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2024-10-17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共10篇)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1

一、信贷业务投行化融资的意义

信贷资产转让、缩短贷款持有期限的投行化运作产生的杠杆效应, 可以解开资金有限、规模受限、成本昂贵、效益低下的死结。传统意义上的信贷资产转让是将“融资功能、资产负债管理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融于一体的组合管理工具, 是典型的资产负债业务, 对于解决在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的“两难选择”, 解决负债和资产在利率和期限结构上的非对称矛盾, 规避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和区域风险, 化解不良资产长期沉淀而形成的历史包袱, 是非常有效的, 无须赘述。

但是, 这种转让并不能从根本解决资金有限、规模受限、成本昂贵、效益低下的顽症。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深度利用金融市场, 引入投行业务的运作方式来改造信贷业务———信贷业务投行化, 主动转让、批发信贷资产。基本思路是:以信贷资产转让为手段, 缩短贷款持有期限, 通过信贷零售方式与信贷批发方式相结合, 出借资金与出售服务相结合, 经营资产与管理资产相结合的投行化运作方式, 聚集杠杆效应, 加速资金周转, 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大优质客户的支持力度, 巩固、挖掘和扩大市场, 增加中间收入来源, 提高资金收益水平。

假设:现有资金100亿, 资本净额50亿, 某客户的资金需求30亿, 贷款资产收益率为1.5%。信贷资产投行化运作杠杆效应的形成机制如下:

一是资金与资产。以传统的方式运作, 100亿资金的贷款资产最大为100亿。现对100亿贷款持有期限缩短为2个月, 2个月后即转让, 回笼资金继续投放, 并继续管理贷款资产。如此, 一年可循环6次。在资金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 自有资产100亿, 托管资产600亿。资金与资产放大效应巨大。

二是中间收入。由于贷款客户和贷款仍留在转让行, 账户管理与结算服务收益依然存在;通过利率趋势预测, 出让低息贷款并升息后重新放贷还可取得利率变动收益等。

作为市场开拓与风险识别成本, 信贷资产转让时应予补偿, 如在原合同基础上加0.5%, 同时, 比照委托贷款管理收费, 对托管资产每年收取0.5%的管理费, 此时, 一年的中间收入———劳务费为:100×6 (0.5%+0.5%) =6亿。另外, 还实际持有贷款100亿, 持有期间一年, 故取得贷款收入为100×1.5%=1.5亿。因此, 在100亿资金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收益合计为7.5亿, 远高于传统方式下1.5亿的收入水平。

三是高端客户市场。按照传统方式运作, 根据单一客户贷款额度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0%的限制, 最大授信额度为5亿。显然无法满足客户30亿的资金, 客户关系难以稳固。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则可留住客户, 又能满足30个亿的资金需求。

具体运作方式是:首先签署一个30个亿的最高额授信合同或者金融服务框架协议, 留住客户;其次, 将30个亿的综合授信合同分拆成不超过5亿、分次提款的具体业务合同;最后, 将超过5亿部分的合同分批、分次转让, 最终持有贷款不超过5亿。也就是说, 通过信贷资产转让, 可以提高对高端优质客户的服务力度, 也为打开高端客户市场, 避免采取压缩和退出造成客户资金链波动形成的信用风险和客户流失, 规避监管、风险集中和结构管理, 提供了全新的操作模式和金融工具。

综上, 信贷业务投行化获得的杠杆效应, 极大地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率, 极大地缓解了资金、资本不足的矛盾, 达到了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二、信贷业务投行化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和市场环境为信贷资产转让提供了良机:

第一, 人民币持续升值、跨境利差形成的巨大套利空间与外资银行低成本进入我国市场的强烈冲动, 为信贷资产转让提供了战略机遇。通常, 只要对同一笔或者一组信贷资产的需求不同, 就具有转让的动力。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和经营战略的同质性, 各家银行对同一笔或一类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价没有本质差异, 定价差异很小, 不存在承担资产转让交易成本之后还能够获益的风险定价空间。一般情况下, 谁也不会主动出让某一类优良信贷资产, 也不会在没有额外补偿的前提下受让某一类高风险不良信贷资产。因此, 信贷资产转让的战略机遇主要在外资银行。

一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与跨境利差提供了巨大的套利空间, 外资银行受让人民币信贷资产当是其套利的首选工具。自2011年我国汇率逐步放开以来,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3上升到7.48, 将近10%的升幅。根据2005年中美关于农产品贸易补贴谈判, 美国认为, 以实际购买力比较, 如果严格遵循市场定价机制, 人民币对美圆汇率应为2.5左右, 即便比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放大2.5倍, 人民币对美圆汇率也应为3.3左右。也就是说, 人民币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目前, 我国的存贷利差为3.4, 而北美和欧洲的存贷利差仅为1.5, 日本更低, 跨境利差同样巨大。因此, 人民币持续升值和跨境利差, 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套利空间。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制度下, 外资银行受让人民币信贷资产当是首选套利工具。

二是外资银行急切进入中国人民币资产业务市场, 使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成为可能。我国的市场特征与商业传统, 无论多么先进的外资银行, 都难以很快在我国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 也不可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业务市场和发展业务, 尤其是初期阶段, 必须依赖我国本土银行。尽管对外资银行已经放开人民市场, 外资银行也急切地希望早日进入我国市场, 但其对我国法律与政策环境的学习, 对市场的学习都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 借助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即可快速低成本地进入人民币资产业务市场, 占据市场有利地位, 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 逐渐熟悉、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市场环境, 熟悉和了解我国的客户, 打开市场。可以说,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一条捷径。外资银行急迫进入我国人民币资产业务市场, 使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成为可能。

三是外资银行必须借助国内银行网点、功能与服务网络为其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中外银行建立战略联盟提供了契机。外资银行受网点、功能和网络的限制, 必须借助国内银行, 才能降低经营成本。因此, 其受让信贷资产后, 必须委托转让行继续管理客户, 管理资产, 提供服务。中资银行则可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服务工具, 扩大对客户的服务广度和深度, 从而进一步稳固客户关系, 巩固市场。因此, 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过程中, 中外银行只有建立战略联盟, 取长补短, 业务联营, 才能达到共享市场, 共同发展的目的。可以说, 对客户和市场的共同需要, 为中外银行建立战略联盟提供了契机。战略联盟的建立, 有可能使国内银行在专业领域或特定区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而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和实力。

第二, 国家开发银行已经提供了信贷业务投行化的成功经验。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资产的最主要特征是项目贷款为主, 期限长。为提高资产流动性, 克服资金的严重不足, 从2002年起, 该行就尝试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运作方式就是首先将贷款转让, 并继续管理贷款, 收取管理费。2005年, 该行作为牵头行签署了528个银团贷款项目, 总额达1, 357亿元人民币, 出售了197个贷款项目的部分份额, 金额530亿元人民币。截止2005年末, 管理资产总额 (表外部分) 达4438亿元人民币, 取得资产管理费8.7亿元。

目前, 国家开发银行正在构建全行统一的信贷资产转让平台, 并和大部分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建立了信贷资产转让合作关系, 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项目贷款的批发商。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实践证明, 信贷业务投行化对提高资产流动性、募集资金、扩大业务和收入来源, 具有巨大的杠杆效应。

第三, 信贷集中营销、垂直管理体制与投资银行部的设立, 为信贷资产转让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信贷资产转让取得杠杆效应, 解开资金有限、规模受限、成本昂贵、效益低下的症结是通过主动转让和批发优质信贷资产实现的。加大对客户的支持力度, 留住客户, 扩大市场是关键。因此, 要求具有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和高效率的风险管理。信贷集中营销体制和风险垂直管理体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有利于增强应对市场的能力。

信贷业务投行化的运作模式要求了解投行市场及其运作规律, 熟悉信贷市场, 具备相应的操盘技术。投资银行部则可以利用其固有的市场渠道, 遴选目标市场, 提供资产包装、定价技术支持, 承担转让事宜。总之, 信贷集中营销、垂直管理体制和投资银行部的设立, 为规范地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奠定了基础。

三、信贷业务投行化实施的具体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实施信贷资产转让可以采取以下操盘模式:

第一, 合作对象以中小外资银行为主。主要理由是:中小外资银行急于进入我国市场, 在我国的营业网点甚少, 谈判地位处于优势, 其要价应比大银行低。

第二, 转让目的以拓展高端客户市场和处置不良资产为主。尽管目前我行存贷比仍然偏高, 但流动性不是紧迫问题。最紧迫的是拓展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根据客观需要, 分别确定资产池、转让方式和具体思路是:市场拓展在已有客户基础上, 重点加大我国前500强企业的信贷营销支持力度, 为信贷资产转让提供充足的资产池;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 流动性充裕, 资产价格高企, 现在转让处置抵债资产和有抵押的不良资产, 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出售价格,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了提高转让效率和转让价格, 不良资产转让金额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建议按照区域打包转让不良资产。如对国家开发银行而言, 可以将宁波分行、总行营业部 (包头) , 深圳分行 (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主) 各打一个包, 其他分行合并成一个包, 以形成规模效应。

第三, 转让方式以协议、卖断为主。对为了规避经济拐点出现导致经济周期、行业周期和企业周期风险, 需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 转让部分限制性行业贷款、公益行业贷款、国家重点调控的房地产贷款以及其他部分中长期贷款的, 转让方式以协议、卖断为主;以拓展高端客户市场为目的的转让, 要充分考虑资本余额增加后单一客户授信额度放大的因素, 协议、卖断为主, 回购为辅;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次性协议卖断, 而非公开拍卖出售。

第四, 外部交易以投资银行部为主。风险管理部负责资产清理、资产池的选择和资产定价, 以及将资产和拨备内部交割与投资银行部。

资产投资银行部负责遴选市场转让对象, 负责价格谈判、资产交割、资金收回等其他出售事宜, 完成外部资产转让。

第五,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定价策略。对以扩大客户授信支持力度, 拓展市场为目的而转让优质资产的, 转让价格应在原合同基础上———加价, 包括市场拓展和风险识别成本, 以及资产后续管理费。

对以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 转让目前正常资产的, 转让价格为原合同价格, 即平价转让。对处置不良资产为目的的, 按照资产的市场评估价格协议转让, 即折价转让。为了促进成交, 双方可以协议约定对资产转让后未来风险按比例承担。

参考文献

[1]周元元:《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 《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2

概况

1.规模:5000万元

2.期限:1年

3.运用:将多个资金信托的信托资金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资金组合,利用受托人在金融领域的人才、信息及管理优势,发挥受托人专业的信托财产管理职能和信托资金运用的丰富经验,受让国家开发银行所持有的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的信贷资产,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工具,满足投资者获取稳定、安全投资收益的需求。

4.信贷资产借款人简介: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和授权的对城建资金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和管理的城市建设专业投资、开发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204.06亿元。截止2003年12月31日,该公司资产总额824.71亿元,负债总额432.30亿元,所有者权益392.41亿元,2003年实现利润2.46亿元。风险控制

5.根据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的资信评估报告,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目前的资信等级为AAA-级,该公司承诺将偿还信托计划的本金和利息。

6.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承诺将以上海城市建设部分规费收入、公司存量资产盘活收益、经营创利作为还款来源。

7.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接受中泰信托的委托对该信贷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并且负责该信托计划本金和利息的收付。

收益

1.预计收益率:4.35%左右。

2.信托利益分配采取现金方式。

3.受益人按信托资金占信托计划资金的比例,享有信托利益。如何投资

1.本计划推介期为2004年11月9日至2004年12月17日。自2004年11月9日起,投资者带好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存有投资资金的民生银行民生卡,前往中泰信托签订资金信托合同。

8.每份信托合同金额最低为25万元,并可按1万元的整数倍增加。

2.在订立信托合同之前,敬请仔细阅读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转让资金信托计划、合同与风险声明书。

中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转让资金信托计划投资手续办理程序

客户经过咨询并确认投资后,请按以下手续办理:

1、自然人投资者:

(1)投资者将投资资金存入民生银行民生卡,带民生卡及身份证原件至中泰信托;

(2)投资者如无民生卡,可带现金本票(本票收款人为投资者本人姓名、代理付款行为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福山支行)至中泰信托,于本信托投资计划签约处现场办理开卡手续;

(3)客户将身份证和民生卡,交中泰信托工作人员办理签约手续,在一式两份的信托合同上签字;

(4)中泰信托工作人员引导客户办理划款手续;客户办理划款手续后,取回本信托计划书一份、信托合同一份、身份证原件、民生卡原件及投资资金收据。

2、机构投资者:

(1)以贷记凭证将资金存入本信托计划的资金收付专户;

户名: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帐号:144716-04040000067

开户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西南支行

(2)持资金入帐回单、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法人身份证复印件、法人授权经办人办理此业务的委托书正本、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公章及法人章至中泰信托;

(3)经办人将上述资料交中泰信托工作人员进行签约;

(4)经办人在一式两份的协议上加盖公章及法人章,并由本人签字;

(5)经办人取走签署的协议书及计划书各一份,并带回本人身份证原件、公章及法人章,其他资料由中泰信托存档备查。

签约时间:11月9日起,工作日的上午9:15-11:30;下午13:15-16:30。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3

一、通过呆帐准备金冲销坏帐

通过冲销贷款来解决不良资产,使银行免受不良债权的拖累,是国际上的惯用的做法,各国银行都会根据银行历史经营状况,按一定方法每年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计入呆帐准备金待银行发生实际损失时,再用呆帐准备金冲抵,一般认为银行债权出现问题但还未核销之前提取呆帐准备金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在银行仍有利润时处理银行不良债权比当银行经营已极为困难时再处理要主动得多。但由于建立呆帐准备金,只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其规模和作用范围有限。国际上,各国政府允许商业银行提取的准备金率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过度提取呆帐准备金率会冲击银行正常经营。因此,呆帐准备金作为一种风险弥补方法是可行的,但要作为解决银行多年由于多种因素累积的不良资产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从我国呆帐准备金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1988年财政部规定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帐准备金,但实际上,1992年银行才开始计提准备金,至此,呆帐准备金制度才算正式建立。1988年财政部(财商字[1998]302号)对呆帐准备金制度,制度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规定呆帐准备金按当年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帐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对金融企业实际呆帐超过1%部分,当年补提呆帐准备金,但交纳所得税时应作纳税调整,统一计算本年应纳所得额并依法交纳所得税。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银行资金实力有限,银行呆帐准备金与呆帐贷款损失核销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二、运用封闭贷款化解不良贷款

封闭贷款是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针对国有企业亏损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贷款管理模式。对申请封闭贷款的企业要求贷款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产销单独记帐,成本单位核算,效益单独反映。银行可利用这种贷款盘活不良贷款,首先银行可以选择产品有销路或有市场潜力的债务企业,对其发放封闭贷款,运行期间银行监督其经济活动和往来款项,待企业扭亏为盈后,按比例偿还一定数量的原来无法偿还的贷款本息。由于适用范围小,不利于巨额不良贷款的化解。

三、通过项目置换和以物抵贷、资产变现化解信贷风险

通过项目置换和以物抵贷、资产变现办法,化解信贷风险。对于收回无望的固定资产贷款,如果企业有朝阳项目,可通过项目置换办法,重新确定贷款期限,盘活一部分不良贷款。以物抵贷是保全信贷资产、压缩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各级行可根据《以物抵贷管理办法》和《以物抵贷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存量贷款中的抵押贷款进行分类排队,分户列出清收进度计划,责任到信贷员,任务到相关企业。对实行以物抵贷的资产,积极处置变现收回贷款。

四、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来化解不良资产

这是我国在借鉴国外处理不良信贷资产的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已由理论探讨转入了实证性操作阶段的一种化解方法。它的实质是,通过成立由有关方面的人员组成的,拥有一定行政权力的中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商业银行中存有的不良资产,从而达到降低清理成本,盘活资产,尽量减少损失的目的。我国成立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处置建行、工行、中行和农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规程基本如下:

1、原始权益人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并对不良贷款进行加工,包括资产细分,法律文件的补齐等手续。

2、原始权益人将资产池中资产转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信用提高,除进行内部信用提高外,信用提高部门通过提供担保等方式提高将发行的证券信用等级。

4、信用评级,由专门评级机构根据资产风险的评估结果,给出证券的信用级别,并随时作出监督报告对外公告,从而提高交易的信用透明度,有利于培养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投资者。

5、安排证券销售

将不良资产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进行化解,可以将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使其形成“好银行/坏银行”格局,原有银行可以轻装上阵。

五、强化催收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指商业银行运用行政手段切实加强不良贷款的清收管理,同时加大依法收贷的力度。避免企业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进一步牵制。防止增量资金恶化和风险损失的增加,重在化解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1)加强对不良贷款清收的组织领导,成立不良贷款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各级领导挂钩清收风险贷款大户制度。(2)良贷款的指标、责任、时间、对象层层落实,逐笔逐项分析原因,采取不同清收本息措施。(3)加强与法院的联系,如果贷款有担保抵押,银行可根据合同或依法占有、处置担保资产,如果企业破产又无抵担保的,银行可按法院的判决依法从企业资产处置所获收入中收回部分本息,注重诉讼时效的管理等,加大催收的执行力度。

六、动用信贷杠杆化解不良贷款

1、积极支持促成企业经济联会,兼并重组。抓住当前企业改制改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把支持效益好的新上项目与老项目的收贷,特别是呆滞,呆帐贷款催收挂钩,促进不良贷款的转化。

2、在化解存量不良贷款资产风险的实际工作中,各商业银行都摸索出不少切实可行的经验,应加大各项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巨额不良信贷资产的风险化解。(作者单位:重庆银行)

参考文献:

[1]郭奎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上海金融,1998年第5期。

[2]聂庆平.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3]石汉祥.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黄学海、马桦、舒达砷. 防范不良信贷资产的机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

[5]任学堂.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系构想[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3期。

[6]胡日东、蒋燕、苏梽芳.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探析[J]. 商业时代,2005年第36期。

[7]张淼.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4

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具备其自身特性, 本文重点分析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中的出让业务, 从转让策略来看, 主要体现在交易对手的物色、操作时点的控制及转让标的的选择、转让定价的制度和方法。

一、交易对手的物色

截止2010年底, 我国已经陆续成立了北京金融资产交易、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揭牌、上海信贷转让市场、深圳市金融市场交易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的银团贷款转让交易市场等五个各自独立的银行信贷资产交易平台。[2]虽然, 国内已经成立五家信贷资产交易平台, 但是目前还不完善, 现有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大都还是转让双方主动联系, 私下谈判交易。

现阶段, 建议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交易对手以四大行为主, 中小股份行和其他银行机构为辅。除信贷政策稳定性高的四大国有银行外, 财务公司也应与中小股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提高转让成功率, 此外提前落实授信额度并采用优先考虑原贷款行或者规避原贷款行的做法,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转让而产生的矛盾与误会。

另外, 财务公司可逐步探索在全国性跨地区开展信贷资产转出。由于各区域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不平衡, 经营策略也有所不同, 因此, 实施跨区域转出将能提高业务开展的有效性。

二、操作时点的控制及转让标的的选择

信贷资产转让需要商业银行的支持与配合, 为了更好防范同业合作的风险, 建议选择两家左右有实力的国有银行作为战略伙伴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要求战略合作银行与财务公司签订贷款额度承诺书, 首先实现贷款置换与转让的突破, 在商业银行中发挥示范效应。

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具体操作时点上, 财务公司可实施“反周期”操作思路。以2010年普遍情况为例:商业银行的经营周期是上半年贷款增长、下半年控制贷款增长。而财务公司经营周期与其相同将带来置换难度, 为此可进行反周期操作, 即上半年转出贷款, 下半年置换贷款、发放贷款, 这样有利于保证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开展。

在信贷资产转让标的的选择方面, 财务公司可制定存量信贷资产的转让先后顺序, 优先考虑置换集团公司控股比例高的成员单位, 优先考虑置换贷款利率高的贷款, 实现早收益、多收益;另外对部分信贷资产实行打包转让。也可将贷款期限长、中、短期的贷款组合 (利于商业银行保持贷款规模, 应对内部考核) 、按借款人经营效益优劣组合 (效益好与效益差的贷款组合) , 打包形成资产包进行转让。

三、转让定价的制度和方法

财务公司是信贷资产转让的主体, 同时也是所属集团的二级公司, 在转让定价的内部管理上, 财务公司需引进较具有说服力的定价办法, 逐步量化转让定价。[3]初步有以下三种办法:

(一) 收益流现价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信贷资产是一个投资收益的母体, 会在资产存续期产生现金流, 其转让价格是考虑了风险与通货膨胀因素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此法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有两个关键点, 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和折现率的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的估算要结合资产质量和投资战略加以确定:质量优良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主要来自于项目日常经营活动和残余价值;债务人赢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则应更多地考虑未来转手时市场的意愿支付价格;收益流现价法中的折现率反映了投资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必要投资报酬率, 在确定时必须依据专业经验对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和项目的市场风险———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推广和应用, 丰富了传统的收益流现价估价法, 使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 为量化信用风险开辟了道路, 也为债权资产定价提供了推动力, 使债权资产的风险可以从资产中分离出来, 进而被衡量、定价、出售和向市场转化。

(二) 风险分类折算法

风险分类折算法即在信贷资产转让中采取按照风险分类折算债权资产价值的方法, 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划定贷款损失类别并回归计算债权风险价值系数, 该系数与债权余额的乘积即债权的风险价值。例如, 对可疑类信贷资产的平均风险价值折算系数为50%~90%, 对损失类债权的平均风险折算系数为90%~100%, 具体折算系数的确定由银行根据充足的样本和充分的信息数据, 结合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来计算。

(三) 账面价值法

账面价值法的特点是按照债权人信贷资产净值 (面额扣除坏账准备) 定价, 常见于政府主导的不良贷款转让, 实际是政府为保护债权机构而采取的行为。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信贷资产形成本, 与资产的未来收益无关, 故采用账面价值定价掩盖了债权人已经发生的损失, 不利于揭露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彻底分析贷款损失形成原因, 也不利于客观评价投资者今后的业绩。在信贷资产处置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 即买卖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卖方除获得一定比例补偿外, 以信贷资产账面价值的40%-60%作价入股, 获得该项资产的未来收益权。该法也可以适当转型用于财务公司信贷资产转让。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总分行信贷资产转让操作办法〔R〕,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资料, 2001.12

[2]郭玉志.《信贷资产转让平台初具规模》, 中国企业报, 2010.10.13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5

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

银监发〔2010〕102号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促进相关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应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操作规程。

二、本通知所称信贷资产是指确定的、可转让的正常类信贷资产,不良资产的转让与处臵不适用本通知规定。

信贷资产的转出方应征得借款人同意方可进行信贷资产的转让,但原先签订的借款合同中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信贷资产转入方应当做好对拟转入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借款方资信状况、经营情况、信贷资产用途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担保情况等。信贷资产转入方应当将拟转入的信贷资产提交授信审批部门进行严格审查、核实,复评贷款风险度,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应当遵守真实性原则,禁止资产的非真实转移。

转出方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款;转让双方不得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等方式规避监管。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应当遵守整体性原则,即转让的信贷资产应当包括全部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将未偿还本金与应收利息分开;

(二)按一定比例分割未偿还本金或应收利息;

(三)将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整体按比例进行分割;

(四)将未偿还本金或应收利息进行期限分割。

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让银团贷款的,转出方在进行转让时,应优先整体转让给其他银团贷款成员;如其他银团贷款成员均无意愿接受转让,且对转出方将其转给银团贷款成员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无异议,转出方可将其整体转让给银团贷款成员之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转让信贷资产应当遵守洁净转让原则,即实现资产的真实、完全转让,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

信贷资产转入方应当与信贷资产的借款方重新签订协议,确认变更后的债权债务关系。

拟转让的信贷资产有保证人的,转出方在信贷资产转让前,应当征求保证人意见,保证人同意后,可进行转让;如保证人不同意,转出方应和借款人协商,更换保证人或提供新的抵质押物,以实现信贷资产的安全转让。

拟转让的信贷资产有抵质押物的,应当完成抵质押物变更登记手续或将质物移交占有、交付,确保担保物权有效转移。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签订信贷资产转让协议时,应当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转出方应当向转入方提供资产转让业务涉及的法律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转入方应当行使信贷资产的日常贷后管理职责。

七、信贷资产转出方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完全转移给转入方后,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该项信贷资产,转入方应当在表内确认该项信贷资产,作为自有资产进行管理;转出方和转入方应当做到衔接一致,相关风险承担在任何时点上均不得落空。

信贷资产转让后,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八、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信贷资产转移确认,并做相应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

九、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信贷资产转让和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各项规定,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不论是转入还是转出,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成相应信息的报送,并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报送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报告。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开展的整体情况;

(二)具体的转让笔数,每一笔交易的标的、金额、交易对手方、借款方、担保方或担保物权的情况等;

(三)信贷资产的风险变化情况;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十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未能审慎经营,违反本通知规定的,监管机构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责令其暂停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银监会进一步规范银行业 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

近日,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督促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防范相关风险,促进相关业务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在开展正常类信贷资产的转让前,信贷资产的转入方要做好对拟转入信贷资产的尽职调查和转让前的内部授信审批,复评贷款风险度,审慎开展此项业务。

《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应该遵守的三原则,即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洁净转让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资产真实转移,转让的信贷资产应当包括全部未偿还本金及应收利息,要求实现资产的真实、完全转让,风险的真实、完全转移。

为 实现资产的洁净转让,《通知》要求信贷资产转入方应当与信贷资产的借款方重新签订协议,确认变更后的债权债务关系;拟转让的信贷资产有保证人的,转出方在 信贷资产转让前,应当征求保证人意见,保证人同意后,可进行转让;如保证人不同意,转出方应和借款人协商,更换保证人或提供新的抵质押物,以实现信贷资产 的安全转让;拟转让的信贷资产有抵质押物的,应当完成抵质押物变更登记手续或将质物移交占有、交付,确保担保物权有效转移;转入方应当行使信贷资产的日常 贷后管理职责。

《通 知》要求信贷资产转出方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完全转移给转入方后,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该项信贷资产,转入方应当在表内确认该项信贷 资产,作为自有资产进行管理;转出方和转入方应当做到衔接一致,相关风险承担在任何时点上均不得落空;信贷资产转让后,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 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通知》对信贷资产转让的法律要求、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贷后管理及交易完成后的报告事项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必须严格遵守信贷资产转让和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各项要求。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6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产生的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又有市场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带来的,又有内部管理造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使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被占压,形成呆滞的“死钱”。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大中型企业遇到历史包袱沉重、资金缺乏、设备更新慢、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困难,致使整体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

2. 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银行贷款损失严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使银行很多贷款主体发生变化,而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造成贷款主体落空而形成呆账。

3. 企业的改制、破产不规范,使银行贷款悬空数额大,加速了信贷资产恶化。

从1995年开始,全国国有企业转制的步伐加快,特别是企业兼并、破产的速度加快。企业的内部改革一步步深入,每一步都程度不同的涉及到银行的利益,致使大量贷款悬空,形成了“内部改组躲银行,外部破产废银行”的现象。

4. 政策性贷款多,占不良贷款比重大。

行政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使用方面的干预,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质量,造成了信贷资金的损失,这是银行信贷资产恶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5. 企业整体素质差。

企业经营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财经纪律遵守不严,缺乏市场应变能力,短期行为严重。

6. 银行风险意识不强,信贷管理薄弱。

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重发展、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经营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缺乏依法经营的观念,各种违规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金融机构一味追求效益,置金融法规于不顾,擅自扩大业务种类和范围,各种违法程序、违规经营、账外账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危害极大。

以上这些产生于金融机构内部的因素也是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治理对策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形成的历史性、社会性、复杂性等原因,要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信贷资产比例,单靠银行的自身努力难以奏效,须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银行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

1. 适时进行宏观产业政策调整。

寻找并坚持宏观经济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协调性,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均衡点”在宏观经济形势中得以实现。突出重点,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对那些国家重点发展的,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制约、影响大的,发展前景广阔的,银行应在原基础上加大投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小额贷款激活大笔沉淀贷款的方式或者加大投入,施行周期建设,为企业树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小型企业实行改、兼、破等措施进行优化配置,推向市场,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展,实现整个经济的复苏。另外,国有商业银行,首先要考虑商业银行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经营目标。在这一总目标的原则下,国有商业银行应当考虑其按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实现按经济区域配置机构、人员,实现“集约经营”的效益。

2. 国家应尽快出台企业停、破产和其他形式的企业转制方面的债务清偿政策。

要按各种类型,分不同情况划分政策界限,便于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和操作。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配合,改变目前银行在企业停产、破产和转制中逃债、甩债、废债所处的被动局面,要充分利用政策手段、法律手段,压缩不良贷款规模,把企业破产、转制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将不良贷款降至最低点。

3. 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杜绝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银行的合法利益。

目前,我国各项法律体系已逐渐完善,关键在于能否依法按章办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执法部门要肩负起责任,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维护银行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4.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部分施行划段方式,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形成的问题。

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客观上形成的贷款损失,如政策性贷款、企业转制、破产等悬空贷款,国家应给出政策,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卸掉这些“包袱”,或划归政策性银行集中统一管理,以减轻负担,规范经营,为形成真正的与国际接轨的商业银行逐渐创造条件。

5. 加强中央银行监管力度,切实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思想,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

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充分运用法人管理、机构管理、业务管理等多种监管手段,全面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民银行的各分支行之间,稽核、审计、监察各职能部门之间在监管过程中要相互衔接、统一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肃金融纪律,整顿金融秩序,为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高认识,把抓贷款质量,防贷款风险提到重要工作日程上来。防止不良贷款增加,要彻底改变重存轻贷、重放轻收、重量轻质的观念,把提高贷款质量同银行的振兴联系在一起,狠抓贷款质量不放松。

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责任制,主要领导抓落实。坚持审贷分离的原则,严格审核程序,全面实行贷款风险度管理,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度。把每笔贷款落实到人,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对以贷谋私和工作失职造成的贷款损失要追究主管领导和当事人责任,情节严重者要移交司法机关立案调查处理,形成一套债权分明、互相制约、制度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推进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自律性,防范信贷风险,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防止超规模放款,使资产与负债在一个合理的、安全的比例内实行稳健经营,对信贷资产起到安全保障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7

1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商业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中, 利润的最主要来源是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重灾区, 对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内容。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不论从资产金额数量上, 还是从风险严重程度上, 都列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首位, 因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都应加大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力度, 将信贷资产质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既促进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 又能保证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具体而言, 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能够有效减少信贷资产损失, 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商业银行经营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产品销售等业务。而资产业务则为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虽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正逐渐减少, 但资产业务带来的利润仍超过银行利润的半壁江山。近两年, 伴随着信贷资产风险的逐渐暴露, 不良贷款额呈现较大幅度增长, 信贷业务利润被不良贷款本金吞噬的比例不断增大, 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难以持续上升。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使不良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就可以有效减少信贷资产损失, 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 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就不会发生。

二是促进金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障我国金融安全及社会稳定。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力度不够, 措施不到位, 最终的必然结果将是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 不良率的持续飙升,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系统风险随之而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甚至资本积累将被逐步侵蚀, 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大打折扣, 这将直接威胁金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而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有利于建立新型的“银、政、企”合作关系, 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发展。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与建立新型的“银、政、企”合作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良好的“银、政、企”合作关系, 搭建银政合作平台, 促进政府在银行风险防范措施方面提出建议, 做好把关, 有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将潜在的信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从而促进现代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水平, 强化风险管理措施, 有助于新型的“银、政、企”合作关系的建立, 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入, 借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 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行已是后危机时代不争的事实, 信贷资产风险暴露成为抑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障碍。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股份制改造后, 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循环, 目前信贷风险暴露出的问题仍然较多。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尚未完全建立。信贷文化是指鼓励信贷行为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的主要表现是重贷轻管, 贷后管理环节薄弱, 基层行或客户经理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无法投入大量精力参与贷后管理, 对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无法做到完全了解, 从而造成信贷资产风险。

二是对明星企业的过度信贷投放, 导致明星企业泡沫破裂形成信贷资产风险。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资源优先汇聚在城市地带, 导致县域资源缺乏, 企业数量和规模往往较小, 而偶有为数不多的县域企业成长为明星企业后, 受制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 当地的商业银行往往争向明星企业投放信贷资产, 这个时候, 商业银行往往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企业风险的客观判断。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 企业负债也愈来愈重, 如企业经营不善, 或行业环境发生变化, 最终压垮企业, 形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就目前商业银行经营情况来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经营中, 更加关注贷前调查, 而对贷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不重视, 对信贷的制约制度不够重视, 缺乏相应的指标约束。现有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制度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的需要。

3 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信贷资产安全回收, 将信贷资产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中, 信贷资产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笔者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损失处理与弥补措施应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内部入手, 在制度、内部管理等方面加大风险管理力度, 强化风险管理措施。

(1) 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贷制度, 培育风险防控的信贷文化, 从而降低信贷资产风险。商业银行是信贷经营的主体, 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贷款的决策是由商业银行作出的, 因此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形成风险防控的信贷文化, 在制度和文化的约束下, 做好自身决策和管理行为来把信贷资产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2) 在内部管理上应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的监督与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应在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监测信贷风险的基础上, 基于自身经营状况, 建立一套严密的、有针对性的信贷资产风险预警体系, 改变以往风险监测滞后的状况, 提高风险事项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明确考核机制, 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4 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国有商业银行应完善制度建设, 夯实管理基础, 加大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力度, 强化风险管理措施, 为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砌起坚固的防火墙, 切实推动管理理念和方法向国际水平看齐。

参考文献

[1]孙玉炜.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3) .

[2]刘东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3.

[3]江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6.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8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 (如银行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 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 并以此为基础来发行证券。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 (MBS) 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 (ABS) 。在典型的资产证券化流程中, 通常由发起人将预期可获取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 组成一个规模可观的“资产池”, 然后将这一“资产池”销售给专业操作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 (SPV) , 由SPV以预期现金收入为保证, 和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 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募集资金。并将日后收到的现金流给投资者以偿付, 从而实现发起人筹到资金、投资人取得回报目的过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走向成熟, 也初步具备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一) 证券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活跃, 证券市场规模、功能不断发展扩大, 不论是在证券市场自身建设还是通过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同时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等专业资金管理机构发展迅速, 并以不同程度进入证券市场这些既壮大了证券市场, 同时也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二) 监管体制在不断完善

从监管体制来看,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对金融监管的意识增强, 监管力度加大, 贷款的投向得到监控, 资产得到优化, 这些说明我国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能够对金融业具有很好的监管能力和较强的信用重建能力, 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健康运行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各家商业银行为解决资产流动性, 增加其获利能力, 一直希望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化、银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银行都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盈利能力, 逐步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此, 商业银行对于消除不良贷款和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有着较强的欲望和动力, 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 整体投资意识和投资规模增强

随着证券等市场的不断发展, 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认识都在深化。公众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金融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对证券投资的意愿增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主要用于储蓄, 企业除了考虑生产经营资金外, 极少考虑金融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证券投资收益良好的示范作用驱动了人们的证券投资热情。我国证券市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一定规模, 证券市场已从最初的尝试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证券市场制度和法制建设逐步加强, 并且总结了一套我们自身发展证券市场的经验, 这些都是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

(五) 资金来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每年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截止2012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 高额的储蓄资金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中, 居民储蓄存款占了70%多;我国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 用于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投资的只占10%左右。我国证券投资品种少, 其他债券、基金等规模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投资多方位的需要。

(六) 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 经济全球化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进而储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金融资产, 各地金融市场通过一体化, 化为统一的市场。

二、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约因素

(一) 滞后的法律规范、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制约整个市场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国外发展具有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法律环境上, 没有建立相适应的制度规范。

信贷资产证券化给会计确认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会计上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内容, 是我国目前开展证券化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税收制度问题直接影响到资产支撑证券的融资成本, 政府应当本着税收中性化的原则, 考虑我国现实环境下发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必要性和困难, 适当地给予优惠条件。但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二) 资信评级不够规范

对于信贷资产信贷化而言, 资信评级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国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时间比较短, 因此出现评信机构设置不合理、统一的评估市场尚未形成、评估方法混乱等问题, 使评信工作缺乏完整性、系统性, 降低评信的效果。

(三) 缺乏专业人才

资产证券化涉及金融、证券、房地产、评估、财务、税务、法律等各个专业, 因此需要大量不但掌握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大量的有实践操作技术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奇缺, 这也是我国资产信贷化的一大障碍。

(四) 缺乏机构投资者介入

资产信贷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 它需要对于资产证券的稳定需要。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 资产证券的主要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 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 外国投资者等, 甚至说, 资产证券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构投资者支撑的, 而不是分散的个人投资者。在我国,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具备了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基本条件, 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 为让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得以顺利的进行, 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一) 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涉及资产出售或以融资为目的不同交易, 它们直接关系到证券资产的合法性、盈利性和流动性, 也关系到每一参与者的利益。能否妥善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会计和税收问题, 是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 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 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 关键在于信用增级技术能被投资者所认可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 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 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因此, 培育一批独立的、公正的、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以及由政府出资或以政府为背景设立专为资产支撑证券提供担保或保险服务的机构是当务之急。同时, 也可以对外开放资信评级市场, 引进国外一流的著名评级机构开展此项业务。

(三) 大力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程序复杂的融资工具,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资产评估、信用评级、发行、出售和管理工作, 其中还涉及大量的法律、税收和会计问题的处理。因此, 需要大量不但掌握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的知识, 而且掌握资产证券化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法律和财务制度等。加快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是我国实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四) 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 篇9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

在银行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1)在安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隐形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潜在风险较大,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贷款投向结构的不合理和贷款集中度高度集中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农业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这些行业和产业关联性强,竞争力较差,抵御周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的能力不足,一有风吹草动,风险极易转嫁到商业银行。(2)在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生产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贷支持,短期流动资金大部分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失去了信贷资金的有偿周转特性。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到2006年高达82%,对银行的归还率从1983年的93%下降到2006年的72%,非金融企业存贷款差从199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10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长期占用着银行资金。

(二)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加大趋势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80%以上投向国有企业,并集中于传统产业和行业,而这些产业和行业近年来整体经济效益持续滑坡,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深入,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化改革,如向社会公众披露经营信息,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分业经营界限将日趋模糊等,这些既增加了银行经营灵活性,又加大风险。此外,一大批有实力、有效益的外资银行已经或即将来华抢滩设点,带来冲击加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优质客户流失、客户群体边缘化危险,信贷风险加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信用机构,信用活动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信贷风险是客观、必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信贷风险主要有政府政策、企业经营和银行管理三方面的原因。下面,笔者主要从银行管理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从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看,还存在以下问题:(1)信贷风险定位不够准确,重操作风险控制,轻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研究。(2)风险预警不够及时,风险发现滞后、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3)风险分析工具不够,对风险的潜在性无法及时或准确预见,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二)信贷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

信贷资金的完整运作过程包含着由货币资金——信贷资金——生产经营资金——信贷资金——货币资金的转化与复归。这一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从而诱发信贷风险。这些因素有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波动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缺陷等。

(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

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性与个人受益不挂钩。

(四)商业银行信贷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不了解,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导致决策失误;道德意识不高,以贷谋私,造成信贷风险甚至损失。

三、治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通过上述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信贷风险的现状与原因的分析,从银行管理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治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信贷风险监督机制,即以统一法人管理为基础,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以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稽核为保障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即以贷款风险分类为基础,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以分析、识别、监测和警示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抵押、质押、担保手续,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得到补偿,同时,结合实际,落实一般呆账准备金与专项呆账准备金制度。

1.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目前贷款的五级分类虽然被各行所采用,但实行的是双口径控制,对五级分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划分贷款风险类别,不但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转化措施,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及早对风险贷款做出补偿措施。严谨的、科学的五级分类法需要对每一笔贷款、每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以及贷款担保进行分析,在综合上述各种量化和非量化判断的基础上,将贷款正确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应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被识别的信用风险。

2.建立全过程的风险监管机制和全方位的风险监管体系

要跟踪研究内控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内控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检查、贷后管理各环节的权限与义务;要建立贷款预警机制,强化贷款全过程管理。

3.实行贷款分散管理

贷款分散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和贷款的灵活分散。资产多样化。也叫资产多元化,通过降低贷款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非贷款资产的种类,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们常说我国银行资产比较单一,实际上是说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要减少我国银行的风险,就必须降低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贷款资产所占的比重。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即通过规定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人资本余额的一定比例,使贷款分散化。贷款分散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分散和贷款方的分散。贷款方的分散主要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风险因此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就得以分散。

(二)建立信贷专家管理队伍

1.要将行政管理权与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分离,突破长期以来银行内部只要拥有行政管理权就自然拥有信贷业务决策审批权的模式。

2.要使专业人员审查审批信贷业务的权限有所差异,可根据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分为资深、高级、中级和初级信贷审查审批人员,每一级又可分为若干档次,使专业人员的审查审批权限拉开距离,并有一个较大的激励和晋升空间。

3.要取消“职权终身制”,审批权限的大小完全根据其信贷业务人员的工作实绩,随时调整,专业人员一旦离开专业岗位,审批权限即被自动取消。

4.要鼓励信贷专业人员职业化,制定一套符合职业信贷人员特点、有利于职业信贷人员成长的办法,引导他们走信贷职业化的人生道路。

(三)创新信贷风险量化评估手段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非常丰富,而且分类准确、量化准确,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引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主要表现在运用内部模型保持最佳资本充足率、运用新技术评估企业贷款人信用、运用新技术管理按揭贷款。

运用内部模型保持最佳资本充足率,就是通过一定方法设计、建立起一套以衡量信贷风险的市场标准为基础的内部计算模型,利用模型测算出在不同贷款组合条件下,银行可承受的亏损额以及相应的资本准备,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较具代表性的有经济条件回报模型,资本的风险调节回报模型,J·P·摩根的信贷测量模型等。

运用新技术评估企业贷款人信用,达到管理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是一种新的尝试。其程序是:运用财务报表系统获得财务分析结果,使银行对分析结构有较大集中控制能力;利用电脑产生分析报告,描述企业的财务表现,帮助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注意重要的信贷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级,利用财务数据监测贷款组合,对风险进行评价和分析。

运用新技术管理按揭贷款,是用统计模型估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按揭贷款组合中提前还款或呆滞的可能性,估计银行坏账额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手段。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处机制

一方面,要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长经营绩效考评、机关部室经营管理绩效考评、专项业务业绩考评“三位一体”的绩效奖励体系,适当调整有关资产质量指标,加大以测算利润贡献和风险利润的方式评价资产风险管理的工作绩效,以“明码标价”的方式鼓励化解历史存量信贷风险资产。一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二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另一方面,体现公正准确的原则,统一处罚尺度,建立恰当的处罚体系,界定呆账贷款损失责任,对信贷调查、审查、检查及审批等岗位因主观原因或未按规定程序操作而造成贷款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按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责任,明确相关责任人,确定罚款数额标准,统一行政处分和其他处理的适用范围,在违规违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上,对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需一视同仁。

总之,随着我国伴随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则是预防和减少不良资产的首要环节,因此,洞悉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讨有效的风险预测、监控和治理对策,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质量,是确保商业银行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文章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列举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深入分析了信贷风险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信贷专家管理队伍,创新信贷风险量化评估手段,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处机制等对策建议。

银行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思考 篇10

一、银行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背景

(一)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据相关数据分析, 市场中存在行业投资增速过猛的现象。货币信贷的过速增长, 造成市场经济的恶劣循环, 通货膨胀无法有效解决, “价格泡沫”的愈演愈烈, 极大地促进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对此, 国家开始实施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 在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上做出合理调整, 对银行信贷的投放问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 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就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看, 银行在行业改革上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是国家在监管内容上做出了新的调整, 在贷款情况上进行重点检查, 并对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评判准则。对此, 银行必须在国家严密监管下来实现自身的改革, 加大了改革的难度。

(三) 银行自身改革进程的加快

首先, 银行信贷发展在经过发展的初步阶段后, 其资金已不充足, 制约了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其次, 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与同业竞争的白热化, 促使了银行在信贷上的调整, 削减了银行在信贷改革上的有效性。最后, 国家对经营管理指标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信贷改革中所需投入的时间、资金与精力。

二、资产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1.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全面贯彻“百分之百”的思想方针, 导致了发展中方向的偏移。传统意义上看, “百分之百”要求企业要承担的风险必须为零, 这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风险, 但是, 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 它自身的欠科学性又制约了经济金融的发展。从银行发展中借贷现象严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空缺现象上看, 银行在对经济的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2.制度的集中, 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效率。这种形式上的集中, 在大额的贷款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 而对于小额的贷款, 上级行只相当于一种审核的手段。在此种制度下的企业, 极容易出现客户流失的问题, 也会面临资产结构的恶化危险, 最终导致资金上巨大的损失。

3.硬性化的责任机制, 削减了信贷员的积极性。许多银行都存在全责贷款的规定, 贷款只能有贷员本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在促动公民贷款缺乏相应的限制措施。

4.在一些银行中, 存在着在财务会计上的不规范问题, 导致客户缺乏信任感而影响其自身发展。

三、信贷资产业务发展的措施

(一) 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银行应充分认清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掌握国家在经济宏观调控下的主要目标,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依据形势作出灵活性改变。

(二) 做好贷款工作

1.对贷款节奏进行控制:就当前的贷款而言, 其主要目标是保持贷款在余额和利率上的平衡, 促成收益任务的完成。另外, 银行需对经济周期的风险合理规避, 加强对贷款数额较大的用户的监管。

2.对贷款对象进行结构调整:对于信贷总体结构而言, 国家对信贷投放的有效控制是有意义的。企业适时对短期与长期的存款作出调整, 能有效分散风险, 定位好大、中、小型客户的比例关系, 优化贷款客户结构。

3.对贷款业务加强管理:对信贷业务规范化的日常监管能直接促进银行的发展, 首先需要在整体上对相关信贷信息进行采集与归纳以加强监管的力度, 其次, 及时调整银行的利率与费率, 增加收益率;最后, 合理调整收益考核制度, 完善对内部资金的转移。

4.对人才引进制度与培训制度的完善:首先, 应建立激励制度, 激发业务员的积极性。其次, 要扩展引进人才的渠道, 增加企业的人才资源。最后, 根据人才的特点组织培训, 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

(三) 加大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工作的扩展力度

1.存款业务:一般来讲, 国家主要是通过减少银行贷款资金的来源来实现多信贷有效的投放控制, 由此推断, 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将受到资金的制约。因此, 银行应充分展示出分支在地域上的辐射作用, 同时, 通过对信贷业务的加强来争取足够的保证金, 大力发展个人存款业务, 以使得企业的基石更加稳固。

2.中间业务:对金融形势总结后表明, 银行的中间业务是现阶段银行工作的重心。对中间业务的加强, 既促进了利润在增长过程中优化结构的能力, 也使得轻贷款业务的压力减少。据此, 企业必须依据形势变化, 对中间业务进行持续性的加强。

综上所述, 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背景并不乐观, 国家对信贷业的严密监控再加上信贷产业在发展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使得信贷业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据此, 银行要有效激发贷员的积极性并扩宽贷款的业务, 在宏观调控的调控下, 合理、灵活地发展信贷业务。

摘要: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支柱业务, 其不仅在银行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推动了国民济的飞速发展。因此, 对银行信贷资产业务进行深入分析, 总结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探讨出银行信贷业务在整改与发展上的方向, 最终实现银行信贷业务上的高效益。

关键词:信贷业务,金融行业,银行

参考文献

[1]谷亚.我国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效果研究[J].时代经贸, 2012 (08) .

[2]张卫锋.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控制研究分析[J].企业导报, 2012 (06) .

上一篇:区域科技能力下一篇:账户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