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产证券化

2024-10-23

林业资产证券化(共7篇)

林业资产证券化 篇1

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 林业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我国林业产业重要的投融资渠道, 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林业资产证券化在为盘活流动性差, 林业建设融资的林业资产等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资产证券化在其他领域的实施和推广,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 为林业资产证券化积累成熟的经验。

一、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资产证券化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简称ABS) 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的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汇集起来, 形成一个资产池, 将其出售给证券特别载体 (即SPV) , 然后由SPV以购买组合资产以担保发行资产支撑证券, 由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行为。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原有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 通过结构性分离与重组, 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 并据以融资的全过程。ABS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级的方式, 来使原来信用等级较低的项目照样可以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 并利用该市场信用等级、流动性高和债券安全性、债券利率低的特点大幅度降低发行债券和筹集资金的成本。ABS运作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信用增级计划, 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甚至没有获得信用等级得机构, 照样可以进入高档投资级的证券市场, 通过资产的证券化来募集所需资金。

二、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

(一) 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已经成熟

我国无论是从资金来源、投资项目和林业融资的政策环境看, 林业融资方式的创新都是可行的, 林业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大量优质的投资项目为ABS融资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健全的同时, 相应的配套设施也正在建立从整个宏观的市场角度来看, 全国逐渐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全面、完备的市场, 资本的流动性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的市场监管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健康运行是极其重要的。从微观上看, 随着林业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林业企业也逐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逐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林业企业也逐步提高了对风险、融资以及市场竞争的认识, 这为资产证券化的推行打下了良好的微观基础。尽管还没有出现实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操作, 但各方面都密切关注着这一广阔市场, 纷纷推出资产证券化方案和产品构想, 这些产品的创新和开拓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林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 林业项目建设具有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的特征

林业作为国家基础行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林业企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 大量素质优良、收入稳定、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不断涌现, 这些优质的投资项目是ABS融资对象的最理想选择。

(三) 利用ABS进行融资, 有利于我国林业尽快进入高级项目融资领域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多在BBB级以下, 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资, 而ABS融资方式却能利用SPC使信用等级增加, 从而使我国企业和项目进入国际高档证券市场成为可能, 通过在国际高档证券市场上通过证券化进行的融资, 使林业建设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高档融资市场, 学习国外高档证券市场运作及监管的经验, 利用ABS进行融资, 将极大地拓展我国项目融资的活动空间, 加快我国的项目融资。

(四)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林业国有企业存量资产

国有企业在林业企业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国有林业大中型企业中, 有许多企业, 一方面持有大量的应收账款、票据和流动性偏差的优质资产;另一方面负担着巨额的银行债务和企业债务。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可以改善林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 实现债务的转让和抵减, 清理企业三角债, 盘活存量资产, 改变债务和收益的期限结构。

三、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设计

林业资产证券化基本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资产化证券组成要素包括:证券的期限、证券的投资规模、融资方式、投资者的选择、证券定价模型以及发行对象。其中林业证券定价模型为:

其中, N表示资产池中N种不同资产的种类;n表示债券还本付息年限;i表示林业行业内部收益率;Fb表示债券发行费用;Fr表示投资银行、受托管理人、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服务费;Cn表示不同林业资产的年平均现金净流入 (根据n种不同林业资产的年平均现金流入进行预测, 从而确定C1、C2、……Cn) 。

四、林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外部环境压力和内在趋利动机共同催生的金融创新制度, 既是经济过程中的外生变量, 也是经典理论所认为的在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政府建立的法律、税务、会计等制度建设对金融创新有着巨大作用。林业资产证券化存在很多的环节, 每一个环节又都涉及到不同参与者的追求自身财富和非财富最大化的利益问题及其权利义务问题, 同时资产证券化又面临着如今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 如何通过一系列契约来约束众多参与者的行为, 以及通过制度设定一系列的规则来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就成为资产证券化架构者以及当局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解决SPV的设立、证券的发行、上市阶段出现的法律障碍。由政府发起设立国有独资的SPV最适用林业资产证券化, 但也存在法律障碍。应该对《公司法》、《证券法》中SPV设立的限制性条款进行修订, 尤其是对SPV作为空壳公司这一特定的公司形式做出变通规定。在证券发行方面, 对目前《证券法》进行变通, 使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审批、信息披露等义务在《证券法》中补充完善。并规定我国各类贷款证券化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另外, 为利于上市, 建议采用做市商制度, 增强林业支撑证券的流通性。采取做市商制度进行场外交易发行规模可大可小, 简便灵活, 不需要复杂繁琐的上市程序, 做市商可以根据自己对证券价值的分析给出证券的买价和卖价, 并可以使用多个市商建立众多的营业网点, 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在《担保法》中对一般债权担保的规定进行修改, 规定当事人以一般债权作担保的形式。

2、解决会计相关法律障碍的措施。在会计处理方面, 我国目前没有关于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准则, 建议根据证券化监管的需要以及参考外国证券化实践的会计规定, 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表外处理, 要借鉴国际标准, 对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对会计上的销售给予更完整的定义。关于会计计量问题, 建议采用真实性原则, 对发起人因资产证券化交易所产生的新的资产和负债, 用公允价进行计量, 对所保留的资产及负债并已经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入账的, 要进行追溯调整。关于信息披露问题, 一方面要对《证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和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明确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的时间。对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负债表日证券化的资产总额等内容进行会计规范, 保证对投资者的透明度。为彻底解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 最好的对策是, 待资产证券化操作成熟以后, 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作为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配套工程, 以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多方面的会计问题。

3、解决税收方面的问题。为提高证券化融资在税制上的效率, 降低证券化融资成本, 必须在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中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这一特殊的纳税问题制定特殊的规定。首先, 根据税收中性化的原则和国际通行作法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 减免发起人、SPV和投资者的纳税问题。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向SPV的资产销售及转让过程中的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进行减免。其次, 通过建立相关国家之间的避免双重课税条约, 减免离岸业务中对境外收益征收的利息预提税。

(二) 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1、政府要完善投资环境, 使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大力推进并培育机构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以保证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动力。例如, 政府可以通过修订我国的《证券法》、《破产法》、《抵押法》以及现行会计、税务制度, 制定《基金法》和《信托法》以及与特设载体SPV的设立、运作与管理相关的条例等, 使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社会资金顺利地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法律依据。同时, 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取向进行合理引导, 使社会资金的应用效率达到最高。

2、建立并完善中立性的, 经营上自负盈亏的评级机构。债券评级在机构设置方面, 应遵循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原则。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公布权威性的评估机构, 以利于投资者的选择;在信用评级程序方面, 要合理设计, 进一步完善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

3、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环境, 为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目前, 我国在法律环境不具备的前提下, 进行资产证券化缺乏良好的法律保障和监管能力。因此, 为解决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 最好的策略是规定综合性法案, 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立法。参照各国立法, 我国宜先由国务院制定一部证券化的立法条例, 到实践和理论进一步成熟时, 再上升为人大立法。

综上所述, 由于林业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金融创新工程, 对资本市场是有利的, 对未来林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为证券化提供法律制度支持时, 必须把握大局, 综合考虑, 统一规划。我们在制定法律时的视野不应当停留在证券化的资产上, 而是要放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创新和调整上。放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来, 站在这个层次上做好调研, 对各项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建立, 由此推动我国林业资产证券化事业向纵深发展, 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徐燕, 张彩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渠道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2]、秦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 (5) .

[3]、陶宝山, 汤燕隽, 石道金.林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 2007 (3) .

[4]、山昌林.林业投资来源与投资方向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 2004 (11) .

林业资产证券化 篇2

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System)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调控管理方式确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通过“利改税”等途径对企业放权让利(1978年~1984年)、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和政企职责初步分离(1984年~1986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开始触及产权的改革(1986年~2003年)、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相继成立后的出资人到位(2003年~2013)以及由国有资产管理到国有资本管理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伴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逐年提高,但增长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理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 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途径

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新体制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环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两大核心内容,这两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产权改革是联系二者的纽带,而资产证券化又是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的路径。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的转变,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资产证券化必将成为重要的“抓手”。第二,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资产证券化必然使国有企业引入更多的民营和外资资本,这些资本的“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成为重要的治理机制。另外,证监会监管机构的监管、交易所和行业协会自律机构的约束、保荐机构、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督导、媒体的监督等,也会使国有企业运营日益透明和合规。最终将实现国有资本的国资委单一监管向国资委为基础的全方位监管的深化。第三,国有资产证券化是实现广大国有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最早的融资是依靠政府投入或者银行货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而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要求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而不能找政府。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与债权、股权融资相提并论的第三种直接融资工具。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上市融资路径。这其中包括两种清况:一种是新股发行并上市,企业选择了拿出优良资产实现上市目标,也有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上市后进行了增发、配股、发债等再融资,以及吸收、合并、置换等资产重组。第二,私募股权融资路径。私募股权融资是公司上市前的重要融资方式,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在上市前为了达到上市的门槛,上市前往往进行一轮或者多轮的私募股权融资。第三,创新方式的国有资产证券化。利用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债券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等缺少流动性但未来能有稳定现金流的存量国有资产进行证券化。其中上市融资是我国国有资产证券化目前最主要的路径。

3 国有资产功能分类与资本化路径

对国有资产功能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功能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部分地方国资委最近两年内对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了分类。不同的分类,对应的资本化路径也不尽相同。对于其中的商业竞争性国有资产,可以通过上市、私募股权融资和创新方式等实现全面的资产证券化,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功能性国有资产中的特殊功能性国有资产可能无需进入资本市场,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对于功能性国有资产中的公共服务性国有资产,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可能要保证控股地位或利用创新形式资产证券化来实现部分资产的证券化,利用其他类型资本的同时,保证公共服务质量。

目前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主要是上市融资这一种方式,但是很多国有企业目前还达不到上市的要求,部分是因为没有进行改制。还有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但是距离上市门槛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不能都挤上市这个“独木桥”。而应拓展新的路径,一方面积极利用新三板和私募股权融资,另外探索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新形式。

4 深化国有资产证券化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

国有资产资本化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截至目前,部分省市已经明确将证券化率作为未来改革的最主要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几个方面建立配套机制。第一,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资产证券化提供资本市场的功能基础。国有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资产流动和变现,即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资本市场功能能否有效发挥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和根本。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中,加大对新三板的试点。总结梳理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广新三板试点。同时鼓励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形成多渠道的融资途径。第二,推出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充分法律保障。我国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近年来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上市和改革发展等涉及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但专门的相关规定还较少,南京市国资委2014年3月12日出台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南京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的意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对资产证券化特别是创新形式的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和交易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第三,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体制和制度驱动力。资产证券化往往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因此需要在领导体制上进行创新,以更有效地进行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政府将直接或间接提供担保以对资产进行增级。资产证券化需要一定成本,但这些成本不能成为改革的障碍。制定出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国有资产证券化存在多重路径,应结合国有资产的功能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选择相应的证券化路径。同时针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证券化率比较低的现状,应该从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四个方面来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周鹏峰.资本压力下再提资产证券化重启之路长且远?[N].上海证券报,2011-03-28.

高校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篇3

1 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中的困境

当前, 在我国高校建设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 高校扩招, 学生剧增, 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设施不足矛盾凸现

从1 9 9 9年开始, 我国高校实施大规模扩招, 在校学生数量剧增, 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设施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学生公寓为例, 尽管从1 9 9 9年底至2 0 0 2年底的3年中, 全国新建大学生工业3 3 0 0万平方米, 该建大学生公寓1 0 0 0万平方米, 但仍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入住需求, 许多高校学生宿舍已经超负荷, 有的学校甚至8人住一间。

1.2 高校投资主体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 投资效益低下, 建设资金短缺

我国高校的经费投入状况, 可概括为“一主三辅”机制, 即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学校校办产业、社会集资和学生缴费三方面为辅, 投资主体单一。尽管今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在国际上较快的增长势头, 但教育经费占G N P的比例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在托段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方面, 一些高校也作了相关探索和实践, 但不外乎“学校出地, 企业投资”和“银行贷款, 学费还贷”等方式。与投资不足问题并存的是, 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偏低。由于校均学生规模小, 我国高校生均消耗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2 高校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现阶段, 将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应用于高等教育融资中, 以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缓解高校资金短缺,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1 教育投资新观念——高等教育融资采用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有力前提

“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 教育机构 (包括各种学校在内) 可以是为一种工业部门。”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当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投资价值, 进行而教育融资就成为可能, 进而为高校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条件[1]。

2.2 高校资助融资——高等教育融资采用资产证券化模式的首要主体

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等学校, 将成为融资主体进行自主融资, 从而高校将在利用存量资产的证券化来实现融资的过程中起积极的主导作用。过去由于高等学校的融资主体地位不落实, 高校融资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更谈不上融资战略的制定, 融资模式的创新,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投向高等教育的渠道不畅或受阻。明确高校在融资中的主体地位, 将使高校资产证券化融资更好的实施、越做。

2.3 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存量资产——是以证券化融资的目标资产

分析高校的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存量资产, 首先它们属于较为优质的资产。一方面盈利能力较强, 在未来游客预测的稳定现金流 (每年固定的学杂费) , 可用于证券的收益支付;另一方面, 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物的变现价值。同时, 高校具有较高的信用程度, 投资风险较小, 对于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后, 这些资产的规模较大, 进而融资额度较大, 可有效降低资产证券化。因此高校的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作为目标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满足了广大投资者的要求, 必将受到市场的青睐。

3 高校资产证券化的操作

从欧美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来看,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多种资产被成功的证券化这些资产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一是抵押、担保贷款, 如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等;二是各种应收账款, 如信用卡应收账款、转帐卡应收账款、贸易应收账款等;三是各种有固定收入的贷款, 如航空机票收入、收费公路或桥梁和其他公用设施收入、航空或铁路客货运收入、税收或财政收入和出口收入等;四是各种商业贷款, 如商业房地产贷款、各类供膳企业贷款、汽车贷款等。

“只要一种资产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就可以将它证券化”这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了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因此, 适合证券化的资产首先应该是优质资产, 而非不良资产。把高校中最优质的校园资产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通过对这些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大量资金。

3.1 构建资产组合, 组成资产池

高校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中, 资产证券化的目标资产是原始权益人, 即高等学校, 拥有教学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存量资产。原始权益人将目标资产进行估算和考核, 并根据自己资产证券化融资需求确定用于证券化的资产的数量, 将资产汇集组合, 形成一个资产池。具体运作中, 考虑到一所高校的目标资产规模可能相对较小, 可以在省域范围内或教育管理部门牵头, 将多所高校相似的目标资产整合, 组成有一定规模的资产池。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自费上学已成为现实, 目前, 学费收入已成为高校收入中主要来源。虽然学费收入在高校的资金来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收费并没有完全市场化, 学生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也就在2 0%~2 5%之间, 高校在培养一个大学身上面是需要补贴很大一部分, 因此依靠学费收入并不能缓解高校资金短缺的现状。而通过学费收入为基础的证券化可以使高校在短时间内筹, 筹到大量的资金, 用来改善高校的办学状况。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高校将在一定期限内的学费并定于每年某一日期后将学费收入付至SP V的帐户;该SP V通过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债券或股票。当高校增加新的学生后, 所得学费立即被出售给S P V, 并从S P V机构获得相应资金, 以上过程是一个在一定年限内 (具体期限根据所筹资金量而定) 循环进行的过程。

3.2 SPV设立的选择

能否成功设立SPV, 使资产证券化能否顺利运作的根本前提。因此, 高校对SPV的设立应该谨慎。目前, 设立SPV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由目前成立的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附属融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充当SPV[2];二是由实力雄厚的券商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组建SPV;三是高校自己设立SPV;四是利用国外的SPV。

3.3 高校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

首先是高校根据自身资产证券化融资需求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其次, 实现资产转移, 即高校将资产池中的资产过户给特殊信托机构 (SPV) 。再次, SPV以改资产池为依托, 发行债券。最后, S P V用发行债券筹集的收入向高校支付购买资产池的价款, 并负责对债券还本付息。如果高校未能定期偿还, 则由担保机构 (商业银行、金融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 负责处理[3]。这一债权方案是按照国际上证券化运作的基本模式操作的, 它对资产的质量要求较高, 这是因为债券的按时偿还是由资产的现金流特征决定的。

4 高校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1) 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工具教育是投资风险小, 回报率高的朝阳产业, 据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计算, 1 9 9 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为1 2.3%, 中等收入及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报率可高达20%, 远远高于电脑、家电等产业的年收益率。通过资产证券化, 投资者从高校的优质资产中获得丰富的回报[4]。

(2) 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由于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高校的办学信誉, 为其扩大招生和进一步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高校的办学走向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3) 促进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 是以人的素质为对象的人力资本投资。由于高等教育的收益不是完全内在化, 因此, 要求建立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来配置教育资源 (资本) 是无法实现的, 替代的方法是建立模拟市场, 仿效市场的基本原则来办事。

参考文献

[1]沈沛.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2]涂永红, 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3]孙建华.关于高校贷款证券化的前瞻性思考[J].中国财经大学学报, 2004 (6) .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篇4

一、初探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

(一)放大传导性

一般整个AMBS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还包含了信用机构以及发起人等等利益相关者。AMBS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任何AMBS环节一旦出现不良影响则均会波及该环节主体以及各个程序。加之证券所具备的衍生以及流动功能,因此也就促使了商业银行AMBS过程能够对风险带来放大传导影响。以往美国之所以出现次贷危机正是由于AMBS对次级贷款较低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放大传导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二)不对称信息性

现今商业银行AMBS流程主要是集中在发起人向商业银行出售证券化的相关资产,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汇集资产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支撑进而在金融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发行。而上述AMBS流程中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被分隔,也就是说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的实际购买时没有对资产信息予以充分了解。对于基础资产实际质量状况也并没有掌握较为可靠以及准确的信息来源依据[1]。从以往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源头次级贷款来讲,仅仅就其质量可以归属为垃圾债券,投资者如果提前对该种状况予以了解也并不会购买,而正是由于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的分隔,进而造成了不对称信息的出现,因而投资者对于资产质量仅仅是依据中介机构来判断以及评估,由此出现的证券风险自然较大。

二、探析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

(一)严格管理资产池

现今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首先是集中在资产池的严格管理方面。具体来讲质量较低证券化相关资产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而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言资产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进AMBS时候则需要对资产池予以较大关注并对资产池予以严格管理。必须要坚持审慎工作原则严格依据AMBS要求进行证券化相关资产的良好选择,如可以呆滞贷款以及汽车方面的消费贷款和相应房地产方面的抵押贷款等作为主要经营对象,但是前提是这些贷款均具有较为明确的债务以及债权关系。此外还需要对确定的证券化相关资产予以科学组合,并严格依据交易主体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主体实际资产质量、规模等予以有效分类并科学组合。进而在严格管理资产池的同时将资产质量予以最大化提高。

(二)构建信用保障制度

现今针对银行AMBS方面还缺乏运作规范以及较高水平的信用保障制度,而该种状况也对现今商业银行安全有效实施AMBS带来了阻碍。因此构建商业银行AMBS方面信用保障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构建AMBS信用保障制度则需要从评级机构入手,针对现有的相关评级机构如税务所以及会计事务所等等,政府需要对其予以统一的管理以及严格规范,强化评级机构实际工作质量[2]。此外还需要在原有评级机构基础上构建新型评级机构,政府需要引进国际先进评级机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商业银行的专门性评级机构,并严格提高新型评级机构相关服务质量。除了上述内容,信用评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需要对信息披露予以不断强化同时对不对称信息予以严格管理。进而通过现有相关评级机构的优化以及新型评级机构的构建等等完善信用保障制度。

(三)创新证券保障体系

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除了需要严格管理资产池以及构建信用保障制度之外,还需要创新证券保障体系。具体来讲,现今欧洲等发达国家在AMBS方面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同时AMBS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而我国也需要向欧洲国家不断学习。针对证券保障体系的实际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产品予以良好创新,商业银行需要将传统思维予以打破同时扩大证券化相关资产的实际范围并对产品种类予以不断丰富,对基础资产予以良好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管理。其二是对服务体系予以良好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AMBS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程序服务上予以创新,如对资产回购程序服务进行优化创新或者是对信誉较高客户提供相应的优先权以及回避工具[3],进而通过上述方法真正将证券保障体系予以有效创新,最终起到优化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AMBS从其本质可以说是具有较强综合性融资业务,而随着我国现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AMBS对于经济的影响意义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良好发挥AMBS应用价值,商业银行就需要对AMBS风险特征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AMBS予以良好的风险管理。进而才能真正的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开展AMBS的有效性以及顺利性。

摘要:纵所周知华尔街出现的金融风暴之所以能够蔓延全球,资产证券化(又被称为AMBS)起着一定内部推动作用。由此AMBS开始成为国内外企业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而现今对于AMBS研究则集中在其内在风险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方面。本文基于此就商业银行AMBS风险予以研究,从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研究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以期为后续关于AMBS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为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郭桂霞,巫和懋,魏旭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自留监管:作用机制和福利效果[J].经济学,2014

[2]陶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

资产证券化国内研究评述 篇5

国内外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研究成果都较多,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稳定的关联上,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包括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描述、国际比较、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关联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本文仅从以上五个方面来做国内资产证券化的研究综述。

1.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描述

段伟,刘捷(2002)探讨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经济内涵;陈金霞(2005)在结合我国的经济形势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刘少慧(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下是可行和有效的,这种模式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祁小伟,宋群超(2009)梳理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余永定(2009)则认为,证券化所形成的风险转移链条在理论上儿乎可以无限延长,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消失的错觉,但证券化不可能减少风险;陈凌白(2010)分析了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如何有效设计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李佳,王晓(2010)对国外学者关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稳定的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资产证券化对资产均衡价格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对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和扩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

2. 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

宣昌能,凡言(2000)给出了美国资产证券化历程的简单分析;邢宏波,陈向东(2005)比较了美国和日本的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差别;贺显南,荆晶(2008)比较了日本和韩国的资产证券化历程,针对我国现实提出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建议;左正龙(2009)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历程,认为资产证券化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应推行资产证券化;迟君辉(2010)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并给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3.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和问题分析

屠敏恺(2001)从结构性规范角度入手,指出中国现行资产证券化运作中的不足;魏世军(2004)分析了在中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建议;柯健(2009)认为我国必须加强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防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风险,通过不断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和相关政策,降低风险;肖崎(2010)认为我国政策当局应该重视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绩效,协调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问的冲突,建立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孔小伟(2010)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将促进我国金融产业的结构化进程,增进市场的完全性,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并提升市场的完备性,从而将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4. 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

张超英(2003)认为资产证券化在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一是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影响,二是资产证券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三是对银行监管的影响;沈炳熙(2006)从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改革、创新、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关系分析入手,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高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率,实现金融的长期稳定;朱华培(2008)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美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刘玄(2010)建立数理模型证明资产证券化具有信贷扩张效应;赵萌(2010)认为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加大了内生流动性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延迟和放大了风险从而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方向、工具、中介目标选择上的难度。

5. 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彭莉戈(2006)认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应该首先通过完善法律,改善监管,促进中介体系成熟等方面来推行证券化进程;尹音频,阮兵(2007)论述了在资产证券化的状态下,我国税收政策的缺失,探索了税制优化的路径;何燕芳(2009)则从健全的监管和法律体系、完善的会计处理政策、资产证券化工具白身改良以及高素质的从业队伍等角度提出了控制风险的具体思路;熊凌(2009)认为,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防止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何晓行(2010)认为金融危机后应加强我国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工作。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产生以来,由于具备多样化融资渠道、规避资本监管和降低融资成本等优势,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迅猛。本文仅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描述、国际比较、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关联以及政策建议等五个方面来做一个研究综述。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赵甜.论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性影响[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吕川.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沈春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D].北京:清华大学,2005.

[4]刘红.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5]张悦.我国资产证券化现有模式分析[J].时代金融,2014,(3):1 34-1 38.

林业资产证券化 篇6

2005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标志着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工作正式启动。自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2015年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行总额达到4005.61亿元, 超过了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至2014年的发行规模总和。

对比与如此巨量的市场发行总量,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却不容乐观。我国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2013年全年无交易量;2014年全年交易量为20.93亿元, 仅占整个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的0.01%。交易所市场上, 2014年末上交所资产支持证券的存量是150.58亿元, 全年无交易记录;深交所2014年末资产支持证券存量265.37亿元, 全年交易量仅4.74亿元。统计数据显示,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商业银行, 占比达到65.83%, 其他投资主体如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总计占比达到27.01%。

我国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凸显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并可能会对未来我国ABS市场的常规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行与交易现状, 结合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基本运作机理和操作环节, 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交易机制设计中影响其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分析

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加速以来, 政界和业界就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普遍希望资产证券化市场能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起到如下作用:

(1) 盘活资产存量, 增加资本的良性循环。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基础资产打包、分层, 包装出售, 以盘活存量资产, 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与使用效率。

(2) 缓解资本压力, 支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希望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差的基础资产剥离出资产负债表, 腾挪出表内空间, 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以符合新的资本金监管要求。同时, 希望通过政策引导, 提升中小企业贷款、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项目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占比, 为政府扶持项目的筹资打开空间。

(3) 降低资金短缺方的融资成本, 增加市场的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有利于资金短缺方比较筹资方式, 选择最佳融资渠道。同时, 市场操作主体也可以通过开展此项业务提升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 改善收入结构及经济效益。

(4) 拓宽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带动相关资本市场的纵深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债券市场上除国债以外的品种均规模较小, 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向市场注入活水, 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同时, 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多元化的基础资产对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的繁荣发展均可以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带动各相关市场的发展前行。

2.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种类及发展现状

按大类划分,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证券、资产支持票据、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证券等几种类型, 各类产品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态势。

(1)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流产品。2012年6月资产证券化重启并完成500亿元的试点额度之后, 2013年10月国务院又明确了新增试点规模扩大到3000亿元。2015年全年共发行105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发行总额达到4005.61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中占主流的资产类型是银行的对公信贷资产, 发行量占该类证券规模的90%以上。其余的基础资产类型如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资产、个人消费贷款只占据较小市场份额。同时, 部分市场参与机构已在探索以信用卡应收款、商业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

(2)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企业的债权 (收益权) 和基础设施的收费。2015年全年共发行194单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 发行总额达到1933.52亿元, 远超2005年~2014年全部的发行总额。

该类证券中, 企业的债权和收益权类别下第一轮试点中的基础资产主要有应收款和BT回购款。在第二轮试点中还出现了小额贷款、REITS、保障房政府回购款、棚户区改造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商业物业经营收益权和门票;基础设施收费类别下, 新增了铁路专线运输服务费收费权和供热收费权等。

(3) 资产支持票据。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 较难获得其具体的基础资产构成信息。但从市场上可获得的信息可知, 其基础资产大多为交通收费收入、市政公共事业收入、BT项目回购款等。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由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由我国的交易商协会监管。截至2014年底, 资产支持票据在市场上共成功累计发行15只, 发行总额超过133亿元。

(4)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证券化产品是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特定的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支持的。2013年底保监会曾暂停该类证券化产品, 2014年7月重启。

总的来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为止经过多轮审慎试点, 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发行总量, 但仍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等市场金融主体的常规化业务, 市场表现距离前述期望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购买方主要仍是商业银行, 并且普遍以持有至到期为主, 二级市场交投十分清淡, 市场基本不存在有个人投资者。

3. 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实践, 目前表现出如下显著的特点:

(1) 自2011年5月试点重启以后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2014年后, 由于中央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 我国ABS的一级市场发行量呈现井喷态势, 2014年、2015两年的年发行总量均超以前年度历史发行量的总和。

(2)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选用的基础资产基本上是未来现金收入有保障的低风险的优质资产。这是我国ABS市场有别于美国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市场上主流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而在我国ABS市场上, 截至2015年底占市场发行总量75%以上的基础资产是我国银行发放的企业贷款 (ABS产品发行总额为5972.79亿元) 。而以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工作2016年年初试点以来, 至2016年9月底为止仅发行8单计80.5亿元。

(3) 交易市场各自为政, 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二级市场交投清淡。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主要交易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以及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市场参与的投资主体只是机构投资者, 参与门槛较高, 市场上不存在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 机构普遍以到期持有为主, 二级市场的交投较清冷。

三、成熟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环节和运作机理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至60年代末的资产证券化萌芽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至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发展成熟并全面创新阶段、次贷危机之后至今的恢复与发展阶段。短短的80多年间, 美国的ABS市场已迅速发展至“只要是未来有现金流的资产就都可以被证券化”, 市场流动性充裕且交投活跃。

回顾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手段在西方出现时的设计本意, 资产证券化是运用分离与重组现金流的技术, 通过特殊目的载体进行一系列交易结构的特殊安排和设计, 将原本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分层、切片, 最终包装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交易和流通的标准化证券进行出售, 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当推资产证券化。但若深究其原因, 则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之罪, 而是在资产被证券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因素:首先, 美联储对于证券化产品入池基础资产的质量持松散的监管态度, 放任向市场出售的ABS产品的基础资产中包装进有毒资产, 使被包装后的证券化产品成为感染了“癌细胞”的带菌体;其次, 再资产证券化推波助澜, 患上癌症的母牛还没能生出小牛来, 可能生不出来的小牛已被多次再证券化;切片然后扮演的就是最后的不光彩角色:将经过粉饰 (评级增级) 后的原本巨额的带毒资产包进行切割处理, 分割成面额较小的标准化证券, 由华尔街的精英们冠以“先进理财产品”的名头向全球投资者进行出售。次贷危机之所以灾情广重, 切片功不可没, 就是这一功能把巨额拟筹集的资金额分解成了普通民众都可以购买得起的标准化的小额证券, 美联储以此诱骗全球的投资者甚至市井小贩来繁荣美国的资本市场, 增进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贴补美国的财政赤字。

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可以看到其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运用的大部分手段均有实践, 唯有“切片 (tranche) ”这一功能在我国的实务运作中没有得到实际运用。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 当基础资产质量不高的时候, 运用切片手段将巨额的拟筹资金额向市场分散兜售, 条件适宜时就会在滞后的时间段里造成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然而, 水可覆舟, 亦可载舟, 设若是基础资产质量较高, 切片也可以被运用成为分解巨额筹资额、繁荣金融市场的有效工具。

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实践和西方国家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教训与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梳理, 目前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不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现行制度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润空间有限, 未形成流动的二级市场, 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入池的资产多为优质资产, 违约率非常低, 利率也相应较低, 在市场利率整体下滑的背景下, 直接导致发行产品的利差很小, 发行机构的利润空间有限。现有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较大额的发行量很大部分是由于银行有出表、降低风险资产的需要, 一旦银行满足新的资本监管需要之后是否还有同样的积极性来做证券化业务这还需要取决于市场未来的发展和供需情况。

同时, 由于二级市场规模目前还较小, 市场流动性很差, 市场的定价机制不能有效生成, 难以发挥证券化产品在二级市场里协调供需、成为有效的投融资手段并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股市和债市其他投资渠道的繁荣也间接促使低收益率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更狭。

第二, 市场投资主体同质性严重, 系统性风险未能分散, 证券化产品投资门槛较高。同样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当市场购买主体65%以上是商业银行的时候, 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未能得到有效分散。商业银行以腾挪风险资产出表、满足新的资本金监管需求为动机而进行资产证券化, 发行证券化产品以后却普遍互相持有并未售出银行系统之外, 风险依然在体内循环。由于形不成有效的二级市场, 其他机构投资者多数也只以到期持有为主, 市场完全不存在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

此外, 在我国利率下行的趋势下, 银行的优质信贷资产将日渐稀缺, 未来将直接影响银行将优质资产拿出来进行证券化的动力, 可能会让占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总量70%以上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走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在证监会2014年11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中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应当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 发行对象不得超过二百人, 单笔认购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发行面值或等值份额。”深圳证券交易所2014年11月随后公布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 第二十六条也作出了类似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每份面值为100元, 单笔申报数量为整数份且不低于10000份”。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抬高市场主体的参与门槛。在只有少数机构参与的市场上, 产品定价机制畸形、流动性缺乏、系统性风险未能分散是必然现象。

第三, 资产证券化市场备案制下不打开基础资产包进行检查, 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未来可能会影响证券市场发行机制的公信力, 进而极大地影响市场的信心和流动性。

2014年11月20日银监会发文《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 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紧接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2014年12月也发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 宣告实行备案和自律管理。银监会《通知》的第二点中规定, 银监会将“不再打开产品‘资产包’对基础资产等具体发行方案进行审查”,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中也可能会包进“癌细胞”而监管缺位。

监管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所监管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检查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由于优质信贷资产正逐渐缺失, 银行已经开始尝试用不良贷款进行打包, 未来将在业务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的比重。即便是出于减少审批环节、加速证券化产品的市场投放速度, 监管当局最少也应当建立针对基础资产包的“打开抽检”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常规化。市场会有“失灵”的情形出现, 完全放任由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的“客观评价”来代行监管职能, 将会给未来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埋下很严重的后患。

第四, 资产证券化手段中的“切片”功能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结合境外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实践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可以看到, 在我国证券化产品基本为优质资产的背景下, 如果我国市场能放开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个人投资者的禁令, 降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入市门槛, 更多地吸引境外投资者, 则无疑能大幅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良好的市场反过来可以促进市场对产品定价能力的形成, 成为一个良性的促进的循环。也只有市场流动性极好、交投活跃的二级市场才能极大地满足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转移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市场期望, 同时带动相关资本市场的协调纵深发展。而要吸引更多投资者 (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 未来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切片”功能应不容忽视。

五、政策建议

1. 延续资产证券化的操作链, 发展和完善“切片”功能

结合西方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负面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发展现状,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发展和完善“切片”功能, 降低市场认购门槛至证券化产品面值, 可以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化市场目前流动性缺失的局面, 提升市场人气, 完善市场定价机能, 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与发展“切片”功能可能直接有抵触的就是各监管主体文件中有关200人的规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第三十四、三十五条,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三十八条, 上交所《关于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转让服务的通知》第六点, 深交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第五条、第三十三条中均有直接或间接规定, 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这几份文件均一脉相承地用200人来作为上限限制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人数。究其初源, 这200人的规定应是源于我国股票市场IPO发行审批制下对于公开募集和非公开募集人数的划分。然而目前新股发行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已提上议事日程, 也即新股的公开发行将可在注册制的发行方式向下向超过200人的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且也实行了备案制。市场发展的大势下, 看不出有依然不打开证券化的二级市场, 依然设置高高的入市门槛, 让流动性不足的市场里依然只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 依然对潜在的、合格的、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有生力量大门紧闭, 让系统性风险继续体内循环的必要。

2. 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打通, 促进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各自为政, 交易产品互不流通, 两个主要的ABS市场对市场参与主体有各自的要求, 诱发资金需求主体监管套利, 极大地不利于未来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协调发展。建议在将证券化产品切片成标准化的小面额的二级市场产品并流动后, 将标准化了的资产支持证券在可供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柜台市场等交易场所全流通,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 降低门槛以允许理性的投资者进行购买, 促进流动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植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促进未来市场的健康成长。

同时还可以注意到, 2011年底, 中国证监会成立了投资者保护局。2013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管理层呵护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苦心有目共睹。事实上, 理性的投资者不可能会在流动性严重缺失的市场里培养得出来, 只有在繁荣的市场里、交易架构和交易机构设计完善的市场里, 才有可能让投资者按市场的规律理性成长。开闸放水同时还需不断完善监管架构和机制, 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活跃的市场。

3. 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的丰富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我国资本市场多年来的口号。多年的努力下来, 中国资本市场上除了股票、债券还有了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按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而言, 证券化产品完全可以在审慎监管下发行并经切片以后以标准化证券的形式投放于二级市场, 以丰富市场投资主体的交易品种,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监管层也需着力在市场架构的设计、产品定价机制的形成、发行和交易的风险保障等方面紧密关注市场动态, 应势而动, 灵活审慎监管。只有交投活跃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资产流动性、转移风险、降低企业筹融资成本的建设期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2014.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光华.2015.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白皮书.第1版[M].北京: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3]高蓓, 张明, 邹晓梅.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 2014, (10) :50~51.

[4]高新国.资产证券化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金融, 2014, (10) :37~40.

[5]黄英, 甘宗卫, 李蕾, 翁睛晶.资产证券化是否是银行业结构调整的良方?[J].金融发展评论, 2014, (9) :58~73.

[6]刘丽娜.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29~39.

[7]林华, 郁冰峰, 邓海清, 郝延山.金融新格局:资产证券化的突破与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8]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9]孙嘉, 冯晓, 陶健.中债资产信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报告, 2014.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 篇7

(一) 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广义上是指在现实条件下, 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狭义上是指处于经营状态较差, 流动性、盈利性欠佳, 难以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不良资产的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较多。与优良资产相比, 不良资产的特点在于: (1) 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出入较大。这是由不良资产价值不明确和市场价值波动较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产生; (2) 不良资产相关历史资料缺乏完整性。大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引起的, 操作过程规范性不足, 造成了贷款合同不完整。同时, 对这些贷款的后续跟踪也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数据不完整; (3) 不良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省份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较多, 内部不存在一致性, 因而不良资产的质量在各个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 (4) 不良资产涉及到的相关人在法律层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情况。我国银行贷款在初期发展阶段时, 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合同不严谨等相关漏洞。这种漏洞的出现, 以及历史资料的欠缺, 形成了在法律层面追究相关责任人权力和责任的不明确。

(二) 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其未来现金流入是可见的; (2) 证券化是基于信用增级工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证券化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 满足不同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3) 具有资产担保的证券能够在金融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资产担保证券具有稳定收益。其收益来源于该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投资者购买资产担保证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二、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在商业银行的改革道路中, 如何处理巨额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此, 为了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隐患, 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商业银行发展, 其中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等。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减轻,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较高。根据国际银行业的标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应当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而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 在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 其不良资产不得高于0.5%, 若不良资产的比重超过1%, 则表明银行资产质量水平较低。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5 年9 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 这与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

2、银行贷款增速快, 信贷风险增加。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正保持“双降”态势, 银行资产质量有一定提升, 但资产质量并不能够对银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不良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造成的, 这与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资产涉及范围很可能进一步扩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且总额仍在不断增加。近些年, 我国政府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 以及银行对剩余资产的回收等存在下降的情况, 且回收难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依旧艰巨。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阻碍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良资产的产生来自于以下方面:

1、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起伏较大的时期, 容易引起不良资产形成。银行业发展遭遇挫折, 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繁荣期与萧条期周期交替影响。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经济形势良好也是普遍认可的, 但是我国在转型期留下的种种遗留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经济问题的遗留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从而增加银行贷款回收难度增加等。同时, 大量国有企业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面临负债经营, 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在受到市场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波动变化后, 大部分国企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银行巨额贷款难以回收, 加重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此外, 目前我国是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2、社会信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足, 基础薄弱, 内部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 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贷款原则上要求物资保证性, 即申请贷款的企业必须以相应资产进行担保。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通常为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我国社会信用对银行不良资产影响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 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惩罚力度不足, 极大地打击了其他企业按时还贷的积极性, 并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危害;第二, 全社会信用系统网络化水平不足, 企业违约成本低;第三, 我国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度评定的准确性存在较大缺陷;第四, 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 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 无形中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三、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建议

(一) 技术策略

1、合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 (SPV) 。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前提。SPV的设立应当由一部分政府参与, 同时独立于其他专业机构, 达到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规范证券运作, 进一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不良资产池的现金流。不良资产是资产难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定额回收, 并非资产本身毫无价值。因此, 在构建不良资产现金池中, 应当注意:第一, 做到资产价值与其证券价值向适应;第二, 做好资产变现与证券偿付之间的衔接工作;第三, 保证证券本息能及时、定额支付, 降低资金流不足的发生率。

(二) 配套制度建设

1、规范并发展金融中介业务。金融中介业务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水平。目前, 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服务的相关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的金融中介机构运作规范性差, 整体水平较低。这必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带来影响。规范金融中介业务,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由政府设立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构, 或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 选择一家或几家资质和业务水平较高、运作机制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之中;第二, 颁布规章制度, 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 有效降低信用评级中道德风险发生率。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 资产证券化难以得到健康持久的运行。这一点, 我们不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吸收优秀经验, 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制定符合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四、结语

目前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处于如何处置阶段, 未来对不良资产的关注重点应当转向如何防范。通过不良资产相关机制的建立, 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证券化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还应当从源头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绍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3.1.

[2]高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2.

[3]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2.

上一篇:英语教学职业化下一篇:建筑工程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