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分析

2024-06-29

资产证券化分析(精选12篇)

资产证券化分析 篇1

通常AMBS从其本质上讲属于金融工具中的一种,作为新型化的金融工具能够对风险分散以及风险化解和相应的风险转移起到积极影响作用。但是该种金融工具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只有充分的对AMBS予以了解和研究才能真正的促使其发挥较大的应用价值。

一、初探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

(一)放大传导性

一般整个AMBS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还包含了信用机构以及发起人等等利益相关者。AMBS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任何AMBS环节一旦出现不良影响则均会波及该环节主体以及各个程序。加之证券所具备的衍生以及流动功能,因此也就促使了商业银行AMBS过程能够对风险带来放大传导影响。以往美国之所以出现次贷危机正是由于AMBS对次级贷款较低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放大传导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二)不对称信息性

现今商业银行AMBS流程主要是集中在发起人向商业银行出售证券化的相关资产,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汇集资产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支撑进而在金融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发行。而上述AMBS流程中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被分隔,也就是说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的实际购买时没有对资产信息予以充分了解。对于基础资产实际质量状况也并没有掌握较为可靠以及准确的信息来源依据[1]。从以往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源头次级贷款来讲,仅仅就其质量可以归属为垃圾债券,投资者如果提前对该种状况予以了解也并不会购买,而正是由于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的分隔,进而造成了不对称信息的出现,因而投资者对于资产质量仅仅是依据中介机构来判断以及评估,由此出现的证券风险自然较大。

二、探析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

(一)严格管理资产池

现今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首先是集中在资产池的严格管理方面。具体来讲质量较低证券化相关资产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而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言资产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进AMBS时候则需要对资产池予以较大关注并对资产池予以严格管理。必须要坚持审慎工作原则严格依据AMBS要求进行证券化相关资产的良好选择,如可以呆滞贷款以及汽车方面的消费贷款和相应房地产方面的抵押贷款等作为主要经营对象,但是前提是这些贷款均具有较为明确的债务以及债权关系。此外还需要对确定的证券化相关资产予以科学组合,并严格依据交易主体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主体实际资产质量、规模等予以有效分类并科学组合。进而在严格管理资产池的同时将资产质量予以最大化提高。

(二)构建信用保障制度

现今针对银行AMBS方面还缺乏运作规范以及较高水平的信用保障制度,而该种状况也对现今商业银行安全有效实施AMBS带来了阻碍。因此构建商业银行AMBS方面信用保障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构建AMBS信用保障制度则需要从评级机构入手,针对现有的相关评级机构如税务所以及会计事务所等等,政府需要对其予以统一的管理以及严格规范,强化评级机构实际工作质量[2]。此外还需要在原有评级机构基础上构建新型评级机构,政府需要引进国际先进评级机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商业银行的专门性评级机构,并严格提高新型评级机构相关服务质量。除了上述内容,信用评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需要对信息披露予以不断强化同时对不对称信息予以严格管理。进而通过现有相关评级机构的优化以及新型评级机构的构建等等完善信用保障制度。

(三)创新证券保障体系

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除了需要严格管理资产池以及构建信用保障制度之外,还需要创新证券保障体系。具体来讲,现今欧洲等发达国家在AMBS方面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同时AMBS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而我国也需要向欧洲国家不断学习。针对证券保障体系的实际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产品予以良好创新,商业银行需要将传统思维予以打破同时扩大证券化相关资产的实际范围并对产品种类予以不断丰富,对基础资产予以良好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管理。其二是对服务体系予以良好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AMBS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程序服务上予以创新,如对资产回购程序服务进行优化创新或者是对信誉较高客户提供相应的优先权以及回避工具[3],进而通过上述方法真正将证券保障体系予以有效创新,最终起到优化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AMBS从其本质可以说是具有较强综合性融资业务,而随着我国现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AMBS对于经济的影响意义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良好发挥AMBS应用价值,商业银行就需要对AMBS风险特征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AMBS予以良好的风险管理。进而才能真正的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开展AMBS的有效性以及顺利性。

摘要:纵所周知华尔街出现的金融风暴之所以能够蔓延全球,资产证券化(又被称为AMBS)起着一定内部推动作用。由此AMBS开始成为国内外企业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而现今对于AMBS研究则集中在其内在风险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方面。本文基于此就商业银行AMBS风险予以研究,从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研究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以期为后续关于AMBS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为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郭桂霞,巫和懋,魏旭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自留监管:作用机制和福利效果[J].经济学,2014

[2]陶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

[3]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

资产证券化分析 篇2

许淑红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出售给证券特别载体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然后由证券特别载体SPV用购买的组合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撑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也简称ABS),经过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行为。实质上证券化的过程就是将原资产中风险与收益通过结构性分离与重组,使其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证券化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并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融资的各方均有所受益。它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目前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融资方式。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也正在考虑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当今国际金融业流行的方式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金融风险。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规模,资产证券化必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业务创新领域。但是在展望我国资产证券化广阔前景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和制度的建设与大规模资产证券化的要求相比,还远未成熟和完善。我们缺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完整的资信体系、评估体系,没有完整的信用担保体系,全国性的银行交易网络还有待形成,证券、信托等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们有了《信托法》和即将推出的《投资基金法》,但资产证券化所需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这些都将成为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绊脚石。特别是配套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尤为重要。要进行资产证券化,立法要先行。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的基础

我国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接收了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作为这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者,他们的法律地位直接约束着他们的行为。从各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的运作过程来看,它们具有许多共性:各国均赋予AMC特殊的法律地位,表现在AMC一般都有特殊的法律授权。同时,这些法律至少会赋予AMC一些一般企业所不具有的权利:如与原债权银行签订转让协议的权利;向借款企业派驻专员,接管企业管理层的权利;检查债务人的帐目和制止其恶意逃债行为的权利。

2000年11月1日通过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范。但该《条例》中的许多制度规定不健全,势必影响其效力的发挥。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具有明显的规避法律性,为了保障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必须在法律上赋予公司某些超越现行法律框架的特殊职权。

然而,一方面,《条例》的立法层次较低,并且存在诸多不足,不可能有效地纠正资产管理公司的规避法律性;另一方面,如果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大规模修改,不仅工作量大、费时多,而且也不可能满足当前资产管理公司的急需。另外,借鉴前述的各国先进的资产管理公司立法经验,我们觉得我国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尽快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将其作为特别法以解决与《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破产法》、《担保法》等法律及会计、税收等制度之间的冲突。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法律地位及其设立条件、程序。(2)资产管理公司特殊的法律授权和其应有的职责和义务。(3)规范公司资金来源和资产权益的运作规则。(4)对资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作特别规定。(5)明确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对公司监管的职责和职权范围。(6)确定公司的存续期间、退出机

制和最终损失的解决方案。

二、关于特殊目的载体

资产证券化属于结构设计性融资的一种,它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建立某种特殊结构来完成融资过程。这个特殊目的载体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使用,其必须具有融资资格及保证资产支持之证券的偿付功能,可以从发起人处购买将证券化的资产,以自身名义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另外,为保证资产支持证券的安全偿付,证券化的资产不能受SPV破产或其他经营失败的影响,故SPV的经营范围应严格限定于资产证券化一项上。

但是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这种特殊机构地位与归属上不明确。第一,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证券法》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自然包括AMC)不能投资于非银行金融业务,不能成立以发行抵押支持证券为单一业务的特殊机构。第二,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特殊机构是否能够成为企业法人还不能明确。因为根据现行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只有中国境内的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经人民银行批准,才可以在境内发行企业债券。即便它是企业法人,但它也无法满足《公司法》第161条中“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的债券发行条件。这一法律地位上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它们能否发行抵押支持证券。第三,作为新的债券品种,把抵押支持证券归为何种性质的证券,对于债券发行人的资.格以及对它管辖权的归属至关重要。特殊机构发行管辖权将是一重大的现实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国债券发行制度的-重大改革。抵押支持证券这一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的债券,其发行审批权花落谁家,将深刻地影响着各大政府部门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同时也极大地左右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表。

另外,应通过修改公司法等法规解决证券化交易的主体资格问题,尽快制订有关SPV的市场进入、经营和退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因为SPV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法律实体,它一般是一个“空壳公司”,没有或者很少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人员,其经营业务也只限于证券化业务,这与公司法的一些规定不符,甚至不同于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法律状态。与主体资格和行为能力相关的、需要修改的法规主要包括《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知》。在这些法规规章中,对发行证券主体资格、条件的规定,使SPV无法成为发行人,而商业银行也不能通过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同时,对证券发行规模、种类的限定,与资产支持证券多种类、多级别的性质相矛盾。

三、关于真实出售

“真实出售”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要想成功完成这关键的一步,首先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拥有资产所有权,或者资产所属关系明确。不良资产证券化结构中,特殊机构要拥有资产池完整的控制权,就必须要求原始权益人(即AMC)拥有不良资产的所有权,或者资产所属关系明确。但是,目前我国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其产权结构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调整,商业银行虽然对国有资产拥有法人所有权,但国家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唯一的所有权主体。现在它们将不良资产剥离给了AMC,AMC对于企业的债权依然属于金融债权。虽然目前已经相继推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最高法院适用《担保法》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规定》等法律法规,但是“特殊机构法”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框架并不完善,尤其是在不少企业刻意逃废金融债权、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重重的状况下,特殊机构不可能做到真正地买断AMC的不良资产。

其次,资产证券化不同于一般证券的发行与买卖,它是一项已形成的契约(在资产形成时产生的合同关系)变更,而且这种变更必须是一种“真实销售”,这需要得到合同类法律法规的确认。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资产出售方式主要包括债务更新、资产转让和从属参与。

(1)债务更新的缺点是成本和效率方面的劣势,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面临众多债务人时,重新签订债务更新协议将使发行人不得不与众多的债务人协商洽谈,使成本增加,效率下降。(2)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通过资产转让方式进行资产出售是有法律障碍的,从而将这种高效的资产转让方式排除在外。《民法通则》91条:“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对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需经原批准机关批准。”虽然这个规定中的应当取得第三方的同意已经被合同法中的通知债务人所取代,但是不得牟利仍是证券化难以逾越的障碍。另外,《担保法》

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不得转让。”所以,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项下债权的转让是存在法律障碍的。(3)从属参与在我国不存在法律障碍。但是这种方式有其固有的缺点:由于被认定为抵押贷款,从属参与由于对原始权益人具有追索权,因此在会计上不能作为销售处理,即“资产表外处理”,从而导致原始权益人资产负债率的提高,没有达到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之一,即通过资产证券化降低资产负债率。

综上所述,作为资产出售过程中高效率、低成本的资产转让,将因为法律上的障碍而无法发挥作用。债务更新和从属参与是没有法律障碍的,但是这两种资产出售方式具有相应的缺点。由此可见,我国的法律制度对资产证券化的效率、成本产生显著影响。

四、关于破产隔离

破产隔离是指将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的破产风险与证券化交易隔离开来。这是资产证券化交易所特有的技术,也是区别于其他融资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股票、债券或TOT等融资方式中,由于基础资产不是从企业的整体资产中“剥离”出来并真实出售给一家具有破产隔离功能的特殊目的载体,而是与企业的其他资产“混”在一起的。如果该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或破产,这些风险直接影响到股票、债券这些凭证持有人的收益,甚至会血本无归。换句话说,凭证持有人的风险和收益是与某个企业整体的运作风险联系在一起的。而资产证券化则不同,由于它已经将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出售后资产就与发起人、SPV及SPV母公司的破产隔离,即这些公司的破产不影响该证券化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不作为这些主体的破产财产用于偿还破产主体的债务。这好象是在卖方与证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一样。只有做到破产隔离,才能保证资产支持证券的运作,也才能使资产支持证券区别于一般公司债券而显现出其特征。

1、与发起人破产的隔离

(1)在采用资产出售形式下,即发起人将资产出售给SPV,我国破产法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案件6个月前或至破产宣告之日期间内,破产企业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的应予追回并列入破产财产。据此只要发起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发生在其破产案受理前6个月至宣告破产期间,且非压价出售,此资产出售就不受发起人破产的影响,就做到了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

(2)在采用信托方式即发起人将资产信托给SPV时,按照大陆法系的传统理念,即“一元所有权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仍为发起人所有,由于该资产所有权人仍为发起人,在发起人破产时,该资产理所当然应为破产财产。

(3)在采用担保融资的形式下,我国破产法规定;“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由此,在现行法律制度下,采用担保融资方式让与资产可以做到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

2、与SPV的破产隔离

在我国现行破产法框架之下,公司一旦进入破产程序,除了设置担保的财产,公司其余所有的财产均为破产财产,均要用来清偿公司所欠债务。据此SPV在进入破产程序后,SPV从发起人购得的证券化的资产也要列为破产财产,这就影响了证券的信用,在现行法律环境中

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

1)证券化的资产作为证券支付的担保及以证券化的资产为抵押或权利质押,来保证证券投资者即证券购买人的证券得以到期偿付。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最大特殊性在于证券的还付来源于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故证券的信用来源于资产的信用。根据我国破产法,已经抵押的财产不作为破产财产,据此,如果将证券化的资产作为证券偿付的抵押物,将可以与SPV破产相隔离。

2)限制SPV的经营范围。如果SPV的经营范围广泛,其他经营的失败会导致SPV破产,故严格限制SPV的经营范围,将其经营范围限定在资产证券化一项业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保证资产支持证券成功的关键,也是各国实践中遵循的做法。有学者提出在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可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SPV,但虽然其中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及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有资产证券化,但其他业务有多项,这样很难得保证证券化资产的安全。

3、与SPV母公司的破产隔离

证券化的资产不仅要与SPV的破产隔离,还要与SPV的母公司的破产相隔离,因为SPV母公司一旦破产,SPV作为其对外投资也将被列为破产财产而用来偿还母公司的债务,这是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公司法律的规定,这就使证券化的资产无法与SPV母公司的破产相隔离,从而影响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如前所述,如果将证券化的资产作为证券支付的担保,则根据我国破产法,证券化的资产不能做为破产财产,从而做到了与SPV母公司的破产隔离。

韩国在1996年才开始对证券化采取积极的态度,但是到了1998年就制定了《资产证券化法案》,台湾地区也于今年六月刚刚通过《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部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案。而且无论是《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办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都未对不良贷款的证券化问题做过任何的规定,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任何法律依据。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信息披露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现如今在国际市场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作为证券市场中的重要成果,对会计制度的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和机遇。所以,必须要结合我国国情,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规范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实现预先设计的目标。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流程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把当前流动性差、但能在日后产生价值的资产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其步骤包括资产出售、购买及信用的提高、评级等。在该转化的过程中,首先发起人将资产转让给SPE(特设目的实体),再由SPE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最终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还资产。

(二)资产证券化的优点

1.破产隔离。SPE购买资产组合是真实销售,同发起人之间没有信用联系,属于一种无追索权的活动。

2.提高信用。资产证券化将证券同SPE的信用状况分割开,这样对于一些信用不高的组织来讲也能够获得融资。另外,资产证券化还能通过很多增级手段提高证券的信用水平。

3.改善负债结构。通常情况下,业内会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转让,不需要列入负债表中,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增强杠杆率,另一方面还能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4.规避风险。资产证券化能够把权益分散的资产聚集到一起,有效地避免了组合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能将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分散、转移。

二、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会计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明确

在企业会计准则和规定中,要求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无法确定公允价值的情况却没有相关说明,导致会计计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确认。如果对能够确定的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而对不能确定的会计计量采取国际准则,也就是沿用历史成本法,将会导致会计报表的披露信息出现误差。

(二)会计报表差异较大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价值就是增强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表外融资来完善财务报表,在这个资产证券化转换的过程中,发起人向SPE转让资产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转让的资产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为销售业务,应在表外进行处理;第二种为担保融资,应在表内进行处理,这两种形式的选择之间影响着会计报表,也同时关系到发起人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

(三)不重视表外披露

所谓会计信息披露就是向外界提供报表及各项说明,总体来看,会计报表只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自此产生了表内反映和表外披露两种概念,大多数观点认为表内信息反映更为重要。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不仅风险的隐蔽性增强,而且随时会转变为表内风险,因此表外披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目前我国对于表外披露还不够重视,造成金额风险的提高。

(四)SPE合并范围不明确

在资产证券化会计中,SPE是否合并到发起人的财务报表中是一个需要急需处理的问题。SPE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真实销售,以此来顺利达成财务目标。如果将SPE合并到财务报表中,那么两个法人实体将会结合成为一个实体,两者之间的交易也将在实体内部进行,不仅违背了证券化资产的初衷,而且还影响了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会计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处理原则不明确

要想顺利地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证券化资产从负债表中转移出来,使之形成表外融资,而决定表外融资的核心在于会计处理的原则。但是,就目前来看,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原则还不够明确,我国对该问题还不够重视,导致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不够顺利。

(二)会计披露缺少管理

信息的披露主要分为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方式为信用评级机构发布信用报告;第二种为发起人定期发布项目运行报告。这两种方式始终贯穿于产品的各个阶段。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对于会计披露的管理还不够严格,只对未终止确认所转让的资产进行了规定,监督还不够全面,缺少进一步的说明。

(三)金融工具计量属性未变

当前我国的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仍然为历史成本,导致负债计量只能体现出债务人的付款义务。虽然通过稳健性原则能够改善历史成本所存在的不足,但是还不能准确地体现出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导致公允价值同历史成本二者之间相互矛盾,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还会影响管理者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果。

(四)会计人员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在转移金融资产时,重要的是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并不是死板地运用会计准则,所以财会人员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在资产转移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属于硬性规定,具体的还需要由财会人员进行分析,对于相同性质的交易,不同的财务人员有着不同的处理策略,所以财务人员对于会计确认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五)报表合并以母公司作为依据

目前,报表合并是以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作为依据来进行的,而对于持股的多少没有重视。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有机会成为SPE的包括两种,分别为信托公司和通过银监会批准的机构。决定信托公司能否成为SPE的判断标准分为三方面:其一,发起人承担与利益有关的风险;其二,发起人控制SPE并获利;其三,SPE为发起人带来收益。这三个方面只有符合其中一个,就可以认为其为准子公司。

四、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

企业要增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业务的认识与熟练度,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引导会计人员多参与实践,领悟会计准则的精髓,加强思考,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其二,企业管理人员要经常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考核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其三,积极地对会计人员开展道德、诚信教育,培养他们以事实为依据的工作原则。

nlc202309030105

(二)重视表外披露,加强资本监督

1.立法、规则、体系的完善。要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立法,明确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各方面规则,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在当前经营混乱的形式之下,要协调好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资产证券化更好发展。

2.加强表外信息的监督。必须要保证所披露的表外信息的有效性,增强披露信息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避免虚假、不利信息对企业的影响,在披露时必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其一,证券化资产必须都要依照重要性原则进行披露;其二,披露的信息要突出可理解性;其三,披露的信息要突出可靠性。

3.完善表外披露的内容。为了更加全面地进行表外披露,还要在会计报表中对各类资产进行如下披露:其一,资产的性质;其二,在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其三,资产的价值和负债价值;其四,如果金融机构继续确认整体资产,那么资产总额就应继续确认负债账面价值。

(三)完善会计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

1.明确会计处理的规定。对于不能确定新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以参考美国委员会的做法,也就是把这些资产统一记为零。

2.明确SPE的合并范围。关于SPE的合并范围确定问题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一方面要重视控制权,另一方面还要从风险和报酬两个方面来考虑是否合并SPE。通常情况下,SPE是由承担大量预期风险、享有预期报酬的实体进行合并的。另外,如果发生某企业承担大量风险,另一企业享有大量报酬的情况时,承担大多数风险的企业将作为母公司来进行合并。

3.降低确认方法的选择弹性。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还不够成熟,暂时还没有发生控制权与风险、报酬分离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最好应用风险、报酬分析法来进行会计确认。所谓风险、报酬分析法,就是以风险和报酬是否被放弃或被承受作为判断依据来进行会计处理。在资产证券化比较复杂之后,要应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进行分析。所谓金融合成法,就是把资产的确认同资产转移的新确认分开;而后续涉入法,则是将被转移资产作为担保融资。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资产证券化属于结构性融资,不仅涉及到多个主体,而且各个主体之间还存在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不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还要重视表外披露;加强资本监督,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会计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资产证券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华,郁冰峰,谢永添.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问题[J].金融会计,2014,(7).

[2]肖子政.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及其相关会计问题刍探[J].金融经济,2013,(4).

作者简介:马娇(1988-),女,天津人,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4

资产证券化 (securitization) 指的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载体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将较低流动性的贷款或者其他债权性资产进行打包、组合, 重组其风险和收益要素, 让其转化成为在金融市场中可流通的证券, 该资产组合能在未来条件下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是“一个基础, 一套机制”。“一套基础”是指把现实资产作为信用基础。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对象就是现实资产, 想要确保资产证券化这种交易机制就必须要确保资产的真实性, 使资产证券化方式的风险更低。“一套机制”是指将风险收益真实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目的就是要使产权更明晰。

资产证券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利率市场化导致了金融市场脱媒现象的出现, 储蓄贷款协会等组织大多因此面临流动性危机。为了帮助这些组织抵抗流动性风险,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创新出第一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 , 随后,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快速发展。

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我国在2005年, 通过银监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发布, 资产证券化才缓缓拉开帷幕。2008年, 又因美国次贷危机暂停, 于2012年央行才决定重新启动, 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014至2015年, 资产证券化业务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2016年,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不断上升, 使央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虽然总体来说,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规模并不大, 但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中却也包含着资产证券化的成分。

2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业务的“发起—持有”模式, 变为“发起—分销”模式, 使商业银行和投资者之间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引发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逆向选择, 即因为商业银行知道贷款会被打包出去, 因此会放松对贷款发放的审查, 故意将一些问题贷款掺入资产包, 从而导致基础资产的质量恶化;二是道德风险, 即商业银行将贷款剥离之后, 收益和风险也都转到投资者名下, 因此商业银行便不再像原来那样认真跟踪监督贷款使用行为, 增大违约风险。

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 除了以上的“通病”之外, 还有我们自身的特点。

2.1 资产证券化流程简单, 品种单一

在美国, 资产证券化的融资链条一般包括七个步骤:发起贷款、贷款打包、发行ABS、组合ABS、发行CDO、ABS中介和批发融资。假如基础资产质量较差, 则需要更多步骤的证券化来分散风险。相比之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链条相对较短, 且基础资产种类单一。

2.2 基础资产集中、相似度较高

我国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且行业选择较为集中, 而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也大多以基建项目为主, 较为相似。

2.3 二级市场流动性差, 银行间互相持有现象较为突出

由于发行规模较小, 监管协调不足且受到政策障碍, 虽然我国明确提出“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且券商体系的交易所、转让平台和柜台交易已经对ABS和ABN开放, 但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仍不活跃。从投资者的分布结构来看, 银行之间相互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 商业银行是最大的持有者, 曾占比80%以上, 虽然此现象在今后几年有所好转, 但比重仍大。银行间互持, 不仅不能起到分散风险、加速银行体系的资金周转速度的作用, 还会阻碍债券市场的发展。

2.4 证券化仍处于试点阶段, 政府干预色彩浓重

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保障资产证券化正常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 且对发起人和发起额度进行控制。同时, 监管不完善, 信用评级等相关服务不到位也会对阻碍证券化的发展。

3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但与此同时, 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3.1 引入时的短期性

我国在最初引入资产证券化时, 目标比较明确, 就是希望这种金融体制可以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高的问题, 这种短期性的观念会阻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2 缺少合格基础资产

基础资产是资产证券化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 整个大厦都很危险。当前我国用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等等, 而现实资产却较为缺乏。

3.3 参与主体受限

投资主体多是机构投资者, 虽然包括很多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很多大型公司, 但由于市场割裂, 投资主体仍然有限, 分散风险的目的难以达到。

3.4 资产证券化收益不高

我国对发起人的风险自留要求, 使发起人持有至少5%的次级贷款, 以减少其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 这样其实并不能真正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除此之外, 5%的次级证券的持有必须要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且如果把其他风险考虑进去及扣除相应的资本, 银行发起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增加资本占用。

3.5 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 想要成功发展资产证券化, 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我国目前从事资产证券化研究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并不高, 既有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知识, 又能良好掌握操作和与其配套的相关知识的人才很少, 缺乏深入了解和掌握资产证券化相关知识的研究团队。

3.6 产品评估认可度不足

众所周知, 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之前必须要经过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市场不发达, 信用评级系统不完善, 相关业务不健全, 评级方法不成熟, 使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很难对评估结果产生较大认同。

3.7 相关法律不健全

资产权属抵押登记过程繁琐, 一些变更登记尚无法律依据, 多个交易市场割裂, 多套监管体系并存, 使监管很难协调。

4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在过去十几年, 中国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 允许许多企业在运营中加入杠杆, 埋下金融隐患。在未来几年, 需求难以快速上升的情况下, 我国将会进入去杠杆阶段。之前, 我国政府主要是通过锁定利差来保障银行收益, 向银行注资来帮助其剥离不良资产。虽然成效显著, 但同时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今后的十年之内, 资产证券化机制将会被中国作为一种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不断采用, 资产证券化将在外来的中国快速发展。

为此, 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出台专项法律法规, 促进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

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8年, 但是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体系来使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更加标准化, 使其审批过程更加简便, 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

4.2 促进参与主体、投资者和产品的多元化

要不断扩大发起机构的范围, 增大基础资产的范围, 开展有特色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除此之外, 要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和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机制起步比较晚, 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教训, 实现跨越式发展。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使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3 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 避免过度衍生化

2015年, 由于我国在证券化的基础上叠加了衍生产品, 使资本市场大幅震荡, 所以我们要坚决限制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限制信贷资产证券的复杂化和杠杆化, 抑制过度投机, 坚持以所筹集到的资金是否进入实体经济为标准, 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现象的发生。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资产证券化, 我们可以盘活商业银行的存量资产, 提高资金周转率, 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发展, 促使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并对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 提高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自信心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效应[D].上海:复旦大学, 2004.

[2]刘丽娜.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52-55.

[3]李晗.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理财业务发展[J].金融论坛, 2010, (1) .

资产证券化分析 篇5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风险

(一)经营方式传统单一,盈利渠道少、空间小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只经营存贷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的开放,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经营品种单一,盈利途径较少。据统计,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存贷业务占比超过60%,利息收入是我国所有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87.14亿元,其中利息收入为1165.51亿元,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85.8%。2003年、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三年,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6%、5.7%和6.6%。虽然中间收入的占比逐年增长,但这与西方国家平均40%的中间收入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其他商业银行情况类似。

2.利差变小,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倒挂。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的压力。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正常现象,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自从1996年以后就开始了实施市场化利率。在2004年,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放开贷款的上限和存款的下限。由于同行业竞争激烈,尤其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必然提高存款利率的下限和降低贷款利率的上限。这样一上一下就挤压了银行的利差空间。据统计,中国建设银行在利率浮动前后的2004年、2005年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89%和85.8%,2005年比2004年下降3.2%。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其他银行情况类似。

由于利率动态地随宏观经济周期调整,当经济处于上升期,利率相应地上调,进入所谓的加息周期。但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利率则会相应下调,进入降息周期。由于存贷的错期,处于降息周期的贷款利率必定较低,而处于加息周期的存款利率必定较高。如果用加息周期的存款去供应降息周期的贷款就有可能出现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这时银行会出现利息倒挂。这种利率风险扩大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轻则引起银行亏损,重则导致银行破产。例如2006年8月19日之前商业银行五年期商业性贷款利率为4.77%,但如果按当时五年期存款基准存款利率为4.14%,利率空间非常小,仅0.63%,加上0.75%的管理成本,这样利率倒挂0.12%。

(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现象严重,流动性风险大

银行资产的期限逐渐延长。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多为一年左右的短期存款,而资产则多为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随着大宗消费贷款的发放,银行贷款的期限倾向延长。特别是1998年以来,配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支持住房体制改革,我国银行发行的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大量增加。随着住房抵押贷款规模日益扩大,银行贷款期限更是倾向延长,最长的可达30年。据统计,我国全部住房贷款(包括公积金贷款及组合贷款)平均期限为17年(岳振,2006)。

银行负债期限趋向缩短。随着银行的降息,居民储蓄日益趋向短期,活期存款在居民存款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自1996年5月1日以后,央行一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地放松银根,连续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息从1996年5月1日的9.18%下降到2002年12月21日的1.98%,下降幅度为78.5%。由于利息较低,加之人们生活富裕,支付需要更多的现金,因此活期存款占存款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6年末,活期储蓄占全部储蓄的比重从24.60%逐步增加到36.25%。

我国银行“短存长贷”现象日益严重。截至2006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7.28%,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为36.25%,分别比2005年末提高2.36和1.66个百分点。据统计,目前我国长期存贷比最高达4.82倍(吴雨珊,2006)。

银行以短期性储蓄存款(负债)来支撑长期性放贷(资产)非常困难,可能加大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是指一旦短期利率上升,接近或超过长期利率时,银行的效益将迅速下降,难以维持正常营运,甚至出现资不抵债。流动性风险是指一旦资本市场有更好的投资机会,短期储蓄便会迅速地转移出去,从而迫使放贷银行面临风险,严重制约银行的放贷规模。如2006年5月股市火爆,据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统计,“五一”前后,从银行转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增长了203%;5月8日一天银行转账就高达2万多笔,是平时的数倍;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透露,5月1日到15日,仅上海地区就有12亿元的资金经“银证通”进入股市(李强,2006)。

(三)资本充足率偏低,系统性风险过大

资本充足率偏低是近年来我国银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1998年国家曾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到2003年12月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为7.62%,低于《巴塞尔资本新协议》8%的标准。为了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改造,2004年年初,国家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它们进行注资。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家注资后,2004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29%,2005年又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将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到13.57%。中国银行的情形与其类似。通过国家注资仅是个案,不可能推广到其它银行。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途径,但上市条件较苛刻,资本充足率本身就是一项要求。这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银行来说通过上市融资来增加资本金就更难。

(四)经营存贷业务,风险高度集中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由此产生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集中的状况。

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提高的风险。当银行短期利率上升,接近或超过长期利率时,银行的效益将会迅速下降,难以维持正常营运,甚至出现资不抵债。提前还贷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利率下降所导致的风险。市场利率下降会使得信贷的借款人选择其他的资金来源更为合算,这就可能促使贷款人提前偿付银行的贷款,甚至以当前的低利率水平再融资用以偿付。通行的市场利率水平与合约利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借款人对抵押贷款再融资的动力就越强。提前偿付将使银行面临现金流的不确定性,降低其预期的收益率。当市场利率降低至抵押贷款的合约利率之下时,借款人提前偿付的可能性增大,而这时正是银行不愿意被偿付的时期,因为债务清偿后,银行再投资的收益率会比较低。

信用风险是指在信用活动中,由于信用关系的一方违约而给另一方或第三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是指,在债权债务关系中,由于债务人违约而给债权人造成本金和利息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风险,也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由于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没有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法识别。又因为没有征信体系,企业和个人普遍不重视信用的积累,借贷市场存在严重信用危机。银行面对这样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必然采取慎贷甚至惜贷的策略。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好、信用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选择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不能上市直接融资的企业其资质、信用相对较差。这样又会迫使银行慎贷甚至惜贷。银行慎贷、惜贷的直接后果就是存差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据统计,2006年末存差为10.92万亿元。面对巨大的存差,银行的放款压力非常大。加之各级机构的考核机制,迫使银行将放贷集中在优质客户身上,对住宅等不动产重复放贷,从而放大操作风险。即便银行和放贷员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还是会坚持这样做。例如2005年10月,上海浦东陆家嘴支行优佳公司的二手房的重复抵押案(辛红,2006)。

(五)活期储蓄占比过大、总存款量环比下降,可贷资金缺口过大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差很大,到2006年12月末为10.92万亿元。但这不是表明资金富余,供过于求。

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各类消费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例,我国1997年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190亿元,2002年年底,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了近8000亿元。2002年以来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直线上升,2004年年底与2005年第一季度末的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分别为15922.3亿元和1674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和30.9%。由此可见,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根据国际经验,我国住宅抵押贷款的缺口相当大。2001年欧盟国家人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39%,其中,英国为60%、德国为47%、荷兰达到了74%,而我国到2004年年底的人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例仅为11.7%(唐文进2006)。如果以此作为一个参照指标来做动态匡算的话,我国银行发放住宅抵押贷款的资金缺口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今后是无力满足这种贷款需求的,即使做保守的匡算,也不会改变这一结论。并且其他各类消费贷款增长也很快,商业银行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资金需求的缺口将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金存差逐年增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贷不到款,此外还有很多个人也贷不到款,这是因为银行惜贷、慎贷的结果。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绝对存款量在逐年上升,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的存款增量在下降。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储蓄占整个存款比在上升。二是总存款的月度环比在逐渐下降,2005年总存款月度环比由年初的1.42%下降到年末的0.57%,2006年下降的趋势更加严重,由年初的2.22%下降到年末的0.23%。前者除了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之外,也很难构成稳定的资金供给,后者说明资金的相对供给量在下降。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综合解决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难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改革传统的盈利模式,实现运营方式的转型

资产证券化是实现银行运营方式转型的重要工具。传统商业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营存贷业务,以利差收入为主要营业收入来源。现代银行业盈利主要以低风险的中间业务为主,存贷业务为辅。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贷款利息收益转化为中介手续费和管理费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发起银行的优势充当起资产证券化的服务机构,为投资者提供贷款本息回收、贷款催收和处置、汇划回收款、提供服务机构报告等项服务。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当资金保管机构,为受托机构提供资金保管、提供保管机构报告等项服务。此外,商业银行也可以为企业应收账款、基础设施收费权、房地产物业租金设计证券化产品,从而拓展出新的业务范围和收入盈利空间。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间收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西方商业银行早在1980年~1998年的10年间,其中间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就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中间业务,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其中间业务的利润可以弥补全部业务支出的70%以上。

可见,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运营方式由传统银行业向现代银行业转型。

(二)有利于解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防范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因流动性资产不足以应付需要而导致其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银行流动性资产不足,不能满足客户提存或偿还到期债务的需要;二是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资产以满足借款人融通资金和不当的贷款需求。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银行信誉或客户的损失,严重的可导致银行破产。可见,资产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一些金融机构(如香港的百富勤公司)倒闭事件,更是表明了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并提示各国金融机构要十分注意资产的流动性问题。由于“短存长贷”,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很差,金融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使银行陷入支付困难甚至支付危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储蓄机构的“短存长贷”,使得储蓄机构出现

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三大储蓄机构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资产证券化能使银行资产流动性增强,一方面银行可以把长期贷款迅速变现,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变现的资金再投入到各类贷款业务中。这样既扩大了银行的贷款业务规模,又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防范了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是采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式化解了这一危机,这也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初目的。

(三)有助于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满足国际监管的要求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可简单表达为:资本金/风险加权资产。从国际经验看,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通常不外乎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两种方式。扩大分子的办法:一是通过注资或者银行将自有利润转为资本金:二是由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或通过股票市场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缩小分母则主要通过减少风险资产的方式来实现。采用注资的方式在我国已经试过两次,局限性较大。由银行通过股票市场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则需等到银行符合条件并上市之后才能做。随着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银行利润的积累速度难以满足资产扩张的需求,部分中小银行已经明显感觉到资本对资产的制约。在资本增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调整风险资产的结构不失为一种良策。而资产证券化技术为调整资产结构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灵活的方式。

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作为证券化交易发起机构,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一方面可能会因转移信贷资产而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另一方面如果形成了证券化风险暴露,则需要在风险加权资产(分母)中增加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从资本(分子)中扣减证券化风险暴露。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如果因转移信贷资产而减少的风险加权资产多于因证券化风险暴露而增加的风险加权资产,以及需要从资本中扣减证券化风险暴露,则会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由此可见,选择风险权重大的信贷资产实施证券化,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资本,更有效地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

(四)有利于合理分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把信贷资产通过中介机构转卖给各类投资机构和广大投资者,这样集中于银行方面的风险就得到相当程度的转移和分散,从而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机构投资者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从四个方面降低商业银行集中的各类风险:一是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因其负债稳定且期限长,都趋向在市场上购买安全、稳定和收益较高的金融资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仅次于国债,且收益较高,使得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乐意在证券市场上购入、持有这类产品。期限长的资产对于银行是风险,但对于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并不构成风险。后者购入正好实现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期限匹配,而前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售出长期资产收回现金,可以实现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匹配,从而化解风险。

二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数目众多,但每个投资机构或个人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各自所分摊的风险是有限的。

三是机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证券化产品进行对冲操作,从而进一步规避相关的风险。如当利率下降和早偿时,IO和PO产品的风险收益正好是相反的,这两种证券化产品就可被投资者运用于对冲交易,有利于投资者较好地控制风险。

四是证券化产品自身的信用增级机制分散和降低了原信贷资产所汇集的风险。

(五)资产流动带来融资的便利,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首先,从筹资人方面看,资产证券化能把本来流动性很小、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流动性的资产动员起来,使之流动并帮助其从金融市场融资。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活动。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即便筹资主体的整体信用级别不是很高,但也可以通过部分合格资产证券化从金融市场上融资。

其次,从投资人或资金供给者方面看,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投资方式。因为投资者投资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只需对该产品未来状况进行分析与判断,这比对该产品原始所有人的信用状况判断简单得多。这也是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以资产作支持的结构性融资发展较快的原因。例如,美国2006年资产证券化债券的发行和存量规模已经成为债券市场最大的投资品种。从发行的角度看,2006年美国债券发行总量为6.13万亿,其中MBS为19300亿美元、ABS为12300亿美元、CDO为4886亿美元、联邦机构长期债为7441亿美元,各类资产证券化债券合计43927亿美元,总占比71.7%。从未偿债角度看,到2006年末,未偿债总量为27.4万亿,其中MBS为6.5万亿美元、ABS为2.1万亿美元、联邦机构长期债为2.7万亿美元,各类资产证券化债券合计为11.3万亿元美元、总占比51.2%。

三、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第一期41.7727亿元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中国建设银行30亿元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交易,标志着中国第一支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业务在境内正式开展。试点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加强“试点”和“立法”平行推进的工作。资产证券化是帕来品,虽然在国外很成熟,但国内毕竟没有实践过。在广泛推广之前,应该有个基本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况且这种试点产品国内没有见过,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如果再没有规则指导,很容易出问题。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制订的部门法,法律层级过低,缺乏权威性。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法院不能查封用于抵押贷款个人居住的唯一住宅的司法解释,使得资产证券化标的的抵押物徒增法律风险,所以在出台资产证券化管理规则试点的同时,加强资产证券化立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创造条件让更多的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发行机构范围。

目前我国试点资产证券化的两家银行:一是政策性银行,一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试点范围过小,应该把资产证券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其它类型的银行。当然,在试点初期,只试点这两家银行是有必要的。首先,因为两家银行的政府可控能力强,能够体现政府的意图。其次,这两家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比较优良,相对风险较小,成功的概率较高。最后,这两家银行经过长期的资产证券化试点,经验较丰富,试点的方案较完善和成熟。但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资金约束比较大,受业务规模和融资渠道的局限,资本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更加迫切需要资产证券化。所以一旦试点成功,应该及时把试点面扩大到中小商业银行。更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试点,解决了资产证券化的供给问题,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基础。

(三)拓宽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主体

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主体是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方。试点的开元和建元证券的投资主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比较少,只有社保基金被批准入市,其它保险基金尚未被批准入市,其他投资基金也被排斥在外。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不匹配,保险基金属于长期资金供应者,偏好于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长期投资,理应成为建元MBS的投资主体。据统计,美国股市拥有全球投资规模最为庞大的投资者群体,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美国股市的投资主体,成为稳定美国股市的铁三角。2001年,这3类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市总市值的46.7%。从比例变化来看,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赵锡军,2006)。

此外,投资主体也还应扩大到自然人。目前,我国股市有8005万股民,那里的风险特别大,银行有16.16万亿储蓄存款,那里收益特别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市场只有国债市场,比重较低,供不应求,所以应该适度开放这个市场,引导大众投资者适度进入国债市场。

(四)积极扩大证券化资本类别

目前,证券化试点的两类资产分别为个人房贷和公司贷款。这两类贷款的质重较好,规模也较大,属比较典型的传统贷款类型。但现在两者已经出现了分化:个人房贷的比例逐渐上升,风险也在逐渐上升,根据美国的经验应成为证券化的主流;公司贷款规模已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资产的质量也逐渐下降。其实,可以实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品种类别应该很多,从国际实践看,只要具备资产量大、同质性高、现金流可预测的资产都可以实行资产证券化。具体的资产应包括:短期应收款及其他贷款、基础设施收费项目以及债券组合资产等,这就是我国下一步应该扩大和推广的方向。

(五)尝试丰富资产证券化发行模式

资产证券化发行通常采取SPV方式,SPV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SPC、SPT和合伙型实体三种形式。SPC并不是实体公司,而是由发起人注册设立的壳公司。它拥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一般没有专门的雇员和业务部门。SPC只从事证券的发行等与证券化有关的业务,不进行其他任何与证券化无关的业务。目前,我国的法律还不允许SPC存在,试点采取的是SPT形式。但SPT形式存在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度较高,风险相对较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SPT形式不允许受托人把受托资产和自己资产混在一起,也不允许受托人把同时受托的不同资产混在一起。这样规定的是为了隔离风险,避免不同的风险相互转移、相互影响。这样受托人无法对不同资产进行分拆组合,但如果采取SPC形式,则可以克服这种弊端。SPC作为证券化专业服务公司,可以购买多个中小银行业的打包贷款资产,组合成新的分散化的资产池,并以此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由于SPC是对资产池的买断,法律上可以自由处理所购买的资产,这样SPC比SPT在支持资产的管理上更加主动。因此,在完成试点以后,应加快立法,允许SPC出现,使证券化发行模式多样化。

(六)合理设计资产证券化结构,深入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机制

风险越大,收益和报酬自然越高,利润就丰厚。但试点两资产化产品存在风险收益不匹配、甚至倒挂的现象。因此要深化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机制研究,既要按信用等级差别定价,又要根据提前还款的风险定价,把所有的风险因素都考虑进去,最终做到同风险同报酬,符合资本市场的“一价定律”。

(七)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提高效率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分析 篇6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资产流动性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管数据,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不良贷款率1.75%,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保持银行业稳定运行。资产证券化的初衷,是提高资产的相对流动性,满足投资者对不同风险等级证券投资的需求。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可以产生稳定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组其风险和收益要素,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流通的证券,是银行管理自身资产的重要渠道,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技术。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通过市场将风险分散出去,提高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同时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丰富金融产品的供给。

我国自2005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暂停,2012年重启,2013年逐步扩大试点,2014至

2015年资产证券化业务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的背景下,央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并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六家商业银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包括企业贷款、汽车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等形式。

商业银行往往由于自身风险意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到位、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形成了不良资产。相对于传统的资产处置渠道,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不良资产证券化在降低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风险的同时,可以盘活存量的金融资产。从国际范围来看,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市场工具,美国和韩国都设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韩国的韩国资产管理公司由政府持有38%的股份,政府在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的同时,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担保。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

(一)信息披露体系不完善,信用违约风险加大。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债权等不良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2016年上半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银行共发行3笔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约10亿,占总试点规模的2%。其中次级占比较高,剩余期限和发行利率水平都未做披露,较难判断,信息披露的不足会导致信用违约风险的加大。随着基础资产的种类不断丰富,抵押物、质押物的形态日趋多样,信用风险分析的难度在逐渐加大,信息披露不足将加大证券化产品不能如期兑付的风险。

(二)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投资者参与力度不够。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主要原因在于单个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偏小,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2016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共发行11笔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约为315.74亿元,单个产品规模明显不足。证券化产品一级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持有至到期,导致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投资者需要较高的利率补偿,导致产品发行利率定价偏高,不利于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三单产品市场反应积极,投资者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基金、证券公司等多家机构,投机者参与较少,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难度高。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基础资产种类多,不能用单一的定价模型进行计算,相对于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回收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现金流不便计算,导致定价结果不够客观。不同于有信用评级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参照评级的市场利率定价,无评级的次级部分定价比较困难。不良资产发行折扣率,即发行规模和基础资产规模之比,折扣率过低会降低银行的回收率,过高会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定价所需数据积累不足,历史数据获取困难,评级机构无法准确评级,这都制约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法律监管。在政府的指导下,完善整体制度环境的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加强入池资产的信息披露,加强法律调查环节,为不良资产现金流分析和回收价值的评估提供法律支持。不但要注重产品发行阶段信息披露,更要加强发行后的持续性信息披露。明确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债权转让后作为代表的信托机构,即SPV的法律地位,维护其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和地位。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避免由于不良资产信用不足导致在存续过程中存在被查封的风险,完善抵押变更等级制度,避免无法进行资产置换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风险隔离制度,实现信用风险有效定价。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的核心,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使得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不再依赖于融资者,即债务人的个人信用,而是依赖于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在减少债权实现面临的信用风险的同时,为信用较差的主体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建立破产隔离特殊目的的载体,减少发起机构破产对证券化交易本身的影响。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基础资产特别是不良资产质量的考核,加强对基础资产违约、提前还款等数据的积累。运用更加准确的定价模型,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多样化设计,丰富投资者结构,建立透明高效的市场。

(三)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单个发行规模,实现投资者多元化。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单个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当单个产品发行量达到一定程度,会自然改善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改善基础资产和证券化产品设计,提高证券化产品标准化程度,使得不同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之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是提高二级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手段。让多元化的投资者包括投机者参与产品投资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投机的重要作用是发现合理价格,投机者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

(四)拓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推进渠道,促进合理风险定价。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主要局限在银行间市场,企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进明显不足,不良资产除了传统的信贷资产也包括信托受益权、应收账款等资产。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丰富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2016年6月7日,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了信托型资产支持票据,这是国内市场信托型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首次公开发行,同时引入特定目的信托,实现风险隔离。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存量资产利用效率、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杠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代玉簪. 郭红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现实需求与制约因素[J].当代经济管理,2016(7):79-83.

[2] 2016年上半年银行资产证券化回顾和展望[EB/OL].(2016-07-08)[2016-07-18].http://finance.qq.com/a/20160708/023635.htm.

[3] 欧阳琪. 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的背景与对策[J].新金融,2016(5):60-63.

[4] 银监会: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EB/OL].

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研究 篇7

关键词: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2014年1月9日, 银监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发布会。入选十大事件之三为“李克强总理到工银金融租赁公司调研, 融资租赁行业迎来发展契机”。李克强总理到访金融租赁公司之后, 关于支持飞机租赁减免税的发展政策文件、银监会关于增加同意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条款的修订版等行业利好文件相继出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也在近日商务部报送的融资租赁发展报告上批示, “融资租赁业大有可为”, 要求商务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支持融资租赁发展。

根据中国租赁联盟统计, 在2006—2013年的八年期间, 中国融资租赁业一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 业务总量由2006年约8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3年约21000亿元人民币, 增长了261倍, 可以说是几何级增长的速度。2010年总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2014年6月底, 国内融资租赁业务规模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 但是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仅在4%左右, 还远低于欧美等国将近30%的融资租赁渗透率, 这也意味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融资租赁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压力, 单一的融资渠道及“长债短融”的结构是租赁行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流动性, 为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对融资租赁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租赁资产证券化定义

租赁资产证券化 (Leasing-Backed Securitization, 以下简称LBS) 也可以称为租赁资产支持证券, 属于资产证券化中企业资产证券化 (属于ABS) 的一类, 是指融资租赁公司 (包含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三类) 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 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租赁资产 (租赁债权) , 通过结构性重组, 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二、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2006年4月, 首个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远东首期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简称“远东首期计划”) 成功发行, 这标志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模式在资本市场上正式启航。

截止到2014年6月, 融资租赁公司获得证监会核准六单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 规模为72.8亿元, 占核准企业资产证券化规模16.3%;已核准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成功发行四单, 规模为40.75亿元, 占已发行企业资产证券化规模10%。

三、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案例比较分析

1、中外合资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案例比较分析

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目前只有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分别于2006年及2011年成功发行过两期租赁资产化产品。

(1) 首期及二期发起人情况比较。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 (简称“远东租赁”) , 1991年成立于沈阳, 成立时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 为中外合资企业, 是世界500强中化集团麾下专业从事融资租赁服务的公司。目前远东租赁的注册资本为53271万美元。

根据《远东租赁首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及《远东租赁二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 对两次发行时点远东租赁同一家企业在不同时点情况进行了比较并汇总,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远东租赁在2006年到2011年无论从资本实力还是人员、业务规模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3月30日, 远东宏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 成为首家港股上市融资租赁公司。

(2) 基础资产比较。根据《远东租赁首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及《远东租赁二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 对两次发行时点远东租赁发行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情况整理汇总, 如表2。

(3) 租赁资产证券化增信方式有显著不同。“远东首期计划”采用的是内外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内部增级方式就是以次级受益凭证作为对优先级凭证的保证, 投资者购买的为优先级受益凭证, 而原始权益人远东租赁购买的是次级受益凭证。母公司中化集团对外部增级提供担保, 出具单方面保函的目的是为了一旦证券化资产出现偿付困难, 中化集团承担不可撤销的连带担保责任, 由中化集团以自有资金偿付优先级受益凭证。

“远东二期计划”中, 内部增级方式中优先级凭证做了更为细致的分层。同时采用的外部增级方式变为由交通银行根据《流动性支持贷款协议》的约定, 在发生流动性支持启动事件后, 在承诺额度内向远东租赁提供流动性支持贷款, 并直接将贷款资金划转至专项计划账户, 由远东租赁和计划管理人将贷款资金用于补充专项计划账户内的资金, 以使专项计划账户内资金足以兑付当期兑付日应付的优先级受益凭证的预期收益。流动性支持贷款本息由远东租赁负责向流动性支持机构偿付。

2、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及比较分析

广汇租赁“汇元一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2013年10月18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2013年12月5日成功发行。“汇元一期”是国内首个以汽车融资租赁为背景的公司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开启了国内汽车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先河。

2014年6月25日, 国泰租赁首支资产证券化产品———“国泰一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正式挂牌。“国泰一期”产品是山东省成功发行的第一支、也是国内融资租赁企业成功发行的第四支资产证券化产品。

两家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产品基本情况见表3。

(1) 发起人在租赁行业细分方向专业优势明显。发起人新疆广汇租赁服务有限公司 (已正式更名为汇通信诚租赁有限公司) 是商务部审批的首家汽车融资租赁公司, 其主要业务方向就是汽车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业务, 其在汽车租赁领域专业优势明显。

发起人国泰租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矿山机械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商。其依托股东方山东国资委及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源优势, 准确定位市场角色, 立足山东, 面向全国, 逐步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矿山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商, 并初步形成了以矿山设备、工程机械租赁为基础, 以节能环保设备、运载设备等配合国家热点政策的租赁服务为延伸, 以不动产租赁、车辆租赁等其他业务为重要补充的战略发展体系。

两家企业分别在汽车融资租赁领域和矿山机械设备领域有着其独特的专业化优势和资源优势。

(2) 基础资产比较分析。第一, 行业单一性较强。两家租赁公司的细分专业化发展方向决定了其基础资产的主要构成。广汇租赁的产品中基础资产是广汇租赁发放的27000多笔汽车客户应收租赁款, 行业属性明显;国泰一期中的基础资产中92%的资产是矿山开采设备, 其余均为工业制造相关设备, 其行业属性也是非常突出。第二, 单一合同资产分散程度两极化发展。广汇租赁的基础资产中27000份合同对应应收租赁款余额约为16亿元, 国泰租赁一期基础资产中30份合同对应应收租赁款余额约为14亿元。两个产品中基础资产所对应单一合同金额差别巨大。从风险分散角度来说, 单一合同金额越小, 其违约对基础资产池现金流影响也就越小。第三, 租赁业务模式比较分析。广汇租赁的基础资产中27000份合同都是直接融资租赁业务, 这与其为股东服务的厂商租赁性质符合。而与其形成反差的是国泰租赁的30份合同都是售后回租业务。

3、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及比较分析

“工银租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以下简称“工银资管计划”) 是我国首单以金融租赁公司作为发行主体的证券化产品, 初始计划募集金额为20亿元, 获批募集金额为15.9亿元。

“民生租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以下简称“民生资管计划”) 是我国第二单以金融租赁公司作为发行主体的证券化产品, 获批募集金额为16.15亿元。

“工银资管计划”和“民生资管计划”获批后, 按照要求需要于6个月内完成发行募集工作。但由于工银租赁及民生租赁系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 在当时时点金融租赁公司的相关管理规定中没有涉及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规定, 而超过了制度规定就需要银监会进行审批。银监会最终暂停了工银租赁和民生租赁的发行审批。政策层面成了制约金融租赁公司发行的主要障碍。

不过这个政策层面问题已经获得解决, 随着2014年3月银监会修订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增加了以下条款:“经银监会批准, 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开办发行金融债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资产证券化等业务。”自政策松绑后, 多家金融租赁公司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跃跃欲试, 5家公司已经上报了各自的产品方案, 预计首批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为60—70亿元。

金融租赁行业的资产规模达到1.03万亿元, 而行业的产品和业务也在高速发展, 这些对于公司资本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家金融租赁公司都在积极寻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未来租赁资产证券化或将成为包括金融租赁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的重要手段, 也将受到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四、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特点分析

1、2011年重启前后纵向对比分析

比较于首单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 2011年重新开闸之后新发行的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有以下特点。

(1) 基础资产种类更丰富。出现了矿业设备融资租赁资产、轨道交通融资租赁资产、海运航空设备融资租赁资产、汽车融资租赁资产等新的种类。更为特别的是, 基础资产不再限于动产设备, 不动产基础设施资产也开始入池。

(2) 信用增级措施丰富。增信手段上进行了创新, 远东二期采用了差额支付承诺和流动性支持两种手段;国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采用了差额支付承诺的手段进行外部增信。

(3) 运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确定发行利率。采用了簿记建档方式确定受益凭证预期收益率, 所确定的收益率包含了投资者对未来利率波动的考虑。

(4) 偿付方式上采用过手摊还方式。用于收回专项计划账户每期的沉淀资金, 降低了原始权益人融资成本。

2、横向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的租赁资产证券化主要采用由证券公司发起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类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涉及法律关系复杂, 税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多次中断, 该品种发行人多为大型国企或实力强评级高的民营企业。承租人涉及行业以基建、医疗、矿业、汽车为主, 所涉及承租人涉及医院、政府大型平台公司、能源电力企业、矿业企业等。

参考文献

[1]葛培健:企业资产证券化操作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徐飞、陈洁:金融租赁债权证券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3 (1) .

[3]张超英、翟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4]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段炜:试论资产证券化定义及其经济内涵[J].当代经济, 2002 (10) .

资产证券化分析 篇8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个人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进行打包,将被打包的资产转化为一种证券或各种证券,同时提高这些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评级等级,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Leon等1996)。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量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陈洪,2007)。

Andreas等(2006)认为,除了作为一种灵活和有效的募集表外资金的来源外,证券化也作用于:(1)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工具,减少了资金的经济成本,又最小化了调整资金的需求;(2)多样化了资产暴露(尤其是利率风险和货币风险);(3)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和达到了资产负债表的要求;(4)克服了外部金融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的代理成本(如“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问题);(5)提高了资产流动性的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增强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将中介融资同直接融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最优金融结构体制;资产证券化使得融资由依据整体资产变为依据部分优质资产,从而革新了融资评审通过机制(孙俊东,2007)。

二、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原理

资产证券化交易一般包括资产发起人(或实体),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资本市场投资者等。其基本流程一般包括确定证券化资产,组建特殊目的实体,证券化资产池的构建和筛选,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以及后续管理等环节(陈洪,2007)。其基本过程见图1:

1、资产发起人。发起人(即原始权益人)根据自身融资需求确定融资目标,选择适于证券化且符合融资目标的基础资产组成资产池。基础资产才选择主要有四个标准:风险分散度高、风险可测性强、风险控制性好以及规模经济性明显(朱启铭,2006)。

在组建证券化资产池时,资产范围的选择一般是未来现金流量稳定、风险比较小的资产,那些依据法律规定或相关当事人的约定或依其性质不能流通、转让的资产不能进入资产池(陈洪,2007)。

2、组建特殊目的实体(SPV)。SPV是专门为证券化交易的运作而设立或存在的一个特殊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中,证券化的资产能够吸引投资者,并非因为发起人或发起人的资信,而是因为基础资产(如贷款、应收帐款等)本身的价值和信用。为保证和提升基础资产的信用,在制度上就要有效隔离可能影响基础资产质量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要隔离发起人的破产风险,为使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风险相隔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基础资产从发起人处剥离出来,使其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但因为资产本身没有人格,即没有权利,于是需要构建SPV这一载体作为法律外壳。在法律上,SPV应该完全独立于包括发起人在内的其他交易主体,应确保支持资产不受包括发起人在内的任何第三人是否破产倒闭的影响,以实现投资人与发起人以及其他交易参与者的风险相隔离的目的,从而保障投资人的权利。可以说SPV的设立是证券化交易结构设计的核心环节(陈洪,2007)。

S P V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性主体,其主要职能涵盖了整个运作流程。SPV必须保证在接受基础资产后与基础资产“破产隔离”。因此,通常对SPV的业务活动、负债行为进行限制,在SPV中设立独立董事,并在法律上作出支持性规定(秦月星、彭润中,2006)。

3、资本市场投资者。在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对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严格、公正、正确的信用评级对于证券化的资产定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能够较为真实的度量资产所蕴含的风险,从而间接决定了证券化后的资产的价格(邵诗利,2006)。

资产证券化要求证券具有流通性。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数量和发行方式、定价、增信方式等与次级市场行情息息相关。可以说,以证券的方式进行自由流动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志之一。而且,与初级发行市场相比,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的重心应放在次级市场的构建、运行和维护,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确保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贾希凌,2006)。

三、投资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风险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我国目前没有出台证券化专门法规,现行的公司法、合同法、信托法、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对证券化存在众多阻碍。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有许多方面和环节还没有涉及到。在我国信用环境不佳、法制意识薄弱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健康发展(邵诗利,2006)。

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Andreas A.Jobst2006),其产生的风险主要是:

1、信用风险。首先和最重要是,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能否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完全的支付(赵胜来、陈俊芳,2005)。信用渗透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并在资产证券化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陈洪,2007)。资产证券化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在发起人的资产出售环节,需要正确核定资产的价值;在SPV的信用增级环节,需要一些担保、购买从属权利等手段;在证券发行前,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评级;在证券发行时,需要必要的信息披露。这些环节的成功实施,都依赖于良好信用基础的建立(朱启铭,2006)。

2、结构风险。如果发起人的资产出售是作为一种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当发起人破产时,其他债权人对证券化资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的现金流量将会转给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将面临本息损失的风险(赵胜来、陈俊芳,2005)。

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中,投资者可能面临三种具体风险:一是重新定性风险。是指发起人与SPV之间的交易不符合“真实销售”的要求而被确认为贷款融资或其他属性的交易,从而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混合风险。是指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与发起人的自由资金相混合,导致SPV在发起人破产时处于无担保债权人的地位,从而可能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三是实体合并风险。是指SPV被视为发起人的从属机构,其资产、负债与发起人视为同一个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发起人破产时被归为发起人的资产和负债,一并处理,从而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陈洪,2007)。

3、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资产证券化实行中存在法律、会计和税收制度的不健全问题。比如,黎四奇(2005)认为,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资产支持证券性质界定的模糊性。我国《证券法》并没有明确资产支持性的证券是否属于证券法所调整的证券,这种对资产化支持的证券定性不明的状况在金融实践中会触发以下问题:一是定性的不明确极大影响了资产支持证券的流通性和融资效率。二是资产支持证券的审批与监管机构不明确,这无疑会阻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三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主体无法确定。银行、证券化专门机构、信托公司等都可能成为发起人。若某一机构担任发起人,则如何解决机构与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的成功与否。

洪艳蓉(2004)指出,对资产证券化当前税制并未提供专门的税收优惠,这样对于涉及资产多次转移和现金流多次进出的证券化操作,可能会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从而导致操作无法进行或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建议和展望

首先,重视我国的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程巧玲,2006),为资产证券化融资创造基础条件。叶凌风(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搏弈过程,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发起人作为资产的出售方,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同时其又作为资产服务商,面临着“道德风险”。为防止“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可以采取由与发起人无关的第三方机构承担产品的营销。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可以较大程度地弥补我国信托公司营销实力薄弱的缺陷,有效地强化发起人的搏弈优势,较大程度地克服发起人操纵交易架构的风险。第三方机构必须建立与投资者广泛的联系,具备足够的营销网络与营销实力。目前,适合作为承销机构的第三方可以为证券公司和银行,较之证券公司,银行更具有承销优势。另外,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必须是规范的产品,发起人不存在暗含的担保与承诺,消除发起人对投资者的场外影响。

从长远来看,建立政府担保机构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将是提高我国资产证券化效率的重要手段。

其次,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立法模式。洪艳蓉(2004)认为,与英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证券化法,而是利用已有的成文法规定和灵活的判例制度调整证券化活动的模式不同,在法制传统上类似大陆法系国家的中国,比较适宜制定专门的证券化法,采取综合式的证券化调整模式。理由在于:第一,我国“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和不承认判例为法律渊源的传统,使有别与传统融资方式的证券化操作,面临许多法律障碍和法律调整空白,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第二,注重法律规范或文化的传统,使我国各项立法相对自成体系并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为证券化操作而逐一改动相应条款,远不比制定专门证券化更有可行性;第三,作为证券化的接受国,我国存在认识和接受这一新兴融资工具的过程;而主管当局,既有学习证券化的需求也有监管证券化的压力。因此,采用统一的立法模式,通过规定证券化的种种操作要求,既可为人们提供一个明晰的证券化框架,也有利于当局在欠缺经验的条件下监管证券化,控制金融风险。

最后,胡滨、任炳翼(2005)认为,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可以采取“两条主线,分部实施”的战略。(1)根据银行的规模、特点和需求,沿着两条主线来发展资产证券化。第一条是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发展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二条主线是针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就现实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更具有紧迫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宅抵押贷款则具有很大的证券化开发价值。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完全可以并行。(2)分步实施。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进行立法准备,争取资产证券化特别法的早日出台;另一方面,在法律没有出台之前,我们应先在金融公司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各部委的协调下积极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同时,应积极完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各项外部环境。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项交易结构复杂、参与主体众多的庞大系统工程,为了推动资产证券化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原理和投资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资产证劵化,信用风险,结构风险

参考文献

[1]、Andreas A. Jobst, Asset securitization as a risk management and funding tool: what small firms need to know (J), Managerial Finance, 2006, Vol. 32 No 9: 731-760

[2]、洪艳蓉,国内资产证券化实践述评与未来发展(J),证券市场导报,2004,(9)

[3]、胡滨、任炳翼,韩国资产证券化制度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

[4]、叶凌风,资产证券化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66-68

[5]、付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75-79

[6]、朱启铭,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不可能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第4期,61-64

[7]、邵诗利,资产证券化:中国的经验与前瞻(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1期,61-64

从供求角度分析证券化资产的选择 篇9

笔者在吸取多方意见并结合国内研究的现状后,提出了一些极具前景的证券化资产的品种——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收费收入,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

1.必要性分析: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许可使用费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与转让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来获得资金相比,知识产权证券化只是使企业放弃未来一段时间内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收费权,并不会导致其丧失所有权。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达到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来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的目的。

2.可行性分析: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符合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同时又有良好的基础。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适宜证券化的知识产权已有相当积累,为中国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青岛啤酒商标权、王选激光照排技术专利等等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市场认知度较高,适宜进行证券化的操作。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国内仅在上海联交所成交的专利、商标、著作权、专有技术及各类无形资产和技术产权,交易量就已经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

一般而言,单个知识产权并不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去支持一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成本。因此,需要构建资产池来强化证券化的条件,使其满足规模上的要求。然而,在选择构成资产池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满足规模上的要求,还必须重点关注每一项知识产权自身的市场价值,评估其风险程度,谨慎地进行选择,合理地搭配。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相对于专利权证券化过程中需要承担诸如新技术的发展、专利权的不稳定、专利产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诸多风险,而著作权和商标权在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较小,在证券化之前也较容易和准确地估计其价值,版税收入和品牌许可费用也是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因此,对著作权和商标权进行证券化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其风险相对于专利证券也较低。

笔者建议在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下,于国内建立知识产权联合组织,承接各行业不同公司、企业的各种知识产权。首先,将所有的需要证券化的知识产权按照国内行业分类标准分为若干个大的资产池;接着,于每个大的行业资产池中,采取混合的方式来构建第二层级的资产池,按风险程度分为三类。第一类资产池风险较低,只包括已签订实施许可协议的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第二类风险较高,将专利权(无论是否已签订实施许可协议)、著作权、商标权纳入一个资产池中。第三类资产池风险最高,只由未转让或未签订实施许可协议的专利权构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将各行业知识产权资产池投入证券化,结合国家的行业发展政策、各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不同投资者对于各行业的投资积极性,决定各行业知识产权资产池证券化的总规模,和三类风险不同的二级资产池的证券化比重。

知识产权的证券化,尤其是专利权的证券化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提高专利转化率、促进科技进步的社会意义,因此,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专门用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SPV,同时可由国内若干信誉较好的商业银行提供联合信用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的不同的风险系数有如天然的风险分级,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承受能力或风险片好的人群的需求。

但是,笔者认为在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相对成熟时,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对于国内知识产权联合组织将逐渐转变成一种约束。此时,政府就应逐步地退出该组织,但是可留下监督组织,以确定知识产权联合组织的行为顺应国家整体行业发展政策。同时从各行业中选拔杰出人才加入该组织,他们对各自所在行业都有准确深入的了解,而且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制衡。在资金方面,国内知识产权联合组织按各行业每次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规模,以一定标准收取费用。将这些费用于组织内部建立一个基金,以满足该组织在资金方面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收费收入证券化

1.必要性分析: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由财政拨款、学生缴纳的学费和住宿费、社会(私人)出资、学校创收所得、商业银行贷款等。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原是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如今却不能满足高校的正常开支,再加上社会(私人)出资的数额较小,并不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很大帮助,一般只用于特殊用途,如建造新设施,设立奖学金,购置科研设施等。因此,高校要发展就只能求助于学校创收所得和商业银行贷款。但是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若将过多的精力投注在学校创收上必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展开。对于从商业银行贷款这一渠道,高校一般不会轻易选择,一是因为这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太高,而这种巨额利息又会给原本经费就很紧张的学校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而且,商业银行对于该种贷款也有诸多限制,只有公办的高校可以享受这种贷款,同时,贷款的额度也要以该高校的整体运营、发展的前景以及其财务状况作为参考依据。

总之,资金缺乏已经成了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收费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全日制大学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应收学费和住宿费这一位来资产通过一系列市场运作,对未来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化成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和出售的证券以达到融资目的的过程。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高等教育收费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以缓解国家财力不足所造成的制约。

2.可行性分析:高等教育收费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有着持续大量的基础资产。当今社会,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等教育实施收费的制度已成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大部分高校的生源将会有足够的保障。

笔者建议,国内各大高校,无论是公办的还是私立的,可通过评估其前三年生源数量、学费收入及学校运营情况等可能对其未来教育收费造成影响的指标因素,当这些指标因素达到某标准后(该标准可由教育部制定,但至少要保证全国三分之一的高校能达到该标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践效果不断更改修订),这些高校将被允许实施高等教育收费资产证券化。虽然高校教育每年收费规模额度较大,无需将若干学校的收费收入组合以保证资产池的规模。但是,从降低证券化成本,避免重复操作方面考虑,可将那些以未来同等期限教育收费证券化的高校分为一组,把它们未来教育收费收入组成资产池。由若干信誉良好的商业银行联合设立SPV (但是为这些学校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不可参与设立SPV),SPV先购买这些资产。又因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几乎不要对该未来资产进行信用增级就可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所以可使得整体运作成本大大降低。然后发行几档不同等级的证券,由不同的投资者购买。发行完毕后,SPV将发行证券募集的资金支付给各高校。

二、从需求范围及规模角度分析证券化资产的选择

(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基金、保险公司

事实上,我国保险资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日益雄厚,发展潜力巨大。而且我国政府也逐渐放松了对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管制,放宽了对它们投资范围的限制。

目前,社会养老保险金投资手段单一,不具备规避利率风险和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都适中,为实现保值增值政府应允许其涉足该市场。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完善,加上政府的支持,在不久的将来,养老保险基金将有望成为我国资产支持证券的重要投资者。

以前,投资基金可能会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有一定的需求,但从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考虑,这种需求仍要在与股票、国债的比较中做出选择。不过,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5月发布通知,基金可投资在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或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资产支持证券;其中对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资产支持证券做了严格规定,其信用评级不得低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AAA级或相当于AAA级的信用级别。(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基金可投资的资产支持证券,包括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相关规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证监会批准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品种。不过,基金持有的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其市值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20%。投资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会很大发展,规模也将会不断扩大。

金融监管日趋规范,保险公司内控能力也逐渐增强,金融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诸多限制会有所减少。事实上,保监会在建行项目完成时已经默许了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按照我国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稳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保险公司的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应该是越来越广阔,保险公司有望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二)商业银行

2003年12月27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中,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包括: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金融结构中占主体地位。在资产证券化面市后,属于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就已经被允许投资资产支持证券了。

2006年4月第一期57.2988亿元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市场完成发行,商业银行是此次资产支持证券的绝对认购主力。在发行的42.9741亿元优先A档产品中,商业银行占去了认购总量的7成以上,其中仅工行、农行和建行三家的认购量就超过17亿元;而在10.02亿元优先B档产品发行中,商业银行的认购量更是超过了8成,其中建行一家就拿到了4.5亿元,接近B档发行总量的一半。

笔者认为,随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逐步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完善,政府必定会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投资各种资产支持证券的细节,例如投资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不过,该法律定不会是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而会是为了使其能够更高效地投资资产支持证券,并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更好地发挥其金融主体的作用,对投资资产支持证券具体环节的做出的调整和统一要求。

(三)个人投资者

近年来,国内居民储蓄势头强劲,据统计,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0.36万亿元,2005年3月突破12万亿,一年多的时间里增加了2万多亿元2。我国居民投资渠道主要就是股票、基金和房地产。股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过大加上我国现有基金品种单一化是造成居民投资不畅,储蓄余额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广大居民迫切需要的是一种以较低风险实现较高收益的投资工具,使他们放弃固有的单一储蓄的思想。资产支持证券正是一种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适中的金融产品,而且具有较高信用等级,可满足这一需求。居民可以通过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商购买证券。为了进一步发展个人投资者这一潜在的需求力量,必须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更要保证证券本身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使其更具吸引力。努力提高个人投资者投资判断能力,逐步将他们发展成为证券化资产的重要投资者之一。

三、证券化资产供给与需求今后的发展趋势、前景

笔者认为,当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广泛展开时,最优资产或最差资产都不适宜用来证券化。最优资产是企业经营运转的核心优势,是获取利润的机会、资本。若拿这部分资产去证券化,企业将其一次性出售后就失去了优势,更甚者无法继续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营下去。因此是不明智的选择。除了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时期,为了树立榜样使试点更具有典型性,采用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是可取的。用最差资产证券化就更不可行了,最差的资产经过证券化后,无论怎样信用增级风险都会很大,投资者对这样的金融产品不会有投资欲望,没有市场的需求供给也无从发挥作用。所以最差资产也不适宜证券化。真正会成为证券化资产供给主力的将会是企业的次优资产。

单纯注重提高证券化资产的供给量或者需求量的某一方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将只会造成市场的失衡,甚至会引发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畸形发展。因此为达到供求平衡,证券化资产的供求双方都应做出努力。

作为证券化资产的供给方,在寻求供求平衡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更加主动。除了现有证券化品种,供给方还可根据市场的需要、政策的导向、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外生因素,引入更多可证券化的资产,创造新品种资产支持证券,同时,也要根据各种证券化资产的自身性质、特点等内生因素,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支持证券的质量,使其在较低风险条件下尽量提高收益。这样,需求者在投资于这些产品时才可有更大的选择性,这样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

在需求方面,国家政策倾向于发展机构投资者去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日益成熟,我国保险资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日益雄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也逐渐放松了对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管制,放宽了对其投资范围的限制。因此,它们有望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今后也会成为投资资产支持证券的主导力量。虽然个人投资者在规模和质量上都会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复杂性和个人投资者自身的局限性,其不可能成为资产支持证券稳定持久的主要投资者,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要:截至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品种已从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到不良资产、大型公用基础设施收费、大型公司应收款等。笔者认为,在考虑到资产本身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发起人的主观意愿程度的基础上,切实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资产证券化品种创新,寻求安全可靠的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运作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开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供求两方面对证券化资产的选择进行讨论,同时促进证券化资产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关键词:证券化资产,供给方面,需求方面,供求平衡

参考文献

【1】亚西杨波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收费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北方经贸2006年第4期

【2】《中国要闻》人行:可考虑基础设施收费权等其他社会资产证券化2006年12月16日

【3】平安保险:金融大龙头呼之欲出和讯网2007年2月28日

【4】马进我国证券化资产的选择广西金融2005年第12期

中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分析 篇10

中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从1994年开始有所加快, 金融改革有较大进展, 有关经济立法已经颁布, 为国际市场上成熟的高档融资模式在中国的运作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中国股票和期货市场也有所发展, 但仍不能满足居民投资的需要, 人们迫切寻求可供选择的风险小的投资渠道。其次, 中国有很多企业或基础设施, 应收账款质量良好, 或通过重组后质量可以提高, 但却很难获得必要的更新改造基金, 资产证券化各种融资工具的引用对中国金融改革是个促进, 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且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多样化、现代化、国际化。

资产证券化对于主要当事人都具有益处:对于发起人来说,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本结构、有利于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财务状况;对于投资者来说, 不但为有些投资者提供了合规投资, 而且提供了扩大投资规模、多样化的投资品种这样的益处。

但是, 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很多限制条件:

一、组织、制度方面

资产证券化交易往往要涉及到多家中介服务机构, 其中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信托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信评级机构则是所有资产证券化交易都必须涉及到的, 也是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我国缺乏被市场投资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担保组织与法规有限制。更严重的是我国存在着法规、制度方面的缺陷:

1. SPV存在法律制度障碍。

首先, 按照我国目前的《公司法》规定以公司方式设立SPV时须注入最低限定的注册资本, 无疑增大其运作成本;同时关于出资方式的限制, 使得以贷款等债权为财富基础的SPV在设立时存在障碍;

其次, 我国《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债券发行条件, 资产证券化一般是由新设立的SPV发行证券, 难以满足该条件。

再次, 在我国目前呼声较高的是银行资产证券化, 由银行作发起人构成SPV, 但我国现阶段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框架。虽然银行资产可通过销售实现业务分离, 在不参与SPV建立中, 参与资产证券化, 但资产证券化成本也随之上升。

2. 税收制度的限制。

证券化资产收益空间有限, 使其可操作空间有限, 如果按现行税制、税率征收, 将使其失去经济运行的可能性。SPV是一个“空壳”公司, 如果将其所得纳税, 将极大增加资产证券的成本, 其它印花税、房地产税等也有同样的问题。

3. 会计制度的缺陷和障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出售或融资的确定、合并问题及剩余权益投资。目前, 我国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处于空白状态而且缺乏统一的会计准则, 迫切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

二、资产素质差

宜于进行证券化的资产最基本的条件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证券化的成功必然是以被证券化的资产的良好的预期收益为前提的。我国的资产很多不符合优质资产的条件, 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满足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 甚至与资产证券化的质量要求相去甚远。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我国实现资产证券化可以从以下几点

着手:

1. 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

建立高效、规范、安全的市场体系与交易规则, 吸引中外投资者参与, 。同时由有关职能部门参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起草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政府推动资产证券化的五大运行主体的建立, 运用强有力的政府力量完成制度变迁。

2. 成立特设载体 (SPV) 。

由政府出面组建SPV, 央行和资信卓著的国家银行及实力雄厚的国家级券商发起设立。在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整个过程中, 投资银行 (指券商) 充当财务顾问、承销商、组建SPV等重要角色。

3. 规范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

建立一个以评估基本准则为纲、若干应用准则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 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具有权威性、在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评级方法。

4. 逐步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市场。

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 允许保险资金 (特别是寿险资金) 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对于资产证券化的顺利推行无疑是一个强劲的需求推动。同时, 向养老基金这类发展较快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市场, 也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5. 做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和突破口的选择工作。

基础建设资金标的资产质量较好, 只是流动性欠缺, 因而它是资产证券化的首选对象。同时也可以选择住房抵押贷款作为证券化的突破口。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已有相当规模, 可以选择一些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好的城市 (如上海) 进行试点, 然后逐步推广, 通过证券化工具来培育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 增强其流动性, 从而刺激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发展, 最终启动房地产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超英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案例》,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资产证券化分析 篇11

下面分别以房地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典型案例,介绍经营性物业融资的创新模式。

案例一:广州国际金融中心(IFC)注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IFC)亦称广州西塔,位于广州珠江新城西南部核心金融商务区,处于新城市中心的中轴线上,是广州地标性建筑。IFC楼宇总高432米,总层数103层,是世界十大超高层建筑之一。

IFC总建筑面积45.74万平方米,包括写字楼、商场、酒店、公寓及停车场等,于2010年11月落成,商场部分同期投入使用;写字楼及四季酒店相继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对外出租及投入使用。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由越秀地产(00123.HK)独立开发,累计总投资额约81亿元。由于项目投资额巨大,而据测算物业年租金回报率约5.7%-5.8%,故投资回收期需长达17年以上。

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经独立第三方中介公司于2012年3月底评估的市场公允值为153.7亿元。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00405.HK)以增资方式获得越秀地产子公司Tower Top的99.99%股权,最终实现对其境内国金中心项目的并购。越秀房产基金除支付越秀地产约88.5亿元的对价外,同时承接其境内银行欠款45亿元及递延税项负债20.7亿元,实现国金中心的平价并购交易。

IFC项目房地产证券化的难点及解决

IFC注入越秀REITS,实现经营性物业证券化项目,有三个特点:一是交易金额大,交易资产总规模153.7亿元,实际交易对价88.5亿元,资金募集压力较大;二是IFC项目刚投入运营,投资回报率偏低;三是IFC资产规模是越秀REITS的两倍,是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为解决上述问题,越秀集团聘请了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香港渣打、中银国际、星展银行等六家国际知名投行组成交易财务顾问团,最终制定并推行了创新的交易方式,由越秀REITS以“基金单位配售+银行融资+支付递延基金单位”的创新融资方式支付对价。并且,上述承销行与越秀REITS签定了配售包销协议,保证了基金单位的销售。

证券化对越秀地产和越秀REITS的意义

越秀地产将持有的成熟商业物业注入REITS,具有诸多意义:

一是大幅优化越秀地产财务结构,实现开发资金快速回笼,避免因持有经营商业地产沉淀大量资金,提高了开发资金周转使用效率。本次交易使越秀地产回笼现金不少于40亿元,且释放了45亿元银行借贷空间;

二是打开了越秀地产大举进军商业地产的空间,构建了商业地产开发与资本市场的通道,为后续商业储备项目的注入奠定了基础,为开发更多大型商业项目提供了保障;

从越秀REITS来看,收购IFC使越秀REITS实现跨越式发展,总资产将由2011年底的约74亿增加两倍至约230亿,经营物业面积从21万平方米增加两倍至68万平方米,一跃成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亚洲最大的上市房地产信托基金之一。越秀REITS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投融资能力有显著提高,为日后收购更多优质物业项目和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IFC项目的注入,越秀REITS的物业组合不断优化和扩大,增加了高端零售商业、超甲级写字楼、全球顶级酒店及服务式公寓等业态,租金收入来源更均衡。此外,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定向配售,改善了越秀REITS的现有股东结构。

越秀集团及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越秀REITS)简介

越秀集团1985年在香港成立。历经28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调整优化,越秀集团逐步确立了以房地产、交通基建、金融等三大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产业的“3+X”产业体系。截至目前,越秀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是广州市资产规模最大、总体经济效益位居前列的国有企业集团。越秀集团旗下控有越秀地产(00123.HK)、越秀交通基建有限公司(01052.HK)和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00405.HK)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基金)。

越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越秀REITS)于2005年12月2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为全球首支投资于中国内地物业的上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越秀REITS当前物业组合包括白马大厦、财富广场、城建大厦、维多利广场、越秀新都会广场和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等六项高素质物业,物业产权面积共约68万平方米,均位于中国广州市核心商业区域。

案例二:欢乐谷主题公园门票收入资产证券化

2012年12月4日,华侨城A(000069)公告,称其“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正式成立,拟通过此次资产证券化(ABS)募资18.5亿元人民币。

公告显示,本次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自成立之次日起五年内特定期间华侨城及下属两家子公司拥有的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为基础资产,设优先级受益凭证和次级受益凭证两种受益凭证,合计募集资金18.5亿元,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欢乐谷主题公园游乐设备和辅助设备维护、修理和更新,欢乐谷主题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补充日常运营流动资金。

“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由中信证券负责发起,其核心在于将北京、上海、深圳三座欢乐谷主题公园未来五年的入园凭证打包作为基础资产,将其产生的现金流用于向投资者支付收益。本次专项资管计划发行后,上述三家公园的门票收入收款账户将被作为监管账户,相关监管银行将把现金流汇入专项计划账户,由中信证券按照约定的分配顺序向投资者分配。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以来,发行规模较大的项目,又是国内首支以主题公园门票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

华侨城欢乐谷门票专项计划成功发行,丰富了目前专项计划项目的基础资产类型和主体类型,将促进国内旅游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

原始权益人主营业务中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融资较为困难,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并且通过此次资产证券化可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增强资产流动性,扩展和延伸欢乐谷的品牌竞争力及影响力。

项目主要特点

本次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由多个原始权益人打包发行的资产证券化项目。

基础资产选择一年之中的某些特定月份的现金流;对基础资产(门票编码)进行特定化处理,使得基础资产界定清晰,可以与其他资产进行区分。

设置回售权和赎回权,回售条款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赎回条款有利于保护原始权益人利益(当剩余的受益凭证规模低于50%时,原始权益人可以通过赎回剩余的受益凭证,盘活基础资产,再次融资)。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资产证券化( A s s e t - B a c k e d Securitization,ABS)是指将缺乏即期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增级,并依托该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ABS起源于美国,距此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只是刚刚起步,虽然最早出现于2002年,但真正受到政府支持是2005年,而后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停滞。当前中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创新时期,未来资产证券化发展将加速。

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主要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两大类,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属于企业资产证券化。

结语

中国金融领域已经进入“大资管时代”,金融创新几乎无处不在,而以REITS为代表的房地产证券化和以ABS为主的资产证券化,将为经营性物业融资带来新的方向。

资产证券化分析 篇12

华侨城旗下的重要资产之一就是在业内规模最大、名声很响的欢乐谷主题公园, 分布在我国许多大型城市。近些年来, 欢乐谷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 年12 月4 日, 华侨城A聘请中信证券作为本次专项计划的管理人, 作为项目的管理人, 其以入园凭证即门票收入作为基础资产, 设立并发行了该项专项管理计划。专项计划的发起人为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北京世纪华侨城和上海华侨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本次的总发行规模为为18.5 亿元。

二、华侨城市场效应分析

1.确定事件期

华侨城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于2012 年10 月30日获得证监会批复, 公司于2012 年11 月21 日在公告上刊登了关于公司资产证券化进展公告, 所以我们选择2012 年11月21 日为事件发生日, 将其做为第0 天。事件期为[- 5, 5], 由于市场中经常可能出现公告信息提前泄露的现象, 为了全面了解华侨城入园凭证获得连续的交易数据较好地拟合华侨城股票收益率的市场模型, 我们选取事件期前100 个交易日为估计期。

2.计算正常收益率

在确立了事件估算的窗口期后, 本文选择资本市场研究最为普遍的CAPM模型计算华侨城A在时间窗口期期间的预期收益率, 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Rt表示华侨城第t日的收益率, Rmt则是对应的市场回报率, εt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软件将估算窗口期的数据带入运用线性回归计算出 α 和 β 的值以及检验标准, 如表1 所示:

根据回归检验结果, 由于:

从式 (2) 和公式 (3) 中可以看出, 在概率分别为0.9 和0.995 的情况下, α 和 β 都能通过t检验, 表格中F值=67.73远大于概率在0.999 条件下的临界值, 结合模型的拟合优度R2的值, 表明该线性回归计算CAPM模型中的 α 和β 的值通过了检验, 即得出了用于预期事件发生期华侨城预期回报率的计算公式:

通过事件发生的窗口期综合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得出华侨城时间窗口期的预期投资收益率, 再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AR, CAR:

其中Rt表示事件发生窗口期内华侨城企业的实际收益率, 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 我们得出结果, 在事件期内超常收益率的均值为4.28%, 累计超常收益率的均值为0.77%。超常收益率和累计超常收益率均为正, 可以看出在窗口期内华侨城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使得华侨城A (000069) 的收益率超过了综合A股市场的盈利水平, 综合这一段时间内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趋势图, 我们得到资产证券化的公告给其股东带来了正面的财富效应。观察超额收益率的走势, 明显可以看到超额收益率在公告前的几个交易日就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就说明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有些投资者在公告公布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内幕消息, 总的来说, 证券市场对于华侨城入园凭证资产证券化行为认为是利好的, 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财富效应。市场反应分析可以说明企业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项目, 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因此, 能积极的发挥企业的财务效应, 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三、结论与启示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其融资门槛低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从华侨城案例资分析来看企业资产证券的开展增加了股东财富, 提升了企业的价值。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进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积极利用资产证券化优势, 应从不同的权益主体出发, 包括原始权益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监管机构。首先, 企业在选择资产证券化时, 应该考虑企业实际情况, 分析被证券化的资产是否能够产生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 根据历史数据加以仔细分析。同时, 还要考虑企业是否在以后各期能够如期偿还本金和收益, 会不会给企业的流动性影响, 进而导致了现金流的断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优化企业结构。

其次, 监管机构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应提升相关市场投资资金吸纳能力, 加快吸引资金的投入。一方面,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且建立了上海自贸区, 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的民间资金都潜藏这巨大的开发潜力。另一方面, 应积极鼓励社保资金和保险等进入市场, 加快市场资金注入。

最后, 相关从业和监管人员在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掌握目标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业人员必须对行业发展有了深入了解, 专项计划管理人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使管理人设计适合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模式, 灵活运用, 并积极的发挥其财务效应。由于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参与到后期计划的购买, 因此应该积极的推动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焕章, 张清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收益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23 (6) :120-123.

[2]周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思考[J].当代经济, 2012:146-147.

上一篇:综合性医学期刊下一篇: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