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2024-07-20

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精选11篇)

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篇1

1. 资产证券化内涵界定

所谓资产证券化 (asset securitization) ,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行为, 使其具有流动性。20世纪70年代前后, 资产证券化初次现世, 美国投资银行家Lewis S.Ranieri (1977) 在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探讨抵押贷款传递证券时, 首次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个用词, 此后资产证券化一词就开始在金融界流行起来了。Uardener (1991) 对“资产证券化”一词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他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 它借助金融市场使得存款者和贷款者能够全部或者部分相匹配的过程, 重点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封闭式市场信誉将由开发的市场信誉所取代”。被誉为“资产证券化之父”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Frank J.Fabozzi (1996) 提出观点, 他认为:“我们可以将资产证券化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过程, 然后借由这个过程包装那些具有相同特征的贷款、应收账款、租约、消费者分期付款合同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 使他们能够形成具有投资特征的、市场化的付息证券”也可以说, “创立由资产担保的证券的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2. 中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自资产证券化的浪潮席卷我国开始, 政府连同各有关部门进行积极的试点探索, 在政策利好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金融环境实际情况, 不断推进资产证券化本土化。但是在我国金融市场本身不成熟的情况下, 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资产基础相对缺乏, 市场主体单一,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短缺, 种种问题的存在, 使我国现行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瓶颈。

2.1 法律体系尚待完善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进入我国, 在我国并没有成熟的运营环境。目前, 我国还没有出台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也没有一部适用资产证券化的现行法律, 虽然银行及时出台了一些资产信贷化的相关规定, 但是其适用范围较为狭窄, 法律地位本身不高, 只能限制在某个范围内使用, 如果与上位法律存在冲突, 将自动失效以服从上位法, 投资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2 基础资产相对缺乏

我国现有的可用于资产证券化的有效资产较少, 市场的准入机制建立不完善, 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缺乏。具体来讲, 一方面由于资本意识不足, 普通老百姓不愿将个人资产如住房进行资产证券化, 民间资产证券化规模较小;另一方面一些愿意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 多数属于无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 一旦其资金链断裂, 很容易形成坏账, 不满足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 因此这部分资产不能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考虑对象。

2.3 资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有限

资产证券化的良性运转需要稳定资金来源, 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 普通群众的资本观念相对保守, 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为资金充足、信用良好的大型国企或央企, 而私营企业或者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投资力量不足, 很难真正融入到资产证券化的浪潮。因此, 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单一, 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甚至有意无意将一些市场主体拒之门外, 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资金规模不足, 严重阻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4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质量较低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统一的行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 同时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业务, 具有一定复杂性, 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金融服务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且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在寻找合适的资产证券化金融服务机构时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还不能保证最终选择的中介机构在实际操作能否有质量保证, 且金融服务机构之间合作低效, 也会拉低整体的服务水平。

2.5 资产证券化市场人才短缺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操作程序复杂、技术性要求高的复合型金融工具, 牵涉到贸易、金融、法律、政策等多个领域, 急需多领域跨界且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但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尚属于起步阶段, 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处于建设当中, 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同时, 在职的从业人员并未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 专业知识相对缺乏, 难以胜任这项对技术性和专业性都要求非常高的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 解决中国资产证券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适应资产证券化的税收会计制度

税收与会计制度与资产证券化参与者的收益与责任确认息息相关, 是保证资产证券化成功的前提。在会计方面, 要革新会计方法, 加快制定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准则, 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程序;在税收方面, 要加快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要根据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合理控制征税比例, 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可以参与到资产社会化的浪潮当中, 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活性, 带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稳定发展。

3.2 积极扩大市场需求

需求量决定市场规模, 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市场需求不仅取决于政策引导, 更与市场主体及投资者的类型、特点息息相关。扩大资产证券化市场需求, 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模式, 带动良性金融资本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要将重点放在银行基础设施、期限较长的消费信贷资产上, 要加大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 加大优质资本进入, 同时要加大政策力度, 引入民营、私营、外资企业中的优质资本, 以多种渠道扩大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资产证券化的推行离不开法律支撑和保障。首先, 修订《公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使SPV可以成为债券发行主体, 允许SPV以发行债券的收入来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 从而使得资产转移能够实现, 真正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其次, 修订《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 将合同权利转让由统一主义改为通知主义, 降低资产证券化资产转移的交易成本。

3.4 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对于目前国内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状, 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应规章制度, 制定具体的规范标准和行业准入机制, 清除不符合要求, 达不到规定指标的中介机构, 提高金融服务市场的整体水平;要加快建立一个高效、公平、透明的金融服务机构信用评估体系, 对符合技术标准的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信用等级评估, 动态监管资产证券化服务业务, 促使其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要通过理论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能够规模化运作资产证券化的律师队伍, 以及相关的专业法律咨询人才, 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推行提供法律支持。

3.5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资产证券化涉及面广, 需要运用到金融、法律、贸易、证券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高校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增加人才储备, 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 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其次, 政府可以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现有的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人员中选取精干力量进行回炉再培训, 使这一批人迅速成长, 进而带动整个行业从业者水平的提高;再次, 可以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交流, 借鉴其先进的经验理念, 培养一批专家人士。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资产证券化作为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在国际上已享有良好的声誉, 但是在国内起步较晚, 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市场环境、金融体制尚未完全融合,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堪忧,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这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攻坚克难, 使资产证券化更好地为我国金融市场服务。

参考文献

[1]邹晓梅, 张明, 高蓓.欧洲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特色产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海金融, 2015 (10)

[2]宋强.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未来路径选择, 未来与发展, 2014 (11)

[3]钱凯.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13 (01)

[4]张文剑, 赵鹏.中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晋中学院学报, 2014 (06)

[5]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课题组, 王涛, 刘承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市场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与对策.金融会计, 2014 (12)

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篇2

【摘要】:随着佣金制度的改革、资本市场行情的波动、社会财富的飞速增长,资产管理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的新兴和主营业务。面对激烈的资产管理行业内外和国内外的竞争,我国的证券公司该如何制定竞争战略,以获取优势地位呢?本文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竞争优势策略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为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做出理论探讨。本文从资产管理的发展历史和行业现状分析入手,借鉴国外以美林为代表的大投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经验,在比较中外差异、资产管理机构业务差异、证券公司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重从公司、行业和宏观环境几个层面对证券公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应采取的竞争力战略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全面分析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竞争优势战略主要为重整盈利模式和全面创新。在公司层面,证券公司通过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严格进行风险控制、积极推出创新产品、铺设销售渠道、创立自有品牌、调整收费结构来实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重构价值增长层;在行业层面,证券公司一方面与国内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银行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整合,建立金融集团,在分业经营的环境下谋求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土化资源优势与国外投资银行建立合资公司,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在宏观环境层面,统一监管标准和充分利用股权分置成为重点。

【关键词】:资产管理 竞争优势 盈利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目录】:

前言7-8 第一章 资产管理综述与理论回顾8-14 第一节 资产管理8-12 一 资产管理的定义8 二 资产管理的缘起、发展8-10 三 资产管理的参与者10-12 第二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研究成果回顾12-14 第二章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特征分析14-23 第一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的法律规范历程14-15 第二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15-19 一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特征15 二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流程15-16 三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产品16-19 第三节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19-20 第四节 中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遭遇的问题20-23

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属于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通过资产证劵化,发起人可以将流动性不够理想的资产转化为证劵,这样就能大幅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使得企业的资产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当资产证劵化作为一种表外融资时,就能将这些资产从负债表中去除掉,使得企业的负债率下降,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但是由于资产证劵化进入我国时间尚浅,相关的制度和配套都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其中的核心问题会计确认,笔记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

1 发达经济体的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的方法

由于经历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在发达经济体内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资产证劵化业务的会计行业准则。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制定的一系列的行业准则等。目前国际上对于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的较为通用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法和后续涉入法。

1.1风险与报酬分析法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资产证劵化会计处理模式,它将资产的风险与報酬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资产证劵化发起人在把关于资产组合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大部分转移给受让方判断,如果是,就当做融资业务处理,证劵化资产组合仍然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资金作为负债处理,如果不是,可以当作销售业务处理,将证劵化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清除,所获得资金作为收入处理。

1.2金融合成分析法

金融合成分析法是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它将资产的风险与报酬视为可分割的,在决定资产是做销售处理还是融资处理,主要是看资产证劵化发起人在转移资产时有否将资产的控制权转让给受让方。

1.3后续涉入法

后续涉入法是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该办法不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入的程度,只要资产转移发起人对所转移的资产仍存在全部或部分的涉入,其相对应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就做融资处理,不涉及后续涉入的资产做销售处理。

2 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在我国的现状

虽然资产证劵化已经在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我国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资产证劵化进行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也加快了相关的规制制定和完善,2005年5月16日财政部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劵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07年又出台了22号和23号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进行指导,不过由于我国尚处于资产证劵化的试点阶段,运用的金融工具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只对会计确认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中《规定》主要是对信贷资产证劵化中发起机构信贷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和其会计核算方面的规范,而且确认的主要方法就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并且规定了转移的比例为95%及以上。

3 我国在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颁布的相应规定和准则是在借鉴了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则。但是由于我国的资产证劵化时间不长,所以会计确认还存在一些问题。

3.1判断风险与报酬和控制权是否转移存在确认难问题

由于在判断风险与报酬和控制权是否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资产证劵化过程和各类合约进行仔细的判别,而规范中虽有95%的标准,但缺少明确的界定且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再者每个人对控制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主观判断性和不确定性。

3.2资产转移在做销售业务处理时存在不确定性

资产证劵化的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就是把资产转移是当做销售处理还是当做融资处理,大部分的企业为了使业绩看起来更可观些,多半倾向于将这类资产当做销售处理,但同时按照国家税法,作销售处理需要交纳相应的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等且一般数额巨大,此时企业有希望保留部分“担保融资”作表内处理,而到底是应该做销售处理还是融资处理的在相应的规定和准则中判断标准不明确,这样会在实际处理中容易受到主观判断性的影响。

4 对我国在完善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标准的建议

资产证劵化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工具,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同时增加企业财富,故而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健全相关的会计准则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国家控制企业为达目的滥用会计确认,规范经济市场。

4.1优化确定方法的选择

国际通用的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确认准则和依据,适用于资产证劵化会计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我国尚在起步阶段,业务结构并不复杂,建议主要采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作为判断标准,当资产证劵化发展到相对复杂的阶段时再推行金融合成法和后续涉入法。

4.2细化相关会计准则

由于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笼统、模棱两可的情况,故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尽早建立专门的资产证劵化会计的准则,并对会计要素进行深化,明确金融资产和融资负债的定义,规范会计终止确认标准。

总结

总之,资产证劵化为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工具,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同时增加企业财富,故而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尽早建立专门的资产证劵化会计的准则,并对会计要素进行深化,明确金融资产和融资负债的定义,规范会计终止确认标准。还有,国际通用的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确认准则和依据,适用于资产证劵化会计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需要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欢,赵艳. 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问题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6):178.

[2] 郄涛峨,尹夏楠.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问题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8,(3):67-68.

[3] 张明霞,宋援美. 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125-126.

[4] 黄艳华.资产证劵化会计确认问题初探[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Z1):201-203.

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篇4

2005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标志着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工作正式启动。自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2015年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行总额达到4005.61亿元, 超过了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至2014年的发行规模总和。

对比与如此巨量的市场发行总量,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却不容乐观。我国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2013年全年无交易量;2014年全年交易量为20.93亿元, 仅占整个银行间市场交易量的0.01%。交易所市场上, 2014年末上交所资产支持证券的存量是150.58亿元, 全年无交易记录;深交所2014年末资产支持证券存量265.37亿元, 全年交易量仅4.74亿元。统计数据显示,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为商业银行, 占比达到65.83%, 其他投资主体如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总计占比达到27.01%。

我国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凸显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并可能会对未来我国ABS市场的常规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行与交易现状, 结合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的基本运作机理和操作环节, 针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交易机制设计中影响其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现状分析

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自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加速以来, 政界和业界就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普遍希望资产证券化市场能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起到如下作用:

(1) 盘活资产存量, 增加资本的良性循环。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基础资产打包、分层, 包装出售, 以盘活存量资产, 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与使用效率。

(2) 缓解资本压力, 支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希望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差的基础资产剥离出资产负债表, 腾挪出表内空间, 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以符合新的资本金监管要求。同时, 希望通过政策引导, 提升中小企业贷款、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等项目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占比, 为政府扶持项目的筹资打开空间。

(3) 降低资金短缺方的融资成本, 增加市场的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有利于资金短缺方比较筹资方式, 选择最佳融资渠道。同时, 市场操作主体也可以通过开展此项业务提升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 改善收入结构及经济效益。

(4) 拓宽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带动相关资本市场的纵深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债券市场上除国债以外的品种均规模较小, 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向市场注入活水, 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同时, 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多元化的基础资产对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的繁荣发展均可以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带动各相关市场的发展前行。

2.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种类及发展现状

按大类划分,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证券、资产支持票据、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证券等几种类型, 各类产品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态势。

(1)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主流产品。2012年6月资产证券化重启并完成500亿元的试点额度之后, 2013年10月国务院又明确了新增试点规模扩大到3000亿元。2015年全年共发行105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发行总额达到4005.61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中占主流的资产类型是银行的对公信贷资产, 发行量占该类证券规模的90%以上。其余的基础资产类型如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资产、个人消费贷款只占据较小市场份额。同时, 部分市场参与机构已在探索以信用卡应收款、商业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

(2)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企业的债权 (收益权) 和基础设施的收费。2015年全年共发行194单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 发行总额达到1933.52亿元, 远超2005年~2014年全部的发行总额。

该类证券中, 企业的债权和收益权类别下第一轮试点中的基础资产主要有应收款和BT回购款。在第二轮试点中还出现了小额贷款、REITS、保障房政府回购款、棚户区改造应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商业物业经营收益权和门票;基础设施收费类别下, 新增了铁路专线运输服务费收费权和供热收费权等。

(3) 资产支持票据。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采用非公开发行的方式, 较难获得其具体的基础资产构成信息。但从市场上可获得的信息可知, 其基础资产大多为交通收费收入、市政公共事业收入、BT项目回购款等。这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由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由我国的交易商协会监管。截至2014年底, 资产支持票据在市场上共成功累计发行15只, 发行总额超过133亿元。

(4) 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证券化产品是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特定的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支持的。2013年底保监会曾暂停该类证券化产品, 2014年7月重启。

总的来看,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为止经过多轮审慎试点, 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发行总量, 但仍非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等市场金融主体的常规化业务, 市场表现距离前述期望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购买方主要仍是商业银行, 并且普遍以持有至到期为主, 二级市场交投十分清淡, 市场基本不存在有个人投资者。

3. 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实践, 目前表现出如下显著的特点:

(1) 自2011年5月试点重启以后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2014年后, 由于中央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 我国ABS的一级市场发行量呈现井喷态势, 2014年、2015两年的年发行总量均超以前年度历史发行量的总和。

(2)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选用的基础资产基本上是未来现金收入有保障的低风险的优质资产。这是我国ABS市场有别于美国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市场上主流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而在我国ABS市场上, 截至2015年底占市场发行总量75%以上的基础资产是我国银行发放的企业贷款 (ABS产品发行总额为5972.79亿元) 。而以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工作2016年年初试点以来, 至2016年9月底为止仅发行8单计80.5亿元。

(3) 交易市场各自为政, 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二级市场交投清淡。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主要交易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以及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市场参与的投资主体只是机构投资者, 参与门槛较高, 市场上不存在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 机构普遍以到期持有为主, 二级市场的交投较清冷。

三、成熟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环节和运作机理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至60年代末的资产证券化萌芽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初至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发展成熟并全面创新阶段、次贷危机之后至今的恢复与发展阶段。短短的80多年间, 美国的ABS市场已迅速发展至“只要是未来有现金流的资产就都可以被证券化”, 市场流动性充裕且交投活跃。

回顾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手段在西方出现时的设计本意, 资产证券化是运用分离与重组现金流的技术, 通过特殊目的载体进行一系列交易结构的特殊安排和设计, 将原本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分层、切片, 最终包装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交易和流通的标准化证券进行出售, 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当推资产证券化。但若深究其原因, 则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之罪, 而是在资产被证券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因素:首先, 美联储对于证券化产品入池基础资产的质量持松散的监管态度, 放任向市场出售的ABS产品的基础资产中包装进有毒资产, 使被包装后的证券化产品成为感染了“癌细胞”的带菌体;其次, 再资产证券化推波助澜, 患上癌症的母牛还没能生出小牛来, 可能生不出来的小牛已被多次再证券化;切片然后扮演的就是最后的不光彩角色:将经过粉饰 (评级增级) 后的原本巨额的带毒资产包进行切割处理, 分割成面额较小的标准化证券, 由华尔街的精英们冠以“先进理财产品”的名头向全球投资者进行出售。次贷危机之所以灾情广重, 切片功不可没, 就是这一功能把巨额拟筹集的资金额分解成了普通民众都可以购买得起的标准化的小额证券, 美联储以此诱骗全球的投资者甚至市井小贩来繁荣美国的资本市场, 增进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贴补美国的财政赤字。

纵观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可以看到其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运用的大部分手段均有实践, 唯有“切片 (tranche) ”这一功能在我国的实务运作中没有得到实际运用。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 当基础资产质量不高的时候, 运用切片手段将巨额的拟筹资金额向市场分散兜售, 条件适宜时就会在滞后的时间段里造成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然而, 水可覆舟, 亦可载舟, 设若是基础资产质量较高, 切片也可以被运用成为分解巨额筹资额、繁荣金融市场的有效工具。

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实践和西方国家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教训与经验进行认真分析梳理, 目前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不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现行制度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润空间有限, 未形成流动的二级市场, 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入池的资产多为优质资产, 违约率非常低, 利率也相应较低, 在市场利率整体下滑的背景下, 直接导致发行产品的利差很小, 发行机构的利润空间有限。现有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较大额的发行量很大部分是由于银行有出表、降低风险资产的需要, 一旦银行满足新的资本监管需要之后是否还有同样的积极性来做证券化业务这还需要取决于市场未来的发展和供需情况。

同时, 由于二级市场规模目前还较小, 市场流动性很差, 市场的定价机制不能有效生成, 难以发挥证券化产品在二级市场里协调供需、成为有效的投融资手段并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股市和债市其他投资渠道的繁荣也间接促使低收益率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更狭。

第二, 市场投资主体同质性严重, 系统性风险未能分散, 证券化产品投资门槛较高。同样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当市场购买主体65%以上是商业银行的时候, 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未能得到有效分散。商业银行以腾挪风险资产出表、满足新的资本金监管需求为动机而进行资产证券化, 发行证券化产品以后却普遍互相持有并未售出银行系统之外, 风险依然在体内循环。由于形不成有效的二级市场, 其他机构投资者多数也只以到期持有为主, 市场完全不存在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

此外, 在我国利率下行的趋势下, 银行的优质信贷资产将日渐稀缺, 未来将直接影响银行将优质资产拿出来进行证券化的动力, 可能会让占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总量70%以上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走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在证监会2014年11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中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应当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 发行对象不得超过二百人, 单笔认购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发行面值或等值份额。”深圳证券交易所2014年11月随后公布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 第二十六条也作出了类似规定, “资产支持证券每份面值为100元, 单笔申报数量为整数份且不低于10000份”。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抬高市场主体的参与门槛。在只有少数机构参与的市场上, 产品定价机制畸形、流动性缺乏、系统性风险未能分散是必然现象。

第三, 资产证券化市场备案制下不打开基础资产包进行检查, 会为未来埋下隐患, 未来可能会影响证券市场发行机制的公信力, 进而极大地影响市场的信心和流动性。

2014年11月20日银监会发文《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 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紧接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2014年12月也发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 宣告实行备案和自律管理。银监会《通知》的第二点中规定, 银监会将“不再打开产品‘资产包’对基础资产等具体发行方案进行审查”,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中也可能会包进“癌细胞”而监管缺位。

监管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所监管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检查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由于优质信贷资产正逐渐缺失, 银行已经开始尝试用不良贷款进行打包, 未来将在业务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的比重。即便是出于减少审批环节、加速证券化产品的市场投放速度, 监管当局最少也应当建立针对基础资产包的“打开抽检”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常规化。市场会有“失灵”的情形出现, 完全放任由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的“客观评价”来代行监管职能, 将会给未来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埋下很严重的后患。

第四, 资产证券化手段中的“切片”功能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结合境外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实践和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可以看到, 在我国证券化产品基本为优质资产的背景下, 如果我国市场能放开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个人投资者的禁令, 降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入市门槛, 更多地吸引境外投资者, 则无疑能大幅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良好的市场反过来可以促进市场对产品定价能力的形成, 成为一个良性的促进的循环。也只有市场流动性极好、交投活跃的二级市场才能极大地满足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转移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市场期望, 同时带动相关资本市场的协调纵深发展。而要吸引更多投资者 (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 未来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切片”功能应不容忽视。

五、政策建议

1. 延续资产证券化的操作链, 发展和完善“切片”功能

结合西方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的负面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发展现状,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发展和完善“切片”功能, 降低市场认购门槛至证券化产品面值, 可以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化市场目前流动性缺失的局面, 提升市场人气, 完善市场定价机能, 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与发展“切片”功能可能直接有抵触的就是各监管主体文件中有关200人的规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的第三十四、三十五条,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三十八条, 上交所《关于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转让服务的通知》第六点, 深交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第五条、第三十三条中均有直接或间接规定, 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这几份文件均一脉相承地用200人来作为上限限制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人数。究其初源, 这200人的规定应是源于我国股票市场IPO发行审批制下对于公开募集和非公开募集人数的划分。然而目前新股发行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已提上议事日程, 也即新股的公开发行将可在注册制的发行方式向下向超过200人的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且也实行了备案制。市场发展的大势下, 看不出有依然不打开证券化的二级市场, 依然设置高高的入市门槛, 让流动性不足的市场里依然只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 依然对潜在的、合格的、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境外资本市场有生力量大门紧闭, 让系统性风险继续体内循环的必要。

2. 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打通, 促进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各自为政, 交易产品互不流通, 两个主要的ABS市场对市场参与主体有各自的要求, 诱发资金需求主体监管套利, 极大地不利于未来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协调发展。建议在将证券化产品切片成标准化的小面额的二级市场产品并流动后, 将标准化了的资产支持证券在可供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柜台市场等交易场所全流通,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 降低门槛以允许理性的投资者进行购买, 促进流动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植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促进未来市场的健康成长。

同时还可以注意到, 2011年底, 中国证监会成立了投资者保护局。2013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管理层呵护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苦心有目共睹。事实上, 理性的投资者不可能会在流动性严重缺失的市场里培养得出来, 只有在繁荣的市场里、交易架构和交易机构设计完善的市场里, 才有可能让投资者按市场的规律理性成长。开闸放水同时还需不断完善监管架构和机制, 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活跃的市场。

3. 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的丰富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我国资本市场多年来的口号。多年的努力下来, 中国资本市场上除了股票、债券还有了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等衍生金融产品。按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而言, 证券化产品完全可以在审慎监管下发行并经切片以后以标准化证券的形式投放于二级市场, 以丰富市场投资主体的交易品种,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监管层也需着力在市场架构的设计、产品定价机制的形成、发行和交易的风险保障等方面紧密关注市场动态, 应势而动, 灵活审慎监管。只有交投活跃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资产流动性、转移风险、降低企业筹融资成本的建设期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2014.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光华.2015.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白皮书.第1版[M].北京: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3]高蓓, 张明, 邹晓梅.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 2014, (10) :50~51.

[4]高新国.资产证券化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金融, 2014, (10) :37~40.

[5]黄英, 甘宗卫, 李蕾, 翁睛晶.资产证券化是否是银行业结构调整的良方?[J].金融发展评论, 2014, (9) :58~73.

[6]刘丽娜.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 2014, (3) :29~39.

[7]林华, 郁冰峰, 邓海清, 郝延山.金融新格局:资产证券化的突破与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

[8]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9]孙嘉, 冯晓, 陶健.中债资产信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运行报告, 2014.

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势头不减 篇5

政策出台情况

(一)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

1月4日,银监会批准27家商业银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业务资格,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制的实质性启动。1月14日,自证监会企业资产证券化备案制新规颁布以来的首只产品在上交所挂牌。4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符合标准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备案制和注册制的实施将推动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

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同时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规范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备案制和注册制下进行试点规模的扩容,能够提高产品发行效率与频率,同时强调信息披露,令市场参与者能更好地识别风险,为基础资产类型的丰富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加强

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推进,监管部门在助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业务监管。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表示,央行将坚持创新和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协调,强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监管。

市场运行情况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交易所证券化业务增长快速

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685.4亿元,同比增长62%,市场存量4132.2亿元,同比增长194%。

图1 图2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公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1004.52亿元,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95.21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31.5亿元,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0.73亿元。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企业债权类产品发行268.63亿元,基础设施收费类产品发行124.45亿元,租赁租金类产品发行108.9亿元,公积金贷款类产品和债券债权类产品分别发行5亿元和4亿元。

图3 图4

(二)发行利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2015年上半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A档、B档证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94%和5%,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A档、优先B档证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5.56%和7.82%。总体来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受市场利率影响较大,随着2015年二季度市场利率的回落,各档证券的发行利率也有所回落。

图5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均发行利率情况

图6 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均发行利率情况

(三)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信用质量有所提高

2015年上半年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按分档情况看,信用评级为AA及以上的高等级产品占比为81%,较2014年增加5%;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高信用等级产品占比为91%,较2014年增加2%。可见,更多的优质信贷资产被打包为ABS产品。

(四)市场流动性略有提升

以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2015年上半年现券结算量为27.19亿元,同比增长4.8倍,换手率为0.8%,与去年同期相比活跃度增加0.3%。虽然资产证券化产品活跃度同比增加,但仍大幅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以及短融、中票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产品的流动性水平。市场流动性不足将限制资产证券化结构分层、分散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五)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更加多元

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日趋常态化,ABS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更加丰富,绿色金融贷款、工程机械贷款、房地产贷款、公积金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银团贷款、小额贷款、保理融资债权、航空票款等均被纳入ABS资产包。4月,“鹏华前海万科REITs基金”注册成功,这是国内首支公募REI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

(六)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不断创新

一是交易所产品引入真实出表设计。3月4日,交易所首单真实出表的ABS项目“南方骐元-远东宏信(天津)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取得深交所挂牌无异议函。该专项计划引入了有偿流动性支持机制,以此满足原始权益人出表要求。

二是尝试次级档公开发行。3月18日,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201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此单产品的次级档采取认购金额的方式公开发行。

三是循环结构设计得到更广泛应用。5月20日,“摩山保理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成为国内首单采用循环结构设计的保理融资债权类ABS项目,此前小贷类ABS产品多采用循环购买的动态池结构。

(七)发起机构类型不断扩大

一是外资银行发行首单产品。1月13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起的“汇元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这是首单发起机构为外资银行的ABS产品。

二是民营融资租赁企业首次尝试ABS项目。3月30日,融信租赁公司的“融信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这是首单民营融资租赁ABS项目,也是新三板公司ABS项目的首次尝试。

政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安排

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所涉及的市场机构和监管主体多,在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参与市场的动力。建议从完善市场基础配套建设角度,构建完整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合理调整现行立法中阻碍证券化发展的规定,对证券化交易中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各个环节给予法律保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税收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推动跨市场发行与交易,加强监管协调,统一产品标准,促进各市场信息共享,为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扩大投资者范围

截至2015年6月底,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3578.34亿元,其中银行类投资者持有其中70.05%的份额,这不利于规避系统性风险及提升市场流动性。建议丰富投资者结构,鼓励更多的非银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成熟投资者,推动二级市场发展。

(三)适当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来看总量仍很小。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来自于发起机构的客观需要,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目前所发行的产品以优质资产为主,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优质信贷资产稀缺、新需求又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对于优质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减弱。为了更好地发挥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的作用,建议试点发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这类产品在收益率上会有一定的风险溢价补偿。此外通过流动性的注入令这些项目起死回生,再行出售也可获利,地方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等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就是这类产品的潜在需求方。

作者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研发部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 篇6

(一) 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广义上是指在现实条件下, 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狭义上是指处于经营状态较差, 流动性、盈利性欠佳, 难以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不良资产的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较多。与优良资产相比, 不良资产的特点在于: (1) 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出入较大。这是由不良资产价值不明确和市场价值波动较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产生; (2) 不良资产相关历史资料缺乏完整性。大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引起的, 操作过程规范性不足, 造成了贷款合同不完整。同时, 对这些贷款的后续跟踪也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数据不完整; (3) 不良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省份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较多, 内部不存在一致性, 因而不良资产的质量在各个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 (4) 不良资产涉及到的相关人在法律层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情况。我国银行贷款在初期发展阶段时, 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合同不严谨等相关漏洞。这种漏洞的出现, 以及历史资料的欠缺, 形成了在法律层面追究相关责任人权力和责任的不明确。

(二) 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其未来现金流入是可见的; (2) 证券化是基于信用增级工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证券化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 满足不同投资人的投资需求; (3) 具有资产担保的证券能够在金融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资产担保证券具有稳定收益。其收益来源于该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投资者购买资产担保证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二、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 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在商业银行的改革道路中, 如何处理巨额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此, 为了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隐患, 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商业银行发展, 其中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等。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减轻,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较高。根据国际银行业的标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应当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而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 在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 其不良资产不得高于0.5%, 若不良资产的比重超过1%, 则表明银行资产质量水平较低。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5 年9 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 这与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

2、银行贷款增速快, 信贷风险增加。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正保持“双降”态势, 银行资产质量有一定提升, 但资产质量并不能够对银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不良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造成的, 这与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资产涉及范围很可能进一步扩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且总额仍在不断增加。近些年, 我国政府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 以及银行对剩余资产的回收等存在下降的情况, 且回收难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依旧艰巨。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阻碍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良资产的产生来自于以下方面:

1、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起伏较大的时期, 容易引起不良资产形成。银行业发展遭遇挫折, 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繁荣期与萧条期周期交替影响。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经济形势良好也是普遍认可的, 但是我国在转型期留下的种种遗留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经济问题的遗留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从而增加银行贷款回收难度增加等。同时, 大量国有企业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面临负债经营, 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在受到市场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波动变化后, 大部分国企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银行巨额贷款难以回收, 加重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此外, 目前我国是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2、社会信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足, 基础薄弱, 内部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 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贷款原则上要求物资保证性, 即申请贷款的企业必须以相应资产进行担保。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通常为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我国社会信用对银行不良资产影响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 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惩罚力度不足, 极大地打击了其他企业按时还贷的积极性, 并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危害;第二, 全社会信用系统网络化水平不足, 企业违约成本低;第三, 我国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度评定的准确性存在较大缺陷;第四, 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 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 无形中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三、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建议

(一) 技术策略

1、合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 (SPV) 。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前提。SPV的设立应当由一部分政府参与, 同时独立于其他专业机构, 达到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规范证券运作, 进一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不良资产池的现金流。不良资产是资产难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定额回收, 并非资产本身毫无价值。因此, 在构建不良资产现金池中, 应当注意:第一, 做到资产价值与其证券价值向适应;第二, 做好资产变现与证券偿付之间的衔接工作;第三, 保证证券本息能及时、定额支付, 降低资金流不足的发生率。

(二) 配套制度建设

1、规范并发展金融中介业务。金融中介业务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水平。目前, 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服务的相关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的金融中介机构运作规范性差, 整体水平较低。这必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带来影响。规范金融中介业务,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由政府设立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构, 或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 选择一家或几家资质和业务水平较高、运作机制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之中;第二, 颁布规章制度, 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 有效降低信用评级中道德风险发生率。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 资产证券化难以得到健康持久的运行。这一点, 我们不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吸收优秀经验, 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制定符合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四、结语

目前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处于如何处置阶段, 未来对不良资产的关注重点应当转向如何防范。通过不良资产相关机制的建立, 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证券化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还应当从源头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绍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3.1.

[2]高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2.

[3]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2.

资产证券化的中国立法模式探讨 篇7

第一, 资产证券化是通过一个特设机构———特殊目的实体来发行, 这一组织英文名字是special purpose vehicle, 简称SPV。第二, 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资产发起人的会计处理上表现为资产出售, 而不是债务融资。第三, 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 信用主要取决于基础抵押资产的信用。第四, 资产证券化产品通常需要进行信用增级。第五, 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 需要为投资者提供基础资产的维护服务。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有自己独有的特点。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许多优质的项目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而无法顺利开展,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僵化, 银行肩负了太多的政府职能, 负担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具体来说,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 呈现出与美国市场完全不同的特点。在中国, 企业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资产证券化是特有的两种类型的资产证券化, 它们分别受不同的监督机构监管, 在不同的证券市场上交易, 这一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这一差异从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到印证, 国内的证券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对于前者来说, 参与者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 这些主体大多交易量大, 交易活动多。而后者交易量较小, 交易的活跃程度也低于前者。国内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时, 对于资产流动性并无特别急切的需求, 反而会有流动性过剩的危险。与此不同的是在美国, 正是由于银行需要满足提高流动性和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才有了推出资产证券化的必要。通过这一对比, 笔者相信,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是逐渐吸引中小商业银行的进入。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是很强, 同时实力相对有限, 在国内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建立以后, 会出现发放贷款和证券化一体的操作。推动中小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的优势在于, 通过资本证券化的过程, 这些中小银行能够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随之提高的是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扩大其贷款发放规模, 这是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的。

结合我国的现状, 笔者认为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交易中, 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等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支持。资产的分割是资本证券化的核心, 同时免税和会计制度上的一些安排也需要立法的完善。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应该采取制定部门规章、试点、总结、逐步立法的发展路径。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遵循需要在资产出手前的会计处理、资产转移的税收问题以及抵押贷款发放中征收的费用, 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在具体的处理上, 应该坚持“出表、免税、少收费”的理念。具体来说, ”出表”是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移除新发放贷款, 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不会带来任何利率风险;“免税”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征收任何赋税都会是银行无力可图, 从而降低证券化发的动力;“少收费”可以减少证券化的承办, 提高融资效率。同时必须符合资产重组的原则, 这要求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资产证券化, 提供示范效应, 作为一个国家开展资产证券化突破模式的深入分析, 我们优先考虑的, 以相关的可行性资产证券化;在交易结构形式上, 房地产信托基金模式是最佳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中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突破应该是:住房抵押贷款, 基础设施收费, 知识产权的版税的三个基本资产和财产信托结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资产证券化项目制定专门的监管准则。对于没有很多的具体的管理机构来管理事项的领域, 特别是银行, 证券, 信托, 税收和其他法律领域,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法律文件的基础上, 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基础资产;对于法律形式, 立法不应设立太多限制。我国特殊机构建设的法律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鼓励自由和创意, 充分利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提高灵活性。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 最合理的, 最经济的选择是特殊目的信托和特殊目的公司两种形式。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已经有了将近30年的历史,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 仍然是金融创新产品。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 它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缓解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失衡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在推行试点工作的同时, 法律制度的建设应该齐头并进, 为资产证券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与发行其他金融产品相似, 发行人在资本市场交易中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融资。本文通过借鉴对美国证券法中关于资产证券化问题的规定, 旨在探讨一种符合中国模式的道路。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SPV,破产风险隔离

参考文献

[1]李健男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期刊论文]-时代法学2011 (6) [1]李健男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期刊论文]-时代法学2011 (6)

[2]李健男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期刊论文]-时代法学2011 (6) [2]李健男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期刊论文]-时代法学2011 (6)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 篇8

1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以商业银行作为发起机构, 将其信贷资产中缺乏流动性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未来现金流量的信贷资产, 形成一个资产池, 通过结构性重组, 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向市场发行证券, 从而转换成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在一般情况下,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信用为基础, 通过信贷组合, 破产隔离, 信贷风险的资产及利益分割和重组, 并为此支撑, 进而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的流动的资产支持证券, 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基于信贷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机制发行的证券。

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过程

2.1 组成证券化的资产池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应首先选择合适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信贷资产, 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证券化的预期方向, 对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信贷资产进行清理、估算和评估考核, 根据历史数据对整个现金流的平均水平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通过尽职审查、分析信贷资产质量和预期损失率, 以构建成一个同质的资产池, 确保资产池产生预期现金流可以匹配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收益偿还。这一步骤要点在于被选择的信贷资产组合应该符合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以下特点:

第一, 信贷资产必须是有一定规模的, 未来能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第二, 信贷资产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有相似的到期日结构期限, 贷款合同还应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第三, 基础资产的持有人要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坏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统计记录, 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类似损失的概率, 有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 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信贷资产的抵押品具有较强的变现价值;第四, 资产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度, 使投资者可以评估资产的真实性;第五, 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还款期限可以分摊在整个资产证券化的存继期。

2.2 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并实现资产转让

发起人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 把贷款组合首先卖给SPV, SPV通过发行证券所取得的资金用于偿还购买发起人基础资产的价款, 最终实现资产的真实出售, 使证券发行人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 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

2.3 设计交易结构并进行资产内部评级

特殊目的机构SPV取得基础资产后, 根据基础资产的现金流特征, 设计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结构和操作模式, 旨在达到证券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目的, 并由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结构进行内部评级, 并根据内部评级结果决定所需的信用增级幅度。

2.4 对资产池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

根据资产证券化运作交易特征, 采用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方式降低资产支持证券预期损失。SPV通常通过调整证券化的结构、对现金流重新分配, 使资产支持证券达到所需信用级别, 也可通过除发行人之外的机构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用担保。SPV可通过与相关方签订担保投资合同、流动性便利合同, 金融互换、外汇交易及其他合约, 以获得相应的资产风险管理辅助安排, 同时降低可预见的信贷风险, 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2.5 对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正式信用评级

首先, 信用评级机构对SPV发行的证券进行初步评级, 在信用增级后的正式评级, 并向投资者公布评级结果。在证券存继期内评级机构也应进行跟踪监督, 并将对其评级做出调整或维持现状的决定。

2.6 安排资产支持证券的销售

在信用提高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 由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持证券, 销售方法可以采用包销或代销。特殊目的公司SPV从承销商获得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收入, 用来向发起银行支付信贷资产的购买价款。至此, 商业银行的融资已经完成。

2.7 对资产池现金流管理与到期支付

SPV委托发起银行作为资产服务机构负责收集贷款本金及利息, 定期提供必要的信用报告;收集和记录证券化资产产生的现金收入, 并存入SPV指定托管银行专门账户, 由受托管理人分配本金及投资者的利益;未到期证券偿付期的现金流由SPV按资产风险管理辅助安排进行处理。偿付投资者证券权益后, SPV支付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费用。如有剩余, 按协议规定在发起人与SPV之间进行资产收益余值处理。

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及应注意的问题

3.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005年4月,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旨在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 保护投资人及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并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 丰富证券品种, 正式启动了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第一轮试点在2005年启动后, 到2009年一季度陷入沉寂。直至2012年6月, 第二轮试点工作又正式启动。

2012年6月, 监管层再度推出5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基础资产种类有所扩大, 除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 当时被业界普遍关注风险的“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也在支持范围之列。投资者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养老基金、国家社保基金以及其他获批合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012年9月, 国家开发银行集中配售101.6亿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ABS) , 是中国自2005年开始资产证券化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单。这单产品名称为“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法定到期日为2018年1月12日, 划分为三个层次:优先A档、优先B档、次级档证券。分别为80.68亿元AAA评级的优先A档、12亿元AA评级的优先B档、8.9844亿元未评级的次级档证券。

2013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 (CLO) 试点工作会议, 明确让20家参会的中资银行申报CLO的试点方案及发行额度, 并表示本轮试点获批后会陆续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发行。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施行, 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成为商业银行常态的资产管理工具。

3.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3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也只有3000亿左右, 相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存量来看, 规模依然较小。要顺利推进, 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2.1 证券投资主体问题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活跃交易市场的作用, 目前, 因为政府对机构投资者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使得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主体缺乏。虽然证监会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投资, 但该证券必须由具有评级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持续的信用评级, 并且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评级不低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评定AAA级或者相当于AAA信用级别。由于政策对投资主体的限制,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化产品交易的活跃程度。国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 国内现阶段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大多集中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相关机构。

针对这个问题, 我国应该对某些政策、法规作出适当的调整, 进一步放宽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 逐步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开放资产证券化市场。以促进资本市场投资需求的全面发展, 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 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3.2.2 真实销售问题

在我国, 银行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运行状态, 产权观念淡薄, 产权关系混乱。当前银行正在进行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全面明晰银行产权关系, 但产权制度改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银行部分信贷资产权属关系不明确, 对这部分信贷资产的所有权不完整, 难以实现真实销售。此外,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对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步骤“真实销售”做出规定, 实践操作缺乏统一标准。

对此, 一方面要尽快完成银行和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资产的权属关系;另一方面, 应制订完善相关会计准则, 规范资产销售的会计处理, 尤其是带追索权的销售, 并明确规定“真实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 以利于判断。

3.2.3 信用评级问题

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和客观的信用评级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 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评级机构还不规范和完善, 从而影响了信用评级的结果, 使其不够公正、客观。同时, 信用评级的结果没有体现出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 没有对风险充分的揭示。虚假审计报告、逃废债现象严重、评级管理混乱。此外, 目前市场上尚缺乏被投资者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信用评级机构, 从而影响了资产支持证券的市场接受程度。为此, 应该尽快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评级体系, 保持我国资产评级机构独立性规范性, 采用科学的评级方法, 引进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和经验, 扩大评级范围, 从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02) .

[2]吴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探讨[J].时代金融, 2012 (12) .

[3]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益[J].浙江金融, 2012 (01) .

[4]吴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导刊, 2012 (03) .

[5]李胜南.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研究[J].财经纵横, 2011 (11) .

[6]叶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环境分析[J].金融财税, 2011 (12) .

[7]周昱.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4) .

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篇9

信贷资产证券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金融工具, 它具有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盘活信贷存量、分散信贷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势头如此迅猛, 我国应在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 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建立宏观监管政策, 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1.1 法律体系不完善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工具的创新, 其交易过程涉及多个参与主体, 存在的风险比一般金融工具更大, 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政策来进行指导规范。而自我国设立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 指导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多是办法、规定、通知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的文件, 虽然也颁布了部分法律法规, 但仍没有建立起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和流程的完善的法律体系, 不利于信贷资产证券化道路的健康发展。

1.2 基础资产较为单一

截止到2013年, 我国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公司信贷资产、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4类, 发行金额占比分别为74.87%、13.18%、7.05%和4.90%, 公司信贷资产的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多为大企业贷款, 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比0.68%。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飞速发展, 在产品种类上进行了创新, 出现了租赁资产支持证券等新产品, 但是公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金额占比仍高达90.42%, 基础资产较为单一, 限制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速度。

1.3 信用评级机构不发达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作为创新金融工具, 内部构成较为复杂, 且经过内外部信用增级后, 更是蒙上了层层面纱, 即便是信息披露较为充分, 对于普通投资者甚至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说, 凭借其自身经验仍是难以准确看清其本质, 因此信用评级成为投资者极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评级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水平较低, 存在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待检验、公信力不高等问题, 成为制约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问题之一。

2 发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2.1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立法部门应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10年试点以来出现的不明确的法律问题,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 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到会计处理、税收制度、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问题, 需要与合同法等相结合来制定;另一方面, 在建立法规的同时, 应健全法规实施细则, 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审批、发行、流通等都做到有章可循, 规范整个流程, 从而提高发行效率。

2.2 丰富基础资产种类

对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较为单一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 我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一直是处于增长状态, 规模可观, 且其一般是用优质抵押物进行担保, 信用等级较高, 违约率较低, 是较为理想的基础资产, 我国可以从政策制度方面予以引导和扶持;第二,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贡献很大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应在严格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考虑优先把中小企业信贷资产予以证券化, 加大中小企业资产的入池比例, 既扩展了基础资产的范围, 同时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统一, 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2.3 增强信用评级能力

信用评级机构有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市场信息的作用,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信用评级机构。我国应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能力, 积极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评级技术和评级方法, 组织国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建立联合数据库, 提高信用评级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此外, 监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 完善问责机制, 加大对失职评级机构的处罚力度, 从而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史晨昱.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J].金融论坛, 2009 (4) .

[2]许多奇.信息监管: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之最优选择[J].法学家, 2011 (1) .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新特点 篇10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基础资产 盘活存量 风险缓释

2005年我国正式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试点工作有所停滞。2012年,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今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加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新特点

(一)产品发行明显加速

今年1-8月,我国共发行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券商专项资管计划和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193只,总额1636亿元,发行额超过2013年的6倍,并已超过2005年至2012年的发行总额(见图1)。

从各个子类别来看,自2012年以来,资产支持票据和券商资管计划的发行量增长较为平稳;而自今年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增长迅猛(见图2)。今年1-8月,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新发行额占全部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额的82.9%。

(二)基础资产呈多元化,但仍以信贷资产为主

2014年,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信贷资产仍占据绝对比例。除普通信贷资产外,还包括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基础资产(见图3)。

2014年7月22日发行的“邮元2014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也是今年以来第一笔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中信证券发起的“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不动产租金收益权为基础资产,是我国发行的首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三)信贷资产行业分布以传统行业为主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需要由作为发起机构的银行选择部分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形成资产池后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当前在我国为特殊目的信托),以实现风险隔离。因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只与基础资产有关,与发起机构无关,其基础资产的不同就成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差异化的关键。

某些特定行业的信贷资产可单独打包形成资产支持证券,如国开行就以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信贷资产单独打包形成铁路专项信贷资产证券“14国开1”和“14国开2”。招商银行以其信用卡汽车分期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起了“14招商1”。

从2014年发行的、已披露基础信贷资产行业分布的12单1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来看,按照在信贷资产池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行业统计,全部ABS产品共涉及10个行业,其中某些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有8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涉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余的分布于煤炭采选、建筑、钢铁、交运等行业。这或许表明商业银行在选取基础信贷资产时对于某些行业有所偏重。

(四)信贷资产集中于发达地区

2014年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地域分布较广。其中,区域性城商行因其区域性质的原因,信贷资产分布较为集中。如由台州银行发起的“14台银1”的基础资产全部来源于浙江省,“14甬银1”和“14京元1”分别由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发起,基础资产地域分布也较为集中。

此外,基础资产在发达地区占比较高。在2014年发行的、已披露基础资产地域分布的14单资产支持证券中,从其基础资产分布最集中的三个省份来看,有7单中包含江苏省。另外,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的也较多(见图4)。

(五)发行利率多为浮动利率

2014年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以浮动利率为主,且多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优先级证券一般采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次优级则全部采用了一年定存为基准的浮动利率(见表1)。

(六)基础资产以优质资产为主

在2014年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基础信贷资产全部为“正常类”贷款,表明当前基础资产仍以优质资产为主。从债项评级的分布也可以看出,AAA级债券占比最高,占所有资产支持证券的57%,AA+及以上较高等级占比达78%(见图5)。

我国资产证券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一)政策的持续推动

目前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提速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密不可分。2012年,我国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次确定的额度为500亿元。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提速扩大了空间。

在监管政策上,对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2013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公告,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行为,放松了对银行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比例的规定,进一步增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风险缓释作用。公告规定“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根据公告,发起银行可以只持有各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5%。由于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权重高达1250%,这一规定可以大大降低发起银行的风险资产,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缓释效果显著增强,银行发行的动力因而增大。资产证券化的提速还源于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趋严。2014年4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银监会配套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等文件,明确要求将不合规业务到期清理,按标的资产业务实质计提资本及拨备,这将促使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加,而非标资产的标准化将带来较大的流动性和资本压力,银行有动力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缓解非标转标的压力。

影子银行的隐患在于金融机构将融资所得资金用于银行贷款以外的非常规业务,将表内资产转表外,以突破对存贷比、资本约束等方面的监管。信贷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现有的信贷资产通过真实出售移出表外,可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的经营能力。

(二)发行主体动力充足

虽然现阶段资产证券化尚未常态化,但从供给端来看,作为主要发起机构的商业银行,仍有充足动力继续大力推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分散风险,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通过将基础信贷资产打包成资产池,实现信用风险从表内到表外、从银行自身到资本市场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须对风险进行准确定价,以平衡投资者的风险和收益,资产证券化的加速推进将提升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

二是盘活存量,缓解资本及流动性压力。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的出售释放资本,重新进行信贷资源配置,达成最优的资产目标组合,从而有利于盘活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增加收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方式,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释放资本,配置高收益资产,从而增加其他收入来源。

发展前景展望

2011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占债券市场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粗略统计,目前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的0.41%,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仍然较低。美国包括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超10万亿美元,占债券市场总额的25%。由此看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推动,以及发行主体的积极参与,我国资产证券化有望持续扩容,迎来资产证券化的大时代。

注:1.本文将同一发行人同批发行的不同档产品算作1单。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

责任编辑: 廖雯雯 印颖

资产证券化发展探讨 篇11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 (如银行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 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 并以此为基础来发行证券。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 (MBS) 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 (ABS) 。在典型的资产证券化流程中, 通常由发起人将预期可获取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 组成一个规模可观的“资产池”, 然后将这一“资产池”销售给专业操作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 (SPV) , 由SPV以预期现金收入为保证, 和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 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募集资金。并将日后收到的现金流给投资者以偿付, 从而实现发起人筹到资金、投资人取得回报目的过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走向成熟, 也初步具备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一) 证券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活跃, 证券市场规模、功能不断发展扩大, 不论是在证券市场自身建设还是通过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同时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专业资金管理机构发展迅速, 并以不同程度进入证券市场这些既壮大了证券市场, 同时也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二) 监管体制在不断完善

从监管体制来看,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对金融监管的意识增强, 监管力度加大, 贷款的投向得到监控, 资产得到优化, 这些说明我国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能够对金融业具有很好的监管能力和较强的信用重建能力, 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健康运行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各家商业银行为解决资产流动性, 增加其获利能力, 一直希望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化、银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银行都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盈利能力, 逐步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此, 商业银行对于消除不良贷款和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有着较强的欲望和动力, 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 整体投资意识和投资规模增强

随着证券等市场的不断发展,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认识都在深化。公众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金融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对证券投资的意愿增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主要用于储蓄, 企业除了考虑生产经营资金外, 极少考虑金融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证券投资收益良好的示范作用驱动了人们的证券投资热情。我国证券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一定规模, 证券市场已从最初的尝试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证券市场制度和法制建设逐步加强, 并且总结了一套我们自身发展证券市场的经验, 这些都是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

(五) 资金来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每年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截止201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 高额的储蓄资金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中, 居民储蓄存款占了70%多;我国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 用于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投资的只占10%左右。我国证券投资品种少, 其他债券、基金等规模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投资多方位的需要。

(六) 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 经济全球化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进而储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金融资产, 各地金融市场通过一体化, 化为统一的市场。

二、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约因素

(一) 滞后的法律规范、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制约整个市场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国外发展具有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法律环境上, 没有建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

信贷资产证券化给会计确认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会计上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内容, 是我国目前开展证券化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税收制度问题直接影响到资产支撑证券的融资成本, 政府应当本着税收中性化的原则, 考虑我国现实环境下发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必要性和困难, 适当地给予优惠条件。但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二) 资信评级不够规范

对于信贷资产信贷化而言, 资信评级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国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时间比较短, 因此出现评信机构设置不合理、统一的评估市场尚未形成、评估方法混乱等问题, 使评信工作缺乏完整性、系统性, 降低评信的效果。

(三) 缺乏专业人才

资产证券化涉及金融、证券、房地产、评估、财务、税务、法律等各个专业, 因此需要大量不但掌握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大量的有实践操作技术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奇缺, 这也是我国资产信贷化的一大障碍。

(四) 缺乏机构投资者介入

资产信贷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 它需要对于资产证券的稳定需要。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 资产证券的主要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 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 外国投资者等, 甚至说, 资产证券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构投资者支撑的, 而不是分散的个人投资者。在我国,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基本条件, 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 为让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得以顺利的进行, 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一) 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涉及资产出售或以融资为目的不同交易, 它们直接关系到证券资产的合法性、盈利性和流动性, 也关系到每一参与者的利益。能否妥善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会计和税收问题, 是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 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 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 关键在于信用增级技术能被投资者所认可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 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 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因此, 培育一批独立的、公正的、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以及由政府出资或以政府为背景设立专为资产支撑证券提供担保或保险服务的机构是当务之急。同时, 也可以对外开放资信评级市场, 引进国外一流的著名评级机构开展此项业务。

(三) 大力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程序复杂的融资工具,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发行、出售和管理工作, 其中还涉及大量的法律、税收和会计问题的处理。因此, 需要大量不但掌握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的知识, 而且掌握资产证券化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法律和财务制度等。加快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是我国实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四) 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上一篇:铁路预制T梁运输技术下一篇:技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