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线人

2024-05-17

新闻线人(精选6篇)

新闻线人 篇1

1 新闻“线人”的定义

“线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警察、侦探充当暗探, 提供侦查对象活动情报的人。顾名思义, 新闻线人就是为媒体充当暗探, 向媒体反映问题、提供新闻线索的人。我国对于新闻线人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对于线人的概念有很多中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有:

1) 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这一概念基本上概括出了新闻线人的一个模式, 既向新闻媒体提供一些新闻线索, 同时又从媒体获得相应的报酬。但同时提供线索和获取报酬, 只是在一些报纸等媒体明确提出会给予报酬和对一些固定的、长期的新闻线人时, 才会出现的情况, 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没有把一些无偿提供新闻线索的线人包括在内。

2) 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 媒体给予一定报酬。这个概念突出了非专职新闻人员, 同时指出是媒体给出一定报酬, 而线人并不是以获得报酬为主要的工作目的。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第一个概念中的目的性。但是只提到了非专职新闻人员, 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专职新闻线人。

3) 通过一定方式 (热线电话、邮件、论坛等) 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一群游离于新闻圈之外但又和新闻界有密切联系的新闻边缘人。这个概念将新闻线人定义为新闻边缘人, 既游离于新闻圈之外, 又与新闻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观点对于线人的界定, 显得有些宽泛而笼统。

我认为, 新闻线人是指为媒体提供某一事件的线索或者发展过程, 以寻求事实的真相或者为事件中的受害者寻求帮助的人, 有时会从媒体获得相应的报酬。根据提供新闻线索的重要性和周期性, 新闻线人可以分为职业线人、兼职线人和偶然线人三大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信息传播的过程由传播者、讯息、受众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新闻线人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应该归于宽泛的“传播者”这一范畴。因此, 新闻线人在讯息的传播过程中, 扮演的角色与新闻记者相同, 可以说是记者工作的一个先导或者说是记者工作的一种开端, 所以新闻线人可以划归到“传播者”的范畴里。因此, 新闻线人实际上是以一个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在与别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互动并表现自己。新闻线人无论提供新闻线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报酬还是诉求于媒体, 他们都将是新闻活动周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2 新闻线人的经典运用

提到新闻线人的经典案例, 不得不提到美国“水门事件”中的“深喉”。1972美国总统大选, 以尼克松为首的共和党赢得连任, 但随后, 由于5个蒙面汉闯入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时被捕, 这一事件带出了共和党为赢取连任而采取的一系列非法活动, 闯入水门大楼进行窃听是其中之一。《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美国民主党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竞选总部遭到窃听的消息, 并最终揭开一个重大竞选阴谋以及尼克松总统试图掩盖真相的很多内情。1974年8月8日, 尼克松总统在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后被迫宣布辞职。由此人们知道了是《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报道使水门事件大白天下。但是, 一个悬念却一直被保守着, 在《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中, 一直有一个神秘线人——“深喉”向记者提供了众多内幕。“深喉”是当时的编辑拒绝透露新闻信息来源人姓名, 并用当时的一部色情电影《深喉》 (Deep Throat) 做为新闻线人的化名。直到, 2005年5月31日, 前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自己主动向公众“坦白”, 自己就是那个“深喉”。“虽然尼克松早已不在人世, 然而只要新闻线人‘深喉’还健在, 任何关于他的文件都会秘密保存在华盛顿。”《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表示, 如果线人不选择主动公布, 他们将永远为其保守这个秘密。

3 新闻线人有利于强化新闻价值

对于新闻价值的界定, 学界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 即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关于新闻价值, 有著名的五要素说, 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其中时效性又被认为是新闻价值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从新闻报道活动的角度来看, 新闻活动就是要记录刚刚发生, 具有时效性的东西。虽然通过现在发达的科技水平可以克服很多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可以及时的畅享信息, 通过不同地点的人们的分享, 了解远在千里之外的动态。但是没有办法预计新闻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即便是记者赶到了事发地, 也许时效性会差一些或者已经不具备时效性了。因此记者不可能把每天、每时没地发生的新闻事件都毫无遗漏的一网打尽。但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阅历的新闻线人, 因为所处的不同地域、不同阶层, 而具有天生的“现场感”, 能够成为现场的见证者, 依赖于发达的科技终端, 相机、手机、DV等, 可以及时的记录现场情况, 并且产生直播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4 新闻线人是大众传播后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

纵观传播的发展历史, 从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 再到现在的大众传播, 传播工具的发展改变或者推动着社会传播模式。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作为传播者, 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属权利, 不再是一种社会地位或者说社会特权的象征, 而更多的是演变为一种大众的一种生活模式。形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因素应得益于传播工具的改进。在过去的文字印刷传播时代, 记者作为第一线的传播者, 除了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文字书写出来, 同时还需要交付报社排版印刷, 所以, 报纸的发行与传播, 只能由少数的传播者来进行。到了电视的发展阶段, 更是如此, 摄像机、卫星传送使得电视的传播者更加具有局限性。但是到了大众传播时代,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兴起, 使传播权力下移。网络和电脑的普及运用以及智能终端的使用, 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和局限。新闻线人正是在这样一个契机下出现, 并且成为一种必然和趋势。尤其是现在深受广大网民喜爱的微博和微信等更是丰富了传播方式和手段。无论是一些职业的网络写手还是偶然的一些新闻事件的目击者, 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网络, 发布新闻信息或者向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而成为了多对多的传播模式。2005年7月7日, 伦敦地铁发生大爆炸, 在爆炸还没有结束, 传统媒体还没有发声的时候, 被受众所熟悉的关乎爆炸事件的照片, 是一个叫亚当·斯塔西的伦敦市民拍摄的。他用手机拍下了一个男子站在昏暗而拥挤的地铁隧道中, 用手绢捂着嘴, 其身后是刚刚发生爆炸的地铁车厢, 车厢内亮着灯并挤满了乘客的图片, 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后这张照片立即成了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图片之一, 并随后被美联社、BBC、卫报等媒体采用。他们既是受者, 又是传者, 在他们身上, 传统的“受者——传者”互相分离的现象被“受传一体化”所替代。

5 新闻线人保护的制度依据

对新闻线人的保护, 主要是指当新闻线索的提供者, 不愿意在新闻作品中明确中被指明或者为了保护线人不收利益受损相关方的报复或者打击, 而隐去姓名或者采用代号等做法。这与西方新闻事业中常常提到的“新闻源保密”具有相同的作用。尤其是在西方政治新闻的报道中, “匿名信息”司空见惯。但是, 由于隐去新闻源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这一做法也往往遭到争议。同时记者对于新闻线人, 新闻源的保护或者匿名处理, 也只是在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中被提到, 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对这一问题做出界定。在美国的报刊委员会的职业道德准则中, 对新闻源保护是唯一一项被认为是“道德义务”的职责。准则的第十五条规定:记者在道德上有义务为新闻源保守秘密。我国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权利中, 也提到了“对新闻来源的保密的权利”。

摘要:对于未知名的新闻来源, 在新闻稿件中, 并不一定代表是不可靠的新闻源, 反而是对于新闻线索的一种保护, 而提供这个线索的就是新闻线人, 在新闻界,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 本文试图简要的梳理一下对其的学术探讨。

关键词:时效性,水门事件,传播者

参考文献

[1]Karen Sanders.道德与新闻[M].洪伟, 高燕, 钟文倩, 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3]张宸.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采编标准及案例精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新闻线人 篇2

生活艰难,成线人

潘梅一家是双职工,她和同在一个单位的丈夫每天忙完工厂的活就忙家里的事。在工厂的时候,潘梅的写作能力就得到了领导和工友们的称赞。一有空档,她就将一些身边的事情写下来,发表在厂报上面,久而久之,潘梅有了个绰号:“车间记事本”。潘梅对工友们给予的这个称呼特别喜欢和得意。

1996年秋季的一天,对于潘梅来讲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她去幼儿园接孩子,经过水碾河的时候,看见一个小贩将吊床拴在两棵小树上叫卖。两棵小树都还没有自己的手腕粗,在吊床的重压下,已经不堪重负地弯下了腰。潘梅看了很是心疼,上去和小贩理论:“你能不能换个位置,这树这么小,哪儿承受得了你那吊床啊。”“大姐,你不买就不要在这儿捣乱。这树是你家的啊?关你什么事儿!多管闲事儿!”潘梅看沟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尽管围了很多人在那儿看热闹,但是没有一个人插手,只得怏怏地回到家。一直为小树担忧的潘梅没有心情做饭,就随手拿起一张报纸翻看起来。突然,一则消息吸引了潘梅的目光:“本报诚邀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市民将身边发生的小事用稿件或者电话方式告知我们。稿件或消息一经采用,我们将予以奖励。”“我试试看,说不定报社能解决这件事情。”潘梅拿出稿纸,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在水碾河旁……”第3天,报纸就以较大篇幅发表了她的稿子。现在潘梅的家中还珍藏着这份报纸。

随后,报社的稿费也寄到了——20元人民币。钱虽然不多,但是却激起了潘梅的兴趣。从那以后,只要遇到一些问题她就打电话给报社或者写成稿子寄到报社。这些事情通过曝光,很快得到了处理,潘梅很高兴,附近的居民也很高兴。

1998年,厂子的效益是一年不如一年。不久,潘梅接到了在家待岗的通知。少了一个人的收入,一个家就好像少了一个支柱,经济一下子就陷入了窘迫状态。女儿上初中需要钱;婆婆的糖尿病是一天也离不开药,这又是笔大开销;一家人还要吃饭,总不能把肚子封起来。仅靠丈夫每个月400多元的工资,怎么看都是入不敷出。“自己一定要去找个工作。”于是,潘梅在夜市上摆了个地摊,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下来,仅仅维持个不赚不赔,人却瘦了一圈。

2000年6月的一天中午,潘梅进货回来,经过一个家属院,不经意地向楼上看了一眼,这一看,差点儿把她惊得从三轮车上摔下来——一个大概只有2岁的小男孩儿趴在自家的阳台边缘,好奇地往下面张望。老天,那可是五楼!摔下来就没命了!“快,找电话报警!”潘梅左顾右盼没有公用电话,她急得直跳脚。就在这时,孩子的妈妈回来了:“强强!”看到这个情景的年轻母亲吓得惊呼出来,众人的阻拦已经来不及了,孩子看到妈妈兴奋得就想要扑向她,就这样直直地掉了下来。潘梅紧张地闭上了眼睛,没有臆想中的重物掉地的声音,待睁开眼睛的时候,孩子正挂在四楼的雨棚上面。小家伙一点儿也不知道害怕,伸着两只小脚在那里荡啊荡的!下面的母亲吓得一个劲儿地哭。一会儿,110的警察来了,抱下了孩子。潘梅回到家里,觉得这件事情也算是条新闻吧,就打电话给报社。潘梅因为这篇名叫《2岁小儿真贪玩,四楼顶棚荡秋千》的新闻不仅获得了50元报料费,还幸运地获得了当月最佳新闻的100元奖金。凭空得了150元钱,这比自己忙里忙外10天挣得还要多。头脑灵活的潘梅觉得这没准儿是个养家的好办法。

业余转正,收入丰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已过了2002年春节。世界在进步,城市在发展。成都作为西部的一个大都市,更是日新月异,处处都存在着无限商机。成都媒体的竞争也越演越烈,各大报社和电台的线索费也从原来的二三十元涨到了80到100元。潘梅虽然每天仍在夜市做生意,却密切注意着新闻界的行情,用她的话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时敏感的潘梅立即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是该做决定的时候了。潘梅是个认准路就走到底的人,虽然丈夫不太同意她丢下夜市生意去做新闻线人,但她暗地里算过一笔账:一条线索即使是最差的也是七八十元,一个月至少能找到十几条,一个月下来就能赚一千多元。比在夜市摆地摊强多了,而且做的是无本的买卖,不用担心亏本。心里有了底,说话就胆儿壮了。潘梅当着全家人的面,立下了“军令状”:要是3个月我挣不到3000元钱就再也不做这事儿了!全家人看她这么有信心,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放手让她去做。

潘梅要做的首先就是熟悉成都市的街道,哪怕是条小巷,也不能轻易放过。2002年4月,潘梅买来了成都市地图,分区分片地给自己布置任务,每月必须熟悉3个社区。不要小看这3个社区,要熟悉里面每一条街道,熟悉每个家属院是哪些单位的,熟悉每个社区居委会的成员,如果有什么突发事情就好联系解决,这些都是相当不易的。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潘梅完成了熟悉地形——新闻线人的基本素质训练。接下来就是在大街小巷里找新闻了。没有当职业新闻线人的时候,潘梅想得很简单,反正天天都有事儿发生,一天下来,发现一两条新闻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有时一天下来,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可能一条也没有。白天找不到,晚上就得“加班”。

潘梅平时邻里关系就很不错,后来当大家知道她在当新闻线人时,都很热心地帮忙。只要一有什么新鲜事儿,奇怪的人儿,他们就给潘梅打小灵通。3个月下来,潘梅获得了3200元收入,比预期的还多了200元,她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业的新闻线人。

惩强扶弱,心头爽

潘梅当了新闻线人,全家人的话题有了共同的主题,女儿也成了潘梅的好帮手,每天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妈妈今天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有了家人的支持,潘梅做得更有劲头。大家都为着这件事情忙,茶余饭后的话题也多了,家庭关系也变得比以前更和睦了。

2004年2月,潘梅当新闻线人也快有两个年头了,此时的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到处乱撞的“菜鸟”级的线人了,现在的她已经是经验丰富的“白领线人”。对于找新闻,潘梅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要有新闻判断力,什么能发,什么不能发要辨别清楚,说白了,新闻线人就是第一道“垃圾过滤程序”。

“其实很多奇人异事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用心去发现它。”潘梅颇为得意地谈起她的新闻意识。

2004年6月的一天,潘梅听见一群大爷在议论:“你说那老头是不是脑子有问题?1000元钱买个破自行车。”1000元钱买辆破自行车?潘梅一听这话就敏感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对她说开了。潘梅马上骑着车向大爷家赶。果然,不足100平米的屋里,除了自行车还是自行车,每一辆都是大爷的宝贝,大爷对它们的来历如数家珍。就这样潘梅多了150元钱的稿酬,而报纸上则有了一篇《1000元一辆自行车——成都藏家纪实》的文章。

潘梅不仅把“新闻线人”这个工作看成是“饭碗”,还把它当作一个助人为乐,惩奸除恶的职业。每当看到那些恶人被惩处,潘梅心里便有一种无法言语的痛快。

2005年1月潘梅带着女儿去上学,途中她看到一个男子站在路边拿着照片逢人便问。她仔细一打听才知道:男人的妻女被车撞了,肇事司机却将所有责任推到母女二人身上,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听了男子的哭诉后,潘梅非常气愤,这个时候,她想的更多的是怎样帮助这个男人而不是这个线索值多少钱。她马上打电话把男人的遭遇给某报社说了,报社也很重视,在头版报道了这件事情。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最后在舆论的监督下,事情得到了公正的解决。潘梅说,能够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她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职业了。

潘梅在线人这个行业里逐渐成熟,现在她每月最高收入能达到5000元左右。“线人的工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潘梅说这个行业里时时充满了危险,他们最缺乏的不是新闻线索,而是基本的人身保障。

潘梅的线索绝大部分是负面新闻,比如车祸、火灾、自杀等等。有时候遇到一些比较黑暗的选题,为了要使新闻单位相信自己,她还要自己先期作一些调查核实,努力找出一些证据。

2005年3月,听说某家夜总会有少女卖淫,潘梅便悄悄去了解情况。然而当她离开时,保安却拦住了她,“你是干什么的?”“当然是玩的。”潘梅穿着朴素,像一个农村妇女,保安上下打量着她,“那为什么还用笔在本子上记录?”保安要搜潘梅的包,硬说她偷了夜总会的东西。争执中潘梅被保安打了一巴掌。“你们说我偷东西,那我们到派出所去。”夜总会也怕事情闹大,最后还是把潘梅放了。几天后,潘梅拿着报社给的300元线索奖,无比感慨,她说她太缺乏在不利环境中保护自己的经验。

“很多人只看到新闻线人得到高收入,其实我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高收入并不是每个月都有的,入不敷出的时候也有。”潘梅说线人这个职业太危险,广东就出现过新闻线人被活活打死的事。这个行业有高收入,也有高风险。

潘梅很向往《新京报》创刊时许下的10000元的报料大奖,她的愿望就是能得到这样的机会,“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体现线人的价值。”

培养新闻线人抢占报道先机 篇3

要获取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 就要保证节目 (版面) 紧紧盯住第一现场, 为此媒体记者除了勤走基层、敏于观察等等日常功课之外, 还要善于广辟溪径、借助外力, 培养一批得力的新闻线人, 避免出现第一线新闻缺失。很多都市类报纸和电视民生节目坦承:大部分新闻线索都来自于民间的提供。

线人, 原本是警方术语, 指秘密为公安机关提供违法犯罪人的信息者。媒体引入这个概念, 是指新闻线索的民间提供者。从广义来说,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线人。事实上诸多单位、各类人等, 都有可能为各种媒体提供这样那样的线索, 但大多是随机的、偶然的。狭义的新闻线人应具有特定性、经常性、准专业的特征。特定性是新闻线人与新闻人之间有某种约定或默契, 并且一般只为特定的新闻人或者机构提供新闻线索;经常性是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新闻线索, 有一定的连贯性, 不是偶尔为之;准专业是指新闻线人对特定的节目 (版面) 有一定程度的喜爱和了解, 可以有针对性有准备地提供适合的线索。

新闻线人可能出现在各行业各群体, 但是那些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职业, 应该是新闻线人比较密集的所在, 诸如社区干部、出租车司机、小商店店主、派出所片警、各种接受投诉的部门等。新闻记者在平日采访、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中, 会发现某些领域是新闻事件的富矿, 这些领域的从业者经常可以率先发觉、接触、目击到某些新闻事件, 与这些特定领域的从业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特定的联系, 就有可能优先获取新闻线索方面的支持。国内外那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往往拥有若干相对固定的新闻线人, 所以炼就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神通, 常常以独家新闻一鸣惊人。

若想拥有得心应手的新闻线人, 新闻人需要具有相当的人格引力、沟通技巧、专业水准, 诸如诚信度、亲和力、美好的形象、较高的报道水平和较好的影响能力等等, 这样才能得到新闻线人的认可和实际支持, 而这种认可和支持的确立, 就是新闻线人的 (松散) 确立。

通过指导甚至培训提升新闻线人的“专业”素养, 也有助于线人提供较高质量的线索。比如新闻敏感、节目定位、政策法规、拍摄技巧等, (由于拍摄工具的普及, 很多突发新闻的影像素材往往是由现场目击者或新闻线人直接提供给媒体的。) 这样会使线索的提供从偶尔变为经常、从盲目变为准确、从废料变为有用之材。

新闻线人虽然不同于警方线人那么隐秘, 但是的确也存在适度保护的问题, 因为某些批评、揭露性质的新闻线索, 可能会触及一些人 (群体) 的利益, 存在遭受打击报复的风险, 因此媒体有责任和道义对新闻线人加以保护, 这样才能增强线人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激发其合作的热情和报料的勇气。

近年出现的最新动向和重大变化是, 原本某些媒体人个人联络培养新闻线人的行为, 向有媒体、有计划、有组织的征集演变, 职业化的新闻线人在大都市中涌现。《楚天都市报》就刊出启事, 称“为更好地发挥新闻线人作用, 发动更多热心读者报料”, 着手创建新闻线人库, 接受热心读者报名, 并做出基本信息严格保密的承诺。这是竞争白热化的必然, 也代表了传媒整体新闻意识的猛醒, 他们清楚, 对新闻线人越早越多地储备、延揽, 意味着对信息资源和战略高地的抢先占据。

一个线人的缉毒大片 篇4

从手机客户端里跳出的这条新闻,让50岁的高礼心头一惊。他清楚明星的示坏效应对年轻人的影响,正是当年亲眼目睹了毒品对青年的戕害,他才最终选择做一名正义的“群众”。

高礼是贵州人,改革开放初期频繁往返于中国和缅甸之间,从事边境贸易。1998年,老友郑明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禁毒警察,希望高礼在商场上留意毒品信息。“我是做合法生意的,怎么会跟毒品打交道?”高礼不解。

“只是让你留意,有情报你就告诉我一声。”郑明说。但他未料到“情报”两字彻底刺痛了对方,“这不就是让我当二五仔吗?”高礼怒了。在粤语中,二五仔是指告密者、叛徒、内奸。

郑明也没了好气,将这个百万富翁当作教育对象:“提供线索,打击毒品犯罪,算是哪门子告密,怎么会是二五仔?”

高礼很快认识到自己落后于这个时代,他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做点什么。

百万富翁的人脉圈子:

像吃果盘一样吸食毒品

2002年前后,高礼的生意规模扩大,应酬也越来越多。朋友在KTV请客,桌上除了啤酒、果盘外,都会再摆上一盘K粉和一盘摇头丸。盘子并不大,20公分长,10公分宽,K粉满盘,摇头丸大约二三十颗。和果盘一样,这渐渐成为招待客人的标配。

高礼起初惊愕,慢慢也习以为常。因为参与者非富即贵,主人很“文明”,从不强迫客人,吸不吸全凭自愿,但在那种氛围之下,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高礼发现,一个包房内的客人们大多起初并不相识,都是朋友带朋友,有的低着头,有的默默地抽烟。但吸食K粉和摇头丸后,包间的氛围迅速“嗨”了起来。不相识的人不再有隔膜,虽眼神木讷,但俨然成了熟络老友,一个原本容纳二三十人的包房挤进四五十人,朋友的朋友们不断地推门加入。

在包房的舞池中,所有人将双手搭在前方人的肩膀上,围成一个圈,随着劲爆的音乐不停地转圈,三四个小时不休息。还有的坐在沙发上,兴奋地摇着头,一摇也是几个小时。

那时,K粉和摇头丸成为商界招待朋友的必需品,也成了有面子的象征。朋友之间请客还会攀比,如果吸没了,很快盛满再端上桌,仅一晚毒品的消费大约在一万五千元左右,“2002年时,那已经是高消费了。”高礼回忆。

高礼比在场人的年纪都大,他从不吸食毒品,去现场更多是给足商界朋友面子。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目睹年轻人种种失态的表现,他对毒品产生了抵触心理。“我那时甚至担心,如果年轻人都沉沦成这个样子,那就没什么希望了。”

与郑明再见面时,郑明发现高礼的态度已然是180度转变。“可以说是郑明的话给我埋下了一粒种子。”高礼说,他在中缅边境有广博的人脉,在沿海地区有深厚的商界关系,完全有实力成为毒品“供货商”,是郑明对他的“敲打”起了作用。

高礼按照郑明的嘱咐,主动留意身边的毒品线索。这个在商界打拼20多年的老江湖,没人怀疑他,只是他还无法判断线索的价值。高礼不断把收集来的一些细碎线索告诉郑明,郑明也不断地排除,直到高礼讲起聚会上发生的一件事,郑明觉得,机会来了。

一个“演员”的贩毒大冒险

在一次朋友的大聚会上,主人将一名叫阿强的老板引荐给高礼。推杯换盏之后,阿强开门见山地小声问高礼,中缅边境有无熟人,能否搞到海洛因和麻古,“量要得很大”。高礼不知道何为麻古,但还是应承下来。

麻古是一种加工过的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主要成分仍是冰毒。高礼向郑明汇报情况后,郑明先为高礼做了简短培训,包括麻古的构成、主要产地、由哪几个毒枭控制等等。

在高礼与毒贩进一步接触之前,公安机关还为高礼办理了特情备案手续。完备的特情管理制度既能让特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又防止秘密侦查手段被滥用侵害公民合法权益。

高礼有点蒙了,“郑哥,我只负责提供情报,后面不就是你们的事了吗?怎么还要我出面。”

“戏都开场了,需要你演下去。”郑明说。公安评估高礼参与行动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中间人的引荐是在一个较大的场合,并且中间人并不清楚两人事后的往来,“因此两人的交易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郑明说。

按郑明的嘱咐,高礼再次与阿强见面。由于中间人很可靠,并且高礼能在娴熟的粤语、云南话、缅甸语之间切换自如,阿强丝毫不怀疑高礼的身份。长期做毒品生意的阿强更像是一个笑面虎,表面和气,但常常有意无意向高礼展示团队实力,每次见面都带不同的小弟,介绍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作,以此让高礼心生忌惮。阿强明确提出,要14公斤海洛因,18公斤麻古。“没问题,小意思。”高礼撇撇嘴,一脸无所谓。

高礼没有感觉到丝毫危险,反而感受到商场无法体会的刺激——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把对手控制在股掌之间,他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快感,“跟他干到底”。

高礼约阿强在A市见面验货,郑明化装成境外毒枭把样品交给阿强。阿强对货品质量还算满意。随后,阿强与小弟阿龙把高礼单独叫到一个房间,希望他提供一些散货,供他俩在A市期间吸食。这让高礼犯了难——他不是真的毒犯,手里没有毒品;但要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提供不了“货”,对方产生了怀疑,又该怎么办?

高礼最终提出,眼下风声太紧,正式交易之前谨慎为妙。但为了避免对方怀疑,他自费请两名毒贩出入高端会所享受、娱乐。两人因此没有计较。多次接触使高礼摸清了这个结构严密的贩毒组织的结构,策划、运输、反侦查,均有专人负责。“没人会随便拿命来跟你赌,他们的严谨程度非同一般。”高礼总结道。

尽管高礼有惊无险地过了第一关,郑明仍忐忑不已。他有足够多的理由为高礼担心:他的一名特情曾在执行任务中暴露身份遭毒贩追杀;还有毒贩刑满释放后持刀将“出卖”他的特情围困家中;甚至有特情被毒贩识破,被打成残疾。

初食毒品,高礼渐渐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经过双方商议,“交易”地点定在B市。在高礼印象中,光毒品就装了两大行李箱,到达B市后,郑明给了他一张手机卡,“这几天,用这个号联系。”那时,高礼手上一共四部手机,一部生活电话,一部专门打给毒贩,另两部则是与公安单线联系。

按照计划,郑明与高礼直接与毒贩交易,外围布控民警适时实施抓捕,郑明一直嘱咐高礼,交易时要一直站在他的身后。高礼清楚,这是对他的保护。

然而,交易前夜,阿强提出与高礼再商量下交易细节。高礼一人赶到阿强与阿龙入住的酒店,对方没提任何交易事宜,反倒拉起家常。智商过人的高礼也有些糊涂了。就在这时,阿强不经意地撩起衣服,露出一把枪,双方尴尬地笑了笑。

高礼明白了,这是交易之前的警告。“头都蒙了,第一反应是这下我玩大了。”还没缓过神来,毒贩的一句话让高礼更为崩溃:“明天交易完,咱们就发了,我马上把尾款打给你,我们的国际化战线也就拉开了。来,为了庆祝明天交易成功,我们一起来两口。”

阿强用烟头在矿泉水瓶盖和瓶身上烫出小孔,将两根吸管插入,再在瓶内装半瓶水,把麻古放在锡纸上,用打火机加热,麻古遇热融化的烟从一根吸管进去,经水过滤,再从另外一根吸管吸入。高礼有点惊恐,他知道,这下无法躲过去了。在阿强的坚持下,高礼吸食了四颗麻古。他回忆说,麻古味道怪异,吸食过程也很痛苦。

打车回到酒店时,高礼已经出现晕厥症状,“郑哥,我不行了,吸了麻古。”郑明立刻用自来水帮他冲凉,他才慢慢缓了过来。

得知对方有武器后,郑明向专案组汇报,并要求高礼退出交易。高礼说,听到消息后,他的眼泪哗地涌了出来。

他本坚持自己的智慧足以应对,但见到枪后,他改变了判断,“我为什么吸,我是真的害怕了。”高礼发现,这不再是个刺激的戏剧,而是阴冷、残忍的现实。

最终,警方顺利将阿强、阿龙等毒贩团伙抓获。在缴获巨额毒资和武器之外,还摧毁了毒贩团伙的制毒加工厂,缴获大量易制毒化学品,生产、加工冰毒的机器多台,打掉了这个跨省贩毒网络。

8年过去了,高礼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妻子和孩子。他知道,任何疏忽都可能对他日后的生活造成影响,但让他欣慰的是,警方并没有把破案与立功放在首位,而是时刻考虑他的安全。

破案后,警方给他一笔奖金。对于钱财,高礼早已置于身外。那次线人经历后,他发现,没有任何东西可与生命相提并论。郑明拍着他的肩膀夸他是个颇有潜质的卧底,高礼赶忙摆摆手,“不不不,我只是一个普通群众。”

《线人》:警匪片中的情与爱 篇5

《线人》的故事很简单, 主要围绕的就是警察、线人和匪徒三类人物, 同时增加了黑帮老大情妇这一角色, 给传统的警匪片新增了爱情的元素。电影以黑色做主要基调,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却又复杂, 黑与白的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再加上张家辉、谢霆锋、陆毅和桂纶镁四位主演的精彩演出, 血腥又暴力的镜头, 都为票房作出了有力的保证。

一、双线交织的情节结构

《线人》作为一部警匪片, 存在三种主要人物警、匪和线人, 但在该电影中, 线人的重要性大于匪徒, 因此, 电影主人公最主要的为张家辉扮演的警察李沧东和谢霆锋扮演的线人细鬼。同时作为电影第一女主角的桂纶镁, 她饰演的黑帮老大情妇阿弟, 在剧中影响了线人细鬼, 同时也改变陆毅扮演的黑帮老大的命运。

整个电影叙事中, 李沧东和细鬼两个人物, 都存在两条线相互交织情节结构。对于李沧东来说, 破案与细鬼打交道成为了他生活重心。李沧东的“三分放, 七分手”清楚地交代如何与线人之间打交道。他与细鬼间的联络成为叙事主要内容, 从协议、联络到最终救他, 都是以李沧东为主要人物的情节叙事, 这就是叙事中的主线。叙事主线以警察和线人的打交道为主, 主线看似简单却又复杂, 地位之重不可忽视。

另一条副线则是李沧东与妻子间的故事。在影片14分钟左右, 李沧东的前妻阿雪出现, 导演并未刻意的交代人物背景。最终在阿雪的死后, 利用回忆手法交代背景故事。原来她是李沧东的前妻, 因为沧东将梅毒传染给怀孕的妻子, 以至她跳楼未遂并失去记忆, 原以为可以唤醒她的记忆, 却不料又再一次害了阿雪, 让她被卡车当场撞死。副线早于叙事主线结束, 但是却在结尾出现两人结婚照来点睛。

以细鬼为主的叙事情节同样寻在双线结构。细鬼的故事叙述很明显, 一条线是与李沧东之间交易, 帮警察办事来拯救自己。另一条线则是与黑帮打交道, 其中还交织了他与阿弟的感情。对于以细鬼为主情节叙事来说, 双线不存在主次之分, 唯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相互作用, 才能将警察与线人, 线人与匪徒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故事才更饱满, 人物形象更鲜明。

作为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 导演最终用了很简单的手法, 将所有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细鬼与李沧东的叙事, 在最终的打斗环节总和在了一起, 线人身份被发现, 李沧东也为救细鬼而出现在现场。而作为以李沧东和细鬼两个人物为主的叙事来说, 李沧东的双线叙事分先后完成, 先是他前妻的死亡, 而后是细鬼的死亡结束两人的交易。而细鬼则是在最终与打斗环节, 既在完成线人交易中走向死亡, 同时也完成了他作为车手去抢劫的行动。

二、人性与救赎的故事主题

《线人》的主题很深刻, 通过警察和线人之间的打交道, 来突出黑白之间存在的灰色地带, 生与死仅在一念之间。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就是李沧东带人缴获毒品工厂。在废嗡与警察的对话中, “警察没信用”说明了线人的内心独白。紧接着废嗡被毒品老大折磨的过程, 他绝望呐喊, 铁门被层层阻隔, 最终换来疯癫下场。影片第一部分就给观众营造了具体的生活现实。

第二部分开始变成警察李沧东的内心世界, 他作为影片的主人公, 其实暗含着两种心态。作为警察, 他的职责是缴获毒品工厂, 抓住犯法之人, 因此他不得不与线人打交道, 但在内心深处, 他同情线人。黑暗背景下他独自坐着, 画外音讲述了上司对他的好评和他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 极具讽刺意味。

李沧东的人性是最明显的, 但在废嗡疯掉后, 做了很多救赎内心的事。他做义工去关怀疯掉的废嗡, 让他亲眼见证坏人被抓。废嗡的台词“我可以回家了”, 其实也是李沧东内心的解脱。于是他也去找自己的前妻, 却让她知道真相, 最终又因自己而死。当李沧东满头是血, 手足无措的对着妻子的尸体时, 观众的内心也被揪了起来。而在对细鬼的事情上, 他亲眼看见细鬼死去, 内心仍得不到救赎。影片最后, 沧东是有愧有遗憾的, 直到“月亮代表我的心”, 沧东脸上缓缓露出微笑, 才表明他内心的解脱。

细鬼一开始对李沧东是抵触的, 但为救妹妹脱离苦海, 终于答应做线人, 最终死在废弃的工厂, 这一切都是对人性的讽刺。他的人物形象鲜明有个性, 直至他死, 人性都清晰可见。细鬼最终爱上了黑帮老大的情妇阿弟, 他保护她是救赎自己欺骗她的内心;阿弟又折回来救细鬼, 是因为她爱他。这份情饱含着许许多多复杂的成分, 在生与死的边缘, 两人也可以不离不弃。最终阿弟对警察的坦白, 是为了让两人获得救赎与解脱。影片结束前, 阿弟、细鬼与圣诞老人的合照也暗含“情”这层意义。

三、类型化警匪片的传承与创意

香港的经典电影非警匪片莫属, 然而对这一主流化电影, 《线人》的故事既响应主流号召, 同时也进行创新, 在经典中增加了新意。

《线人》饱含了港片的十足韵味, 全面充斥警察与匪徒的尖锐斗争, 警察抓飙车者;警察抓可疑的人, 甚至是最终的打杀场面, 都很明显突出了香港这个社会警察与匪徒两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以警匪为主的主流电影, 《线人》传承了警匪片的特性, 同时加上了导演独有的风采, 将影片基调加深, 无论是人物内心独白、画外音, 还是黑暗的色调光线, 都为影片增贴了浓厚地悲伤色彩。

在传承警匪片的基础上, 导演选取了线人作为切入点, 通过线人与警察打交道, 来体现了香港的“弱势群体”生活的真实面貌。在叙事结构和角度上, 导演采取双人物双线的叙事结构, 将人物的背景交代完整详细, 也为人物性格的表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终以双线交叉结束整个故事, 又在结尾处以人物照片为点睛之笔, 令观众为线人这类弱势群体的悲剧命运感慨, 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来了解香港社会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 《线人》作为香港主流警匪片之一, 以双人双线叙事结构来讲述线人与警察之间的故事, 让我们看清“线人”这类徘徊在城市边缘人的悲剧人生。通过刻画李沧东和细鬼两个人物, 来表现社会中两类人的命运, 通过各种香港的镜像, 来表现社会的复杂与黑暗。虽然影片仍存有缺陷, 选择了陆毅来扮演黑帮老大, 没有将黑帮老大的气场表现出来, 但是这些小问题已经被影片叙事和主题所掩盖影片。

虽然在电影中, 每个人的身上都可见人性于救赎, 但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情与爱。的确, 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是挣扎的, 在救赎的过程中一步步的迷失自己是可悲的, 当一切都已经结束的时候, 最终感受到得仅仅只是一份情。

摘要:2010年, 林超贤导演拍摄了警匪片《线人》, 这部带有黑色基调的电影, 不仅延续了香港传统电影的经典原色, 同时在主题上突出了人性与救赎, 在情节结构上刻画出人物完整形象, 让观众完完全全地看见了“线人”的真实生活。本文主要从情节结构、故事主题、类型化警匪片三方面来分析电影, 让观众看见《线人》中的闪光点。

关键词:线人,警匪片,人性

参考文献

[1].朱家昆.香港类型电影漫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01

[2].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恒大国安出线人和舜天遗憾 篇6

亚冠小组赛最后一轮到来之前,广州恒大实际已提前获得出线资格,本轮与全北现代的主场比赛争夺的只是小组排名第一的位置,而不会对球队小组出线的结果有任何影响。结果在广州瓢泼的大雨中,恒大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和对手战成0比0,比分稍有遗憾,但考虑到上赛季恒大曾在同一块场地上1比3输给过对手,这样的结果也算小小的进步。这样,广州恒大就以6战3胜2平1负积11分的战绩名列小组第一,连续第二个赛季杀进亚冠16强,在八分之一决赛的赛场上,等待他们的是力压贵州人和的澳超球队中央海岸水手队。

相比于广州恒大,北京国安的小组赛末轮出线形势要严峻一些:由于主场输给乌兹别克斯坦球队本尤德科,国安只有客场不输给广岛三箭,才能历史上第二次杀进亚冠淘汰赛。纵使广岛三箭已经没有小组出线的可能,球队主帅也已表示会派出更多替补球员,但高悬在中国足球上方的“打平不出线”的达

摩克利斯之剑还是折磨着所有人的神经。好在国安的小伙子们坚持了下来,如果不是裁判错误地将格隆的好球吹掉,“御林军”甚至有可能从广岛带着一场胜利回家!但0比0也足够了,国安最终名列本尤德科之后,以G小组第二名的成绩出线,四分之一决赛两回合比赛中,他们的对手将是被誉为K联赛中实力最强的首尔FC。

贵州人和、江苏舜天两支首次参加亚冠联赛的球队,虽然并没能完成小组出线的任务,但其整体表现还是十分令人称道:人和主场2比2战平水原三星之后,实际只比排名小组第二的中央海岸水手差1个积分,之前与对手的客场比赛,只要贵州人和保住一场平局,那小组出线的就会是他们,但年轻的人和还是为经验缺失付出了代价;江苏舜天则更为遗憾,与仙台维加泰的客场比赛中,舜天打出了堪称本赛季最佳的一场比赛,凭借刘建业、萨利赫的进球,舜天在一度落后的情况下连扳两球,干净利落地拿下了对手!只是因为小组赛首轮1比5输给首尔FC欠下了太多净胜球的“债”,最终只能在和泰国球队武里南联队的比较中,以净胜球的劣势被挤出了小组前两名。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研究下一篇:二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