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2024-07-22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精选12篇)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篇1

一、背景介绍

(一)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和作用

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根据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 把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入但目前缺乏流动性的 (相对) 同质资产打包、重组, 将其转变为能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交易的附息有价证券, 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的过程。通常来讲,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特定的资产进行分层组合, 出售或转让给特定目的机构 (SPV) , 并以该资产组合为偿付基础发行有价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活动。

无论如何描述, 资产证券化都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拟证券化的资产都从资产原始持有人的手中“剥离”出来, 并使该资产独立化;二是都会发行以基础资产为支持的有价证券, 以此迅速将资产变现。

对于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更透明化的市场投资方式;对于政府, 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其化解债务危机。对于实体经济, 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 降低融资成本, 拓宽融资渠道。因此, 无论对于个人投资者、政府, 还是对于需要资金的企业, 资产证券化都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带来实际的便利。

资产证券化在便利参与者的同时, 也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融资方资产流动性, 加速资金的周转;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 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市场化的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二) 国外经验简述

环顾全球,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欧洲与日本形成了三种不同但典型的发展模式, 表1简要介绍了这三种模式, 以期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三)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资产证券化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 正式展开的标志是2005年银监会与人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但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我国便停止了资产证券化试点, 因此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一度搁浅。直到2012年5月, 央行才决定重启资产证券化。2013年8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自此, 监管部门不断跟进并发布一系列办法规定, 重在简政放权, 不断放宽限制并规范交易行为等, 大力促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三种。根据Wind数据, 2014年全年, 以上三种类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分别为2825亿元、396亿元与89亿元, 较2013年增长10倍以上。其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体, 其发行规模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重在80%以上。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发展迅速, 但仍处于起步初期, 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体现在:第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缺失、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税收会计制度不完善、监管尺度不一等问题。第二、规模远小于主要发达国家, 截至2014年底, 美国、欧洲和日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存量分别约为10万亿美元、1.77万亿美元和1533亿美元, 而我国只有464亿美元;从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占GDP的比率来看, 美国高达60%, 英国、日本与德国分别为22%、3.6%与2.8%, 而我国只有不到0.5%, 这也看出我国市场具有很大潜力。第三、市场基础仍然不足, 投资者范围过于集中且市场流动性差, 挂牌的产品种类、数量还都较少。第四、监管存在割裂, 不同市场之间存在壁垒。

二、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 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优势性

资产证券化最关键的一环是通过发行人, 即特殊目的载体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来完成的, 其职能是购买、重装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有价证券。它要求受托财产的独立性与风险隔离, 而信托公司是该环节最适合的参与者。信托模式SPV作为在我国已成功试行的SPV模式, 在现实环境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3) :

第一、充分的法律基础, 可有效实现风险隔离。《信托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包括财产损益的独立性、偿债方面的独立性等。原始权益人不再拥有标的资产的所有权与处分权, 一同与债权人失去对资产的追索权, 本质上就是放弃了对标的资产的实际控制。

第二、可避免双重纳税, 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信托财产不属于SPV的固定资产, 可以避免缴纳所得税, 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

第三、更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信托公司常年服务于实体经济, 对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资产的收益与风险把握等方面更有话语权, 能充分把握实际需求, 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信托作为SPV进行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两种结构:一是从资产端开始, 原始权益人将资产转让给SPV, 由SPV作为证券发行人, 发行信托受益凭证;二是从资金端开始, 信托公司作为SPV发行信托受益凭证, 募集社会闲置资金, 成立信托关系, 再购买原始权益人的资产。总之, 信托型SPV主要是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完成标的资产的风险隔离, 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典型模式。

(二) 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限制性

1、资源限制。

(1) 市场供求存在限制。在供给方面, 我国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能够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数量还比较少, 一级市场不发达。在需求方面, 政府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进行了较为保守的限制, 从法律上严格界定了其准入资格。 (2) 参与者的积极性不足。对于发起人, 证券化资产收益率较低, 发行成本较高, 吸引力不强。对于投资者, 证券化产品的平均期限较短, 与其他类型证券产品相比辨识度不高, 难以满足中长期投资者的需求。

2、人员限制。

随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专业人员的限制也慢慢暴露出来。一方面, 随着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信托公司亟需相关专业人才的补充, 以跟上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作为新兴金融业务, 资产证券化的相应岗位对人才的质量也具有较高要求, 但一个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因此在资产支持证券快速发展的今天, 相关金融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的业务的开展。

3、制度限制。

尽管信托模式SPV在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现实可行, 但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仍对其发展存在诸多阻碍, 主要包括: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导致监管尺度不一, 增加发行成本;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 难以从法律上保证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产权制度缺失导致信用体系缺失;资产证券化结构复杂, 多次出售会带来重复征税问题等。

三、对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中SPV最适合的参与者, 信托公司在未来将有可能获得飞速的发展, 但若要在资产证券化的蓝海中获得一席之地, 还需要从长计议, 制定适合市场环境的战略规划,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以政策红利为跳板, 争抢市场先机

根据相关管理办法, 我国目前主要使用信托模式作为SPV, 这也成为信托公司参与该项业务的制度红利。未来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立法层面的不断完善, 将形成信托制和公司制SPV形式并存的情况, 那么资产证券化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 在目前政策利好环境下, 信托公司应以现有机会为跳板, 形成资产端和资金端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抢占市场先机。

(二) 创新业务模式, 从类资产证券化向标准资产证券化过渡

在业务发展的过渡期, 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更多的是具有“私募”性质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 参与模式可以是财产权信托、资产受益权转让型信托等多重模式。通过对前期过渡产品的探索, 信托公司可以逐步积累风险管理、渠道建设等的相关经验, 为最终登陆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铺设有利条件。

另外, 信托公司应主动研究借鉴国外市场主信托、循环购买等产品结构安排, 开展商业银行住房按揭、信用卡资产的证券化;积极推动租赁资产、小额贷款资产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尝试信托受益权、租赁受益权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逐步介入合成型证券化、再证券化等复杂领域。

(三) 提高专业素质, 培养专业人才和团队

信托公司有必要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专注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跟踪市场行情, 设计交易结构, 并与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进一步, 可以设立独立部门主攻该业务, 或增设资产证券化业务部、投资银行部等专业部门, 或组建相关业务团队。

通过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信托公司能够具备资产选择、结构设计以及发行销售的专业能力, 帮助融资方实现最有利的产品发行方案, 并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增值服务。

(四) 加强主动管理, 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资产证券化市场, 信托公司更多扮演的是“通道角色”, 附加值较低。原在国外通行做法中应由信托公司作为SPV负责的环节, 如资产筛选、现金流建模、交易结构设计等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技术环节, 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也基本都由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操作。

信托公司要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应当加强业务的专业化管理能力, 逐步从前期的“被动管理型”转向后期的“主动管理型”, 同时积极打造两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 最大程度切入到项目发起中, 既要争取资产证券化的承销商资格, 又要发挥建行集团的联动优势;另一方面, 最大程度形成发行渠道的优势:第一, 着力于银行、保险、基金、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渠道建设, 条件成熟时, 可按照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进行产品的交易结构创新;第二, 积极探索关于优质的类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代销渠道和家族信托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合作, 以满足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通过对以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参与度会更加深入, 业务附加值会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四、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展望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经过相关监管层和众多市场参与机构的共同努力, 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未来的常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相较于成熟的市场仍存在差距, 为进一步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在此提出我们的政策展望:

第一, 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专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对现行立法进行调整和突破, 建立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上市、交易的统一规定, 并制定规范合理的发展框架。例如, 解决可能的重复征税问题, 统一各类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与财产隔离, 明确并规范信托公司在其中的责任与作用等。

第二, 推动监管层监管思路的革新。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力博弈是资产支持证券风险集中、融资成本增加且流动性差的深层次因素, 因此, 需要更高层次的部门协调, 在一行三会之间建立一个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监管的体系与机制, 此外, 针对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在我国落地慢的问题应进一步提高产品发行效率, 并且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范围和规模, 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对金融市场的促进作用。

第三, 建立相应的交易制度, 提高市场流动性。制度的不健全、市场的割裂和市场基础的薄弱等都造成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不活跃, 因此, 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提高产品的流动性、增强其吸引力, 比如确定各类标准化资产支持证券、引入做市商制度等。

最后, 吸收美国次贷危机教训, 注重控制其过度发展可能造成的风险。具体应包括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控制基础资产的重复衍生行为、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监管等。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特定的资产进行分层组合, 出售或转让给特定目的机构 (SPV) , 并以该资产组合为偿付基础发行有价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活动。作为能有效盘活存量资金的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但不断的利好政策使得其势头强劲、未来前景不容小觑。而信托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也得到了充分关注, 但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就此我们针对信托公司如何更深入地参与资产证券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同时针对目前信托参与的障碍提出了相关政策展望, 以期资产证券化能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信托,表外融资

参考文献

[1].王元璋、涂晓兵:《试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建议》, 载于《当代财经》2011年第3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美欧日的资产证券化道路有何不同?》2015.5.4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篇2

概况

1.规模:5000万元

2.期限:1年

3.运用:将多个资金信托的信托资金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资金组合,利用受托人在金融领域的人才、信息及管理优势,发挥受托人专业的信托财产管理职能和信托资金运用的丰富经验,受让国家开发银行所持有的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的信贷资产,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工具,满足投资者获取稳定、安全投资收益的需求。

4.信贷资产借款人简介: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和授权的对城建资金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和管理的城市建设专业投资、开发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204.06亿元。截止2003年12月31日,该公司资产总额824.71亿元,负债总额432.30亿元,所有者权益392.41亿元,2003年实现利润2.46亿元。风险控制

5.根据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的资信评估报告,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目前的资信等级为AAA-级,该公司承诺将偿还信托计划的本金和利息。

6.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承诺将以上海城市建设部分规费收入、公司存量资产盘活收益、经营创利作为还款来源。

7.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接受中泰信托的委托对该信贷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并且负责该信托计划本金和利息的收付。

收益

1.预计收益率:4.35%左右。

2.信托利益分配采取现金方式。

3.受益人按信托资金占信托计划资金的比例,享有信托利益。如何投资

1.本计划推介期为2004年11月9日至2004年12月17日。自2004年11月9日起,投资者带好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存有投资资金的民生银行民生卡,前往中泰信托签订资金信托合同。

8.每份信托合同金额最低为25万元,并可按1万元的整数倍增加。

2.在订立信托合同之前,敬请仔细阅读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转让资金信托计划、合同与风险声明书。

中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转让资金信托计划投资手续办理程序

客户经过咨询并确认投资后,请按以下手续办理:

1、自然人投资者:

(1)投资者将投资资金存入民生银行民生卡,带民生卡及身份证原件至中泰信托;

(2)投资者如无民生卡,可带现金本票(本票收款人为投资者本人姓名、代理付款行为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福山支行)至中泰信托,于本信托投资计划签约处现场办理开卡手续;

(3)客户将身份证和民生卡,交中泰信托工作人员办理签约手续,在一式两份的信托合同上签字;

(4)中泰信托工作人员引导客户办理划款手续;客户办理划款手续后,取回本信托计划书一份、信托合同一份、身份证原件、民生卡原件及投资资金收据。

2、机构投资者:

(1)以贷记凭证将资金存入本信托计划的资金收付专户;

户名: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帐号:144716-04040000067

开户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西南支行

(2)持资金入帐回单、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法人身份证复印件、法人授权经办人办理此业务的委托书正本、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公章及法人章至中泰信托;

(3)经办人将上述资料交中泰信托工作人员进行签约;

(4)经办人在一式两份的协议上加盖公章及法人章,并由本人签字;

(5)经办人取走签署的协议书及计划书各一份,并带回本人身份证原件、公章及法人章,其他资料由中泰信托存档备查。

签约时间:11月9日起,工作日的上午9:15-11:30;下午13:15-16:30。

信贷资产证券化再扩容 篇3

虽然国务院常务会议没有给出此次扩大试点的具体规模。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此轮试点额度将扩大至2000亿元左右,试点资产范围亦可能扩大,但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而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将要提速,预计产品额度有望扩大,参与主体的门槛也将大大降低,券商、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均有望分一杯羹。

据接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各家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态度较为平静,分析指出,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所以此次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充分体现了严格控制风险,审慎、稳步推进的一贯思路。而对照之前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时间与当时实际情况也不难看出,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一直以试点方式小心谨慎地寻找发展路径,但回顾起来,政策的针对性却又远远落后于银行发展的需求。

信贷资产证券化暴露制度短板

“此时出台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缓解银行资产负债之间流动性失衡的局面,以此让银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深金融从业者赵某如是理解此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但想法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也显而易见。尽管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201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表了力挺做更多资产证券化相关业务和产品的意见,但是他还指出了目前国内有关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缺陷,如“法律法规、会计条例还不完善,希望能够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法规,保证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就是监管整合。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广涉及若干个监管部门,各监管部门在政策上、制度上需要进行整合。

有金融业资产管理部高管告诉记者,这是在当下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买卖双方艰难逾越的鸿沟。“由于目前工商总局只是对银行、信托公司之间的资产产权交易办理过户手续。为此,其他金融机构如果要参与交易只是债务而非产权交易。为避免债务违约造成损失,我们就必须做大量的信用风险评估、尽职调查甚至是增加担保来降低风险。这样无形中大幅增加交易的成本和难度。”他说。

对此,赵某表示,现在只有在政策上、制度上进行整合才能打破买卖双方不平等的交易关系。“不管是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券商的资产交易,后者都只是一个‘过手’、一个中间商,而不是风险承接者,随后他们要将产品再卖给普通投资者。如果仅仅是从盘活银行资产的角度出发,将资产的风险转嫁给购买资产证券化的机构的话,没有金融机构愿意购买。”他解释道。

赵某告诉记者,之所以他们暂不考虑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的原因就是在交易价格上很难达到一致。“银行在定价权上是强势地位,让我们根本没有商讨价格的余地来开展此项业务。最后为了继续存活下去,在银行需要将大量资产转移出表内的需求下,券商只能甘愿做通道。”他说。

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额度500亿。

赵某认为,由于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定价不合理,使得券商、保险之类的机构投资者不愿意购买,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一直停滞不前。

而自2005年以来随着时间推移,银行理财、信托再到现在的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却不断创新高。“虽然监管机构开始着手管理这里面的风险,但不能就此反过来再次要求其他金融机构来配合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一位业内人士说。

多位金融行业从业者认为,此次政策着重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资产证券化运行中的制度缺陷以及银行自己的打算下,信贷资产证券化道路依然坎坷。

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下的各银行“小九九”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容并趋于常态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高信贷资产的运营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助于推动其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通过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腾挪出更多的信贷规模,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特别是用于小微企业、“三农”、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投资者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将进一步丰富市场投资产品,拓宽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

在近期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中报中提及了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进程。建行称,已将“建元”2013年第一期公司类贷款证券化项目申报材料正式上报监管部门。北京银行称,资产证券化业务已完成筹备工作,并上报监管部门审核。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未来中国银行将做更多的资产证券化相关业务和产品。李礼辉称,“中国银行在这方面有经验,从去年重新启动以来,我们首批做了30多亿元的产品,并且我们借助在海外分支机构的优势,做了相关的外币产品。”据了解,中行纽约分行打入美国主流市场的一大特色业务是资产证券化。作为首个在美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中资银行,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央行将会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引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

据记者了解,对于优质资产的交易,个别银行却都有着自己的打算。有国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从自身收益的角度来说,我们很难将铁路基建、电力和道路交通等优质资产做成资产证券化卖出,即便这类资产在我们贷款中占比很大。“考虑到风险资本占有、潜在不良的变化以及综合人工运营成本,我们要卖出一笔道路交通的贷款,可能需要一百笔中小客户贷款才能补足之前的收益。前者的综合性价比远高于后者。”他说。

而对客户基础比较薄弱的股份制银行来说却另有苦衷。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分行的部门经理表示,他们现在想出售一个政府市政BT项目的收益权。“这个项目是为了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而做的5年期项目。现在从回收流动性的角度来卖出这个项目。但是我们只卖项目的收益权不卖贷款项目债权。”因为他们担心政府知道后影响其分行在当地的经营。

之前的赵某看来,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供客观的收益率来吸引普通客户购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标的资产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这类资产中肯定存在平台贷款之类的贷款。”

如今,在银监会着手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使得银行不能肆意卖出非标准化资产后,有金融产品设计者表示对银行提高房屋贷款利率提出警觉。在他看来,房屋贷款期限长、占有大量的银行资本和人力资源,这是美国银行业想办法卖出个人住房贷款的原因。而目前中国银行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需求。“由于目前大多数银行贷款均有利率折扣,如果银行想卖出房屋贷款,就必须让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吻合。由此银行提高房屋贷款利率将是大势所趋。”

信托和券商“抢滩”新业务竞争愈加激烈

业内人士介绍,过去几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方主要是信托公司,如今随着券商的加入,信托和券商面临直接竞争。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扩容+扩围”试点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包括券商、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据了解,券商与信托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都将投入更多。

多位券商分析师指出,券商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可获得多项收入,券商不仅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承销方和专项项目管理人分别收取承销费和管理费,而且还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可以凭借对项目的深入了解,通过自有资金参与投资次级部分、提供流动性等方式赚取投资收益和利益收入等。

首先券商资产部门或者资管子公司可以通过设计专项理财计划(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新的受托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并获得稳定的管理费收入。其次,券商作为有销售渠道和承销经验的投资银行,可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过程中承担起承销商和分销商的角色,从而获得承销费收入,形成稳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再次,对券商买方业务有益。中国证监会历年创新实践扩大了券商自营业务和100万元起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允许投资证券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投资品种、银行间市场交易的投资品种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发行的金融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成为券商新的投资标的。相比于股票和其他衍生品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更高更稳定。

除此之外,信托、基金子公司等也将分得一杯羹。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提出,将信贷资产纳入券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范围。保监会近日出台的《关于保险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金融资产,优化金融配置。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至10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近日获证监会核准,受到市场追捧。

这之后,不少券商业已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视为创新业务的重要一项,并已经开始搭建系统。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还是看银行选谁合作,而信托和券商各有优势。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信托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主要职能包括从发行金融机构处接受待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组建隔离资产池,与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证券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签订相关合同。此外,信托公司还要完成证券化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证券分层、评级、会计、税收等相关工作,同时负责对外持续披露证券化信贷资产的信息。因此,信托公司除了经验上更为成熟外,相关的业务流程也比较完整。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研究 篇4

通常认为,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出售或让与特殊目的机构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 由SPV通过对该资产或资产集合进行分离和重组, 以及信用增级后, 将其转化成由资产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 并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为基础进行融资, 因此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的安全性是关键所在, 要保障基础资产的安全就需要对影响其安全的风险进行隔离, 以实现“破产隔离”。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中, 主要存在发起人 (原始权益人) 、SPV、投资人等相关参与主体, SPV作为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中介, 担负着将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其他资产分割开来, 实现风险隔离的重任, 因此SPV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心环节, 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一般都规定SPV必须是一个不能破产的实体,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SPV本身不易破产;二是SPV与发行人之间的证券化资产买卖行为必须是“真实销售”。所谓真实销售是指资产在出售以后即使原始受益人遭到破产清算, 已出售资产也不会被列入清算财产的范围, 即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如果不能实现“真实销售”, 则这种证券化行为只能被认定为是一种担保融资。

SPV的组织形式有信托、公司和有限合伙制三种, 国内学者从法律、税收、会计等角度对我国开展证券化的SPV组织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 信托公司的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风险隔离机制较符合我国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的要求。而2005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试点管理办法》) 第二条将信贷资产证券化明确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 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 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 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虽然该规定只局限于信贷资产证券化, 但是却也明显反映了信托型SPV (即SPT, Special Purpose Trust) 是我国现行金融规章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所认可的主要结构模式。

二、信托型SPT模式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

信托型SPT主要是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 完成标的资产的风险隔离。信托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关系一旦成立, 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自有资产相分离, 成为受托人的独立财产;第二个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 即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受托人, 而收益权归投资人所有。信托的这两个基本特征, 保证了信托财产在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破产时期, 其债权人不得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 很好地实现了风险隔离。

信托SPT模式资产证券化交易流程如下:

1.组建资产池。发行人 (原始受益人) 根据自身融资需求, 对其经营的基础资产进行筛选, 将能够在未来获得稳定、可见的现金流的资产打包, 组成一个资产池。

2.发行人将资产转让给信托公司, 建立财产信托关系, 订立信托合同, 使信托资产与发行人之间实现风险隔离。

3.对信托资产进行分离、重组, 聘请相关机构对信托财产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 以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信用增级采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破产隔离”是内部增级的方式之一, 内部增级方式还有:优先/次级结构、开信用证、直接追索等, 外部信用增级的方式主要是担保和保险等。

4.经过评级和增级后, 信托公司以信托财产为基础, 发行信托证券, 由证券承销商销售给投资人。由所筹资金支付发行人融资款项。

5.在信托存续期间, SPT聘请发行人或其他服务机构对资产池进行管理, 处置资产池的现金流, 按证券发行时的约定付给投资者本金和利息。

三、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关于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现代意义上的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用益制度, 以用益制度来规避当时国王颁布的《没收法》是信托产生的直接原因。信托即指财产所有人基于信任将财产交给受托人占有、使用、处分, 但是约定将收益交给特定的人或用于实现特定的目的的制度, 基于此, 人们可以利用遗嘱或契约形成, 在民事、商事或公益领域为各种合法目的设立信托, 不失为一种深具社会机能的独特的法律构造, 在信托法律关系中有四个组成要件, 其一为信托委托人, 即基于不违法的目的而将财产交付他人占有管理的人;其二为信托受托人, 即接受他人委托, 并非为自己利益而占有、管理他人财产的人;其三为信托受益人, 即虽不占有管理财产, 但是有权获得该财产收益的人;其四为信托财产即信托标的物。因此, 信托可以理解为信托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给了信托受托人, 信托受托人虽然取得了所有权, 却不享有为自己的利益或按自己的意志来支配的权利, 只是为信托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其他人利益, 按照信托委托人的意愿来支配他人的义务。因此, 英美信托法中的受托人基于信托关系对信托财产享有法定所有权, 而受益人享有平衡法上的所有权, 这就是所说的信托法财产的双重所有权。而这与大陆法系的“一物一权”相冲突。因为两大法系在所有权观念上的冲突, 导致了立法者对我国的《信托法》中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从《信托法》的模糊性规定似乎可以基本推断, 委托人仍然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因此, 真实出售既无民商基本法的依据, 也无信托法上的依据。虽然我国《信托法》就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以保证发起人的破产风险被有效隔离, 但这种权宜性的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信托制度面临的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冲突, 从而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完善埋下隐患。

所有权是财产制度和交易制度的逻辑起点, 是确定物权和债权的基础, 也是诸如会计、税务等实务工作无法绕开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隔离问题, 立法部门可以通过修改《信托法》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明确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严格发行人 (委托人) 追索权的行使条件和范围,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信托制度面临的财产所有权问题。

2.资产支持证券的流通问题

《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资产支持证券只能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包括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根据2006年5月,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准许基金投资包括符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关规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以及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品种;根据《财政部劳动部关于批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关问题的函》的相关规定, 全国社保基金可以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以上几个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 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从事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 自然人没有资格从事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 这直接导致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投资主体单一, 交易极不活跃。以2009年2月为例, 资产支持证券托管数总计49只, 票面总金额为566.06亿元, 但全月仅发生9笔交易, 交易数量为10.69亿元。

另外, 在允许投资资产支持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包括银行, 如果银行也从事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就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目的相背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银行资金短存长贷的错配风险, 从理论上讲, 如果允许银行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 证券化所实现的分散风险就是从发起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 并没有真正解决银行的错配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分散风险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能否实现这一目的则取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制度。投资主体和交易方式是交易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主体只有机构投资者, 应该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制度进行改进, 可以考虑将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 使其能够在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进行交易, 同时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 拓展证券化品种, 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目的。

3.会计和税收制度上的法律障碍

虽然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开展过程中, 财政部、国税局先后制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和税收问题进行了规范, 但是该规定仅针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对于非银行主体或非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适用仍不确定, 因此对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而言, 在会计和税收制度上仍存在法律障碍, 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四、结语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但是至今仍未建立完善、系统的资产证券化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和法律制度下, 信托型SPV无疑是我国资产证券化一种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但是其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可以考虑逐步建立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 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各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 使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的规则实现统一, 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顺利开展。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试点阶段, 在我国《公司法》、《税法》及其他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尚未修改的前提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采用了信托模式。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及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的分析, 认为目前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存在所有权归属不明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流通等问题, 应该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SPT,风险隔离

参考文献

[1]张卫新, 俞以平.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法律障碍与对策[J].西南金融, 2008 (5) .

[2]于朝印, 王媛.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完善[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9) .

[3]顾权.信托型资产证券化案件的司法审查标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 .

[4]吴跃平.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实际[J].学术论坛, 2007 (7) .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篇5

会计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核算,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06]3号)、《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办法》(财会[2005]12号)及本行相关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本行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成立特殊目的信托,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化收益,将发行金额作为对价偿付发起机构的结构性融资活动。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中,本行同时作为贷款服务机构接受受托机构委托,负责管理证券化信贷资产。

第二章 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条 信贷资产终止确认的信贷资产转移。本行已将证

-1-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应当终止确认该证券化资产,并将该证券化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终止确认是指将证券化资产从本行的账上和资产负债表内转出。

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主要情形包括:

(一)不附任何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二)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回购价为回购时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附重大价外期权的金融资产。

转让该证券化资产时如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如因提供保证承担的预计负债等,下同),应当在转让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并将该新资产扣除新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第四条 信贷资产不得终止确认的信贷资产转移。本行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时,不应当终止确认该资产;转让该资产收到的对价,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相应的交易费用按融资费用记入当期损益或按收益期摊销。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应当继续确认该证券化资产的收益及其相关负债的费用。

主要情形包括:

(一)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二)将信贷资产整体出售,但同时保证对信贷资产购买方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等进行全额补偿。

(三)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回购价固定或是原售价加合理回报。

(四)附总回报互换的金融资产出售,该项互换使市场风险又转回到金融资产出售方。

第五条 继续涉入条件下的信贷资产转移。本行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即不属于第三、四条所指情形),应当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一)放弃了对该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终止确认该资产。并将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转让该资产时如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应当在转让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并将该新资产扣除新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资产的控制时,应当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转入方能够单独将转入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给不存在关联关系的第三方,且没有额外条件对此项出售加以限制的,表明本行已放弃对该项资产的控制。

(二)未放弃对该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按其继续

-3-涉入所转让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继续涉入程度,是指该资产价值变动使本行面临的风险水平。通过对该资产提供保证的方式继续涉入的,其涉入程度为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保证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保证金额是指本行所收到的对价中,可能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

本行应当在转让日按上述较低金额确认继续涉入所产生的资产,同时按保证金额与保证合同的公允价值(通常为提供保证所收取的费用)之和确认有关负债。

仅继续涉入证券化资产一部分的,应当将该资产整体账面价值,在继续涉入仍确认的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转让日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第六条 本行对特定目的信托具有控制权的,应当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

第七条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资产抵押债券、继续涉入资产、负债项目在总行统一核算。

第三章 具体会计处理

第八条 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证券化资产所有

-4-权上的风险转移程度是会计确认的前提和基础,会计部门应根据相关部门出具的《证券化资产风险及控制权评估报告》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评估报告的要素主要有:贷款账面价值;转移风险比例;保留风险的形式及比例;控制权是否转移;保留控制权的形式;交易产生的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资产池的具体情况等。评估报告需经分管行领导审批同意。

第九条 金融市场部应于每季末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生的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重估,总行金融同业管理部对估值进行复审,并将结果提供给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

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按市场报价确定该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没有活跃市场的,应当比照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或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按市场上普遍认同的计价模型计算的结果,确定新资产、新负债及继续涉入资产、继续涉入负债的公允价值。

第十条 本行应对证券化资产进行表外登记,单独核算,单独管理。

公司银行部或个人银行部应按照信贷系统业务台账格式建立基础资产台账。同时,应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不同,逐笔登记其资产明细,保证所登记信息足以支持本行按

-5-合同约定履行贷款服务机构的相关责任。

第四章 科目设置

第十一条 资产类

增设“1330继续涉入资产”一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对所转让信贷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按继续涉入该信贷资产程序确认的有关资产。并按继续涉入方式设置二级科目,按证券化合同设置明细账户。

第十二条 负债类

(一)增设“2330继续涉入负债”一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对所转让信贷资产控制的,应当在转让日按继续涉入该信贷资产程度确认的相关负债。本科目按继续涉入方式设置二级科目,按证券化合同设置明细账户。

(二)在“250201应付债券面值”二级科目下增设“250201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本”三级科目;在“250202应付债券应计利息”二级科目下增设“250102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计利息”三级科目;在“250203应付债券利息调整”二级科目下增设“250203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调整”三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

(三)在“2241其他应付款”一级科目下增设“224123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资金”二级科目,核算本行收回的证券化信贷资产本息,并按协议应转付受托机构的资金。

第十三条 损益类

(一)在“6051其他业务收入”一级科目下增设“605104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二级科目,核算本行在证券化交易中由于转让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大于其账面金额时所取得的收益。

(二)在“6402其他业务支出”一级科目下增设“640203信贷资产证券化支出”二级科目,核算本行在证券化交易中由于转让信贷资产收到的对价小于其账面金额时所发生的损失。

(三)在“641113应付债券利息支出”二级科目下增设“6411130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支出”三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发起机构仍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所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计的利息。

(四)在“602109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二级科目下增设“6021090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手续费收入”三级科目,核算本行作为贷款机构向受托机构收取的贷款管理服务费或作为资金保管机构向受托机构收取的资金保管费。

第十四条 表外科目

增设“702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表外一级科目,在本科目下设“70210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金”二级科目,核算本

-7-行通过证券化转让的信贷资产,设“702102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收利息”二级科目,核算本行通过证券化信贷资产应收未收利息。

第五章 一般账务处理

第十五条

信托设立时的会计处理

信托成立日,总行核算部门根据实际收到的受托机构资金,以及总行相关部门出具的证券化信贷资产风险及控制权评估报告结果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一)将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的会计处理。

1.总行将截至转让日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转让收取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并将贷款资金划给相关分行。如果取得了某项新资产或者承担了某项新负债,应在转让日按公允价值确认该新资产或者新负债,并将该新资产扣除新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相关资产科目(新资产的公允价值)

其他业务支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支出(当确认损失时)贷: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贷款帐面金额)

-8-相关负债科目(新负债的公允价值)其他业务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当确认收益时)

2.机构收到总行下划的资金后,对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通过备抵方式),并在表外进行登记。会计分录为:

借: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

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证券化终止确认××贷款内部户 收:受托管理贷款—信贷资产支持本金

表外登记时应注明依托设立日及信托名称及代码。3、转让日证券化信贷资产账面价值上有应收未收利息,分支行应继续挂账,待该笔贷款结计利息时,从收到的款项中扣收本行应收利息并进行账务处理。

(二)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的会计处理。

1.总行在收到受托机构实际汇入的发行资金后,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应付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分支机构应对已设立信托的贷款进行表外登记,会计分录为:

-9-收:受托管理贷款—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金 3.按照直线法对承销费用在信托存续期内进行摊销

借:信贷资产证券化支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承销费用

贷:应付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三)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时的会计处理。

1.未保留控制权的会计处理比照上述

(一)执行。2.保留控制权的情况下,总行根据《证券化资产风险及控制权评估报告》,按继续涉入证券化资产的程度确认继续涉入资产,并相应确认负债;继续涉入该资产的程度,是指该信贷资产价值变动使本行面临的风险水平。

本行通过对该资产提供保证的方式继续涉入的,其涉入程度为该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保证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保证金额是指所收到的对价中,可能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同时按保证金额与保证合同的公允价值(通常为提供保证所收取的费用)之和确认有关负债。本行通过剩余权益次级化的方式为信用损失提供保证的,应将因剩余权益次级化而不能收回的现金流量的最大值与收到非现金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为资产,将因剩余权益次级化而不能收回的现金流量最大值与次级化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为负债。同

-10-时,将该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在未终止确认的部分和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转让日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总行在实际收到受托机构划付的资金时,会计分录: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继续涉入资产

其他业务支出—信贷资产证券支出(当确认损失时)贷: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终止确认的贷款金额)

继续涉入负债

其他业务收入—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当确认收益时)

分机构的会计处理同“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时的情况。第十六条 证券化存续期间的会计处理

(一)保留了证券化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时的会计处理。

1.分支机构仍应按自营贷款的核算要求对已设立信托的贷款进行核算。在贷款本金收回时销记表外科目,会计分录为:

付:受托管理贷款—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金 2.总行计提、支付利息,会计分录为: 借:利息支出—资产支持债券利息支出

-11-贷:应付债券—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 借:应付债券—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利息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3.到期时,归还本金,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分支机构将表外登记的证券化资产全额冲销。

(二)继续涉入资产及负债的会计处理

1.在后续期间,本行应将因提供信用保证而收到的对价在担保合同期间内按时间比例摊销,确认为各期收入,使用实际利率法计提已确认资产的利息。

2.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本行应按照减值金额等额冲减继续涉入资产与继续涉入负债,同时将未终止确认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在持有次级证券的情况下,证券受偿时,减少继续涉入资产和负债。

第十七条 本行作为证券化资产服务机构的会计处理 1.分支机构对已终止确认的资产计收利息或收回本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资金

-12-同时,销记表外:

付:受托管理贷款—证券化贷款本金

其中属于初始起算日前的利息确认为本行的利息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存款

贷:应收利息

如果结息日未能全额收取利息,则对应收未收利息进行表外登记,会计分录为:

收:受托管理贷款—证券化贷款应收利息 实际收到利息后做相反分录。

2.分支机构将收回资金按服务合同办法划给信托资产托管账户,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应付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资金

贷:资金清算往来—辖内往来 3.总行收到服务费后,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或相关科目

贷:应收手续费收入—证券化服务收入

第六章 信息披露

第十八条 本行未终止确认所转让资产,或者按继续涉

-13-入资产程度确认某项资产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内容:

(一)资产的性质。

(二)仍保留的资产所有权上风险和报酬的性质(如信用风险等)。

(三)继续确认所转让资产整体的,应当披露所转让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四)继续涉入所转让资产的,应当披露所转让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继续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及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管理办法由总行财务部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财务部根据业务情况予以补充。

近期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分析 篇6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 贷款抵押债券 不良资产证券化 信息披露

我国资产证券化有三种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以下简称信贷ABS)、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ABN)。其中,信贷ABS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监管。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中的定义,信贷ABS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信贷ABS的主要发起机构为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银行的信贷资产。

自2012年信贷ABS重启以来,发展迅速,用于证券化的资产越来越丰富,发起机构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将对近期我国信贷ABS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基础资产

按照基础资产分类,2016年上半年我国发行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RMBS)12笔,金额727亿元,其中5笔是由各地的公积金中心作为发起人,另外7笔由银行发起;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13笔,金额348亿元,其中12笔是由汽车金融公司发起,有1笔是由晋城银行作为发起人;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24笔,金额738亿元;不良贷款8笔,金额80.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4笔,金额55亿元;租赁资产证券化3笔,金额114亿元。相比2015年之前,我国信贷ABS的基础资产已经越来越多元化。

(二)发起机构

按照发起机构类型分类:政策性银行发行1笔,5大国有银行发行7笔,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行17笔,城商行和农商行一共发行18笔,汽车金融公司发行12笔,公积金中心发行5笔,金融租赁公司发行4笔。从发起机构的类型来看,银行仍然是信贷ABS最主要的发起机构,但是相比2015年之前,政策性银行所占比重有所减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所占比重大幅增加。除此之外,汽车金融公司、公积金中心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的比例也有所增长。(三)发行证券分层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共发行了42笔信贷ABS,金额1255亿元。从其发行证券的优先次级分层来看,优先级证券平均占比为74.19%,而次级证券平均占比为16.68%。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的信贷ABS中,优先级证券平均比例为69.83%,次级证券比例为18.37%,而全国性银行(包含五大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信贷ABS中,优先级证券平均比例为80.15%,次级证券比例为14.37%。

可以看出,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的信贷ABS次级证券比例明显要高于全国性银行,这是因为:

第一,城商行和农商行都是区域性的中小银行,贷款投向受到地域限制,集中度更高,分层时次级证券的比例也就更高。

第二,同一地区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形成互保,如果入池资产中有同一担保圈中的企业,那么违约的相关性也会升高。

第三,同一地区地方政府有多个平台类企业入池,由于这些企业的还款能力都依赖于政府财政,也会增加企业的违约相关性。

(四)信息披露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正在针对不同基础资产的情况,制定信贷ABS信息披露指引,目前已经颁布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个人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和《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等信息披露指引,但是还没有颁布企业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基础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其他资产的信息披露主要按照人民银行颁布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公告》进行。

不同类型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状况

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信贷ABS产品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类型信贷ABS的发展状况如下。

(一)贷款抵押债券(CLO)

贷款抵押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主要包括银行发放的非房产类商业贷款,如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工商企业贷款,资产池是非零售型资产池,每个资产池的抵押资产大约50笔左右。CLO是目前中国信贷ABS发行量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品种,2016年前三季度所发行的64笔中,有24笔是CLO,并且全部都是银行作为发起人。

CLO的信用增级方式主要是内部信用增级,目前还没有使用外部信用增级的案例。内部信用增级中优先次级分层、超额抵押、超额利差、信用触发机制等都是常用的信用增级手段。

在发行的CLO中,优先级证券占比平均为74.10%,次级证券占比平均为16.41%。从资产质量来看,目前所有24笔CLO都正常还款,资产池还没有出现违约事件。

(二)汽车贷款证券化

汽车贷款证券化是银行或者汽车金融公司对个人以汽车作为抵押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2016年前三季度一共发行了13笔,其中12笔是由汽车金融公司发行,只有1笔是由晋城银行发行。由于汽车贷款的资产池属于零售型资产池,每一笔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都包含了成千上万笔汽车贷款,其中贷款数量最多的是“融腾2016第二期汽车贷款证券化”,原始资产池有来自30个省的109648笔贷款,贷款数量最少的“速利银丰2016年第一期汽车贷款证券化”资产池也有14768笔贷款。

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增级方式与CLO比较相似,也主要是采用内部信用增级。由于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起机构主要是汽车金融公司,它们为了促进汽车的销售,在贷款时通常会有优惠,从而导致资产池的现金流很可能无法覆盖证券的本息,因此在信用增级的安排上通常会设置流动性储备账户等,以备资产池的资金不足时,流动性储备账户可以支付证券本息。

nlc202309090501

由于是零售型资产池,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后资产池的表现普遍较好,违约率相对较低。

(三)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RMBS)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是银行或者公积金中心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进行的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也是零售型资产池。在2016年前三季度发行的RMBS中有5笔是由地方性住房公积金中心发行,另外7笔是由银行发行。

在信用增级方式上,RMBS由于是对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贷款进行证券化,贷款质量相对较高,信用增级方式与CLO类似。

由于公积金中心发行的RMBS资产池是由各地公积金中心的贷款组成,贷款地域集中度非常高,因此一旦某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很可能导致资产池出现大面积违约。相比之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发行的RMBS基础资产比较分散,如建设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池包含了39个城市的50816笔贷款,地域集中度相对分散,资产池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四)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

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是以银行或者消费金融公司对个人的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资产池也是零售型资产池。2016年前三季度共进行了4笔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其中3笔是银行进行的,1笔是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的。消费类贷款通常是以贷款人的个人房地产作为抵押,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信用增级措施与房地产贷款资产证券化比较类似。

(五)不良资产证券化

2016年上半年,我国重启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试点额度为500亿元,试点银行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和招商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6家试点银行完成了8笔不良资产证券化。其基础资产有对公不良贷款、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信用卡不良贷款、住房按揭不良贷款,贷款种类比较多。

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相比普通资产证券化有很大的不同,资产池内的贷款都是已经出现违约情况的贷款,在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中,次级、疑问和损失类贷款都属于不良贷款。通常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不良贷款都是那些能够部分或者全部收回,但是收回时间和收回比例不确定的不良贷款。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有以下特点:一是资产池的现金流多依赖于对抵押物的处置、担保人的追偿、借款人资产的处置,而非正常经营的现金流;二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也有预期还款计划,但是还款时间和还款比例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金流波动很大,对产品的结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不良贷款的同质性很弱,受经济周期影响很大。

在信用增级方式上,普通的信贷ABS主要是内部信用增级,但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不良资产,因此经常使用外部信用增级,它的外部信用增级比较特殊,通常是由次级投资人对优先级投资人提供流动性支持。例如在中誉2016第一期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信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次级证券投资人,并且作为资产服务顾问,同时担任外部流动性支持机构。可以保证优先级证券基本没有信用风险,在发行时获得了3.07倍的超额认购。

信贷资产证券化展望

(一)零售型资产证券化将会逐步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流

回顾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是发展得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如果再加上其他零售型资产证券化,总占比超过70%。这主要是因为:零售型资产池通常包含成千上万笔贷款,每一笔贷款占资产池比例很小,可通过大数法则来预测违约率和回收率等信息。

而目前我国信贷ABS不论从发行数量还是从发行规模来讲,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仍然是市场的主流。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信贷ABS的主要发起机构是银行,而在我国银行的贷款中,对企业的贷款超过70%。但是随着近些年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脱媒的深入,银行贷款中企业贷款占比持续下降,居民贷款持续上升,并且零售资产更适合资产证券化,可以预见未来零售型资产证券化将逐步成为信贷ABS的主流。

(二)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将会更加细化

目前,虽然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已经针对不同资产的具体情况发布了相应信息披露指引,但是指引仍需要进一步细化。例如,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分为企业贷款不良资产、信用卡贷款不良资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资产,各有各的特点,如住房按揭贷款不良资产都是有抵押的不良贷款,未来现金流主要在于对抵押品的处置,企业不良贷款很多是有担保的贷款,它的未来现金流主要看担保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是目前银行都是按照《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进行信息披露,并没有针对不同不良资产细化的信息披露要求。预计随着市场的深入,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将会更加细化。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还将有较大增长

不良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目前第一轮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基本结束,在这一轮不良资产证券化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不良资产的定价问题,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试点阶段,银行为了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能发行成功,在折扣率做出了一些让步。预计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的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熟,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还会有较大增长。

作者单位:厦门国际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责任编辑:廖雯雯 罗邦敏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篇7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统计, 截至2015 年第2 季度末,全国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15.87 万亿元, 自此跨入了 “15 万亿元时代”, 比2015 年第1 季度末环比增长10.13%,比2014 年第2 季度末同比增长27.16%,信托行业总体发展趋势稳中向好。 但我国信托业持续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我国信托行业核心业务模糊,缺乏像银行、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虽然信托业投资领域涉及面广,但是“全而不精”,没有发挥自身专业化的优势,只能提供通道服务,报酬率低。 第二,信托产品滞后的流动性一直是信托发展的羁绊,信托产品二级市场发展缓慢,虽然法律层面规定受益权可以转让,但具体落实层面缺乏明文规定,可操作性差。 第三,信用体系的薄弱给信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到期兑付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束缚了信托的长足发展。 第四,来自银行、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严重挤压了信托的盈利空间。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 它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在盘活存量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产证券化凭借着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拓展机会和发展转型契机。 2005 年我国正式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 金融机构纷纷借助资产证券化实现发展转型,但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参与度不高。 资产证券化具有风险隔离和资产独立的特征,对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而在信托制度下,信托财产具有资产隔离特征,这和资产证券化资产独立制度十分契合, 信托公司应该抓住资产证券化发展机遇,实现自身转型升级。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条件下信托业的发展机遇和对策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 但对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策略研究已经十分成熟, 信托公司可以借鉴资产证券化运用的普遍性策略和商业银行的经验,并利用自身“资产隔离”特征的天然优势,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运用研究,胡威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金融形式,他将资产证券化整个过程分为五部分,并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对企业、金融机构、市场各交易方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使企业获得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 把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加快了市场上货币流动速度。[1]郭朝晖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加深了政府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也让金融机构重新审视资产证券化,通过分析爆发的原因,得出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分别从证券化监管、资金池、信用评级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2]Zoltan Pozsar把资产证券化定义为 “发起—分销”模式,认为传统的“发起—持有”模式加大了金融机构风险敞口,导致风险过于集中,而资产证券化“发起—分销”模式把风险向投资者进行分摊,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3]

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对策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 陆岷峰分析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特征,并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标的资产质量不高、市场不成熟、相关人才匮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分别从法律法规、标的资产、信用增级、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了对策。[4]秦建文指出资产证券化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提供可能,但其实施过程中有诸多困难。 因此资产证券化应选择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类型、期限、利率、信用级别等因素。[5]张心泓指出,资产证券化具有增加盈利能力、增强流动性、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并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给出了建议,通过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科学信用评级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来开辟新的发展渠道。[6]盖永光认为,信托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资产隔离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研究资产证券化开展的可能性,并就信托模式运用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提出对策,提高基础资产质量、分优先级和次级进行信托产品出售,增强信用评级,提升管理服务人水平,选择合格投资对象。[7]Kaniadakis认为,英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是资产证券化重要的创新形式,丰富了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要注重证券化发起人、产品设计、信用增级、合格投资者等环节的风险把控。[8]

综观上述国内外研究可知,资产证券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对策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对于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却鲜有涉及,对其研究停留在框架层面,没有提出具体的对策,对于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也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此,提出了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对策,并前瞻性地将互联网思维嵌入到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过程中。

三、资产证券化是信托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一)我国信托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信托行业的盈利模式比较传统,主要依靠融资性项目带来的报酬收入,报酬率低。 长期以来,信托公司一直想打造“金融超市”,实现金融业务的全覆盖,但效果差强人意,面对银行、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往往处于下风,没有形成自己核心业务优势,竞争力不强。

2. 信托产品流动性差

由于缺乏信托公司及产品评级体系,缺乏统一的信托登记制度,尚未形成专门的流动转让管理办法,产品没有标准化,缺乏信托产品流通的交易市场等,信托产品流动性滞后严重阻碍了信托业的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信托类产品二级市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具体的转让方式、场所、手续并没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信托产品的转让只能局限于信托公司内部的撮合。

3. 信用体系薄弱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影响了信托行业的发展。 信托业务中信用风险具体体现在:信托计划开始前,为了骗取资金,用资方提供虚假材料;信托计划进行中实际用资方可能会脱离合同约定使用资金;信托计划兑付时,资金使用方可能不按照合同规定支付报酬和收益。 信用风险给委托人和受益人带来了极大损失, 限制了信托的发展,而且,由于失信导致投资者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对信托的投资热情下降,也阻碍了信托的发展。

4. 竞争日益激烈

近些年,我国信托行业普遍实行综合化发展战略,极力打造一个多元化、跨市场、多手段的全能型“金融超市”模式。 但由于相关政策、从业人员的素质、 信托自身的发展程度的限制, 当信托公司面对来自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时,均无业务竞争优势。 银行凭借长期以来形成强大的客户群体,在信贷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投行业务上,虽然法律规定信托公司可以开展企业重组并购等业务,但相对于证券公司,其在专业化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长期以来,信托依靠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但互联网金融一大特征就是高收益,根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2015 年9 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达12.63%,在此情况下,信托公司高收益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面临严峻竞争局面。

(二)资产证券化为信托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

1. 升级经营模式

信托公司传统的经营方式是设立信托计划,募集资金,连接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通过提供资金通道赚取手续费,具体利润以服务费为主。 而资产证券化“发起—分销”模式提供的二级市场,使得信托公司可以开展融资性批发业务,同时依靠资产方和负债方获取流动性。 信托公司有破产隔离机制的天然优势,资产证券化使流动差的资产转变成高流动性资产,获取的“流动性”就进入了资产方,拓宽信托公司获取流动性的渠道。

2. 拓宽盈利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信托行业依靠融资类信托中的项目融资获取收益,但近几年,融资类信托占比不断下降, 这种盈利模式欠缺多元化且不可持续,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 “发起—分销”模式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环节,这一模式分散了风险,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也使得信托公司资产期限更加多元化,在资金撮合中起着“中转站”的作用,即信托公司有更多的能力去创造“流动性”,赚取利差收入。

3. 增强流动性

产品流动性一直是信托公司发展的羁绊,并且近几年信托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在逐年增加,长期积压会导致经营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存量资金。 信托公司可以将流动性差、期限长的债权打包进行重组, 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变成高流动性资产,并且可以提前收回本金,投入到高流动性的领域,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

4. 分散风险

信托公司传统的盈利模式是先找到好的项目,有稳定的还款来源,然后设立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供用资方使用,但是,当一个项目出现问题,会爆发局部性的系统性风险。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托公司可以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资产证券化将呆滞资产打包处理,盘活了存量资金,同时把呆滞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提高了信托公司运营的稳定性。

(三)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指债务人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尚不成熟,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各方信息不对称,对融资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资金需求方很容易利用虚假材料骗取资金,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不利于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2. 利率风险

市场的利率是不断变化的,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投资者的收益减少,降低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同时,利率的上升会使得社会闲散资金流向商业银行等其他储蓄机构,分流了社会资金,导致潜在客户变少,所以证券化产品的利率是吸收投资者投资兴趣的关键。

3. 经营风险

在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初期,为了吸引投资者往往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进行销售,这虽然增加了流动性,但会导致呆滞资产的积压,长期来看会形成经营风险。此外,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经验匮乏,专业性和娴熟度较差,业务开展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导致经营风险。

四、资产证券化条件下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对策

(一)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总体思路

首先,发起人将打包资产出售给信托公司;第二步,信托公司将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第三步,对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增级;第四步,由专业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工作;第五步,证券化产品的销售。具体流程如下图:

(二)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1. 选择优质基础资产

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首先步骤是基础资产的选择。 资产对象的优劣也决定了信托公司信用风险的程度,为了降低信用风险,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有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和稳定的还款保障,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标的资产的选择,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产未来现金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款来源的稳定性、资产的损失可能和违约率,以及获得这些信息的难易程度。 根据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和金融环境,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可选择的基础资产有融资租赁、合同、租约、企业应收账款、贷款债权、银行不良贷款等。

2. 灵活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

信托公司设计证券化产品时,应考虑标的资产的特性,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差异化设计。 首先要考虑产品利率,市场利率是波动的,如果采取固定利率,将会面临市场利率风险,不利于业务的开展,为了降低利率风险,应在无风险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 具体溢价根据市场状况而定;其次要看产品类型,我国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时间短, 由于投资者对产品的了解不够深入,很难接受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初期应设计相对简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到投资者了解并接受证券化产品后再进行复杂的证券化产品布局。 最后要考虑发行期限,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对投资产品的期限要求更加多样化,信托公司应设计更加灵活多变的产品, 满足不同投资者对于投资期限的要求。

3.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体系,没有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这会影响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级别,阻碍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首先,应对优先级证券进行担保偿付,次级证券通过自己认购提供担保,通过差异性的担保措施增强优先级证券的信用级别。第二,通过和国外先进评级机构合作,或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本土设立高水平的信用评级机构,提高对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的权威性。第三,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对同一产品会导致不同的评级,应通过一家或几家权威的国外评级机构来增加信用评级的可信性。第四,要提高证券化产品的信息透明度,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的结构和风险,形成对证券化资产的约束,提高安全性。

4. 规范资产证券化实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前提,为使信托公司能够顺利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必须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二是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资产支持证券原债权人和新债权人的权利义务,明确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及持有比例。三是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从资产信用评级各个环节把控证券化资产的质量关。四是进一步推进我国信托行业的自身改革进程,增强信托公司的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向现代信托公司转轨进程。信托公司具有“资产隔离”的天然优势,加速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其活力,提高其素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基础。

5.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我国信托行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刚刚起步,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亟需人才驱动信托业创新发展。 第一,坚持“引进来”战略,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经验丰富,人才储备充足,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可以改善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人才匮乏的局面; 另一方面,国外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较早,形成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信托公司可以高薪聘请国外具有会计金融、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从业水平。 第二,坚持“走出去”战略,“引进来”战略往往会产生较高的适应成本,且引进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信托公司新体系, 所以信托公司要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通过将内部人才送到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培训,或者送到国外具有丰富资产证券化经验的金融机构进行学习锻炼,提高其专业和从业技能,只有通过“外引内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才能培养出信托公司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6.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销售方式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借助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实现线下销售向线上销售的转变。 我国信托行业互联网运用程度远低于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它的兴起为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途径。 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性,投资者对于证券化产品的了解会更加深入,产品的信息透明度大大增加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的销售可以降低信托公司的经营成本。 信托公司可以自建平台盘活资金,或者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信托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金融形式,信托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中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我国信托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核心业务缺乏、产品流动性差、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其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为我国信托业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其开展也存在潜在的风险。面对资产证券化的浪潮,信托公司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优质资产进行产品设计,应对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利率风险,在产品设计后,通过信用增强保障投资者利益,完善资产证券化实施环境。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信托公司可以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资产证券化整个业务流程中,创新销售模式。

(二)建议

第一,加强投资者教育,证券化产品由于其复杂性很难被投资者接受,信托公司应通过现场培训、网上宣传等方式不断提高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了解,逐步培养合格的投资者。第二,加快信托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建设,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通扫除障碍,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第三,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可以通过自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拓展证券化业务发展空间。

摘要:近些年,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托业传统的依靠高收益形成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核心业务缺乏、产品流动性差、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突出,信托公司的转型日益紧迫。资产证券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之一,对于盘活存量资金意义重大,我国商业银行、券商已经纷纷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和资产独立制度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十分契合,为信托业开辟新的发展渠道提供了机遇。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市场潜力巨大,信托公司应抓住资产证券化浪潮机遇,主动应对,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信托业,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J].浙江金融,2012,(1):62-66.

[2]郭朝晖,周虹.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的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J].特区经济,2008,(12):107-108.

[3]Zoltan Pozsar.Institutional Cash Pools and the Triffin Dilemma of the U.S.Banking System[J].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Instruments,2013,(5):25-27.

[4]陆岷峰,张玉洁.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特征与管理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3):7-10.

[5]秦建文,黄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3-37.

[6]张心泓.契机与风险并存——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J].会计之友,2011,(20):104-105.

[7]盖永光.浅析运用信托模式解决资产证券化问题[J].济南金融,2005,(2):21-26.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篇8

关键词:受益权信托,不良资产,证券化

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良资产问题, 证券化作为一种资产形态转化工具, 自然就成为银行解决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受益权信托模式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特点及流程进行分析, 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提供借鉴。

证券化是将资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工具

所谓资产证券化, 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期现金流资产, 通过运用金融工程手段对未来现金流的重新整合, 衍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可证券化的资产, 既可以是实体资产, 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 , 也可以是金融资产, 如信贷资产、债券资产等;既可以是正常资产, 也可以是不良资产。并且这些证券既可以公募形式在场内市场发行和交易, 如银行间债权市场和证券交易所, 也可以私募形式在场外市场进行发行和交易。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 证券化具有4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对于发起者来说可以达到调整和美化财务报表的作用, 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二是增强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价值再创造能力, 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各层次结构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三是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 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四是有利于金融市场非系统性风险的分散, 通过将证券化产品出售给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降低了市场风险的集中度, 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 自1968年于美国诞生以来就获得了快速发展, 使之成为继股票、债券之外, 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种金融产品。2012年美国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万亿美元, 存量为9万亿美元, 占GDP比重约为55%。其中MBS存量规模约5.66万亿美元, 占资产证券化总规模的65%;CMO为1.23万亿美元, 占比14%;ABS为4651亿美元, 占比5%。我国在2005年由国开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试点发行了首例ABS和MBS产品, 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暂停, 直至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才重新恢复, 并在2013年成为国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良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 (NPAS) 是对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包括不良贷款 (NPA) 、准履约贷款、重组贷款、不良债券和抵债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该资产能否在未来某个时段内产生可估量的现金流, 不良资产与正常信贷资产的唯一区别仅在于预期时段内信贷资产的可清偿率, 因此不良资产在未来某个时段内也是可以产生现金流的, 无非对它的未来现金流的测算要比对正常信贷资产的难度大而已。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把握好4个关键问题:

(一) 不良资产的选择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过低, 真实价值过低可能会导致证券发行规模较小从而失去证券化的意义;二是不良资产在现金流分布上的相互匹配, 以最大限度确保证券发行期间现金流的均匀分布。

(二) 不良资产的估值和清收现金流分布确认是难点

估值的准确性决定了证券化的发行规模, 清收现金流分布决定了证券发行的期限。不良资产清收受不良资产质地、债务人诚信、市场环境、司法程序、处置成本等多因素影响, 回收额和回收时间均较难以准确确定。因此, 除了挑选合适的不良资产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外, 还需采取结构分层、现金流缓冲、流动性支持等金融手段来消除估值误差、平滑现金流的波动。

(三) 对所发行证券的增信

不良资产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一般比较大, 为提高投资者信心、降低发行成本, 需要对证券化后所发行的证券进行增信。增信一般有内外部两种增信方法, 常用的有:次/优先结构分层、超额抵押、储备金账务制度和第三方担保。

(四) 对入池不良资产的管理清收

一般是委托发起行对资产池进行管理和清收, 这样既符合证券化的市场惯例, 也有利于维护债权, 提高不良资产的清偿率。另外针对我国银行的体制特点, 还需明确, 若在100%偿付投资者本息后, 入池资产的剩余价值将归发起行所有。

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对于银行的好处在于:一是能够将流动性已呆滞的资产实现快速处置变现, 从而达到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发起行经营效益的目的;二是能够实现不良贷款“先出表后清收”, 既“先结果后过程”, 从而为尽快改善发起行资产质量、净化资产负债表、提高监管评级以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创造条件;三是在100%偿付投资者本息后, 入池资产的剩余价值归发起行所有, 避免了诸如银行将不良资产以极低价格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等所产生的“贱卖”的管理和道德风险。

受益权信托模式下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信托 (Trust) , 是受托人根据财产委托人的意愿, 以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而对其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信托财产既包括有形财产, 如土地房屋、有价证券等, 也包括无形财产, 如专利权、商标等。

受益权是指获得通过经营基础资产而产生的收益和风险的一种权利, 例如拥有房屋租金的权利。受益权信托就是对这种受益权的信托化, 而非对基础资产的信托化。受益权信托模式的不良资产证券化, 就是借助信托平台, 运用受益权转让这个工具, 以私募方式设立财产受益权信托计划, 完成对不良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处置 (见图1) 。

(一) 交易的基本流程

第一, 发起行按照一定标准筛选出部分不良资产以构建资产池;第二, 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池资产进行法律时效认定、可清偿价值评估及回收时间测算, 以此确立该池资产的现金流结构和优先、劣后级的层次划分;第三, 信托公司根据估值结果向特定市场投资者询价, 若与发起行的意向价格达成一致, 则开始设立以该池资产为基础的财产受益权信托计划;第四, 信托公司向特定市场投资者发售该计划的信托产品;第五, 信托公司向特定市场投资者发售该计划的信托产品, 发行收入与入池信托资产原值的差额由发起行通过资产减值准备予以核销;第六, 信托公司委托发起行对资产池进行管理和清收;第七, 信托计划结束时由信托公司负责对池中剩余资产进行清盘处置。

(二) 交易的基本特点

一是借助信托平台。由于我国对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监管政策和税收环境并不完善, 设立自主的“SPV”并不可行, 证券化的操作平台只能借助于信托来实现。

二是利用受益权转让工具。即由基础资产衍生出的收益和风险通过交易从发起行转让给投资者, 但基础资产本身所反映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发生改变, 这意味着基础资产的法律要式———信贷合同所反映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变, 保证和抵质押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变, 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交易手续和交易流程, 避免了债务人利用交易进行违约的道德风险。

三是采取私募发行方式。即只向特定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非公开发行, 而非面向社会所有投资者公开发行, 从而降低了审查和报批的政策难度, 简化了发行流程, 加快了发行速度。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 篇9

股价表现偏低, 必将直接影响到再融资, 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寻找资本补充的新机制。最近,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第一届信用增进行业高端论坛上表示, 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加权资产转移到表外, 降低核心资本需求, 这样资本市场就有空间用于实体经济发展。遵循这一思路,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现金收入的资产 (即所谓的基础资产, 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 ,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 以获取融资, 并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早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1992年三亚市丹洲小区将800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 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而发行的2亿元地产投资券。

之后, 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工作虽在中国偶有闪现, 但并不成系统, 尤其是资产证券化是否会放大金融风险一直也是监管层、学界以及业界不断争论的焦点。直至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资产证券化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工作才开始了具体进展。

2005年3月, 国务院成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组, 并由多家部委参与相关工作。该工作组的任务是为阻碍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和管理问题找到综合的解决方案。

2005年4月20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公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试点管理办法》,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得以确定。

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 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公布后, 作为试点, 2005年12月, 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建元2005-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 和开元2005-1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 总计融资72亿元人民币。2005年因此也被称为“资产证券化元年”。

2007年~2008年, 浦发银行, 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也纷纷加入了试点, 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2008年11月, 浙江银行发行了浙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这是本轮试点中发行的最后一支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愈演愈烈, 国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属性以及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危机的“贡献”的争议不绝于耳。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也因此戛然而止。整个试点期间, 各家商业银行总计发行了541.4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二、资产证券化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

重新审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演变, 我们可以发现, 资产证券化的确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以及最主要的原因。

(一)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 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在美国兴起, 并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新经济直接反映的纳斯达克指数也从1998年10月起的1500点飙升至2000年3月10日5048.62点, 1年半时间内, 股指涨幅超过了200%。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 几大高科技股被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 并引发连锁反应。仅仅6天时间, 纳斯达克就损失了将近20%。至2002年9月21日, 纳股指数跌至1088点, 创下了3年来的最低纪录。网络经济泡沫就此破灭, 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为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间, 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 并且在此后的1年时间内维持该低水平利率。低利率无可避免的刺激了美国民众的投资热情, 并推升了包括房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金融业在此期间也推波助澜, 向原本不具有贷款能力和信用评级较低的人提供贷款, 这些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据统计,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 次级贷款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比例达到了12%左右, 共计775万宗, 约为12000亿美元, 这些次级贷款犹如定时炸弹般的时时危及美国经济。

2004年6月起, 美国开始挤出泡沫的过程, 并在此后的2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利率, 房屋作为投资品的吸引力开始下降, 并导致价格调整。同时, 由于利率的高企, 使得贷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 断供现象不断显现, 丧失抵押房产赎回权者数不断创出新高, 危机开始来临。

(二) 过度金融创新导致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积累

最初的资产证券化, 一般都是直接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 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 即是以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拉开了资产证券化的大幕。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也将基础资产限定在了银行业的信贷资产。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 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然而, 对于金融业高度繁荣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美国来说, 资产证券化的“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 基础资产就不会局限于信贷资产。20世纪90年代起, 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Debt Oblig at ion, 简称CDOs) 开始兴起。所谓CDOs, 即是购买某种证券池, 并以该证券池内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为抵押品而发行的一种权益产品, 而这个证券池可以是任何一种债权性的证券, 包括企业债, 贷款以及已经经过证券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运用CDOs和产品结构化技术, 金融机构可以将投资级 (通常为BBB级) 的贷款再次切割成优先级和夹层级的产品, 优先级产品的评级可以达到A级以上, 夹层级则基本维持为投资级。这样的切分和组合可以反复进行, 并创造出CDOs的n次方。由于一般情况下, CDOs产品的收益率高于同级别的其他债券, 因此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同时, 较高的评级也使得投资者完全忘却了去仔细分析所持债券的基础资产质量;投资者在持有A级以上CDOs产品时, 也许根本未意识到仅仅是从B级投资产品切出的一层。

复杂的数学模型和金融技术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也使得评级机构的工作变得更为复杂,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风险的积累。

(三) 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起到的作用

在这样的“金融创新”推动下,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功能和提升流动性的功能反而会助推危机的发生。根据中央财经大学李佳、王晓的研究, 资产证券化造成了贷款抵押机构的道德风险, 推升了资产泡沫, 并积聚了系统性风险。因此, 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无可否认的重要角色。

但是,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场危机, 可以发现资产证券化本身并不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大规模运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 在次贷危机之前的几十年时间内, 也并没有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 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被无限的滥用, 而监管部门由于种种原因, 对这一金融创新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可以说, 资产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当, 可以优化资产配置的效率, 提升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 并使得流动性增强, 而一旦监管不严, 信息不透明, 则可能积聚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三、开展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

在分析清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认识到资产证券化并非次贷危机主因的同时, 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

首先, 银行开展了各种以突破贷款规模监管限制为目的的创新, 不断推出理财产品对接贷款 (通过信托渠道) 、票据交易、同业代付等手段消减贷款总量, 使得银行表外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在监管部门意识到上述创新的本质后, 就以行政命令限制银行开展类似业务, 然后商业银行又开始寻求新的途径。笔者认为, 与其让监管机构和银行间“猫抓老鼠的游戏”不断上演, 不如建立有序、规范、透明的资产证券化市场, 将信贷资产的转让纳入到统一监管下。

其次, 中国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有关思想, 制定了资本提高, 对银行的利润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内生补充资本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又使得银行对于资本的需求不断增大, 但估值水平的持续降低使得外部融资困难重重。在此情形下, 推进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业扩展融资渠道, 改善银行业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情况, 有利于银行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再次, 推进资产证券化, 有利于信贷资产和资本市场的对接, 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提高了社会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丰富了固定收益产品的种类, 给予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选择。

四、对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几点建议

当然, 我们也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接受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对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监管, 限制基础资产的种类。如前文所述, 资产证券化本身并不必然带来金融危机, 而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缺位以及过度的金融创新才是危机的主要成因。因此, 我国在继续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时, 应对资产证券化中各个环节加强监管, 并且严格限制基础资产的种类, 不允许将已经证券化的产品再次证券化。

二是加强评级机构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为投资者把好关。由于通常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一个信贷资产包, 资产构成较为复杂, 普通投资者缺乏有效工具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评级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投资人也依赖于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对产品进行定价和交易。因此, 加强评级机构的职业能力, 防范道德风险就尤为重要。

三是银行自身需正确运用资产证券化的工具。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掌握在银行手中, 银行有很大的自主权决定将哪部分资产拿出进行证券化。这就需要银行进行自律, 将资产证券化作为信贷资产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工具, 并用以拓宽自身融资途径, 而非是将其视为甩包袱的通途, 将现金产生不良的平台类贷款等资产进行证券化。

四是增加投资者范围。前两次的资产证券化试点中, 遇到的1个较大问题就是投资者的缺失, 导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投非常清淡。缺乏流动性的产品很难收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也因此无法发挥其功能。近年来, 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高涨,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即可见一斑。如果能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够在银行间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市场中打通, 可大大拓展投资者范围, 这将有利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志荣.《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其交易》

[2]周茂清.《次贷危机背景下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思考》 (J) .《理论视野》.2008 (11)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10

资产证券化指将流动性低但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进行重组,构建资产池,以资产池为基础,发售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根据基础资产不同分为: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与现金资产证券化。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专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二、研究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 普遍存在资产流动性差、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充足率低等问题。 大额信贷资产的低流动性,大大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对于发起人来说:增加了资金来源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了信用风险、获取额外的服务费收入;对投资者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是必然。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于2005年,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成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债券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为标志。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

(一)组建资产池

发起人根据与中介机构共同制定的资产入池标准, 筛选满足条件的信贷资产,构建资产池。

(二)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

位于重要作用的SPV设立以后,发起人将资产池出售给SPV,实现发起人证券化资产与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 SPV一般有公司、合伙、信托三种设立方式,在我国仅为信托形式。

(三)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

为了降低融资成本、 吸引投资者, 必须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 经过信用增级,证券化资产一般都能获得更高的信用级别。 信用评级机构需要对拟发行的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为广大投资者提供选择的依据。 主要评级机构:国外,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内,大公、中诚信、 上海新世纪等。

(四)证券销售与价款支付

经过信用评级以后,承销团进行证券的销售工作。 SPV将证券销售收入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向发起人支付资产转让对价。

(五)资产池管理

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后,管理人(可以是发起人或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收取原始债务人按期偿还的本息,将本息传递给资金保管机构进行下一步对证券投资者的利息支付。

四、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于2005年,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成功发行ABS与MBS为标志。在经过2006年、2007年、2008年的短暂发展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映射出金融衍生品的巨大危害性。 我国监管机构出于谨慎性原则,延缓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进程,2009年至2012年处于停滞阶段。 2012年3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被重新提上日程,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承发了101.66亿的份额。自2005年开始到2013年3月为止,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及其发行额度(亿元)总结如下:

2005年:建行30.19、国开行41.77;2006年:国开行57.3、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重整资产)19、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重整资产)48;2007年:浦发银行43.83、工行40.21、建行52.43、兴业银行52.43;2008年: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19.01、建行(重整资产)27.65、工行80.11、国开行37.66、信达40.77、招行40.92、浙商银行6.96、信达(重整资产)20;2012年:国开行101.66、交行30.34、中行30.62;2013年:工商行35.92。

在发行量上:每年的发行总量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2012年由于刚恢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的额度小于2008年;在发起人上:自2005年首次发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行主体多样化。 逐渐加入了浦发、兴业、招商、交行、工行、中行等。 与此同时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也实现多样化。

五、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证券化市场规模小

从债券市场来看,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额度在整个债券市场来说占比很小;从商业银行来看,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对于整个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来说也是个很小的比例。 这跟我国证券化开始较晚有一定关系,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会有大的发展前景。

(二)投资主体单一

截至目前为止, 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都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投资主体也仅限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农村信用社、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对投资主体的限制会抑制证券化的发展。 在目前阶段,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可以适当控制,在后期应该放松限制。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在不断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了风险、增加了服务费收入,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田宏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篇11

对于拥有大量信贷资产的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能有效化解银行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矛盾、调整信贷业务结构,更能减少银行表内资产风险。其通过以证券化形式盘活银行的存量信贷资产,能加强商业银行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促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

每年发行量近3万亿美元

信贷资产证券化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应用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作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已经超过美国国债成为美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中份额最大的品种。2000年至2013年,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量平均为2.96万亿美元/年。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截至2014年7月15日,市场上已经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为1974亿元,与银行业资产总量和债券发行量相差甚远。从发行方来看,银行是市场的主力,占比达到90%;从基础资产涉及范围来看,主要为工商企业信用和保证贷款为主,占比超过60%。

十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之路

依旧存四点不足

继2013年国务院部署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大以来,央行和银监会高度重视,对参与各方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积极引导资产证券化向常态化方向发展。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发行规模屡创新高,但也不难发现当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四点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市场各方重视度不高。信贷资产证券化被引入国内经过了长期而反复的过程。2005年我国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停滞,直到2012年5月信贷资产证券化才再度重启。尽管该业务经过了10年的发展,但相对国外成熟市场而言,还在起步阶段,市场各方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和操作技巧等还有待提高。

二是当前所选的基础资产范围相对较窄。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银行已发行的2109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仅有三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金额近140亿元,占比不到7%。单看美国2012年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总体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占比就高达90%。而在我国信贷资产中,住房抵押贷款占比达到12.5%,规模大、期限长但成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比例却很小。

三是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复杂。资产证券化业务从资产选择开始到最后公开发行,由于其涉及部门、机构较多较广,处理环节较多,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资产提供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投资机构参与较为单一。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机构,占比达到80%以上;基金、保险、资管、券商、年金、养老基金等其他类型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不大,也使得市场流动性较弱,给资产证券化发行机构带来一定的压力。

如何激发银行业的参与热情

资产证券化也被称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我国监管机构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交易流程、风险自留、资产选择、评级标准和持有比例等多方面做了要求,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笔者作为一个业内人士,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关注,更能激发商业银行常态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热情。

一是鼓励银行丰富可选资产种类。今年以来,各家银行正在尝试不断丰富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7月2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功发行了时隔7年后的国内第一笔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该产品主要通过延后变更抵押权的方式加以创新,解决了之前住房抵押类贷款“登记难、操作繁、费用大”的问题,对于提高住房贷款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业务成本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扩大其他抵押类贷款证券化提供了借鉴价值。

未来的资产证券化应在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扩大基础资产范围,逐步丰富以住房抵押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消费类贷款、涉农贷款、信用卡等资产为种类,真正把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类优质贷款进行有效盘活。

同时,对于盘活的信贷额度应努力投向“三农”、小微企业、居民消费需求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二是加快扩大投资机构参与范围。“互持”是目前资产证券化圈里很常见的说法,主要意思是证券的发行很多时候需要大家相互支持。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参与的机构范围较窄。资产仅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毕竟不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方向。

未来需要不断丰富投资人队伍,才能真正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虽然目前保险资金逐步参与进来,但其对价格和评级的高要求,使其参与比例还比较小;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机构在投资方向上尚未有比较明确的标准,也使其参与积极性受限。

故而在下一步要加强监管机构条线间的合作,鼓励券商、保险、基金等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放宽相关条件,为投资打开通道;逐步完善社保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要求条件,鼓励年金、社保基金等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步建立分散、多元、全面的资产证券化投资主体市场。

三是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过低则无法有效吸引投资者参与,定价过高则导致资产选择难度加大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的现象,如何定价是一个难题。

目前,市场尚未形成合理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机制,更多是依靠经验估值和以市场债券价格参考为主并适当考虑流动性溢价和信用溢价因素来定价。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篇12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可以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作为支持资产, 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该资产的支持证券的一种融资手段。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 多由银行、金融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发起。在2013年我国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占比为68%, 居主导地位。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 资产证券化的理念才被引入, 2005年才开始试点运用, 此后又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点中断。2012年5月17日, 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意味着沉寂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新开启了大门。随着近期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如今的市场热点。

尽管资产证券化有诸多优点, 但它的风险十分值得警惕。我国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经验不足, 未来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必须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保障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因此, 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诸多风险, 也有诸多的分类方式。本文按照风险产生的来源, 将其分为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和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两类。

(一) 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反映的是信贷资产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资产, 其自身还本付息能力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收益的来源正是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基础资产的质量好坏是影响其产生现金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和提前还款风险。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 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对它们所承诺合约的违约所造成的可能损失。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 根据涉及主体的不同,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原始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基础资产的质量上, 包括基础资产各级别的贷款余额比例、贷款集中度、行业分布、期限结构等。

2. 提前还款风险。

提前还款风险是指, 债务人在既定的还款时间超出还款计划所规定的还款额度偿还抵押贷款本金、造成资产池的现金流量失衡所造成的可能损失。提前还款受到债务人自身的财务状况影响。此外, 市场利率的变化和其他融资成本的变化等因素, 也是导致债务人提前还款的原因。

(二) 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

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由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其实与普通信贷资产的风险相似, 而由于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则是其所独有的。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交易结构风险和参与主体风险等。

1. 交易结构风险。

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交易结构能否实现破产隔离。破产隔离的存在, 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独立于融资者也即资产发起人的经营状况或整体信用。不能实现真正的破产隔离的交易结构将带来风险。比如, 在很多情况下, 难以确认支持资产的转移是否构成了法律上的销售。发起人通过向SPV销售支持资产进行融资时, 有时会附带一些特定的义务, 比如发起人仍然保留对基础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此时该项交易的性质可能不被认定为产权转移, 而是担保融资。这样一来, 破产隔离就未能实现。一旦发起人破产, 基础资产就有可能被追索, 导致资产证券化失败。

此外,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也可能对现金流造成不确定的影响。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具备结构化安排, 比如优先/次级结构、本金/收益账户、加速清偿和违约事件等设置, 将导致其现金流支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对此类风险进行分析时, 要根据交易文件中对现金流支付机制的规定, 综合考虑证券本金和利息偿付顺序、再投资收益、提前偿还事件、回购条款、违约和加速清偿事件等等。比如, 违约事件触发后, 支付顺序可能发生变化;加速清偿事件后, 次级期间收益不再获付, 从而不再对优先级份额的偿还提供内部增信等。

2. 参与主体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参与主体较多, 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级公司和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为确保证券化交易的顺利进行并完成, 各参与方都应切实履行相应的义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能影响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质量。因此, 在评价风险时, 还要考虑各个参与主体的各项资质。具体来讲, 参与主体风险包括受托机构的违约及破产风险、专业机构的失职风险等, 比如资产评估报告或会计报告不实, 法律意见书结论错误等等。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基于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集中在基础资产和证券化过程两个方面。

对于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资产组合是综合控制基础资产风险的基本方法。要审慎挑选支持资产组合, 实现基础资产质量的风险分散, 个别基础资产发生违约、提前偿还等情况时, 不会影响到整个资产池的稳定性。具体来讲, 可行的措施有:使资产池来源尽可能多元化, 资产池中所汇集的资产及其债务人分布在不同地域或行业;控制单项资产占资产池份额在一个较低水平;信贷资产期限应与证券化产品期限相似, 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等。

对于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 控制交易结构风险的有效手段是尽量确保破产隔离的实现。由于法律认定标准上存在难度, 可参照过往成功案例, 向有相关实务经验的机构咨询, 可事前向管理当局确认, 以降低证券化交易风险。而对于参与主体风险, 为防止受托管理人违约, 可要求其提供违约担保来加强其履约压力, 确保投资者因其违约而遭受的损失得到赔偿。对于专业机构, 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聘用那些声誉好、专业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参与到证券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袁宏泉.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要防范风险[J].银行家, 2006 (3) 50-53.

[2]罗斌, 曾祥英.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的博弈分析[J].武汉金融, 2006 (1) :28-29.

上一篇:变电站在线监测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