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2024-07-03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共12篇)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1

通常AMBS从其本质上讲属于金融工具中的一种,作为新型化的金融工具能够对风险分散以及风险化解和相应的风险转移起到积极影响作用。但是该种金融工具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只有充分的对AMBS予以了解和研究才能真正的促使其发挥较大的应用价值。

一、初探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

(一)放大传导性

一般整个AMBS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商业银行以及投资者,还包含了信用机构以及发起人等等利益相关者。AMBS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任何AMBS环节一旦出现不良影响则均会波及该环节主体以及各个程序。加之证券所具备的衍生以及流动功能,因此也就促使了商业银行AMBS过程能够对风险带来放大传导影响。以往美国之所以出现次贷危机正是由于AMBS对次级贷款较低质量形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放大传导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二)不对称信息性

现今商业银行AMBS流程主要是集中在发起人向商业银行出售证券化的相关资产,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汇集资产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支撑进而在金融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发行。而上述AMBS流程中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被分隔,也就是说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的实际购买时没有对资产信息予以充分了解。对于基础资产实际质量状况也并没有掌握较为可靠以及准确的信息来源依据[1]。从以往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源头次级贷款来讲,仅仅就其质量可以归属为垃圾债券,投资者如果提前对该种状况予以了解也并不会购买,而正是由于融资证券与资产两者之间的分隔,进而造成了不对称信息的出现,因而投资者对于资产质量仅仅是依据中介机构来判断以及评估,由此出现的证券风险自然较大。

二、探析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

(一)严格管理资产池

现今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首先是集中在资产池的严格管理方面。具体来讲质量较低证券化相关资产往往会加大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而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言资产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进AMBS时候则需要对资产池予以较大关注并对资产池予以严格管理。必须要坚持审慎工作原则严格依据AMBS要求进行证券化相关资产的良好选择,如可以呆滞贷款以及汽车方面的消费贷款和相应房地产方面的抵押贷款等作为主要经营对象,但是前提是这些贷款均具有较为明确的债务以及债权关系。此外还需要对确定的证券化相关资产予以科学组合,并严格依据交易主体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主体实际资产质量、规模等予以有效分类并科学组合。进而在严格管理资产池的同时将资产质量予以最大化提高。

(二)构建信用保障制度

现今针对银行AMBS方面还缺乏运作规范以及较高水平的信用保障制度,而该种状况也对现今商业银行安全有效实施AMBS带来了阻碍。因此构建商业银行AMBS方面信用保障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构建AMBS信用保障制度则需要从评级机构入手,针对现有的相关评级机构如税务所以及会计事务所等等,政府需要对其予以统一的管理以及严格规范,强化评级机构实际工作质量[2]。此外还需要在原有评级机构基础上构建新型评级机构,政府需要引进国际先进评级机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商业银行的专门性评级机构,并严格提高新型评级机构相关服务质量。除了上述内容,信用评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需要对信息披露予以不断强化同时对不对称信息予以严格管理。进而通过现有相关评级机构的优化以及新型评级机构的构建等等完善信用保障制度。

(三)创新证券保障体系

商业银行进行AMBS风险管理除了需要严格管理资产池以及构建信用保障制度之外,还需要创新证券保障体系。具体来讲,现今欧洲等发达国家在AMBS方面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同时AMBS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而我国也需要向欧洲国家不断学习。针对证券保障体系的实际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产品予以良好创新,商业银行需要将传统思维予以打破同时扩大证券化相关资产的实际范围并对产品种类予以不断丰富,对基础资产予以良好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管理。其二是对服务体系予以良好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AMBS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程序服务上予以创新,如对资产回购程序服务进行优化创新或者是对信誉较高客户提供相应的优先权以及回避工具[3],进而通过上述方法真正将证券保障体系予以有效创新,最终起到优化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AMBS从其本质可以说是具有较强综合性融资业务,而随着我国现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AMBS对于经济的影响意义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良好发挥AMBS应用价值,商业银行就需要对AMBS风险特征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AMBS予以良好的风险管理。进而才能真正的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开展AMBS的有效性以及顺利性。

摘要:纵所周知华尔街出现的金融风暴之所以能够蔓延全球,资产证券化(又被称为AMBS)起着一定内部推动作用。由此AMBS开始成为国内外企业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而现今对于AMBS研究则集中在其内在风险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方面。本文基于此就商业银行AMBS风险予以研究,从商业银行AMBS风险特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研究商业银行AMBS风险管理。以期为后续关于AMBS以及商业银行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更为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郭桂霞,巫和懋,魏旭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自留监管:作用机制和福利效果[J].经济学,2014

[2]陶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

[3]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2

银行风险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利用金融创新来进行风险控制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共识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为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由于它具有改善银行资产负债比率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获得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其作用已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式获准进行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月15日,建行国开行同日发行了首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其中,建行发行总额约30亿元,国开行发行总额为41亿余元因此,加强对贷款证券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信贷资产证券化(LBS:Loan-backed Securitization),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其未来现金流可预测的银行信贷资产进行重组建立资产池(Asset Spool),以资产池内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通过风险隔离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性融资行为其核心在于对贷款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对于单个贷款,其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但对于一组贷款而言,尽管整个组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合中每一贷款现金流的特性,但由于大数定律的作用,整个组合的现金流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受国际石油危机拉美债务危机《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即资本充足率)规定等因数的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存量普遍下降,国际资本供求严重失衡不少拥有风险权数较大的信贷资产的银行将贷款出售给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信贷资产风险权数较小的银行,以减少贷款风险规避法律管制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开始涉足证券投资业务,希望通过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来盘活资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贷款证券化日渐兴旺起来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最早的国家,在美国,贷款证券化发展十分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开始到现在不仅证券化资产的范围大大扩展(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机器设备贷款消费贷款等),而且证券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到年底,美国的资产证券化规模已达到7.1万亿美元,为该国同期国债市场规模的2倍亚洲证券化市场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亚洲资产证券化市场仅80亿美元规模,迅速上升到680亿美元,短短六年时间扩张了7.5倍,其中,香港是整个亚洲证券化市场的中心

四、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不同的新型融资方法,与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表外融资

从发起人的角度看,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不属于负债融资也不属于股权融资,其实质上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这是因为,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进行的融资不会增加发行人的负债,也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2.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收入导向型融资

传统融资方式是凭借资金需求者本身的资信能力来融资外部的资金投入者在决定是否对资金需求者投资或者提供贷款时,主要依据的是资金需求者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现金流量情况在对资金需求者发放资产抵押贷款时,投资者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抵押资产的.情况,并且关注的也只是资产本身的控制和处置问题,资产抵押本质上是对资金需求者资信能力的一种补充

3.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和融资成本较低

虽然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需支付诸如担保费评级费托管费服务费承销费等众多费用,但其总的融资成本低于其他融资方式这是因为:第一,资产以真实出售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了破产隔离,一旦发起人发生破产清算,资产也不列入清算范围,所发行资产证券的安全性得到保证,降低了风险补偿收益的期望值;第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增级手段,改善了证券的发行条件,使发行的证券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不必用折价销售或提高利率等手段来吸引投资者;第三,证券化支出费用的项目虽多,但各费用与交易总额的比率却很低资料表明,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介体系中收取的总费用比其他融资方式的费用率至少低50个基本点

4.信贷资产证券化适用范围广泛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特性 篇3

关键词:融资租赁 资产证券化 基础资产 不动产收益权

近几年,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得到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因其特有的一些优势得到快速发展。

融资租赁是基于资产的一种融资方式,是通过融物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因此,租赁物在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中极为重要。融资租赁公司既拥有债权又拥有物权,以实现债权为目的,将物权作为债权的保障。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是指融资租赁公司集合多笔租赁合同项下的应收租金债权,打包并结构性重组为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固定收益证券。其基础资产为因出租租赁物而享有的应收租金债权,主要由租赁本金、租赁利息、保证金、手续费构成,租赁物主要为机械设备、医疗设备、汽车、管网设备、飞机等。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近两年快速扩容。首先归因于融资租赁公司多元化融资的内在需求。现阶段,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股东注资和金融机构借款,而金融机构借款中银行授信的额度往往很难满足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借款中的其他借款方式往往融资成本较高,而租赁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其次得益于其产品特性。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是标准化债权,相比其他基础资产,在需求端与信贷资产相似,破产隔离可实现程度较高,投资者更容易接受。最后,中国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实行备案制后,计划管理人操作难度降低,也是重要原因。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

(一)帮助融资租赁公司解决融资难及资产流动性等问题

近几年,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得到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2014年11月,证监会将租赁债权纳入基础资产范围。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融资租赁公司扩宽融资渠道,改革制约融资租赁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融资租赁发展等。但是,融资租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需求压力,单一的融资渠道及“长债短融”的结构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融资租赁公司对多元化融资方式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进一步扩宽直接融资渠道的需求。资产证券化业务正是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同时,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根据租赁合同产生的现金流设计每期债券发行额度,匹配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较好地解决了“长债短融”的问题。

(二)基础资产租赁物价值较高,降低了资产证券化债券的违约风险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债权通常附有市场需求较大、二手交易价值较高的机器设备等作为租赁物,而租赁物的所有权通常归属于融资租赁公司。相对于其他类型业务的基础资产,融资租赁资产大多为优质资产,租赁物价值较高,且附着担保物、抵押物的评估价值通常大于融资租赁合同的剩余租金,优质融资租赁资产的安全性甚至可以媲美银行存款。

融资租赁包括直租和售后回租两种业务模式。直租即出租人购置设备后直接租给承租人,租约到期时承租人可选择支付一定对价后获得设备的所有权;售后回租即出租人购置承租人已有设备,支付对价后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同时返租给承租人使用,租约到期后设备归属承租人。

在直租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通常对租赁设备和承租人的资信状况较为了解,同时拥有快速处理租赁设备的能力,若此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存续期间,某些承租人未及时偿付本息时,业务基础资产的回收率较高。

在售后回租模式下,租赁物的所有权归债权人(出租人),回租标的物虽然在出售前和租赁期内都在承租人手中,但承租人已将该物的所有权通过出售行为转让给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只享有使用权。当承租人违约时,融资租赁公司可以终止融资租赁关系,直接收回租赁物及相关的抵质押物,然后立刻将租赁物及抵质押物转租或者转卖出去(属于特殊用途,如管道、高速公路、医疗设备等通用性较差的抵质押物除外),无需再经过复杂的诉讼程序,极大地提高该类基础资产违约后的回收率,降低资产证券化债券的违约风险。

(三)基础资产对应的承租人还款意愿较高

在融资租赁公司与承租人签署的协议(简称融资租赁合同)生效时,承租人一般要缴纳30%左右的首付款或是保证金。由于融资租赁合同中一般会规定租约期满后,机器设备的所有权转归承租人所有,因此承租人违约的沉没成本相当高,且随着业务的进行会越来越高。即使承租人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也会通过其他方式筹措资金履行租约中规定的义务,因为履行租约中规定的义务后转卖租赁物,亦算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因此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对应的承租人还款意愿较高。

(四)基础资产租赁租金的收益较高

目前融资租赁项目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大概在10%~20%之间,最低收益率大约为8%~9%(城市地铁等业务),最高收益率大约为20%~30%(个人汽车、重卡类业务)。但如果此类项目同时涉及到经营性租赁,其收益率会比纯粹的融资业务更高,因为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资产经营,在贸易和处置等环节获取更多利润。但目前上述业务在国内开展较少。融资租赁行业的风险和收益暂时还是相对应的。融资租赁项目较高的内部收益率使得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提高其发行成功的可能性。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分析

(一)发行单数及发行规模的市场占比居第二位

Wind资讯统计数据中将租赁资产归类为银行债权,其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主体全部为金融租赁公司,监管机构为银监会;将租赁租金归类为企业债权,其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主体为融资租赁公司,监管机构为证监会。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市场上已公开发行的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有8单,租赁租金资产证券化项目公开发行的有133单。本文只统计分析租赁租金类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市场发行情况。

资产证券化风险引发机制概述 篇4

197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Lewis.S.Ranieri首次提出了资产证券化这个概念。耶鲁大学教授Frank.J.Fabozzi将其定义为:“资产证券化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具有共同特征的贷款、消费者分期付款合同、租约、应收账款和其他不流动的资产包装成可以市场化的、具有投资特征的带息证券。”资产证券化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它的还款来源于一系列未来可回收的现金流,以产生现金流的这些资产作为基础抵押资产。然而,这种被公认为可增加银行资产流动性,代替银行借贷获得直接融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创新金融工具却在2007年底引发了波及全球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主要是哪些?其引发机制是怎样的?在金融危机前,我国已开展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5到2008年期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试点法规,确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其间共发行了19单计668亿元资产支持证券,试点启动之后,恰逢金融危机爆发,鉴于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蕴含的巨大风险,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我国2008年后,短暂地停止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2009年资产证券化继续重起。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哪些教训,如何进行金融决策和金融安全防范?本文对资产证券化风险引发因素的文献进行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因素是复杂的,概括地说来,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风险主要有基础资产现金流风险和证券化过程的风险。基础资产现金流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证券化过程风险是主要指产品设计风险和结构风险;而宏观风险指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爆发更大的、涉及范围更广的风险。目前文献认为主要的风险来源于以下几种:信用风险、道德风险、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风险、金融监管缺失、货币政策调控减弱风险等。

1. 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即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资产证券化的建立首先是在基础资产之上,利用信用制度来维持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美国房地产泡沫不断扩张的同时,逆向激励导致信用的过度创造,使信贷机构在信用扩张过程中出现不审慎行为,发放更多贷款并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证券化,却忽视风险控制。但是,即使发行者通过复杂的产品设计来掩盖风险,这种不可消除的风险通过信用制度传递得更广泛,一旦产生大范围的违约后,信用风险通过杠杆效应会放大表现出来,最终引发危机。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设计就存在信用风险。有人认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金融创新工具本身具有的缺陷导致其复杂性给参与主体带来认识的困难,以及美国次贷资产池存在严重的非系统风险。然而,次贷危机的根源仅如此简单?在资产证券化中,证券的信用增值有两种方法: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增级。外部增级是通过外部独立第三方评级机构对证券化的资产和债券的级别进行评审。这种评级制度会不会隐藏风险?国外的学者利用较为充足的相关的数据分析银行资产证券化和信用风险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如果用信用评级来衡量信用风险,证券化公司的信用风险是与其在证券化资产的剩余利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不保留的那部分证券化的资产无关;如果用债券价差的指标衡量信用风险,证券化公司的信用风险与其资产的剩余利息和不保留的那部分资产有正相关关系;此外还发现当评估风险时,债券市场并不区分证券化资产的保留和不保留资产,且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风险时候并不是那么尽责和客观。在典型的证券化交易过程中,一个公司将需要交易的资产出售给特殊载体(SPE),从SPE的其他投资者获得现金流和利息。标准的资产证券化条件必须符合将资产视为出售。这个条件通过资产控制权是不是已经转移到SPE来判断。有学者认为证券化公司的仅仅承担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利息风险而不是已经出售给SPE的资产的风险。然而,因为证券化公司的剩余利息与它合同的剩余利息和证券化资产其他不明显的因素有关系,因此,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与已经出售给SPE的那部分资产有关,有研究发现证券化银行保留的剩余收益和已经出售那部分的资产承担同样的风险。鉴于尤其交易的对象是特殊载体资产的交易,资产到底是出售还是出借,是否如实反映经济交易的差异以及证券化公司是否认为剩余利息合理地与资产有持续的关联,这些一直都不清晰界定(FASB 2009;IASB2009),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最近再重修订了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准则。为此,我国必须完善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准则,明确证券化资产出售和出借的标准;再者,基于我国银行在发行该类债券时,通常主要采用内部信用增级来提高信用级别,因此,制定统一的内部信用增级的准则也是降低信用风险,增强透明度的必要手段。

2. 信息不对称背后的动机:

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也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来源之一。由于投资者难以理解资产证券化这个复杂的金融工具且很难从报表上看到证券化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证券产品的盈利或亏损。在美国,资产证券化采用表外证券化模式,商业银行不用担心次级贷款的风险,并且可以抽取更大的资本金来完成利润的创造。由于表外证券化模式在次贷危机中暴露了其弊端,因此更多学者呼吁开展表内资产证券化模式,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可防止证券化银行利用会计计量工具进行盈余管理,增加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信息不对称背后的动机之一就是道德风险。对于道德风险,主要是从银行信用风险和证券化公司的不合理激励机制方面考虑,同时证券化公司会使用公允价值的随意性进行盈余管理以掩盖风险。对于资产证券化和银行风险行为的关系,有学者发现具有较高债务损失和净亏损的银行控股公司可能更热衷资产证券化,因为一旦启动资产证券化,银行将更高风险的债务证券化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在金融危机中,证券化的银行通过遵循更加保守的投资途径,此时资产证券化并不驱使银行发放较高风险的贷款。Dechow等人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证券化公司的经理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随意性来粉饰收入或者亏损,以进行盈余管理。并且CEO的薪资对资产证券化获得的收入敏感,但董事会并不会干涉和调整与证券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相关的薪资实施问题。Mary Barth等人则对该文作进一步剖析,澄清公允价值在资产证券化计量方面的角色,讨论在DMS中的呈现的证据的可能性解释,认为资产证券化计量是一个在研究盈余管理的潜在的有力的工具。有学者认为由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监管缺失,信用评级机构和证券发行人、承销商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以及信用评级行业缺乏竞争引致道德风险产生。再者,美国资产证券化评级制度的盲点成为发行者谋取利益的着手点。即使抵押贷款债券的价格是由穆迪和标准普尔所使用的模型做出评级决定,但是这些模型的漏洞可被利用,例如FICO的评分方法处理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穆迪和标准普尔只是对贷款资产池的平均的FICO评分,因此发行者只需要将借款人FICO评分低和高的搭配就可轻易达到评级标准。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反思评级机构的公允性问题。由于国内外市场的评级机构均由发债人自行选择,相应的费用也由发债主体承担,这使评级的中立性受到很大影响。在我国,通过抽样检验发现,债券在二级市场的公允价格对评级公司所给出的评级结果认可度仅为82%。因此,如何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是重要课题。

3. 货币调控效应减弱理论。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加大了内生流动性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延迟和放大了风险从而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方向、工具、中介目标选择上的难度。而内生流动性扩展与收缩、风险转移与聚集则称为危机的直接诱因。此外,资产证券化拓宽了融资途径,投资者可以不按照传统的借贷模式获得资金,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从货币调控力度方面来看,观察资产证券化发展前后期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发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在减弱,说明因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在弱化。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为缓解危机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低为0一0.25%的超低区间,但是信贷紧缩的现象并没得到缓解。因此,资产证券化导致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政府调控经济的难度加大。

4. 进一步探讨:

过度自信引起判断失误。过度自信理论是指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投资者以及证券化银行的过度自信有一定关系。资产证券化银行的经理们和投资者乐观地估计了市场的发展前景,加上保险公司为次级债券提供保险,致使市场参与者忽略了次级债券潜在的风险。因此,过度自信的心理使得次级债券的参与者对市场走势判断失误。为此,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也需要“居安思危”,必须客观地判断市场风险。

三、政策建议与结论

如果说美国是金融过度创新,我国则是金融创新不足。我国不能因为资产证券化引发的金融危机而停止金融创新的脚步。我们不得不面对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即大致分为:供给障碍、需求障碍、制度障碍和环境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 我们国家要健康地发展资产证券化,首先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予以完善监管机制。

这需增强央行维护整体金融稳定的职能,建立处置破产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逐步探索混业监管的监管模式。同时,建设一个充分确保风险与利益透明度的诚信市场体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监控,应当成为我们国家金融战略考虑的要点。

2. 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要重启投资者信心,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提高信用评级公信力,建立全面、真实、客观的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并且要在法律上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严控资产池的质量,防止过度自信,明确发行人与特殊载体SPV的法律关系,这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必须要提高证券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对于如何防范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在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减弱的问题上,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必须回归到提高流动性这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并纳入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上来,服从于国家的货币政策,从而抑制可能引发的信贷扩张冲动,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针对资产证券化弱化货币调控力度制定科学调控手段。资产证券化是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增加银行信贷流通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资产证券化的进程,缓解我国银行核心资本压力,是我国金融创新的重要目标。

摘要:美国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该文以此为背景,以马克思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理论,探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起因,系统梳理相关的文献,归纳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引发类型,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有关建议。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5

务的风险及其控制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适用于资本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偏好变化不大或改变资产配置状态的成本大于收益时的状态。A.买入并持有战略 B.恒定混合策略

C.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D.战术性资产配置

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司股票暂停上市期间,公司应当至少在每月前__个交易日内披露公司为恢复上市所采取的措施及有关工作进展情况。A.5 B.8 C.10 D.15

3、网上竞价发行方式的缺陷是__。A.广泛的市场性

B.

一、二级市场的联动性 C.经济高效性

D.股价易被机构大资金操纵

4、国债交易的计息原则是__。A.算尾不算头 B.头尾都要算 C.算头不算尾 D.头尾都计息

5、发审委审核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非公开发行证券申请,适用特别程序规定。每次参加发审委会议的委员为()名。A.5 B.7 C.8 D.10

6、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或客观环境的严重限制,不能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时,应当出具()的审计报告。A.保留意见 B.否定意见 C.无保留意见 D.拒绝表示意见

7、假设某基金的投资政策规定基金在股票、债券、现金上的正常投资比例分别是80%、15%、5%,但基金季初在股票、债券、现金上的实际投资比例分别是70%、20%、10%,股票指数、债券指数、银行存款利率当季度的收益率分别是10%、4%、1%,那么资产配置贡献为()。A.-0.5% B.-0.75% B.0.5% D.0.75%

8、发审委会议首先对该股票发行申请是否需要暂缓表决进行投票,同意票数达到()票的,可以对该股票发行申请暂缓表决。A.2 B.3 C.5 D.7

9、股份有限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必须经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__通过。

A.2/3以上 B.半数以上 C.3/4以上 D.全部

10、在实际应用MACD时,常以__日EMA为快速移动平均线,__日EMA为慢速移动平均线。A.1226 B.1326 C.2612 D.1530

11、国家持股是指__持有上市公司股份。A.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部 B.国有资产授权投资机构 C.国家

D.国有事业单位

12、中国证监会收到上市公司报送的全部材料后,审核工作时间不超过__个工作日。A.10 B.20 C.30 D.15

13、证券专营机构以包销方式承销股票,非经豁免,单项包销金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A.20% B.30% C.40% D.50%

14、按照融资过程中金融中介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公司的融资方式分为__。A.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B.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C.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 D.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

15、建业股息是__。A.公司当期盈利

B.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分 C.公司的借款

D.公司前期未分配利润

16、保本基金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__。A.股票

B.货币市场工具 C.衍生金融工具

D.与基金到期日一致的债券

17、对看跌期权而言,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为__。A.平价期权 B.虚值期权 C.实值期权 D.超值期权

18、基金托管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__。A.环境评估 B.风险评估 C.业务活动 D.信息沟通

19、高通货膨胀下的GDP增长,将促使证券价格__。A.快速上涨 B.呈慢牛态势 C.平稳波动 D.下跌

20、__是指经批准的参与者在进行现券买卖公开报价时,在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债券买卖价差范围内连续报出该券种的买卖实价,并可同时报出该券种的买卖数量、清算速度等交易要素。A.公开报价 B.对话报价 C.格式化询价 D.双边报价

21、辅导机构应督促辅导对象实现独立运营,做到()独立完整,主营业务突出,形成核心竞争力。

A.生产、资产、人员、财务、机构 B.业务、资产、人员

C.业务、资本结构、人员、财务、机构 D.业务、资产结构、人员、财务、管理

22、证券营业部采用无形席位进行交易,委托指令一般不经过__。A.场内交易员 B.营业部电脑系统 C.营业部终端处理机 D.交易所电脑主机

23、保险公司次级债务的偿还只有在确保偿还次级债本息后偿付能力充足率__的前提下,募集人才能偿付本息。A.不低于100% B.不高于100% C.不低于80% D.不高于80%

24、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__家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当中止发行。A.10 B.20 C.50 D.100

2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以代理委托人从事证券投资

B.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以与委托人约定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

C.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可以买卖本咨询机构提供服务的上市公司股票

D.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以利用传播媒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提供、传播虚假或者误导投资者的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下列认识正确的有__。

A.基金是将零散的资金汇集起来,交给专业机构投资于各种金融工具,以谋取资产的增值,都有最低投资限额要求

B.是“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 C.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以信托方式交给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作 D.以科学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是基金的一大特点

2、无套利均衡分析技术最早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里亚尼和米勒于__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文中采用。A.1966年 B.1965年 C.1976年 D.1956年

3、证券公司经办经纪业务,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买卖证券的__。A.责令改正

B.处以成交金额5%以上20%以下罚款 C.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D.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4、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__,应当由承销团承销。A.1000万元 B.3000万元 C.5000万元 D.1亿元

5、关于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保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中小企业板块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中设立的一个运行独立、监察独立、代码独立、指数独立的板块,集中安排符合主板发行上市条件的企业中规模较小的企业上市

B.中小企业板是现有主板市场的一个板块,其适用的基本制度规范与现有市场完全相同,适用的发行上市标准也与现有主板市场完全相同

C.中小企业报必须满足信息披露、发行上市辅导、财务指标、盈利能力、股本规模、公众持股比例等各方面的要求

D.中小企业报是现有主板市场的一个板块,其适用的基本制度规范与现有市场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6、基金自基金合同生效日后不超过__个月的时间起开始办理赎回。A.1 B.2 C.3 D.4

7、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作为__,依法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A.委托人 B.受托人

C.资产管理人 D.代理人

8、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的申购、赎回清单应包括下列哪些内容__。A.最小申购、赎回单位对应的各成分证券名称、证券代码及数量 B.可用现金替代的各成分证券种类及溢价比例

C.可以替代部分的现金占申购、赎回市值的现金比例上限

D.必须用现金替代的各成分证券种类及替代金额;最小申购、赎回单位中的预估现金部分

9、系列基金的特点是__。

A.多个基金共用一个基金合同 B.子基金独立运作

C.子基金之间可相互转换 D.以其他基金为投资对象

10、在中国境内申请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开发机构应向__等窗口单位递交债券发行申请。A.财政部

B.中国人民银行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D.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11、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经营证券经纪业务已满()年,且已被中国证券业协会评审为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A.1 B.3 C.5 D.7

12、__应该由主承销商或其他具有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机构出具。A.财务顾问报告 B.审计报告 C.评估报告

D.买卖上市公司股票情况的自查报告 E.盈利预测报告及其审核报告

13、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且经营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一项以上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__。A.5000万元 B.1亿元 C.2亿元 D.5亿元

14、下列不属于记名股票特点的是__。A.便于挂失

B.股东权利归属于记名股东 C.可以一次或分次缴纳出资 D.转让相对简单,不受限制

15、下列属于社会公益基金的是__。A.科技发展基金 B.医疗保险基金 C.福利基金

D.文学奖励基金

16、根据联合资产管理计划的相关规定,计划运行后,证券公司和托管银行向客户提供管理报告和托管报告的周期是__。A.每3个月 B.半年 C.每9个月 D.每1年

17、下列关于ETF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有__。

A.ETF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交易方式:二级市场交易ETF,即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B.ETF的双重交易特点表现在它的申购和赎回与ETF本身的市场交易是分离的,在二级市场分别进行

C.ETF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交易ETF,即进行申购与赎回;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ETF,即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D.ETF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独特的双重交易机制

18、开放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取决于__。A.基金总资产值 B.供求关系 C.基金净资产 D.基金单位净资产值

19、关于证券承销,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__。

A.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的,发行人应当同证券公司签订承销协议

B.发行人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

C.证券承销采取代销或包销方式

D.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股份应当采用包销方式发行

20、下列选项中,不具有结算代理人资格的金融机构的是__。A.外资商业银行 B.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C.股份制商业银行 D.烟台住房储蓄银行

21、关于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A.系统风险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B.系统风险会对所有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能通过多样化投资而分散,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C.系统风险来自企业内部,单一证券有时可以抗拒和回避,但效果不好,因此称为不可回避风险

D.现实生活中,所有企业都受系统风险的影响

22、在我国,证券交易所专用席位是用于__交易的席位。A.A股股票 B.B股股票 C.国债 D.基金

23、股指期货的套利类型有__。A.期现套利

B.市场内价差套利 C.市场间价差套利 D.跨品种价差套利

24、()是指发行后,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持有者将它转换成其他种类股票的优先股票。

A.参与优先股票 B.可转换优先股票 C.非参与优先股票 D.不可转换优先股票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6

摘 要 资产证券化产品潜存的重大风险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更应注重风险的控制与规避。本文先介绍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再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风险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或者金融机构将缺乏流动性的,但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重组构建成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为支撑向金融市场发行资产支撑证券,出售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流动性

商业银行“借短贷长”的现象,使其流动性风险加大,资产证券化可将贷款期限较长的资产重组成资产池,并发行资产支撑证券,从而获得现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了流动性风险。

2.转移分散风险

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累积了潜在的不良资产风险,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撑证券,把这些不良资产通过资本市场产品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将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给投资者。

3.降低融资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以资产池为支撑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由于有信用增级机构的担保,其信用等级要比其他长期信用工具更高,具有较高等级的证券利息率就越低,发给投资者的利息就越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收付款等服务,开辟新的收入途径,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4.优化资产负债表

巴塞尔协议Ⅱ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4%,商业银行为了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必须保有与所持资产相对应的资本。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池支撑证券,将重组的资产移到表外,释放了相应的资本,同时通过出售资产支撑证券,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收入,从而减少负债。资产证券化的这种双重释放功能优化了资产负债表,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

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当前,虽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是最重要的信用衍生工具之一,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潜存的重大风险,由此资产证券化受到许多非议。随着金融危机的渐渐远去,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更应加强资产证券化风险方面的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补救机制,全面防范资产证券化产品潜存的重大风险,下面就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法律政策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环境风险

(l)市场风险,经济运行是有一定周期的,一个周期循环包括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证券市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部分,当然也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随经济周期的循环而起伏变化,被证券化的资产也必然受到经济周期循环的影响。防范此类风险,首先要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准确预测周期的波动性,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其次,选择最佳时期进行资产证券化,经济复苏时期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最好,此时经济向好,产品价格也会上涨,商业银行提前回收的资金就会增加。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个重要问题,它限制证券化产品的发展, 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不足就会导致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地热情不够,产生很高的流动性贴水,成为制约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瓶颈,同时证券化的成本也会增加,导致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失败。解决流动性风险有两种途径:第一,对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进行信用增级,提高该产品的信用等级,从而提高投资者购买热情,缓解流动性风险。第二,争取流动性便利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降低流动性风险。

(3)利率风险,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一方面改变资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当市场利率提高时,投资者就会迅速撤离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向银行储蓄等其他投机机构,从而具有提前偿付特征的证券化产品销售将会受到极大影响,造成发起人和银行的巨大损失。另外,利率的波动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变动呈反向关系,利率的提高会降低证券化产品的价格,此时若投资者在到期日之前出售证券,其收益将会受到损失。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办法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分散和转移。如利率互换、信用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都是比较好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工具。这些工具中利率互换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

(4)购买力风险,购买力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国内物价水平上,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水平上涨,导致投资者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资产证券化的资金回笼。第二,表现在国际汇率水平上,本币的升值会造成国外投资者的购买力降低,进而影响投资者买卖证券化产品,使证券化产品的资金回流出现困难。此类风险也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防范,如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

2.法律政策风险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正在探索和试点中,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经验十分不足,有关的法律政策的建设滞后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国家至今尚未正式出台任何相关法律,资产证券化的实施也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审批的方式来推动,制度的保证不足,从而面临着较大的法律政策风险。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法律、会计、评估和税收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实行统一的监管和协调,才能有效地规避法律政策风险。

(二)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技术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合约的违约产生的风险,在资产证券化中主要表现为出售的证券化资产回收的现金不能及时支付本金和利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涉及到债务人、发起人和第三方,其中任何一方违背合约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因此信用风险又可分为债务人信用风险、发起人信用风险和第三方信用风险。分析如下:

(1)债务人信用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还贷信用的贷款违约风险,资产证券化的对象为银行贷给借款者的贷款,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利益相关者。第二,早偿风险,即债务人提前偿还贷款的风险,债务人的提前偿付造成严重的危害:一方面,扰乱了基础资产池的现金流,可能会造成现金流不足或者没有的现象,进而造成整个资产证券化链条的紊乱。另一方面,当利率下降时,证券化的产品价格便相对上涨,可贷款的提前偿付抵消了这种上涨的空间。对固定利率贷款而言,利率的下降更容易使债务人提前偿付,造成投资人面临着再投资风险。

对于债务人的违约风险的控制,在贷前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个人信用、借款动机及还款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来控制,在贷后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对债务人进行实时跟踪,当违约风险增大时,及时催款,实施保护措施,进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早偿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在贷款合同中明文规定不允许提前偿付贷款;另一方面,可以对提前偿付进行处罚,债务人提前偿付必须支付罚金,从而提高提前偿付的成本,降低风险。

(2)发起人信用风险,作为发起人的商业银行存在着欺诈风险,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大都是其内部人员,若其中任何一人发生欺诈行为都可能影响到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所以发起人应该建立严格的内控体系,对从事资产证券化的内部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内部人员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规避此类风险。

(3)第三方信用风险,第三方是指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除发起人、债务人、以及投资者以外的交易参与人。第三方风险主要有:第一,受托代理风险。指受托代理人的代理不当影响资产池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过程。第二,服务商风险。该风险是指服务商由于自身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履行服务职责或不能及时的履行职责,进而影响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第三,信用增级机构风险。是指信用增级机构本身的信用级别的下降,其提供的信用增级将大打折扣,进而影响担保证券的信用等级。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可以通过选择信用高、实力强的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目的机构(SPV),来规避受托代理风险;可以通过对服务商进行尽职调查,选择信用和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从而规避服务商风险;也可以通过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信用增级机构或聘用与担保资产相关度较低的国外信用增级机构,来达到降低信用增级机构风险的目的。

2.技术风险

(1)资产重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首先要对资产进行重组构建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为支撑发行证券。但并非所有资产都可以进行资产重组,以构建资产池,进行资产证券化。只有那些未来现金流可预测且相对稳定的资产才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对资产科学的判断、选择及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选择不合适的资产就会导致资产池的现金流不稳定甚至出现“断流”,使发起人或担保机构面临着支付风险。防范该类风险最主要的提高资产池品种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进行科学的判断、选择和组合,构建具有优质资产质量的资产池。

(2)破产隔离风险,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大问题,真实出售是指发行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SPV,其目的就在于破产隔离,当发起人面临破产风险时,出售的证券化资产不属于为破产财产,从而将发起人的破产风险和投资人及其他当事人的风险隔离开来。因此,发起人出售给SPV的资产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真实出售”标准,从而隔离发起人的破产风险与投资人及其他当事人的风险;SPV和发起人不能有任何的资本纽带关系,两者必须保持相互独立;另外SPV本身必须远离破产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破产隔离风险。

(3)信用增级风险,投资者依据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及时、准确、完整的信用评级报告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降低投资的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不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不透明的信用評级过程以及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的缺失,更严重的问题是有的评级机构为了让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故意美化资产和蓄意提高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级别,致使广大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所以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增级制度,灵活使用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两种方式达到防范信用增级风险的目的。

(4)产品定价风险,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该证券能否成功发行,因此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品的定价是最重要的环节,影响证券化产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种,如基础资产的收益、信用增级、产品的设计技巧等。若对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过低,投资者就会对该产品失去兴趣,致使该产品缺乏吸引力,甚至有被金融市场淘汰的可能。若定价过高,就会累积大量的风险,当产品价格降低时,投资者的损失就会蔓延,进而可能造成整个体系的风险。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必须合理确定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定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参考文献:

[1]杨宽,王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浅析.华商.2008(10).

[2]邵悦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义及风险分析.现代商业.2010(03).

[3]孙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浅析.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翟荣法,男,(1981-),安徽合肥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Email:zhairongfa@126.com

资产证券化特性及其内在风险简析 篇7

资产证券化是指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通过先进行破产隔离、再进行真实销售、同时辅以信用增级形式和有限追索条款等机制, 最终形成资产组合, 并在资本市场上发行的行为。

(一) 资产证券化的特性

1. 净现金流量。

发起人拟用于资产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必须有着稳定的现金流量净额, 即债务人每年偿付的信贷本息在抵减了相关的运营成本后, 现金流量净额应当为正。同时, 在未来一段确定的时间内, 这些净现金流量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当信贷资产被证券化并上市交易后, 资产证券化证券的本金以及利息会通过资产池产生的净现金流入来进行支付, 信贷资产的风险与原持有人承担的风险完全被分开, 类似于优质资产通过资产重组后上市。

2. 真实销售。

发起人将拟用于资产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从原来的总资产中完全剥离出来, 完全真实的出售给一个为进行资产证券化而专门设立的具有信托人特性的机构SPV。SPV是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完全独立的类信托的实体机构。这种特殊的信托机构是实现证券化资产破产和隔离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破产隔离。

资产一旦被销售给SPV, 发起人就不需要对这一资产所引起的任何价值损失承担责任。如果SPV的资产发生了损失, 或者导致SPV破产, 也不会涉及到发起人的资产价值。反过来说, 如果发起人出现了破产的情况, 其资产损失也不会涉及到SPV中的资产价值。这种交易结构使原始权益人的资信等级和能力与资产组合的债务清偿能力被完全分割。

4. 信用增级。

如果发起人出售的资产信用状况不佳, 则可能引发对应的资产化证券的高风险, 这时就可通过信用增级的方式提高其信用质量。一般来说, 发起人可以将投资者按照优先/次级划分等级来参与结构证券;其次可以通过信用级别较高的专业金融担保机构对资产进行担保, 进一步来提升证券的信用级别。

5. 有限追索。

从性质上来看, 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持有的实际上是SPV发行的债券, 因此这些投资者更准确的来说是SPV的债权人, 通过上述真实销售以及破产隔离的手段, 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的债权追索只能到SPV为止, 不能追索到原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

(二) 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方式, 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和投资人都提供了极大的好处, 现已成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之一, 为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1. 对发起人的意义

(1) 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从发起人的角度来看, 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 这种金融产品可以使相对较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 发起人能够补充流动性资金, 提高资金投资效率。

(2) 获取低成本的融资。资产证券化为发起人提供了相对有效和成本较低的筹资渠道。与银行或其他资本市场筹资方式相比, 资产证券化市场进行筹资的成本要低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当资产证券化进行了信用增级之后, 资产质量得到了提高, 从而发起人需要付给投资者的利息就会相对较低。

(3) 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 金融机构可以将部分期限长或流动性差的资产予以出售, 另一方面就可以将资本投资于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也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置换, 将长期贷款的短期资金置换为一种长期资金来源, 最终可以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2. 对投资者的意义

(1)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担保类的证券, 并且给投资者提供了比政府债券更高的预期收益。资产证券化品种丰富了基差投资工具的品种类别, 从而使投资者对资产处置有多种选择, 同时可以分散、降低金融资产的风险。

(2) 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一般的说, 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会倾向于选择政府债券等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 相反的, 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则可以选择投资于股票或者是资产证券化债券这类衍生金融工具。

(3)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一般的说, 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低风险产品, 与基础资产相比, 其风险权重要低很多。金融机构可以相应扩大金融资产的投资规模, 以提高资本收益率。

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从对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和优势的分析可以看出, 资产证券化从其制度设计上环环相扣, 在分散风险、提高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即使是这一看似完美的设计, 由于信贷资产本身风险, 以及证券化过程中多个参与利益方利益诉求的不同, 使资产证券化产品发挥出反复放大风险的特性。

(一) 信贷资产风险

信贷资产风险源于资产本身质量以及对资产质量影响的外部因素, 与证券化并无直接关系, 但与资产未来产生现金流的确定性、现金流数量以及现金流的稳定性有关, 例如债务人违约、提前偿付、外部环境如利率变化、汇率变化等各种因素有关。

1. 违约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违约风险是指参与主体对其参与合同违约造成的可能损失, 这种损失一旦发生往往引发连锁反应, 是资产风险中最大的风险。

2. 债务人提前偿付风险

提前偿付风险就是指信贷资产的债务人因可以随时对部分或全部资产余额进行提前支付, 从而导致相应信贷资产的净现金流入不稳定的风险。

在很多情况下, 债权人会允许债务人在不支付惩罚成本或者支付较低的惩罚成本情况下, 支付部分或全部的资产余额。一旦债务人选择还款额度超过了每期计划支付额, 就会打乱资产支持证券的本息偿还计划, 进而出现无钱可付的现象, 从而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3.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的变化而使信贷资产遭受贬值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 资产证券化的价格与利率成反向变化, 一旦市场利率走低, 由于资产证券化到期本金和利息是固定的, 则按照时间价值贴现为现货价格就会相应走高以补偿投资者, 反之则亦然。

(二) 交易结构风险

交易结构风险与信贷资产本身无关, 而是在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信贷资产信息披露不完善, 信用增级机构道德和职业能力风险, 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 SPV尽职不够或相关法律不合理不完善等造成的风险。

1. 信贷资产柠檬化风险

柠檬化是指市场信息不对称, 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支付平均价格, 使质量低的卖者更愿意成交, 质量高的卖者则被迫退出市场。

当资产证券化风险敞口的管控严重依赖于发行方时, 相关信息都集中在发行人和SPV内部流转, 就会导致柠檬化风险的发生。因此, 资产证券化首先需要构建权责明晰的信贷资产风险管控运行机制, 避免风险管控模糊化所出现的道德风险。

2. 信用评级机构风险

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精密设计, 较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 很多投资者都是参考了评级机构意见后购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 如果评级机构能够尽职尽责的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给予准确客观的评级, 则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能够在可控范围, 然而事实并不尽然如此。

评级机构在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时就有可能会面临囚徒困境的问题。假设在评级市场中只有A和B两家评级机构提供评级服务, 如果A机构坚持进行客观的评价, 而B机构出于本机构的利益角度考虑而选择了隐瞒资产风险的情况, 则B就可能会得到全部生意, 反之亦然。这反映出评级机构面临的道德风险。

3. SPV的风险

SPV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 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破产风险隔离, 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将资产真实出售给SPV的方式, 避免如果因为发起人破产而将该资产列入破产清算的可能, 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SPV自身就不能破产。但是在国外的实际业务中, 充当SPV的一般为大型的信托公司或其它各类的大型金融机构, 从事的并非单一业务, 这样该机构的其他金融业务的风险会被摊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 从而增加了SPV的破产风险。

三、小结

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衍生品,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就得到了迅猛发展, 其对金融衍生品理念的发挥, 精巧的设计, 复杂的操作以及产生的巨大的经济影响都令人叹为观止, 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过度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又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虽然次贷危机并不是资产证券化的必然结果, 更应该被认为是监管缺失条件下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危机的爆发。但资产证券化又确实在这场危机中, 通过其传导机制使得风险链条延伸至前所未有的长, 进而让隐藏的风险波及到了资本市场, 使次贷风险的迅速扩张变为可能, 并且让更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了损失。超长的风险链条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因此, 正确使用这一金融创新产品、警惕其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互推风险增长的后果、防止其连锁作用所导致的恶果, 将是我国发展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一个长期课题。

摘要:2006年开始从美国爆发进而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 各国金融界普遍认为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是美国发起最早, 运作最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形式。当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 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 直接导致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 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账增加, 随之造成MBS违约案增加, 并逐渐席卷整个金融市场。本文尝试对资产证券化的内在特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探讨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和参与其中的各方的作用, 以及由于其先天造成的缺陷而产生的各类风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SPV,破产隔离,信用增级,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兵, 高鹏程.金融风险转移的再审视与金融监管理念之更新[J].学术论坛, 2010.

[2]张长全, 杨红伟, 贾将贤.我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研究[J].学术界, 2010.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篇8

资产证券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出售,最终获取融资。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继续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深化法治化建设,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该报告还强调了,要不断探索基础设施等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增强资产流动性、获得低成本融资的重要方法,确实应该得到政府的鼓励,但是更应该防范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特点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相对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银监会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我国正式踏上了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但是在2009年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幸的进入了停滞阶段。直至2012年5月,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才得到重启。在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开始爆发,两年共发行产品逾9000亿元,市场规模是2013年末的16倍。

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资产证券化主要由政府进行监管和控制。我国在2014年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至今也不允许资产支持证券的再证券化。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我国在2015年总共发行1386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金额达到了5930亿元,同比增长79%,市场存量也达到了惊人的7178亿元,同比增长128%。

资产证券化市场更加多元化。基础资产更丰富,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基础资产类型更多样化;产品结构有所创新,次级档公开发行等;投资主体更丰富,引入了R Q FII资金参与了认购投资。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现状

很多经济学家们认为,资产证券化转移了自身信贷风险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各方面的风险。

1. 基础资产合规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的前期,要确定基础资产是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各项条件,防止证券化的失败。在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如今资产证券化的技术更加复杂,受托机构、发起机构对基础资产的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如果基础资产的信息不能得到完整的披露,很容易引起转移资产的信息不透明。

2. 定价风险。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买卖双方的价格是否合理往往是资产证券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不能够对基础资产池未来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判断,或采取的资产重组方式不当,很容易使资产支持证券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最终导致定价不当。

3.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如果企业通过次级债券提升资产池的信用,或者不符合会计准则,最终需要终止确认资产,此时需要和投资者共同承担信用风险;当企业将基础资产的所有权进行了转让,但是发生违约时,投资者还是会要求发起人进行一定的赔偿,企业往往为了维护声誉受到经济损失。

4. 流动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就是转移和分散资产的风险、增强流动性,而金融资产只有进入到市场中才能够拥有较好流动性,使投资者实现投资自由,随时购入或出售证券,才能拥有广泛的市场。否则,风险只能在少数经济体之间转移,不能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1. 立法不够,监管不足。

全面统一的法律环境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在2009年才发布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对银行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进行控制,但是对其他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并没有提出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另外相关的证券类型、管辖权的归属问题也是需要明确的。

2. 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严。

虽然在发行时,在发行说明书注明了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风险,但是对风险计量的依据和方法披露的还是不够,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基础资产后期的管理和运营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企业对基础资产和偿付情况进行详细和持续的披露。

3. 会计和税收制度不健全。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涉及的会计处理肯定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不同的,但是我国对于涉及的会计和税收制度还不全面。由于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于继续涉入资产的价值如何确定等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不能够满足资产证券化对会计处理的要求。

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合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果发起人和SPV(特殊目的主体)没有对基础资产的信息没有进行充分的披露,很有可能会引起投资者低估对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最终降低交易效率,甚至造成证券供需双方的经济损失。

因此,监管机构应该提高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信贷资产的账龄、债务人、资产信用评级及其依据等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并督促发起人对基础资产的管理工作。

虽然我国的监管机构也已经建立了信息披露的框架,但是为了降低基础资产带来的合规风险,还需要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细化、更标准化和更透明化。

(二)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量其实很小,比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主要银行持有至到期的形式为主,交易性持有比较少,相对而言企业资产证券化较好,但是流动性也比较低。我国在2015年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但是总的来说,水平还是较低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我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改善:坚持将资产证券化产品品牌化,形成口碑;引入做市商制度,促进价格发现,不断形成市场约束;引入更多非银机构合格投资者,培养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市场的交易动力。

(三)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和顶层制度

要实现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只有解决投资者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才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交易等规则是由多个监管部门出台的,法律效力比较低,并且在会计处理和税收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如我国台湾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我国可以参照其他证券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的立法,确立统一的制度设计,建立的法律法规要在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规范、会计处理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给予详细全面的规定,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指引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总结了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存在的特点。之后,发现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的各项风险等,由此发现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存在着立法不够、监管不足、对信息披露要求不严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等建议。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篇9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可以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作为支持资产, 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该资产的支持证券的一种融资手段。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 多由银行、金融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发起。在2013年我国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占比为68%, 居主导地位。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 资产证券化的理念才被引入, 2005年才开始试点运用, 此后又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点中断。2012年5月17日, 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 这意味着沉寂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新开启了大门。随着近期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如今的市场热点。

尽管资产证券化有诸多优点, 但它的风险十分值得警惕。我国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经验不足, 未来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必须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保障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因此, 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诸多风险, 也有诸多的分类方式。本文按照风险产生的来源, 将其分为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和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两类。

(一) 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反映的是信贷资产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资产, 其自身还本付息能力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收益的来源正是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基础资产的质量好坏是影响其产生现金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和提前还款风险。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 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对它们所承诺合约的违约所造成的可能损失。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中, 根据涉及主体的不同,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原始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基础资产的质量上, 包括基础资产各级别的贷款余额比例、贷款集中度、行业分布、期限结构等。

2. 提前还款风险。

提前还款风险是指, 债务人在既定的还款时间超出还款计划所规定的还款额度偿还抵押贷款本金、造成资产池的现金流量失衡所造成的可能损失。提前还款受到债务人自身的财务状况影响。此外, 市场利率的变化和其他融资成本的变化等因素, 也是导致债务人提前还款的原因。

(二) 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

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由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其实与普通信贷资产的风险相似, 而由于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则是其所独有的。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交易结构风险和参与主体风险等。

1. 交易结构风险。

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交易结构能否实现破产隔离。破产隔离的存在, 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独立于融资者也即资产发起人的经营状况或整体信用。不能实现真正的破产隔离的交易结构将带来风险。比如, 在很多情况下, 难以确认支持资产的转移是否构成了法律上的销售。发起人通过向SPV销售支持资产进行融资时, 有时会附带一些特定的义务, 比如发起人仍然保留对基础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此时该项交易的性质可能不被认定为产权转移, 而是担保融资。这样一来, 破产隔离就未能实现。一旦发起人破产, 基础资产就有可能被追索, 导致资产证券化失败。

此外,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也可能对现金流造成不确定的影响。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具备结构化安排, 比如优先/次级结构、本金/收益账户、加速清偿和违约事件等设置, 将导致其现金流支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对此类风险进行分析时, 要根据交易文件中对现金流支付机制的规定, 综合考虑证券本金和利息偿付顺序、再投资收益、提前偿还事件、回购条款、违约和加速清偿事件等等。比如, 违约事件触发后, 支付顺序可能发生变化;加速清偿事件后, 次级期间收益不再获付, 从而不再对优先级份额的偿还提供内部增信等。

2. 参与主体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参与主体较多, 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级公司和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为确保证券化交易的顺利进行并完成, 各参与方都应切实履行相应的义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能影响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质量。因此, 在评价风险时, 还要考虑各个参与主体的各项资质。具体来讲, 参与主体风险包括受托机构的违约及破产风险、专业机构的失职风险等, 比如资产评估报告或会计报告不实, 法律意见书结论错误等等。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基于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集中在基础资产和证券化过程两个方面。

对于基础资产所产生的风险, 资产组合是综合控制基础资产风险的基本方法。要审慎挑选支持资产组合, 实现基础资产质量的风险分散, 个别基础资产发生违约、提前偿还等情况时, 不会影响到整个资产池的稳定性。具体来讲, 可行的措施有:使资产池来源尽可能多元化, 资产池中所汇集的资产及其债务人分布在不同地域或行业;控制单项资产占资产池份额在一个较低水平;信贷资产期限应与证券化产品期限相似, 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等。

对于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 控制交易结构风险的有效手段是尽量确保破产隔离的实现。由于法律认定标准上存在难度, 可参照过往成功案例, 向有相关实务经验的机构咨询, 可事前向管理当局确认, 以降低证券化交易风险。而对于参与主体风险, 为防止受托管理人违约, 可要求其提供违约担保来加强其履约压力, 确保投资者因其违约而遭受的损失得到赔偿。对于专业机构, 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聘用那些声誉好、专业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参与到证券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袁宏泉.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要防范风险[J].银行家, 2006 (3) 50-53.

[2]罗斌, 曾祥英.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的博弈分析[J].武汉金融, 2006 (1) :28-29.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10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舞弊风险

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安排往往较复杂, 很难从形式上辨别出交易的实质, 加上当前会计规定中的一些薄弱之处, 为投机和舞弊提供了机会, 因此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能成为一种投机手段和舞弊途径, 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

1. 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盈余操纵。

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的转移行为究竟是“真实销售”还是“抵押融资”, 对各交易相关人有重大影响。如果是真实销售, 发起企业应将基础资产终止确认并从资产负债表剔除, 同时针对这项资产转让收到的对价确认为收入, 并核算损益, 即对基础资产进行表外处理。如果是抵押融资, 发起企业应继续确认基础资产并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 即表内处理, 证券化收入则记为负债。当然, “真实销售”而实现破产隔离才是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与本质。

表内处理较表外处理有积极的税收影响。表外处理法下, 企业对真实销售产生的收益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同时, 销售资产应征收营业税, 并按购销合同税率征收印花税。表内处理法下由于不确认损益所以不需缴纳所得税, 转移质押资产也不需缴纳营业税, 只是按照借款合同缴纳印花税。

不同的企业需求不同, 若会计处理上不能明确划分“真实销售”还是“抵押融资”, 资产证券化就可能成为企业为达到融资、避税等目的而操纵盈余的工具。例如, 为了融资或高估收益而将实质上是担保融资的业务伪装成资产证券化业务并进行表外处理。或者为了避税, 将实质上属于真实销售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伪装成担保融资并进行表内处理。

2. 利用资产证券化转移优质资产。

例如, 将优质资产作为基础资产以较低售价转移给实质上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特别目的载体, 并以此向母公司、关联公司或实质上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企业定向发行债券, 这些优质资产还可能实际上被母公司、关联公司使用。这相当于企业廉价出售资产或收益权, 而优质资产的超额收益却被母公司、关联公司占有。这种做法可能导致: (1) 母公司掏空下属上市公司; (2) 利用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的特性, 在企业破产前转移优质资产, 从而损害企业原有无担保债权人的利益; (3) 在企业民营化、私有化等改制过程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相关会计规定中尚未明确如何定价的领域以及缺乏定量规定的领域等都可能为舞弊提供机会。

3. 利用资产证券化的表外融资进行舞弊。

要实现表外融资, 作为发起人的企业除了应将基础资产“真实销售”给特别目的载体之外, 还要符合会计核算中企业不合并特别目的载体的要求。但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规定的漏洞千方百计不合并特别目的载体, 然后通过将劣质资产转移给特别目的载体进行证券化融资, 从而实现表外融资, 美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例如, 安然公司不恰当地利用特别目的实体 (特别目的载体的主要形式) 符合特定条件不合并报表的会计惯例, 低估了数亿美元的负债。

二、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建议

进一步完善会计处理、合并及信息披露等会计规定是防范来自企业证券化的舞弊风险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05年以来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规定, 但是大多数是针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涉及一般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1. 会计处理。

在对“真实销售还是抵押融资”进行判断时, 追索权 (担保) 、剩余利益、服务权、回购权利和义务等是经常困扰我们的因素。它们的存在本身并不破坏法律上的“真实销售”, 但是“多少数量”决定了资产交易的性质。例如追索权问题, 出让方 (发起人) 的追索权如果没有高于以资产的历史记录为基础合理预期的资产违约率, 就是适度的;而全额的追索权将使资产出让人要承担一切与资产有关的风险和损失, 交易应被定义为担保融资。这些因素常常导致“部分销售、部分担保融资”现象, 需采用后续涉入法。会计准则是否应就这些因素“数量上的变化”如何引起资产交易性质的改变予以明确, 值得探讨。

(1) 有关继续涉入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不够清晰和全面。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 继续涉入资产的程度是指“该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发起人面临的风险水平”, 但是这涉及主观判断, 因为基础资产的变动使发起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在事前只能是一个估计值, 况且该估计值到底该如何计量也未明确。虽然在会计准则讲解中列举了部分例子, 但这些规则性的规定不够全面, 这都为企业投机和舞弊留下了操作空间。

(2) 建议明确服务权的会计核算。为了保证基础资产的顺利回收获利, 服务权通常保留在发起企业处。发起企业按每期收到的服务费收入减分摊的服务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服务费用, 确认每期的服务损益。但是, 服务费合约在现实中常被用于调节资产转让价格, 当所获服务费大于正常服务费时, 相当于增加了资产出售的收益。

(3) 建议明确剩余利益的会计核算。资产证券化考虑到资产违约损失、服务费用、潜在损失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往往是以一定的折扣销售资产。一旦资产未如所预期的那样发生损失, 由此节约的费用和资产再投资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实践中, 常常设置“利差账户”来储存基础资产上的现金流在偿付完证券和相关费用后的余额 (剩余利益) , 并最终按合同规定的分成比例在发起企业和SPV中分配。

(4) 有必要对清除期权的会计处理进行明确规定。清除期权很常见, 它属于回购类型中的一种, 但是不影响控制权的转移。所谓清除期权, 即当未偿资产余额或收益余额减少、受益人权益成本变得相对高昂时, 发起人可将资产买回, SPV用其所支付的款项清偿权益, 提前结束运作以节约成本, 提高效益。

2. SPV的合并问题。

安然事件之后,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颁布的第46号解释《可变利益实体的合并》 (FIN 46) , 对《会计研究公报第51号——合并财务报表》 (ARB51) 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94号》 (FAS 94) 重新做出了解释, 提出了新的合并方法———可变利益法。这种方法将控制以及合并建立在特别目的实体的收益或损失潜在变动的基础上, 如果某一特别目的实体不能在其参与方之间有效地分散风险, 则该实体应由主要受益人合并。主要受益人是承担实体大多数预期损失、享有实体大多数预期剩余收益的企业;如果某一企业承担实体的大多数预期损失, 而另一企业享有实体大多数预期剩余收益, 承担损失的企业作为主要受益人;如果不存在主要受益人, 则该实体不被任何一方合并。FIN 46的颁布, 标志着将“有效经济控制”概念作为合并基础, 也推动了美国会计准则从规则导向性准则向原则导向性准则的转变。“有效经济控制”概念可以避免因精密计划的制度安排而模糊合约的真实经济意义。

我国目前对SPV合并问题制定的特殊规定主要体现在第33号准则的应用指南中, 也汲取了“有效经济控制”的理念, 它规定判断母公司能否控制“特殊目的主体”应考虑的因素有: (1) 为融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特定经营业务的需要直接或间接设立特殊目的主体。 (2) 母公司具有控制或获得控制特殊目的主体或其资产的决策权。 (3) 母公司通过章程、合同协议等具有获取特殊目的主体大部分利益的权力。 (4) 母公司通过章程、合同协议等承担了特殊目的主体的大部分风险。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安排较复杂, 若原则规定中缺乏一些细节规定和量化规定, 容易存在企业舞弊或投机的空间。例如:对何为“间接设立特殊目的主体”没有进一步具体化, 主观性较强;对“大部分利益的权力”以及“大部分风险”的相对数量问题没有明确;当获取大部分利益的权力的实体与承担大部分风险的实体不是同一实体时, 特殊目的主体应被哪个实体合并?这在规定中也没有提及。

3. 会计信息披露。

由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和实践都走在企业资产证券化之前, 目前我国只针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定了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专门规定, 针对企业的规定尚属空白。笔者认为, 制定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定对防范相关舞弊是十分必要的。

(1) 真实销售与抵押融资, 披露规则应尽量可比, 以防止企业利用披露规则的不同而进行刻意的合同安排以掩饰交易的经济实质。

(2) 应全面、充分地披露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及对相关企业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的IAS 32、IAS 39、IFRS 7、IAS 27以及FASB的SFAS 1140等有关企业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适用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较多, 如SFAS 1140披露准则除了要求企业披露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会计政策、现金流量、关键假设以及公允价值对关键假设变动的敏感程度, 还要求披露以下内容: (1) 资产组合的现状以及预计损失; (2) 由于提前支付、损失及折扣率的不利变化减少权益的公允价值的测试; (3) 本期特殊目的的主体与转让人之间全部的现金流量; (4) 转让人期末拖欠债务以及净信用损失。笔者认为, 为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防范企业利用资产证券化“混水摸鱼”, 我国的会计规定可考虑包含以下披露事项:基础资产的面值、合约金额及减值事项;SPV与发起人是否有关联关系;与后续涉入资产有关的信息, 包括后续涉入资产的成因、种类、金额以及与后续涉入相关的证券化条款;会计确认、计量和SPV合并等会计政策;有关现金流的预测及收益分析。

(3) 由于需要披露的内容较多, 是否可考虑区分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 并且为定量披露制订原则性规定和相关具体规则。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和审计问题探讨” (编号:Y20070092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立足会计视角, 探讨了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能产生的投机和舞弊风险, 指出了相关会计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舞弊风险,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11

摘要:ABS是一种以抵押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方式,ABS典型的特点对象广泛,以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作为标的。ABS作为一种证券化方式,对公司融资创新与风险管理意义重大,本文试这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ABS;融资;风险管理

一、ABS资产证券化方式的基本内涵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走向成熟,金融创新正在改变着资本市场的格局作为近20年来最具生命力的金融创新工具一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正进入一的时期。为了理解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本文坚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发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动因,并试图从数据的逻辑中寻找证据,以期能提出资产证券化国的实践突破方向。

ABS作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应用延伸和发展,其涵盖了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信用贷款、商业应收款、固定资产租金,基础设施收费等领域,其核心的思想是:以标的资产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向投资者发行债券,从而达到资产变现的目的。

二、ABS带来公司融资创新方式创新分析

ABS资产证券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创新性,资本证券化是间接融资的直接化,打通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通道,构建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机制。

1ABS为中国企业开辟了全新的融资途径与产品。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过分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大量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银行必要的信用评级,被挡在银行的门外,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资本,这种融资需求之大,已达万亿级的规模,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就是很好的例证。ABS资产证券化带来了这样的融资机会,企业不管大小,只要拥有能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资产转移和信用增级的技术处理,就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融得资金。

股票具有比较的高风险,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于有基础资产的支持,并经过了专业机构的信用评级,投资风险明显要低得多;而比之国债,ABS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的收益更高,所以,它是介于股票和国债之间的一个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是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理想的投资组合对象。

2ABS能够增加资产的流动性。银行持有的房产抵押贷款是中长期的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而企业持有的物业或大型装备,也有同样的特性。ABS资产证券化使得这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能提前变现,从而降低了银行或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并解决了可能出现的短期资金窘迫问题。

3ABS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关系民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比如高速公路、桥梁、码头等,资产证券化能以这些设施的未来收益现金流作为支持,通过证券化技术的处理,把基础设施资产变现,使得政府的投资能迅速回笼,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加快了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在这个意义上,ABS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如同投资的助推器。

三、ABS发展方向与风险管理分析

我们发现,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驱动力来源于经济实体的融资需求如,银行将其长期信贷资产通过证券化方式提前变现,可以优化其存贷结构,增强抗能力;大型企业通过将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负担,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中小把应收货款或者存货进行证券化,可以融得相对成本较低的资金,支持企业的发展。观察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和支持证券ABS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方向。那么,应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进行风险规避和管理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1最安全可靠,风险比较低的是商业银行的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是住宅贷款是商业银行增长最快和最优质的资产,但中国正处在贸易顺差快速增企业储蓄过剩的宏观环境之下,银行的流动性十分充沛,而中央银行抑制中长期投资的意图明显,所以,银行目前并没有实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动力。

2ABS可以中小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由于在信用评级上的先天不足,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在现有的法制规范之下,中小企业以其商业应收存货为基础资产,通过证券化技术处理,可以使发行的证券获得比中小企业本身更高用评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是最具生命力的证券化产品。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的财富积累,会最大的程度地释放在房地产业上,但投资房地产面临的是投资大、周期不易变现的问题,因此,REITS应运而生,它可以使投资者一方面获得专业管理之下业租金收益,另一方面又获得房地产升值带来的资本收益,而且,REITS降低了投资门使得公众投资者可以较少的资本分享到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盛宴。

资产证券化实施风险 篇12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个人贷款和其他债务工具进行打包,将被打包的资产转化为一种证券或各种证券,同时提高这些证券的信用等级或评级等级,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Leon等1996)。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量收入的资产组建资产池,并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和技术(陈洪,2007)。

Andreas等(2006)认为,除了作为一种灵活和有效的募集表外资金的来源外,证券化也作用于:(1)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工具,减少了资金的经济成本,又最小化了调整资金的需求;(2)多样化了资产暴露(尤其是利率风险和货币风险);(3)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和达到了资产负债表的要求;(4)克服了外部金融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的代理成本(如“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问题);(5)提高了资产流动性的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增强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将中介融资同直接融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最优金融结构体制;资产证券化使得融资由依据整体资产变为依据部分优质资产,从而革新了融资评审通过机制(孙俊东,2007)。

二、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原理

资产证券化交易一般包括资产发起人(或实体),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资本市场投资者等。其基本流程一般包括确定证券化资产,组建特殊目的实体,证券化资产池的构建和筛选,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以及后续管理等环节(陈洪,2007)。其基本过程见图1:

1、资产发起人。发起人(即原始权益人)根据自身融资需求确定融资目标,选择适于证券化且符合融资目标的基础资产组成资产池。基础资产才选择主要有四个标准:风险分散度高、风险可测性强、风险控制性好以及规模经济性明显(朱启铭,2006)。

在组建证券化资产池时,资产范围的选择一般是未来现金流量稳定、风险比较小的资产,那些依据法律规定或相关当事人的约定或依其性质不能流通、转让的资产不能进入资产池(陈洪,2007)。

2、组建特殊目的实体(SPV)。SPV是专门为证券化交易的运作而设立或存在的一个特殊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中,证券化的资产能够吸引投资者,并非因为发起人或发起人的资信,而是因为基础资产(如贷款、应收帐款等)本身的价值和信用。为保证和提升基础资产的信用,在制度上就要有效隔离可能影响基础资产质量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要隔离发起人的破产风险,为使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风险相隔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基础资产从发起人处剥离出来,使其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但因为资产本身没有人格,即没有权利,于是需要构建SPV这一载体作为法律外壳。在法律上,SPV应该完全独立于包括发起人在内的其他交易主体,应确保支持资产不受包括发起人在内的任何第三人是否破产倒闭的影响,以实现投资人与发起人以及其他交易参与者的风险相隔离的目的,从而保障投资人的权利。可以说SPV的设立是证券化交易结构设计的核心环节(陈洪,2007)。

S P V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性主体,其主要职能涵盖了整个运作流程。SPV必须保证在接受基础资产后与基础资产“破产隔离”。因此,通常对SPV的业务活动、负债行为进行限制,在SPV中设立独立董事,并在法律上作出支持性规定(秦月星、彭润中,2006)。

3、资本市场投资者。在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对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严格、公正、正确的信用评级对于证券化的资产定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能够较为真实的度量资产所蕴含的风险,从而间接决定了证券化后的资产的价格(邵诗利,2006)。

资产证券化要求证券具有流通性。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数量和发行方式、定价、增信方式等与次级市场行情息息相关。可以说,以证券的方式进行自由流动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志之一。而且,与初级发行市场相比,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的重心应放在次级市场的构建、运行和维护,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确保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贾希凌,2006)。

三、投资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风险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我国目前没有出台证券化专门法规,现行的公司法、合同法、信托法、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对证券化存在众多阻碍。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备。有许多方面和环节还没有涉及到。在我国信用环境不佳、法制意识薄弱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规范健康发展(邵诗利,2006)。

证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Andreas A.Jobst2006),其产生的风险主要是:

1、信用风险。首先和最重要是,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能否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完全的支付(赵胜来、陈俊芳,2005)。信用渗透于资产证券化的全过程,并在资产证券化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陈洪,2007)。资产证券化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在发起人的资产出售环节,需要正确核定资产的价值;在SPV的信用增级环节,需要一些担保、购买从属权利等手段;在证券发行前,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评级;在证券发行时,需要必要的信息披露。这些环节的成功实施,都依赖于良好信用基础的建立(朱启铭,2006)。

2、结构风险。如果发起人的资产出售是作为一种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当发起人破产时,其他债权人对证券化资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的现金流量将会转给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将面临本息损失的风险(赵胜来、陈俊芳,2005)。

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中,投资者可能面临三种具体风险:一是重新定性风险。是指发起人与SPV之间的交易不符合“真实销售”的要求而被确认为贷款融资或其他属性的交易,从而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混合风险。是指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与发起人的自由资金相混合,导致SPV在发起人破产时处于无担保债权人的地位,从而可能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三是实体合并风险。是指SPV被视为发起人的从属机构,其资产、负债与发起人视为同一个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发起人破产时被归为发起人的资产和负债,一并处理,从而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陈洪,2007)。

3、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资产证券化实行中存在法律、会计和税收制度的不健全问题。比如,黎四奇(2005)认为,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资产支持证券性质界定的模糊性。我国《证券法》并没有明确资产支持性的证券是否属于证券法所调整的证券,这种对资产化支持的证券定性不明的状况在金融实践中会触发以下问题:一是定性的不明确极大影响了资产支持证券的流通性和融资效率。二是资产支持证券的审批与监管机构不明确,这无疑会阻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三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主体无法确定。银行、证券化专门机构、信托公司等都可能成为发起人。若某一机构担任发起人,则如何解决机构与基础资产的风险隔离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的成功与否。

洪艳蓉(2004)指出,对资产证券化当前税制并未提供专门的税收优惠,这样对于涉及资产多次转移和现金流多次进出的证券化操作,可能会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从而导致操作无法进行或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建议和展望

首先,重视我国的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程巧玲,2006),为资产证券化融资创造基础条件。叶凌风(2006)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搏弈过程,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发起人作为资产的出售方,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同时其又作为资产服务商,面临着“道德风险”。为防止“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可以采取由与发起人无关的第三方机构承担产品的营销。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可以较大程度地弥补我国信托公司营销实力薄弱的缺陷,有效地强化发起人的搏弈优势,较大程度地克服发起人操纵交易架构的风险。第三方机构必须建立与投资者广泛的联系,具备足够的营销网络与营销实力。目前,适合作为承销机构的第三方可以为证券公司和银行,较之证券公司,银行更具有承销优势。另外,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必须是规范的产品,发起人不存在暗含的担保与承诺,消除发起人对投资者的场外影响。

从长远来看,建立政府担保机构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将是提高我国资产证券化效率的重要手段。

其次,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立法模式。洪艳蓉(2004)认为,与英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证券化法,而是利用已有的成文法规定和灵活的判例制度调整证券化活动的模式不同,在法制传统上类似大陆法系国家的中国,比较适宜制定专门的证券化法,采取综合式的证券化调整模式。理由在于:第一,我国“法无明文规定不为法”和不承认判例为法律渊源的传统,使有别与传统融资方式的证券化操作,面临许多法律障碍和法律调整空白,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第二,注重法律规范或文化的传统,使我国各项立法相对自成体系并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为证券化操作而逐一改动相应条款,远不比制定专门证券化更有可行性;第三,作为证券化的接受国,我国存在认识和接受这一新兴融资工具的过程;而主管当局,既有学习证券化的需求也有监管证券化的压力。因此,采用统一的立法模式,通过规定证券化的种种操作要求,既可为人们提供一个明晰的证券化框架,也有利于当局在欠缺经验的条件下监管证券化,控制金融风险。

最后,胡滨、任炳翼(2005)认为,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可以采取“两条主线,分部实施”的战略。(1)根据银行的规模、特点和需求,沿着两条主线来发展资产证券化。第一条是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发展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二条主线是针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就现实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更具有紧迫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宅抵押贷款则具有很大的证券化开发价值。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完全可以并行。(2)分步实施。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进行立法准备,争取资产证券化特别法的早日出台;另一方面,在法律没有出台之前,我们应先在金融公司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各部委的协调下积极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同时,应积极完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各项外部环境。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项交易结构复杂、参与主体众多的庞大系统工程,为了推动资产证券化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原理和投资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资产证劵化,信用风险,结构风险

参考文献

[1]、Andreas A. Jobst, Asset securitization as a risk management and funding tool: what small firms need to know (J), Managerial Finance, 2006, Vol. 32 No 9: 731-760

[2]、洪艳蓉,国内资产证券化实践述评与未来发展(J),证券市场导报,2004,(9)

[3]、胡滨、任炳翼,韩国资产证券化制度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

[4]、叶凌风,资产证券化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66-68

[5]、付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75-79

[6]、朱启铭,我国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不可能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第4期,61-64

[7]、邵诗利,资产证券化:中国的经验与前瞻(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1期,61-64

上一篇:海量数据挖掘下一篇:股利分配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