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精选12篇)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篇1
最近几年伴随着证券公司风险的频繁爆发,使得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以及稳定成长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何更有效地使证券公司内外部风险监控得以配合,使证券公司的风险问题得以更好的监控和化解。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一、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
1.违规参与股票炒作和做庄。利用公司的资金和信息优势,严重干预并扰乱交易秩序,对多个股票账户,进行敲、拉台等手段操纵股票价格并从中谋取利益,严重扰乱交易秩序。从实际案例中可知,炒作的最终后果不是给公司利益造成损失就是个别人获取暴利。
2.挪用客户保证金。对于自营证券、新股申购、资金拆出、固定资产投资、其他费用开支等,公司将挪用其保证金。后果,一方面侵害了客户的权益,另一方面给公司造成了潜在风险,造成很多公司拆现出来的资金得不到收回,投资在房产和其他一些不能及时变现的固定资产所造成的亏空,从而影响公司的利益。
3.透支交易行为。证券公司经常以头口或者书面的形式对客户承诺融资,为给一些客户融资做透支交易,这都是作为吸引客户,利息收入和增加佣金的手段。透支交易不仅导致虚假活跃,使投机过度,还使一部分客户有机会操纵市场从而导致证券的成交量,证券市场的顺序混乱、指数等不真实;而且,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稳定秩序,容易发生纠纷。
4.以不正当手段争揽股票承销业务。因为承销业务这个项目收入相当可观,争夺非常激烈,但能否争取到项目,取决于各证券公司所属公关的能力,这是违规出现的根本原因。一些证券公司为了能争取到项目不惜给企业垫资,一旦企业无法上市,使得垫资无法偿还;还有证券公司在没有充分掌握公司基本的情况下,对项目本身和市场进行虚假研究,给公司造成大量的法律风险;还有的证券公司为了变为上市公司的重大股东而帮助上市公司进行配股或增发,进行大规模的余款包销,形成公司金额沉积,使公司面临重大营业风险。
5.违规进行资产受托管理业务。证券公司务必得到证监会的审批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执行,尤其是受托资金管理业务。有些公司因为要扩大客户规模,把自有资金或者对客户承诺有保底收入两者混成一摊展开自营业务,如果股市较好时,有希望给公司获取很好的收益,一旦股市下跌时,就会造成无法避免的损失。
二、证券公司风险的成因
证券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风险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性质,除了证券公司自身的不足、缺陷以外,其他来源于外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可以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分析。
(一)内部原因
1. 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证券公司风险形式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在经营范围上我国的证券公司主要分成经纪型和综合型的证券公司,但都以经营业务为主。这就使得证券公司难以发展扩大,架构又多为职能型或者直线型,结构相对单一。从而对证券公司以后的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2. 在业务方面呈现本源业务发生在派生业务之后的情况,这是由于证券公司角色的错位。
在资本市场上证券公司是进行证券承销、发行、交易承销等一系列活动,是一种中介性的金融机构,确保资金不易发生余缺。
3. 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管理体系不健全。
证券公司如果不能管理好风险那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证券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长久以来,因为缺乏风险意识,使得我国证券公司对基础管理和业务的长远发展关心力度不强,但对高风险业务十分上心,使证券业在超常规发展的形势下,形成了重业务扩张、轻风险防范的经营思想,对自身和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二)外部原因
1. 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趋于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中国加入WTO在为国内证券公司提供走向国际机遇的同时,也降低了国外证券机构进入中国的门槛,更加剧国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处于发展阶段,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不强,在面临国际资本全球化流动的同时伴随金融开放程度提高及国外证券公司的到来,势必引起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及潜在的金融危机,证券公司的系统风险进一步增加。
2. 风险形成的环境因素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
首先,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系统存在缺陷。重点由于证券公司手中掌握着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管理权。证券机构全部控制了资金,在客户资金进入证券经营机构之后。其次,回购风险是由于国债回购交易制度缺陷造成的。
三、证券公司风险防范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内控建设防范证券公司风险
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已广泛普及的今天,证券公司基本上已实现办公自动化、通信现代化、系统网络化;所以,在公司的局域网数据库中可运用分级共享的方式,反映几乎所有的业务和财务数据,不同职位,享有的数据权也不尽相同;高级管理层可以基本上查阅所有的数据,本部门的所有数据部门主管可以掌握。所以,可以建立附有全部动态信息和静态资料的“内部监控分析系统”内控指标体系,并按要求进行整理、分析,当遇到问题时,可通过系统内部设定发出预警信号,使有关人员加强注意,按照内部控制度的要求责令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达到抑制风险的目标。
(二)完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
证券公司大部分都没有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成为众多内部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发展的不成熟以及成立背景具有特殊性,多数的国有独资企业甚至政府财政部门或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因此,在证券公司中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助于控制证券公司内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证券公司能否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主要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有效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例如,在证券公司中,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制衡和权力划分的有效结构,有效地防止公司管理层拿股东的财产去冒险,抑制“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运作风险等,是证券市场高风险的特征,也是证券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免不了要面对和承担的各种风险。其中运营的中心部分是证券公司业务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它比取得利润更为重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证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起到直接作用。由于证券行业的特殊性,证券公司在根据所处环境和本身经营特点设立有效的业务监控防线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覆盖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明确合理的组织结构,从而对各项业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和各岗位实施全方面监控,保证公司合规经营。
(四)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在风险监管过程中风险的衡量是前提。只有对各类风险指标化、数量化,强度化有一个精确的衡量,使监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准确地把握证券公司的风险。为了防止证券公司风险的发生,新的证券法增加了对证券公司净资本,净资本与自营、承销、资产管理等业务规模比例的指标,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使净资本成为监管指标体系的核心。
摘要:近些年由于证券公司问题层出不穷, 使证券市场失去了原本稳定, 并且在改革和进一步开放方面有所影响。文章在具体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成因的基础上, 通过对国内证券公司风险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 找出一套解决风险的方案。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防范,内控机制
参考文献
[1]庞介民.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姜洋.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董志成.开放金融条件下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33) .
[4]孙亚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若干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9 (4) .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篇2
摘要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股权融资并没有发挥其优势,对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乃至证券市场的 发展 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结合
一、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风险防范对策
为防范因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风险给公司自身 发展 造成巨大伤害,上市公司应采取正确的防范对策。
(一)健全上市公司经营方式
首先,保持平和的融资心态。公司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同时也降低了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发展,因此,一定要高瞻远瞩,经营策略要真正从 企业 的长期利益出发。其次,建立针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公司经营管理者从公司经营利润中得到的商业利益是上市公司实行激励机制采用的重要措施,例如:采用经营者持股,实行薪酬激励制度。最后,强化经营者的`股权融资成本意识。上市公司应该统筹考虑,平衡处理,促使其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更多地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和股东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单纯的资本扩张。
(二)完善证券市场
健全股票市场的整体有效性,使股权融资在其筹资效率方面发挥其优势,必须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首先,完善证券市场退出机制。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完善组织制度,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是发挥证券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关键。www.11665.com其次,加强证券监督,使证券监督层不断完善对公司的股权融资监督,建立股权融资档案,通过提高证券市场运作效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加快实现证券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最后,严格审查股票发行条件。为了维护股票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股票交易的顺利进行, 经济 的正常、稳定秩序,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也必须严格符合一定条件和法定程序。
(三)完善政策法规
现有相关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和约束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这表面看来是一个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其实隐含了上市公司体制不到位的实践问题,应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坚决禁止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进一步从本质入手,完善 法律 制度,健全上市公司体制问题,制定全方位的有关政策法规,优化市场环境,为上市公司 科学 和自主的融资策略提供基础。
总之,目前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虽然股权融资有助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但是股权融资在防范风险方面并没有发挥其优势,从目前我国股权融资方式来看,只有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及内部融资结合,各方面政策制度健全,才能为上市公司风险防范增加保证机制。
参考 文献 :
[1]张宗益.公司管理热点透视与实证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版.
浅论公司财务风险与防范控制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特别是负债引起的财务风险是一个重要话题。能够合理利用则可以让企业通过财务杠杆收益来增加股东利益。反之,则会加快企业的亏损。因而,在这个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了解财务风险,分析其产生原因,采取强而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当今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
一、风险分类
在各种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对于不同的财务主体和财务对象,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多种财务风险的类型,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了解熟悉各种财务风险的性质,则是掌控财务风险的首要前提。
财务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又不停的与外界市场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引发财务风险的要素来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从而可以把财务风险分为两大类: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由公司外部风险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整个理财环境的不稳定性,从而对社会所有公司的财务经营都产生影响的共同性风险。值得一提的是,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风险。包括资本商品价值下降的价格风险,资本商品的价值上涨的再投资风险,货币资本价值下跌的购买力风险。但是,所有的系统性风险都与市场利率和投资期限两大要素相关联。那么系统性风险的本质可以归结为利率风险。因此,只有投资报酬率高于市场利率时,资产价值才会高于资产价格,才会有套利的机会,才能得到超过市场平均报酬率的超额回报。以产业经营财务管理为例,是没有必要对系统性风险按其类别来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而应把风险管理集中在市场利率因素将来的浮动趋势和预期上。
(二)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特定经营环境和特定的条件的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个别项目的资本价值产生的特有性风险。公司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公司特有的风险是通过履约风险、变现风险、破产风险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财务活动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经营风险归结于财务活动的不合理运作,来自于资金运用的盲目性和缺少效率。筹资财务活动带来资本成本,投资财务活动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耗资财务活动带来的营业成本,收入与分配财务活动还原资本原始形态,每一项财务活动中都有妨碍资本价值形态转换的因素:资本配置环节、资本消耗环节、资本产出环节、资本回收环节,每一个资本运动环节都有无法实现资本价值期望要求的可能性。可以总结来说,筹资风险是经营风险的结果在经济关系上的总结和反映。财务关系的恶化,使企业得不到驱动经营活动的本金,绝大部分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无法清偿债务,无法满足权益人的利益要求。财务是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统一,公司风险也是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的统一。
财务管理应当以资本结构管理为主线。首先,资本结构是业务活动形成的,根据产品经营的要求进行资本结构调整,财务管理的直接对象是财务活动而不是业务活动。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风险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首要任务,管理层在确保企业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同时发挥其职能作用。内部审计的职能是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意见,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目前我国管理审计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会计资料不真实,影响管理审计的开展。第二,审计效果不直观,难以迅速取得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关注。第三,与企业协调不够,难以实现审计成果。目前出现了一些新形势,一些企业采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的概念。愈来愈多的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开始聘用企业外部的机构为企业从事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小型企业来说,把握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型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所有工作都自己操作显然是不实际的。因此,可以把风险管理中最困难也最重要的风险识别和评价工作交给保险代理公司,经纪公司或者其他专业服务公司。同时,在确定对每个风险的应对措施时,它们也常常接受专业服务公司的帮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把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外包时锁定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令企业满意的,但是这样的结果目的往往是为了取悦管理层。一些企业把风险管理工作外包并不是出于理性的选择,而是为了企业裁员减员的需要。
由此可见风险从99下降到了50,有效的控制了风险的程度。
(二)损失控制可以减少风险管理成本
损失与风险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损失与风险管理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事实上,损失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成本。比如,一家公司的财产火灾的平均损失较大,而另外一家公司的财产损失额
较小,则保险公司将向损失额较大的保险企业收取相对更高的保险费。其原因在于平均损失是保险费的一重要组成环节。通过损失控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风险的平均损失结果,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既然损失控制能够降低风险,那么,损失控制应该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风险避免
风险避免的措施是通过避免任何损失发生的可能来避免风险的。与商业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公司由于某种产品中存在的风险而决定不生产该产品。任何企业的决策层都要判断为获得某些潜在的利润是否值得承担风险。
损失控制在风险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损失控制的努力并不是能完全解决风险问题。在繁多情况下,对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改变后,对风险还能够进一步加以控制。
(四)风险集中
根据统计中的大数法则,风险单位越多,每个风险单位的实际损失就越接近于预期损失。换个说法,只要风险单位足够多,损失风险就越小。风险集中就是通过把风险单位尤其是同质的风险单位集合起来以降低风险的一种风险控制方法。企业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风险集中的原理来控制风险。应当注意的是,风险集中必须保持每个风险单位的独立性。风险单位集中后,一个风险单位发生损失不会影响其他风险单位是否发生损失。所以,风险集中一般不是把风险单位在时间和空间上集合,而是一般要求在财务上进行集中。时间和空间的集中只能减少风险单位的数量,从而增大风险,而且往往也是不可行的。
总结来说,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加强风险管理的控制,避免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的把财务风险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邵天营陈复昌
[2]《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谷祺刘淑莲
[3]《财务成本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4]《公司理财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郭复初华金秋罗福凯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篇4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
国际上风险投资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硅谷, 1946年劳端尔特等人设立了美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20世纪60年代, 在美国《小企业法》促进下, 一些保险和金融机构开始涉足风险投资行业。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风险投资规模还不足1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风险投资业兴旺发展。20世纪80年代, 由于政府的税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 美国的风险投资额度大幅度增加,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风险投资进入大发展时期。
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开发工作, 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给予支持”。这使我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发展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和保证。1985年9月, 由原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倡导,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公司, 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的正式启动。后来, 又成立了北京太平洋华联新技术创业有限公司, 清华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公司等。它们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是在1992左右。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了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萌芽已经形成。但是中国风险投资的规模比较小, 对科技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的特色风险
第一, 缺乏相关法律保护, 导致公司运作不规范和专业化程度低。风险投资与一般金融的投资有着显著的区别, 虽然按公司制组建公司, 但《公司法》作为一部规范一般性加工贸易类公司的法律, 无法为风险投资公司这种特殊的投资公司的运作提供足够的规范性条款, 使风险投资公司处于不规范运作状态之中。
第二, 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的素质风险。由于投资公司是在某一股东的支持下建立的, 人才的使用也是非市场化的, 经理层往往是指派任命的, 结果导致某些根本不懂风险投资的人在从事高风险的风险投资。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人才主要来自于券商、上市公司、科技公司等, 基本上都半路出家, 知识的局限性大, 专业性不强, 没有从业经验, 而风险投资最为强调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与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业相比, 很多中国内地的风险投资家从本质上缺乏对风险投资这个行业的了解, 或者说了解的比较肤浅。投资者在投资时, 总会一方面过分担心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高风险, 总希望可以投一笔中一笔, 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 以至于迟迟不能做出决定, 贻误商机;另一方面又不能良好地控制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由于经验的限制, 当投资过程中真正出现风险的时候, 常常显得手忙脚乱, 或者孤注一掷。
第三, 投资后的管理风险。合同设计完成并签订契约后, 风险投资公司的角色就从投资者扩张到合作者, 他们通过在董事会中的席位影响企业的决策, 通过在产品市场、原料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优势帮助企业发展, 风险投资公司之间对企业正常管理活动的参与程度差别较大, 总的说来, 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不倾向于过多涉及企业日常管理, 从而产生企业家以风险投资公司的损失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 导致资本的无效或低效使用。
第四, 退出机制不健全的风险。风险投资与常规投资的最大区别在于投资收益的实现方式不同。常规投资是通过持有所投资企业的股份来获取股息和红利, 风险投资则通过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 使风险企业增值, 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来获取资本增值的收益。因此, 无论以何种形式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 在适当的时候都要考虑退出风险企业, 收回资金, 并将资金投入到下一个循环。风险投资是纯粹的资金投入型行业, 占有资金量大, 资金周转周期长, 如果资金投入后, 退出渠道被阻塞, 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在任何情况下, 资本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收益不能实现, 损失无法补偿是风险投资公司健康发展中最大的风险。
三、风险投资运作中如何防范风险
结合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对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归纳如下:
(一) 风险资本投入前的风险防范措施
1、对目前的《公司法》做相应的修订, 为风险投资公司特别立法, 即可将现行的《公司法》作为一般法, 根据风险投资公司的独特性, 另行制定关于风险投资的特别法, 为最终能够制定出《风险投资公司法》提供依据和保证。
2、推行从业资格考试, 降低素质风险。同证券从业资格, 律师、会计师执业资格一样, 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也应通过考核取得上岗资格, 加深对风险投资行业的了解, 真正掌握风险投资的理念, 减少项目运营失败的概率。当然, 这种行业性的资质认证, 应由行业协会或政府主管部门来组织, 在这方面,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走在了前头, 制定了《深圳市创业投资从业人员专业资格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将从业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担任副总经理以上或相当职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是资格认定和管理的重点;另一类是在投资机构中从事项目投资、增值服务等业务的专业人员。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该在员工中推行从业资格考核, 提升全员素质, 进而提高项目运营成功率。
(二) 风险资本投入后的风险防范措施——契约防范与扶植监督
这一时期的风险主要来自事后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 同时风险投资公司还要考虑风险企业本身所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主要途径是如何使风险企业形成一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利用双方认可的投资契约防范风险。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在协议中对投资形式、投资工具、退出安排以及对风险企业的制度要求等条款的设计, 来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减少风险。一套完备有效的投资契约, 要达到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要求、股权安排的要求、表决权的要求等, 以减少道德等风险的产生, 降低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损害。
2、通过风险投资的后续管理来防范风险。风险投资公司还要应对风险企业本身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降低风险的渠道之一就是派专家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这样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监督和控制风险企业的重大决策, 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 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
(三) 风险资本退出时的风险防范措施
如果说风险投资的进入是为了取得收益, 那么退出就是为了实现收益。成功的退出是风险投资家追求的理想。对于成功的企业, 风险投资家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 采用公开上市 (IPO) 的方法退出, 对于有一定发展前途但风险公司本身资金难以为继或者难以公开上市退出的企业, 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将股份转让以取回投资, 获得收益。而对于不理想的企业, 风险投资公司一定要当机立断对其解散或破产或者采取其他方法, 及时退出, 以减少损失。
摘要:对于每一个风险投资公司而言, 投资风险问题是必然面对而又不能规避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来源分析, 提出了我国风险投资中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以提示风险投资公司理性决策, 有效控制风险。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来源,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蒲祖河.风险投资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俞自由.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晓龙等.风险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4]、成思危.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6.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篇5
内容摘要 针对目前一场 “我们输不起的实践”---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坚战,面临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关键时刻,其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人们拭目以待。其核心是是否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本文试分析以上 问题,提出对策与思路。
主题词 公司治理 金融风险 防范 思路
一、公司治理与分权原则:历史与起源
西方国家几百年的权力制衡经验表明,“三权分离”的模式不仅在政治上适用,效果良好,而且在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实践中也同样取得很好效果。他通过将一个单位整体的权力划分为若干部分,彼此监督权力、互相协作运用权力,使该政治体、企事业单位、公司法人建立管理科学、权责分明,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还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系统风险以及减少腐败的发生,实现透明化的管理。
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设计上要求 公司“三会”的形式运作,俗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重大的决策机构,监事会(美国等称审计监督)针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进行监督,以维护公司和股东的正当权益。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就狭义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1、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特别是股东和经营者在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一个从管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变化过程。但是董事会的出现并没有解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2、公司治理的全球化浪潮 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英国首先掀起了这一浪潮。英国八十年代由于不少著名公司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委员会和有关公司治理的一些 最佳准则,如Cadbury委员会及其发表的《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的报告,关于董事会薪酬的Greenbury报告,以及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Hampel报告。除了OECD之外,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加入了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了《财务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及《货币金融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世界银行还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理论坛(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um)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的改革。除此之外,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成立了新兴市场委员会(Emerging Marker Committee)并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五个部分:①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②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③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④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者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⑤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3、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形成的原因 第一,公司治理和企业融资。现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James D.Wolfenson):“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企业可以到国外去融资,但是一国能否吸引长期的、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该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让投资者可以信赖和接受,即使该国的公司并不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坚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也能够增强国内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稳定的资金来源。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公司股票价格。
投资者意想如何--McKinsey Survey:McKinsey(麦肯锡公司)最近发表了一份投资者意向报告(Investor Opinion Survey),其主题是股东怎样评价和衡量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价值。这项调查是McKinsey与世界银行及机构投资者协会合作进行的。参与此项问卷的有200家大型机构投资者,共管理3.25万亿美元的资产。该项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3/4的投资者认为在他们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的结构和绩效与该公司财务绩效和指标至少一样重要。
公司治理的价格怎样?:80%的投资者认为他对于治理结构好的企业,他们愿意出更高价钱,比如对英国的公司,同样的股票、盈利和财务状况,但治理结构好的公司,投资者愿意以高出18%的价格购买其股票。对于意大利公司来说,治理结构好的公司股票的溢价(Premium)是22%,而印度尼西亚的公司是27%。可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吸引投资者,从而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推动了运动的兴起,由于机构投资者手中控制大量的资金,他们在公司治理中会对公司施加压力,要求 管理层按股东的期望来管理公司,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如英国国家退休金协会,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协会(CalPERS)等。另一方面,亚洲危机的爆发,也唤醒了人们对亚洲公司治理的重新认识。金融危机的出现,体现 了这些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薄弱,如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董事会以及控股股东缺乏诚信和问责机制。
二、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及风险防范的措施辨析 第一、比较研究:公司治理模式 及我国的选择
1、英美模式:英美模式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在这一模式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用权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即所谓“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分散的股权得以相对集中,二是依靠活跃、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收购兼并对管理层进行外部约束;三是依靠外部非执行董事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四是依靠健全的监管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公司法、破产法、投资者保障法等法律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约束和监管;五是对管理层实行期权期股等激励制度,使经营者的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2、德国模式: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会制”,即监事会和董事会。德国模式是“内部控制”型模式。两会中包括股东、银行及员工的代表,对管理层实行监控。其中,职工代表在两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德国,最大的股东是公司,创业家族、银行等,所有权集中程度
比较高。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另外,公司相互持股比较普遍。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股票投票权和向董事会派驻代表,有些还是监事会主席,银行代表就占股东代表的22.5%。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另一特色就是强调职工参与,在监事会中,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的多少,职工代表可以占到1/3到1/2的职位。
3、日本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会制”,但是强调“内部控制”。董事会主要是由管理层构成。和德国的模式类似,对公司监控主要是通过交叉持股和主办银行制度来实现的。在日本,由于不允许控股集团的出现,企业间交叉持股是很普遍的,非金融性的公司拥有日本全部上市公司四分之一的股票,另外,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也通过合同的形式对企业的管理层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日本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多数公司都有一家主要的银行--主办行作为股东和业务伙伴。
4、东亚模式:在大部分东亚国家(地区),公司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公司治理模式因而也是家族控制型。控制性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这一问题是这一地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东亚地区除日本家族控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少之外,在韩国,家族操控了企业总数的48.2%,台湾是61.6%,马来西亚则是67.2%。在菲律宾和印尼,最大家族控制了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各国最大的十个家族起码分别控制了本国市价总值的一半。形象地说,“东亚企业集团普遍地选择金字塔结构,一间家族控股公司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第二层是拥有贵重资产的公司,第三层包括了集团的上市公司„„,金字塔的最低层是现金收入及利益高的上市公司,集团向公众发售这些公司的股票,并透过多种内部交易,把低层公司的收益传到金字塔上层的母公司,另一方面,集团又把一些 利润较少、品质较差的资产从上层利用 高价传到下层。”
4、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 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 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国有股权虚置。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趋同趋势。英美型的外部治理模式日益为各国所仿效。在八十年代,由于德、日经济的强盛,人们普遍认为,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模式相比,以企业集团、银行和控股公司为治理主体的内部模式能更好地解决代理问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内部控制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各国学习的样板。英美模式以股东利益为基础,以盈利为导向,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似乎更能够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二、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保护小股东利益,保持市场信心,能够防范金融经济风险,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从方面教材分析,国际上安然公司和环球公司事件所敲响的警钟,使公司治理成为全球公司改革和监管的中心。也使国际社会对经济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的建立,提高了防范银行、证券等金融风险的任务的认识。
去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各国委员们在会上强调,国有银行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尽量减少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政府和监管当局应该努力使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责任和内在压力,主动去改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预定目标。从风险产生的内外因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也应当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防御。
1、内部风险管理是关键。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优秀的企业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能扮演“火车头”的角色。
2、外部条件有反作用的功效。无论从我国入世的承诺分析,还是从市场竞争分析,从国内外银行的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强化公司治理结构都时不待我。我国近200家超大型国企和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共和国最核心的“家底儿”,它们的改制上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说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没有退路,因为时不我待,所以才是形势逼迫下的“背水一战”。
三、实证分析: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风险防范的效用 尽管我国许多
建立了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典范—上市公司出现了银广夏、红光等不光彩的事件,给我国实行公司治理模式的效果产生怀疑,导致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任务异常艰巨。但我国大量的上市公司不仅在良好公司治理下,实现了筹集资金的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良好公司治理的公司各项指标都较好。
表1 前100佳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描述性统计 评价因素 变
量 100佳 全部样本 治理质量 治理指数 58.33% 48.54% 盈利能力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9.436%-1.966% 每股收益 0.296 0.124 成长性指标 主营收入增长率 30.99% 24.25% 股本扩张能力 每股公积金 1.6596 1.4538 每股净资产 3.2932 0.9478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 0.574 0.2937 财务安全性 财务预警 3.8328 2.4070 股东权益 每股市价 10.3937 9.1050 负债比率 35.61% 47.27% 从表1可以看出,经理层治理100佳上市公司平均治理指数为58.33%,较全部样本平均水平(48.54%)高9.69个百分点。100佳上市公司中最高治理指数为77.74%,最低为53.79%,相差23.95个百分点。观察前100佳上市公司的绩效会发现,在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财务安全性、股东权益等方面,前100佳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都比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高,说明前100佳公司的绩效高于平均水平。具体而言,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治理前100佳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全部样本高11.40个百分点,每股收益高0.172元;在上市公司成长性方面,前100佳上市公司与全部样本相比,表现了更强的增长势头,其主营收入增长率比全部样本平均水平高6.74%;在股本扩张能力方面,前100佳上市公司的每股公积金、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现金流也均高于全部样本水平;从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性和反映股东权益保护的指标同样可以看出相似的规律。由此可见,经理层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公司的业绩,提高公司的价值。
通过分析和对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指数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杂志社得出如下结论:
1.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经理层治理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我国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经理层治理指数平均值为48.54%,并且其次级指标的得分有较大的水平差异,表现为任免制度和执行保障的平均得分分别为63.07%和61.77%,而激励约束机制的平均得分只有33.0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经理层治理的激励约束的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为了激发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积极性,加强激励约束变得尤为重要,激励不足或者过度的内部人控制将会严重限制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2.在经理层治理100佳中,制造业公司所占的比重最高,并且超出全部样本中制造业公司所占的比例,说明在制造业中有相对更多的经理层治理良好的企业。从全部样本的行业得分状况来看,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平均得分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综合类和传播与文化产业。最差的三个行业是,金融、保险业、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在经理层治理100佳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第一大股东的公司所占的比重最高。民营企业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在100佳中比例远高出其在全样本公司中的比重,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经理层治理的重视。在全部样本公司中,从第一大股东性质来看,第一大股东为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的经理层治理总指数的平均得分位居前列。经理层治理得分较低的股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事业单位和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或其他政府部门。4.经理层治理指数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具体而言,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得分提高10%,公司的每股收益就会平均增加0.0278元,每股净资产平均增加0.1044元。高管层的行政度、薪酬水平、持股比重、薪酬动态激励等因素较其他因素对治理绩效的正面影响更加显著。这就为我们在提高经理层治理水平的实践中,确定各项制度建设的优先顺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可见,公司治理与否、好坏都与公司的业绩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我国金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还列倒数最后的位置,相对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相差甚远,然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是一国金融风险的集中地,因此建立健全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任重道远。
四、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构的思路,以期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1、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当火热,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当务之急,实现股权的分散化、引进国际成功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及理念,能够真正实现公司治理的“灵魂”,而不是一张公司治理的“皮”或“影子”。我国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交通银行虽然形式上建立了三权分离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机构,但是近几年的改革却迟迟不到位,国务院原计划让其改革后早日上市,但是目前上市安排已经落在中行、建行后面,可见其只是建立形式的分离,而实质上并未监督落实,落脚在关键的一点就是主体缺位,所有权主体空缺,代位或授权行使权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并未从骨子里去实现企业效益收益的最大化,都是“艄公”角色。我们期盼在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后,能够真正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得完善,能够迅速健全内控机制、提高国际金融竞争能力。
2、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是否应该领薪酬问题?有怎么样?没有怎么样?是否真正“独立”?其责权利如何确定?证监会所作的重大努力之一就是设立独立董事,即要求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以防止内部人控制。根据证监会的要求,自2003年6月起,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必须有三分之一以上 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该在审计、补偿以及管理层任命过程中占有一席。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独立董事的机构还不多,并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级法人管理,其分支机构如何有效设立利用
独立董事也需要探索。我国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应该独立于公司、经理层和控股股东,独立董事应当就其独立性发表公开声明。独立董事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兼职不能超过5家,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上市公司应向独立董事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公司应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上市公司应当积极配合,所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公司可为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
3、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企业法人实现年薪制,有些高达几十万、上百万,实行绩效考核与风险挂钩。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也对公司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公司治理的薄弱;OECD公司治理原则;危机后亚洲国家(地区)包括香港、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都制定了公司治理准则,以提升公司治理水准,从而才能有效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保持国家经济稳健发展。
4、强化风险管理,转变管理理念。我国银监会自成立初期,就确立了“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的监管理念。从《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商业银行内控指引》的颁布执行以及《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的推出,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达到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强化信息披露,增加公司透明度,从而实现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 祎等,“论入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南京金融高专学报》2002年第2期p71;
2、Douglas w.Diamond ,Raghuram G.Rajan.A Theory of Bank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e,2000,(6):2431-2465;
3、John M.Griffith ,Lawrence Fogelberg ,and H.Shelton Weeks,CEO Ownership,Corporate Control,and Bank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26):170-184 ;
4、《经济》杂志第3期,2004年3月16日;
5、中国公司治理网站,道.7、严文兵,“产权、竞争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三期,P47-52。
CCS.;
小议财务公司操作风险的防范 篇6
[关键词]财务公司操作风险措施
一、财务公司操作风险及特点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者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则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
国际比较认可的操作风险大体可归纳为:人的行为和动因犯罪、有意差错、无意差错、流程设计不合理、流程执行不准确、流程执行的信息披露不适当或不充分、技术系统规划不合理、软硬件不支持、信息安全无保障等。
(二)财务公司操作风险具体表现
1操作系统风险,指用于支持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经营、会计及其他单位运行的系统和软件不够完备或者控制不佳,导致系统超负荷运转,发生操作故障而造成的支付未到期价格、流动性和信用风险。
2运作程序风险,指由于不遵守基本的交易处理程序而引起的运作损失并导致所提供的客户服务质量低劣。
3文件风险,指财务公司赖以保障合同或交易中权利的文件内容,可能不完整、不正确和不可实施。该风险受到合同和保证金协议有关的当地市场管理和法律的影响。
4财务报告风险,指的是财务公司或管理性报告不准确,导致对其实状况表述错误而形成的风险。
5保险风险,指财务公司因松懈的实物安全保卫措施而导致财务公司或客户实物资产损失。
6适应性风险,指按照客户试图控制的风险、风险的复杂程度、财务能力和交易目的,财务公司操作了对客户不合适的财务衍生交易,以致引起诉讼或对财务公司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三、操作风险产生主要原因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二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五级”直线式管理架构,由于内部管理链条过长,信息交流不对称,按照“变压器”原理,控制力层层衰减,管理漏洞比较多。
(二)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二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
(三)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滞后。
(四)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五)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操作风险。
(六)社会转型及银行变革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四、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一)加大内部机构建设力度
1、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董事,构建以股东大会一董事会一监事会一经营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有效结构,通过高级管理层权力制衡,抑制“内部人”控制、
“道德风险”的发生。
2、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要求,推进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
3、改革考核考评办法。正确引导分支机构在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防止重规模轻效益。要合理确定任务指标,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和改善审慎经营和管理,严防操作风险。不能制定容易引发偏离既定经营目标或违规经营的激励机制。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当前,重点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二是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二是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四是对于重要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五是对于产品、组织结构、流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过程,应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六是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数据和操作环境,以及设计、采购、安全和使用实施控制;七是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确保业务持续开展。
(三)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
首先,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其次,要真正落实问责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责任公示。发生事故,既要有人及时问责,又要深入追查事件责任人。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检查部门、审计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
(四)切实改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1、不断摸索,逐步完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虽然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计量还没有一个十分完善的方法,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入开展,准确计量操作风险并计提准备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数据大集中的进程中,要加强业务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全面查找设计上的漏洞,完善系统软件。
3、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类别操作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识别和评估所有当前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及其性质。
4、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制度。针对近年来多发的管理人员带头实施违规,强迫命令下属违规操作,形成案件和资金风险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坚决遏制各类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高发势头。
(五)加强人员管理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员工抓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多方面、多层次将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单位内部和萌芽状态。
3加强风险意识教育。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角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提高全行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4要及时、深入了解重要岗位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和行为变化动态,对行为失范的员工要及时进行教育疏导和诫免谈话,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论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与防范 篇7
(一) 应收账款
1. 概念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对外赊销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因赊销产品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而产生的短期债权。
2. 所有权和确认时间
在现有的条件下应收款项所有权属于企业, 但其主动权往往由债务单位控制。应收账款的确认是伴随着赊销而发生的, 其确认时间为销售成立时间。
(二) 应收账款的风险
1) 应收账款大数额加剧了企业周转资金的不足;
2) 应收账款会造成公司销售的虚假, 最终造成企业潜亏;
3) 应收账款增加了公司垫付的税金和支付费用, 加剧了现金流出的损失;
4) 逾期和占用的应收账款增加了公司资金机会成本。
(三)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应收账款的风险无处不在, 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与防范是目前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的日产运转、企业的资金使用以及企业的市场地位都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为增强竞争力, 扩大商品销售量, 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 不得不采用赊销的方式招揽顾客;同时由于赊销能加快产品销售的实现, 从而降低库存商品占用量, 进而降低库存商品的仓储、管理等费用以及跌价、毁损等风险, 另外还可加快整个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 提高流动资产的投资效率。应收账款的管理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资金周转及其正常的经营活动。
应收账款在扩大销路、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也形成了应收账款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其实质就是潜在的坏账“黑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我国企业平均无效成本是销售收入的14%。这意味着一个销售额在1亿元的企业, 仅坏账、拖欠款损失和管理费用三项就白白耗掉了1400万元。所以, 对企业而言,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造成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
(一) 宏观上
1. 市场竞争的激烈
在如今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经济条件下, 企业发展, 必须要扩大产品销售数量为基础, 这就会造成企业为了增加销售量赊销给经营商, 企业在向经营商提供产品的同时还要给予客户一定的缓交资金条件, 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获得经营商的支持, 他们还会开具更加优惠的条件, 虽然这样会为企业的销售带来增长, 但是也无形带来了应收账款风险。
企业为了扩大销售,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这些因素常常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赊销即发放信用的方式去争取客户, 扩大市场占有率, 而很多企业又故意拖欠账款, 市场信用体制又不健全。
2. 由于商业信用不发达导致的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
我国企业的信用发展体系还不健全, 企业的法律意识相对于外国企业还比较落后, 他们对于信用法律体系还比较的模糊, 虽然现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对于信用法律体系有了法律保护的支持, 但是在实践中对于企业信用违法制裁的力度不足于申请者的利益,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 因为失信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常常存在。
3. 由于信用管理不健全导致的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
对于客户的信用评比企业只是根据客户在平时中的表现制定的, 公司对于客户的信用授权没有具体的系统性的依据, 没有统一性。企业对于客户信用管理不健全, 企业缺乏对于客户的公正评价, 而且对于它的信用授权也是根据销售人员等的阐述, 结果就会造成个别客户靠订金、拖欠货款、赖账、拒付、诈骗过日子, 从而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
(二) 微观上
由于公司内部销售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公司重视销售业绩, 员工通过赊销来扩大提高完成销售任务额的效率。员工受到的任务压力过大, 导致过多赊销的产生和坏账的发生, 造成恶性循环, 由于公司没有健全的销售激励政策, 使员工接受不了当月的任务量, 压力过大, 会造成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企业自身的奖励制度不够好在企业中, 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销售额和当月毛利挂勾, 也就是奖勤罚懒。大部分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 对于大客户一般采取月结账款, 赊销商品, 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 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让销售人员全权负责追款, 使企业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 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 流动资金减少。既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与有效利用还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支出和为催收欠款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假如应收账款最终成为坏账, 企业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三、公司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措施
公司产生应收账款就是要利用企业的商品占有市场份额, 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企业赢利发展, 获得资金, 而应收账款就是销售商在售货以后给予企业资金结算, 这样就会存在企业的盈利或为风险。因此要减少坏账, 确保企业经营利润的最终实现。
(一) 宏观上
1. 针对市场竞争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公司应制定现金折扣政策, 在折扣所能带来的收益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择优选择;应确定信用期限, 建立健全赊销审批制度, 尽量协调三个 (把销售提高到最大;把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把坏帐损失降到最小) 相互矛盾的目标。
2. 针对客户信用管理不健全采取的措施
公司应实行确定某一客户承担最大的赊销风险额的信用额度制度, 应随着市场销售情况和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 建立信用额度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管理及控制信用额度管理, 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 据此具体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 根据信用等级确赊销的金额。
3. 针对商业信用不发达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公司应加强合同管理, 规范经营行为;应选择先进的结算方式加速资金回笼, 加大对于客户信用评比的科学性;强化企业生产、销售、结算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心。
(二) 微观上
微观上从公司内部销售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出发进行防范。
1. 应完善销售业务内部分工
明确岗位职责, 责任落实到位。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公司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机制, 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占用, 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同时, 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 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集团货款的行为, 减少应收账款风险。
2. 建立相互制约制度
公司应当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完成产品的销售、结算等业务, 设定不同的分工项目, 确保企业的各项生产等处于监督之中, 明确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而且企业不同部门的人员要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 对于发现问题的企业要给于奖励, 而对于故意造成问题的要严惩, 设定一定的回帐保证机制, 加强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收账力度。
3. 设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预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过多或者过少的应收账款坏账的现象, 对于此种现象企业要设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预案, 并且根据坏账的数量规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使用情况, 保证企业的发展不受影响。具体的预案可以是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力允许一部分坏账的产生, 而这一决定要由企业召开专门的会计会议确定, 并且要把这一决定给予制度化, 保证把坏账的影响情况考虑在企业发展中, 当然对于坏账的处理企业也要积极的争取, 必要的时候要赋予法律给予保护, 维护企业的利益。
公司应把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化的工作来抓, 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商品销售方式, 设定科学的信用体系, 加强对于应收账款的实效管理, 保证企业的资金不受影响, 降低企业的生产风险, 使企业用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心合.会计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2009.
[2]崔建梅.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及防范.经济师, 2011.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 篇8
关键词: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现阶段, 我国的寿险公司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变化着的环境下, 也面临着考验, 尤其是财务风险方面。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 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成为寿险公司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企业应全面了解财务风险的特点, 并加大防范力度。为此, 以下主要就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
1. 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1.1 客观性
客观性, 指的是财务风险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 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活动的存在, 都会面临着两种结果: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或不能实现, 这也意味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寿险公司在保费收入时也产生了负债, 这也成为了财务风险产生的最终原因。
1.2 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指的是虽能事前进行评估与控制, 但因为财务活动会受多种变化着的因素影响, 故在事前并不能确定风险的大小。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宽的前提下, 可投资的品种也不断增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收益的种类, 保险资金运用的变化会更加深刻, 不确定性也更显著。
1.3 全面性
全面性特点指的是财务风险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阶段, 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在资金的筹集、运用、积累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 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寿险公司的财务活动中, 最主要的体现是筹集活动。一般来说, 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寿险保单的保费收入为主, 若利率波动过大, 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可能性则较高。因为寿险资金主要用于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 资产价值会随着利率变化而变化, 这就造成了资金运用的风险。
1.4 共存性
财务风险的共存性, 指的是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 且两者呈正相关。风险越大, 收益也会更高。具体来说, 风险投资存在大的风险, 但因此而获得的风险报酬也会很高。因此,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 应在进行经济决策前将风险列入考虑范围, 寻求风险和收益的一个平衡点。
1.5 激励性
激励性特征指的是财务风险的存在, 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管理者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 并使其加强财务管理, 以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一直以来, 风险管理与投资管理都是共存的。若想获得良好的收益, 则要加大对风险的控制, 只有保证了财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才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收益。因此, 拥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 也是寿险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 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确保资本金的充足性
寿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 对于承担的各种风险, 它必须具有足够的赔偿或者给付能力, 才能保持公司的财政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并获得较高的置信度, 使保险人的安全有保障, 以提高寿险公司的信誉度。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注重资本金的落实到位, 力求资金规模和业务规模的相适应, 并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督力度, 保证资本金的充足。这就要求寿险公司应立足自身实际, 并结合国际惯例, 随时了解最低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以保证公司对承担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赔偿能力, 提高公司置信度。如果发现偿付能力不足, 应即刻采取措施补救, 如办理再保险、增加资本金、停止部分业务、调整资产结构等, 再塑公司财务信用体系, 为公司赢得新的发展机会。
2.2 注重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对寿险公司而言, 若想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必须先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体系, 其内容应包含以下几点: (1) 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为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活动营造氛围; (2) 加大对公司制度流程的建设, 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3) 重视治理结构建设, 形成包含治理结构、投资体系及风险控制体系在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4) 注重对资源的整合, 健全风险管理工作执行体系, 包括风险控制的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的工作体系, 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 (5) 积极采用先进管理技术, 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2.3 加大对资金运用的监管力度
近几年, 我国的通货紧缩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观, 经过多次降息, 保险公司普遍出现了利差倒挂的现象, 加上过分依赖银行存款, 这不但增大了利率风险, 也使产品定价失去了主动性。因为没有和长期负荷相匹配的长期投资, 使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出现了严重的配比失衡现象。除此之外, 保险市场的竞争是无序的, 这也容易导致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降到临界点, 若该现象长期长期存在, 保险公司则会失去偿付能力。针对这种情况, 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就变得尤为重要及必要。因此, 寿险公司应积极借鉴国际的监管方式, 在监管范围内可适当扩宽资金的运用渠道, 并加大监管力度, 对高风险投资比例加以限制, 使资金的流向得到规范, 让保险运用方式趋于合理,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风险, 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2.4 对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对准备金的管理, 则称为负债管理, 主要包含两方面:对未决赔准备金与寿险准备金的管理。对于准备金的提取比例, 各国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务必提足各种准备金, 如果提取比例未达到规定的比例, 保险公司必须有合理的解释, 且要通过各种措施以达到规定比例。至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主要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管理, 使两者相互匹配。然后, 根据现金流向及风险特点, 对资产及负债进行组合、分类, 再通过一系列的预测性指标, 实现对资产与负债的组合、分类及管理。在该过程中, 可利用模型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 然后对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修正。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让保险公司投资的现金流入和赔款等现金支出相符, 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最大限度地确保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实际上, 企业能够维持下去, 除了与盈利有关外, 还与公司的可支付现金有关。
2.5 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
保险公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与其自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功能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对保险产品的创新, 突破当前的产品模式, 增加保险品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 利率水平相对较低, 保险公司应立足自身实际, 争取设计出具有强大保险保障功能、投资预期收益合理及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同时, 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应积极和投资部门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市场的变化、利率的波动、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保险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必须始终体现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 并通过各种创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防范风险能力。
小结
由上述可知, 在我国市场环境中, 寿险公司的经营会面临着很多挑战, 特别是财务风险。因此, 寿险公司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了解财务风险的种类、特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通过财务风险管理, 能够进一步做好筹资、资金运用及利润分配等决策工作, 从而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帅帅.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8) :13-14
[2]祁庆虹.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7) :84-85
[3]褚小林.寿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七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0 (06) :45-50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篇9
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 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 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的转移、交换和重获的风险, 是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财务风险的积累和加剧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 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
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 指企业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 由于无法预计和控制的致使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因素, 从而使得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因素。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成果的风险。
(二) 狭义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
狭义的企业财务风险仅从债务资本的角度去定义, 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所带来的风险, 即由企业负债引起, 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或减少企业利润的可能性, 是企业因为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的由债权主体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 客观性
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的结果, 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
(二) 全面性
即财务风险存在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 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三) 不确定性
即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 但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
(四) 共存性
即风险与收益并存并成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 财务活动的风险越大, 收益也就越高。如风险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 同时也会因投资而取得风险报酬。
(五) 激励性
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三、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一)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的, 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汇率的变动幅度也越来越大。在某一会计期间内, 企业的收益可能随着汇率的变动产生损失, 尤其是外汇交易额较大的业务。同时, 投资者所参与的外国投资额也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二) 流动性风险
企业的流动性资产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 以保证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债务偿付能力。存在大量固定资产和不能变现的有价证券的企业, 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因为资金周转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循环, 进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三)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在资金的收回过程中产生的, 当交易的对方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履行合约时就会产生信用风险。由于市场经济中一部分企业履行债务的意识较弱, 付款方到期不能偿还商品款, 造成赊销方的损失。
(四)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以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方式进行投资, 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不能收到预期投资收益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企业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和投资项目的扩大, 投资风险也在增加。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有价证券的变现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收益风险。
(五) 利率风险
企业通过贷款借入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到期还本付息, 因此利率的变动使企业面临着因利率上升无法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行破产清算。
(六) 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制定了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股利分配政策。股利政策制定不当会影响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
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现状
(一) 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企业财务结构来看, 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 长期负债较少, 短期负债过多, 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
(二) 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 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盲目投资, 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 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 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 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另一方面, 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 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
(四) 收益分配政策不当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 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 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 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 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 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内部因素
企业的诸多财务风险都是由企业自身的决策不当引起的。如筹资决策中不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 过高的债务比例影响企业偿债能力, 一旦遇到经营业绩不善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甚至是破产的危险;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于指标的不恰当运用导致项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证券投资决策中投资组合的决策没有达到分散风险的要求带来更高的投资风险;利润分配决策中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股东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企业发展困境和投资者信心缺失等。
(二) 外部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不适应国家宏观环境的变化。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财务管理受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主要指企业全部资源来源于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严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从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为降低资本成本, 更多的采用债务融资方式, 从而导致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过高, 一旦资金链断掉, 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 就会陷入财务困境。
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企业在不同成长和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也不同, 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 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 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六、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具体主要有:一是坚持谨慎性原则, 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 用以弥补风险损失。二是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 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 提高流动资产的周旋律, 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 还要盘活存量, 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 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二) 建立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
1. 财务风险的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 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 就予以识别, 以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 是指通过直接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具体的业务活动, 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财务报表法, 即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的会计资料, 确定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潜在损失和原因, 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对比分析, 以确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暴露程度。
2. 财务风险的预警。
设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采用及时地数据化管理方式, 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资料, 以财务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 同时寻找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明确告知企业经营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
3. 适度负债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 谨慎负债, 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 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 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 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 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 债权越有保障。还有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 就不能负债经营, 只能用增资办法筹资。因此, 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 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 随时可能受到内外各种不利因素而引发财务危机, 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上市公司应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建立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 及时完整地收集、传递、分析、评价财务信息, 从而对财务风险实施有效地控制, 防范财务风险, 使企业处于良好的动态循环。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防范
1财务风险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 1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狭义的财务风险: 由于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而导致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
(2) 广义的财务风险: 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1. 2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1) 客观性: 企业财务风险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与消除它,企业只能通过一些合理的途径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2) 全面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在资金的多种财务活动中产生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
(3) 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在一定的条件和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使得企业具有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4) 激励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使得企业采取防范措施,规避财务风险,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 收益与损失共存性: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关系,风险越大,收益就越高,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也可以说,收益性与损失性是共存的。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2. 1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
目前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获利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的能力,是权衡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指标之一。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具体体现为产品的成本费用较高,毛利率较低,资产的收益水平较差,投资回报率较低。企业清偿债务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后所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如果企业投资以后获得的现金流入量小于现金流出量,就无力偿还到期负债,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
2. 2 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的投资主要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企业的对内投资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中,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上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也没有办法按期收回,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包括有价证券投资和联营投资等。由于很多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地进行投资,导致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从而产生了财务风险。
2. 3 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大量地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导致企业的大量应收账款,但是,对于客户的信用等级不够了解,盲目地赊销,由此造成了应收账款的失控,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成为坏账,从而产生了财务风险。
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3. 1 筹资风险
筹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企业可以通过筹资来扩大生产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筹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因宏观环境的变化和资金的市场,筹集资金给财务带来的不确性。资金的不同来源和筹集方式,会有不同的风险。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应该权衡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负债与权益之间的比率反映财务杠杆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本收益率就越高,但财务风险就越大。筹资结构和资金结构的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筹资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 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投资后,因市场的需求变化使得最终收益和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主业投资和其他项目投资,投资风险主要是由项目的报酬率确定的,如果项目的利润率大于负债率,那么风险就较小。对于资产投资的过多,虽然可以增加资金,由此增加公司的变现能力和偿还能力,但是这会使公司的获利能力降低,影响资金的周转。
3. 3资金运营风险
资金运营风险指的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供、产、销各个环节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损失的风险。目前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例较大,甚至有许多的积压存货。存货的流动性差会导致企业的费用上升,而使利润下降。长期的积压存货,企业还需要承担存货跌价损失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从而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一种信号,可以通过财务风险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要进行财务分析,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3.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由于管理者制订不合理的方案而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的风险。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环节,包括留存收益和股息分配。上市公司可以自主安排股利的发放和资本的保留盈余,这就形成了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同的收益分配政策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在管理收益分配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加强财务的风险监测。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4.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改变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对于经济环境来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国际收支、汇率的变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这些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对于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各种政治的力量以及观点和政府权力的变更等引起了政府的变动,由此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于自然环境的多变性,自然环境的改变给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使企业不能按正常的程序进行生产。
(2) 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建立的财务系统管理的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从而产生了财务风险。
4.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 上市公司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上市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在资金使用和利润分配方面管理的不到位,使得企业资金利用率很低,资产的流失非常严重,无法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由此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2)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缺乏认识。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有财务风险,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3) 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指导引发的失误也会产生财务风险,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中,企业在分析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不能科学判断投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对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由此造成了投资的失误,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从而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
5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5. 1 加强财务管理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虽然宏观环境变化多端,上市公司无法控制其影响,但是上市公司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掌握不断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制定应变办法,充分研究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降低财务风险的各种环境因素水平。
5. 2 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
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存在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对此,企业应当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并向一些财务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学习经验,总结本企业在此方面的不足,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还应该加强动态分析,对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5. 3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的管理工作,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会大大增加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因财务决策失误产生的财务风险,相关人员应当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每一种方案都要进行认真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这样可以降低产生失误的可能性,由此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5. 4 建立财务风险基金
风险发生之后,应该有一种方法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建立财务风险基金来达到这个目的。财务风险基金指的是在风险损失发生之前建立的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资金。上市公司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提取基金,在风险发生之后,从已经建立的基金中列支,尽量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损失的干扰。上市公司还应该理顺财务内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权力,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6结 论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篇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或企业“走出去”从事国际工程、国际贸易等商业活动,由于中外法律环境,尤其是税法的差异,中国公司在境外面临着种种异国税务风险。本文就企业境外经营涉及的税务问题来探讨我国公司域外税务风险管理。
一、税种及税率问题
各国税种、税率存在很大差别,如沙特不存在营业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三类税种;但巴西税种就包括2-5%营业税、17-19%的增值税、5-27.5%的个税。有些国家还会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特有的税种,如在沙特,雇主需要缴纳基本工资9%的社会保险税,基本工资2%的工伤保险;在哥伦比亚,公司需要缴纳0.4%的金融交易税。另外,各国税制也存在着差异。中东国家沙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科威特等国家税制比较单一,仅仅涉及企业所得税和关税,不包括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内容。在计算税收收入的时候,卡塔尔、阿联酋均采用15-55%累进税率,科威特和沙特分别采取15%和20%的单一税率。
正因为税种、税率和税制跟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如果不了解当地的税收制度,就会给中国公司境外经营带来风险:一是不按当地的税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如进口的资产价值确认等就容易违反当地的税法,陷入违法的困境;二是境外税务管理存在漏洞,没有做到合理的税务筹划,多缴纳了税款,税务成本高。因此,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政策,采取如下风险防范措施:
其一,尽可能的享受税收优惠。近年来许多国家如科威特、阿联酋为了吸引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纷纷设立自由贸易区来免征关税、所得税,中国公司可以利用自由贸易区注册公司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达到降低税务成本,提高留存收益的目的。其二,充分利用相关的国际税收互勉协定。如中东存在海湾合作国家(GCC)互勉税收的惯例,设定某中国集团公司在沙特、阿联酋都开展业务,在这个互勉协定框架下,该公司可以以阿联酋公司的身份在沙特从事业务,这样就避免了纳税义务,节约税负,并可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入。其三,开辟多渠道的融资形式。科威特、阿联酋立法明确规定在证劵交易所直接或者以共有基金的形式从事证劵交易或股票买卖的公司所产生的利润不征税。中资公司在当地从事工程建设,如果就此项目来单独纳税,税负高达35%,若通过从事证券交易或股票买卖的形式实行多种经营,既遵守了税法,又化解了风险,降低了税负。其四,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各国政府对环保、新型能源、高科技产业均有税收优惠政策,有3-5年免税期、资产加速折旧、技术开发投入成本全额抵免成本等相关的税收政策来鼓励行业产业发展。中资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来进行税务筹划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二、纳税期间的问题
中国的法定财务年度即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为纳税年度,但其他国家所采用的纳税年度和申报期跟中国不一样:澳大利亚则采取财务年度即公历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作为纳税期间;科威特、卡塔尔等中东国家规定从合同开始日;商业登记日起不超过18个月;项目结束后、合同终止后顺延半年的不超过18个月为纳税期间;另外纳税人也可以申请以会计年度末报表编报的时间为纳税时间或最后纳税期限。
中资公司往往习惯性按照中国的税务年度来核算,不按当地法定的纳税期间进行账务处理和申报,除了补缴税款外,还要缴纳滞纳金;时间差别给中资公司的成本配比造成了困难因而带来了税务风险。
由于纳税期间存在差异,建议中资公司在纳税申报的时候,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其一,中资公司必须按照当地的税法规定选择纳税期间,将公司的生产周期调整为与法定纳税期间保持一致,合理安排成本费用支出,在规定的税法期间归集和分配等来化解税务风险。如,某中国公司在卡塔尔从事饮料生产业务,其生产和销售旺季是在每年的5月至11月份,从12月份开始进入淡季,直至次年4月份,才转入下一个旺季,所以为了更好的配比收入、费用和利润,该公司应将纳税年度变更为5月1日到次年的4月30日,而不是中国的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这样对中国公司调节税务成本带来了操作时间。
其二,可以根据项目的运作时间来巧妙地合并纳税,并不需要强求1月1日到12月31日作为纳税年度,纳税期间的弹性可以带来节税空间。如,某中国公司在2008年9月份进入科威特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到12月31日结账日时,业主仍然没有确认收入,而当年的动迁成本、人工成本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涵盖,为了避免2008年的收入递延给2009年带来过大的利润空间,根据税法的规定当收入不到合同金额20%的情况可以递延到2009年合并纳税,避免了2008年成本被剔除50%不被认可的风险。由于采纳了合并纳税的方案,将不能抵免的成本递延到2009年,就可以节约大额的税务成本。
三、纳税项目允许类扣除的问题
(一)进口的材料和设备
在税收实践中,本来确保材料和设备的利润,通常按照总部10-15%、关联方6.5-10%、第三方3.5-6.5%的比例来确定进口的材料和设备的利润边际,上述利润在纳税申报时不允许从材料和设备成本中扣除。材料和设备供应的相关收入在合同中不明确时,采用公式材料和设备年度收入=年度合同收入/年度直接成本总额*年度材料和设备成本。成本以发票金额中CIF(成本+保险+运费)为基础或以FOB为基础,加关税及清关费用,银行利息,所在国境内的运费和其他相关费用来计算。
基于此项规定,境外公司在经营中应灵活转移定价,减少税负。包括:中资公司应提供进口材料、设备等的原始价值发票(厂家提供的原始单据、发票、产地、出厂日期及已使用年限支持件),避免设备入关价值不实;同时要规避母公司给子公司提供产品、材料、服务定价被追查的风险。
例如:某中国公司在南美从事石油开采需要从中国进口机器设备,原值1000万美元,需要交纳15%的进口关税,税额为150万美元,考虑到现金流支出大,该公司采取低报设备价值的方式即按照300万美元的基数交纳45万美元的关税,设备的入账价值为345万美元作为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因需要缴纳40%的企业所得税,没有足额的成本来抵免,多缴纳所得 税(1150-345)*(40-15)%=201.25万美元。税务局在纳税年度发现该公司收入来源不是该资产能带来的收入,进一步对比国际市场的价格,发现该设备价值1000万美元,因而罚款200万美元的关税,另外多支出201.25万美元的所得税,所以,因价值不实带来了额外的税务负担401.25万美元。
(二)租赁的设备
很多国家的税法规定从关联方租赁资产的租赁费用以资产的折旧额为限。折旧的资产价值以供应商的发票和关税文件为准。当资产价值不能定量时,以关联方账面反映的价值作为参考。母公司转来的资产因为没有签订租赁协议,缺少供应商的原始发票,资产的租赁费用不能在税前抵扣。
基于此,境外中资公司应采取下列防范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尽量避免从母公司、关联方租赁设备,合理利用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与当地的代理商进行交易,代理商进而进行租赁方式降低税负。
例如:某中国石油勘探公司在巴西成立了子公司,并打算将母公司的钻机出口到巴西从事石油开采,假设母公司在中国需要缴纳10%的营业税和25%的所得税,子公司需要缴纳5%的营业税和20%的所得税,该租赁费用为1000万美元,不考虑其他成本。若采取母公司租赁给巴西子公司的模式,母公司需要缴纳100万美元中国营业税、250万美元中国所得税、50万美元的巴西营业税、200万美元的巴西所得税。因为母子公司关系,按照巴西税法,可以抵免200万的巴西所得税,从整个集团公司的角度来说每年税负合计400万美元。但是,如果按照母公司卖给了当地的代理商抵扣代理费,然后租赁给巴西子公司的模式,母公司获得中国出口退税130万美元,缴纳中国所得税250万美元、巴西关税50万美元,在巴西境内,子公司获得200万税款的抵免优惠,则整个集团只需要缴纳230万美元的税负,比模式一节约了170万美元,经济效益可观。同时,由于第三方独立采购避免了关联交易的嫌疑,规避了不能足额以成本抵免的风险。
(三)支付代理或保证人的费用的扣除
很多国家特别是海湾合作国家的税法通常允许以合同总额1.5%的比例来扣除代理费用。由代理人或保证人作为分包商来履行合同的部分不允许有佣金。合同中代理是中国公司的合作人或联盟成员时,不允许有税务目的的佣金。
基于上述要求,建议中资公司在境外经营过程中采取如下风险防范:因为当地代理要求的代理费用通常在总收入5-10%,为了避免代理费用不能税前扣除,通常的做法是以收入总额的1.5%代理费用的形式支付外,剩余部分给代理分包工程的形式来结算,这样代理费成本以工程分包的形式进成本。如,某中国公司在科威特从事建筑工程(EPC)项目,该项目10000万美元,所得税15%,需要支付给当地代理商5%的代理费,代理费成本500万美元,而当地税务机关认可的可以抵免成本的比例为1.5%,即150万美元,多交税款52.50万美元。后来该公司将350万美元的土方工程分包给代理公司,成本费用可以足额抵免,节约了税负52.50万美元。
(四)银行利息
所在国当地银行支付与营业有关的利息时通常允许扣除,但境外循环向银行或财务机构支付银行利息时不允许扣除。获取、建造或生产资产用的支付当地银行的利息必须资本化。境外运营资本的利息在当地不能抵免给企业的,增加了资金成本,导致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减少,回报率降低。在实际中也很难甄别境外的利息是否与营业有关,中国国内银行对项目的贷款而支付的利息除非取得当地税务局的事先认可,否则利息支出难以税前抵免。
中资公司在境外经营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风险防范:改变境内母公司向中国银行总行贷款转付给境外分子公司的流程,避免业务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借贷性质,由中国银行境外分行或合资银行转贷给分子公司,利息和手续费均可在当地认可。另外,中资公司也可以申请政府项目的贷款或国内银行委托当地银行、融资机构进行的转贷服务,这时,利息成本则可以获得全额抵免。如,某中国公司在土库曼斯坦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假设当地的所得税为35%,每年需要5000万美元的流动资金,原来的模式是母公司从中国银行贷款,中国银行收取母公司利息后,母公司直接将贷款利息转给子公司,按每年5%的利率来测算,需要承担250万美元的利息。但由于中国境内的费用无法得到当地税务的认可,无法支持该流动资金贷款直接用于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多缴纳了87.50万美元的税款。后来该公司改变了资金运作模式,通过中国银行土库曼斯坦分行直接收取利息的方式进行借贷,合同由土库曼斯坦子公司和分行直接签订,母公司提供担保,250万美元的利息当地化后得到了税务机关的认可,足额抵免了税款。
(五)境外的设计费用
各国通常对境外发生的设计费用有特别的规定:设计工作由总部执行的,设计收入的75-80%将允许作为成本;设计工作由联盟体执行的,则设计收入的80-85%将允许作为成本;设计工作由第三方执行的,则设计收入的85-90%将允许作为成本。税务稽核部门一般使用“年度设计收入=年度设计成本*每年的合同收入/年度全部直接成本”的公式来确定年度收入,实施税负稽征。而在年度涉及成本中,境外支付直接与项目有关的、税务稽核部门认可的技术人员的工资是可以抵扣的。同时,境外社会保险金满足以下条件允许扣除:在境内发生的人工成本,不超过人工成本的10%;预提的终端的福利或服务结束的福利的准备金没有涵盖;奖金满足以下条件允许扣除:纳税人报告了年度利润;联合体、雇用合同的条款包含了支付奖金的条款在所在国境内发放;奖金不超过三个月的工资总额。
针对税务局对境外发生的费用审核严格的条件,中国公司尽量避免关联方或者是母公司来设计导致境外的设计费用只能部分扣除或者不能扣除的风险。通常应提供当地语言的翻译件及支持性文件证明境外费用与项目经营有直接关系来避免成本存在不能抵免的风险。中资公司应优先考虑聘用独立的第三方来设计,这样说服力最强,成本可以足额抵免。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 篇12
从西门子抢注“Hi Sense”商标并要求海信支付4000万欧元商标转让费案, 到长虹与美国APEX公司高达40多亿的贸易纠纷案, 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之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法律风险的事前预防不到位, 促使潜在法律风险的大爆发, 而事后处理又不够及时和有效, 原本盛极一时的公司就此彻底走向失败。因此, 认真做好公司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对于公司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显得格外重要。但中国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投入力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 美国公司支出的平均法律风险防范费用占公司总收入的1%, 但是中国公司实际投入只有0.02%, 美国公司投入是中国的50倍。而且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中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法律风险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公司法律顾问多数情况下处于虚职, 无法真正参与到公司的风险管理中来, 现状令人担忧。
公司高管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 是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中流砥柱, 因此, 公司高管应该正确把握自身与公司的关系, 理性认识公司的法律风险, 远离违法犯罪的牢笼, 用法律思维来应对法律风险, 从而促进一个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正确把握自身与公司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公司高管要想在公司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知悉其权力来自何处, 又将使向何方, 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要求, 就必须首先正确把握自身与公司的关系。
现代各国公司在公司法上规定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具体有差异, 而且理论界对公司治理也持有多种观点, 但总体上, 公司治理的结构仍然呈现分化趋势。就我国而言, 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 其中, 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执行机构, 董事会可以聘任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所谓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执行董事会制定的决策。董事会聘任公司高管来执行决策, 从而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即公司高管接受董事会的委托, 代理行使相关职权, 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在实践当中, 关于公司高管的义务履行出现了诸多问题, 例如, 对义务违反的责任认定不清晰, 公司高管的义务承担程度与其风险承担不相匹配。承受能力与收益不成比例, 公司的董监高往往会在决策运营中谨小慎微以保护自身的利益, 无法大胆经营公司。因此, 对症下药, 完善和细化我国公司法中关于公司高管义务的规定显得格外重要。
三、公司法律风险的相关问题
那么何为法律风险呢?有观点认为, 企业和企业家主要面临的两大风险:第一, 商业风险, ;第二,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 因为即使是商业风险最终也将以法律风险的形式体现出来。法律隐秘性极强而不易被识破, 一旦爆发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笔者认为, 法律风险是公司潜在的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下有很大爆发可能的, 并将对公司产生极大影响的风险形式, 比如合同法律风险、投资和融资法律风险、担保法律风险等, 即使商业风险在一定条件下, 也有可能演变为法律风险, 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害。
虽然法律风险对公司有如此的影响力, 但现阶段公司高管对法律风险认识还难以同步, 仅少数公司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聘请了公司法律顾问, 但大多数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 并未真正的参与公司的法律风险的防范。相比美国48%以上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设置了法律顾问。在美国, 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地位很高, 通常是企业管理阶层的人员, 企业也给予他们比同阶层更高的薪水和待遇但是, 由于我国公司高管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 我国公司聘请的法律顾问难入发挥真正的作用, 这也是我国公司高管频频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 如果把自身利益置于企业利益和组织利益之上最终表现就是大肆铲除异己, 同时进行权力扩张, 一旦越过法律的红线, 那么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民事责任在内的各种责任都将是公司高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因此, 坚守住自己行为的底线, 学会运用法律思维来思考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四、针对性措施
回归到公司高管与公司最本质的关系上来, 即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高管作为受委托人, 不会因为自己的经营行为而承担损益结果, 而是会努力工作、管理法律风险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笔者认为, 公司高管与公司博弈的通用模型是偷懒模型, 真正的完美纳什均衡策略是公司高管努力工作, 善管法律风险, 最终获得高额报酬, 且公司也实现收益。因此, 信息的充分程度对于维系双方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对于更好地管理公司法律风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需要从公司内部制度环境与外部制度环境两方面入手, 以提高公司高管与公司之间的信息充分程度。
首先, 公司内部制度环境应在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实现完善和突破。依照主体的不同, 公司的董事会在聘任公司高管时应严格把关, 把风险控制在源头, 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公司制度和业务流程, 细化公司高管的义务与职责, 明确责任认定, 从制度上消除法律风险。在内部制度层面, 公司应建立一整套由公司负责人亲自主管、专职管理机构统管、各职能部门分管、具体承办人专管的相互协调配合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其次, 公司外部制度环境应充分考虑公司内部制度, 起辅助角色。一般层面上, 法律法规、行政监管、社会舆论监督对所有公司企业均有效力, 只是效力的程度不同。法律法规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民事责任。法律法规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 依靠其威慑力和惩罚性来迫使公司活动的参与方增加信息的交流, 以避免承担法律风险。行政监管则往往注重事前预防, 对所有公司均有效力, 但由于监管的力度和手段不好掌握, 所以执行力偏弱。而社会舆论监督的效力在三者之中为最低, 但却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社会舆论涉及面广, 使监督的范围大大扩张。
总之, 对于公司外部制度环境, 需要建立一套以法律法规威慑为主, 以行政监管为辅, 社会舆论监督为重要补充的制度体系, 三者密切配合, 互为补充, 相互完善, 共同致力于提高公司高管与公司、公司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充分程度, 共同打造坚实的公司外部监督体系, 从而有效的防范公司法律风险的产生。
五、结语
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定会出现波折起伏。而众多公司在一个辉煌之后突然遭遇滑铁卢, 其重要原因就是潜在的法律风险往往被忽视。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本质关系出发, 公司高管与公司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公司决策的执行权归于公司高管, 更意味着管理公司法律风险主导权归于公司高管。一损皆损, 一荣皆荣, 公司高管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与职责, 自觉置身于公司内部制度环境与外部制度环境相互作用之中, 增加信息充分的程度, 管理好公司的法律风险, 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峰编.公司高管人员法律风险管理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6:3.
[2]卢锋奇.公司高管勤勉义务及我国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讨论[J].法制与社会, 2013:56-58.
[3]李芳.法律风险防范于管理之研究[D].山东大学, 2009.曾章伟.公司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 2012 (20) :110-111.
[4]曾章伟.公司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 2012 (20) :110-111.
【证券公司的风险与防范】推荐阅读:
C15023 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业务风险防范操作实务 题库100分08-31
证券公司面临风险应对11-02
【法务】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风险防范09-10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2016修订)10-16
防范公司法律风险05-17
公司财务信息风险防范05-17
典当公司财务风险防范06-06
期货公司财务风险防范10-21
证券公司与银行合作战略书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