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性矛盾

2024-10-06

就业结构性矛盾(共12篇)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1

摘要:在分析就业结构性矛盾原因的基础上, 从毕业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升就业“原动力”、政府加强就业保障建设, 优化就业“软环境”、高校加强就业能力培养, 提高就业“硬实力”、用人单位实施人才留驻工程, 提升就业“归属感”、家庭和亲朋加强情感支持, 提供就业“支持力”等五个方面, 提出解决就业结构矛盾的有效途径, 对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结构性矛盾,职业规划,就业保障,归属感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趋缓, 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就业结构性矛盾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总量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矛盾、区域性结构矛盾问题, 以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职业吻合度低、薪水低、半年离职率高等就业质量偏低问题接踵而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有专家指出, 社会发展到中上等收入阶段, 结构性失业加上经济周期总量增长速度放慢, 出现所谓高失业问题, 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威胁。

一、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

(一) 市场供需视角下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是第一类结构性矛盾。对于大学生来说, 供给总量已经过大, 从我国现有的结构和职位空缺性质来看, 供求矛盾已经十分突出。【1】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其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往往快于高校培养专业的人才速度, 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2】而很多高校却没能及时甚至提前预判好劳动力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也没能打好这个时间差。麦肯锡2004年的调查显示, 我国每年培养的160万年轻工程师中只有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对人才的实用技能与语言技能的要求, 此外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 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3】市场需求和实际就业能力之间的差异或不匹配, 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现。

(二) 学科结构视角下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学科结构问题,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在我国比较严重, 并且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会直接导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校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培养也不够及时有效等。造成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专业相关度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职场磨合期长等等问题。据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表明, 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 高职高专为62%, 其中, 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 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43%, 高职高专为38%。【4】

(三) 自身期望视角下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大学生自身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 追求待遇、相互攀比等现象。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地域、行业发展空间、薪资水平、人职匹配等要求较高, 把一些偏远地区单位、基层单位、中小企业直招之门外, 表现为“想去的单位去不了, 可以去的单位又不想去”的尴尬情况。据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表明, 2012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 占24.1%;泛渤海区域 (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内蒙古、山西) 占24.9%;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占20.8%。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城市类型中, 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7%在直辖市就业, 29%在副省级城市就业, 54%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5】

二、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对策

(一) 毕业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升就业“原动力”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其个人的能力、文化素质以及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毕业生的个人核心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因此,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毕业生个人的核心能力, 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基础上,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1. 正确定位, 合理规划

很多毕业生毕业之后, 直接拿着自己的简历和相关证书去面试求职, 几年之内换掉多次工作, 这是没有做好正确自我定位的后果, 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已经在职拼搏的人士, 都应该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大学毕业生, 通过对自身合理的定位, 进行职业规划, 不仅可以做到了解自我, 更能够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在校大学生应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估计自己的能力, 评价自己的智慧, 确认自己的性格, 找出自己的特点, 发现自己的兴趣, 明确自己的优势, 衡量自己的差距, 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制定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 并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估和修订并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6】

2. 转变观念, 调整心态

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毕业后不愿从事基层工作, 一心想做“白领”, 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 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从而大学生求职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即东部多, 西部少;城市多, 农村少;大企业多, 私企少。【7】毕业生个人要改变思维定势, 积极调整就业心态。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认识正确的就业形势, 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 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在社会每个行业之中, 总会有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地方。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要有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在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 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 主动磨练, 增强适应能力

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大学生在校期间, 在完善加强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 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科技竞赛, 最大程度地锻炼自己的身心承受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从而逐步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使自己能够较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适应岗位要求。

(二) 政府加强就业保障建设, 优化就业“软环境”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纯粹利用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是存有问题的, 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或市场力量是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介入。因而, 政府作为民生的维护者, 它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 研究落实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首先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从政策落实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政策效应的含金量, 把各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扶持政策, 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 真正落实到实处, 落实到人头。例如抓紧落实大学生在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 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减免, 从而鼓励民营企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企业就业以及扩大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需求等。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几年,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 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导, 操作性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执行中缺乏执行力, 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因此,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也应加强监督力度, 切实落实好政府作为“监督者”的责任, 切实为大学生创造健康自由的择业环境。

2. 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创造良好环境

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 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培育与调控, 将各种社会资源合理整合, 统一协调人力资源市场, 消除日趋突出的供需矛盾, 增强就业服务功能, 取消阻碍就业的政策性障碍, 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8】此外,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维护就业公平、公正, 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尽量规避不公平现象, 强化对劳动就业的监管, 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应当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

(三) 高校加强就业能力培养, 提高就业“硬实力”

人才培养是解决毕业生就业,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如果说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 政府、高校部门举办的招聘次数再多, 参会企业规模再大, 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问题也是解决不好的。因此高校的培养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一环。

1. 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 适应社会需求导向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来看, 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主要原因。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在我国比较严重, 并且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教学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教育等问题, 会直接造成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专业相关度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职场磨合期长, 进一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因此, 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紧跟市场动态, 认真研究和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此外, 高校还应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流向和职业特点, 进行专业改革,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如果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可以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硬实力, 那么职业指导课程则是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获取就业的信息外, 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心理。【9】在当前时期,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 结合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 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能, 努力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近年来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高、职业吻合度低, 这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有很大关系, 要培养学生立足自身就业能力实际, 着眼长远职业发展。在就业指导中, 尊重学生不同群体的差异, 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实现学校毕业生高层次就业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参与创业人数的稳定增长。

3. 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杜玉波副部长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指出, 推动内涵发展, 促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良性互动。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10】这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 高校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 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评价机制, 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全面、客观挖掘相关就业数据, 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 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切入点、以科学的调查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支撑、以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调查为保障, 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研、毕业校友访谈等途径, 积极构建学科专业和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 逐步形成就业和招生、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四) 用人单位实施人才留驻工程, 提升就业“归属感”

从经济学角度看, 大学生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商品, 用人单位则是人才的需求者和最终消费者。【11】用人单位所给予大学生的工作福利保障的稳定性和发展空间的拓展性, 工作岗位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报酬等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 规范用工行为, 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有序的用工保障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也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 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劳动用工制度的需要。当前, 有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用人单位给大学生的工资待遇是比很多大中型企业高的多, 甚至要比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待遇都要好。但是, 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在设计大学生一些切实利益方面相关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转正定级、档案管理、医疗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缺少一定规范。导致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经常发生纠纷, 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用人单位应规范用工行为, 为大学生提高健康有序的用工保障, 消除大学生的发展顾虑。

2. 优化工作环境, 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 通过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等方面制订出一些政策, 让员工在享受这些政策的同时更能够做到安心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实度, 更能够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激情。同时, 更有利于处理好双方的劳资关系, 促进企业和员工自身的和谐发展。比如, 有些企业通过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廉租住房、适当改善毕业生的福利, 加强毕业生的社会保障, 从而解决毕业生职业吻合度低、离职率高等问题。

(五) 家庭和亲朋加强情感支持, 提供就业“支持力”

子女有一个理想的工作, 是父母最大的期望。学生父母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家庭背景等都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因此, 要重视发挥家庭情感对子女就业工作的支持力, 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1. 转变对成功的观念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很多时候, 家长们的操心最终过了头, 反而无意中成为了孩子就业路上的阻力。有的家长自己的人生观不正确, 却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把孩子当作工具, 一味要求孩子达到自己要求的目标, 喜欢叫子女做官、进国企, 不希望下基层去中小企业。全然不顾孩子的感觉, 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因此有不少专家呼吁, 在子女就业问题上, 家长观念亦须转变, 作为父母, 对子女的就业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但不应阻止孩子的就业选择。

2. 家庭的情感支持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大靠山。有研究指出, 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亲朋好友的作用变得非常显著, 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 家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丰富的阅历和人脉关系, 完全有能力对子女的就业起着辅助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这时候的情感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的就业父母要给予百分之百的支持与理解。父母在子女就业过程中应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 要多给予他们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要多听听子女的想法, 选择工作要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以及综合能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结束语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因为经济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迅猛变化, 人力资源结构的改变和教育结构的改变, 适应不了经济结构发展的迅速变化, 进而产生了摩擦, 这样的摩擦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 它需要靠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 以及专业、知识、训练体系的改革才能加以改变。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设计到政府、高校、家庭、企业以及学生个体各方的共同努力。从整体上来讲, 毕业生个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前提;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 积极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养部门加强高校专业课程设置, 建立系统化、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加强就反馈机制的构建是重点;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优化工作环境, 为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同时, 毕业生家庭中亲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3]曾湘泉, 李小曼.破解结构矛盾推动就业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3/14:22-23.

[2]陈志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0 (3) :65-66.

[4][5]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麦可思研究院, 2011版:42-84.

[6]董文波.基于高校内部因素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途径[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 :9-10.

[7]张琳.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6) :44-45.

[8]李强.浅议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调控[J].教育与职业, 2009 (12) :147.

[9]方明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我见[J].就业与保障, 2010 (12) :24.

[10]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01) :4-5.

[11]叶德斌.大学生就业的三维一体思考——对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层面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1) :52-53.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2

。曾几何时,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而今,他们的就业状况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毕业生近2万

接收总量有史最多

“原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万金油’,好找工作,可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一下子毕业那么多人, 竞争太激烈了,弄

得我们‘高不成低不就’的,有好多同学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杜讲起自己专业的今非昔比,满脸委屈。

烟台大学法学专业的小王,有着与小杜类似的处境。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只有考取国家律师资格认证之后才能进入公检法部门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司法考试的难度不亚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在经历了无数次碰壁之后,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进入开发区某汽车公司从事营销工作。

随着山东省“东部突破烟台”的战略部署和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烟台在国内城市中也具有越来越强的“磁力”。近几年,不但吸引着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而且大学毕业后“爱在烟台,难以离开”的人也越来越多。据市人事部门统计,今年我市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预计接收总量接近2万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而另一方面,各大招聘企业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正在不断提高,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面临着巨大压力。

两大矛盾

阻碍大学生就业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市接收的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大,仅以非师范类本科生为例,达到4527人,达到5949人,分别比增长51.4%和98.96%。这给就业带来一定压力,也使应届毕业生考研持续升温。

“我们班像我这样的‘考研专业户’还有四五个,都住在附近。”在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周边,租住着大批的应届毕业生,准备利用学校的资源继续着他们的考研事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小李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自己把济南、青岛、淄博等省内的大城市几乎逛了个遍,也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大学生卖猪肉、当保姆、在餐厅做服务员的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考研反而成了逃避就业的最好选择。” 无奈的小李反问记者:“找个工作咋就这么难?”

“高校扩招并不是引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两大矛盾才是妨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原因。”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科矫庆强对就业难的症结所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矛盾之一,是大学生的职业预期与实际就业存在偏差。今年,我市有关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在选择个人的职业方向时,还往往是从自身的爱好出发,对国家需要和社会实际需求缺乏考虑。今年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要比选择“制造业”、“服务业”的人数高出近20个百分点,这与我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存在较大偏差。而从过去5年的情况看,真正能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寥寥无几,而不受在校生青睐的非国有单位则吸纳了近40%的毕业生。这表明,尽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整体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与历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由于就业预期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势必产生毕业生就业困难与有业不就的奇怪现象。

矛盾之二,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不匹配。紧缺专业严重缺乏与大众化专业明显过剩的矛盾在很多县市区同时存在。此外,业务技能和实践能力也不能匹配,由于部分学校盲目扩招,造成学用脱节,毕业生的业务水平、操作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比,有很大距离。

出台政策

我市鼓励基层就业

“只要能在烟台市区里工作,给我多少钱都去!”这是烟台大学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赵对记者说的一句话。

小赵是烟台大学新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年初,莱阳某知名食品企业录用他为企业内刊编辑,这对于专业对口的他实属求之不得,但他却因为该企业驻地在县市区最终放弃了工作机会。

受经济基础、对外知名度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也成为“城市”就业难的又一隐患。据统计,在我市周边的县市区中,莱州、招远、龙口每年生源总量为1000-2000人,而每年返回其生源地的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仅为10%-20%,其中,每年回长岛的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还不到10人。相比之下,实力薄弱的乡镇企业更是远远达不到每年毕业生返回50%以上的需求。

据了解,我市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到农村或基层创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落户、转正定级、工资待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公务员报考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教育部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和民办学校任教,近3年先后有2000多名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县级人事部门每月到乡镇举办人才交流会,定期为重点乡镇选送人才,并会同组织部门选调优秀毕业生进村、到企业挂职。记者 夏丹

相关链接

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7月18日讯(记者 夏丹 )记者从市人事局获悉,为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市驻烟高校以及市属大中专学校都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专人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据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科矫庆强介绍,我市驻烟高校、市属大中专学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成立了人才测评机构;在市属中专学校培养了高、中级就业指导师130多人,开展就业指导2万多人次,加强了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其中,烟台大学在驻烟高校中首开先河,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列入今年大一课程。

近4成毕业生进入非国企

7月18日讯(记者 夏丹 通讯员 矫庆强)日前,记者从市人事局有关部门获悉,五年来我市在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到38.8%,非国有单位逐渐成为接收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随着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就业指导作用的日益凸现,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一味追求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选择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呈较快上升趋势。从调查的情况看,过去五年我市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13179人,占25.9%;在国有企业工作的11382人,占22.4%;升学、出国和灵活就业的6562人,占12.9%;在非国有单位工作的19750人,占到38.8%。与20相比,20选择到非国有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提高了4.8个百分点。

新闻延伸

博硕3.4%,中专以下34.4%

学历需求首次呈金字塔型

本报7月14日讯(记者 夏丹 通讯员 矫庆强)今年,我市毕业生需求总量保持较快增长,需求毕业生学历层次首次呈现比较合理的金字塔型。

按需求毕业生的学历划分,博士、硕士687人,占需求总量的3.4%;本科毕业生5875人,占29.2%;专科6661人,占33%,中专以下6946人,占34.4%。与往年相比,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专科以下毕业生需求数量增长较大,学历层次由高到低呈现比较合理的金字塔型,这是我市首次出现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我市用人单位在用人方面趋于理性,对高层次人才渴望程度有所增加,但在中低端人才的使用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合理性。

需求专业和岗位前十位分别是:市场营销3292人,占16.5%;机械类3088人,占15.4%;技工1350人,占6.7%;电子电力1305人,占6.5%;建筑房产1272人,占6.4%;化学化工1232人,占6.2%;经营管理1185人,占5.9%;服务后勤1130人,占5.6%;计算机798人,占4%;财务会计777人,占3.9%。

专家声音

适合的岗位是职业生涯的起点

针对毕业生在就业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烟台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李t老师,希望他能给毕业生一点建议和启发。

李t认为,适合的工作岗位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应届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一定要慎重。仓促就业,往往带来人才浪费,对社会也是损失。就业一年半载之后再跳槽,会使毕业生在最需要积累的阶段难以打下事业基础,而短暂的工作经历也难帮助他们得到更好岗位的青睐。另外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也反对先就业后择业,哪个企业也不愿意被人才当作一个跳板。

在考研还是就业问题上,李t认为这个抉择的困惑大多来自那些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打算考研的毕业生。在做这项职业决策时,通常要注意两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即考研专业就业前景在三年后的预期如何;二是个人因素,即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当然这样的职业决策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有条件的大学生应该找专业职业咨询师帮助自己明确职业目标。

李t说,回家就业曾被评价为“可耻”或“没能力”等,这实际上是把职业决策和人的自尊联系起来了,应该摒弃。家人亲戚的提携作用是一种资源,同样,独立立业也是符合一类人的行为风格和职业倾向。大学生现在缺乏的就是,在作职业决策时对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个人能力倾向的了解和运用。当难以确定时,唯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想三个问题―――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分析现在拥有什么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什么。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供需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不断扩招,上学难逐渐演变成了就业难,虽然2013年、2014年的生源数量有所减少,但就业人员总量增加,就业率在降低,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一、现状

1.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以青岛市某区为例,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是商务服务业、IT/电子/通信业、行政管理、金融/贸易/保险专业的毕业生,与实际畢业生不相匹配,这也表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与商务服务业、行政管理、IT/电子/通信业、金融/贸易/保险四大行业对应的专业主要为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艺术设计、表演主持对应的主要为文学类专业。企业的主要需求岗位与毕业学生专业类别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商业/行政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仅占岗位需求总数的5%。其次,金融/贸易/保险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占岗位需求总数的10%;电子/通信类岗位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另外,可供艺术设计及表演主持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岗位数仅占总毕业人数的23%,匹配度较低。

2.综合性人才较为缺乏

目前,90%以上的企业更乐于招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文职人员。但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很少有实习或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效益,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加上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导致毕业生跳槽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近30%的企业招聘岗位不愿使用应届毕业生。

3.出国人员增多

2013年,该区应届毕业生中有254人出国,占全部毕业生的7%。截至今年第一季度,2014年应届毕业生当中,有近320人想要继续深造,占全部毕业生的10%,同比增长43%。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出国学习深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毕业生选择出国为自己充电,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高学历人员增多

与2013年相比,该区户籍毕业生人数减少近600人,但本科学历毕业生增加100人。由于学历相对提高,本科毕业生在工资、发展环境、培训深造等方面的诉求也相对提高。

5.应届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弱

部分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对社会环境不适应,自身目标高但又不乐于接触社区基层工作或者是销售等比较辛苦的工作,有的甚至由其父母代办就业相关手续,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从整体上反映出学生从高校到社会之间角色转化性差,中间缺乏过渡性的实习、见习或相关的就业指导。

二、建议

1.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把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此外,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2.加强在校期间就业指导

针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就业观念难转变等问题,可探索在高校建立就业对接机制,由高校牵头,人社局、发改局、商务局等部门联合,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建议高校对学生就业需求提前摸底,根据需求推荐进入相关企业和一些建设项目实习,增加学生工作经验。

3.用人单位转变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用人观念也日趋成熟。高校毕业生虽然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具有较高的可塑性、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勤奋积极的学习精神。而且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对待遇期待不高,用人成本相对也低一些,这些都是高校毕业生的优势。

4.政府部门加强对接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5.政府进行多政策支持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招聘与毕业生岗位对接机制。强化项目带动就业作用,加强发改、商务、工商、人社等部门之间的联动,促进市级重点项目招聘岗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及时衔接,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逐步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延长大学生创业孵化期。目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期为2年,一般企业趋于成熟稳定至少需要3~5年,因此建议延长大学生创业的孵化期至5年,解决创业企业的资金难题,帮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4

关键词: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服务体系,高校毕业生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 创历史新高, 就业压力异常之大,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建立健全“坚持市场导向、依托政府力量、扩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 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体质和形势的总体框架。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广番职) 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形势下不断进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使其毕业生就业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仍然高达99%, 就业质量在逆境中不断提升。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结构性矛盾下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1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就业服务是“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劳动者就业, 保障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 改善失业者的生存状况与条件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1]我国的就业服务共经过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模式, 分别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模式、改革开放时期的双向选择模式、市场经济时期的自主择业模式”。[2]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 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体系”, [3]“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各自职能, 协调一致、有效对接, 形成齐抓共管、整体优化的格局”, [4]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

1.1 加强认识, 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1.1.1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五大板块”。

广番职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 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职业设计为导航、就业指导为辅助、平台搭建为帮手、毕业生跟踪为反馈、绩效评估为考核五大板块组成的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1.2 坚持“一把手”工程、“全员”工程。

广番职始终坚持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 形成了校级和教学单位共抓的两级就业工作体系。2013年4月25日, 我校领导孟源北书记和张连绪校长与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签订了《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并认真贯彻落实《责任书》的各项责任条款。2013年4月27日院长张连绪与各系 (院) 主任在学校2013年就业工作会议上签订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把就业工作成效作为综合考核相关单位负责人的重要内容。

1.1.3 形成就业工作规范化考核。

2004年, 广番职就已制定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细则》, 首次对专项工作进行规范量化考核, 并每年拨专款2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在此基础上, 我校根据不同时期就业工作要求, 不断调整考核细则, 2012年、2013年, 学院分别重新修订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方案》 (2013年为第八次修订) , 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管理机制。

1.2 认真落实“四到位”要求, 加强制度建设

1.2.1 机构设立到位。

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 广番职于2001年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2013年4月, 结合学校人事变动实际, 调整了校就业领导小组成员。

1.2.2 人员配备到位。

在队伍建设上, 广番职重视师生比例和人员业务培训。学校2012级毕业生人数是3394人, 按照“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应按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配备”的标准, 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现有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 (含在读) 人员5人, 比例为71%, 参加过国家和省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的有6人, 比例为86%。

1.2.3 经费投入到位。

在经费方面, 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将就业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2012、2013年, 我校分别一次划拨就业指导专项经费40万、毕业生跟踪专项经费20万、毕业生绩效评估奖金20万、毕业生费用20万、麦可思跟踪调查费用12万, 大学生实践创业基地费25万 (广州市拨10万、学校拨15万) , 学校每年均有127万经费扶持 (不含广州市拨款经费) , 主要用途为:走访企业、毕业生跟踪、系 (院) 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学院开展职业辅导活动月、供需见面会、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日常管理等。

1.2.4 场地建设到位。

2005年,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已参照省就业指导中心要求建设了专门的办公场地:就业工作办公室 (资料室) 约100平米;就业与职业技能服务厅约150平米, 就业与职业技能服务厅采用前台式设计, 为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和职业培训考证提供便利, 提供各类电子信息、报刊阅览和就业咨询等功能, 可容纳100人, 集会议报告、招聘会、分点面试等一体化功能设计, 是学校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专门建设的“双选”平台。

2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创新与改革成效显著

2.1 就业工作成效突出

第一, 我校近两年的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数。2012年我校初次就业率为98.52%, 2013年本校初次就业率为99%。第二, 我校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同时, 不断对就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我校每年都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 根据各系院提交的2012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6%, 对就业现状满意度为91%, 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88%。第三, 毕业生创业成效显著。近年来, 我校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计划, 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引导, 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设立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首批设立40个项目, 20个获省级立项, 学校资助20万元, 成功创业毕业生达14人。

2.2 就业特色工作显著

自2003年起, 每年10-12月期间, 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职业教育为内核的职业辅导活动, 加强我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营造“关注职业发展、探索职业规划、探讨就业问题”的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 此项活动开办十年来已有十四万多人次参与了此系列活动。

3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

3.1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 我们看到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没有专职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报名学生数量不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 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整改措施

针对高职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制定如下整改措施:第一, 加大对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和职业指导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职业化、专门化的高素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第二,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加大对“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宣传、组织力度;第三, 加强理论学习, 深入调查研究, 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优, 打造一个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高的新局面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形成全校共同为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而努力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珉.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孙源, 李业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2 (5) :244-245.

[3]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4) :144-145.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5

在我国,残疾人就业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残疾人受教育、培训机会少,缺乏知识和技能。而本报报道的残疾女李勃玲却具有会计专业硕士文凭,精通英语、日语,还获得英语专业8级证书,

那么,这种技能型残疾人何以60次就业失败呢?

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主任李兴斌分析认为,一些企业在选择用人时,对残疾人的确有顾虑,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接收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是企业的义务,理应关心和爱护残疾人,并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帮助他们自强自立;残疾人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比较大,“有些身体正常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得不待业一段时间,残疾人就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些困难也就在所难免。”

李兴斌说,我国残疾人就业实行属地原则,有劳动能力、从业能力的残疾人应该主动到属地残疾人就业中心登记备案,可以通过帮助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康正)

结构性用工矛盾凸显 篇6

3月中下旬已经过了年后招聘旺季,佛山南海盐步公园内仍有30多家企业摆摊招工,有些企业甚至长期在厂门口竖起招工牌子,但都一直没招满。盐步以内衣制造出名,早在2004年时,盐步已经被誉为“中国内衣名镇”。

一边是求职者到处挑不到合适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盐步招工情况其实是佛山制衣行业的一个缩影,佛山是广东的制造业大户。根据佛山市人社局的调查,今年春节后佛山企业计劃用工总量为26万人左右,其中制造业岗位需求人数最大,所占比例约为80%,预计实际用工缺口总量在8-9万人左右。招工数量较大的行业集中在制造业里的纺织、制冷、制衣、电子、汽配、陶瓷等。佛山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建华说:“目前,企业用工确实有缺口,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佛山遭遇用工荒,而是一种结构性用工矛盾。”

“宿舍有没有wifi ?”

张丽从2004年起外出到东莞打工,是广西钦州人。“在那边太累,周末都在加班,听说佛山的没那么累。”她说起自己跳槽的原因。但来了几天,她还没想好去哪家,“主要是待遇不够好。”

她在东莞每月3800元的底薪,加上加班及相关补贴,最后约有4600元。而盐步的招聘人员说,目前还给不到这个价。张丽有点失望,她先后换过四五个厂。她自己也意识到,跳槽的次数越多,对工资的期望也越高。

佛山市人社局的调查显示,企业员工平均薪酬每年呈递增态势,预计2015年的平均工资约为3200元,比2014年略涨一成。但随着物价持续上涨,这个数字并不能满足打工者对薪酬的期望。

记者在招聘现场看到,为吸引求职者,许多厂家开出“诱人”的薪资。百恒内衣厂的传单上印出2014年底三个月排名前十位的工资名单,12月份时最高的可达到1万多元。当问及数字会不会有“水分”时,负责招聘中年男子说:“不信你到厂里查。”

而福利待遇方面,一些企业更详细列出:“免费提供全新公寓式宿舍,全自动冷热水系统,设有夫妻房,只上白班,奖励年度旅游……”据了解,一些90后新生代的求职者甚至先关注住宿的条件。据负责现场招聘的小王反映,他们一开口就问:“宿舍有没有wifi?”

小王答:“我们宿舍有电视、空调、热水器……”

他们说:“不是。我们问的是wifi!”

小王称,他们甚至连薪酬等都不问,先要求宿舍覆盖无线网。

记者了解到,除工资待遇外,当地生活成本,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等也是求职者考虑是否入职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越来越难招到合适的人”

“现在比较难招到‘特种车’工人。”妒丽内衣厂负责招聘的行政主管黄少强称。“特种车”员工是内衣厂的技术骨干,每月工资可达6000多元,对于一般打工者来说,这是一个较高的工资水平,近200人的妒丽内衣厂需要20人左右的“特种车”工人。

据佛山市人社部门统计,今年企业计划招工数量是,生产岗位的占80%,技术岗位的占8%,管理岗位的占4%,其他岗位的占8%。佛山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建华介绍:“现在佛山制造业在不断地转型升级,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有高技能的工人还是少数,所以一直招不满。”

此外,一般的普工也处于缺人的状态,尤其是在年后初七初八刚开工的日子。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聘人员称,年后某些盐步内衣厂的返工率仅15%;而之前妒丽内衣厂的黄秋菊曾公开对媒体说:“我们对应聘者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是个人就可以了。”

黄少强解释:“当时工厂开工已多日,员工还没有回来,很多人请假,我们有点担心,就希望再多招些人。”后来工人在元宵节后陆续返厂,时间虽然迟,但返工率达到了90%,他们悬着的心才稍放下。据他分析,这也和厂里年后涨工资、补贴来回车费有关。虽然目前妒丽内衣厂还缺十多名普工,但是对比之前,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谈及近几年来的招聘情况,黄少强说:“虽然工厂每年都会对带新员工入厂的老员工给予400元现金奖励,补贴年后返工车费,季度订单超额完成者奖励奖金、外出旅游等福利,但总体来说,越来越难招到合适的人。”据悉,原本开7个班的妒丽内衣厂,今年由于招不够合适的人员,缩减为6个班。

此外,多家工厂负责人表示,招工难也与近年来外贸订单逐年减少,工厂利润下降有关。

“打工者有回流的现象”

针对“用工难”情况,佛山人社局回应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1月份,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但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但此种结构性用工矛盾并不能简单称之为“用工荒”。一方面,目前劳动力总体上远没有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招工难,根子主要在于用工环境造成的结构性矛盾。

卢建华分析:“劳动者技能的提升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是结构性用工矛盾凸显的重要原因。”

此外,他指出“现在打工者有一种回流的现象。很多打工者希望‘活少、钱多、离家近’,我们了解到以前很多外省来广东打工的人,他们看到家乡的工资待遇和珠三角差不多,所以就留在家乡”。同时,佛山消费水平、生活成本较高;工作环境不太理想、工作场地阴暗吵杂等原因也导致了佛山部分企业招工难。

为缓解用工荒,记者在佛山人社部门看到,当地劳动服务就业中心的三四楼长期设置了网络就业自助服务机,免费给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信息指引等“一条龙”服务。

卢建华说:“针对今年的用工需求,2月底—3月,全市举办春季专场招聘会200场,进厂企业超过10000家,求职人数达25万人次左右,采取市、区、镇街、村居联动,网上网下联动等模式进行。”

“我们不仅负责招聘,还将拓展劳务协作的领域与规模,发挥好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与企业、学校以及求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当地劳动力资源的情况后,我们会组织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职校以及企业签订合作协定。”卢建华说道。他举例,佛山已经与广西、湖南等地,省内的韶关,云浮,清远,肇庆等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互通有无。

编辑/张玉荣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7

李寿生会长听完汇报会的情况和马凯副总理的要求,当即表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指示,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联合会有关部门、专业协会、企业集团参加,负责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把去产能和结构调整摆在重要位置。即2015年12月14日,联合会办公例会决定成立“石化行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编写小组。由傅向升副会长牵头,产业发展部和规划院为主,有关部门、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参加。并明确要求:一是行动计划一定要与规划有所区别,少理论,重落实,三年行动计划一定要把去产能摆在第一位,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既要包括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计划,还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计划。二是行动计划要充分体现出创新,通过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增强补短板的能力。三是从行业出发,根据规模、技术水平、单耗要求提出淘汰类、限制类和鼓励类标准或项目,力求以点带面,实现突破,使行动计划真正达到水平高、方向准、指导性强。随即2015年12月22日,“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后,编写工作全面启动。

一、编写依据和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编写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3、《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即这是一个贯彻落实中央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中央经济工作会“五大任务”的行动计划,也是《石化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南》重点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如何落地的行动计划。

(二)重点思考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不断拓展、环境意识日益提升等等。但是,按照“问题导向”的要求,我们必须在肯定成就的基础上,更应该把问题找准,只有问题找得准行动计划的针对性才会强。

1、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石化行业发展的毒瘤,结构性过剩是石化行业十分突出的矛盾,基础化工产品、通用化工产品等低端供给过剩,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性变化。重点产品产能利用率:原油加工65.5%,全球平均79.6%,美国89%,欧洲78.2%,亚太78.9%。尿素企业平均开工率71.1%,其中煤头尿素为73.7%,天然气头尿素为60%;烧碱产能利用率78%,聚氯乙烯产能利用率69%;甲醇产能7454万吨/年(比2010年增长86.3%),产量4720万吨(比2010年增长175%),产能利用率63%;草甘膦产能97.8万吨/年,产量41.13万吨,产能利用率42%(比上年又下降16.9%,只有6-8家企业开工率在65%以上算基本正常);醋酸70.2%,聚丙烯74.1%,钛白粉产能341万吨/年,产量267万吨(表观消费量234万吨),产能利用率78.3%。

结构性过剩问题:逆差的表现:去年石化进出口总额5263亿美元,其中出口1821亿,进口3442亿,逆差1621亿美元;细分来看:顺差的有橡胶制品(400亿美元)、化肥(70亿)、农药(28亿)、涂料油墨颜料(23亿)、专用设备(20亿);逆差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逆差1500亿美元,有机化学品87亿、合成树脂363亿(聚乙烯PE进口986万吨,用汇126亿美元;聚丙烯PP340万吨,用汇44.4亿美元)、合成橡胶35亿、合成纤维80亿、化学矿山10亿美元,都是逆差!

产品的表现:高端产品缺乏方面,以农药为例:去年出口产品117.5万吨,创汇35.5亿美元,而进口产品9万吨,用汇7.5亿美元;即出口均价3000美元/吨,而进口均价在8300美元/吨。钛白粉也一样,去年出口53.8万吨,出口均价1864美元/吨,而进口20.4万吨,进口均价2515美元/吨,德国的进口均价最高3924美元/吨。另外是工程塑料中的聚碳酸酯(PC),去年消费量166万吨,而国内产能63万吨/年,产量44万吨,进口量高达142.7万吨(自给率只有27%),用汇39.7亿美元;聚甲醛(POM)去年消费量49万吨,我们的产能55万吨/年,产量27万吨(开工率49%),进口25.7万吨,自给率55%。大家熟悉的PX进口1164.9万吨,用汇97.9亿美元;乙二醇进口877万吨,用汇71亿美元。

2、产业集中度低

石化企业约3万家,最新中国化工500强刚刚颁布,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的只有4家,500亿以上的有14家,不到3%。再以农药为例:有生产资质的企业约2000家,其中原药生产500多家;在这2000家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40家,而小于1亿元的就有1800多家;前10家农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9.2%,前20家占14.8%,而世界前6大农药公司的销售收入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6.5%。涂料行业前50强的企业占行业总产值不到30%,而美国前10位的企业就占到71%;钛白粉生产企业有56家(占全球总数得70%),产量超过10万吨的只有4家,平均产能只有5.6万吨/年,仅为其他国家平均产能的23%;56家企业中产能小于3万吨/年的就有15家,超过26%。园区也一样,据最新统计现有石化园区502家,超过千亿的有8家,500-1000亿的有35家,即超过500亿元的只有43家,不到9%。

3、创新能力差距大

石化行业的创新成就是显著的,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力量分散,科研投入不足,一批关键技术久攻不下;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等差距也是很大的。2015年全球化工50强中,美国11家(陶氏、杜邦、亨斯迈、伊士曼等),主营收入2137亿美元,企业数量和收入都占22%;日本8家(三菱、住友化学、三井化学、东丽、信越、旭化成等),主营收入1167亿美元,占12%;德国5家(巴斯夫1-787、拜耳、林德、赢创、朗盛),主营收入1530亿美元,占16%;即三个国家企业数量24家(48%),主营收入正好50%。

再看科技投入,据统计去年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约1.0%,“十三五”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全行业科研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2%;去年全国R&D占GDP在2.1%,“十三五”末将达到2.5%,巴斯夫研发投入在2.5%左右,赢创在3%左右,三井化学6.95%,住友化学7.8%,拜尔公司去年高达9.1%;工信部曾作过一个统计,我国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只相当于跨国公司平均值的1/4;今年出访了UOP、去年出访了萨比克,他们的研发都是很强的,跟他们比差距是明显的,萨比克的利雅得研发中心,有2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年研发投入高达1.1亿美元。有些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倒是较高,三聚环保2.33%,伊泰煤制油4.88%,黑龙江鑫达3.4%,江阴澄星3.5%,佳化化学1.45%,华峰集团2.39%,浙江新合成5.2%

4、资源环境约束大

资源约束:去年原油净进口量达到3.4亿吨,是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6%(2009年首次突破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51.29;2011年首次超越美国的对外依存度55.2/53.5);天然气净进口59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2.7%;天然橡胶80%靠进口,钛精矿对外依存度达65%;无机盐方面钾肥对外依存度接近50%,铬铁矿达90%以上,锂、锆资源对外依存度大于80%、硼化工所需硼砂80%靠进口。

环境约束:前不久召开的石化绿色发展大会上,环保部的同志形势分析时用了4个词“容量超载、质量较差、区域分异、稳中趋好”,并讲“2015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城市仅占21.6%”!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食品安全、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5、安全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社会影响较大。

二、破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五个结合)

1、坚持改善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因此,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品质量,着力发展高端产品,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也要努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拓宽传统产品应用领域,加快新型产品应用示范。

2、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

稳增长是调结构的重要条件,调结构是稳增长的根本所在。因此,既要狠抓稳增长,为调结构争取时间、腾出空间;又要努力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3、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

政府主要通过改善宏观调控、维护公共竞争秩序,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企业要紧盯市场、苦练内功,强化管理、降本增效,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立足当前,严格控制过剩领域新增产能,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和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确需新建的项目必须按照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坚决杜绝“先建后换、建而不换”等现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尤其要加大“僵尸企业”的处置力度,加快退出一批无效产能,也要依法依规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着眼长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动力、激发活力。

5、坚持调整存量与做强增量相结合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既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传统领域,又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以及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新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必须存量与增量并重:调整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巩固现有产业竞争优势。做强增量,优化发展石油化工,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目标(五大目标)

1、过剩矛盾有效缓解。过剩行业和过剩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

2、产品结构逐步改善

以进口替代为主攻目标,以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特种化学品为重点,烯烃、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高端产品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超过75%。

3、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贯彻《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和《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指导意见》,新建炼化项目全部进入石化基地,新建化工项目全部进入化工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世界级化工园区;全面启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新建、改扩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100%。

4、绿色制造全面推进

通过实施绿色可持续战略,到2018年底,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比“十二五”末下降6%。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到2018年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建成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培育一批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创新型高层次领军人才。科研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2%。

三、破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的重点思路

1、石油化工

2015年炼油能力7.97亿吨/年,加工量5.22亿吨,产能利用率65.5%(比上年又下降1.6个点)。严格控制炼油能力,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严格限制新增炼油布点,新建炼化项目一律进入基地。炼油主要是做好油品升级、重质原料的高效利用、柴汽比调整等。

石油化工的重点一是提升烯烃的自给率,也要高度关注烯烃原料的轻质化问题;二是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先来看看烯烃的自给率:乙烯去年的当量消费4030万吨,自给率不足49.6%(2015年乙烯产能2154万吨/年,产量1999万吨/年,净进口乙烯152万吨,进口聚乙烯956万吨,进口苯乙烯374万吨);丙烯去年当量消费量3180万吨,自给率72.6%(2015年丙烯产能2959万吨/年,产量2310万吨,净进口丙烯277万吨,进口聚丙烯340万吨,乙丙弹性体进口130万吨)。烯烃原料轻质化是当前的发展重点,即乙烷裂解制乙烯、丙烷裂解制丙烯和正在研发的甲烷制烯烃、合成气制烯烃等。2015年全球1.4亿吨乙烯产量中,石脑油为原料的占44.3%、乙烷为原料占35.5%、其他为原料占20.1%;原料成本美国乙烷裂解的乙烯成本约200美元/吨、沙特约150美元/吨;生产成本石脑油乙烯约1200美元/吨、而乙烷乙烯约500美元/吨;建设同等规模的生产装置投资也是最低的:约是煤制烯烃的60%、石脑油裂解的74%。乙烷脱氢制乙烯国内还没有生产装置,但丙烷脱氢制丙烯国内到去年底已投产12套,总产能716.3万吨/年。在此提请关注最新技术“原油直接制烯烃”,埃克森美孚已在新加坡新建并试运行了100万吨/年装置;沙特阿美与萨比克也宣布将合资建设原油直接之化学品综合厂,这两家的技术和工艺不同,但所得乙烯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工艺相比,成本都降低100~200美元/吨。

高端石化产品方面,去年有机化学品进口花费436亿美元,逆差87亿,合成树脂逆差363亿,合成纤维单体逆差80亿,PX进口1165万吨,乙二醇进口877万吨,丙烯酸聚合物进口52.3万吨,高端聚烯烃(己烯共聚、辛烯共聚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聚丙烯,EVA等)共进口574万吨。

2、传统化工

化学工业最早分为基础化工(无机酸碱、基本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三大)、精细化工,后来精细化工又分为传统精细化工和新领域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又加了化工新材料。这里的传统化工主要是指基础化工和传统精细化工,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几个行业。传统化工领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重灾区,大宗基础化工产品、普通型号化学品过剩严重,而精细化、专用型的品种严重缺乏。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并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产品新增产能。针对每个行业的过剩状况以及规模或技术现状写了淘汰类、限制类项目,针对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也写了鼓励发展的内容。具体如下:

1)化肥。化肥行业2015年共有企业2454家,其中氮肥307家、磷肥215家、钾肥61家,其余1871家为复混肥、有机肥、微生物肥等生产企业。化肥总产量(折纯)7129万吨,进口660万吨、出口1912万吨,表观消费量5877万吨。氮肥(折N):产量4714万吨,进口25万吨、出口995万吨,表观消费3744万吨;磷肥(折P2O5):产量1802万吨,进口26万吨、出口515万吨,表观消费1315万吨;钾肥(折K2O):产量572万吨,进口609万吨、出口22万吨,表观消费量1160万吨。以氮肥为例,2015年合成氨产能7214万吨/年,产量6646万吨;尿素产能7963万吨/年,产量7100万吨;产能利用率全国平均约90%,但氮肥的307家企业中有129家亏损(占42%),亏损额117亿元(全行业亏31.3亿)。可喜的是2015年合成氨企业退出86家、产能退出580万吨/年(新增238万吨、净退出342万吨);尿素退出企业17家,产能退出394万吨/年(新增390万吨、净退出4万吨);碳铵企业退出69家,产能退出1670万吨/年,没有新增。但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突出,氮磷肥利用率低、能耗物耗以及污染物排放都偏高。因此,化肥行业应当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为先导、以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按照“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要求,严格控制总量、改善原料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三年淘汰1000万吨合成氨、1000万吨尿素、100万吨磷铵(折P2O5)产能,确保合成氨、尿素、磷铵产能零增长。

2)无机盐。无机盐产品种类多,产量大。2015年总生产能力1.1亿吨,总产量约8000万吨,总的产能利用率约73%;规模以上无机盐企业1108个,共生产1600多个产品品种,总的主营收入2811亿元,利润118亿;无机盐产品多年来一直是大宗出口商品,约有200多个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去年出口2036万吨,创汇130多亿美元。但是无机盐行业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明显,不仅绝大多数无机盐产品产能过剩严重,而且多数是以资源加工为主,如磷酸盐、硅酸盐、碳酸钙、过氧化氢等产品通用型为主,品种规格少,精细化、专用型的无机盐产品少,甚至还有像黄磷、重铬酸钠、铬酸酐、氰化钠、二硫化碳、高氯酸钾、碳酸锶、硫化碱等共113种一些能耗、物耗、排放偏高的产品被环保部列入“双高”产品目录,生产厂点多、平均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在无机盐行业十分突出。所以无机盐行业优化供给结构应坚持传统产品升级改造与新兴产品创新发展并重,严格控制过剩品种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装置;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产品精细化、系列化上狠下功夫,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光电行业用无机化学品、无机纳米材料、无机晶须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坚持集约化、园区化发展,减少产能布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

3)氯碱。氯碱行业主要指烧碱、PVC以及原料电石。2015年烧碱产能3873万吨/年(十二五期间新增产能1686万吨/年),产量3028万吨,产能利用率78%;聚氯乙烯产能2348万吨/年(十二五期间新增产能913万吨/年),产量1609万吨,产能利用率68.5%;电石产能4500万吨/年,产量2650万吨,产能利用率59%。真的可以说是产能过剩重灾区。氯碱已连续三年全行业亏损,亏损面超过50%,电石企业更是大面积亏损。按目前国内烧碱、PVC产能和表观消费量测算,富余产能烧碱在800万吨/年(过剩率27%)和PVC约700万吨/年(过剩率36%)。我们已经是氯碱产能第一大国,但是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经济效益低、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矛盾十分突出。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汞污染防治问题,已成为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产品缺乏(PVC去年进口92.9万吨、出口87.7万吨)等矛盾凸现。氯碱行业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应当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重点瞄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增效益,到2018年底,电石产能控制在4500万吨以内,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分别净减少100万吨。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有较大提高,聚氯乙烯专用料、混配料、特种树脂等占比15%以上,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触媒新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

4)农药。十几年来,我国农药的产能、产量以及出口量都是第一大国。2015年底,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近2000家(其中原药500多家),产量374万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比例为21:7:72),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杀虫剂的市场占有率约97%,可生产500多个品种;主营收入3107亿元,实现利润225亿元。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5省的农药产值占全国的68%、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8家(共40家)。但农药生产企业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特殊污染物不能有效处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农药行业优化供给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要求,到2018年底,原药生产企业的数量减少20%,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20亿以上的企业20家,前20家农药生产企业的原药产量提高到50%以上(现在是15.6%),建成3个农药生产专业园区,原药生产企业的入园率达70%以上,高效安全的品种占总产量的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0%以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

5)染料。近年来我国染料产量一直是第一大国,在国际上已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2015年染料的产量为92.2万吨(国内消费量约7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可生产的品种约2000个,常年生产的有11大系列、800个品种,现有生产企业325家(5亿元以上的只有25家),企业入园率85%;去年行业销售收入527亿,利税总额超过90亿。但染料行业创新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差距明显;部分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低端品种多、同质化竞争严重,高端品种短缺、每年纺织印染行业所需的高档品种都是靠进口;活性染料重要中间体如H酸、CLT酸、DSD酸、间苯二酚等清洁生产差距较大。染料行业优化供给结构的重点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提高产品创制开发能力,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新品种,加强绿色染料制备技术、安全印染助剂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加氢还原、连续硝化、三氧化硫磺化等清洁生产工艺的推广应用,逐步淘汰“三废”排放量大且难以治理的工艺和产品。

6)涂料。2015年底纳入统计的企业1348家,产量1717万吨,从地域上看广东为龙头大于20%,再加上江浙沪和山东五省的占比超过56%;从品种上看建筑涂料为第一554万吨占32%,木器涂料约110万吨、汽车涂料77万吨。近年来,涂料行业产能规模及产品种类均大幅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向环保型、节能型转变,但部分高端品种还是靠进口,去年涂料出口20.9万吨,创汇7.7亿美元,均价3680美元/吨;进口17.6万吨,用汇10亿美元,均价5690美元/吨。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稀缺;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序竞争激烈,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环境友好型的涂料品种与国外差距大,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高固体份涂料和无溶剂涂料,在美国已达70%以上,德国80%,而我国只有51%。涂料行业优化供给结构的重点是结合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高铁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需求,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的创新能力,加大环境友好型品种创新,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企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

7)轮胎。我国轮胎产量自2005年超过美国(2.5/2.28)以来连续10年列世界第一,一直是轮胎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和出口大国,轮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现有轮胎企业500余家,总产能7.25亿条,2015年轮胎产量5.87亿条,其中子午胎产量5.34亿条(即子午化率90%),在子午胎中半钢胎4.18亿条(78%)、全钢胎1.16亿条(22%);全钢胎中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产量80:20,半钢胎中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产量占比45:55;出口占销售收入的37%、占产量的40%。地域上看山东的产能最集中,广饶一个县就有规模以上轮胎企业49家,去年子午胎产量1.33亿条(占山东省的1/2),占全国的1/4。但是企业的集中度不高,2015年全球轮胎75强中前3家(普利斯通260亿美元、米其林246亿、固特异163亿)的销售收入占全球的37.2%、前10强(销售收入超过40亿美元的)占63%,而我国进入75强的企业数最多、有29家(山东6家),国内最大的是中策、41.2亿美元、列第10位;国内第二的是三角、28.7亿美元、列第15位;29家企业销售收入总和是245亿美元(占15.6%),正好与世界第二的米其林接近;而且产品结构同质化问题严重,中低端子午胎严重过剩,高端产品和品牌差距更大,国内市场上全钢胎价格国外产品比国内高20-30%,半钢胎的价格更是高出50以上;带来另一个差距就是企业利润率低,2015年全球轮胎75强中,诺基亚的轮胎净利润率最高为18.8%,我们行业平均为7.4%;另外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智能制造差距大等问题也很突出。轮胎行业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应当以创新为驱动、以集约化、智能化为核心,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做强企业品牌、做优产品品牌,推动轮胎行业由大国迈向强国。坚决淘汰年产50万条及以下的斜交胎和以天然棉帘子布为骨架的轮胎生产线,逐步淘汰有内胎载重子午胎生产能力,到2018年末力争淘汰1500万条产能。

3、化工新材料

化工材料即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又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五大通用塑料:PVC、PE、PP、PS、ABS;五大工程塑料:PA、POM、PC、PBT、PPO;五大特种工程塑料: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砜、聚醚砜、聚醚醚酮;后来又发展了聚氨酯(PU),即可以做硬制品,又可以做软制品。这里的化工新材料主要指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改性、合金、共聚等)、工程塑料、特种纤维(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PE等);另外还包括了氟硅材料、功能型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据统计工程塑料2015年消费421万吨,自给率49%;高端聚烯烃(高碳烯烃共聚物、茂金属PE和PP等)消费922万吨,自给率38%;功能性膜材料消费43万吨,自给率54%;电子化学品消费69万吨,自给率53%。具体的品种如去年PC表观消费166万吨自给率27%、POM48万吨自给率58%、PA71万吨自给率42%、PPO4.8万吨自给率27%、PPS3.7万吨自给率28%。化工新材料性能优异、功能性强、技术含量高,是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代表,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高铁大飞机等尖端领域配套,属于重要战略新兴产业。但是,化工新材料领域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的高性能化及其配套性差、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久攻不下等问题突出。化工新材料优化供给结构的主攻方向是: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型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实现主要产品的稳定化和系列化,提高国内自给率。开展重大工程示范,加快重点材料、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提高保障能力。

4、现代煤化工

煤化工分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传统煤化工含:煤到合成气、合成氨到化肥;煤到电石、乙炔到PVC、PVA、1.4-BDO(乙炔化工)等;煤到合成气、甲醇到(甲醛)聚甲醛、羰基化醋酸、羰基化甲酸(碳一化工)。现代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研发出一大批大型设备,通过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均走在了世界前列。到去年底煤制气已投产规模31亿方/年(在建86.5亿方/年),产量20亿方;煤制油(直接法和间接法)已投产规模258万吨/年(在建500万吨/年),产量128万吨;MTO已开车12套(2014年6月来开了8套),总规模615万吨/年,去年产量148万吨;MTP已投产7套(2014年8月来开了5套),总规模220万吨/年,去年产量209万吨。但是,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当前最严峻的就是低油价的冲击,“逢煤必化”的问题突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水资源制约、环保排放压力加大等也都不容忽视。现代煤化工的调结构促升级应当在“突破”与“转型”上下功夫,“突破”就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向高端技术突破,突破一批世界性难题,抢占一批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制高点;“转型”就是发展方式要从要素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按照“示范先行、合理布局、技术高端、绿色可持续”的原则,严把项目审批关,大型煤化工基地布局和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必须从严审批,严控产能总量,严格行业准入。结合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在西部煤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区域,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煤化工产业基地,稳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和升级示范。

为推进破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的任务目标和重点思路的顺利实施,在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方面,应坚决禁止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积极稳妥的处置“僵尸企业”。对不符合经济规模、技术水平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不符合安全和排放标准、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依靠银行续贷维持运行的企业,要停止对这类企业的各种补贴、税收优惠、银行续贷等政策支持,既要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一批,也要坚决关停并转一批,依法依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比如,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亏损加大,拖欠的工资增多,银行很痛苦,职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怎么办?长痛不如短痛。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在强化产业产能预警能力方面,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在产、停产以及在建、拟建项目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建立产能过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产能规模、市场需求、生产销售、新建项目、淘汰落后、企业重组等信息,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方面,按照《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有序推进大连长兴岛、唐山曹妃甸、上海漕泾、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福建古雷、广东惠州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新建炼油、乙烯、芳烃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原则上不再新增炼油布点。尽快出台《煤化工产业布局方案》,以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煤化工产业基地,在蒙东伊敏、蒙西大路、新疆准东、新疆伊犁、陕北榆林、宁东-上海庙、山西晋北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形成与东部石化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化工园区布局,完善化工园区建设标准,严格实施化工园区准入制度,推动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新建及改扩建企业必须进入规范化工园区,不符合国家整体布局规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且整改仍不合规的园区逐步退出。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协同创新工程和两化融合工程、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同时,还要严格新增产能准入门槛、强化产融合作、加大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资金支持,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8

关键词:烟叶,原料,供需矛盾,表现,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的深入推进,卷烟企业重点骨干品牌加快发展,卷烟产品结构快速提升,烟草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卷烟工业对优质烟叶原料供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能力,已成为关系卷烟行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目前,全国烟叶资源总体水平较为合理,烟叶供求总量大致平衡,但是烟叶供求区域性、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提高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1]。为此,笔者主要从优质原料的供需关系这一角度,探讨了烟叶原料结构性矛盾的解决途径。

1 烟叶原料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随着“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战略的实施,卷烟品牌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品牌发展的首要标志。品牌规模快速扩大的背后凸显原料资源的集聚效应,也使得优质烟叶原料供需矛盾的表现日益突出。一方面,全国烟叶库存在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烟叶工商库存总量430.350万(把片混算),可满足卷烟生产需要32个月以上,比2010年增加3个月,总量压力逐步显现[2]。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卷烟知名品牌不断发展和卷烟结构持续提升,卷烟工业企业需要更高等级、更多数量的优质原料,烟叶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3],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等级结构矛盾突出

随着卷烟结构的提升,上等烟的消耗比例在加速。2009年全国卷烟生产消耗上等烟叶比例为51.48%,2010年为55.43%,2011年为59.67%,每年增幅4个百分点左右,其中2011年消耗比例高于收购比例近15个百分点。上等烟从供过于求快速转变成供不应求。

1.2 部位结构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中部叶的消耗比例出现逐步扩大的现象。2009年全国卷烟生产消耗的中部烟叶比例为58.81%,2010年为60.02%,2011年为59.65%,每年维持在60%左右,高于收购比例14个百分点。中部烟叶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愈显突出。

1.3 区域结构矛盾突出

烟叶需求集中度增加,2011年度全国卷烟消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福建、河南6个省烟叶达78.96%,同比增加1.09%。云南、湖南、福建、四川等省烟叶需求有增加趋势,其中云南烟叶占消耗总量的39.48%,同比增加1.19%。一些产区的烟叶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1.4 香型结构矛盾日益显现

目前,清香型烟叶主要集中在云南、福建等省,产量占据我国烟叶年度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浓香型烟叶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广东等省,种烟面积大约有20万hm2,年生产总量45万t左右。浓香型烟叶是中式卷烟的主要原料,在高档卷烟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调香作用。但由于浓香型特色烟叶产区的生态、生产条件限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浓香型烟叶的质量和数量一直不能满足卷烟工业企业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卷烟降焦减害力度的加大,工业企业对浓香型烟叶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不同香型烟叶的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

1.5 烟叶与粮食作物生产用地矛盾不断加剧

为充分满足工业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国内主要烟叶产区从2010年开始,剔除不适用鲜烟叶,优化烟叶结构工作,对缓解烟叶的结构性矛盾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保证完成烟叶收购计划的前提下,优化烟叶结构客观上需要扩大种烟面积,这就使得烟叶生产与粮食生产的用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加剧。同时,种植面积的扩大会使烟叶的生产总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库存总量面临不断增加的风险。

2 烟叶原料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烟叶原料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烟叶资源的生产局限性与原料需求的扩张性及差异性的矛盾而引起的。烟叶生产受自然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烟叶生产的大环境日益复杂,灾害天气常态化,给烟叶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其次,受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产业的转移、用工价格的高涨、其他经济作物的竞争等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烟叶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再次,烟叶产业是高度计划产业,受收购价格、产前投入、扶持补贴等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烟叶生产中能够满足卷烟工业生产的原料非常有限。另外,卷烟生产总量从2006年的4 043.6万箱发展到2011年的4 849.0万箱,而且由于现行财税体制以及“卷烟上水平”战略要求,卷烟指标增长无止境,中高档卷烟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品牌的发展存在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加大了有效原料供应的压力,不能满足卷烟结构上调的需要。烟叶供需状况矛盾出现,既有政策环境上的制约,也有烟叶生产本身因素的限制;既有卷烟品牌迅速扩张的市场因素,也有经济利益驱使的因素等。

3 解决烟叶原料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对策

3.1 坚持卷烟配方和工艺创新,提高烟叶资源的利用率

在谈到“原料保障上水平”时,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曾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配方研究,不断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努力提高烟叶资源利用率”[4]。目前,卷烟工业企业加工利用的烟叶等级主要集中在上中等烟等少数几个等级,与收购的等级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为缓解烟叶的供需矛盾,卷烟工业企业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利用技术手段不断拓宽烟叶使用范围,实现烟叶资源充分的合理利用。一是完善产品配方。坚持以合理配置烟叶资源为前提,通过实行“多地区”、“多等级”、“多部位”、“多香型”的烟叶调配,形成企业“多元化”的叶组配方设计理念,通过“多元化”的配方来实现各部位烟叶的优势互补[5]。二是优化配方打叶和加工工艺技术。坚持以多个配方模块来替换某一等级的思路,深入开展配方打叶的试验研究,设计出可适性强的配方打叶模块,提高烟叶原料的可用性。依据烟叶原料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工艺对其进行分类加工,是提高烟叶利用率的又一途径。目前,上海烟草集团、湖南中烟等通过加工工艺创新,大大提高了上部叶、低等级烟叶在配方中的使用比例,降低了上等烟叶的使用率。

3.2 坚持提升烟叶生产的科技水平,发展特色优质烟叶

近年来,随着烟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烟叶的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改进,但由于市场需求目标的多元化,难以满足各个工业企业的需求。因此,根据卷烟工业企业的需求导向,结合各个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工、商、研紧密结合,努力挖掘和培育烟叶的质量风格特色,满足工业企业对原料的个性化需求,是当前提升烟叶生产科技水平的出发点。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已经启动了特色优质烟叶重大专项,组织行业内外科研力量,搭建特色优质烟叶研究平台。作为产区,要认真系统分析烟区的生态环境和烟叶品质现状,准确把握、合理定位烟叶的风格特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适当调整布局,完善配套技术,与工业企业共同培育打造风格特色。浓香型产区更要认识到恢复和扩大烟叶的规模,对优化我国烟叶的香型结构、巩固在低焦油卷烟配方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3 坚持工商共建基地单元,夯实原料供应基础

长期以来,烟叶的供需基本上是按照“种什么、买什么”的方式进行,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卷烟品牌对于不同产区烟叶原料的需求,造成品牌发展只能被动服从于烟叶原料的分配。重点卷烟品牌规模的扩张,客观上需要改革烟叶资源的配置方式。工、商共建品牌导向型烟叶基地,是实现“要什么种什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内容之一[6]。要打造品牌导向型原料基地,卷烟工业企业要根据品牌发展战略提出明确的原料需求,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主动参与、深度介入基地烟叶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烟叶产区,要更新烟叶生产的理念,强化按照市场组织生产和服务工业的意识,大力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夯实烟叶生产的基础,努力改善烟叶生产条件。同时,要从工业企业原料需求出发,认真做好烟叶生产发展规划,积极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将工业企业的生产理念、技术要求转化为生产的标准体系,真正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按订单组织生产,以特色和质量构建长远、稳定的伙伴关系。只有工、商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密切合作,品牌导向型基地建设才会收到实效,工业企业发展大品牌的原料瓶颈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3.4 坚持政策引导,保障优质原料的供应能力

要有效破解当前烟叶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采取措施,配套政策。一是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局近年来明确提出的“由烟叶生产的总量平衡转变为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实现烟叶结构总体平衡”的要求,配套优化烟叶结构的财务补贴政策,真正落实剔除不适用鲜烟叶工作,破解结构性难题。另外,烟草行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控制并规范高结构卷烟的发展,将优质原料集中供应给发展潜力较大、卷烟结构市场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品牌。二是改革分级标准,完善价格政策,制订合理的等级差价政策,真正体现优质优价。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增加优质烟叶的供应数量,是缓解烟叶部位性矛盾的关键。现行的烟叶分级标准,一方面与卷烟配方使用的等级不协调,另一方面对工业企业充分利用上部烟叶的导向性不够。上部烟叶占整株烟叶的1/3,占产量30%左右,但目前我国上部烟叶的可用性与国际水平有极大差距。提高上部烟叶的可用性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技术手段促进上部烟叶的整体工艺成熟度,改革过时的等级差价政策和现行的烟叶分级标准的个别条款[7]。三是研究制订维护烟农利益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调动烟农种烟的积极性。据统计,2011年全国卷烟平均批发价为20 890元/箱,按单箱烟消耗片烟29 kg,折合把烟约为35 kg,2011年烟叶收购均价按17元/kg计算,其原料成本约为600元/箱。可见,在现行的烟草种植、加工、流通整个利益链条中,农业环节的利益分配最低。虽然近年来烟叶收购价格不断上浮,但烟农的种烟收益提高并不明显。维护烟农的利益,不仅需要大幅度提高生产投入扶持补贴、收购价格等,更需要拿出关心烟农、关爱烟农的具体行动,促进烟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烟叶资源的生产供应能力。四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卷烟品牌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走出去”基础的卷烟工业企业应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统筹利用国际、国内2个烟叶市场、2种烟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市场和配置烟叶资源,加快推进烟叶进口境外实体化运作,弥补国内优质烟叶资源的局限性,努力满足品牌发展对原料的需求。

4结语

烟叶原料的生产供应与需求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对尖锐矛盾。要化解该矛盾,仅依靠工业、商业的任何一方是不行的,需要工业、商业从不同角度出发,协同配合,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共同解决。在行业面临“卷烟上水平”的新形势下,解决目前国内原料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政策引导、支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尊重客观规律,工商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努力,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烟叶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烟叶资源的利用能力,不断满足工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宁志.重实践强保障上水平[J].中国烟草,2009(17):19.

[2]冀新威.当前原料保障上水平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EB/OL].(2012-03-14)[2012-05-15].http://www.tobaccochina.com/news/analysis/wu/20123/201231484616_506340.shtml.

[3]武玉军.“稳”规模“优”结构上水平——2011年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烟草,2011(23):34-36.

[4]姜成康.在2009年全国烟草专卖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09-07-16)[2009-07-17].http://www.tobacco.gov.cn/history_filesystem/2009jzjlh/jyssp-2.html.

[5]张燕.让每一片烟叶物尽其用[J].中国烟草,2009(17):29-30.

[6]颉虎平.烟叶资源配置改革:大品牌发展的“呼唤”[J].中国烟草,2009(17):26-28.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9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三大矛盾

1.“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

《就业报告》指出, 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成为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不同层次院校所选比例分别为:“211工程”院校占83%, 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占68%, 高职高专院校占64%。报告称, 大城市因其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就业规模较大、成长机会较多等优势, 吸引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目光。但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 与全国所有人群的平均分布对比, 55%的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正是由于高校毕业生求职方向过于集中, 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供过于求”, 而造成高学历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同时这种情况必然造成某些急需人才的地区“供不应求”。

2.“漫天撒网”与“有的放矢”

《就业报告》指出, 每得到1份工作,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需分别投出平均12份、6份的工作申请。同时, 笔者通过对郑州市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的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面对用人单位, 询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这一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前并未深入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 致使在投简历的过程中使用“漫天撒网”的方法。事实上, 低“中标率”和高“离职率”都与此有关。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做客中央电视台《我们》节目, 谈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投简历的话题时, 他很不赞同这种“漫天撒网”的方式。他认为, 投简历不是一个概率问题, 而是“你挑公司、公司挑你”的过程, 公司作为用人单位, 看中的是“你对这个公司的了解和承诺”, 而不是“你多投简历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的”。

3.“了解”现实与“接受”现实

《就业报告》指出, 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工程”院校占22%, 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占33%, 高职高专院校占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 (占88%) , 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小 (占31%) 、福利待遇偏低 (占25%) 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 (占13%) 。然而, 对于社会现实, “了解”指向意识层面, “接受”突出个人行为, “了解”现实不等于“接受”现实。从大学生学习现状来看, 对于就业现状、自我情况与专业要求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但从其就业实践的情况看, 一部分人尚未接受现实, 并非因为现实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选择离职。

二、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 包括企业制度、学校影响、家庭影响及个人能力影响等方面, 其中高校教育因其“枢纽”地位而尤为重要。然而, 根据《就业报告》调查显示, 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下降, 其中“211工程”院校为83%, 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3个百分点;非“211工程”本科院校为74%, 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68%, 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2个百分点。由此看来, 尽管近年高等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高校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一般来说, 高校的专业是依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社会对一些具体的专业需求不能保持恒定。比如10年前, 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 “法学热”逐渐掀起;7年前, 法学成为5大热门专业之一。然而, 根据《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 2009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分别是法学 (占82.3%) 和法律 (占73.2%) 。由此可见, 当高校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的时候, 往往会出现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 加之他们本身就面临着求职竞争激烈、求职地域集中等问题, 传统的“热专业”今天成了“冷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2. 高校实习教学有待完善

《就业报告》指出, 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问题中, “实习实践不够” (占42%) 位居榜首。

1999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要求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实习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 有效的职前实习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职业和自我的了解。然而, 近些年由于实习基地、实习经费、实习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生实习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已成为整个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 高校求职服务有待完善

《就业报告》指出, 高达三分之一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求职服务包括高校为毕业生组织招聘会、辅导面试技巧、指导职业发展规划、发布招聘需求信息等。纵观近年来高校的求职服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不足:缺乏系统教育、缺乏针对性辅导、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影响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因缺乏有效的引导, 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盲从、功利、依赖等负面心理。

三、高校应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三点建议

1. 完善专业设置

高校专业设置的完善需要多方面努力, 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 使高校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高校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首先, 要着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 形成自身的特色。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的设立, 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又可以展示高校的自我特色, 增加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其次, 要实施“合作教育”, 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以致用, 而且能够使高校深入了解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有力依据。

2. 改革专业课教学

《就业报告》指出, 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这也正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对此,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提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二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 三要扩展实习基地。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组织培训、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将实习实践成果纳入学生与教师的考核标准中, 将教学效果与教师晋级相联系、学生与专家共同认定教学效果等途径来实现。

3. 规范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包括组织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 还包括在高校中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是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充实教学内容。就指导内容应涵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完善研究方式。这要求教师在研究当前就业情况的过程中不能闭目塞听, 应多走、多看、多听, 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改进备课环节, 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

摘要: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三大矛盾:“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 “漫天撒网”与“有的放矢”, “了解”现实与“接受”现实。这些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实习教学及求职服务不完善, 应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矛盾高校就必须完善专业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规范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就业矛盾,高校教育,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王栾周.加强高等学校实习教学很有必要[N].协商新报, 2008-11-07.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10

笔者通过闭合式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信件调查, 对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信息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和连续性追踪调查, 并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调查2003届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个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进行就业医院等级与就业率比较;调查2003~2006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共161人。

1.2 方法

对2003届同一年毕业的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技术2个班学生的就业医院等级与就业率进行比较。就业标准:以在医院从事影像诊断或医学影像技术为就业, 改行、升学、待业均为非就业。对2003~2006届连续4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医院等级与就业率进行统计;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03届与2005届毕业生 (人数接近) 的就业率进行比较。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表4、表5)

注:*是指现在无工作单位的在读大专生或本科生, 不包括在职大专生或本科生

3 分析与讨论

(1) 问题分析: (1) 表1、表3显示, 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 且主要在基层。 (2) 表1、表2显示, 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3) 表4、表5显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无论早毕业还是晚毕业, 其就业率无显著性差异。 (4) 从用人单位及就业学生反馈的改行、待业的信息表明, 单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不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不能满足基层医院的需求。 (5) 综合调查结果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

(2) 医学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很大, 主要包括县 (区) 级医院、厂矿医院、乡镇医院、社区医院、私立医院等。这些医院受医院规模的制约, 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 更愿意聘用中专生。

(3) 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明显好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这是因为基层医院规模较小, 所需要的影像专业人员是集影像诊断与技术于一身的、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1]。此外, 执业医师法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规定, 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2]。中小型医院不愿意聘用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因亟需而聘用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 也都将他们作为诊断医师使用 (诊断报告只能由持有执业资格证的影像诊断医师签字后才合法) , 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4) 虽然市、地级以上的医院, 影像诊断与技术分工明确, 但越来越多的医院为了上等级、达标, 在用人上盲目追求高学历, 致使中专层次、专科层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很难进入这些医院[3]。

(5) 需要影像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很多, 但大多数都需要影像诊断专业的毕业生, 当了解到只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后, 多数单位就退出招聘会了。甚至有许多医院直接找到学校影像专业的教师, 要求帮助寻找有诊断报告权的影像专业医师。

(6) 笔者从2006年8月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一次学术会议和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了解到, 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北等地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7) 随着社区医疗的普及, 基层医院对医学影像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

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目前中职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重视, 同时, 中职卫校和高职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导致了以下结果: (1) 基层医院非常需要中专、高职学历的医学影像诊断专业 (X线、CT、超声、心电图等) 人员, 但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出具诊断报告而不能满足医院的需要, 这就限制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2) 大医院诊断、技术分工明确, 但又不需要中专、高职层次的专业人员, 这也限制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所以, 学校培养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和严峻的现实。

4 建议

中专影像技术专业面临市场需求与专业不相符合的矛盾, 笔者现就专业设置提出几点建议。

(1) 中等卫校、高职及专科学校的医学影像专业是否有单纯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必要?如果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卫校只能开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那么, 卫生部的决策者在对医院上岗人员要求的规定中, 要做相应的调整, 如要求医院只要没有影像科, 就必须配备一名以上诊断医师和一名以上检查技术的技师, 这样的医院才具有执业资格。

(2) 要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 由于中小型医院、工矿企业职工医院、社区门诊、私立医院等所需要的是综合型、实用型人才———既能从事影像检查技术, 又能从事影像诊断的医学影像工作者, 因此应以就业为导向[4], 根据市场需求, 科学地设置学科专业。为体现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 学校应重新设置影像诊断专业或直接设置医学影像专业 (包含影像诊断与技术) 。

(3) 由于影像学CT、MR、超声的诊断和技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例如, 患者在做CT平扫时, 发现病灶, 是否需要增强扫描, 是否需要薄层扫描, 这都需要扫描医师立刻做出决定, 要求扫描医师具备较强的诊断能力;而超声检查就更需要探查和诊断同时进行。

(4) 由于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技术含量高、与国际接轨最快、检查技术与疾病诊断密切相关的学科。所以, 在教学上还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促进我国医学影像专业教育改革[4],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为了让我国的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 对医学教育制订许多高标准、严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地域较广, 各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医学发展水平也不一致, 有许多高标准在基层是无法实现的。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 就体现了这个矛盾: (1) 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 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 能级对应。超声技术应是一门独立的专业, 医技不分已逐渐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5]。所以, 超声检查专业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人才。这代表了经济、科技较发达地区的需要; (2)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中提到, 他们编写了模块化课程改革系列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6]。这使学生从各种影像检查的设备构成、检查技术操作到诊断疾病做纵向连续性整体掌握, 使之适应规模较小的基层医院对影像诊断和技术兼备的综合性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这代表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需要。

卫生部、教育部在进行教育重大改革前期的试点调查时, 要结合我国国情, 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调查和试点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进行外, 还应在中西部发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在制订政策时, 也要结合国情, 最好采取“2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经济发达地区, 制订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政策;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制订与当地具体实际相符合的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市场、人民需求的政策。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

综上所述,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口, 必须能敏锐地反映社会经济变化与科技发展的状态。紧贴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是卫生职业教育的生命。卫生职业教育应始终把社会与医疗行业的需求作为首要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学设置专业, 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遵循地域性原则, 即紧紧围绕为区域经济、为本地区人群健康服务这个根本宗旨[7]。

近10年来, 一方面,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另一方面, 基层医院缺少影像诊断医师。笔者借这篇文章, 与同行一起讨论影像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以找到更加切合市场需要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与市场需求,矛盾

参考文献

[1]张宏.科学的设置学科专业扩展毕业生就业空间[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5) :31.

[2]吴佩岩.2007年中等卫生学校招生的瓶颈[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4) :25.

[3]戚林.卫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5) :30~31.

[4]付强, 赵林.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影像学专业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8) :5.

[5]周进祝, 胡兵, 桑玉亭.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J].医学影像学教学与临床, 2008 (7) :41~44.

[6]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版) , 2008 (12) :242~243.

大资本与小企业的结构性矛盾 篇11

2005年前,社交网站Myspace与Facebook不相伯仲,Myspace甚至还排在Facebook之前,然而,2005年之后,两者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2005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了Myspace,而Facebook随后获得了李嘉诚等人的战略投资。

现在,Facebook如日中天,而曾经贵为全球最大社交网站的Myspace则正在不可逆转地淡出,或许以后再寻找它的踪迹将很困难。

企业的盛衰,原因众多,我们不能完全肯定,默多克的收购是Myspace急速下滑的唯一或主要原因,但当这类现象不断发生时,我们可以确信两者之间一定有某种关联。

酷6被盛大收购后,现在的局面只是同类戏码的一个新剧本而已。其实,多数小企业被大资本收购,结局或许都是如此。请注意,我指的是收购后的结局,而不是战略投资的结局。

在很多创业的小企业,特别是IT创业企业眼中,最缺少的不是创意,而是钱。而大企业恰恰相反。越是大企业越趋向保守,所以缺乏创意很正常。同时,那些在资本市场活跃的大企业有的是钱。

当大资本收购小企业时,我们以为大资本恰好弥补了小企业的不足,以为这就是完美的联姻。因为IT创业企业是烧钱的行业,大资本似乎为烧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供给。

资本,到底是救命的稻草,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可能就是资本的两面性。

李嘉诚对Facebook的战略投资,与默多克对Myspace的收购,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

除李嘉诚外,Facebook获得了众多机构或个人的战略投资,因而,Facebook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默多克收购Myspace后,就成为实际控制人,Myspace就得听命于单一的投资人。

被收购的企业,可能仍然是独立核算的单元,但在战略和管理层面,已经成为二级甚至更低级别的机构。

在英国“窃听门”事件中,同样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的“世界新闻报”立即被默多克停刊。对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来说,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世界新闻报”只占其微不足道的分量,但对于“世界新闻报”来说,这就是它的全部。如果“世界新闻报”不是新闻集团下面的三级机构,而是独立股东的机构,那么,没有股东会轻易停掉这样一份报纸。所以,默多克在英国议会的听证会上说,对于窃听事件并不知晓时,公众并不相信,我却是相信的。

Myspace的命运也是如此。在Myspace那里大得不得了的事情,在新闻集团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小事。Myspace的战略行为,可能被默多克视为战术行为。

对于酷6的创始人来说,酷6就是其全部,但对于多元投资的盛大来说,酷6只是其一小部分,对于类似的投资,盛大肯定不只有一个。

这就是大资本与小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当小企业被大资本收购时,这种矛盾是与身俱来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出问题,矛盾就不会爆发。如果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小企业创始人的自救行为与大资本的处置行为就必然会出现。

收购与战略投资的区别在于:如果被收购企业不出现问题,收购方追加投资时,可能会提出追加投资的条件,主动权在收购方;如果仅仅是战略投资者,那么创业企业可能考虑向其他战略投资者募集新投资。我们发现,很多IT企业针对不同投资对象进行过多轮募集,主动方在创业企业。

大企业有回避风险的倾向,而创业企业(特别是IT创业企业)有热衷风险的倾向。

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赌博,风险大的地方,成功后的收益也大。

赌博的结果,多数成为失败者,少数成为成功者,任何一场赌局基本如此。

记得一位IT行业的人说过,IT行业有很多方面,你可能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像微软、谷歌这样的企业必须在所有方向投资。如果错过了投资方向,就会进行收购。

微软、谷歌这样的企业有财力在所有它们认为的技术方向投资,也有能力进行收购。然而,其他的IT创业者就只有“赌博”,在某个技术方向赌博。

酷6并不是视频网站的领先者,在其他视频网站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某些技术方向时,它就有可能剑走偏锋,在更细分的方向上“下赌注”。

酷6 是采用“大片模式”还是“新闻模式”都有可能成功,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大片模式”还有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毕竟“新闻模式”有侵权现象。“大片模式”意味着大风险,当然也有可能是大收益。“新闻模式”则是立足于回避风险的经营模式。

这同样是创业企业与大资本的结构性矛盾。如果盛大足够大,有足够多的钱给酷6烧,在视频业务模式竞争中,酷6没准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可惜,盛大没有这个实力,在“开源”与“节流”中,盛大选择了回避风险的“节流”,而酷6的创业者们则希望“开源”。当然,“开源”的前提是烧钱。

结构性矛盾是隐性的,所以,人们常常会忽略这种矛盾的存在。即使发生了,人们也会把矛盾的源头转移到其他方面。同时,只要条件启动,结构性矛盾是必然会发生的。这就如同已经装上火药的炸弹,无论什么引信都可能引爆。

创业企业与收购企业的矛盾就是结构性矛盾。微软和谷歌收购了那么多企业,哪个企业收购后的表现超越了收购前?

相反,现在活跃的IT企业几乎都曾经引进过战略投资,而这些战略投资除了关键时刻救急外,并没有对创业企业形成重大干扰。

现在的收获或结局,取决于当初埋下的是什么样的种子。结局可能早就决定了。

就业结构性矛盾 篇12

一、湖北中职教师队伍结构分布与问题述略

中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类型结构和身份结构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各项目标中的主要目标。从表1可知教师结构比较合理,但从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

1、年龄结构中,年轻教师较少

据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教师只占12.8%,25岁以上的教师占80%多,而且45岁以上的教师占了16.7%。说明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从事中职教育的比例较少。

2、教龄结构中,大部分教师教龄较长

教龄在8年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67.1%,大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反映了教师队伍较稳定,这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

3、职称结构中,副高级以上教师比例不到五分之一

据本次调研统计,初级和无职称的教师比例为28%,超过教师总数四分之一。中级教师比例为53%,是教师中的主体部分。副高级以上教师只占18.5%,这反映了湖北襄阳、随州中职学校普遍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4、学历结构中,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较低

本次调查中,在调整后中等职业中学、中等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和其他中职教育机构教师中,研究生占2.8%,本科占70.5%,专科占21%,中专占5.3%。这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本科平均80%的达标率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学历为专科及以下的教师达到26.3%,这说明中职学校的学历提升任务非常紧迫。

5、类型结构中,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缺乏

从文化课(31.4%)、专业课(50.1%)、实习指导课(11.9%)三类教师所占比例情况看,显示出实习指导教师奇缺。同时为缓解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现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实习指导教师。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在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过程中缺乏适应能力。

6、身份结构中,兼、专职教师比例较为合理

《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130万人,其中兼职教师占教师队伍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从本次调查情况看,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4.2%,比例较为合理。

二、优化湖北中职教师队伍结构的若干建议

1、完善中职教师准入制度,吸引优秀青年中职教师

目前,中职教师中年轻教师比例少是因为中职教师社会地位低,教师待遇偏低,且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社会对中职教师存在旧有观念,导致中职教师岗位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不足。鉴于此,为加大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引进,完善中职教师的准入制度势在必行。在来源渠道方面,可适当降低学历门槛,从知名企业引进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人才;在教师编制政策上可给青年教师安排合理的比例;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不能简单地用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标准来要求和认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可探讨适合中职教师的专门的教师资格认定模式。

2、建立切合中职教育实际需要的职务评定制度

高级职称的缺乏反映了中职学校普遍缺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改变职称评聘渠道不畅的局面需做以下努力。首先,在制定中职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过程中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的质量高低要成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将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高低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

3、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职教师类型结构中实习指导教师的缺乏从深层次反应了“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能单纯地引进实习指导教师或使部分文化课教师转为实习指导教师。因此,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变得尤为迫切。只掌握教学理论或只拥有教学技能的教师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湖北中职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任重而道远,然而完善中职教育相关制度是关键。虽然在优化中职教师队伍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湖北中职教师的一系列结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摘要:中职教师队伍的结构关系到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最终关系到中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调查了湖北襄阳、随州中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教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类型结构和身份结构, 分析了其中的合理与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改进湖北中职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师结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育锋.结构性矛盾——中职教师配置急需关注的重大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32) :43.

上一篇:贵州山地运动旅游下一篇:低碳技术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