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质量分析(共8篇)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篇1
信贷资产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
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指标有:到期收回率、应收利息收回率、存量贷款不良率
贷款到期收回率指的是考核期内到期贷款和实际收回贷款的比率。季度、考核标准不低于90%。新发放贷款展期、倒约的不视同收回。该指标按季考核,年内滚动计算,不跨。这项指标重点考核信贷资金的流动性,目的是改变多年来养成的“倒约”恶习,目标是使信贷资金“放得出,收得回”。应收利息收回率指的是所有新增贷款在考核期内应收利息和实际收回利息的比率,季度、考核标准为不低于95%。该指标为按季考核,年内滚动计算,为累进考核指标。这项指标重点考核信贷资金的效益性。
存量贷款不良率指的是所有新增贷款在考核期内形成的不良贷款与全部贷款的比率,季度、考核标准是小于5%。该指标与应收利息收回率考核口径一样,同为按季考核,年内滚动计算,为余额累进考核指标。新发放贷款按逾期半年以上,或新发放贷款停息半年以上,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的,即认定为不良贷款。这项指标重点考核新发放贷款的安全性。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篇2
一、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
审计组抽取了该行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档案, 对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进行了评估,审计发现,该行建立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制度,但执行不够到位,五级分类不够准确,至少应纳入“次级”类,却仍为“正常” 类或“关注”类的贷款金额不低于9.97亿元,是账面反映不良贷款余额的1.46倍,其中,重组类贷款7.47亿元、企业关停类贷款0.41亿元,逾期超过90天贷款2.1亿元。 该分行属于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而言,其内控制度比较健全,执行比较到位,由此不排除其他商业银行存在类似问题,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一)部分逾期贷款分类不准确
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90天是贷款是否不良的分界线, 该行信贷资产十三级限定性标准规定,贷款本息逾期(包括项目贷款未按还款计划还款)90-180天(含)的,分类级别不高于次级一级,但某公司自2012年12月21日出现逾期, 2013年1季末分类仍为“关注”。
(二)部分重组类贷款分类不准确
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 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 债务重组方式主要包括: 变更借款人、变更担保条件、调整还款期限、调整利率等。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银监发「2007」54号文)第十二条规定,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该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也规定: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债务人仍然无力按期归还,不得高于可疑一级;对于重组贷款, 在重组实施后半年内为观察期,观察期内不得调高分类级别。 现场审计发现,部分重组贷款仍反映为“正常”类或“关注”。 如某置业有限公司因房地产滞销,影响企业第一还款来源,无法按时归还贷款。 该行对还款时间作了调整,但2012年至今分类一直为“正常”。
(三)部分企业关停类贷款分类不准确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第五条规定,“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够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现场审计发现,某公司2013年2月已停产,但1季末五级分类形态仍为“正常”,明显不合理。
(四)部分贷款保证担保有效性不足
担保贷款作为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商业银行防范和降低资金损失风险的重要手段。 现场审计发现,部分信贷企业的担保人存在过度对外担保问题,如该行客户A由客户B担保,但客户B对外担保总额与总负债之和是总资产的112%,担保能力并不充足;又如客户C的担保单位客户D2012年底因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2013年1月该行发放贷款913万元,仍由客户D担保。
二、贷款分类不准确的成因和后果分析
(一)贷款分类不准确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不够准确,究其原因,分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一是当前经济不景气,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大局考虑,出手干预银行信贷工作。 对于信贷企业出现的风险,银行取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很难实施市场化的风险资产处置方案。 二是五级分类属动态调整分类,分类调整往往存在滞后性。
2、主观原因
一是“企业偿还能力”核心指标难以把握,贷款分类自由裁量空间较大;二是不良贷款比例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不但与拨备、利润关系密切,还影响到监管评级、社会声誉,因此,商业银行主观上也存在粉饰资产质量、掩盖信贷风险的动机。
(二)贷款分类不准确的后果分析
贷款分类不准确,换句话说,就是不良贷款反映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各类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的准确性, 进而影响到监管部门对该地区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的判断。 根据现场评估数据测算,该分行实际不良贷款比例至少应为3%, 是账面不良贷款比例的2.46倍。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充足。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运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损失计提指引》 规定对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分别按1%、2%、25%、50%、100% 的计提。 目前国内银行一般是在总行层面采用国际准则,分支行的会计核算仍采用国内制度。 贷款分类偏离导致该分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充足,3月末该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为8亿元,实际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至少为账面计提额的128.8%。
企业风险牵扯面扩大。 企业出现风险后,商业银行没有及时调整其贷款风险分类, 产生的后果一是企业征信系统维持原有五级分类贷款形态, 其他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形势判断出现偏差, 继续对其新增贷款,风险贷款增加;二是企业风险爆发点后移,加大风险处置难度。
三、审计建议
(一)细化完善贷款分类方法,严格执行贷款分类制度
2007年银监会发布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 》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各商业银行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形势,制定完善贷款分类制度,建立动态的分类监测机制,并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遵循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审慎性四原则,严肃贷款清分纪律,减少认定过程中人为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贷款风险分类质量。
(二)转变经营发展方式,提升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
这是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用风险的治本之策,各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粗放式规模扩张的不可持续性, 切实改变过度依赖贷款增长和存贷利差盈利的现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信贷精细化管理要从“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客户的业务”入手,注重客户真实的融资需求,加强统一授信管理,严控过度授信规范异地授信业务,严格授信审批条件,强化贷后跟踪管理。 商业银行要加快担保方式的改革创新,严控过度担保,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担保圈危机”的蔓延。
(三)建立风险预警处置协调机制,加强行业信息共享
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风险的预判,对重点客户实施动态监控,建立重大风险案例分析反馈机制,及时发布风险提示。 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协会要搭建各债权行之间的沟通平台, 加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银监会客户风险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积极推进跨部门信息整合,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平台。
(四)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处罚问责力度
针对当前信用风险高发态势, 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内部要加强对授信管理制度的完备性、授信业务审批标准和具体操作的合规性、贷款 “三查”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对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借款人进行授信的, 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由于不尽职造成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进而形成风险的,要严格追究授信工作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要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进行动态审计评估,切实掌握信贷风险的第一手资料,未雨绸缪,慎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确保区域金融稳定。
摘要:贷款五级分类是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手段,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其真实性事关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甚至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区域金融风险的估量与判断。本文以某国有银行市分行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审计为例,结合宏观经济形势,针对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关键词: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审计,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黄邦锋.贷款五级分类实施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J].上海金融,2003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篇3
关键词:银行信贷扩展不良贷款
一、我国银行信贷现状
1.1 我国银行信贷扩张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我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整过猛,投资呈现出负增长,信贷增长出现停滞,甚至是负增长;1991-1997年,信贷保持了一个快速的扩张趋势,如1992新增贷款增长达到36%,1997年也达到了30%;1998-2000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新增贷款回落,如1998年11610亿,2000年5637亿;随后,信贷增长开始增速,如2002年和2003年新增信贷同比增速达到40%以上,表现出恢复性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信贷增长又出现回落;2006年后信贷出现快速增长,2009年新增贷款增速更是超过100%,原因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信贷的快速跟进;2010年则出现正常的回落。
1.2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现状
2003年开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在不断减少;从2003年的25377亿,不良率19.6%;到2010年减少到4293亿,不良率1.14%。2004年和2005年,不良贷款呈现出迅速下降的现象,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中、建、工行在这一时期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如中国工商银行2005年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6350.02亿元;2008年由于农行剥离大量不良贷款使得不良贷款大幅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12684亿减少到2008年末的5602亿。随着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我国银行信贷扩张导致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的表现
2.1 经济的周期波动
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在经济扩张时期,各个企业产品的需求量大,产品畅销,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企业良好,企业利润攀升,企业为了扩大规模都倾向于向银行借入资金。银行在这个时期往往倾向于扩大信贷规模,并预期自己能在将来收回贷款,企业和银行都对未来有过高估计。当经济由繁荣期进入衰退期,出现大量企业破产,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贷款变成不良贷款,不良贷款规模在这一时期迅速扩大,资产质量降低。
2.2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
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银行获取借款人的信息成本较高。所以银行在信贷冲动的作用下,往往私下降低贷款的发放标准,放松对借款人资格的审查。由于银行和借款人在借款用途和将来还款能力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扩大信贷的结果是很可能将大量贷款发放给那些还款能力低,信用不高的借款人,这样贷款收回的可能性自然不会很高,大量贷款成为不良贷款,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2.3 银行自身存在的委托-代理风险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中,委托代理也是严重的问题,这种存在于银行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上,委托人的目标是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代理人的目标则可能是追求银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和优越的办公环境。这样代理人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往往背离委托人的目标,去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在银行的管理中,为了追求自身权力的最大化,进而要求银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代理人往往追求较高的信贷规模,而在贷款质量方面则没有审查的动机,这样新增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例自然就会很高,资产质量也会下降。
三、防止信贷扩张影响资产质量的建议
3.1 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
我国金融监管的起步较晚,在之前计划经济时代,银行的运作严格按照政府的指令行事,不存在风险,因此也不需要额外的监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银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银行经营的负外部性也随之显现,有必要引入金融监管。银行业进年来的信贷扩张表明银行有信贷扩张的冲动,如果这种冲动是在非理智的扩大信用规模,将贷款投向发展前景不大或者是产能过剩的行业,那么带来的结果不仅是银行业不良贷款的迅速形成,而且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及时防范信贷风险显得尤为迫切。
3.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终归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没有基础,最终也会变成欺诈型经济、欺骗型经济,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贷款的发放和偿还上,尤其需要信用的保障。而讲信用、守信用应当是也必然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信用行为的收益要大于不讲信用行为的收益,其成本小于不讲信用行为的成本,这就需要在制度的建设中,注重制度的激励体制的设计,使其有助于信用体系的完善。
3.3加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区分工作
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必须做好可能借款对象的信用工作,而做好信用工作的前提是完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①做好企业信用的定性分析。信用的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和企业的战略定位后,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将企业进行信用等级高低的排名。②做好企业信用评级的目的是降低放贷的风险,而在形成有关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后,需要严格按照信用等级的高低进行贷款发放的决策,确定应该发放贷款的企业类型和信用等级,并实时监控企业信用的可能变化。③实现企业信用等级信息的全行业分享。如果每个银行单独建立自己的企业信用等级数据库,那么不仅提高了整个行业采集数据的成本,而且因为采集信息的有限性造成信用等级评定的差异性。因此如果每个银行分享自己采集的信用数据,能极大提高决策时可参考的信息,参考信息也显得比较客观,使得决策科学的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蒋鑫.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2]白贻民.信贷扩张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09).
[3]周助新,胡王婉.我国信贷市场上的顺周期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09,(10).
[4]方芳,刘鹏.中国金融顺周期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08)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篇4
当前,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占比已经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盈利水平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黑龙江省情况看,年初以来银行业总体上呈现业务发展稳健、资产质量改善、改革逐步深化的良好局面。但在信贷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黑龙江省银行业在发展中已经出现不良贷款小幅增加、盈利增速下降等不稳定因素,影响银行业整体的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信贷资产质量及效益情况
(一)不良贷款率下降速度减缓,不良贷款总量略有提高。受过去体制机制的影响,黑龙江省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贷款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不良率呈逐月下降趋势。但今年以来,不良率下降速度逐渐放缓,不良贷款总量有所回升。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仅下降0.4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少下降0.5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4.5亿元,同比多增19.1亿元(上年同期为减少14.6亿元)。
(二)农村区域信贷风险较大,涉农机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农村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农户联保”贷款逾期率高,风险大等问题逐步显现。涉农金融机构已经取消“农户联保”贷款形式。今年以来,“农户联保”不良贷款开始逐步显露,造成涉农机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截至6月末,农发行、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95%、9.9%,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61个、5.56个百分点。
(三)地方法人机构内控水平持续提升,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增强。在当前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法人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加强风险控制,优化风险控制指标,积极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二季度末,哈尔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分别达到425.69%和307.14%;龙江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分别比年初上升170.1个和4.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分别比年初上升39个和2.6个百分点。
(四)总体经营效益略有提高,盈利增速逐渐下降。近年来,黑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盈利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等新的利润增长点较往年大幅增加,带动银行业总体效益不断提高。今年前6个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实现本年利润144.9亿元,同比增盈21.2亿元。但受信贷利差逐渐缩小影响,盈利增速逐渐下降。前6个月本年利润增速为17.1%,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存在的风险与问题
(一)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2012年全省银行业实现了不良贷款双降,但贷款质量总体呈向下趋势,关注类贷款增加明显。从结构上看,2012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315.7亿元,比年初增加40.9亿元,增幅达14.9%。从贷款迁徙情况看,全年贷款质量总体向下迁徙127.6亿元,向下迁徙率2.6%。今年年初以来,随着经济形势趋紧和贷款规模控制伴生的企业流动性紧张状况,不良贷款反弹的潜在压力仍然较大。
(二)贷款过于集中存在隐忧。截至目前,全省13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大额贷款余额超过45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40%,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电力热力生产供应、房地产、批发业等行业,四行业大额贷款占13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大额贷款的比重超过50%。尽管从单家银行看,并未突破监管规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使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同时,贷款的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借款企业盲目的投资冲动,给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大型客户发生财务危机,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
(三)表外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截至2012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资产增长37.4%,高于表内资产增速19个百分点。至今年6月末,表外业务资产仍保持39.5%的高增长。表外业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随之加大。其中很多业务是出于降低资本占用、绕开信贷规模和规避监管要求等目的,隐含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较为明显。特别是票据业务和理财业务风险隐患较大。票据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开票环节、贴现环节,部分银行为增加保证金存款和做大贷款规模,通过滚动签发等方式为企业重复开票,造成存贷款虚增。理财业务中,销售合规风险上升,监管套利现象增多,相关风险可能向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转移,资产池运作方式蕴含流动性风险。
(四)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明显。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已经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虽然目前风险总体可控,但当前经济环境下,这一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从黑龙江省情况看,二季度末,全省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8.6%。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其特殊的业务背景,存在多级多头授信带来的融资总量控制难、依靠财政和资金统筹偿还带来的还贷能力预测难,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风险控制和流向监测难等问题,在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出现增速下滑的形势下,凸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给银行信贷风险埋下隐忧。
(五)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仍值得关注。今年以来,黑龙江省房地产市场运行相对稳定,商品房价格小幅波动,未出现暴涨暴跌。但当前房地产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15.7个百分点。目前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偏紧,房地产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房地产贷款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一是受房地产调控和经济下行双重影响,房地产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仍然存在。二是资金封闭管理操作不规范,资金流向监控难以真正落实。三是土地及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存在政策障碍。四是多种因素制约信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
对策建议
(一)强化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一是要在继续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及时做好灵活调节,增强对信贷投放节奏的掌控能力,使之进一步与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二是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监测,确保银行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如何防控信贷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减少企业、个人贷款预期户数,全面增强银行业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四是银监部门要加强对银行业中间业务的管理,有效杜绝乱收费、多收费等现象,确保银行业中间业务合规、快速发展。
(二)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克服信贷过度集中的倾向。一是结合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改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加大流动资金项目贷款的营销,提升流动资金贷款的占比。三是重点发展银团贷款,利用其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信贷质量。
(三)加强表外业务金融监管,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一是要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督促各类银行分支机构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非信贷和表外业务,理清业务和管理责任关系,防范合规性风险。二是要摸清法人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加强数据统计,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深入分析非信贷和表外业务风险结构和特征,及时下发监管意见,做好风险提示。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银政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一是建议政府建立固定渠道,会同当地人行、银监局严格控制融资平台的放贷能力和融资流向,避免出现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对平台上的企业加强跟踪管理和监督,促使其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切实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合同 篇5
(参考文本)
合同编号:
出让方(甲方):杭州汉羽担保有限公司
住所:邮编: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传真:电话:
受让方(乙方):中国建设银行
住所:邮编: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传真: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及相关法律和法规,经协商一致,甲乙双方就信贷资产转让(下称“转让”)事宜订立本合同,以兹共同遵守。
本合同以见附件中《质权转让标的清单》中所列的甲方与各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及其担保合同为基础,原借款合同副本、保证合同副本或抵/质押合同副本、抵/质押权利凭证原件、借款借据副本(复印件)、债权转让通知书以及乙方支付给甲方的质权转让价款的划款凭证为本回购合同的见附件,没有副本文件的,应为加盖甲方公章的正本复印件。
第一条定义与解释
(一)本合同所称回购型质权转让业务,指依据协议约定,甲方在出让质权的同时,与乙方约定在将来一个确定的日期,以约定价格无条件购回其出让给乙方的质权。
(二)本合同所称转让标的为甲乙双方协商同意转让的质权。
(三)本合同所称转让价款为转让时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的质权交易价款。
第二条质权转让
(一)甲方向乙方申请质权转让时,应当向乙方提交《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申请书》以及乙方要求提供的借款人有关资料,相关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副本或复印件等。
(二)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质权转让标的清单》项下的信贷资产主债权及从债权(包括但不限于担保债权、违约金债权、损失赔偿债权、利息债权)由甲方转让给乙方,债权转让在甲乙双方之间生效。
(三)在签署本合同之前,甲方应按照乙方要求填写并向乙方提交经其有权签字人签字并盖章的《债权转让通知书》。乙方暂不将《债权转让通知书》寄送借款人、担保人。但在甲方不履行回购义务时,乙方有权向借款人及担保人发出该通知。
第三条账户监管
甲方应于本合同签订之日在乙方开设专用存款账户,户名,账号:。甲方完全履行回购义务前,凡本资产转让协议所涉借款人归还的任何款项应当且仅能进入该账户,该账户不得撤销、转移或质押给任何第三方。
甲方同意该专用账户由乙方监管,乙方有权对该账户实施监控。在甲方完全履行回购义务前,未经乙方书面同意,该账户内资金不得支出,不得质押给第三人,也不得用于清偿或抵销第三人的债权或用于其他用途。
第四条转让价款
(一)本合同项下的转让价款为(币种)元(大写)。
(二)转让价款支付的前提条件:
1.本合同所述的借款合同至今尚未发生违约事件,尚无任何争议或纠纷的发生。
2.甲方已将本合同所述的借款合同副本、保证合同副本或抵/质押合同副本、抵/质押权利凭证副本(复印件)以及借款借据副本(复印件)交乙方收执,且上述材料的真实性已确认无误。
3、甲方已将经有权签字人签字并盖章的债权转让通知书交乙方收执。
4.双方约定的其他划拨信贷资产转让价款的前提条件:。
(三)乙方在甲方满足上述前提条件后个工作日内将本合同项下转让价款一次性划入甲方指定账户:
户名:
账号:
开户行:
第五条 质权回购利率及计息
(一)本合同执行的年利率为%。
(二)本合同项下转让价款的起息日为转让价款划至甲方指定账户之日。本合同项下转让价款按日计息。
第六条 回购
(一)甲乙双方约定本合同项下的转让期限为天。本合同签订之
日为信贷资产转让日,年月日为信贷资产回购日,回购金额为转让价款加上回购利息,共计(币种)元(大写)。
(二)甲方应于回购日将本合同项下转让价款和回购利息一次性划入乙方指定账户:
户名:
账号:
开户行:
回购日,甲方履行完回购义务后,甲方对其在乙方开立的专用账户内资金方可支出或进行其它处臵。乙方应将预留的债权转让通知书正本、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副本等文件返还甲方。
第七条借款人提前还款
借款人提前还款时,甲方应在接到借款人提前还款的申请后于一个工作日内立即通知乙方并征得乙方同意。乙方有权采取以下任意一种处理方式:
(一)要求甲方将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款项立即划入甲方在乙方开立的专用账户由乙方进行监管。
(二)要求甲方立即履行提前回购义务。借款人提前还款日即提前回购日,甲方将转让价款及回购利息划给乙方,履行回购义务;乙方收妥转让价款及回购利息后,应将债权转让通知书、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副本等文件返还甲方。甲方提前履行回购义务后,甲方对其在乙方开立的专用账户内资金方可进行处臵。
第七条 提前回购
(一)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前回购其转让给乙方的全部信贷资产:
1.甲方或借款人生产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可能影响其履行回购或还款义务的。
2.甲方或借款人依法申请或被第三方申请破产、重组、托管或其他类似法律程序,或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兼并、收购、破产等情形。
3.甲方或借款人出现的其他可能影响乙方行使债权的情形。
甲方应在接到乙方提前回购通知后的五个工作日内,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履行支付回购价款的义务,乙方随后将提前回购的质权项下债权转回给甲方。
(二)甲方提前回购应该按照实际用款天数及本合同第五条确定的回购利率计算利息,并应于回购当日将本合同项下转让价款和提前回购利息一次性划入第六条中乙方指定账户。甲方履行完回购责任后,可取回债权转让通知书、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副本文件或复印件。
(三)除依本条第(一)款、第七条、乙方采取违约救济措施或本合同约定的其它情形而导致的甲方提前回购的情形外,甲方或乙方要求提前回购时,须提前五个工作日向对方提出书面申请,经对方同意,可提前回购。
第九条逾期回购
(一)甲方若在回购日未能按照本合同规定履行回购义务,乙方有权自回购日次日起按照的日利率向甲方计收逾期利息,逾期利息=逾期未付款金额×逾期利率×逾期天数。
(二)甲方未履行回购义务的,乙方有权代甲方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发出依本合同约定留存的《债权转让通知书》,要求借款人向乙方承担还本付息责任,担保人承担其担保责任。
(三)甲方未按时履行回购义务的,乙方有权扣划甲方在乙方开立的专用账户内资金以及直接从甲方在乙方所有营业机构开立的账户上扣收本合同约定的甲方应回购而未购回的转让价款、回购利息和逾期利息等应付费用。甲方账户余额不足以扣划的,乙方有权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追收。
第十条甲方承诺与保证
为保证本合同的全面履行,甲方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向乙方作如下承诺和保证:
(一)甲方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的金融机构,持有有效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可以依法从事信贷业务,具备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资格。
(二)甲方已经获得签署本合同所应有的内部授权,不违反甲方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甲方公司章程的规定。
(三)甲方应如实告知乙方有关转让信贷资产的真实情况,未隐瞒与订立本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未提供任何虚假情况。向乙方所披露的信息及所提供的全部文件、单据、资料完整、真实、合法、有效。
(四)甲方对转让的质权项下债权与借款人未约定抵销、禁止或限制转让该债权,并保证也不增加类似约定;未经乙方书面同意,不得对借款合同中涉及借款金额、还款日等可能影响乙方债权的要素进行更改。
(五)甲方所转让的信贷资产项下债权不存在任何瑕疵,也不存在乙方行使权利的限制,该债权真实、合法、有效;甲方未对该债权设立抵押、质押或其他任何担保,且未转让给他人。
(六)甲方应在回购日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回购义务。借款人是否按照借款合同约定清偿信贷资产本息,均不影响甲方在本合同项下对乙方按期履行回购责任。
(七)回购合同签订前及回购期间,甲方应如实向乙方通报甲方及借款人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如甲方故意隐瞒重大事项的,乙方有权随时要求其无条件回购。甲方或借款人发生可能影响甲方回购能力的重大事项,如重组、兼并、收购、撤销和破产清算等,或者经营不善发生严重亏损,以及与第三方卷入重大诉讼或仲裁程序及其它法律纠纷,应立即通知乙方。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乙方可以要求甲方无条件立即承担回购责任。
(八)本合同签订后,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减免借款人的债务。
(九)甲方应当就其与借款人间存在的或即将发生的任何借款合同纠纷书面提请乙方特别注意,甲方与借款人间不存在未提请乙方特别注意的未解决的任何借款合同纠纷。
(十)在本合同生效后,甲方或者借款人/担保人变更住所地或名称时,甲方应在5日内书面通知乙方。
(十一)应当承担与本合同及本合同项下信贷资产转让、回购有关的律师服务费、保险、评估、登记、保管、鉴定、公证等费用。
(十二)对于任何依据本合同发生的甲方应付款项,允许乙方从甲方在乙方所属分支机构开立的账户上扣划。
第十一条乙方承诺与保证
(一)乙方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的金融机构,持有有效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可以依法从事信贷业务,具备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资格。
(二)乙方已经获得签署本合同所应有的内部授权,不违反乙方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乙方公司章程的规定。
(三)在甲方完全履行本合同为其设定的义务、满足信贷资产转让条件的前提下,乙方应按期向甲方支付本合同项下的信贷资产转让价款。
(四)在本合同生效后,乙方变更住所地或名称时,应在5日内书面告知甲方。
第十二条违约行为
出现或发生下列任一事件,均构成或视为甲方违约:
(一)甲方违反本合同第三条“账户监管”约定义务。
(二)甲方违反第九条“甲方承诺和保证”中的任一事项。
(三)甲方未按照本合同约定履行信贷资产回购义务,或当出现第八条所列需提前回购的情况时,未按本合同约定履行提前回购义务。
(四)借款人提前还款时,未及时通知乙方或出现其他应通知而未通知乙方的情形。
(五)甲方存在欺诈行为或有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等原则的行为,损害乙方合法的权益。
(六)其他甲方违反本合同约定义务的事项。
第十三条违约处理
甲方违约后,乙方有权视甲方违约情节轻重,采取以下任一项或多项措施:
(一)要求甲方限期纠正上述违约行为。
(二)要求甲方立即履行回购义务。
(三)按本合同约定行使扣划或/和抵销的权利。
(四)要求甲方赔偿因甲方违约而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五)要求甲方立即提前回购全部信贷资产,并有权解除本合同。
(六)按转让价款的向甲方收取违约金。
(七)其他法律规定或允许的违约责任方式。
因甲方违约致使乙方采取诉讼方式实现债权的,甲方应承担乙方为此支付的诉讼费、律师费、差旅费及其他为实现债权而发生的一切费用。
在甲方完全履行本合同义务的情形下,乙方未按本合同约定期限向甲方支付转让价款的,甲方有权向乙方收取违约金,违约金按逾期支付的转让款项乘以逾期天数乘以万分之计算。
第十四条保密条款
甲乙双方对于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事项承担保密义务,未经一方当事人书面同意,另一方当事人不得将本合同的任何有关事项向本合同以外的第三方披露,但以下情况除外:
(一)披露给正常业务中所雇用的审计和法律等工作人员。
(二)该文件和资料可由公开途径获得,或者该资料的披露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
(三)向法院的诉前披露或类似披露程序的要求或根据所采取的法律程序进行的与本
合同有关的披露。
(四)履行信贷资产告知义务,向债务人及担保人披露拟转让的信贷资产信息。第十五条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提前解除本合同。如确需变更或解除本合同,甲乙双方应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但本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七条合同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按以下第种方式解决:
(一)向乙方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
(二)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地点为),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在诉讼或仲裁期间,本合同不涉及争议部分的条款仍需履行。
第十八条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经甲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及乙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第十九条附则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或授权代理人(签字):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银行会计信息与信贷资产风险防范 篇6
一、银行会计信息资料是借款单位资金运作和经营情况的真实反映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采取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
(一)银行账户是信贷单位资金运作的序时记录
银行在承担整个社会资金筹集与使用的同时,其业务也贯穿于单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包括产、供、销和资金的筹集与再分配。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均是依托银行会计——这个特定职能部门,通过转账结算和现金结算来完成的。换言之,任何企业单位的任何资金运作,都需依托银行会计清算来完成,而在开户银行留下资金往来痕迹(违反《现金管理条例》因素除外)。因此说,银行在有偿完成受托企业资金运作和核算的同时,就能足不出户、低成本地采集到各企业单位真实、可靠、直观的经营信息资料,包括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费用支出、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情况、汇票办理与贴现等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经营运作中的基本情况。[!--empirenews.page--](二)银行会计核算资料是信贷单位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根据银行会计核算的账务归属和账务核算的内容,任何企业单位的经营状况都可归并在开户行,通过结算业务量及结算资金的变化、货款归行率的变化、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使用情况等变化来进行真实的反映。同时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归集和综合分析,开户行则可对信贷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基本的判定。
1.结算业务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银行结算量是会逐年大幅增长。在形成发展的惯性阶段,业务量即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和衰亡,结算业务量则会不断减少或停滞。笔者对某一使银行形成近亿元坏账的破产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进行了分析。
从该集团资金运作中,可以看到,1995年该集团月平均结算业务量为256笔,结算金额为1892.42万元,此时该企业正处于经营发展的鼎盛时期,资金进出运行频繁,经营状况良好。1996年4月份始,该企业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则逐渐减少,至年末,该集团全年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分别以30.47%和56.46%的速度,减至月平均178笔和796.5万元。1997年该企业集团的月平均结算金额则以90.2%速度迅速滑至到月均78.92万元。此后直至1999年1月该集团实施破产之日,在长达1年零4个月的会计期间在开户行则未发生任何资金往来。
2.货款归行率的变化
按照以企业银行存款分户账的贷方发生额减去同期银行在该企业的贷款数的计算方法来统计,统计结果则可直观地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在贷款单位的运用情况和该企业货款回行的变动情况。以该集团为例,1995年,该集团月货款回行量在1829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为5000万元以上,企业的货款回笼与银行贷款数额相比为36.58%,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经营的虚假繁荣和银行贷款的部分体外循环。1996年,该企业货款回笼为月平均796万元左右,而同期银行注入资金5000万元,货款回笼与贷款相比为15.92%;自1997年该企业货款回笼则每况愈下,月均仅有200万元左右。
3.结算种类和结算账户的变化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发生困难时,为躲避贷款行的监督或转移收入和分散资产,一般会采取逐步增加现金支取和减少现金收入入账、在其他银行开立结算账户等会计手段,来完成和维持企业经营的基本运转和相关费用支出。在此仍以该破产集团为例。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难发现其经营困难的表现:一是1995年5月,该集团在我行某一办事处开立了基本结算账户,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会计期间内,没有在其他任何商业银行开设银行结算账户。但截至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设立的银行账户已多达29个;二是1996年5月之前,尽管该集团在开户行的结算业务量和结算金额在逐年减少却仍有发生。但自下半年开始,该集团的现金结算支取金额和笔数却明显增多,现金收入的解缴则明显减少;三是从1997年9月始到1999年1月实施破产时,该集团在开户行的基本结算账户则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三)银行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实施贷后检查最真实有效的凭据。[!--empirenews.page--] 银行会计凭证既是企业资金运作及过程的时序反映,也是企业资金运作过程的逐笔记录,更是贷款行贷后审查的有效凭据。如:根据会计凭证借方传票的翻阅,我们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核算原理,直接了解到信贷单位的每笔资金去向;根据会计凭证贷方传票的翻阅,可了解掌握信贷单位的销售及往来单位;根据利息传票的翻阅,不仅可了解信贷单位的逐笔贷款的付、欠息情况和倒逼银行贷款情况,还可直接了解该企业的还款意识和还贷情况;根据表外科目传票的翻阅,可了解到信贷单位承兑汇票和贴现情况;根据保证金账户的传票翻阅,则可了解信贷单位对到期票据贷款的还款能力和保证情况。
(四)银行的企业分户账表是核实企业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借款人在借贷期间应当如实向贷款人提供各类相关资料,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包括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所有开户行、账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贷款行可根据银行内部记载的企业分户账表,足不出户即对信贷单位报送财务报表中相关内容进行信用核实,包括:银行存款变动情况、发出与收到托收情况、应收应付款项变动情况、销售收入与转账现金收入情况、费用支出与转账现金支出情况、承兑汇票与贴现情况、银行账户开立与使用情况等诸多要素进行双向稽查与核对,根据核查结果,则可对信贷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贷资产的风险度等作出基本判定。
二、采集和运用银行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
勿庸置疑,银行会计部门,因其工作职能和工作对象所决定,它在记录和完成企业资金运作中所形成的各类会计信息资料,客观上已成为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风险异常信号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比单一依托信贷单位提供的外部资料和银行内部对某笔贷款的还款监控情况来采集风险信号来的更直接、真实和全面,其运作成本也更加节约。随着人民银行对企业单位的贷款证、银行账户、现金使用等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市场机制对企业单位的法律制约,银行内部采集的数据信息量的外延拓展和信息内涵也必将会越来越丰富,其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广泛采集、有效运用银行内部的会计信息资料,来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一)银行内各部门是采集和运用会计信息资料的有机构成从目前来看,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同时要借鉴会计核算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剖贷款单位的经营账务链,要从核对子户与账户、科目与科目、总账与分户账、账账与账表等关系中,及时发现风险信号,进而提出和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
(二)提升科技水平是降低采集风险信号成本和提高数据技术的有效途径[!--empirenews.page--] 银行内部采集信贷资产的风险信号,其工作量的繁杂和涉及的部门之多,以及对采集来的数据分类汇总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工作,仅凭手工完成和工作经验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为保证数据资料采集的及时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成本的高效产出,应立足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有效地降低采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完善防范机制。
(三)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是规避风险的根本保证。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篇7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
在银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1)在安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隐形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潜在风险较大,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贷款投向结构的不合理和贷款集中度高度集中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农业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这些行业和产业关联性强,竞争力较差,抵御周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的能力不足,一有风吹草动,风险极易转嫁到商业银行。(2)在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生产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贷支持,短期流动资金大部分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失去了信贷资金的有偿周转特性。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到2006年高达82%,对银行的归还率从1983年的93%下降到2006年的72%,非金融企业存贷款差从199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10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长期占用着银行资金。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加大趋势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80%以上投向国有企业,并集中于传统产业和行业,而这些产业和行业近年来整体经济效益持续滑坡,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深入,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革,如向社会公众披露经营信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分业经营界限将日趋模糊等,这些既增加了银行经营灵活性,又加大风险。此外,一大批有实力、有效益的外资银行已经或即将来华抢滩设点,带来冲击加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危险,信贷风险加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信用机构,信用活动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信贷风险是客观、必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信贷风险主要有政府政策、企业经营和银行管理三方面的原因。下面,笔者主要从银行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从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看,还存在以下问题:(1)信贷风险定位不够准确,重操作风险控制,轻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研究。(2)风险预警不够及时,风险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对风险的潜在性无法及时或准确预见,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二)信贷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
信贷资金的完整运作过程包含着由货币资金——信贷资金——生产经营资金——信贷资金——货币资金的转化与复归。这一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从而诱发信贷风险。这些因素有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波动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缺陷等。
(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
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性与个人受益不挂钩。
(四)商业银行信贷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不了解,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导致决策失误;道德意识不高,以贷谋私,造成信贷风险甚至损失。
三、治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信贷风险的现状与原因的分析,从银行管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信贷风险监督机制,即以统一法人管理为基础,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以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稽核为保障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即以贷款风险分类为基础,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以分析、识别、监测和警示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抵押、质押、担保手续,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得到补偿,同时,结合实际,落实一般呆账准备金与专项呆账准备金制度。
1.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目前贷款的五级分类虽然被各行所采用,但实行的是双口径控制,对五级分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划分贷款风险类别,不但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转化措施,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及早对风险贷款做出补偿措施。严谨的、科学的五级分类法需要对每一笔贷款、每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以及贷款担保进行分析,在综合上述各种量化和非量化判断的基础上,将贷款正确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应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被识别的信用风险。
2.建立全过程的风险监管机制和全方位的风险监管体系
要跟踪研究内控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内控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检查、贷后管理各环节的权限与义务;要建立贷款预警机制,强化贷款全过程管理。
3.实行贷款分散管理
贷款分散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和贷款的灵活分散。资产多样化。也叫资产多元化,通过降低贷款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非贷款资产的种类,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们常说我国银行资产比较单一,实际上是说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要减少我国银行的风险,就必须降低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贷款资产所占的比重。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即通过规定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人资本余额的一定比例,使贷款分散化。贷款分散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分散和贷款方的分散。贷款方的分散主要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风险因此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就得以分散。
(二)建立信贷专家管理队伍
1.要将行政管理权与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分离,突破长期以来银行内部只要拥有行政管理权就自然拥有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的模式。
2.要使专业人员审查审批信贷业务的权限有所差异,可根据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分为资深、高级、中级和初级信贷审查审批人员,每一级又可分为若干档次,使专业人员的审查审批权限拉开距离,并有一个较大的激励和晋升空间。
3.要取消“职权终身制”,审批权限的大小完全根据其信贷业务人员的工作实绩,随时调整,专业人员一旦离开专业岗位,审批权限即被自动取消。
4.要鼓励信贷专业人员职业化,制定一套符合职业信贷人员特点、有利于职业信贷人员成长的办法,引导他们走信贷职业化的人生道路。
(三)创新信贷风险量化评估手段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非常丰富,而且分类准确、量化准确,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引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主要表现在运用内部模型保持最佳资本充足率、运用新技术评估企业贷款人信用、运用新技术管理按揭贷款。
运用内部模型保持最佳资本充足率,就是通过一定方法设计、建立起一套以衡量信贷风险的市场标准为基础的内部计算模型,利用模型测算出在不同贷款组合条件下,银行可承受的亏损额以及相应的资本准备,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较具代表性的有经济条件回报模型,资本的风险调节回报模型,J·P·摩根的信贷测量模型等。
运用新技术评估企业贷款人信用,达到管理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是一种新的尝试。其程序是:运用财务报表系统获得财务分析结果,使银行对分析结构有较大集中控制能力;利用电脑产生分析报告,描述企业的财务表现,帮助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注意重要的信贷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级,利用财务数据监测贷款组合,对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
运用新技术管理按揭贷款,是用统计模型估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按揭贷款组合中提前还款或呆滞的可能性,估计银行坏账额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手段。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处机制
一方面,要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长经营绩效考评、机关部室经营管理绩效考评、专项业务业绩考评“三位一体”的绩效奖励体系,适当调整有关资产质量指标,加大以测算利润贡献和风险利润的方式评价资产风险管理的工作绩效,以“明码标价”的方式鼓励化解历史存量信贷风险资产。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二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另一方面,体现公正准确的原则,统一处罚尺度,建立恰当的处罚体系,界定呆账贷款损失责任,对信贷调查、审查、检查及审批等岗位因主观原因或未按规定程序操作而造成贷款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按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责任,明确相关责任人,确定罚款数额标准,统一行政处分和其他处理的适用范围,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上,对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需一视同仁。
总之,随着我国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则是预防和减少不良资产的首要环节,因此,洞悉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讨有效的风险预测、监控和治理对策,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质量,是确保商业银行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文章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列举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深入分析了信贷风险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信贷专家管理队伍,创新信贷风险量化评估手段,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处机制等对策建议。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地区差异性
在对银行进行考察分析时,银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发展状况、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反映出银行的潜在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的GDP、典型省份、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利用TOPSIS分析方法计算贷款与GDP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对10家样本银行的贷款余额进行合理折算,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具有可比性,以此揭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真实的发展规模、扩张能力和竞争水平。
一、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的TOPSIS方法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1、差异系数
GD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具有很强区域色彩的城商行而言,当地的GDP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其贷款规模。
注:部分银行的数据无法查询做缺省处理
2、结果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南京银行、兰州银行等2007-2014年期间贷款市场份额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贷款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在2007-2014年虽然继续保持着贷款市场上的份额优势,其在贷款市场的份额呈递减态势,但在2014年有所回升。江苏省的两家城市商业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在贷款份额的变动趋势不一致且贷款市场份额有所差距,山东省的两家城市商业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浙江省的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贷款市场份额的变动趋势保持一致且差距较小。
二、结论及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经济的区域差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其主要表现为GDP数值较高省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高于GDP数值较低省份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贷款的市场份额越大,市场规模越大。但随着新兴金融力量的兴起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信贷市场份额、市场规模呈现减少的态势。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明确自身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和不足,促进传统业务、新型业务协调发展,以此实现收入结构形式的多元化、稳定化;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在同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加强等因素驱动下,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此外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准确的发展方向支持并推动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在金融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新兴领域,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准确的发展方向支持并推动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在金融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新兴领域,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刚.创新和转型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J].中国金融,2014,(18):63-64.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推荐阅读:
信贷资产10-09
信贷资产安全07-06
信贷资产转让定价08-04
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定价07-20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07-22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10-17
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06-30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07-09
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06-08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