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金融

2024-10-16

结构性金融(共12篇)

结构性金融 篇1

摘要:研究金融结构并就其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对于探索金融危机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从金融结构出发, 并对金融稳定进行研究, 以期提出富有意义的创解。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稳定,关系研究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 金融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受到广泛的认可。金融系统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且复杂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 金融危机爆发频率和原因较之于以往又有了新的表现。根据研究统计,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全球大致每四年就会爆发一次规模及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和蔓延速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在过去的关于金融危机的研究中, 对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有着许多研究, 但是后来的爆发的金融危机又推翻了这些理论。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金融危机的研究者开始将研究的视角对准金融结构及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由于金融和经济存在着共生共存的关系, 而金融系统有十分复杂, 到了二十世纪,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上。金融系统极其复杂, 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也非一种原因导致。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趋于成熟及深入, 视角越来越多远, 程度越来越深入, 理论也越来越完善。在传统的研究上, 将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的学者并不多, 即使有研究的学者, 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局限, 或者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将就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二、金融结构的划分

传统对金融结构的划分主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从广义的角度看, 金融结构由金融系统和金融政策二者构成,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金融结构由金融市场、机构及契约三部分构成。在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上, 学者们发现金融体系十分复杂, 金融结构的划分也绝非单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看, 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根据金融市场中融资的手段的不同, 可以将金融结构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两种。对于这两种不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学界对于二者优劣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也有以金融机构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即将金融体系结构划分为央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结构。这种划分方式主要用来分析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有以金融资产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另外还有依据银行业的所有权进行划分的。不同金融结构的划分依据均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除了以上几种对金融结构体系的划分依据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划分的依据, 但都并不是学界主流认同的观点。金融结构划分依据的复杂性也说明了研究金融结构所面对的复杂挑战。

三、金融稳定概念

1. 金融稳定的定义

金融稳定和金融不稳定是一对相生相存的概念, 当前已经受到许多政府的关注。但由于金融系统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当前, 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仍然未达成一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金融稳定已经受到了各国学者、市场主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而且对于金融稳定也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和定义。对于金融稳定的理解需要从金融稳定的特点、金融稳定的条件以及金融的作用等方面开展。金融稳定有着自身的特征, 例如稳定的货币供应及政策、稳定的监管措施和机制, 稳定的经济增长等等。金融的稳定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否则, 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伤害是致命的。相较于对金融稳定的判断而言, 金融不稳定更容易判断, 也更容易得到直观的理解。金融不稳定通常表现为实体经济部门的运行和发展受到金融市场的干扰, 甚至破坏, 导致金融资产发生强烈地波动, 金融机构发生倒闭潮等等。当金融体系不稳定时, 实体经济部门也就无法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 导致实体经济体财务状况二话, 从而为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2. 金融稳定的度量

随着对金融稳定的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对于如何度量金融稳定有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并且目前世界上有许多的国家政府的金融部门以及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开始发布金融稳定报告。这些金融报告通过对金融稳定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式来阐述各自金融体系的稳定。我国的央行就会定期发布金融稳定的报告。有的国家的金融稳定的报告侧重于对金融稳定的评价, 并进而对国家金融政策产生影响。

四、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1. 金融稳定与金融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 主流观点认为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下, 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小, 影响小, 而在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金融危机多且影响大。因此, 这种观点认为通过信息分散化可以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去搜集市场主体的信息, 从而督促市场经济主体更好的管理运作。由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中, 信息分散化具有这种优势, 因此, 可以较好地分散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与此相对的是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下, 由于银行流动资产及负债具有明显的不匹配性, 因此, 银行十分容易出现挤兑潮, 从而由银行带来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并进而引起金融恐慌, 甚至爆发危机。然而, 不管是市场主导型还是银行主导型都有着其本质的脆弱性, 即使在完全充分的市场经济体系中, 信息不对称仍然是常见的现象。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 非资产价格的波动往往引起金融风险。当市场流动性出现断裂的链条时, 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并进而导致系统风险的进一步加深。目前, 许多学者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对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进行研究, 而且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 金融稳定和金融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

金融稳定与金融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从系统风险研究的角度进行的。衍生金融类工具为繁荣金融市场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也同时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进程, 也满足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有着高风险性。导致这种大的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原因一方面是衍生工具本身就是传统金融产品的衍生品, 其变量更多, 而且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量的增大, 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且市场的调节具有滞后性, 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有很多处于监管的忙去。在衍生金融工具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了新的风险因素的增加, 风险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站在公司金融的角度出发, 公司的所有权以及对银行的负债会对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行为有所变化。如果公司的激励结构不合理, 甚至没有激励, 那么, 管理者的不作为也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 从而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并进而危及经济安全。

3. 金融稳定和金融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观点认为, 市场竞争越充分, 则银行的市场力量被削弱, 从而银行的利润降低, 进而导致银行的特许权的价值降低, 通过高风险的投资刺激银行增加收益, 这些导致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还引发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多种观点中, 有的观点认为将银行系统的力量集中可以起来, 从而增强银行利润, 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的观点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 通过增加银行贷款, 可以抑制银行的风险头寸;也有的观点仍未集中银行的力量可以分散风险, 而且对金融的监管也更加便利;还有的认为集中地银行力量可以让银行更好的应对流动性危机。上述这些观点都有其理论及实证支撑, 均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银行业的过度集中和力量的过于强大也会对金融的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 当银行里力量强大到足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时, 银行业基于本能的行业保护主义思想及利润之上的思想, 容易采取一些激进的金融策略, 从而导致风险的增大。如果银行的力量过于分散, 则监管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难度, 甚至导致大量的监管空白, 而这也是当前金融体系中不能够允许大量存在的。因此, 经济学界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银行的发展对于金融的稳定更加有利。

五、结论

金融系统十分的复杂, 金融结构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对金融结构的划分的标准可以得到一致的认可。从本文的论述来看, 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上的观点并不一致, 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论点。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在不断地完善, 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在过去的发展中, 我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的问题仍然是大量的存在的, 而这些存在的问题可能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 甚至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目前, 我国的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为主, 因此,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我国应当不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不断完善征信系统,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 从而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 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斯基著, 石宝峰、张慧卉译.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雨露, 马勇.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危机[J].金融评论, 2009, 2.

[3]朱孟楠, 蔡丛露.银行业结构性因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8.

[4]孙清, 李东.从经济危机到金融稳定相关理论发展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8, 10.

结构性金融 篇2

荆州是国家重要农业主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紧迫而艰巨,改革推进中,金融部门如何顺应和适应改革,相机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供给侧服务,是一项重大的实践课题,对此我们以荆州市为蓝本开展了调研。

一、荆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情况

(一)荆州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年末全市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万个。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比提高7个百分点。三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提升。2015 年荆州市粮食产量410.7 万吨,年均增长3.3%,实现“十二连增”;油料产量59.9万吨,年均增长1.8%;水产品产量136万吨,年均增长5.2%;生猪出栏493万头,年均增长2.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15 年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0亿元,较20增长1.89倍,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 年的1.1:1 上升为2.3:1。五是流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荆州市不仅打造了多市场、多功能的物流交易平台,还依托电商平台,实现了过百亿的销售额。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是立足政策支农,加强窗口指导。适时出台了《货币信贷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等,对金融部门做好支农工作予以窗口指导,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立足强农惠农,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近年来共创新开发出通用农贷产品38个,区域特色农贷产品达11 个。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了“银行+企业﹢农户”、“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有效模式。三是立足便农助农,优化金融生态。大力实施“三通”工程(自助银行“乡乡通”、电话银行“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编织了一张金融服务网络;在乡镇加强离行式自助终端布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主体数量多,但发育不成熟。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多,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足。2015 年底荆州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3家,居全省市州第一,但规模化不足,产值过10亿元的仅有14家;产业化链条不完善,像福娃集团这样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带动辐射影响强的企业基本是凤毛麟角。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除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规范外,其余三类均存在内部运行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内部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产权不清晰,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

(二)农业产品发展充分,但竞争力不强。一是产品特色不够。全市农产品除洪湖大闸蟹、监利洪湖再生稻、荆州鱼糕、福娃食品外,更多的是普通的大路货,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二是品牌多而不亮。全市农产品注册商品450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个,湖北著名商标56 个,但真正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匮乏。三是农业大而不强。 年荆州小龙虾产量占全省的`45.1%,占全国的30.6%,但未形成产业链;油料产量全国市州第一,但本地名牌远远不及金龙鱼、福临门等。四是化肥农药施用水平较高。2015 年荆州市化肥施用量为34.2万吨,农药使用量2.77万吨,相较耕种面积,其农药施用强度较大。

(三)适度规模推进快,但科技化程度低。全省第一家家庭农场诞生在荆州,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荆州挂牌,荆州的适度经营规模走在全省前列。但当前农业供给侧中科技化程度低:一是分散经营不利于科技推广。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的匮乏,阻碍了农业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三是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介的服务组织少、程度低。四是农产品加工设备的平均科技含量偏低,大多是初加工。

(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产业融合度弱。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村一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一方面,“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的程度化不高,带来原料品质把控较难;另一方面,加工后产品销售与现代流通嵌合度不深,价值实现难度大,导致产业链条难以前伸后延。二是三大产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的形式,真正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少。三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四是休闲与观光农业等延伸链条发展严重不足。

(五)农产品市场种类多,但现代流通滞后。一是流通主体以单个或合伙的农民为主,组织化程度低。二是流通技术落后,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三是流通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生产与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四是“互联网+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科技金融。一是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更规范、更明晰、更具有执行力的荆州绿色金融标准,实行有保有压、进退有序,向低碳、环保、绿色可循环领域倾斜。二是助力绿色公共品牌建设。围绕“荆州品牌提升计划”,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金融扶持,优中选优,集约耕地、技术、资金等,遵循绿色生态标准,全力打造、擦亮荆州农产品绿色品牌。三是围绕农业经营体系,加大科技金融扶持。支持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新型环保地膜、低毒农药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农业科研、新品种培育、科学种养、节能灌溉、科学施肥(药)、精深加工等科技服务中介予以支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适应农村产业融合趋势,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一是完善和发展农业产业体系。金融部门要同政府主管部门一道,整合财政、信贷资源,优中选优,遴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产业链上游农户提供全方位生产服务、为下游做好农超和市场对接等批量化、集中式服务,构建产业利益共同体。二是做好对农产品流通服务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物流效率。三是加强金融市场建设。调整、巩固间接融资,与政府部门一道引导、培育企业特别是骨干核心企业的市场融资意识和技能,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债券票据直接债权融资等,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适应农产品流通需要,大力发展“O2O”金融。坚持O2O双线推进。从线上看:一是加强农业电商平台服务,二是支持“淘宝·荆州馆”和“村淘计划”建设,三是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从线下看:一是加大对区域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的支持,二是扶持区域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三是加大现代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投资。

(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普惠共享金融。一是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坚持深化改革与发展新型金融主体并重,让更多适应农村经济主体发展新需求的金融主体在农村落地生根;探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内部资金互助试点。二是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打造物理网点、金融便利店、离行式自助银行、“惠农通”和移动金融“五位一体”服务网络。三是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金消保工作。培育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四是健全金融信用信息体系。积极引进第三方评级机构,争取政府出资,对新型主体等开展资信评级,推进信用培育和信用建设,破解融资难题。

结构性金融 篇3

关 键 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6)04-0023-08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its research on the data samples of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from 1994 to 2013 and PVAR model,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am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by utilizing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exists i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is not balan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otal financial volume structure is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financing structure is also a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 In the long run, total financial volume’s contribution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more th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s contribution to total finance volume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s contribution to financing structure is more than financing structur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结构性金融 篇4

当前,财政金融协调已经形成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初步形成了具有示范性、复制性、推广性的案例和模式。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需要财政金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突破。

第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从财政政策来说,减税和赤字政策并举已势成必然。 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的助力和市场的动力,所以,减税应立足于改善市场总体环境,激化微观主体的投资和创新创业热情。 需要金融政策在降低融资成本、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给予更有力的支撑。 而赤字率适度提高,将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和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同时要避免政府融资对企业融资的“挤出”。 这些也都需要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更加有效的配合,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在金融领域,财政将积极采取措施,主动作为,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在支持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体系等方面形成合力。

第二,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既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又要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形成持续增长的动力。 从财政来看,核心是要形成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的体制机制。 为此,在不良资产处置、人员安置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既保持社会稳定,又激活存量资源,消除僵尸企业。 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正税清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适度降低社会保险费。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技术、产品创新。 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在财政政策发力的同时,金融政策也需要协同作用。 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活动的资本市场体系。 创造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环境,支持市场竞争和金融创新。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推进股债结合投融资方式的发展。 支持PPP项目和政府引导基金,增强政府的投资引导能力。

结构性金融 篇5

3.1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保障与引导作用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力度,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一方面,确保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推动生物育种、生态环保、农机装备、智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水源、空气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从国家层面出台耕地休养生息保护机制,推行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模式,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耕地的修养生息,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田防护林、病虫害的防治、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中低产田改造等农村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这些领域,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发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首先,进一步加大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力度,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财政补贴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提升土壤有机质的补贴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一方面,加大对生产生物有机肥料企业的补贴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养殖废料,加大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绿色生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改良农村生态环境的补贴力度,尤其对追求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和谐、敢于创新的“新农人”应加大补贴力度。另外,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对农民给予直接的差价补贴,既可以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政策性金融既有商业性金融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又有政府投资注重公益性、基础性的优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和推动[5]。政策性金融侧重于应用性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投资,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开发银行侧重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及重大农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粮棉油收储信贷服务,应尽快适应农产品收储体制改革,从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收购转向重点支持市场化主体收购,支持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发展、农机租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保型农业等新兴领域。还要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服务,以现有的粮棉油收购企业为核心群体,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上下游的农户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另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建立项目科学规划、评估、筛选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准确性,进而提高农业项目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5]。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与推动作用,还须要进一步提升政策性银行自身的综合实力,一方面须要不断完善政策性银行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另一方面须要不断完善政策性银行内部风险防控机制。

3.3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作用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投入的资金巨大,在增加财政投入、政策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须进一步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商业性金融侧重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的发展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提供金融支持。

商业性金融应重点支持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并加大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商业性金融应围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生态环保农业的发展。商业性金融还应积极开发担保方式更多样、期限更灵活、额度多样化、利率更优惠、保险与信贷相结合等更具灵活性的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普通农户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需求。须要通过发放“农村创业贷款”等多种措施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毕业的学生、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内容,并大力发展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更好地为农业产业链上的相关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商业性金融还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增设ATM机、助农取款点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商业性金融还要在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互联网金融还可以提供一些新的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能够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精准地匹配资金需求,尤其是以P2P、众筹为代表的模式能够实现金融资产和人们需求之间的优质匹配、精准匹配[9],可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满足方式,也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更好地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作用,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元化的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同时,还可以通过采取差别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支农再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更好地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服务。

3.4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转移农业风险的制度安排,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不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面临较突出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为有效分散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普通农户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须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及所面临风险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為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如适当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比例、提高保险金额,有利于提高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其次,鼓励和引导财产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农业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业巨灾保险等农业保险新产品,增加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更好地分散和转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各项风险,提高农民应对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的能力。最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农业保险。通过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长赋.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5):4-7.

[2]郑风田.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四大亮点[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6-29.

[3]江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4]杨建利,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613-620.

[5]郭永田. 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6):40-46.

[6]谭铁安.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农资发展[J]. 农药市场信息,2016(7):32-34.

[7]魏国强. 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种业导刊,2016(4):5-8.

[8]于法稳. 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 企业经济,2016(4):22-25.

结构性金融 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  供给侧  改革  研究

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供给侧发力,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切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动力,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与支撑作用,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引言

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个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通过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在经济学上属于需求侧管理。而供给侧管理重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投资、消费、出口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出发的,便于宏观调控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节,而供给侧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更加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

从经济学流派看,凯恩期学派从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采取扩大需求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学派则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而我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供给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二、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保山市金融业以支持“三去一降一补”为切入点,通过营造稳健的货币金融环境、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有效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支持地方产业去产能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化化信贷结构,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建设、重点行业、重点工程等行业和领域信贷支持为切入点,持续加大了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有效化解了地方经济产能过剩,支持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持续增强。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农产品加工贷款余额16.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28亿元,增长1.79%;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余额13.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4亿元,增长16.51%;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余额5.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2亿元,增长31.64%。二是工业园区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加大。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对重点工业园区的企业贷款余额达40.05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2.22亿元,园区建设贷款余额达86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9100万元。三是重点行业和重大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有所突破。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采矿业贷款余额7.09亿元,比年初减少1376万元,下降1.9%,占全市贷款余额1.24%;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贷款余额14.69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2.58%;制造业贷款余额31.8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5.59%。电力、燃气及能源行业贷款余额61.9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10.87%。在重点工程的信贷支持方面,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金融机构投放于重点工程项目的中长期贷款余额236.9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1.58%。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余额208.3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6.57%。

(二)合理引导住房信贷市场健康发展,支持房地产去库存

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以支持房地产去库存为切入点,准确把握房地产信贷政策导向,严格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在抑制房地产投机、支持合理购房需求的基础上,加大了保障性住房需求和农民工及城市外来人口新增购房需求,积极落实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合理引导住房信贷市场健康发展,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发挥出了金融支持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强。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13.66亿元,较上报末增加0.33亿元,增长2.47%,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占房产开发贷款的比重达66.44%,较上年末提高了3.71个百分点,占比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保山市金融机构在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信贷支持的基础上,对部分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保障性住房提供了有力支持。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个人购买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739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7万元,增长2.3%。二是居民购房的信贷支持有所增强。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个人购房贷款余额68.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3亿元,增长6.5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3.8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3亿元,增长8.11%。同时,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了农民进城购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如:农行针对农民进城购房的实际,推出了农民安家贷金融服产品,已为农民进城购房发放贷款893万元,有效支持了农民进城购房。

(三)加大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以支持经济领域的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通过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扶贫开发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弥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出了支持与保障作用。一是信贷支农力度持续加大。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涉农贷款余额达320.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亿元,增长19.36%。其中:农村企业贷款余额129.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4亿元,增长31.8%;城市企业涉农贷款余额65.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63亿元,增长34.37%。全市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56.28%,占比较高。二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有效支持小微企业,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在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出了小企业网贷通、小企业经营物业贷款、标准产房及商用房按揭贷款、联保贷款、房产商务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2016年上半年,保山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8.59亿元,占所有企业贷款的比重达33.11%。三是金融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在推进供结侧结构改革过程中,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以支持扶贫工程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工程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发挥了金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弥补经济发展短板的作用。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已投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23亿元,共启动开工的搬迁安置点67个;共兑付农户补助资金逾8483.05万元。向17665户群众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贷款近7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82.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49亿元,增长42.49%;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5.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56亿元,增长85.22%;从贷款的具体的投向看,主要用于支持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等建设项目。

(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支持政府融资去杠杆

近几年来,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缓解融资去杠杆的矛盾,保山市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一是积极争取省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今年以来,云南省级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保山市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2016年上半年,保山省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84.17亿元(含棚户区改造),比年初增加75.86亿元,增长70.04%。从贷款投向看,省级金融机构对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电力行业等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重点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较大。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省级金融机构棚户区改造贷款余额达118.31亿元;地下综合管网建设项目贷款余额达15亿元;电力公司、槟榔江水电开发、苏帕河水电开发等电力行业贷款余额达18.68亿元。二是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今年以来,保山市根据全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的需求实际,将PPP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手段,及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水务、市政、农业等重点领域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及时建立保山市人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三年滚动储备库(2016~2018年),储备了市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等8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316亿元。目前,部分项目建设已取得了突破,今年6月30日,保山市与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签订了《保山市东南过境绕城高速公路PPP项目投资协议》,成为了保山市首个采用PPP模式建设的项目。同时,保山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已完成SPV公司组建工作,并纳入省财政厅PPP示范项目。

(五)优化企业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

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山市各极金融机构分别从信贷政策、贷款利率等方面对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同时,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式,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有效降低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自2015年以来,随着央行连续5次下调贷款利率,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压力,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在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贷款利率下调政策,切实缓解企业的信贷融资成本。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企业贷款余额达297.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65亿元,增长1.93%,企业贷款占全市贷款的比重达52.26%,较上年末上升了1.68个百分点。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4%,同比降低1.01个百分点。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山市积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引入上海世喻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叁方肆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保山市国资公司四家企业联合组建云南滇西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了“保山产业基金”,募集基金规模为30亿元,采取股权、债权等有偿权益类方式对全市的重点产业提供基金支持,这将极大缓解重点产业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保山市金融业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充分发挥出了引导与支撑作用,有力支持了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其在支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有所减弱

今年以来,保山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信贷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有待进一步增强。截止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569.22亿元,比年初增长3.33%,较上月回落了0.8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了5.74个百分点;贷款同比增长15.07%,较上月回落了2.5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了1.57个百分点;贷款环比减少4.59亿元,下降0.8%。从贷款减少的原因看,主要是签约项目落实率低、成熟度不高、企业偿还贷款以及政府债券置换等因素对贷款增速的放缓产生了一定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与保障作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压力较大

现阶段,保山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压力,这在短期内会给全市的金融运行带来影响,加大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特别在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下,会使房地产贷款风险暴露,其房地产行业风险有可能会向金融体系传导。同时,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债务风险、部分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盈利水平下降,不能按时偿还贷款,企业违约率有所上升,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这将对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形成一定的压力。2016年上半年,保山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19亿元,比年初减少1.02亿元,不良率2.14%,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但这仅只是有的银行不良贷款转让和核销,随着显性和隐性违约事件的不断出现,不良贷款可能出现反弹,信贷风险防控压力较大。从

(三)金融机构传统的业务经营及盈利模式将受到影响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在引导资源配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将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而市场作用的发挥将对金融机构传统的业务经营及盈利带来价格、风险、结构三方面的挑战。在价格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的波动将与市场的变动有直接的关系,在短期内,利差将不断缩窄,这对金融机构依靠贷款利息收入实现盈利的业务模式受到了影响。在风险方面,利率的波动将会对地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影响,对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结构方面,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拓宽,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将主要以市场为主导,这必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模式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金融需求也将由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向高收益的新兴产业转化。特别是在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要求下,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也必将随之调整。

四、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目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金融能够对市场资源起到配置作用,并优化资金市场结构,这将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支撑与保障作用,同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有利于金融业的转型与发展。

(一)加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力度

目前,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贷款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金融机构在保持货币信贷稳定适宜增长的基础上,要从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业务优势出发,结合供结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优化信贷资金的投向结构,加大对新能源、大数据技术、物流业、生态农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创新信贷服务产品,建立与健全与投资、担保、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设备更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市场融资体系

目前,金融机构可通过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来防范和化解可能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产生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产能、去杠杆的趋势,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对传统的制造业、房地产业有采矿业企业不能强制压缩贷款规模和抽贷,而是应针对传统行业有一定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的实际,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拓宽融资渠道,选择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从而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防范和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切实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率。金融机构应创新融资方式,有效利用动产抵押方式,通过将有市场企业的存货纳入动产抵押物范围,帮助企业盘活存货,降低因存货增加而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金融机构也可以针对传统行业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流动性差且变现困难的资产,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企业现有的存量资产和金融机构的信贷存量资金,提高经营性资产的流动性, 从而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突破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融资瓶颈。

(三)提高金融机构的全要素生产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业务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改变过去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主动服务实体经济,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以及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方式,积极探索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条线型矩阵式经营管理组织模式,促使金融机构业务向融智、互联网、顾问等新兴金融业态转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充分释放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立民.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北京:金融时报,2016.3.

[2]宗良.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助力供给侧改革.北京:金融时报,2016.8.

[3]王一鸣等.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人民日报,2016.3.

结构性金融 篇7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热点分析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很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农村金融区域性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管理机制, 推动农村金融向金融服务方向转变, 实现多元化金融发展渠道, 推动农村金融的快速协调发展。从农村金融模式的发展情况看, 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不能采取一个模式, 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 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金融措施, 形成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全面提升不同金融组织体系对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水平, 稳妥推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实现其全方位的管理, 为农村金融组织架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要不断培育形式多样的小额信贷组织, 要对农村金融的竞争机制进行研究, 避免产生各种垄断行为, 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要不断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 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金融体制, 为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提供重要的融资支持。从农村金融实践角度看, 农村存在丰富的金融市场, 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 不断规范农村金融操作, 全面发挥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要积极推动邮政储蓄体制改革, 全面提升不同金融主体在不同金融管理中的作用, 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管理水平, 为农村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热点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制度改革需要在金融风险的引导下全面推进, 不断实现农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 全面保障存款者的合法权益, 需要从试点开始, 构建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提高农村金融向风险可控方向转变。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可以对农村金融进行全面的优化, 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建设, 对存款保险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 形成有效的金融管理和金融组织模式。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热点分析

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 通过积极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金融资金的运行水平, 为农村金融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金融资金管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金融资金管理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制度体系建设, 确保各种农村金融资金不外流, 为农村信贷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农村金融资金要为农村金融发展服务, 通过立法途径对农村基层商业银行进行管理, 从而能够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利差补贴, 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支农惠农的积极性,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在具体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需要对涉农贷款进行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 通过有效的税收减免政策, 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在合作的过程中, 要实施少缴存款准备金政策, 积极稳妥的实现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改革。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加灵活多样的呆账吊销政策, 从资金控制和管理出发, 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管理水平, 为农村金融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多样化农业保险热点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农村金融改革需要不断完善农村保险体系, 通过对农村保险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研究, 不断创新农村保险种类, 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开展多样化农业保险,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由于我国农业处于整个产业的弱势状态, 农民也是弱势群体, 因此要通过有效金融保险制度建设, 解决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农业商业保险的建设, 可以对农村金融的基本制度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 积极稳妥实现农村的财政补贴,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为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在农业保险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为主, 积极稳妥的实现农村金融创新。通过对农村金融保险制度的优化,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的能力, 为农村保险管理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担保机构建设热点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农村金融改革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担保机构, 逐步完善担保法律制度, 解决“三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融资担保问题。农村金融担保机构建设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 提高农村金融的担保管理水平。通过农户的自愿互助担保, 实现对多渠道资金的有效管理。要针对农村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 主要通过担保制度建设, 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解决民间贷款无抵押的难题, 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设热点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需要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积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 从深度和广度出发支持农村建设, 为农村金融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分别为信贷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农村金融服务管理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管理机制, 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对农村金融进行有效的借贷管理, 保证农村金融债券市场的全面发展。农村金融资产市场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要从多方面营造农村金融的服务管理环境。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出发, 积极稳妥推进金融资本的创新, 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要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 为农村金融结算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对结算情况进行分析, 确保农村金融结算管理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推动农村金融的全面协调管理, 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结算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电子化结算模式的分析, 可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要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为信贷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消费市场是庞大的, 要从消费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 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金融风险控制, 提高农村金融的综合运行和发展水平。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与农村金融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消除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实现农村金融的全方位控制管理, 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 推动农村金融全面协调发展。在农村金融热点研究的过程中, 需要从保险机制、组织机构、金融服务、担保抵押方面采取措施, 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热点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永刚, 张茜.基于DEA方法的农村金融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 2015 (1) .

[2]闫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 2015 (2) .

[3]杨成章.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15 (1) .

[4]陈元澈, 曹玲.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 2015 (2) .

金融结构的发展启示我们 篇8

任何一种机制或制度的设计实质上都是为了解决激励问题,金融结构的设计说到底也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研究证明,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具有相关性,好的金融结构可促进经济增长,差的金融结构会抑制经济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利用内生外部性模型分析复杂的制度设计时,发现制度安排中有激励强度与各种活动激励平衡度的两难冲突,有效折衷一般会以牺牲一定的激励强度以达到各种活动中激励的平衡,也就是说,最强的激励不一定是最优的。为了解决两难冲突问题,平衡的激励机制要结合一定的排他条款才能有效折衷两难冲突。因此,内生于实体经济的金融结构,虽是最强的激励机制,但不一定是最优的,最优的金融结构应是平衡的金融体系和排他条款的结合体。基于此,金融结构的发展,应当是集成功能和法律的金融结构演变模式,该模式认为金融结构的形成集成了金融体系的功能观和法律论。一国最优的金融结构不能完全内生于实体经济的特征,应形成一种平衡的金融机制,在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相应功能的同时,要通过法律体系设计排他条款,从而形成有效折衷的结构体系。

金融结构发展的动因

金融结构的功能决定论和法律决定论是金融结构演变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人们经常把它们割裂开来,独立地用来分析金融结构的形成。功能决定论认为,虽然金融结构的构成及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其基本功能变化却很微小。从长期趋势看,金融服务正不断从金融中介机构向金融市场转移,即“非中介化”。相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形式而言,金融功能具有相对稳定性。与功能决定论的观点不同,法律决定论认为,一国金融结构的形成是由法律模式决定的。法律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相对权力分配,从而对金融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他们通过对民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之间金融结构的比较,发现民法系的国家由于对投资者的保护不力、资本市场不发达,形成了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而普通法系国家由于优先考虑保护私有财产,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较高,股东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此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虽然金融结构的功能决定论和法律决定论对金融结构的形成原因认识不同,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即都承认金融结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的。广义的金融结构,涉及金融体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金融中介、金融工具的相对比例,例如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相对地位,外资银行占国内银行市场中的相对份额,国有银行与私人银行在信贷市场中的相对规模等。金融功能决定论和法律决定论从各自的视角都可合理解释目前金融结构的形成。但是金融功能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相同的经济体,却存在不同的金融结构这一问题;法律决定论不能解释在同样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为什么存在不同的金融结构。因此,单一的理论不能分析金融结构的形成。金融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适合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应结合金融功能决定论和法律决定论来分析金融结构的演变模式。

我国金融结构演变模式分析

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是通过金融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方向的变化来实现的,并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一种金融结构的指标都会发生改变,金融结构相应也会发生改变,即便是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其金融结构也并不完全一样,甚至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金融结构也不相同。尽管各国金融结构存在着差异,金融发展程度不同,但金融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即金融相关比率逐渐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呈上升势头,而且银行系统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我国的金融结构与大部分转型国家的金融结构相似,一方面银行业在金融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业内部高度集中,银行存在大量的坏账,业务与政府联系密切,资本市场脆弱;另一方面,在金融结构的形成中,政府起了很大的作用,金融结构的形成与制度背景密不可分。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金融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9年。此时的金融结构呈现出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内源融资占主导地位,外源融资只起补充作用;外源融资形式单一,只有唯一的国家银行融资;典型的封闭型金融。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2000年左右。此时的金融结构呈现出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过渡特征。1979年以来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单一的金融结构,使金融结构出现了三大变化:从内源融资主导型转向外源融资主导型;外源融资方式从单一的国家银行融资转为以国家银行融资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从封闭型金融逐渐趋向开放型金融。第三阶段是2000年左右至今。此时的金融结构呈现出金融发展的中期阶段,并具有从中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特征:金融资产总量大幅度上升,金融相关比率逐年提高,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多,金融组织结构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市场体系在不断探索和规范化管理中日趋完善。

对我国金融结构发展的启示

技术特质与金融结构选择 篇9

目前对一国金融制度的分类一般有银行 (中介) 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银行导向型的金融结构和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结构各自有其优缺点, 下面对之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 银行 (中介) 导向型的金融制度

支持金融制度采用银行 (中介) 导向型的人认为银行导向型制度有以下优点: (1) 能获取企业和经理人的信息因而可以改进资本配置和公司治理的情况。 (2) 能处理跨部门跨期的流动风险, 从而可以增进投资效率加速经济增长。 (3) 能够动员资本以获取经济体的规模效益的收益。 (4) 银行可以看作是协调后的投资者的联盟, 因此在监督企业和减少贷款后的道德风险上比分散的市场表现要好。总而言之, 银行 (中介) 型金融制度的支持者认为, 在金融中介的活动没有受到过度限制的情况下, 银行能够获得处理大量信息的规模收益、通过有效监管减轻道德风险、与企业形成紧密的长期关系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对于银行 (中介) 导向型金融制度的批评则是:强势的银行会妨碍创新, 因为银行会抽取信息租金并且用紧密的银企关系庇护在位企业免受竞争的挑战。另外, 强势的缺乏管制的银行会与企业经理人串谋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从而损害公司治理的情况。

(二) 市场导向型的金融制度

支持金融制度市场导向型的人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制度有以下优点: (1) 能给研发型企业带来更大的激励, 因为研发型企业能在更广阔和具有流动性的市场上交易自己的研发成果, 获取收益。 (2) 由于能更加容易的将管理层的薪金与企业的经济绩效联系起来, 所以能够改善公司治理的情况。 (3) 能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总而言之, 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在加总分散的信息并将之有效的传递给投资者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对企业的融资和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市场能够减少银行 (中介) 内生的低效率,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市场导向型金融制度的反对意见则是:发达的市场会迅速的泄露给大众信息, 这就减少了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激励。而银行 (中介) 减轻了这一问题, 因为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长期的关系, 银行不会立即在市场上公开泄露信息。高流动性的市场产生了一种短视的投资氛围, 在高流动性的市场上, 投资者能低成本的出售他们持有的股份, 所以他们更加缺乏激励去实施严格的公司控制 (亦即他们倾向于用脚投票) 。另外, 强势的银行能够比原子型的市场更有力的要求企业偿还债务, 特别是在合约执行效果差的国家。如果没有强势的银行强制企业偿还债务, 外部投资者将不愿意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三) 金融制度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 (2001) 曾说明:现有的关于市场导向型和银行导向型金融系统的比较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它们关注人均GDP水平类似的少数国家和地区, 而那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类似的长期增长率。所以, 如果有人同意将德国和日本称为银行导向型, 而将英国和美国称为市场导向型, 那么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非常类似的长期增长率, 自然得出的结果是金融结构不起太大的作用。

不同的金融制度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然是不同的, 不同经济特质之上加诸不同的资金调配机制, 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对此, 林毅夫有详细的论述: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禀赋结构, 这决定了其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是不同的, 而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风险特性、融资需求和信息特征。因此,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对于寻求一国需求合适的发展路径而言, 必然要在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的金融制度之间做出有偏向性的选择。

在金融制度选择的讨论里一些人提出其他的解释因素, 认为应该在超越经济的市场与中介的更加广阔的范围去寻找解释, 其中比较有代表的一种观点就是强调法律在影响一国金融制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文认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其他因素会对经济生活也产生影响, 但是造成经济现象呈现出它当前面貌, 必然有直接和本质的经济原因。正如林毅夫所言, 一个国家存在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会制约或是促进金融结构随着实体经济发展而演变的具体过程, 但不会根本改变这种趋势。所以要寻找一国合适的金融制度安排, 正确有效的方式是从本国的实体经济因素中去探求。

二、我国的金融制度选择及其存在问题

(一) 我国银行 (中介) 主导的金融制度

我国是银行 (中介) 主导的金融体系。当初形成这一体系是国家为了满足动员储蓄, 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维持这一体系除了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没有改变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通过国有银行集合社会金融资源以支付改革成本。对此, 张杰有过明确的表述:在二重结构中, 金融制度安排可以完全按照国家的偏好产生或废止, 扩张或收缩。其功用也有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让位于聚集与控制金融资源, 以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国家所偏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家租金的最大化目标。

我国采用这样的金融制度安排, 及政府集中社会资金并由政府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 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 在二重结构中, 整个社会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获益机会分布结构。获益机会主要集中分布于社会的上层结构和可在短期内投机获利的行业, 而其他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至为关键的产业则因不存在产权保护机制与缺乏稳定的收益预期而很少具有长期的获益机会。因此在私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确立之前, 政府承担起主导经济增长的任务是合理的, 这也就必然要求确立一套符合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金融制度安排。

(二) 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金融制度安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构成实体经济的各因素的变化, 我国的金融制度也出现了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1. 我国金融部门对外开放力度较大, 对内开放程度偏低, 内外开放不协调。

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方面仍有严格的管制, 新设金融机构尽管法律没有限制, 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对于外资金融进入我国金融部门, 我国政府持欢迎的态度, 甚至国有四大银行上市还有必须引入外资战略投资人的规定;而对于我国的民营资本, 要进入金融部门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只能在改组陷入困境的城乡信用社时入股, 或者花费巨大的代价在证券二级市场购买上市金融机构的股票。

2. 行政干预的现象任然比较突出, 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过于紧密。

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督的同时往往还承担了扶植本行业发展的职责。监管部门往往会放松监管, 迁就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 容忍市场风险的过度积聚。

上述问题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最大隐患就是金融风险的不断积聚。由于我国金融部门对内开放程度过低, 不仅造成了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极大的压缩了民间资本的扩张空间, 政府主导了经济活动, 所以经济整体的风险也将由政府来承担。另外, 由于市场上只存在少数几家国有大银行, 政府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各种显性和隐形的担保, 使得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倾向于高风险作业。在最初, 政府能容忍这种双重风险机制, 是因为制度实行之初, 由于经济环境比较简单, 整体经济的风险存量是很小的, 且在当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极为迫切的任务。

三、技术风险与金融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也是一个经济微观基础快速重构的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累积的风险在目前需要有排解的考虑, 变化之后更为复杂的微观基础 (个人, 机构) 也需要有新的风险安排的考虑。因此, 下文将从化解我国历史积累的风险与应对新的社会风险偏好的角度来分析该如何选择的金融制度安排。

(一) 不同金融制度下的风险分担

在风险分担上, 金融市场具有横截面风险的分担优势, 而中介化体系的代际风险平滑的优势。

在美国和英国, 家庭持有价格随行就市 (market-to-market) 的证券, 而德国和日本的金融系统更多地依赖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家庭持有金融机构的固定债券 (fixed claims) 。结果, 这些国家的重要区别在于家庭持有的资产受市场价值变化所引致的风险程度不同。

金融制度中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于:中介通过能够通过跨期平滑能消除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了保险, 否则投资者将被迫以不利的价格变现资产。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的, 因此需要声明周期长的机构提供风险分担。

从风险分担的角度来说, 在金融制度上不是非市场即中介的对立关系, 而是两者互补的关系。如果没有中介, 参与的信息障碍会阻碍投资人从新市场获利, 而且市场本身也会不能生存;同时, 金融市场降低了中介及其客户的成本, 使得与以前相比, 它们能更有效地进行风险套利。而我国未来的金融制度选择, 实质在分析我国经济风险的类型和性质的基础上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相对低位做一个逐步的调整。

(二) 技术风险与金融制度创新

良好的金融制度必须要能支持发展中的技术进步与升级转换的过程, 因此, 为寻求合适的金融制度, 需要分析在我国未来技术演进路径上的可能风险, 以有效化解和应对这种风险作为判断合适金融制度的标准。

有学者将我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以来的机制归纳为“低价工业化”增长模式和“干中学”的微观机制。其中的干中学就是指我国在技术上走的是一种模仿的路线, 微观上低成本的规模扩张造成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先行企业冒风险进行尝试, 后行企业在市场建立起来后则乘机搭便车跟进, 由于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扩展的速度快, 整体技术水平低, 这条技术模仿机制存续了下来。然而技术上的模仿容易造成和形成过度引进和过度竞争, 因为没有技术门槛, 有资金者都可以进入。如果政府对所有行业都无限制, 则技术引进的范围较大, 企业的选择面大, 不易形成过度引进;而若政府对一些行业有限制时, 企业的选择面小, 易形成某些非限制行业过度引进, 在中国就是这种情况。如果在市场上出现了过度竞争格局, 企业则别无选择, 在无能力进一步提高技术时只能去拼成本, 这就是目前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的原因。

由此可见, 中国企业技术落后的原因在于企业拥塞的传统行业, 而企业停留在传统行业的原因则是高利润行业目前还被政府所垄断。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目前被政府控制利润较高的领域, 例如电信、金融、供电、教育、医疗、娱乐和城市基础设施, 我国企业未来的技术进步也主要是发生在这些领域。也就是说我国未来依然处在一个开放与追赶的路径上, 只是在扩大了的产业范围内进行一个赶上世界技术水平的过程, 而不是处在一个技术完全创新的阶段。

因此, 我国未来的金融制度依然应该选择银行 (中介) 导向型, 这一趋势只有在我国的技术水平达到世界技术边界之后才会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Franklin-Allen, Douglas-gale.比较金融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林毅夫.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 2009.

〔4〕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5〕夏斌.创新金融体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6〕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J〕.经济研究, 2008.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篇10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农村资金的融通。它是以资金为实体, 信用为手段, 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农村资金运动、存款的吸收与支取、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

我国农村金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农村金融的涉及面广, 它不仅涉及农业, 同时也涉及农村工商业;二是农村金融的稳定性差, 这主要是由农业的弱质性造成的;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困难。农村金融的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它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增长,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对市场经济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 我国农村金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格局, 同时, 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金融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实际上, 金融业发展“二元化”现象在不断加剧, 农村金融信贷供给明显不足, 对“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所谓市场结构, 是指决定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 主要包括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进入条件及纵向一体化程度等。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卖者集团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非正式金融组织。非正式金融组织是指游离于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机构, 非正式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即非正式金融。邮政储汇局2006年9月起才开始向农村发放小额贷款。另外三类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指2009年末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后, 按有关规定设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买者集团主要包括农户、农村产业。

1、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度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 它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 少数前几位较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 集中度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市场的竞争状态变化, 反映一个产业内企业的分布状况以及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市场集中度越高, 说明少数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 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较高, 而且在2003~2005年, 集中度CR3分别是62.74%、64.87%、6812%, 有逐步提高的倾向。市场结构的分类主要有完全竞争型、不完全竞争型、寡占型以及完全垄断型,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类型整体来看是寡占型市场。

当然, 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 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金融机构的密度就明显较大, 除了农村信用社, 还有各大商业银行仍在各个村镇驻扎, 它们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方面都存在着竞争;而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在乡镇一级, 正规金融市场中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 其他各大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撤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2、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壁垒。

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壁垒是指阻止新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因素或障碍, 即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现有金融机构而不利于潜在金融机构进入的各种因素之和。金融市场准入壁垒中包括注册资本限制、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等经济壁垒以及政策法规限制等非经济壁垒。发达国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经济壁垒, 而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主要表现为政策性壁垒。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壁垒主要为政策性壁垒, 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出村镇, 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又限制民间金融的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 并直接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竞争力不足, 农民、农户、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贷款难的局面。

3、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单一。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信贷业务, 由于农村金融面临需求分散、信息和交易成本高、周期长、季节性强等挑战, 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提供证券与保险等服务。

三、形成高度集中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原因

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 带来现在生活方式、制度、道德标准的改变, 从而使得乡土社会的信用无法适用于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于是就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进而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失和不完全。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也很难对信贷风险和借款者信用进行评估, 贷款的回收遭遇困境, 因此资金的放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性的小农生产。农村金融市场是个分散的、小额的、个性化的市场, 而不是集中的、大额的、共性化的市场。商业银行集中化的机构和管理适应不了农村大量的小额贷款, 所得的收益与所耗费的成本相比, 结果往往是无利可图, 所以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已经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 作为贷款人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

四、如何解决这种困境

1、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壁垒。

政府对农村金融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正在逐步放松。银监会自2006年以来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 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在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支持配合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较好, 风险可控, 在试点地区农村资金实现了部分回流,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加强, 农村金融服务也得到了积极改善。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信息, 截至2009年6月末, 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 从机构类型看, 村镇银行100家, 贷款公司7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1家;从经营情况看, 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 存款余额131亿元, 贷款余额98亿元,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 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 并且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 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达4, 074万元。很多省份都抓住了这个契机,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活动,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环境, 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放开和规范民间金融。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系统性负投资”的现象, 即当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储蓄, 城市以及国有企业部门而不是回馈农村经济的现象。农村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都在增长, 而吸收存款的幅度明显比发放贷款的幅度大, 信贷供给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和农村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 由于信贷供给的不足, 农民似乎更倾向于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据统计, 1984~1990年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平均每年以大约19%的速度增长, 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主体。但是, 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 民间借贷得不到正式金融机构的支持。

由于民间信贷存在着随意性, 更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它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利率的上涨, 从而可能会使农村金融体系发生紊乱。政府开放信贷市场, 但要尽快制定放贷人条例, 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 更有利于对民间金融的监督管理。比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3、建立信用体系, 鼓励创新。

依托法律, 可以由政府与银行共同参与创建新型农村金融信用系统。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率。勇于创新, 寻找新的贷款担保方式, 发展农业期货等衍生产品与农业保险等服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此外, 还要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 推进金融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摘要:本文首先解释农村金融的定义, 然后通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和准入壁垒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进行剖析, 而且分析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集中度,准入壁垒

参考文献

[1]崔红.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集中度分析[J].当代经济, 2008.4 (上) .

[2]郝耀东.农村金融现状与发展的经济法解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3.

[3]干春晖等.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7.

结构性金融 篇11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

我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抑制在发展初期可更好集中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促经济全面增长,不过此种经济增长效率低、质量更低,对产业机构完善不利,需引起重视,弄清金融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一、金融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1.金融结构的融资结构又包括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直接影响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及效率。而我国企业内源融资均偏少,外源融资又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那么获取贷款的能力与便利程度则变成一个产业获取资金支持的关键性条件。在银行信贷市场上,银行贷不贷款或贷给谁、贷款利率水平等均影响到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分布,也就影響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及调整。外源融资中资本市场重组功能更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金融结构业务结构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资金流向与流量结构,最终影响到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及产业间资金存量结构。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的数量也就直接决定了对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金融资渠道的数量,不过业务结构内不同业务彼此间相对规模对产业间资金存量的形成有一定的制约性。

3.金融结构的开放结构对我国金融产业内部结构及实体经济部门对应产业发展也会带来相应的影响。但对外资金融机构最先进军的业务领域而言,会让与这些领域有关的产业更早的获取较充分的金融服务,最终刺激相应企业、行业的全面发展。

二、金融结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途径分析

1.证券市场渠道

证券股票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创新的第二方面潜在社会经济效应为经济利益、经济资源二者的潜在再分配效应。此种已存在的利益格局再调整效应主要展现为,拥有上市资格的企业即拥有股权或债券再融资,取得募集资金后,上市公司即可对现有业务进行追加投资,或是对新业务展开多元化投资,或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完成跳跃式扩张,最终取得先发优势。

证券市场利用高新技术农业产业的股份制改造,从政策上优先发行上市股票,为高新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企业产业化经营与大力发展注入新资金,或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让其成为若干主业突出的重点龙头企业,变成调整产业结构、促产业转型升级的依托。此外,部分具备改造前景的上市公司,证券市场也对其实施在配股与增发新股上的政策倾斜,更好解决传统工业上市公司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等问题,全面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结构升级。

部分高科技企业融资与发展问题,伴随证券市场结构变化,将会在主办市场全面发展的同时促创业板市场全面发展,但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条件差异较大,主要为:

主板市场拟上市条件:(1)在股本规模方面:发行前公司股本总额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行股份约为公司股份总额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达4亿元以上,公开发行股份比例超过10%;(2)在净利润要求方面: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值均为正数,且累计约超出3000万元;(3)营业收入: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出人民币3亿元;还包括净资产要求与其它要求。

创业板市场拟上市条件:(1)股本规模方面:公司创业板发行后股本总额超过3000万元;(2)净利润要求方面:持续两年盈利,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或一年盈利净利润不低于500万元;(3)营业收入方面:近一年营业收入超出5000万元;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超过30%;还包括净资产要求与其它要求。

2.民间资本市场渠道

为除去国有经济及外资经济投资外的投资对我国产业机构升级带来的影响。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中小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均为政府资本投入,数额较小的风险资本供给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但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也则能较为的解决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局限问题,在风险及收益二者正确权衡中,民间资本能够更好的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现今国家政府办法了全面扶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项目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方式、风险资金筹集等多方面展开了相应的实践与摸索,技术、资本、产权市场均有所发展,更利于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民间资本的进入,更利于各类竞争机制进入企业,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此种做法更有必要。

除以上所述的两种外,金融结构也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的信贷资金投向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今后我们应重点研究可促我国金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方针政策,进而完善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企业,为产业机构升级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产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又带动金融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唐明娟.金融结构与产业升级[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王立国,赵婉妤.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01):22-29.

[3]李朋.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

[4]孔凡超.我国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持作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分析 篇12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已经成为学术界最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近期, 央行坐视银行间市场出现钱慌, 未循惯例予以救援, 表明政府已决心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速, 以求抑制乃至逆转加杠杆行为, 从而引导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刘海影刊文指出这一举措的底线是“不发生财务金融危机”, 压迫实体经济去产能的政策并未考虑到信贷扩张背后的制度性约束与实体经济根源, 在没有纠正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之前对货币金融体系动刀, 有可能导致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不可控的后果。

为了验证上述政策生效的可能性, 笔者对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思路如下,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陈述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的相关学术成就以及本文参考文献;第三部分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金融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第四部分为结论。

二、文献综述

近代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主要有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以及围绕对新古典增长模理论完善发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关于增长因素分析方面, 舒元和徐现祥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型设定1952~1998》中论证, 制度原因是AK模型增长理论能够刻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解释。胡文国和吴栋在《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 同时在设定经济指标时充分考虑了制度因素。本文中, 笔者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充分囊括以上指标并将试图将金融结构因素加进去。

国内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大约始于上一世纪80年代, 大体可以总结为金融结构成分分析、金融结构定量实证分析和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这几个方面。其中, 吴超在 (2012) 《我国金融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研究》中合理设定了金融结构效率衡量指标, 反映了我国国家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特点。笔者在本文中将金融结构影响视为制度因素之一, 希望分析经济增长中不同因素影响程度, 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三、理论分析

(一) 理理论基础

根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此处不详述) :

拉莫维茨 (1956) 和索洛 (1957) 等提出的增长因素分析表达式:

其中产量 (Y) , 资本 (K) , 劳动 (L) , 劳动有效性 (A) , 折旧率 (δ) , 储蓄率 (s) 。

(二) 传导路径

首先, 金融结构通过资本投入变动影响产出。由索洛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得知, 储蓄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金融机构通过金融结构提供相对于耐用品等实物资产较高的资本回报率, 分散投资项风险, 满足人们预防投资动机吸引储蓄。当储蓄供给供给, 引起储蓄供求均衡的变动, 使得利率变动, 进而促进投资变动, 从而使资本投入K改变, 进一步使产出Y变动。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 决定着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数量和质量, 从而影响着经济增长。

同时, 金融结构通过“劳动有效性”变动影响产出。索洛并没有对“劳动有效性”具体含义将做出解释,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提出A代表着研究与开发投入, 技术进步, 知识积累或者人力资本的观点。但无论是研发或人力资本的积累, 都需要投企业入大量的资本。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同, 同时强有效的金融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金融资源投向技术创新项目, 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减低融资成本。

最后, 金融结构通过增长因素贡献变动影响产出。金融市场的信号作用引导着资本流向技术先进的新型部门, 从而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根据前文的增长因素分析公式, 当K, A, s, g变动时, 将引起经济增长中各因素贡献率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积累使得经济结构变动, 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

四、结论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通过借鉴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因素分析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将金融结构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到模型中, 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阐释了央行抑制加杠杆行为, 从而引导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舒元, 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 2002, (11) .

[2]胡文国, 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2004, (4) .

[3]吴超.我国金融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稳定性研究[J].博士论文, 2012.

上一篇:妇产科创新教学下一篇:英语教学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