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风险证券化

2024-07-13

巨灾风险证券化(共8篇)

巨灾风险证券化 篇1

一、引言

巨灾证券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它使得保险公司能够从资本市场筹集风险资本, 从而有资本对巨灾损失进行赔付。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包括两类, 一类是风险转移性工具, 即将巨灾风险转移到其他机构或资本市场;另一类是包含选择权的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当约定事件发生时, 保险公司可以获得的是资金还是一种融资权。

二、各种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

巨灾期货和巨灾期权

最早的巨灾期货合约由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 推出, 这些合约建立在PCS (美国财产索赔服务署) 编制的巨灾行业损失指数的基础之上。巨灾期权是基于巨灾损失指数的标准化期权合约, 当发生的巨灾事件导致指数超过约定值时, 卖方需要向买方支付现金。

巨灾债券

巨灾债券是保险联结证券中最成功的一种工具, 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严格来说是保险公司负债证券化的结果。发起人 (保险公司) 通过设立SPV (特殊目的机构) 向投资者发行巨灾债券, S P V将所得收益投资于安全的短期证券 (通常是国债或者AAA级公司债券) , 并将这些证券存放于一个信托机构, 该信托机构会进行一个利率掉期, 将短期投资所产生的固定利息转换成浮动利息。当约定的巨灾事件发生时, 投资者会丧失其利息甚至本金 (这取决于巨灾债券的种类) , SPV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补偿保险公司的巨灾赔付;当约定的巨灾事件没有发生时, 投资者会得到高于LIBOR (或者其他指数) 的利息, 并在债券到期日拿回本金。

巨灾债券是一种完全担保债券, 投资者可以避免发行人的信用风险。在大多数巨灾债券的设计中, 投资者的本金完全暴露于风险之中, 即如果巨灾损失足够大, 那么投资者可能丧失全部本金。另外还有一些保本的巨灾债券, 在这种设计下, 巨灾的发生只会影响是否支付利息以及本金的归还时间。

侧挂车 (Sidecar)

Sidecar是由投资者出资设立的再保险公司, 像普通再保险公司一样与发起人签订成数再保险合同, 从而获得发起人的部分保费, 承担发起人的部分风险。同时sidecar会支付佣金给发起人, 佣金数目取决于承保业务的预期利润率。另外, sidecar也对其股东支付股息和红利, 当承保的业务赔付率很低时, 投资者可以获得非常高的收益。Sidecar是表外业务, 能够增加发起人承保的业务量, 同时降低其负债, 将发起人面临的风险转移到表外, 降低其杠杆比例。Sidecar有一定的存续期, 通常为1年或2年。

巨灾风险互换

巨灾风险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照一定的条件交换彼此的巨灾风险责任。由于不同地域的风险状况不同, 风险发生的时间以及造成损失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保险公司之间通过签订巨灾风险互换协议, 能够实现承保风险的多样化和分散化。在大多数情况下, 两个 (再) 保险公司会直接进行互换, 不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

行业损失担保

行业损失担保是一种含有双重触发条件的再保险合约, 即只有在保险公司的实际损失和行业损失指数均达到规定值之后才进行赔付, 合约期限通常是一年。行业损失担保既属于二元触发类型, 即当两个触发条件均满足时进行全额赔付;又属于比例触发类型, 即赔付额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实际损失高于规定的部分。由于行业损失担保在监管上被视作再保险, 保险公司就能用其补充再保险缺口。

巨灾权益卖权

巨灾权益卖权是一种以保险公司的股票为标的的期权。保险公司向期权的出卖者支付费用, 当遭受的巨灾损失超过一定程度时能够以预先约定的价格向投资者出卖其优先股, 从而使保险公司避免因支付大额巨灾赔付导致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 降低其灾后融资成本。这样保险公司就不会因为一次较大的巨灾损失就失去其可预期利润, 而是能以较高的信用评级持续经营下去。

或有资本盈余票据

或有资本盈余票据是保险公司所发行的债券, 即保险公司筹资设置指定用途信托基金, 当巨灾损失发生时, 由该信托基金购买保险公司发行的资本盈余票据。具体而言, 通常由投资银行发起成立或有资本盈余票据信托基金, 发行信托票据或信托受益凭证向投资者募集资金, 并约定该基金在巨灾事件发生前投资于国库券等短期低风险的证券, 巨灾事件发生后则购买保险公司发行的或有资本盈余票据。保险公司与投资银行签订或有资本盈余票据发行契约, 支付投资银行承购费用, 约定当保险公司遭受巨灾损失时可以向投资银行发行或有资本盈余票据以获得融资性资本。巨灾发生之后, 保险公司向信托发行资本票据以取得信托持有的投资组合, 然后按期向信托支付利息, 最终信托的投资标的变成保险公司的资本票据。作为补偿, 投资者可以按期收取高于无风险利率的利息。

三、结论

保险风险证券化工具的前途十分光明, 巨灾债券等工具对于巨灾风险融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巨灾债券、巨灾互换和行业损失担保等风险转移工具在财产三重保险市场中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 并且在其他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J.David Cummins.Cat Bonds and Other Risk-Linked Securities:State of the Market and Recent Developments[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2008, 11 (1) :23-47.

[2]、瑞士再保险公司.证券化-保险公司和投资者的新机遇[M].苏黎世, 2006, (7) .

[3]、瑞士再保险公司.2008年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北美和亚洲严重受灾[M].苏黎世, 2009, (2) .

巨灾风险不能预测 篇2

人和人的天赋都差不多,大环境和运气也基本相同,最大的差别在于思考和做事方式。

反思之下,笔者认为导致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成功者的思考和做事方式与众不同。多年的学校教育是尖子生在校时的优势,却反而成了他们进入现实生活后的劣势。

学校所受教育以简化后的理论为主,而现实生活则要复杂得多。学习上的尖子,一旦成为书呆子,用死板的理论来应对诸多方面根本不符合理论的现实,结局难免失败。

笔者的个人经验是,越是经常发生的小事越符合理论,越是罕见的大事越难用理论来解释,但是这些罕见大事的影响却超过无数日常小事。

这种极其罕见,可是一旦发生就具有颠覆性影响、却毫无规律可循也根本无法预测的就是黑天鹅事件。

对于这些引发巨大灾难的事件,那些按照理论进行预测的专家无一能够预测到,根据专家预测管理业务和投资的机构和个人损失惨重。

塔勒布在其著作《黑天鹅》中说,这些专家犯的是一种普遍存在、容易造成假象的“游戏谬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我们在考试和游戏中遇到的简化情况之间,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即混淆了可计算的不确定性与实际的不确定性。

再举两个游戏谬误的例子:

第一个是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知道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充分有效地分析并采取理性的行动。笔者曾在证券公司工作10年,发现事实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但是不进行这样简化的假设,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无法建立。

第二是概率计算。仅仅回想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是完全相同的。用概率推断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偏差很大。

书本上的内容往往对生活进行简化处理的文字游戏和数学游戏,但生活本身并不能游戏。

那应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给我们支了一招。

巴菲特巨灾保险业务的成功经验表明,巨灾这种黑天鹅事件的风险根本无法精确估算,只能大致估计,用最谨慎的态度应对。

巴菲特在1996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写道:

“计算机模型会让决策者得到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反而增加他们犯下一个真正的大错的可能性。在保险界或投资界我们都曾经亲眼目睹过这种突然间一败涂地的现象发生。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就是明证,在1987年股市大崩盘期间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当时应该跳楼的是电脑,而不是人。”

别把理论误做现实,别把游戏误做人生。

巨灾风险证券化 篇3

长久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灾害管理模式”,政府下拨灾民救助专项资金,保险公司根据受灾情况进行小额索赔,政府为绝对主导,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然而,随着气象巨灾风险的不断增加,气象巨灾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保险市场开始将目光转向实力雄厚的资本市场,来转嫁气象巨灾风险,缓解资金不足。为此气象巨灾风险证券化油然而生,这一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它使保险市场的运行更加安全有效。

国内外学者在气象巨灾风险证券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Patrice Poncet指出安德鲁飓风、北岭地震以及再保险市场的不足共同激发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产生。Cummins研究表明分散风险的最优组合是:再保险合同承担小额损失,巨灾风险连结债券承担大额损失,证实了巨灾债券的发行是可行的。Shaun S. Wang提出了两因素巨灾债券定价模型,“两因素”是指模型既考虑了概率变换,又做了参数不确定性调整。

朱军勇、迟晓英(2005)对巨灾债券进行了详细介绍,得出巨灾债券具有成本低、无违约风险、偿付能力高、市场效率高等优点。黄斌(2003)通过对现金流的现值进行计算分析了巨灾债券的优点和可行性。徐爱荣(2005)假定研究的巨灾风险为二元结构,且利率稳定,提出了一种较简单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施建祥、乌云玲(2000)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分析我国台风损失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台风巨灾债券进行定价研究。

二、巨灾债券运作机理

气象巨灾债券的基本结构包括四个要素:1从原保险公司处购买保单的客户;2发行保单的原保险公司;3从事再保险业务并对外发行巨灾债券的再保险公司(SPV);4购买巨灾债券的投资者。

如图1 所示,在巨灾债券运作过程中,投保人与原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原保险人与SPV签订再保险合同,SPV与投资者签订气象巨灾债券交易合同,每个箭头表示相应合同的现金流向。若在保险期限内巨灾发生,当原保险公司对投保人进行赔款时,SPV未必需要向原保险公司支付赔偿。只有当原保险业务的损失金额累积到一定程度,原保险公司的资本难以承受时,才会得到SPV的赔偿。对于投资者而言,对SPV进行投资来买入巨灾债券,在巨灾未发生的情况下投资者将按期得到本金和高额利息。若巨灾发生,投资者将损失全部或部分的本金和所有利息。与此同时,SPV将所有的融资以短期投资的方式进行再投资,来增强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并能及时向投资者还本付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作为特殊目的机构的SPV发挥了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桥梁作用,将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对而言,巨灾债券作为传统再保险的替代品或补充品,具有传统再保险所不具备的优势,如降低了毁约风险和道德风险,交易成本较低等。

三、定价的精算分析——现金流贴现模型

关于巨灾债券的定价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均衡定价模型、无套利定价模型、实证模型和现金流贴现模型。然而无论是均衡定价模型还是无套利定价模型,都采用了公平定价的方法,从而都无法解释目前市场上巨灾债券溢价过高的现象。

依据本金保障方式,可以将巨灾债券分为三类:利息和部分本金存在风险、利息和全部本金存在风险,只有利息存在风险。下面利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对多时期下再保险公司的现金流进行建模研究,分析三种情况下巨灾债券的定价机制以及确定再保险公司深入资本市场后的分保成本与再保险费率问题。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假设巨灾风险为二元结构,即只考虑巨灾发生跟不发生两种状态,其发生概率q,并假设市场利率是无风险利率,其年利率固定为r0。假定巨灾债券发行面值为Fc,巨灾债券的年付息率为rc,期末付息。

(一)利息和部分本金存在风险

假定在n(n>=3)时期内,若先前界定的巨灾事件未发生,则债券投资人将分别在每个时期末收到当期的利息,并在第n个时期末收回全部的本金。若无论在哪个时期,界定的巨灾事件发生,则债券投资人将损失全部的利息,但在第n个时期末仍可以获得部分本金。假设本金损失率为k(0<k<1)。

若在第一期内巨灾未发生,则投资人在第一期期末获得的期望收益为:ER1=Fc·rc(1-q)。

将第一期的期望收益贴现:

若在第n-1期内巨灾仍未发生,则投资人在第n-1期末获得的期望收益仍为:ERn-1=Fc·rc(1-q)。

将第n-1期的期望收益贴现到n时期期初:

在第n期内无论巨灾是否发生,投资人将在第n期末获得的期望收益为:ERn=Fc·(1+rc)(1-q)+Fc·(1-k)q。

将第n期的期望收益贴现到n时期期初:

同时,再保险公司再购入面额为Ft的传统债券,收益率为rt,在每一期期末获得当期利息,在第n期期末收回全部本金,且满足Fc+ n·Fcrc= Ft+ n·Ftrt(rt< rc) 。

同理,该传统债券的预期收益现值为:

这种多时期情况下,再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为:

相当于再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n年期的再保险合同,保额为:

分n期来计算每一期的再保险费率:

(二)利息和全部本金存在风险

这种情况即为k=1时的临界情况。参照利息与部分本金存在风险的模型,此时巨灾债券的定价公式为:

再保险费率为:

(三)只有利息存在风险

这种情况即为k=0时的临界情况。参照利息与部分本金存在风险的模型,此时巨灾债券的定价公式为:

再保险费率为:

四、洪涝灾害损失分布

对于运用非寿险精算的原理来研究洪涝灾害损失的分布问题,通常考虑的关键是灾害损失的尾部分布情况,可以通过经验剩余期望函数来反映。

1. 数据选取。本文选取1981 ~ 2012 年苏皖地区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作为样本随机变量。首先利用SPSS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单位:亿元)。

可以看出,该样本的数据具有单峰的特点:偏度为2.483,通常认为偏度大于1则为高度正偏斜;峰度为6.850,分布较陡峭,集中程度很高,尾部偏长。

2. 趋势判断。首先对一组损失数据做出其经验剩余函数的散点图,并初步判断该图近似服从哪种分布。对于一组损失分布数据,设X为损失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取值为x1,x2,x3,x4,…,xn,其密度函数为f(x),当xi互不相等时,将其按升序排列得x1<x2<x3<x4<,…,<xn,则经验剩余期望函数为:

将样本数据按升序排列代入公式En[X; xi],以纵轴表示洪灾损失的经验剩余期望函数值,横轴表示洪灾损失次数,利用SPSS得出经验剩余期望函数值En的散点图:

从上图看出,去除几个特殊点,随着损失额的不断增大,经验剩余函数趋向于以正的斜率增长,同时整体变化趋势又相对缓和。因此可以排除向下递减的韦伯分布,经过比较几种分布图形,大体符合Pareto分布的特征,因此可以暂选用Pareto分布作为损失分布。

3. 参数估计。在损失模型经过初选以后,需对所选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以确定初选模型的可靠性。若经济损失x服从帕累托分布,即x ~ Pareto(a,r),用f(x)表示x的密度函数,F(x)表示x的分布函数,则有:

其中r为经济损失观测值的下限,a为帕累托参数。

同时,x的理论剩余期望函数为:

在此可以利用SPSS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迭代运算来确定模型分布函数的参数,先确定迭代的初始参数,再根据目标函数利用SPSS进行接下来的参数估计。根据矩估计法可以先得到Pareto分布初始参数的估计值:

其中m为二阶原点矩,S2为样本方差,把以上的矩估计值作为初始值输入SPSS做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迭代估计,23次迭代以后,达到收敛。

a.主迭代数在小数左侧显示,次迭代数在小数右侧显示b.在23迭代之后停止运行,已找到最优解

4. 拟合检验。由输出结果可得,调整后的R2为0.801,将“r=459.041、a=6.287”代入公式,得出x的理论剩余期望函数值En'(x),将其与经验期望函数值En(x)进行比较,发现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得出我国苏皖地区洪涝灾害服从这样的损失分布:

五、洪涝债券定价研究

(一)债券收益率的确定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确定不同情况下巨灾债券的收益率:E(ri)=r0+βi[E(rm)-r0],其中,E(ri)表示金融资产的期望收益率,r0表示无风险收益率,βi表示该金融资产的贝塔系数,E(rm)表示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假定洪涝灾害发生概率为q,洪涝巨灾债券发行面值为Fc,巨灾债券的年付息率为rc,年末付息。依据本金保障方式,巨灾债券分为三类:利息和部分本金存在风险、利息和全部本金存在风险,只有利息存在风险。

根据我国苏皖地区洪灾损失分布:得出了历年洪灾损失发生的概率:

随机选取(101.3,0.285 5)、(173.6,0.133 1)、(484,0.010 8)分别作为利息和部分本金存在风险(假定风险率k=70%)、利息和全部本金存在风险、只有利息存在风险的触发点,则不同类型的洪涝巨灾债券票面利率rc分别为:

(1)当利息和70%本金存在风险时,一旦洪涝灾害发生,收益率为-70%。

由E(ri)= r0+ βi[E(rm)- r0]= rc(1 - q) - 70%q得:

(2)当利息和全部本金存在风险时,一旦洪涝灾害发生,收益率为-100%。

由E(ri)= r0+ βi[E(rm)- r0]= rc(1 - q) - 100%q得:

(3)当只有利息存在风险时,一旦洪涝灾害发生,收益率为0。

由E(ri)= r0+ βi[E(rm)- r0]= rc(1 - q) 得:

(二)债券价格的确定

结合前文巨灾债券定价的精算分析,假定发行的洪涝巨灾债券面值为Fc=100,无风险收益率r0=5%,金融资产的贝塔系数βi=0.5,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E(rm)=15%,以多时期的现金流模型为例(n=3),三种情况下洪涝巨灾债券的价格分别为:

(1)当利息和70%本金存在风险时,巨灾债券年利率为rc=0.42,q=0.285 5。

(2)当利息和全部本金存在风险时,巨灾债券年利率为rc=0.27,q=0.133 1。

(3)当只有利息存在风险时,巨灾债券年利率为rc=0.1,q=0.010 8。

六、结论

1. 本文将单时期和两时期的现金流贴现模型进行扩展,得出了全部本金存在风险、部分本金存在风险、只有利息存在风险三种情况下多时期的现金流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再保险公司分保成本与再保险费率问题,使其能广泛应用于洪涝巨灾债券的设计与发行。

2. 苏皖地区1981 ~ 2012年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近似服从帕累托分布,损失分布模型为:结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了不同情况下洪涝巨灾债券的收益率与债券价格,初步完成了苏皖地区洪涝巨灾债券的定价设计。

3. 虽然洪涝灾害风险证券化方式转移灾害风险具有传统救灾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救灾模式将被灾害风险证券化完全取代,固有的传统救灾模式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而灾害风险证券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发挥两者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转变策略,才能共同形成防范气象巨灾风险的完善体系。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现金流贴现模型对多时期下巨灾债券的定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再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及再保险费率问题;然后运用SPSS构建苏皖地区1981~2012年洪涝灾害的损失分布模型,结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完成洪涝巨灾债券的初步定价设计,为我国成功发行洪涝债券提供理论支持。

巨灾风险证券化 篇4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现状与特点

农业巨灾是指发生概率很小但一次损失大于预期、累计损失超过承受主体 (农户、保险公司或政府) 承受能力的农业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农业巨灾频发的国家, 农业巨灾灾种多、灾害后果严重。农业巨灾风险有别于一般的农业风险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严重, 且近年来趋势有所加剧

农业巨灾是一个或一系列能导致农业经济金额损失和生命伤亡相当巨大的灾害。我国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弱势产业, 极易遭受各种风险的影响而产生巨大损失, 农业巨灾风险即洪水、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可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给农业、农村和农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

(二) 农业巨灾发生的频率较低, 但区域性比较强

农业巨灾是小概率事件, 其发生的频率低于一般的灾害事故。巨灾的突发性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 其区别只在于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 洪灾和旱灾持续时间较长, 使人们有时间采取救灾措施, 而地震、火山爆发等从爆发到成灾的过程极为短暂, 一旦发生, 损失几乎同时形成。不仅如此, 农业巨灾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主要灾害可能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分布规律的差异, 导致各地农业巨灾风险的类型、频率和程度差异也很大。

(三) 农业巨灾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

一方面,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 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征, 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 同一般产业一样, 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会经历制度风险、生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但往往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产生巨大的损失。这些自然灾害不仅会直接导致农业产量的减少, 而且还会侵蚀农业投资的价值, 造成的损失后果较其他风险更为严重。

(四) 农业巨灾风险伴随着自然灾害的

由于地域的广延性和自然灾害的零间相关性, 农业风险单位在巨灾事故及巨灾损失中常常表现为高度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一次风险事件将造成为数众多的农业风险单位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损失。例如, 一次旱灾或涝灾将造成大范围的农业减产, 众多农业农户在同一灾害事件中同时产生经济损失。同时, 巨灾伴随的多种自然灾害的群发, 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导致另一种灾害的出现, 也使得自然灾害之间也存在相关性。

(五) 对农业巨灾风险的预测非常困难

相对于其他农业风险, 人们对农业巨灾风险的预测更为困难。例如, 农业的市场风险, 可以通过对过去农产品市场的数据资料大致推出, 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的预测极为困难, 例如, 地震, 其孕育过程较长, 成因复杂,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但至今为止没有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损失幅度的加大, 全球巨灾保险的能力急剧下降, 国际保险业纷纷实施了以巨灾债券为代表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来化解巨灾风险, 以期通过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深层次的融合来应对巨灾风险。下面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原因。

(一) 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来看

巨灾风险证券化是我国保险制度变迁的结果。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制度是指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 交易费用是制度赖以存在的原因, 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 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 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 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 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即: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想获得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外部利润。巨灾债券不仅利用资本市场雄厚的资金实力, 扩充了巨灾风险市场的承保容量, 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还作为标准化契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 降低了交易成本。可见, 巨灾债券作为一种制度变迁, 获得了传统保险制度下无法获得的“外部利润”。

(二) 从新保险金融中介理论来看

巨灾债券是巨灾债券风险管理的金融中介职能与金融市场职能相互渗透的结果。金融中介职能表现为:保险公司是传统上进行巨灾风险管理的中介, 侧重纯粹风险保障, 具有在代际间熨平的优势。金融市场职能则表现在:资本市场提供风险转移合同, 如期权、期货等, 具有透明化和标准化特征, 通过资金运作补偿巨灾经济损失。前者是一种保险精算领域, 后者属于财务和金融领域, 新保险金融中介理论则认为打破保险与金融两个行业的界限, 将保险与资本市场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实现保险和金融市场彼此功能扩展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融合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巨灾风险证券化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 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效益、可保风险范围和承保能力都得以改善, 金融市场也间接为纯粹风险提供保障, 重大风险累积在保险公司和金融市场间实现了优化配置。

(三) 从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条件来看

首先, 我国的资本市场日益成熟为巨灾债券的发行创造了环境。其次, 我国已有一些保险风险证券化成功实施的范例, 例如, 台湾在2003年首次在美国顺利发行了一亿美元的巨灾债券, 这为进一步引入保险证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保监会监管目前过渡为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 从而为保险公司开展证券化创造了宽松的经济和法律环境。

总体来讲, 我国资本市场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具体表现为:第一, 交易品种由原来单调的股票债券发展为投资基金、商业票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等多种金融工具, 目前上市交易的金融商品已达400多种, 且交易规模正逐步扩大;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逐步建立, 交易网点日渐增加;资本市场的运行尤其是证券交易在技术操作方面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电脑自动对盘、股票无纸化交易, 此外“全国证券交易自动保价系统”早已投入运行, 电话委托交易广泛运用, 交易手段的现代化大大增加了证券交易的规模, 提高了证券交易的效率。这为巨灾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 居民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日益增加, 扩大了资金供给量。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资本市场不仅使得传统的资金配置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增加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实现了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第三, 资本市场逐步国际化。我国从1991年就开始发行B

首先, 从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形态来看, 以期货市场为例, 自1990年开展期货股, 并开始在海外筹集资金。巨灾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运做本身就有很强的国际性, 这需要国家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为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做好准备。第四, 资本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为了引导资本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各级政府、人民银行及各类证券机构制定、颁布了有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规和管理规定, 使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基本上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初步纳入了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我国证券机构和交易所的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已较完善。

(二) 资产证券化的成功探索

目前, 在我国己经有了对一些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探索实践, 另外在保险创新的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农业保险的市场创新是需要一些基础条件的, 主要包括数据、技术和保险精算。第一, 数据方面, 气象、灾害损失、区域产量等历史经验数据对于农业保险创新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些数据是保险创新的前提条件。第二, 要收集经验数据就要依靠一定的技术, 各种气象、区域产量的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才能使信交易以来的近二十个年头里, 期货市场发展经历了蓬勃发展、清理整顿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其间衍生品种类日益丰富, 涵盖了农产品、金属、化工产品、能源、金融等众多领域。在2005年5月推出债券远期交易后, 又陆续引入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等衍生品, 交易量逐年递增, 与之伴随的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这四大类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得到了良好持续的发展。在2010年的4月股指期货也顺利推出了, 若能对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加以合理的诱导利用, 不仅能够利用其杠杆特性降低金融风险, 而且还能促进股市的进一步发展, 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是一项创新。其次, 从利率衍生品的发展过程来看, 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 2007年8月份人民银行即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息的收集更加可靠、更加有效、更加准确。例如, 利用卫星技术来收集气象数据, 以替代高成本且低效率的地脉内气象检测手段。应该说这两个条件经过努力和农业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 在我国是基本可以具备。第三, 在保险精算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精算学会, 从事精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人员也已经初具规模, 现有的精算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能够保证对保险证券化理论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也能够保证满足保险证券化实践的需要。

三、我国发行农业巨灾债券的现实分析

(一) 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摘要:金融衍生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利弊兼有但利大于弊, 从我国目前来看, 发展金融衍生品确有其积极的影响。文章从金融衍生品的特点入手, 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对我国未来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途径和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存在问题;风险防范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 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资产 (基础资产) 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 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 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比如远期合约。一般而言, 凡是由最基础的金融商品, 如股票、债券、外汇、指数等衍生而成的金融合约, 都称之为金融衍生产品。最普遍的金融衍生商品有期货、期权、利率掉换合约、货币掉换合约等。金融衍生产品极具投机本质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去分析我国金融衍生品的现状, 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我国金融衍生品的持续、有序、健康发展。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以农产品为开端, 之后沿着金融期货自然演进, 我国则以股指期货为首选品种, 其次是发展利率衍生品。

浅谈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及风险防范对策

■刘晓峰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此所造成的财产和人员损失逐年上升。我国政府部门以及商业保险机构可以借鉴国外巨灾债券发行的成功经验, 通过发行针对特定地区农业灾害的巨灾债券, 将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到容量更大的金融市场, 增强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巨灾风险证券化,农业,洪灾

参考文献

[1]、严寒冰, 左臣伟.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12) .

[2]、柴化敏.国外巨灾保险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 2008 (6) .

我国巨灾保险证券化的制约因素 篇5

一、我国保险业的总体实力弱小

1、资金实力太弱。

目前国内有33家中外保险公司, 其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4家公司占了中国保险市场90%以上的份额, 规模最大的中国人寿总资产仅1600亿元左右, 整个保险行业的总资产仅4000多亿元, 即便是与世界第十大保险公司英国保诚集团约2000亿美元的资产相比, 相差仍是悬殊。

2、在技术力量方面相对滞后。

我国的保险险产品单一, 目前较多的是传统的家财、企财、货运、船舶险, 在国外常见的信用险、责任险国内较少。最近国内出现了投资连结产品、分红型产品, 而这在国外早已普遍。另外, 在新产品开发涉、费率制定、风险控制等专业技术方面, 我国仍然很是欠缺。

3、营销手段和渠道比较单一。

我国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国外, 直销、代理人、经纪人、银行保险、网上保险等较普遍。即便是国内近来盛行的银保合作, 也尚停留在低层次的相互代理阶段。

4、在资金运用单一。

国外保险公司收益主要来自于投资, 承保业务基本上是亏损的。这是因其行业竞争激烈, 费率较低。但其投资利润较高, 从而弥补了承保利润的不足。而国内保险公司还较少, 利润主要是来自承保业务, 投资渠道单一, 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等。

二、巨灾保险证券化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面对巨灾, 国内的商业保险公司几乎是整体“缺位”。以湖南洪灾为例, 通过保险公司获得的赔偿只有300万元, 仅占20亿元经济损失的0.15%, 政府财政“救济”占了大头。而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9.11”事件, 保险公司就支付了约420亿美元的赔偿, 远远超过了该国政府200亿美元的“救济款”。平心而论, 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责任并不在保险公司, 而在于我国没有一个健全的巨灾保险制度与农业保险制度, 一旦天灾出现就只能依靠财政救助。

我国在基础法规制度建设方面一直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步伐。巨灾保险证券化将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后盾, 就很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真正保障。随着交易规则的逐渐明晰和制度的健全, 巨灾保险证券化对广大保险人将更富有吸引力。但是, 毕竟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属于新生事物, 我国证券、保险监管机构对此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 法律规定、税收制度、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三、巨灾保险证券化规模受到产品流动性弱的影响

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巨灾保险证券化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是, 该交易是否具有价格竞争力。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巨灾风险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再保险业务的竞争程度也不充分, 这说明巨灾保险证券化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 由于资本市场本身也不够规范和发达, 通过资本市场化解保险风险的发行和管理成本很高, 使得巨灾保险证券化的价格优势在短期内难以体现。流动性是巨灾保险证券化成功的重要因素。投资人投资于巨灾风险证券, 可以获得较高的风险报酬, 并有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但前提是巨灾保险证券化产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如果这些产品的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 对投资人就会失去吸引力, 巨灾保险证券化的规模就难以扩大。

四、巨灾保险证券化缺乏各类保险服务机构

资信评级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主体之一, 发展资信评级机构的意义在于, 定期的信息披露能够发挥强大的社会监督作用, 规范证券发行人、经纪人的经营行为,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国目前基本上没有合格的资信评级机构。在其它各类保险服务机构中, 至少还有两种保险服务机构是发展巨灾保险证券化所必需的。一种是对巨灾事件进行统计的机构。这种机构应该是非赢利性机构, 它可以是保险监管机构的附属机构, 也可以是保险行业协会下属的机构。另一种是巨灾风险评估机构。它们通过收集大量有关资料, 建立巨灾风险模型, 并对一定地区、特定巨灾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能损失等进行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预测, 为保险公司和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五、结语

目前, 我国实行的是由公共财政支持的中央政府主导型巨灾救助模式。在灾后重建中, 公共财政承担了最主要的任务。同时,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晚, 保险的覆盖面还比较低, 巨灾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风险补偿机制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保险仅占灾害损失的4%左右。

有效管理巨灾风险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保险业不论从自身的稳定发展, 还是履行社会责任, 都必须深化巨灾风险研究, 加强相关政策协调, 推进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尽快提高管理巨灾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白涛 巨灾保险证券化 《金融时报》 2008.06.16

[2]、樊新鸿, 巨灾保险证券化或将成为巨灾风险体系的内容《金融时报》2008.06.20

[3]、徐为山 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金融》 2006.11.28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析 篇6

目前, 中国的政府对发展农业保险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 尤其对于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问题。在农业保险承保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条件下, 对于承担风险损失的农业保险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决巨灾风险损失所带来的分配问题。因此, 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 巨灾风险分散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 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同时建立中央农业巨灾风险转移金融机制。基于此背景, 本文对农业巨灾再保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总结和分析目前的研究结果, 试图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以便将来可以更好地解决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的有关问题。

2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现状

2.1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农业保险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 各个地区的政府正在发展农业保险。2003 年, 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其中就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意味着中国农业保险开始了第三次的试验发展。在2004 年到2009 年期间, 我国连续六年的要求发展农业保险, 且在2009 年的中央文件明确指出, 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扩大试点范围, 同时还必须增加的保险。

2.2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现状分析

我国在2003年之后, 在进行纯粹的商业性农业保险的过程中, 政府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和推动农业保险。目前, 根据农业保险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进行区分, 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事实上, 已经有不少的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在积极探索, 并已经在实践中发展了大量的制度模式特点。当前, 还是存在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安排缺失的问题, 同时其他分散农业巨灾风险也明显不足的缺点, 农业保险业务已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都集中于地方政府, 这已经成为了目前政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最为重要的问题。例如, 黑龙江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提取的巨灾准备金从保费收入规模就是十分有限的。

3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析

3.1 农业巨灾再保险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 保证风险管理的金融稳定性, 减少保险公司的自身风险, 保险农业巨灾保险公司的将分散到其他保险公司, 也就是所谓的农业巨灾再保险。其中, 农业风险的高相关性的特点在于使得其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扩散, 很容易形成巨大的损失, 并将农业保险公司准备金和资本整个吞下, 使得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 对于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的建立就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农业巨灾再保险机制运作模式一般有3 种类型, 即为:由政府资助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并在强制保险公司的法律形式开展农业再保险;中国再保险集团的农业保险机制, 开展相关的分散风险, 并实施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到国际市场。

3.2 巨灾风险基金

在很多国家的农业保险体系中, 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都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的依托中心。考虑到当前的中国国情, 对中国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基本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指出巨灾保险基金缺乏市场和政府相结合过程存在的明细不足之处, 弥补农业再保险市场缺陷。在理论渊源作了系统的讨论, 指出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主要途径, 有效利用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的多个不同渠道。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基金通过金融投资, 其中包括农业保险保费的提取和市场募集多种融资的渠道, 且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巨灾损失准备金, 因而有必要进行立法的规定和支持。

4我国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的重构

4.1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手段

采用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尽可能加大力度推广农业保险的实施, 增加农业保险的风险单位, 使得风险可以通过大数法实现直接保险水平上的分散。此外, 如果能继续开展大范围的农业保险, 它能使农业风险分散更顺畅。但在自愿保险的基础上, 因为在保险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问题是不完全理解的农民参与率造成的农民的土地和作物风险的存在是难以有效保证效率分散巨灾风险低。此外, 即使农民的参与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自留土地和牲畜、农作物等这些作物的风险, 就有可能导致农业保险分散风险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从理论来说, 减少或避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首先, 根据被保险人选择做出主要风险的方法分类, 其次是将面临被保险人的风险相同的风险为均匀设置, 迫使所有的风险投保人提供保险补贴;最后通过利益机制的诱导, 促进投保人保险。

4.2 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构想与完善

在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风险的区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在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各行政区的省、自治区、市的农业保险分散的市场格局得到改变。因此, 一个统一的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可非常有效地减少金融风险的区域性差异, 降低农业保险的依赖程度。此外, 有效整合农业再保险体系, 可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国家农业保险业务, 并与国际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接轨, 使其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和分散变得更为广泛, 进而可以加强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影响范围。当前, 普通法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农业保险做法就是采用农业再保险, 在目前的实践中, 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运用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的政策补贴模式, 当然也部分国家地区家已经建立了自身的农业再保险公司, 其目的就在于可以专门负责具体实施操作。

5结论

综上所述, 在灾难发生时, 保险人承担的巨灾损失的赔付责任, 将恢复从再保险人在相应的赔偿保险。在再保险与原保险人订立再保险合同之后, 保险巨灾风险即可是进行结构重组, 然后基于巨灾债券的风险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获得资金, 并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投资, 在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后可以去购买巨灾债券, 最后得到相应的风险报酬。因此, 在保险期间内的保险合同, 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 超过预定量的损失, 那么该公司将发行巨灾债券来筹集的保险赔偿的支付资金, 不需要支付利息。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再保险体系和保障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 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可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立新.美国巨灾风险融资和政府干预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悦.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3]庹国柱.农业保险需要建立大灾风险管理制度[J].中国保险, 2013 (01) :30-33.

[4]郑军, 刘丽.农业巨灾保险机制的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4) :41-47.

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究 篇7

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保险业作用微小

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 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其中以地震、台风、洪水的影响最为严重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巨灾资料整理

2008年年初南方特大雪灾,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16.5亿元, 保险赔款近20亿元, 占比不到雪灾总损失的2%;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1万亿元, 保险业赔付资金总额为16.6亿元, 保险赔付率仅为0.19%, 而中央财政建立的灾后重建基金预算安排为3000亿元。同时, 社会各界筹措善款达到760多亿元。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 据民政部统计, 其经济损失在8000亿元以上, 保险业的理赔总额为389.4万元, 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安排1002.99亿元, 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款4.05亿元, 物资折价1.81亿元。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统计数据显示, 世界平均巨灾保险覆盖率为灾后损失的36%, 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 而我国则在5%左右,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从保险赔付和中央财政拨款的数额来看, 保险业在巨灾风险中发挥的风险转移赔付作用微乎其微。长期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国家财政为后盾进行灾后救济的救灾体制, 这给政府财政带来突发性的大量支出, 严重影响财政收支平衡, 从另一方面看, 财政补助远没有巨灾保险的补偿范围广泛, 对于受灾民众的救助仅限于最低生活补助, 而保险通常能补偿受灾财产的大部分。

2.巨灾保险市场供给不足的原因

各保险公司都将巨灾保险列为不可抗力因素, 不属于商业保险的承保范围, 目前国内的保险制度安排中, 巨灾保险尚处于缺位状态。

(1) 巨灾保险市场的固有特点使得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困难。保险经营的基石是“大数定理”, 即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 其平均损失逐渐趋于稳定, 而方差趋近于零。但巨灾风险并不符合“大数定理”的基本假定。巨灾保险具有小概率、高损失的特点, 巨灾风险个体之间并不具有独立性, 相反却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这使得保险公司在资金集中风险分散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反而可能造成其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实现保费收入和潜在巨灾损失之间的匹配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巨灾保险的承保需要大量资金, 如果巨灾在业务经营的头几年发生, 此时保险公司的巨灾准备金尚未建立完备, 就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失偿付能力。因此, 商业保险公司从盈利角度考虑会尽量不涉及巨灾保险, 导致市场上的巨灾保险供给短缺。

(3) 民众和企业巨灾保险意识淡薄。一方面投保宣传力度和风险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公众对巨灾保险的投保意识不强;另一方面, 在长期以来的灾后财政救助方式下, 公众已经形成对政府的依赖, 这是巨灾保险市场需求不足的另一个原因。

二、国外巨灾风险分散模式的成功经验

1.资本市场参与风险转移的美国模式

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政府面对巨灾风险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出巨灾保险计划、巨灾风险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巨灾分散机制, 这是一种新的巨灾风险规避方式即巨灾风险证券化, 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抵御风险。将保险市场上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 其具体方式有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互换等。

2.由再保险做后盾的日本模式

在巨灾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 日本则创造了一种由政府和民间保险公司分担的二级再保险模式, 即家庭财产的地震保险业务先由民间保险公司承保, 然后再全部分给由日本各保险公司参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险公司, 该公司除自留一部分外, 按各保险公司承保的财产保险市场份额回分给各保险公司, 超出再保险公司与直接承保限额的部分, 由国家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3.多层次分保的新西兰模式

新西兰强制征收地震巨灾保险, 其体系包括国家财政部全资组建的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社会团体保险协会。一旦灾害发生, 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由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即再保险方案, 对于再保险方案也进行了分层安排。政府在这种模式中起到托底作用, 即在最后一层承担无限赔偿责任, 同时地震委员会每年会向政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三、我国巨灾风险的分散对策

1.建立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

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专门性的巨灾保险专营公司, 主要经营巨灾保险产品, 并设计出合理的费率厘定方案和实际的保险方案。初期主要由政府主导经营管理, 然后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协作运营, 应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时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具体承包经营, 或者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 促进保险业的市场化发展,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从长期发展来看, 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宜优先开发单一风险的保险产品, 后开发综合风险产品。巨灾保险产品销售初期, 依据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在灾害高频发生地购买相关巨灾风险的保险产品, 增强人们的保险意识。但在保险承保时, 保险公司还应该考虑地理因素, 依据国家地震局或气象台等发布的官方数据对保险标的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期损失测算;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巨灾的出险频率和损失程度来确定承保条件及费率, 定期对费率进行修订, 设立动态化费率,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的保险需求。同时固定保险期限, 若发布的巨灾信息在规定的保险期限内发生, 则巨灾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理赔标准进行赔偿;若在规定的保险期限内, 并没有发生任何灾害, 则由巨灾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到期后办理有关赔偿手续和垫付赔偿资金, 而由政府承担巨灾保险的保险风险和承保责任。

2.建立保险公司与地质气象部门相联系的风险精算机制

对于任何商品或服务市场而言, 合理定价机制的形成是其发展的核心, 而困扰巨灾保险市场的就是如何将风险与收益进行匹配, 即如何量化风险的问题。众所周知, 保险精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大数理论, 主要工具是概率论, 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大量翔实、准确的数据, 通过一些计量方法, 进行数据挖掘, 找出规律, 从而对风险进行量化。但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大量数据, 而目前自然灾害方面的数据量级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故传统方法不适于对巨灾风险进行量化。

为了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只能将目光转移到专业地质研究和灾害预报机构上, 这就需要有机构专门研究灾害情况、走向, 建立灾害数据库, 收集、分析、预测灾害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灾害损失分布情况, 估算各类灾害最大损失量, 绘制巨灾保险纯费率图, 构建风险管理系统模型框架, 建立我国科学透明的灾害信息监测系统, 为法定巨灾保险精算提供可靠依据, 也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

3.大力发展再保险市场

再保险是分散巨灾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 原保险人在确定风险自留额后, 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 这样使原保险人就能承担比它自身能力大得多的风险。

目前, 我国的再保险经营主体单一, 市场规模小。法定分保规定和垄断市场格局造成了再保险市场缺乏竞争力, 承保巨灾风险的能力有限。因此, 我国要大力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解决巨灾保险市场供需失衡现象, 一方面培育国内再保险供给主体, 加快再保险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 发展专业的再保险中介, 大力培育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 促进再保险供需方的对接, 活跃再保险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知名再保险公司, 扩大我国巨灾再保险的承保能力。

4.发行巨灾风险债券

巨灾保险证券化是目前国际上重要的巨灾风险融资工具, 与传统的再保险相比, 打破了在原保险人、再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风险转移机制, 将保险风险转变为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出售给投资者。对投资者来说, 由于保险风险和其他金融风险不相关, 把保险风险加入到投资组合中可以降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但保险业向资本市场转移还受到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不成熟等多种因素制约。对此,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模式, 商业再保险公司可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及具有巨灾债券发行经验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和具有巨灾债券发行背景的中外合资再保险公司担任。为避免发行失败, 在巨灾债券品种上应以优先开发本金保护债券品种为宜, 逐步过渡到本金不保护债券品种。同时发行巨灾债券可以解决我国面对巨灾单纯依靠政府行为的做法, 充分发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作用, 尤其是资本市场“蓄水池” 的作用, 可以将巨灾风险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消化。

参考文献

[1]孙祁祥.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再保险的角色[J].财贸经济, 2004 (9) :3-10.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篇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 暴风雪、干旱、超强台风等极端气候, 以及特大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正常年份重大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以上, 而受到灾害袭击的人数在2亿左右。在不断频发的自然灾害的巨大损失的面前, 国外相对成熟的巨灾保险体系相比较,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风险防范的意识薄弱、领导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思想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家对责任灾害进行防御尚未建立有效的体系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机制难以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进行融资比较困难、政府和保险机构对自然灾害受害者的补偿水平低下、对于灾害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保障程度落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对于巨灾之后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未在完全程度上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 无论是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 还是在财税制度和国家立法上, 均为建立完善和有效的机制, 在对于巨灾的保险体系方面更是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我国目前具有部分对自然灾害进行保险的相关保险业务, 但是这些保险业务的品种比较少, 并且发展十分缓慢, 政府也没有制订有效的政策予以保障和支持, 存在供需不足的矛盾。为此, 我国目前在巨灾的经济损失的补偿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国家临时性的拨款补助为主, 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补偿, 是民众在事先无法进行预测的, 民众不清楚在发生巨灾之后政府是否会进行一定的补偿, 即使我国大部分民众认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在发生巨灾的时候政府肯定会给予补助, 但是人们无法预测政府到底会在怎样的程度上进行补偿, 补偿的多少是由政府在巨灾发生之后才决定的, 政府可以多补、少补甚至不补。除此之外, 我国的商业保险机构能够为巨灾提供的保险补偿的力度是十分低的。我国在1998年发生了特大的洪涝灾害, 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但是我国商业保险机构所提供的补偿仅仅为30亿元, 补偿的力度和水平十分低下, 导致保险补偿的功能发挥比较小, 对灾害的补偿是微乎其微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来自保险业的赔款仅占整个直接损失8451.4亿元的2%左右这个, 比例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巨灾风险主要的特征

巨灾往往都是人们无法预料的, 即便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们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能够进行预防, 但是现代科技也无法保障有效防范巨灾造成严重损失, 所以, 巨灾风险所造成的危害, 人们大部分都是难以避免的。依据美国PCS公司的定义, 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50亿美元的责任灾害可以认定为巨灾。巨灾发生的频率一般比较小, 但是, 一旦发生了巨灾, 巨灾造成的破坏性非常强, 每次巨灾都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 尤其是洪水和风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度连年增加, 以及人口和财产的更加集聚, 巨灾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快速增加。所以, 人们对于巨灾的管理的要求和任务也越发迫切和晋级, 巨灾好一般的风险不同, 巨灾风险的经营有着自身的特性。

首先是巨灾所带来的损失极大, 是普通的一般灾害所无法比拟的。很显然, 巨灾爆发的频率是比较低的, 但是, 由于巨灾具有无法预测和避免的特性, 往往会带来人们无法进行估量的巨大损失, 所以, 这样的损失是一个或者若干和保险公司无法承担承保责任的。在发生巨灾之后, 不同的多个受害者同时会向同一家商业保险机构进行索赔, 所以保险机构就必须支付巨额的费用, 这就可能导致商业保险机构无法承担理赔责任甚至导致保险公司的倒闭。比如, 美国于1992年爆发的“安德鲁飓风”被称为“飓风之母”, 安德鲁飓风给美国造成了300多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导致了美国数十万人没家可回, 数以万计的服务造成损毁, 美国多家商业保险机构为此支付了200多亿美元的保险费, 直接就导致了60家美国的商业银行机构倒闭。

其次是巨灾保险业面临再保险困难。由于一旦放生了巨灾, 必然使许多商业银行机构的保险赔款大幅度增加, 所以, 再保险机构对于巨灾保险进行再保险的时候特别小心谨慎, 因为如果一旦接受了再保险而在保险期内真的发生了巨灾, 有可能导致再保险公司的破产。

再次是此种风险问题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来看是属于不可保风险的。第一, 因为巨灾具有发生的频率较低的特点, 但是其一旦发生, 灾害的强度又特别高、波动性特别强, 要对巨灾造成的损失进行准确的核准和统计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第二, 灾害发生之后波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其规模之巨大甚至会超过整个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 从而形成“损失累积”的效应;三是保险经营所的“大数法则”计算基础要求有大量独立的风险单位, 巨灾风险因此给保险业的损失计量和产品定价带来很大困难, 对经营稳定性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我国巨灾风险的管理模式探究

(一) 再保险市场

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再保险市场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 积极引进国际再保险, 努力培育和完善国内再保险。然而这个途径的市场受承保能力并不很大, 不能解决保险公司转移巨灾风险的全部问题。一次1000亿美元的地震损失可以使得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和再保公司破产, 然而与庞大的资本市场相比, 巨额损失数据变得不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西方保险公司于是将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觉转向资本市场, 也就需要更大容量更经济的新型风险转移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

(二) 巨灾风险证券化

巨灾风险证券化是巨灾风险分散和管理的发展方向, 保险公司和再保公司都需要一次来发散风险。在资本市场发行巨灾债券 (Catastrophe Bonds) 是国际上公认的分散巨灾风险的有效新模式。根据慕尼黑再保险提供的数据, 1997-2006年的10年间, 巨灾债券的发行量增长了约3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转移巨灾风险, 除了要有更加成熟的市场和投资者之外, 关键问题是政府和企业加快对建立巨灾风险管理市场化机制的紧迫性认识, 巨灾债券发行机构的特殊性必然使得其设立和运营要突破现行的公司法、信托法、证券法、税法等诸多部门法,

(三) 政府在巨灾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政府出面解决巨灾保险再保不足的方式是成立巨灾风险保障基金, 保险公司承保来的巨灾风险主要依靠巨灾风险保障基金来转移。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应该由政府主办, 基金来源可以是公司提取的准备金或保费、社会捐助和财政支出。

四、结论

巨灾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自然灾害风险, 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对于目前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管理机制的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综合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兴.巨灾风险可保性与巨灾保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2]李文娟.与巨灾风险博弈.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艳.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中国保险报, 2008-6-11.

[4]单浙明.论建立我国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保险研究, 2006-4.

[5]魏华林.中国南方雪灾损失和保险补偿问题研究.保险研究, 2008-3.

[6]张宗军.基于公共性基础上的巨灾保险研究制度.保险研究, 2008-7.

[7]杨林.再保险业巨灾债券发售活跃.中国保险报, 2009-11-23.

上一篇:教育理论体系下一篇:变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