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的方向(通用8篇)
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1
摘要:中国的制造业主要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组成,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往往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突破外需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诸多制约因素的现实选择。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是“更高、更强、更好”,即技术含量更高、生产能力更强、产品质量更好。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方向
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涵
生产产品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劳动相对较多,则该产品可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理,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多,则该产品可以被称作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应的产业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应的产业则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国之间进行产品内分工,不同国家在产品的不同环节进行生产。不同的环节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因此,尽管可能生产整个产品需要投入相对多的资本,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生产该产品的某一个环节却可能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
根据上述内涵,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产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往往进口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零部件(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品。加工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虽然中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很大比重,但是中国主要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为了便于分析,这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坚持出口导向型战略。在这一背景下,第二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比如,2010 年,中国第二产业的规模达到2.76 万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9%。第二产业主要由工业组成,工业主要由制造业组成,因此,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崛起的主要力量。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由于中国充分利用了劳动力禀赋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生产和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得益于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优势,中国从2000 年左右开始大量生产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页表1 列出了2010 年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从上页表1 可以看出,2010 年,主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2.25%,资本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6.77%。二者合计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9.02%。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生产优势也反映到自身的出口上。据海关统计,2012 年,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 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的20.4%。机电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57.6%。二者合计占总出口的78%。
从生产的区域来讲,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沿海省市,中国的出口也主要依赖于这些省市。2012 年,东部的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 省市进出口值大约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80%。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策优惠造成的。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里的传统产业主要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1.外部需求的下滑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010 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是将世界经济拖入泥沼。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在2009 年出现了负增长(-16%)。随后,2010 年和2011 年又强势反弹(出口增长分别是31.3%和20.3%)。但是,由于欧债危机始终不见好转,世界各国普遍复苏乏力,中国出口面临严峻挑战。2012年,中国出口仅增长7.9%。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之一是收入弹性较高,受外部需求的影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赖国外发达国家市场,很容易受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可以降低中国出口的收入弹性,从而降低出口对外需的依赖,降低出口的波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上涨
中国具有劳动力禀赋的优势,也即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低意味着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使得中国出口经历了高速增长。但是,近几年,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上升,出现了持续的“民工荒”。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其结果是,工人的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如安永咨询服务2012 年9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五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显著增加,平均工资提高了1 倍还多。与此同时,China Briefing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最低工资是印度的2~3 倍,若加上福利支出,该比例还要高。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
(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吗
中国目前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为便于分析,我们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升级也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国的生产结构由该国的要素禀赋来决定。因此,当该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时,该国将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将在国际上具有价格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开放型经济体而言,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更容易积累资本。由于人口(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有限的,而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时,资本的积累速度将会很快,因此,该国的资本和劳动之比将会慢慢提高,该国的资本也将会变得越来越丰裕。随着资本丰裕度的提高,该国将生产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最终,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顺利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理论上的分析如此,而且该理论确实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那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否应该遵循这一路径呢?
我们认为,上述路径主要适合劳动人口少的国家或经济体,即小经济体,不适合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对于小经济体(如亚洲四小龙)而言,人口规模小,只需要积累适度规模的资本就可以变成资本丰裕型经济体,转而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它们可以在赶超发达经济体的同时完成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由于人口规模大,需要积累巨量的资本才能使自己变成资本丰裕型国家,这需要比小经济体更长的时间。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然难言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这意味着,大国经济体有可能在资本尚未变得丰裕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此时,经济增长停滞,资本积累止步不前,无法变成资本丰裕型国家。也就无法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然升级。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更高、更强、更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中国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能自然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产业。那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技术含量更高、生产能力更强、产品质量更好。
对于大国而言,虽然还没成为资本丰裕型国家,但是应该在尚未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前主动进行产业升级。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有利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时更好地积累资本,也有利于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注重长期性,应该从有利于提高长期福利的角度而非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思考能全面地反映产业的福利效应,即技术含量、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技术含量更高
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被称为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某个产品i的技术含量(TCi)可以用如下公式进行定义:
其中,EXic是c国i产业的出口额,EXc是c国的总出口额,Yc是c国的人均GDP。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往往较高。某国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可以分别表示为:
其中,Pic和Pc分别表示c国i产业的产值和c国的总产值。
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该产品的溢出效应和福利效应越高,越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现有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已能比肩发达国家,但是由于中国进口了大量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产品,因此,中国生产或出口产品的净技术含量并不高。为了提高自身生产和出口的净技术含量,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或者,将生产转向技术含量高的环节。
2.生产能力更强
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的生产效率,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或者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是指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能生产更多的产品。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来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应对劳动力短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生产率。
3.产品质量更好
从某种程度来讲,产品质量代表了产品的差异性,因此也代表了企业的垄断力。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定价。对于同一种产品而言,质量越好,则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具有的垄断力越强,定价能力越强,产品价格越高。长久以来,中国企业主要依赖价格优势进行国际竞争,产品利润率低。而且,价格竞争容易导致恶性竞争。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有必要提升所生产产品的质量。
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重视创新和人力资本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升级时,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提升到技术含量高的环节时,创新和人力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或生产环节往往由发达国家生产,生产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比如许多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往往由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设计和生产,中国通过进口核心零部件来组装成最终品。核心零部件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但同时也难以设计和生产。为了减少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进口,提升中国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国应该鼓励创新,提升人力资本。
(二)提高产业生产率
提高产业生产率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有效方法。产业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因此,这其实是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企业生产率有不同的政策措施。已有研究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要低于一般贸易企业的生产率。因此,为了提升产业生产率,需要提升一般贸易企业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同时,加工贸易企业一般是外资企业。为了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要注意政策引导,鼓励外资企业进行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引导消费者购买高质量产品
对于企业而言,提升产品质量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和资金投入,而且面临风险。在外部需求旺盛的时期,企业主要依靠价格优势进行经营,没有动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应该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创造的倒逼机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使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的意识和品牌意识,精益求精。对于产品质量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和补贴。对于生产低产品质量的企业,坚决予以纠正。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做用,并且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于我国而言,中小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暴漏了一些缺点,我国的中小企业,生命力相对比较薄弱,人才资源的匮乏,缺乏资金,创新能力弱。已经有很多中小企业认识到不足,在逐渐的转型升级。但是中小企业如何让升级以及升级后方向,对进行了而深刻的探讨。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上不断攀升,稳步扩大。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并其行业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目前来说,已经有不少企业从早期的制造业转型成新型服务业高新技术领域等。中小企业起到了扩大就业的作用,不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小企业经济总量高,社会贡献比较突出,已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上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转型升级较为缓慢,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受资金的限制,无法把企也发展到电力、石油的领域。与此同时政企不分,责任分工不明确。多元化的经济服务体系发展问题不足,很难满足企业转型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子湖敬业的特点,对于融资问题表现不突出。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并不理想。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中小企业的压力来源于企业的资源能源价格,原材料的价格等,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此外中小企业长期遭受乱收费的困扰。所以当前中小企业的压力仍较大,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下,中下企业的发展压力大。在技术创新上遇到了瓶颈,转型期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中小企业对待技术创新问题上程度不够,过度以来短期的经济效益,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技术创新的经费不足,人力资源的投入也不充足。中小企业在与政府管理上协调不够,缺乏保障。政府部门缺乏对中小企业政策的落实和保障,并没有对中小企业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评价系统。使得中小企业收益小,另外一面中小企业的自身的制度不完善,在我国中小企业没有达成统一的体系。
三、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一)使用互联网转型。现在过家提出了是用互联网的政
策,这实际上是给企业转型提供方便,互联网成为一种途径,在于互联网的连接,对企业的生产以及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问题上要做好全方位的把握,慧联网在商业经营的模式上也给了中小企业很多新的思想和启迪。中小企业必须要都企业内部进行深刻的改革,在生产模式上、在管理模式上、以及在流程上和交易方面都要搭建起完整的价值观念。
(二)技术上的创新。中小企业转型与发展的新方向上要做到勇于创新,加强关注和重视创新的发展,在当前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头,是持续的动力,创新在也是企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同时穿心也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必须从企业的思想层面创新,创新对企业未来的规划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目的,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对企业的重要性。
(三)模式创新。模式上的创新也是中小型企业转型的一种方式,它涵盖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价值的再创造,在商业的模式上采取创新的手段,这是中小企业的普遍认同。在企业的价值在创造方面会提成企业的档次和内涵,为企业产品得到更高的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附加值和影响力,这也是企业在无形之中的资产增加,从商品的价值和品质上要构成以中心的体系。实现中小企业转型的的多层次和宽度。
结束语:从目前我国的局势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竟会在长期内都是以经济新常态的面貌发展,即指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成低速增长,但是在经济的结构上不断升级,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向创新的方面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部改革是十分关键的,要把握好发展的机遇,改变中小企业面对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地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解决好问题,同时中小企业要面临改革内部的问题,中小企业要合理使用网络,把企业的理念与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增强企业的知名度,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观点上看待问题,注重创新与发展,现在是科技创新的社会,国家主张创新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必须要把握机遇,坚持创新。
参考文献:
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3
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有了“路线图”
在中国皮革协会七届五次扩大会议上,备受业界关注的《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该“路线图”以2014年为基准年,以2020年和2025年为关键目标年,计划通过10年努力,实现我国从“制革大国”向“制革强国”转变。
对于制定“路线图”的初衷,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说,“国家的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整个产业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引导行业达到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而且是可操作、具有领导性的一个系统性的文件。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的《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就应运而生了。”正如苏理事长所说,近几年来,国家对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环保法律也日益完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放眼到制革行业,《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政策也陆续出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制革行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行业治污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就我国制革行业现状而言,仍处于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阶段,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相比,节水减排的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显得比较滞后。
2009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就曾明确提出 :“要加大清洁化制革技术、 末端治理技术以及环境友好型皮革化学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把技术改造作为制革行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而且, 近年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早已成为行业会议中的焦点话题,许多制革企业也把环保工作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虽然在法律法规、整治规范以及各种场合被广泛提及,但是仔细一想,制革行业中一直缺少一个引导行业节水减排的系统性文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皮革协会组织技术专业委员会、制革专业委员会、 皮革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以及在清洁生产、污水治理方面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代表,集全行业之力,首次编制《制革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
2014年7月23日,“路线图”编制启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肯定了“路线图”的重要性,成立了编制工作组, 确定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石碧教授为编制工作组组长,中国皮革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马建中教授为副组长, 并就“路线图”的组织构架和编写内容进行了讨论。2014年12月22日,“路线图”第二次编制工作会在北京召开, 与会代表就“路线图”提纲的框架结构、 技术指标、工艺内容、减排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理清了编制思路,完善并确定了编制内容。2015年4月中旬初稿完成。2015年5月15日,“路线图”初稿审定会在北京召开, 对初稿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审议修改。 2015年6月,第二次修改稿完成。7月, 征求意见稿形成,并由中国皮革协会向行业征求意见。2015年8月12日,“路线图”终稿讨论会在西安召开, 根据讨论 会的意见,终稿于8月20日完成。
中国皮革 协会理事长苏超英表示,“路线图”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甄选了符合行业实际需求,可操作性强的技术工艺。而且它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制革行业未来5~10年的节水减排目标和它的配套技术路线,为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了一条大致的路径,也是作为行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制革专业委员会主席、淄博大桓九宝恩皮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祥和皮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席、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先成均表示,“路线图” 的编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非常有必要,通过路线图的编制,可以把行业的问题摆出来,让政府看到行业早有准备,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路线图的编制要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为了保证及时反映不同时期我国制革行业的发展水平,“路线图” 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
“路线图”描绘出行业发展坐标点
据了解,“路线图”中主要涵盖了节水减排的现状,需求分析,减排的目标分析,减排的技术支撑,技术研发以及重点的发展方向,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等6大章节。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表示, 根据《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制革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技术发展预测,“路线图”中划定了2020年及2025年两个节点的节水减排目标。其中第一个节点(20152020年),减排目标是以2014年的数据为基准,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学建模后得出的,在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总氮排放量、总铬排放量、含铬皮类固废产生量等6大指标,都有详尽的约定。第二个节点(2020-2025年),减排目标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上述6大指标的减排。
按照“路线图”中公布的节水减排目标,2020年要实现以下节水减排目标:单位原料皮废水排放量由50 ~ 60m3/t降到45 ~ 55m3/t,削减率达到9.7% ; 单位原料皮COD排放量由6.5~7.8kg/ t降低到4.5 ~ 5.5kg/t, 削减率达 到30.5% ;单位原料皮氨氮排放量由1.5 ~ 1.8kg/t降低到0.9 ~ 1.1kg/t,削减率达到39.8% ;单位原料皮总氮排放量由3.5 ~ 4.2kg/t降低到2.2 ~ 2.8kg/ t, 削减率达 到35.5% ;单位原料 皮总铬排 放量由0.018 ~ 0.022kg/t降低到0.014 ~ 0.017kg/t, 削减率达 到27.7% ;单位原料皮含铬皮类固废产生量由80 ~ 125kg/t降至72 ~ 113kg/t, 削减率达到9.7%。
2025年的减排 目标则是 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削减。具体减排目标如下 :单位原料皮废水排放量降低到40 ~ 50m3/t,比2014年减少19.3% ;单位原料 皮COD排放量降 低到4.0 ~ 5.0kg/t, 比2014年减少37.9% ;单位原料皮氨氮排放量降低到0.6 ~ 0.7kg/t, 比2014年减少59.6% ;单位原料皮总氮排放量降低到1.6 ~ 2.0kg/t, 比2014年减少53.9% ;单位原料皮总铬排放量降低到0.010 ~ 0.013kg/t,比2014年下降48.3% ;单位原料皮含铬皮类固废产生量降至64 ~ 105kg/t,比2014年削减16.5%。
通过数据 对比不难 发现, 距离2020年和2025年的减排目标,需要减排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为此,“路线图”首先明确了3大支撑技术,分别从源头控制、节水、末端治理等3方面入手,实现节水减排目标,每一大支撑技术里面又包含了多项具体的技术。针对制革行业节水减排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重点发展方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制革行业各项节水减排技术进行排序,划分出“近期发展需求”9个、“中期发展需求”7个、“远期发展需求”6个,并按照“化工材料”、 “工艺装备”、“资源环境”三大边界范围进行分类,并确定每项技术的发展历程。
践行“路线图”任重而道远
制革行业的节水减排,不仅是国家和产业政策的需求,也是生态环境的需求,人民群众绿色消费的需求。在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下,《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发布, 将为我国制革行业由大变强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指引制革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盏明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皮革生产大国,并且在皮革污染防治的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制革行业的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制革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革废水排放标准相对严格,但是就处理水平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作为传统行业,目前我国制革行业正处于技术更新、产品升级阶段,以前制革企业习惯性地只关注产品和市场两个要素,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新材料的研发、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恰恰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重点。因此,不畅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导致了清洁生产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适用性不够理想,清洁生产技术不能完全真正转化为有效益的技术,严重制约了制革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制革企业的环保意识有待增强。为了提高制革行业污染防治水平, 推动行业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国家环保部组织开展了制革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目前已累计发布7批符合环保规定的企业名单,共有98家制革企业通过环保核查。然而中国皮革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规模以上制革企业644家。换句话说, 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数量不及企业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样的数据不禁让人产生两个疑问 :首先,制革企业对于环保核查的认知度是否 不够, 对于环保工作不够重视? 其次, 没参加过环保核查的企业是否符合相应的环保要求?
环保模式亟待改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为促进制革行业可持续发展,园区化生产已成为制革行业的发展趋势。制革园区通过集中生产、集中处理实现清洁生产目的。但是近年来屡有发生的制革园区污染事件,也给地方政府和行业敲响了警钟。制革产业的园区化模式不能盲目放在扩容控量上,园区容纳的企业数量和排污方式要建立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将制革废水直排或经简单物化处理后排入园区管网的方式不适合发展的要求,这样不但增加了园区治污的处理难度,也增加了治理成本。另外,分流分质是制革行业较为提倡的污水治理措施,然而我国只有30% 的企业采取了主要工序废水分流处理技术,多数企业仍旧采取各工序废水混合后处理的方式,不但增加了处理的难度,更阻断了废液循环利用的可能,造成了资源浪费。
加强政策导向。一直以来,因为铬的缘故,制革行业被列入重点监控的行业,我国的现行政策把含铬固废划定为危废行列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革固废的资源化发展。制革企业推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动物毛发的问题、铬泥问题、油渣油脂等一系列衍生问题都会出现,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智力支持,协助企业把节能减排这项工作做到位。
后记
有了《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无论是制革企业、皮化企业、皮机企业乃至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制革行业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从而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路线图”不仅为企业和机构制定未来3至5年发展目标、明确技术创新要点提供了方位和路径,也为政府部门管理部门提供政策的制定依据。然而,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是一项长期且需大量投入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制革企业环境意识的形成 ;制革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工艺流程设备的改进 ;节水减排技术手段的发展 ;制革企业环保体系的完善,乃至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等诸多因素。绝非一个文件的发布或一次节水减排的改造就能彻底解决的。“路线图”的发布只是制革行业节水减排的一个良好开端,节水减排的任务单靠制革企业是难以实现的,皮化企业、皮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乃至政府主管部门都应广泛参与其中,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做好制革行业节水减排的工作。记者认为,能否调动制革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积极性,参与“路线图”中划定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与制革企业的良好互动,才是此次“路线图”取得实质价值的关键,让我们共同期待。
巴斯夫推出聚氨酯创新解决方案 :用于合成革生产,不含有机溶剂
巴斯夫在2015中国国际皮革展上推出了用于合成革生产的Haptex®创新聚氨酯解决方案。由于未使用任何有机溶剂,生产出的合成革达到了最严格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标准。此外, Haptex®还可省去传统的湿法工序,且在干法工序中无需使用粘合剂,从而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
“市场对可持续性更佳的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巴斯夫特性材料业务部亚太区高级副总裁鲍磊伟先生表示 : “Haptex®在满足日益严格的市场及法规标准的同时,赋予了合成革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出色的触感。”
Haptex®可应用于家具、汽车、鞋履和服装等行业。该产品具有卓越的耐水解性和耐低温性,且不会造成涂层收缩。此外,其物理性能,如撕裂强度和耐磨性与其它聚氨酯组合料相比也毫不逊色。
“《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 不仅明确了行业未来5~10年的节水减排目标,同时描绘出了配套的技术路线图。”
微客升级新方向 篇4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苏州的李先生和南京的于先生。李先生在一个批发市场做服装批发生意, 靠着多年的努力和信誉, 店面规模不断扩大。李先生也考虑将原来使用的面包车转手, 再换辆更有面子的新车。而于先生的家装公司刚刚进入正轨, 计划买辆车以更方便生意拓展。但在选车问题上, 李先生和于先生也同样在微客、轿车和M P V几种车型上犹豫不决。
不过, 三位老板在日前参加了郑州日产的帅客“百城万人免费使用大行动”后, 都同时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综合了微客、轿车和M P V三种车型优点、又与此三种车型形成了明显区别的帅客, 同时成为了三位老板换车或购车的不二之选, 并且免费使用后都“舍不得还回了!”
对于三位老板来说, 买或者换的新车, 以后要用于拉货是少不了的, 但在拉货之外的更多需求也非常明显:安全性、舒适性, 特别是事业小有所成后的自信和心理满足, 这在微客车上是得不到的。帅客外观上看像MPV, 精致、时尚, 也具有MPV的大空间, 内饰设计优雅大方, 价钱却比MPV便宜, 三位老板一致表示“这样的好车正是我想要的”。广东的张先生说:“坐在这车里面就像坐轿车一样, 特别舒适而且非常有成就感。”
开了几年微客的李先生表示, 帅客的外形和空间可以说就是M P V, 看上去很大气很有档次, 行驶起来稳定、安静而舒适, 从配置看, 驾乘人员安全气囊、ABS+EBD电控底盘, 安全性能也相当不错, 但是7、8万的价格不仅比M P V低很多, 甚至与相同配置的轿车比也非常有竞争力, 而且, “它还实实在在地非常省油, 这几天开着它跑了不少地方, 到现在一箱油还没用完呢!”
生意刚有起色的于先生也告诉记者, “做我们这个业务, 用车时间也非常多, 不仅需要拉货送货, 而且会经常出入一些高档楼盘谈业务。公司运营刚刚起步, 资金压力较大, 买微客或者轿车, 实用性都有局限性, 买M P V又暂时难以承受, 而帅客确实满足了我的各种需求, 既有比肩微客的经济、灵便, 媲美轿车的舒适、安全, 又拥有M P V的外观、空间, 而且开着它见客户谈业务也绝不丢份儿, 真的是一车抵三车, 是创业人的好帮手。”
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5
关键词:传统专业市场,O2O模式,改造升级
0 引言
电子商务模式对传统专业市场的改造升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电子商务模式的交易方式便捷化多样化,利用虚拟互联网市场进行交易,能够较大程度解决传统专业市场“现场、现货、现金”的“三现”问题;同时利用网上的客户流量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够实现营销的灵活性与精准化,有利于专业市场间的竞争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如B2C,C2C等也逐渐显露出了弊端,这对于传统专业市场的进一步改造升级十分不利。而如今有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即O2O(Online to Offline)电子商务模式。该模式起源于团购,现在则被大量运用于服务行业,而专业市场对其的运用则比较少,因此运用O2O模式对传统专业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具有巨大的前景与必要性。
1 传统电商模式下传统专业市场改造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今是互联网电子信息的时代,在这热潮中,不少传统专业市场都运用互联网对自身进行了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市场逐渐电商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义乌小商品城专业市场,早在2000年就已经推出了“中华商埠”电子商务网站,随后政府投资6亿元建立了一个大型数字化市场,夯实市场电商化的物理基础。而且从2006年开始,义乌市市政府每年投资1000万元,建设并完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同时,利用B2C与B2B协同发展,将小商品供应链延伸到终端消费者,增强了专业市场的商品集散功能,为专业市场拓展了未来发展空间。传统服装专业市场也积极利用了电子商务模式,例如进行网上专业服装批发的衣联网。衣联网是中国最大、最专业的网上服装批发市场,也是中国互联网100强企业。依托衣联网开展直批(服装厂直接向服装店供货)业务的实体商家规模堪称全国之最,其数量已远远超过白马等实体市场。衣联网上的实体批发商主要来自十三行、沙河、白马、虎门等服装批发基地。还有基于自有服装市场的白马服装网、中国服装批发网等。虽然这些传统专业市场利用电商模式达到了改造升级的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传统电商模式下传统专业市场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上无法进一步提升。
传统电商模式的便捷性是其出现后能够迅速被大家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线上交易采取的是PC互联网的在线支付方式,但是在如今各类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盛行的时代,PC互联网的在线支付已经无法像以前一样给予客户最大程度的便捷性了;只通过网上平台购买商品,消费者可能存在不信任该品牌的心理从而不购买,或者是当商品送达时消费者会有拒收的行为发生,这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因此使用传统电商模式的商家一直在不断地提高信誉从而减少退货率,增加交易安全性。但对于生鲜等保质期短或者是易损坏的商品,仍然会有一定的风险性。
(2)传统电商模式下传统专业市场忽视了实体店对于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作用。
传统电商模式下,传统专业市场通过设立网上交易平台,把顾客从线下实体市场引到线上进行交易,会使消费者的体验降低,原因如下:
(1)由于双方交易都在网上进行,这会极大地弱化传统专业市场里面实体店的功能与作用,使实体店逐渐转变为一个仓库,相应的实体店的支出必然会减少,这会导致仍然前往实体专业市场采购的消费者无法体验到之前的服务。
(2)当商家更多地依赖于单纯的网上平台,就难以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实体体验活动,客户仅仅是到平台上买东西就无其他的相关后续活动了,不利于提高客户对商品的认知度。
(3)开放的互联网市场中,网上平台可以根据收集到的客户的相关数据以及竞争者的相关动态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营销方式与策略,使其能够较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网上平台收集到的客户的数据具有局限性,因为并没有包括实体专业市场所收集到的客户数据。
(4)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个性化定制是当今消费者的消费偏向,因此这也导致了传统专业市场在向服务型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但传统电商模式虽然能够满足消费者在网上的个性定制,但没法完成线下体验,这会让消费者的个性定制服务大打折扣,难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电商模式虽然能够提升消费者体验,但由于其把重心放在网上平台却忽略了实体店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客户体验提升力度不足,也将意味着专业市场品牌建设将停滞不前,没办法让客户保持对该品牌的黏性。
(3)传统电商模式不适应于让所有传统专业市场进行改造升级。
自从电商模式出现之后,在一部分传统专业市场改造升级达到一定成效之后,其他的传统专业市场也都开始开始准备利用电子商务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于互联网时代,但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不是所有的传统专业市场都能够像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一样适合于这些传统的电商模式。例如生鲜传统专业市场,如果采取传统电商模式将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物流问题,如果挨家挨户配送会增加很多配送成本,如果是像其他的物品一样简单的送到快递点,则很容易会对生鲜产品造成一定损坏,使其不能食用;其次是终端消费体验问题,由于生鲜产品尤其需要看到实物,如果仅仅是通过网上图片就下订单可能顾客不会太放心,所以如果有较多的线下直接沟通交流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减少退货问题发生。但这对于传统电商模式来说都难以满足,因此生鲜产品难以运用传统电商模式进行改造升级。
2 探究O2O模式:专业市场改造升级的新方向
2.1 O2O模式的特点与优点
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B2C,B2B,C2C等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通常简称为电商模式),它把“线上消费”与“线下体验”相结合,其本质是面向本地化的生活服务领域。虽然在信息流与资金流方面,O2O模式与B2B,B2C,C2C等电商模式原理相同,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商模式,对传统专业市场改造升级O2O具有其他电商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1)交易方式与宣传方式多样化。
(2)同时利用线上网站与线下实体两大平台,有利于品牌建设,避免产品同质化。
(3)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度与品牌黏度。
2.2 如何利用O2O模式进行专业市场改造升级
2.2.1 加强线上网站平台的建设,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易与宣传
相较于传统电商模式,O2O模式在交易方式、支付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除了PC互联网端进行在线支付外,人们还可以利用手机移动APP端进行支付,还有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当面付)等方式,不仅便捷,而且能够获取周边信息,更具人性化、多样化,势必会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不断地吸纳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完毕后,该平台就能对商家的服务进行跟踪的监控和有效的把握,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将商品和服务能够以多种方式细化,完善支付终端,统筹好线上和线下的交易。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传统电商模式下传统专业市场便捷性与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还能够让传统专业市场更好地进行宣传。所以传统专业市场的商家应该加强进行线上平台的建设,让其能支持多种交易方式与支付方式。
同时,商家也应该积极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宣传:
(1)利用自行开发的APP进行宣传。把自己的货物放在APP上进行销售,并在上面发布相关的优惠活动,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消费者即时了解货物的价格动态以及优惠活动的详细内容,同时允许客户将商品链接转发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从而利用消费者的自发行为来扩大宣传范围,也可以采用转发链接可以获得积分的方式吸引客户转发。再者,客户可以在APP上对商品进行评论,正面的评论也有利于商品的销售。
(2)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消费者通过特定方式(如微信扫码等)成为粉丝,就可以随时了解行业动态、行业资讯以及相关优惠活动和线下体验活动的通知。例如婴幼儿产品专业市场可以通过微博或者微信平台发布母婴知识等专门为新生家庭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内容。同时用户也会互相转发,从而对品牌进行二次传播,在线上扩展客户群,带来更多客流量,增加实际销售。
2.2.2 加强线下实体店改造,从线上线下同时提高客户体验度
想要很好地运用O2O模式,这需要传统专业市场的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店互相促进,要求重视线上线下的相互建设,人员分配,资源整合合理。因此除了线上电商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关注线下实体店的改造,唯有线上虚拟交易场所和线下实体交易场所的各方面的提高,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由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一种消费惯性,这次买这一品牌的商品,体验完了觉得这款商品不错的话,下次购买的时候,人们会更加倾向于购买这一品牌的商品,由此人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品牌忠诚感。所以想要吸引更多的新客户,留住更多的老客户,提高客户体验度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线下实体店,可通过以下方式提高顾客体验:
(1)积极举行线下体验活动。商家通过实体店体验活动将消费者从线上吸引到线下,通过亲身体验相应的产品从而提高对该商品的认知以及对品牌的了解。例如红酒专业市场可以举办线下的品酒活动,向顾客讲解酒庄以及红酒的相关知识,教导顾客如何品酒,并让顾客品尝各类红酒,了解顾客的喜好,并针对其喜好介绍相应种类的红酒。在此体验过程消费者除了能够提高对红酒的认识程度,还能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喜好,自然而然就会进行购买,而且会提高对该品牌的好感,巩固客户群。除此之外,通过体验活动,消费者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到该品牌产品在质量、性能上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才能够放心地在网上下订单购买,这对于生鲜专业市场来说尤其重要。由于生鲜产品尤其需要看到实物,如果仅仅是通过网上图片就下订单可能顾客不会太放心,所以如果有较多的线下直接沟通交流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减少退货问题发生。
(2)实现轻物流低库存,保持市场整洁。O2O运营模式的又一大优势体现在物流和库存方面上,它降低了物流和库存成本、减少了中间环节。O2O模式采用的线下实体消费的方式,有效替代了物流环节,让消费者在当地主动寻找商家;对于个性定制商品等轻产品,即使是在网上下订单,也可以采取网上下单实体店马上联系制造,这样可以保证实体店低库存甚至零库存,节省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而传统的电商模式则需要通过快递或大宗物流的方式把商品交到消费者的手中,在此之前也需要较大的库存成本。O2O模式的优势得以凸显,第一是降低了商家的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使利润空间变大,第二是使消费者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取商品或服务。同时由于减少了库存,有利于保持专业市场的整洁,这些都能进一步提高顾客的体验度。
对于线上网络平台,可通过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来提高体验度:
(1)完善线上平台的搜索功能,让潜在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快捷地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
(2)提供商品个性定制服务。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个性化定制是当今消费者的消费偏向,因此这也导致了专业市场在向服务型市场转型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者在线上平台把自己的需求告诉设计师,然后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直接设计商品样式并制造出来,这样子的商品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客户的需求。例如索菲亚衣柜便是利用O2O模式进行个人定制服务,其在线上有专业的设计师服务团队,能够随时解答疑问,并提供免费出图服务,设计出来的家具能够进行3D虚拟实景体验,所以消费者通过线上的服务便能够轻松地定制符合自己需求的衣柜,从而提高客户的体验度。
2.2.3 注重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化与个性化营销,提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
O2O模式的确能给顾客提供多元化的体验,若能很好地运用,这将有利于专业市场品牌形象的发展。正面的品牌形象,能吸引顾客从线下到线上进行消费,或者从线上到线下进行体验;负面的品牌影响将危及整个专业市场的发展。所以专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改造升级,绝大多数都想着精准化营销型经营,并成立自身的品牌,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O2O模式便隐形地要求专业市场要不断地从服务精神、社会责任感、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加强品牌建设,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在O2O模式下,消费者在线上选购商品,在线下体验与消费商品,因而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店相结合,能够保证客户数据最大程度的完整与精确。
通过线上平台的客流信息,商家能够了解客户选购商品的相关需求,并分析出这些需求的特点,从而能够更加精准地做出营销决策,灵活地转变营销手段。而通过线下实体店的体验活动,通过店员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能够更加人性化地满足顾客的个人需求。因此,商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整合与管理,包括电子商店与实体店的商品或服务的销售信息管理、客服咨询、销售分析、客户信息管理等,并将其应用于营销之中,这样可以针对每一个客户进行个性化管理,记录其购买商品的习惯,例如对于红酒专业市场来说,客户购买红酒的类型、间隔期间等信息就是需要收集与统计的,这样才能定期向该客户进行商品推荐,保持客户黏性。同时,商家也可借助交易数据定期对交易量进行销售分析,更好地考核前期的销售量、员工服务质量等,便于更好地制定短期、长期销售目标,规划未来。从而保证足够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实现专业市场的多样性。
3 结语
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6
一、我国加工贸易升级方向
1.加快推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在当今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 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其次, 要由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升级, 即由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向零部件的制造、研发乃至自有品牌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环节升级。
2.加工模式要由“大进大出”向“少进多出”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 由“大进大出”向“少进多出”升级, 是培植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的发展, 发挥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是目前加工贸易发展中既有紧迫性又有长远意义的问题。
3.经营主体要由外资企业为主体向内、外资企业并重, 以致于内资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起主导作用的方向升级。目前, 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5%, 民营企业仅占5%, 尤其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中, 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这使我方无论在加工技术上还是在销售渠道上都依赖于外资方, 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因此, 下一阶段加工贸易升级的重点应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 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 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
4.发展模式要由单纯的“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齐头并进, 大力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方向升级。首先, 我国加工贸易可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达到培育出新的出口增长点的目的。其次, 走境外加工贸易之路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进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再次, 还可以通过产品原产地的改变, 改变我国同一些国家存在的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 缓解贸易摩擦。最后还可将我国已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 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减少国内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因资产专用性问题造成的损失。
5.产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当今, 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各种非关税壁垒的不断涌现, 决定了出口企业只有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 实施名牌战略, 才能生存和发展。在这方面, 国内的格兰仕就做得比较好。从引进东芝微波炉生产线开始, 仿效学习, 坚持自主研发, 采用边为国际大厂商代工生产边为自主品牌生产, 短短几年就超越东芝, 使格兰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知名品牌。所以, 占据我国对外贸易“半壁河山”的加工贸易能否实现在这方面的升级,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对外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6.区域升级。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 由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单一发展的格局向东西互补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升级。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应注重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丰富的人才资源, 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中西部应当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从而为承接东部地区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其次, 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结构要由“集中化”、“不对称”向“多元化”升级。实现加工贸易在该方面的升级, 是避免因加工贸易出现波动引起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现实性要求。
二、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对策
1.明确中长期发展规划, 制定加工贸易升级战略
加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将近一半, 在某些加工贸易集聚的地区加工贸易占当地对外贸易的比重达70%—80%, 有些地区甚至高达90%, 可以说, 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中央政府应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 制定加工贸易升级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那些加工贸易集聚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制定本地区的加工贸易升级战略, 有目的的引导加工贸易朝着不断升级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 在制定战略时, 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加工贸易升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明确加工贸易升级的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 (鼓励或限制发展的领域) 、主要任务以及具体政策措施等项内容。
2.提升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
(1) 提高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 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其次, 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 加快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三, 政府可通过税收、金融创新、政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 帮助企业完成创新所需的资本积累。
(2) 推动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投资新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机会, 我们应该在鼓励跨国公司, 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 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基础上, 通过以加工贸易方式同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和生产领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3) 构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指向的创新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加工贸易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可以考虑结合本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和阶段,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科技、产业与区位优势, 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产业, 构筑以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科技经费投入、科研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与关注。
3.有重点的加强加工贸易人才的培养
构筑坚实的人力资源基地, 是支撑加工贸易和加工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升级的长远之计, 也是抑制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单纯为追求低劳动力成本而不断迁移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 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 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和30%以上。因此, 加强加工贸易人才培养, 特别是一些紧缺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从长期来看, 做好加工贸易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是, 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 (如外经贸、教育、劳动人事部门等) 、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在建设与完善全国或本地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 充分照顾到加工贸易和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与升级的特殊需要。
4.提高加工贸易中的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国总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体现。然而,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权局2005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2000多家, 即总数的万分之三。此外, 目前国际市场上名牌数量比例不到3%, 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 销售额超过50%, 个别行业超过90%。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我国世界名牌极少, 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 美国有249个, 法国有46个, 日本有45个, 而我国只有4个, 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虽然目前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缺少世界级品牌。中国出口加工贸易中, 约85%使用国外的品牌和技术。同时品牌价值也很低。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且称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无几, 部分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 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 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因此中国应加强自主品牌研发, 在国际分工中获取主动地位, 从而在产品价值链中获得更丰厚的利益。
5.提高国内采购率, 增加产业关联和溢出效应
目前, 由于质量、政策等原因, 我国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仍较低。要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内采购率,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引导国内企业关注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配套市场需求动向,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2) 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开发与生产, 可考虑在科技、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与特殊的优惠政策; (3) 为使国内企业生产的料件在质量、规格和成本等方面适应加工出口的要求, 国家应扶植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或向用户提供试用品, 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新产品试制费、新产品开发费、外贸发展基金中单列鼓励加工贸易本地化基金。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国内采购率, 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和溢出效应, 发展、扶植国内相关配套产业, 延长我国国内加工贸易的价值链, 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
6.抓住服务业转移与服务外包的机遇,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工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服务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快, 1980~2006年, 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经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7108亿美元, 增长了6.1倍。而跨国服务转移成为近年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当数全球服务外包。据Gartner Inc.预测: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将以年均8.2%的速度增长。中国参与服务外包这类服务业国际分工的高附加值环节, 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具有发展跨国服务外包的基础条件, 不少国家知名的咨询机构看好中国作为未来新兴的服务外包市场的前景, 有些甚至认为中国可能超越印度成为最大的服务外包市场。因此,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是促使我国跻身全球产业链高端的一条重要途径。
摘要: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些对其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因素。本文将综合我国加工贸易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客观经济形势, 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升级方向, 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加工贸易,升级方向,升级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正生.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05) .
[2]王勇, 赵波.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05) .
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7
关键词:陆上钻机,应急照明,改造
0 引言
石油陆上钻机钻井作业生产过程中, 充足、可靠的照明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生产保障。尤其是在夜间, 由于人眼的特殊生理结构与视觉特性影响, 环境照度快速、大幅度变化时, 会让人短时间失去视觉, 无法看清物体, 因此可能发生人员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安全风险;照明电源故障, 致使井场照明中断, 在遇到异常状况时, 人员行动迟缓, 无法采取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 因时间延误而造成事故扩大;若遇井喷失控的极端情况时, 缺失照明会让人员无法辨别逃生方向, 途中难以避开障碍物, 影响逃生速度, 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 将现有钻机工作照明升级改造为具有应急照明功能的照明系统, 对于钻井生产作业和人身安全保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人眼的视觉特性
当视场亮度发生突变时, 人眼要稳定到突变后的正常视觉状态需经历一段时间, 这种特性称为适应。对视场亮度的亮适应 (由暗突然到亮的适应) 和暗适应 (由亮突然到暗的适应) , 需要数分钟才能完全适应。
根据CIE (国际照明委员会) 的测试结果, 人在照度0.2Lx (勒克斯, 照度单位) 以下时, 视线模糊, 极易碰上障碍物;在0.5Lx情况下, 可勉强避免碰上障碍物。照度越高, 人员的行动就更加敏捷, 一般认为, 照度达到11 Lx以上时, 就能满足人员的正常行动所需。
2) 应急照明的作用
应急照明是在正常照明系统因电源发生故障, 不能提供正常照明的情况下, 供人员疏散、保障安全或继续工作的照明, 其作用主要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安全照明三方面。备用照明是在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时, 为确保正常活动继续进行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疏散照明是使人员能容易而准确无误地找到建筑物出口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安全照明是为确保处于潜在危险中人员的安全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
1 国内钻机应急照明系统现状
目前, 国内陆上钻机作业场所在应急照明系统方面, 尚无具体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陆上钻机井场的动力和照明电源来自井场自备柴油发电机组或地方电网 (主要是10KV) 供电。自备发电机组供配电出现故障, 或者地方电网供电因故中断, 就会造成井场停电, 工作照明就会中断, 钻井队将尽快处理恢复供电。根据现场经验, 象发电机断路器跳闸这种简单故障, 一般在2~3分钟内可恢复照明;如遇电控房出现故障, 发电机合不上闸或未排除故障不敢轻易合闸,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采取启动应急发电机供电的方法, 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才能恢复照明;地方供电故障, 则只能启用井场备用发电机组, 确保生产生活用电。
现役陆上钻机的应急照明, 一般只在电控房、司钻房等处配置了少量独立型消防应急照明灯, 在照明电源故障时, 能够迅速切换到应急照明状态。但是, 因为应急灯具数量太少, 并且普通消防应急照明灯具提供的照度较低, 所以不能满足继续工作所需的备用照明。国内现行《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国家标准为GB17945-2010, 该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安装使用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该标准规定:应急照明配电箱在应急转换时, 应保证灯具在5秒内转入应急工作状态, 高危险区域的应急转换时间不大于0.25秒;系统的应急工作时间不少于90分钟。对于应急照明照度的要求:美国规定不低于10Lx, 日本规定不低于1Lx, CIE (国际照明委员会) 规定不低于0.2Lx。国内行业通行的设计规范应急照明照度规定不低于0.5Lx。
2陆上钻机应急照明解决方案
2.1应急照明系统总体构架
参考国内在用标准, 结合陆上钻机井场布局及各部份照明的实际情况, 单一类型的消防应急照明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现场需要。井场工作照明一般分为井架照明、机泵房照明、循环罐照明、场地照明等多条照明控制回路, 在不改变原钻机工作照明的前提下, 分区块增配集中电源集中控制的应急照明控制装置;司钻房、电控房等关键岗位配置自带电源独立控制型应急照明灯具;人员相对集中的值班室内固定位置配置消防应急手电筒 (使用干电池, 具有荧光自发光指示, 在黑暗场合可以指引人员迅速取用) 。采用多类型应急照明互为补充, 组成钻机井场综合应急照明系统, 系统结构见图1。
应急照明控制装置由EPS (Emergency Power Supply) 应急电源、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等构成。EPS应急电源具有逆变器冗余量大、节电、噪音低、寿命长、价格低等特点, 转换时间≤0.1s~0.2s, 是理想的应急照明电源装置。
2.2 应急照明系统升级改造方法
按照川庆钻探公司颁布的《石油天然气钻井井场电气系统技术规范Q/SYCQZ036-2008》要求, 各型钻机照明灯具大致分为井架照明、机泵房照明、循环系统照明、场地照明四部分。钻井井场照明灯具配备数量表详见表1。防爆荧光灯功率一般为2×40W/盏, 防爆泛光灯功率一般为400W/盏。
改造基本思路是, 原有照明灯具和线路不作改动, 分片区设立应急照明集中控制点, 配置EPS应急照明控制装置。装置能够满足GB17945-2010中规定的90min应急照明时间要求。
通过对灯具功率的计算, 考虑EPS装置逆变效率等因素, 现役陆上4000m~7000m石油钻机井场, 配置4套1.5k VA~2k VA的EPS应急照明装置即可满足应急照明需求。通过增大蓄电池组的容量, 也能够很方便地延长应急照明时间。
2.3 改造效果
照明电源正常时, 应急照明控制装置对免维护蓄电池组进行浮充充电;照明电源故障时, 应急照明控制装置在0.1s~0.2s时间内, 把照明灯具切换到经EPS逆变后输出的应急交流电源上。转换时间符合GB17945-2010标准中“高危险区域的应急转换时间不大于0.25s的要求。照明灯具未更换, 全部为原来的工作照明灯具, 主要工作区域的照度保持正常工作照度, 有效降低了生产作业环境的照明安全风险。
3 钻机应急照明系统发展方向
安全、环保、节能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更是企业生存产发展的基础。在照明方面, LED灯具有亮度高、显色性好、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 近年来在各行业应用发展迅速, 陆上石油钻机照明也开始采用LED照明灯替代原有的白炽灯、荧光灯、金卤灯等。因此, 作为新型环保节能的LED照明灯也将是应急照明灯的发展首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急照明系统在陆上钻机的推广应用, 钻机应急照明系统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系统能够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进行照度控制;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和维护蓄电池组;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开关及系统故障诊断报警等。
4 结论
通过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消防应急照明系统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陆上石油钻机的应急照明系统滞后于钻井装备技术的发展, 在相关技术规范方面还处于空白, 这与现代化的钻井生产安全要求极不相符。在此提出钻机应急照明改造方案, 在不额外增加照明灯具, 也不大量改动原有照明线路的条件下, 增配应急照明装置, 将井场原有的工作照明升级为带应急功能的照明系统。该应急照明系统能够保持和原有正常工作照明一样的照度, 照明时间充足, 能够满足陆上钻机作业现场的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安全照明需求。为钻井现场提高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创造条件, 同时提出对陆上钻机工作照明和应急照明系统进行规范, 建立一套适用于陆上钻机的安全、环保、节能的应急照明系统。
参考文献
[1]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S].GB17945-2010.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JGJ/T16-92.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GB50116-98.
[4]川庆钻探工程公司, 石油天然气钻井井场电气系统技术规范[S].Q/SYCQZ 036-2008.
[5]周宝飞, 程根宣.浅谈应急照明系统的设计[DB/OL].
产业升级的方向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全球正发生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变化,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引起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路径和寻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解决之道[1]。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存在差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措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逐步完成,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严重制约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影响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效率,进而关系着我国在国际市场分工中的竞争地位。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从1978~2008年,我国的GDP已经从3645.2亿元增加到60189.54亿元,年均增长幅度约为9.8%,增长了将近17倍(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如以1978年和2008年两年的数据做对比,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产值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2008年的11.3%;第三产业产值则由1978年的23.9%上升为2008年的40.1%;而第二产业的产值保持在41.3%到48.7%之间,变动不大,但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第二产业中,自2002年以来工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到2008年已达42.9%。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工业经济仍将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的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会较高。因此,面对气候变暖的压力,中国做为世界上高能耗国家之一,要从目前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个难题。
目前,有关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案和措施。但笔者认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首先对现有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这是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前提和有效方式。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选择问题,以期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2 相关研究概述
2.1 低碳经济的由来
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气候变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到“墨西哥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界各国政府都在为如何妥善处理气候变暖问题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模式也将步入这一新的框架。“低碳经济”这一新名词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2]。《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以后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3,4]。
继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日本提出了“低碳社会”,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建设低碳社会。2007年6月日本内阁在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2008年7月,日本内阁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并向全社会公布了这一行动计划。2009年4月,日本环境省又发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推进日本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社会建设。
此外,以欧美为主的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表明了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信心。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大国责任的举措,也是解决能源瓶颈,消除环境污染,提升产业结构的一大契机[5]。
纵观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低碳经济内涵的解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对低碳经济所提倡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却存在高度的认同。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认识低碳经济的意义,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问题,它要求经济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高碳型经济增长方式,以获得更可靠的环境生态安全保障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核心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是不同于以往经济增长与环境冲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发展经济与遏制气候变化的双赢[6]。综合起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低碳经济要求在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变革,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长远性、战略性选择。③全球性。即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了某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因此,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与合作。④差异性。即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不同,所面临的发展潜力和减排空间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设计科学合理的、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7]。
2.2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工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即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般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技术经济方面的联系和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而工业结构只不过是产业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生产要素在国家或区域工业经济系统中的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合理配置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其主要内容有工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其中,工业产业结构是工业结构的核心和基本结构形态,它决定着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方向和整体格局的变动。因此,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使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由失调转变为协调。工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判断某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则是要通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的[8]。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指的是工业结构自觉、主动适应科技进步、要素供给条件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包括工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资源转换器,工业结构的效能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工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过程。后者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如生产规模的协调、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等,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极限状态则是工业结构的最优化状态。工业结构合理化是工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工业结构高度化是工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本质是工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化。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受国内外需求环境的变化、工业产业竞争力、对外开放、主导产业选择和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后者是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动力。也就是说,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在结构、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从而使得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的大提高。但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要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9]。
3.1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的特点。如表1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的GDP是3.0067万亿人民币,能耗是28.5亿吨标准煤,GDP能耗就是每万元人民币9.47吨标准煤,2005年的数字是每万元人民币12.26吨标准煤,2000年的数字是每万元人民币13.96吨标准煤,1990年的数字是每万元人民币52.87吨标准煤,1980年的数字是每万元人民币132.6吨标准煤。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年鉴整理。
从表1中的统计数字上看,虽然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在逐年降低,但仍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如表2所示,我国2008年的GDP能耗为4.63万吨油当量/亿美元,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使得中国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加。因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含义不仅仅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要全力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能耗逐渐降低。通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大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进而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数据来源:http://stats.unctad.org/、世界银行、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3.2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约束能耗增长矛盾日益突出。在我国的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大约占94%,石油大约占5.4%,天然气大约占0.6%,呈现出一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因此,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仍会长期存在。如表3所示,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与世界主要国家或经济体相比,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总量比重居前列(如表4)。过快的煤炭生产消费,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我国应对气候变暖带来了极大压力。因此,为实现我国节能与减排目标,能源消费结构必须要向多元化和均衡化方向过渡,以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据着较高的比重。因此,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可以降低碳基能源的消耗,加强对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的使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利用,进而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这是低碳经济模式的基本要求。
数据来源: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王彬.发达国家低炭经济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0,(3)
3.3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形成低碳产业链
各国在“低碳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布格局将决定其整体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以“低碳经济”为主旋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未来全球产业价值链也必将向这一新的框架转变,“低碳产业价值链”将随即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并成为全球产业价值演进的新特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低碳、环保、节能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也将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风向标”。例如,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一致强调,要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等低碳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低碳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引发“低碳产业”的兴起,相应地也必将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低碳产业链,对全球产业价值体系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必将引领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当前,中国产业链价值的分布具有向资源型企业倾斜的明显特征,重化工业在工业经济体系中仍占有较高的比重,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改变这一分布格局,形成低碳产业链[10]。通过工业优化升级,一方面可以缩短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如可以将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推进产业价值链向利润曲线的前端和后端延伸。
4 低碳经济模式下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区域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目标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逐步建立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结构,从而使工业经济系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8]。因此,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工业结构现状,确定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4.1 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绿色增长和节能减排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全球气候变暖、国内资源短缺等众多因素的约束,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工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的巨大动力。为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体现大国的责任,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必然促使中国工业结构更加低碳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工业结构低碳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般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获得单位产品的产出,仅使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并且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较低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对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是指工业经济系统中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业或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以及企业所采用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等都要体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进而使工业结构趋向绿色化、低碳化。如何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结构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现有工业结构的特征,科技发展的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国际环境的约束等,但如果从工业系统本身来看,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1)调整工业企业的行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例,众所周知,从采掘业到原材料工业,再到重加工工业,在这一过程中单位产出所对应的资源依赖和环境压力是逐渐降低的。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工业的行业结构,逐步将重化工业结构的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下游转移,这样即能有效减少工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能降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2)生产过程的升级。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即依靠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等方式,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降耗等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4.2 向低碳节能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能源紧张已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发展中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和“能源高耗”等特征,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工业结构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谓低碳节能型的工业结构即指在工业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使工业企业由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向节能型逐步转移,进而提高能源贡献度。建立低碳节能型的工业结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工业企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工业化阶段,因此,大幅度减缩重化工业比重是不现实的,钢铁、机械、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会占较大比重。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必须要提高重化工业能源转化环节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化工业单位产值能耗,这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方向和任务。(2)通过结构调整,逐步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煤、天然气、石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加强对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的使用,极力倡导对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新兴绿色能源的利用[11]。
4.3 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时代要求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节能型的工业结构,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使工业结构趋于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所谓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是指从未来较长时期来看,工业附加值率要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这一变化主要是通过提高工业结构中高加工度、高技术、高质量产品的比重来支撑的。工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工业中普遍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工业高加工度化,即加工深度高,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工业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整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特征。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许多关键性行业和产品仍然是工业发展的“短板”,如我国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还比较弱,大量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因此,为了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竞争地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必须使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转型。建立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产业间升级。通过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使这类产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2)产业深化。即产业内部加工深度、加工环节的纵深化发展;(3)产品的全方位升级。一方面要重视高端产品对低端产品的替代,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等多方面的提升,以及通过提高制造业的服务水平来促进工业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从而带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12]。
5 结 语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严峻的背景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区域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前者是方向,后者是动力。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工业结构必然向绿色化,低碳化以及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方向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外国社会科学,2010.(3):21~27
[2].郭恒,孙蕾.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3):34~37
[3].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江泽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10,(6):1~6
[5].优瑟.低碳经济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大提升[J].资源导刊,2009,(11):32
[6].刘新宇.论产业结构低碳化及国际城市比较[J].生产力研究,2010,(4):199~202
[7].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8].万兴伟.广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8,(6):11~18
[9].汤华然,邱冬阳,等.发展低碳经济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J].科学发展,2010,(5):29~34
[10].曾铮.“后危机时代”产业链升级战略[J].中国投资,2010,(7):86~89
[11].张晴.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