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规则性

2024-10-02

结构的规则性(精选9篇)

结构的规则性 篇1

0 前言

为了满足建筑功能和美观的要求,或者建设场地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不规则建筑丰富着城市的天际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新抗震规范)第1.0.2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1 规则性的判断

三种不规则程度的主要划分方法如下:不规则,指的是超过新抗震规范表3.4.3-1和表3.4.3-2中一项及以上的不规则指标;特别不规则,指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者,其参考界限可参见建设部建质[2010]109号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通常有三类:其一,同时具有新抗震规范表3.4.3所列六个主要不规则类型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其二,具有建质[2010]109号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表三所列的一项不规则;其三,具有新抗震规范表3.4.3所列两个方面的基本不规则且其中有一项接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表三的不规则指标;严重不规则,指的是形体复杂,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新抗震规范3.4.4条上限值或某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不能克服的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可能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新抗震规范表3.4.3所列六个主要不规则项,在该规范3.4.4条仅对扭转不规则和结构承载力突变提出不规则的上限;对于刚度突变的上限,则在各章中按不同的结构类型予以规定。对于严重不规则的范围,可主要针对上述三种情况综合判断。

2 不规则性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不规则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新抗震规范第3.4.4条的有关规定。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配合,适当调整建筑方案,尽量减少不规则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

2.1 扭转不规则的设计方法

(1)调整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减小结构相对偏心距。结构扭转效应与结构相对偏心距成线性关系。因此调整结构平面布置,使结构的质心与刚心接近或者比较接近将会明显减小楼层位移比值,从而改善结构的扭转效应。

(2)调整结构抗扭刚度与抗侧刚度之比,控制结构周期比。结构扭转效应与结构周期比的平方成线性关系。调整结构抗扭刚度与抗侧刚度之比一般采取以下措施:(1)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长或加厚周边剪力墙尤其是离刚心最远处的剪力墙,提高抗扭刚度,减小结构扭转周期;(2)减少核心筒的剪力墙厚度或采用弱连梁连接剪力墙,从而减少核心筒刚度,削弱结构侧移刚度,加大第一平动周期;(3)在结构周边加设拉梁,加强周边连梁刚度,增强结构抗扭刚度,减小结构扭转周期;(4)结构刚心附近的剪力墙对结构抗扭刚度贡献不大,但对侧移刚度贡献较大,因此削弱刚心附近的剪力墙,可以加大第一平动周期。

2.2 平面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的设计方法

通过调整消除凹凸不规则或楼板不连续,基本方法有两种:(1)合法。增设楼板(拉板、拉梁或阳台板、空调设备平台板);(2)分法。当无法增设楼板时,设缝分割为若干规则子结构;低矮的弱连廊采用滑动支座等。若经分、合二法调整未果,或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作此类调整,则须对此类不规则结构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将凹凸不规则或不连续的楼板定义为弹性膜,采用总刚计算方法,选取足够的振型使有效质量系数不小于90%;同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如加厚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或加配斜向钢筋;边缘设置边梁、暗梁等。若不规则较严重,可按新抗震规范第3.10节的有关规定,采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

2.3 竖向不规则的设计方法

(1)通过调整消除不规则项或减轻不规则的程度。多层、小高层钢筋砼框架结构当不设置地下室时,底层计算高度应算至基础顶面,由于该层层高较高易造成刚度和承载力的突变形成薄弱层或软弱层。当地基条件较好时,在满足设计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尽量浅埋;同时加大底层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该层砼的强度等级。当符合新抗震规范6.1.11条设置基础系梁条件且柱下独立基础埋置深度又较深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可在±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拉梁,从基础顶面至拉梁顶面为一层,从拉梁顶面至首层顶面为二层,即将原结构增加一层进行分析。所以,框架梁(含拉梁)和柱的最终配筋宜取上述两次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对下部若干层为商业,上部为住宅的钢筋砼房屋,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结合立面造型,合理调整构件布置,有可能将框支剪力墙结构转化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或仅局部需做转换,使复杂结构转化为简单结构。即满足了建筑功能要求,又保证了结构安全,降低了工程造价。若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作以上此类调整,则须对此类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新抗震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新抗震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2)转换结构分析与设计中应注意下列问题。转换层及其相邻楼层,楼板的面内变形往往不可忽略,应该用弹性楼板或弹性膜模拟楼板。超大转换梁的上下翼缘板、与斜杆相连的水平梁、搭接柱转换中与搭接块相连的水平梁及楼板等,均可出现不可忽视的拉应力,一方面应采用弹性板模型准确模拟此种效应;另一方面应对受拉构件要做偏拉设计,错用了刚性楼板假定,对偏拉构件按纯弯设计,必将造成隐患。转换层以上的一到两个楼层,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通常会较大。这一般是由转换结构的不匀称性造成的,不匀称转换造成不均匀沉降,是导致转换层上层剪力墙抗剪不够的主要原因,这时对结构的调整,要重点考虑竖向力,重点考虑转换结构的匀称性。转换层自身通常在概念上考虑为天然的薄弱层,无条件作1.15地震力放大。偏心转换中须注意转换大梁的抗扭问题,应尽量避免或减轻转换梁抗扭。

(3)立面收进时分析与设计中应注意下列问题。立面收进时,收进后的第一层往往为薄弱层,如果收进较大,该层性质将类似于规则结构的底层,大底盘多塔结构中上部塔楼的底层即属此列,这样的楼层应强制指定为薄弱层。立面不对称收进时,由于产生质量偏心,一般会引发结构扭转效应增大,位移比超限,应控制偏心收进的程度。屋顶小塔楼可以看作收进的极端情况,此时,当小塔楼基频与主体结构基频靠近时,会引发二次共振,即鞭梢效应。控制收进的尺寸及收进的偏心,加强因收进引起的薄弱层,是立面收进结构设计的要点。立面收进可能与转换共存,须格外注意。

2.4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设计方法

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新抗震规范第3.4.4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方法。特别不规则建筑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应按建设部建质[2010]109号文件规定进行专项审查。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钢筋砼结构规则性判断方法,说明了设计方法在实际工程的应用。

关键词:结构,规则性,判断,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JG 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结构的规则性 篇2

昆虫抗冻蛋白:规则结构适应功能

抗冻蛋白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液熔点时能够结合到生物体内的冰核表面,通过限制冰核生长和抑制冰晶重结晶而保护有机体免受结冰引起的伤害.与其他生物抗冻蛋白比较,昆虫抗冻蛋白有很强的活性,结构上具有显著特征,如一级结构规律重复,超二级结构为β-螺旋,可与冰晶发生相互作用,具有TXT基序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昆虫抗冻蛋白的.结构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作 者:邵强 李海峰 徐存拴 SHAO Qiang LI Hai-Feng XU Cun-Shuan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刊 名:昆虫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NTOMOLOGICA SINICA年,卷(期):49(3)分类号:Q966关键词:昆虫 抗冻蛋白 β-螺旋结构 TXT基序 表达

结构的规则性 篇3

Pushover分析方法由于其简单实用, 而后随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在地震工程界引起广泛的兴趣。Pushover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与反应谱相结合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它按一定水平荷载加载方式, 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的水平荷载, 逐步将结构推至一个给定的目标位移来研究分析结构的非线性性能, 从而判断结构及构件的变形受力是否满足要求。

本文选取了四种框架结构, 一种为三层规则框架结构, 其他三种为不规则结构, 分别采用四种加载模式 (均布、曲线、倒三角、多振型) , 对四种结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 水平荷载加载模式[4]

在进行Pushover分析时, 水平加载模式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着Pushover分析的结果。一个合理的加载模式, 既要反映出地震作用下结构层惯性力的分布特性, 又应该使所求得的位移能大体真实反映出地震作用下的位移状况[1]。在Pushover分析过程中可以假定加载模式是不变的, 即不考虑结构变形过程引起的地震力分布的变化, 这样的Pushover分析结果有时可能会与实际的非线性动力反应有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在高阶阵型影响比较大以及层间剪切力与层间变形的关系对所加荷载模式特别敏感时这一点尤为明显。因此Krawinnkler建议, 对于高阶阵型影响较大的结构, 应至少采用两种以上的加载模式进行Pushover分析[6]。本文采用四种加载模式分别是:均匀加载模式、倒三角加载模式、曲线加载模式和考虑多振型的SRSS加载模式。

方式1:均布加载:沿结构竖向均匀施加水平荷载。

方式2:倒三角加载:沿结构竖向倒三角施加水平荷载。

方式3:曲线加载。

Ρi=Wihikm=1nWmhmkVb (1)

其中, n为结构层数;hi, hm分别为结构第i, m层距地面的高度;Wi, Wm分别为结构第i, m层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Vb为基底剪力;参数k取值与结构基周期T有关。

方式4:考虑多个振型的SRSS加载模式, 是根据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平方和开平方 (SRSS) , 计算结构各层的层间剪力, 由各层层间剪力反算各层水平荷载。

2 算例

本文所采用的框架结构的平、立面图如图1所示。

1) 结构均为混凝土框架结构, 首层层高均为4.2m, 上面层层高均为3.3 m, 设防烈度为8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 场地特征周期为0.35 s, 混凝土梁柱均为C30。

2) 由图1可知, 结构每一网格均为6m×6 m, 梁采用250 mm×500 mm。柱子截面与层高有关。层高为6层的结构, 1层~3层边柱为0.5 m×0.5 m, 中柱为0.6 m×0.6 m;4层~6层边柱为0.4 m×0.4 m, 中柱为0.5 m×0.5 m。3层的结构边柱为0.4 m×0.4 m, 中柱为0.5 m×0.5 m。

3) 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 Beam189模拟梁柱, 楼板自重及其上面的活荷载将以集中质量加在节点上用Mass21模拟。

4) 结构采用四种加载模式进行Pushover分析, 直到结构顶点的层间位移达到1/50时, 认为结构破坏[3]。取此时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位移图进行比较, 如图2~图9所示。

3 结语

通过对上述四个比较简单的结构分析、计算, 由图2~图9可得以下结论:

1) 比较低层结构1, 2和多层结构3, 4, 随着层数增大这几种加载模式的计算差别也随之有些增大。而不规则结构与规则结构相比, 这几种加载模式所计算的结果还是差别很小的。因此, 对不规则多层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来判断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可行的。

2) 由图2~图9可以看到倒三角和曲线加载模式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 在分析中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 减少一种加载方式来减小计算量。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李刚, 程耿东.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熊向阳, 戚震华.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对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影响[J].建筑科学, 2000, 17 (5) :8-13.

[4]侯爱华, 汪梦甫, 周锡元.Pushover分析方法中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 2007, 23 (3) :120-128.

[5]赵丽清.建筑抗震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 2008, 34 (18) :89-90.

结构的规则性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健全我省社会团体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团体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社会团体的健康运行,充分发挥其作为自律组织的自我管理与服务、自我约束与协调的职能作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社会团体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供我省社会团体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时参考使用。本规则所称的社会团体法人治理是指社会团体建立的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为主体的、责任明确、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以及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第三条

社会团体法人治理的主要目标为:

(一)建立健全包括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等机构在内的治理架构,明确各自的职能;

(二)完善科学、民主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社会团体工作效率;

(三)明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监事、秘书长等社会团体管理人员的职责、职权;

(四)保障社会团体职能的有效实现。

第四条

社会团体法人治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社会团体法人治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自治原则。社会团体法人治理应当以尊重会员自治为原则。

(三)制衡原则。社会团体法人治理应当建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及监督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四)民主原则。社会团体法人治理应当建立民主的决策和运行机制。

(五)效能原则。社会团体法人治理应当根据业务领域特点,做到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运转顺畅、服务有效。

第二章 社会团体章程设立

第五条

社会团体章程是社会团体活动的基本准则,社会团体章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会费缴纳标准;

(四)组织管理制度,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监事会的产生、职权、任期和罢免的办法;

(五)财务预算、决算、清算等资产管理和使用办法;

(六)章程的修改程序;

(七)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办法;

(八)社会团体变更、注销以及注销后资产的处理办法;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第六条

社会团体章程的修改须经会员(代表)大会的会员(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报登记管理机关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

第三章 会员(代表)大会

第一节

会员

第七条

社会团体实行会员制。

同一行业或者为促进相关领域发展的企业法人、机构或者自然人,形成共同利益诉求、促进行为规范、实现共同发展的社会团体,拥护社会团体章程,自愿申请并经理事会同意,可以成为社会团体会员。

第八条

社会团体接纳申请人入会,可按下列程序执行:

(一)申请人填写并提交“单位会员申请表”或“个人会员申请表”;

(二)申请人提交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或身份证复印件;

(三)社会团体秘书处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认为合格的,提交理事会讨论决定;

(四)理事会决定接纳申请人为社会团体会员的,由秘书处通知申请人在三十日内办理会员入会手续。

第九条

社会团体应当在章程中明确会员入会的条件和标准。

申请人自注册之日起成为社会团体正式会员,并颁发由社会团体统一制作、统一编号的《会员证》;社会团体秘书处于会员入会之日起三十日内,在本社会团体网站和刊物上予以公布。

入会申请未经理事会批准,申请人可以向会员(代表)大会再次提出申请,并由会员(代表)大会做出最终决定。

第十条

单位会员应由其单位法定代表人出任代表,特殊情况可书面委托单位其他负责人出任。

第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当建立会员数据库,对会员进行分类管理。凡单位会员的代表、联络员、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变更,个人会员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变更,应及时通知社会团体秘书处。

社会团体应建立全体会员名册,明确其会员、理事、常务理事、监事以及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监事长、秘书长等负责人职务,作为证明其资格的充分证据。会员资格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修改名册。

第十二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出席会员(代表)大会、参加社会团体活动、接受社会团体提供的服务;

(二)选举权、被选举权;

(三)表决权;

(四)查阅本会章程、会员名册、理事名册、常务理事名册、会议记录、会议决议、财务审计报告等知情权;

(五)建议权和监督权;

(六)退会的自由;

(七)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三条

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社会团体章程;

(二)执行社会团体决议;

(三)按期交纳会费;

(四)章程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十四条

自然人会员死亡或者法人、其他组织会员解散的,自动丧失会员资格。

第十五条

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章程规定会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相应会员资格终止:

(一)申请退会的;

(二)不符合社会团体会员条件的;

(三)严重违反社会团体章程及有关规定,给社会团体造成重大名誉损失和经济损失的;

(四)被登记管理部门吊销执照的;

(五)受到刑事处罚的。

会员资格终止的,社会团体收回其《会员证》,并定期在社会团体网站更新会员名单。

第十六条

会员可以申请退出社会团体。申请退会应按会员管理权限,向社会团体提交书面退会申请,并交回《会员证》。

第十七条

会员应每年到社会团体进行注册。会员根据社会团体每年定期下发的《会员注册通知》,可在社会团体秘书处进行注册,也可在社会团体网站进行注册。一般而言,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章程规定会员连续两年不进行注册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二节

会员(代表)大会的性质及职权

第十八条

社会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

第十九条

会员数量在200个以上的社会团体,可推选代表组成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代表的人数由章程规定,一般不少于全体会员的三分之一。会员代表大会行使会员大会的职权。

第二十条

会员(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社会团体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权;

(二)选举或者罢免理事、监事;

(三)审议理事会、监事会的年度工作报告;

(四)审议理事会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

(五)审议并决定理事会对会员除名的提案;

(六)对社会团体重大事项变更、解散和清算等事项做出决议;

(七)改变或者撤销理事会不适当的决定;

(八)制定、修改章程;

(九)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三节

会员(代表)大会会议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章程规定每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年限,一般为三至五年。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换届的,由理事会讨论决定,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执行。但延期或提前换届时间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遇特殊情况,理事会认为有必要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会员提议,可召开临时会员(代表)大会。

第二十二条

会员(代表)大会应制定内容完备的议事规则,详细规定大会的召开、选举和表决程序,会议记录的一般内容,会议决议的签署、公告等内容,以及大会对理事会的授权原则和授权内容。

会员(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应作为章程的附件,由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日期由理事会议决定。会议的日程草案,可以由秘书处拟定,会长审定。

第二十四条

在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三个工作日前,由社会团体秘书处将大会的主要议题和会议的时间、地点通知各会员单位和代表本人。

会员(代表)大会应当公正、合理地安排会议议程和议题,确保会员(代表)大会能够对每个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未经讨论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决。

第二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全体会员(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能举行。

第二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由会长或会长委托的副会长或秘书长主持。

第二十七条

大会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员(代表)大会二分之一以上会员(代表)同意方能生效。

但修改章程、罢免理事、监事和组织解散等重大事项须经出席会议的会员(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第二十八条

每个会员有一票表决权,但社会团体章程对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的表决权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会员(代表)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出席会议和表决。会员(代表)委托代理人代为出席会议和表决的,应于会员(代表)大会前将有效授权书送交社会团体秘书处备案。

社会团体可通过章程规定代理人接受会员(代表)委托的限额。

第三十条

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应有完整记录并留档保存。

第四章 理事会

第一节

理事会的性质及职权

第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设理事会。

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执行机构,依照章程的规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行使职权,在闭会期间领导社会团体开展日常工作,对大会负责。

第三十二条

理事会成员的人数由社会团体章程规定,但一般不宜超过会员(代表)人数的三分之一,且人数应为奇数。

理事会成员人数低于总数三分之二时,须按照程序立即补选。

第三十三条

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十四条

理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二)选举或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三)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四)拟定社会团体的年度财务预算、决算、解散和清算等事项的方案;

(五)决定新申请人的入会和对会员的处分,提议对会员的除名;

(六)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七)制订社会团体的内部管理制度,领导本团体各机构开展工作;

(八)决定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的设立和变更事项;

(九)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

理事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会团体,可设立常务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一般为理事的三分之一。

常务理事会是理事会的常设机构,在理事会闭会期间,执行理事会的决议,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组成。

第二节

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的产生与任免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设会长一名,副会长若干名。会长、副会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

第三十七条

社会团体应当在章程中明确会长、副会长、理事的任职条件。

会长、副会长、理事原则上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善于团结协作,热心公益事业,社会信用良好;

(二)熟悉行业情况,被业内公认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及协调能力;

(三)热爱社会团体工作,有奉献精神;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三十八条

社会团体理事候选人资料一般在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三个工作日前向全体会员(会员代表)公开,同时在社会团体网站上公布。

第三十九条

选举社会团体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一般采取差额选举的方法,差额比例由社团章程规定。

第四十条

选举社会团体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一般采取无记名方式投票。代表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弃权,也可以另选他人。

在投票前,会议主持人应介绍会长、副会长、理事候选人基本情况,或由候选人分别向会议做规定时间的演讲。

投票结束后,由会议推选的监票人、计票人将投票人数和票数进行统计、核对,并由监票人对统计结果签字确认。选举结果由选举委员会确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条

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应有全体会员(代表)人数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方为有效。理事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始得当选。

理事会选举会长、副会长,应有理事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投票选举方为有效。会长、副会长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理事的二分之一以上赞成票始得当选。

第四十二条

常务理事经全体理事无记名投票,从理事中选举产生。

第四十三条

会长是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会长的每届任期应与会员(代表)大会任期一致,可连选连任,但一般不超过两届。

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采取差额选举方式,经出席会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后方可任职。

第四十四条

会长、副会长的罢免程序应在社会团体章程中明确规定,一般为三分之一以上理事提议,经出席理事会的三分之二以上理事表决通过。

第四十五条

会长因故暂时不能履行职务时,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指定一位副会长代行会长职权;会长如因故不能履行职务超过六个月的,可召开理事会,从副会长中选举产生会长。

一般而言,会长、副会长因故不能履行职务的,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理事会二分之一以上的理事同意。

第四十六条

会长行使以下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二)组织研究本社会团体及本行业领域的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

(三)向理事会提交社会团体工作报告,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四)签发社会团体重要文件;

(五)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十七条

副会长协助会长工作并在会长出缺时,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指定的一位副会长代行其职务。

第四十八条

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团体章程,谨慎、认真、勤勉地行使社会团体所赋予的权利,维护社会团体利益。

第四十九条

社会团体章程应当对理事履行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如理事一年内累计二次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理事会议或不履行理事职责的,可考虑取消其理事资格,由会员(代表)大会进行补选。

第三节

理事会会议

第五十条

理事会会议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会长可在五个工作日内召集理事会临时会议:

(一)会长认为必要时;

(二)三分之一以上理事联名提议时;

(三)监事会提议时。

三分之一以上理事联名提议召开理事会临时会议时,应提交由全体联名理事签名的提议函。

监事会提议召开理事会临时会议时,应递交由过半数监事签名的提议函。

提议召开理事会临时会议的提议者均应提出事由及议题。

第五十二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五十三条

理事会会议建议在会议召开三个工作日以前、临时会议建议在会议召开以前通知全体理事。

第五十四条

理事会行使职权可采取举手表决或投票方式做出决议。

第五十五条

理事会会议由会长主持。会长因故不能出席会议的,由会长授权的副会长或秘书长主持。

第五十六条

理事会会议应当有会议记录。涉及重大事项时,建议出席会议的理事和记录人在本次理事会会议结束前对本次理事会会议记录进行核实,并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出席会议的理事有权要求在记录上对其在会议上的发言做出说明性记载。理事会的决定、决议及会议记录等应当妥善保管,并应向全体会员公开。

第五十七条

理事会会议记录包括以下内容:

(一)会议召开的日期、地点和召集人;

(二)出席理事名单;

(三)会议议程;

(四)理事发言要点;

(五)每一决议事项的表决方式和结果。第五十八条

监事会成员列席理事会会议。

理事会应当主动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不应阻挠、妨碍监事会依职权进行的检查、审计等活动。

第五十九条

常务理事会会议规则同理事会会议规则。

第五章 监事会

第一节

监事会的性质及职权

第六十条

社会团体设监事会。

监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设立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社会团体的业务活动及财务管理,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六十一条

监事会成员的人数由社会团体章程规定,且人数应为奇数。

人数较少和规模较小的社会团体可以设1—2名监事,不设监事会。第六十二条

监事会或监事依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监事会可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社会团体的决策、决议、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社会团体会费收缴、使用及财务预算、支出和决算等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三)对社会团体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以及各分支(代表)机构任职人员和社会团体聘请的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四)对社会团体内部机构的设置、运行,及各类人员的任免,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选举程序进行监督;

(五)对社会团体成员违反社会团体章程和管理制度,损害社会团体声誉的行为进行监督,提交理事会并监督执行。

第六十三条

监事应列席(常务)理事会会议。列席会议的监事有权发表意见,但不享有表决权。第六十四条

监事会的监督记录以及进行财务或专项检查的结果,可作为对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等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监事的产生及任免

第六十五条

社会团体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监事的任职条件。监事的任职原则上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会员中选举产生,没有担任社会团体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

(二)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公道、正派;

(三)具有与担任监事相适应的工作阅历和经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六十六条

监事由(常务)理事会提名,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监事任期与会员(代表)大会任期相同。监事可连选连任,但不超过两届。

监事在任期内,会员(代表)大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第六十七条

监事候选人资料建议在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的三个工作日前向全体会员(会员代表)公开,以保证会员在投票时对候选人有足够的了解。

第六十八条

监事的选举一般采用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制。差额的比例由社会团体章程规定。

第六十九条

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监事,应有会员(代表)人数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方为有效。

监事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票数始得当选监事。如果监事候选人得票均未达到二分之一时,可进行多轮投票,直到选举出符合规定的监事人选。

第七十条

监事享有以下权利:

(一)经监事会委托,核查社会团体财务状况,有权要求理事会及相关人员提供有关情况报告;

(二)出席监事会会议,并行使表决权;

(三)列席社会团体理事会会议和会长办公会议;

(四)根据社会团体章程规定和监事会的委托,行使其他监督权。

第七十一条

监事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章程,忠实履行监督职责,执行监事会决议,维护会员利益;

(二)不得以职权谋取私利;

(三)保守社会团体秘密。

第七十二条

监事会可根据需要设监事长一名。监事长行使以下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决定是否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

(二)检查监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并向监事会报告决议的执行结果;

(三)代表监事会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四)签署监事会的决议和建议;

(五)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其它权利。

第三节 监事会会议

第七十三条

监事会会议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第七十四条

监事应当出席监事会会议。因故缺席的监事,可以事先提交书面意见或书面表决,也可书面委托其他监事代为出席,委托书应载明授权范围。

无故缺席且不提交书面意见或书面表决的,可视为同意监事会的决议。

第七十五条

监事会会议一般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监事或其授权代表出席方可举行。监事会做出决议,应经全体监事过半数表决通过,方为有效。

监事会会议的表决可采取无记名投票或举手表决方式。第七十六条

监事会的决议事项应当做出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及记录员应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监事可以要求在会议记录上对其在会议上的发言做出某些说明性记载。

监事会的决定、决议及会议记录等应当妥善保管,并向全体会员公开。

第七十七条

监事会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邀请理事长、秘书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列席会议。

第六章 秘书处

第一节

秘书处的性质及职权

第七十八条

社会团体可根据需要设立秘书处。秘书处为社会团体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具体落实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各项决议,承担社会团体的日常工作。

第七十九条

秘书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若干内部工作机构,并配备相应工作人员。

第八十条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可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秘书长负责处理秘书处日常工作。秘书长作为执行机构负责人,一般应为专职,专职秘书长薪酬待遇由理事会通过,秘书长辞职或免职应由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投票表决,表决前秘书长有权向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陈述履职情况。

第八十一条

秘书处可行使以下职权:

(一)根据会长指示及理事会决议,具体筹备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会议和社会团体的其它活动;

(二)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活动,组织实施年度计划;

(三)妥善保管社会团体有关的档案材料;

(四)处理理事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节

秘书长的产生与任免

第八十二条

社会团体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秘书长的任职条件。秘书长的任职原则上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担任秘书长相适应的工作阅历和经验。

(二)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如遇特殊情况任期届满时超过70周岁的,须经全体理事会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

第八十三条

秘书长一般为专职人员,对理事会负责。第八十四条

秘书长可实行聘任制或选任制。其具体产生办法应在社会团体章程中明确规定。

选任制秘书长为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和罢免。

第八十五条

聘任制秘书长聘期可由理事会决定,可以连聘连任。选任制秘书长任期一般与理事成员任期相同。第八十六条

秘书长可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社会团体日常工作,召集并主持秘书长办公会;

(二)执行理事会决议;

(三)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和社会团体活动;

(四)提名副秘书长、各工作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主要负责人;

(五)决定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六)聘任制秘书长列席理事会会议或常务理事会议,选任制秘书长出席理事会会议或常务理事会议;

(七)社会团体章程和理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节

秘书处工作机制

第八十七条

理事会可下设秘书长办公会议,由秘书长、副秘书长以及秘书长指定的其他人员组成。

第八十八条

秘书长办公会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也可根据需要随时召开。

第八十九条

秘书长办公会的各项议题,应形成会议纪要,并由秘书长或由秘书长指定的人员组织实施。

会议纪要同时抄送社会团体理事会和监事会。

第四节

其他专职人员

第九十条

社会团体应设专职工作人员。第九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当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专职工作人员订立劳动合同。专职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以及离退休制度,按照国家、省和所在地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二条

社会团体建立规范的人事管理制度。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培训,逐步提高专职人员的工作水平。

第七章 分支(代表)机构

第九十三条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是社会团体根据开展活动的需要,依据业务范围的划分或者会员组成的特点,设立的专门从事该社会团体某项业务活动的机构。社会团体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在住所地以外属于其活动区域内设置的代表该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承办该社会团体交办事项的机构。

分支(代表)机构在社会团体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理事会负责。

第九十四条

设立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应符合社会团体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应至少有15个以上与拟设分支(代表)机构业务范围一致的会员。

第九十五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应根据所属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任务和业务范围的需要设置,并有明确的名称、负责人人选、业务范围、管理办法和组织机构等。

第九十六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的名称应冠以所属社会团体的名称,分支机构可以称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等。代表机构可以称代表处、办事处、联络处等。第九十七条

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的设立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民主程序:

(一)由社会团体秘书处提出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具体方案;

(二)将具体方案提交会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三)将通过后的具体方案提交理事会审议批准; 第九十八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法律责任由所属社会团体承担。

各分支(代表)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社会团体秘书处指导。各分支(代表)机构每年应向所属社会团体秘书处报送半年及年度工作总结和翌年工作计划。遇有特殊情况应随时报送。

各分支(代表)机构举办的各种业务性活动,一般应经所属社会团体理事会审批后方可开展,必要时所属社会团体可派人参与。

以各分支(代表)机构名义对外发布信息的,一般应经所属社会团体秘书处审核,经批准后发布。

第九十九条

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分会,不冠以行政区划名称,不带有地域性特征;分支(代表)机构不再下设分支机构、代表机构;

第一百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一般应依据所属社会团体章程及相关规定制定分支机构工作规则,报所属社会团体(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执行。

第一百零一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可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非专职负责人。

第一百零二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负责人可行使以下职权:

(一)主持本分支(代表)机构的各类会议,组织拟订年度工作计划、年度经费计划、年度工作总结;

(二)组织实施本分支(代表)机构的会议决议及工作计划;

(三)向所属社会团体(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向本分支(代表)机构委员通报情况;

(四)完成所属社会团体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一百零三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擅自或违法开展活动,损害社会团体声誉的,所属社会团体除责令其改正外,视情节严重情况可采取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撤换主要负责人等措施。

第一百零四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的变更及撤销须经(常务)理事会批准并形成决议后,向全体会员公布。

第一百零五条

各分支(代表)机构的设置、变更及注销的相关工作一般由所属社会团体秘书处办理。

第八章 财务管理

第一节

总则

第一百零六条

社会团体的财产及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挪用。第一百零七条

社会团体应当根据章程规定和业务范围使用其财产,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一百零八条

社会团体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和社会团体章程,依法组织收入,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建立健全独立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确保社会团体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二节 经费收入

第一百零九条

社会团体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会费收入;

(二)有关团体、单位、个人的自愿捐赠和资助;(三)政府部门对社会团体的经费补助;

(四)在章程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的有偿服务收入;(五)其他合法收入。

社会团体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本着积极筹措、多渠道开辟的原则,合理组织资金来源。

第一百一十条

社会团体应依据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工作成本和会员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制定会费标准,并应遵循合理负担、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

会费收取须采用固定标准,不得具有浮动性。会费标准的制订和修改,应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会员或者会员代表出席,并经出席会员或者会员代表二分之一以上通过,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应自通过会费标准决议之日起30日内,将决议向全体会员公开。会费标准不得违背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关于社会团体收取会费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

社会团体收取会费,应按照规定使用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

第一百一十二条

社会团体应当通过章程明确会费标准、缴纳办法及未及时足额缴纳会费的处理办法。

第一百一十三条

经费收支情况应每年书面向全体会员公开,会员有权对经费收支情况提出质询,可以向理事会或者常务理事会申请公开财务账目。

社会团体收取会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会员有权利拒绝缴纳,并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一百一十四条

社会团体接受其业务指导部门或会员单位委托,开展各种项目设计、项目论证、项目评估、成果鉴定、管理技术调研咨询等有偿服务的,其收费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一百一十五条

社会团体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和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不得与捐赠资助方有任何违背社会团体宗旨和有损国家利益的交换条件。接受境外组织或机构的捐赠应向外事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申报备案。

社会团体必须与捐助方签订协议,按协议规定合理使用捐赠财产,捐助方有权向社会团体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百一十六条

社会团体在开展重大活动时需要有关单位给予资助的,应遵循自愿原则,禁止各种摊派。

第三节

经费支出

第一百一十七条

社会团体应遵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本着节约量力、收支平衡、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

第一百一十八条

社会团体的经费支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费用:

1.社会团体专职和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劳务报酬等方面的费用;

2.社会团体租用办公场所、购置办公设备、办公用品、订购书籍、报刊等费用;

3.其他合理支出。

(二)业务活动成本:

1.社会团体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经费支出,包括会议费、邮电费、差旅费、劳务费的支出及开展捐赠、资助活动等费用;

2.社会团体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咨询讲课等付酬; 3.社会团体开展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人才培训、举办宣传展览活动等有偿服务的成本支出。

第一百一十九条

社会团体的经费支出执行国家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同时在办理支出的过程中,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并经过认真审核方能办理支出。

第一百二十条

社会团体要合理确定经费额度。经费额度采取预算管理的方式核定。一般而言,每年年初,由理事会根据上一年度收支情况和本年度工作安排,做出本年度经费预算,经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在执行中需加以调整和补充的预算,可由理事会审核决定。

第四节

经费管理

第一百二十一条

秘书处可作为社会团体财务的主管部门,承担以下职责:

(一)草拟有关财务管理的制度、规定;

(二)开辟收入渠道,控制经费支出;

(三)执行社会团体财务收支预算;

(四)实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五)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其它工作。

第一百二十二条

社会团体应当依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制定社会团体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一百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财务要强化统一核算。社会团体发生的各项经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帐薄上统一登记、核算。

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社会团体不得另立会计账簿。社会团体的资产,不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社会团体的银行帐号、账户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未经理事会批准,不得将公款借给外单位,不得以社会团体名义对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

第一百二十四条

社会团体可设财务负责人,并配备或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实行帐、钱、物分人管理。

会计负责成本费用核算、资金收支的审核、登记总账、编制财务预算、编制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出纳负责资金的收付、往来款项结算、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工作。

财务人员的调动和离职,必须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一百二十五条

会计凭证登记要清晰、工整,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所附原始凭证要求内容真实准确,取得的发票应为合格、有效。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接受,并向法定代表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第一百二十六条

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凭证、会计帐薄、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第一百二十七条

社会团体应建立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会长、理事会、监事会以及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同时接受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及其他部门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需要社会团体提交有关业务活动或财务情况的报告时,社会团体应当予以配合。

第一百二十八条

社会团体的财务年度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一百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应当进行财务审计,并将审计报告报送登记管理机关。

第一百三十条

社会团体解散、撤销或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在业务指导(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第一百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将财务状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社会团体收支情况应每年向全体会员公布。

第一百三十二条

社会团体经费使用应接受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

经费来源属于财政拨款或社会捐赠、资助的,应当接受财政、审计机关的监督。

第一百三十三条

社会团体注销之前,由登记管理机关会同相关部门依法组织清算,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

第九章 党建工作

第一百三十四条

根据社会团体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党的基层组织。

第一百三十五条

具备条件的社会团体都应当成立党组织,党组织设置形式根据党员的人数确定。凡专职工作人员中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团体,要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可与同一业务指导(主管)单位辖区的社会团体或其他单位建立联合党组织。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可建立党小组或由业务指导(主管)单位的党组织选派党的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第一百三十六条

各级社会团体党组织应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结合社会团体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党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百三十七条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可依据本规则,对社会团体法人治理的情况进行年度评估。

第一百三十八条

本规则所称“二分之一”、“三分之二”、“过半”以及“满”、“连续”等,均包含本数。

第一百三十九条

结构的规则性 篇5

一、规则游戏的结构功能

规则游戏顾名思义,是一种按照既定玩法、规则而进行玩耍的游戏,就比如成人的《红五》《撕名牌》等游戏,游戏者根据相互的“约定”反复玩耍,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笔者对规则游戏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剖析(见图1),以进一步说明此类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游戏情境”要素———激趣

任何一个规则游戏都有“游戏情境”,也就是该游戏独特的氛围。游戏情境中既有依靠假想的“想象情境”,也有游戏者在此游戏中形成的“人际情境”。比如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其“想象情境”是“狼抓羊”,尽管是游戏者在扮演 “狼”和“羊”并依靠假想来开展游戏,但这种“假想”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而且往往为他们所喜欢,觉得很刺激、很兴奋。同时游戏者中,一人扮演“狼”可以抓别人,其他游戏者当 “羊”,只能躲闪、逃跑。这就形成了“一对多”的竞争氛围,也就是“人际情境”,追追逃逃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追逃嬉戏中获得无穷的乐趣。绝大多数的规则游戏都有这两种游戏情境(见表1)。

幼儿通过假想情节,将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扮演虚拟的人物角色,由此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满足感。同时,游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让幼儿获得交往互动的愉悦感,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飞行棋》等游戏中的竞争与对抗关系,《炒蚕豆》等游戏中的合作关系,《老鹰捉小鸡》 等游戏中既有竞争(鹰与鸡之间形成对抗),又有合作(母鸡与小鸡、小鸡之间形成合作)的互补关系,都能丰富幼儿的人际体验,从中获得群体归属的成功感与荣耀感。“假想情境” 和“人际情境”构成了一个规则游戏独特的游戏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得他们乐此不疲地玩耍。

(二)“核心价值”要素———促学

“核心价值”指的是一个规则游戏最基本、最中心的发展目的,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其核心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见图2),一是幼儿通过分别扮演“狼”与“羊”,进行反复追逃的练习,从而促进幼儿快速跑的能力发展,提高运动速度与敏度。二是“狼”与“羊”之间用问答的方式决定追逃的时间,在反复问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习按序数数。如: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一点钟。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两点钟。

······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12点钟,天黑啦!(追逃开始)

反复游戏可以让幼儿对事先约定的某个时间(如:12点钟)产生敏感性,在念到临近12点的数字(如:10点、11点) 的时候产生警觉,为即将做出“追”或“逃”的行为做好准备。 这对3~4周岁的幼儿学习“唱数”,了解数的顺序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每个规则游戏的“核心价值”都包含着特定的学习内容, 比如在《炒蚕豆》的游戏中学习“两人合作双臂过头顶翻越”, 从而促进身体的柔韧与协调;在《丢手绢》的游戏中学习“绕圈速跑”,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判断手绢丢在了谁的身后)等。不同的规则游戏,其“核心价值”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这些学习内容都不是直接向幼儿提出的,而是隐含在游戏情境、玩法规则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玩耍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有寓学于乐、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学、快乐学。

(三)“玩法规则”要素———提能

规则游戏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玩法及规则开展游戏的, 每个游戏的玩法规则都包含两种,一种是围绕“核心价值”而产生的“核心性玩法规则”;另一种是游戏中通用的玩法规则,即很多游戏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以下仍用《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对该游戏进行分析(见表2):

依据“ 核心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能够获得该游戏所特有的发展,这在上一点中已经进行阐述。而依据“通用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由此获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比如输赢规则的设置,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又如在指定范围内进行追逃的规则设置,范围到底有多大具有可变性,只要大家事先共同商定好即可,商定之后就需要在游戏中遵守。从“立规矩”到“执行规矩”,有助于幼儿初期的一种立法、执法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责任感和“去自我中心化”等。总之,“核心性玩法规则” 与“通用性玩法规则”共同促进了幼儿整体的发展,提高了能力。

规则游戏中“游戏情境”“核心价值”“玩法规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融合、互为作用,能够发挥“激趣”“促学”“提能”的整合性功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的全面发展。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玩过独具魅力的规则游戏,那幼小的孩子是怎样学会玩规则游戏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主要有赖于长辈、或者庭院里的同伴,通过“传承”的方式玩游戏,并以此作为交友互动、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而现如今3~6岁的幼儿,长辈传承和邻里同伴共玩耍的氛围已然不多见,他们主要是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同伴的影响来学玩各种规则游戏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抓住游戏构成的三要素,将游戏功能最大化。

(一)趣味当先———释放幼儿的天性

幼儿天生爱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保持热情,乐此不疲。规则游戏其中一个要素是“游戏情境”,有激发兴趣的功能。教师要让幼儿发现并感受到某个游戏的趣味性,这就顺应了幼儿的天性,抓住了兴趣点。

1.渲染情境

游戏是用来玩耍和感受快乐的,在此过程中获得对某些知识及技能的练习是自然生发的,反之将游戏当做练习的工具,不注重游戏趣味的挖掘,玩耍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跳房子》游戏,地面的“房子”上有数字,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可以认识数序、感受单双数(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但这不是获得快乐的唯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蜘蛛侠”,体会从“房角”跳跃到“房顶”的成功,这就是在渲染“想象情境”。幼儿跳跃到房顶后可用小沙包来投准,投中“房子”上的一个格子就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他同伴经过此格子,是单脚还是双脚,亦或不准在此处落脚,都要听他的,这就突出了游戏中“人际情境”的趣味性。

2.边玩边学

一个游戏的所有规则,不是事先一股脑儿地用语言告知幼儿,而是将规则进行分解,伴随玩耍过程逐渐提出和增多。 例如《斗兽棋》,玩法是:画着各种动物的棋子全部翻个面下暗棋,游戏者轮流翻棋比动物的大小,如“老虎棋”可吃掉“大象棋”,“大象棋”可吃掉“狗熊棋”等,赢得棋子多者为胜。幼儿学棋时可先结伴玩布棋和轮流翻棋,你翻一个我翻一个。 待幼儿熟悉“轮流”的规则后,再提出比大小的规则,即“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再来比一比”。最后再提出“比一比后大吃小” 的规则。也就是说当幼儿对该套棋的玩法还未完全熟悉的时候,“趣味玩耍”已经生发了,而且一路伴随学下棋的过程。

(二)教学潜行———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规则游戏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是以“玩法与规则”的方式提出的,这与“游戏化教学”中的“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更隐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玩耍”,而后者更显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练习”。因此,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用直接的方式介入,而要给予幼儿自我习得的空间,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1.玩法递进

将规则游戏的某一个或多个玩法规则,从易到难,搭建一座“游戏阶梯”,就可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跳房子》游戏,“房子”上的格子数量、排列方式等的难度提高, 可以促使幼儿在“跳跃的持久性与协调性、数数能力”等方面获得递进式发展(见图3),教师通过变化游戏玩法,隐性地实现了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与指导。

2.教师退隐

幼儿学玩一个规则游戏的早、中、晚期,教师都可以适度地退隐,让幼儿在反复玩耍过程中自悟学习、相互学习。新学游戏时,教师说清主要的游戏情境和玩法规则后,就可以让幼儿在大致的游戏框架下,自行细化玩法规则,比如:输赢怎样惩罚、奖励?追逐一次的时间到底要多久?幼儿初步会玩游戏后,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幼儿对游戏熟练并乐此不疲时,教师更要“退隐”,以静观幼儿的发展与游戏的发展。

(三)价值统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规则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是全面的,是包裹着“核心价值”在内的所有功能的整合式效应。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要着眼于幼儿各方面的统整发展,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1.经验迁移

各种规则游戏尽管名称不同、玩法规则不一,但一般都具有约定性、竞争性、合作性、反复性等特点,这使得游戏具备一些通用性的玩法规则。比如:《击鼓传花》和《传消息》,都是游戏者依次传递物品或信息,是“传递类”的游戏。怎样传递又快又准确?可以让幼儿将已有的游戏经验进行自我迁移、改变、发展,以便适用于当前游戏的玩法。“游戏经验迁移”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成功、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易于身心健康。同时幼儿会想尽办法解决“迁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幼儿“生智”。

2.变化玩伴

结构的规则性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的建筑美学、使用功能、场地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造型及空间布局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建筑平面的不规则情况逐渐增多,导致结构布置出现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平面刚度突变、错层及开洞等)等各种平面不规则现象。

大量的震害及试验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平面不规则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受力较为复杂,容易造成局部薄弱部位率先破坏,从而危及整体结构安全。因此,分析讨论平面不规则性对高层结构的不利影响、研究确定相应的结构抗震性能和设计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平面不规则

2.1 扭转不规则

结构的水平剪力一般主要由竖向构件承担,当结构受到扭转作用时,离结构刚心距离越远的竖向构件受到的剪力效应越大,造成不同部位间的受力不均匀。如果高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过大,将在变形较大的竖向构件处首先发生脆性剪切破坏,从而造成结构的整体破坏甚至倒塌。因此,控制结构的扭转不规则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结构扭转效应进行估算和控制:

1)合理估计地面运动扭转分量

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除了X、Y、Z3个水平分量外,还存在绕X、Y、Z轴的3个扭转分量,其中绕Z轴的扭转分量将直接对结构产生扭转作用。由于目前对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强震实测记录较少,难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设计中通常采用附加偶然偏心作用的方法予以考虑。《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以下简称《高规》)4.3.3条要求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以此考虑地震扭转分量及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造成的附加偏心距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2)严格控制结构质心与刚心的偏离程度

当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有较大偏离时,将使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为估算和控制结构偏心布置产生的不利影响,《高规》4.3.2条第二款规定,对于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高规》3.4.5条规定,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A类高层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类高层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3)有效保证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结构抗扭刚度较弱时,扭转为主的自振周期将接近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会产生扭转与平动的振动耦联现象,使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为了保证结构抗扭刚度、限制扭转耦联的扭转放大效应,《高规》3.4.5条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以下简称《抗规》)相应条款规定:A类高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B类高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85。

2.2 楼板凹凸不规则和局部不连续

高层结构的水平地震力一般由墙、柱等竖向抗侧力构件承担,而水平力在竖向构件之间的传递和分配则受到楼盖整体刚度的影响。在理想的刚性楼板条件下水平力按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进行分配,在理想的柔性楼板条件下水平力按竖向构件的从属面积进行分配。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对于大多数平面较规则的建筑,可以近似假定楼板在平面内无限刚(无平面内变形),此时水平力按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进行分配;但当楼板比较狭长或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时,楼板可能产生显著的面内变形,此时宜考虑楼板变形对水平力分配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

为了明确区分平面规则与平面不规则,合理确定计算假定,规范对楼板的凹凸不规则和局部不连续进行明确限定,即满足以下条件时视为平面不规则:

1)平面狭长,长宽比超过规范限值;

2)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3)楼板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3 工程实例分析

北京某小区住宅,地下2层,地上16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层高2.75m,总高度为44.3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该住宅边单元结构标准层平面如图1所示。

3.1 楼板连续性分析

此工程属于竖向规则但平面不规则结构,边单元平面中部Y方向较为狭窄,且楼梯间恰好设置在狭窄部位。设计人员一致认为此结构属于平面扭转不规则和凹凸不规则,但对此结构是否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楼梯间虽有楼梯板,但由于楼梯板和楼层板不在同一标高,楼层板在此处处于断开状态,因此楼梯间范围内应认定为楼板开洞。楼梯间处的楼板Y向典型宽度应取轴,即11.78m,而凹口范围(14~16轴)的楼板Y向有效宽度为3.6m,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楼梯间较小以及楼梯板、梁的支撑作用,楼梯间洞口周边剪力墙围合形成的筒体,具有较好的平面刚度和空间刚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洞口周边楼板的面内变形,缓解楼板局部应力集中;另一方面,由于楼梯间筒体的整体性较好,水平抗侧刚度较大,分配和传递的水平力也较大,设计中通过加大洞口周边楼板厚度和构造配筋,减小可能的面外凸曲变形,可以较好地保证楼梯间范围楼板的面内整体刚度。此时可以忽略楼梯间对楼板连续性的影响。即使楼梯间按开洞考虑,楼板的Y向典型宽度应取轴,即16.48m,扣减楼梯间及凹口后的有效宽度为10.17m,10.17/16.48>50%,不属于楼板局部不连续。

为研究楼梯间开洞对楼板连续性和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本项目利用PMSAP软件对楼梯间开洞和封板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整体计算中对楼板采用弹性膜假定,同时考虑扭转-耦联效应和偶然偏心作用,并对楼梯间周边楼板进行加厚处理(加厚为150mm,如图2阴影范围所示)。

经计算,楼梯间开洞时,X向地震和Y向地震下楼板应力分别如图3、图4所示。

当楼梯间封板时,X向地震和Y向地震下楼板应力分别如图5、图6所示。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对比楼梯间开洞和封板时的应力分布图,可见两种情况下楼板应力的总体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对比两种情况下的该层楼板最大应力,如表1所示,两种情况的楼板最大应力值非常接近(开洞时比封板时应力稍大),仅相差1.2%~2.0%。

kN/m2

2)两种情况下在楼梯间临近范围应力分布有所区别。取应力值较大的楼梯间左侧为例对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楼板的应力绝对值变化不大,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略有变化;楼梯间开洞时较封板时的楼梯间四周墙体暗柱配筋稍大,但相差不多。

kN/m2

上述分析表明本项目楼梯间开洞对结构整体地震反应、楼板整体传递水平力能力影响不大。设计中可以通过加大楼梯间周边楼板厚度和构造配筋、加大楼梯间筒体的剪力墙和暗柱配筋等措施,减小洞周楼板可能的面外凸曲变形,保证楼板面内整体刚度,保证墙肢的抗剪能力和延性要求。此时可以忽略楼梯间对楼板连续性的影响,认定本项目不属于楼板不连续情况。

3.2 结构抗扭措施及效果分析

此工程属于竖向规则但平面不规则结构,建筑外墙开窗比例较高,对外墙侧向刚度削弱较大,造成结构整体抗扭刚度偏小。初步设计整体计算时,周期比及位移比均超出规范要求。由于此工程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建筑凹口部位做法及楼梯间平面位置较难更改。为了减小结构扭转效应,保证结构安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计算及构造措施:

1)经与建筑专业协商,在满足建筑功能的条件下,增加外墙个别墙肢的剪力墙长度;根据建筑外窗高度,尽可能将外墙连梁加高,提高外围抗侧力构件的刚度,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抗扭刚度。

2)通过调整内墙洞口的位置及大小,改变结构刚心平面定位,使结构质心与刚心尽量接近,以减小结构偏心布置产生的扭转效应。

3)弱化平动刚度,强化抗扭刚度。减小除凹口位置以外的内墙长度,增大结构第一平动周期,从而减小扭转周期比,减弱扭转—耦联效应的不利影响。

4)结构整体计算时,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结构扭转效应,对楼板采用弹性膜假定,同时考虑扭转—耦联效应和偶然偏心作用,计算结果取双向地震作用和单向地震作用的最不利情况。

5)楼层平面凹入、楼梯间洞口等改变了楼板的水平力传力路径,会在楼板局部造成应力集中,在施工图设计时,为了增加薄弱部位的抗震延性,减缓楼板开裂及可能的面外凸曲变形,对楼层凹口部位楼板、楼梯间周边楼板采取适当增加板厚、双层双向配筋的加强措施;并在兼顾建筑外观要求前提下,在凹口部位增加了连接两侧结构的拉梁(按受拉构件设计),以增强薄弱部位的整体性。

6)楼板薄弱部位对竖向构件的内力分布造成一定影响,楼板凹入、楼梯间洞口等部位墙体承受和传递较大水平力。在施工图设计时,通过适当增加凹口部位及楼梯间筒体的剪力墙和暗柱配筋,提高墙体抗剪能力及延性,提高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下的安全度。

本项目采取上述调整措施后,分别采用SATWE和PMSAP两种程序进行结构整体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表4所示。计算结果表明,调整后的结构自振特性比较理想,第一、二周期均为平动,扭转周期比均小于0.9,位移比等其他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并全部满足规范要求。

4 结语

本文讨论了高层建筑的平面不规则问题,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楼板连续性和结构抗扭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1)由平面不规则产生的扭转效应对结构安全和抗震性能影响较大,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估计地面运动扭转分量、严格控制结构质心与刚心的偏离程度,有效保证结构的抗扭刚度等方法,对结构扭转效应加以估算和控制。

2)有些项目的楼梯间开洞对结构整体地震反应、楼板整体传递水平力能力影响不大,此时可以忽略楼梯间对楼板连续性的影响,但设计中应通过加大楼梯间周边楼板厚度和构造配筋、加大楼梯间筒体的剪力墙和暗柱配筋等措施,减小洞周楼板可能的面外凸曲变形,保证楼板面内整体刚度,保证洞周筒体的抗剪能力和延性要求。

3)实际工程设计中,通过增加外围墙体抗侧刚度、减小内墙抗侧刚度、调整墙体开洞使刚心接近质心、采用合理的计算假定和参数设置、加强薄弱部位的楼板和竖向构件等计算及构造措施,可以明显减弱结构扭转效应,有效改善结构抗扭性能。

摘要:讨论了某高层结构的平面不规则问题,总结了结构扭转效应的估算和控制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楼板连续性和结构抗扭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平面不规则,扭转效应,楼板连续性,抗扭措施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结构的规则性 篇7

1 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选型

现代的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是从抗震设计出发的, 对此要对不规则结构的程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通常情况下可以把高层建筑的不规则结构分为不规则结构、特别不规则结构和严重不规则结构三种类型。高层建筑不规则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偏心布置 (偏心距大于0.15或相邻层质心相差较大) 。 (2) 扭转不规则 (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 。 (3) 组合平面 (细腰形或角部重叠形) 。 (4) 楼板不连续 (有效宽度小于50%, 开洞面积大于30%, 错层大于梁高) 。 (5)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凸尺寸大于相应边长30%等) 。 (6) 刚度突出 (相邻层刚度变化大于70%或连续3层变化大于80%) 。 (7) 尺寸突出 (缩进大于25%, 外挑大于10%和4m) 。 (8) 构件间断 (上下墙、柱、支撑不连续, 含加强层) 。 (9) 承载力突变 (相邻层受剪承载力变化大于80%) 。

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结构平面的不规则程度。判断不规则建筑结构不规则的标准是:其不规则结构超过一项高层建筑不规则类型指标的, 判断为不规则类型;若是有多项超过高层建筑不规则类型指标或是某一项指标不规则程度超过指标程度过多的结构, 判断其为特别不规则结构;若是出现体型较为复杂, 存在多项指标超过高层建筑不规则类型, 并且具有较弱的抗震环节, 判之为严重不规则结构, 这种结构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2 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要点分析

大底盘多塔建筑结构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该结构的抗震效果, 关于多塔楼建筑的抗震效果也是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大多数的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中主要采用“调”、“抗”、“放”的整体结构设计思想, 因此设计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连体刚结构。同时通过现场实践对该系统进行了技术服务和工程质量方面的研究, 实践结果表明该项设计结构经受住多种受力考验,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 从整体的设计模型中可以看出, 在大底盘多塔结构中距离塔楼较远的结构构件受到的振动影响较小。换句话说, 在水平力的作用下, 多塔楼对于距离塔楼较远的构件的影响较小。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 在满足大底盘顶层上部塔楼嵌固层的条件下, 可以对塔楼各部分结构进行拆分计算, 并且这样的大底盘塔楼结构计算符合塔楼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 对于这些结构的计算将用于后续的工程设计当中。另外, 大底盘顶层楼板平面要具有足够的刚度来满足其嵌固功能, 可以采用大底盘顶层楼板与人防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得到顶层楼板的板厚厚度要达到300mm。对于板配筋设置采用双重双向拉通的方式, 板的配筋率要在0.3%之上。针对落地的剪力墙的配筋要满足设计计算要求, 其配筋值应为其对应上部短肢剪力墙配筋值的1.1倍以上。

3 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计算分析

对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进行计算时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力学模型结构分析软件进行计算, 以确保对此不规则结构的力学分析的可靠性。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要满足的计算要求如下:首先, 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学模型三维分析软件对此类建筑的整体内力位移进行计算;其次, 在对此类建筑进行抗震计算时要考虑到结构的扭转效应, 其振型数值要在塔楼数值的9倍及其以上, 并且还要满足振型的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最后对于此结构设计的补充运算采用弹性时程分析的方法。对于结构中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的验证, 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针对那些竖向不规则的多塔结构或是高层建筑中某一层建筑的抗侧刚度在其上一层抗侧刚度的70%之下, 或是其抗侧刚度值是其上相邻3层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之下, 或是高层建筑中某层建筑的竖向抗侧力构建之间不连续, 此楼层的薄弱层抗震标准值的地震剪应力需要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对于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需要满足JGJ3-2002 5.1.13的规定。

4 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的设计

针对高层建筑的9度抗震设计, 进行多塔结构设计时, 其结构选用要尽量避免带夹层、连体、转换层等结构。针对高层建筑的抗震度在7度或是8度时, 在选用建筑结构时, 选用两种或以下种类的建筑结构, 对于剪力墙结构错层的建筑房屋高度要分别≤80m和≤60m, 其框架剪力墙结构错层建筑房屋的高度与剪力墙结构高度的要求相同。

5 结语

在近代的高层建筑发展中, 在对其结构设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 同时要注重结构设计计算的准确性, 选用相对合理的结构方案对高层建筑大底盘不规则多塔结构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肖艳.浅谈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J].科技信息, 2011 (03) .

某不规则框剪结构的设计应用分析 篇8

关键词:竖向收进不规则,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弹性时程分析厚板,受力分析

1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上海市陆家嘴前滩地区, 整体两层地下室, 上部四座小高层, 五座小塔楼带, 四座小高层建筑完成面高度分别为51.5m, 48.3m, 45.1m, 45.1m, 其余五座小塔楼建筑完成面高度均小于15米。主塔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形式, 小塔楼其中一座为纯钢结构, 其他为纯框架。

文章选取最高的塔楼A1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详见图1、图2。因地下室顶板考虑1.5m覆土以及消防车荷载的缘故, 采用250板厚, 柱距基本上在8×8m, 柱截面通常为700×700, 梁截面600×900, 对部分有消防车荷载经过的地方, 梁适当加高, 为了保证地下室净高的要求, 对梁高超过900的一律上翻。

该结构选取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九个塔楼的嵌固端, 通过计算得出嵌固端所在层的侧向刚度与地下一层的侧向刚度关系如表1。计算表明刚度比复合《高层建筑技术规程》[1]和《上海市抗震设计规程》[2]要求。地下室顶板采用250mm的C35混凝土现浇板, 地下室一层, 二层挡土墙厚分别为400和700, 以及在主塔楼-1.650m的位置设置楼板, 与地下室顶板-2.600m错层相差较小, 因此可以将地下室顶板视为嵌固端进行计算。

2结构竖向收进不规则的分析

本工程中因建筑对立面的要求, 将右边塔楼去掉一层, 造成结构上部楼层收进后的尺寸大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的25%, 参见《高规》3.5.5及条文说明[1]和《超限高层抗震审查技术要点》[3]。 (如图3)

建筑结构的侧向地震作用是因地震动加速度作用在楼层处产生的, 因此须有一个较好的连续的传递路径, 才能把楼层惯性力和内力从楼层经竖向构件传至基础和地面[4]。该结构收进部位楼板加强加厚, 采用200mm板厚10@100双层双向配筋对其加强 (局部厚板区域需要另作附加钢筋) , 从而保证水平力能够顺利进行传递。

《高规》10.6.5条体型收进高层建筑结构、底盘高度超过房屋高度20%多塔楼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体型收进处宜采取措施减小结构刚度的变化, 上部收进结构的底部楼层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相邻下部区段最大层间位移角的1.15倍; (2) 抗震设计时, 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宜提高一级采用, 一级提高至特一级, 抗震等级已经为特一级时, 允许不再提高; (3) 结构偏心收进时, 应加强收进部位以下两层结构周边竖向构件的配筋构造措施。

注:该比值为收进部位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与相邻下部区段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由表2可得该体型收进满足位移角比值的要求。

该结构属于框剪结构, 丙类建筑, 查《高规》[1]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 框架抗震等级三级。《高规》建议将体型收进部位的上下各两层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此处由《高规应用分析》[3]建议该抗震等级不涉及内力放大。通过和抗震委员会协调沟通之后, 认为该种超限仅仅需要加强收进部位的上下两层竖向构件的抗震措施, 以及该位置处板的配筋即可。如图4所示。

表3为软件的分析数据对比:

结论:两种计算软件分析的结果小于5%, 因此可以认为该结构满足抗震性能设计的要求。

3厚板的内力分析对比

考虑到建筑对室内的要求, 在跨度为8.2m的范围内不容许布置梁, 本工程对其采用200mm的C35普通混凝土楼板, 并采用查表法和有限元计算内力。由《混凝土设计原理》[6], 采用弹性楼板计算方法如下:将柱每边各1/4柱距范围定义为柱上板带, 把剩下的跨中1/2柱距范围定义为跨中板带。考虑楼板上墙体的荷载, 将其分摊至楼板, 取恒载10.75KN/m2 (自重取5.4KN/m2, 面荷载4KN/m2) 活载2.5KN/m2, 如图5。

对于边支座刚结和铰接约束的问题上, 文献[8]指出, 当外界的支座为砖墙或钢筋混凝土墙时, 可考虑为刚性支座;当为钢筋混凝土梁或大梁时, 可考虑为弹性支座。本工程需要进行查表计算, 在此将边梁和板的约束条件设定为铰接约束。

本例中对跨中弯矩和支座的负弯矩的计算, 需要考虑周边板件对该跨的不利影响, 可以近似按照多跨连续梁荷载最不利布置的计算方法, 近似计算。原理如图6所示。

为了方便说明计算, 现将AB的跨中弯矩计算过程详细列出, 过程如下:

欲求AB跨中弯矩, 按照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原理, 将恒荷载满布于AB, BC跨, 同时将活荷载仅仅布置在AB跨内。此时可以将其分解成两部分, 对中间支座B进行简化, 最终得到简化过后的内力简图, 具体详见图6。

查表求解弯矩, 以跨中X方向弯矩为例

1.2*恒+1.4*0.5*活=1.2×9.4+1.4×0.5×2.5=13.03KN/m2。

1.4*0.5*活=1.75KN/m2。

Lx=8100mm, Ly=12500mm, Lx/Ly=0.656

先查三边简支一边固定的表格可得系数Mx=0.0538, My=0.0229

M= (MX+0.2My) *f Lx2 (0.2为混凝土的泊松比, 考虑混凝土某一个方向的变形对另一个方向的影响, f为荷载设计值)

Mx1= (0.0538+0.2*0.02229) *13.03*8.12=49.9KN·M;

再查四边简支的表格可得系数Mx'=0.08046, My'=0.04214;

Mx2= (0.08046+0.2*0.04214) *1.75*8.12=10.2KN·M;

Mx向跨中弯矩=Mx1+Mx2=49.9+10.2=60.1KN·M

对该结构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块Slab CAD进行计算可以得到, 参数中定义单元划分最大变长为1000mm, 使用壳元模拟板的变形 (对板面内和面外的变形同事考虑) ;并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不考虑水平荷载的作用, 仅考虑单工况下1.2恒载+1.4活载的内力组合。板底弯矩见图7。

其中板底最大弯矩为47.73KN·M, 相对于查表法计算的结果要小一点。按照同样的计算原则对跨中以及支座处的弯矩进行分析, 如表4。

分析其中原因 (以水平方向跨中弯矩为例) , 笔者认为存在两点差异。

(1) 使用查表法计算的结果是跨中的弯矩, 在三边铰接一边固端的条件下, 跨中并不是最大弯矩的作用位置, 但是这个方面的影响相对于下面一种要小很多。 (2) 查表法是严格按照铰接和刚结的约束条件进行计算, 本案例对边梁按照铰接的模式进行处理, 其本质上是偏于保守的。从概念上讲, 只要是边梁的高度比板厚大, 边梁必要会对板产生一定的约束。而该工程中的边梁高度达到1100mm, 这个约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有限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图8, 边跨的弯矩均不为0, 而且有墙柱的地方, 因约束加强, 此处的弯矩更大, 因此会对跨中的弯矩影响较大。

对于跨中的弯矩按照两种方法的包络情况设计,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 最终选定X向跨中16/18@100的配筋方式, 按照相同的计算方法具体配筋如图9。考虑到板跨度较大, 再次要求对板起拱千分之二, 并配置截面为500*200的暗梁。

结论:通过手算和电算的对比, 得出两种算法的差异, 并对该跨度厚板进行设计配筋, 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DGJ08-9-2013.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S].

[3]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Z].

[4]周靖, 赵卫锋, 刘智林.竖向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及其在设计规范中的应用[J].力学进展, 2009, 39 (1) :79-88.

[5]朱丙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M].应用与分析.

[6]刘汴生.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第二版) [M].

[7]梁兴文, 史庆轩.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研究 篇9

1 高层建筑结构中不规则性的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 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常之快, 随之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建筑的类别和建筑高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使建筑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建筑工程设计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 进一步迎合现今市场的需求, 首先从设计的理念方面打破了高层建筑设计上要求建筑结构规则、对称的传统。建筑设计师为了自己设计的建筑更加的新颖别致、独树一帜, 使之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通常都会在高层建筑的方案中增加不规则性的设计, 这实际上给建筑结构的设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全新的挑战。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的特点和形势

不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和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 使人们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大部分人都希望建筑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 还能够确保其外观的美观性, 同时现代的建筑设计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将建筑设计落实到实际当中的同时, 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当今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新时代, 人们希望自己居住的建筑环境独具特色, 因此建筑结构的不规则性也更加的突出, 虽然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但同时也是对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更高要求, 建筑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在技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同时也需要建筑建设的成本不断的增加。

3 高层建筑结构存在不规则性的种类

3.1 平面设计不规则的类型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同城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是楼层的弹性水平位移比它两端的弹性水平位移的平均值要高出1.1~1.2倍。这样的情况为“扭转不规则”,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平作用力的结果。第二是设计平面凹凸度不规则。第三是楼板开都面积比楼板面积大出1/3, 有时还会造成错层现象。表现为楼板局部不连续, 致使楼板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这三种情况都能使建筑结构不规则。

3.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造成高层建筑不规则性的另一方面是“竖向不规则”。据有些资料记载:“在一是侧向刚度的不规则性,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 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二是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 (柱、抗震墙、抗震支撑) 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 (梁、桁架等) 向下传递;三是楼层的承载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衡量措施就是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超过其相邻上一层的4/5。”这时就会显现出建筑的不规则现象。这种不规则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在发生地震的时候, 建筑结构在平面分布不规则的位置, 损毁是最为严重的, 同时如果“整体结构的核心与刚度作用偏离较大情况下或者是在扭转刚度过小的结构中。”对建筑的损毁程度也是较为显著的。由此而言, 我们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再设计高层建筑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设计技巧和审美观点。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考虑其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 同时对建筑的主体结构的实际扭转效应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目前国内已经有了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法, 一是最大程度地确保结构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对称性, 使其具备一定的分布规则, 尽量避免出现比较大的偏心作用, 进而科学地降低主体结构的扭转效应;二是在建筑结构规定的有效范围之内, 最大程度地使建筑的扭转刚度值得到增加, 以加大对扭转作用的抵抗能力。”这些方法目前都是行之有效的。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应用

对于不规则结构在实际的应用中, 体现出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在地震的作用下, 建筑结构中不规则的部位容易受到损坏, 而且刚度作用较大的结构受到的损害尤为剧烈。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需要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不规则结构设计的过程中, 加强对这些部分的控制, 同时也要对主体结构加强重视。通常情况下, 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保证平面结构的对称性, 使得结构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则性, 这样才能保证空间的稳定性, 进而减少整个建筑结构的扭转性。要根据设计方案来对建筑结构的扭转刚度值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结构的抗扭刚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4.1 尽量减少高层建筑结构相对偏心距

在多数的建筑结构中, 高层建筑的扭转程度和偏心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性。因此, 为了减少建筑结构扭转效应的发生, 就应该从偏心距的角度入手, 改变其参数值。这种做法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平面分布的不合理状况, 同时也减少了高层主体结构的相对偏心距, 进而可以分析出结构中心和刚度中心的相对位置。

4.2 改善高层建筑结构抗侧与抗扭刚度

我们在实际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现, 很多小高层的主体结构出现了扭转效应和结构自我震动周期的平方值保持着线性函数的关系这表明, 我们在进行高层主体结构设计的时候, , 应该通过合理地降低建筑结构自我诊断的周期长短的方式来降低高层主体结构的扭转效应。对于关剪力墙的有关设计, 需要在有效的区域范围之内进行墙体的长度或者厚度的科学性调节, 使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的抗扭刚度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改变。一般情况下, 我们采用在主体结构的边缘处对柱梁进行布置, 进而使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自我震动周期降低, 使高层主体抗扭刚度得到改善。

4.3 增强高层主体结构边缘件抗剪强度

在高层建筑的的主体结构边缘构件的抗剪强度设计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其合理性。一旦设计不合理, 就会在施工中出现, 较大的额外力作用, 使建筑主体结构的边缘构件发生严重的的破坏。据建筑行业的权威人士们的相关研究表明, “假如高层建筑长期处于非弹性阶段, 本来具有规则性的建筑在受到多重地震作用的影响下就会因为变形而出现偏心的情况。”因此, 要想让高层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强, 能抵抗自然灾害的破坏, , 它的边缘构件的抗剪强度必须增强, 这样即使受到了较为明显的额外力作用, 整体的建筑结构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弹性作用而恢复正常。

4.4 防震缝建立的科学性

对于科学的防震缝问题, 我们的建筑设计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都经历了苦苦的研究, 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检测。我们发现空间和平面形体复杂的高层建筑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 很难将某些复杂的结构, 设计成有规则性的整体, 这时, 就需要建立一套防震缝的手段来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不受到损坏。这种方式就是根据建筑物的主体的客观性来进行。尊重客观也是我们建筑行业进行建筑设计的科学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

5 结束语

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高层建筑的不规则性会直接对楼体结构的平面分布构成明显的影响, 这就需要及时的改进设计中薄弱的环节, 确保其安全性。在建筑设计中, 设计人员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适时的采用新技术和新理念, 尽量减少因为结构的不规则性而给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量在确保建筑美观的同时保证建筑的质量。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建筑在设计上的创新性也越来越突出, 建筑结构的不规则性也不断的出现, 这就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确保建筑设计的质量和安全, 就必须严格的以规范作为设计的依据, 进而不断的提高建筑的美观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安志宏.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规则性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 2004.

上一篇:工业产品设计创新管理下一篇: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