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支持(精选12篇)
银行信贷支持 篇1
本刊讯 (本刊记者彭焕东) 记者日前从中国工商银行获悉, 为积极支持南方受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地区抗灾救灾, 保证重点煤电油运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尽快恢复当地生产生活, 该行在2008年人民币贷款总量规模从紧的情况下, 仍然优先安排抗灾救灾贷款, 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开辟专门的贷款快速审批通道, 较好地满足了相关客户的融资需求。截至2月18日, 工行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等14家分行已为119家企业提供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共计达169.4亿元。此外, 该行目前还正在受理超过350亿元的灾后重建贷款需求。
从贷款的行业投向上, 工行的抗灾救灾贷款主要用于支持煤电油运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购销, 其中, 发放电网修复与营运贷款47亿元, 燃油供应贷款34.5亿元, 公路养护贷款21.6亿元, 发电企业购煤贷款15亿元, 支持发电企业生产贷款11.4亿元, 确保煤炭生产贷款15.6亿元, 保客货运输贷款5.9亿元, 民生物资产销贷款14.2亿元, 通信光缆修复贷款0.3亿元。
为深入了解客户受灾情况和金融服务需求, 工行积极走访各地受灾严重企业和抗灾任务较重的煤电油运企业,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其紧急的融资需求。以受灾较为严重的贵州省为例, 全省87个县市中, 有近50个县市电网设施遭受重创, 大量输电设备被损毁, 电力供应基本陷于瘫痪。贵州电网公司急需大量资金用于损坏线路的维修, 同时, 为保证省内发电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公司还需向省内各电厂结算购电费用, 营运资金严重短缺。1月30日下午, 工行贵州分行营业部走访客户了解到这一信息后, 为协助贵州电网公司夺取抢险保电斗争的胜利, 当即决定向贵州电网公司发放营运资金贷款。在紧急情况面前, 工行贵州分行、贵州分行营业部及南明支行, 三级行全面启动贷款发放快速审批通道, 切实落实工作责任, 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就完成了贷款的内部审批流程。当天下午17:30, 即完成了向贵州电网公司发放4亿元营运资金贷款。
银行信贷支持 篇2
今年以来,为维护我市生猪价格稳定,积极支持两区生猪产业链发展,遂州联社在市人民银行的帮助指导下,坚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开展生猪行业监测为契机,加大信贷投入,完善信贷措施,围绕饲料生产、种猪繁育、规模养殖、猪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冷链物流6个环节,全力支持生猪产业链建设,以此作为支持“三农”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良好成效。重点支持了生猪规模养殖大户以及南大食品、通霸饲料、佳泰牧业等生猪产业链龙头企业。1-5月我社累计发放生猪行业贷款5860万元,5月末投向生猪产业链贷款余额18860万元。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做好统计监测。以人行发起的四川省生猪行业监测为契机,联社发动全辖信贷客户经理对船山、安居两区生猪规模养殖大户、生猪加工企业发放监测问卷,对生猪产业现状进行调查摸底,深入了解掌握生猪生产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情况,全面掌握生猪养殖户,企业等的生产管理能力、成本控制和养殖卫生、防疫水平等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生猪生产发展中贷款难的问题。
二是及时开展评级授信,扩大授信额度。玉丰、新桥、凤台、唐家信用社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与乡主要领导充分协商,共谋发展对策,创建了金龟村、鸡头寺村和唐家三坝两个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对生猪养殖农户扩大 授信额度并通过自然人保证、存单质押等担保方式满足专业养殖户相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努力解决阻碍其实现规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对生猪养殖大户信用贷款额度由2万元扩大至5万元。对生猪发展产业链企业,根据综合经营能力及管理水平,扩大授信额度,将遂宁南大食品有限公司综合授信额度由1980万元扩大至3000万元,增加授信1020万元。截止5月末,我社为82户生猪生产养殖户授信1150万元,8户产业链企业授信8500万元。信贷支持生猪养殖100头及以上大户,累计发放贷款126万元,现有余额295万元。
二是明确支持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良种猪繁育和生猪养殖大户,生猪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对享受国家补贴、保险、公司+基地+农户的客户优先支持。在加大对生猪良种繁育、养殖、屠宰、流通、储备等产业链支持的同时,还加大对本地饲料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南大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辐射带动133户生猪养殖农户实现规模养殖,并加强对农户技术培训,使生猪养殖农户实现科学养殖致富。截止5月末,联社向南大食品公司共发放贷款1780万元、通霸饲料有限公司发放贷款890万元。如:玉丰镇3村6社,唐军生猪养殖,养猪场占地面积15亩,有员工5人,共投入200余万元,其中圈舍投入110万元,建有圈舍面积4000多平方米,生猪存栏1000多头,其中:母猪300头,仔猪300头,育肥猪400头,月出栏肥猪35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00头左右,年产值100万元,利润35余万元。玉丰分社对该户累计贷款35万元,现有余额25万元。四是专门配臵信贷计划,实施政策倾斜。按照人民银行贷款合意度的监管要求,遂州联社2012年度信贷净投放额度5亿元,1-5月已实现贷款净投放3.2亿元,后7个月贷款净投放可供利用的额度仅有1.8亿元。针对目前猪肉波动较大的实际,为稳定生猪市场,确保市场供给,在货币信贷计划从紧的情况下,对生猪生产实行信贷倾斜政策,下半年,联社专门匹配3000万元的信贷计划,优先安排生猪生产类客户,保证贷款及时足额到位。
五是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坚持“小额、分散、支农”的服务“三农”信贷原则,极推行“两小”贷款“一户一证”贷款办法以及“一次核定、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开辟生猪贷款绿色通道,实行优先放贷提高办贷效率。对生猪生产类客户的贷款申请在坚持现有信贷管理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减少贷款环节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批、优先发放贷款优先安排资金计划。
六是综合运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村中小微企业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等信贷产品为生猪生产提供信贷支持。引导饲料生产企业或者养殖大户与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将信贷支持辐射到养殖、加工等环节,带动生猪产业发展。如:我社玉丰分社累计向四川佳泰牧业种畜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500余万元,现有贷款余额400万元。该公司是一家集种畜养殖及销售、种畜精液采集及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资民营规模型养殖企业,为遂宁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合作的经营模式,现有DLY祖代母猪600头,DLY祖代公猪50头,目前生猪存栏3500头,2011年销售收入1250万元,实现净利润150万元。已带动养殖生猪30头以上的农户80户,助农增收400万元。同时解决34名农民工就业,月均工资2000余元。真正的实现了支持一个点,牵动一条链,带动一连片。
联社作为我市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支持“三农”,服务县域经济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将继续加大对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贷款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为两区生猪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作出努力。
银行支持民企参与公用事业 篇3
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巨大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7.7%。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显示,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提高到1000~1500美元的时候,经济就步入了发展中国家行列,城市化水平将很快提高,要达到40%~60%的水平。目前我国的GDP已经达到700美元,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预示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步入快车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的一个现状就是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七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1%以下,八五期间,占1.3%,九五期间占1.8%,十五的第一年占2%多一点。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推荐值是3%~5%,由此看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首先,中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对资金的需求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即使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占GDP3%来估计,我们今年的GDP是10万亿,每年需要投入3000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字还要逐年增大。比如,城市污水处理,据亚行估计,从现在的污水处理率38%提高到2005年的45%,将需要200亿美元的投入,也就是每年需要投入约300到400亿人民币。
其次,民间资本投资到城市基础设施中来是有基础的,现在我们的居民储蓄存款是近10万亿,储蓄率达到40%。从居民的支出结构来看,消费性支出正在减少,而投资性支出正在增加,居民已经成为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来源。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民间资本是空间是很大的。
第三,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各地所倡导的方针,创建金融安全环境,各地相继出台了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政策法规,这些都为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条件。现在政府职能也正在转变,政府职能转换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稳健的金融环境和公平有效的政策法规,将会降低投资风险,降低消费成本,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比如安徽一家环保节能公司,成功地在广州竞标一个污水处理项目。据了解,这家公司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就是要在国内树立污水处理厂的一面旗帜,目前正在和多个城市洽谈。但是他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短缺,现在有两个项目在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也正在评审,打算作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我们想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模式。
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直接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的机制尚不完善,因为投资决策主体和资金使用都是政府部门官员做出的。政府官员往往有短期行为,比如我们碰到的一些城市的规划就因为领导人的好恶而随意更改,项目的成败和利益没有挂钩,透明降低、监管不力。由于资金来源于财政,因此政府部门缺乏资金使用成本与机会成本的约束,所以工程的质量、进步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还容易滋生腐败。
其次,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因为民营企业的资本都来源于合资的形式,责权利都由合同规定,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民营企业将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将不得不提高效率。
第三,政府把投资风险转嫁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除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之外,由于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是商业性风险,因而政府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
第四,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促进社会信誉的提高。由于民营资本有个很高的效率、激励机制和风险管理模式,可以降低项目整体风险,使消费者利益得到保护,有利于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种依法按章办事理念,有利于提高社会信誉。
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在银行融资方面不存在任何在法律框架下的不便
按规定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营,但是政府部门往往通过成立一个公司来替政府借款,虽然不是政府直接来借款,但是债务的偿还实际上是依靠政府的,把显性负债变成了隐性负债。
在担保方面,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大,很难找到担保人,而地方财政担保又和法律冲突,因而存在缺陷。
从道理上讲,政府负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纳税人公平受益的原则,但不合法。为了防范风险,银行也在想各种各样的变通办法,一般来说银行要求政府做出承诺,把贷款纳入政府预算。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君子协定,一旦发生了问题就没法追偿。但是地方政府仍然在贷款,银行也仍然在放款,因此我们期待担保法的出台和完善。
另外,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而进行银行融资有利于促进银行的信用结构。以BOT项目为例,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和民营企业签订特许权合同,以特许权合同做抵押,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债权银行三方的责权利都由合同界定,关系清晰,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解决了法律障碍,无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还是债权银行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保护,实现了效率。
结论
(1)政府应该从直接参与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解脱出来。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做法还有待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2)政府的职能应该转化,以监管代替原来的对资产的直接拥有。可以大力推进BOT和BOT项目的模式。
(3)有效的政府监管需要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增加法律透明度,同时坚守审计程序,增强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信心。
(4)经验表明合同监管方式这种模式是有效的。
(5)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债权银行可以通过完善的合同条款来保障各自的合法利益。
银行信贷支持 篇4
“美西银行希望通过加强分析和风险管理提高绩效和服务水平, ”美西银行风险管理、策略与建模高级副总裁Schyler Thiessen表示, “除提供综合分析框架和实施平台外, SAS解决方案在功能、运营和财务方面完全符合我们的技术要求。”
SAS银行业信用评分解决方案全面集成SAS软件屡获殊荣的数据管理、分析和报告功能, 提供强大的内部信用评分解决方案。与其他外包方案相比, 这一解决方案有助于借贷机构以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快速实施信用记分卡。同时, SAS银行业信用评分解决方案还可以用来实现模型开发和验证流程的自动化管理, 将查看数据的时间更多地用于分析评估结果。
农行信贷支持农业产业链 篇5
做好风险管理方能实现共赢
李浩 2010年09月29日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农业产业链功能的实现意味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与工业产业链和城市消费链的对接,实现城市加工经贸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合作双赢。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先天不足,农业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技术水平偏低的缺陷;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仍按照家庭规模运行,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较大,农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低且不稳定。
作为农村金融骨干与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农业银行,如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选择地信贷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农户、农业关联企业和农行多方共赢,需要县域支行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风险类型
总体上讲,农业产业链面临四大主要风险,即内部运营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信息流风险。
内部运营的风险。这是一种传统风险,指由于产业链企业或农户之间合作不成功,达不到预期效果,降低了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自然环境的风险。尽管农业产业链具有一定的自救功能,但是面对大规模的灾害,仍然无法回避农产品减产或绝收的现状,从而导致产业链下游遭受损失。
市场方面的风险。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保持资金流运转,一般采取面向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但由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变量较多,有可能导致农业产业链产品滞销,挫伤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产业链的后续生产。这种基于市场的风险属于产业链的外部系统性风险。
信息流的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薄弱,主要存在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信息屏蔽。产业链中的一方为谋求较高利润率,不向另一方提供信息,虽然单个的目标达到了,但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却降低了。其二,信息失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大量产业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收集和传输,有利于加快企业内部流程,但网络信息安全没有保障,甚至遭受网络黑客攻击,导致信息系统瘫痪。其三,信息泄露。由于农业产业链企业内部管理不严,知识产权意识和保密意识不强,可能造成信息失密或失窃,被竞争对手利用。
强化风控
针对农业产业链中的四大风险,建议农业产业链自身按如下措施,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健全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组织。积极发展农村互助组织。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互助组织,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程度,强化集体有效抵御风险能力。同时,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公司。鉴于“三农”本身特点,农业保险不能彻底走商业化的路子,可以发展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可先在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单独开辟一项业务,建立专业农业保险,由国家财政垫付,拨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保险。同时实行多家保险主体联保或分保,把风险分散。等到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再把这一块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要鼓励建立农业风险咨询公司。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支撑。农业产业链企业或农户在市场调研、项目评估、投资决策、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可以利用农业风险咨询机构提供的有关信息。
加强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建设。要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高效预测某一特定农业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农业生产者风险成本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变化,测量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风险诱惑度、风险约束度以及风险效应度,评定农业生产者风险承受水平和规避程度,把实际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联系起来,测试各种风险基金的充足程度。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抵御市场风险。农业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指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成熟,期权市场更是刚刚起步,应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提高农民操作水平。
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加强保障力度。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来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即形成由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个人及其他缴纳来源作为补充的基金来源体系。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风险发生频率作为依据,合理确定农业风险保障基金的数量额度。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基金的管理和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策略建议
就农行如何管理农业产业链风险,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合理的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计划。首先要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和市场行情,确定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的目标;其次要明确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并规定相关的报告制度。要根据不同农业风险的特征,结合各行制定的“三农”金融生态图谱,合理分配现有员工的风险管控任务,并通过相互协调,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正确识别农业产业链风险。基层行客户经理需要掌握大量的农业产业链运营信息资料,进一步认清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农业产业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同时,要运用风险分析和统计方法,提早发现农业风险,督促农业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及时衡量农业产业链的风险。尽早掌握农业产业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增加抵押物、提高利率定价及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等有效手段,减少风险损失。经营行在明确各个环节的风险效应后,通过对多种风险防范手段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确保使用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法。
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信贷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出现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而言,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贷资金投放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
一、数据与模型
在分析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时,一般选取年度农业贷款余额和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为研究对象,本文亦选取这两个指标,其中农村信贷规模为年度农业贷款额与乡镇企业贷款额之和,用Rc表示;农民人均收入为年度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之和,用FI表示。本文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84—2013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都是在EViews6.0和Excel2007中进行中。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两者的相关性愈发明显。由于农村信贷规模数值较大,农民人均收入数值较小,为减弱误差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回归方程假定为:
LnFI=α+ βLnRc + ê
式中,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自变量的敏感系数,ê则表示为随机误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ADF)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简单的将两个随机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错误的回归分析发生,在构建回归模型之前,通常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情况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临界值为5%的水平下LnRc序列和LnFI序列均是不平稳的。然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临界值为1%的水平下两序列均平稳。
(二)协整(Johansen)检验
ADF检验只是说明两个序列变量具有稳定的变动趋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使用自回归中的协整检验,考虑截距项,排除时间趋势项,确定AIC值(滞后阶数)为2,检验数据见表2:
由表2中检验数据可知:在5%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一行(存在0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12.88>12.32,表明应拒绝存在0个协整量的假设,说明LnRc与LnF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在5%的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二行(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2.41<4.13,表明应当接受 “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假设,说明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ECM模型分析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把协整回归检验中的随机误差当作均衡误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检验短期内两个经济变量相互间的动态均衡关系,从而可以将短期的均衡分析与长期的均衡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ECM模型对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短期均衡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DLnFI = 0.107528DLnRc
+ -0.080236Ut-1
(40.71454) (-5.31169)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不仅依赖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变动,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前一期农村信贷规模投入量以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误差修正项Ut-1的系数为-0.08,反映前一期的差异有8%能在这一期得到消除,数值较小说明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这需要进一步开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检验数据,滞后期分别为1和2。
据表3数据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农村信贷规模增加是引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影响时滞可以达到2个年度,即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是非中性的。从相反的作用方向来看,在滞后1—2期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作为农村信贷规模增加的原因不成立。
(五)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OLS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推出如下回归方程:
LnFI = 67.49LnRc + 187.67
其中:R2=0.949,F=921.399,DW值=0.4714,α和β的T 的检验值分别是10.643和30.35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模型拟合系数R2=0.949, F检验值=921.399,表明回归模型方程能以近95%的程度解释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检验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因此,政府在鼓励农村信贷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户贷款政策,合理调节农村信贷结构。
于此相应,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短期均衡状态说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的短期偏差只有8%的水平上能在当月得到消除,这个数值较小,暗示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似乎也间接说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另外,Granger检验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并未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逻辑上说,农民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增加,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性需求也随之增强,对农村信贷也应当有更高的需求。但实证结果却与此相悖,根源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生产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农户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最终导致信贷需求没有随着农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建议: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与农户生产性投资,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应尽量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机构也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户利用信贷推动农业生产。当农户获得一定的信贷经验并体会到农村信贷产生的实际效益后,就会坚持继续信贷。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贷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更多了解信贷信息,将农村信贷投放落到实处。四是鉴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贷标准,适度放松农村信贷条件。五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信贷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煌、吴伟.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2] 张茜.农业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张永刚,1979年生,山西临汾人,太原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实务)
摘要: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利用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对1984年至2013年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数据表明:农村信贷投放增加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是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信贷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出现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而言,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贷资金投放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
一、数据与模型
在分析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时,一般选取年度农业贷款余额和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为研究对象,本文亦选取这两个指标,其中农村信贷规模为年度农业贷款额与乡镇企业贷款额之和,用Rc表示;农民人均收入为年度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之和,用FI表示。本文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84—2013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都是在EViews6.0和Excel2007中进行中。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两者的相关性愈发明显。由于农村信贷规模数值较大,农民人均收入数值较小,为减弱误差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回归方程假定为:
LnFI=α+ βLnRc + ê
式中,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自变量的敏感系数,ê则表示为随机误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ADF)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简单的将两个随机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错误的回归分析发生,在构建回归模型之前,通常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情况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临界值为5%的水平下LnRc序列和LnFI序列均是不平稳的。然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临界值为1%的水平下两序列均平稳。
(二)协整(Johansen)检验
ADF检验只是说明两个序列变量具有稳定的变动趋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使用自回归中的协整检验,考虑截距项,排除时间趋势项,确定AIC值(滞后阶数)为2,检验数据见表2:
由表2中检验数据可知:在5%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一行(存在0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12.88>12.32,表明应拒绝存在0个协整量的假设,说明LnRc与LnF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在5%的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二行(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2.41<4.13,表明应当接受 “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假设,说明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ECM模型分析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把协整回归检验中的随机误差当作均衡误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检验短期内两个经济变量相互间的动态均衡关系,从而可以将短期的均衡分析与长期的均衡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ECM模型对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短期均衡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DLnFI = 0.107528DLnRc
+ -0.080236Ut-1
(40.71454) (-5.31169)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不仅依赖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变动,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前一期农村信贷规模投入量以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误差修正项Ut-1的系数为-0.08,反映前一期的差异有8%能在这一期得到消除,数值较小说明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这需要进一步开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检验数据,滞后期分别为1和2。
据表3数据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农村信贷规模增加是引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影响时滞可以达到2个年度,即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是非中性的。从相反的作用方向来看,在滞后1—2期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作为农村信贷规模增加的原因不成立。
(五)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OLS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推出如下回归方程:
LnFI = 67.49LnRc + 187.67
其中:R2=0.949,F=921.399,DW值=0.4714,α和β的T 的检验值分别是10.643和30.35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模型拟合系数R2=0.949, F检验值=921.399,表明回归模型方程能以近95%的程度解释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检验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因此,政府在鼓励农村信贷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户贷款政策,合理调节农村信贷结构。
于此相应,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短期均衡状态说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的短期偏差只有8%的水平上能在当月得到消除,这个数值较小,暗示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似乎也间接说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另外,Granger检验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并未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逻辑上说,农民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增加,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性需求也随之增强,对农村信贷也应当有更高的需求。但实证结果却与此相悖,根源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生产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农户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最终导致信贷需求没有随着农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建议: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与农户生产性投资,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应尽量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机构也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户利用信贷推动农业生产。当农户获得一定的信贷经验并体会到农村信贷产生的实际效益后,就会坚持继续信贷。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贷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更多了解信贷信息,将农村信贷投放落到实处。四是鉴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贷标准,适度放松农村信贷条件。五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信贷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煌、吴伟.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2] 张茜.农业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张永刚,1979年生,山西临汾人,太原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实务)
摘要: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利用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对1984年至2013年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数据表明:农村信贷投放增加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是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信贷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出现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而言,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贷资金投放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
一、数据与模型
在分析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时,一般选取年度农业贷款余额和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为研究对象,本文亦选取这两个指标,其中农村信贷规模为年度农业贷款额与乡镇企业贷款额之和,用Rc表示;农民人均收入为年度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之和,用FI表示。本文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84—2013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都是在EViews6.0和Excel2007中进行中。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两者的相关性愈发明显。由于农村信贷规模数值较大,农民人均收入数值较小,为减弱误差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回归方程假定为:
LnFI=α+ βLnRc + ê
式中,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自变量的敏感系数,ê则表示为随机误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ADF)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简单的将两个随机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错误的回归分析发生,在构建回归模型之前,通常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情况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临界值为5%的水平下LnRc序列和LnFI序列均是不平稳的。然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临界值为1%的水平下两序列均平稳。
(二)协整(Johansen)检验
ADF检验只是说明两个序列变量具有稳定的变动趋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使用自回归中的协整检验,考虑截距项,排除时间趋势项,确定AIC值(滞后阶数)为2,检验数据见表2:
由表2中检验数据可知:在5%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一行(存在0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12.88>12.32,表明应拒绝存在0个协整量的假设,说明LnRc与LnF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在5%的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二行(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2.41<4.13,表明应当接受 “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假设,说明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ECM模型分析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把协整回归检验中的随机误差当作均衡误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检验短期内两个经济变量相互间的动态均衡关系,从而可以将短期的均衡分析与长期的均衡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ECM模型对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短期均衡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DLnFI = 0.107528DLnRc
+ -0.080236Ut-1
(40.71454) (-5.31169)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不仅依赖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变动,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前一期农村信贷规模投入量以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误差修正项Ut-1的系数为-0.08,反映前一期的差异有8%能在这一期得到消除,数值较小说明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这需要进一步开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检验数据,滞后期分别为1和2。
据表3数据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农村信贷规模增加是引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影响时滞可以达到2个年度,即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是非中性的。从相反的作用方向来看,在滞后1—2期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作为农村信贷规模增加的原因不成立。
(五)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OLS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推出如下回归方程:
LnFI = 67.49LnRc + 187.67
其中:R2=0.949,F=921.399,DW值=0.4714,α和β的T 的检验值分别是10.643和30.35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模型拟合系数R2=0.949, F检验值=921.399,表明回归模型方程能以近95%的程度解释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检验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因此,政府在鼓励农村信贷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户贷款政策,合理调节农村信贷结构。
于此相应,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短期均衡状态说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的短期偏差只有8%的水平上能在当月得到消除,这个数值较小,暗示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似乎也间接说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另外,Granger检验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并未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逻辑上说,农民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增加,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性需求也随之增强,对农村信贷也应当有更高的需求。但实证结果却与此相悖,根源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生产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农户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最终导致信贷需求没有随着农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建议: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与农户生产性投资,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应尽量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机构也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户利用信贷推动农业生产。当农户获得一定的信贷经验并体会到农村信贷产生的实际效益后,就会坚持继续信贷。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贷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更多了解信贷信息,将农村信贷投放落到实处。四是鉴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贷标准,适度放松农村信贷条件。五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信贷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煌、吴伟.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2] 张茜.农业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银行信贷支持 篇7
(一)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导向
2007年6月, 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明确了要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同期,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明确了2010年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两个方案”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节能减排。方案明确了几项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 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 降低20%左右;“十一五”期间,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到2010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
(二) 有关部委对节能减排的态度及措施
1. 国家有关部委的意见。
2007年初, 国家发改委牵头, 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 对“十一五”节能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意见》要求, 各类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十大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 鼓励设立专门的节能贷款业务。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 以及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 加大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2. 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的措施。
2007年6月, 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强调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关键在于, 要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资金的特点, 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协调配合, 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
2007年12月, 银监会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指出银行业要从战略规则、内部控制着手, 防范高耗能、高污染带来的各类风险。《意见》要求, 银行要加强与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沟通, 对其公布和认定的耗能、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授信企业, 除了与改善节能减排有关的授信外, 不得增加新的授信, 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
(三) 广西节能减排政策重点
200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提出要控制增量, 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大投入,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创新模式,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 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行业准入条件, 把好高耗能项目的准入关。要按照“等量置换, 上大关小、扶优淘劣”的思路, 加快淘汰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的节能减排工作部署, 确保实现广西“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推进生态广西建设, 广西财政决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 在2008年自治区本级预算中新增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亿元, 通过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对节能减排项目予以安排。
(四) 广西节能减排现状
2007年, 在自治区政府及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的引导和鼓励下, 广西银行业立足实际, 积极探索支持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一是节能环保领域信贷支持加大。年末各行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和企业技改等节能环保领域贷款余额252.2亿元, 同比增长36.6%;全年该领域贷款新增67.5亿元, 同比多增27.5亿元。不少节能减排项目获得了优惠贷款条件。其中, 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区分行对燃煤电厂技改类、节能类项目适当延长宽限期1-4年;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以及光大银行南宁分行均执行下浮10%的优惠利率支持了广西红水河龙滩水电站、长洲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贷款合计32.1亿元。二是“两高一剩”行业信贷退出加快。全年各行对造纸、化工、有色金属等“两高”行业贷款执行上浮10%-70%的利率;退出耗能、排污不达标及被国家列入落后或淘汰产能名单的企业贷款合计9.2亿元。三是贷前审查及贷后管理中对环保指标的审核加严。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区分行除要求贷前评审报告必须包括环评审批外, 还增加了节能、污染物削减等量化指标;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节能减排政策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 实施更为审慎的信贷决策;工商银行广西区分行督促有关高耗能企业客户制定节能任务并将能耗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和员工。
广西银行业对节能减排的支持措施, 对全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助推了广西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但金融支持节能减排仍存在着企业环保信息采集难、相关支持政策缺位、节能减排项目投入与效益不匹配、金融创新步伐滞后、个别地方政府对一些“两高一剩”项目进行保护等问题与困难。
下一步, 应继续努力, 一方面金融部门应充分发挥在节能减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入, 探索建立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并加强政银企协作, 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二、商业银行支持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 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 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节能环保产业也因此成为以国家政策需求和社会需要为拉动力的产业。2005年我国的环保产业收入总额超过3000亿元, 据预测2010年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 巨大的潜在市场已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包括一些世界著名环保集团进军中国节能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为银行开拓了新的市场、新的客户、新的业务, 拓宽了金融发展的空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投放信贷, 改进和加强对节能减排产业的金融服务, 成为银行实现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部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一定的短期行为, 企业节能减排项目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遇, 把支持节能减排作为支持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所面临主要困难
(一) 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缺失
而由于节能减排企业信贷支持工作是一项新尝试、新业务, 从现有不多的规定来看, 也较为原则、模糊, 同时我国目前仍缺乏节能减排企业信贷支持的相关法律规定, 从而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的操作难度加大。
(二) 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 环保审核难度较大
目前商业银行难以掌握“两高”企业的环保达标及耗能指标等第一手资料, 掌握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获得的。虽然人民银行总行与国家环保总局达成了有关环境执法信息进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协议, 但这项工作在各地的开展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商业银行在企业贷款审核中对环保审核作出了严格规定, 但企业申请贷款时, 一般只能提供地方环保部门允许生产的批文, 而有的企业环保设施处于在建或整改状态, 期限一般是一年左右, 到期能否通过审查续批则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 节能减排项目存在“先天不足”的矛盾
一般而言, 节能减排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虽然其中一些项目拥有征收排污费等收费权, 但普遍效益较低, 资金筹集相对困难, 加上我国目前对节能减排还未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相应的财税配套政策仍相对滞后, 企业对节能减排缺乏内在的动力,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四) 承贷主体抗风险能力不强
例如, 目前向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信贷需求的多数项目属政府类节能减排项目, 如污水处理项目, 承贷主体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及城投公司, 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 除借助政府信用外, 难以提供满足国家开发银行要求的信用结构设计。
四、下一步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的模式探索
(一) 总体原则
1. 以政策为导向。
目前, 节能减排已逐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具有较强的政策约束力, 违背此政策将会受到政策与法律的约束或制裁, 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项目, 应以政策为导向, 严格执行国家、部门和地方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
2. 以防控风险为前提。
虽然, 从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来看, 节能减排属于利国利企利民的大事, 但目前国家对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造成的亏损仍未出台补贴政策, 银行支持该类项目仍秉承“风险自担”的原则。因此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发展时, 应以防控风险为前提, 严禁控制向风险承受能力差的项目投放贷款, 防止出现信贷风险。
3. 区别对待、择优扶持。
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 应优先支持优质客户项目, 如区大中型内骨干企业项目、享受财政通过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支持的项目、财政实力较强的政府类项目;同时对中小企业项目、财力较弱的政府类项目, 应持谨慎支持的态度。
(二) 具体制度安排建议
1. 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
一是在着重支持技术创新和改造方面, 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其中, 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时, 商业银行应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在探索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方面,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 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金融政策规定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满足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需求。
2.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横向”沟通、合作。
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环保、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之间的协作, 逐步形成协调议事机制, 建立信息通报平台, 及时掌握国家和部门环保政策法规、当地企业执行环保政策情况、企业节能降耗责任考核情况、“关、停、并、转”企业信息、信贷政策变化情况、银行机构对节能环保领域的支持等信息, 适时制订和修订商业银行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3. 坚持“保压结合”的信贷政策。
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 应以“环评”为重要关口, 严禁向存在环保隐患的项目投放贷款, 严格控制向“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放贷款, 并适当压缩“双高”行业与企业的存量贷款规模。同时, 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企业和项目, 优先纳入“重点客培植计划”, 予以积极支持。
4. 以节能减排的关键行业为切入点, 支持全区工业结构调整。
冶金、有色、电力、建材、化工、制糖、造纸、纺织均为广西的支柱产业。这八大行业皆为耗能大户, 2006年广西工业增加值仅占全部工业的41%, 而能源消耗量却占去94%。国内专家指出, 我国要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有60%的节能量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实现。商业银行应配合自治区有关部门加大对重点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 腾出有限的能源, 扶持质优企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5. 支持循环经济和重大技改项目的
发展, 切实发挥商业银行对节能减排的金融引导作用。要实现工业节能降耗, 必须紧紧依靠技术创新与进步, 自治区鼓励和支持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4个途径, 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可重点支持制糖行业、水泥行业、钢铁和酿酒等行业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引导相关行业与企业实现节能降耗, 提升企业竞争力。
6. 加强同业合作。
对起步资金大、项目回收期长的重点节能环保项目, 商业银行应积极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通过银团贷款方式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信贷需求提供不同的信贷产品。
参考文献
【1】陈好孟《金融支持节能减排问题探讨》中国金融2007 (22)
【2】沈华明《关于基层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思考》安徽科技2008 (05)
银行信贷支持 篇8
1 九三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近3年来, 九三垦区累计投资7亿多元用于农机更新, 每年新增农机总动力10万k W。新型大农机均安装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系统, 具有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先进的农机作业优势, 既减轻农户劳动负担, 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九三垦区大力推行农业股份制经营,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从零开始起步。目前, 九三垦区成立各类新型经济组织108家, 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4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2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38家以及其他4家。实现了11个农场全部覆盖, 区域内80%的耕地实现合作社经营, 向非农产业转移3万富余劳动力, 全年可增加收入4亿多元。按照发展规划, 2014年, 区域内80%的耕地将加入合作社, 到2016年, 区域内耕地100%实现合作社经营。
2 银行机构贷款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保证与担保难
大型合作社都是以单位为依托建立的, 没有同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而大部分农场因为不良贷款剥离的问题又不具备担保资格, 所以合作社很难获得企业 (法人客户) 提供的保证担保。
2.2 抵押贷款操作难
目前, 九三垦区的农业合作社都是社员以土地租金和生产费用入股, 合作社本身没有任何资产, 入社的农业机械只是为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进行机械作业, 作业费单独核算, 机械所有权属于职工个人, 且大部分机械都是贷款买的, 无法再进行抵押。
2.3 贷款存在准入难
主要体现在信用评级无法操作, 农业合作社没有按照正规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 这就导致银行无法对农业合作社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使合作社贷款无法准入。根据调研, 2014年九三垦区种植成本在11 000元/垧 (hm2) 左右, 2014年按50%额度掌握贷款, 则平均每个合作社需贷款金额上限为200万元, 抵押贷款金额上限为500万元, 与九三垦区的农业合作社贷款需求差距较大, 无法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 使2014年合作社贷款一笔没有准入。
2.4 银行确定贷款实际用途难
自然灾害对合作社贷款影响很大, 自然灾害对旱作农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水田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的旱灾、涝灾、风灾、雹灾、虫灾、冻害等对农产品的产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银行在发放合作社贷款时要选择那些种植对自然环境依赖小、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较强的农作物品种的合作社, 比如大豆、小麦等。要尽量避免对种植适应能力较弱和抗灾能力较差的农作物的合作社发放贷款, 比如马铃薯、甜菜等。
2.5 银行掌握农产品价格难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贷款能否按时收回的关键因素, 也可以说是农业合作社贷款的主要风险点。因此银行在发放合作社贷款时应选择那些种植价格相对稳定的农产品的合作社。要尽量避免对那些种植价格不稳定、起伏较大、具有一定投机性的农产品的合作社发放贷款, 比如水飞蓟、白瓜子等经济作物。
3 银行机构贷款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
实现国家级的“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在贯彻国家稳健货币政策过程中, 人民银行的传导作用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九三农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窗口指导”显得尤为必要。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 对“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时应采取几个倾斜与差别:第一, 再贷款政策倾斜。向“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增加再贷款投放力度。第二, 利率差别。可根据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金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情况进行金融机构差别利率定价。第三, 准备金率差别。“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市场内的金融机构, 应根据资金能力和信誉影响, 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3.2 实施金融机构改革
调整机构设置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 在经济区域内的农场可设置独立的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和地方股份制银行等。第二, 进行“穿插、跳跃”式设置, 如地方股份制的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可根据设立条件在各农场成立分支机构。第三, 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把垦区的民间资金转化为信贷资金, 为垦区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做贡献。第四, 各银行应该深入垦区调研, 放宽贷款准入条件, 提供适合垦区合作社发展的贷款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64-65.
[2]姚凤阁, 李宝德.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金融服务发展研究, 2008, (03) :46.
[3]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需高度关注的三个问题[J].时事报告, 2010, (12) :35.
[4]张启文, 那明格.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04) :15-22.
银行信贷支持 篇9
近日, Apple Pay悄悄上线苹果中国官网, 合作银行名单也随之公布。首批合作的银行有15家, 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广州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浦发银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最早也要到2016年1月, 具体时间待定。
点评:不得不承认, 苹果手机在中国已成“街机”, 靠其载入Apple Pay看似水到渠成。但强龙难压地头蛇, 面临早已遍地扎根的支付宝, 以及考虑到用户难以更改的使用习惯, Apple Pay在跨越长城、取得众多银行支持后, 仍须冲破多重藩篱。
银行信贷支持 篇10
本刊讯: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以“组合拳”的方式采取系列措施力促金融服务“三农”。其中, 农机在金融产品、保险和信贷等方面将获得全面支持。
《意见》共三十五条, 分别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九大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以期达到顺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 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共赢发展的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 相关举措的全面落地, 不仅是对农民, 更是对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机械化带来极大便利, 同时对我国农机企业发展带来利好, 相关改革措施将拓宽其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进而缓解其资金压力。
银行信贷支持 篇11
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发行支农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已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贷款业务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业务为另一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支农格局。贷款范围涵盖粮油收购、储备、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截至12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87265万元,同比增加277504万元。
(一)建立多渠道收购新格局,切实解决好粮食收购问题。
一是积极支持中央储备企业开展政策性粮油储存轮换和调控业务。截止2008年12月末,全行累计发放中央储备粮及轮换贷款89,211万元,支持企业储备及轮入粮食53万吨;按规定及时做好了储备粮轮换和增储资金的供应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储备粮油信贷资金的管理,引导企业增强风险意识,随行就市择机开展轮换业务,扩大边购边销的轮换方式,缩短粮食轮空期,有效防控市场风险。二是做好国家临时储存收购资金供应工作。截止12月末,全行共发放调控贷款156,097万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84万吨。其中:对中储粮直属企业实行统贷统还政策,发放临时储存贷款144,921 万元,收购粮食80万吨,保证了国家临时储存收购资金的需求;《吉林省2007年水稻最低收购执行预案》实施后,整个托市收购期间,共发放最低收购价贷款11716万元,支持企业收购水稻4.5万吨,截止12月末,全行累计发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395294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9777万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25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6万吨。确保了收购资金供应不断档,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坚持收购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一是为适应粮食市场化要求,坚持收购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先支持储备企业承担政策收购、后效益较好的产业化龙头和加工企业原料采购,然后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集团性贸易企业收购,最后一般购销企业收购的总体支持顺序,对近年来经营业绩突出、贷款本息已结清、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要优先支持,让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收购时间适当错开,防止弱势企业盲目参与价格竞争。二是合理摆布好本地粮食收购贷款投放的格局,理顺各收购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贷款对象和条件上公平对待,妥善解决好粮食收购问题。
(三)注重客户及项目的培育和选拔。
我行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构建“一体两翼”格局作为中心工作,认真执行贷款项目库管理办法,为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项目储备。特别是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发行的职能作用,在吉林市农委、小企业局、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加大了客户营销力度。现已营销了3个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39366万元,已批复贷款额100590万元(其中:经营性项目24390万元,非经营性项目76200万元)。
其中对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乡村米厂的重点支持,使其仅用几年时间就发展为资产6000多万元,仓储库62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5万吨,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产品“大荒地”牌绿色优质大米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远销北京、大连、沈阳、宁波等大中城市,部分有机米还走进了中南海,成为国宴用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成立伊始,只有一台机器,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厂房。但公司坚持以诚信经营为管理理念,以拓展市场为奋斗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服务宗旨,坚持走农业订单之路。吉林市农发行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粘合和杠杆作用,多次深入农户进行调查,及时帮助解决农民订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发放了全省第一笔粮食合同收购贷款1000万元。支持企业与980多个农户签订了2500公顷《绿色食品稻谷种植收购合同》,仅此一项,就使农民每年增收120多万元,自实行订单收购以来,累计使农民增收700多万元,从而打造了企业产业化链条,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格局。
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农发行积极支持企业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研究员与高级农艺师等高端人才,大胆引种国外同纬度水稻良种,提高了“大荒地”品牌的科技含量。2004年8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验收,公司的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
2005年初,东福实业公司已初具龙头企业雏形,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流动资金不足已成为困扰公司发展的瓶颈。关键时刻,吉林市农发行又雪中送炭,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一方面利用农发行价格信息监测网络,及时向企业发布粮食购销价格和供求信息,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商机。另一方面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向企业派驻信贷专管员,从贷款调查、贷款投放、粮食入库、粮食加工销售到贷款本息收回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同时在信贷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市行行长带领贷审委员亲自到网点了解市场动态,下车间观摩新产品加工,深入了解企业营销理念和经营机制,缩短办贷时间,提高办贷效率。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2500万元流转贷款的调查、审查和贷款发放手续,支持企业收购入库稻谷10177吨。加工成大米3个系列,8个品种,实现销售收入2643万元,实现利润390万元,到2006年7月末贷款本息全部收回。
2007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仓储能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因干燥、虫害、霉变等因素造成的损失,保持粮食的营养品质和新鲜度,变季节销售为常年销售,东福公司着手建设3万吨绿色优质稻谷低温仓储库。吉林市农发行又及时向省行申报了18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项目,而且仅用5天就完成了贷款项目的评估工作。项目达产后,企业每年可增加销售收入9800 万元,增加利润860万元。届时,一个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东福实业公司将会更好地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008年,经企业申请,市分行调查评估论证,经省行批准发放吉林市东福实业公司神农庄园项目贷款30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使用),粮食合同贷款2000万元,粮食收购贷款5780万元,企业收购水稻19546.9吨,其中:绿色水稻18070.9吨,价款4156.3万元,有机水稻1476.1吨,价款1633.7万元。截止2008年10月末,企业加工水稻18474.6吨,其中:绿色水稻16998.5吨,有机水稻1476.1吨,加工大米11787吨,实现销售收入7334.6万元,实现利润732万元。一个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东福实业公司正已蓬勃生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
吉林市农发行通过对东福实业公司这一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加、储、销等完整产业链的支持,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信贷资金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树立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银行”的良好形象。而东福实业公司以“现代管理、打造品牌、营建绿色、诚信社会”为宗旨,把分散的经营组成有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500多人,带动了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和一业带动多业,多业辅助一业的格局。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并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银行业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篇1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3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下, 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被充分激发, 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科创企业不断涌现出来。但科创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产轻、风险高、发展不确定大等特点, 难以获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支持。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科技部、银监局、科技部、人民银行等印发指导意见,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投贷联动等创新金融模式, 加大对各类科创企业支持力度, 希望能够通过金融创新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为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传统银行需要突破固有观念, 改变过去的老经验、老做法,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银行业支持科创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 经营理念冲突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宏观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银行业经营理念趋于保守, 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各国监管部门都加强了监管力度, 提高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的要求, 以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可持续经营。科创企业关注创新、追求高收益, 经营理念激进、冒险, 与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和支持。
(二) 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科创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产品和技术新颖, 市场前景不明朗, 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随时可能陷入经营困难, 但潜在增长空间巨大, 一旦成功, 收益水平远高于传统产业。银行业采用信贷方式支持科创企业, 要承担科创企业的超高风险, 却仅能够获得较低的利息收入, 无法分享企业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银行支持科创企业面临风险和收益的严重不匹配, 大大降低了科创企业对银行的吸引力。
(三)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科创企业对混合型金融产品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银行现有金融产品仍以信贷产品为主, 比较适合资产达到一定规模, 现金流稳定的成熟企业, 难以满足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需求。为更好支持科创企业, 银行业应突破传统信贷业务束缚,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设计出与科创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 具有股权投资属性的混合型金融产品。
(四) 风险管控难度大
银行业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机构, 其自身高负债经营的特点, 使得银行开展业务时首先要评估项目风险。科创企业具有无形资产占比高、技术更迭快、市场前景不明朗等特点, 风险点多, 管控难度较大。
(五) 专业能力不足
银行授信体系主要关注企业过往经营业绩、财务表现、市场前景和未来现金流量等, 而科创企业从事前沿技术研发和新产品推广, 行业趋势、技术水平、未来市场表现不确定较大。现有银行机构和团队不具备相关行业、技术和专业能力, 难以对科创企业进行科学、专业、有效的评判。
三、银行业支持科创企业的策略
(一) 完善银行组织架构
在银行总分行层面, 设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部门, 搭建专业化团队, 向科创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同时, 在管理和考核上将科创金融服务与其他业务分开核算, 便于风险隔离和专业化管理。
(二) 加强行业研究
在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基础上, 结合银行自身发展战略, 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从行业现状、发展规划和政策、发展趋势、风险因素、潜在客户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提升银行对新行业、新技术趋势的把握和理解, 为后续客户和项目评估奠定坚实基础。在行业研究的过程中, 银行一方面可以发挥内部研究部门的专业优势,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和智库的合作。
(三) 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单列科创企业信贷规模, 加大信贷资源向科创企业的倾斜力度;考虑处于不同阶段科创企业特点, 设计差异化的准入标准;设计差异化的客户评级和项目评级体系, 提高技术发展前景、市场增长空间等因素在评级体系中的权重;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充分考虑行业风险溢价、技术风险溢价和信用风险溢价, 科学设定反映各类风险因素的贷款定价;提高对科创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四) 简化授信流程
银行总部加大对分支机构的授权, 给予一线部门更多审批权限, 同时针对每家分支机构设定总量监控指标, 一旦触及监控红线, 则对相应分支机构科创金融业务进行必要限制, 做到灵活性和安全性兼顾。
(五) 构建多维度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担保公司、保险机构、产业引导基金、科创投资基金等机构合作, 构建多维立体风险防护网络和分担机制。积极探索符合科创企业特点的抵质押设计, 采用包括股权、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加强风险缓冲机制建设, 利用各方提供的风险补偿资金设立资金池, 用于不良贷款代偿。开立资金监管专户, 全面监控企业募集资金、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流向, 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资金流向提早发现, 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六) 创新金融产品
拓宽筹资渠道, 通过发行政府支持债券或者专项债券, 筹集专项低成本资金, 降低科创类贷款成本。联合政府设立科创企业投资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创企业。设计混合类金融产品, 采用投贷结合方式支持科创企业, 用投资产生的高收益覆盖贷款的高风险。
(七) 加强外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