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共12篇)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 篇1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界定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1977年, 美国投资银行家莱维斯S.瑞尼尔 (Lewis S Ranien) 在一次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讨论抵押贷款转手证券时, 首次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个用语, 以后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就开始流行起来。“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 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1991年, 格顿 (Gardener) 为资产证券化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 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对于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金融机构, 存款和债务凭证的发行, 成本高昂。
2. 证券化能够使金融机构减少甚至消除其信用的过分集中同时继续发展特殊种类的组合证券。
3. 证券化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能力, 实现规模经济。
4. 证券化能够将非流动资产转换成可流通证券, 使其资产负债表更具有流动性, 而且能改善资金来源。
二、我国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2.1银行资产流动性差
资产流动性是指资产在无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资产流动性越差, 资金周转速度越慢, 资金利用效率和资产盈利能力就越低。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现象。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 无力归还借款, 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按期回收, 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较差。而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负债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因此, 出现了资金来源与占用之间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 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金融体系随经济发展划分可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市场本位时期。金融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货币市场即银行对社会资金的调配是投融资的主渠道, 金融市场表现为一个无效或者低效市场。
第二阶段:市场本位时期。金融市场结构已经完善, 金融市场成为投融资的主渠道, 金融体系进入弱有效市场。金融市场分配资金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阶段:强市场本位时期。金融市场的功能不断深化, 提高效益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目的之一, 金融机构日益关心自己的资产质量, 大量的金融交易起因于对现有资产的处理。
2.3银行经营风险集中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 与其他企业相比, 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负债经营。银行的这种高负债经营决定了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风险具体表现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等等。
2.4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
1988年,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订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巴塞尔协议, 其基本目的是通过设置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来加强国际银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1999年6月, 巴塞尔委员会对1988年的资本协议进行了修改, 新资本协议草案对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 还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这将给国有商业银行向海外拓展及对外筹资造成很大困难。而通过资产证券证券化, 可以将风险资产变现, 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总额。在资本总额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2.5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
截至2008年年底, 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38.82亿元, 较去年三季度末增加53.42亿元, 不良贷款率也按季增加4个基点至2.21%;同期, 交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55.20亿元, 较去年三季度末增加28.4亿元;不良贷款率也按季增加17个基点至1.92%;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74.9亿元、不良贷款率2.65%, 较三季度末分别增加24.83亿元和7个基点。至于工商银行, 其200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 虽较上年三季末仍是双降, 但其关注类贷款占比由2008年6月的4.45%上升至5.20%, 余额上升442亿元至2 379.03亿元, 较2007年末增加约50亿元。同样, 中国银行2008年末关注类贷款较2007年末则增加了141.9亿元。我国银行业逐渐认识到, 银行资产证券化是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专家预言,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即将步入资产证券化产品主导阶段。
三、加快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
3.1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主导是银行, 因此银行的安全是金融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而银行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就是要重新明确其功能定位, 要将其长期承担的资本市场的功能交还给资本市场, 要将过度积聚在银行体系内的各类风险因素有效地转移和化解掉, 从而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危机的目的。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成熟的金融工具, 在化解美国、韩国、日本等国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银行业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成熟有效的金融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 并且明确利用该工具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定位。因此, 我们认为, 现阶段我国在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应该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定位于资本市场与银行的功能归位, 完善资本市场, 有效化解过度积聚银行体系的风险, 为银行提供流动性管理以及改善资本充足率的新手段。
3.2中长期贷款证券化
首先, 资产证券化是通过结构变换, 以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为支持, 通过真实出售, 信用增级而转换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 从而实现了将银行内部带有资本功能的部分中长期贷款通过证券化转换成可流动的证券而进入资本市场, 实现了此部分资产的权属变更, 即由银行长期 (合同期内) 拥有变换为社会投资者共同拥有。
其次, 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投资过度集中的问题。我国银行中长期贷款投向趋同, 贷款过度集中部分行业原因虽是多重的, 但与国家最终拥有的体制是直接相关的, 受国家和地方以及企业投资热的影响, 银行贷款投放的非理性行为较为严重, 所以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条件特别是地方财力状况, 盲目追逐热点投放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第三, 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银行积聚风险的再分配。银行贷款的风险只要形成一般都会固化, 要化解其成本是很高的, 我国银行过去归国家所有, 银行商业化后, 要求其自身化解经营中形成的风险, 又因受国家税收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约束, 特别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所以风险的化解难度大, 日积月累造成风险资产的积聚, 一旦厚积薄发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 资产证券化能够促进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功能复位。银行通过将中长期贷款证券化, 逐步减少中长期贷款的持有量, 可以有效释放其承担的资本功能, 逐步回复其中介功能, 并且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将经营的具备资产证券化条件的贷款实施证券化, 实现间接的直接融资, 架起了企业银行资本市场连接的桥梁。
3.3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必须实现内在风险的有效转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在于能合理规避贷款发起人的风险。而能否有效规避风险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将现有的借贷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分摊到各参与方。因此, 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应确保实现将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在这些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理分配。
3.4相关政策和建议
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尽管取得了进展, 但距离现实需要差距甚远, 从央行总结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 目前还存在制约加快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的不利因素, 还需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为资产证券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 政府应积极推动和支持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由政府主导, 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均由国家统一制定, 在金融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确定方面, 均列入了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战略中, 有的被纳入了法律条文, 因而我国单一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要突破, 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
其次, 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缓解银行的信贷压力, 为资产证券化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运作平台。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同样要完善资本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不长,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市场不规范操作时有发生,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各项法律法规, 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也有利于整个市场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四、结论
本文在前面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以及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目前银行面临的困境, 对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探讨, 提出我国必须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 对发展和完善资产证券化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Greenhaum, Stuart and Thakor, Anjan, 1987“, Bank Funding Models:Securitizaiton versus Deposit”,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1 (3) :379-401.
[2]约翰·G.格利, 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董裕平.金融:契约、结构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管同伟.西方金融创新业务——资产证券化[J].金融研究, 1994, (4) .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 篇2
2014年12月15日,基金业协会出台了《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征求意见稿)、《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负面清单》、《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等 系列文件,对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标志着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子公司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行将进入常态化过程。下 面,笔者结合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情况,采取原文与解读对照的形式对基金业协会出台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负面清单》进行解读,供大家参考。
《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负面清单》
原文:
一、以地方政府为直接或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但地方政府按照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下应当支付或承担的财政补贴除外。
解读:按照本条规定,除了项目企业采取PPP模式形成的基础资产可以设计成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外,其他“以地方政府为直接或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就不能再做成资产证券化产品了。PPP模 式下项目收入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特许经营权方式,社会资本业主将项目建成并负责运营,运营收入来源主要为使用者付费形式,运营期满后 移交政府;一种是社会资本项目业主负责将项目建成并运营,运营收入来源为政府付费购买;另一种是社会资本项目业主的收入来源为使用者购买与政府财政补贴结 合形式。上述采用PPP模式建成后收入来源现金流稳定持续可靠,采特许经营权方式建成运营的项目收入属于项目业主资产收益类的基础资产;而运营收入依靠政府付费购买或者政府财政补贴方式形成的基础资产属于项目公司的债权类资产,均可以做成资产证券化产品。
“以 地方政府为直接或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是指以下情形:一是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或下属子公司项目收入来源直接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支付,即项目(公司)是债 权人,地方政府是该项目(公司)的债务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分类管理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指示精神,此类平台形成的债权类基础资产不能通过发行资 产证券化产品形式筹集资金,如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采用BT模 式建成后,其合作相对方形成的债权类基础资产,政府就是直接债务人;另一类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担保或者承诺为其债务兜底而形成的或然负 债,此时政府就是间接债务人,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合作相对方以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则属于本负面清单管理之列。
下面以原始权益人以对政府的BT债权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图加以说明:
原文:
二、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人的基础资产。本条所指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是指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规定,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解读:“以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为债务人的基础资产”是指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合作方为债权人,地方融资平台为债务人而形成的债权类基础资产。此类基础资产的原始权益人是民 间社会资本法人,其以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因此类政府融资平台属于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清理整顿、分类管理范围,其最终地位取 决于融资平台公司业务范围是公益性还是自营性,若属于公益性(如政府保障房建设等),政府最终为平台公司的债务兜底,此类基础资产就可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 品;而自营性平台公司则在经营上自负盈亏,其在和社会资本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是自营债务,政府不存在为此类融资平台公司财政支付和财政补贴责任,由于未 来现金流不稳定持续,故不能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原文:
三、矿产资源开采收益权、土地出让收益权等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资产。
解读:矿 产资源开采收益权更多属于项目资产收益权,其收益受制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波动影响,现金流收益不稳定;土地出让收益同样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太大,现金 流收益不确定,也不是资产证券化的适格基础资产。这两类基础资产现金流还均缺乏可预测性,受外在市场环境影响太大。不过,上述资产虽不好实施资产证券化,却可以进行准资产证券化——采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方式融资。
原文: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与不动产相关的基础资产:
1、因空置等原因不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不动产租金债权;
2、待开发或在建占比超过10%的基础设施、商业物业、居民住宅等不动产或相关不动产收益权。当地政府证明已列入国家保障房计划并已开工建设的项目除外。
解读:这是指不动产证券化(Reits)。一般认为,不动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最恰当的是已经建成的商业地产与工业园区出租人出租不动产使用权而产生的租金债权;至于在建的不动产一般认为不是恰当的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因此该条款才规定将“待开发或在建占比超过10%的 基础设施、商业物业、居民住宅等不动产或相关不动产收益权”列入负面清单。而将国家建设的保障房纳入准许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范围,笔者的理解仍然是基础资产 现金流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可预测性。一般在建商业地产与工业地产的资金来源不外乎由开发商的少部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与地产的销售收入三类资金组成,而 若通过不动产证券化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其还款来源不外乎是房地产项目的销售收入,但房地产销售受市场因素与政府宏观调控影响较大,政府保障房由于在建 设期间资金来源有保障,建成后销售收入受市场影响较小,现金流稳定持续,故被排除在负面清单之外。
原文:
五、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仅依托处置资产才能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如提单、仓单、产权证书等具有物权属性的权利凭证。
解读:提单、仓单与产权证书等之类的权利凭证,一般认为属于准物权,本身不能产生现金流,需处置后才能有收益,且只能一次性而不能分割处置,不是资产证券化的适格基础资产。
原文:
六、法律界定及业务形态属于不同类型且缺乏相关性的资产组合,如基础资产中包含企业应收账款、高速公路收费权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资产。
解读:根 据《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基础资产,是指符合法律法规,权属明确,可以产生独立、可预测的现金流且可 特定化的财产权利或者财产。基础资产可以是单项财产权利或者财产,也可以是多项财产权利或者财产构成的资产组合。”至于基础资产能否是不同类型且缺乏相关 性的财产权利或者财产构成的资产组合,规定中无相应明确条款。试想:某原始权益人企业既有应收账款类债权资产,又有收益权类的资产,若将其两类业务不同,法律权属相异的基础资产打包在一起发行证券化产品,则至少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违反基础资产的法律权属明确原则。权属明确的含义只能指基础资产归属于一 种权属,而不能够是债权与资产收益权两种权属的混合。二是资产池现金流的归集风险增大。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统一归集到专项计划托管账户中,若该账户中既 归集有债权类资金,又归集有收益权类资金,则两类资金会发生混同,对账户监管不利,容易引发财务与法律风险。三是信用增级措施触发条件与操作流程不同,债 权类资产经营现金流更多受到个别债务人自身经营情况的影响,收益权类资产经营现金流更多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二者并不兼容。将“法律界定及业务形态属于 不同类型且缺乏相关性的资产组合”的基础资产纳入负面清单是正确的选择。
原文:
七、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的资产。解读:不赘述。
原文:
八、最终投资标的为上述资产的信托计划受益权等基础资产。
解读:将 上述已纳入负面清单基础资产转化为信托受益权等基础资产,再将该信托受益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则属于基础资产的再证券化,是更加抽象的远离原始基础 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当属禁止之列。当然,如果是以未纳入负面清单基础资产转化为信托受益权等基础资产,再将该信托受益权证券化自然是允许的。
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势头不减 篇3
政策出台情况
(一)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
1月4日,银监会批准27家商业银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业务资格,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制的实质性启动。1月14日,自证监会企业资产证券化备案制新规颁布以来的首只产品在上交所挂牌。4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符合标准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备案制和注册制的实施将推动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
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同时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规范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备案制和注册制下进行试点规模的扩容,能够提高产品发行效率与频率,同时强调信息披露,令市场参与者能更好地识别风险,为基础资产类型的丰富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加强
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推进,监管部门在助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业务监管。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表示,央行将坚持创新和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协调,强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监管。
市场运行情况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交易所证券化业务增长快速
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685.4亿元,同比增长62%,市场存量4132.2亿元,同比增长194%。
图1 图2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公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1004.52亿元,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95.21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31.5亿元,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0.73亿元。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企业债权类产品发行268.63亿元,基础设施收费类产品发行124.45亿元,租赁租金类产品发行108.9亿元,公积金贷款类产品和债券债权类产品分别发行5亿元和4亿元。
图3 图4
(二)发行利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2015年上半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A档、B档证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94%和5%,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A档、优先B档证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5.56%和7.82%。总体来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受市场利率影响较大,随着2015年二季度市场利率的回落,各档证券的发行利率也有所回落。
图5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均发行利率情况
图6 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均发行利率情况
(三)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信用质量有所提高
2015年上半年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按分档情况看,信用评级为AA及以上的高等级产品占比为81%,较2014年增加5%;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高信用等级产品占比为91%,较2014年增加2%。可见,更多的优质信贷资产被打包为ABS产品。
(四)市场流动性略有提升
以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2015年上半年现券结算量为27.19亿元,同比增长4.8倍,换手率为0.8%,与去年同期相比活跃度增加0.3%。虽然资产证券化产品活跃度同比增加,但仍大幅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以及短融、中票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产品的流动性水平。市场流动性不足将限制资产证券化结构分层、分散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五)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更加多元
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日趋常态化,ABS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更加丰富,绿色金融贷款、工程机械贷款、房地产贷款、公积金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银团贷款、小额贷款、保理融资债权、航空票款等均被纳入ABS资产包。4月,“鹏华前海万科REITs基金”注册成功,这是国内首支公募REI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
(六)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不断创新
一是交易所产品引入真实出表设计。3月4日,交易所首单真实出表的ABS项目“南方骐元-远东宏信(天津)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取得深交所挂牌无异议函。该专项计划引入了有偿流动性支持机制,以此满足原始权益人出表要求。
二是尝试次级档公开发行。3月18日,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201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此单产品的次级档采取认购金额的方式公开发行。
三是循环结构设计得到更广泛应用。5月20日,“摩山保理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成为国内首单采用循环结构设计的保理融资债权类ABS项目,此前小贷类ABS产品多采用循环购买的动态池结构。
(七)发起机构类型不断扩大
一是外资银行发行首单产品。1月13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起的“汇元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这是首单发起机构为外资银行的ABS产品。
二是民营融资租赁企业首次尝试ABS项目。3月30日,融信租赁公司的“融信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这是首单民营融资租赁ABS项目,也是新三板公司ABS项目的首次尝试。
政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安排
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所涉及的市场机构和监管主体多,在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参与市场的动力。建议从完善市场基础配套建设角度,构建完整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合理调整现行立法中阻碍证券化发展的规定,对证券化交易中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各个环节给予法律保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税收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推动跨市场发行与交易,加强监管协调,统一产品标准,促进各市场信息共享,为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扩大投资者范围
截至2015年6月底,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3578.34亿元,其中银行类投资者持有其中70.05%的份额,这不利于规避系统性风险及提升市场流动性。建议丰富投资者结构,鼓励更多的非银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成熟投资者,推动二级市场发展。
(三)适当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来看总量仍很小。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来自于发起机构的客观需要,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目前所发行的产品以优质资产为主,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优质信贷资产稀缺、新需求又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对于优质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减弱。为了更好地发挥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的作用,建议试点发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这类产品在收益率上会有一定的风险溢价补偿。此外通过流动性的注入令这些项目起死回生,再行出售也可获利,地方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等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就是这类产品的潜在需求方。
作者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研发部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4
资产证券化 (securitization) 指的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载体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将较低流动性的贷款或者其他债权性资产进行打包、组合, 重组其风险和收益要素, 让其转化成为在金融市场中可流通的证券, 该资产组合能在未来条件下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是“一个基础, 一套机制”。“一套基础”是指把现实资产作为信用基础。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对象就是现实资产, 想要确保资产证券化这种交易机制就必须要确保资产的真实性, 使资产证券化方式的风险更低。“一套机制”是指将风险收益真实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目的就是要使产权更明晰。
资产证券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利率市场化导致了金融市场脱媒现象的出现, 储蓄贷款协会等组织大多因此面临流动性危机。为了帮助这些组织抵抗流动性风险,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创新出第一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 , 随后,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快速发展。
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我国在2005年, 通过银监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发布, 资产证券化才缓缓拉开帷幕。2008年, 又因美国次贷危机暂停, 于2012年央行才决定重新启动, 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014至2015年, 资产证券化业务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2016年,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不断上升, 使央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虽然总体来说,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规模并不大, 但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中却也包含着资产证券化的成分。
2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资产证券化改变了传统业务的“发起—持有”模式, 变为“发起—分销”模式, 使商业银行和投资者之间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进而引发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逆向选择, 即因为商业银行知道贷款会被打包出去, 因此会放松对贷款发放的审查, 故意将一些问题贷款掺入资产包, 从而导致基础资产的质量恶化;二是道德风险, 即商业银行将贷款剥离之后, 收益和风险也都转到投资者名下, 因此商业银行便不再像原来那样认真跟踪监督贷款使用行为, 增大违约风险。
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 除了以上的“通病”之外, 还有我们自身的特点。
2.1 资产证券化流程简单, 品种单一
在美国, 资产证券化的融资链条一般包括七个步骤:发起贷款、贷款打包、发行ABS、组合ABS、发行CDO、ABS中介和批发融资。假如基础资产质量较差, 则需要更多步骤的证券化来分散风险。相比之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链条相对较短, 且基础资产种类单一。
2.2 基础资产集中、相似度较高
我国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多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且行业选择较为集中, 而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也大多以基建项目为主, 较为相似。
2.3 二级市场流动性差, 银行间互相持有现象较为突出
由于发行规模较小, 监管协调不足且受到政策障碍, 虽然我国明确提出“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且券商体系的交易所、转让平台和柜台交易已经对ABS和ABN开放, 但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仍不活跃。从投资者的分布结构来看, 银行之间相互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 商业银行是最大的持有者, 曾占比80%以上, 虽然此现象在今后几年有所好转, 但比重仍大。银行间互持, 不仅不能起到分散风险、加速银行体系的资金周转速度的作用, 还会阻碍债券市场的发展。
2.4 证券化仍处于试点阶段, 政府干预色彩浓重
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保障资产证券化正常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 且对发起人和发起额度进行控制。同时, 监管不完善, 信用评级等相关服务不到位也会对阻碍证券化的发展。
3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但与此同时, 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3.1 引入时的短期性
我国在最初引入资产证券化时, 目标比较明确, 就是希望这种金融体制可以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高的问题, 这种短期性的观念会阻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2 缺少合格基础资产
基础资产是资产证券化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 如果基础不牢固, 整个大厦都很危险。当前我国用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等等, 而现实资产却较为缺乏。
3.3 参与主体受限
投资主体多是机构投资者, 虽然包括很多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很多大型公司, 但由于市场割裂, 投资主体仍然有限, 分散风险的目的难以达到。
3.4 资产证券化收益不高
我国对发起人的风险自留要求, 使发起人持有至少5%的次级贷款, 以减少其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 这样其实并不能真正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除此之外, 5%的次级证券的持有必须要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且如果把其他风险考虑进去及扣除相应的资本, 银行发起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增加资本占用。
3.5 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 想要成功发展资产证券化, 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我国目前从事资产证券化研究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并不高, 既有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知识, 又能良好掌握操作和与其配套的相关知识的人才很少, 缺乏深入了解和掌握资产证券化相关知识的研究团队。
3.6 产品评估认可度不足
众所周知, 在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之前必须要经过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市场不发达, 信用评级系统不完善, 相关业务不健全, 评级方法不成熟, 使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很难对评估结果产生较大认同。
3.7 相关法律不健全
资产权属抵押登记过程繁琐, 一些变更登记尚无法律依据, 多个交易市场割裂, 多套监管体系并存, 使监管很难协调。
4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在过去十几年, 中国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 允许许多企业在运营中加入杠杆, 埋下金融隐患。在未来几年, 需求难以快速上升的情况下, 我国将会进入去杠杆阶段。之前, 我国政府主要是通过锁定利差来保障银行收益, 向银行注资来帮助其剥离不良资产。虽然成效显著, 但同时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今后的十年之内, 资产证券化机制将会被中国作为一种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不断采用, 资产证券化将在外来的中国快速发展。
为此, 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 出台专项法律法规, 促进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
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8年, 但是仍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体系来使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更加标准化, 使其审批过程更加简便, 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
4.2 促进参与主体、投资者和产品的多元化
要不断扩大发起机构的范围, 增大基础资产的范围, 开展有特色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除此之外, 要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和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机制起步比较晚, 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教训, 实现跨越式发展。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使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3 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 避免过度衍生化
2015年, 由于我国在证券化的基础上叠加了衍生产品, 使资本市场大幅震荡, 所以我们要坚决限制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限制信贷资产证券的复杂化和杠杆化, 抑制过度投机, 坚持以所筹集到的资金是否进入实体经济为标准, 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现象的发生。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资产证券化, 我们可以盘活商业银行的存量资产, 提高资金周转率, 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发展, 促使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并对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 提高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自信心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效应[D].上海:复旦大学, 2004.
[2]刘丽娜.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52-55.
[3]李晗.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理财业务发展[J].金融论坛, 2010, (1) .
资产证券化申报材料 篇5
一、资产支持受益凭证(以下简称受益凭证或凭证)募集申请书
(一)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的申请
(二)证券公司现有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情况(业务规模、组织架构、业务的合规性、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等)的说明及对不规范业务(如有)的清理规范计划
(三)拟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或计划)的基本情况
1、专项计划的简要情况
2、原始权益人、管理人等关联当事人持有凭证的特别安排
3、计划的创新介绍
(四)计划管理人、托管人管理、托管拟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已获得内部授权批准,并已取得相关监管机构或自律组织的业务资格认可的说明(并提供有关批准、授权或其他证明文件)
(五)受益凭证募集申请人承诺(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完整、合规,申报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内容一致)
(六)计划主要当事人的关联关系:管理人、原始权益人、担保人、托管人、推广人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及一年内相关业务往来
(七)计划管理人关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运作中防范利益冲突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特别说明
1、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2、防范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的制度和措施
3、合规检查
4、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
(八)附件一:托管机构关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托管运作中利益冲突防范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特别说明
1、办理专项资产托管业务的内部授权安排和业务分工
2、技术系统情况
3、计划资产和账户管理制度
4、托管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和对管理人的监督、复核程序
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
(一)重要提示
(二)释义
(三)专项计划简介
(四)专项计划的参与
1、计划的推广期
2、推广方式
3、参与原则
4、最低参与金额
5、投资者的基本要求
6、参与方式
7、参与手续
8、资金的接收、存放
9、计划管理人参与计划的特比安排
10、参与费用
(五)专项计划交易结构与计划当事人简介
1、交易结构介绍
2、交易结构图
3、计划各方当事人简介(各当事人均需指定专人负责,并提供联系电话)。
(六)专项计划资金托管
(七)基础资产
1、原始权益人经营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概况、近3年主要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摘要等)
2、基础资产(基本情况、权利限制、历史数据、现金流预测、压力测试(如有)等)
3、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商业安排(如供电安排、租赁安排等)
4、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基础合同的主要条款
5、基础资产的买卖(原始权益人的承诺、各方的权利义务等)
6、基础资产的担保(担保人、担保方式、担保责任、启动担保的方式、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或者其他信用增资方式
(八)专项计划的资产管理
1、资产的构成
2、资产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的收入划转、相应的现金流程图、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或者其他信用增级方式
3、资金的再投资
(九)专项计划的费用
(十)专项计划资金的分配
1、现金流分配
2、现金流分配顺序
3、账户管理:包括正常现金流分配下的账户管理和启动担保支持下的现金流账户管理
(十一)专项计划的设立、终止等事项
1、专项计划设立
2、专项计划的设立失败
3、专项计划的展期
4、专项计划的终止和清算
(十二)各期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概况(分期表述)
1、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名称
2、计划管理人
3、担保机构
4、规模
5、发行方式
6、面值
7、产品期限和预期收益率
8、预期支付额的赔付方式
9、投资的基础资产
10、重要时间:包括缴款截止日、计划设立日、权益登记日、到期日、兑付日
11、信用级别
(十三)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的登记及转让
(十四)当事人权利义务
(十五)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持有人大会(十六)法律及监管环境概要
1、为委托理财概述
2、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
3、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
1、专项计划的风险因素
2、相应的缓解措施
3、风险的承担(十八)税务事项(十九)信息披露 1.定期信息披露
计划存续期间,计划管理人应严格进行信息披露:(1)资产管理报告(2)托管报告
(3)跟踪信用评级报告(4)审计报告(5)收益分配报告(6)其他定期报告
2、临时信息披露
计划存续期内,如果发生下列可能对计划份额持有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篇二:资产证券化申报材料审查要点
资产证券化产品申报材料目录及内容要点
一、资产支持受益凭证(以下简称受益凭证或凭证)募集申请书
(一)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的申请
(二)证券公司现有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情况(业务规模、组织架构、业务的合规性、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等)的说明及对不规范业务(如有)的清理规范计划
(三)拟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或计划)的基本情况
1、专项计划的简要情况
2、原始权益人、管理人等关联当事人持有凭证的特别安排
3、计划的创新介绍
(四)计划管理人、托管人管理、托管拟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已获得内部授权批准,并已取得相关监管机构或自律组织的业务资格认可的说明(并提供有关批准、授权或其他证明文件)
(五)受益凭证募集申请人承诺(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完整、合规,申报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内容一致)
(六)计划主要当事人的关联关系:管理人、原始权益人、担保人、托管人、推广人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及一年内相关业务往来
(七)计划管理人关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运作中防范利益冲突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特别说明
1、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2、防范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的制度和措施
3、合规检查
4、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
(八)附件一:托管机构关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托管运作中利益冲突防范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特别说明
1、办理专项资产托管业务的内部授权安排和业务分工
2、技术系统情况
3、计划资产和账户管理制度
4、托管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和对管理人的监督、复核程序
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
(一)重要提示
(二)释义
(三)专项计划简介
(四)专项计划的参与
1、计划的推广期
2、推广方式
3、参与原则
4、最低参与金额
5、投资者的基本要求
6、参与方式
7、参与手续
8、资金的接收、存放
9、计划管理人参与计划的特比安排
10、参与费用
(五)专项计划交易结构与计划当事人简介
1、交易结构介绍
2、交易结构图
3、计划各方当事人简介(各当事人均需指定专人负责,并提供联系电话)。
(六)专项计划资金托管
(七)基础资产
1、原始权益人经营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概况、近3年主要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摘要等)
2、基础资产(基本情况、权利限制、历史数据、现金流预测、压力测试(如有)等)
3、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商业安排(如供电安排、租赁安排等)
4、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基础合同的主要条款
5、基础资产的买卖(原始权益人的承诺、各方的权利义务等)
6、基础资产的担保(担保人、担保方式、担保责任、启动担保的方式、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或者其他信用增资方式
(八)专项计划的资产管理
1、资产的构成
2、资产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的收入划转、相应的现金流程图、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或者其他信用增级方式
3、资金的再投资
(九)专项计划的费用
(十)专项计划资金的分配
1、现金流分配
2、现金流分配顺序
3、账户管理:包括正常现金流分配下的账户管理和启动担保支持下的现金流账户管理
(十一)专项计划的设立、终止等事项
1、专项计划设立
2、专项计划的设立失败
3、专项计划的展期
4、专项计划的终止和清算
(十二)各期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概况(分期表述)
1、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名称
2、计划管理人
3、担保机构
4、规模
5、发行方式
6、面值
7、产品期限和预期收益率
8、预期支付额的赔付方式
9、投资的基础资产
10、重要时间:包括缴款截止日、计划设立日、权益登记日、到期日、兑付日
11、信用级别
(十三)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的登记及转让
(十四)当事人权利义务
(十五)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持有人大会(十六)法律及监管环境概要
1、为委托理财概述
2、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
3、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十七)风险揭示、控制与承担
1、专项计划的风险因素
2、相应的缓解措施
3、风险的承担(十八)税务事项(十九)信息披露 1.定期信息披露
计划存续期间,计划管理人应严格进行信息披露:(1)资产管理报告(2)托管报告
(3)跟踪信用评级报告(4)审计报告(5)收益分配报告(6)其他定期报告
2、临时信息披露
计划存续期内,如果发生下列可能对计划份额持有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事篇三:(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专项)申报材料目
资产证券化产品申报材料目录及内容要点
一、资产支持受益凭证(以下简称受益凭证或凭证)募集申请书
(一)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是固定收益投资类品种,具体定义是指以特定的资产池(如信用贷款、企业应收款、租赁收入等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类型)为支持发行证券,即abs。abs投资者获得资金池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最初拥有资产池的原始权益人通过abs出售资产,获得资金的申请
(二)证券公司现有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情况(业务规模、组织架构、业务的合规性、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等)的说明及对不规范业务(如有)的清理规范计划
(三)拟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或计划)的基本情况
1、专项计划的简要情况
2、原始权益人、管理人等关联当事人持有凭证的特别安排
3、计划的创新介绍
(四)计划管理人、托管人管理、托管拟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已获得内部授权批准,并已取得相关监管机构或自律组织的业务资格认可的说明(并提供有关批准、授权或其他证明文件)
(五)受益凭证募集申请人承诺(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完整、合规,申报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内容一致)
(六)计划主要当事人的关联关系:管理人、原始权益人、担保人、托管人、推广人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及一年内相关业务往来
(七)计划管理人关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运作中防范利益冲突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特别说明
1、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2、防范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的制度和措施
3、合规检查
4、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
(八)附件一:托管机构关于“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托管运作中利益冲突防范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特别说明
1、办理专项资产托管业务的内部授权安排和业务分工
2、技术系统情况
3、计划资产和账户管理制度
4、托管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和对管理人的监督、复核程序
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募集说明书
(一)重要提示
(二)释义
(三)专项计划简介
(四)专项计划的参与
1、计划的推广期
2、推广方式
3、参与原则
4、最低参与金额
5、投资者的基本要求
6、参与方式
7、参与手续
8、资金的接收、存放
9、计划管理人参与计划的特比安排
10、参与费用
(五)专项计划交易结构与计划当事人简介
1、交易结构介绍
2、交易结构图
3、计划各方当事人简介(各当事人均需指定专人负责,并提供联系电话)。
(六)专项计划资金托管
(七)基础资产
1、原始权益人经营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概况、近3年主要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摘要等)
2、基础资产(基本情况、权利限制、历史数据、现金流预测、压力测试(如有)等)
3、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商业安排(如供电安排、租赁安排等)
4、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基础合同的主要条款
5、基础资产的买卖(原始权益人的承诺、各方的权利义务等)
6、基础资产的担保(担保人、担保方式、担保责任、启动担保的方式、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或者其他信用增资方式
(八)专项计划的资产管理
1、资产的构成
2、资产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的收入划转、相应的现金流程图、担保人的偿付能力)或者其他信用增级方式
3、资金的再投资
(九)专项计划的费用
(十)专项计划资金的分配
1、现金流分配
2、现金流分配顺序
3、账户管理:包括正常现金流分配下的账户管理和启动担保支持下的现金流账户管理
(十一)专项计划的设立、终止等事项
1、专项计划设立
2、专项计划的设立失败
3、专项计划的展期
4、专项计划的终止和清算
(十二)各期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概况(分期表述)
1、资产支持受益凭证名称
2、计划管理人
3、担保机构
4、规模
5、发行方式
6、面值
7、产品期限和预期收益率
8、预期支付额的赔付方式
9、投资的基础资产
10、重要时间:包括缴款截止日、计划设立日、权益登记日、到期日、兑付日
11、信用级别
(十三)资产支持受益凭证的登记及转让
(十四)当事人权利义务
(十五)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持有人大会(十六)法律及监管环境概要
1、为委托理财概述
2、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法律依据
3、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十七)风险揭示、控制与承担
1、专项计划的风险因素
2、相应的缓解措施
3、风险的承担(十八)税务事项(十九)信息披露 1.定期信息披露
计划存续期间,计划管理人应严格进行信息披露:(1)资产管理报告(2)托管报告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新特点 篇6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基础资产 盘活存量 风险缓释
2005年我国正式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试点工作有所停滞。2012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今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加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新特点
(一)产品发行明显加速
今年1-8月,我国共发行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券商专项资管计划和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193只,总额1636亿元,发行额超过2013年的6倍,并已超过2005年至2012年的发行总额(见图1)。
从各个子类别来看,自2012年以来,资产支持票据和券商资管计划的发行量增长较为平稳;而自今年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增长迅猛(见图2)。今年1-8月,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新发行额占全部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额的82.9%。
(二)基础资产呈多元化,但仍以信贷资产为主
2014年,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信贷资产仍占据绝对比例。除普通信贷资产外,还包括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基础资产(见图3)。
2014年7月22日发行的“邮元2014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也是今年以来第一笔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中信证券发起的“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不动产租金收益权为基础资产,是我国发行的首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三)信贷资产行业分布以传统行业为主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需要由作为发起机构的银行选择部分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形成资产池后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当前在我国为特殊目的信托),以实现风险隔离。因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只与基础资产有关,与发起机构无关,其基础资产的不同就成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差异化的关键。
某些特定行业的信贷资产可单独打包形成资产支持证券,如国开行就以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信贷资产单独打包形成铁路专项信贷资产证券“14国开1”和“14国开2”。招商银行以其信用卡汽车分期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起了“14招商1”。
从2014年发行的、已披露基础信贷资产行业分布的12单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来看,按照在信贷资产池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行业统计,全部ABS产品共涉及10个行业,其中某些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有8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涉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余的分布于煤炭采选、建筑、钢铁、交运等行业。这或许表明商业银行在选取基础信贷资产时对于某些行业有所偏重。
(四)信贷资产集中于发达地区
2014年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地域分布较广。其中,区域性城商行因其区域性质的原因,信贷资产分布较为集中。如由台州银行发起的“14台银1”的基础资产全部来源于浙江省,“14甬银1”和“14京元1”分别由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发起,基础资产地域分布也较为集中。
此外,基础资产在发达地区占比较高。在2014年发行的、已披露基础资产地域分布的14单资产支持证券中,从其基础资产分布最集中的三个省份来看,有7单中包含江苏省。另外,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的也较多(见图4)。
(五)发行利率多为浮动利率
2014年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以浮动利率为主,且多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优先级证券一般采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次优级则全部采用了一年定存为基准的浮动利率(见表1)。
(六)基础资产以优质资产为主
在2014年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基础信贷资产全部为“正常类”贷款,表明当前基础资产仍以优质资产为主。从债项评级的分布也可以看出,AAA级债券占比最高,占所有资产支持证券的57%,AA+及以上较高等级占比达78%(见图5)。
我国资产证券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一)政策的持续推动
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提速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密不可分。2012年,我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次确定的额度为500亿元。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提速扩大了空间。
在监管政策上,对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2013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公告,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行为,放松了对银行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比例的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风险缓释作用。公告规定“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根据公告,发起银行可以只持有各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5%。由于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权重高达1250%,这一规定可以大大降低发起银行的风险资产,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缓释效果显著增强,银行发行的动力因而增大。资产证券化的提速还源于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趋严。2014年4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银监会配套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等文件,明确要求将不合规业务到期清理,按标的资产业务实质计提资本及拨备,这将促使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加,而非标资产的标准化将带来较大的流动性和资本压力,银行有动力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缓解非标转标的压力。
影子银行的隐患在于金融机构将融资所得资金用于银行贷款以外的非常规业务,将表内资产转表外,以突破对存贷比、资本约束等方面的监管。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通过真实出售移出表外,可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的经营能力。
(二)发行主体动力充足
虽然现阶段资产证券化尚未常态化,但从供给端来看,作为主要发起机构的商业银行,仍有充足动力继续大力推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分散风险,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通过将基础信贷资产打包成资产池,实现信用风险从表内到表外、从银行自身到资本市场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须对风险进行准确定价,以平衡投资者的风险和收益,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推进将提升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
二是盘活存量,缓解资本及流动性压力。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的出售释放资本,重新进行信贷资源配置,达成最优的资产目标组合,从而有利于盘活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增加收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方式,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释放资本,配置高收益资产,从而增加其他收入来源。
发展前景展望
2011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占债券市场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粗略统计,目前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的0.41%,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仍然较低。美国包括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超10万亿美元,占债券市场总额的25%。由此看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推动,以及发行主体的积极参与,我国资产证券化有望持续扩容,迎来资产证券化的大时代。
注:1.本文将同一发行人同批发行的不同档产品算作1单。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责任编辑: 廖雯雯 印颖
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对策的探讨 篇7
所谓资产证券化 (asset securitization) ,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行为, 使其具有流动性。20世纪70年代前后, 资产证券化初次现世, 美国投资银行家Lewis S.Ranieri (1977) 在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探讨抵押贷款传递证券时, 首次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个用词, 此后资产证券化一词就开始在金融界流行起来了。Uardener (1991) 对“资产证券化”一词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他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 它借助金融市场使得存款者和贷款者能够全部或者部分相匹配的过程, 重点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封闭式市场信誉将由开发的市场信誉所取代”。被誉为“资产证券化之父”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Frank J.Fabozzi (1996) 提出观点, 他认为:“我们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过程, 然后借由这个过程包装那些具有相同特征的贷款、应收账款、租约、消费者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 使他们能够形成具有投资特征的、市场化的付息证券”也可以说, “创立由资产担保的证券的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2. 中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自资产证券化的浪潮席卷我国开始, 政府连同各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试点探索, 在政策利好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金融环境实际情况, 不断推进资产证券化本土化。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本身不成熟的情况下, 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资产基础相对缺乏, 市场主体单一,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短缺, 种种问题的存在, 使我国现行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瓶颈。
2.1 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进入我国, 在我国并没有成熟的运营环境。目前, 我国还没有出台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也没有一部适用资产证券化的现行法律, 虽然银行及时出台了一些资产信贷化的相关规定, 但是其适用范围较为狭窄, 法律地位本身不高, 只能限制在某个范围内使用, 如果与上位法律存在冲突, 将自动失效以服从上位法, 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2 基础资产相对缺乏
我国现有的可用于资产证券化的有效资产较少, 市场的准入机制建立不完善, 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缺乏。具体来讲, 一方面由于资本意识不足, 普通老百姓不愿将个人资产如住房进行资产证券化, 民间资产证券化规模较小;另一方面一些愿意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 多数属于无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 一旦其资金链断裂, 很容易形成坏账, 不满足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 因此这部分资产不能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考虑对象。
2.3 资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有限
资产证券化的良性运转需要稳定资金来源, 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 普通群众的资本观念相对保守, 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为资金充足、信用良好的大型国企或央企, 而私营企业或者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投资力量不足, 很难真正融入到资产证券化的浪潮。因此, 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单一, 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甚至有意无意将一些市场主体拒之门外, 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资金规模不足, 严重阻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4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质量较低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统一的行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 同时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业务, 具有一定复杂性, 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金融服务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且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在寻找合适的资产证券化金融服务机构时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还不能保证最终选择的中介机构在实际操作能否有质量保证, 且金融服务机构之间合作低效, 也会拉低整体的服务水平。
2.5 资产证券化市场人才短缺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操作程序复杂、技术性要求高的复合型金融工具, 牵涉到贸易、金融、法律、政策等多个领域, 急需多领域跨界且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尚属于起步阶段, 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处于建设当中, 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同时, 在职的从业人员并未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 专业知识相对缺乏, 难以胜任这项对技术性和专业性都要求非常高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 解决中国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适应资产证券化的税收会计制度
税收与会计制度与资产证券化参与者的收益与责任确认息息相关, 是保证资产证券化成功的前提。在会计方面, 要革新会计方法, 加快制定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准则, 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程序;在税收方面, 要加快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要根据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合理控制征税比例, 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可以参与到资产社会化的浪潮当中, 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活性, 带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稳定发展。
3.2 积极扩大市场需求
需求量决定市场规模, 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市场需求不仅取决于政策引导, 更与市场主体及投资者的类型、特点息息相关。扩大资产证券化市场需求, 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模式, 带动良性金融资本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要将重点放在银行基础设施、期限较长的消费信贷资产上, 要加大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 加大优质资本进入, 同时要加大政策力度, 引入民营、私营、外资企业中的优质资本, 以多种渠道扩大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资产证券化的推行离不开法律支撑和保障。首先, 修订《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使SPV可以成为债券发行主体, 允许SPV以发行债券的收入来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 从而使得资产转移能够实现, 真正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其次, 修订《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 将合同权利转让由统一主义改为通知主义, 降低资产证券化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
3.4 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对于目前国内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状, 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应规章制度, 制定具体的规范标准和行业准入机制, 清除不符合要求, 达不到规定指标的中介机构, 提高金融服务市场的整体水平;要加快建立一个高效、公平、透明的金融服务机构信用评估体系, 对符合技术标准的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信用等级评估, 动态监管资产证券化服务业务, 促使其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要通过理论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能够规模化运作资产证券化的律师队伍, 以及相关的专业法律咨询人才, 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推行提供法律支持。
3.5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资产证券化涉及面广, 需要运用到金融、法律、贸易、证券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高校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增加人才储备, 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 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其次, 政府可以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现有的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人员中选取精干力量进行回炉再培训, 使这一批人迅速成长, 进而带动整个行业从业者水平的提高;再次, 可以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交流, 借鉴其先进的经验理念, 培养一批专家人士。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资产证券化作为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在国际上已享有良好的声誉, 但是在国内起步较晚, 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市场环境、金融体制尚未完全融合,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堪忧,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攻坚克难, 使资产证券化更好地为我国金融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1]邹晓梅, 张明, 高蓓.欧洲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特色产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海金融, 2015 (10)
[2]宋强.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未来路径选择, 未来与发展, 2014 (11)
[3]钱凯.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13 (01)
[4]张文剑, 赵鹏.中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晋中学院学报, 2014 (06)
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探究 篇8
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以缺乏流动性的特定资产或资产组合为支持,通过对其进行证券化的运作,将其变为可公开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资产证券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资产证券化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仅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1.2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类型
(1)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中的一种形式,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企业或房地产信贷金融机构,将其所拥有的流动性较差的房地产资产或房地产信贷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将其变为可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的可流通证券,例如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单位信托、受益凭证等。其实质,是通过证券化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借以实现资金融通或风险分散。
(2)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两种类型。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两种类型:1房地产投资权益证券化,又是指房地产开发投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通过投资信托基金发行房地产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者通过购买房地产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实现对房地产的投资,借以规避直接投资房地产导致流动性差的风险。包括对房地产企业的股权、债券投资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三种具体方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是指通过制定信托投资金计划,信托公司与投资者(委托人)签订信托投资合同,通过发行信托受益凭证或股票等方式受托投资者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或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并委托或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经营的一种资金信托投资方式。REITs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分为很多种类型:A.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公司型以及契约型两类;B.按收入来源可以分为权益型REITs、抵押型REITs和混合型REITs三种类型;C.按基金募集方式可分为公募与私募型;D.按运作方式可分为封闭与和开放型。2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房地产信贷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房地产信资产,汇聚重组为贷款资产组合,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变为可在资本市场上自由交易的权益凭证出售给投资者,借以分化、转嫁房地产信贷风险资产证券化形式。当前,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为主要形式,其可按各种标准进行划分:A.按房地产类型可细分为住宅类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CMBS等类型;B.按贷款来源可细分为商业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公积金抵押贷款证券化等类型;C.按房地产款构成分,可细分为诚信金、首付款、贷款购房尾款资产证券化等。
2 世界及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2.1 世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讲,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发展较早、发展最成熟、数量占比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形式。其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住房抵押证券,随后其证券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抵押债权以外的非抵押债权资产,并于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市场获得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起,资产证券化开始出现在亚洲市场上,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一些亚洲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它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2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来讲,目前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主要以房地产企业发行股票、债券为主要形式,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近年发展较快,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则仍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
(1)房地产投资权益证券化。1以股票与债券形式的房地产投资权益证券化。从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了2亿元的地产投资券开始,截止2016年6月1日收盘止,仅在深交所与上交所上市的我国房地产企业134家、建筑业企业83家,仅房地产企业流通AB股市值就超过22207.52亿元(尚不包括其他公司参股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及在境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尚不包括房地产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2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此基金在我国起步较晚,2002年7月28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推出了我国首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新上海国际大厦项目信托资金,10天内2.3亿元额度全部售出,反应空前热烈。此后,由于国情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REITs产品在我国受到从法律、税收等诸多限制,相关的配套条件不完备,极大地限制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成功发行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多为我国的企业在境外发行的标准REITs产品,如2013年7月,浙江开元集团在香港上市发行的开元REITs。另外还有类REITs产品,如2013年4月高和资本收购中华企业大厦案例及2014年1月的中信启航资管计划,其在部分运作环节上所呈现的方式已与私募REITs非常接近。2015年9月30日,鹏华前海万科REITs(以下简称“前海万科REITs”)作为国内首单公募REITs,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吸引了业内人士的瞩目。2016年2月16日,央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
(2)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我国的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此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发行了多款信贷支持类证券。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内地信贷资产证券化陷入停滞。2012年中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5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管理有关事宜》(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7号),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行注册制管理。此后,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发行明显提速,招行、建行、民生等银行相继发行了相关产品。
除了商业个贷,住房公积金贷款证券化也逐步发展起来。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送审稿)》公布,为公积金贷款的资产证券化打开了政策窗口。2015年12月2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银行间市场的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产。12月16日,福建省三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募发行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兴乾2号”,募集资金5亿元。目前,更多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发展公积金证券化业务。
此外,以房地产购房尾款的资产证券化也积极试点。2015年11月13日,世茂房地产和汇添富资本推出的“汇添富资本-世茂购房尾款资产支持专项管理计划”完成发行,意味着国内市场上首单购房尾款资产证券化项目(以下简称“购房尾款ABS”)正式出炉。
随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上的重大突破,注册制与备案制的相继实施,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截至2016年2月底,总共发行了214单信贷ABS产品,总规模达7883亿元。
3 制约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因素
3.1 房地产股票与债券形式的投资证券化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目前房地产企业权益投资的制约因素已较少。但是,房地产行业经过近30年的疯狂发展,现在出现了企业数量众多、实力普遍不强、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形成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再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市,走直接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的发展之路,摆脱现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发展困局,让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3.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房地产投资信托是一种典型的信用合作经济,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完善的信用体系保障、国家的财税优惠政策的呵护,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技术指南。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1)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中涉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有《公司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尚未制定专门调整规范REITs的单行法律。急需立法对基金的资产结构、资产运用、收入来源、利润分配和税收政策等加以明确界定和严格限制。此外,中国REITs的创设和运行涉及多个部委的职责,也需国家明确对REITs的监管部门,避免多头监管产生权责冲突。
(2)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个人及企业信用体系,这对于建立在信用基石上的投资信托缺乏了生存发展的根基,严重制约其发展,急需加强。
(3)当前中国还没有REITs的税收支持政策,装入REITs的物业既要缴纳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等,分红时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严重,严重影响REITs的收益率,势必会制约REITs的发展。
3.3 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
目前,从制度上制约我国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因素较少。但是,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特性,以及信贷银行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拿低收益或问题贷款来进行证券化,其证券化产品风险高、投资价值低,最终导致市场的认可度不高,发展规模受限。
4 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思考
4.1 加速发展房地产证券的重要性
(1)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可以充分发挥房地产资产特性,大大提高房地产资产的利用效率。房地产资产位置固定、价值量大、使用寿命长的特性,决定了房地产资产除了具有生产、生活物质空间功能外,还可作为投融资的良好载体。房地产资产是公认的最好抵押物,房地产资产实行证券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上,房地产资产一般占该国财富的50%左右,占家庭资产70%以上,占据了大量的财富资金。这些财富资产完全可以依托其最好抵押物的特性,被再次利用(此后可以多次利用),用于信托投资、用于发行股票或债券,用于抵押贷款融资、再投资,可以大大提高房地产资产的利用效率。
(2)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增加国家经济发展动力。据央行2016年1月15日公布的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35.70万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5.19万亿元,社会闲置资金多。但由于我国行业投资限制较多、信息不对称等导致投资渠道不畅,巨额的民间资本无序流动,甚至被一些不法企业或人员利用,或煽动各种“炒作团”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或构置投资骗局,以高利引诱民间资本上当后搞人门蒸发。在一些地方,还引发了较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社会危险严重,这些都迫切要求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而通过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正好可以为广大民间资本提供一个稳定、长期的投资机会。一方面,破解当前民间资本投资乱局,同时还可以增加国家经济发展动力。
(3)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30多年疯狂的增长,但房地产业存在企业数量多而不强、管理不规范、资质挂靠问题严重等等诸多问题。房地产企业普遍资金实力不强、资产负债率高,主要依靠高财务杠杆通过间接融资方式从银行借款发展,融资方式较单一、风险相对集中。通过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不仅可以改变目前房地产资金过分依赖银行单一融资方式,分散风险,还可通过直接融资解决房地产业发展的巨大资金缺口,通过再投资还可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4)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顺应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已从快速的增长期步入存量经营的转换期的趋势,是对房地产存量资产存量经营的具体化,是房地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要求。
4.2 资产证券化发展应立足国情通盘考虑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的住房制度,其中保障性住房占比不小。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可以借鉴国外证券化的有益经验,充分结合我国中低收入人群占比大、对住房的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弱的国情,保障投资收益性,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道路。同时,不急于求成,不一哄而上,先试点,积极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出,走稳健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道路。
另外,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不能仅从个别行业化解行业风险的利益出发,应通盘考虑,更多注重投资收益性,否则必然“叫好不叫座”,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4.3 资产证券化发展应当有所侧重
(1)积极支持大中型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房地产行业资源,形成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这样不仅可以规范行业发展行为、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支持大中型房地产企业上市,通过直接融方式,解决目前房地产业过份依赖银行信贷造成的金融风险高的问题,解决行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同时,广大的投资者通过购买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债券等证券产品,也可分享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收益,拓宽了民间投资渠道。
(2)谨慎推动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适度控制其证券化规模。目前,被银行业热衷的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过分地从局部利益出发。从国民经济全局来讲,虽然金融风险的确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大局,但更应深刻剖析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从源头上治理、应加强贷前审查、贷中贷后监管以控制风险,而不能通过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化解或转移风险。否则,风险扩散后潜在的社会风险更大,因此应谨慎推动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业务,适度控制规模,不宜盲目发展。
(3)大力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目前市场呼声与期望值最高、最具发展潜力的资产证券化形式。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应走以政府主导为主与市场驱动选择为辅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合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1针对空置可租赁的闲置房地产资产可以借鉴西方REITs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由市场进行优选发展。2针对数量庞大的非闲置存量房地产资产,可以由政府组建或国有资本控股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先由国家注入一定的房地产资产形成可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池,再通过资产信托投资或投资入股方式,吸纳广泛的居民存量房地产资产做大资产池。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组建REITs发行股票或债券向社会融通资金、一方面可以以资产池的资产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融通资金,再以融通的资金进行稳健的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现金收益,回馈广大的房地产业主与投资者。既为广大的房地产存量业主,在不影响其房地产使用的前提下,提供了稳定的额外的投资性收益,同时政府通过少量投入(预先注入的资产)通过“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激活了金融系统数额庞大的居民储蓄,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尤其是在投资不足、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可以替代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更有效,通过提高存量贷币的流通资数,提高投资效益,避免增发货币产生的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
由政府组建或国资控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该基金不以追求高回报为经营目的,更多是充当政府激活经济的助推器作用,规范化管理、规模化运作、稳键投资是其经营特色,投资收益普惠性是其经营宗旨。建议国家积极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该基金投资实体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
4.4 资产证券化应稳步推进,克服困难
资产证券化需突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法律法规、税收政策、配套措施等,积极稳步推进条件建设,不可急功近利。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由房地产资产特性所决定的。发展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必须立足国情,通盘考虑,积极鼓励房地产企业走资源整合与上市融资发展之路,审慎推进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不仅可以盘活存量房地产资产,提高房地产资产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激活巨额的居民储蓄存量,为实体经济投资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房地产具有的资产特性,决定了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独特作用。发展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要积极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与上市融资、审慎推进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适度控制其规模、大力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等,这样不仅可以盘活存量房地产资产,提高房地产资产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激活巨额的居民储蓄存量,为实体经济投资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文章探究了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玉.房地产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12-322.
[2]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2016.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 篇9
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 为加速海南三亚的开发, 实现地产的增值, 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了三亚地产投资券, 通过预售地产开发后的销售权益, 集资开发三亚地产。这种形式没有特殊目的载体 (SPV) , 也没有经过外部信用评级, 但已经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雏形。2005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的要求, 同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管理办法》, 标志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端。在2005—2008年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第一轮试点中, 11家境内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17单, 总计667.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从2008—2011年,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暂停了四年之久。正式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虽然在2008年之后陷入停滞, 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资产证券化”创新却一直层出不穷。特别是2010年之后, 随着宏观调控紧缩的力度逐步加大以及银行资本约束的趋紧, 不同类型机构通过合作进行监管套利, 将信贷资产移出银行资产负债表, 借此规避信贷额度管控, 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在2012年中央重新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二轮500亿元额度的试点中, 7家境内金融机构又发行了7单, 总计241.3亿元, 余下额度将在今后使用。2013年8月28日, 国务院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新增发行额度3 000亿元。截至2014年2月, 中国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34单, 总额度1 368亿元。
通过连续试点,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 并实现了几个多元化,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发起机构逐步多元化, 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均可以作为发起人;二是基础资产逐步多元化, 已涵盖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各种类型;三是投资者范围逐步扩大化, 目前各类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均可以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预计在三轮试点之后, 主管部门将会根据试点情况, 进一步完善发行机制, 在严控风险的基础上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常态业务推向市场。在这种形势下, 有必要深入分析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对应的机制来更好的发挥作用并控制风险, 避免一放就乱, 一抓就死, 使之成为银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避免走美国资产证券化老路, 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主管部门分割、发行市场割裂, 登记结算机构分立
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被人为分割成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类。前者的主管部门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 通常采用信托计划的方式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后者则是对非银行间的债务或未来现金流进行打包出售, 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主管部门为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采用资产支持票据的形式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另外一种其主管部门为证监会, 采用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形式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主管部门不同, 交易场所不同, 人为的割裂了市场。假设将来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管计划在交易所市场交易就要同时由上述三个部门审批。另外仅就银行间市场而言, 信贷资产证券化没有统一的登记结算机构, 分散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 使原本统一的市场出现割裂, 信息无法实现连通, 降低了信息披露的效率, 增加了监管难度, 也影响了二级市场的培育。
2.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结构相对单一
一是目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开展, 交易所市场仍处于空白。银行间市场尽管有规模方面的优势, 但由于该市场为银行所主导, 这意味着, 即使实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用风险仍在银行体系内循环, 尚未真正发挥资产支持证券分散转移信用风险的功能。二是银行间市场的交易, 主要参与者都是银行业机构, 对资金、风险等要素的偏好存在较高同质性, 这使交易的活跃程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三是基础资产类型相对单一, 也影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为控制试点过程的风险, 试点审批对基础资产的类型、行业、质量等做出了较多的限制性要求或窗口指导, 影响了银行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 导致基础资产供给相对不足。同时商业银行为避免复杂操作, 并降低风险, 自行设定的入池资产条件更加苛刻。首先是要求借款人信用等级一般为A-以上、资产质量为正常类贷款;二是为便于出售, 合同剩余期限一般要求不超过三年;三是要求贷款已经发放完毕, 并不涉及比如银团等其他表外业务品种;四是借款人不属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五是为分散风险单笔贷款要求合同金额大于1 000万元但不超过10亿元等。
3.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作为一项涉及到众多主体参与的金融创新, 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的环节众多, 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遇到一些制度和法律上的问题。从2005年试点开始, 相关部门在法规建设上已做了不少努力。2005年,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从业务监管角度对相关问题做出了要求。此外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确定的法律框架下, 其他配套政策也相继颁布施行。这些法规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框架。但是不同部门从自身角度制定的部门规章, 一是效力等级有限;二是存在分歧甚至冲突, 给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障碍, 亟需统筹和调整。比如银监发[2010]102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中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应当遵守整体性原则”, 这与资产证券化转让信贷资产的业务实际存在冲突。
4.二级市场交易清淡、流动性差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主要以持有到期为主, 目前持有期间发生的交易金额仅占发行量的4%, 流动性不足产生的高溢价, 增加了发起人的融资成本, 不利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扩大规模。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美国主要在OTC市场进行交易, 通过发行竞价、价格配对、经纪人交易和集中交易等多种模式, 提高了流动性, 2013年上半年, 美国MBS换手率约20%, 远高于公司信用债券。
5.“一单一批”的审批制度降低了效率
监管部门出于谨慎性考虑一直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采用“一单一批”的审批制, 虽然严格控制了风险, 但在客观上延长了产品的审批周期, 导致资产池中基础资产到期, 发起机构需要重新变更基础资产, 更影响了发行时机的选择。发行机构为保证发行规模, 筛选新贷款替换资产池中的贷款, 反复耗费人力物力, 同时影响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 进一步延长了审批时间。最终影响了发起机构的积极性。
6.信用风险自留要求高, 不利于商业银行释放资本
2013年底, 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公告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按以下要求保留基础资产信用风险:持有由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定比例, 该比例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若持有除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 各档次证券均应持有, 且应以占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持有期限不低于各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限。现行的规定使得资产证券化释放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功能打大折扣。而资本压力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面临的主要经营压力, 信用风险自留要求过高将大大减小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力。
7.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仍然较小
九年来,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 发起人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 基础资产种类不断增加。不过整体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 交易品种相对单一。对比美国来看, 2012年美国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26万亿美元, 品种上主要分为房屋抵押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三大类, 发行金额占GDP总额的14.5%, 存量规模达到9.86万亿美元, 占债务市场总规模的25%, 仅次于美国国债。
8.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不足
从国外发展经验看, 银行贷款因其可以剥离, 可以定价的特性, 是最佳的证券化标的, 理论上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动力, 但实际上意愿并不强烈,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 违约率非常低, 银行缺乏将其证券化出售的动力。在2008年之前, 银行流动性充裕, 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小,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主要是在监管部门推动下进行, 而在2009年以后, 随着银信、银证等通道的出现, 银行直接通过这类隐蔽性更强、转移流程更灵活、融资成本更低的通道模式, 就可以实现表内资产向表外的转移, 资产证券化则相对不具有竞争力。
三、对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 提高业务操作效率
1. 理顺管理职能, 简化审批流程, 取消逐单审批, 统一登记结算机构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应就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建立统一的跨部门审批协调机构, 理顺管理职能, 简化审批流程, 取消逐单审批, 建议实行发起机构准入制, 在总量控制, 审慎推进的前提下, 将现有的业务审批方式逐步调整为备案制, 并给合格发起机构一定的发行额度, 在额度内自主发行。统一的登记托管机构一是可以消除目前的市场割裂状况, 二是可以满足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检测的要求, 使得监管机构可以从单一机构获得准确的市场交易数据, 及时了解发行规模和参与程度, 评估隐含的风险。
2. 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
一是逐步扩大市场容量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质押回购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在银行间市场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 提供给双边报价, 提升产品流动性。2011年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曾上线三家小贷公司的信贷资产受益凭证, 在交易过程中就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二是探索在交易所市场 (沪深两所) 开展试点, 允许发起机构自主选择发行场所, 允许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和交易, 有效连接两个市场, 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要。2014年初, 东方证券和建设银行合作的“建元一号”产品已向证监会发起申报,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登陆交易所市场或将成行。目前交易所资管转让平台流动性正逐步提高。截至2014年2月24日, 在上交所平台挂牌资管产品总数已达106只, 挂牌产品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势头, 平均每月有20只资管产品挂牌交易, 累计成交金额6.7亿元。三是加强多层次投资人培育。正确引导投资人对证券化产品风险和收益的认识, 鼓励保险资金、理财、资管计划等投资人参与, 尊重市场规律, 不人为设定投资人类型比例等门槛指标。
3. 降低风险自留比例, 增强资本释放效果
建议修改现行风险自留的相关规定, 对风险自留要求灵活处理:一是适当降低5%的信用风险自留比例。目前各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都是正常类的优质资产, 而且也不像美国采用多重的证券化, 使得风险难以识别, 5%的自留比例难以体现释放银行资本的优势;二是根据发起人信用等级和基础资产质量逐步建立起差异化的风险自留机制;三是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程度, 将硬性的风险自留规定取消, 但可以设定一个风险自留的底线, 再采用类似市场询价的方式由发行机构自行确定风险自留方案, 特别是在银行间市场, 投资人都是专业机构, 有自行判断能力, 不需要保护中小投资人, 让市场决定价格是最有效率的。最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要求发起人必须持有5%的次级证券, 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次级档若未评级, 则风险权重为1250%, 须全额从核心资本扣除, 若再考虑其他档次自留证券的风险扣除因素, 商业银行发起资产证券化对资本金的释放作用并不明显。
4. 继续拓宽基础资产和投资者范围
制定企业抵质押贷款进入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操作办法, 增大可选资产的范围, 逐步探索信用卡贷款、小额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入池的可行性并开展相关产品试点。逐步探讨将贷款按金额拆分或按期限拆分进入基础资产池的操作办法及配套制度。放宽入池基础资产的贷款期限,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一般为三至十年, 因而保险和养老基金是主要投资者, 而中国目前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普遍期限为三年内, 价值收益率无明显优势, 使得投资者对其热情不高。在试点初期, 简单的基础资产, 较短的期限有利于减少风险, 但应该进一步丰富品种, 适应社保和保险公司等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二)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 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工作
抓紧推动立法程序, 从法律角度提高支持力度, 进一步明确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参与主体职责, 完善会计处理, 信息披露, 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考虑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 根据中国实际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 修订制约或与资产证券化相矛盾和冲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金融、会计、税收政策。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也有利于整个资产证券化市场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2. 有效实施资本计提, 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
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已经部分或全部转移的风险, 可以减免资本计提, 但对于仍然保留在银行的风险, 则应当严格计提资本, 防止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资本套利。信贷资产出表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和必要条件。尽管国内外会计准则已经有原则性规定, 但具体的会计操作标准并不统一。建议应由财政部门会同监管方, 对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制定兼顾最新国际会计准则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3. 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息透明度
优化改善信息披露机制, 是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 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必备选择。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决定市场有效性的前提, 也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类型投资者的基础。在信息披露规则制订方面, 应结合证券化市场与产品的特点, 制订合理有效的披露要求, 涵盖深度、广度、标准统计口径, 更新频率等各个方面。发起人在证券化首次发行和整个存续期间, 需要定期披露整体和资产池中单笔资产的情况, 投资机构持有该证券化资产的情况。为让投资人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分析, 首次发行相关信息必须提前5个工作日对外披露。
4.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管理, 并降低其对投资者的误导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投资者受到评级机构对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虚高评级的蛊惑。为此,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过程中, 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教训, 结合中国国情, 加强外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具体内容包括:提高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建立适当的评级机构激励机制 (如引入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 , 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和过失处罚力度等等。比如在一段时间内评级失真严重的评级机构将被取消资质。此外, 在相关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可适时考虑取消目前强制推行的双评级制度, 以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赋予投资者更多的权利:允许投资者以“故意或重大过失”为名控告信用评级公司, 同时鼓励投资者自行判断风险。
5. 严格控制SPV的形式, 避免过度证券化
在国际市场上资产证券化饱受诟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产品结构过于复杂, 导致投资者无法识别风险, 某些证券化产品的说明书, 数以万计的按揭贷款被组成一个CDO后边的资产池, 如果想弄懂这个CDO产品, 就要阅读超过几十万页的材料, 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目前资产证券化试点期间, 证券化产品的结构相对简单, 全部为一级证券化, 且大多数产品划分为二或三层, 包括优先档, 中间档和次级档。三层结构的产品设计, 已基本发挥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化优势。而多级证券化从结构设计、销售到交易、信用增级需要更高的成本, 这些成本最终由基础资产的收益支付, 因此总金融风险没有减少, 反而增加了操作风险和信用增级风险, 短期内应该避免二级 (含) 以上的证券化。
6. 稳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外部信用增级
中国现阶段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未引入外部信用增级安排, 主要是怕加大市场参与者对产品真实风险的辨别难度, 种类繁多的外部信用增级还会增加风险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尽管如此外部信用增级仍然是控制风险、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可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逐步尝试第三方担保、银行保函、保险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外部信用增级手段。2010年10月,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创设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CRM) ,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指可交易、一对多、标准化、低杠杆率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 (CRMA) 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CRMW) , 这个工具类似于国际上的CDS。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行可以尝试利用CRM对冲掉持有的次级债券信用风险, 已达到完全出表的目的, 降低资本占用。投资人也可以采用CRM方式对冲掉持有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 得到无风险收益。但这种对冲是需要成本的, 且容易诱发发起行的道德风险, 所以在开展时需要监管部门综合考量加以约束。
总而言之, 我们要正视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的消极作用, 但不能因噎废食, 要看到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仍然算是新生事物, 试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我们要立足现状, 总结经验, 扬长避短, 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姚禄仕, 王璇, 宁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银行业的面板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 2012, (9) :71-78.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 篇10
2005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标志着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工作正式启动。自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2015年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行总额达到4005.61亿元, 超过了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至2014年的发行规模总和。
对比与如此巨量的市场发行总量,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却不容乐观。我国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2013年全年无交易量;2014年全年交易量为20.93亿元, 仅占整个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的0.01%。交易所市场上, 2014年末上交所资产支持证券的存量是150.58亿元, 全年无交易记录;深交所2014年末资产支持证券存量265.37亿元, 全年交易量仅4.74亿元。统计数据显示,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商业银行, 占比达到65.83%, 其他投资主体如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总计占比达到27.01%。
我国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凸显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并可能会对未来我国ABS市场的常规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行与交易现状, 结合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基本运作机理和操作环节, 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交易机制设计中影响其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分析
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加速以来, 政界和业界就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普遍希望资产证券化市场能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起到如下作用:
(1) 盘活资产存量, 增加资本的良性循环。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基础资产打包、分层, 包装出售, 以盘活存量资产, 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与使用效率。
(2) 缓解资本压力, 支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希望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差的基础资产剥离出资产负债表, 腾挪出表内空间, 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以符合新的资本金监管要求。同时, 希望通过政策引导, 提升中小企业贷款、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项目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占比, 为政府扶持项目的筹资打开空间。
(3) 降低资金短缺方的融资成本, 增加市场的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有利于资金短缺方比较筹资方式, 选择最佳融资渠道。同时, 市场操作主体也可以通过开展此项业务提升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 改善收入结构及经济效益。
(4) 拓宽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带动相关资本市场的纵深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债券市场上除国债以外的品种均规模较小, 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向市场注入活水, 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同时, 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多元化的基础资产对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的繁荣发展均可以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带动各相关市场的发展前行。
2.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种类及发展现状
按大类划分,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证券、资产支持票据、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证券等几种类型, 各类产品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态势。
(1)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流产品。2012年6月资产证券化重启并完成500亿元的试点额度之后, 2013年10月国务院又明确了新增试点规模扩大到3000亿元。2015年全年共发行105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发行总额达到4005.61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中占主流的资产类型是银行的对公信贷资产, 发行量占该类证券规模的90%以上。其余的基础资产类型如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资产、个人消费贷款只占据较小市场份额。同时, 部分市场参与机构已在探索以信用卡应收款、商业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
(2)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企业的债权 (收益权) 和基础设施的收费。2015年全年共发行194单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 发行总额达到1933.52亿元, 远超2005年~2014年全部的发行总额。
该类证券中, 企业的债权和收益权类别下第一轮试点中的基础资产主要有应收款和BT回购款。在第二轮试点中还出现了小额贷款、REITS、保障房政府回购款、棚户区改造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商业物业经营收益权和门票;基础设施收费类别下, 新增了铁路专线运输服务费收费权和供热收费权等。
(3) 资产支持票据。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 较难获得其具体的基础资产构成信息。但从市场上可获得的信息可知, 其基础资产大多为交通收费收入、市政公共事业收入、BT项目回购款等。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由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由我国的交易商协会监管。截至2014年底, 资产支持票据在市场上共成功累计发行15只, 发行总额超过133亿元。
(4)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证券化产品是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特定的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支持的。2013年底保监会曾暂停该类证券化产品, 2014年7月重启。
总的来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为止经过多轮审慎试点, 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发行总量, 但仍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等市场金融主体的常规化业务, 市场表现距离前述期望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购买方主要仍是商业银行, 并且普遍以持有至到期为主, 二级市场交投十分清淡, 市场基本不存在有个人投资者。
3. 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实践, 目前表现出如下显著的特点:
(1) 自2011年5月试点重启以后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2014年后, 由于中央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 我国ABS的一级市场发行量呈现井喷态势, 2014年、2015两年的年发行总量均超以前年度历史发行量的总和。
(2)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选用的基础资产基本上是未来现金收入有保障的低风险的优质资产。这是我国ABS市场有别于美国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市场上主流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而在我国ABS市场上, 截至2015年底占市场发行总量75%以上的基础资产是我国银行发放的企业贷款 (ABS产品发行总额为5972.79亿元) 。而以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工作2016年年初试点以来, 至2016年9月底为止仅发行8单计80.5亿元。
(3) 交易市场各自为政, 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二级市场交投清淡。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主要交易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以及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市场参与的投资主体只是机构投资者, 参与门槛较高, 市场上不存在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 机构普遍以到期持有为主, 二级市场的交投较清冷。
三、成熟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环节和运作机理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至60年代末的资产证券化萌芽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至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发展成熟并全面创新阶段、次贷危机之后至今的恢复与发展阶段。短短的80多年间, 美国的ABS市场已迅速发展至“只要是未来有现金流的资产就都可以被证券化”, 市场流动性充裕且交投活跃。
回顾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手段在西方出现时的设计本意, 资产证券化是运用分离与重组现金流的技术, 通过特殊目的载体进行一系列交易结构的特殊安排和设计, 将原本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分层、切片, 最终包装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交易和流通的标准化证券进行出售, 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当推资产证券化。但若深究其原因, 则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之罪, 而是在资产被证券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因素:首先, 美联储对于证券化产品入池基础资产的质量持松散的监管态度, 放任向市场出售的ABS产品的基础资产中包装进有毒资产, 使被包装后的证券化产品成为感染了“癌细胞”的带菌体;其次, 再资产证券化推波助澜, 患上癌症的母牛还没能生出小牛来, 可能生不出来的小牛已被多次再证券化;切片然后扮演的就是最后的不光彩角色:将经过粉饰 (评级增级) 后的原本巨额的带毒资产包进行切割处理, 分割成面额较小的标准化证券, 由华尔街的精英们冠以“先进理财产品”的名头向全球投资者进行出售。次贷危机之所以灾情广重, 切片功不可没, 就是这一功能把巨额拟筹集的资金额分解成了普通民众都可以购买得起的标准化的小额证券, 美联储以此诱骗全球的投资者甚至市井小贩来繁荣美国的资本市场, 增进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贴补美国的财政赤字。
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可以看到其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运用的大部分手段均有实践, 唯有“切片 (tranche) ”这一功能在我国的实务运作中没有得到实际运用。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 当基础资产质量不高的时候, 运用切片手段将巨额的拟筹资金额向市场分散兜售, 条件适宜时就会在滞后的时间段里造成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然而, 水可覆舟, 亦可载舟, 设若是基础资产质量较高, 切片也可以被运用成为分解巨额筹资额、繁荣金融市场的有效工具。
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实践和西方国家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教训与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梳理, 目前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不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现行制度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润空间有限, 未形成流动的二级市场, 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入池的资产多为优质资产, 违约率非常低, 利率也相应较低, 在市场利率整体下滑的背景下, 直接导致发行产品的利差很小, 发行机构的利润空间有限。现有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较大额的发行量很大部分是由于银行有出表、降低风险资产的需要, 一旦银行满足新的资本监管需要之后是否还有同样的积极性来做证券化业务这还需要取决于市场未来的发展和供需情况。
同时, 由于二级市场规模目前还较小, 市场流动性很差, 市场的定价机制不能有效生成, 难以发挥证券化产品在二级市场里协调供需、成为有效的投融资手段并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股市和债市其他投资渠道的繁荣也间接促使低收益率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更狭。
第二, 市场投资主体同质性严重, 系统性风险未能分散, 证券化产品投资门槛较高。同样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当市场购买主体65%以上是商业银行的时候, 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未能得到有效分散。商业银行以腾挪风险资产出表、满足新的资本金监管需求为动机而进行资产证券化, 发行证券化产品以后却普遍互相持有并未售出银行系统之外, 风险依然在体内循环。由于形不成有效的二级市场, 其他机构投资者多数也只以到期持有为主, 市场完全不存在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
此外, 在我国利率下行的趋势下, 银行的优质信贷资产将日渐稀缺, 未来将直接影响银行将优质资产拿出来进行证券化的动力, 可能会让占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总量70%以上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走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在证监会2014年11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中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应当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 发行对象不得超过二百人, 单笔认购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发行面值或等值份额。”深圳证券交易所2014年11月随后公布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 第二十六条也作出了类似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每份面值为100元, 单笔申报数量为整数份且不低于10000份”。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抬高市场主体的参与门槛。在只有少数机构参与的市场上, 产品定价机制畸形、流动性缺乏、系统性风险未能分散是必然现象。
第三, 资产证券化市场备案制下不打开基础资产包进行检查, 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未来可能会影响证券市场发行机制的公信力, 进而极大地影响市场的信心和流动性。
2014年11月20日银监会发文《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 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紧接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2014年12月也发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 宣告实行备案和自律管理。银监会《通知》的第二点中规定, 银监会将“不再打开产品‘资产包’对基础资产等具体发行方案进行审查”,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中也可能会包进“癌细胞”而监管缺位。
监管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所监管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检查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由于优质信贷资产正逐渐缺失, 银行已经开始尝试用不良贷款进行打包, 未来将在业务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的比重。即便是出于减少审批环节、加速证券化产品的市场投放速度, 监管当局最少也应当建立针对基础资产包的“打开抽检”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常规化。市场会有“失灵”的情形出现, 完全放任由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的“客观评价”来代行监管职能, 将会给未来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埋下很严重的后患。
第四, 资产证券化手段中的“切片”功能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结合境外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实践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可以看到, 在我国证券化产品基本为优质资产的背景下, 如果我国市场能放开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个人投资者的禁令, 降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入市门槛, 更多地吸引境外投资者, 则无疑能大幅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良好的市场反过来可以促进市场对产品定价能力的形成, 成为一个良性的促进的循环。也只有市场流动性极好、交投活跃的二级市场才能极大地满足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转移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市场期望, 同时带动相关资本市场的协调纵深发展。而要吸引更多投资者 (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 未来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切片”功能应不容忽视。
五、政策建议
1. 延续资产证券化的操作链, 发展和完善“切片”功能
结合西方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负面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发展现状,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发展和完善“切片”功能, 降低市场认购门槛至证券化产品面值, 可以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化市场目前流动性缺失的局面, 提升市场人气, 完善市场定价机能, 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与发展“切片”功能可能直接有抵触的就是各监管主体文件中有关200人的规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第三十四、三十五条,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三十八条, 上交所《关于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转让服务的通知》第六点, 深交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第五条、第三十三条中均有直接或间接规定, 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这几份文件均一脉相承地用200人来作为上限限制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人数。究其初源, 这200人的规定应是源于我国股票市场IPO发行审批制下对于公开募集和非公开募集人数的划分。然而目前新股发行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已提上议事日程, 也即新股的公开发行将可在注册制的发行方式向下向超过200人的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且也实行了备案制。市场发展的大势下, 看不出有依然不打开证券化的二级市场, 依然设置高高的入市门槛, 让流动性不足的市场里依然只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 依然对潜在的、合格的、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有生力量大门紧闭, 让系统性风险继续体内循环的必要。
2. 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打通, 促进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各自为政, 交易产品互不流通, 两个主要的ABS市场对市场参与主体有各自的要求, 诱发资金需求主体监管套利, 极大地不利于未来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协调发展。建议在将证券化产品切片成标准化的小面额的二级市场产品并流动后, 将标准化了的资产支持证券在可供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柜台市场等交易场所全流通,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 降低门槛以允许理性的投资者进行购买, 促进流动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植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促进未来市场的健康成长。
同时还可以注意到, 2011年底, 中国证监会成立了投资者保护局。2013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管理层呵护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苦心有目共睹。事实上, 理性的投资者不可能会在流动性严重缺失的市场里培养得出来, 只有在繁荣的市场里、交易架构和交易机构设计完善的市场里, 才有可能让投资者按市场的规律理性成长。开闸放水同时还需不断完善监管架构和机制, 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活跃的市场。
3. 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的丰富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我国资本市场多年来的口号。多年的努力下来, 中国资本市场上除了股票、债券还有了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按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而言, 证券化产品完全可以在审慎监管下发行并经切片以后以标准化证券的形式投放于二级市场, 以丰富市场投资主体的交易品种,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监管层也需着力在市场架构的设计、产品定价机制的形成、发行和交易的风险保障等方面紧密关注市场动态, 应势而动, 灵活审慎监管。只有交投活跃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资产流动性、转移风险、降低企业筹融资成本的建设期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2014.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光华.2015.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白皮书.第1版[M].北京: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3]高蓓, 张明, 邹晓梅.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 2014, (10) :50~51.
[4]高新国.资产证券化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金融, 2014, (10) :37~40.
[5]黄英, 甘宗卫, 李蕾, 翁睛晶.资产证券化是否是银行业结构调整的良方?[J].金融发展评论, 2014, (9) :58~73.
[6]刘丽娜.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29~39.
[7]林华, 郁冰峰, 邓海清, 郝延山.金融新格局:资产证券化的突破与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8]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9]孙嘉, 冯晓, 陶健.中债资产信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报告, 2014.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 篇11
而自2014年以来,央行、证监会等中央部委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住房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增强住房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能力。2014年9月,央行、银监会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 同年10月,住建部、财政部及央行也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探索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说,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给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带来了政策春风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城镇职工住房金融需求的日益增长,住房公积金作为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我国住房公积金仍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模式,导致区域之间的资金不能流动融通,限制了其住房金融功能的充分发挥。一些城市中心受限于资金规模,其个贷比率长期处于警戒高位,贷款发放排队轮候的现象时有发生,流动性不足和融资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传统的同业拆借等手段实现资金融通虽然可行,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如区域隔离、拆解利率定价及风险承担问题等);然而通过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能够有效地拓宽筹集渠道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从理论上讲,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选择也有多种,如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归集资产、廉租房投资建设项目贷款资产等。但从住房公积金管理实践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的首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长期住房抵押贷款所形成的信贷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形成贷款组合,售给从事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机构的特殊目标公司(以下简称“SPV”),特殊目标公司再以这些资产作为抵押发行资产抵押证券,通过二级市场的中介机构(承销商)将这些证券化的抵押贷款销售给投资者(养老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债券投资偏好者)。通过上述金融手段,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将低流动性的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证券,在提高资产流动性的同时,还可以将集中在内部的信贷风险转移和分散给不同偏好的投资者,从而达到拓宽筹集渠道、化解流动性风险以及实现信贷资产风险社会化等多重目的。而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既是资产证券化最为典型的形式之一,也是发行最广泛的证券化产品。我国首批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建元2005-1MBS”就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可以说,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借助资产证券化技术改善住房信贷融资和风险管理既有可行性,也是大势所趋。
二、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和障碍
1.住房公积金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关键要素还不具备
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讲,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可行的,但从现有条件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知道,完成一次资产证券化的流程主要有:首先,发起人将一块具有良好现金流的信贷资产隔离出来作为证券化的标的;其次,中介机构将标的进行审计、评级和估价;再次,证券向合格投资者发行并在相应市场上交易,发起人以标的未来收益权作为对价获取一次性折现的现金;最后,标的资产产生的现金回流至投资者处还本付息。而实现上述流程的关键要素是:一是建立标的资产的法律结构;二是适当的资信评级及内部分级;三是实现较为准确的风险定价。就目前来看,住房公积金实现资产证券化的上述关键要素还均不具备,除在法律制度、组织体系方面还有待健全和完善外,还面临着诸如怎样实现成本收益平衡以及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等一些不容回避的技术问题。
2.运作成本较高,产品收益率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从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情况来看,即使住房公积金在法律框架、组织体系成熟的条件下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能也将面临可接受发行成本与投资者的预期回报无法撮合的尴尬。我们知道,由于市场认为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一般要高于同期限同级别的可比证券(如国债),因此,其到期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可比证券的收益率。我们从2010年以来发行A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同期限国债利差的波动趋势情况分析来看(见图1),各期限A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同期限国债均保持1.50%以上的价差。如顺德农商行于2014年8月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14顺元CLO”,其优先A级资产支持证券(平均加权期限0.96年)的发行利率为5.45%,而2014年5月份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1年期年利率为3.60%(五年期为5.41%)。
可以想象,住房公积金要顺利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其AAA级产品要以不低于同期限国债产品的利率水平才可能被市场投资者认可。但由于目前住房公积金实行的是“低存低贷”的利率政策,其利率水平与市场相对脱钩。目前,住房公积金五年期贷款年利率仅为4.00%,与五年期国债5.00%左右利率水平就有100 (Basis Point)的息差水平。可以说,住房公积金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还很难达到成本和收益平衡。此外,发行证券还存在各种佣金、税费及各项管理费用,其综合成本通常也很高。因此,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面临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3.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前偿付率较高,不利于证券发行
即使解决成本和收益平衡问题,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也将面临其他技术问题。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为例,其定价方法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确定提前清偿假设,二是选取定价模型。提前清偿假设是前提,也是产品定价的基础。实践表明,贷款提前偿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提前偿付率越高,越不利于产品定价。这是因为在MBS的交易过程中,在没有提前偿付的情形下,资产池的现金流相对稳定;但由于部分借款人提前还贷,资产池的贷款本金回收要快于预定的摊还速度,同时也造成利息收入的减少,从而直接影响资产池的稳定性。我们从“建元2005-1”和“建元2007-1”的历史数据分析可知,两只MBS产品的平均提前偿付率分别达到18.07%和17.18%,而根据美国证券行业和金融市场协会(SIFMA)的统计,美国同类产品的提前偿付率要远低于我国,约为2.5%-8%之间。
我们再看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实际提前偿付情况,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机构,其住房公积金贷款具有更加便民、宽松的冲还贷政策,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可以选择逐月批扣或按年(半年)批扣等多种方式冲还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时为缓解流动性不足,绝大部分管理中心一贯鼓励职工提前还款。因此,住房公积金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偿付率要远高于商业银行。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通过整理和筛选 2009年至2012年委托建设银行江苏省扬州市国庆分理处发放的4组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这4组贷款提前偿付率还是相当高的,2009年和2010年的两组贷款提前偿还率甚至超过了30.0%,而如此高的提前偿还率是难以构建稳定的证券资产池的。而从另一角度讲,较高的提前偿还率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加权平均期限相对较短,具有较低的期限溢价。我们根据2014年中国邮储银行发行的MBS产品“邮元2014”的测试情况可以估算,如果提前偿付率高4个百分点,将使产品的加权平均到期期限缩短1年,而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曲线,1年的期限利差约为10bp-15bp。可以想象,高达30.0%以上的提前偿还率将面临怎样低的期限溢价。可以说,较高的提前偿还率是住房公积金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一个较大难点。
4.各地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
此外,住房公积金实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需要将其持有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按照不同期限、不同利率、不同种类进行分解,然后对其重新组合、重新定价,并以此为依据发行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的信贷证券。但目前,由于住房公积金的属地化管理,各地住房公积金个人抵押贷款在具体操作中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化的抵押贷款发放程序和贷款合同,一些城市的分中心和管理部之间所执行的贷款流程和标准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分中心和管理部的标准化贷款业务近年来才刚刚起步。因此,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城市中心还缺乏相当规模的标准化的住房抵押贷款积累,难以形成具有相似条件、相似违约率及提前清偿率的抵押贷款集合。此外,住房公积金还未实现省级统一管理,省内各城市中心采用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也不尽相同。而且直至2014年,住建部才建立全国统一的住房公积金数据标准,各城市中心贯彻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可以说,各地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缺乏统一标准也是住房公积金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面临的又一难点。
三、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种制度安排
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将信贷资产转化为投资者有价证券持有权的过程中, 涉及原始债权人、贷款申请人、证券特设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贷款服务商、证券投资者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由于目前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尚未释放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相关融资功能,因此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还缺乏最主要的政策依据。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发展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各种法律支持和政策依据,如《证券法》、《会计法》、《担保法》、《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及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一是要对现行法律法规与住房公积金发展资产证券化相冲突的条款给予特殊的豁免或政策补充。二是逐步明确推行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的诸多制度安排,如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许可制度和审批程序、资产证券发行人发行条件、SPV构建、信用增级制度和信用保障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税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与监管制度等。
2.争取国家重点支持,降低证券发行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实行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一是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二是要设立较高公信度的国有SPV(可以由国开行独资成立,也可以由财政部或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合资成立),专责购买住房公积金住房抵押贷款资产,通过实现资产证券化,达到真实出售住房公积金住房贷款资产和风险隔离的目的。三是要建立专门的政府担保机构,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住房公积金信贷资产提供必要的担保或保险保证以提高发行评级,通过高评级增加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要尽量降低或减免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的各种税费、手续费和增级费用,以降低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成本。此外,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在证券发行过程中,也可以争取兼当贷款服务商角色,负责贷款资产池的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3.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前偿付模型建模研究,增强提前偿付测控能力
前文所述,在MBS定价过程中,提前清偿假设是前提,也是产品定价的基础。因此,开展提前偿付风险研究,探索构建符合住房公积金行业特点的提前偿付模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将影响提前偿付的因素归纳在一起,引入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提前偿付率进行全面的预测。住房公积金提前偿付影响因素主要有部分偿还、再融资和重置等几类。部分偿还考虑的是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变化(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增长或新增家庭成员共同还贷)、还贷政策及借贷习惯等因素;再融资主要考虑的是利率变动或贷款政策的变化;重置考虑的是户籍迁移、房产价格波动及房产交易等因素。实践证明,在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程中,提前清偿模型的完善和运用的确对防范提前偿付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也应根据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的特征,建立起具有行业特点的提前偿付模型。在发展资产证券化之前,通过模型的积极试用,积累经验,并不断对模型加以完善和改进。
此外,通过建设高效的信息数据库,筛选符合证券资产池准入条件、有着较低提前偿付率的贷款集合也是另一条途径。有数据表明,住房公积金提前偿付率与住房公积金借款人的月收入(具体反映为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成正比。但如何筛选符合条件的贷款集合离不开资料详实、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只有建立一个庞大的贷款信息数据库,形成对贷款提前偿付行为的数据积累,并以此展开贷款提前偿付建模研究和贷款数据筛选、集聚研究。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快对贷款数据库的建设,致力打造一个完整、开放、高效的,能够关联住房公积金业务、网银收付平台、不动产登记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等系统的贷款信息数据库,为未来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4.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和基础数据标准化
证券化资产的首要特征便是证券化资产的同质性及合同的标准化, 因此, 实现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和基础数据标准化是发展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发行的必要条件。而推进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标准化就是要实现住房公积金贷款流程、贷款要件、贷款服务和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贷款流程标准化包括按照标准化的借款审核、统一标准的资料收集和信息录入、统一标准的审批、质押担保和放款流程等。贷款要件标准化则包括贷款申请表、所附材料、征信报告、借款合同、抵押或担保合同等要件的标准化。贷款服务标准化主要针对还款的收集、催欠、资产保全等制度的标准化。信息管理标准化即是要推行住房公积金基础数据的标准化,重点是尽快贯彻实施2014年住建部出台的《住房公积金基础数据标准》。总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以超前的思维,加快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和基础数据标准化进程,为未来开展资产证券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 郁冰峰.资产证券化的突破与创新.中信出版社.2014
2.王庆华 董琪 彭新月.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方法与实践.债券.2014.9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 篇12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包括贷款或其它债务工具) 进行一系列的组合, 使其能产生稳定而可预期的现金流收益, 再配以相应的信用增级, 将其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具体来说, 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把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 再由特殊目的载体以该资产作为担保, 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收回购买资金的一个技术和过程。
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在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当时美国的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承担了大部分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在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的冲击下, 这些机构的储蓄资金被大量提取, 利差收入日益减少, 经营状况恶化。针对上述情况, 政府决定启动并搞活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以缓解储蓄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1968年, 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公开发行“过手证券”, 开资产证券化之先河, 此后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迅猛发展。
2. 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 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取得迅猛发展,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给证券化的参与各方带来收益。下面从各相关参与者, 即发起人、投资人和投资银行的角度来对资产证券化的收益进行分析。
2.1 发起人方面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增加资产流动性, 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使用效率, 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 并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更好的资产负债管理, 使得发起人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条件, 实现规模经济。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 融资者获取资金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其本身的信用评级。与之相比,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有稳定的、可预期的现金流, 历史信用记录良好, 真实出售隔离了原始权益人的破产风险, 再通过信用增级等手段, 证券的信用级别大大提高, 这样融资成本就相应地降低了。此外, 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低, 只需对进行证券化的资产信息进行披露, 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2.2 投资人方面
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中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投资选择机会。由于组成资产池的资产是优质资产, 并且有完善的信用增级, 多数能获得AA以上的评级, 这使得这样发行的证券的风险通常很小, 而收益却相对较高, 在二级市场上也有很高的流动性。所以, 资产支持证券越来越受到投资者, 尤其是像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货币市场基金这些投资品种受到限制的机构的欢迎。
2.3 投资银行方面
资产证券化为投资银行开辟了新的业务, 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作为证券化的过程中的融资顾问和承销商, 投资银行参与了产品的设计、评价、承销以及二级市场交易等活动, 持续稳定的资产证券化为其带来了可观而稳定的服务费收入。
3. 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诸多现实意义。从宏观方面看, 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降低金融风险, 促进经济发展, 还具有促进扩大消费、发展住宅产业的功效。从微观方面看, 开展住房按揭等贷款的证券化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结构, 分散抵押贷款风险, 有利于降低按揭贷款利率, 减轻购房人的还款利息负担, 也便于简化不动产转让手续, 扩大不动产交易市场。
3.1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资产证券化能提供新的金融市场产品, 丰富资本市场结构。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 丰富了证券市场中的证券品种, 特别是丰富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品种, 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这无疑会丰富市场的金融工具结构, 对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提高资产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 商业银行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剥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 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 从而有效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
3.3 资产证券化对其他方面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推进我国住房按揭市场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其运作方式已经十分成熟。在中国开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 不仅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而且对于丰富中国的债券产品, 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超英.资产证券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 1999 (5) .
[3]Paul W.Feeney.Securitization:Redefining the Bank[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c.,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