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2024-10-02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通用12篇)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1

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风险管控成为金融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带来的反思是:金融产业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一个追逐自身利益的高效产业还是一个服务实体经济,并从中取得自身发展空间的产业。对上述问题不同的回答引发了后续的争议,事实上,历史上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有相似的源头:金融产业过分的追逐于自身的利益目标,从而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框架,有了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金融产业的正确定位如果是后者,那么对金融的风险管控以及监管政策必须匹配金融的发展水平,并且需要对金融产业进行“裁剪”以合实体产业的“身”。

相关的研究上,马军伟(2013)创新性的以生物术语“共生关系”来比喻金融产业和实体产业的关系,认为金融产业和实体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共生现象。郭树清(2012)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结构失衡严重,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创新性的金融行业发展水平不足。顾海峰(2012)进一步指出金融结构必须要调整以促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该类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关于最优的金融结构,林毅夫(2009)的研究表明,最优的金融结构必须要适应于当前的产业结构。徐东、栾贵勤(2014)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的整体发展内生决定于产业结构的转变。

归纳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描述了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或描述了金融结构失衡的现状。本文在梳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荷兰哲学家斯宾若莎的哲学概念,从理论上总结了金融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认为金融与产业结构为“存在”与“生成”的关系,并结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时期特点,分析了当前金融结构的失衡现状。

一、金融发展的内生性

金融在经济的发展中生成,又在其中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形成了金融的演变轨迹。金融的演变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规模总量的变化;二是结构的转变。金融结构可以定义为金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的状态,反应了经济金融化进程中的虚拟程度以及风险程度(王广谦,2002)。金融的演变规律由金融服务产业的本质所决定。传统的金融提供了资金的服务,而现代金融还改变了不同产业间信息、风险的分布情况。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方式,金融通过收集充分的市场信息可以有效的筛选出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并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等等增值服务,从而完成产业间的资金转移。由于这些产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源自产业的高效率,它们往往是高成长性产业,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特定的金融规模与结构

产业结构转向以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时,会出现巨大的融资需求,因此对金融的规模有了更大的要求;同时完成资金这种产业间的转移即资金配置由衰退的产业朝着新兴的产业流动,会引发金融结构的转变。更抽象来说,产业的高级化离不开技术创新,而后者依赖于产业整体的研发水平并且有着高风险性的特征,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自然导致了风险的升级。由于风险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也要随之变化。低风险时,金融的发展以银行的发展为标志;随着风险的加大,资本市场如证券市场、衍生品市场,创新型金融行业如信托、融资租赁等进一步获得发展。因此无论是金融规模的扩张还是金融结构的转变,都内生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欧美等发达金融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证实了金融的内生性,金融在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资金、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时,迈入了成熟的阶段。

2. 金融为产业结构的“生成”物

斯宾诺莎定义“生成”为一物的存在不能从其内在本质中找到原因、依赖它物存在而存在,而被依赖的它物则为“存在”。

现代金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虚拟性,但究其源头,它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脱离了这种来源于实际产业的需求,金融的发展也会相应失去动力,因此金融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存在”之上的“生成”,两者属于“生成”与“存在”的共生系统。相关实证分析表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徐东、栾贵勤,2014),也证实了上述分析。

更进一步来说,金融与产业结构在各自独立又存在互动的演进过程中,两者的匹配程度会逐渐变大,会发生以下新的变化:一是彼此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机制,从而利于提升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速度;二是金融与产业结构的紧密结合会产生新的利润空间,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金融结构失衡的现状分析

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双向促进的关系,但信息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政府非市场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会使匹配的过程发生类似“错位”的现象。此时政府政策应避免过多的干扰市场力量的运行,并且要辨别两者最优的匹配状态,逐步推进金融改革,从而推进经济的转型。

1. 金融结构失衡

⑴间接融资体系主导。我国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利率的垄断造就了银行业辉煌的历史。目前,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加快,存贷款利率都在逐步放开上、下限,但鉴于历史遗留的效应,实体产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比如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银行的贷款利率远高于海外同行。零售、中间业务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存、贷利率差仍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银行产业在与实体产业分工合作中,银行分走了较多的利润,这也是我国银行业净资产报酬率(ROE)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同时,就企业层面来说,由于国有大型银行占据银行业的主导地位,“裙带主义”的存在以及贷款匹配的原则,具有公共关系的企业、国有的大型企业融资较为容易,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却较难,另外银行信贷本身也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因此注定无法肩负支持创新的社会职能。

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银行转型经营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的释放出利润空间,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创新型金融行业如信托、融资租赁等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⑵直接融资比重不足。证券市场作为直接投、融资的资本市场,可以有效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且由于其设立了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三个板块,从而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对分散产业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投机性的动机远大于投资性动机,举例来说A股市场专业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仅占15.6%,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例;同时个人投资者以26%的市值完成了85%的交易(郭树清,2012)。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不足意味着整个市场有效性的减弱,大量盲目的、具有有限信息、有限理性的个人投资者会使得市场非理性气氛浓厚,从而投机性行为远多于投资性行为。

⑶风险管理工具的“中国特色化”。作为对冲风险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完善。衍生品并没有作为良好的风险管理产品引起人们的重视,反而是因为巨大风险-收益特性吸引了人们的投机需求,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博弈市场;同时企业债券等发行不足,无法满足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的需求,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这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提出的挑战

⑴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传统的产业顺应着技术演进的格局,这意味着技术是迈阶梯式的递进,不发达国家要逐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而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将一直保持着技术领先的优势。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逐步积累资本、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改善要素禀赋结构(林毅夫,2009)以及促使需求结构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既有技术格局的洗牌。根技术的创新具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技术的累积创新效应,二是技术创新的随机漫步效应(巴罗,2000)。第二种性质会改变当前高新技术的分布格局,从而高新技术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完成一次技术分布格局的洗牌。

⑵新兴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传统产业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后发者通过学习已有的技术,节省的创新成本可以使其在发展传统产业上具备后发优势。但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与掌握,使得技术不可能完全无成本的流入后发国家,因此如何引进技术并且突破技术的封锁,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适度的自主创新。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则不同于上述过程,它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因此,宏观层面来说,创新的高风险性意味着对金融分散风险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市场需求的跟进会且经常滞后于技术创新较长的时间,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由于技术商业化的时间周期较长,二是市场需求会受到要素禀赋结构以及时增长共享机制的制约,无法快速的跟进产品的生产。另外由于新时期下,各个产业技术的更新速率都在加快,也会加大企业创新的风险。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的风险较大,对资金的要求较大,需要一定的金融规模与特定的金融结构的支持。

三、结论与发展建议

本文主要了梳理其它学者的学术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引入斯宾若莎的哲学概念,认为:金融与实体产业的关系为“存在”与“生成”的关系,这为理解两者的匹配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目前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较为严重,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更无法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出了以下的发展建议:

1. 资本市场高效的对接技术市场

在新的发展时期,改善金融结构、逐步推进金融改革是经济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金融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将集中在:资本市场如何高效的对接技术市场。这要求金融发展的视角要立足于技术市场的需求,同时建立有效的、对接的信息机制。

2. 金融发展立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通常来说,破坏性创造通常不来自于目前产业格局的受益者,它们缺乏动力去研发新的技术以打破当前的竞争格局,从而减小自己的利润。苹果公司尽管一直在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但这种行为更多应该被看作是对市场特点的反应。所以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一般来自于产业格局之外的企业,这可能源于知识的积累不足,从而接受新知识的成本较小,因此新的技术容易在这些企业中产生,这将导致技术产生的“随机漫步”的特征。因此也意味着,这些随机漫步的创新“粒子”更容易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所捕获。比如雅虎以搜索服务起家,最终的创新改变却由谷歌推动。1945-1985年间,帕维特等人研究表明中小公司以3.3%研发费创造了33%的重大创新(郭树清,2012)。计算机互联网内的不少企业就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领头企业。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创新,也就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金融必须要立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如此方能有力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

再者,中小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技术以后,由于技术的深化效应,深化的边际速率会递减,因此也面临着创新更难发生的困境,这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后续的经营风险,从而资本面临着是否进入的抉择。金融如何分散这些风险,支持创新,也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金融的发展应该适合产业结构。当前时期下,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有效的对接技术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立足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填补社会融资的巨大缺口,以支持创新的发生。

摘要:金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引入斯宾诺莎的哲学概念,认为金融与产业结构为“存在”与“生成”的共生关系。新时期下,金融收集产业信息、识别高成长性产业、处理风险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但目前来说,金融结构存在失衡问题,无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良性互动。政府应该逐步推进金融改革,促进利率市场化,从而调节金融结构。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3]顾海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1(4).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2

2013年07月19日08:03 福建日报

本报讯(记者 周琳)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一、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各金融机构要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贷款重组、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信贷资源。盘活的存量和争取的增量规模和资金主要投向“五大战役”、“三维”对接、“三群”联动、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农”等领域。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检查督促。

二、保障企业关键环节的合理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在纺织服装、鞋业、电机、石材、厨卫设备、工艺美术、林业、茶业等产业集聚区域建立专业支行或特色支行,创新开发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和协作配套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金融品种,增强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当前企业的主要资金需求,将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仓单质押融资等作为重点推动产品,并以企业获得的重点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采购合同订单为依据,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有序发展网络融资平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要支持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

三、做好企业技术改造金融服务。建立企业技改金融服务承诺机制,确保有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改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推广“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联动模式,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建立政银企共同出资的“风险资金池”,开展企业技改贷款项目和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助保金”贷款业务。建立企业技改贷款贴息机制,对纳入“百项千亿”计划的技改项目贷款,继续按银行贷款实际发生额的5%给予贴息扶持。

四、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拓展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加大信贷资金配给,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小微企业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开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业务。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可放宽至3%。多渠道建立贷款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助保金”贷款的风险分担作用,撬动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和资金。各金融机构要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拓面”、提升服务成效明显的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优先安排新增信贷规模和办理支农再贷款、再贴现。从明年起,每年元月上旬,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直各有关部门、“一行三局”应将上一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政策建议专题报告省政府。

五、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政策。建立健全林权交易流转平台,推进林权顺畅流转。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统规统建农房建设项目贷款和按揭、抵押贷款业务,在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沙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抵押登记试点,以及抵押贷款业务。

六、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对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募集资金70%以上投资省内的,享受我省扶持企业上市优惠政策。探索发行优先股满足重点产业整合企业的资金需求。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证券交易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荐优质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和鼓励各类保险基金、投资基金来闽发展。

七、强化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各地政府设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和客户保证金银行托管制度。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股权的质押登记、确认,稳妥探索企业使用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租赁地地上建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村集体工业用地和租赁用地融资能力。进一步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建立担保基金,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并按为农户提供生产性贷款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

八、推动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每年引进1-2家外资银行和台资银行。支持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厦门和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率先试点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争取在设立闽台合资证券公司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加快“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建设,力争2013年实现每个乡(镇)拥有自动存取款设备、农信系统小额支付便民服务建制村全覆盖。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3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强我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持续、健康稳步向前发展的能力。目前,搞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实施全方位的策略措施,从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促进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凸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性

一是进出口额增长幅度下降。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4月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6%,进口额下降23%,已连续6个月出现下滑。

二是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大学生待岗就业。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而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对策

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有两种措施。一是应急措施,暂不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是单纯地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强力扩大投资规模,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下滑、企业倒闭和失业增加。这是“治标之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根本办法,也是“治本之策”,就是更加自觉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源头上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从产业结构上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三个基本策略

1.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下,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应当有的放矢,不能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产业,更不能盲目发展,在低水平基础上搞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重复布点,更不应当用来搞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应该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进行重点投资。要防止出现问题,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地实施带动性强的重点产业优化升级。

2.从根本上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从根本上说,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种“外因”,不只是加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更集中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更集中地揭示了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升级滞缓的深层次矛盾。实际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即使没有发生这次金融危机,迟早也会暴露出来,因为这些矛盾和问题早就存在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就在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隐藏的深层次矛盾,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增强抵御危机的“内力”,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以人为本”、重视民生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除了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加大投入外,还要重视民生。因为加大投入的直接目标是扩大内需,而要达到扩大内需的目标就必须找准内需乏力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达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最终目的。我国内需乏力的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取向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GDP 增长的高速度为目标的,而不是以民生为本,即重经济数量增长而忽视人民群众收入的同步提高,特别是大量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不仅要切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要切实解决好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带来的就业不足导致的部分人群收入减少,从而影响我国扩大内需的目标。因而应把“民生工程”作为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内需的首要工程,这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而且是顺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对策

1.产业之间要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1)运用第二产业有益成果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大力发展好第三产业。要发展现代农业,走高效农业之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可以运用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创造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同时农业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在进一步深化提升第二产业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好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高我国第二产业的附加值,从而增强第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要想增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就要努力在三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三大产业链的连接,实现三大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性互动,即打破三大产业的界限,构建产业链条,进而发展循环经济。比如,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及其关联产业构建的产业链。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实现农、工、商多层次、多渠道的生产、销售过程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农副产品出路,还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廉价、方便、通畅的原材料供应,又使农业生产与商品市场距离更近,更有效地对接起来;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链条,使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更加富有文化含量,从而提升工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走出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困境,进行产业深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

(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走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优化升级制度环境。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一部分是由于政府不合理的政绩评估体系,只追求近期内GDP的最大化,一味发展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投资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附加值低的短线产业,致使各地经济结构雷同、质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较少。因此,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政绩评估体系。

(2)努力增强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极弱,不仅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技术进步整体水平上升的关键环节,而且使我国产业处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组装——营销……”的生产价值链体系的低端。为此,要彻底改革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打破科研与生产分离的局面,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进行联合开发,支持他们联合创办研究开发机构,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资金,为企业科技开发提供优惠贷款。进一步发展技术市场,尽快完善技术进步政策体系。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基地,狠抓独立自主的技术研发能力,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和产业深化发展能力。

3.搞好“再就业工程”和增加人民收入的“民生工程”,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顺利进行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不仅要抓好第一、二产业就业岗位的开发,还要重视抓好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开发,特别是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来增加就业岗位,不仅要开发国有企业就业岗位,还要开发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的就业岗位。

(2)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扶贫解困和再就业专项基金。例如,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等活动。同时,还要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用创业动力化解就业压力。

(3)建立农民工再就业工程服务体系。农民消费能力的大小对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在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同时,帮助农民工优先在当地实现就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基金,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燕喃.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几点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7).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4

产业结构升级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演变过程。金融发展包括金融中介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表现为金融规模总量的增长与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从动态上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产业间比例合理、产业内部发展均衡可以减少金融部门的摩擦成本和风险系数,有利于金融部门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阶段。探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既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选取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与GDP之比来反映产业结构升级,记为CG ;同时采用金融深化程度、银行规模和股票市场发展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状况,具体指标有:(1)金融深化程度用广义货币对名义GDP 的比例( M2/GDP)来衡量,记为MG。(2)银行规模用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来表示,记为DG。(3)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市价总值与名义GDP的比率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用MC表示;以年周转率即年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每年市价总值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用TO表示。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2]主要用于考察两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以时间序列xtyt为例,如果利用过去的xy的值一起对y进行预测比只用y的过去值进行预测的精确度高的话,则认为xy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用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序列应具有平稳性,所以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当序列不含有单位根时才是平稳的,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否则必须对数列进行差分处理,直至序列不含有单位根。选取1992-2006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年度数据,采用DF检验完成序列单位根检验,发现VCG,V2DG,MG,V2MC,VTO具有平稳性,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AIC(Akaike info criterion)信息准则,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表明:

1.VCG与V2DG之间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银行规模变动之间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其变动过程是:银行规模→储蓄→ 投资→资金流量结构→生产要素分配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产业结构。

2.MG与VCG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我国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金融深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弱因果关系。其原因为:一是中国股市成立时间尚短,制度法规建设还不规范,股票交易行为和股票价格受非经济因素(如国内政治背景、股东心理、政策、信息不对称、国际环境等)的影响程度还是比较大的;二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性上。

4.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并不大,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作用显著。

(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下的回归分析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将反应金融发展的指标纳入模型中,并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就可得到反映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模型:

lnCGt=C+α1ln Kt+α2ln Lt+α3ln MGt+α4ln DGt+α5MCt+α6TQtt

其中:Kt为固定资产投资,Lt为从业人数。用于分析的数据都采用相对数的形式 ,基期为以1992年。

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得:

ln CGt=-0.3047+0.0447ln Kt+0.757ln Lt +0.1975ln MGt+0.0849ln DGt+0.0238MCt+0.0286TQt

t= (2.2526) (0.6346) (4.0722) (2.2736) (2.333) (2.3170)

R2=0.9608 F=28.5991 S.E=0.0092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

1.判定系数R2=0.96087,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很好。

2.广义货币对名义GDP 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22个百分点,表明金融深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其t统计量为4.0722,这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3.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对名义GDP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9个百分点,表明银行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影响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银行系统庞大且效率低下。

4.股票市场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2个百分点;股票市场年周转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增加1.03个百分点。显示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较弱的正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股市还是在初期发展阶段,股票市场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三、加快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现代金融结构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调整社会总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建立调解自如、充满活力、高效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使金融部门真正形成融资低成本、投资高收益、资产高流动、机构高效率的运作过程,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

2.加快我国股市制度改革和机制改革的步伐。首先亟需修改《证券法》的相关条款为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在继续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商业票据市场,努力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种形态、拥有丰富交易商品的股票市场体系;第三,健全股票市场的机制和功能,包括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信息披露与监管等方面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总之,一定要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体系,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实现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增长模式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9):203.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60-16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篇5

“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主导产业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居多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低碳增长方式下,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因此,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从本地经济结构看,转型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使用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给予的优惠条件,鼓励配套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成功培育,可使本地产业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传统产业独自承担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当前重要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建材业、金属制造业等,快速增长的潜力逐渐消退。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下,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属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升级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重视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来做强做大原有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篇6

转型警钟在雾霾来袭时敲响

记 者:雾霾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国雾霾地点的分布和重工业的分布几乎是完全重合的,您如何看这个问题呢?

李毅中:雾霾天气在今年冬季频发,尤其在京津唐地区更加明显一些。我建议有关方面特别是研究部门、环保部门,对于雾霾的定义、内涵以及形成的原因,给出全面、科学、完整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雾霾的成因至少有五个:工业排放的废气,火力发电的废气,汽车尾气,取暖、做饭等日常用煤产生的废气,沙漠化等生态破坏带来的沙尘。因此,工业污染的确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把雾霾天气完全归罪于工业废气的排放是不合理的,其实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

雾霾天气频发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倒逼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雾霾治理一定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推行更严格的汽车限行政策,暂停部分工厂的生产,这都是治标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本的办法是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这比简单的治理更近了一步,比如火力发电,需要按照国家的新标准改造,使烟气排放能够达到标准。另外,要更多地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调整产业结构。举个例子,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需要大量用煤的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沿海建了大量火电厂,这对当地的经济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是燃料需要远距离运输,不尽合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煤电一体化,让资源丰富的地方发电,然后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部沿海,这样就可以逐步关闭东部的电厂。

转型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动力

记 者:一些中小企业对转型升级心存顾虑,因为转型就要有创新投入,如果创新不成功,投入很可能就打了水漂,风险太大。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李毅中:转型升级肯定要有投入,需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是对原有存量的改造,着眼点是质的提高。技术改造也有风险,就是看技术路线对不对,看选择的是不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企业家、决策者的水平。不过相对于新建,风险还是要小一些,因为投资少,而且可以用现有裝置做抵押。因此我认为,中小企业还是要重视走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这条路子。

记 者:您怎么看待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兼并重组?

李毅中:兼并重组是优化生产力的一种有力手段,目的是提高一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比如说钢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这些行业通过重组兼并,让大企业、优势企业去兼并小企业、水平比较差的企业,这样生产力水平必然得到提高,能够催生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更好的骨干企业。当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需要走这一步。

重组过程中的困难是难免的,比如人员的去留、劳动力的组合等。兼并重组不是简单的归并,兼并以后内部要精简机构,要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内部生产力的优化。还有重要的一点,兼并重组要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身动力,防止“拉郎配”。

此外,重组兼并还会带来下岗、培训、再上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给重组兼并带来阻力。

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

记 者:您说过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新是唯一出路,您对产业转型中的创新是如何认识的?

李毅中:创新是个广泛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了“五个创新”: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家要把主要注意力用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用在科技成果的转化集成创新方面。一般来讲,原始创新难度大,投入大,风险也很大,所以我们对科学家的创新要包容,失败是正常现象。企业还是应当把重点放在应用创新这方面。所以创新的路途很广,要做的事情很多,绝不能饿着肚子去搞创新,只有创新了、进步了、改造了、提升了,企业效益才会越来越好,不仅能吃饱,还吃得越来越好。

记 者:去年两会时,您说改革现在不做,时间就耽误了,再过5年,如果我们还像现在这样讨论转方式、调结构就糟了,那时候经济就支撑不了了。一年过去了,您怎么看待今后的改革?

李毅中: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完善,这样才能够大步向前,健康发展。

当然,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程度要结合起来,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要有顶层设计,要有改革的路径和时间表,把任务具体化,我想进一步地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是有可能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去推动改革发展。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7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业结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调整:一种是通过在各产业部门之间配置存量资金,即存量调整,这种调整既可以是经常发生的调整,也可以是依据具体的价值目标主动对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进行的偶然性反应;另一种是对新增资金的流向进行调整来影响各产业的相对比例,即增量调整,一般是调整新增资金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现如今,中国的金融行业依旧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行业各行其是,在这种模式下,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两个不同的市场:一个是资金供需者需要中介进行沟通的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另一个是资金供需者直接沟通的以发行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资金供需者需要中介进行沟通的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个重要的中介通过生产贷款和消费贷款,改变资本在各产业之间的相对比例。生产贷款在个经济主体之间配置增量资本,鼓励发展成长性产业、抑制衰退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消费贷款对消费者在各个时期的消费比例进行调整,动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资源通过此机制支持高新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两个市场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国家的金融政策等,当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主导地位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较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健全,证券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会逐渐增大。国家通过金融活动实施金融政策调整手段作用于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又分别利用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中对资金的供给进行资金的增量调节和存量调节;信贷市场则通过利率指标影响消费贷款和生产贷款的发放来影响资本的需求,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发生的变化,通过资本的流量和流向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

二、金融发展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

1. 资本形成机制

资本的形成机制是指金融体系将居民手中零散的、小额的储蓄聚集成规模较大的资本,使储蓄资金转变为产业资本,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储蓄资金转变为产业资本需要经过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把闲置的储蓄资金转变为债券、股票等金融资本;第二个环节是企业把金融资本转变成企业的产业资本,比如购买原材料、机器生产设备等。产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储蓄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能力和金融资本的流转速度,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也会不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信息透明程度越高,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和投资的市场风险就越小,经济主体的储蓄意愿就高,更有利于将经济主体手中更多小额的、分散的闲置资金合并转变为企业所需的产业资本来支持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资本形成机制还可以带动人才、专利以及技术等资源的流入,各因素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 资本导向机制

资本导向机制是指首先对存在竞争的投资机会进行评估,然后将金融资源投向风险收益配比最高的产业或部门,所以资本导向机制的本质是金融资源在商业性金融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但当市场机制失灵时,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缺机制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资本导向机制要求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商业性金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通过投资回收期、投资风险等因素评估存在竞争的投资机会,将金融资源从附加值低、风险大、回报低的产业投向附加值高、回报率高的产业,从而使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获得资金支持得到发展,使衰退的产业逐步退出生产,优胜劣汰,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也通过相互之间信息的交换沟通来控制和监督使用资金的企业,减少资源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降低风险,提高投资回报。政策性金融推动产业结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资本导向的倡导机制和校正补充机制上,由中央银行依据政府的产业指导政策,使用各种政策工具配给信贷资源或给予窗口指导,支持和限制某些产业或部门的发展。同时,对缺少资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提供资金的新兴重点产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弥补市场缺陷,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 信用催化与产融整合机制

信用催化机制本质上是商业银行通过资金的乘数效应,利用其特有的信用创造功能,派生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款项,催化和加速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应该从各个方面同时影响产业机构升级,不单是被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应该与金融体系中的信息催化机制相结合,使潜在的、闲置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更多的产业资本投入到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来。在信用催化机制作用下,资金的投向不只是已存在显著效益的产业或项目,也可以是预期收益高、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有强大的辐射效应的产业或项目,有利于使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化,在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产融整合机制对资本配置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加快了资本积聚的速度,可以使企业规模在短期内通过股权转让和兼并收购等手段迅速的扩大,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充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高效的金融运行体系打破了金融资源流动的行业和区域限制,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手段。二是产融结合将各类市场相互联系,构建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可以在各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改变了技术的区域集中特点,使得区域资源充分扩散并得到广泛使用,为产业机构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同时,优势产业的“示范”效应,可以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真正发挥产融整合机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

4. 防范和分散风险机制

金融体系的两大重要配置功能,除了优化资源配置,另一个便是风险配置。首先,金融体系又是市场中的风险中介,它可以通过集聚、交易和转嫁风险,在整个经济市场中重新配置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偏好者敢于投资虽然风险很高、但是具有较高生产率、回报率的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有潜力的产业。同时,传统金融业务与创新的金融业务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规避风险、提高利润的方法,从而提高技术水平,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保险类金融机构可以为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提供保险产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不仅可以通过专业的投资组合进行分散化投资来规避创新项目的风险,而且可以利用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为风险投资主体提供有效地保护,鼓励风险投资主体积极并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投资,使风险资本可以不断地良性循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最后,金融体系提供的各种保障机制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服务,为产业机构调整中不安稳的人力资源提供有效的生活保障,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以稳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上述作用各种机制积聚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效率高的部门或产业、倍数扩大信用、对资金的供给和在各产业部门之间分配金融资源产生影响,均衡发展三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表现为金融服务业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在很大幅度地提高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开始,三十多年中,中国的金融服务业不仅有量的扩大还有质的提高,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金融机构种类相对齐全、金融产品相对多样化、金融服务全面的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但是,和发达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体系内部还存在诸多如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差距依然较大。因此,本文着重研究金融发展及其资源与风险的配置功能对产业发展的推动。

摘要:根据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从金融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视角,分析资本的调配决定着资金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进一步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金融发展正是通过资本形成、资本导向、信用催化、产融整合、防范和分散风险五大机制来配置资金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理论机制,信用催化,产融整合

参考文献

[1]段玉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问题探讨,2012年第6期.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8

关键词:金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借助产业结构优化助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面是同中央战略决策保持协调一致的需要; 另一方面更是地方政府期望通过经济转型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 金融市场可运用供给与需求的变化, 为相应的产业提供融资服务, 调整市场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金融与江西产业结构之间的实证关系

金融资源的发展投向对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和构成具有明显的指向作用, 为促进江西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有必要研究江西金融与其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

( 一) 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期间为1988 - 2012年, 选取的指标主要有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 二) 数据整理及分析

根据江西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 ( 1)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表明江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不断加强, 这是新世纪以来江西大力实施工业这一核心战略的直接体现。 ( 2)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在新世纪之前呈现出逐步增大的趋势, 在新世纪之后呈逐步下降趋势, 这表明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要小于该产业所投入劳动力的比重,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江西省城镇化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所在; 从另一个方面也表明, 江西省的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 ( 3)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表明江西省的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并且在2008年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 ( 从2008年的1. 6857骤增为2009年的2. 0435 ) , 这同当时我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大体相符的。 ( 4) 金融发展效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即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趋弱, 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 首先, 江西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与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银行贷款的风险敞口大。同时, 江西省调动金融机构加大投放的政策力度不大。其次, 江西省金融发展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滞后, 促进资源有效转化的渠道或通道不畅。最后,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迁, 传统的存款到贷款的短线、直线模式曲线化、拉长化, 甚至多条化, 链条的延长、参与机构的增加, 必然出现存款转为贷款的效率降低。

( 三) 实证分析

为深入分析金融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此处拟采取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加以分析。

1. 单位根检验

为消除异方差, 取各个指标的对数, 然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 经检验, 在5% 的临界值下, 四个指标对数的一阶差分均不存在单位根, 也即四个指标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

2. 协整检验

将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均作为解释变量, 构建金融对产业结构解释能力的计量回归模型。

( 1) 产业结构高级化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如下:

根据回归模型可知, 金融发展规模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呈同向变动, 金融发展指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 引起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变动0. 014167% ; 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呈反向变动, 并且非常显著, 金融发展效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 导致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向相反方向变动0. 343872% , 这同常理不符, 究其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原因与江西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传导性、互动性之间还不是很畅通有关。

对该回归模型中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所表所示:

*Mac Kinnon critical values for rejection of hypothesis of aunit root.

可见, 金融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 2) 产业结构合理化回归模型

同理,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回归模型中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以观察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协整检验结果如下所表所示:

*Mac Kinnon critical values for rejection of hypothesis of aunit root.

由检验结果可知, 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 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分析只能用于判断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而对变量之间的变动因果情况则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因果检验结果, 可见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是引起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原因, 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并不是金融发展规模变动的原因; 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是引起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变动的原因, 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并不是金融发展效率变动的原因。

由此得知, 金融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但产业结构变化对金融的传导影响在江西省还不是很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江西省金融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 第二, 江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金融的反作用不显著, 产业结构与金融之间呈现出单向关系; 第三, 江西省金融发展的滞后是影响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当前江西省金融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放手放权, 将更多的自主权交予市场。要实现金融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就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让真正具有市场发展能力和前景的产业做大做强。在资本剩余的时代, 要做活机制, 充分撬动民间资本的参与, 而不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资金的流向和流动就是规范金融的发展, 避免因为干预而扭曲金融资源的情况。

第二, 创新助推产业优化升级的金融思维和内容。优化升级产业的前提应该是金融的创新和优化, 具体而言: 首先, 加快发展新型金融机构。以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为载体, 重点引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 大力发展以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为主的全国性金融辅助机构。其次,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有关机构要定期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 组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与企业对接。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平台, 建立“金融超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大厅”等网上融资对接平台, 促进银企对接便捷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第三,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抵押、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和小额循环贷款等业务, 通过组合担保、互助担保、支票授信、出口信用保单融资等信用增级方式, 扩大小微企业贷款。鼓励发展信贷资产和信托资产证券化产品, 支持转让市场发展, 用足用活金融政策、创新业务。最后, 促进金融流程创新。对产业创新的资金需求, 可实行“一产一策”、“一企一策”的设计, 通过制度上的设计, 创新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 创新出专属定制的流程产品, 以切实解决产业升级发展中存在的特性化的资金需求。

第三, 推动产融结合, 强化产业与金融的关联性。对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大型产业企业, 可以通过组建控股公司等形式来涉足金融领域, 以加深实业和资本的关联性, 从而可以采用多样化、多渠道、便捷化、低成本化为产业升级创新融通资金, 同时也为社会上那些寻求资金回报率的闲散资金提供可供投资的有较高回报的领域或项目。

参考文献

[1]邱静.新兴产业、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升级[J].西南金融, 2012, (9) .

[2]欧阳晓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求索, 2008, (7) .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但是近些年也遇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 国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其中, 产业结构升级是重要的一环。许多学者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做了理论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其中,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金融发展因素。如王立国、赵婉妤 (2015) 利用1992年~2012年数据, 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 笔者发现: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结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促进作用, 而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对金融发展产生引致需求。该研究是针对中国整体的情况进行的研究, 然而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巨大的地域差异, 所以该结论对于具体的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省份来说, 并不是严谨的。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发展迅猛, 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 并且金融发展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其产业结构也处在不断转型和优化之中, 并且其结构水平在全国范围处于第一梯队, 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其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发挥广东省的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认为有必要针对广东省进行研究分析。

2金融发展及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对金融发展规模、发展结构等内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 是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 W.Goldsmith在其代表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率先提出的, 该理论讨论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结构问题, 并对金融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进行了相关描述和实证分析, 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

2.1金融发展规模

金融行业的发展, 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广东省金融业的发展整体向好, 不断坚持改革创新, 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直至2014年末, 广东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了17.52万亿元, 机构个数达1.64万之多, 法人机构达到191个之多, 从业人员达34.7万人之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79万亿元, 年末贷款余额达到8.49万亿元。证券业快速发展, 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均不断增长。2014年末, 广东省法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分别为23家、25家和21家;证券业总资产达到1.27万亿元, 基金规模达1.3万亿份, 期货公司总资产达659.3亿元。保险业也稳步发展。保险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总资产不断增加。2014年末, 总部设在广东省的保险公司数量达到23家, 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6957.9亿元。

2.2金融发展结构

金融发展结构的优化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结构发展水平一般可用融资结构状况来衡量, 也就是直接融资数额与间接融资数额的比值。金融结构的优化, 意味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值是不断上升的。2014年, 广东省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1.32万亿元, 其中, 直接融资 (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占比达到12.5%, 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2.3产业结构情况

产业结构, 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 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过程。简单地说, 就是从“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向“二三一”, 进而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广东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978年的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29.8:46.6:23.6, 到2014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7∶46.2∶49.1。详情见图1。

3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作用机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其在资本要素配置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Patrick的“需求引致”、“供给引导”的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本形成, 以及促进资本要素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

在银行信贷市场上的间接融资层面, 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政策层面的补贴性信贷和市场层面的商业性信贷实现。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层面, 也有政策性机制与市场性机制来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在政策性融资层面, 国家或地方政府一般通过加强监管、市场准入、成立政府控股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积极推动对特定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市场性融资层面, 包含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方面。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资金的筹集, 市场自发进行筛选, 将增量资金配置到具有发展潜力、经营效率高的产业中去;二级市场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等方式对存量资金的配置进行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 产业结构升级也引致金融发展, 要求优化服务能力、拓宽供给渠道、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投融资方式以及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

4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4.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金融发展规模

使用金融相关比率 (FIR) 这一指标来衡量。它是指某一日期一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各项存贷款是金融资产的主要内容。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借鉴大多数文献的做法, 将广东省的金融相关比率设定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之和与该省GDP之比, 即FIR=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GDP。

4.1.2金融发展结构

该变量可用直接融资数额与间接融资数额的比值来衡量, 记为FSR。在广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中, 包含了贷款、债券和股票的融资比重。我们用股票和债券之和比上贷款来计算金融发展结构这一指标。

4.1.3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衡量, 现有文献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 有产业产值比法和产业从业人数比值法两大类, 并且使用产值比法的文献居多。在产值比方法中, 主要有两种测算方法, 一种是使用非农产业总产值与GDP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另一种是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即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因为我们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化水平, 所以参考现有文献中普遍的做法, 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问题, 本文采用的时间区间为2001年~2014年。其中, GDP数据、各产业产值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和融资结构比数据来自于历年《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

4.2实证分析

回归模型设定为: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进行回归, 回归模型的表述结果为:

通过上述回归结果可知, FIR的系数为0.249996156716, 这说明FIR与IS为正相关关系, FIR变动1个单位, 可以起IS正向变动约0.25个单位。FSR的系数为-0.00104092236195, 这说明FSR与IS是负相关关系, 且影响微弱。

5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中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 金融相关比率对产业结构升级是呈正相关的促进作用, 即金融发展规模越大, 对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 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发展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则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 即直接融资比例的扩大, 对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促进作用, 也可以理解为直接融资比例的扩大对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广东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首先要转变政府在管理金融方面的职能, 政府要“松绑让利”、“减政放权”, 政府在信贷资源上有一定的配置权利, 重要的是要合理利用和发挥其作用, 弱化政府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其次是要建诚信、公平的金融运行环境和金融法治环境, “信用”与“法制”双管齐下, 更好地推进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一方面是完善社会信用这条“软约束”,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金融立法、执法这条“硬约束”。最后, 还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一行三会”之间配合协调度要加强, 对各种综合业务的监管效率进一步提高, 金融监管目标进一步明确。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要受到足够重视。通过创造良好、稳定的金融环境来促进广东省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业的良好发展。

5.2优化金融结构, 发挥直接融资的产业选择功能

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客观实际需求的金融结构, 才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持作用, 对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其次,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鼓励各类企业利用债券工具融通资金, 有效扩大直接融资数量。

5.3金融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与本省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主要向第三产业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金融发展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为正相关关系, 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在于金融的发展, 能给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资金支持, 使得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直接融资方面, 规模较小,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明显显现。金融业的发展可以配合广东省产业政策, 更好地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国, 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5 (1) .

[2]陈聪.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8 (09) .

[3]范方志, 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11) .

[4]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与路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9) .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业结构转移升级,VAR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政府不再着力于单纯的GDP增速,而更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布局以及可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工业向高端化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增 加值占比 从2011年的44.2% 增至46.9%,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处在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步伐越来越快。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创新思维,对传统金融领域的冲击已显而易见,随后在全国“两会”期间,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 +”,赋予互联网金融新的意义及使命,互联网金融在这一轮中国经济的转型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理论基础

许多文献与数据证明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彭亮(2014)利用1978-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系统GMM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并且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的过程。罗荣华(2014)认为现阶段,金融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不是高级化。马子红(2014)表示产业结构的失衡会造成金融错位发展,进而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大量文献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但对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的关系研究甚少。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经济的转型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的关系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我们依据优秀文献的成果得出结论是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之间关系密切。

其实互联网金融从资金融通的角度看,并没有改变金融本质,只是对金融传统融资方式和传统金融机构相关“短板”的帕累托改进,更多是一种大量历史数据信息的整理与集合,并以此为据,实现直接融资。(贾甫,2014)随着“微商”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存在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无穷。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爆发冲击集中于2014年,据网贷之家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贷行业年报》显示,2014年底中国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超过3829亿元,且在这一年网贷行业成交量以月平均10.99%的速度增加,是2013年的2.39倍。而相对应的中国农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由2013年的832亿元下降到了801亿元,下降百分比为3.7%。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占GDP比重达到48.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也快于第二产业的7.3%和第一产业的4.1%。2011全年第三方支付规模仅为39亿元,而2014年第四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为23474.7亿元,突破2万亿元,相当于2011年的601.915倍。可见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互联网金融发展也是快速的。互联网、移动支付而勃发的新金融成长之快,新产业、新业态助推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的升级表现为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而本文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选取产业结构优化率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GDP增加值的比率;产业结构升级率则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率。互联网金融按发展模式主要为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平台。那么三大指标中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占互联网金融交易量的比例大于60%,所以主要以第三方支付交易量表现互联网发展指标。为了更好地解释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之间的确切关系,本文建立两个模型来验证不同指标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的关系。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率(Y1)、产业结构高级化率(Y2)及解释变量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X)。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的年限原因,本文以2010-2014年季度数据为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速途研究院,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此外,为了避免数据中存在异方差,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对所选指标进行对数处理,取对数后变量相应变为LN(Y1)、LN(Y2)、LN(X)。

(二)平稳性检验

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Ln Y2、Ln X这三个变量在1%、5%、10%显著水平下非平稳的,对每个变量分别取一阶差分,结果一阶差分在各个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Ln Y1与Ln X,LNY2与LNX变量之间存在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模型建立

VAR模型可以在滞后期确定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步骤来估计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来探究中国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对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与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

1.滞后期的确定

为了用Johansen协整检验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要先确定模型的滞后期。下面两个表列示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分别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模型的滞后阶数,见表2、表3。

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可以通过上表的LR、FPE、AIC、SC和HQ原则来确定。LNY1与LNX模型的阶数为2阶,而LNY2与LNX模型滞后阶数为1。

2.模型平稳性检验

我们需进一步检验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两个模型的所用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表示单位平稳。左图为LNY1与LNX模型检验结果,右图为LNY2与LNX模型稳定性结果,如图1所示。

3.协整检验

在确定滞后阶数后,需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估计第三方支付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之间确切的长期关系变化。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表5。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无法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接受有协整检验方程的假设,且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进一步说明了LNY1与LNX,LNY2与LNX之间三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从协整方程看出,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X在(1)和(2)中均为正,但对产业优化及高级化影响作用大小各异。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张,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升级,若自变量X提高1%,则产业优化率提高0.16459%,同时产业结构升级率会提高1.99173个百分点。整理数据的所有单位均为亿元,所以一个百分点的增量额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的扩张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长期看来影响更加深远。

4.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明确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与互联网金融变量之间明确的协整关系之后,但互联网金融指标的变动对产业结构优化率及升级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具体冲击影响及双方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验证。下图2、图3是采用Chol-esky方法进行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图2反映的是第三产业规模值与产业结构优化率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横轴表示冲击作用后的之后期间数(单位:季度),右上图纵轴表示产业结构优化率响应,左下图纵轴表示第三方支付规模响应(单位:亿元),蓝色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分别代表产业结构优化率与第三方支付规模之间对相互的冲击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右上图为产业结构优化率对第三方支付冲击的反应,1-3期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优化率有一个负的冲击,随后这种影响变为正向,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从第6期开始影响逐渐趋于平缓,并逐渐变小。而左下图为第三方支付对产业结构优化冲击的反应,1-3期产业结构优化率对第三方支付规模有负影响,第3期达到最低值,随后逐渐对其有正向冲击,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推移,对其影响逐渐趋于稳定。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左下图中产业结构优化率对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冲击幅度大于右上图中二者的关系。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刚开始三个季度对产业结构优化是不利的,二者互为反作用,出现原因则是原先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化,无法承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势必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而且影响显著,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资金融通的便利、技术创新、销售渠道多样化、效益及效率的提升,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发展,反过来又支持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而且影响是持续性的。从经济结构来说,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壮大进而促进虚拟经济发展典型例子。

图3反映的是第三方支付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同样地,横轴为冲击作用后的之后期间数(单位:季度),右上图纵轴表示产业结构升级率响应,左下图纵轴表示第三方支付规模对升级率的响应,蓝色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分别代表产业结构升级率与第三方支付规模之间对相互的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右上图明显地呈现出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超过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率的影响。1-3期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的冲击并在3期达到最大值,但3-5期却产生了一个负的冲击,在第5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正的冲击,并且冲击幅度扩大,第7期达到一个新高,逐步趋于平稳,而且对其影响在第10期并为消逝,一直存在。而左下图反映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第三方支付的冲击影响是明显小于前者的。1-2期有一个负向的冲击,从第2期开始正向冲击,冲击幅度不大,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缩小。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就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率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增加值的比值。因此互联网金融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那么也就解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不明显的原因。由于产业结构优化率衡量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和与GDP比率,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小。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发展,势必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但在产业升级调整的时间阶段,无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3-5期产生负冲击力,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则更能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促进自身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奠定基础。而产业结构升级率不高即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下不会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左下图的1-2期负的冲击说明这一现象。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在相当程度内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相对前者来说是小的,并且会逐渐缩小。

三、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2010-2014年间,互联网发展主要指标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第三方支付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升级率之间的长期、短期和动态、静态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在VAR模型基础上,协整检验表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升级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对产业结构优化率、升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对产业结构升级率的正作用大于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率的影响。

2.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率冲击力为负,出现原因则是原先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化,无法承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但反过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正向的冲击影响,且冲击幅度大于互联网金融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率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增加值的比值,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就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互联网金融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产业结构优化率衡量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和与GDP比率,即互联网金融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的阶段,无法通过产业的升级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在相当程度内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来说是小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负作用,但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作用。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及升级都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反过来,产业结构优化对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作用较大;产业结构升级对互联网金融的正向作用较小。互联网金融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实证分析和得出的结论,对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发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补足产业结构发展的短板

补充产业结构发展在当今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短板,抓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机。产业结构的短板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2011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为46.2%,大于第三产业的44.2%,这也能说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为何对产业结构促进作用微弱的现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3.7%,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46.9%,表明互联网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作用。

(二)促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

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是快速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人口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的转型升级,都高度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这种需求会催生出各种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例如,伴随着网上购物的快速发展,微商等多种新型经营模式迅速出现,这种经营模式降低经营成本、房屋租赁、审核条件宽松、审核速度快等等,给相当一部分人提供获取利润的方式,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发展前景是巨大的。可预见,未来中国经济行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有广阔的发展土壤,信息化的特点不仅可将行业成本降低,而且可催生和带动许多行业的发展,将高端服务元素嵌入制造业、运输业、消费领域之中,促进这些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进程加快,无疑促进与信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建设所使用高科技材料、高技术人员都会增加,促进技术研发与创新,这无疑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 为产业结构转移升级注入强大后劲,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互联网革命正迅速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融合,旧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已与“互联网思维”不相适应,现行的产业政策在逐渐改变以往的工业化思路,互联网也由单纯的技术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成为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美国成功升级本国产业结构所采取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产业战略重点转移到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由此可见,我们应抓好这一机遇。首先,高新技术注入产业转移升级中,可以提高原有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赋予产品新的活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其次在物流方面,互联网金融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最后,技术创新及应用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互联网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加大技术投资规模,促进金融资本流入产业升级领域,提高资金使用及产业升级效率,为新兴产业提供优越的金融环境。国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速,自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技术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从2011年的1679.77亿元增至2013年的3313.2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自2011年1.441千万增至2.034千万,增长百分比为141.18%。

(四)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11

关键词:融资驱动;产业升級;金融支持;模块化

一、 模块化设计与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模式改变和调整对经济增长转型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于产业升级和和技术创新。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至今仍存争议,张其仔等(2008)通过资源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用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是资源驱动型主导”的结论,改变学术界认同的关于“1990年~2002年之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和技术驱动型为主的经济增长”论断(张军,2002;樊根胜、张晓波等,2002;德怀特·帕金斯,2005)。2008年危机后,为应对危机挑战,我国采取的是完全宽松的经济政策,货币供给导向的资本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因素,但资金大多流向了固定投资和资源改造流域,固定投资和资源投资的扩张并没有使得经济结构改善,反而增添了新的隐患。就目前来说,无论是源自何种驱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切实遇到了阻力,直接原因在于原有的产业缺乏活力,产品质量和形式缺乏竞争力,所依附于投资驱动的企业存在投资过剩、产品积压和明显的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这种局面导致了先期投入的资本和生产资料很难或不能再迅速地实现利润增值,库存量积压的结果造成了资金流动性缓慢、人力资本外部性收益钝化,从而使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严峻,金融支持动力锐减。从根本原因上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资本不能实现有效增值,不能转化为产业技术创新,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二是缓慢增长与就业率下滑之间的牵扯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因为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短期的大幅度失业阵痛,所以,2008年为保就业的刺激并没有迅速转化为新的增长驱动力,反而因强调就业稳定又制约了结构调整,使得经济增长改革步伐迟滞不前;三是人力资本被限制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上,劳动力再培训的不足使得人力资本外部性收益严重钝化,不仅束缚了技术创新,也成为束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步伐的瓶颈,人力资本收益钝化与资本负效应叠加,成为制约当前产业创新和快速增长的重要桎梏;四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传统产业高能耗高产出的模式受到了制度政策上的严格限制。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之后,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驱动因素的整合效应,综合考虑资本驱动、技术驱动、人力资本驱动和资源驱动等经济增长的合力作用,将资本驱动转为资本需求即融资驱动,从而迫使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改进和资源环保改造升级,实现新型的经济增长,这也是符合新常态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在融资驱动、技术驱动、人力资本驱动和资源驱动结构中,融资驱动是引致因素,指的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劳动力培训与环保技术改造对资金的必然需求,因此,技术、人力资本和资源通过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起驱动作用,作用大小依赖于融资成效和牵引力。本文在这一思路基础上,引入模块化设计,将金融支持模式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通过融资驱动,促使企业进行劳动力培训、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或转型和资源集约改造等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转型。

二、 模块化、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

模块化设计源自于工业流程再造,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分别被运用于工业流程设计和产业组织模式设计以及制度金融安排的实践和研究中。本文在模块化文献研究基础上,发现金融支持模块化设计恰恰有利于产业升级,能充分发挥融资驱动在引导各种企业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模块化是指促使复杂系统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其特点是在复杂的系统中对最小的子系统相互独立设计,却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作用,并能够促使系统动态演进和优化(杨枝煌,2005)。根据发达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路径来看,“模块化”理论在升级制造业和技术创方面新起着关键作用。青木昌彦归纳出模块化经济是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理论(青木昌彦,2002),是基于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对模块化理论的运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升级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IT技术的兴起。“模块化驱动”对于改变发达国家从“对传统增长模式的要素依赖”转向“对现代科技变革的创新依赖”起到了历史里程碑式的作用。国内学者业已从产业集群和协同发展角度关注模块化对于驱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董秋霞,高长春,2012)。巫景飞,芮明杰(2007)通过对产业成长和衰退的周期性分析,认为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模块化流程,切入产业链,从低端入手,能够为本企业创新带来新的契机和价值创造。

根据张其仔等关于模块化流程设计,模块化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分离模块、替代模块、去除模块、增加模块、模块整合和模块用途(如图1)。现结合本文所述产业升级来解释图1,在流程的初始阶段,根据不同流程进行模块分离,所有的产业链,无论是产业间还是产业内都可以进行模块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寻找对接目标,不适合产业环节或无法实现改造升级和创新的产业采取替代模块,并将无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的模块进行去除,并增加具有创新潜力或已经初现发展态势的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进入模块,当新增加的模块与原有产业链发生不适应或衔接不顺畅时,要对流程进行整体研判,并尽快使得新产业模块适应对接,这个过程完成了模块翻译,便是模块整合,在此阶段,模块设计规则也不断进行调整,模块用途也进行了修正,这种修正是对接环节的完善,更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这样,便完成了模块化流程的基本步骤。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2014)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支持模式时,根据金融结构安排与产业各个层级匹配度,采用银行和金融市场数据进行理论推演,认为当前基于股票融资的金融市场在支持产业发展上没有银行更有效率,是因为我国还处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成熟制造业阶段,银行更具有信息、声誉和制度优势,而金融市场则更待信息披露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笔者认为,上述论断没有深入分析产业升级的融资需求,就我国现状来看,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潜力的大多数企业往往又很难从银行融资,银行逐利原则使其所对接的永远是成熟和准成熟的优质产业,无利于企业的创新或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或新产业的创造,因为,在创造初期,这些产业谈不上有利可图,更谈不上优质,自然也进不了银行业务安排的视野。但是,如果将我国产业分层,从不同的结构层级,进行模块化设计,发挥各个金融机构与各种层级的企业之间的对接作用,将会是更有效的结构安排。

三、 融资驱动与金融支持模块化的合力效应

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出现缓慢的势头,其原因已在前文分析,笔者认为仍然需从融资驱动切入,原因在于,传统的优质企业,其市场规模已经相对稳定,产业流程已经固化,对资金的需求也处于稳态中,资本驱动难以再发挥助力经济大幅增长的作用,如我国商业银行所贷款企业,几乎都是原有的固定客户,各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分割早已完成,事关民生的大型企业是其稳定的服务对象;中小银行也是以条块分割,以地域为边界,针对地方产业支柱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对发展成熟有稳定盈利模式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由于有稳定的银行贷款资金来源,也缺乏根本的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在对融资企业进行模块化设计时,主要从资本使用流向、劳动力培训投入、技术创新投入与创新成果趋势的配比、改进资源集约技术的投入以及最终产品流程等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而对投资者即金融企业主要从其可贷资金的收益和风险,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给予的优惠导向进行模块化设计,当融资企业为模块A时,出资企业为模块B,只有当模块A和B的相关环节能够有效对接时,才能算完成模块化再造,这时,基于融资驱动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模块化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经济增长转型的贡献价值。

根据上述模块化设计流程的基本思想,本部分据此分析融资驱动对产业升级和金融支持模块的影响。假定有一家融资企业需要进行产品技术升级和创新,同时要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并且要确保产业发展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所以该企业必须进行资源集约型技术改造,它们构成了模块B。假设正常情况下,企业都需要从外部融资,这里外部融资源指的是由商业银行主导的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私人资本)组成的模块A,作为资金提供者有投资回报需求,外部融资源统称为资金提供者。通过融资者和投资者两个模块的设计,可构架出基本的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的模块化对接路径,如图2。

图2给出了融资企业需要从正规金融机构或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模块化流程设计,其中劳动力培训、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或转型、资源集约改造都属于融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的资金投入都能够促使企业增长结构得到优化,从而能驱动产业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转型。根据先前假定,企业进行上述各个部分的升级,是必须有一定资金注入才能完成。但是从正规金融机构看,提供可贷资金前要先评估融资企业的资金投向,向劳动力培训、资源集约改造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利润转化,即使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或转型,也不一定能如预期很快增收。因此,会出现正规金融机构的惜贷局面,融资企业转而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而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利息率较高,但是门槛极低,这其中就涉及到风险和收益。从不完全数据和文献看,融资企业都能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融资,过程中发生过违约等道德法律事件。根据图2,金融支持政策给予实体经济的扶持时,可根据各个模块的评估,对于有的模块,企业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开拓,就能够实现这一部分的升级,如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或转型,另一部分,如劳动力资本培训和资源集约改造,则不是企业自身通过开拓和努力能够完全实现的,它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显现出效果,这时候若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往往承担着高额的利息率充当担保风险,企业负担加大,活力受到抑制。因此,金融支持政策应给予这两个模块的特别处理,或者说政策优惠,给予贷款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私人资本特别的金融护照。这样,既可以体现金融支持政策的灵活性,又不会失去整体宏观政策的误导性。

四、 结论:实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模块化设计

全面解构我国经济转型所要遵循的产业升级路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选择也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动力机制的论证上,已有文献仅着眼于产业结构安排,或者说新产业的选择,如先进制造业两端的研发和销售、新能源核心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新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些都不能作为全面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在各地区各个产业间和产业内进行各个产业链的模块化分析,进而进行模块化设计。

运用模块化分解和集中对接企业间的投融资产业链。逐利也是金融资本的特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模块化体现在“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集中”的过程中,图2的模块化A和模块化B都分解和集中,这样的细分对接,既能兼顾金融企业收益预期,又能够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灵活促进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模式过于宏观的改变,有利于驱动经济加快转型。既符合我国现有不同层次金融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需求。因此说,基于融资驱动视角的金融支持模块化在产业升级创新的选择上是一种创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巫景飞,芮明杰.产业模块化的微观动力机制——基于计算机产业演化史的考察[J].管理世界,2007,(10):75-83.

[2] 王凤彬,陈公海,李东红.模块化组织模式的构建与运作——基于“海尔”再造案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8,(4):122-139.

[3]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經济研究,2011,(5):4-16,31.

[4]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5] 张其仔等.模块化、产业内分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4-56,111.

[6]陶颖.金融服务模块化创新——过程机理与创新绩效[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

[7] 杨枝煌.模块化分解与中国金融现代化改革[J].当代经济科学,2005,(7):44-52.

[8] [日]青木昌彦.模块化——新产业结构的本质[A].吴敬琏.比较2[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13- 126.

[9] 杨枝煌.模块化分解与中国金融现代化改革[J].当代经济科学,2005,(7):44-52.

[10] 纪雪洪.实施三维并行工程的新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5.

[11] 张善轩.企业营销组织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01.

[12] 周亚庆.基于能力的顾客关系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2.

[13] 林志扬.企业组织变革[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2.

[14] 田超.核心能力战略及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3.

[15] 陶长琪.IT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4.

[16] 杨洁.企业并购整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4.

基金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系列课题(项目号:2015-GR-36);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项目号:37-0116-05-201)。

作者简介:丁晓峰(1975-),男,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新政治经济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金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篇12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合理调整三大产业产值的比例关系、经济资源的分布结构、投资的分配。 资金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最重要动力。因此,产业结构和当地的金融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力图丰富区域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理论,为经济发展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探索金融扶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依据,找准福建省金融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1相关研究

产业结构升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制度、资源禀赋、技术、人口、国际贸易等等,但是这些要素对产业结构变动发挥作用还要依赖资金配置。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运动引导经济活动,资金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在不同产业之间合理配置的过程,资金配置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资金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具有关键性影响,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

远在十八、十九世纪,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就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发明信用流通工具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非生产性资本的占用和加速真实资本的流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熊彼特指出,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可以把资金引导到创新活动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2]。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aymond W.Goldsmith在他的代表作《金融结构与发展》中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析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并明确表示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 大的推动 作用[3]。Rajan和Zingale在1998年通过分析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活动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方面成效显著,以资金支持推动新兴企业成长壮大,进而推动该国产业结构升级[4]。2002年,Beck和Levine对金融结构和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指出促进产业增长和技术创新的最有效机制在于加速新企业的创立、金融的全面发展、高效率的资本配置和有效 的法律保 护机制[5]。2003年,Fisman和Love系统分析了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指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产业的发展壮大呈现正相关关系[6]。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十分关注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6年,刘世锦指出,促进产业升级应该是金融发展的重点,金融改革和创新要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壮大[7]。张旭、伍海华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以及我国产业发展中如何选择金融模式的问题[8]。杨琳、李建伟对我国金融结构转化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指出金融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前提[9]。蔡红艳、阎庆民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与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互动关系,发现政府的非市场化干预造成我国金融市场 的资本流 动无法促 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 级[10]。曾国平,王燕飞考察了我国1952—2005年期间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整体对产业结构变迁有长期效应[11]。钱水土、周永涛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12]。王春丽、宋连方采用我国31个省市资料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着重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总量的增长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向的,金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反之却不成立[13]。

2实证分析

借鉴国内外学 者的研究 文献,本文以福 建省1980—2013年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资料,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具体分析福建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计量分析中使用的软件是Eviews7.2,数据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14。

为了衡量金融发展水平需要选取合适的指标使相关研究成果更加权威可靠,本文以Raymond W. Goldsmith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简称FIR)来表示金融发展程度,用金融结构存贷款余额作为金融资产的衡量指标来代表金融发展的一般水平,因此定义金融相关比率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 存款和贷 款余额与 地区生产 总值之比[14]。产业结构的优化要反映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本文以产业结构优化率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e, ISR),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15]。

国内外学者在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方法中,所用的实证模型大同小异,主要差别在于所使用的指标,本文结合福建省的客观现实, 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发展水平都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

为了进行协整检验,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其单整阶数,本文采用较为常见的ADF检验,结果见表1。

注:1检验形式中c,t,k分别代表检验模型中含有的常数、趋势变量、滞后期;2滞后期k 的选择标准是以 AIC 值最。

从表1中可以看出,原序列ISR和FIR的ADF检验结果表明,接受原假设,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ISR和FIR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结果表明,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对ISR和FIR进行线性回归,得到

为了检验ISR和FIR之间的回归是否有效,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于残差序列的ADF统计量为-4.041 869,小于1%临界值-2.641 672,因而拒绝残差序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即ISR和FIR之间确实存在协整关系, ISR和FI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FIR即金融相关比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可以引起ISR即产业结构优化率同方向变动0.219 087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率和金融相关比率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当滞后阶 数为2和3的时候,在5%显著水平下,ISR不是引起FIR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被拒绝,说明ISR是引起FIR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即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使金融相关率提高; FIR不是引起ISR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不能被拒绝,说明FIR不是ISR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即福建省的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优化还没有显著影响。

3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说明目前福建省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之间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更广泛深入的分析。为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体系的效率提升,提高福建省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设立产业金融专营机构,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金融服务;推动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有序发展,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产业,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发展的新途径。在龙岩、三明、 南平等地区以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契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一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为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机制,探索建立全社会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解决农村金融风险控制问题。

第二,健全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推动产业集聚,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是推动福建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做助推、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建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金融政策上,要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和产业链金融业务,建立企业技改金融服务承诺机制,确保有市场、竞争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改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为福建省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完善金融结构。在股票市场上,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推动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而且可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质量,加速传统中小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变。在债券市场上,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让符合资质的企业能够更快完成融资计划。加快推进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努力成为最具特色、排名领先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为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在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福建省1980—2013年的年度数据对其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金融发展。福建省应该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努力完善金融结构。

上一篇:行业比重下一篇:税法宣传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