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共8篇)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篇1
摘要:在我国, 绿色信贷才刚刚起步, 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 都还没有成熟和统一的执行标准, 且我国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相对匮乏, 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金融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从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理论层面分析, 进而引出绿色信贷实施的现状, 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2007年7月, 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1], 这份被称为“我国现阶段绿色信贷的基础文件”, 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将企业环保守法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 对未通过环评审批的新建项目, 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规定对环保部门查处的超标排污、未取得许可证排污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已建项目, 金融机构在审查所属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 应严格控制贷款。
一、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1.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主体
由于我国社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 以至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绿色信贷的主动性也没有国外相关监管部门那么大, 但是来自于国际压力和社会环境污染的压力, 还是不得不迫使我国的相关部门推行绿色信贷。但是由于信息透明度低, 相关部门如果严厉监管银行成本过高, 同时也无法确切的了解银行的信贷真正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建立合适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从经济和文化上推动银行更加自觉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信贷的主体必然是各商业银行, 我国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 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间接融资, 国家主要是通过银行的信贷来进行资源的配置, 进而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 银行就成为绿色信贷激励的主体。
2.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依据
2008年10月31日, 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此举标志着该行在引入国际先进模式, 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2]。
据了解, 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该原则倡导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 确立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 并将其应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 成为各国银行可持续金融运作的行动指南。截至目前, 全球已有68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 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
作为中国银行业首个“吃螃蟹者”, 兴业银行利用一年过渡期, 加紧内部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起包括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 以及一系列操作工具在内的赤道原则实施体系, 并加强内部培训, 提升内部理念与操作能力, 从而在软硬件方面为赤道原则项目落地奠定了基础。
3.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方式
从国外绿色信贷的激励方式可以看出, 国外的绿色信贷法律地位较为明确,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信贷中加入环境的评估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使得银行和企业在融资时不得不考虑环境因素, 避免受到环境风险影响。同时, 绿色信贷激励除了法律进行较为强硬的要求外, 还应该从财政上进行一定的优惠补贴, 从利益上诱使银行自觉实施和遵守绿色信贷。
二、绿色信贷实施的现状
相对于国外绿色信贷的发展趋于成熟, 我国的绿色信贷由于法律、金融体制等各方面还未完善, 无法充分调动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而外部的压力, 即如何通过各种手段的激励去促使银行自发开展绿色信贷, 解决绿色信贷发展与银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就成为开展绿色信贷的主要问题。
1.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 大部分省份和金融机构虽然接受了绿色信贷的概念, 大多还停留在传达精神和纲领的阶段上, 部分还处于观望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绿色信贷刚刚起步, 还没有在银行内部形成完善的机制。中国银行业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了解不深, 甚至将其看成是一种公益活动或政策, 而非核心商业元素。现阶段, 银行业仍过度依赖环保部门输送的相关信息, 认为绿色信贷中的“绿色度”应由环保部门来界定, 缺乏主动识别、跟踪、监督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风险级别的意识。另外, 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或从事有利于环境行为的企业, 如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企业, 银行缺乏相应激励性政策[3]。
2.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不到位
中国银行业虽然对环境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具体的风险管理能力、力度和体系建设上还有待发展。各家银行绿色信贷的标准多是综合性、原则性的, 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及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如最早出台绿色信贷推进意见的工行, 虽然将环境风险分为4类9项, 但其分类依据更多地依赖于环保部门提供信息即环保是否达标等, 对生产工艺、能耗及循环利用能力等甚少关注也难以把握, 绿色信贷事实上成了事后惩罚而非事前防范措施, 其可操作性及有效性大打折扣。由于目前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 国家都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银行针对各个行业细化绿色信贷标准短时间不能完成[4]。
3.相关的技术、人才不充足
由于绿色信贷刚刚兴起, 中国银行业缺乏专门的绿色信贷人才, 银行现有人士不了解绿色信贷的操作流程。
三、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1.建立配套的财税制度
国外的绿色信贷受到政府的支持, 政府在财政上也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我国也应该尽快建立与绿色信贷相配套的财税制度,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即税后优惠和财政补贴[5]。首先, 银行可以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 绿色制造等企业, 或是“两高企业”愿意用于替代能源、高能效和低排放新能源开放项目的提供绿色信贷, 其贷款利息可按一定比例减征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 而减征的比例或期限, 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其次, 由于银行推行绿色贷款, 提高了贷款审查的标准, 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从而降低银行参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而财政补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部分的损失。银行给符合绿色信贷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 国家财政可以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额与实际贷款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给予补贴, 保证银行的正常盈利水平, 同时对于银行提供绿色信贷产生的风险在贷款资金无法收回时, 国际财政对银行的这部分资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补贴。这样能够在绿色信贷刚起步时, 由国家、银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绿色信贷的风险, 降低了银行的负担, 推动绿色信贷的推行。
2.鼓励地方政府配合支持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的推行与银行、企业和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矛盾。以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来看,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东部地区的“两高”产业正逐渐向中西部转移, 而中西部也同时希望以此来加快自身的发展。目前政府仍然注重GDP发展数据, 这样必然会造成对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的忽视。因此在这些地区, 绿色信贷的推行必然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6], 如果强行推行绿色信贷, 那么许多以“两高”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在突然失去信贷支持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严峻的局面。因此, 我国应当制定与绿色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约束地方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同时要考虑地方政府推行绿色信贷的难处, 进行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又或者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制度中, 将环保指标纳入其考核指标体系, 以此恩威并施的鼓励地方政府配合绿色信贷的发展和推行。
3.制定相应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确保商业银行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根本保障, 国家应该尽早制定有关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 确认绿色信贷的法律地位。我国应该将社会责任明确写入法律责任内容, 使银行和企业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 明确其经营的目的都是盈利和社会责任的双赢[7]。当然, 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 可以适当的增加道义责任、社会责任的强化, 而法律责任相对弱化, 法律中多增加指导性规范、自愿性规范, 强制性规范相对少些。这样, 法律能够对银行业全力开展绿色信贷, 支持节能减排起到引导作用的同时, 对于无视社会责任和环境污染的企业和银行起到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低碳经济下的银行信贷战略调整[J].2007, (8) .
[2]赵红岩.论银行信贷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京华大学学报, 2001, (6) .
[3]李瑞红.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难在何处?[J].环境经济, 2009, (11) :45-47.
[4]刘美彦.发达国家政府激励机制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3) .
[5]潘爱建.构建财税对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J].地方财政研究, 2008, (5) :26-29.
[6]刘晓.浅析商业银行内在约束机制[J].金融与保险, 2008, (2) :88-89.
[7]刘亚民.对健全关键岗位监督约束机制的思考[J].管理论坛, 2009, (2) .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篇2
绿色信贷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绿色信贷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来说绿色信贷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其一,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模式,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其二,金融业应密切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无眼前利益”产业的发展,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促成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光大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并重,将促进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环境及社会风险防范作为信贷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致力于以信贷资源支持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以低碳金融助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据悉,光大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在加大力度压缩退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授信的同时,严格把控贷款业务的环保标准,将绿色信贷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截至2014年6月末,在环境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领域,该行用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司类贷款余额较2013年末提高近20%,达到389.03亿元。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要求,引导全行切实做好绿色信贷工作,有效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引发的信贷损失和不利影响,结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绿色信贷工作意见》,对其银行绿色信贷工作计划及开展有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管理,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根据总行领导分工及部门设置情况,调整充实“绿色信贷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序推进、持续落实银监会关于实施绿色信贷发展战略要求,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仪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积极投放到“三农”、社区、小微企业等绿色领域,努力推进地方经济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型。将“绿色信贷”写入本行《2014年信贷管理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列入全年信贷工作重点。总行领导在工作会议上强调绿色信贷的重要性,引导全行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从而自觉主动做好绿色信贷工作。明确全行2014年“绿色信贷”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着力压缩和清退不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客户贷款,全年无新增“两高一剩”行业客户。
二、加强制度管理,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一季度,总行要组织信贷前后台部门对本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不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制度规定条款进行修订,切实将节能减排与社会责任融入到本行信贷政策、信贷文化,要充分体现“绿色信贷”要求,根据行业分类实施差别化的行业信贷策略,实施行业客户名单管理,有效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信贷管理,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对相关不符合绿色信贷的行业实施严格的信贷审批授权管理,逐步通过行业授信控制比例管理、限额管理或行业信贷投放计划等手段,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促进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大落后产能退出力度,督促有关客户按照国家要求按计划淘汰落后产能。
三、加强流程管理,对绿色信贷准入严格把关守口全行绿色信贷工作要坚持引导与防堵两方面齐抓共管。一是坚持“绿色信贷”导向,以符合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求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建立绿色信贷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对节能减排项目在审批效率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切实为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需求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进一步做大本行与财政部门合作的“科好贷”信贷产品规模。二是严格信贷行业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对不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行业、客户,以及环保违法、违规的企业,总行审贷会将一律执行“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行业监测,积极防控化解风险和不利影响为提前防范相关行业发生的不利变化,总行风险管理部要牵头成立全行行业风险监测小组,对造船、钢贸、光伏、无纺布、汽车等重点行业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测,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全面分析仪征本地的行业贷款风险,按照科学审慎的要求,及时调整本行的行业信贷政策,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提高行业贷款风险管控的敏感性和有效性,以防进入渐变性的“产能过剩行业”,做到提前防控风险,严防接棒其他商业银行退出领域的风险。对于因淘汰落后产能给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五、统筹时间安排,推进绿色信贷工作有序开展,银行将全面贯彻绿色信贷理念,加强“绿色信贷”投放,积极支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在支持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强调,践行绿色信贷关键在于真正的行动。要使绿色信贷真正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把它融入到银行机构的信贷政策、标准和流程当中,就要把它纳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当中,要把它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要形成有效的监督和问责,要在源头上严格把关,在过程上严格监督,在结果上严格评估,在退出上主动稳妥。要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绿色信贷政策、信贷标准和信贷流程,要把绿色信贷融入到信贷产品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使绿色信贷能够真正生根落地、开花结果。要形成绿色信贷的有效机制,有专门的标准体系,有专门的信贷审批体系,有专门的风险防控体系,有专门的成本控制体系,有专门的激励约束问责体系,以及专门的培训和专业队伍。
王兆星还表示,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经济不能唱高调,不能喊口号。绿色信贷不是广告,不是宣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形象,绿色信贷是利国利民、利行利己的事情,是和我们每一家银行机构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甚至是健康、生命密切相关的。我们要从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待绿色信贷,要把绿色信贷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银行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建立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其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期货变化等有关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至少每两年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送自我评估报告。在绿色信贷组织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明确一名高管人员及牵头管理部门,配备相应资源,组织开展并归口管理绿色信贷各项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标识和统计制度,完善相关信贷管理系统;在授信流程中强化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管理。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篇3
摘 要:绿色信贷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文章阐述了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绿色信贷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以促进绿色信贷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银行业;绿色信贷;SWOT分析;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4-0129-02
1 绿色信贷的涵义
绿色信贷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原国家环保总局为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过度扩张,于2007年7月共同提出的一项信贷政策。严格要求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的项目和企业进行信贷限制,银行机构要将企业是否遵守环保法规作为审批贷款的必要条件。相关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获批准、环保设施未按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未通过环保验收而擅自投产的项目,及时公开通报查处情况,及时向银行机构反映企业的环保信息。银行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信息,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管理,对未通过环保设施验收和环评审批的项目,不得给予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
2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机构陆续开展绿色信贷,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典型做法。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6月底,21家主要银行机构环保与节能项目贷款余额达4.16万亿元,在全部各项贷款中占比6.43%。其中,工业节能与节水项目贷款余额为3 470.1亿元,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贷款余额为565.4亿元,节能服务贷款余额为349.3亿元,绿色交通项目贷款余额为1.98万亿元。
2.1 兴业银行成为绿色信贷的开拓者
作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参照赤道原则等国际先进理念,注重项目融资过程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帮助企业自觉管理、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大力践行绿色信贷,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和环境效益。在组织架构层面,2009年成立国内首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2012年升级为总行一级部门——可持续金融部,2013年定位更加聚焦,更名为“环境金融部”。
目前,环境金融部具备赤道原则审查、市场研究、项目融资、碳金融、技术服务五个专业团队。此外,还在全国各分行设立了环境金融中心,配置专职绿色金融产品经理。在业务流程和管理层面,建立健全相关业务制度,强化绿色信贷制度硬约束,引入成熟的分析工具、调查工具、风险监测工具,有效地提升了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层面,根据节能环保领域各细分行业的需求特征,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化、个性化的绿色信贷服务。在激励机制层面,对绿色金融业务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鼓励经营机构以租赁、信托、投行、理财等多种方式实施绿色信贷。在企业文化融合层面,积极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绿色信贷相互融合,积极践行绿色信贷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不断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截止2014年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近千家企业提供绿色信贷5 558亿元,余额达2 960亿元。据测算,所支持的上述项目可节约标准煤2 352万t/a,减排二氧化碳6 880万t/a,减排化学需氧量123万t/a,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 711万t/a,节水量26 229万t/a,节能减排量相当于10万辆出租车停驶33 a。
2.2 其他商业银行纷纷践行绿色信贷
中国工商银行坚持绿色银行长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绿色信贷。该行大力践行绿色运营,积极倡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实现自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致力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内在协调。探索绿色信贷的长效发展机制,实施绿色银行建设,在提高客户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该行在贷款审查中对企业清洁排放、能耗达标等进行严格审查,在信贷审批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环保违法、违规客户坚决实行信贷退出。截止2014年末,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5 980亿元。
光大银行积极遵循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要求,大力压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信贷的同时,严控信贷业务的环保标准,将绿色信贷作为重点业务发展。
截止2014年6月底,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领域,该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389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近20%。
实现较为可观的环保效益,经初步估算,共计节约标准煤31.74万t、减排二氧化碳72.96万t,节水1.74万t。
3 银行业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3.1.1 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经验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较高并且效益较好的商业银行已经分别在境内外上市。
银行业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已建立并不断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积极响应绿色信贷政策,主动变革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努力契合绿色信贷需求,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积累了一些适合国情的绿色信贷管理经验。
3.1.2 有较稳定的客户群体
商业银行作为实施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调节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使其获得了相应稳定的市场和客户群,满足了客户的实际需求,也为实施绿色信贷打下了良好基础。
3.2 劣势(Weaknesses)
3.2.1 运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兼顾企业、社会与环境三方效益上仍存在两难困境,从短期上看,实行绿色信贷会使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边际成本上升,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环境风险,从而银行利润也会随之下降。
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多以经济指标为主进行绩效考核,没有将环保效益考虑其中,而使绿色信贷在实践中面临执行力度不够、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3.2.2 缺乏具体的风险评级控制标准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仍只是被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没有主动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内部实施规则。在信用风险评级中没有充分将环境风险全面加以考虑,贷款审查没有充分重视环境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一些企业尽管污染排放量大,但因为其对地方经济的较大贡献而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仍能获得银行贷款。
3.2.3 缺乏绿色信贷专业人员
在目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项目节能行业政策、节能量测算、技术可行性及技术标准确定等方面还不熟悉,绿色信贷产品开发不充分。在与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中,商业银行对能效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判断很大程度要依靠国际金融公司技术团队的专业认定。银行的信贷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并不透彻,也没有接受专业指导和培训,无法高效进行项目实施和风险评价。
3.3 机遇(Opportunities)
3.3.1 实现经营战略转型
绿色信贷作为新兴领域,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开发绿色信贷相关产品,积极参与全球低碳市场业务,既可保持传统业务的稳定,又可积极拓展新兴绿色信贷业务领域,扩大中间业务范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
3.3.2 环保市场投资需求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约有3.4万亿元,其中,优先实施的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就达1.5万亿元。而且,国家已将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与环保投入的增加,给商业银行带来宝贵的市场机遇,尤其是大量的投资需求,将直接促进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
3.3.3 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①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将逐步提高,达到设施稳定运行和污水处置无害化的要求,并将适度增加财政补贴水平。
②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③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采购环保产品的比重。
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落实,不仅能有效提地高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还能培育更多新的商业模式,为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的转型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3.4 威胁(Threats)
3.4.1 金融同业竞争激烈
当今时代,商业银行面对来自国内外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发达国家绿色信贷起步早,其在绿色信贷理论及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综合实力和各方面业务基础也大大领先于我国金融机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不懈努力,争取早日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同业竞争中赢得领先地位。
3.4.2 法律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银行业绿色信贷有一定进展,但是整体上仍然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与制度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银行业核心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但是,随着绿色信贷迅速发展,现有法律体系对绿色信贷政策的保障和支撑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急需出台更符合绿色信贷发展需要的法规与制度。
3.4.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较大,产业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提高,企业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领域的信贷风险将更加突出。而以上行业集中了大量的银行信贷,如何规避环境风险,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均锋.以绿色信贷助推经济转型[J].中国金融,2014,(15).
[2] 李岩松.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分析 篇4
国内银行业有关于绿色金融的实践起步较晚, 经验较少, 不过近几年发展迅速。政府层面上, 中国人民银行、环境保护部、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共同构建环保信息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行业指南。环境保护部将所有企业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信息交到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把信息写入企业征信的管理系统, 银监会负责把环境违法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层面上, 目前绿色信贷发展得比较突出的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兴业银行等4家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把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文化、信贷管理、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之中,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兴业银行是我国首家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 截至2012年10月末, 兴业银行共对718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 所涉项目总投资高达9884亿元, 其支持的绿色金融项目可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618.55万吨。
一、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绿色信贷在部分商业银行得到较好的实践, 但是绿色信贷在全银行业范围内推进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 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 激励机制运行不顺畅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绿色信贷政策落地的保障, 它使银行和企业在绿色信贷时都“有利可图”。目前, 我国有关于绿色信贷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有所欠缺, 仅仅有《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并不强烈, 环境污染风险也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着, 污染企业并不完全承担其所带来的成本, 企业缺乏节能环保的激励。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自然不愿意承受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成本而导致其无力偿贷的风险, 从而缺乏推行绿色信贷的动力。
(二) 企业对环保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环保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 虽然我国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机制有较大进展。然而, 其环保信息披露机制还是非常的不完善, 存在着如信息披露的形式、内容不规范、缺乏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审核程序还没有完全建立和信息披露的有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可以得到的信息数据库中不能完全反应污染企业的环保违法记录, 不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 使得信息完整性得到不保障, 从而导致核查成本过高。而且, 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环保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遗漏, 各商业银行也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再次, 绿色信贷的实施缺乏具体规则, 《意见》中并没有给出绿色信贷相关的评估细则。环保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大降低绿色信贷业务的可操作性。
(三) 商业银行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有银行向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发放贷款, 损害了其声誉, 部分银行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将会对其社会自身长远利益造成损害。大部分银行将推行绿色信贷看成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相应的活动, 并非核心的商业运营元素。目前仅仅有少数银行在其年报中有社会责任相关的简单报告, 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利益的认识。
(四) 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创新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缺乏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创新的重要问题, 在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现象。虽然在这些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 如商业银行在低碳的信贷方式上的创新、开发了有关于低碳的信托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可是从总体上看, 我国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仍然明显落后于国际银行。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单一, 主要集中在附加值低和下游的环节, 对于二级市场交易、项目咨询以及相关延伸金融产品开发还是较少。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国内碳市场的潜力不相符,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
(五) 专业人才和知识的支持有限
我国商业银行在引进国际相关标准原则相对比较晚, 对于赤道原则等国际管理和规则的了解并不深, 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系统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制度, 非常缺乏相关政策分析、环境知识、了解国家政策和环保领域、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以及专业环境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又由于专门绿色信贷人才的缺乏, 银行并不了解绿色信贷的操作流程/操作性低下。在我国, 环境金融、环境经济学科仍然是新兴学科, 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少, 相关人才的紧缺是阻碍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重要因素之一。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一) 完善绿色信贷的法律体系, 建立起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 存在不少的空白, 不利于有效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政府有必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 引导企业考虑长远的利益, 考虑污染对其经营、社会声誉等造成的负面影响, 把节能环保作为其保持核心竞争力、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适时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部门监督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评价。对于投放在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贷款额比例较高的银行应表扬奖励, 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研发, 批评处罚大量贷款投放给环境违法型企业的商业银行。
(二) 建立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是法规依据。为此, 适时修订《会计法》, 加入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等内容, 以法律形式这最强有力手段将其付诸实施。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要素中加入涉及环境核算的内容, 防止企业和有关部门的短期行为, 同时规范环境会计的工作。同时, 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应向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提供收集的企业环境信息, 并将其定期或者不定期上报给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各级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申请, 加强授信管理, 促进污染减排。要促进商业银行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 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各机构应加强内部门的信息收集与报送工作, 尽可能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三) 营造绿色信贷文化, 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 地方政府应把地区环境指标作为其绩效考核指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要加大建设党风廉政, 严肃处理包庇环境违法企业、贪污腐败的行为, 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再次, 政府应该加大绿色信贷和环境保护的宣传, 使广大企业和公众得到普遍的认知, 使绿色信贷的理念深入人心。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其长远利益有莫大帮助, 一方面, 银行建立和提高信誉的基础是履行社会责任, 有助于提高其经营业绩和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降低其成本。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通常会对具有良好声誉、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认可, 从而降低其接受监管的成本。
(四) 积极探索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创新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绿色信贷项目的研究, 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力度, 从而开发出绿色信贷的新型产品,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这些新型产品的运用, 从而为企业提供支持, 实现企业、社会和自身的利益。在中间业务的创新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中间业务的创新, 优先发展跟绿色相关的理财产品业务, 发展绿色融资担保、交易代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务, 从而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
(五) 建立人才储备培养机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的理念。目前商业银行十分缺乏具备金融、法律、外语、化工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 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迅速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应采取组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 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低碳专业技能, 并对客户经理不断进行绿色信贷培训。同时, 商业银行应该吸纳具有绿色专业技能的相关人才, 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
摘要:目前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问题等日益突出, 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国际大势所趋。论文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 从激励机制、环保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感、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和人才储备等五个方面深入研讨我国发展绿色信贷存在的阻碍因素, 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雷立钧, 高红用.绿色金融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践的现状及趋势[J].投资研究, 2009 (03) .
[2]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 2010 (08) .
[3]杨萍, 徐枫.广东新能源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4]杨晶.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2 (08) .
绿色信贷严控双高企业 篇5
“我们公司被列入黑名单已经是‘家喻户晓’了。”8月3日上午10时,兰州九州乳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先生在听到记者说出“首批污染企业”后,立即调侃了一句。
据王先生介绍,大约一个月前,兰州九州乳业有限公司接受了一次突查。经过当地环保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检查,该公司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废水超标排放,对当地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被列入首批环境违法企业名单。随后,环保总局责令其停产整治。
王先生告诉记者,在停产整治过程中,他们公司得不到任何机构的贷款。他说,8月中旬,公司的污水处理设施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在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就可以恢复贷款资格。
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通报了第一批蚌埠农药厂等30家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兰州九州乳业有限公司也被列入其中。
此前,在7月中旬,上述三部门曾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下称《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本报记者于佳莉
三部门力推绿色信贷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网站发布的信息,7月30日,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称,今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发布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而“绿色信贷”便是在此基础上正式出台的政策。
与之前措施相比,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环保信息,从原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形成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扩大到包括企业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情况、现有企业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以及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奖励等信息,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即建立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交换信息。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环境政策处处长原庆丹认为,建立三部门间合作的信息联动机制必不可少。
另外,银监会的加盟,将极为有利于把商业银行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潘岳说,对于当前水污染事件集中爆发的趋势,“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力的措施,但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还是不能根本遏制污染恶化的趋势,需要更多地结合经济杠杆的力量。200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9%,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六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则占工业能耗的70%。2007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0.1%,高于工业1.6个百分点。增加这些行业的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甚至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是遏制其投资冲动的紧迫要求。
此次三大部门联手推出绿色信贷机制将大大增加违法排污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从资金链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经济杠杆引导环保
“国家颁布这个政策值得肯定。”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向本报记者表示,《意见》的出台将会驱动 “双高”企业自主加入到节能减排行列中来。他说,在日本重工业区,以前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双高”企业,当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治理。“国外衡量一个企业运营状况,不仅仅是通过利润指标,还包括公司行为对环境、社会造成的影响,如今后者变得越来越重要。”
潘岳在媒体通报会上介绍说,绿色信贷已经是国际潮流。截至2006年11月,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至少 43家大型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经济杠杆就是指政府主要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自愿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对污染进行治理。和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手段具有节省行政成本、优化资金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等多项优点。
针对这次绿色信贷机制,国家环保局环境政策处聂春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该企业不属于淘汰类企业,符合国家产业规定,废水排放和处理达到环保标准,都可以继续向银行贷款。“没有具体时间限制,视各地情况而定。”
此外,潘岳还表示,继绿色信贷之后,环保总局还将联合财政部、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就绿色财税、绿色保险、绿色证券进行政策研究与试验,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考验银行业社会责任
在目前的贷款操作上,金融机构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财务指标以及经营状况,对企业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几乎不纳入考虑范围内。袁钢明认为,此次绿色信贷的关键点在于金融机构,如果金融机构能“把住关”,让“双高”企业“断奶”,绿色信贷必将顺利推行。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金融部门专家王君对媒体表示,商业银行大多受利益驱动,信贷经理都想把资金贷出去,甚至很多“双高”企业的成长资金大多数来自银行。
截至2007年3月底,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的贷款额度高达13326.39亿元,占其全部贷款余额11%。
如何使金融机构做到每一笔贷出的款项都是“绿色”的?这是很多人的担忧。
“以前,企业是否通过环评也是作为贷款依据之一,没有环保审批根本不能立项。”中国光大银行宣传部工作人员赵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只不过现在这项政策的出台更加强化了银行绿色信贷的力度。
他认为,光大银行肯定会按照银监会的要求,以风险控制部、审批部为主,制定一些可细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对已经授信贷款的、属于“双高”性质的企业,他们将考虑作出相应调整,比如回收授信协议等。
袁钢明表示,让银行认识到贷款给“双高”企业的风险性非常重要。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政策限制,比如不能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补贴等等。让金融机构明白“若不实行‘绿色信贷’,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此外,银行具体执行信贷环保审查程序,也需要有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
其实,在“绿色信贷”新规贯彻执行中,银行业本身也面临社会责任的考验。
“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把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大措施。”《意见》对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此,潘岳向媒体作了详细介绍,银监会将向各大商业银行公布国家环保总局处罚的企业名单和“流域限批”的名单,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这些企业和区域的贷款。银监会还将在近期组织对因企业环境违法问题造成的不良贷款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对未能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区域限批”的地区,将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该地区的贷款结构;对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地区,将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搞好贷款服务。
链接:
国家环保总局向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
通报的30家环境违法企业名单
1.河南商丘虞城县科迪食品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2.河北省沧州市泰华纸业有限公司
3.辽宁阜新杰生铜业公司
4.安徽蚌埠农药厂
5.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兴太纸业
6.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
7.吉林农安县农安镇淞泉酒厂
8.吉林省华金纸业有限公司
9.吉林福敦木业有限公司
10.吉林敦化长龙造纸厂
11.黑龙江佳木斯艺洋纸业有限公司
12.黑龙江佳木斯鼎新复合纸厂
13.黑龙江佳木斯馥华纸业有限公司
14.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富强
福利造纸厂
15.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幸福造纸厂
16.黑龙江大庆春江有限公司
17.黑龙江大庆虹桥纸业有限公司
18.黑龙江佳木斯莲江口造纸厂
19.山西襄汾县星源集团焦化有限公司
20.山西新绛县双人药业有限公司
21.山西晋韵钢铁有限公司
22.甘肃兰州九州乳业有限公司
23.内蒙古金川保健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24.安徽运漕酒厂
25.安徽巢湖西凉山镇常林造纸厂
26.安徽铜陵铜官山化工有限公司
27.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乡
造纸厂
28.四川鼎金焦化有限责任公司
29.河北省沧州市河北小洋人乳品
有限公司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篇6
一、河北张家口绿色小额信贷需求现状调研
此次调研, 我们以张家口市崇礼县、张北县和万全县为例, 结合机构走访、群众采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行。期间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287份。团队研究决定, 主要把调研地点放在河北张家口市三县 (崇礼县、张北县和万全县) 的农村地区。一方面张家口地区是河北省落后地区, 多是山区, 农民较贫困, 符合绿色小额贷款中的扶贫条件;另一方面是张家口山区多风, 对环保型能源的使用比较成熟, 尤其是风能, 建立了很多储备风能的基础设施。所选三个县都是风能和太阳能使用较多的地区。
目前,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虽然在推动农村信贷资金运用多元化、改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仍然难以满足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资金需求大, 有效资金来源匮乏, 对于小额信贷尤其是绿色小额信贷认识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我们从绿色小额信贷涉及用户、信贷用途、借款现状等方面对绿色小额信贷发展现状进行以下了研究和分析。
(一) 农民对于小额资金的需求
对农民小额资金需求的调研中, 72.82%的农民有小额资金需求, 农民生产上缺乏资金, 在开展农作物高科技自动化种植、发展有机农产品、扩大太阳能板的使用、开发利用风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 农户在发展农村经济是面临一定程度的小额资金短缺的现象, 这也反映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生活改善方面, 绿色小额信贷的资金补充作用亟待开发。
(二) 涉及绿色小额信贷的用户
在被调查的农民中, 其小额信贷需求涉及绿色的占比60.82%, 这初步反映了农民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及需求较大。农民的绿色小额信贷需求多是用于发展科技种植、风能开发、太阳能板发展等方面。这也反映了绿色小额信贷在满足农民发展农业, 改善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更反映了促进绿色小额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
(三) 农民对绿色小额信贷的认识情况
这部分调研主要调查农户对于绿色小额贷款这一概念是否有认识。由于这项业务在国内开展较少, 所以我们把其认识扩大到环保、低碳的层面上来。看农民是否知道这类贷款的概念和特点, 以及其低息性、政府支持性的特征。
调研发现, 对绿色小额信贷认识问题中, 只有2.44%的被调查者对绿色小额信贷十分了解, 22.31%比较了解, 而不了解绿色小额信贷的占比75.26%, 由此可见进行绿色小额信贷在农民这一主要应用群体中的普及度及认知度比较低, 所以加强宣传力度, 增加认知度是发展绿色小额信贷的首要任务。
(四) 绿色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途径
我们针对张家口市的独特地貌及地理特征设置了沼气能源使用、太阳能使用、风能开发使用及有机农产品开发这四个选项, 具体数据如下:沼气能源使用占比27.3%, 太阳能使用29.1%, 风能开发使用9.2%, 有机农产品开发34.4%。
张家口风能的使用没能在农村里普及, 风能应用的比例较小。进而,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张家口地区的农民在绿色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上, 并没有完全利用自身地区优势, 没有高效合理的应用信贷资金发展地区农业经济。这反映了张家口地区的绿色小额信贷发展还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指导和帮扶,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政策性优势指导小额信贷的合理使用方向, 指导推荐张家口地区农户发展风能的开发和利用, 并予以信贷支持。
(五) 绿色小额信贷金额的占比情况
图表反映, 绿色小额信贷资金占比中, 资金需求占比最高的是5万元至10万元, 比重为39.43%。而10万元至20万元的资金需求占比只有9.12%, 占比最低。这也反映了农民进行绿色小额信贷资金数额多倾向于小量数额, 同时显现了农民贷款的保守需求度及力求稳健借贷的贷款心理。另一方面, 小额的资金借贷数额的占比情况也可以为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合理的绿色小额信贷提供了额度借鉴。
(六) 农民资金需求的解决途径
大部分农民的小额信贷资金需求是通过向亲戚借款等自筹方式解决的, 比重为42.4%。其次是通过农村信用社等乡镇银行及商业银行来实现资金借贷的, 比重各自为27.3%和13.2%。农村信用社受其在农村普及度较高的影响, 在农村借贷中占比重相对较高, 而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政策及地位的特殊性, 基本不对私借贷, 所以比例极少。同时, 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小额资金借贷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 仍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拓宽小额借贷业务。
(七) 绿色小额信贷的借款利率
大部分农民获得小额信贷资金的利率集中在6%-10%, 这个利率水平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是比较高的。而0%-3%的真正意义上的低息只占到11.11%。较高的借贷利息率, 也成为阻挡农民进行小额借贷的主要障碍之一。小额信贷借款利率未能真正做到低息,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额信贷的发展。
(八) 农户借贷是否有还款困难
在还款问题上, 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困难不太大, 所以关于农民的还款问题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只要相关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 农民的信用还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二、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小额信贷是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者提供的信贷业务, 在我国提供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三类机构由于机构性质和经营项目不同, 贷款瞄准对象存在差异, 面对农村不同的收入群体, 信息不对称分布导致借款人类型混同, 从而难以实现机构目标。我们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在支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 商业性金融机构难以适应其特点
按照传统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理论, 穷人信用很差且没有担保, 违约概率偏高,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都不愿进入小额信贷领域, 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 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逐利的动机下纷纷撤离农村小额信贷领域。另一方面, 四大商业性银行在城市中的业务已经使其获得相当大的利润, 且利润相对稳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它拓宽城市业务而远离小额信贷领域。所以, 商业性金融机构始终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其营利性难以适应绿色小额信贷低息无息性和扶贫援助性, 这便造成了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政策性金融支持方面的天生弊端。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性质制约——张家口分行贷款实际情况分析
农村金融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指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主要致力于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与传统商业银行等营利性机构不同, 它所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为我们研究绿色小额信贷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文调研了的张家口分行的实际情况, 数据显示, 截止2015年末张家口农业发展银行现贷款余额36亿元人民币, 其中500万元以下共12笔贷款, 总额4800万元;500万元至1000万元贷款, 近25笔, 总额共18750万元;1000万元至5000万元近30笔, 总额近10.5亿;5000万元以上贷款笔数最多, 接近45笔, 总额共231450万元, 可以看出, 分行单笔金额5千万元以上的贷款占全部贷款金额的比重较大。这也反映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发展促进, 致力于服务整个农村经济, 主要立足于大型机构或企业提供大额的信贷服务。
而农户贷款额度低, 群体大, 管理相对困难, 管理成本高这些显著的特征, 使得农业发展银行并不面向农户个人及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这也反映出农业发展银行虽然主体立足于服务农村经济, 但对于农村小体系经济发展并未起到其应发挥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绿色小额信贷的可行性分析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保障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特殊制度安排。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样具有融资性和有偿性, 但它侧重的方面应该是对弱势经济体政策性和优惠性。在我国, 通过政策性金融引导农村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是必要的, 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绿色小额信贷资金投放, 间接地吸引和带动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绿色生态环保产业的放款,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首倡性、引导性功能, 形成乘数效应, 以较少的资金推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小额信贷领域, 进而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综合分析绿色小额信贷、商业性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 我们得出, 作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代表——农业发展银行对于农村绿色小额信贷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政治、金融以及政策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促进农村地区绿色发展, 推动张家口地区风能利用等方面, 张家口农业发展银行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绿色小额信贷的优势, 并在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上积累一定的积极经验, 弥补当今绿色小额信贷发展在我国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曙光, 乔郁.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67.
[2]王卉彤.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J].上海金融, 2006 (06) :29-31.
[3]胡蓉.国际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期货, 2013.
[4]张燕, 庞标丹, 侯娟.绿色小额信贷: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路径探析[J].武汉金融, 2011 (02) :32-35.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篇7
2007年7月份, 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法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作为主要手段来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但是银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寻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 在还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下, 要其自觉严格地遵守绿色信贷的条约, 并非易事。虽然我国绿色信贷已经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进展, 但是许多银行并未积极响应绿色信贷的要求, 严格控制对不符合污染排放企业的贷款,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
《意见》发布后, 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 对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责令各家分行要把环保合规和“绿色信贷”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 全面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2008年10月, 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 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并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 如能效贷款, 还制订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信用业务准入标准》及严格的信用审批制度。
从现有我国学者的研究来看, 研究绿色信贷是最近10年才展开的, 研究成果少并且大部分研究分析层面低。从分析方法上, 曹洪军和陈好孟 (2010) , 李新和程会强 (2008) , 张秀生和李子明 (2009) 都运用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当人们进行博弈时, 并非都像理论分析中那样具有完全理性。而现实中博弈双方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一方面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人或多或少存在投机因素。因此, 参与人更多的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博弈过程。演化博弈论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 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认为现实中个体并不是行为最优化, 个体的决策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相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来实现的。
二、模型建立
(一)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演化博弈论是把博弈理论分析与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论, 它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 以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 合理解释了博弈行为的进化过程, 并揭示了博弈各方并不一定具有完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 也不一定能采用完全理性条件下的最优策略。
演化博弈论认为, 博弈中的博弈者有学习进化能力, 能根据经验, 通过模仿、学习和突变等动态过程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 博弈者的学习和进化是可以导向均衡的。通过这种长期的模仿和改进, 所有的博弈方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的策略, 即“演化稳定策略”ESS。
(二) ESS (稳定演化策略)
ESS是在研究生态现象时提出来的。每一种群的行为都程式化为一个策略, 所以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的所有种群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群体,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进行博弈。考虑K个相互博弈的种群, 每个种群k (k=1, 2, ..., K) 有N个策略, 对应的N维向量集为:
具有该形式的向量rk表示种群k的任一个个体的混合策略, 而具有该形式的向量SK表示种群k中采用每种策略的个体在该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演化博弈论用每个种群的适应度作为支付来描述博弈策略, 个体的适应度是个体策略和当前状态的函数。适应度函数可以记成f (r, s) = (f1 (r1, s) , f2 (r2, s) , ..., fk (rk, s) ) 。假设该函数的第一个变量为线性函数, 并且对于第二个变量s∈S是连续可导的。
(三) 银行与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
由于银行和企业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 污染企业可能治污也可能不治污, 而商业银行对污染企业是否会采取治污却不知道, 只能根据环保局或者其他信息渠道来获得信息, 作为贷款与否的判断依据。因此, 根据银行和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分类, 污染企业可以分为:治污企业;不治污企业。另外, 银行的行为可以分为:提供贷款;不提供贷款。
由此可以得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矩阵, 如下所示:
其中:R为污染企业获取贷款后带来的经济效益;R1为污染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经济效益;C1为治理污染多花费的成本;F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的损失;BR1为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的经营收益;BR2为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BC1为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BC2银行不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受到的经营损失。
设p表示污染企业群体中采取治污的企业比例, q表示商业银行群体中采取贷款的银行比例, 则状态s{ (s11, s12) , (s21, s22) }={ (p, 1-p) , (q, 1-q) }可用区域[0, 1]×[0, 1]上的一点 (p, q) 来描述, (p, q) 反应了信贷行为演化的状态。r1= (1, 0) 表示污染企业以概率1选择治污, r2= (1, 0) 表示企业以概率1选择不治污。由博弈矩阵得到污染企业治污的适应度 (支付) 为:f1 (r1, s) =q (R-C1) + (1-q) (R1-C1) ;污染企业采取不治污的适应度为:f1 (r1, s) =q (R-F) + (1-q) (R1-F) ;平均适应度为:f1 (p, s) =pf1 (r1, s) + (1-p) f1 (r2, s) 。
类似可以得到商业银行采取贷款的适应度为:f2 (r1, s) =p BR1+ (1-p) (BR2-BC1) , 采取不贷款的适应度为:f2 (r2, s) =-p BC2- (1-p) BC2, 平均适应度为:f2 (q, s) =qf2 (r1, s) + (1-q) f2 (r2, s) 。
假设群体中采取某个策略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的增长等于该策略相对应的适应度, 只要一个策略的适应度比群体的平均适应度高, 采用该策略的个体数就会发展。因此采取治污的污染企业的比例增长率为:采取贷款的银行的比例增长率为:即
三、模型分析
(一) 银行与污染企业之间信贷行为的动态演化
银行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的演化可用式⑴和式⑵组成的系统来描述。对于一个由微分方程系统描述的群体动态, 其均衡点的稳定性可以由该系统得到的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分析得到。
上述系统的雅可比矩阵为:
根据局部稳定分析法对五个均衡点进行稳定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5个局部均衡点中只有2个是ESS稳定, 第一个均衡点在p=0, q=1, 即发生在污染企业不治污, 但是银行提供贷款的情况;另一个均衡点在p=1, q=1, 即发生在污染企业治污, 并且银行提供贷款的情况。另外系统还有两个不平衡点p=0, q=0和p=1, q=0以及鞍点 (此时鞍点为一条直线) 。根据局部均衡分析结果, 画出系统的相图, 如图1所示。
上图描述了污染企业与银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由不稳定点p=0, q=0和p=1, q=0及稳定点p=1, q=1鞍线连成的线可以看成是系统收敛于不同状BR2-BR1-BC1态的临界线。初始状态在折线右边的G区域内的点, 系统将收敛于ESS均衡点 (1, 1) , 即所有企业都选择治污, 银行选择贷款。当初始状态在折线左边的H区域内的点, 系统将收敛于ESS均衡点 (0, 1) 点, 即所有企业都选择不治污, 并且银行选择贷款。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根据初始条件的不同, 信贷行为的长期演化结果将会不同。一种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 另一种则是我们所不期望看到的结果。
(二) 银行与污染企业信贷的控制因素分析
如果市场的初始条件 (p0, q0) 是随机的, 并且分布在平面Q={ (p, q) , 0≤p, q≤1}内 (如图1所示) , 通过调整参数的值来使鞍点的位置向左移动, 使得区域G的面积扩大, 使得趋向于均衡点 (1, 1) 的点更多。下面分别讨论各个参数值的变化对系统演变的影响:
鞍线为, 因此可以降低BR2或BC2, 也可以增加BC1或BR1。即可以采取降低银行对不治污企业发放贷款后的经营收益, 或者降低银行不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受到的经营损失;也可以增加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 或者银行对治污企业发放贷款的经营收益。
BR2与BR1, 一般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贷款利息。银行可以通过开辟其他投资渠道与创新金融产品, 来降低银行不贷款给企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损失BC2, 另外当不治污的污染企业被查处, 可以对贷款给该企业的银行进行相应的处罚以增加银行贷款给不治污企业的风险成本BC2。
(三) 博弈的进一步讨论
由于企业治污的成本远远大于企业不治污收到惩罚的成本, 所以污染企业总是趋于不治污。另外, 银行不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利益主体, 并总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若要银行坚决执行绿色信贷存在困难。要使银行积极响应绿色信贷的政策, 必须改变银行的支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找到最优的激励机制。
如果政府规定银行若贷款给污染企业, 则污染企业最后造成的污染必须由银行来治理;在此支付下银行与污染企业可建立如表2博弈模型:
从博弈模型中可以看到, 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 银行对其发行贷款, 银行可以获得的收益为BR1, 若银行不贷款, 企业可以从其他融资渠道获得, 银行会损失BC2。所以银行最优的策略就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污, 银行贷款给企业, 一方面要承担企业被查处时造成的经济损失, 包括利息和收不回的本金;另一方面银行还得承担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需要的治理成本C1, 一般治理成本都比较大, 远远超过企业被查处的成本F, 所以污染企业不治污时, 银行贷款的风险大大增加, 银行贷款的意愿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 当BR2-BC1-C1≤-BC2时, 银行趋于不贷款。
四、政策与建议
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 也是环境保护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本文在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等外部惩戒和约束的条件下, 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对不确定性条件下, 绿色信贷行为主体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对博弈模型的分析, 笔者认为完善对银行绿色信贷交易激励约束是构建绿色信贷交易机制的主要内容, 与污染企业相比, 对银行实施严厉监督和约束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措施对绿色信贷执行较好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通过惩戒不遵循绿色贷款规则的银行, 并在银行内部落实绿色信贷问责制度。
摘要: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 也是环境保护方面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绿色信贷行为主体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选择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在缺乏外部约束的条件下, 银企间容易达成合谋;强化对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和完善对银行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是完善绿色交易行为的主要内容。与污染企业相比, 对银行实施严厉监督和约束更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色信贷,演化博弈,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曹洪军, 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17-22
[2]潘岳.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绿色信贷阶段进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 (6) :52-53
[3]李新, 程会强.博弈模型在绿色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 2008 (5) :108-109
[4]张秀生, 李子明.“绿色信贷”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 2009 (3) :87-90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 篇8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贷后管理
一、风险监控的机制研究
风险监控工作是在及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信贷业务风险信息的基础上, 识别、评估业务风险并进行风险提示和控制, 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本文主要从风险监控的内容、风险信息的类别、风险信息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讨论。
1. 关于风险监控的核心指标——以什么指标反映客户风险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交易对方违约或不能履行其合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另外, 信用风险也包括由于债务人信用评级的降低而导致债务市场价值下降 (对持有人而言则是其债权市场价值下降) 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对银行的授信业务的风险监控工作中, 一般所指的信用风险是客户违约的可能性。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采用违约概率 (PD) 、违约损失率 (LGD) 、风险暴露 (EAD) 、预期损失 (EL) 、非预期损失 (UL) 等风险因素来计量信用风险。在实际操作中, 客户的相关风险信息录入系统后, 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客户或债项风险的相关指标。例如, 在建设银行, 计量客户风险采用违约概率作为核心指标;计量债项风险采用债项的预期损失率作为核心指标。但是, 在实际的风险监控工作中, 常会遇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困难:其一, 由于客户的风险由系统模型计量, 而系统模型对风险监控人员来说是黑匣子。在系统计量出结果前, 风险监控人员难以判断某一项风险因素对客户风险的影响程度。其二, 客户信用评级的频率是每一年评级一次。债项评级的频率虽然是每季度全面评级一次。但债项评级的基础也以客户评级为基础 (EL=PD×LGD) 。风险的计量与风险监控工作的频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
因此, 仅仅监测PD、EL的变化情况是不足的。在风险监控工作中, 需要找到代表代表违约可能性的相对直观、明确的、关键的监控指标。从本质而言, 影响客户违约可能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客户有没有能力还款 (还款能力) , 二是客户愿不愿意还款 (还款意愿) , 三是客户是否可以不还款 (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失效) 。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客户的还款能力。
2. 关于风险信息——影响客户风险的因素
要分析对客户还款能力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 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五种竞争力模型以及价值链模型我们知道, 影响客户竞争能力有三个层面的信息, 一是所在国家或区域的生产要素,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需求条件,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二是企业的竞争环境中的供应商的谈判力量、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客户谈判能力、新加入者的威胁、与现有竞争对手竞争等;三是企业自身层面的公司采购、运作、营销与销售、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 以及基本建设 (财务、企划)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后勤等执行性活动。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更是列出了影响贷款风险的近200条风险提示。
结合风险监控工作的实际, 在这里将影响客户还款能力的因素的分为四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信息, 包括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二是竞争层面的信息, 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等的相关信息;三是集团层面的信息, 企业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其他关联企业的信息等;四是企业层面的信息, 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财务政策等。而且, 四类信息存在着影响关系。例如, 某一项产业政策的出台虽然对企业没有直接的影响, 但可能对企业的上游企业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客户的成本, 最终影响客户的还款能力。
3. 关于风险监控机制——如何开展风险监控工作
我们认为, 一个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应包括风险监测、识别、评估、分类认定并设定跟踪频率、持续跟踪等。
在风险监控工作中, 需要关注的有, 在风险监测阶段, 由于风险信息的类别非常多, 如何多渠道收集信息是风险监测难点和重点。在风险识别和评估阶段。风险信息出现后, 除政府机构的处罚、机器设备的较大故障等突发性事件外, 在大多情况下不会立即对客户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 从风险信息的出现到客户还款能力受影响, 存在一定的“滞延”效应。例如, 在出现客户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因素后, 如果客户的原材料库存比较充足, 在库存原材料耗尽之前, 尚不会影响客户的现金流量, 不会影响到客户的还款能力。因此, 只有对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提前评估, 才能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在风险分类认定并设定跟踪频率、持续跟踪阶段, 由于风险因素对客户还款能力影响的“滞延”效应, 在分类认定的同时, 必须设定跟踪监测的频率 (目前无论客户, 一般按季进行跟踪、检查) , 并按此进行持续的跟踪。
二、关于风险监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 再结合银行工作中的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关于贷后管理及风险监测人员
目前, 贷后管理工作主要由客户经理承担。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客户经理贷后管理、风险监控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首先是由于激励约束机制的导向, 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风险监控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在当前的经营环境和同业竞争的情况下, 各级行发展的压力都比较大。对客户经理而言, 他们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各项发展指标上, 多营销客户、多发放贷款, 就能实现较高的绩效收入。虽然总、分行在KPI考核中增加了资产质量相关指标, 但缺乏贷后管理的相关考核指标。再次, 当前客户经理素质难以达到贷后管理、风险监控工作的要求。其一, 风险监控工作需要收集宏观层面、竞争层面、集团层面、客户层面的信息, 信息来源多, 渠道广泛, 由客户经理收集所有的风险信息, 难度较大, 也会存在重复劳动的情况 (例如同一行业、区域的风险信息) ;其二, 在风险监控工作中, 需要监控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对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客户经理难以胜任。
为此, 作者建议:第一, 在各层级成立风险信息收集团队,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信息收集平台。在总行和一级分行均成立风险信息收集团队, 收集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和政策、竞争环境、集团客户等信息;由客户经理收集客户信息、集团信息以及竞争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 可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和效果, 减少重复劳动。同时, 这些信息也可作为制定授信政策、贷前风险评价和项目评估的依据和基础。第二, 在各层级成立信贷风险分析师团队, 提高风险评估的质量。在总行和一级分行均成立信贷风险分析师团队, 一是根据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对行业、区域等的风险进行分析, 为贷后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二是对金额较大的客户, 在风险信号出现后, 组织进行风险评估并设定监控频率, 在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的同时, 为风险化解赢得时间, 降低风险损失;三是对客户经理贷后风险评估的结论进行审查、确认。
2. 关于风险监控系统
为确保风险监控工作的效率, 应有功能健全、强大的风险监控系统, 为风险监控工作提供支撑。风险监控系统的应能够做到:第一, 作为风险信息库, 应允许各级风险信息的收集人员录入风险信息, 并能够实现风险信息与客户的关联。例如, 当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出台后, 总行信息收集人员可录入系统, 而系统根据出口退税涉及的行业、产品, 筛选出受影响的客户, 再提示风险监测、评估人员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对于由于信息录入错误没有筛选出来的客户, 允许风险监测人员人工调整。第二, 作为风险监控的系统, 应具有一定的分析功能。例如, 应定期筛选出财务指标下滑的客户 (例如销售收入下降1 0%以上, 应收账款上升1 0%以上, 出现亏损、经营现金流量出现负数的客户) , 提示监控人员、评估人员进行监控和评估。而且, 若财务指标下滑的客户集中在某一个区域或行业, 应对行业和区域进行提示, 并作为制定授信政策依据。第三, 作为风险监控的工具, 应能够在流程上实现风险监控工作。例如, 风险监测人员监测到客户风险信息后, 录入系统;系统提示风险评估分析人员进行分析评估, 开展实时分类, 并设定风险监控频率;按照设定的频率, 定期提示风险监测人员收集相关信息, 开展持续跟踪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Sound 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Valuation for Loans’
【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推荐阅读:
绿色经济需要绿色信贷08-09
银行绿色信贷10-02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探究06-10
巩义联社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信贷09-25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10-24
消费信贷现状分析09-04
汽车信贷市场结构分析05-22
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分析11-09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05-15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