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教育(共12篇)
技术创新教育 篇1
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在整个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教学过程现代化的根本手段。教师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换,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新世纪改革和发展方向,关系到现代教育方法的实现。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既包括一般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包括灵感、直觉等特殊的思维形式。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符号运算、数值计算、文字说明及同步配音解说等,形成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生动、智能的教学环境。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时”与“空”限制,能够充分利用媒体和信息的新颖性、直观性传播优势。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到建设现代教材体系,从开设现代化实验到多媒体CM软件开发、电子教案研制等,在诸多任务中最为重要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来培养创新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能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职能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二是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和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意识,既是创新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讲授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只能算作是教学改良。教师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与实验,学习的内容局限于前人发现并总结的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收敛思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教科书里的知识,课堂教学只作为教学活动组成的一部分,尤其是Internet的建立、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在网上运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知识的环境,学生可以自主地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的信息,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的信息,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传统教学媒体 (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 的常规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Internet的“网络模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我国教育界当前正迅猛发展“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这些新模式代表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代表教育技术的未来。计算机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引发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涉及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教育实践经验表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成为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按照这种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表现为: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一些与现实相联系的,同时又与所学课程有关的问题。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事物,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
教师让学生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通过查询、检索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技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之间分组讨论。
教师可以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实际问题的、协作型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对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再设计,重点应放在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型教学模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创新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创新教育的主力军。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意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其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不但要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教学设计水平,具有编制课件的能力。此外,除了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外,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学校可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认知理论学习讲座,邀请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课,培养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学校可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培训讲座,使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与开发,以及信息的检索查阅与处理应用技术,等等。学校还应举办课堂教学设计的普及性讲座,其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现代信息媒体的功能及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校应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掌握教学设计技巧,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媒体的长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创新教育。
(二)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协作配合,能够搞好媒体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的应用设计,从而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资源的教学效益。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合理选择线性或非线性教学设计模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教与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媒体资源,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媒体得到共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刺激和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平等、自由的教育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师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难以重复,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属于交叉学科, 已成为连接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将教学模式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换, 有利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 刘朝辉.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
[2]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黄建利.关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实践.电化教育研究, 2001, (7) .
[4]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
[5]黄河明主编.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技术创新教育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亦然。如果说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贾镇中学不但有了创新的形式,更有了创新的实质内容——教育的创新。而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创新与落实,形成了贾镇中学的教育特色,使贾镇中学以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冠县教育的一面旗帜。
一、创新团队一点带面,校本教研奇葩再绽。
早在2007年初,我校在张校长的指导下,成立了以校长为队长,教务处,教研室和各学科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14人创新团队,从学生管理、教学模式、课堂效率等方面把我校的教育创新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创新团队“三下洋思”,“五进杜郎口”,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带进来,结合我们贾镇中学“严、细、实”的教学作风和“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教学宗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贾镇教育模式。从1998年至今,我校的升学率始终稳居全县第一名,成为其他兄弟学校争相学习的榜样。成绩伴随荣誉,我校先后被评为“聊城市教学先进单位”“聊城市教学示范校”“聊城市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校本教研是我校教育的一朵奇葩,是学校生存的活力。其中我校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又名超前备课,就是教师各年级各学科为单位,提前一周准备出下周要讲的课,时间一般定在周四或周五同学科教师都在的情况下,从而保证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团结出成绩”,这样不仅密切了教师关系,集思广益更是让许多老师少走了弯路,大大的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团队中的各学科组长因其长期一线教学的优势,为校本教研第一时间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真实材料和各种准确数据,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力量。我校于2005年承接聊城市课题《后进生的转化》,因其资料详实、可靠,有推广价值儿获聊城市课题研究一等奖。
二、公开课持之以恒,常态课提升品质
在课改之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际,我校领导高瞻远瞩,始终把提高课堂效率做为永恒的目标,把课堂作为永远的学校阵地,坚持把研究常态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改的主旋律,把公开课落到实处,提升常态课的质量,几年如一日,矢志不渝。
为实现目标,每学期之初,每位教师向学校递交自己的公开课出示篇目和时间,学校统计成总表,下发各教研室,按表进行公开听课,并结合“把脉诊断,对症下药”的评价表格和课后座谈交流,让出课教师明白自己的优点,再接再厉,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克服的方法,“知不足而进取”;听课教师也在听课中有所思,在听课后有所获。常态课质量的提高,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效率,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角还给学生,大大的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素质教育扎实有效的落到实处,也使学校的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公开课持之以恒,让我校有了一支业务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迄今为止,我校有十几名教师获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名校培养名师,名师推进名校,我们贾镇这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也以其卓著的教育教学表现成为聊城市一颗冉冉升起的教育明星。
三、教学论坛有声有色,教师成长有篇有痕
2006年,张校长上任之初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让教师写自己的教学札记,学校并定期进行这种教学心得的交流,这就是我校的教学论坛。到2007年初,开始把教师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的方法集结成册,也就有了一本本精美的教学论坛的诞生。当看到自己的经验、方法变成铅字,各位教师争相传阅,又大大的提高了老师参与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从中取长补短,精益求精;领导从中了解教学,透射课堂,不但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课余练笔,成为教师教学历程的见证,一种无价的财富,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贾镇学校的一道独特的教育风景,也成为其他兄弟学校争相学习的贾镇特色。
四、学校家长面对面,同心共谱成长曲
每学期的初一新生入学典礼应当是这一学年最隆重的一次学生的集会。在这里学生、家长、老师、领导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家长明白自己孩子的老师是谁,是怎样的领导?老师也在此知道自己的学生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着怎样的特殊性格,学生出现了特别问题怎样才能联系到其监护人.而针对特殊群体——留守学生,则特别建立了“家校联系卡” 家校联系卡以一周以反馈,把留守学生这一周内的特别表现,当然有好有差,以卡片的形式反馈给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人也可以把对孩子的一些建议、看法、管理方式等反馈给学校,家校都要以签名的形式认可,一些特别的联系卡可以加入档案,用来以后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和指导。
像这样的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各年级每学期定期召开至少两次,家校联手,双管齐下,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做不仅能防患于未然,把许多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更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开辟了一个新路子,特别是家长会一反常态的注重了学生进步,学生优点等积极因素的家校沟通,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开家长会到现在的盼望开家长会,有了进步的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贾镇中学的成功与骄傲。
五、素质评定别开生面,多管齐下彰显个性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学生也有了自己的素质档案。在素质评定中我校一改定式,将“集体评价转向小组评价”改为“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班主任评价与各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在素质评价过程当中,以往我们只注重小组评价,但在交流过程中,有教师指出,不能只注重小组评价而忽视个体评价,因为只注重小组评价部分个体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所以宜采用小组与个体双重评价。除了组员和自己比较了解自己,再就是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和消极表现最熟悉的要数各任课教师了,对学生这一学期的素质体现多方介入,综合评价,加上班主任的宏观调控,这样所显示的分数更真实,更合理,实践证明,2007年中考素质评定分数显示让学生、家长、老师看来更客观,更科学,更民主。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教育技术;创新;教学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必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纵观20世纪末以来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其知识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创新教育意义重大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有利于学员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1.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符号运算、数值计算、文字说明及同步配音解说等,形成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生动、智能的教学环境,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有效地刺激了学员的形象思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媒体信息的新颖性、直观性,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激发和调动学员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意识,既是创新性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讲授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仅仅只能算作是教学改良。而如果将各种多媒体课件开发并在网上运行,为学员提供一个更加广阔地学习知识的环境,学员可以自主地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的信息,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1.提高教育技术人才专业素质
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教育技术工作人员能动性,要坚持重点和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计划和相应的考核机制,既要搞好普遍轮训,又要突出骨干培养。通过培训,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一支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设计与开发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队伍,确保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以实现教材与软件研发和校园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教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教员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创新教育的主力军。实现创新教育,教员必须首先树立创新教育意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培训讲座,使教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以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数据库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与开发,以及信息检索查阅与处理应用技术等。
还应举办课堂教学设计普及性讲座,其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现代信息媒体的功能及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培训使教员了解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掌握教学设计技巧,熟练地利用各种媒体的长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创新教育。
3.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搞好教学设计。通过教育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员的协作配合,搞好媒体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的应用设计,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资源的教学效益。实现现代教学媒体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媒体资源,面向全体学员,使教学媒体得到共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员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使学员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刺激和开发,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
利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的学员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及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高、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军强.网络教育技术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J].管理观察,2009,(6).
[2]姜世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技术创新教育 篇4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进, 自2000年起已历经八年。有幸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 八年路程历历在目。八年来, 全国各地遵循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取得长足的成就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普及, 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大幅提升, 教学资源建设逐步扩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作用。当然, 还应看到,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 对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科技发展, 拓展了市场空间、培养了大批人才。八年的成绩不言而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和途径, 面对目前的状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应更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我也认为, 还应该进一步开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深入研究并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方法、手段与理念, 研究并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我们所期待着的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 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起到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的缺失, 一味追求表层“形态”的量变, 或者是追求教学过程的经典化、艺术化的效果, 或者追求单纯的应试成绩的提高, 那么, 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意义或许将被淡化, 也就不会像世纪更替之时, 被提升到推动教育变革、社会变革、以致推动世界变革的高度了。
我们的中小学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 受条件、环境、投入、师资等客观所限, 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还有相当的局限。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不习惯用或者不知道怎样用。把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展示、用于解决围绕知识点构建的选拔性考试难点等作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开发理念深深地束缚着我们。这些现象也说明, 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还有相当的局限。再深一层次的原因, 也是目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教育理论的缺失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篇5
————参加钱志亮教授报告的心得体会
这次我作为高要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来到肇庆星岩礼堂,聆听了钱志亮教授的专题报告,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非常感谢钱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大餐”。我认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通过一天半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培训不仅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更深深地体会到创新教育需要创新观念。
一、要正确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听了钱教授的“回到原点看人”,了解到人的差异,使我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并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了正确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的准备,也为进一步的开展教育工作做好铺垫。钱教授在报告中说:“对于教育是存在着先天差异和发展差异的,人生来的天赋并非平等的,但都有发展的可能。后天的努力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命运是可以努力争取的。”对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而对于我们老师,既然当了老师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既教书又育人,让他们力争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毕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本分。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二、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谈到“有效课堂从哪里来”时,钱教授指出:“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我感受颇深.每个学校和老师都应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但目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我们的师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真真实实从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做起,让我们的老师从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或技术做起。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所谓有效的教学行为,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它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组织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发展基础。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与学生基础进行链接,为学生的学习设坡架桥指引方向。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 2
或感悟的方式。即教学语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你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们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的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神奇世界。
四、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创新教育中,学生不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教育的主人,创新教育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创新教育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要真正地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所谓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从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来说,应该把创新素质看作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体现,看作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要认识到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校的教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观念,任何一个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师,就是他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是最大的教育渎职,是最不称职的教师。作为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缺乏理智的典型表现,他们不仅是对自己缺乏责任感的人,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总之,我们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创新素质发展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在树立创新价值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形成创新素质可塑性的观念思想,要打破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神秘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创新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变成现实。
二、要树立创新的教育功能观
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即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作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曾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潜能都能解放出来,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表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能否发挥其固有的正面功能和作用,其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是否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旦我们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反之,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可能在无意识中助长挫伤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新的教育功能观是21世纪知识经济创新旗帜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
人才是指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整个人类在21世纪的征途中,各个国家与民族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于创新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只靠背书获得高分的人在新世纪中将是没有出路的。这表明,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才标准己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人才标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必将实现一次新的超越。
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应再停留于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应该着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事实表明,这些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在学校中学习保守的学生。年轻的学生最具有可塑性,整个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要求和标准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激情不断得到激发,并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另外,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的理解。
技术创新教育 篇7
作为一名比较出名的教育技术专家, 伯尼普尔最近写了一篇有关教育技术哲学的文章, 对教育技术中的一些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对我们对现今的教育技术中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有着不错的借鉴作用。特介绍如下。
技术可能被界定为我们用来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情的工具, 人类不仅仅只是使用技术, 不管你自觉不自觉, 我们已经设计和开发了技术, 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感到便利, 这使得我们人类比地球上生活的任何其他生物都远远走在前面。
技术是什么呢?从概念上讲, 哪怕只是用鹅卵石或者算盘进行计数也叫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实时间也就是人类的一种说法) , 孩子们通过实践来感知世界, 当他们在母亲的子宫中时, 他们就在感知周围的事物了, 出生后不久, 技术就在孩子的学习和认知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是因为, 孩子被周围的人们和事物所包围, 不知不觉地就开始了思考和学习, 这也就是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 (ZPD) :儿童发展所依赖的物理的和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教学上, 教师总是在寻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技术, 来帮助学生抓住信息以成为自己的知识, 这些工具很多, 如钢笔和铅笔、笔记本和课本、图片、油画、素描、地图、视听器材等。我们的电脑, 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工具, 因为电脑具有特别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可以量身定做个体的学习要求, 可以符合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
技术本身并没有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 差异就在于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 关键在于技术是如何融入到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的。教师就像父母一样, 是一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关键人物, 儿童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 当然如果有别人或者别的工具的帮助, 学习起来就更有效率了。
自从我学习过教育哲学博士蒙台梭利的名著后, 我一直对她的理论感兴趣, 并在过去的43年中, 试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技术被蒙台梭利称为一种“准备的环境”, 她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构造各种学习机会, 这当中就需要各种教育技术来实现。
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的学习, 应用纳入课程计划中, 目的是促进蒙台梭利所谓的自发学习 (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学习) , 这种自发学习的直接原因是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互动对象 (一般指教材) 以及他人“准备的环境” (即技术) 。
蒙台梭利告诉教师们, 在上课时自己要把孩子放在主要位置上, 从本质上讲, 当孩子进了教室时, 老师的工作就是以他们为主体, 在课堂上, 教师的观察和干扰要尽可能地少, 蒙台梭利甚至说:“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 他可以说‘孩子们现在的学习状态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
蒙台梭利讲这番话的时候, 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教堂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战场, 如今也是如此。然而, 现在的学习不仅在教室内, 也发生在教室以外, 现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使我们能够学习的机会, 远远超过了教室的限制, 达到了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和每一处。
那么这种变化,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 意味着在教学的技术方面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这说明, 引进课堂的任何技术, 除非是真的能够促进学习, 真的是很有效, 否则就别画蛇添足。
最近在教育技术论坛中讨论的白板,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圣帕特里克学院的教师霍格尔就说:“我在三年级的教室中已经放了电子白板超过6年的时间了, 没有它还真不行, 它可以进行互动, 让师生共同参与, 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用能够显示的东西如网页、图片、PPT什么的, 真是差了不少, 最大的好处是让教室中产生互动。”
这位仁兄继续说:“设计更多的互动确实要花不少功夫, 但这很有意义, 特别是你看到学生的兴奋的眼神。”
把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上,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应用是无缝集成的, 是恰到好处的。正如一位教育技术专家所说:“再好的工具本身成不了优秀的教师, 而好教师确实能够用很好的工具来帮助教学。”所以需要致力于应用技术、深知技术真谛的教师, 才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技术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教育技术,创新教育,高等教育,技术课程
创新教育是现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体含义为,以激发创新意识为条件,发展创新思维为途径,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任务的深层次素质教育。创新素质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使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利用激励创新意识的创新型评价体系,由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指导下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而逐渐形成的。
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非常有利的实施环境。笔者根据自己三年的《教育技术》教学经验,简要探讨如何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未来的教师。
1. 创新教育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启示
教育技术是高等教育院校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来整合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公共课程。依据教材性质和内容进行分析,教育技术是一门具有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性和兴趣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学科性质,教学媒体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等都属于目前教育界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支撑理论。技术部分主要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软件的系统使用,其内容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与其专业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就当前高校教育技术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来看,课程内容通常由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媒体应用及教学资源开发和最新信息化教育领域技术介绍四个方面组成。其中现代教育领域中的教学设计部分和教学媒体应用及教学资源开发部分经常设计到其它专业的基础教育内容。
除此之外,从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得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的安培比例占据全部内容的30%,并且在学生的实践成绩教学评价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课程不仅包含了创新教育顺利开展需要的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平台,而且这样的综合性课程非常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不拘泥于单一的考分评价标准,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2.1 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价值意识,以及自觉、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人们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下,才有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深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挖掘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水平,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各种智力或非智力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多起点”制订多层次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蹦一下,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应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个“创新”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创新兴趣。
2.2“以人为本”基于技术平台,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要求思维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对思维活动实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独立地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非面对面交流和协作交互平台。由于网络具有“隐藏身份”的功能,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肆无忌惮地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由于教学面对的学生个体生活背景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性,产生的意见、想法、观点势必不同,通过这样的思想交流活动,可以克服由于某种思维定势造成的想法单一。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又能进一步启发其他参加者的思想,产生某种独创性的冲动,形成具有独创性的想法。
2.3 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实践环节的开放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开展实践成果展示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而且可以通过全身各感官积极响应,得到更生动、更鲜活的深刻体验。教师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地鼓励、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际教学案例,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交流方法,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2.4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发展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评价,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更需要科学的评价来配制、引导和激励。单一的教学评价价值观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慧潜能的差异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个体。教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崭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替代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正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采用群体分层评价、个别进步评价、目标达成评价和特长发展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创新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作为教育技术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探索教育技术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徐茂华.论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
[2]刘素英, 高静霞.加强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J].中国大学教育, 2001, (4) .
[3]刘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4) .
[5]罗维亮.教育技术[M].西北工业出版社, 2006.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篇9
创新教育是国家“ 双创” 的最基础一环, 为未来蓄势
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印象中, 创新教育并不陌生。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创新教育就与当时的“减负”“素质教育”一起,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也是当时基础教育领域喊得非常响亮的口号。时至今日, “创业”“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异常火热的词汇和最强音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 这既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 也反映出我们国家新的发展取向和迫切的现实需求。但相对于创业, 创新才是“里子”, 是创业的“地基”。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有包含“创新”的创业, 才算是真正的创业, 或者说这种创业才有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在不久前发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 就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本是人的一种本性。而对于中小学校来讲, 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更不是一些所谓的优质学校开设的“天才班”或“实验班”, 而是重在孩子的创新素质的养成。有研究表明, 幼儿就有创新意识的萌芽, 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训练和培养。至于小学生, 则有比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 而中学生则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 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可以说, 儿童和青少年是创新素质养成和发展的重要启蒙期和关键成长期。
目前, 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共识, 包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提倡并实施不同形式的创新教育。我国除了在20世纪末以来颁布一系列有关推进创新教育的指导性政策之外, 最近还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了 《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提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以“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 但这对中小学校来说, 只是给出总体的要求和规划, 具体的实践还有待出台细化的方案和措施。
开展创新教育, 如何处理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难以回避
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是为师生创造宽松且具有活力的教育环境, 把学习本身转化成为一个学习者创新的过程, 从而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念头,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在其周围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么, 对于接下来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中小学校来讲, 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呢?
虽然,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创新教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这些话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 但与高校相比, 创新教育的角色在基础教育领域还很模糊, 创新教育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不被重视是普遍现象, 更多时候仅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而被提及。一方面, 学校对创新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模式, 大多是自说自话;另一方面, 创新教育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压制,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试, 学校平时的教学安排普遍也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在此主导下的创新教育, 即便有所涉及, 往往也是浅尝辄止, 专业、深入的创新教育在学校极为少见。
客观地讲, 即便在目前国家“双创”的大东风下, 开展创新教育也并非易事, 小学、初中阶段可能由于功课不太多, 还可以勉强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 但到了初中毕业年级以及高中阶段, 因为升学压力大, 应试教育的地位难以撼动, 创新教育如何与其和谐共存, 二者关系如何处理, 就成了难以回避的大难题。否则, 所谓创新教育终究还是服务于应试教育, 比如以“发明创造”为由的中、高考加分现象。在此格局下, 如果再继续沿袭以往的方式推行创新教育, 要么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么创新教育就成了纯粹由学生自主安排“放羊式”教育, 或者仅仅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
推进创新教育, 需要聚焦三个方面问题
推进创新教育, 重在平时, 着眼长远。在既有的教育格局下, 如何避免中小学校在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新鞋走老路?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的解决一定是最主要、最关键的。
其一, 如何“进课堂”?目前, “进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话语, 如“传统文化进课堂”“法律知识进课堂”“生命教育进课堂”等, 并往往被视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大改造, 这对创新教育来讲同样也是如此。中小学生一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 绝大部分时间都跟课堂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 课堂必然也是推行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但又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工具等这种教学模式上的改变, 这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来讲更是不可能, 也不能试图从语文、数学等这些关系到学生中高考成绩的主体学科中割下一块肉, 补给创新教育, 更不能依赖另行开发创新教育的专门教材, 那样只能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对此, 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做法, 就是把有关创新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植入到各科教材中, 并以教材内容的不同呈现、配置来导向师生课堂交流方式向探究式、启发式转变。应该说, 我国中小学教材经过近些年的几轮改革和调整, 有所改观, 当前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加大创新教育在教材中的植入度, 如多加入一些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 多设置一些以前沿性、开放性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作业。
其二, 如何做到“人人参与”?创新教育要做出实效、起到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作用, 就一定是普及性的, 只有少数人参与, 是搞不好创新教育的, 也违背了创新教育的初衷。因为创新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讲, 不是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创新基因”, 不是一定要发明、创造什么别开生面的新东西, 也不是冲着获取某个科技比赛的名次, 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他们养成勤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为此, 就要尽量让全校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就是要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 立足中小学生自身的实际, 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出发, 利用他们生活中已有条件以及可以随手找得到的材料, 从小制作、小养殖、小种植、小创意、小发明、小报告和小论文等这些小打小闹式的“微创新”做起, 力戒“曲高和寡”。此外, 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形式,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 若从中遇到不喜欢、不满意的, 就要鼓动学生想办法去改进它。如此这样, 创新教育才不只是少数人的活动, 人人有创意、个个争发明才能成在校园里为自觉和时尚。
其三, 如何成为“学校的日常规定动作”?从以往经验来看, 一项教育改革能否执行下去并取得成功, 关键都要看学校能否做到天天讲、日日抓, 而这又依赖于校方、教师、家长的重视、支持及配合程度。对创新教育来讲, 我们过去一直就有一个悲观论调, 认为创新教育是大学阶段的事, 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最终都会被高考这个“牛鼻子”牵着走, 什么样的创新教育计划或方案最后都是“瞎折腾”、走走形式和过场而已, 如一些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布置的社会实践作业, 大都由担心耽误孩子学习的家长代劳。其实, 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 不要把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更不要与我国教育体制里搬不动的中高考这一“定海神针”对立起来, 而是完全可以利用中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效应, 稍稍在中高考试题中做些文章。如可以多设置一些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试题, 今年学生可能做不出来而丢分, 明年就会有很多学校来专门辅导学生, 开辟类似的教育活动了, 老师、学生及其家长也就有动力了, 平时的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年度考核评价自然也会朝着这一方向调整。
技术创新教育 篇10
一、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其教育内容必然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网页制作、声像多媒体信息的编辑等,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引入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 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出发,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 借助书本、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这些相对单一的媒体, 适合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但要透彻讲明一个设备 (或机构) 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就有些力不从心, 教师讲解费力, 学生理解困难。因此,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观的形象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辅以大量实物模型和各种挂图。之后, 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投影、幻灯和录像等。这些方法的采用虽比模型和挂图前进了一步。但从实质上说, 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效果还是不理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 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那么“多媒体技术”究竟是什么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通俗理解:“多媒体技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种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概括起来就是: 多媒体技术, 即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 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 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 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根据对多媒体技术定义的理解, 我们可以归结出其三个显著特点:
1.多种技术的集成性 , 并且建立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 。
2.信 息媒体的实时性 , 基本可以说包含了当今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3.处理过程的交互性 , 即实现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
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上所说的三个特征, 所以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内容更新取舍的灵活性。特别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灵活的动态图形功能, 更是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的, 这也使得多媒体技术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场所。这种结合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二者相得益彰, 必将使传统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三、多媒体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由于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其教育特点与其他高校相比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有差异。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专业设置与市场联系紧密, 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 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技术意识,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所有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在教学上既有广泛性, 又有针对性, 在知识理论的阐述上简明扼要, 在实践操作方面加强训练。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理实一体”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课时安排上, 实践部分占据总课时的大部分, 因此会导致理论部分课时不充足, 教学任务繁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大大降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劳动强度, 使教师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除某些章节需要详细叙述外, 其余部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演示, 学生听、看、学的同时可以参与演示操作, 如此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更全面, 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以上对职业教育特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应用多媒 体技术更 新教学方 法和教学 手段。多 媒体技术集成了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 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 学方式 , 使得教学 效果更优 化 , 教学内容更 生动直观 , 更有利于 学生理解 、掌握 , 有效提高 了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要求的硬件往往以高科技的配套产品为主, 其中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最为广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 往往以其明亮的色彩和贴切的音效进行烘托, 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精力容易集中的前提下讲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场景教学引入课堂中。在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现场教学时, 可利用影视或实物展示开展课堂场景教学。如在对工厂一些设备进行分析讲解时, 可以通过拍摄好的现场设备的工作情况, 对学生进行实物对照式的讲解, 把抽象的不易于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 让教学更接近事实, 克服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 应用多媒体 技术进行 教学推动 了高职教 育课程体 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程。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处于发 展状态 , 很多方面 如课程体 系、教材选 用、课堂教 学方法、实践 培养等各 环节都还 在完善中 。而多媒 体技术以其 教学成果 收效较大 的优越性 , 被广泛应 用于教学 改革中。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必然要求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 容的更新 , 更有利于 推动高职 教育课程 体系和教 学内容的改革。
总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 优势是明显的,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是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让我们以此为契机, 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 使职业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作了论述。
技术创新 助力个性化教育 篇11
我希望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在线学习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大规模爆发,未来10年,教学领域将产生革命性的创新模式。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科技如何改变教育,这个词就是“个性化”。我想最能说明“个性化”教育的例子,就是在《星战》中达格巴星球的沼泽里,卢克·天行者在犹达大师的引领下,最终成为绝地武士。
影片中在卢克困惑的时候、在卢克倦怠的时候,犹达大师会用小故事等各种方法帮助他理解问题。犹达大师始终让卢克保持在学习曲线的上升点。
我想,一个伟大的老师之所以伟大,就是他能够在一个30人的教室里,准确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这十分困难,因为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我坚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一对一的精准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案。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但类似可汗学院这样的项目已经清晰地提示我们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欢的,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是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教育软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比如Dreambox这个项目,它能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不断重新排列问题,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教育技术的社会网络属性正在帮助学生和同学、老师以及其他导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向他们求教。
我对于高科技和教育结合的前景非常乐观,我相信这种结合可以帮助老师给所有的学生都提供特别的、有针对性的关注。这种结合,以及对教育产生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在“西南偏南大会”上反复强调的。
随着众多新的教育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必须确保国家、地区、学校、老师、家长以及所有对教育软件感兴趣的人,都了解什么样的教育技术是可行的、哪些新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技术达到我们的目标。否则,最好的技术和方法未必能够突破重围最终胜出。
我要推荐一个新的网络在线教育服务——Graphite(石墨),我们的团队和一个非营利的组织“常识传媒”正在一起对其进行开发。这个服务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正式上线,它可以通过搜索、过滤,以及和其他用户分享信息,帮助我们发现最为有效和成功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服务项目还有教师评分和反馈功能,而教师正是所有教育创新最终的使用者,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此,只有教师才了解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才是最好的,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他们的反馈可以促进教育创新越来越快地完善,这反过来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和聪明才智。
最后的最后,受益的将是学生。
数学教育与创新教育 篇12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素质,功能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素质, 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在数学教育中, 人们对数学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 导致了有意识开发和利用数学育人功能方面力度不够, 这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无疑是巨大的缺憾。本文试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行论述。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功能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 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 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就数学教育而言, 不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素材, 首先,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发明创造史, 其间充满了无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而经历的撼人心智的智力奋斗历程。每一点数学思想的形成, 都标志着一个继承历史并突破历史的跃进, 都标明着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升华, 这里所蕴含的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传统、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无疑能激发数学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问题的解法千变万化, 奇妙无穷。无论是多方思考探求而得一题多解, 还是寻求问题共性得到的多题一解, 或是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的巧解、妙解, 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创新心理品质是指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对创新素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会发现数学的本质要求人们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推理的逻辑性使得数学中的任何结论的得到都要有根有据, 要符合逻辑的论证;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需要质疑、批判意识。总之, 数学能使学习者坚持原则, 忠于真理, 不盲从权威, 不屈服于权贵, 具有独立的人格。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敢为性心理品质。敢为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堡垒”, 学习者需要有强烈的攻克“堡垒”的敢为意识, 当他们经过艰苦的分析、思考、论证, 最终完满、正确地解答了一个问题, 就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 也增强了攻克下一个“堡垒”的敢为欲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心理品质。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 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 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性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由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素组成。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 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状、结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能力。数学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观察, 数学中的观察常能从表面触及本质, 捕捉到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信息, 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数”研究就要观察其形式、结构及关系;对“形”研究就要观察其大小、变化、位置及关系, 不同角度的观察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 不同的解法。因此数学学习可锻炼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史, 是创造发明史, 是思维发展史。数学作为一门科学, 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概念的纯粹性、结构的协调性、语义的准确性、分类的完全性、计算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规划的可靠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适用性、技巧决策的灵活多元性”。因而强调思维过程的数学教育,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培育功能
知识结构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质量, 或是绕个体掌握知识构成的体系。在人们的创新实践中,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问题, 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 只有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有力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潜能。有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者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鼎形结构, 鼎形知识结构有四根支柱——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学。
数学在鼎形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 处处充满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数学为哲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次, 数学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明晰、通用, 数学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语言素养;第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是计算机学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 数学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并以此为出发点, 改革我们的数学教育, 使其充分发挥培育创新人才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 1999 (4) 59
[2]何伯镛.“大哉, 数学之为德”[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2
【技术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07-05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07-25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11-06
创新文化引领技术创新论文12-06
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06-05
技术改进创新11-07
技术创新要素07-20
财务技术创新10-16
民用技术创新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