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精选10篇)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1
摘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符合国家的发展政策,而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贷政策的支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创意产业的演进过程,根据创意产业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构建以信贷体系为支持主体、市场性信贷支持机制和政策性信贷支持机制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信贷支持机制,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关键词:创意产业,政策性信贷政策,市场性信贷政策,一体两翼
一、引言
2010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加大金融支持创意产业的力度,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加快推动适合创意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信贷创新,推动创意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银行根据创意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业务创新。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不同,它一般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产业融合,这种融合能够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能够直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增长。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25829亿元,比2012年增长42.9%;年平均增长14.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2%,比2012年增加0.3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显著,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按照支柱性产业的标准是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要超过5%,创意产业要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发挥信贷对创意产业的支持作用,推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兰仁凤[1]认为基于投资方式不合理、投资渠道不畅通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创意产业投资明显不足;侯燕[2]认为创意产业投资具有产业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魏鹏举[3]认为我国创意产业存在融资能力弱、投入机制不成熟和投融资体制不稳定三个困境。为了解决这些融资难的困难,徐明亮[4]认为应该构建创意产业融资体系解决融资难问题;朱佳俊等[5]分析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多元化融资模式;王运生[6]、王家庆[7]针对创意产业融资难问题,提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融资和政府支持等多元融资渠道;刘学华[8]针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难问题,提出信息对接、重点聚焦、主体示范等建议。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创意产业信贷支持政策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提出信贷政策的更少,对于创意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系统性根据创意产业发展阶段进行信贷支持政策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为切入点,分析创意产业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每个发展阶段信贷支持政策。
二、信贷支持创意产业的影响机理
何琦和高长春[9]认为创意产业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萌芽发展阶段、向市场化转移阶段、进入成熟阶段。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产业的发展分为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所以我们认为创意产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每个阶段创意产业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产业具有以下特征: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较大,产业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创意产业发展规模较少,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少,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地位低下。当创意产业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创意产业的特征产生了变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逐渐减少,但是潜力水平仍然为正值;创意产业规模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步增加,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地位较高。当创意产业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创意产业的特征随着变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进一步减少,最终减少为负值状态;而创意产业发展规模水平持续上升,创意产业规模水平达到最高水平,直至稳定,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出于较高水平,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顶峰,创意产业地位很高。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创意产业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信贷政策依次对创意产业演进三个过程进行支持,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的演进目标。因而,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演进过程,即信贷政策如何支持创意产业的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其中: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培育期和发展期,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发挥信贷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从而引导创意产业的内部动力因子对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作用,使信贷政策支持和帮助成为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快速发展的催化剂。而处于成熟期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水平逐步减少为零,意味着出于成熟期的创意产业内部动力因子已经消失,这也是创意产业处于成熟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处于成熟期的创意产业需要实施技术创新策略,用技术创新策略代替内部动力因子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使技术创新策略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动因子,促进创意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所以,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成熟期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发挥信贷政策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帮助,来实现创意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是通过初次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目标;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发展期的发展,是通过二次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创意产业发展期的目标;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成熟期的发展,是通过三次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因而,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演进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从机理图中可以看出,在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培育、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和市场新信贷支持政策的共同作用。其中,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是指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方式的干预,促使金融部门向某些产业开展信贷活动,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领域的发展;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是指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不受任何干扰,完全依据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进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按照信贷资源配置的要求,市场上的信贷活动应该以市场性信贷活动为主体,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辅之以政策性信贷活动。下图显示的是“一体两翼”情况下的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演进的机理。其中,以信贷体系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主体,市场性信贷支持机制和政策性信贷支持机制为创意产业发展支持的两翼。该机理侧重于市场性信贷支持机制与政策性信贷支持机制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通过信贷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对创意产业培育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的支持作用,实现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三、创意产业的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
(一)培育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
培育期的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市场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培育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由于创意产业培育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按照信贷资金的配置要求,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因此,应该按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做法,成立专门为处在培育期的创意产业服务的小额信贷部门。创意产业小额贷款部门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国家政策进行引导,按照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创意产业培育期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种股权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策性的引导,另一方面符合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的要求。其次,由于创意产业培育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按照正规信贷体系的信贷标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信贷资源无法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可以引导民间信贷为主的非正规信贷体系进入,通过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信贷支持,但需要加强非正规信贷体系的有效监管,使之符合国家信贷发展的要求。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产业的高风险特点与非正规信贷体系的市场化运作特点相符,非正规信贷体系与正规信贷体系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因而,非正规信贷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展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
发展期的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市场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发展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按照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模式,处在发展期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很难引起大型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它们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概率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服务创意产业发展小型商业银行、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设立创意产业信贷部等创新方式,引导小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拓展创新产业方向的信贷活动,为创意产业中的企业载体提供信贷支持活动。其次,重点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业务。处在发展期的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发展规模较小。所以,没有办法提供房产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来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因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为发展期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三)成熟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
成熟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市场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成熟期的信贷支持体系,且这种信贷支持政策体系应该重点支持创意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上。首先,应该加强商业银行创意产业的信贷审核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建立适合创意产业特征的的信贷审核和管理制度。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是新兴产业,其财务报表与其他传统产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信贷审核和管理制度应该关注这样区别。其次,要重点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商业银行与创意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使创意产业比较容易地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因此,政府要加强创意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构建创意企业诚信的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资料对创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同时,创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优质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缓解创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优质的创意企业在市场化的信贷资源配置条件下,获取更多的信贷支持。
四、创意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
(一)培育期的政策性信贷政策
培育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政策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培育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为了加快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设立创意产业培育基金,其资金的来源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辅之以其他资金形式,按照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程度每年适当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并逐年递减,直至创意产业培育期结束。该专项资金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提供培育资金,帮助创意企业实现培育目标。其次,基于创意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且很难获得信贷支持的特征,政府可以要求一些政策担保机构适当介入,为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确保创意企业在有担保的情况下获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实现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目标。再次,政府也可以采用直接干预的方式,指导政策性银行改变现有的信贷业务发展模式,进行信贷业务和产品创新,扩大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的范围,通过提供低利率的信贷资金,降低创意企业信贷资金的成本,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的培育目标。
(二)发展期的政策性信贷政策
发展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政策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发展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与培育期高风险特征不同,处在发展期的创意产业风险适中,可以获取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但并不是说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政策性信贷的支持。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创意产业信贷倾斜政策,来保障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创意产业信贷倾斜政策是指政府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领域来贯彻创意产业发展目标,这是国家扶持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次,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利率政策扶持培育期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措施,为商业银行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性信贷活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对创意产业的贷款利率上限进行管制或窗口化指导。再次,政府应该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在创意产业方面的担保作用,还应该引导建立民营资本出资的担保公司和互助性担保公司,发挥它们在创意产业方面的融资担保作用,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为辅的多层次担保政策体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成熟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
成熟期的政策性信贷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政策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成熟期的信贷支持体系,且这种信贷支持政策体系应该重点支持创意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上。首先,处在成熟期的创意产业规模较大,贷款风险较少,因此满足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为了体现政府对创意产业支持的目的,需要制定创意产业信贷倾斜政策,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创意产业信贷支持业务,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信贷支持业务,对创意企业给予信贷政策倾斜,支持创意产业扩大规模。其次,与其他产业融合是创意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为了鼓励创意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政府可以采用差别化利率政策,通过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措施,对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给予政策支持。再次,政府可以按照支持农业发展的做法,成立创意产业发展银行和创意产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信贷机构,支持成熟期的创意产业发展。其中,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提供创意产业技术升级贷款,而创意产业发展银行主要提供创意产业规模升级贷款。
参考文献
[1]兰仁凤.试论文化产业投资不足问题之克服[J].科学教育,2008(7):132
[2]侯燕.文化产业投资特点及融资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9):293-295
[3]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5-49
[4]徐明亮.创意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国际经验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316-322
[5]朱佳俊,郑建国,薛伟业.金融危机下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多元化融资服务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5-8
[6]王运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新思路[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109-111
[7]王家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302-305
[8]刘学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模式与政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3(2):66-81
[9]何琦,高长春.动态视角下创意产业内涵演进与分类比较[J].中外企业,2012(3):61-65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2
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践“三个代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决策。县域经济与农村信用社有着固有而密切的联系。农村信用社的机构、人员、业务分布在各个乡镇,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农村信用社履行信贷支农义务的职责所在,而且是巩固农村信用社经营网点、促进农村信用社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有效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县域业务发展,提升县域业务竞争力,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留坝县经济发展情况
留坝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全县总面积 1958平方公里。现辖5镇4乡,县域大约4.6万口人。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8至2010近三年,在农村信用社大量信贷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带来了县域经济强劲的增长。截止201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约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根据近两年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分析,农业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但是质量却在逐步提高,科技化愈来愈强,第三产业服务业在逐年增加,服务行业的增加,说明农民的经济意 识的转化,工业基本不变。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留坝县以“药、菌、菜、果、畜”五大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坚持按标准化要求,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大鲵、林麝等特色产业增势强劲。几年来,全县先后扶持发展示范户1350户、示范园143个,建成了万亩高山蔬菜、万亩银杏、万亩板栗、万亩核桃、百万筒食用菌和千亩西洋参基地,大鲵养殖场发展到420个,“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扩大。农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西洋参、银杏、大鲵标准化体系通过认证。全县五大支柱产业建设,已初步做到区域规划,连片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了县有区域、乡(镇)有特点、村有专业、户有专长的生产格局。五大主导产业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农村经济发展及信用工程建设情况
(一)留坝联社坚持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战略,积极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为促使农村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大农业投入的方针政策,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支农信贷投放力度,在支持传统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一是坚持以服务“三农”为重点,支持县域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二是坚持以“壮大实力”为重点,支持县域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积极为个体私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信贷投入力 度。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末小企业贷款金额达 万元,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企业增效,银企双赢的目的。
(二)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经济发展意识增强,积极跟着党的路线方针走,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由以前的惧贷变成现在的敢贷,并且能积极还贷,农民兄弟们加强对科技知识的学习、运用,对农业发展充满信心。2008年留坝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在全县率先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评定信用村、镇工程,信用社外勤主动进村入户上门采集人口信息,收集相关资料,为农户、城镇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建档,并根据客户家庭经济、经营等综合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分别进行1--20万元的授信额度。在此基础上,经过3年的不断完善,建档面已达100%,评定信用村31个,信用小区2个,诚信企业1个。为进一步方便、快捷为客户发放生产经营及项目发展所需信贷资金打下基础。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即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支持三农的首选贷款方式,又是打造诚信农信、平安农信的重要措施,也是密切信用社和广大农民群众关系的粘合剂,是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重要措施,是农信社实现农社双赢的主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农信社信贷管理方面的重大改革。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不仅能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贷款热情,引导贷款需求,扩大农信社市场占有份额,而且对于转变信用社经营理念,扩展信用社经营空间,使之立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开展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推进信用乡(镇)、村、户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个“讲诚信、用诚信、弘扬诚信”的社会信用格局正在形成。止2010年末,全县评定信用等级户 户,其中:优秀信用户 户,优良信用户 户,一般信用户 户,等外户 户。农户贷款余额达 万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 万元;贷款主要用于猪苓、西洋参等中药材及代料香菇、木耳、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和大鲵养殖,同时带动服务、餐饮业发展。尤其在猪苓种植和大鲵养殖上信贷投放支持力度较大,据调查,仅2010年累计发放猪苓种植贷款 户 万元,净投放 万元,大鲵养殖贷款 户 万元,净投放 万元;通过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下乡的宣传力度,农民现在一体化的信贷需求增加,家家户户多样化发展,由以前的生活性逐步转变为生产性,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第二、三产业发展趋势
(一)我县中小企业现在的发展呈现出 “产业小区域、市场小范围、总量小规模”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以及仍以“小农业”为主导的与现代经济相差甚远的产业结构,都使得县域经济难以高质量、高效益持续发展,这种低水平、低效益的现状,遏制了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贫困县域经济农业基础普遍比较落后,县域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高 效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我是纯农业县,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围绕传统农业打转转,高投入、低产出是传统农业的特点,虽然近两年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力度有所加大,但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属性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与现代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二是贫困县县域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县域工业经济基础弱化陷入低谷,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无市场竞争力,亏损严重,整体效益落后,相当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创新能力弱,就其经济效益看,也相对偏低。优势企业以及好项目较少,信用评估等级较差。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决定了金融运行质量不高,农信社很难找到合适的贷款项目,导致对县域信贷投放顾虑重重,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发展经济的观念和发展规划缺乏城乡协调性,长期以来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较小,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政府对开发建设及发展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二)我县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不断增强,与县域资金的分流形成强烈的反差。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低,财务透明度不高,与农信社的信贷标准有很大差距等,也是重要原因。农信社在做好传统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将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项目,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多种需要。除了完善贷款咨询、项目融资、代理和代收代付业务外,还要在市场信息、企业改制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拓展支持县域经济新的空间。我县农村信用社对符合贷款要求的中小企业都积极进行了信贷扶持。
四、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一)2010年,我县农村信用社按照年初的各项业务计划将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完成,前三个季度任务除存款外都比年初计划超比例完成。在执行中五级不良贷款净降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2010年资金组织呈现的特点是:各项存款在困难中稳步上升。前3个季度,对公存款比年初处于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2008年以来卫生、教育系统灾后重建资金陆续支付及财政资金拨付和行业不正当竞争转出形成。虽然个人储蓄存款有所增加,但是增长速度和增幅远远抵不上对公存款;自年初以来,联社立足为“三农”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省联社发起的“合规文化年建设”和市办提出的“行风整治 ”学教活动,改进行业作风,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格管理、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加大吸收储蓄存款力度,使储蓄存款稳步增长。但是随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使居民持有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储蓄存款意愿明显下降;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这是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形式;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住房投资增加。居民用于购买房地产的资金很大部分来源于储蓄存款;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也是影响储蓄存款少增的一个因素。
(三)2010年新增贷款主要是支农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和其他贷款的投放,预示着农村信用社将由支持“三农”向多元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
(四)2010年我县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比年初上升了290万元,按五级分比年初下降了50万元。在清收盘活方面制定清收方案,强化激励措施,采取上下联动,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综合运用集中清收、责任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抓好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确保清收工作取得了实效。
五、当前业务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银监会“有保有控”从严监管新增贷款投放、农业经济保持高开高走的形势背景下,要切实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风险控制这一底线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扩大信贷投放,通过转变贷款增长方式,强化贷款风险管理,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牢固树立合规经营意识,认清形势,强化措施,乘势而上,奋力攻坚,具体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力争超额实现计划目标。一是创新思维,加快发展,继续加强业务营销宣传工作;二是增强信心,强化措施,继续加大存款组织力度。要通过抓回笼实行存贷一体化营销、抓机遇实现对公存款新突破、抓开户拓宽存款资金来源、抓考核调动员工揽存积极性等措施和方法,力争各项存款实现新的突破;三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稳健的货币政 策下继续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支农服务,不断扩大农户贷款投放面,切实提升当前农户贷款新的增长点。坚定不移地抓好“入社区进农户访需求”小额农贷活动,着力培植一批质地优良的黄金客户,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坚定不移地抓好个贷业务发展,致力打造诚信贷款的品牌,力争个贷业务有新的起色。四是继续完善规范信贷档案,做到信贷资料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规性,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办事效率,做好信贷限时服务和贷款发放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五是继续开展不良贷款清收攻坚年活动,多法并举,上下联动,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要综合运用集中清收、责任清收、依法清收、专业清收、督办清收等方式,以更多的精力、更实的举措、更有效的方法抓好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确保清收工作取得实效,切实解决清收进度缓慢的问题;六是强化服务,拓宽渠道,继续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要坚持存贷业务经营和中间业务拓展“两手抓”,保持传统型中间业务发展,做大代理业务规模,创新中间业务产品,着力解决中间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七是要以开展“合规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风险预警、处臵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管控能力,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按监管要求规范贷款资金支付操作;八是要按照“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搞好信用村、镇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先进示范典型带动业务快速发展。九是要全面加强学 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建设,使全体干部员工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3
关键词: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内蒙古
一、引言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2015年中国GDP涨幅6.9%,全年GDP增速创25年新低,各种指标表明,中国经济已处于下行期。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产业。但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资源价格上涨,经济进一步增长要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风险。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结构化改革的攻坚之年。2015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40.5:50.5。再看美国,美国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在20%左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则达到75%。
2016年是结构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内蒙古“十三五”规划也提出了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提高,出口对经济的增长促进作用增强。内蒙古土地面积辽阔,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我们不仅要拓大本区消费者市场,更要积极相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欲达成以上目标,只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研究金融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支持作用,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而提出有效的金融支持策略。这对提高内蒙古经济的竞争力、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在西部率先崛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相关文献
余源源(2009)把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归纳为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产业资本的形成机制、产业资本的导向机制以及金融的信用催化机制。首先商业银行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对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使信贷资金从低效率产业流向高效产业。政策性金融包括政府通过拨款直接对某些新兴产业进行扶持以及通过命令政策性银行来限制落后和扶持新兴产业。一些学者基于国际贸易的角度对金融发展进行研究。胡学文(2011)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国际分工演变的围观机制。金融发展通过其五大功能增加了物质资本投资,事前,金融中介通过动员储蓄为企业融资,尤其是高技术企业;事中,金融市场通过监管投资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所以,金融发展通过多个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研发等环节造成影响,最终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分工,因为产业结构往往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此外,他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够提升国民收入,从而增加对金融资产的需求,促进金融发展。邵永恒(2011)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跨国公司本着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其在华战略调整就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种调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制造业的投资有减缓的趋势,对批发零售业等服务业则有增长的趋势,此外,一些高科技新兴产业也受到了外资的青睐;另一方面,除对东部发达地区保持投资热情外,中西部地区亦受到了外资的关注,每年吸引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正稳步增加。因此,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亚当·斯密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斯密是信用媒介论的代表,该理论认为货币是覆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增长不能够产生影响。但他肯定了银行信用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把银行信用变成产业资本,然后用产业资本购买原材料、雇佣工人,从而“增进产业”。约翰·穆勒进一步补充资本终会流向更能在生产上高效利用它的企业家那里。
斯密和穆勒仅仅肯定了金融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润滑剂作用,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对产业结构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分支机构的增多,大大的招揽了社会储蓄,使更多的储蓄积攒到银行手中,最终银行将这些资本贷放给产业资本家加以利用。银行信用的发展使得单个资本家跳脱了自身资本的限制,企业家可以利用银行信用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银行信用越来越展现出其对产业资本的控制力,资本家也日益对银行信用产生依赖性。熊比特直接把银行家比作商品的生产者,而银行信用对于产业资本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的实现,而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银行信用扮演的角色就是转化为产业资本来购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三、政策建议
当前内蒙古金融市场主要以信贷市场为主,资本市场发展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数目极少,股票筹资额占GDP比重仅仅为0.1%,金融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支持作用明显不足。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本身有待发展。因此发展资本市场,首先应加强股票市场的发展。其次,应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当前我区仅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而许多具有创新性技术的中小企业又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另一方面又不缺少资金需求方,所以往往不愿贷放资金给那些虽有高收益但却伴随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再有,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融资相比股票融资往往风险较小,收益稳定。2009年以来,我区累计争取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券37只,募集资金总额440亿元,但债券发展水平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各国经验来看,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推动企业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另一方面,信贷市场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龙头老大,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中小银行对产业结构的支持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且这些银行的揽储能力普遍弱于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能否具备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其生存至关重要。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企业往往具备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难以寻觅到资金支持,所以其生存与发展及其艰难。基于以上情况,开展“小对小”模式,即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不仅能为中小银行带去客户,同时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此外,许多资金为了追求高利润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所以我区应发展多样化金融体系,为闲置资本创造更多的投向选择,同时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不断创造优秀的金融产品,这样才能留住本区资本,使其更好的为本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2] 余源源.《安徽省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支持作用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9
[3] 胡学文.《金融发展影响国际分工演变的微观机制分析——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01期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4
1.先天的地域优势和优越的网点优势。众所周知, 农村信用社的来源和“根据地”就是广阔的农村大地, 存在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中, 无论从数量上、服务深入程度上, 还是被认知认可程度上看, 农村信用社所开办的机构和网点都占据着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就为农村信用社更好为农村产业链建设服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伸展余地和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独特优势。
2.丰富的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和深厚的社会人文背景。长期以来, 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基础和出发点, 以扶持农村产业, 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己任, 在长时期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历程中同广大农民建立了较为融洽的朴实感情。不仅如此,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信用社对农村产业链发展的需求掌握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入, 想出的办法和提供的服务最符合农民兄弟的期盼和意愿, 由金融服务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 过程更短、成功率更高。与此同时。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通过持续的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 无论是从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还是从条件环境上看, 都有长足和极为迅速地提升。深厚的经验和感情积累, 加上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上不断进行的自我超越, 构筑起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民更为坚固的联系。
3.农民对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愿望更迫切。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时期农民日益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如此, 随时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力促进, 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 新生代农民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渴望以农业的产业化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共识。与此同时, 大量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务工农民, 怀着报效家乡的强烈愿望, 立志回乡干一番事业;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大学生也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在家乡的热土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带领家乡人民迟早走上小康之路。以上这三类人构成了农村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潜在力量, 为农信社服务三农和农村产业链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准备。
二、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信贷环境分析
1.自然灾害对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农信社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的最终目的农信社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应该看到, 近几年来, 为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农村产业链的同时, 也因地制宜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 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无法回避的是, 支农贷款一般情况下时间都比较长, 而贷款周期越长, 受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就越大, 特别是在农村保险市场还不很完善的前提下, 如出现洪水、干旱、冰雪凝冻等自然灾害, 都可能对农村产业链构成极大威胁, 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此, 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信贷资产安全性及质量的影响, 信用社选择农业贷款投放以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 既要看准选准项目, 进行充分的贷前评估, 严格贷前审查, 又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完善的担保措施, 贷款投放后, 要时时跟踪, 经常和对方保持畅通的联系, 凡事防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对农信信贷工作的影响。近年来,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 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 服务农村产业链发展, 越来越成为农村基础政府工作的重点, 特别在一些大型的农村产业链项目建设上, 地方政府为了使其早日建成并迅速发挥经济效益, 基本上是要土地给土地, 要政策给政策, 竭尽所能为提供便利。由于信用社是资金支持农村产业链建设的主渠道, 一些地方政府担心企业得不到信用社的信贷支持, 常常有意无意地向农信社施加影响, 行政干预农信社正常的信贷投放决策。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农信社要求得较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 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建设, 既要顾及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又要妥善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最终促成农村产业链发展、地方政府、信用社三者良性互动、多赢互惠、和谐融洽的健康格局。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信信贷工作的影响。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是促进和繁荣金融信贷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多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 一些农村的金融生态还稍显差强人意, 法制环境和社会诚信建设与良好的金融生态还有着相当的差距。就法制环境而言, 普法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特别在现有法律体系中, 尚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工作专门的法律法则;就信用环境而言, 由于特殊的人文传统及诚信教育的缺失, 贷款只重借不重还, 以虚假名义贷款、将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等不讲诚信、不重诚信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无论是农户个体信用记录, 还是农村企业信用记录都暂时没有进入国家征信系统, 现有信用测评手段对债务人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控制都极为有限, 这些都会为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带来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影响。
三、农信社信贷支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闲散资金大量外流, 形成了“抽水效应”。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 表现在金融服务供给上也是城乡分离割裂, 导致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邮政储蓄业务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 在全国而言, 其存款规模位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 排名第五;尽管近两年邮储银行试行了小额贷款, 但其规模有限, 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管理较差, 贷款投向也缺乏有效监管。四大国有银行基本都在县城设有支行, 而这些金融分支机构也往往只有吸储权、收贷权, 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贷款审批权。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而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农村信用社, 不会成为资金由农村向城市流出的渠道。不仅如此, 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 经历过几次改革的农村信用社虽然在经营管理和整体实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国有商业相比, 无论是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 还是从赢利能力看, 两者都不可能同日而语。更为重要的是, 与国有商业银行有着优越的不良资产剥离机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农信社在经营中形成的不良资产既不可能由国家出面剥离, 又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进行核消, 而只能作为一个甩不掉包袱长期背着, 先天不足又加上后天“营养不良”, 势必会弱化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主力军作用。
2.农信社信贷结构性导致对农业产业化支持难到位。农村基层的金融供给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和企业贷款以短期或流动性资金贷款为主, 中长期的或设备投资贷款比重偏小, 从而严重影响到许多结构调整项目的顺利实施。如, 因贷款额度不足, 导致有的企业为了技术改造而挤占流动资金, 严重限制技改项目的规模和进程;有的企业甚至因贷款期限与资金使用期限不匹配, 只得通过民间金融的高利贷来解决按期还贷问题, 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村信用社在信贷资金的投放中, 往往倾向于集中资金支持优势项目、优势企业和优势农民, 许多农户和涉农企业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启动。导致本来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无法实施, 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周转需要支持较多, 而对农业产业链配套体系的信贷支持则较为滞后。
3.农信社金融服务品种开拓不到位, 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当前, 全市农信社提供的金融服务基本上仍然是存贷款服务, 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实现中对分散风险、降低风险的需求, 难以通过农业保险服务、基金投资等的及时供给来有效化解。加之, 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能力, 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和在贷款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也导致其对农业经济主体的贷款供给往往存在时滞问题, 要改善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信贷供给的协调性困难也就更大。
4.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制约了农信社信贷支持力度。如前所述,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遭受自然灾害的频率较高, 使农业产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农业产业链的风险则更加集中, 不利于农信社分散信贷风险。同时, 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尚处于成长期, 核心资产先天不足, 内部治理机构与财务不规范, 组成与农信社的财务信息不对称, 农信社信贷投入顾忌重重。不仅如此, 由于社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 农信社对信贷资产的风险控制要求和追踪力度不断提高, 对于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链来说, 获取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
四、对策和建议
1.改革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为了减少农村资金流失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应制定相关政策, 要求在县域设立的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应以一定比例向当地农广和农业企业贷出, 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对于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失的问题, 可通过加大内控管理, 完善操作规程, 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提高贷款额度和规模等形式, 使农村资金有效回流, 必将有效缓解农村信贷资会紧张的问题。
2.给予农信社更多的优惠政策, 为农信社金融服务创造条件。农村信用社因为点多面广, 具有服务的比较优势和组织基础。考虑到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但规模较小的特点, 新成立机构成本过高难以运转。因此在政策上, 政府应通过免征利息税、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 支持和鼓励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在业务上, 农信社应将业务层面的改革与突破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结合起来, 拓展业务领域、开展混业经营的政策支持。如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 允许其开展扶贫的政策性业务, 代理农业保险等。同时, 农信社要继续拓展中长期贷款业务, 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力度, 适应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发展精深加工以及向上下游延伸的要求, 改进资金结算方式, 创新结算工具, 为产业链提供更好的融资结算服务。
3.选准优势农业产业链载体, 提高农信社支持效应。农信社信贷支持农业产业链载体,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地培育好信贷载体, 充分发挥信贷“粘合剂”和“催化剂”作用, 把信贷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寻求无缝对接, 实现双赢目的。要优先支持优势产业链、主导产业链、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链发展。
4.加快农业产业链风险补偿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保险、再保险体系。通过财政资金补偿机制,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以分散农信社信贷风险, 为产业链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并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5.尽快建立农业产业链信用担保体系。一是银、企、农三结合, 发放“企业担保”贷款。对以“公司+农户”方式生产经营农户的贷款需求, 试行“企业担保”贷款, 借助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 由企业出面为农户提供担保, 银、企、农三方共同签订相关协议、合同后, 农户即可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二是延伸便农优惠政策, 降低收费标准。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便农、利农优惠政策, 对农业产业链办理抵押评估登记、贷款公证等费用予以适当减免, 降低抵押贷款的成本;三是组建农户贷款担保机构, 完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建议政府部门采取县、乡 (镇) 、行政村三级担保方式, 出资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存入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6.进一步加大自身建设, 以更强实力和更优管理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为了给农村产业链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服务, 农信社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自身建设力度。具体而言, 一是强化管理, 努力构建成为一个经营目标明确具体、工作重点突出坚定、体制机制灵活适用的现代金融机构。二是注重积累, 着力打造成为一支资本充足、资产质量优良、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优势金融力量。三是立足发展, 把农信社真正办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 在服务农村产业链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海华.谈谈农村信用社经营方式选择[J].西南金融, 2007 (4)
[2].刘学德.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路径优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8 (1)
[3].李高远.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若干思考[J].乡镇经济, 2010 (5)
[4].崔宇明.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技术经济, 2005 (7)
[5].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以制度分析为重点的考察.经济研究参考, 2004 (1)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5
我县联社坚持“三农”服务宗旨,积极筹措信贷资金,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特别是以支持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点,促进改善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支持效果。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马玲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立足资源优势,深化县情认识,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的原则,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了种薯开发、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XX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10年前的60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125万亩,平均单产从10年前的6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200公斤,马铃薯品种、品质不断优化,单价从10年前的每公斤3角钱提高到现在的每公斤3元钱;马玲薯淀粉年加工10000吨以上企业达10家、5000吨以上企业12家。5000吨以下小规模企业及家庭作坊式土淀粉大部分因环保指标不达标而被关闭。
二、信贷支持情况
马铃薯产业是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我 1
县联社深刻认识到,支持主导产业,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自年初就制订了积极支持、重点支持的信贷投放计划,将扩大马玲薯种植信贷投放面与加大马玲薯淀粉生产、马玲薯及其深加工产品贩运为重点相接合。坚持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的信贷经营原则。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从调整信贷结构,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支农效率上作文章,取得了显著效果。截止6月末,我县联社累计发放马玲薯产业贷款XX笔XX万元,其中:累计发放马玲薯种植贷款XX笔XX万元;发放淀粉及粉条加工等马玲薯深加工贷款XX笔XX万元;马玲薯及三粉贩运贷款XX笔XX万元。通过增加信贷投入量,重点扶持,使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三个翻番”。农民人均马玲薯产业纯收入达到XX元以上,马玲薯加工贩运企业效益突破历史增长点。
三、主要作法
一是突出三个调整。即调整贷款投向结构,向主导产业倾斜,今年我社计划累计投向马玲薯产业贷款比重达XX%,较上年增长了近XX个百分点,累放额较上年净增XX余万元;调整贷款方式结构,以改变单一的保证担保方式,向保证、抵押、保证加抵押多种贷款方式并用转变,贷款方式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增加了从事马玲薯产业的借款人申贷途径,克服贷款难的瓶颈问题;调整贷款审批频率,一改过去每周二五审批为根据情况随时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上报贷
款及时审批发放。
二是贯穿两个结合。即将全面出击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和扩大小额贷款覆盖面与提高大额贷款发放额度,重点支持相结合贯穿与信贷经营全过程。
由于马玲薯价格上长幅度较大,销路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马玲薯的积极性。但由于化肥人工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同样增大,为了满足广大农户种植马玲薯资金需求,今年我社加大了种植农户的扶持力度,提高了马玲薯种植小额贷款覆面,截止6月末,马玲薯种植小额农户贷款户数较上年同期净增XX户,增长了XX个百分点。
2010年四季度至本年前半年,淀粉原料(马玲薯)价格上涨的同时,淀粉产品上涨幅度超过了原料价格涨幅,最高时市场价格达XX元,以蔬菜为主的马玲薯外销行业价格也同样增幅较大。一度出现以前年度少有的市场繁荣景象。我社紧跟市场需求,重点支持一些规模较大的淀粉加工企业和外销贩运个体大户。把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经济增长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淀粉原料上涨,收购资金需求量大,周转速度快的特点,增大了对淀粉加工和贩运行业贷款单笔单户投放量,突破以往最大XX万元限额的作法,对上规模效益好的借款人增大了贷款发放额度。本年度发放该行业经营效益较好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最低金额XX万元,最大金额达XX万元。
三是改进一个方式。即以创新信贷产品为着力点,改进信贷服务方式。今年,我社转变观念,立足市场,通过大量调研分析,结合信贷管理要求,加大了新产品开发与运用,努力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和效率,极大的促进了马玲薯产业经济发展。针对种植农户资金周转期限一年,并且年年有需求的特点,我社在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基础上,全辖范围内推行新产品-XX授信贷款,最大限度减少申贷手续和审批环节,提高了农户申贷效率,降低了申贷成本。针对马玲薯加工贩运大户历年来,贷款期限短,每年三至四季度往往在生产旺季为贷款到期时间,出现还贷与生产旺季冲突的现象,而还了又贷、贷款额度逐年增加风险增大。因此,今年我社一方面提前进行限期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开发了新产品-XX贷款,该产品特点是期限长,额度大、分期还款、担保方式多样化,通过分期还款,借款人在贷款期限内贷款金额逐年下降。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马玲薯产业经济受市场变动影响较大,产品价格随市场需求波动大,且市场波动频繁,甚至受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影响,导致行业经营和信贷经营市场风险较大。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6
芒市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边疆少数民族致富步伐,开展了“红色信贷”。“红色信贷”是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力抓手,是云南省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红色信贷”贷款业务实行“组织推荐、群众监督、农信审批、利率优惠、多方共管”的管理方式。坚持“依靠党组织、服务‘三农’,‘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兼顾’”的原则。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授信、用信管理模式。贷款授信额度10万~30万元不等,还贷期限为1~3年。对自主创业的党员,授信不超过10万元;对能帮扶1~2名困难群众致富的党员,授信不超过20万元;对能联系帮扶2名以上收入偏低、3名以上困难群众的党员,授信不超过30万元。
1 芒市“红色信贷”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情况
云南省芒市市委向省委组织部争取3亿元“红色信贷”发展肉牛养殖项目,通过扶贫产业项目的落实,把党建载体、组织优势和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服务群众、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截至10月23日,芒市各基层党组织共推荐肉牛养殖贷款2 028户23 135万元,市农村信用联社审核发放贷款1 720户17 359.45万元,引导群众新增肉牛养殖4 909头,预计到12月底全部完成3亿元的“红色信贷”发放。
2 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2.1 组建机构,协调配合
加强组织和领导挂帅,勇于担当,诚信于民,由有关部门领导牵头,成立市级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组织部长任常务副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并在市委组织部设立芒市3亿元“红色信贷”发展肉牛养殖工作办公室(简称红牛办)及芒市“红色信贷”肉牛养殖协会(简称红牛协会)。各乡镇、村、组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参照市级成立组织机构,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协会协调服务、合作社管理经营的运作模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顺利推进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2 科学谋划,主动作为
1)学经验。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插甸经验”,考察了“双友牧业”等养殖基地,同时总结信贷运作模式、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2)攻难点。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充分听取基层党组织、养殖大户的意见建议,拟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3)出政策。坚持“惠民、务实、管用”,让群众得实惠、能发展,研究出台了3亿元“红色信贷”发展肉牛养殖政策。
4)定责任。3亿元“红色信贷”支持肉牛产业发展项目启动后,芒市市委即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层层分解任务。
5)抓培训。组织召开了市、乡、村、组四级专题培训会,共培训党员群众8 160人次,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
6)强宣传。将政策及时宣传到最基层,让党员和群众熟悉贷款政策、掌握养殖技术、积极主动参与。
2.3 突出效益,示范引领
1)规模上壮大。在基础条件成熟的养殖户、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倾斜,使之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示范引领的排头兵。
2)集中优势打造。集中优势打造44个重点村,条件成熟的实施整村推进,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优势条件促使重点村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水平,树立“牛比人多”的示范,凸显经济效益,突出示范效应。
2.4 完善体系,跟踪服务
1)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肉牛购买调运报告制度、隔离观察制度、疫苗强制补免制度及疫情监测预警制度。
2)建立养殖风险共担机制。成立芒市“红色信贷”肉牛养殖协会,群众自愿入会,形成互帮互助机制,肉牛养殖意外死亡,可给予适当补助,降低群众损失。
3)跟踪监督贷款使用。将贷款户养殖发展情况建档立卡,跟踪服务,掌握每户养殖肉牛的情况。
4)划片区提供技术服务。抽调市级畜牧技术人员8人,将各乡镇划为4个片区,对疫病防控、养殖技术给予培训及技术指导。
3 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通过3亿元“红色信贷”发展肉牛养殖工作的实施,初步探索出了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的“党建+金融+产业+扶贫”新型党建模式,闯出一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新路子。
3.1 肉牛存出栏增幅明显
2014年肉牛存栏5.99万头、出栏2.44万头、牛肉产量2 682 t,预计2015年末肉牛存栏7.8万头、出栏3.39万头、牛肉产量3 729 t,分别比2014年增长30.22%、39%和39%。
3.2 提高了肉牛养殖积极性
通过项目的实施,农户养牛积极性提高,如勐戛镇有312户养殖户争取到“红色信贷”3 178万元,正在审批100户1 000万元,其中40%以上为党员示范户。目前全镇存栏肉牛10 500头,比实施红色信贷前增加1 000头,增长10.53%,种植优质人工牧草约533.33 hm2,其中多年生王草333.33 hm2、一年生黑麦草200 hm2。同时盘活了闲置资产,勐戛镇从维大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于资金匮乏,原建设的圈舍等基础设施大量闲置,拿到“红色信贷”后,已有8户(每户10万元)养殖户进入该小区饲养,存栏肉牛达100多头。
3.3 肉牛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2015年10月31日,芒市有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44个,养殖小区31个。肉牛存栏10~49头的有251户,50~99头的有23户,100~299头的有5户,300~499头的有3户,500~999头的有2户。其中养殖小区比贷款前增7个,增幅达29%。
3.4 实现了“四个”结合
1)实现产业发展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把贷款申请推荐权限下放到村民小组党支部,在支部、总支推荐上报过程中,落实了“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规范村集体事务的议事程序,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发展产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2)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把贷款放到那些想发展、能吃苦、无资金的建档立卡困难群众中,切实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帮扶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
3)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探索由总支、支部创办或领办的形式,建立各行政村(或重点村民小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44个,组建农村肉牛养殖经纪人队伍280余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产品收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4)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三农”的结合。坚持惠民主线,制定出台了贷款对象广、贷款额度大、贷款利率优、政府贴息高、用款周期长的惠民政策,一方面符合发展肉牛养殖的实际,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另一方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
4 前景展望
在农村开展“红色信贷”工作,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广大党员率先实现收入倍增的有力抓手;是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现实需要。2016年实现肉牛存栏8.5万头、出栏9万头(短期育肥5万头),产值8亿元;到2020年,实现存栏肉牛1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达5万头以上,年育肥出栏肉牛20万头(短期育肥9万头),牛肉产量达3.6万t,产值达20亿元的目标。
摘要:2015年11月1-4日,云南省农业厅派出专题调研组深入德宏州芒市就红色信贷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红色信贷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经验、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基于天津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7
一、天津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产业初具规模, 增长速度较快
天津市工业生产近年发展较快。总体来看, 工业总产值只有电子信息产业增速为负, 其他产业都高速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 平均增速较快。
(二) 新兴产业中外资企业占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增速加快
从经济类型看, 新兴产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处于主体地位, 相比较而言, 国有经济和天津本地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少。
(三) 新兴产业中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 增速较快
从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来看, 2009年, 大型企业工业总占比达40%, 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39%, 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21%。大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 避免了高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有利于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主力军,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是, 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小、增速缓慢, 也体现出天津的基础创新能力较弱、底子薄。
(四) 天津部分产业领域已具优势
在软件及高端信息制造产业方面, 天津聚集了62%的经认定软件企业和53%的系统集成企业, 软件出口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天津产业升级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天津市产业发展不平衡, 新兴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 主要体现在:增长速度不均衡、基数差距大。2009年, 只有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收入基数较大, 为1 852.24亿元, 航空航天与环境保护仅为4.24亿元、102.39亿元。现有高新技术产业涉及行业众多, 但缺乏龙头企业, 缺乏集聚效应, 综合竞争力不强, 且发明专利偏少, 关键技术缺乏。因此, 需要增加金融支持。
一是需要政府加强资金投入及政府引导的作用。首先, 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解决研发到产业化中的资金问题;其次, 采取多种形式的政府采购政策, 即政府作为新型产品的先导用户, 为新兴技术提供一个政府“引导的市场”, 加快产品市场化, 进而刺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与创新活动, 从而提高产业的经济总量。
二是需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应设立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通过参股、融资担保风险补助等方式, 积极扶持一批市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 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上市, 以此来稳固天津龙头企业的地位, 从而带动集群效应。
三、基于天津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天津市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天津的产业也处于创新与改革的阶段, 而为天津产业相关的金融支持更是在某一程度决定了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天津市就要立足于现有产业状况和金融服务, 加大金融业在产业升级上的支持。
(一) 天津金融服务部门对产业升级所提供的支持现状
1. 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多角度支持天津产业升级。
近几年, 天津金融机构的种类丰富了、数量增多了, 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 总体经济初具规模。2005年以来, 先后成立改制了渤海银行、天津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机构先后成立;工银金融租赁公司、民生金融租赁公司相继开业运营, 并带动一大批金融租赁公司入驻。这些都对天津发展区域经济提供更多的政策、信贷、担保支持。二是证券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使得天津有资格上市的公司可以更广泛地扩大自己的融资渠道, 促进产业的进一步优化。三是保险业的保险种类更加齐全, 范围也更加广泛。截至2009年末, 天津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13家, 比2005年末增加66家, 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其保险类别更加细化, 更是新增加了有利于企业创新和改革的新险种, 其保障企业的提升。期权的金融支持也为天津市的产业升级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随着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 天津市的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这就为天津市的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截至2009年末, 在津注册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达到335家, 注册资金685亿元, 数量和规模全国领先。天津市已成为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聚集地, 更多国内外的厂商就更愿意加入天津的产业投资当中来。天津市金融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首家全国性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天津设立, 在国内首次引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在协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减排在天津市逐步提升产业水平的同时, 推进绿色产业升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股权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和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 吸引各类非上市企业来此融资以及进行国际间股权转让。先后发起设立了渤海商品交易所、铁合金交易所和贵金属交易所等3家要素交易所, 渤海商品交易所正式运营并推出原油、焦炭交易品种, 为天津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 基金产业快速发展, 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2006年12月, 我国第一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津成立, 所募集的资金陆续投入重点项目。滨海新区管委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的“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 重点扶植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并与美国的硅谷银行、太平洋基金和欧洲创业租赁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国创业融资租赁公司。
3. 金融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多层次促进天津产业升级。
天津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是建立了我国首家全国性排放权交易市场, 它借鉴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先进模式, 在国内首次引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协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减排。二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股权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和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 吸引各类非上市企业来此融资以及进行国际间股权转让, 为“两高两非”公司股权和私募股权基金份额的流动以及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退出提供规范、有效的场所。
4. 外汇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外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
2006年9月, 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方案, 主要在服务贸易、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等7个方面先行先试。天津研究制定了14项实施细则, 其中涉及13个方面的外汇管理具体业务, 目前已有11项改革项目正式实施, 有力地支持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基地建设。目前, 天津市共有外资银行21家, 在全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主要城市中, 天津外资银行数量位居前列。天津已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 这都为天津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5. 金融业监管保持基本稳定, 维持天津产业升级稳步向前推进。
良好的金融监管是金融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天津市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日趋完善。建立起了全国统一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并在非银行信息采集、企业信用评级以及滨海新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金融分业监管框架初步形成, 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工作联系, 建立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和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共同搭建平台, 进一步畅通了宏观政策传导渠道, 贯彻金融政策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二) 天津市在产业升级中需要的金融支持方面所遇到的障碍
1. 目前, 天津已形成类型比较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然而
这些机构大多是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地方分支机构和营业机构, 法人金融机构少且规模偏小, 这就使得天津产业升级所需要的金融聚集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受到制约。
2. 目前, 天津拥有的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辐射力度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要素交易所、股权交易所和排放权交易所尚处于发展初期, 规模较小, 交易品种少。天津直接融资市场的缺乏, 导致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一直低于10%, 从而造成社会资金结构失调, 资本金短缺,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 从总体来看, 天津金融基础设施仍不健全, 资本市场和
保险市场, 以及支持保障体系发展滞后, 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 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有限, 这就使得天津的产业升级面临基本性的困难。
4. 目前, 天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
金融立法滞后, 金融法律不成体系等问题影响了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 企业信用评级缺乏统一的标准, 评级结果缺乏权威性;征信市场存在供求双重不足、信用产品少等问题。
(三) 围绕天津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开展金融服务支持创新,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
1. 目前, 天津金融业为支持产业升级的发展重点应是建
立健全种类齐全、功能互补、充分竞争、运作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2. 高度发达、规范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能够保证资金的
有效融通, 引导资金的流向, 从而有效促进天津产业的进一步改造与升级。天津金融业发展应更加重视金融市场建设, 以更好发挥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
3. 加大服务行业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分析研究服务性企业个性化信贷需求特征, 加快建立符合服务业特点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积极开发面向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 逐步增加对服务企业的贷款规模, 提高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加快推动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 拓宽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既要突出重点, 支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电子信息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也要优化结构, 大力支持农村服务业和中小服务企业发展。
4. 加快建设碳金融市场。
依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打造碳金融市场, 积极向国家争取在天津设立国内碳交易集中买卖市场, 确定天津碳金融市场地位, 探索建立可操作性的碳约束体系和交易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 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方案和产品创新, 如开发基于减排单位的质押贷款业务等, 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支持低碳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 建立上市“绿色通道”, 允许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 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
5. 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八大优势产业和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结合产业特点完善信贷政策, 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重点支持已形成集群效应的产业以及拥有技术基础、成本优势和政策扶植的产业的产能扩张及技术升级项目, 进一步促进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和要素集约。鼓励证券公司加大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积极推动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首发上市或再融资, 引导重点产业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来筹措资金。探索发展金融机构和市场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台, 对信贷、保险、担保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 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6.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首先, 要加强对担保企业政策扶持力度, 可考虑对担保机构在营业税方面给予适当减免, 放宽担保机构计提风险准备金的限制, 鼓励其进行风险自控, 同时可在财政预算中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扶持担保公司发展。其次, 要强化对担保机构的监管, 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 实现对担保企业准入、风险防范和处置的统一监管。另外, 可考虑成立再担保机构, 采取由政府和担保企业共同出资的模式, 以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同时, 取消互助性质担保企业, 由再担保实现这部分功能, 有利于行业规范和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十二五”时期天津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J].华北金融, 2010, (10) .
[2]刘仲直.对加快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思考[J].天津经济, 2003, (4) .
[3]吴超.关于“十二五”时期天津金融业发展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 2010, (10) .
[4]余文俊.关于天津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城市, 2010, (11) .
以创新服务业支持传统产业升级 篇8
近来国际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表明, OECD传统的对产业部门的高技术和低技术 (传统产业) 的分类, 对于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意义。这种传统的高/低技术产业一刀切的划分, 使政府的注意力从整体产业部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偏离到过度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延误了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各国发展经验表明, 即使在发达的经济体中, 传统产业事实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并且继续扮演重要角色。OECD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高技术和中等高技术产业 (如汽车制造等) 只占到整个附加值的8.4%, 在日本占到9.9%, 在欧盟占到8.3%, 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7.9%。由此可见, 高技术产业对一国GDP的贡献还是很有限的。以产出而论, 在我国传统 (制造) 产业的规模非常巨大, 并在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扩大内需、保障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 传统产业并不绝对等同于低利润、低附加值。传统产业也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 关键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我们不应该把传统低技术产业孤立在主流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之外。近来, 美国奥巴马政府也重提“振兴制造业”, 要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 可见传统制造业并不传统, 并不是悲观主义者眼中的“夕阳产业”。通过把高技术活动扩散到低技术产业部门中, 传统产业依然可以“太阳照常升起”。
二、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呼唤政府加快创新环境建设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产业升级改造的步履维艰, 本质上还是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核心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的自发力量无法解决, 而需要依靠政府力量。这里本质上蕴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政府角色缺位的问题;二是政府通过谁来扮演这个角色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在于选择市场, 创造环境, 为企业创新不断提供动力和支持, 而不是直接介入到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所谓“创新服务业”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围绕着增强创新能力, 服务于创新全过程, 贯彻到创新活动整个产业链中去的相关支持性的新兴的服务产业。创新服务业的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点:第一, 创新服务业服务于创新的全过程。从关于一个新产品 (或新服务) 的新概念的产生, 到产品 (或服务) 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 乃至最终在终端消费者手中完成消费过程所有价值环节上都有创新服务业发挥作用的空间;第二, 创新服务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仅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特别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有更大的支撑作用。本质上, 创新服务不是存在于某个“部门”或“集群”, 而是一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功能。特别对于传统产业而言, 由于制造和服务的日益交融, 通过向产品中融入服务, 企业也就开创了新的解决方案, 改变了价值链的层级, 实现了收入增长和产业升级;第三, 市场化的性质。以市场化的需求为导向, 以用户的需要为驱动, 贴近企业的创新活动, 以市场机制来协调并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加快创新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9
关键词:绿色信贷,西部产业承接,环境风险
西部地区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得益于资源基础和政府的大量投资, 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大, 增长方式依然是一种以资本积累为主要经济增长源泉的资源开发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区域振兴规划加快了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 为西部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投资拉动效应显著, 但突击建设可能导致西部污染产业的复制重建, 而且还很可能承接东部“三高”转移产业, 西部刚刚起步的“绿色信贷”在西部产业承接中面临种种挑战。
1 绿色信贷的含义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来, 人类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活动, 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推行着“绿色革命”, 绿色概念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 要在西部经济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 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进步, 就必须坚定地推进“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无论是面向企业、团体的借贷行为还是面向个人的零售业务, 都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对资源的节约使用, 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密切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无眼前利益”产业的发展, 注重环境风险, 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 促成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中最重要的杠杆, 对产业承接中的环保问题, 既具有宏观协调的功能, 又能够从微观机制入手加以防范和治理。绿色信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具体途径对经济进行正向引导:
第一, 直接影响行业间的资金流动。
金融机构通过其“绿色”投融资行为, 使得资金向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 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 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二, 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
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融资行为, 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考虑之上的。这样, 企业在进行生产决策时, 为了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 就不得不考虑其生产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 因此企业就有动机去改善或者消除其生产对于资源的耗费、环境污染的影响。
第三, 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为环保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可以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技术、新发明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也可以直接用于被污染环境的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
2 绿色信贷在西部产业承接支持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 一是突出重点产业链引进;二是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引领带动;三是加强产业创新及升级;四是鼓励合资合作及并购重组, 以最终形成一批特色突出、集聚明显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区域间产业转移是个多层次和梯度发展的过程, 其对西部的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以及金融服务的延伸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 信贷金融机构如何充分发挥“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 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的作用值得关注。
2.1 产业承接中的“三高”与“绿色信贷”相背离的矛盾
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 东部需要转移的产业基本是传统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排除一些“三高”产业借此机会向西部转移, 目前西部金融业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之间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信贷资金过多投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使金融业自身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如20世纪9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得到政府的极大支持和鼓励。农业银行看准机会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贷款, 但中小企业的污染非常严重, 在90年代中期遭到政策限制, 有不少中小企业被政府关闭, 农业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解决“三高”产业畸形发展问题, 离不开金融、土地、规划、环保等多个环节。然而与一些行政手段相比, 绿色金融这类市场经济手段往往非常有效, 然而现实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如何利用“绿色信贷”理念直接或间接引导, 对“三高”企业和行业加以明确的限制, 亟待解决。
2.2 在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中, 如何加强异地贷款的增长风险控制
在产业转移中, 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企业集团等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已经成为主流, 基于此异地贷款大幅增长。而目前西部信息沟通机制及其有效性有待完善, 异地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 时效性不够, 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要求。同时, 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提供环境信息使用的反馈情况, 没有真正做到异地数据共享, 影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
2.3 西部的金融体系聚集程度低, 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存在制度约束和风险隐患
一是产业转移会带来大规模的项目融资和技术更新等新的金融需求, 过去单一的银行信贷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 需要探索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但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的公司内部存在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关系, 母子公司相互参股, 将导致资本虚增, 实际有效资本不足, 从而放大企业财务杠杆风险。
二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 其经营方式、销售链条跟其他经济主体的业务交易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规模庞大的内部交易、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将给集团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变化对资金往来结算、金融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都将提出新的需求。
三是产业转移会带动众多中小产业群向转移地区集聚并迅速发展, 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这些中小企业的集聚和发展也会使金融服务需求迅速扩大。同时相当多的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自筹资金, 根本不向金融机构贷款或很少贷款, “绿色信贷”对这些数量大、涉及面广的小型污染企业尚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作用。
2.4 “绿色信贷”具体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
西部金融业 (特别是银行) 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力与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所能达到的作用相比十分微弱。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 进行循环经济的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 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 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 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 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 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 绿色金融产品单一, 对产业承接支持力度有限。
绿色金融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 2007年以来, 国家环保总局和银监会已经推出“绿色信贷”计划, 对环境违法企业实行限制贷款, 但进一步落实尚需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目录。西部金融企业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和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金融的可操作性。另外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 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了解不足, 制约了绿色金融的深入发展。
3 充分发挥绿色信贷在西部产业承接中的支持作用
3.1 在产业承接中, 政府不能“来者不拒”, 要防止污染转移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而导致“市场失灵”。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就需要政府的介入。西部政府在产业承接中要注重市场配置资源、“招大引强”,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重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突出特色和优势”, 从而使银行的金融服务能与产业承接项目更有效地对接, 使承接的项目能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有效地对接, 使银行的绿色产品能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使银行的创新服务能找到有效的支撑点, 使承接的项目能更充分地满足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
3.2 实施绿色金融战略, 政策性银行积极扶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采取“停贷治污”是治理环保的有效措施, 政府环保局应定期向人民银行提供环境违法企业名单, 人民银行实时转发给辖区内各金融机构, 后者则据此进行相应的贷款控制。同时财政部门应鼓励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筹集稳定的长期资金, 用于扶持投资期限长、效益好的产业承接中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 发展循环经济。
3.3 金融机构应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中, 避免短期行为
一是要按照“绿色金融”的原则, 坚持有保有压。
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承接项目的支持力度,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限制和控制。
二是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的作用, 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近年来, 发达国家的一些银行已经将环境因素纳入其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中, 环境报告已经从会计报表的可有可无的边缘内容变为必不可少的主流内容, 绿色会计报表得到推广应用。不仅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服务公司可以从银行得到优惠贷款, 而且拥有良好环保记录的普通企业也可以从银行得到优惠贷款。对于那些造成环境污染而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关闭的企业, 在贷款时征收惩罚性高利率或贷款后提前收回贷款。
三是建立“绿色金融”动态跟踪监测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探索金融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共享, 逐步建立充实、及时更新的客户环保信息, 并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 通过金融与环保良性互动来促进产业承接有序进行。
四是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
对于表现良好的金融机构给予较高的信用评级, 而对于表现较差的金融机构则调低其信用等级, 以便从产业承接融资环境方面对金融机构施加外部压力。
3.4有效控制异地贷款风险
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销售渠道管理。便捷高效的销售渠道既是实现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同时也是有效控制异地贷款风险的途径。
二是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型项目, 银行同业可以相互联合, 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来分散和控制风险。对大型集团客户产业转移项目信贷风险, 可以通过同机构行内联合银团贷款、贷款限额切分等方式来分散和控制。另外金融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创新 (例如排污权交易、环境风险保险、新风险投资、环境储蓄账户、隐性收费安排等) , 在提供融资的同时, 降低风险, 甚至获取利润。
三是要强化内部管理。据统计,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更多是承接集团客户的制造和生产部分, 集团客户的总部决策机构仍在当地。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对集团客户总部的管理, 在授信中要求集团总部对产业转移项目提供担保、抵押和保证等方式来控制风险。
四是在当前国内以及全球金融前后台业务分离发展趋势加快的背景下, 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城市应主动承接金融业务外包, 致力打造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业务聚集发展区。
3.5积极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 将中小企业纳入“绿色信贷”的范畴
鼓励国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 在为产业承接中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 将其纳入“绿色信贷”引导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植凤寅.产业承接应体现绿色金融的原则[J].中国金融, 2009 (18) :78-82.
[2]曹秀芬.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论坛, 2004 (11) :153-154.
[3]熊学萍.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 2008 (10) :22-26.
产业链升级信贷支持 篇10
在本文, 我们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高度化, 即产业由低水平到向高水平提高的过程。虽然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结构升级, 也包括产业自身升级。但我们主要研究产业 (主要是第二产业) 自身升级。它是指在产业链内部, 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 包括同一产业内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 (1) 。
一、企业产业升级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
当前, 企业对产业升级持欢迎的态度。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和银行是企业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支持者。即企业需要政府在产业升级方面提供税收等政策扶植, 同时需要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但是, 企业对产业升级也普遍心存疑虑, 主要是市场不看好不敢轻易投资、资金不足以及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不够。可见, 只有等市场环境趋于稳定企业才敢进行产业升级投资, 而人才与资金是制约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两个关键因素。
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从融资方式看, 企业自筹还是企业产业升级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而技术改造贷款是银行支持企业产业升级最主要的金融产品。但是, 从调研中笔者也发现, 企业在申请技术改造贷款时普遍遇到困难, 主要是目前技术能力能够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经营状况欠佳和银行贷款门槛过高。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改造等为代表的产业升级的信贷支持存在缺位。金融机构未能根据技术改造贷款周期长、风险大、监控难的特点, 结合企业自主创新需要, 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与之相匹配。除少数大中型优质企业外, 银行在对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贷款时, 往往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周期, 大多数是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或“搭桥”贷款来解决。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短贷长用”或民间融资等渠道筹集购买设备、基建所需的资金。这既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产能效用的进一步提高, 又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 增加了财务费用, 不利于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环境。同时, 商业银行审批流程不够科学, 致使技术改造贷款的审批不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需求。银行办一笔技术改造贷款, 通常需要经过评级、授信、审批等几个环节, 如果加上担保、抵押、登记、评估、公证等, 一笔贷款从审批到发放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 往往使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 贻误商机,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技术改造贷款的审批权, 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落实的难度更大。
二、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升级必须处理好的6个问题
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但主要要处理好以下6个问题:
一是银行信贷投向与国家产业支持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总行产业投向指引与地方具体情况存在矛盾, 信贷投向存在一刀切的问题。部分商业银行总行实行名单制管理, 对新客户和新项目的准入严格按名单制控制, 使得部分区域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信贷资金需求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部分地方企业难以进入大名单, 尽管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但其产品升级及节能减排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是抵押担保不足。目前, 抵押与担保仍然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一般企业没有多余的抵押担保物。前面提到产业升级需要购买机器设备、开发新产品或者建立品牌、开拓国内营销网络。机器设备属于专有物, 变现价值低, 企业抵押价值与贷款倍率大, 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而发明专利、新药证书、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 存在价值难以评估、出现风险后转让困难等问题, 因此, 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而考虑到银行更愿意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 企业反而更愿意投资房地产等非主营业务, 拖延本业产业升级步伐。
三是传统行业经营困难, 造成银行与企业对产业升级望而却步。金融危机冲击下, 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 在国内外经济未出现明显好转的前提下, 部分重点行业企业为了控制财务支出、缓解资金压力, 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 甚至暂停企业运营, 以适度控制资产负债率, 并没有融资进行产业升级的愿望。这与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而从银行来说, 企业效益增长放缓, 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 同时, 企业产业升级能否成功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产业升级成功, 银行只能获得约定的贷款利率, 并不能分享企业转型成功带来的超额收益, 因此, 鉴于风险管理考虑, 银行宁愿从传统行业贷款退出, 对企业产业升级贷款尽量予以回避。
四是金融结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当产业结构要向第三产业转移, 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后, 直接融资不发达、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滞后、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大型商业银行在利差可以保证的情况下, 控制风险是它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 它们更加偏好资本密集度相对高、规模相对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贷款发放集中在大项目、大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对中小企业明显缺乏金融支持, 对产业升级项目更加畏惧。民营中小企业一般都在市场潜力大, 发展前景好的新兴行业, 是产业升级不可忽视的主体。在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得不到金融支持, 也不能从证券市场融资的情况下, 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金融市场或者依靠自身积累, 而民间金融只能满足企业短期性、小规模的资金需求, 自身积累资金又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设备更新和技术开发等长期性和风险性投资的大额投资需要。因此, 大多数企业无力进行大规模技术和设备投资, 在产业发展上只能依赖技术模仿和低价竞争策略, 使得技术路径被锁定, 主体产业长期低度化。
五是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的矛盾。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或者直接规定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方法, 作用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 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 政府能准确判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次, 政府必须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否则, 信贷资源将集中在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上。可见, 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或者过度的政策金融将破坏金融的市场机制, 扭曲金融市场, 不能有效发挥资本的甄别功能。70年代末日本指导性信用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 政府制订相对较宽的目标概念 (产业, 而不是企业) , 银行家利用客观信用标准进行信用配置, 政府官员或政客极少干预。政府通过正的实际利率, 并伴随少量的补贴, 激励私人金融机构为国家鼓励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融资。因此, 政府应在完善金融制度、优化金融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完善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交流机制, 为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搭建交流信息的平台, 用制度去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直接融资发展仍滞后。产业升级的主体应该是企业, 而执行产业升级决策的应该是企业家。当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 需要从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型产业转变,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时, 以财富为选择机制的银行将不能满足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需要, 不能满足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 必须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体系,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长三角为例, 2001~2007年, 上海、浙江和江苏非金融机构部融资额中贷款所占的平均比重分别是86%、94%和97%。直接融资仍落后于间接融资。
总结起来, 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有几项原则:1.金融对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持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和质量。2.信贷资金流向产业转型急需的领域是关键, 因此, 要确保信贷投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3.对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资金支持, 关键是在防风险的基础确保企业能稳定发展。4.对新兴行业发展, 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 更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
三、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产业调整要着重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金融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二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三是加快金融协调发展。
(一) 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
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各地区禀赋, 会同制订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等定期召开产业金融联席会议制度, 共同对产业结构及投资动进行中短期的监测研判, 引导金融业资金流向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可以考虑在企业自愿基础上, 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综合靠量, 明确金融重点支持产业升级的企业名录, 优先满足这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金需求。政府则安排一定资金对金融机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的年度新增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在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时, 引导商业银行提高落后产能企业贷款利率。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情况, 强化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对环保违规企业项目限贷、停贷和收贷, 通过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示贷款风险。完善淘汰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制定退出预案, 要求企业将政府拨付的补偿奖励资金部分用于还贷。
(二) 发展直接融资体系
融资结构需要改变过度依靠间接融资的局面。在发展直接融资时, 一要加大债券市场扩容力度, 积极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 推动使用可分离债券、浮动利息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集合债券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二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进一步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做大交易规模。将活跃的风险投资资金引入到产业发展。推动优质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 为企业发展提高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快保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步伐。四是鼓励证券公司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 信托公司开发各类金融信托产品,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三)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发展科技银行, 提高银行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比照“硅谷银行”模式, 建立起“银行+担保+额外风险收益补偿机制”的商业可持续业务发展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允许发明专利、新药证书、甚至集成电路设计图作为质押物。组建由行业专家、担保公司、风投公司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参与重大信贷项目和业务的信贷评审, 突破银行在科技专业方面的局限。培育质押物流转市场, 避免企业倒闭银行无法处置质押品情形。二是建立各种政府基金, 引导其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技术改造。产业融资活动通常需要政府先行投资或者提供政策支持, 随后, 商业金融机构跟进投资。可以设立多种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为推动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 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产业技术跨越管理委员会。建立重点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优势行业扶持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银行信贷资金与政府配套资金以一定的比例共同投入。为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 地方政府对此类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减免地方税费等优惠政策。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创投机构、与创资机构联合投资初创期中小企业、对已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创投公司予以补助等多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介入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充分运用民间资金支持产业升级。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方面的登记、税收等法律问题, 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加快传统行业的品牌化建设和技术进步, 推动优势企业兼并收购。更重要的是, 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先期入股, 带动信贷资金跟进融资。
(四) 积极创新, 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完善体系。设置专业化经营机构和人员配备, 明确“一审一批、一审两批”的高效审查审批流程, 实行“一行一策, 模板块经营”,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贴近客户。二是调整政策。要确保中小企业有款可贷。在严格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基础上, 明确给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容忍度。三是优化服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 只要企业符合授信的基本条件, 就给予信贷支持, 并给予利率优惠。重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业务, 将目标客户群定位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和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运用贷款延期的方式, 缓解中小企业还款压力。四是拓宽渠道。有效推动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的风险管控。研究推出人保财险国内短期贸易信用保险项下买断型保理业务。积极发展订单融资业务, 批量开发政府集中采购供应商中的中小客户。五是大力开展银团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可先发放短期过桥贷款解决产业升级项目前期启动资金需求, 然后通过银团贷款发放中长期贷款解决项目设备投资等中长期资金需求, 积极支持一些行业的重点项目, 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分散信贷风险。
(五) 发展并购贷款和供应链金融, 带动地区产业融合
推动产业链整合, 产业集群和总部集团作用突出。一是围绕大型企业, 发展产业链金融。将核心企业与其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捆绑, 从整体设计融资与金融服务方案。针对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 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针对技术项目引进和出口业务发展的需要, 推出贸易融资、信用证、保函等新业务;针对上游配套企业, 发展以配套企业流向核心企业的债权为保证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商业发票贴现等业务;针对下游经销商, 发展核心企业担保贷款、设备按揭贷款、库存商品抵押贷款等品种。二是大力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规范并购贷款资金用途, 明确商业银行处置股权质押物的方法, 建议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委托其他机构代持股权。尽快建立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并购贷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做好尽职调查, 科学评估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可以考虑在设立并购贷款的区域运作中心或专营窗口, 加大对经济发达区域并购交易的支持。加强商业银行与产权交易所的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 重点研究金融支持企业产业升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产业升级,问题与对策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