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2024-10-02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共11篇)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1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 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诺斯在《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中认为, 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

对于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而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现行的小额信贷制度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进行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认为, 结合制度变迁理论, 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改革应该以现行制度的非均衡为出发点, 通过调整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供给以满足制度需求, 从而实现新的制度均衡。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概况

小额信贷 (microfinance) 是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 根据项目组成联保小组, 主要提供小额、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 以不需要担保和抵押的、分期偿还的方式为分散的农业低收入群体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信贷服务 (附加技术服务、信息服务) 。它通过直接向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信贷, 达到千千万万个低收入者获得自我就业和发展机会, 同时使小额信贷机构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

国际上提供这种金融服务的机构既有政府组织, 也有非政府组织, 既有大型商业银行, 也有储蓄信贷社、信用合作社等小型金融机构, 既有银行机构, 也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有国际金融组织参与, 也有民间团体介入。小额信贷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一是低收入阶层是自然存在的而且分布比较分散。二是对这类群体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无偿救助, 需要通过信贷扶持, 帮助其培养和建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三是这类群体获取贷款的条件和能力不足, 一般不具备抵押担保实力。因此, 小额信贷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国际机构资助为资金来源, 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第二类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 以政府机构和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第三类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 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主要由农信社基于农户的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和担保的贷款, 具体额度由各地农信社、县 (市) 联社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的实际状况、农户生产经营的收入等具体确定。

二、我国现行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非均衡分析

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之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 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 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

通过对农业小额信贷的市场化运作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分析对这种制度的需求还是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经过近些年的试验和推广, 小额信贷被证明对国民经济、农户和农村信用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与现阶段我国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 有利于解决农户贷款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问题, 缓解农民贷款难。然而, 我国的小额信贷项目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制度合理性上来看, 引起农村小额信贷制度非均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部分制度供给不足、部分制度供给过剩和非正式制度缺陷。

制度供给不足是指对新制度服务需求的产生往往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 从而造成制度有效供给不足。而制度供给过剩, 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 或者是一些过时的制度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它们是制度非均衡的主要类型。

(一) 部分制度供给不足引起的小额信贷制度非均衡。

舒尔茨认为, 制度是为经济服务的。我国现行小额信贷制非均衡的一个表现就是它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即现行制度的供给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

1.贷款对象有遗漏。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的设计目的是“为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服务水平, 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 简化贷款手续, 更好地发挥信用社支农作用”, 在贷款对象上, 规定为信用社辖区内的具有农业户口的自然人, 这就限制了一些非农业户对涉农领域的资金需求。其中, 大量非农业户口的乡镇人员、一部分因为农村小城镇建设被迫转为非农业人口的人员和一些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非农业户, 一样从事着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为农业服务。现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却将其排斥在外,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这种单纯以户口来确定贷款对象的制度设计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服务“三农”的政策意图相悖, 与该贷款品种的设计目的有一定矛盾。

2.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明显无法满足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企业化的大农业格局。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 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多在1~3年左右, 而当前信用社的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 且规定当年贷款当年回笼, 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脱节。

3.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缺乏对贷款者培训的制度设计。

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 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不能保证能正确迅速地应对变化着的市场, 对适用技术也不够了解。因此, 我们应对小额贷款项目的贷款户进行大规模培训, 提高他们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以及运用贷款的能力。目前, 地方各级政府并没有积极引导农户用好贷款, 没有及时向农户提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同时, 一些信用社对小额信贷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贷款使用情况也缺少掌握, 监督不力, 致使一些农户生产经营决策失误, 结构调整失败, 进而加大了小额信贷还贷风险。

4.缺乏对农户获得新贷款和获得更高额度贷款的激励设计。

在农村信用社现行贷款管理办法中, 一是对正常还款的激励不明确 (或者就是根本不存在) ;二是缺乏对贷款正常使用者获得更高额度贷款的激励设计。

5.农户小额信贷的回收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回收依赖于承贷农户通过贷款的使用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收益。如果农户使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项目选择不当, 贷款项目的实施不力, 市场发生重大变化, 或者原来预计的还贷资金来源落空, 都可能造成承贷农户的现金流出现不足, 从而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回收困难。

6.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项目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责任制。

在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支农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基层机构提出项目并组织实施, 而大部分地方政府基层机构并不承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用所带来的风险, 从而就容易造成由地方政府基层机构提出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农项目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或者个人主观意志, 甚至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树立个人形象的工具, 这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项目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 缺乏可行性, 有时不但不能给贫困农户增加收益, 甚至增加贫困农户的负担。这是造成承贷农户不能按期归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从而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7.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一方面, 虽然每笔贷款数额很小, 但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面向千家万户, 其发放和管理的工作量十分巨大, 即便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遍及乡镇, 但有时仍然感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力量不足;另一方面, 相当一部分农户, 尤其贫困地区的农户, 对利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缺乏信心和途径, 甚至错误地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视同无偿支农救济款, 因此容易出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用不当, 挪作他用等情况。

8.利率设计不合理。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大多实行低于商业银行利率, 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为体现扶贫的原则, 考虑到减轻贷款贫困者的利息负担而制订的标准。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低利率使小额信贷的运作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低利率造成小额信贷机构的收入无法覆盖操作成本, 造成小额信贷机构生存环境恶化, 无法实现可持续经营。低利率政策使贷款户缺乏必要的按期还贷和资金合理使用的压力, 从而造成类似以前国家扶贫贷款项目中遇到的不良贷款率高的问题。最后, 低利率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贫困者手里。由于利率低, 借贷者设法将贷款转移给他人, 从中获得好处, 导致一部分贷款流向条件较好的农户, 不能为真正的贫困农户造福。

(二) 部分制度供给过剩引起的小额信贷制度非均衡。

1.政府过度干预。

国外小额贷款的运行基本按照市场原则进行, 而我国的小额贷款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政府行政干预行为较多, 负责小额信贷的行政部门以及半官方机构的官员一般不具备从事小额信贷的企业家精神, 行政干预和政治承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信用社迫于行政干预开展的低息小额信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 商业性不足。

2.农信社超负荷运作, 融资渠道不灵活。

国际上小额信贷机构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政府银行、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合作社以及其它的一些信贷组织, 而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主要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的机构, 给还在萌芽期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开展多渠道灵活融资。

(三) 非正式制度存在缺陷。

人类社会按照是否具有信任这一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两类:高度信任社会和低信任社会。我国就属于低信任社会, 因为在我国目前社会体系中, 人们缺乏诚实守信的美德, 社会信任程度很低。人们也许认为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但是对于那些不诚实守信的人也不会表示不耻或厌恶。农户小额信用信贷的支农对象, 是没有有效资产作为抵押品的, 如果承贷农户的信用环境不佳, 信用度较低,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回收就会出现困难, 若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和打击, 赖债、逃债、废债甚至会成为一种时尚被一些贷款户追求和效仿。这不仅影响这笔贷款的回收, 这种道德风险往往还会造成所涉及的联保农户甚至更大范围信用环境的恶化。所以, 我国现行文化体系缺少诚实信用的价值观——非正式制度的缺陷, 也是影响小额借贷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变迁中的成本控制

以上分析已经找出了现行小额信贷制度的非均衡因素, 小额信贷制度改革便可以此为着眼点, 调节制度的供给。此外, 制度变迁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用成本——收益分析来判断制度变迁的路径是否可行。因此, 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成本控制也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制度变迁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创造新制度的生产成本和新旧制度替代的交易成本。这里我们暂且不谈改革中创新制度的生产成本, 而主要分析如何将新旧制度替代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制度变迁的次级制度安排。次级制度安排一般在制度环境的框架里进行, 而发展中国家更偏向于移植次级制度而不改变基础性制度。任何改革都是资源在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因此必然导致利益冲突。根据卡尔多——希克斯的标准, 一项制度进行变迁时, 资源的重新配置会导致某些人状况变好, 另外一些人状况变坏。而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很难保证所有坏的结果可以被好的结果全部抵消;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寻求次优的结果, 即:使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害尽量小于其带来的利益, 从而把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就小额信贷制度改革而言, 我们应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 有步骤地对小额信贷制度供给进行调整, 既要争取金融机构自身的自负盈亏, 也要满足大规模地服务于众多的低收入群体。

(二) 人们对新制度的接受时滞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 人们会自发的对制度的需求产生变化, 但是, 由于人们的知识积累程度和认知程度是有限的, 当制度的供给真正在向满足制度需求的方向变迁时, 人们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制度的变迁, 有的人不能认识到, 有的人不知该怎样适应它。其导致的结果是制度供给的调整不能立即起效, 存在着“时滞”。在进行小额信贷制度改革时, 真正改变惯常的旧制度, 使前后衔接协调成为一个运转正常的有序机制需要一个过程, 相关金融机构普遍性和推广性的宣传和执行, 会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人们对新制度的接受时滞所引起的成本。

(三)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产生的交易成本。诺斯将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引入制度变迁分析之中, 他指出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 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 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沿着既有的路径, 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 称之为诺斯路径依赖I;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 称之为诺斯路径依赖II。因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还尚未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依此路径发展必然会加重对这种旧制度的依赖, 为了防止日后付出更高的成本, 对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要及时发现缺陷进行改革, 并在改革中尽量减少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产生的交易成本。其次是减少打破现存制度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所要付出的成本。同时, 要重视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的核算, 使得改革的长远和大局利益不会被眼前利益和小集团利益所掩盖, 保证改革朝着制度均衡的方向发展。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改革的路径设计

(一) 实现制度均衡的逻辑线路。

制度变迁成功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能否达到均衡的要求, 所以在创新阶段我们要设计出合适的改革路径。从制度供给角度讲, 诺斯把制度创新划分为五个阶段:形成制度创新的初始行动集团;制定有关制度创新方案;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形成次级行动团体;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创新。从制度需求角度讲, 借贷人对制度创新方案的接受与否决定着制度变迁能否顺利进行。因此, 我们可以为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改革大致设计出一条逻辑线路。这一逻辑线路的主要思想是, 现行小额信贷制度的非均衡是改革的出发点, 应该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制度供给以满足制度需求, 从而达到实现小额信贷制度均衡的目标。

(二) 实现制度均衡的技术线路。

如果说实现小额信贷制度均衡的逻辑线路是改革总的指导方针, 那么还有必要为信贷制度改革设计一条技术线路, 即为如何调整制度供给提供具体政策建议。

1.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夯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持续增长的基础。

要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健康发展, 必须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创建农村信用工程。重点应加大力度, 奖惩并举。对信誉优良的信用户、信用村, 信用社给予一定的信用贷款额度和利率优惠, 并对相关政府给予相应的荣誉。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与打击力度, 提高失信者的行为成本。同时, 应对信用建设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命名或取消相关的荣誉, 及时体现奖惩。其次, 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对正反典型要及时报道, 扬善惩恶, 发挥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 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同时, 可以将信用建设情况作为对乡镇领导干部和对信用社负责人动态考核的指标。

2.对贷款对象进行调整。

按从事的行业来确定贷款对象, 而不应单纯以户口的划分来确定。同时, 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应着重是对“有生产能力的中下劳动者”, 排除“赤贫”阶层, 从而明确划分信贷资金和民政救济资金的性质。

3.明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使用范围。

对于消费类资金需求应予以一定限制。因为消费类资金没有投入生产, 贷款者需要从其他项目来产生还款的现金流, 对于处于较为贫困的农户来说, 有相当的难度。还款来源不确定, 会使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

4.结合实际适度延长贷款期限。

对生产周期要一年以上的农业和需要更长周期的附加值较高的种养业及加工业, 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贷款还款期限, 避免发生摩纳哥户无法还款, 农业项目的失败不良后果。

5.增加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的硬性规定。

对贷款者的培训, 提高其生产技能, 是小额贷款成功与否的一条关键措施。目前, 对贷款者的培训, 由信用社单方面来承担是不太现实的。这应该由政府部门来承担, 信用社配合。培训的结果, 不但可以提高贷款者的生产技能, 同时信用社也可以对其从事项目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 有利于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6.合理设置贷款利率。

放开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款限制, 可以让其高于至少是等于农村信用社一般性商业贷款贷款利率, 让信用社有一定的赢利空间, 同时, 也可以保证贷款能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国际上成功的小额贷款利率一般为30%~70%。

7.增加对农户获得新贷款和获得更高额度贷款的激励设计。

建议在农户信用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一般的基础上, 每一级再划分若干个档次。在每一级内, 农户如果信誉好、守信用, 贷款额度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动进入较高档次, 以提高资金利用率。

8.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其一, 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制度, 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运用过程和风险管理等内容研究制定相应的监控、监测和风险评估办法, 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管理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真正发挥防范风险作用。其二, 要推行贷款按季结息制度, 及时了解农户当前的经营情况, 贷款的使用情况, 以及农民新的想法和要求, 使信用社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强化农民的信用观念, 有利于信用社深入了解情况, 分析、预测小额农贷的运转情况。其三, 要实行农户贷款证年检制度。通过年检, 对信用状况好的, 可继续发放贷款, 根据需要调整贷款额度, 对信用差的, 要加以限制。尤其是对不守信用的, 要取消贷款资格, 收回《贷款证》。其四, 要尽快实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协管员制度。其五, 要建立信贷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 要实行绩效挂钩的办法, 落实贷款责任制, 充分调动信用社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确保资金放得出, 收得回。其六, 要对已贷款农户的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偿还本息等情况要建立台账, 建立跟踪监控制度, 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要根据检查情况, 重新调整农户的信用等级和贷款限额。

9.完善保护措施和补偿机制。

长期以来, 扶持“三农”经济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 其经营活动带有明显的政策供给性质。由于加上农村信用社运营成本较高, 存贷款业务规模很小而达不到盈亏保本点。因此, 给予农村信用社相应的弥补和政策扶持是必要的。其一, 国家应及时出台有利于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农村信用社参与经济活动的合法权益, 给其一个稳定、宽松的生存环境。其二, 要针对农村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利润率低的情况, 对农村信用社投向“三农”的贷款实行财政利息贴补或减免营业税, 利用税收优惠引导信贷支农。其三, 提高信用社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利率。其四, 全面建立农户资信综合评价体系, 实行农户信用档案及经营咨询档案的电子化管理, 及时、准确、真实地搜集、反映农户相关信息, 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五, 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 解决目前普遍出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矛盾, 降低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的风险。其六, 建议由有关部门开办保险业务农业, 化解信用社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贷款风险。目前实践中的方式有: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建立保险组织, 实行再保险, 鼓励发展商业性农业 (村) 保险。其七, 建立专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和呆账核销, 人民银行可运用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 以解农村信用社的后顾之忧。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改革的目标是使农户小额信贷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以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即实现小额信贷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均衡, 正是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本文从我国现行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非均衡着手, 探讨如何以最小成本的制度供给去适应现阶段的制度需求, 并提出了制度改革的路径设计。

关键词:小额信贷制度,改革路径设计,制度变迁,制度非均衡,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汤灏.我国小额信贷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 2007, 5

[2].赵炎.小额信贷运作机制与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5, 6:29~31

[3].龙文博.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学报, 2006, 3

[4].严维佳.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金融, 2003, 2:55~56

[5].王景富.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2, 9:118~123

[6].潘秀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小额信贷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 2004, 12:43~45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2

1.1现实中存在的农村借款需求.1.1借款需求与农户收入的典型关系

1.2农户借款需求的相关问题

1.2.1农户的贷款需求量

1.2.2农户的贷款目的1.2.3农户贷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3农户贷款需求的结构特征

1.3.1农户贷款需求的金额特征

1.3.2农户贷款需求的期限特征农村信贷需求满足情况

2.1总体需求满足情况

2.1.1农户借贷来源

2.1.2正式与非正式金融对农村信贷需求的满足情况

2.1.3农户借款难度有所增加

2.2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的因素

2.2.1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

2.2.2农信社利率定价僵化

2.2.3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不够完善

2.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桑坡村、南董村与北董村的民间借贷问题 4 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4.1改进金融机构服务

4.2开发多样性信贷方式

4.3扩大农户贷款范围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3

关键词:信贷规模:经济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一、前言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出现大幅下滑。我国为了尽快从危机中复苏,采取了大量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宽松的信贷政策。在2009年第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已经完成了全年信贷总量指标的90%以上。大量信贷的投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投放的巨额信贷能否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整个经济系统复苏,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信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之一,可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之前不少学者对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陈飞、赵昕东、高铁梅(2002)采用1991-2000年的季度数据,在VAK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得到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冲击导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下波动,其中信贷增加对GDP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曾令华、王朝军(2004)以1976-2001年数据为样本,通过点估計、协整检验等方法得出银行贷款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孙连友、胡海鸥(2005)研究证明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即信用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这种亲周期性能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姜琳(2006)运用年度数据,在vAR的框架下,得到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GraIlger因果关系,信贷总量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信贷扩张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表现出不平稳性,不同的样本区间、不同的实证方法都可能得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了更确切地得到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将研究区间延伸到2008年,选取2000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分析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否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最后,本文得到结论: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帝来经济增长且一般滞后两个季度,但拉动作用却不是非常明显,需要国家在信贷配给与信贷质量上进一步调控。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GDP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信贷规模则选取短期的人民币贷款增加额来衡量。所用数据为2000—2008年的季度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先对数据按基于2000年第1季度的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调整。考虑到变量会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继而对经物价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为了消除异方差的问题,本文对所有数据取对数且分别表示为LGDP、LLOAN。本文的计量过程均通过E~EWS5,1软件处理。

(二)ADF检验

在进行基于VAR框架的分析时,必须检验所有变量的平稳性,即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零阶变量存在着单位根,但一阶差分变量是平衡的,即为一阶单整变量。这符合下文继续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三)协整检验

在完成变量序列的平衡性检验后,我们得知变量是一阶单整的,故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使用John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估计,根据变量表现出的数据特征,估计时含有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最佳滞后项由AIC值最小确定,即最后滞后阶数为2。从Ⅱ检验的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显示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为:LGDP=0.191847LLOAN+0.059116T-1283706

从式①中可知,LGDP和LLOAN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当LLOAN增加1%时,LGDP会增加0.191847%,即信贷的产出弹性为0.191847。这反映出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特别明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若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则它们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出来。协整关系反映的是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则反映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短期动态关系,其中误差修正项系数反映了系统对于偏离长期均衡的一种调整力度。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见式②。根据t统计量显著与否,在模型结果中,本文只选取了显著性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从表2中可知。滞后一期的LGDP的变化、滞后一期、二期的LLOAN的变化都对LGDP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系数都不是比较大。而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却相对比较大,说明了系统的短期调整力度是比较明显的。

D (LGDP)=03149891)(LGDP(-1))+0.420614D(LLOAN(-1))+0.210825D(LLoAN(-2))-1241603-1.651813ECM②

(五)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具体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形象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分析刻画了VAR系统内一个内生变量对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从脉冲响应效果图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当给L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正向冲击时,第一期就会给L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向影响,这种冲击在第二期就明显减弱,然后逐渐收敛于零,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受自身的冲击影响相对还是较小的;当给LLOAN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冲击时,第一期就会对LGDP产生一个正的冲击,这种冲击效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然后慢慢收敛于零,但总体来看,冲击反应不是很强烈,这说明我国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滞后一期,在第二季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促进作用却不是特别大。这与之前的误差修正模型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基本是吻合的。

(六)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的实证分析了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解释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引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滞后三期内,LLOAN都是LGDP的Granger因,但LGDP却不是LLOAN的Granger因,这说明信贷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信贷能够影响GDP,但GDP的增长却并未带来信贷总量的增长。从滞后期来看,滞后一期、二期、三期,LLOAN都能明显的影响LGDP,这也正好印证了前面的实证检验,在短期内信贷都能拉动经济增长。总的来看,我国信贷总量主要还是受经济政策的影响,而且对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4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服务效率的现状

(一) 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经营效率较低, 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目前,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少量的分支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支农服务功能发挥最为充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但一方面, 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获取有关借款人资信的信息及保障合约执行的成本高, 加上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 农信社内部管理责任不明确, 农村的诚信环境较差等原因, 导致近几年的不良贷款规模远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而且, 农信社的利率由中央银行实行宏观管制, 利率水平较低, 其利差根本不能弥补其经营小额信贷的全部成本, 经营效率很低, 机构本身面临着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

另一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主动撤离农村市场, 农信社作为国家的一种正规制度安排, 它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处于一种高度垄断地位, 没有竞争对手。目前, 农信社金融产品单一, 金融创新的能力不强, 对小额信贷需求的满足能力很弱, 经营实行信贷配给, 资金的覆盖面窄, 资金发放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符合其信贷条件的富裕农户, 中低收入的农户很难成为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 其市场效率和资金使用的微观效率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 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的市场效率较高, 但经营行为有待规范

非正规金融交易方式灵活简单, 放贷方能充分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确认成本、监督成本, 节约了大量的交易费用;而且其市场利率化程度非常高, 贷款人一般根据市场供求状况, 并通过对借款人的经济实力、关系远近、资金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借贷利率。这非常适合中、低收入的农户对资金“时间急、额度小、借贷频繁”的需求特点。所以, 非正规金融“需求跟进”的运作特点与正规金融供给先行的运作方式相比, 其市场运作效率就高多了。

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资金外流带来的供给不足, 但非正规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无章可循, 无法可依, 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如民间的高利贷、“黑社会”性质手段催讨债务及挤兑风波等不良现象, 既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也弱化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

通过以上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服务效率现状的分析可知,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效率不高的原因, 很大部分是由于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宏观监管不当造成的, 如政府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管制过严, 利率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金融监管部门对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去向和内控机制的监管不力;以及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规范约束等原因, 都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服务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增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抗风险的能力, 实现机构本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二是扩大信贷资金的覆盖面, 使大部分中低收入的农户成为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 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下文就从经济学的市场供求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出发, 来分析和探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服务效率提高的途径。

(一) 政府取消利率管制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市场供求理论分析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它反映供求关系, 金融机构应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使资金能够自由地从资金利润率低的部门向资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 从而使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在我国, 央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实行管制。2004年10月起, 央行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和0.9倍的下限管理。以一年期贷款为例, 目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利率范围为4.779%~10.62%。而根据国际通行惯例, 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性小额信贷低于30%的年利率都是很困难的, 这是因为较低的利率水平根本不能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小额信贷的全部成本, 难以实现盈亏平衡。

根据市场供求均衡理论, 由于小额信贷市场的资金供给是富有弹性的, 如果政府取消贷款利率的上限 (一般低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利率水平) , 各大商业银行就会以较高的利率揽储, 资金的供给会大幅度增加, 同时资金的市场价格 (利率) 也会回升到市场供求相等时的市场均衡利率水平, 如下图1所示。图中D为资金的需求曲线, S为资金的供给曲线, 假设最初政府对贷款利率规定了一个低于市场均衡价格Pe的管制价格P1, 这时资金的需求量Qd的远远大于资金的供给量Qs, 市场出现短缺的状况。现假设政府取消管制, 则在资金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 利率水平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Pe, 供给量会从Qs增加到均衡数量Qe。这时, 较高的市场利率和较大的资金供求量的同时出现, 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农村金融机构的亏损, 而且可以缓解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资金供给不足的现象。

由此可见, 市场机制的引入, 利率水平明显提高了, 这不但可以刺激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改善其经营方式, 制定合理的借贷利差, 使机构本身能获得持续发展;而且, 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杠杆, 会提高农村的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双赢。

(二) 打破金融垄断与农户信贷可获性关系的市场结构理论分析

根据市场结构理论, 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存款和贷款数量有限, 其借贷市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市场只能容纳为数不多的几家金融机构, 这将产生一定的进入壁垒。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 政府放松对利率的管制,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就会依仗自身的垄断优势索取高价, 压榨中小存贷款人。结果, 由于缺乏竞争,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又会出现垄断厂商的高价格、高利润和低产出水平等经济效率损失的现象。这时, 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不但得不到改善, 甚至会出现供需缺口更严重的局面。

如图2所示, D为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假设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 则每个金融机构对市场价格 (利率) 都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 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 即图中较低的价格Pc。这时, 厂商在长期均衡点E上有Pc=SMC=LMC, 它表示该市场上每个金融机构都能以低成本和低价格把金融产品提供到市场上来, 而且这时的超额利润为零, 则可以判断该市场已具备了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条件。

现假设农村小额信贷是一个完全垄断的金融市场。如上图2所示, 垄断银行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MR=MC) 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定价, 即把产品的均衡利率和均衡数量分别确定为Pm和Qm。很显然, 这时垄断银行在长期均衡点上的Pm大于LMC, Pm高于完全竞争时的价格Pc, 垄断信贷量Qm则小于完全竞争时的效率信贷量Qc, 这意味着垄断银行存在着多余的供给能力 (Qm Qc) ,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社会资源来扩大信贷规模, 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 这将加剧信贷市场的供给短缺, 农户获得信贷的难度加强, 贷款成本提高。

由上可见, 农村小额信贷的市场结构类型对农村金融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很大, 进而带来农户信贷可获性的差异。政府如果放宽农村市场的准入限制, 加快对非正规金融规范化和阳光化的进程, 使一些股份制的小银行和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或组织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 使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由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结构向横向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转变。

三、结论

农村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 如要提高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金融服务效率, 政府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系统运作方式的同时, 还应重视改革的整体性和相关性, 完善市场主体, 加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意识, 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举措来实行综合性的治理, 营造出一个新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使货币资金顺畅地渗透到农村实体经济中去, 这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小额信贷业务逐年萎缩, 非正规金融又缺乏规范性, 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整体水平不高。本文从经济学的市场供求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出发, 深入探讨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金融服务效率提高的两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金融服务效率,利率市场化,市场垄断

参考文献

[1]宋金兰.关于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盈亏平衡利率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2]姜霞.我国非正规金融的绩效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10 (7) .

[3]李明贤, 向忠德.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J].农村技术经济, 2011 (7) .

[4]吴成颂.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联接的模式与制度安排[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5) .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5

关键词:监管指标;银行信贷;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对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修改方案,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监管新规将逐步在各国得到实施,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也成为各监管部门的共识。随着国际监管新规的不断推进,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不断跟上国际步伐,但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监管标准之前,需要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主要指标与银行信贷规模、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衡量监管政策的冲击性和效用性,以更有效地推行监管新规。

一、文献回顾

银行业监管指标与银行信贷规模关系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如Bernanke、Lown(1991)、Peek、Rosengren(1995)、Hancock(1995)研究表明美国银行资本监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过信贷紧缩效应[1-3]。Thakor(1996)研究表明扩张的货币政策既可能增加信贷也可能减少信贷[4]。Chiuri(2002)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明显地削弱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且信贷紧缩效应在新兴国家的表现比在十国集团更为明显[5]。国内方面,刘斌(2005)指出当实际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最低要求时,货币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将会出现信贷紧缩现象[6]。王胜邦(2007)、王胜邦、陈颖(2009)发现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增加监管资本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严格的资本约束并未导致严重的信贷紧缩[7-8]。郭伟(2010)认为我国的资本软约束现象得到改善[9]。杜荣耀、胡海鸥(2011)引入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模型证明资本充足率对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加强[10]。产出方面,PaoloAngelini、LaurentClerc等(2011)认为巴塞尔Ⅲ的实施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但可降低产出的波动性[11]。EricWong、TomFong、Ka-faiLi、HenryChoi(2012)认为新监管改革对香港经济产生正面的长期影响,但此影响较小[12]。本文通过建立贷款增长率的动态面板模型和VAR回归模型,对银行主要监管指标与银行的信贷规模的关联关系以及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研究。

二、银行监管指标与信贷总量及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主要监管指标与信贷总量的关系

1.变量的确定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面板数据分析表明,2004—2011年间我国主要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拨备率水平、杠杆率水平等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与贷款增速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且影响较小。预计实施依据巴塞尔协议Ⅲ设定的新监管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影响较小。

2.通过对2004—2011年间的贷款规模、GDP及CPI季度数据的VAR方法分析表明,贷款规模、GDP及CPI三者在长期具有比较稳定的均衡关系。贷款规模增长1%时,GDP增长0.44%;而cpi增长1%时,GDP下降0.75%。同时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贷款规模对GDP的冲击影响是持久正向的,而cpi的冲击使得GDP做出负向响应。

(二)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的合作,以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为契机,保障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第二,各商业银行应拓展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渠道,调整风险资产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拓展金融业务和产品。第三,改进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如发展财务顾问、信托理财、直接融资等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提高盈利能力减少对资本金的依赖。第四,继续开拓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银行信贷在融资中的占比,减弱监管新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Bernanke,B,Lown,C.TheCreditCrunch[J].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1991(2):205-39.

[2]Peek,J,E.Rosengren.TheCapitalCrunch:NeitheraBorrowernoraLenderBe[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5(27):625-638.

[3]D.Hancock,AJ,Laing,JAWilcox.BankCapitalShocks:

DynamicEffectsonSecurities,LoansandCapital[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5(3)19:661-677.

[4]AnjanV,Thakor.TheDesignofFinancialSystems:An

Review[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ial,1996(5)20:917-948.

[5]Chiuri,M,Ferri,G,Majnoni,G.TheMacroeconomic

ImpactofBankCapitalRequirementsinEmergingEconomies:PastEvidencetoAssesstheFuture[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2(26):881-904.

[6]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8-30.

[7]王胜邦.资本约束对信贷扩张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框架和典型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7(4):44-52.

[8]王胜邦,陈颖.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和效果评价[J].国际金融研究,2009(5):78-86.

[9]郭伟.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基于资本约束视角的理论与经验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4).

[10]杜荣耀,胡海鸥.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机制分析[J].上海金融,2011(1).

[11]PaoloAngelini,LaurentClercetc.BASELIII:Long-TermImpactonEconomicPerformanceandFluctuations[R].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StaffReports,2011.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6

1.1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企业的发展一般分为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 银行若要了解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首先需要了解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进而根据其特征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创立期的企业由于分工不明确, 组织非规范化, 企业的监督、管理、控制权主要集中在业主手里, 这个阶段的企业人员数量较少, 产品比较单一, 企业基本上没有复杂的战略和管理。同时, 技术工艺不纯熟、新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份额不大、知名度不高等原因, 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弱, 即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 同时由于创立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广告、营销等方面, 且由于知名度不高, 为了打开市场企业一般采用赊销等方式销售, 形成了大量应收账款, 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

成长期的企业组织逐步规范, 有一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分工明细, 组织内机构也越来越多, 内部的沟通与协作随之增长, 企业的目标是高速成长。随着技术的进步, 知名度的提高, 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现金流量在增加, 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 外部融资也变得较为容易, 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 但是企业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流以扩大生产规模。

成熟期的企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组织机构健全, 分工精细, 企业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内部环境稳定。随着销售的增长、业务的稳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现金流比较充裕, 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 其信用等级也较高, 因此外部融资渠道比较多。

衰退期的企业由于业务萎缩, 利润大幅降低, 逐渐从行业中退出, 现金流减少, 但为了维持生存或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企业往往举借大量外债;同时衰退期的企业由于缺乏创新, 工作积极性下降, 效益下降, 人心不稳, 加上制度繁多, 核心人才流失严重, 一般人员严重过剩。

1.2 企业信贷需求分析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的都需要从外部获得资金支持, 而贷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包括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而银行出于盈利目标会采取不同的信贷行为, 他们最主要的决策依据即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 通过对其分析, 银行可以了解该客户履约还款的可靠性程度, 从而为有针对性的加强贷款管理, 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依据。所以在此处着重研究企业的信用贷款。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对客户从其道德品格、资本实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方面分析, 从而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额度。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信贷条件, 其资金需求与银行采取的信贷行为可用表1表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在企业创业初期, 企业资金需求量大, 而经营风险也很大, 信用程度不高, 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 银行采取“惜贷”行为, 很少有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为企业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基本上都选择股权融资, 且这部分融资实际上是属于“内部人融资”或“内部融资”或企业“自己投资”, 在此基础上, 可以吸引和寻求创业投资公司等机构的股权融资。而在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 由于企业资金需求量没有创业初期的需求量大, 经营风险也较低, 信用程度较高, 银行处于盈利和信贷资金安全性较高的考虑, 采取了信贷集中和扩张行为, 而此时企业不仅可以选择股权融资也可以选择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总之,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经营管理、生产能力、竞争能力、营业利润等企业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如政府政策调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 努力提高自身条件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 从而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 由于企业的现金流在其生命周期中呈现出一种由小到多, 由多变少的过程, 银行承担的风险也是由高到低, 又由低到高的过程, 所以银行在企业生命周中采取不同的信贷行为。在企业创立初期, 采取不贷或少贷的“惜贷”行为, 在企业规模扩大时, 采取信贷集中或扩张行为, 在企业进入衰退期时, 采取惜贷行为或信贷退出行为。

2 商业银行与企业信贷需求的对应分析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行为选择。由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需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所以根据其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 银行也要采取不同的信贷决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 下面就从企业的生长周期分析银行在企业不同阶段采取的信贷行为。

2.1 创立期

企业初建是风险抵御能力低, 无组织架构和业务拓展, 其战略目标是只要存在就好, 所以在可用资金有限而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的情况下, 企业又无法从银行获取满足球需要的信贷资金, 企业只能把有限的内融性资金投资于具有潜在市场高成长性的产品研发上, 提高资金效率, 以期提高其主营业务收入, 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商业银行在企业的创立期时, 考虑其风险程度及其他因素, 一般对企业采取不贷或少贷的行为, 银行资产规避了风险, 但其惜贷行为造成了社会总信贷量的减少, 进一步限制了投资与需求, 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但为了可以平衡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供需平衡, 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后, 若企业也不符合信用贷款的条件, 银行可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 其包括保证贷款、质押贷款、抵押贷款。

保证贷款:是指根据《担保法》中的保证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的贷款。银行发放保证贷款, 贷款保证人就应按法律规定承担贷款债务的一般保证或连带责任保证责任, 当债务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时, 由保证人负责偿还。

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中规定的质押方式发放的贷款, 其中质权人在债务全部清偿以前占有债务人用作质押的质物或权利, 且在某些情况下, 受质押人还有出卖该质物或权利的权力。

抵押贷款:是指银行以抵押方式作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其抵押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 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2.2 成长期

企业在成长期知名度达到一定程度, 顾客稳定, 其战略目标是生存壮大并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积极准备, 其经营风险仍然较大, 虽然企业积累了一些资金, 但随着投资机会的增多, 企业为了扩大公司规模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的资金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这就需要寻求外部资金来扩大规模, 其主要来源于投资者投入资金和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在企业成长期, 随着企业信用度的提高, 偿债能力的增强及银行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 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降低, 银行会放松对企业的贷款限制, 应当采取信贷集中行为来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大。

2.3 成熟期

企业在成熟期时经营风险低, 偿债能力极强, 信用度很高, 市场潜力较大, 利润较高, 其战略目标为保持战绩并伺机而动, 同时由于企业由关注市场份额到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取利润上, 产品的再投资机会变得狭窄, 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却能产生最大的现金流入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在企业成熟期看到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极强, 银行应当采取信贷扩张行为来支持企业的积极发展, 实现其低风险高回报的经营目标, 但应注意资金的供需平衡, 避免出现信贷资金供大于求, 这就会导致其他需要贷款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供给小于需求而影响其他企业大发展。

2.4 衰退期

企业在衰退期时企业的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效益低下, 业务逐渐萎缩而企业以前有积累了较多的资金, 可维持企业的日常经营, 因此企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

商业银行在此时应采取信贷集中行为不贷或少贷, 可以实现风险小、收益小的获利, 同时将信贷资金发放给需要获得贷款的企业促进其发展。

3 商业银行与企业间信贷资金的供需平衡建议

由于企业在成长周期上, 资金需求量和资金来源不断变化, 如在创业期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封闭的, 缺乏财务审计, 主要靠内源性融资;在成长、成熟阶段随着规模的壮大, 信息透明度提高, 企业内源性融资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企业将选择外源性融资;在衰退期则不需要较多资金。但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所以为了实现信贷资金的供需平衡, 不仅银行要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资金支持, 也要从企业与政府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 从而使得银企之间信贷资金的供需平衡。

3.1 企业方面

3.1.1 初创期。

由于银行贷款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但在企业初创期, 由于偏好、信贷风险等因素, 银行都会对企业采取“惜贷”行为, 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在此情况下, 企业需寻求新的融资途径, 改变其单一的融资途径, 适度调整向银行贷款的份额, 使银行发放的那部分贷款的信贷风险降低。

加强信息制度建设: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银行为了规避风险, 减少不良贷款, 从而会采取惜贷行为, 导致企业的融资困难, 因此加强企业信息的透明性, 使银行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是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条件。

3.1.2 成长期。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就必须加强其自身建设, 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 提高经营水平,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从而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提供了资本。

3.1.3 成熟期。

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现在社会上信用缺失现象愈演愈烈, 尤其是逃债现象的增加, 损害企业的信誉, 破坏银企关系, 从而使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取器所需资金, 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企业拥有良好的信用, 其实履行借款合同, 才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贷款条件。

3.2 银行方面

3.2.1 初创期。

商业银行为了减少坏账和提高利润, 可以用一部分资产增加对企业的贷款, 同银行其他资产进行分离管理, 防止风险, 这样在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 可把债权转为股权, 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利润分成, 风险共担, 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也实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目标。

3.2.2 成长期。

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调整内部激励机制, 不应只罚不奖, 从而降低信贷员的积极性, 因此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银行安全发放贷款的保证。

3.2.3 成熟期。

信贷人员的素质对银行做出的信贷决策有很大影响, 只有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加强其风险意识, 树立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 才能减少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及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 从而使银行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3.2.4 衰退期。

建立信贷客户退出机制, 在编制信贷计划时, 银行应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 尤其是企业的初创期与衰退期应慎重贷款。按照贷款安全性, 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顺序, 分轻重缓急程度按抵押、保证不足的贷款和现金流量趋减客户贷款的顺序, 对符合信贷退出标准的企业进行退出, 对新进的企业实施贷款, 优化合理使用信贷资金, 避免出现超贷行为, 同时避免银行的信贷风险。

3.3 政府方面

3.3.1 初创期。

政府应积极推动对企业的经营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鼓励、支持银行开展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 开展融资租赁, 公司理财等多种为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适合企业需求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担保, 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顾虑, 银行会对中小企业采取积极的信贷行为。

3.3.2 成长期与成熟期。

由于企业的信用不良, 逃债现象时有发生, 而信贷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影响到企业信贷融资的有效性和可得性, 所以为使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而信贷人权利不受损失, 加强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定祥, 田庆刚, 李伶俐, 王小华, 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11, (05) .

[2]汤长保, 吴应宇,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选择[J].浙江金融, 2011, (11) .

[3]石志平, 张文棋, 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查[J].东南学术, 2012, (05) .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7

20世纪以来,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呈波动上升趋势, 经济波动贯穿于经济发展, 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可以称之为经济周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都是一个波浪式、周期性演进过程。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但也有人认为描述经济周期各阶段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它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谷底, 扩张, 高峰, 收缩。

从我国GDP增长趋势看,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波动趋势, 其周期长度大概为9年, 属于“朱格拉周期”:1981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9年分别形成三个周期, 并先后在1987、1994、2007年形成三次波峰, 在1990、1999、2009年附近形成三次波谷。

2 经济发展与不良信贷形成:基于实证的分析

2.1 2003年以来各季经济统计数据 (此处略, 详见国家统计局网站) 可看出, 2 006年3季度至2 008年4季度, GDP增长额大多在1 万亿元以上, 2 009年1、2季度, 增长额下降到原来的40%;此后, GDP增长额缓步上升, 至2 0 11年4季度达2.28万亿元高点后, 2 0 1 2 年1季度又迅速回落到上季的50%。

2.2 2003年以来各季不良贷款数据。

由于2003年以后采用五级分类法统计不良贷款, 因此, 我们采用2003年以后各季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 对GDP绝对额及其变化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 考虑到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统计受不良资产剥离的影响很大, 我们通过还原不良贷款真实值计算调整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其中, 2003年第四季度起加1969亿元中行、建行损失类贷款, 2004年第二季度起加3428亿元建行、中行、交行剥离给资产公司的可疑类贷款, 2005年第二季度起加7050亿元工行剥离的不良贷款, 2008年第二季度起加140亿元光大银行剥离不良贷款, 2008年第四季度起加8156.95亿元农行剥离不良贷款。从调整后的不良贷款数据 (略) 可以看出, 2006年4季度、2008年4季度、2011年4季度是不良贷款的三个拐点, 其走势与GDP绝对额、变化额相关。因此, 将不良贷款余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GDP当季绝对额、同比变化额作为解释变量, 建立方程如下:

BLBH=C (1) *GDPBH+C (2) *GDPDJ+C (3) , 其中:Blbh为不良贷款余额, gdpbh为GDP同比变化额, gdpdj为GDP当季绝对额, 通过eviews回归, 得出如下结果:

其中:R方为0.56, 需要进一步优化。根据检验参数情况, 发现其有较强的自相关性, 故更改方程为:BLBH=C (1) *GDPBH+C (2) *GDPDJ+C (3) *BLBH (-1) +C (4) , 通过eviews回归, 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 R方为0.907接近于1, t-prob均小于0.05, 拟合较好。

3 有关建议

上述结果表明, 不良贷款余额主要受上季不良贷款额影响, 即由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决定;同时, 不良贷款额与GDP同比变化额负相关, 与GDP当季绝对额正相关。

通过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分析, 银行应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同时密切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对不良贷款的影响, 这样, 才能保证不良贷款保持平稳,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03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2]孙连友, 胡海鸥.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2) :31-34

[3]刘志清, 鄢姣, 余志勇.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外部环境冲击的量化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 2013 (1) :45-68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8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 青海省主要金融指标继续高速增长, 为“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 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8.9亿元, 同比增长15.3%, 拉动全省G D P增长1.3个百分点, 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41.9%, 拉动第三产业增长3.5个百分点, 巨额信贷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和拉动作用, 此背景下, 需思考一个问题: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否存在滞后效应, 重要的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对信贷期限结构是否敏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以相关变量为时间序列数据, 从理论和计量角度加以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2000~2014年间青海省相关经济数据, 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局网站。具体是:G D 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LN G D T Z) 、贷款余额 (LN D K) 、工业增加值 (LN G Y ZJZ) 、短期贷款余额 (LN D Q D K) 、中长期贷款 (LN C Q D K) ,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对所有变量取对数使序列更具平稳性。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来刻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 协整理论刻画多个变量间长期的稳定关系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家在80年代提出的新的统计方法, 其条件是变量同阶单整, 因此, 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进行单位跟检验。

经济实际中的时间序列通常是不平稳的, 不平稳序列建立的模型会产生“伪回归”, 而协整检验能很好地解决“伪回归”的困扰。此外, 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同样要求变量具有稳定性。因此, 本文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平稳性, 其次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多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为了检验变量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建立向量自回归V A R模型, 并在V A 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来描述系统内变量间的相互冲击和响应的轨迹。本文的数据处理均采用Eview s软件。

三、实证部分

(一) 协整检验

为验证序列的平稳性, 本文对贷款和G D P两序列进行A D F检验, 结果是两个序列的A D F值分别大于不同检验水平 (5%、1%、10%) 的三个临界值, 所以序列是非平稳序列, 但是经过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此外, 对各个序列V A 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 V A 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位置均在单位圆内, 因此, V A R模型是一个平稳系统。验证了平稳性后, 进行协整检验。经过趋势分析, G D P和贷款两变量有大致相同的增长及趋势, 说明贷款和G D 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中G D P对贷款余额的影响因素采取多元回归分析法, 利用EV IEW S软件对上述构建的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得到在置信水平为0.05时, 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1, F值为429.2858, 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 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 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LN G D P的回归系数为1.074374, T值为5.019, 对应的P值小于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G D P会对贷款余额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并且G D 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贷款余额增加1.074个百分点, 回归方程为: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贷款、G D PL六个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前提是序列和V A R模型均平稳, 前文已进行了平稳分析。当显著性水平为10%时, 固定资产投资是长期贷款的格兰杰原因, 即固定资产投资对长期贷款的影响是主动的;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 G D P和贷款余额互为格兰杰原因即二者互相影响, 没有主次之分。

(三) 经济结构和贷款期限结构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建立V A R向量自回归模型, 分析G D P与不同期限结构的贷款、经济结构和不同期限贷款之间的脉冲响应效应, 在由各变量组成的V A R模型中, G D 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 分别给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 得到相应的脉冲响应图, 并得到:G D P对各期限贷款冲击的响应情况是不同的。G D P对长期贷款冲击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 在第4个月以后才缓慢上升, 到第8个月其正向响应达到最大值, 即G D P对中长期贷款冲击具有先滞后持久增长的正向响应, 产生滞后的原因在于中长期贷款投资周期长、项目期限在5年以上, 贷款以整个项目全部资金需求为评审对象而放款阶段是根据工程进度和年度贷款计划, 逐年逐笔发放。G D P对短期贷款冲击的响应是不平稳且没有滞后效应的响应, 原因在于短期贷款多为用于流动资金周转, 其效益短期内是递增的, 随着经济周期的推移, 短期投入带来的效益开始递减而后出现正负交替的响应。此外, 用同样的研究方法, 对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分别给予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 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对各期限贷款冲击的响应各有不同的:固定资产投资对长期贷款冲击形成了持久的正向响应;工业增加值对短期贷款冲击一开始表现为负向响应, 第4个月后转为正向;对长期贷款冲击则为平缓、持久的正向响应。

四、结论

一是通过协整检验, 表明信贷投放对于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G D 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贷款余额增加1.074374个百分点。

二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明G D P和贷款余额互相进行深度影响, 工业增加值的变化会带动短期贷款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会带动长期贷款的变化。这也与实际经验相符。

三是通过脉冲响应分析, 首先表明G D P和长期贷款之间存在滞后效应, 滞后期为4个月;其次表明不同期限结构的贷款对经济的不同方面存在差异: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对长期贷款均有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程度更甚;固定资产投资对短期贷款的影响是先升后降存在小幅回落, 工业增加值对短期贷款的影响是正向的, 但存在时滞。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9

关键词:县域经济,信贷投放,实证分析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背景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产相对规模的扩大或占GDP份额的上升, 同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和金融体系功能完善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选取数据时间段及样本不同, 使得不同的金融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处阶段、制度等对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影响。其次是指标选择、研究方法的差异。不同的实证分析中, 选择不同的相关指标及分析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国家连续几年提出要将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本地贷款投放的背景下, 本文选取金融机构贷款这一金融发展主要指标, 利用2005年-2008年数据, 研究辽宁省县域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二、辽宁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 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数据及指标选择

在贷款投放对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分析基础上, 我们选择地区生产总值 (GDP) 代表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shls) 代表个人消费水平, 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gdzc) 代表企业及政府的投资水平, 由于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 除个别县域外, 整体上对外净出口较少, 因此这里假设各县域经济处于封闭经济状态中, 不考虑净出口影响因素, 以年末贷款余额 (dk) 代表贷款投放水平,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 这里利用2005年--2008年辽宁省44个县的数据, 对辽宁省县域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在作实证分析之前, 我们先看一下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具体相关系数见表1

注:表中各指标后面数字代表年份, 如GDP5代表2005年GDP, GDPJ代表4年GDP均值。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2005---2008年各年GDP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 且检验p值均为0.000, 说明在95%置信水平下检验结果显著, 相关程度较高, 且都为正向影响。各年贷款余额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也都大于0.7, 相关程度较高, 说明贷款通过投资、消费等渠道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较为明显, 且贷款的投放总量变化与地区经济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二) 辽宁省县域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分析, 我们可以首先将贷款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再将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之后具体分析贷款投放对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在建模检验前, 对各变量取对数以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 变量gdp、shls、gdzc、dk取对数后分别记为lgdp、lshls、lgdzc、ldk。在建模过程中, 我们利用Hausman检验与F检验最终确定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这与实际经济状况相吻合, 因省内各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 贷款投放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差异较小, 可以忽略即各变量的斜率是相同的, 只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使得各地区截距项有所差异。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因素除贷款外还有其他因素, 同时企业、个人除受特殊外界因素影响外, 其投资与消费均具有一定的惯性, 因此模型中分别引入了各自的滞后项, 以消除残差序列自相关。具体建模过程及各模型截距项变动系数对所研究问题影响较小就不再一一列出, 这里仅将重要模型结果列示出来:

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投放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C1i为各县截距变动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贷款投放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C2i为各县截距变动项

地区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C3i为各县截距变动项

将模型 (1) 、 (2) 代入模型 (3) 中, 可得最终模型:

上述模型描述了贷款投放分别通过投资途径、消费途径, 最终传导至经济增长的过程, 最终模型贷款的回归系数为正, 说明辽宁省县域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这与前面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一致, 其回归系数为0.1878, 说明贷款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会使得GDP增长0.1878个百分点。

三、县域贷款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从前面计量分析的结果看, 贷款投放增长通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 对县域经济的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长期来看, 社会消费需求与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有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程度高于固定资产投资。

(一) 2010年货币政策处于结构调整期, 中长期贷款的持续增长是县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从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的模型看, 当期地区生产总值与上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本期信贷投入相关, 从相关系数看, 上期固定资产投资略高于本期信贷投入。2009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拉动,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高,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周期较长, 因此, 在2010年压缩信贷投放规模和调整信贷结构的政策背景下, 通过保持中长期贷款的持续增长, 使已开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顺利完成, 是2010年县域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 运用信贷政策拉动消费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目标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 在固定资产投资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和出口比重较小的情况下,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相关关系, 从计量分析结果看, 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 因此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措施降低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预期支出, 扩大城乡消费需求, 会逐渐达到缩小投资消费增幅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长期目标。

(三) 增加信贷资金对出口企业或出口项目的支持, 培养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银行信贷突增经济复苏曙光乍现? 篇10

尽管银行看到了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但却放松了信贷限制,大幅增加了贷款数额。这使得近期公布的一些宏观数据变得“好看”了许多。

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份中国的M2货币供应量增速从11月份的年同比14.8%加快至17.8%。银行信贷增长也从年同比16.0%跃升至18.8%,创下4年多来的最高单月增速。

事实上,去年12月份的银行信贷新增了7720亿元,单月就占到2008年全年新增信贷额的16%。即使剔除12月份2140亿元的新增票据融资后,剩下的5580亿元的新增贷款仍然创下2008年1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月增幅。

贷款增加与政策转向有关

分析人士认为,贷款的突增与近期监管当局的一系列信贷政策转向相关。

央行在1月6日举行的2009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要充分发挥好银行信贷资金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入的力度。”

银监会在1月10日推出信贷新政,对信贷监管规定和要求做出适当调整,鼓励银行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拓宽项目贷款范围,在一定额度内向非生产性项目发起人或股东发放搭桥贷款;允许有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科学实施贷款责任追究。

政策的转变以及去年12月份以来贷款突发增长的局面,都显示政府力图通过银行信贷扩张来实现保增长。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去年12月份强劲的货币数据表明中国人民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开始发挥影响。“如果这一势头得以持续,我们相信,银行在2009年将能够为政府的经济刺激一揽子措施中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并不愿意贷款给出口商、房地产开发商、中小企业和那些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

鉴于不良贷款上升、息差缩小而且存款猛增,如去年12月份银行存款年同比增长了19.7%,银行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来增加贷款以抵消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由于公共项目贷款的金额大、周期长、还有政府的隐性保障,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来提高其贷款资产组合,并粉饰其不断恶化的资产负债表。因此,孙明春认为,政府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措施应该不会有什么融资困难。

宏观经济数据能否持续反弹

安信证券对去年12月份M2提速是否会持续表示怀疑。

从构成上来看,12月份M2的提速一方面来自于信贷投放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来源是年底1万亿元左右的财政存款投放,剔除它的影响后,M2增速处在15.31%,较17.82%有明显的下降。

考虑财政存款投放对于M2增速的影响并不会持续,因此应该能在2009年1月份看到M2同比增速的下降,激进估计可能处于16.32%左右。

安信证券继续维持宏观经济处于加速下滑周期的判断,其认为国内宏观经济仍在面临来自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面的压力,从而将导致整体经济的加速下滑。这些压力表现在企业“去库存化”、财富缩水、房地产市场冻结等方面。

申银万国也认为,宏观经济数据难以持续反弹。尽管去年1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有所好转,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复苏。整体来看,“去库存化”并没有接近尾声而是现在才刚刚开始,存货的减少将贯穿2009年全年。尽管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但房地产投资的下滑会抵消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

另外,从全球看,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布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仍然持续向下,并且多数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海外经济体的经济并未触底,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复苏还为时尚早,更大可能是在底部徘徊,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也难以持续反弹。

孙明春认为,面对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中国政府宣布了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不过,其效果可能需要等到2009年第二季度时才能明显显现。由于目前是冬天,又临近春节,北方的大部分投资和基建项目都已经停工或接近停工,估计真正的投资热潮要到春节后,尤其是3月份以后,而要看到明显的效果可能得等到4、5月份。

因此,在2009年第二季度之前,中国经济可能还会进一步趋冷,实际GDP的增长率很有可能会下降到6%左右。但这可能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到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可能会走出下行轨道,出现明显反弹。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早复苏的经济体。到了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由于上一年的基期经济过度疲弱,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强劲反弹,估计有可能达到9%~10%之间。

申万还认为,央行会继续大幅降息,如果不降息,则意味着实际利率将逐步走高,这对经济复苏不利,因此估计仍有81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在经济没有明显的反弹情况下,2009年将是低利率的环境。

银行是否重走老路

境外机构美林认为,去年12月份信贷猛增表明中国刺激经济的计划不仅在财政层面上超越其他经济体,在货币和信贷层面也领先一步。从这种增长态势来看,预计2009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实现,但未来两年不良贷款肯定将会增加,不良贷款率随之上升,政府稍后可能要致力于解决这个新问题。

信贷的突增令人担心银行业是否会重走老路。“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的地步,比如贷款责任制的建立、实行商业化操作等。如果不能坚持这些制度,出现倒退,后果会较严重。”经济学家宋国青表示担忧。

中金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应在短期保增长与长期金融风险之间谋取一个平衡点。货币当局与监管机构对于经济的支持不应以人为放松银行监管条件、牺牲未来金融稳定为代价,而应从宏观层面注入流动性,让微观主体自主决定放贷。美国本次救市的行为和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都值得借鉴。

美联储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救市不断注入流动性,致使其基础货币最近数月大幅上升,但因金融机构惜贷使得货币乘数迅速下降,抵消了基础货币上升的影响。尽管如此,美联储并未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

“剪刀差”对股市流动性不利

央行数据还显示,去年12月份居民存款增加6818亿元,增速继续攀升,且存款定期化趋势愈演愈烈,定期存款占银行总存款的比重已从2008年初的52%上升至目前的57%,显示投资意愿萎缩以及降息预期加速资金活转定。

尽管去年12月份M1(主要为活期存款构成)增速由6.8%反弹至9.1%,但依然比上年同期低了12个百分点。且12月份M1与M2增速“剪刀差”也达到近9年以来最高。中金公司认为,这将继续对资本市场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股价变化与M2的关系并不够密切,与M1的关系相对紧密。即使是在过去M2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的1998年、2001~2003年,股市表现依旧疲弱。

孙明春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会在2009年第二季度重新步入上升轨道,那么股市有可能会提前作出反应。在2009年4月份以前,很多投资者有可能会被很差的经济数据所吓倒,选择离开市场。这意味着,在出现明确的数据支持之前,股市在2009年第二季度很有可能会出现反复,而这可能是熊市完成筑底的最后一个阶段。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篇11

长期以来, 陕西省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是间接融资, 因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决定了银行信贷是陕西省投资的主要来源。在此背景下, 考察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陕西省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选取银行信贷中的贷款余额来检验陕西省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使信贷政策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针对于陕西的研究有:钟世和 (2007) 对陕西省1981—2005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 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但陕西省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低且不稳定, 具体表现为, 1981—1998年间陕西省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系数为0.7946, 而1990—2005年间, 二者的相关性系数提高到0.9155[1]。韦艳宁 (2010) 指出, 陕西省金融机构贷款额的系数为0.444, 说明金融机构贷款对于陕西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

对于整个西北地区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因此, 针对于西部其他地区的研究对于陕西省有借鉴意义。何初阳等 (2008) 得出青海省1978—2005年鉴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且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单位, 引起GDP增加0.258个单位[3]。高树棠和周雪梅 (2009) [4]、付海龙 (2009) [5]认为, 甘肃省1978—2007年间信贷投放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信贷投放每增加1个单位, 将拉动经济增长0.6634个单位, 而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甘肃省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而甘肃省经济增长对信贷市场的推动作用则不明显。另外还得出, 甘肃省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滞后期大约为4年。

综上所述, 针对于陕西省的研究成果中, 多数学者都将信贷作为金融发展的一个指标, 来研究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而直接针对陕西省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且就二者之间关系的结论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因此很难看出, 陕西省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针对于西部其他地区的研究中, 普遍得出结论, 银行信贷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是长期稳定相关的,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这一结果将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 本文将重点研究陕西省的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相关性以及二者具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三、数据、模型和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取、样本数据及处理

本文采用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 (下文以GDP表示) 衡量陕西经济发展水平, 采用陕西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表示信贷的投放总量, 数据均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 (1991-2011) 》和《陕西省金融年鉴 (1986-2009) 》。

由于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多是以当年价格的形式公布的, 为了更好的让数据表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本文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首先, 将名义数据转换为实际数据。根据年鉴中公布的环比价格指数, 将1978—2010年间的名义GDP转换为以上一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实际GDP;贷款余额也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 将1978—2010年度的贷款余额转换为以上一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实际贷款余额。由于处理后的数据具有异方差性, 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 对处理后的GDP和贷款余额取对数形式, 以ln gdp和lnloan表示。将ln 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 以lnloan作为解释变量x, 建立模型, 运用Eviews6.0, 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R2=0.972235,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 变量x的系数的统计量为32.94698, 表明信贷支出对GDP增长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方程F=1085.503, 表示方程总体通过检验。

(二)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本节采用的ln gdp和lnloan两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 需要先判断这两个数列的平稳性。本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ln gdp和ln loan进行平稳性检验, 最佳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判定。

由表1可以看出, ln gdp和lnloan为非平稳数列, 而在一阶差分情况下, GDP和贷款余额的检验值都拒绝单位根假设, 即dln gdp和dlnloan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说明ln gdp和lnloan为一阶单整序列。

由于这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本文将采用Johansen检验法。须先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 采用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对滞后阶数进行选择, 当二者同时为最小时的阶数即为最优滞后阶数, 根据该准则得到最优滞后阶数为1。在确定了滞后阶数后, 对ln gdp和lnloan这两个变量进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 得到JJ协整关系检验值如表2所示。

表2的结果表明, 不管是迹检验还是极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 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ln gdp和lnloan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 Granger因果检验

由上述分析可得, 陕西省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到底是经济增长带动信贷扩张, 还是信贷扩张引起经济增长, 尚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所以下面将对变量ln gdp和ln loan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前面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确定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佳滞后期应为滞后1期, 因此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在样本区间为1978—2010年的情况下, 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 陕西省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原因, 即在之后1期时, 接受“经济增长不是贷款余额的Granger原因”的假设, 其正确率为75.93%, 同时接受“贷款余额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假设, 正确率为0.18%, 即认为贷款余额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正确率为99.82%。这一结果表明, 陕西省贷款余额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而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对贷款余额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别对陕西省信贷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

第一,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 陕西省银行信贷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关系。且其他条件不变, 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单位, 经济将增长0.585246个单位。这表明, 在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中, 信贷支出的增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银行信贷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 其联系也是全方位的。

第二,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不难看出, 陕西省银行信贷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向的, 即陕西省信贷支出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经济增长对信贷支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陕西省经济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造成金融积聚功能弱、金融效率低, 缺乏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要保持陕西省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必须深入进行银行业的改革, 更好地发挥银行业的信用中介作用, 保证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渠道的顺畅。

第三, 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陕西省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具有滞后效应, 且滞后期大概为1年。这说明, 贷款对当期经济增长和后面第1年的影响较大, 并且第1年的影响大于当年的影响, 说明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性。

为促进陕西省能够更好地在西部地区崛起, 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陕西省经济欠发达, 信贷资金投放的边际收益率较低, 导致有效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 实施信贷支持政策, 建立稳定增长的信贷投放长效机制, 对于增强金融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将信贷支持政策的扶持重点放在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 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点拓展到县域甚至农村, 积极引导它们向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融资。改革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使它们逐步建立针对小额贷款的经营架构。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向陕西省的新兴行业融资, 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 防止信贷萎缩, 保持信贷支出平稳适度增长。实证结果表明, 陕西省信贷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且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信贷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势必也会加强, 因此, 防止信贷萎缩将是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较大的存贷款差额将导致大量社会资金闲置, 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因此可以从缩小存贷款差着手, 从金融机构内部发掘信贷资源, 对合理的资金保持必要的信贷支持力度。

第三, 近几年, 中长期贷款的迅速增长挤占了短期贷款的信贷规模, 导致短期贷款的即时效应无法体现, 从而使得贷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要缩短贷款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期, 必须加大短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减少中长期贷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钟世和.陕西省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J].西安金融, 2007 (2) , 42-43.

[2]韦艳宁.陕西省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 2010 (9) , 81.

[3]何初阳, 袁春力, 鞠海龙.青海省贷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21) , 154-155.

[4]高树棠, 周雪梅.甘肃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9 (3) , 24-26.

上一篇:结构的规则性下一篇:融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