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研究

2024-05-17

资产证券化研究(共12篇)

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1

1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1) 提升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一般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存款, 而存款之期限大多为短期。但银行若将吸收之存款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之方式贷放出去, 则所得到的是一个长期的债权资产。银行以短期的负债融通长期资产, 很容易造成流动性的不足。如果银行可以将债权证券化, 并于一般债权的二级市场中出售, 银行就不必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2) 资金来源多样化。

证券化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融通的过程。证券化机制的建立为发起人又提供了一种资金来源的渠道。而且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也能使银行找出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组合。

(3) 达到资产负债表外化的目的。

由会计的角度来看, 证券化的结果, 会使表内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而“表外化”。表外化的主要意义有三:其一为风险性资产比例下降, 使得金融机构整体资产风险下降, 则金融机构风险性资产准备可以下降;其二为资本准备下降后, 原有资本可以产生更高的获利, 因此可以提升权益报酬率的表现;其三为长期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短期资产, 可以有效地改善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

(4) 降低资金成本。

过去承做贷款的金融机构, 必须依赖本身的信用向投资人吸收资金, 所以贷款承做机构本身的信用评级, 决定了其获取资金成本的高低。但经由证券化, 以所承做的贷款债权为担保, 经过适当的信用增强措施后发行证券, 可以使该证券能够取得比发起人本身更高的信用评级, 因此可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

(5) 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一方面,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商业银行存款的吸纳需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保证金, 而资产证券化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 不存在缴存准备金的问题, 从而节约了银行资金成本。另一方面, 银行可在证券化过程中获取一定的收入。作为发起人, 银行可收取借款人贷款账户的利息收入、附加收入、借款人延迟支付的罚金以及为客户 (如按揭贷款申请人) 代理保险的佣金等等;作为服务者, 银行可获得服务费收入, 可以利用收取本息与转交特设机构的时间差获得利息收入;一些信誉较好的银行还可以在其他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充当担保人从而取得中间业务收入。

(6) 化解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将以不良资产作为抵押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资产的所有权分散给众多投资者。由于资产支持证券背后有资产和信用增级工具作为后盾, 信用级别一般都比较高, 而且收益率较同一信用等级的证券高, 这样, 会吸引许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1) 优化银行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 新兴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相差很大, 难以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另一方面, 新兴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资金少, 尚未在民众中建立起与国有银行相抗衡的信誉水平。但是新兴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环节少, 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灵活, 新业务的开发速度快, 资金使用效率高, 比国有商业银行更富有活力。

(2) 资产证券化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

资产证券化配合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为资本市场的供需双方提供收益稳定、投资风险小的新型投资产品和融资工具。一方面使金融资源得到新的、合理的配置, 能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不同需要, 丰富投资人的选择, 实现资产所有者转变资产形态的要求;另一方面, 资产证券化增加了资金来源, 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 改善了资金质量, 缓解了资本充足压力。

(3) 资产证券化将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

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将使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丰富, 而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则将使非银行金融 机构逐渐进入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 间接融资传统阵地将被不断侵蚀。不仅将会减少许多客户对大额银行贷款的需求, 也将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从而导致银行筹资成本的上升。面对来自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激烈竞争,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将缩小, 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地扩展服务领域。

3商业银行应对资产证券化的策略

(1) 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切入点, 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当前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首先应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切入点, 因为该贷款较其他贷款更符合证券化资产的基本特征, 比如, 贷款质量较高, 现金流可预测性较高且相对较稳定, 贷款有抵押保障, 利息收入持续时间较长, 债务人分布广泛, 等等。而且, 从世界范围来看, 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最为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 这是因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的短借长贷的矛盾。从现实意义来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作为二级市场, 其发展有助于促使房地产一级市场运转更为快速和流畅, 有助于在一级市场上建立有效的市场筛选机制, 培育一个公平、高效的房地产市场, 进而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

(2) 利用优势, 积极参与, 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充当多种角色, 提高商业银行收益。

资产证券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着非中介化的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 各专业分工细致, 存在诸如专门从事贷款收购标准、组合资产池并按投资者需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特设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信用增级的第三方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并出具财务报告、法律报告的服务机构等一系列专门化市场参与机构。而与其他机构相比, 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 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有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用评估与追踪管理系统以及违约追索系统, 具有强大的信贷管理功能。

(3) 培养人才, 加强研究, 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创造条件。

资产证券化业务复杂, 其实施受制于法律法规的健全、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专业 人才队伍的建设等诸多因素, 而我国商业银行近期内大规模推进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各商业银行目前应着重考虑现实条件, 将重点放在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行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上。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新兴而复杂的业务, 专业性强, 其开展涉及资产组合、出售、发行、管理等工作及大量的法律、税收、会计问题的处理, 需要掌握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知识及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法律和财务制度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建立人才储备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 商业银行应从逐步发展担保类业务和商人银行业务, 提供规范、优质的金融服务入手, 积极调整收入来源结构, 发挥其信息、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 强化其获取收费性收入的能力, 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摘要:资产证券化直接的影响是资金供给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或财务公司等传统贷款人的角色将被资本市场替代。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提高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 并充分利用优势, 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充当多种角色, 提高银行竞争力。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涂永红, 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2]高保中.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陈文达, 李阿乙, 廖咸兴.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王智.资产证券化悄悄走进市场[J].证券与投资, 2001, (8) :32-34.

[5]郑鸣, 王聪.现代投资银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2

【摘要】:随着佣金制度的改革、资本市场行情的波动、社会财富的飞速增长,资产管理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的新兴和主营业务。面对激烈的资产管理行业内外和国内外的竞争,我国的证券公司该如何制定竞争战略,以获取优势地位呢?本文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竞争优势策略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为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做出理论探讨。本文从资产管理的发展历史和行业现状分析入手,借鉴国外以美林为代表的大投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经验,在比较中外差异、资产管理机构业务差异、证券公司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重从公司、行业和宏观环境几个层面对证券公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应采取的竞争力战略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全面分析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竞争优势战略主要为重整盈利模式和全面创新。在公司层面,证券公司通过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严格进行风险控制、积极推出创新产品、铺设销售渠道、创立自有品牌、调整收费结构来实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重构价值增长层;在行业层面,证券公司一方面与国内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银行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整合,建立金融集团,在分业经营的环境下谋求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土化资源优势与国外投资银行建立合资公司,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在宏观环境层面,统一监管标准和充分利用股权分置成为重点。

【关键词】:资产管理 竞争优势 盈利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目录】:

前言7-8 第一章 资产管理综述与理论回顾8-14 第一节 资产管理8-12 一 资产管理的定义8 二 资产管理的缘起、发展8-10 三 资产管理的参与者10-12 第二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研究成果回顾12-14 第二章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特征分析14-23 第一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的法律规范历程14-15 第二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15-19 一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特征15 二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流程15-16 三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产品16-19 第三节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19-20 第四节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遭遇的问题20-23

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 风险管理

银行商业化是当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中关键的工程,也是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实践来看,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步履缓慢,尽快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已刻不容缓。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界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工具,在国外使用已相当普遍,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思路。

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是指发起人将同质的,缺乏流动性但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如贷款,租赁,应收账款等)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一个特殊目的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和信用增级分离与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转化成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证券发售给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SPV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偿付给投资者持有的ABS权益,以ABS发售收入偿付发起人资产出售价款。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设立专门的SPV隔离资产风险,是资产证券化的特色。

一、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与流程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融资方式,参与方较多,相互关系复杂。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发起人、特殊目的载体、信用增级机构、投资银行、服务机构和受托人等。表1总结了各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能。

一个典型的资产证券化运作程序分为以下7个步骤,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资产转移和信用增级。

1.发起人选择拟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构建资产池。一个资产池可以有少到几种,多到几百种的抵押贷款,以减少系统风险。可供选择的资产必须具有如下特征:依据某种契约或承诺,可以在未来长时期有稳定的现金收入流量,且風险较小。为了便于对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并形成共同的支付模式,发起人通常都把使用目的、利率和期限接近的同类贷款组合在一起。

2.设立专门ABS发行人——特殊目的载体(SPV)。SPV是专门为发行证券而组建的实体,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通常由信托公司或专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有时,银行本身也可以成为发行人。设立SPV的目的在于使它从法律角度完全独立于基础资产的原始权益人,使资产证券化以后不会收到原始权益人破产的影响,达到“破产隔离”。SPV作为发起人与投资者的中介机构,使证券化结构设计最为关键的因素。SPV实现的形式共有三种,即信托形式,公司模式和有限合伙模式。

3.发起人将资产组合转移给SPV。资产转移的有两种方式,即真实出售和担保融资。这两种形式分别对应着表外融资和表内融资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

4.对ABS进行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由于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大多为流动性较差,信用程度也难以评价,如果仅仅以这些基础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往往不能保证顺利发行,更难保证畅销,所以除以基础资产权益做担保外,SPV需要信用增级机构对他们提供额外的信用支撑。信用增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卖方信用支持和第三方信用支持。

5.信用评级。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进行信用评级是与资本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通过公募方式发行的证券资信等级一般都在投资级以上,信用越高,证券的发行成本就越低。

6.证券设计与销售。融资顾问在证券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贷款的质量特性、贷款的违约率、抵押资产的流动性、提前偿还比例等情况。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金流进行重组,选择适当的交易品种,发行并上市流通。

7.现金流管理及偿付。SPV或委托专门中介机构对信贷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信贷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对形成的积累金进行资产管理,以便在证券偿付的对定期限用积累金支付投资者的收益。一般的现金流是原始债务人到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给服务人,服务人将其存入托收账户,这个账户由受托管理人保管,然后委托管理人再把本金和利息支付给投资人。

二、资产证券化对疏导商业银行风险的作用

1.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商业银行功能回归,提升在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存量长期信贷资产变为可流动的证券,降低商业银行长期信贷资产存量;商业银行还可以涉及标准化的贷款合同,将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并短期持有,之后通过证券化方式将贷款分销给资本市场投资者,减少自身持有的增量长期信贷资产。这样商业银行角色可以由信贷资金提供者转变为证券化的组织、承销和交易者,从而实现在资本市场的功能回归。

2.资产证券化能够降低银行体系风险,形成外部监督。资产证券化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发行证券本身,而在于这种金融工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中介方式,在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架起了更有效的融资渠道;通过对银行资产的重新组合、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银行不再局限于仅依赖自身的实力来提供金融服务,也不必将大量的资金占压在高风险投资上。资产证券化把过去由银行来承担的金融服务,分解为多家机构和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投资活动,这不但有效地降低了银行风险,而且大大提高了资本的流通和增值能力,从而降低整体金融风险。

3.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手段,缓解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1)通过资产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可以将难流动的中长期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2)对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成批量、快速地将不良资产转化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此外,证券化产品市场的扩大使商业银行也可能投资并持有这些产品,从而增加流动性管理工具。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开始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代表性项目有1992年的海南三亚首先尝试房地产证券化运作,1997年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北美航运应收账款支撑票据证券化推出,2000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设计方案,2003年的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32亿元不良资产处置信托证券化项目等,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开始对资产证券化提出了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也为资产证券化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目前我国开展了两种形式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第一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机构,按标准向商业银行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证券化操作,发行住房抵押担保证券(MBS)。其主要特点是:没有直接运用国际普遍的特殊目的信托(SPT)或具有“空壳”性质的特殊目的载体(SPV),而是将两种模式加以融合,自筹资金成立一家实体公司,以中小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为对象,再运用信托原理进行证券化操作。 第二种模式强调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一个名为“个人住房信贷资产管理中心”的部门,由其承担特殊目的载体(SPV)的职能,将个人住房资产注入其中,再由该部门将资产组合打包出售。这样能保证被认为是优质资产的住房抵押贷款仍然保留再表内,还可以享受证券化带来的好处。

2.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曾与国际投资银行合作,针对不良资产设计和实施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方案。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通过将资产进行组合打包,把众多不良资产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提高了资产的处置效率。同时,通过对资产证券的结构化设计,可以使资产以较合理的价格出售,避免资产被低价出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案的关键是:一方面在于选择证券化资产,另一方面在于证券化产品的设计。

四、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价与成本收益分析

定价是抵押贷款出售的核心问题。在定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贷款组合的本金额,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借款人的违约概率,贷款抵押品的清算价值等。

理论上讲,贷款组合的最高出售价格应该是该贷款组合的本金和利率全部收回时的现值,最低出售价格是该贷款组合抵押品的当前清算现值。由于无法保证贷款组合完全避免违约,所以贷款的出售价格只可能是最高价格的一个折扣值。假设银行不对违约的贷款组合提供额外的信用支持,贷款的出售价格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公式(1)表示贷款组合的价值P是由组合中集中具有相同特征的贷款的价值Pi组成。公式(2)给出了每类贷款价值的计算过程,PVi表示第i笔贷款在没有违约情况下产生现金流的现值,qi表示贷款的违约率,Ci表示第i笔贷款违约部分抵押品的总现值,Li表示其回收率。

下面就折现率的变化对一笔住房抵押贷款所产生的现金流对现值的影响来说明证券化对银行规避风险的作用。假设该笔住房贷款为10万元,贷款期限为N年,年固定利率为r,还款方式为年等额本息支付(实际中通常为每月支付一次),则每年还款额M和该笔贷款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可以用下式计算:

其中δ为市场折现率,是市场真实利率、通货膨胀贴水,违约风险贴水、流动性贴水等之和。

从表2可以看到,市场折现率δ越高,现值越小。假设由于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银行预期折现率从2%上升到4%,银行发放的10万元20年期抵押貸款的现值会从142559.3下降到118486.7,这时如果银行对具有该相同期限贷款组成的贷款库出售,只要出售价格在两者之间,银行就可以收回部分损失,该笔贷款的风险转嫁给了投资者。当折现率从δ2上升到δ1时,只要贷款出售价格P>PV(N,δ1),银行出售贷款就有额外收益。当然银行出售贷款与否,以及定价多少,取决于对未来市场折现率以及未来风险的预测。但不论市场如何变化,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田瑞璋李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弗兰克|·J·法伯兹, 迈克尔·G·费里等,康卫华译.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张留禄: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问题研究 [J].中州学刊,2004 (5)

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4

(一)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和作用

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根据国际经济合作组织 (OECD) 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 把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入但目前缺乏流动性的 (相对) 同质资产打包、重组, 将其转变为能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交易的附息有价证券, 并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的过程。通常来讲,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特定的资产进行分层组合, 出售或转让给特定目的机构 (SPV) , 并以该资产组合为偿付基础发行有价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活动。

无论如何描述, 资产证券化都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拟证券化的资产都从资产原始持有人的手中“剥离”出来, 并使该资产独立化;二是都会发行以基础资产为支持的有价证券, 以此迅速将资产变现。

对于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更透明化的市场投资方式;对于政府, 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其化解债务危机。对于实体经济, 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 降低融资成本, 拓宽融资渠道。因此, 无论对于个人投资者、政府, 还是对于需要资金的企业, 资产证券化都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带来实际的便利。

资产证券化在便利参与者的同时, 也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融资方资产流动性, 加速资金的周转;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 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市场化的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二) 国外经验简述

环顾全球,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欧洲与日本形成了三种不同但典型的发展模式, 表1简要介绍了这三种模式, 以期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三)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资产证券化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 正式展开的标志是2005年银监会与人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但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我国便停止了资产证券化试点, 因此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一度搁浅。直到2012年5月, 央行才决定重启资产证券化。2013年8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自此, 监管部门不断跟进并发布一系列办法规定, 重在简政放权, 不断放宽限制并规范交易行为等, 大力促进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三种。根据Wind数据, 2014年全年, 以上三种类型产品的发行规模分别为2825亿元、396亿元与89亿元, 较2013年增长10倍以上。其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体, 其发行规模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重在80%以上。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发展迅速, 但仍处于起步初期, 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体现在:第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缺失、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税收会计制度不完善、监管尺度不一等问题。第二、规模远小于主要发达国家, 截至2014年底, 美国、欧洲和日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存量分别约为10万亿美元、1.77万亿美元和1533亿美元, 而我国只有464亿美元;从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占GDP的比率来看, 美国高达60%, 英国、日本与德国分别为22%、3.6%与2.8%, 而我国只有不到0.5%, 这也看出我国市场具有很大潜力。第三、市场基础仍然不足, 投资者范围过于集中且市场流动性差, 挂牌的产品种类、数量还都较少。第四、监管存在割裂, 不同市场之间存在壁垒。

二、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 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优势性

资产证券化最关键的一环是通过发行人, 即特殊目的载体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来完成的, 其职能是购买、重装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有价证券。它要求受托财产的独立性与风险隔离, 而信托公司是该环节最适合的参与者。信托模式SPV作为在我国已成功试行的SPV模式, 在现实环境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3) :

第一、充分的法律基础, 可有效实现风险隔离。《信托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包括财产损益的独立性、偿债方面的独立性等。原始权益人不再拥有标的资产的所有权与处分权, 一同与债权人失去对资产的追索权, 本质上就是放弃了对标的资产的实际控制。

第二、可避免双重纳税, 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信托财产不属于SPV的固定资产, 可以避免缴纳所得税, 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

第三、更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信托公司常年服务于实体经济, 对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资产的收益与风险把握等方面更有话语权, 能充分把握实际需求, 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信托作为SPV进行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两种结构:一是从资产端开始, 原始权益人将资产转让给SPV, 由SPV作为证券发行人, 发行信托受益凭证;二是从资金端开始, 信托公司作为SPV发行信托受益凭证, 募集社会闲置资金, 成立信托关系, 再购买原始权益人的资产。总之, 信托型SPV主要是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完成标的资产的风险隔离, 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典型模式。

(二) 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限制性

1、资源限制。

(1) 市场供求存在限制。在供给方面, 我国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能够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数量还比较少, 一级市场不发达。在需求方面, 政府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进行了较为保守的限制, 从法律上严格界定了其准入资格。 (2) 参与者的积极性不足。对于发起人, 证券化资产收益率较低, 发行成本较高, 吸引力不强。对于投资者, 证券化产品的平均期限较短, 与其他类型证券产品相比辨识度不高, 难以满足中长期投资者的需求。

2、人员限制。

随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专业人员的限制也慢慢暴露出来。一方面, 随着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信托公司亟需相关专业人才的补充, 以跟上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作为新兴金融业务, 资产证券化的相应岗位对人才的质量也具有较高要求, 但一个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因此在资产支持证券快速发展的今天, 相关金融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的业务的开展。

3、制度限制。

尽管信托模式SPV在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现实可行, 但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仍对其发展存在诸多阻碍, 主要包括: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导致监管尺度不一, 增加发行成本;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 难以从法律上保证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产权制度缺失导致信用体系缺失;资产证券化结构复杂, 多次出售会带来重复征税问题等。

三、对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中SPV最适合的参与者, 信托公司在未来将有可能获得飞速的发展, 但若要在资产证券化的蓝海中获得一席之地, 还需要从长计议, 制定适合市场环境的战略规划,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以政策红利为跳板, 争抢市场先机

根据相关管理办法, 我国目前主要使用信托模式作为SPV, 这也成为信托公司参与该项业务的制度红利。未来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立法层面的不断完善, 将形成信托制和公司制SPV形式并存的情况, 那么资产证券化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 在目前政策利好环境下, 信托公司应以现有机会为跳板, 形成资产端和资金端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抢占市场先机。

(二) 创新业务模式, 从类资产证券化向标准资产证券化过渡

在业务发展的过渡期, 信托公司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更多的是具有“私募”性质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 参与模式可以是财产权信托、资产受益权转让型信托等多重模式。通过对前期过渡产品的探索, 信托公司可以逐步积累风险管理、渠道建设等的相关经验, 为最终登陆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铺设有利条件。

另外, 信托公司应主动研究借鉴国外市场主信托、循环购买等产品结构安排, 开展商业银行住房按揭、信用卡资产的证券化;积极推动租赁资产、小额贷款资产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尝试信托受益权、租赁受益权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逐步介入合成型证券化、再证券化等复杂领域。

(三) 提高专业素质, 培养专业人才和团队

信托公司有必要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专注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跟踪市场行情, 设计交易结构, 并与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进一步, 可以设立独立部门主攻该业务, 或增设资产证券化业务部、投资银行部等专业部门, 或组建相关业务团队。

通过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信托公司能够具备资产选择、结构设计以及发行销售的专业能力, 帮助融资方实现最有利的产品发行方案, 并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增值服务。

(四) 加强主动管理, 形成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资产证券化市场, 信托公司更多扮演的是“通道角色”, 附加值较低。原在国外通行做法中应由信托公司作为SPV负责的环节, 如资产筛选、现金流建模、交易结构设计等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技术环节, 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也基本都由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操作。

信托公司要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应当加强业务的专业化管理能力, 逐步从前期的“被动管理型”转向后期的“主动管理型”, 同时积极打造两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 最大程度切入到项目发起中, 既要争取资产证券化的承销商资格, 又要发挥建行集团的联动优势;另一方面, 最大程度形成发行渠道的优势:第一, 着力于银行、保险、基金、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渠道建设, 条件成熟时, 可按照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进行产品的交易结构创新;第二, 积极探索关于优质的类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代销渠道和家族信托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合作, 以满足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通过对以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参与度会更加深入, 业务附加值会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四、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展望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经过相关监管层和众多市场参与机构的共同努力, 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未来的常态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相较于成熟的市场仍存在差距, 为进一步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在此提出我们的政策展望:

第一, 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专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对现行立法进行调整和突破, 建立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上市、交易的统一规定, 并制定规范合理的发展框架。例如, 解决可能的重复征税问题, 统一各类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与财产隔离, 明确并规范信托公司在其中的责任与作用等。

第二, 推动监管层监管思路的革新。监管部门之间的权力博弈是资产支持证券风险集中、融资成本增加且流动性差的深层次因素, 因此, 需要更高层次的部门协调, 在一行三会之间建立一个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监管的体系与机制, 此外, 针对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在我国落地慢的问题应进一步提高产品发行效率, 并且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范围和规模, 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对金融市场的促进作用。

第三, 建立相应的交易制度, 提高市场流动性。制度的不健全、市场的割裂和市场基础的薄弱等都造成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不活跃, 因此, 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提高产品的流动性、增强其吸引力, 比如确定各类标准化资产支持证券、引入做市商制度等。

最后, 吸收美国次贷危机教训, 注重控制其过度发展可能造成的风险。具体应包括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控制基础资产的重复衍生行为、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监管等。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特定的资产进行分层组合, 出售或转让给特定目的机构 (SPV) , 并以该资产组合为偿付基础发行有价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活动。作为能有效盘活存量资金的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但不断的利好政策使得其势头强劲、未来前景不容小觑。而信托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也得到了充分关注, 但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就此我们针对信托公司如何更深入地参与资产证券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 同时针对目前信托参与的障碍提出了相关政策展望, 以期资产证券化能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信托,表外融资

参考文献

[1].王元璋、涂晓兵:《试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建议》, 载于《当代财经》2011年第3期。

资产证券化操作实务 篇5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一般是指将原始权益人/发起人不易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是一种以资产信用为支持的,重新包装现金流的高级投资银行技术(repackage the cash flow into the tradable securities),属于以资产信用为支持的直接融资模式。破产隔离、有限追索是传统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法律目标。

2、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性

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对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而言,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一种资产管理的高级手段、一种风险管理的新工具。

3、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概述

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主要有如下四种操作模式:(1)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审批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2)证监会监管的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专项计划);(3)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的资产支持票据(ABN);(4)保监会监管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

1、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目前,发起机构范围已逐渐扩展至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法人银行、财务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银监会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

2、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改革的监管趋势

我们了解到,监管部门召开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的会议,拟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备案制改革,即发起机构在取得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后,在产品发行前采取逐笔备案制。我们相信这个制度的推出,将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扩大试点。

3、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图如下:

4、在交易所市场实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2014年6月23日,平安银行作为发起机构的“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成为第一单在交易所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刘柏荣律师团队作为该项目法律顾问提供了全程法律服务。在交易所市场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需特别关注法律依据、审批流程、登记托管等相关节点问题。

5、抵/质押资产入池的法律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由于办理抵/质押变更登记的操作性问题,除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项目外,一般较少选择抵/质押担保贷款入池。经过对立法、司法方面的深入调研,认为在主债权转让时,即使不办理抵/质押权变更登记,抵/质押权随主债权一并转让,同时提出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中,可采取“权利完善事件发生”后再行办理抵/质押权变更/转移登记手续的方案,且以该方案操作的相关证券化项目已经取得了相应监管部门的审批。这对于扩大基础资产范围、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很大推动作用。

三、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

1、证监会关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最新监管趋势

2014年2月份,根据国务院、证监会相关规定,取消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及相应的审批。近期,中国证监会已制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资产管理机构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正在特定范围内征求立法建议。据了解,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证监会监管的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资产证券化或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2、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

据了解,相较于之前规定,前述征求意见稿对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法律关系没有实质性调整。结合前期规定与项目经验,证券公司实施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如下:

3、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与计划管理人的法律关系

在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中,将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与计划管理人(证券公司)之间认定为《合同法》项下的委托代理法律关系,投资者按份共有专项计划资产,不违反现有法律规定,但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但是,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规定,尚不能将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直接认定为信托法律关系。可将二者之间认定为广义的委托法律关系,在具体交易文件准备中,按照信托制度进行设计,不明确为《合同法》项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则可为与后续立法的衔接留下空间。

4、典型案例: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2014年中信证券发起设立“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将所募集资金通过非公募基金最终运用于持有北京、深圳中信证券大厦(“物业”)的两个项目公司,并以物业租金、处置收益等现金流作为资产支持证券偿付支持,通过普通分配、处置分配、份额分配的方式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收益。在将来监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该项目将转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募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四、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操作模式

1、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最新监管规则

2014年7月28日,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发布《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试点业务监管口径》(资金部函〔2014〕197号),对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业务作了明确规定。业内认为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将成为保监会监管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目的载体。该监管口径对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交易结构、破产隔离机制、托管机制、现金流归集、受益凭证的评级作了详细规定,并明确基础资产包括:信贷资产、金融租赁应收款、每年获得固定分配的收益且对本金回收和上述收益分配设置信用增级措施的股权资产。

2、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的基本交易结构图

五、资产支持票据(ABN)的操作模式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资产支持票据实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交易商协会”)注册制发行。目前,已有15只资产支持票据(ABN)产品成功在交易商协会获得注册。ABN可分为抵/质押型ABN、信托型ABN两种类型。其中,抵/质押型ABN中,基础资产与发行人无法实现完全的破产隔离。

2012年10月,中伦与信托公司、会计、评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北京共同举行了“信托型ABN国际闭门研讨会”,形成了信托型ABN的成熟方案并获得交易商协会认可。信托型ABN的核心是“一票两权”,两权是指“投资者因认购ABN而享有信托受益权、投资者对发行人的债权”,两种权利价值具有可调整性。信托型ABN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A类信托受益权的破产隔离与有限追索、具有双信用支持,能够提高债项信用评级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六、租赁资产、小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

1、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探讨

根据监管体系的划分,租赁资产分为商务部主管的租赁公司、银监会主管的金融租赁公司的租赁资产两种类型,并可探讨不同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商务部主管的租赁公司之租赁资产证券化,可探讨以下两种模式:(1)证监会监管的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模式;(2)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的资产支持票据(ABN)模式。

银监会主管的金融租赁公司之租赁资产证券化,可探讨以下两种模式:(1)银监会监管的单SPT模式的租赁资产证券(参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模式);(2)保监会监管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模式的租赁资产证券化。

2、小贷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探讨

目前,小贷公司主要受各地方政府金融办的监管,小贷公司的贷款债权不属于银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小贷资产证券化可探讨如下三类操作模式:

(1)通过证监会监管的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实施的小贷证券化;(2)通过在交易商协会注册ABN实施的小贷证券化;(3)通过保监会监管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实施的小贷证券化。

七、中国法律环境下循环购买结构的解决方案

循环购买结构是资产证券化较为复杂的交易设计,在中国会计准则项下,资产证券化采用循环购买结构,基础资产的会计“出表”是一直以来的难题。2013年7月,中伦与高伟绅律师事务所联合多家业内机构,召开了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与循环购买结构下“出表”问题的国际研讨会,对英国信用卡证券化中的主信托结构作了深入分析。目前,为实现与循环购买结构下资产“出表”的相同效果,提出信用卡证券化“一次审批、多次设信托、多次发行”交易结构构想,并通过SPT模式选择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交易所直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八、资产证券化中的流动性支持、信用増级的基本模式探讨

流动性支持、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难点,也是保障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流动性支持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基础资产现金流回收与资产支持证券本息偿付暂时不匹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而信用增级是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信用保护,二者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不对因资产池中产生的任何损失(如信用风险损失)导致的现金流短缺提供支持,后者优先承担或补偿因资产池中产生的任何损失导致的现金流短缺。

1、资产证券化中的流动性支持方案

目前,在资产证券化中可探讨如下三种流动性支持方案:(1)现金流截取方案;(2)发行特别资产支持证券方案;(3)第三方流动性支持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案。

2、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增级方案

信用增级分为内部信用増级、外部信用增级两大类。其中,内部信用増级主要包括:(1)超额抵押方案;(2)资产支持证券分层结构方案;(3)现金抵押账户方案;(4)利差账户方案。

外部信用增级可探讨基础资产端、SPV端、资产证券化产品端等不同交易环节项下的方案,即:(1)在基础资产端可探讨全额担保、最高额担保的信用増级方案;(2)在SPV端可探讨风险保护买卖、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差额支付承诺及其他风险保障安排;(3)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端可探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特定情形下受让资产支持证券等方案。

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KMV模型信用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是:发起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或者由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这一过程中,SPV以证券销售收入向资产权益人偿付资产出售价款,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向投资者偿付所持证券的权益。

一、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主要包括债务人的信用风险,证券化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以利率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和经济、法律政治为主的环境风险。

1.信用风险,指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违约导致造成的损失。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债务人不能按约支付信贷本息或归还账款。发起人为规避此类风险,只能在期初选定资产池的时候选择信用较好的资产组建资产池,要求借款人抵押担保品并提供完备的财务资料,而SPV可向发起人要求超过投资者需求的资产以防范风险,并要求发起人提供追索权而承担一部分风险。

2.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资产重组风险,只有可预测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才是资产支持证券的根本保证,发起人必须对其放入资产池的资产进行科学评估和选择,如果资产池的未来现金流不能保证资产支持证券的现金流出,则发起人和担保机构就必然面临支付风险,损害投资者利益,损害其自身信誉。

3.市场风险,是指由特定的市场因素变动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产价值贬值,货币政策趋紧等导致债务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变动引起的风险,原始债务人偿还贷款多是根据市场利率上下浮动,而资产证券化后证券投资人获取收益的票面利率是固定的,二者之间差异的变动会导致现金流收付的不匹配,出现不能支付投资人本息的风险。

4.环境风险:主要是指经济、法律、政治风险等。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引起资产价值的波动,证券化资产必然会受到影响。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较多,证券化交易的规范性、有效性必须要相应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因此,制度、法规、法律的制定会对资产证券化交易产生很大的影响。政治风险使得金融市场震荡,进而影响资产证券化的正常运转。

二、招元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风险分析

1.招元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基本情况

招元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是由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这是招商银行首次担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及贷款服务机构。该资产池中共有50笔贷款,贷款合同基础资产总额40.92亿元人民币,发行总额为47.32亿元人民币,本次交易中共有4个级别的资产支持证券,受托机构将于发行日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定向发行、法定最终到期日为2013年12月24日的高收益级资产支持证券,高收益级资产支持证券与A级资产支持证券、B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收入一同作为发起机构向受托机构转让信托财产的对价。

2.招元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池风险分析

据《发行说明书》披露,构成招商银行此次信贷资产池的资产为50笔,单笔金额最少的也为4000万元人民币,贷款本金很高,这是其比较大的缺陷,但是所有贷款五级分类中都为“正常”,而且在地域与行业的选择上非常分散,涉及17个省市和19个行业。较大的规避了集体违约风险。

3.资产支持证券违约风险分析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资产池的信用风险,可运用KMV模型对资产池的违约概率进行分析,检验本证券化产品的资产池风险是否可控。

在KMV的违约风险模型中,假定SPV发行的证券在偿付期内均匀偿还本息,将违约点记为,t时刻资产池的现金流收入为,表示初始现金流,所以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表示为=P(<)(4-1)

假设证券化资产池的现金流收入为一随机过程,服从标准几何布朗运动,则t时刻现金流收入为=exp[(μ-)t+](4-2)

其中,和分别表示瞬时资产池现金流收入的均值和方差,t为时间变量,是一个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将(2)带入(1)可以推导处:P(<)=Pr(1n+(μ-)t+

=P(<-)(4-3)

由于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4-3)服从累积正态分布,等价于N(-),其中

=(4-4)

就是KMV模型中的违约距离,只要中的参数可得,就可以通过(4-3)式得出累积正态分布的违约概率。

所以只需计算出资产池现金流入的均值和方差就可以得出违约的概率。

4.招元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评级分析

(1)联合资信2010年对招元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项下基础资产信用表现、交易结构稳健性以及参与机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测算,认为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优先B级证券信用质量显著提升,优先A1级和优先A2级证券本金已偿付完毕,确定将优先B级证券的信用等级由A调至AA。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贷款到期或提前偿还,资产池的借款人、行业及地域集中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借款人的加权平均信用等级有所下降。

(2)在本次证券跟踪期内,优先A1级、优先A2级、优先B级证券的利息均得以及时足额的支付,优先A1级和优先A2级证券本金均偿付完毕。本次证券跟踪基准日(2010年6月30日),优先B级证券本金余额为4983.27万元,为其初始本金余额的11.07%。

(3)本跟踪期内,用于偿付优先级债券本金的累计超额利差为2006.73万元,占资产池跟踪基准日贷款余额的7.10%.证券跟踪基准日,优先B级证券获得的由优先/次级结构提供的信用增级水平为75.27%,优先B級证券获得的硬性信用增级水平(指次级证券和超额抵押合计提供的信用提升)为82.37%,本次证券跟踪基准日优先B级证券获得的硬性信用增级水平大幅提升。

(4)资产池和参与机构表现

从表4可以看出,相比信托财产初始起算日,资产池跟踪基准日的未偿本金余额为28270万元,减少了380967万元,借款人减少28户,贷款减少43笔: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由原14个月减少为11个月:加权平均现行贷款利率由6.9822%降至5.2827%:借款人加权平均信用等级(本报告中借款人信用等级均为联合资信的影子评级)有所降低,为A+/A。

5、结论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7

一、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产生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城市储备土地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 在不丧失土地产权的前提下, 利用证券市场将不可移动、难以分割、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成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它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 吸收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点, 能够拓宽土地储备机构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产生背景是: (1) 现行土地储备制度下土地储备机构的融资能力已不能满足土地储备的巨额资金需求。土地储备需要占用大量资金, 并且流动性差。在实践中, 土地储备机构除了在初期获得政府的少量财政启动资金外, 其融资来源主要是各商业银行的贷款, 资金筹集存在着融资方式单一、风险过高、期限结构不合理等缺陷。 (2)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巨大潜在投资需求。我国证券投资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目前已形成了千家证券公司, 并建立了证券发行市场和深沪交易所,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全国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节节攀升, 社会公众和机构投资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投资意识增强, 证券市场的潜在投资需求十分巨大。

二、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1. 城市储备土地是可证券化资产。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可证券化资产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能够产生现金流。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日益完善, 土地出让金已成为一个稳定的土地收益来源, 并且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完全能够根据土地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来预测。同时, 政府能够控制土地使用权出让的速度, 使储备土地产生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

2. 城市储备土地具有良好的信用特征。

城市储备土地具有公共性, 由政府出面进行担保, 这就提供了很高的信用保障。这种信用保障是其他信用保障所不能比拟的, 尤其在资产证券化这一全新融资模式实施的初期, 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3. 城市储备土地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空间很大。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土地经过收购、储备, 其价值得到提升, 出让后能够为土地储备机构带来较高的收益。土地储备机构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 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4. 我国已开始积极探索和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2004年1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储备土地作为一种资金占用量大、流动性差的资产, 是一种理想的证券化标的物, 其未来收益的良好预期也彰显了将其证券化的广阔前景。

三、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

参与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很多, 有土地储备机构、特设信托机构 (SPV) 、承销商、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投资者等。根据是否设立SPV,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两种运作模式: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模式和土地权益资产证券化模式。

1. 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模式。

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模式下, SPV作为管理人, 以土地储备机构拥有的能够产生现金流的土地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土地证券, 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1) 估算土地资产, 构造资产组合。土地储备机构对拟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土地的未来现金流进行估算:现金流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土地征购费用、开发费用等。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土地证券资产数, 构造资产组合。

(2) 资产转移。土地储备机构将拟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土地转让给SPV。SPV将购买到的土地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提升, 以其作为发行土地证券的抵押。

(3) 信用评级。土地证券要想在证券市场上顺利发行, 必须得到不低于某一投资级别的信用评级, 评级为投资者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并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信用评级机构在该证券的整个存续期内还要对其业绩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 并做出升级、维持或降级的评价, 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4) 信用增级。为吸引投资者和降低融资成本, 必须对土地证券进行信用增级。SPV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信用增级:政府担保, 即由政府进行信誉担保, 也可以土地收入或其他收入担保;金融担保, 即SPV向信用很高的专业金融担保公司办理金融担保。

(5) 证券销售。SPV将土地证券出售给承销商 (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 , 然后由承销商将它销售给投资者, 投资者可以是机构投资者, 也可以是个人投资者。

(6) 资产管理。SPV对土地资产组合进行管理, 主要内容是收取、记录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 并把全部收入存入托管行。托管行按协议约定建立积累金账户, 以便按时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

(7) 证券清偿。在证券偿付日, SPV委托托管行向投资者偿付本息, 同时还要向聘用的各类机构支付专业服务费。当证券清偿后, 如果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还有剩余, 则按协议约定在土地储备机构和SPV之间进行分配, 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全部过程也随即结束。

2. 土地权益资产证券化模式。

土地权益资产证券化模式下, 土地储备机构作为管理者, 以土地资产的收益为基础发行土地证券。土地权益资产证券化模式下不设立SPV, 土地储备机构是证券的直接发行人, 监管机构负责对土地储备机构的产权比率等进行监管, 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负责对发行证券的信用等级、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该模式简化了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模式的一般结构和过程。

比较两种运作模式, 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模式设立了SPV, 通过土地资产的“真实销售”, 实现了“破产隔离”, 分散了土地储备风险;而土地权益资产证券化模式下, 土地资产仍由土地储备机构管理, 风险没有转移, 并且融资能力受土地储备机构自身承受能力的限制。经过分析, 笔者认为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应采用土地专项资产证券化模式。

四、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1.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资产证券化需要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 因此, 要保证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 就要不断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机构要准确分析土地供应总量、供应结构以及地价水平等动态变化情况, 合理把握土地市场走势, 适时、适度调控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 盘活土地资产。同时, 土地储备机构还应将购买的土地进行重新组合, 以优质的土地资产形成稳定的现金流, 为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制定并完善与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土地储备工作自1996年开展以来发展迅速, 而法律法规配套相对滞后。我国应借鉴国外土地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规, 修改、补充和完善《证券法》、《土地法》等一系列法规,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金融法规制度体系, 使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明确土地证券的合法性, 允许商业银行作为SPV开展土地证券的发行、投资等业务。

3. 建立并完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制度。

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增级制度, 信用评级制度也很不完善, 缺乏由投资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方面, 我国可以引入外国著名评级机构进行评级, 并加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信用增级方面, 可以采用政府担保、金融担保、财务公司担保等方式。

4. 建立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以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为基础。目前的会计制度在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计量等方面缺乏单独的、明确的规定, 应完善现行会计制度, 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计量等做出明确规定, 并逐步建立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

5. 调整现行税收政策。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程序复杂, 涉及土地资产转让、证券发行等多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形成了相应的成本支出, 重复征税是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在税务处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储备机构向SPV转让土地资产需要交纳印花税、营业税等, SPV因发行土地证券需要交纳印花税、所得税等, 证券持有人也需要交纳交易税、印花税、利息税等, 在这些环节中难免出现重复征税问题。因此应遵循税收中性原则, 对相关税务处理进行调整, 解决重复征税等问题, 降低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税负。

6. 加强监管,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不可避免地与一定的风险相伴, 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管。监管就是对土地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各关系人 (包括土地储备机构、SPV、证券发行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等) 行为的监管。对土地储备机构的监管包括对土地储备机构作为发起人资格的审核、对基础资产的监管等;对SPV的监管包括对SPV组织形式的选定、经营范围的限制等进行监管。

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对解决土地储备机构资金不足、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 我国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以保证城市储备土地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宇华.资产证券化原理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研究 篇8

通常认为, 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出售或让与特殊目的机构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 由SPV通过对该资产或资产集合进行分离和重组, 以及信用增级后, 将其转化成由资产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 并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为基础进行融资, 因此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的安全性是关键所在, 要保障基础资产的安全就需要对影响其安全的风险进行隔离, 以实现“破产隔离”。在资产证券化的操作过程中, 主要存在发起人 (原始权益人) 、SPV、投资人等相关参与主体, SPV作为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中介, 担负着将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的其他资产分割开来, 实现风险隔离的重任, 因此SPV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中心环节, 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一般都规定SPV必须是一个不能破产的实体,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SPV本身不易破产;二是SPV与发行人之间的证券化资产买卖行为必须是“真实销售”。所谓真实销售是指资产在出售以后即使原始受益人遭到破产清算, 已出售资产也不会被列入清算财产的范围, 即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如果不能实现“真实销售”, 则这种证券化行为只能被认定为是一种担保融资。

SPV的组织形式有信托、公司和有限合伙制三种, 国内学者从法律、税收、会计等角度对我国开展证券化的SPV组织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 信托公司的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风险隔离机制较符合我国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的要求。而2005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试点管理办法》) 第二条将信贷资产证券化明确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 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 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 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虽然该规定只局限于信贷资产证券化, 但是却也明显反映了信托型SPV (即SPT, Special Purpose Trust) 是我国现行金融规章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所认可的主要结构模式。

二、信托型SPT模式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

信托型SPT主要是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 完成标的资产的风险隔离。信托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关系一旦成立, 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自有资产相分离, 成为受托人的独立财产;第二个是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 即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受托人, 而收益权归投资人所有。信托的这两个基本特征, 保证了信托财产在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破产时期, 其债权人不得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 很好地实现了风险隔离。

信托SPT模式资产证券化交易流程如下:

1.组建资产池。发行人 (原始受益人) 根据自身融资需求, 对其经营的基础资产进行筛选, 将能够在未来获得稳定、可见的现金流的资产打包, 组成一个资产池。

2.发行人将资产转让给信托公司, 建立财产信托关系, 订立信托合同, 使信托资产与发行人之间实现风险隔离。

3.对信托资产进行分离、重组, 聘请相关机构对信托财产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 以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信用增级采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破产隔离”是内部增级的方式之一, 内部增级方式还有:优先/次级结构、开信用证、直接追索等, 外部信用增级的方式主要是担保和保险等。

4.经过评级和增级后, 信托公司以信托财产为基础, 发行信托证券, 由证券承销商销售给投资人。由所筹资金支付发行人融资款项。

5.在信托存续期间, SPT聘请发行人或其他服务机构对资产池进行管理, 处置资产池的现金流, 按证券发行时的约定付给投资者本金和利息。

三、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关于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现代意义上的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中世纪的用益制度, 以用益制度来规避当时国王颁布的《没收法》是信托产生的直接原因。信托即指财产所有人基于信任将财产交给受托人占有、使用、处分, 但是约定将收益交给特定的人或用于实现特定的目的的制度, 基于此, 人们可以利用遗嘱或契约形成, 在民事、商事或公益领域为各种合法目的设立信托, 不失为一种深具社会机能的独特的法律构造, 在信托法律关系中有四个组成要件, 其一为信托委托人, 即基于不违法的目的而将财产交付他人占有管理的人;其二为信托受托人, 即接受他人委托, 并非为自己利益而占有、管理他人财产的人;其三为信托受益人, 即虽不占有管理财产, 但是有权获得该财产收益的人;其四为信托财产即信托标的物。因此, 信托可以理解为信托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给了信托受托人, 信托受托人虽然取得了所有权, 却不享有为自己的利益或按自己的意志来支配的权利, 只是为信托委托人或其指定的其他人利益, 按照信托委托人的意愿来支配他人的义务。因此, 英美信托法中的受托人基于信托关系对信托财产享有法定所有权, 而受益人享有平衡法上的所有权, 这就是所说的信托法财产的双重所有权。而这与大陆法系的“一物一权”相冲突。因为两大法系在所有权观念上的冲突, 导致了立法者对我国的《信托法》中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从《信托法》的模糊性规定似乎可以基本推断, 委托人仍然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因此, 真实出售既无民商基本法的依据, 也无信托法上的依据。虽然我国《信托法》就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以保证发起人的破产风险被有效隔离, 但这种权宜性的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信托制度面临的财产所有权制度的冲突, 从而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完善埋下隐患。

所有权是财产制度和交易制度的逻辑起点, 是确定物权和债权的基础, 也是诸如会计、税务等实务工作无法绕开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隔离问题, 立法部门可以通过修改《信托法》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明确信托财产的所有权, 严格发行人 (委托人) 追索权的行使条件和范围,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信托制度面临的财产所有权问题。

2.资产支持证券的流通问题

《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资产支持证券只能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包括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根据2006年5月,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资产支持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准许基金投资包括符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关规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以及中国证监会批准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品种;根据《财政部劳动部关于批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关问题的函》的相关规定, 全国社保基金可以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由以上几个规范性文件可以看出, 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从事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 自然人没有资格从事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 这直接导致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投资主体单一, 交易极不活跃。以2009年2月为例, 资产支持证券托管数总计49只, 票面总金额为566.06亿元, 但全月仅发生9笔交易, 交易数量为10.69亿元。

另外, 在允许投资资产支持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包括银行, 如果银行也从事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就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目的相背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解决银行资金短存长贷的错配风险, 从理论上讲, 如果允许银行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 证券化所实现的分散风险就是从发起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 并没有真正解决银行的错配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分散风险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能否实现这一目的则取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制度。投资主体和交易方式是交易制度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主体只有机构投资者, 应该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制度进行改进, 可以考虑将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 使其能够在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进行交易, 同时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 拓展证券化品种, 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目的。

3.会计和税收制度上的法律障碍

虽然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开展过程中, 财政部、国税局先后制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和《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和税收问题进行了规范, 但是该规定仅针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对于非银行主体或非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适用仍不确定, 因此对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度而言, 在会计和税收制度上仍存在法律障碍, 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四、结语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但是至今仍未建立完善、系统的资产证券化体系,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和法律制度下, 信托型SPV无疑是我国资产证券化一种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但是其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 可以考虑逐步建立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 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各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 使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的规则实现统一, 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顺利开展。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试点阶段, 在我国《公司法》、《税法》及其他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尚未修改的前提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采用了信托模式。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及信托模式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的分析, 认为目前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存在所有权归属不明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流通等问题, 应该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SPT,风险隔离

参考文献

[1]张卫新, 俞以平.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法律障碍与对策[J].西南金融, 2008 (5) .

[2]于朝印, 王媛.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完善[J].金融发展研究, 2010 (9) .

[3]顾权.信托型资产证券化案件的司法审查标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 .

[4]吴跃平.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实际[J].学术论坛, 2007 (7) .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9

资产证券化指将流动性低但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进行重组,构建资产池,以资产池为基础,发售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 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根据基础资产不同分为: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与现金资产证券化。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专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二、研究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 普遍存在资产流动性差、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充足率低等问题。 大额信贷资产的低流动性,大大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对于发起人来说:增加了资金来源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了信用风险、获取额外的服务费收入;对投资者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是必然。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于2005年,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成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债券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为标志。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

(一)组建资产池

发起人根据与中介机构共同制定的资产入池标准, 筛选满足条件的信贷资产,构建资产池。

(二)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

位于重要作用的SPV设立以后,发起人将资产池出售给SPV,实现发起人证券化资产与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 SPV一般有公司、合伙、信托三种设立方式,在我国仅为信托形式。

(三)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

为了降低融资成本、 吸引投资者, 必须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 经过信用增级,证券化资产一般都能获得更高的信用级别。 信用评级机构需要对拟发行的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为广大投资者提供选择的依据。 主要评级机构:国外,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内,大公、中诚信、 上海新世纪等。

(四)证券销售与价款支付

经过信用评级以后,承销团进行证券的销售工作。 SPV将证券销售收入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向发起人支付资产转让对价。

(五)资产池管理

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后,管理人(可以是发起人或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收取原始债务人按期偿还的本息,将本息传递给资金保管机构进行下一步对证券投资者的利息支付。

四、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于2005年,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成功发行ABS与MBS为标志。在经过2006年、2007年、2008年的短暂发展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映射出金融衍生品的巨大危害性。 我国监管机构出于谨慎性原则,延缓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进程,2009年至2012年处于停滞阶段。 2012年3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被重新提上日程,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承发了101.66亿的份额。自2005年开始到2013年3月为止,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起人及其发行额度(亿元)总结如下:

2005年:建行30.19、国开行41.77;2006年:国开行57.3、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重整资产)19、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重整资产)48;2007年:浦发银行43.83、工行40.21、建行52.43、兴业银行52.43;2008年: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19.01、建行(重整资产)27.65、工行80.11、国开行37.66、信达40.77、招行40.92、浙商银行6.96、信达(重整资产)20;2012年:国开行101.66、交行30.34、中行30.62;2013年:工商行35.92。

在发行量上:每年的发行总量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2012年由于刚恢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的额度小于2008年;在发起人上:自2005年首次发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行主体多样化。 逐渐加入了浦发、兴业、招商、交行、工行、中行等。 与此同时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也实现多样化。

五、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证券化市场规模小

从债券市场来看,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额度在整个债券市场来说占比很小;从商业银行来看,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对于整个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来说也是个很小的比例。 这跟我国证券化开始较晚有一定关系,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会有大的发展前景。

(二)投资主体单一

截至目前为止, 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都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投资主体也仅限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农村信用社、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对投资主体的限制会抑制证券化的发展。 在目前阶段,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可以适当控制,在后期应该放松限制。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在不断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了风险、增加了服务费收入,增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田宏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篇10

资产证券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出售,最终获取融资。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继续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深化法治化建设,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该报告还强调了,要不断探索基础设施等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增强资产流动性、获得低成本融资的重要方法,确实应该得到政府的鼓励,但是更应该防范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特点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相对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银监会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我国正式踏上了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但是在2009年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幸的进入了停滞阶段。直至2012年5月,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才得到重启。在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开始爆发,两年共发行产品逾9000亿元,市场规模是2013年末的16倍。

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资产证券化主要由政府进行监管和控制。我国在2014年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至今也不允许资产支持证券的再证券化。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我国在2015年总共发行1386只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金额达到了5930亿元,同比增长79%,市场存量也达到了惊人的7178亿元,同比增长128%。

资产证券化市场更加多元化。基础资产更丰富,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基础资产类型更多样化;产品结构有所创新,次级档公开发行等;投资主体更丰富,引入了R Q FII资金参与了认购投资。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现状

很多经济学家们认为,资产证券化转移了自身信贷风险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各方面的风险。

1. 基础资产合规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的前期,要确定基础资产是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各项条件,防止证券化的失败。在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如今资产证券化的技术更加复杂,受托机构、发起机构对基础资产的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如果基础资产的信息不能得到完整的披露,很容易引起转移资产的信息不透明。

2. 定价风险。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买卖双方的价格是否合理往往是资产证券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不能够对基础资产池未来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判断,或采取的资产重组方式不当,很容易使资产支持证券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最终导致定价不当。

3.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如果企业通过次级债券提升资产池的信用,或者不符合会计准则,最终需要终止确认资产,此时需要和投资者共同承担信用风险;当企业将基础资产的所有权进行了转让,但是发生违约时,投资者还是会要求发起人进行一定的赔偿,企业往往为了维护声誉受到经济损失。

4. 流动性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就是转移和分散资产的风险、增强流动性,而金融资产只有进入到市场中才能够拥有较好流动性,使投资者实现投资自由,随时购入或出售证券,才能拥有广泛的市场。否则,风险只能在少数经济体之间转移,不能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1. 立法不够,监管不足。

全面统一的法律环境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在2009年才发布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对银行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进行控制,但是对其他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并没有提出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另外相关的证券类型、管辖权的归属问题也是需要明确的。

2. 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严。

虽然在发行时,在发行说明书注明了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风险,但是对风险计量的依据和方法披露的还是不够,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基础资产后期的管理和运营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企业对基础资产和偿付情况进行详细和持续的披露。

3. 会计和税收制度不健全。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涉及的会计处理肯定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不同的,但是我国对于涉及的会计和税收制度还不全面。由于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于继续涉入资产的价值如何确定等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不能够满足资产证券化对会计处理的要求。

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合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果发起人和SPV(特殊目的主体)没有对基础资产的信息没有进行充分的披露,很有可能会引起投资者低估对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最终降低交易效率,甚至造成证券供需双方的经济损失。

因此,监管机构应该提高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信贷资产的账龄、债务人、资产信用评级及其依据等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并督促发起人对基础资产的管理工作。

虽然我国的监管机构也已经建立了信息披露的框架,但是为了降低基础资产带来的合规风险,还需要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细化、更标准化和更透明化。

(二)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量其实很小,比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是主要银行持有至到期的形式为主,交易性持有比较少,相对而言企业资产证券化较好,但是流动性也比较低。我国在2015年也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但是总的来说,水平还是较低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我国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改善:坚持将资产证券化产品品牌化,形成口碑;引入做市商制度,促进价格发现,不断形成市场约束;引入更多非银机构合格投资者,培养投资者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市场的交易动力。

(三)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和顶层制度

要实现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只有解决投资者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才能够保障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交易等规则是由多个监管部门出台的,法律效力比较低,并且在会计处理和税收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如我国台湾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我国可以参照其他证券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的立法,确立统一的制度设计,建立的法律法规要在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规范、会计处理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给予详细全面的规定,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指引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总结了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存在的特点。之后,发现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的各项风险等,由此发现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存在着立法不够、监管不足、对信息披露要求不严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等建议。

资产证券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资产转移 真实销售

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转移是指发起人将拟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通过一定方式让渡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便SPV据此基础资产发行证券。根据各国证券化实践,资产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向SPV转移资产的方式

1.让与

让与是指债权让与,即发起人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把对原始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特殊目的机构(SPV)。债务人对该转让行为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往往影响让与的效力,例如美国采自由主义,即债权转让无需经债务人同意,也不必进行通知。而《日本民法典》的规定则较严格,“除非让与人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或其他第三人”。且此种通知或承诺,需“以确定日期的证书进行”。

2.更新

更新是指在资产的原债务人、发起人和SPV三方一致合意下,首先终止发起人与原始债务人之间的合约,再由原始债务人与SPV按原合约订立一份新合约,从而把发起人与原始债务人之间债权债务转换为SPV与原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转换彻底,缺点是与债务人一一签定合约,将会降低效率并增加成本。

3.部分参与

在这种方式下,资产不必从发起人转移到SPV,SPV与资产债务人之间无合同关系,发起人和原始债务人之间的基础合同继续有效。SPV先发行资产支撑证券,取得投资者的贷款后再转贷给发起人。这实质上是一种担保性的融资。

4.信托

信托方式下,发起人作为委托人,将基础资产作为信托财产,设立以SPV为受托人、以自己为受益人的自益信托。同时发起人享有的收益权又通过SPV的证券发行转让给普通投资者,投资者取得证券后回笼的资金先由SPV收集,再过手传递给发起人。

二、我国的模式

根据2005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公布之《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在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当采用信托模式进行。其实上,无论采用何种资产转移方式,最终的目的是做到破产隔离,即使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不会危及到投资者的受偿安全。一般认为,以真实销售的方式转让基础资产,使其从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破产隔离方式。但目前我国并没有直接的法律规定阐明真实销售的标准,也没有法律规定界定真实销售和融资担保的区别。

对于“真实销售”的认定,较为典型的有两类立法例:一类是以英国为代表的重形式而非实质主义。它们认为,只要证券化资产的转移采用的是销售的形式——即使交易在法律性质上与融资担保相同——法院也可将该交易视为销售。另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其界定标准是重实质而非形式。一般情况下,法庭在确定交易是否为真实销售时应考量:(1)当事人的意图;(2)损失风险转移的程度;(3)资产移转后卖方对资产的控制程度;(4)会计和税收处理;(5)对第三方当事人的通知等因素。

三、“真实销售”标准的法律认定

应当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的信托模式提供了真实销售的一种实现方式,但并非信托一旦设立,就可以做到对发行机构破产风险的隔离,可以自动实现“真实销售”。真实销售的实现,需要满足法律、会计、税收的相关要求。以下,我们将对真实销售的法律认定作以简要分析:

首先,要做到风险隔离,需要一个有效信托的持续存续。这里,务必注意《信托法》中关于信托效力瑕疵的情形。例如,《信托法》第12条规定,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其债权人利益的,债权人有权申请法院撤销该信托。因此,设立信托应以“不损害债权人利益”为底线,以免遭到债权人撤销权的干预。

其次,《合同法》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受托机构应发布公告,将通过设立特定目的信托转让信贷资产的事项告知相关权利人。但是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该公告可以视为完成了对债务人的通知,也没有规定公告对抗债务人以及第三人的效力。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应以位阶高于该《办法》的法律明确规定公告的效力。

另外,根据现行《破产法》(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第3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破产人如有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往往以一定的折扣销售资产,如果这种销售行为发生在发起机构破产前一年内,就有可能遭遇欺诈性转移的审查,并可能否定真实销售的性质。

综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牵涉多方利益的金融安排,应由法律对真实销售以及 “欺诈性转让”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如此才能平衡债权人和发起机构、SPV以及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利益的天平发生倾斜。

参考文献:

[1]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85页

[2]何小峰:《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18页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研究 篇12

选择资产证券化可行模式,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在选择可行模式时, 基础资产必须满足“资产重组”的要求, 也就是着重从技术方面来分析, 通过资产重组使基础资产的收益达到最佳水平, 同时控制资产重组的操作成本,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任何不能满足这个条件的资产证券化是不能成功的;可行模式不但要求提供一种新的投资工具, 给交易双方带来好处, 而且还被赋予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示范效应的使命;可行模式在制度和环境方面只能是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与现行制度和环境冲突最小的交易形式, 一个是选择最有条件突破现有制度和环境约束的交易形式。前一个选择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资产选择、资产打包等“资产重组”方面的经验积累, 但并不能为资产证券化所需的良好制度和环境创造条件, 后一个选择的虽然阻力大, 但却能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条件。

二、资产证券化可行模式探讨

目前理论界提出了不少国内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试行模式, 主要可以概括为六大模式:不良资产模式、住房抵押贷款模式、基础设施收费模式、离岸模式、表外模式、表内模式。

1. 不良资产模式

不良资产模式”的理论是: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 进行债务重组、超额担保和债转股等手段来发行以未来收益为支持的债券, 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并由此为突破口, 在国内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但资产证券化的生命力在于其能促进资产在获取资金方面的竞争, 因此证券化的成功实现必然是以被证券化资产的稳定收益预期为前提的。对缺乏良好收益前景的资产所进行的证券化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这样的证券化产品不可能在市场畅销。因此, 该模式很难符合管理部门作为突破口的要求, 因而就不符合试行模式的内在标准。

2. 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住房抵押贷款模式”又被称为MBS, 我国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面已经开始由建设银行进行试点, 并未全面推开, 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发放量太小, 不能形成有效规模的资产组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城镇化程度的加快, 住房抵押贷款正在急剧扩大, 从而为MBS在我国的引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满足了第一个原则和第二个原则的要求, 在现行制度下, 此模式是较具突破性的, 因而可以作为试行模式的备选。

3. 基础设施收费模式

“基础设施收费模式”顾名思义是以基础设施作为现金基础资产。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基础设施量相当大, 加上基础设施收费具有现金流稳定的特点, 因此该模式具有证券化的技术条件。在这方面, 我国已经有过尝试。1996年珠海高速公司以高速公路收费和当地机动车管理费为支持发行了2亿元的债券。尤其是后者, 通过在交易形式上采取资产离岸证券化的形式, 规避了国内资产证券化在制度和环境方面的障碍, 在程序及操作上都实现了规范化和完善化。因此, “基础设施收费模式”作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的条件是比较成熟的。

4. 离岸模式

“离岸模式”是以国内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 通过在海外设立SPV可在海外增级和海外筹资, 成功地规避了现行制度下法律、会计、税收制度以及中介机构等环境方面的一系列障碍。但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项下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 外汇制度对其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此种模式对于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不能起到试行作用。

5. 表外模式

“表外模式”中, 发起人把资产“真实出售”给SPV, SPV购买资产后, 将他们重新组合建立资产池, 以资产池为支持发行证券。真实出售意味着资产离开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 从而实现“破产隔离”。实现“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是表外证券化的关键, 表外证券化是最完全的证券化。

6. 表内模式

“表内模式”下, 发起人不需要将资产出售给SPV, 资产仍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 由发起人自己发行证券。与表外证券化不同的是, 首先, 由于资产还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 风险没有转移。其次, 在发起人破产时, 资产池内的资产也属于破产资产, 即表内证券化不能实现完全的破产隔离。虽然表内证券化不能实现完全破产隔离, 但在发起人破产的情况下, 却可通过法律安排使资产池优先偿付证券持有人, 因此表内证券化证券是一种有保障证券。

由上分析可知, 住房抵押贷款和基础设施收费较适合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而从交易模式来看, 表外模式是最完全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选择

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应该首先从住房抵押贷款起步。因为, 从世界范围来看, 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最为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来看, 许多方面的因素 (如损失和拖欠风险相对较小而且相对容易估计, 提前支付行为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 会计和法律环境更令人满意等) 使得以这种贷款为基础或凭之提供所有者权益的证券在市场上比较容易被接受。从现实意义来看,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 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压力, 填补公积金贷款的部分缺口;有助于深化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也符合国家对新经济增长点选择的战略部署。

有学者认为,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为切入点。理由是, 我国目前存在大量能够产生稳定收入流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出口应收款, 能够形成证券化资产的有效供给, 而相较之下, 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尚处于形成阶段, 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更是刚刚起步, 而且, 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可成为我国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

也有学者认为,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既有必要, 也有可能。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 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 还是有关实际工作部门, 最迫切希望证券化的资产莫过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摆脱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 而且有利于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 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 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巨额的呆、坏账, 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能力, 流动性危机使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基础遭到破坏;另一方面, 投资者手中的巨额金融资产找不到投资渠道, 大部分以储蓄的形式持有, 加剧了银行的刚性负债与不良资产的矛盾。但是, 关于不良资产是否适合证券化这个问题争议极大。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尤其是转移给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贷款, 与证券化对资产的质量要求相去甚远。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债权, 相当一部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并经过长期的“沉淀”已经没有什么价值, 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剩下的一部分尽管还可能产生收益, 但也因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其价值大打折扣, 能否产生稳定的收益现金流量最终还取决于国企体制改革的进程, 以及该进程中复杂的企业资产重组效果, 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更重要的是, 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贷款大多数属于信用贷款, 没有任何抵押品和担保品, 这种资产几乎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证券化处理。

结束语:我国当前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与实践, 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已具雏形。我国目前债券市场发展迅速, 已经达到相当规模, 2003年我国债权市场交易量达15万亿元, 是1997年交易量的487倍, 债券发行利率和债权买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市场业务流程比较规范, 风险防范措施和法规体系较完备, 这为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市场操作平台;社会中介服务、法律体系、信用环境和金融监管不断完善, 机构投资者群体初具规模, 为我国探索实施资产证券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条件;金融机构试办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逐渐增强, 且现行资产现状和资本结构, 客观上也为实施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奉年:资产证券化效率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2]金郁森:中国资产证券化实务:解决方案和产品设计.海天出版社, 2005年8月

上一篇:新农合下一篇:新闻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