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创新者

2024-10-06

低碳技术创新者(共12篇)

低碳技术创新者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1],推进低碳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依靠低碳技术创新。大力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才能驱动低碳发展。

1推进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实行的是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高碳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在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的同时,浪费了资源和破坏了环境,工业文明所对应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问题己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CO2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高碳燃料大规模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巨量CO2排放,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快速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危及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止气候恶化,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使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体现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重要转变。

低碳发展是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低碳发展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通过开发低碳能源和能源利用技术,达到控制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发展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发展是对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是从以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向以清洁能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变。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经济活动对气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只有不断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2]。

低碳技术是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研究低碳技术,与欧盟国家相比,我国低碳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很多先进的低碳技术都需向国外购买。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领域关键的62项减排技术,其中43项核心技术需要由发达国家引进。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选择引领低碳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集中投入研发力量,重点攻关,对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链接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大力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创新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为基本目标,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和开发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模式。

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依赖,形成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低碳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碳排放减量化的前提,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应着重在以下领域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首先,大力推动清洁煤技术创新,发展高效清洁燃烧技术。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以煤为主,因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是一种有广阔前景的洁净煤发电技术。其次,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加强节能技术开发与推广。在工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大力发展节能新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再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提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可再生能源环境污染低,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一般的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第四,大力研发CO2的截取、存储和利用技术。碳收集和储存技术(简称CCS)是通过捕捉、储存和管理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2来缓解气候变化危机。碳储存主要是从火力发电厂等较为集中的碳源捕捉CO2,将其封存在地下变成碳酸矿物或者通过工业流程将其凝固成无机碳酸盐。

3我国加快低碳技术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的对策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增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3.1充分发挥企业在发展低碳产业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

首先,要树立低碳意识。企业是发展低碳产业的主体,在选择低碳技术、确定低碳技术项目上必然渗透其价值理念。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把低碳技术创新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从企业战略规划到企业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严格操作,明确低碳技术创新方向。通过低碳战略创新、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重点发展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低碳技术,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化[3],使碳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转化,实现企业的低碳发展。其次,企业要增加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低碳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成本的经济活动,企业要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并引入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保障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3.2发挥市场的作用,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驱动机制

市场是驱动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主要通过需求拉动、市场竞争以及利益反馈作用于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社会需求的拉动作用主要是由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和企业社会责任、公民环保意识的驱使产生,并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进而驱动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4]。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萌芽期,只有不断完善市场规则,优化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服务内容,才能进一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

首先,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市场服务内容。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经费资助,通过中介组织等机构向公众进行低碳、节能宣传,向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信息,加快企业对国内外市场上低碳技术创新信息的获取速度,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低碳技术创新市场服务体系,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与国际低碳技术创新市场对接,为低碳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方和需求方提供技术信息。

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运用金融杠杆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展和完善国内的低碳金融市场,加强低碳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此外,还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发展多层次的投资主体,鼓励大型的、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低碳技术创新投资领域,也要鼓励民间及个人资本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投资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国融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及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为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3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互动体制和机制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互动体制、机制是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科研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与传播、技术开发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产品更具针对性。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加速低碳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实现。

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探索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应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支持产业界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选择重大关键低碳技术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积极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按照结合形式的不同,低碳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协作为主的契约型、以研发基地为载体的共建型、以技术入股或者兴办实体的一体化型、产学研战略联盟[5]。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实施不同的合作模式,共同对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等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

3.4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欧美等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政策对于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我国应当健全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来规范和引导低碳技术创新。

第一,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低碳技术的长周期性和高投入、高风险性使得企业与科研单位在研发投入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要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手段,引导企业从事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活动。低碳技术创新具有周期性特征,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研究开发(R&D)、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3个阶段,政府要根据这3个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研发阶段,政府要对一些前期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的大型项目进行直接投资,通过R&D资助和政策支持使低碳研发投资达到最优;在示范推广阶段,通过资助示范、税收减免、低息贷款以及临时性的价格补贴等措施,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成熟速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渠道,并在各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进行支持,保障重点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财政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产业化应用阶段,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宏观调控低碳技术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购买低碳技术,从而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采取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措施。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能合理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更适合政府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的开展。一是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完善现行税制税种。制定鼓励企业碳收集、碳存储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低碳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二是修订消费税制度,把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低碳产品纳入税收优惠范围,对高效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适当减免税,对符合低碳技术要求的机器设备与产品实行减免优惠和税收返还政策。运用低税率、减征、免征等办法对核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三是继续完善增值税制度,对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创新给予税收返还、豁免。对利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无污染产品实行低增值税、税收减免或者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第三,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与引导作用。把政府采购政策纳入国家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优先采购国内的低碳技术产品,对重大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可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替代竞争性招标采购。健全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制订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建立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建立低碳产品的自主品牌认定制度和海外采购审核制度。

3.5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保障。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低碳产品的认证、低碳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易、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出台法律法规,为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第一,加快开展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并顺应全球低碳技术创新方向的低碳技术发展法律,引导创新资源投入重点,整合系统内的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制定和修改《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同时为保证法律的实施,对颁布实施的法律进行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等。

第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应用的重要法律制度,要把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到国家的创新体系之中。为了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必须赋予低碳行业的创新成果以合法的垄断权,使低碳技术创新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丰厚收益,收回前期的研发投入,激发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低碳技术在应用和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3.6积极打造低碳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

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布局建设一批低碳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鼓励高新区、产业集聚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结合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应该加强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首先,要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国家级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平台主要以实现不同研发主体或者研发主体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流和共享为目的,增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的协作或联合开发,建立合作研究机制,以提高研发能力。研发平台的建立能够强强联合,发挥集合效应,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相信随着低碳技术研发相关促进政策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平台的数量会持续增加。

其次,围绕低碳产业,支持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平台。低碳技术要成为低碳经济的驱动器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得到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市场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低碳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整合相对分散的科技及产业资源,以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构建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区域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平台。通过重点打造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再次,建立低碳技术交易合作平台。成立低碳技术服务和示范中心,由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主要进行低碳技术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国外低碳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以及咨询服务和技术培训等,使之成为低碳技术的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还应建立高效的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低碳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最新发展动态。要建立健全可靠的低碳技术数据库,将各类低碳技术最新研究进程在各研发机构中进行共享,避免研发的重复性和盲目性。要建立科技研发与能源利用、碳排放的信息收集与扩散及各种数据库的信息中心,开展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交流,为低碳技术研发等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政府提供或者促成这样的服务平台建设,才能够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为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

3.7制定低碳技术创新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必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完善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转化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低碳技术创新评价是对低碳技术创新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估,是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系统评价。通过制定客观、公正、统一的低碳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引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积极探索和完善低碳技术创新评价标准,是优化低碳技术研发、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的依据,也是促进低碳发展进程的重要保障。低碳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包括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碳技术创新效益等3个方面。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包括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资金、人员、设备等投入;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研究人员素质水平、工人技术等级水平、设备水平先进程度、技术水平先进程度、引进吸收比率等。低碳技术创新效益包括低碳产品销售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成本率、生产规模提高程度等。

总之,实施低碳技术创新驱动低碳发展战略,需要各级各部门各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国家相关部门应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低碳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要承担起创新主体的重任,建立低碳技术研究联盟。企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推进低碳技术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大学、科研机构应把握低碳技术发展趋势,超前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中介组织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低碳技术转移与产业化。

摘要:推进低碳发展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加快低碳技术创新驱动低碳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低碳产业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市场驱动机制和产学研合作互动体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积极打造低碳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制定低碳技术创新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10-11.

[2]吕俊杰.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17):56-57.

[3]秦书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绿色技术创新[J].科学经济社会,2010(2):123-126.

[4]陈文剑,黄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21-24.

[5]杨锦琦.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J].科技广场,2011(08):11-14.

[6]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7-40.

低碳技术创新者 篇2

6月xx日是第4个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旨在履行好节能减排与低碳的社会责任,深入开展节能、节水及减碳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全面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践行节能低碳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特向全体员工发出倡议:

1、在岗位上开展节能低碳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提高职工节能减排能力。

2、精心操作,杜绝火炬排放。

3、6月14日为“全国低碳日”,倡议广大员工步行或骑行上下班。

4、下班后别让您的电脑显示屏还坚守岗位,不用时将电源插头全部拔掉以减少待机能耗。

5、照明光源请采用高效电光源替代低效电光源,用紧凑型荧光灯替代白炽灯。

6、尽量采用自然光。下班后请随手关闭照明电源。随手关闭无人办公区的.照明灯。

7、三层楼以下(含三层)尽量不乘电梯。

8、夏天请将您的空调温度设定在26℃以上。

9、从今天开始,请您每月少开叁天车,选择乘坐公共车辆或步行出行,践行“绿色低碳交通伴我行”。

10、节约用水,在使用洗手液和洗涤液其间,请随手关闭水龙头,不要让自来水任意流。

11、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使用化学洗涤用品,减少清洗用水。

12、每天早晨提开水时,因人数而定,避免第二天倒弃头一天剩余开水。

13、节约办公用纸,努力实现无纸办公。打印文件时采用双面打印。尽量循环利用办公用纸,减少纸张消耗。

14、节约办公用品,尽量使用可更换笔芯的笔。

15、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包括办公用品)。随身自带购物袋购物,减少使用塑料袋,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

我们所倡议的节约,都是举手的一些小而又小的事情。“勿因善小而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我们每人节约一片树叶,合起来就可以节约出一片森林!让我们一起身体力行,为节约能源从小事做起,弘扬生态文明。

污水处理厂转发

以绿色技术创新扣开低碳经济之门 篇3

没有绿色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中,技术是既能节能减排又对生产没有副作用的手段,除了自主创新,技术溢出成为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捷径。与以往的技术经济转型不同,绿色技术采纳对中国来说是昂贵的,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起始阶段。中国的绿色技术存量及其分布如何,绿色技术创新与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关系怎样?强制性的政策在什么时间起作用?作用的强度和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拐点在哪里?陈艳春等著的《绿色技术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2013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回答了上述问题。该书采用定量模型研究绿色技术溢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论对正处于绿色技术创新起始阶段的中国来说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该书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缓慢的原因,即中国绿色技术创新还没有经济吸引力。作者依据jaffe 和OECD关于绿色技术专利检索的策略,以中国绿色技术专利实施许可追踪技术扩散的路径,得出了中国绿色技术溢出的典型事实,找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拐点。运用数学方法为区域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建议。该建议与Kindle的思想基本一致,即通過技术转型推动经济转型,短期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超过拐点后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强烈的消灭贫穷和经济增长的愿望。中国在采取强制措施时,既要考虑到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强制企业采纳绿色技术的时机。

作者在研究中抓住了绿色技术存量低和多范式共存的特点,通过构建多阶段模型,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中国多元范式下向绿色技术转型的策略,不仅证明了许多专家的观点“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成本低、阻力小”的结论是正确的,也指出当绿色技术溢出和一般技术溢出同时存在时,要求绿色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溢出速度比一般技术高。而中国西部的一般技术又不能对绿色技术创新给予技术来源的帮助,作者给出了排污费与工资率的比值、绿色技术生产率和一般技术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制定组合政策提供了依据。

该书关注了中国低碳示范城市的作用,作者在比较绿色技术与低碳技术异同的基础上,把低碳示范区看做是采纳绿色技术的先行者,借鉴阿吉翁和豪威特的通过社会学习的技术变迁的思想,理论分析了该措施的作用。对于绿色样本城市的作用,作者研究了政策因素和碳强度目标的设定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在绿色城市样本数量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增加绿色城市样本,尤其是增加中国西部的绿色样本。在绿色城市样本的选择中,关注到绿色城市样本的产业结构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在实例分析中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通过对比保定市与石家庄和廊坊的绿色技术创新和GDP水平,指出政策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指出,政策的推动作用是随着实践衰减的。

该书以发现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为主线。数据资料详实,论证系统规范、严谨、科学。读者不仅可以从书中了解绿色技术发展的轨迹,还可以从详实的数据分析中了解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规律。该书对推动我国构建“两型”社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与构建 篇4

一、技术创新的价值考察

所谓技术创新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同时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从该定义上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主体建构性活动, 凝聚着创新主体的意志和追求。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中, 技术创新是价值主体从事价值追求、改变价值观念、表现价值取向的过程。技术创新本身不是一个无目的和价值的手段, 不是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 这一过程蕴含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 技术创新的价值可以分解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等。经济价值表现为技术创新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 技术创新一旦有大的突破, 会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 技术创新作为联接人与自然的中介, 必然因为其生态功能而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 包括生态正价值和生态负价值。生态正价值指技术创新帮助人类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 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建设良好生态。生态负价值指技术创新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 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指人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存在和发展, 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一步步进化, 而不会出现人的异化, 达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

应该看到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作为同一个价值系统的三个方面, 它们之间相互支持, 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 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内在地包含有人文价值, 因为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 技术创新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其次, 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与生态环境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对抗, 技术创新本身是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再次, 从长远来看, 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不但不会阻碍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实现, 反而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因此,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应该尽力实现三种价值的协调和整合, 克服技术创新的价值悖论, 避免出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困境。

二、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困境

在传统技术创新的模式下, 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 认为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相对应, 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 只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荷的其他价值视而不见, 使技术创新的负价值, 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

(一) 生态价值困境。技术创新的发展本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因为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但是在传统技术创新的模式下, 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 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 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 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 人文价值困境。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但是在传统技术创新的模式下, 人们对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因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 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正如马克思所言:“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 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 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 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 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三、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

(一) 经济价值取向。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并不否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也要关注经济价值。因为经济利益是刺激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动力, 另外, 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为技术创新的其他价值取向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但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技术创新在关注经济价值的同时, 更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缓和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困境和人文价值困境。

(二) 生态价值取向。技术本身具有生态价值。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创新活动, 不能推卸其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责任, 其创新成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应该体现出技术应有的生态价值。因此, 在低碳发展模式下, 技术创新需要强调生态价值取向, 提倡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 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使技术创新变成一种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意味着技术创新在其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合理地考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它在传统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目标上, 增加了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三) 人文价值取向。低碳经济是一种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内容和中心目标的。低碳经济所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 最终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低碳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创新。所谓人性化的技术创新, 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 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要创造人文价值, 从而实现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协调。

摘要: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不仅要积极进行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 更重要的是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并重构。在强调技术创新经济价值取向的同时, 积极倡导生态和谐, 重视人文价值取向, 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05

[2].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

低碳生活,科技创新更重要 篇5

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

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生活是目前全世界环保主义者倡导的、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这需要科技 创新。

2、“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所以必须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这更得要科技创新才能实现。

3、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如煤碳生产,石油冶炼,钢铁生产,都是高污染行业,我们必须进行技

术革新,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生活

其次我要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错误,一、环保意识进入中国也有几十年了吧,都有环保意识,但是中国的环境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为什么?是因为中国的人没有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没有转变吗,不是,是因为我们的环保科技还不够发达。

二、对方辩友将现在的科技看得太恐怖了,您方认为是科技带来了高碳,认为飞机、汽车带来了高碳,可是这样的现状之下我们又该怎么办,按照对方辩友您的观点,是不是我们就不用做汽车了,不开飞机了,不是吗,今天我们应该想办法让飞机汽车所消耗的能源更清洁,让我们的环保更彻底。

三、您方告诉我们的是意识可以作用与生活的,其实,是我们不用什么,少用什么,但是技术创新可以让我们一边做,一边享受美好的生活,生活质量经济状况与环境保护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呢!

低碳铸就梦想 创新引领未来 篇6

建成后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五年内可具备国际水平的企业集团,中小型绿色高技术企业为集群主体的集群组合,形成同时具备规模效益和灵活性的自生可持续发展有机体。为各地方行政区域提供城市整体节能打包服务与投资,规模化将绿色低碳投资和改造复制到中国各行政区域,解决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实施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资金问题、统一性问题,分担各行政区域对国家的节能减排任务,成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实支撑体。从拉动产业链增长来看,可带动区域上下游产值2000亿元,聚集区的贸易平台完成各类交易及金融服务在1000亿元规模。绿色低碳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总值不低于500亿规模,以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为推动力,积极促进国家整体新兴产业战略的落实,推进国家形象的转变。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全球新兴产业,主要特点体现在高新技术密集度和全球协同的不可欠缺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建立,可将低碳领域凝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高新低碳技术聚集作用,各类市场交易平台的凝聚力,吸引全球低碳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入驻,构建规模化低碳产业平台;通过辐射珠三角地区优势,可有效实现利用该地区产业化优势迅速普及各产业领域,使绿色低碳技术实现迅速转化,创造出巨大的技术产业潜力和经济能力,完成在新兴产业中糅合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的集合和创新路径的探讨,切实的推进深圳二次创业和改革浪潮。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数据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物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找回绿色,保护环境的共识。因此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说,发展产业集群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符合国家战略转型要求,代表国家新形象,也是深圳二次改革浪潮的典型代表。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在我国各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挥先导作用。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低碳产业集群将以区域能综合利用技术为基础,通过领先的节能蓄能技术,整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要契机,真正实现低碳排放和零排放。

绿色低碳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的效益非常具体而且显而易见,绿色低碳技术在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环境资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计算,集群5年内服务的5亿平米区域集中能源供应,可减少中央空调重复投资304亿元,每年节约空调运行费106亿元。每年可转移高峰负荷143亿KWH,每年可为国家电力节煤7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万吨,相当于437万辆汽车排放,植树872万亩。

如此显著的社会效益是全球范围内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作为国家新兴战略看待的重要原因,不但保护了自己的资源和环境,还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是在产业发展同时占领国际道义高地,树立完美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低碳产业链中将发挥重要角色。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前海低碳产业集群将大量应用减少排放的技术,同时跟踪国际制度、国内政策的发展,并对可能制定的政策超前部署,将是世界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标杆。

作为世界第一个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诞生地,前海,将成为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国际绿色政治的新体系中,提升我国在低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肩负将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推向全球领导者地位的伟大使命。深圳前海,将助推中国以碳减排大国的姿态稳步进入碳政治领导者时代。

责任编辑 张小华

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篇7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环境决定论即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种是人定胜天论,认为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一种是比较温和的协调论,这种观点认为人可以实现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大规模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渐严重,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协调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发布了意义深刻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唤醒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从此人类找到了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新理念。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66个国家的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1977年1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国家对气候变化合作向前迈出重大一步。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十五次大会的召开引发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一时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话题。

1 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公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现在低碳经济被阐述为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具有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由于这种技术的创新以低碳为方向和指引,因此这种技术被我们称为低碳技术,它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型:(1)减碳技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2)无碳技术: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3)去碳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2 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新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例如:中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年增长速度接近翻番;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供应着世界40%的光伏产品需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1)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2.1 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

2.2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5月21日才首次公布智能电网计划),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

2.3 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2)总之,我国总体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尤其是先进的低碳技术开发还相当滞后;低碳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科学技术;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低碳技术的运用成本很高,所以低碳技术产业的示范与应用的市场推广度还不高。

3 英日美德等国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状况

发展低碳经济缓解能源和气候对人类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节能减排、缓解气候变暖、促进经济复苏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3)

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近年来,英国一直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技术和经济作为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英国通过发展热电联产技术极大的节约了燃料(此技术使用了发电时一般会浪费掉的热能),通过大力投资发展清洁煤技术,将清洁煤技术从大规模的研发阶段向大规模的商业化推进,并出台了《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一系列法案以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技术,政府通过碳信托基金与企业展开合作开发污染控制技术、碳捕集封存技术(CCS),并重点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步骤地发展有竞争力、可尽快实现出口的潜在能源技术。日本是世界上节能最先进的国家也是新能源开发最领先的国家,日本已经设计出了一套低碳技术的路线图,包括私有资本以及政府资金对增值反应堆循环技术、生物智能应用技术、地化石燃料消耗直升机、高效能船只、气候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智能运输系统等的开发、注重采取政府调控手段,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门的节能资金促进节能技术的研发。日本将光伏发电作为重点领域来推动,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提高太阳能发电量。美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世界气象组织的最大相关活动资金提供者,它鼓励使用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技术,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氢能基础建设及无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汽车技术。德国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型主导产业重点扶植,德国也推行热电联产技术,并将低碳发电技术作为发展重点。总结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经验,主要有:第一,各国政府在制度、政策以及资金上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第二,各国都有自己集中攻克的技术领域。如英国高度重视清洁煤技术,德国着重发展低碳发电技术,日本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第三,社会各方协同建设低碳经济。政府起主导作用,与企业之间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并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各方力量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4 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且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这使得中国的低碳之路跟为复杂,因此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低碳之路。

4.1 加强低碳技术开发的政策、制度以及资金的支持。(1)对于一些新能源技术可能是世界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政府为在国家层面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新技术的共同研究和开发铺平道路。(2)国家应该在涉及全国的大型低碳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智能电网)上应该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3)国家在财务上支持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攻克,提升整体低碳技术的档次。比如说风机核心技术的研发。(4)制定低碳技术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规划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5)建立低碳技术发展的专项基金从财务上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6)给予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税收优惠,以降低低碳技术的应用成本,加大低碳技术的需求,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型;(7)健全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从制度上给以保证;(8)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和储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技术专家。

4.2 从企业层面,企业必须以低碳为向导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会失去竞争力。(1)企业以短期盈利为目标导致其为短期目标放弃求长远发展的低碳技术投资。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营销理念和盈利模式,使得经济发展模式与技术之间达到一种高效的平衡。(2)低碳技术的研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压力。单个企业投资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企业应该加强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分散风险。(3)加强技术引进,通过国际间的技术贸易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加强技术创新,并加强专利产权的保护。

4.3 从科研机构层面,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与企业合作,寻求资金支持,集中加强包括煤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核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的研发,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除此之外,科研机构也应该积极推广技术市场化,促使低碳技术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8下).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5]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6]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2010-2015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展望分析.[EB/OL].http://www.hdcmr.com/bgfree26275.html’2010-10-13.

低碳技术创新者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高铁,绿色技术,创新,策略

在全球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下, 各国政府积极响应, 从基础的国家产业发展中开始, 进行技术创新, 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发展低碳经济。火车作为各国基本的交通工具,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域。将铁路发展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行列, 充分利用其节能环保的运输方式, 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中国进入高速铁路的发展时代下, 对高铁的发展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在动车组技术的发展下, 我国的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在工程设计和建设方面不仅提倡节约环保, 而且努力向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

1“低碳经济”与“绿色技术”概述

低碳经济是提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经济模式, 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1]。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力求能源的高效率利用,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 努力只求绿色的经济增长, 通过能源技术和减少污染排放技术的创新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依靠技术的创新和政策措施的实施。其中技术创新使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在重点领域的发展中, 结合具体的发展特点, 对其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技术的创新,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又成为其技术创新的关键。

绿色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具有绿色工艺、绿色产品以及绿色意识的生态技术创新, 将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经济技术创新一律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

在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中, 具体的绿色技术创新要满足节约、回收、循环等三个绿色的要求[2]。绿色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传播紧密相连, 包含从思想形成到市场推广再到及时反馈的全过程。将绿色技术的创新在低碳经济中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引领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前进。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低碳经济有效发展始终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来实现。这两个概念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领域中具有紧密的联系, 需要在相互推进中不断发展。

2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高铁事业发展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个行业、众多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是低碳技术的创新, 在高铁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将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于其中, 能提高高铁发展的速度, 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2.1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分析

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 我国的高铁事业不断发展, 绿色技术的创新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首先, 在高铁技术的发展方面, 营业里程从原来的两万多公里逐渐发展到八万多公里, 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二[3], 其运输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另外, 铁路的运行速度也有了很大的飞跃。这些看得见的变化, 都是建立的绿色技术的创新上。先进的绿色技术使我国的铁路设计、施工、养护以及列车的控制技术都得到改进, 引领世界铁路的发展水平。

其次, 各个国家之间的高铁绿色技术创新都有其新鲜的元素。法国领先的TGV技术在欧洲的高速铁路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成为高铁发展的技术标准, 德国的ICE技术创造了高铁时速的最高纪录。现阶段我国的铁路发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绿色技术的指导下, 我国研发的国产动车组的时速比采用西门子公司技术的高速铁路时速快了整整30多公里, 创造了运营速度、节能环保以及运输量、舒适度的新高度。我国的高速铁路完全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 车体运用流线型的设计, 使其阻力减小, 轻量化、高性能的节能技术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技术的创新也使得高速铁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创新阶段。

2.2 高铁绿色技术创新的规律

在环保、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 我国的高铁技术也寻求新的发展。在具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引导着整个高铁技术的发展。

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 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后的吸收消化再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 不断研发新的技术, 引导高铁的发展。

二是系统性的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体现在多个维度中, 能完善和发展其绿色技术。在具体的高速铁路运输中, 体现在对列车生产技术、铁路铺设技术等方面。运用安全监测的技术对铁路的铺设进行监测, 运用客运服务的质量监测整个高速铁路的系统创新。

三是在技术创新体制上的转变。除了在硬件技术上的创新整合[4], 还注重在新主体等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制方面的创新, 整个研究机构、高校以及铁路运输企业等多方面的技术创新, 形成三位一体的绿色创新技术发展模式。

四是低碳绿色的技术创新, 强化环保意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研究高铁发展的低碳绿色技术, 例如, 在我国的高铁设计中, 真空的集便装置就是一项低碳绿色的技术创新, 为铁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2.3 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策略

我国的绿色高铁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高铁技术发展的空间相当大, 在未来的发展中, 磁悬浮技术可以被人们广泛应用在高铁绿色技术创新中,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3.1 创新高铁客站设计施工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 高铁新客站的站房设计力求宽敞通透, 客流的流线间接顺畅。全部采用导向的设施, 咨询系统和垂直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的代步梯等较为先进绿色的技术装备, 实现无障碍的行走。

另外, 在整个客站全部采用大跨度钢架结构, 悬垂架构无柱雨棚, 冷热电三联供等先进技术和建造工艺, 使其客站的设计更加环保和节能。所有的新建的大型客站都为旅客提供“零换乘”的绿色低碳环境。

2.3.2 创新铁路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铁路的绿色技术创新中, 减少换乘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 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规划火车站的站点, 与航空站、公交站做好对接,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换乘的信息及时共享给广大旅客, 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对站点的画面进行实时的监控, 便于交通的衔接。除此之外, 整合各个站点的信息, 减少不必要的进出站的环节, 提高服务质量, 减少环境的污染及不必要的设施建设,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3.3 创新高铁的施工技术

我国的京津城际铁路专线攻克技术难关, 在线路施工上寻求创新, 掌握复杂的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技术, 攻克大断面复杂隧道建设技术难题, 建成复杂地质山区高铁线路的大隧道群和水下铁路隧道。掌握高铁有砟、无砟轨道成套的技术创新。

2.3.4 平衡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

在高速铁路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中, 将技术创新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 根据具体的铁路发展特点, 对相关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研发, 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也建立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上, 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将技术研发的成果有效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促进高速铁路的发展。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可以预见的技术创新上, 要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经验, 发现并创新不可预见的新的绿色技术。

2.3.5 合理优化高铁产业结构, 寻求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合作

基于铁路运输量的不断增加, 要优化铁路的线路设计, 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与其他国家的城市铁路设计相比, 绿色技术的创新要降低因线路不合理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及环境破坏。与先进的国际技术寻求合作, 将铁路线路的设计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 达到国际高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高速铁路的低碳发展不能只靠自身的创新发展, 要结合各个相关领域的发展, 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 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各个相关领域的发展中, 才能有效促进高速铁路的绿色技术创新[5]。另外, 在一些领域的创新发展中, 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理念, 与铁路事业紧密联系, 实现技术创新, 将绿色、环保、生态的创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底。

3 结语

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 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节约环境资源, 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自主创新、系统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出发, 不断进行绿色技术的创新研发, 做好产业调整, 优化服务质量, 在未知的领域探索新的绿色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彦虎.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2) :5990-5991.

[2]赵丽缦, 崔沪.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J].管理观察, 2013, (33) :138-139, 140.

[3]王展魁.关于低碳经济视角下高铁的绿色技术创新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35) :823-824.

[4]章华平.院士云集沪上解密京沪高铁“绿色技术”[J].上海企业, 2010, (10) :86.

低碳技术创新者 篇9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企业自身情况来描述,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 包括清洁能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技术水平支撑。当下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各国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发展社会经济。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 日益变为各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控和创新程度。因此可以说, 技术创新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 已成为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如今兴起的低碳经济, 对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很多国家都在竞相研发推广符合低碳要求的实用技术。能占领低碳技术的高地, 就能在世界技术贸易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贸易优势。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化不定的情况下, 能否持续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最先发展好低碳技术, 就有机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成为这次经济发展转型的“领头羊”。

1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工业企业是中国能源消费最大的部门, 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高碳能源的消耗, 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则需从企业主体出发, 激励企业自主低碳技术创新。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不乐观, 原因在于动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进行分析。

1.1 企业外部动力

1.1.1 社会需要拉动

2007年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011到2020年, 国家对新兴能源产业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到5万亿, 每年能增加产值1.5万亿元。在温室气体减排需求方面, 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因而需要企业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来引导公民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向低碳化转变。

1.1.2 政府政策导向

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 政府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及其措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进程。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低碳产业战略诱导技术创新活动。如《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等极大的促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1.1.3 科技推动“科技将决定未来能源, 科技也将创

造未来能源。”徐锭明说, “对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 我国应转变资源配置的战略, 制订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 明确方向、目标、重点, 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 能源科技的创新对我国能否顺利走上低碳发展之路起到关键性作用。对科技推动低碳技术的科学认识后, 国家也已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因此企业开始着眼于科技, 重视对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投入。

1.1.4 市场竞争激励

当今低碳经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潜在威胁, 迫使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投资更多的资金来研发低碳技术以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如: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低碳船舶技术正成为韩国和日本造船业的研发重点。特别是在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热潮的背景下, 这一技术将成为竞争法宝。中国大船重工集团以超前的眼光捷足先登, 敏锐地捕捉到此次热潮之中所蕴含的机遇, 在船舶开发设计中注入低碳概念, 抢先研发低碳船, 积蓄力量为大船重工集团今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也是应对潜在危机的一个举措。

1.2 企业内部动力

1.2.1 减少成本, 扩大利润空间因为企业在进行低

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增加生产成本, 只有低碳技术创新改进了生产工艺, 才能最终抵消由政府保政策所带来的企业低碳化成本, 否则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淘汰出局。特别在当今国际都在号召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 出口国的低碳意识强烈, 都想在低碳这具有潜力的广阔空间获得高额利润。比如西门子在石家庄的一个炼化厂改造项目。通过能源的节约, 一年半就收回成本。

1.2.2 提高竞争力

随着低碳意识向生产、消费和贸易等领域的逐步渗透, 低碳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谁最先掌握了低碳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就可以在低碳转型期立于不败之地。以新能源产业来说, 蓄电池是我国发展得尤为成熟的行业, 但仍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突破。诸如超威电池就通过不断的技术拓展和技术创新才使整个蓄电池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

1.2.3 提升企业社会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并且重视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经济价值的同时, 更加关注自身在公众的形象, 力争为社会大众谋求福利, 响应持续发展的号召, 为子孙后代造福。如今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 以低碳技术创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必定为实现自身的这种价值而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2.4 获得融资渠道

随着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高, 低碳化的企业将在融资、获取政府扶持、获取供应商信赖、赢得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将大大缓解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开发所面临的科研经费不足问题, 从而降低创新开发费用, 从而企业自发地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2 针对企业的动力源提出相应的策略

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并且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是企业、政府、科技创新、人才、市场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2.1 企业采取的措施

2.1.1 制定和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制定科学的低

碳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明确, 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 制定出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 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 发展低碳技术, 尽早实现技术升级。

2.1.2 运用经济手段激励技术创新, 通过在企业分配

制度的调动来激励技术创新, 实现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成正比的分配形式。同时在企业产权制度上, 可以让创新者以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获取企业的利润。

2.1.3 合理组织安排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低碳技

术创新活动主要应在企业进行, 而不是在企业以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既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也缺乏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因此, 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重要部门来组织协调, 促成这项工作, 为企业实现创新组合提供组织保证。比如, 设立企业发展部、聘请低碳技术专家、设立低碳技术创新小组、同实力强大的企业组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动态联盟等。

2.1.4 培育低碳技术人才。人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

体和关键, 企业要物力资本积累向人力资本优先积累转变, 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把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杰出人才。要充分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即:创新意识强, 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 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 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自主性较强, 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 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 更珍视自身的独立性;稀缺程度高, 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 并且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面临风险高, 技术创新型人才面临三重风险:创新失败的风险;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风险, 人才自身贬值的风险。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人才激励体系。

2.2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2.2.1 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来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

风险, 提高低碳创新的收益, 对重大的技术创新企业给以奖励, 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重大的技术创新企业给以奖励, 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抵免和新技术的消费抵免、政府采购、技术授权、管制等。

2.2.2 加强创新主体的集成化

对企业、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 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 (企业) 的积极性以及各自的最大优势来实现优势互补、减低风险。

2.2.3 实施严格的效率管制

制定更严格的产品的能耗效率标准与耗油标准, 促使企业降碳。如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 提高新建筑物和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广节能产品, 逐步淘汰白炽灯等, 加强对已实施的措施的监管, 防止能耗效率问题反弹。

2.2.4 政府在企业申请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贷款、筹措

资金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可考虑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采取注入资本金参股的方式向低碳技术企业提供支持。

2.2.5 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气

候变化。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 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 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 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 业之间, 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 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摘要: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直接实施者, 在低碳技术创新动力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源, 从企业的动力源出发提出了加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动力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动力源

参考文献

[1]李荣平, 刘刚海, 张吉良.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徐大丰.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 2010 (2) :73-75.

[3]王可达.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 探求, 2011 (2) , 136-199.

低碳技术创新者 篇10

2012中国绿色ICT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成功召开, 论坛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电力报社、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社联合主办, 中电信科 (北京) 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是中国地区最具专业性、最具影响力的关注中国绿色产业背景下ICT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及应用发展的高端论坛之一。论坛以“绿色ICT产业持续发展、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创新”为内容方向, 以“更先进更高效跟智能”为论坛主题, 包含绿色ICT、通信节能、智能电网建设等重点领域, 将汇聚各路国内外领军企业、众多产业政策解读专家及行业绿色技术产品使用单位, 共同探讨2012年中国绿色产业背景下各行业技术及应用发展之行军方略和成长动力。在大会开幕论坛上, 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绿色ICT产业联盟携手ICT产业链卓越企业、智库研究机构共同发起“2012中国绿色ICT产业联合宣言”, 并将2011-2012年国内外绿色技术企业及节能技术发展成果悉数呈现, 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超越提供创新思路;将2011-2012年绿色产业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和优秀成果的企业进行汇总及展示, 为中国绿色产业成长提升搭建高效、和谐的交流平台, 共同见证产业科技发展的力量。

本次论坛组织过程中, 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资委研究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得到了电信运营企业、电网运营企业和产业链厂商的积极参与。本次论坛历时3个月的准备期, 与会上正式发布《2011-2012年度中国通信企事业单位名录》, 及《2012中国绿色ICT产业发展白皮书》, 会议期间, 为肯定和表彰在2011-2012年度中国绿色ICT产业科技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绿色节能技术企业、设备厂商、服务机构, 由2012中国绿色ICT产业科技发展论坛组委会发起媒体推荐、采用企业报选、组委会专家评选的方式进行的“2011-2012年度中国绿色ICT产业科技创新奖”, 评选结果在“2012中国绿色ICT产业发展论坛”正式颁发并向全社会公布。

2012中国绿色ICT产业发展论坛奖项公布名单:

荣获2012中国通信运营企业绿色节能先进单位的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荣获2012中国绿色通信节能技术奖的是: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Diet户外创新型机房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高效通信及IDC电源系列化解决方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MINI机房

伊顿电源 (上海) 有限公司-伊顿9395系列UPS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高效混插解决方案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ECM系列机柜

三菱重工海尔 (青岛) 空调机有限公司-绿色智能中央空调系统

苏州市华瑞热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热交换器空调

荣获2012中国绿色ICT技术应用奖的是:

伊顿电源 (上海) 有限公司-伊顿9395系列UPS

万国数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低碳绿色数据中心运维服务

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 (中国) 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整体制冷解决方案

美国力登公司-dcTrack, PowerIQ

威图电子机械技术 (上海) 有限公司-数据中心液冷系统解决方案

荣获2012中国绿色智能电网技术服务奖的是:

溯高美索克曼电气 (上海) 有限公司-Green Power系列不间断电源UPS

廊坊高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阻式分压电子式组合互感器

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探讨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金融;创新

低碳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在此基础上环境金融的发展也顺应了时代潮流,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展开探索,环境金融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最少的经济成本投入以及最少的资源投入使得经济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最低,将低碳经济融入到环境金融中,金融环境只有得到低碳经济的支持才能为环境金融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只有对环境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创新才能够在根本上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要求。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得整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近乎接近于零。传统经济的发展给大气层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并对臭氧层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低碳经济能够使得使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稳定在适应范围内,降低温室气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进步。从低碳经济的定义来看,其本质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开发出新的清洁能源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促进全球经济的绿色发展。

2.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间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当政府开始将点经济理念灌输到经济过程后,再结合新的资源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就能够为金融环境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政策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改善金融环境,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科学市场机制能够为低碳金融的发展提供空间。

金融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环境在金融环境中的应用正是金融环境创新的结果,低碳金融概念诞生于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低碳金融在科学体制下取得的成就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前进提供动力,这种关系在根本上体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环境间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金融环境的穿新发展,对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有着双重效益。

3.低碳经济下的环境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前时期是难得的发展高潮。我国当期那的基本条件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准,多项科学技术水平落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受到来自国际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开始呈现转变趋势,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必须得到缓解。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走的是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畸形经济发展模式,一些人倡导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方针。随着经济发展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蔓延到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受到国际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现代经济发展观念的影响,低碳经济迅速在我国蔓延开来,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需要在我国建立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创新金融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支柱性企业,银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3.1建立绿色信贷,奠定银行和环境合作的基础

基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境遇有一定相似性,由于国外的信贷环境比较成熟,因此在我国奠定银行和环境合作基础之前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奠定在成功经验基础上的信贷准则能够更好地引导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并为我国金融环境的发展提供一定机遇。例如我国的环境金融发展可以借鉴纽约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在美国和其他八家大型公司合伙建立了绿色交易所,尝试用一些先进的交易方式促进环保问题的缓解和解决。该绿色交易所的交易的物品多种多样,包括各类环保期货、互换合约能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各类环保市场[1]。通过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低碳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随高消耗行业的有效管理。

3.2打造低碳金融服务体系

虽然我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获得了一定发展,经济总量已经畏惧世界第二,但就低碳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辅助因素的支持,总结而来就是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银行应该观察到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对我国环境金融的发展建立创新体制,实现我国社会的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出现双重收益的效果。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环境金融创新有效融合在一起,成为低碳金融环境服务体系,并以政府为引导体,打造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3.3重视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金融创新需要对其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将创新理念加入到产品开发中,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产品的创新,对碳排放量相关的理财产品进行积极拓展。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我国的引港能够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在环境金融下开发出新的资源产品必将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组成部分中的地位。在进行低碳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其风险投资的评估及规避,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克服环境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

结束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为提高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必须提高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金融的创新,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发展模式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雪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科技资讯.2015(3):112.

[2]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10(3):38-42.

低碳技术创新者 篇12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强调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 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也是各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2011计划”给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与发展方向, 尤其是低碳建筑行业。目前, 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中国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响应了“2011计划”创新号召, 机电系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 从本身的专业及现有资源优势出发, 探索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合作途径。探索一条产学研合途径作可以帮助整合社会资源, 使机电系的教科研综合实力上新台阶, 此举也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及建筑行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有利于拓宽办学资金来源, 形成开放式办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密切机电系与行业、社会联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该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对该项目的目标任务、管理运行、预期成效等几方面做出规划与要求。

二、目标与任务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按照以“服务广东省社会经济与建筑产业发展为宗旨, 以低碳建筑节能研究项目为抓手, 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 平台共建, 成果共享”的原则, 围绕建筑低碳化, 开展相关技术、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及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 开展国内外低碳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新兴能源与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 促进新兴能源产业与低碳建筑经济的发展。“中心”将力争建成创新型的工程研发及人才培养体系, 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产学研结合平台。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近中期发展目标:将建立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平台。创新协同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师资力量, 以建筑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应用电子、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教师作为人才保障, 开展低碳建筑技术的产学研创新协同合作。

对于二个平台的任务, 有如下几点计划要求:

1.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的任务有以下几点

(1) 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申请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纵横向课题;

(2) 与企业合作开发推广新型节能空调产品及地表水热泵产品;

(3) 联合相关企业对外承接空调、电气、给排水安装维保工程及空调节能改造、楼宇智能化改造工程, 带动老师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践;

(4) 对外承接建筑能耗监测及审计;

(5) 对外承接建筑室内外环境监测及优化设计业务;

(6) 与企业合作开发解决城市住宅隔音净化换气节能的系统装置。

(7) 与企业合作承接屋顶及围护结构防水及植被降温绿化工程;

(8) 与企业合作开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2.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任务有如下几点

(1) 各类资质考证培训;

(2) 在职专项技术培训;

(3) 本、硕学历学位培训;

(4) 与名家合作开办易学 (建筑风水) 研讨学习培训班;

(5) 开办有关低碳建筑技术方面的各类学会;

(6) 开办学生就业创业咨询培训服务;

(7) 开展与国际相关建筑大学合作办学及培训。

总之, 中心将以特色创优势, 以创新求发展, 实现机电系人才、科技和整体实力的重大突破。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首先, “中心”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的设计方案是: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设的实体, 办成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利和财务权, 实行电工程系直接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暂设全职主任一名, 由机电工程系选派, 享受学院中层副职平均工资奖金待遇, 年终奖视效益情况提取, 其余人员按中心发展需要, 视中心经济状况从机电系或其他系部抽调或直接从社会聘请, 工资费用由中心自行负责。

其次, “中心”运行机制的设计方案是:低碳建筑技术工程中心将实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中心的经费主要以开办各类培训项目、承接项目、申报课题、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式来保障。此外, 中心拟设专用财务账号, 实行独立核算, 由学院财务处统一管理, 学院对中心的经营收取以下费用:对外技术服务及横向课题提取8%的费用、人才培训提取20%的培训费 (含教室占用费) 。由于中心专职技术人员少, 所以管理及运营成本、相关风险也较低。

四、预期成效

经过合理的筹建, 创新协同中心可以在经济效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 经济效益来看, 创新协同中心计划五年内到账纵横向课题经费应达150万元, 推广承接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工程及产品应达300万元。

第二, 在人才培养方面, 对创新协同中心的计划要求是:五年内培养出5名研究生, 相关技能熟练的大学生30~60人, 提供学校教师锻炼10人次以上, 每年培养专升本学生40名以上, 并拟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培训、讲座。

第三, 在队伍建设方面, 计划五年后总的中心工作人员达到20人, 专职工作人员达到8人以上, 且中心工作人员的技能、职称和学历普遍有一定的提升;在对外交流和技术培训方面, 每年邀请专家举办学术交流3人次以上, 并积极派出中心工作人员至国内或国外进修, 每年达2人次以上。此外, 还应该进一步拟依托该工程中心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加强我系和省内其他院校所、企业的科研技术与培训交流。拟每年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交流10人次以上, 为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10次以上。

五、结束语

创新系统计划通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 与涉及低碳技术的相关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建立系统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 为机电系教师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利用率, 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摘要:“2011计划”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行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有望通过机制体制上的突破, 形成行业大协同的新局面。高校包括行业特色高职院校, 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成为核心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主导者与推动者, 和企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 协同创新。低碳建筑技术协同创新工程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筹建, 希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创新结合, 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2011计划”,产学研结合,低碳技术,创新协同

参考文献

[1]嵇忆虹, 倪锋, 王宏.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方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8, 38 (1) .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周春红, 关晓辉, 宋克.协同创新反哺高校教学的机理分析.教育探索, 2012, (12) :45-46.

上一篇:就业结构性矛盾下一篇:读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