r从时期2转移到时期1(为简化起见,我们忽略存贷款利率的差额)。故消费跨时预算约束线如下:

此时,若货币投放量增多,贷款利率下降,预算约束线向左偏转,旋转到CD,此时无差异曲线重新与线段相切为Q点,可以证明,Q点必定比P点意味着相对更多的本期消费和相对更少的未来消费。根据斯勒茨基方程(如下),将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需求变动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由上可知:当消费者原来是借贷者(即<0,为负号)时,贷款利率降低(P降低)将会使得当期消费增多,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当消费者原来是储蓄者(即>0,为正号)时,贷款利率降低(P降低)使得收入效应为正,而替代效应无疑为负时,则当期消费则可能增加或减少。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Frideman,M.)在他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PIH)。他认为,家庭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持久收入,而不是现期收入。他把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分为两类,即“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一时收入"是指瞬间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长久性的、较稳定的收入。“一时消费”是指非经常性的消费;“持久消费”则是具有经常性质的消费。他认为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持久消费;——持久收入;——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比,接近于常数。

在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弗里德曼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一定存在,因为人们一旦愿意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持,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1954年,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F.)和布伦伯(Brumberg,R.)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认为,个人的现期消费不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个人的现期收入、预期收入以及家庭所获得的财产数量。其主要内容为:一个人对于消费的安排是从一生的各个阶段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来考察的,少年时期需要借款来维持消费,壮年时期不仅要归还少年时期所借的本钱和利息还要进行储蓄以保证老年时期的消费;老年时期则靠提取壮年时期的储蓄来维持消费。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消费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现期消费;——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

公式很明显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取决于他的劳动收入,还取决于他的财产收入,即取决于他的总收入或他一生的收入,现期收入对现期消费的影响很小。此外,生命周期包括预期寿命和工作期长短要影响一生中各年的消费和储蓄。

(五)蒙代尔-托宾效应

蒙代尔-托宾效应是由Mundell(1963)和Tobin (1965)分别提出的。仅从消费角度出发,该模型认为消费取决于实际货币余额水平(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是财富的一部分)。这样,如果实际货币余额取决于名义利率,那么货币增长率的提高会影响,消费、投资和实际利率。

(六)时间不一致理论

不同于费雪模型中任何两期之间贴现率是一个常数的假设,实验经济学的一些结果发现,在较近的将来相邻两期的平均贴现率高于更远的将来(Benzion, Rapoport and Yagil,1989;Kirby,1997;Kirby and Herrnstein,1995)。这样的消费者具有时间不一致(time-inconsistent)的偏好,因为他们的长期计划与实际的决策是有偏差的。学者普遍从两个范式分析这个问题,双曲贴现模型(quasi-hyperbolic model)和双重自我模型(dual-self model)。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写出一个综合的消费函数:消费=f(现期收入,财富,预期未来收入、利率)。理论上,银行发放信贷量增加有两条影响消费的途径。一是从可贷资金市场供求角度,即利率渠道。在信贷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信贷量供给增加,则均衡利率下降。而根据费雪的经典跨期消费模型,利率下降导致相对于未来消费的现期消费价格下降,因为大多数中国居民均为储蓄者,则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有相反的效果,不能判定现期消费是否增加。二是从货币供求角度,即财富渠道。当信贷量增加时,则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就势必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无论工资、物价调整的快慢,人们本来持有的实际财富量必定会缩水。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财富量减少时,消费也随之减少。

这样,我们推出了两条信贷量影响消费的途径,并且此二途径对消费的影响是相反的。我们还注意到,这两条途径的时滞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必须经过实证检验才能判断出两者的时滞。

四、实证检验

我们的实证检验的思路是,先验证信贷增加是否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就检验了信贷影响消费的财富渠道的第一步是否存在。再验证信贷量增加是否与利率呈反向关系,这就检验了利率渠道的第一步的存在性。最后,直接对信贷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信贷对消费的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时滞下有不同的效果。数据选取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一)信贷量与货币供应量实证检验

我们选取全国银行月度新增贷款量loan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建立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拟合优度较高,各个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总体上对M2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贷款量的和货币供应量有滞后正向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接受信贷影响消费的财富渠道第一步的存在性假设。

(二)信贷量与利率实证检验

对于信贷量,我们依然选取全国银行月度新增贷款量loan;而对于利率,我们选取的是中国银行间月度同业拆借利率。得出两者的协方差矩阵如下图:

LOANCHIBOR

LOAN 1.000000-0.554157

CHIBOR-0.554157 1.000000

可以看出,两者的协方差为-0.554156,故可以认为信贷量与利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于是,我们认为信贷量影响消费的第一步也是存在的。

(三)消费渠道贷款的影响

上文已证明,信贷量反向影响利率,正向影响货币供应量。下面我们检验信贷量是否最终能这两条渠道影响消费。我们取2007年——2009年的月度消费数据和信贷数据, 首先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取滞后期为2,得到结果: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03/18/10 Time: 13:37

Sample: 2007M01 2009M12

Lags: 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ability

LOA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O34 3.04851 0.06286

CO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OAN 1.07088 0.35587

由上结果,我们可以以6.29%的风险概率拒绝“贷款不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可以认为信贷引起消费量的变化是合乎事实的。

既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上证实了信贷对消费量的影响确实存在,那么接下来需要对其进行回归,来检验其影响的数量程度。从经过多次实验的结果看,滞后9期的信贷量和CPI呈正相关,滞后14期的信贷和消费呈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解释了信贷对消费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回归后关系如下式:

回归结果说明,滞后9期的信贷量对消费有正向解释作用,滞后14期的信贷量对消费有方向解释作用。具体来说,滞后9期的信贷量每增加一单位,则消费增加0.185个单位;滞后14期的信贷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则消费减少0.205个单位。这就证明了信贷量对消费影响两条渠道的存在性。因为只有利率渠道才可能使消费增加,所以滞后9期的信贷量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渠道,且实际利率下降对当期消费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使当期消费增加。而滞后14期的信贷量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财富渠道,使消费减少。并且我们还可以得出,财富渠道的时滞为14期,滞后于利率渠道的9期。

五、结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认为信贷量增加对消费的影响确实存在两种渠道,即利率渠道和财富渠道,其中利率渠道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使消费增加,财富渠道使消费减少,并且财富渠道的时滞要长于利率渠道。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量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必须使消费者感知到当期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变便宜,并且必须尽量抑制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财富并无多大下降。

参考文献:

[1]Mundell,R.Inflation and Real Interes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3:71.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4

美国是典型的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个人消费占GDP比重一直在70% 以上。在构成有利于消费增长的各项文化、制度、政策环境因素中,消费信贷体系是支撑和推动个人消费持续扩张的重要机制。从表1中可以看出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成为支撑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迄今为止全球最为完善和高效的消费信贷体系,其消费信贷政策、法律体系、消费信贷机构和业务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2014。

美联储2014 年公布的美国家庭财务状况调查报告指出: 从2007 年至今,美国家庭延期偿还贷款的比例从2007 年的20. 8% 下降到2010 年的17. 3% ,再下降到2013 年的14. 9% ,下降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说明近年来美国居民的信用意识也在提高。美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 一) 消费信贷供给体系完整

在美国,消费信贷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非金融的企业机构以及证券化资产集合,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美国的储蓄机构占据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从表2 可看出截至2013 年底,储蓄机构共持有41% 的总消费信用贷款,美国的财务公司在消费信贷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通用汽车承兑公司、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及福特汽车信用公司等闻名于世,到2013 年底,财务公司的消费贷款占有21. 9% 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储蓄机构。一些非金融企业,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从事一部分消费信贷业务,向商品和服务的个人购买者提供赊欠便利。联邦政府这一项指代的是联邦直接贷款项目下的学生贷款以及联邦家庭教育项目贷款,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增长十分显著。从表2 中还可以看到证券化资产集合从2009 年之后出现了巨大的下降,这种由证券化资产集合向其它种类的消费信贷转移的主要原因是遵循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实施的针对证券化资产风险监管的FAS166 和FAS167 会计准则。2009 年11 月15 日生效的FAS166 和167 会计准则使原来所有以资产负债表外的会计形式设立的证券化资产全部被重新囊括在主体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并彻底取消了专门为销售证券化资产而成立的以合格特殊目的实体形式出现的独立子公司。正是因为这一准则的出台,美国2009 年之后的证券化资产集合数额与2009 年之前有着10 倍以上的悬殊。另外从表3 看出,美国消费信贷总额的增长主要受汽车和学生贷款等非循环信贷的增长推动,尤其是学生贷款的增长,2010 年以来的消费信贷增长大部分源于学生贷款,这些贷款已经从非联邦贷款转为联邦贷款。而包括信用卡债务的循环信贷的增长并不明显。

( 二) 消费信贷品种丰富

美国的消费信贷品种极其丰富,包括学生助学贷款、汽车贷款、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家庭住宅维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二次住房抵押、信用卡贷款、旅游贷款、医疗贷款及非指明用途贷款等,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最为典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体系,其住房抵押贷款对解决中低收入者购房起到了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不包含住房抵押贷款数据),2014。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不包含住房抵押贷款数据),2014。

二、美国消费信贷制度

( 一) 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

美国的信用法律体系是由《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构成的,其法律几乎涵盖了所有信用关系、信用方式和信用交易的全过程。美国是建立消费信贷法律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自从1916 年第一部消费信贷法律《小额贷款统一法》颁布至今,美国已先后制定100 余部相关法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部综合性消费信贷法律,即《消费信贷保护法》和《统一消费信贷法典》。美国依据健全的法律,建立了相应的公共信用登记咨询系统、信用评价制度、信用风险转移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信息自由法》、《隐私法》、《接触秘密信息进行背景调查的调查标准》等大量的法律,明确界定了信息公开和个人的关系,强制个人在规定范围内披露全部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是美国信用制度建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同时,明确规定了数据的评估要求,查询、更改、消除以及获得补偿等权利。

( 二) 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一是具有严密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美国的个人信用调查及资料的搜集工作可以由银行自己进行。也可以是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来做。后者是美国信用调查的主要形式。美国专门负责资信的调查机构是美国信用局,它是有关信用历史信息的票据交换场所。目前美国的地方性信用局有1000 多家,他们大多数从属于Equifax、Experian、Trans Union这三家主要的信用报告机构或与这三家机构之间有协议关系。这三家全国性的机构都建有中央数据资料库,在美国凡是拥有赊购账户、汽车贷款、房屋抵押的个人都在信用局的数据库存有历史纪录。信用局出具的信用报告对于信用支付起到了快速、简化和安全保障的作用。它的运行方式是: 信用授予人( 银行、信用卡发行机构等) 将信用消费者平时的信用支付情况连续地提供给信用局,信用局将这些信息汇同来自法院等机构的公众纪录加以整理、分析,给每一个信用消费者建立历史档案。因此,在美国,消费者通常从第一次消费开始,以后的每一次借款、透支及还款情况都将被输入电脑系统,记入信用档案。而信用授予人在面对消费者申请消费信用账户时,可以从信用局获得申请人的信用报告,并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

二是具有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在美国,能够开展信贷业务的机构很多,除了商业银行外,还有油气公司、百货商店、信用卡公司等。这些机构一般采取两种方法对个人资信进行评定,即主观判断法和数量分析法。前者主要是信贷员按照银行的贷款准则,凭经验对借款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信用历史、收入水平、年龄、雇用情况、居住面积、生活费用、债务负担等,并据此做出贷与不贷的决定。而数量分析法则是给信用进行评分。FICO信用分是由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开发出的一种个人信用评级法,已经得到社会广泛接受。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普通信用分,美国三大信用局都在使用,FICO信用分的打分范围是300 ~ 850。

( 三) 高效的信用管理体制

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职责明确,美国的联邦体制决定了它的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 “双级多头”格局,即分联邦和州两级管理,且每一级都设若干管理机构。加之民间行业协会组织,美国信用管理体系实际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联邦、州政府管理体系,二是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体系。行使联邦当局信用管理职能的机构主要有联邦贸易委员会、财政部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家信用联盟管理局、司法部等。

( 四) 健全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美国个人消费信贷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是担保、贷款证券化和保险。在这方面住房消费贷款最为典型。由于住房信贷是一项长期贷款,期限一般长达10 到20 年,而银行资金来源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 年,资金来源的短期性和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这成为制约信用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的住房金融制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是在政府担保的基础上实行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由于政府担保使银行风险得以降低,从而使普通消费者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取消费贷款,贷款手续也更加简化。仍以住房贷款为例,住房贷款防范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与保险业相结合。所谓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是指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规定借款人在放款时,需在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以保单作为取得抵押贷款的条件,如果借款人到期无论是主观或客观违约,都由承保人按承担金额赔偿放款人的损失。

( 五) 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

信用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制度效应的发挥,取决于利益导向机制即信用激励与失信惩戒互动机制。在征信评信制度与网络的监控下,美国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状况是一清二楚、有据可查的。而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将决定其融资成本和融资数量。个人信用得分、企业信用等级越高,所获得的信用额度、融资数量就越多,贷款利率、融资成本和保险标价就越低; 反之,授信待遇就越差,甚至无法获得授信。由于美国的信用交易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不佳同样会影响就业、升职、租房、租赁、工商注册等方面,会危及到这类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奖罚分明的机制大大地强化了社会成员的信用意识,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信用行为,这也是美国信用体系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要:美国是全球消费信用最发达的国家,这不仅仅因为美国的金融业很发达,更得益于其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健全的信用法律制度、高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和健全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本文具体介绍了美国消费信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指出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是推动美国信用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征信评信

参考文献

[1]徐宪平.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6(5).

[2]邱爱军.美国消费信贷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消费经济,2004(4).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消费热情不断升温,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隐患。本文分析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分析

一、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一)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二)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有的是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户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三)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即使有,也似乎存在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不少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使得借款合同及相关合同存在法律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四)抵押物难以变现。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执行上的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风险存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损失。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五)盲目营销,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盲目放贷,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存量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信用业务均有记录登记。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扩大现有人行征信系统的职能和范围,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各公用收费部门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

(二)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培育和拓展一批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所谓高端个人客户就是指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就当前客户群体而言,一是从事于优势行业或垄断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如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二是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的国家公务员和财政发放工资的事业单位人员。三是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等。这些群体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并且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自身的社会声誉和个人信誉也更加注重,还款意愿较强。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三)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有规划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二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特性,分析相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洁有效的管理办法,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配置好相应的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三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举一反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四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实行精细化管理,择优发展。五是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担保制度,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出台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圈定法律争议少、执行容易的标的作为抵押物。产权不清、变现较难以及现有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界定保证人范围。对借款人自身条件较好,收入稳定,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保证人应该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且至少自身综合条件不低于借款人。

(五)把个人消费贷款与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结合起来。代理保险业务是当前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环境下的一项新兴业务。这项业务的发展可与银行自有的传统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增加收益,银行通过代理保险业务能够获得可观的代理手续费收入和存款来源;二是可以降低部分不可预测的风险,将保险标的(可以是抵押物,也可是借款人的人身安全)的第一受益人指定为银行,当标的遭受损害或损失时,保险赔偿可及时补偿银行的全部或部分损失。同时,银行代理保险将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改变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由于银行代理业务相关险种的保费较低廉,可以使客户在较低的成本上获得保险产品和相关信息,使得信贷客户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自身的保险收益。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因素分析防范对策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28倍。与此同时,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也随之突显出来。剖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其有效规避风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传统的信用风险被理解为违约风险,即借款人因为外在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无力履约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借款人对借款行为不负责任,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责任心,或者有意隐瞒真实目的、骗取贷款的欺诈行为。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亿。

(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等,或者采取不当的经营策略而引发的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等,都可以归并为经营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既包含内部的因素,也包括外部的因素。

(三)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无视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操作,盲目发放贷款,由此造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损失的风险。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府的金融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出台,引起市场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违反了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或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托所引发的风险。

二、产生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信用风险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诚信制度和丰日关的法律法规做保障,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在经济活动中诚信守则的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和奖励,而违约失信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和损失。社会失信现象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从根本上缺乏按时履约的信用道德和信用责任感。

月前我国各商业银行之间缺乏整体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制约借款人的联动机制,致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对借款人违约还款的处理一般仅停留在处置借款人的抵押物或质押物的层而,没有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做进一步的信息反馈和记录,或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其结果是淡化了借款人的违约责任,助长其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违约行为对今后的生活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当前,虽然我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还处于运行初期,征信渠道过窄,征信内容不全面,只有贷款信息和信用卡信息,征信的手段单一,征信资料收集速度缓慢等,以至于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贷款的额度、还款的能力以及以往还款的情况做出比较正确、动态的把握和判断,造成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往往体现在借款人夸大自身的还款能力,在还款受阻的情况下易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增大蓄意逃避还款的风险成分。

(二)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商业活动都处于市场的调控之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资金需求随着市场价值规律的波动而波动。如遇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借款人的贷款资金会缩水,不能满足贷款时的原有需求,同时,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利率上升,也会增加借款人的还款负担。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款人比较分散,并且数量大、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原则上针对不同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应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以实现贷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商业银行还无法通过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贷款利率来满足不同风险状况借款人的需求,实现差异化的个性服务,无形中增加了银行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风险的贴水。

(三)管理风险的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比较多,但真正大力开办的业务不外乎集中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几个品种上,并且对各种个人贷款业务的采信、发放,以及贷后回收的整个管理程序都是比较单一和程序化的过程,缺乏贷款管理上的针对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整个的贷款体系比较制度化,依然受传统对公贷款的影响,没有形成完善的个性化的管理制度。

从风险控制目标上看,管理人员通常过分强调资金运营的效益性,缺乏对经营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认识;从贷前资信评估上看,往往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因素而不是定量的、科学的评估体系来确定信贷授信额度,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估,对衍生工具、中间业务更是缺乏监控,历史数据多。趋势分析少;从贷后跟踪管理来看,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资源共享不足而导致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现象比比皆是。

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根据上级行下的贷款指标分派贷款任务。一方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人员加大发放贷款的额度;另一方面没有摆正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强调片面化的风险控制目标。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制约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造成信贷人员借贷,办理贷款瞻前顾后,约束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政策与法律风险的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有《担保法》《票据法》和《贷款通则》等涉及贷款业务的相关法律,但主要是针对企业贷款制定的,还没有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条款。尤其是在个人贷款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旦遇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抵押物的处理、质押物的变现等法律纠纷时,缺乏实质性的法律保障,银行往往会处于事实上的尴尬境地,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对违约现象进行处罚。

贷款抵押物的处置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上或执法过程中有力的支持。事实证明,如何从借款人手中取得抵押物的控制权、抵押物变现前如何管理、价格如何规定等等,单纯依靠银行来实施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许多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更需要出台一些制度来强制部门之间的合作。

三、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既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商业银行的正

常运转。目前《消费信贷法》已在酝酿之中,还有一些相关的法律建设正在积极的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2005年1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对抵押权人处置抵押物做了法律上的规定,为金融机构维护合法债权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要利用各种途径大力进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法律、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公民的信用意识。各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要大力向社会宣传银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及违约现象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社会信用意识。

(二)完善个人费信评估机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

针对我国个人资信系统尚未完善,个人信用资料采集、调查的薄弱,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联合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信用、贷款、消费等记录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信息收集与信用评估机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商业银行提供消费者第一手的资信情况。各商业银行在协助人民银行加大客户资信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网络管理体制,互通有无,分享资源,避免对同一借款人信用的重复调查,防止同—借款人超越偿还能力进行多头借款,做到采集与事实相统一、历史与现状相贯穿,收集的资信及时准确,评估科学严谨,从源头上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

(三)严格管理制度——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必然

商业银行要想很好地规避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不仅要完善外部的保障体系,还要加强内部的管理与监督,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检查和监督职能,层层严格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贷款发放以后,要定期跟踪客户,做好客户资信变化及贷款使用情况的记录。针对不同的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可灵活调整信贷管理方式。比如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因为汽车属于动产,加上开车人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其担保方式必须要有别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只有从管理上有针对性地采用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才会透过市场变化,及时地掌握借款人的实际偿还能力,有效防范潜在的风险。

(四)培育行业文化——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特色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7

1 现状

因现状和观念等多种因素,我区辖内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一直未开展,但自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2日颁布的《关于开展个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区的消费信贷业务及产品从无到有,到现在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就拿我市来说,相继开展的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婚丧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等等,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农民对消费信贷资金是急需的。

1.1 住房消费信贷

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把建房作为家庭的重大消费投资,主要原因在于:(1)因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有的还是几代同堂,他们急需建房。(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需求档次也相应提高,同时农村还存在着相互攀比风,你房好,我比你更好,比你更多,比你更高,所以导致有房的也需建房。(3)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宅地面积也日益减少,有的农民考虑子孙后代的将来,而抢占地皮也建房。这些农民在建房或购买住房时,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十分希望得到这方面的扶持。

1.2 教育消费信贷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的推进,而抚州又是临川才子之乡,农村不少青年学生得以进入中高等院校深造,就当前农民的收入难以支付子女学费和学校生活费,而农民“望子成龙”的心理,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完成学业,所以说这已成为农村消费信贷的新热点。

1.3 耐用品消费信贷

中国农民是占绝大多数。农村是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耐用品的需求将向高档次、多样化发展。由于农民的农副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十分需要短期的消费信贷,以解燃眉之急。

2 原因

从现实看来,农村市场集中了很大的消费群体,而农村消费信贷却发展迟缓,原因有消费者方面,也有金融机构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因素。

2.1 意识落实,受制于思维

农民缺少信贷意识,有的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即使有信贷的想法,他们认为要找人、找关系,没有必要。所以,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超前消费,大多数习惯于向亲友借贷为主。且受传统观念约束,农民信贷消费的心理底线难以突破。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在大部分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借钱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更有人认为从银行借债消费是“寅吃卯粮”,有悖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农民从心理上还难以接受“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信贷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尚待时日,加之收入水平制约,借钱的动力明显不足。

2.2 收入较低,受制于硬性支出

农民收入偏低,总体承债能力偏低,也影响了消费信贷增长。调查资料表明,近两年惠农政策虽然使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收入总体水平还是偏低,而农村市场需求旺盛,但购买力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农民的收入是有季节性的,而他们每天早上一开门就要面对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开支据,对一个四口之家普通农户的典型调查,年人均收入3300元左右。不考虑非正常因素,年人均支出3000元左右,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就拿总的来说,农民的总收入,除去一些硬性支出,一年下来结余不了几个钱,所以说,农民收入不高,还款没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2.3 用权金融服务不到位,制约着业务开展

农村信贷资金总量不足。近年来,受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商业银行基本上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一切农村的信贷业务全部在信用社一家,加之邮政储蓄在农村设立机构挖走大量的农村信贷资金,再加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亏损严重的局面,致使信贷资金总量不足,影响了消费信贷资金的注入。并且金融部门的贷款手续繁琐,贷款门槛偏高,存在“亲富疏贫”的现象,消费者贷款难。由于我市消费信贷刚刚起步,消费信贷业务的许多配套机制还不完善,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致使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往往十分谨慎,要求的手续比较繁琐,条件严格,在贷款的期限、利率、品种等方面与人们预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令许多农民望而却步的原因。

3 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识

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消费者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存钱消费与贷款消费、即期消费与长远消费的关系,树立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以推动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准、消费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3.2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购买力

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形成农村消费市场购买力,收入越多,购买力越大,农民才会有条件实现更多的购买欲望。为此,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二要积极拓展农民增产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三要严格控制不合理收费,确实减轻农民负担。

3.3 适应农村需求,增加消费信贷产品种类,启动农村市场

根据农村消费趋势和农户消费心理,不断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是大力发展住房消费信贷,解决农民改善居住等的资金需求;二是针对农村实际,增加农机消费信贷、生产消费信贷、医疗消费信贷、教育消费信贷等业务,为农民合理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应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我国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 导致出口受阻, 经济得不到有效地刺激, 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冲击。为了使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中依然稳健发展, 中央逐渐重视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因此在财政部、商务部在全国掀起了“家电下乡”的高潮, 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进度, 银监会也批准了我国首家金融消费公司的设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我国历年来的高储蓄率, 有规模有效率的消费信贷能极大地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然而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因此我国消费信贷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亟待解决。

一、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

1、发展迅速。

自1999年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以来, 消费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 2007年上半年, 居民户贷款余额4.6万亿元, 同比增长25.7%, 增速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比年初增加6 741亿元, 同比多增3 074亿元。居民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3 800亿元, 同比多增3 699亿元, 其中居民户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同比多增3 206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迅速, 相当于1999年的30倍, 汽车消费贷款也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2、信贷品种呈多元化发展, 方式更加灵活丰富。

长期以来, 我国的贷款业务主要是针对企业, 从1985年建行首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开始, 我国的消费信贷开始发展起来了。从消费领域看, 拓宽到住房、汽车、助学、医疗、旅游和耐用消费等多个领域;信贷工具方面, 有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方式;贷款期限也有不同程度的放宽, 从一年短期到20年中长期贷款不等;同时贷款保证方式方面, 保险贷款合作方式有较大幅度上升, 占比在12%左右。

3、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消费信贷情况回暖。

自2009年以来, 人民币贷款额猛增, 在去年年底的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下, 特别是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使得个人消费信贷加速增长。尤其是农村的消费信贷是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重点, 之前的“家电下乡”的政策很好的带动了农村的消费, 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 国家应该进一步刺激农村消费信贷。

二、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1、消费信贷品种、地区发展不平衡。

消费贷款中以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占绝大多数, 其他信贷品种发展缓慢。截至2006年4月末, 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 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 而西部十二省 (区) 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 仅占全国的13.8%。

2、我国消费信贷的贷款主体单一。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消费信贷的主体主要还是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 在今年我国银监会批准建立第一家北银金融消费公司, 这表明了我国想要建立多元化消费信贷机构的趋势, 但短期内效果不会很明显, 对现在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3、社会保障不健全。

高收入的家庭消费倾向较低, 而低收入的家庭不敢消费, 多把钱用在必需消费或保值投资上, 一般不会借钱消费, 再加上对于医疗、教育的需求, 这些方面的社会保障不健全也使得很多家庭负担不起贷款来消费。除此以外, 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量入为出, 这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也是一个障碍。

4、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 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准则。就现在而言, 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1) 只有有限的几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才能使用征信数据, 而小型商业银行则不能被覆盖; (2) 个人信用内容不全面, 数据更新不及时; (3) 与个人信用制度对应的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4) 居民信用意识不强、个人资信评估技术不高、征信机构发展缓慢。

5、缺乏关于消费信贷的完善的立法保障。

由于我国的社会转型尚未完全到位, 旧的体制和旧的管理模式一时无法彻底改变, 行政干预屡见不鲜, 法制建设和法制观念滞后, 影响和制约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与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急待健全完善。

6、消费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1) 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历来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 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 如果是住房抵押贷款那么就会出现借短贷长的情况。在我国消费信贷不断发展的同时, 消费信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就会给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威胁。

(2) 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薄弱。目前, 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 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 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征信系统也较为简单, 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3) 贷款抵押物难以变现。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 借款人还不上贷款, 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拿到二级市场变卖, 然后所得用来充当还款来源。但是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交易秩序尚不规范, 交易法规也不完善, 各种手续十分繁琐, 交易费用偏高, 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

(4) 利率尚未市场化, 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由于不同客户风险状况存在差异, 因此银行应该实行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 但我国的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 因此商业银行还无法做到差别定价。

针对这些问题, 我相信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可以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可以在加快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收入的同时, 试着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的建立, 虽然未必马上立竿见影, 但是可以逐步带给我国居民超前消费的观念, 当然, 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也要一并推出。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也可以将消费信贷与商业保险相结合,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 就能够更好地促进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文婷.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财经纵横2008, (03)

[2]、潘丽娟.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01)

[3]、梁燕俊, 消费信贷缘何发展缓慢[J].经济界, 2007, (29)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万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 消费信贷的份额约占20%, 而这一比例在美、欧发达国家超过60%。波士顿咨询公司则发布报告称, 2014年,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 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长至17.5万亿元。而据国内权威的第三方数据监测公司艾瑞咨询发布了一份《2016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指出, 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元, 同比增长23.3%;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背景下, 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 搭建了一个更便捷的平台让客户增加接触消费信贷的机会。在政策助推、信息技术支撑下, 消费信贷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虽然消费金融现在在国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其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银行、小贷公司、P2P、贷款保证保险、消费金融公司均在个人的消费信贷领域有所发展。但是各自的方式又各有不同, 各有所长, 。央行对这个市场的各参与者有着几乎同等的政策支持, 各参与者保持各自的优势, 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形成竞争态势, 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良性发展。

二、个人消费信贷的现实状况

(一) 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触及客户, 为客户减轻短期内资金压力是客户选择电商申请消费贷款的最主要原因, 占比达到26.6%;客户选择电商平台贷款最常购买的产品通常是智能手机, 占比达到20.7%。低利息, 分期政策灵活是客户选择电商消费贷款而非信用卡的主要原因。

(二) 小贷公司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线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以拓展门店方式, 面对面进行贷款金融服务为主要模式, 构成实体的贷款服务网络。目前市场上的银行、小贷公司、保险公司 (信用保证保险) 和消费金融公司都各自铺设了实体店面或驻点销售,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身份真实性、确认了客户提供资料真实性、对贷款用途也进行调查。

小贷公司一直不被看作是正规军, 即使客户有贷款需求, 对客户提出的贷款需求也不轻易开展消费信用贷款, 而是需要有抵押物, 这样增加了贷款流程和手续, 抬高了贷款融资的成本, 时效也并无优势可言, 抵押或质押物的处理也成为小贷公司此项业务的鸡肋。而小贷公司本身的稳定性, 也是客户所看重的, 在小贷公司负面新闻不断曝光的今天, 小贷公司的发展挑战大于机遇。

(三) P2P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一项关于个人消费贷款的互联网调研。全部的网民中有49%的网民在线上申请过贷款;其中最长使用贷款渠道:银行网络渠道占13.2%, 整体贷款通过率较高, 达到72.3%;线下渠道贷款通过率最高, 达到82.4%, 个人消费贷、个人房贷是网民贷款最主要的用途, 占比均达到21.5%;还款年化利率集中在5%-15%, 业务办理手续费是网民贷款最大成本, 占比达到32.9%;用户贷款到账时间集中在1天-3个月区间, 到账资金比例集中在80%以上。P2P公司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发展而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 其他参与者也看到互联网的优势, 纷纷参与进来, 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混战。

个人消费贷款中有35.3%的网民表示通过网络广告了解贷款, 25.3%的网民因为手续简便选择现有贷款渠道。网民往往更看重P2P平台的背后支持, 49.1%的网民认为平台贷款成本较高, 但可以接受;利率更低、资金到账速度快是平台用户更换贷款渠道的最主要原因。

P2P平台一头连接投资理财端一头连接贷款端, 极容易形成资金错配的资金池, 从而进行暗箱操作, 一旦对借款人的信用判断失误, 出现坏账, 入不敷出, 资金链断裂, P2P也就走到穷途末路, 高层人员携款潜逃也就不足为怪了。在P2P出现的早期, 由于对市场和客户不熟悉, 整个运作也处在试水阶段, 经常会出现P2P贷款平台悄无声息的消失。由于客户遭受损失, 市场乱象频出, 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 控制这一局面, 但是, 效果并不乐观。

(四) 贷款保证保险 (保险公司) 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是指由债务人投保, 以被保险人 (贷款人或债权人) 在消费贷款过程中因被保证人 (借款人或债务人) 未能如约清偿债务而遭受的损失作为保险标的, 由保险人为其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如果由于被保证人的行为导致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时, 在被保证人不能补偿权利人经济损失的情况下, 由保险人代替被保证人赔偿权利人的经济损失, 并拥有向被保证人进行追偿的权利。”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在贷款过程中的承担着借款中间人角色, 如果借款人不能按照约定进行偿还本息, 保险公司履行赔偿责任。金融机构有了担保, 出现坏账的几率减小, 客户能从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融到资金, 多了一条融资渠道, 保险公司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是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 金融机构把风险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应该确实增加风险管理的机制, 才能把资金贷给真正信誉良好的客户。但在现实中操作起来往往有一定难度。

(五) 消费金融公司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 以小额、分散为原则, 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 风险相对较高, 银监会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

2010年, 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批复筹建的共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这4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成都四地率先试点。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可谓各有不同, 但都取得了成功。其中专注个人消费信贷领域的公司, 在发展的几年中贷款量迅速增加, 体现了市场对消费的强烈欲望。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机遇与环境建设

个人消费贷款由于其风险较为分散, 贷款数额也相对较小, 而工商企业产经营类贷款风险较集中, 贷款数额占大多数, 所以个人消费贷款通常被认为是优质的资产, 不良贷款率与其他类贷款相比较低, 因此业内金融贷款机构通常会优先发展此类贷款项目。而从借款人角度看, 个人消费贷款是消费者实现了当期消费愿望和后期消费偿还能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结合。

快速发展的个人消费信贷, 也必然带来诸多后遗症, 此时, 此类贷款的贷中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 没有足够数据积累的经验可以借鉴, 个人消费贷款的实际运营实体风险控制能力捉襟见肘, 唯有在业务的一步步发展之中探寻出路。

(一) 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信贷的发展方向

1.全民信用制度的逐步建设。第一, 加快个人信用的立法建设。政府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如《公平信用法》、《信用报告法》、《消费信贷法》, 对原有法律中已不适应当前信用制度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 使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信贷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为消费信贷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第二, 加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央行的征信报告与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信用体系相结合, 制定出适合我国当前消费信贷市场国情的信用评估体系;与此同时, 政府应鼓励民资企业资信调查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使各机构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更新迭代和交叉验证, 用大数据为消费信贷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2.消费信贷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过程中改革和过渡相衔接, 逐步建立起我国城市、农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促进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第一, 政府可以采取对借款人减免所得税等措施减轻借款人的负担;第二, 政府鼓励金融业在法律法规等符合行业监管的情况下对消费信贷业务、贷款产品等进行金融创新。

(二) 金融业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形成类型多样、多层鲜明的消费信贷体系结构

1.金融业逐步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信贷业务体系。目前,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小贷公司、P2P、贷款保证保险、消费金融公司等, 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金融机构推行商业信贷, 让商家看到确实有利可图, 前景美好, 形成与我国现阶段消费信贷特点相应的消费信贷生态环境。

2.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业要在消费信贷新产品开发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特色服务等。例如:可以在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因素制定出:浮动利率的信贷产品、标准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产品等。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国情的消费信贷运营流程和操作规范, 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全新金融服务。

3.加快我国金融大数据建设。我国正处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期, 这种发展速度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大数据为金融业的消费信贷发展也提供了大量有效、及时、动态的信息, 消费信贷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结合PC端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 引入客户, 通过简单、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刺激消费。同时, 促进银行及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支付结算的升级改造, 为瞬息万变的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 我国要加快个人消费信贷环境建设, 仅仅做到以上所述, 还远远不够, 要不断结合社会发展的脚步, 对新情况快速反应, 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整个信贷市场上的整个链条中, 形成个人消费信贷新秩序, 完善法制建设, 打通各个环节, 让老百姓提前实现消费梦想,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寻找出更为合理的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体系和方式, 健康发展消费信贷。

摘要:消费信贷能够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 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入2010年以来,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进入了快车道, 个人消费信贷飞速发展, 商业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消费信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不仅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总量, 促进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还使得国内中低收入者个人消费需求提前实现, 有利于不同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培养了国民信用观念, 树立信用意识。个人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刺激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加强了金融业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功能。本文阐述了当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国内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我国在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机遇,信用制度

参考文献

[1]谢以清.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来源:《上海金融》2004年第2期.

[2]王瑾.西南交通大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来源:硕士论文《消费信贷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10

一、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积极意义

(一) 扩大我国内部需求

2015年, 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达4018.1万人, 据2013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发布的《大学生蓝皮书》, 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达11347元, 以此计算, 大学生每年消费超过400亿元, 随着天猫、京东等大型购物网站分期付款业务的开通以及大学生信贷产品的开发, 大学生消费潜力不容忽视。此外, 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意识和观念将会保留至毕业、就业之后, 是我国未来消费主打力量。

(二) 培养大学生理财意识, 提高个人信用度和个人财产安全

大学生做为受过高等教育群体, 既要学好专业知识, 也要逐渐培养一定理财意识, 信贷产品作为新世纪创新产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理财思想从而形成一定理财意识。大学生通过使用信贷产品, 可以使个人信用从理论走向实际。信用卡的使用避免携带大量现金情况, 提高个人财产安全。

二、大学生信贷消费的结构与途径

(一) 大学生消费结构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并未具备一定理财意识, 多名学者认为其消费结构缺乏合理性, 盲目消费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以天猫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后, 大学生中不少剁手党在双十一当天疯狂扫货, 节后大学校园排队取快递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除了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用品外, 其他方面消费比例也较高。例如电子产品消费、恋爱消费、社交消费、娱乐活动消费等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林梅, 琚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上海“90后”本科生消费结构通过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90后”大学生主要消费支出项目依然是基本生活费, 占消费总支出35.9%, 零食消费次之, 占9.7%, 两者合计占总消费支出超过40%, 是大学生主要消费流向。占据大学生消费总支出第三位是大学生的形象消费, 比例为7.5%。此外, 通讯费、交通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分别所占比例在3%—6%之间, 而社交消费比例超过6%, 占6.8%。

(二) 大学生信贷消费问题

1.大学生信用卡实际使用比例不高。一些银行为了提高信用卡业务业绩, 为客户赠送诱人礼品或消费折扣等优惠, 且多数大学生存在着贪小便宜心理, 因此大学生办理信用卡也就自然而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信用卡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个人销售任务, 通过关系并提供适当费用给办卡客户, 从而完成个人销售任务。基于这两种情况而持有信用卡的大学生, 他们在得到好处之后长期不使用, 有的甚至丢弃, 最后形成信用卡实际使用比例低、银行业绩虚假等不良现象。

2.信用卡发行门槛低, 业务风险高。信贷机构为了吸引大学生, 占领市场份额, 纷纷降低了信用卡申请条件、审批、额度限制等要求, 出现了一人持有多卡和持卡人非本人申请的泛滥现象, 这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银行在开展信用卡业务时, 并未全面考虑大学生不理性消费行为以及还款能力调查。有的大学生不了解信用卡情况, 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 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直接丢弃信用卡, 这不仅提高银行业务风险, 且给个人在银行留下不良记录。

3.信用卡诱发大学生盲目消费。大部分大学生做为“90后”, 生理、心理、文化教育和家庭背景决定了其消费观念。“90后”后群体对创新电子产品诱惑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他们是新世纪新消费观念倡导者。

范银银, 于梦男对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消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拥有率100%, 其次是笔记本电脑, 拥有率80.5%, 33%大学生使用苹果手机, 17.5%使用三星手机, 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电子产品主要目标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而且不乏高端产品。大学生消费倾向日益多元化, 个性化, 在没有独立经济收入情况下, 信用卡出现促使了大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行为。

三、大学生信贷产品设计的必要性与优化对策

(一) 大学生信贷产品设计的必要性

1、大学生消费需求分析。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 家庭收入较低, 他们受来自城镇同学影响, 也具有较高消费欲望。张妍妍通过问卷调查得出:62.9%大学生认为只要产品设计合理会选择信贷产品;27.1%大学生属于观测周围情况再定, 即随着大学生信贷产品规模扩大, 超过90%大学生会选择使用信贷产品。2.1%大学生强烈要求推出创新信贷产品, 仅7.9%大学生不会选择信贷产品。

2、大学生信贷产品供给分析。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推出的个人信贷产品主要有四种:个人助学贷款、大学生信用卡、大学生创业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针信贷产品。个人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国家政策性贷款, 用于学生在校期间学费支付及部分生活费支持;商业性助学贷款需要抵押担保且适用人群有限, 最低额度为2000元, 最高额度为50万元。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不仅在年轻人掀起热潮, 而且划分出更细大学生市场, 针对大学生的信贷平台或者产品相继推出。融360金融搜索平台整理出了“名校贷”、“我来贷”、“潮贷”是三款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信贷产品, 这三款信贷产品月利率均在1%左右, 贷款额度最高丝袜产品为50000元。

3、信贷产品市场潜力分析。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 是未来消费的主打力量, 信贷机构只有全面了解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信贷产品需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长期来看, 大学生作为新型信贷产品的潜在客户, 只要产品设计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大多数将成为该企业的忠实“粉丝”, 也将为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奠定坚实基础。

(二) 大学生信贷产品优化对策

1.确定合理贷款额度。银行推出的大学生信用卡授信额度较低, 例如目前针对本科生最高授信额度是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大学生卡, 额度为1000元, 显然不能满足大学生时尚等高端消费需求。单一授信额度信用卡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同时银行也无法获取更可观的业务收益。对此, 银行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和倾向, 根据持卡人的信誉、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发行不同授信额度的信用卡。其次, 银行要严格对大学生信用进行评级, 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行差异化授信额度。最后, 银行可以通过客户的消费记录和信誉等级来决定是否变动信用卡授信额度。

2.合理延长信用卡还款期限。作为信贷产品重要要素之一, 贷款期限是指客户还清所有贷款期限。互联网金融产品贷款期限较长, 且可供选择还款期限, 一般可分为12期、24期、36期, 可以满足在一定时间内还款能力不同的客户。大学生信用卡还款期限一般在一个月之内, 短暂的还款期限给大学生还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 有的甚至为了还款申请其他其他信贷贷款, 造成恶性循环, 最终沦为“卡奴”。因此, 大学生信用卡应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者开通分期付款业务, 降低学生压力, 提高信用卡使用率。

3.科学调整贷款利率。利率通俗来说是信贷产品的价格, 其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决定申请贷款, 同时也决定银行利润率。大学生信用卡免息期 (50天左右) 较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还款意识和银行利息收益, 适当缩减免息期, 提高客户还款积极性降低银行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刚刚兴起, 未形成规模, 信贷额度较低, 薄利多销的原则显然不适合大学生信贷市场。因此, 虽然年利率约10%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比银行非信用贷款 (年利率约5%) 高出近一倍, 但也合情合理。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适当上浮贷款利率, 一方面提高放贷积极性, 减少不必要贷款;另一方面提高业务收益。

摘要:自2004年广发银行率先发行我国首张大学生信用卡, 其他商业银行也随之跟进, 大学生 (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信贷业务开始在我国飞速发展。大学生“盲目”、“任性”的消费行为, 决定了大学生信贷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信贷市场对大学生信贷产品种类较少, 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化消费需求, 信贷机构需推出更多科学的信贷产品来满足大学生信贷需求。针对目前大学生信贷市场现状, 提出信贷产品设计优化对策, 开发大学生信贷市场进一步释放大学生消费潜力,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有利于大学生信贷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信贷产品,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林梅, 琚迎.“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2)

[2]范银银, 于梦男.当代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状况调查——以重庆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5 (7)

[4]金露露, 李游.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分期购物平台风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

[5]学报, 2015, 17-93

[6]吴晓明, 邹明剑.创新大学生创业信贷稳定增长机制[J].金融实践, 2013, 0054-0001

[7]叶纯青.大学生信贷消费遇热[J].金融科技时代, 2015, 08

消费信贷救内需 篇11

长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占有比重过高,消费比重较小。随着金融危机袭来,这一模式的弊端显露无遗。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困境,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应从改善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而消费信贷或许会成为破解此难题的“钥匙”。

发展消费信贷助力经济转型

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大规模的投资,在短期内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无法对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同时投资往往也只能拉动上游产业而无法拉动整个产业链。因此,信贷消费可以将信贷扩张和启动消费结合起来,成为实现“保增长”的重要手段。

同时,发展消费信贷对于“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前整体收入水平一般,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由于缺乏信贷支持,居民消费只能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造成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而扩大消费信贷无疑是扩大有效需求,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手段。消费信贷既可以调节消费品供求总量,又可以调节供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扩大劳动力就业。由此,促进生产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而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消费信贷还能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和银行经营空间的拓展。

促进消费信贷五大机遇挑战

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一是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银行很难得到借款人的真实收入资料,使银行不得不对借款人的贷款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从而挫伤了消费者的积极性。此外,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失,使失信者违约成本很低,导致消费信贷业务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是信用担保保险机制缺乏。我国已有担保法规,但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一直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抵押品流动性差。由于房地产二级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抵押的住房变现能力较差,不能为贷款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

三是消费信贷资金来源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保证消费信贷循环畅通。目前各种消费信贷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资金结构,其所面临的“短存长贷”的经营风险较大。在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消费信贷的供给者无法获得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

四是消费信贷产品同质化。很多商业银行开办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但整体上看产品细分和差异化程度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涉及的消费领域比较窄。而且业务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缺乏针对农村市场的多样化信贷产品,导致农村地区结构失衡明显。现有的消费信贷生产性消费贷款较多,生活性消费贷款较少;集中于小额短期信贷,较大额、期限长的住房贷款等消费信贷较少。

五是消费信贷操作不规范,商品存在價格虚高。当前消费信贷运作中存在申请手续繁杂、收费环节多且收费水平不尽合理的现象,使许多消费者对消费信贷望而生畏。

破解消费信贷发展障碍须合力

从政府方面来看,要加快完善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确保消费信贷的规范经营和顺利进行;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这是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制定配套激励措施,鼓励居民使用消费信贷。

譬如,可以对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在税收、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建立必要的消费信贷资金供给机制。应结合资本市场发育,培育一些能够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主体,开发相应的融资工具,为消费信贷提供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拓展欠发达地区消费信贷的发展。通过政策导向和利益调节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推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消费信贷的发展;针对我国消费层次复杂,消费需求广泛的特点,积极发挥多种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领域的作用。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来满足消费需求。

从金融机构来看,可以继续改进金融服务,创新产品。金融机构应积极改善信贷结构,支持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开发以拉动消费为重点的信贷产品业务,发展新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要针对不同的商品和不同的消费群体,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

此外,要平衡好培育市场和风险控制的关系。现在,一方面高收入人群愿意多花钱购买更好的产品却不需要信贷消费;另一方面经济能力较差的人群,需要信贷消费的支持,但银行并不愿意贷款给他们。因此,金融机构应当把握好开拓市场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在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适当降低消费信贷的门槛,吸引更多消费者。

中外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比较分析 篇12

一、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及其特点

在此以美国、日本为例分析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特点。

(一) 美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

目前美国的汽车消费贷款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 其中直接贷款占整个用户分期付款融资的40%, 间接贷款占60%, 说明了通过经销商向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贷款的方式逐渐成为汽车信贷市场的主体, 同时有资料显示在贷款比例中银行所占份额逐年下降, 而汽车金融公司则成为主体。其业务流程为图1所示:

美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业务流程能够顺利展开, 是需要政府部门、经销商、汽车信贷公司和资信部门的合作来完成的, 而这些部门业务的顺利完成有赖于美国成熟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

1. 汽车信贷服务的专业化。

通过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可以看出, 美国提供给汽车用户贷款的主要是汽车金融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由于他们与汽车厂商、经销商关系密切, 具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业务上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汽车金融服务产品, 在贷款审批, 还包括出现问题以后催收等方面经验丰富。

2. 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该体系包括: (1) 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消费者从第一次消费开始以后的每次贷款、透支及还款等都记入个人信用档案, 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 随时查阅消费者的历史资料。 (2) 完善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信用管理机构可以从金融机构、雇主和法院得到消费者有用信息。另外, 消费者有权利向信用机构查证个人的信用报告, 可以对不符合事实的部分提出异议, 要求对方给予调查和修正。 (3) 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使信用体系正常运转, 制定出一系列的相关法律, 包括:《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和《信用修复机构法》等。

3. 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

美国与分期付款购车最密切的法律是《统一商法典》, 规定了买方与卖方的权利义务, 担保原则, 分期付款购车可采用所有权保留方式等。此外还有《消费信用示范法》、《信贷机会平等法》、《公正信贷报告法》和《消费者信贷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二) 日本汽车消费信贷管理

目前日本有近50%的汽车用户是来自于贷款, 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日本汽车消费贷款方式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附保证的代理贷款。其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通过日本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图可以看出, 日本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与美国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它是附保证的贷款。附保证的代理贷款是金融机构 (通常是保险公司) 提供贷款给用户购车, 但是整个贷款的作业从客户信用核准到贷款后的服务及催收等各环节都由汽车信贷公司处理, 信贷公司在客户不付款时要代替客户向金融机构支付贷款, 信贷公司则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报酬。这是日本一种较为有特色的做法。当然这是与日本发达的二手车市场、完善的金融环境、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先进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等分不开的。

日本是世界上制定单独的《分期付款销售法》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制度, 该法规定详细周全, 强调对分期付款作为销售的调控, 倾向于保护购买者的利益, 对分期付款购车有较强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日本的《道路运输车辆法》和《汽车抵押法》也同样完善了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

日本还有着发达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体系, 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部门能够很容易查阅到客户的资信纪录, 从而简化了整个放贷过程。在日本, 当消费者购买或租赁车辆时, 银行、金融机构或汽车金融公司能够透过网络信息快速的获得客户的资信状况, 确定购车人的信用等级, 从而保证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简洁、高效。汽车消费信贷具有高风险性, 这种完善的信用体系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了控制, 保证了贷款的质量。

二、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及特点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起步较晚, 发展不成熟, 信贷主体比较单一。我国商业银行是目前牵扯消费信贷的主要机构, 约占汽车贷款总额的95%左右。在此主要分析以银行为主要贷款机构的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及特点。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从我国直客模式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流程图可以看出, 银行在充当汽车消费信贷主体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向客户直接提供贷款, 还要审核客户的信用状况、担保情况, 经销商只是作为卖车的中介人存在, 而保险公司在提供担保的过程中, 银行将个人信用风险的大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 这些情况就造成了许多矛盾和弊端的存在。首先, 汽车与其他贷款种类相比, 贷款数额小, 而且贷款流程包括审核、贷款、购车、后期的售后服务、贷款催收以及收回的抵押车的处理等, 这些都要求银行要有相关的汽车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人员, 这对银行来说成本很大。其次, 保险公司在承担保险时其业务的基础是概率法则, 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环境下, 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由于不确定因素多而无法用概率测算, 因此保险公司最终无法承受这种个人信用保险。

三、完善我国汽车信贷管理的措施

我国汽车信贷管理的不足, 难以促进汽车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和满足大规模汽车信贷业务的需要。因此, 目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模式, 有效整合银行和企业的优势, 改善我国的汽车金融环境,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一) 充分发挥信贷主体各自的优势, 加强其合作

银行的优势表现在:资金雄厚;营业网点多, 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熟悉本地市场, 与客户的关系稳定。汽车经销商的优势表现在:对汽车市场了解最深, 对汽车产品了解也最直接, 可以及时提出最合适的金融服务, 汽车经销商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 对开展资信调查服务具有优势。汽车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与母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 因此能够提供生产、销售、消费等各环节的金融服务;汽车金融公司有着专业化的服务, 通过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营业网络, 与客户直接进行沟通, 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将汽车金融公司的专业化优势与银行的资金优势、网络结算优势结合起来, 同时也要积极同保险公司、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等开展合作, 努力做大市场规模, 这样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

(二) 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2003年10月3日和11月12日,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颁发, 2004年10月1日, 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开始施行, 明确了银行、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促使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操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针对《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担保法》以及汽车管理条例, 商品分期付款销售法则条例, 汽车分期付款管理办法和旧车回收拍卖法等法律法规应在借鉴国外分期付款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 应逐步制定和完善与分期付款购车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 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外部环境

发展汽车消费信贷, 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消费制度, 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目前汽车消费信贷管理的外部环境相关配套设施尚未建立健全, 如汽车消费品抵押二级市场不发达, 抵押物难以变现, 贷款担保形同虚设等, 这些将严重阻碍汽车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有关部门应加强配合, 进一步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 加快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四)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个人资信水平的调查和评价、个人信用状况的监控和个人信用风险处理三个部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的网络查询系统, 将人们的收入、纳税、借贷、还款等经济活动记录在案, 实现信用体系网络化。

参考文献

[1]李云清.浅谈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2006 (6) .

[2]周昭雄, 陈乐.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9) .

[3]车辉, 邓彬.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险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5) .

上一篇:医学毕业生论文下一篇:工程措施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