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要素

2024-07-20

技术创新要素(精选12篇)

技术创新要素 篇1

“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精品名牌发展战略,在加大对现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斥巨资实施新一轮的大规模扩张性技术改造工程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企业设备技术装备的整体进步。从企业设备技术装备改造和发展的实践看,主要坚持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

一、坚持技术改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

为适应建立轿车板、高端家电板、结构钢板和高牌号硅钢的发展需要,企业坚持以集约化投资改造思想为指导,在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环保性以及产能水平、工艺优化、品质升级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1. 以高端产品品质定位指导设备技术改造

(1)按照企业发展规划,“十五”中期企业实施了一冷轧在线设备重大技术进步改造工程,使冷轧板产能提高了43.44%,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进入“十一五”,企业投入数百亿元资金进行新建技术改造工程,完成的主要项目有:7号和8号高炉、二冷轧和三冷轧生产线、二硅钢和三硅钢生产线、1580热连轧系统、四炼钢系统、大型百米重轨生产线以及CSP连铸连轧系统。上述技术改造工程的竣工和投产,不仅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装备能力,而且对扩大产能、改善品种结构和实现产品结构的多元化、高端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2. 以精心组织管理保障指导设备技术改造

在实施重大项目技术改造中,企业建立了“工程指挥长与专业管理配套”、“网络化管理”和“全过程跟踪”的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模式,在安全、质量、进度、费用和达产、达标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受控。

(1)炼铁5号高炉大修改造工程3天实现快速达产,创国内外同类型高炉在线技术改造工程的优异成绩;与炼铁4号高炉大修改造工程相配套建设的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创企业同类机组改造达标最快速度。

(2)一冷轧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采取“不停产离线改造与停产在线改造”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间隙,创造了世界改造工程史上同类改造工程用时较省的新纪录;1580热连轧生产线设备提前1个月实现达产目标,且达产速度和质量创造了热轧设备改造史上新的纪录。

二、坚持技术改造与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相融合

作为钢铁产能接近两千万吨级规模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面对产能迅猛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压力,企业从“十五”开始更是在追求规模效应的同时,加大了内涵式发展的力度,特别在节能减排投资和措施手段上做了进一步强化。

1. 确立了设备节能减排管理控制标准

为确保对节能减排指标的有效控制,企业在星级设备管理标准评价体系中,对节能减排的设备管理责任给予了明确规定。

(1)确立了节能减排的辨识功能,对在生产活动中环境污染源设备和耗能设备进行辨识、确认和建账,按重要程度实行ABC分类管理,提高了节能减排管理的针对性和目标指导性。

(2)明确了节能减排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规定凡发生一起因设备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排放事故,取消生产单位星级设备管理单位资格。

(3)确立了持续改进的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进机制,确保节能减排设备本质的能力保障。

(4)严格按照国家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强制推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标准,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档案;对各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准确率进行强制规定,完善了主要用能单位(一级计量点)、次级用能单位(二级计量点)和主要用能设备(三级计量点)的计量器具配备体系,使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在行业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2. 持续推进设备节能减排工程实施

(1)围绕设备本质节能和设备管理节能,利用先进技术对设备进行系统性节能改造,特别是一冷轧54座全氢罩式炉完成改造后,每年电能消耗和煤气消耗分别比改造前降低了21%和29%;4号和5号高炉TRT余压发电改造完成后,吨铁发电超过36k W·h;能源系统一鼓风机站直排水改循环工程完成后,每年可节约源水1.3亿t,到2009年企业吨钢耗用新水、焦炉煤气放损、高炉煤气放损、供电配损和蒸汽配损等主要能耗指标分别下降了74.75%、75.82%、67.78%、21.88%和11.05%,优于国家规定的节能节水标准。

(2)围绕设备减排功能的强化,投资数亿元建设了高炉、转炉系统烟气脱硫和废气回收设备和装置,特别在烧结烟气SO2控制上,采取NID干法脱硫等新技术后,SO2排放总量较“十五”末减少近50%;新建焦炉新除尘设备投入运行后,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1 100t;同时投资完成的北湖和工业港污水处理工程,每小时处理废水分别达到8 000m3和6 800m3;对烧结机系统和高炉系统实施除尘改造升级后,除尘效率显著提高,2009年与2005年相比,粉尘排放量下降了49.03%。

三、坚持技术改造与企业设备管理素质提高相融合

设备技术装备除本质进步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管理做支持。因此,企业在推进设备技术改造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配套的设备管理上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1. 以星级设备管理作为实施设备管理的标准支持

(1)注重设备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共同参与设备管理的统一,通过调动设备和生产两方面的积极性,突出全员参与的合力作用,体现了专业性管理与群众性管理相结合。

(2)注重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统一,将设备点检定修、设备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设备管理各个环节,形成了设备管理思想意识和应用手段的重大突破。

(3)注重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指标与生产经营管理指标的统一,既对设备功能、精度、故障率、修理费用、油脂消耗、维护检修和备件定额、库存资金占用等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又对生产综合工序能耗、产品质量、成本利润等生产经营性指标提出了标准要求。

(4)注重设备外在质量与设备内在精度质量相统一。既注重对生产设备技术装备的先进性要求,又突出设备精度指标满足企业产品质量达标要求的技术管理要素,使现场设备质量在外在视觉与内在管理要求上形成了有机统一。

(5)注重设备管理硬件和软件配套相统一,广泛推行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有效增强了设备管理的技术手段,提高了管理现代化水平。

2. 以“万点受控”管理工程作为设备状态控制的基础支持

(1)这项工程是以预知维修、可靠性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与决策理论为基础,利用整体产销设备资产管理系统(EAM)平台,集设备状态监测诊断、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无线传输和数理统计分析等多项现代技术于一身,对重点设备上数以万计关键部位的振动、温度、压力、电流和电压等重要参数进行监测、测量、分析诊断和科学维修决策的集成化、智能化管理工程。

(2)这项工程的建立与应用,不仅为本企业提高设备运行质量和状态的预控能力,保持高精度、高效率、低故障和低成本运行,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在设备资产集群、技术密集、生产连续、节奏快速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实施“预防与预知相结合”的经济维修战略提供了管理技术支持。

3. 构建整体产销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1)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构架。企业所开发的设备资产管理系统有效融入了设备“投入—维护—报废”一生管理思想,是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全过程管理的设备综合管理与技术管理的标准模式,整个系统的管理思想和应用效果在行业达到了领先水平。2007年,按照CB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企业整体产销设备资产管理(EAM)信息化系统的评估,设备管理信息化对企业降低维修成本的贡献率达到25%。

(2)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结构。企业在系统应用实践中,不断推进公司整体产销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优化和数据库完善,其中资产数据5.87万条、设备编码18.37万条、点检基准0.35万条、设备维修规范定额1.95万条、备件定额12万条、备件储位码30.72万条以及备件料号43.23万条,设备管理业务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有力提升了企业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支持能力和水平。

技术创新要素 篇2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所谓创新观念,就是企业在不断的营销环境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国内知名品牌一汽公司就有着正确的创新观念,时刻保证紧迫感和威机感,在取得新的产品突时,并不满足,而是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因此公司才得以长久生存。我公司也感悟到了这一点,组织公司全体员工极积学习行业内其它公司的优秀成功案例和先进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为公司的长久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是营销创新的灵魂,指挥支配着创新形成的全过程,没有创新观念的指导,营销创新就会被忽视,仍然一味领导追求着传统的、已不适应新环境的模式。商家一定要引鉴此要素,不断学习,才能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

二、培养营销思维。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上海大众作为国内知名品牌,深知营销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它决定着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后销售的结果如何。我公司也很看重营销思维的培训,多次请专家到公司给员工上营销课,启发了员工的营销思维,营销思维的培养要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营销意识也即工作状态,对公司的产品营销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要做好营销活动就必须具备营销思维。事实上,商家应该留意到,营销创新的切入点就在生活中,或者说就在消费者身边,正是营销者所关注的对象。

三、要有坚韧不拨的精神。即无论是在怎样的场合,无论是受怎样的市场行情的影响,商家都不要退缩,而要坚强面对。面对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广博精深的文化环境,营销创新的风险无时不在。要检验,可能会付出很大经济代价。因此,创新极容易受挫,或是被束之高阁,或是不敢执行,这样就打击了营销创新的性和开拓精神。所以,必须要的坚韧不拨的精神做支撑,确保创新的大厦不倒,当然这种创新不一定成功,但是这种精神却是可贵的,也是营销创新所必要的精神。商家在进行产品营销创新过程中要紧记这一要素。

营销:要素创新,更需模式创新 篇3

当今,创新更成为一切理论与实践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既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头等大事。麦卡锡教授所归纳的4P理论,使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一目了然;劳特朋教授发展的4C理论,重新界定了市场营销的组合要素。当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已经成为现代营销理论创新与企业实践的基本方向。市场实践证明,营销创新,首先应考虑的是要素创新,要素创新是市场营销创新的基础和灵魂,离开了基本要素,企业营销将无所适从。然而,随着顾客需求的嬗变,市场营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当今快速发展的市场实践证明,企业单纯以产品为中心,或者单纯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同样受到挑战。新的营销要素在不断涌现,新的营销模式也在不断产生,无论4P还是4c,都无法概括今天日益丰富的营销要素,也很难在今天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营销制胜。

今天,面对越来越细分的顾客市场,在市场营销的广泛领域,传统的营销要素已经无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新的营销要素正在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企业竞争模式、顾客价值主张、生活方式变革、品牌文化创新、声誉形象塑造这些当代市场经营的重要手段,正以其鲜明的要素特征进入营销领域,并发挥着独特的市场魅力。而且,新的营销实践也在不断提供如何在4P与4c之间进行战略选择与创新整合的多种答案。海尔由制造向营销的“蝶变”、金蝶由软件服务向解决方案的转型等,都在引领中国企业迈向市场竞争的高端产业链。有道是,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卖产品不如卖品牌、卖产品不如卖文化。在很多领域,产品越来越成为顾客感知价值的载体,其理性价值与实用功能正在被感性价值与情感利益所取代。于是,人们又悟出了这样的营销逻辑: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卖服务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文化。实际上,无论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还是高科技公司,卖服务就是卖解决方案,卖品牌就是卖情感价值,卖文化就是卖生活方式。

今天,市场营销实践再一次洗刷了人们的大脑:卖什么都不如卖企业!

全球化时代,并购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路径。近年来,关于“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讨论常常不绝于耳。无论新经济还是传统行业,一夜之间,摇身一变而为富豪早已司空见惯。不是卖产品、卖服务,而是卖企业,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企业发展和营销模式。当然,卖企业的本身,也反映出企业的生存状态。2008年,江南春卖掉分众,引来业界瞩目。2009年,站在资本风口浪尖的另外三位民营企业家,又共同面临资本模式的悲喜与困惑。李途纯在资本“对赌”中输掉了“爱子”太子奶而前途未卜;牛根生高价把“女儿”蒙牛嫁入中粮豪门而手握重金;朱新礼一手养大的“肥猪”汇源在沸沸扬扬中欲卖不能而斥资主业、重振江湖。

君不见,多少创业者、企业家都在跃跃欲试,翘望资本市场那根点石成金的魔杖从天而降。于是,商业模式的重构、营销模式的创新被企业争相效仿。简单地说,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赢利逻辑;营销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手段和实现形式。营销模式包括客户价值主张、组织资源、战略定位和策略组合。或者说,营销模式就是企业营销的组合拳和对打套路,营销要素就是营销套路的多种对打工具。因此,营销要素的创新将不断丰富企业的营销模式,营销模式的创新又将在更高的竞争层次上驱动营销要素的创新。

创新需要具备的六大要素 篇4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毕竟有效率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组织,因为只有保护(知识)产权大家才会有动力去投资。

三是,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好,现在所有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分为两类,要么是完全垄断的,像大国企占据的领域,石油、石化、重工、煤炭、电信基本上都是垄断的,垄断就造成了没有创新或者说很少。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占据比较多的行业,过度竞争、完全竞争,一些小企业也不会有创新,所以整个市场结构就不利于创新。健全的市场结构应该分成四个阶段: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而中间两个段比较适合创新。

四是,全球化的知识流动。因为要创新,得有新的产品、新的思想,这些都源于大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是我们很快了解到各领域最前沿迸发出的火花,知识的流动性对于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五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越是高深的技术、越是影响长远的技术越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但是基础研究短期内又不能出成果,可能会经常失败,所以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创新是无法开展,更遑论成功的。

出色技术团队的关键要素 篇5

这幅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是一个三角形,而其顶点则是求精。求精离不开下面三个要素的支持,即分享、责任和合作。求精应是技术团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拥有求精的精神,团队的技能才能得到逐步的提高,也只有求精的精神,团队的长远工作和生活质量才会更好。要做到求精离不开学习,否则求精只能是口号;要做到精一定会出现困难,而克服困难需要我们拥有坚韧的态度;毫无疑问,精是从实践中获得的,通过实践可以验证所学以及掌握如何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好习惯在我们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工作习惯等,这些都是求精的催化剂,

分享是出色技术团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它是团队的基石之一。只有通过分享,团队才有可能实现1+1 > 2这种效应,分享也是让团队在整体上少走弯路的重要途径。分享离不开编写简洁、高质的文档,团队应当将文档作为知识和经验积累的重要不台,只留下一些代码什么的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不负责任;除了文档,在团队内部召开研讨会以分享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教训也很关键。知识只有通过分享的方式才有可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时代中多一点从容。

对于出色的技术团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合作是组建团队的根本原因,否则只要“单兵作战”就行了。互助是合作的一种外在表现,只有通过互助才能让合作更加的“无缝”;另外,合作离不开沟通。开放、充分的沟通是合作的必要条件。

颠覆性创新的八大要素 篇6

有时候创新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就很简单。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愿意转变思维模式。

产品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打造持久竞争优势的支点。可惜,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不愿意在产品创新上下工夫,不知道如何在产品创新上操作可以事半功倍,不明白产品创新对企业利润率的重大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些普遍性问题,其中最大的思维误区是很多人都认为产品创新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担心创新的成果得不到保护,很容易被抄袭模仿,成为先烈,从而得不偿失。

一谈到产品创新,很多人马上会从负面否定自己的好想法,把很多好的创意扼杀在萌芽阶段。有人担心资金,有人担心技术,有人担心周期长,还有人怕麻烦,这种喜欢短平快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制约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正像乔布斯经常讲的那样:制约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瓶颈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你所拥有的人才。一旦企业认同创新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就会逐渐形成人才高地,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而拥有了创新型的人才,资金和技术都不是问题。

过去20年,中国企业一直喜欢跟在别人后面走,这样看起来很省力,不用创新,拿来就能用。不过,这种模式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挣的是微不足道的加工费,尽管可以摆脱贫穷,却无法进入富裕阶段,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感觉挣点小钱就知足了,这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普遍没有话语权、主导权、主动权和定价权。

随着手机山寨化的出现,抄袭模仿达到了顶峰,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以为赚了便宜。就像盗版软件流行一样,把中国最具优势的软件产业给扼杀了,到底是亏还是赚?没有人认真分析过。其实,山寨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摧毁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属于典型的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这样下去,中国企业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人家吃肉,我们喝汤,把利润最丰厚的那一部分拱手让出去,过着勤劳而不富有的生活。

所以未来十年,是中国企业上台阶的十年,一旦中国企业认识到了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就愿意在产品创新上下工夫,愿意请明白人帮忙进行颠覆性创新,而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要想进行颠覆性创新,需要具备什么先决条件?有哪些基本的成功要素?我在这里总结了8条,供大家参考:

1.自信的基础。人不自信谁信你?要进行颠覆性创新,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比别人好。当然好东西要卖个好价钱,不能把好产品定在低价位上,因为消费者普遍相信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那么到底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反对和批评的意见,能把各种意见整合在一起,做出更好的产品来。另外,有自信的人敢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不会把别人的评论看得太重,不会那么敏感,也不会急于得到别人的认同。

2.质疑的态度。一个勇于创新的企业一定有一个宽松的氛围,宽容失败,包容异见。企业家要鼓励设计人员敢于挑战权威、专家、老师和老板,敢于跟名牌、领导较劲。不管做什么都以事实为依据,不盲目迷信权威,做事不想当然,更不会集体无意识,人云亦云,认为老板永远是对的。遇到问题时喜欢作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和反应,在有证据和数据的基础上作出决策。

3.超越的追求。进行颠覆性创新就要不惧不怕,争取在某个局部领域遥遥领先,在一个点上实现突破。这就要求企业家和老板要敢于定位在世界级品牌之上,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相信自己可以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按照寻找产品创新源泉的方法,找到目标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欲望,脚踏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创新。一旦在局部实现突破,就可以不断扩大战果,稳扎稳打。

4.模式的创新。要想超越对手,就不能走老路,而是走与众不同的道路。因为换个方向就是第一,一旦企业学会了从后往前看,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看问题、分析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抄袭模仿是省事,但正常情况下回报较低,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世界上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创新涉及正反两个方面,一个是找到差异化的价值点,形成吸力,另一个是找到阻止竞争对手抄袭模仿的壁垒,形成阻力。

5.优秀的人才。创新不能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更不能靠老板一个人挖空心思去想,而是要靠集体的智慧、科学的方法以及规范的流程。当然,人和人的脑袋是不一样的,在人才市场上同样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什么样的薪酬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你愿意花20倍的薪酬来招顶级的人才,他所创造的价值也许是30倍或50倍,只不过绝大多数老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相信有人比自己更聪明。可以说,中国市场上真正缺少的是刘备式的领袖人物,而最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好汉。一个刘备式的领导能够把能人聚集在一起,让那些在某个专业领域比自己强很多的英雄豪杰去展示才华,从而帮助自己实现理想与目标。

6.利他的动机。不管做什么样的产品创新,都要树立利他意识,这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区分企业家和商人的主要标志。企业家一定是利他的,会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奋斗;商人是利己的,会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而努力赚钱,当然,很多商人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会逐渐往企业家的方向转变。利他是什么?即要么帮客户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降低其痛苦指数,要么给客户一个与众不同的体验,提高其快乐指数。这是产品创新的立足点,也是一种换位思考,需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7.跨界的组合。这个世界的颠覆性创新大多数都是A+B=C,因为在A上实现突破很难,在B上实现突破也很难,但是把A和B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C。云南白药牙膏就是“云南白药+牙膏”,金嗓子喉宝就是“止咳药+水果糖”,雅克V9就是“维生素+水果糖”,“杂技+故事”就是一台晚会。换句话说,创新不是创造,不是完全打碎旧世界,而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新品类,继而成为新品类的开创者。

8.超值的回报。从薄利多销转化为厚利经营,这是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的头等大事。这个思想观念转变了,假冒伪劣产品便会逐渐消失,食品安全问题会彻底解决,外贸纠纷会减少,消费者满意度会提高。可以说,中国企业靠物美价廉只能占据低端市场,无法赢得客户的尊重和偏爱,只有懂得厚利经营了,才有可能征服世界。

总之,如果一个企业愿意转变思维模式,按照这8个要素去做,颠覆性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做出世界级的产品也并不遥远。

(高建华教授:北京洋为中用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著名实战派营销战略专家。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http://gaojianhua.cmmo.cn)

(编辑:王 放 fangwen118@126.com)

创新涉及正反两个方面,一个是找到差异化的价值点,形成吸力;另一个是找到阻止竞争对手抄袭模仿的壁垒,形成阻力。

浅谈面点创新五要素 篇7

创新是烹饪技艺发展的灵魂, 面点创新有知识创新、原料创新、设备创新、制作方法创新、设计创新, 关键是设计创新, 而设计创新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和方法。我认为面点制作创新须博采众长, 在对面点的造型、色彩、口味、用料、制作工艺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经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出面点创新的五个要素。

一、革新面团

传统面团一般分为五种:水调面团、膨松面团、油酥面团、米粉面团及澄面面团等,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普通面团类型单一、缺乏变化已感到厌烦, 面点师们执著地求变创新, 经反复琢磨组合创新后, 用杂粮、淀粉、鸡蛋、蔬菜、水果等混合在一起制成各种类型的特殊面团。分别用蒸、煮、炸、烤、煎、烙等复合加热制作工艺制出了甜、咸、甜中带咸、酸、辣及怪味等不同味型的新品种, 根据季节变化及客人要求, 派生出上千种不同口味、不同造型、不同花色品种的精美点心。这其中, 我的特色品种是酒席上的南瓜饼, 用南瓜和糯米粉和面制皮, 制皮的选料很重要, 我选用的是日本南瓜, 南瓜肉粉而香。用料:细沙糖100克, 澄面150克, 花生油150克, 糯米粉300克, 南瓜500克, 猪板油50克。奶黄馅适量。产品特点口感暄软, 味香甜, 色泽金黄色。不但像传统单一糯米糕团那样糯软、而且还增加了蔬菜纤维, 外形酷似南瓜、色彩诱人;另一品种香酥核桃, 其制法是用可可粉和面, 其色、形似核桃, 且使用起酥手法使成品的特点与名称十分贴切。该产品口感香酥, 并且用了苦荞等原料, 让杂粮进入细点, 适合现代人的口味, 融进了当代健康理论, 整个过程不使用色素, 只用蔬菜汁添加在面团内制成彩色面皮, 同样使面点色彩斑澜。在面点中适当加入天然原料, 应该是面点今后发展的新趋势。

二、馅要多味

如包子, 有甜的、咸的、麻辣的、咸甜的。甜馅有:莲蓉包、豆沙包、冰肉包、奶黄包等;咸馅有:菜包子 (大白菜、干梅菜、豆角、玉米等加肉) 、叉烧包等;麻辣味的就是在咸馅心加上辣椒、胡椒粉即成麻辣味的包子, 肉馅制作方法采取水打馅, 肉质鲜嫩。我有一次品尝扬州名肴酱爆茄子后, 顿生联想, 将茄子切成小粒, 加入肉末, 放入海鲜酱, 糖等调味, 炒制成酱爆茄子口味的包子馅, 该馅保持原有风味, 比菜偏甜, 还有用奶黄馅加咸鸭蛋做馅心的流沙包也是咸甜的, 这种包子在桂林面市很受欢迎,

三、营养健康

现代人崇尚健康追求低脂肪、低糖食品, 面点创新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为适应当今这种市场需求, 在继承与发展时, 要精心而系统探索和改造一些传统的油重糖高的面点。比如正宗的扬州式千层油糕, 其配方为500g面粉, 放35g白糖, 250g板油丁, 100g熟油脂, 将面擀成薄皮, 再涂上熟油脂, 撒白糖, 放板油丁再卷, 压成正方形, 放在笼内蒸熟后改刀成棱形装盘上桌, 是典型的高糖脂食品, 很显然不符合现代饮食的标准, 也不利于人们的健康。但其味就是好吃, 不少顾客还是想吃这一品。为解决这一矛盾, 现创新出新的发面方式, 不再用板油丁, 只用熟油脂100g, 少许的白糖, 加入果仁, 蜜饯, 蒸熟后层次松软, 清香微甜不腻, 果仁味浓郁, 十分爽口好吃, 并符合现代人的健康标准。

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 我认为要严禁使用化学色素, 建议采用各种蔬菜汁及天然色素来解决面点制作时的色彩问题。如我的创新品种荔芋糕, 我选用的芋头是正宗的荔蒲香芋, 绿色的是新鲜的菠菜汁, 猪肉是猪的前胛肉, 蒸熟切成菱形方块, 形状非常好看, 色泽绿色, 口感香而不腻, 馅料荤素搭配, 配方科学、营养平衡。

四、形要活脱

中国点心历史源远流长, 形式精美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 并表现为点心与围边结合相得益彰。早在晋朝就将米粉制成“粉郎君”等人物造型配点心装盘食用, 至明、清时期创造了既欣赏又可食用的面点———船点, 到了清代, 人们对点心的色、香、味、形、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吃不仅是生理的需要, 而且还成为心理需要。大凡点心师们都有绘画的喜爱, 心灵手巧, 因此做起艺术面点是得心应手, 做啥像啥, 佛手酥、龙虾酥、鲤鱼饺、四喜饺、绿菌玉兔、天鹅嬉水、还有系列的船点……件件栩栩如生。我的创新品种是美食天下水晶饼, 原料:澄粉70克、生粉20克、水磨糯米粉10克、糖粉40克、玉米油1汤匙、热开水适量, 莲蓉馅适量。特点:产品冷后不开裂, 色泽洁白而透明, 口感细腻而滑嫩, 而且吃我做的水晶饼有QQ的感觉, 水晶饼也是酒席或茶点精致的面点。每一件精致的面点, 都可用面捏匹配的藤、叶、花、鸟、鱼、虫拼盘, 构成一幅幅美仑美奂的艺术图案。辛大师《面点围边与艺术造型》一书中列举了近百幅形象活脱的面点图样, 我已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从事面点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面点造型很重要, 传统的扣碗造型, 只要用心也能拼出美丽的图案。如我制作的辛大师的锦锈八宝饭, 曾在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夺得金鼎奖;我校谭兴勇、高小锋、李荣新等专业教师经常参加全国、省内外烹饪大赛, 曾荣获吉尼斯记录奖、特等奖、金奖、银奖等。

五、融会贯通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创新八桂新潮点心, 我个人认为必须借鉴广式、苏式、京式三大流派之长, 融会贯通、兼容并蓄才行。我校面点师们在继承萝卜酥饼、广东月饼、玖瑰豆沙包、淮安汤包、翡翠烧麦、鲜肉包、四喜饺、窝窝头等传统品的基础上, 融入广式点心品种多、油脂少、营养丰富, 创作出八桂系列点心, 如桂林马蹄糕、蜂巢荔芋角、南瓜饼、哈密瓜月饼等。我擅长做南瓜泥窝窝外婆菜, 原料:低筋粉500克, 熟南瓜泥150克, 白糖100克, 酵母5克, 泡打粉5克, 猪板油50克, 清水适量。馅心:梅菜馅。窝窝头圆而大小均匀, 颜色金黄, 我没有放一点色素, 口感松软润口, 有韧性, 微甜, 是南瓜的原汁原味。像玉米、荞麦、紫糯米窝窝头只是在用料配方上稍有不同, 其制作过程都是一样融会贯通的。苏式点心讲究色彩、造型、点心口味浓醇的特点。扬式有些品种如晶莹煎卷, 是在广式虾饺的基础上创新的而来的, 在工艺上的创新是先蒸熟, 再在成品底部粘鸡蛋液煎至金黄色, 原料配方中除了虾仁外, 新增加了蔬菜, 然后利用澄面透明的特点, 突出了其馅心红、绿相间, 原有的色彩明亮, 艳丽的效果十分诱人食欲, 且荤素搭配、非常爽口。这些精美造型的点心, 再配上调入天然色素的面团捏成的围边, 色彩斑澜, 形象逼真, 件件都是艺术品。面点产品和烹饪技术在发展创新、融会贯通之后, 恐怕很难分清哪个品种属哪个流派。面点产品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 必须要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承先启后、不断创新才行。

今后我国的面点加工还要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改善面点师的手工劳动程强度。同时在营养配方方面多作研究, 同行间相互学习, 相互切磋、精益求精, 为广大消费者贡献更精美、更可口的面点, 为社会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达华.辛国祥谈面点创新五要素[J].中国食品FOOD, 2003, (23) .

技术创新要素 篇8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浪潮已席卷全球,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 使得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知识、信息、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中逐渐成了决定性的因素。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创新为动力、智力资源为支撑、高新技术为支柱、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近几年全国一些大城市快速发展, 广东有逐渐被其他经济大省超过的趋势。广东省委省政府基于对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性思考, 陆续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 广东省还纳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 构筑推动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产业升级等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从实际出发,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广东省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何?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技术创新理论被熊彼特提出, 后来经过斯旺 (Swan, 1956) 、卡斯 (Cass, 1965) 和库普曼斯 (Koopmans, 1965) 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1986年,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 (P.Romer) 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为开端, 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兴起。以保罗·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阐明了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 它将有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推向高潮。Coe和Helpman (1995) 利用22个国家的样本, 研究了科技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 本国和贸易伙伴的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OECD国家生产率增长[1]。F覿re, Grosskopf和Norrisand Zhang (1994) [2]采用Caves, Christensen和Diewert (1982) [3]定义的由Malmquist (1953) 引进的TFP增长指数, 说明分量距离函数如何用类似DEA方法估计, 并说明UP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组成部分。Morales (2004) 扩展了基于“创造性毁灭”思想的模型框架, 将政府部门从事公共研发、资助企业研发以及对企业研发进行补贴全部内生化。其结论是:当政府资助企业研发时, 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政府对企业研发的单位补贴率不仅不会挤出企业研发投资, 还能产生一种提高社会应用研发与基础研发的汲水效应, 从而有助于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率[4]。Stelios Michalopoulos等 (2009) 以Schumpeterian内生成长模型开始分析, 他们在模型分析中引入金融家参与创新过程, 结论是技术创新会促进经济增长, 而且这二者都停止, 除非金融家连续创新[5]。

中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是从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 研究工作从翻译学习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论, 从主要侧重于创新系统、创新网络和技术扩散等方面的理论分析, 转向了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一般是从三个角度:宏观层面, 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家的整体研究, 如王兵和颜鹏飞 (2007) 运用当期DEA和序列DEA两种方法测度了1960—2004年APEC1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APEC经济增长的趋同进行了实证检验, 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 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超过了APEC其他地区, 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仍然低于发达国家[6]。

中观层面的研究包括省际层面和一些行业或产业的技术效率研究。对行业或产业层面的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对研究对象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二是对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一般地集中在劳动力特点、专业化程度、城市化进程、区域规模、产业结构、垄断及关税、参与进出口程度、所有制等方面。姚先国等 (2007)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1999—2005年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文章认为, 提高产业技术效率, 优化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 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追赶步伐是推进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的有效途径[7]。

微观层面主要是对企业的研究, 主要是测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和比较, 早期较多地使用交叉数据, 而近几年的研究更多地基于面板数据进行跨年度的分析;另外是对引起技术创新效率在样本对象间的差异和时间维上的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 (规模、地理位置、劳动力特点等) 。如范承泽、胡一帆等 (2008) 研究了FDI这一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得出结论: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随其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行业层面的FDI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起更大的积极作用[8]。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 研究方法

对效率的研究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参数方法以随机前沿分析法 (SFA) 为代表。此方法由Meeusen与Van den Broeck (1977) 和Aigner, Lovell与Shmidt (ALS) (1977) 分别独立发展而成。

随机前沿分析法通常先估计一个生产函数, 根据己知的一组投入产出观察值, 定义出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组合的外部边界 (生产前沿面) , 使所有观察值均在边界之内, 每个观察值与边界的距离即为该生产点的效率, 从非效率点到效率边界的测度呈放射状扩张与收缩。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研究。超越对数函数的成本函数的通常表达式是C=f (y, w, t) , 其中C为总成本, y为产出量, w为投入价格, t为时间。本文采用两个产出, 4个投入, 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 D0it表示产出距离函数, yit表示产出向量 (yit1是专利授权数, yit2是人均GDP) ;xit表示投入向量 (包括研发人员数, 研发经费, 实际利用外资) ;εit是随机误差项;α, β是待估计参数。SFA方法将回归误差项假设为一个复合误差项, 包含无效率值以及随机误差:εit=uit+νit。其中, uit代表区域效率, 假设服从不对称分布, 通常是半正态分布 (half-normal distribution) ;νit则代表随机误差 (统计噪声, statistic noise) , 假设服从对称分布, 一般是标准正态分布 (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 。同时, 无效率和随机误差项都假设与成本函数中的投入、产出变量正交。

非参数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为代表。DEA方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其采用的模型形式不断发展。其中有由Fare et al (1994) 改造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Malmquist指数早期被集中运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领域。1982年以后, Malmquist指数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分析投入产出等研究领域。Malmquist指数, 表示决策单元在t期到t+1期整体生产率的变化程度, 由决策单元t期至t+l期生产技术变动值的几何平均数, 再乘以技术效率变动的值得到。若M>1, 表示该决策单元的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若M<1, 则表示决策单元的生产率较参照期出现衰退。Malmquist指数被分解为技术效率的变动 (EC) 和生产技术变动 (TC) 两部分。EC (Efficiency Change) 为相对效率变化指数, TC (Technical Change) 为生产技术变动指数。

鉴于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两种方法在分析技术上有差别:SFA方法是基于静态的比较, 无法对各地区的效率作出完整的动态刻画, 而Malmquist指数是通过“追赶效应”和“前沿面移动效应”可以对有效性进行动态考察。为了对广东省各市的效率水平进行全面的考察, 本文将结合随机前沿超越对数函数和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 数据与变量

本文采用广东省17市 (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 2001—2008年度数据作为分析的初始数据集, 原始数据采自历年《广东科技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实证研究产出变量为广东省各市的人均GDP和专利授权数, 投入变量有研发人员, 研发经费和实际利用外资。研发人员主要来自各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 研发经费为各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人均GDP, 研发人员, 研发经费和实际利用外资数来自《广东统计年鉴》, 专利授权数来自《广东科技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从所分析的17个市来看, 八年的平均效率值都大于0.5, 但技术创新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离1还有差距) ;各地区效率平均值从2001年的0.6200上升到2008年的0.7428, 总体呈现连年上升势头。从各地静态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平均值来看, 排名前几位的是珠海、茂名、韶关、惠州、肇庆, 广州第七, 深圳第九。从Malmquist指数值来看, 2001—2002年M值均未大于1, 2002—2003年M值大于1的有8个市, 2003—2004年有16个, 2004—2005年1个, 2005—2006年有9个, 2006—2007年有4个, 2007—2008年有9个。在这些M值大于1的地区中, 出现最多的是广州、深圳、佛山、中山。将样本的总体情况的效率分解来看, EC值大多数大于1的年份是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5—2006年, 2007—2008年间, 这表明各地区总体上在技术相对效率方面是提高的;其中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EC值在多数年份大于1, 表示这些地区的前沿面效率是在不断外移的。而从TC值来看, 各地区大多数年份大于1的是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 2007—2008年间, 说明各地区在技术进步在这些年间总体比较明显;TC值在这些年份大部分各大于1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湛江、茂名等, 技术进步存在有些年份大于1, 有些年份小于1, 表明各地区各年的发展变化不均衡, 有时技术效率进步, 有时衰退。各地区多数年份的TC值大于EC值, 这表明, 对生产率的变化来看, 技术创新效率对此变化的贡献大于技术效率的相对变化。从M值较大的地区, 如广州, 深圳、佛山、惠州等地来看, TC值几乎都是大于EC值的, 这表明, 技术进步的地区, 其生产率也较高, 其他生产率较低的地区, 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贡献较小或几乎没有。

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较高的地区来看, 如广州市, 历来重视技术创新, 不仅有各种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创新, 如各种专项计划, 资金支持, 一些企业研发费用可获税收减免, 还有一些技术创新创业基金在运行, 同时, 注意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从“九五”起, 广州市率先采用了“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隶属关系”的“三不分”原则, 对中央和省驻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在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等方面一视同仁, 充分调动和整合全市各类科技资源, 营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 促使各类科技资源向广州聚集。通过市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 大力促进广州地区的产学研合作,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深圳也一直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主导战略, 因深圳的科研机构、高校相对较少, 研发力量主要依靠企业主体,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支持和重视, 另外建立一整套技术创新所必备的, 运转系统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是提高深圳技术创新的一个原因, 深圳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不断改革破除了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 使深圳政府、企业都清楚的认识到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 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 使得深圳的技术创新一直都具有示范性和有效性。中山市是以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为特色的, 在技术创新方面, 也力求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支能满足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 不仅构建了市、镇区、企业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平台的机制建设, 还实施了知识产权, 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另外, 还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出台了《中山市专利资助办法》、《中山市专利工作体系建设扶持办法》, 《中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性政策文件, 还积极鼓励企业组建各类研发机构, 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所以从这些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较高的地区来看, 取得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都与这些地区重视技术创新, 大力投入各种发素, 采用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充分发挥本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有关。

结论

本文使用广东省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 运用SF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 分析了广东省技术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经济增长, 广东省17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同时, 各地区之间的动态技术效率发展不均衡, 技术进步在各地区都有呈现, 但在推动各地区生产率提高方面贡献不大。为推动技术进步, 加强技术创新以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和创造区域内的高等级生产要素资源, 研发人员对产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创新型的企业家、研究人员、工程师这类高级生产要素对于区域内每个企业, 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 是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投入项。发挥各高校、科研院所对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区域的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 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 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 往往技术创新效率高, 经济也比较发达。这是由于区域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区域内集中程度, 产业集群度越高, 说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合作程度越高。政府应根据城市的资源特征, 作出产业规划, 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 有意识地引导和催生创新企业的产业集群。培育与完善区域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完善的支持体系是维持区域不断持续创新的关键, 也是保证区域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稳定发展的辅助条件。

摘要: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创新为动力、智力资源为支撑、高新技术为支柱、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广东省推出多项政策措施, 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构筑推动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产业发展。广东省17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 同时, 各地区之间的动态技术效率发展不均衡。如何提高广东省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进步, 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重要问题。

关键词:技术创新,随机前沿法,Malmquist指数,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Coe D E, Helpman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9-887.

[2]Fare R, Grosskopf Lovel C A K.Production Fronti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75-98.

[3]Caves D W Christensen L R, Diewert W 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Econometrics, 1982, 50 (6) :1393-1414.

[4]Morales M.F.Research policy and endogenous growth[J].Spanish Economic Review 2004 (6) :179-209.

[5]Stelios Michalopoulos, Luc Laeven, Ross Levine.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15356, 2009.

[6]王兵, 颜鹏飞.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5) :91-103.

[7]姚先国, 薛强军, 黄先海.效率增进、技术创新与GDP增长——基于长三角15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 :60-66.

棒球击球技术中关键要素分析 篇9

关键词:棒球,击球,要素

击球技术是棒球技术中主要的进攻技术,也是棒球比赛中引爆全场的亮点之一,好的打击技术动作会被无数人追捧与模仿,在国内各专业队都有专门的打击教练,负责在训练中运动员的打击技术,打击技术一直被重视,但打击技术的关键要素未被重视导致打击能力一直上不去,忽略了手、眼、脚的相互配合。与打击技术动作不正确限制了击球时的发力,打击技术是一门艺术性强技术动作,必须精益求精,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打击动作细节,但只有手、眼、脚的完美配合才能击出一支漂亮的安打,在没有比赛的心理影响时挥棒技术会比较完整,而在比赛中,对方投手投出的球变化多端,产生比赛时的心理问题,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大,导致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也不稳定。大幅度降低了击球时的中球率。

1. 击球技术中眼的关键要素

棒球比赛中很多运动员都不把球盯到最后,出现挥棒不中球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视觉成像原因,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0.4秒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眼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性。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所以很多棒球运动员在打击时不盯球到最后挥棒不中球的原因。

2. 握棒方法

以四川省蛟龙队主力队员冯飞(右打为例),准备击球时双手持棒放与胸前,成打伞式,将球棒握起至肩部,握棒时将球棒放至小指、无名指和中指的掌指间关节处,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拳握,拇指和食指放松拳握,双手成放松式,起固定球棒的作用即可,不可紧握球棒,而导致力量的消耗,使球棒不会下滑现象即可。

3. 击球技术中上肢技术

在棒球运动中上肢打击技术是击球动作的主要技术之一,往往一些运动员在打击时上肢会出现一些技术动作变形、扭曲、以及用力不平均的现象等等,通过研究对四川省蛟龙队主力队员冯飞(右打为例)的打击上肢技术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3.1 上肢发力的要点

上肢前手是上肢打击技术的主要前提,通过前手去引导球棒至来的球水平面;后手是上肢击球技术的主要发力要点;挥棒的轨迹是从肩开始到中球后随挥结束,不可过远,要短、小、快;手腕是击球时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手腕的发力以及延伸,以达到发力的完整性和击球的稳定性。

准备击球时双手握住球棒(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将球棒放在右侧肩关节处,在击球时下棒应注意,在前手引导球棒过程中,球棒与眼睛的距离不宜过远,能让眼睛的余光看见下棒轨迹,引导球棒至来球的水平面,在中球时前手伸直。后手在下棒过程中跟随前手,两肘关节向中间夹,以便形成弹簧式发力,在前手引导球棒至来球的水平面后,后手伸臂发力,在中球时后手伸直。在中球时双手不可曲臂,双手一正一反,以避免影响发力击球。在下棒时,球棒应沿着眼角斜下向前的轨迹,前手不可高于后手,以避免棒头低于后肩,而形成挥棒轨迹过大,发力距离过大,导致力量的流失,从而使球棒未能准确的击中来球。击中球之后,手腕向前发力,伸到最前段顺势翻腕,不可提前或刻意翻腕,使球棒击中球的中下部分形成内野高飞或界外球。

3.2 限制上肢发力的因素

棒球运动中在教练传授打击动作时很多运动员因身体协调性或者教练员自身水平不高原因,导致打击动作不正确,力量流失过大。其中限制上肢发力的原因就有前手上扬、后手没有向斜前夹、手腕提前翻腕、倒棒等。

打击时前手上扬会导致力量提前流失,使力量用在了下棒的途中而不是在击球的一瞬间,长期前手上扬打棒容易使前手手腕患腱鞘炎,这样打击球方式击出的球大部分都是高飞球,如果击出的球角度不够尖锐,就容易让守场员很轻易的接杀。

打击时很多运动员用快速转腰来获取力量,让很多运动员认为手的力量没有腰的力量重要,因为腰的力量更大、更足,使很多运动员都没有注重后手击球时的技术动作,但是实际击球时最后发力的是后手,下棒时后手不向斜前夹,使力量在下棒途中就流失一大部分,也形成不了弹簧式发力方式,大幅度的限制了后手发力,从而无法在球棒击球的一瞬间爆发出最大力量,击出的球速度也不会太快。

打击时很多运动员除手腕以外其他技术动作都对,提前翻腕让力量在中球的一瞬间快速的分散,使原有的力量没有在中球时爆发出来。正确的打击是手腕把球送出去再翻腕。提前翻腕就是球还没有送离球棒就开始翻碗,翻碗同时球棒也跟着手腕向下转动,使击球的击球点也跟着向下转动,形成击球点在球棒的下面,这样击出的球都是滚地球。

4. 击球技术中下肢技术

在棒球运动中下肢打击技术是打击技术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教练员技术不成熟或不重视,常常不被运动员重视,导致打击下肢技术动作出现变形、力量流失、重心不一等现象。通过研究对四川省蛟龙队主力队员冯飞的打击下肢技术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 下肢的发力要点

下肢打击时力量从后脚前脚掌开始一直到大腿根结束下肢的发力,打击时前腿主要起支撑和保证力量的不流失的作用,挥棒力量来源于腿部,主要由股内侧肌和股直肌配以其它肌群完成,击球员自然站立,后腿充分内扣才能将转腿的力量上传至挥棒,前腿膝关节不能打开,脚尖以伸踏后为标准,不能打开,以避免力量的流失,此时膝关节与脚踝关节属于主从关系。但从目前多众击球员的挥棒动作中观察得到,后脚转脚不充分,甚至有些小队员根本不转,脚与膝关节是主从关系,这就最大限度的阻碍了股内侧肌的发力,从根本上看只是形式上的完成动作,并不能正真体会到动作的含义,至于有些队员大腿转体到位,但脚转的角度不充分,这违背了人体生理学,久而久之,会导致脚踝韧带松弛,致使脚踝更加容易受伤。

4.2 限制下肢发力的因素

在棒球运动中打击下肢技术一直是力量的发力重点,其中就有很多技术动作的不正确限制了下肢发力。比如前脚打开角度太大或太小、前脚膝盖弯曲过大、前腿膝盖外翻、后脚掌转体角度不正确、后腿转体不夹等现象,这都是限制下肢发力的因数。

前脚不能锁死,使力量爆发不出来,中球时没有爆发的力量可用。前脚膝盖弯曲过大导致后腿与前腿距离加大,后腿夹不紧前腿,中球时力量很容易就分散开,爆发不出下肢的最大力量。前腿膝盖外翻直接导致前脚也不能全脚掌着地,力量从脚掌开始就大大缩小,而且重心也跟着前脚掌向外移动,使击球时力量太过于分散,未集中在一起。后脚掌转体角度不够或者转过身体重心未在向右侧移动,未与来球路线形成直角,力量也为向前发,中球时力量的发力方向产生偏移。小于90度使大腿力量锁在后退,转体不够力量没有完全爆发出来,大部分后腿力量都留在了后腿。后腿是下肢的发力腿,后腿转体不夹等于只把下肢完全转向击球方向,未把后腿的力量使用上,中球时身体重心不稳,容易产生偏移,下肢没有任何爆发力,大幅度减少了下肢的发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击球员击球时一定要将来球盯死,视线始终停留在来球上,头部尽量保持静止不动,以确保眼睛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击球;击球员握棒时要尽量放松,只有合理的下棒角度和发力,才能更好的将球击出,在挥棒动作过程中,注意发力顺序,放松--爆发--放松,发力的过程越短越好;下肢发力时注意前腿尽量封闭,不要打开过早,以避免力量的提早流失,伸踏脚落地时,尽量脚内侧落地,不要全脚掌落地。

5.2 建议

击球时眼睛尽量盯球到将球击出的状态,在练习中,将球击出后,眼睛不要随着击出的球转移视线,尽量将目光留在击球点上,击球前尽量先进行触击球练习,强化眼睛盯球;可以借助加重棒进行练习,增加击球中所涉及到的上肢小肌肉群的练习,可以进行单手挥棒等辅助练习;挥棒下肢技术练习时,多进行抛击等基础练习,起到巩固正确动作的作用,然后逐渐过渡到击球练习中。

参考文献

[1]杨至刚.棒球运动项目往往特征分析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08).

技术创新要素 篇10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几乎所有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者都试图给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义。

1912年,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思想和概念, 他认为, 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 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 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 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 Myer和Marquis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但到70年代下半期, NSF对技术创新进行了重新界定, 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1998年, 我国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傅家骥[1]在《技术创新学》中将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 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技术创新”定义, 技术创新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技术创新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

2、技术创新过程、创新行为都是在一定情景中展开或进行的。

笼统地讲, 情景是指创新过程的内部环境, 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合适的环境, 一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或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上是为技术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3、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掌控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实现创新。

作为创新主体, 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等创新能力并能够控制和支配足够的资源, 创新者的创新能力通常决定着他们的创新绩效。

4、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我们许多创新产品得不到推广, 不能变成生产力, 这主要是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 缺少对顾客需求的认知, 致使我们的创新成果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与技术创新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于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的研究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 但揭示的内容、实质大致相同, 即将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 是技术创新行为的各种内在条件的总和。

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力量, 是实现企业创新目标顺畅运行的动力。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 拉里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伯格曼则认为, 技术创新能力是可利用的资源, 是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 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开拓性战略等能力的组合。巴顿从技术创新的主体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由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的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内容组成。国内学者也先后从技术创新资源要素、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技术创新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不但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标尺, 而且也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综合对技术创新能力诸多分析角度的研究文献, 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发展并服务创新过程的能力的总称; (2) 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行为, 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实现这个过程或进行创新行为的能力; (3) 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指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逻辑上也包括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的推动力与客户市场需求的选择力和反作用力互动形成的合力; (4) 技术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以及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对照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 可以发现, 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技术创新能力, 但他们对技术创新构成要素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究其原因, 是因为不同学者选择不同的侧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都来源于创新过程并最终要应用到创新过程中去, 因此, 文章认为, 应该从创新过程入手, 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内部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等四个方面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1、BSC法原理。

BSC是由Kaplan和Norton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同时还是一种重要战略改进的工具。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偏重于财务性衡量标准, 而忽视企业创造未来长远的经济价值与利益, 因此1992年Kaplan和Norton的文章“平衡计分卡:企业绩效的驱动”一经发表, 便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推崇和应用。Kaplan和Norton认为, 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 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在工业时代, 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 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 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 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BSC方法认为, 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财务。BSC反映了组织综合经营状况, 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 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撑创新行为的各种创新能力的总称, 其着力点是创新过程;换言之, 技术创新能力是为确保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或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的, 根据BSC原理, 可以认为, 企业必须具备如下技术创新能力: (1) 对应于企业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力, 包括企业提供各种资源的基础能力 (财务能力) 、企业运营流程对技术创新的保障能力 (流程适应能力) 以及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对技术创新的推动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 ; (2) 对应于企业外部环境, 技术创新成果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满足顾客需求能力) 。这四种企业能力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

3、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务能力。

财务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投入, 企业的财务能力是企业创新资源提供的基础条件,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技术装备、品牌以及信息等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当企业规模较小, 资金实力较弱时, 融资渠道不通畅, 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会受到限制, 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反之, 当企业规模较大, 资金实力雄厚, 或存在资源冗余[8]时, 则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4、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流程适应能力。

流程适应能力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条件, 具体分析, 流程适应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创新过程中, 企业的创新活动要求企业以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配合, 当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企业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时候, 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能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创新活动, 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的组织结构就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创新的成功主要是新技术的突破和新方法的应用, 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合理地进行制度建设, 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5、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学习与发展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是从创新的主体角度考虑的, 它是指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对创新的推动能力。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家的素质及创新精神; (2) 企业员工的素质及创新意识; (3) 在创新过程中, 员工不断学习获取创新知识能力。创新主体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6、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满足顾客需求能力。

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产品成功占领市场, 形成生产力, 给企业带来利润和发展前景, 这是创新的根本目的。同时, 市场需求又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就必须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 掌握消费者的偏好和潜在的需求,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迅速地响应市场;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会反过来促进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 加速技术创新的形成、转化和扩散, 形成良性循环。即使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最强, 但生产的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 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不成功的, 企业的技术创新始于顾客的需求, 也终止于满足顾客的需求,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与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力相一致。

四、结论

本文对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涉及创新过程、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等各个层面的活动和知识, 技术创新能力则聚焦在创新主体的推动能力和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力方面; (2) 技术创新能力是由财务能力、流程适应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和满足顾客需求能力组成的, 这四种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框架。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营机制和流程, 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投入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 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能力等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企业的最迫切和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继兴, 刘晓娟, 王维.论技术创新市场价值的实现[J].商业时代, 2008, (12) .

[2]彭玉冰, 白国红.谈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 1999, (7) .

[3]陈劲, 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 2006, (5) .

[4]谢洪明, 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10) .

[5]宁凌, 蔡根女.基于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其评价模型[J].企业经济, 2002, (8) .

[6]高霞.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0) .

[7]李向波, 李叔涛.基于创新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 (2) .

创新零阶段的三要素 篇11

如果你要做的创新只是对现有产品持续改进或稍作改进,那你可真走运,因为你只需拓展一下自己现有的知识库。反之,如果你需要实施彻底的或颠覆性的创新,你现有的知识体系、工作范畴和框架,甚至你拥有的工具和洞见,可能非但不会加速创新,反而会阻碍创新,因为真正的创新需要你去探索、学习和分析,依靠过去的知识和成功是实现不了创新的。真正的创新非比寻常,需要另辟蹊径。今天在企业里,创新成了唯一一个由外行开展的活动,因为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很少花时间去发现新的需求,了解客户和市场,以及深入思考探索和学习能够带来的价值。

下面,我们来看看前端创新*之所以不同于企业其他活动的三个要素。

探索

在企业里,我们大多数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清晰明确,每个人都很熟悉,只需稍作调整就能趋于完善。关于日常运营,几乎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发掘的,因为多年来我们已经熟悉和完善了其中的大部分工作。我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不断重复这些工作,已基本没有必要再进行探索挖掘。那些不用的工具和能力渐渐变得生涩,被我们淡忘。当我们不再有效开展探索活动,哪怕不再定期进行探索,这方面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

在谈及创新之道时,创新者们通常将创新视为一个“发散-聚合”过程。也就是说,在开展创新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发散思维”——拓宽视野,考虑更多的可能结果,发现新的可能性。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善于“聚合思维”——为了迅速得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即便是合理的备选方案也会被剔除。对于许多公司高管来说,发散思维往往是开展创新最大的难点之一,因为这样做似乎没有必要。此外,发散思维并非易事,因为这要求你走出舒适区,去探索自己并不擅长或缺乏专业知识的领域。

探索者需要乐于获取新知,而且有兴趣发现对企业有意义的新情况。他们需要从意想不到之处入手,去发现新的意外惊喜。要知道,企业管理者最喜欢听到这样的惊喜了。

学习

如果创新是为了给市场或世界创造新鲜事物,显然我们需要进行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市场需求、新的能力、新的渠道,或新的客户细分市场,因为无数创新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始于学习。然而,在现代企业里,学习基本上是个陌生的字眼,尤其是在撇开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工具和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我们花费大量时间了解性格差异、容忍度、沟通,以及其他强化现有体系框架的工作因素,却几乎没有抽出任何时间去了解新兴需求、新兴技术和邻近市场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学习只限于组织内部,最多也不会超出行业范围,而且对未来的展望不会超过一年。人们很少考虑组织外部的问题和需求,也不过问邻近市场、新进入者和新出现的客户需求情况。许多产品经理与实际使用产品的客户素未谋面,也从未接触过那些坚决拒绝使用其产品的潜在客户或细分市场。

如前所述,人们如今不太重视探索活动。如果没有探索,也就不需要去了解所发现的市场或机遇会存在哪些需求。即使有可能开展探索活动,也没有多少时间可用于学习。我们拥有完备的教育和学习经历,能够对几乎一无所知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做出重要的决策。但是,请谨记: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

你可能听说过专家常常是创新的最大障碍,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完全了解或掌握某个领域的重要知识,不相信还有可能对这个领域做进一步探索。在自己选定的领域花时间钻研已非易事,再想抽出时间和资源来了解新的领域、市场或机遇,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没有学习,你就无从实现引人注目的创新。

分析与综合

如果你有幸找到时间去探索和学习,接下来的最后一项工作——分析与综合——或许是最重要的,但它的必要性也是最难证明的。探索和学习属于动态活动,你会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但是,你在做最后这项最重要的工作时,看上去就像是在沉思,甚至让人觉得你在胡思乱想。通常,对于这类活动,我们并不看重,因为它们难以量化,对企业利润似乎也没什么贡献。在知识经济中,业务活动是我们最大的关注点,而对于知识创造的源泉——思考,我们却很少重视。

分析和综合是探索和学习的升华。如果你能有所发现,再结合自己了解的信息,然后深入思考它们对你所在市场、行业、客户和业务的意义,你就会有所创新。发现某种需求或机会,深入了解其重要性和相关性,然后决定如何做出响应,这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创新循环。只是在今天,这种良性循环并不多见。

人们会质疑分析和综合的必要性,因为它们需要沉浸在探索和学习中的人花时间去深思熟虑。在旁观者看来,这些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我们被动做出的反应,而且其结果不可量化,因此容易让人嘲笑。通过分析和综合,我们形成洞见和结论,解读所发现和了解的情况,并运用我们的直觉和洞察力,界定新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我们常常发现,由于范围过早界定,在探索和学习还没开始之前,许多很好的新洞见和机遇就已经被忽视或排除在外了。

想创新,想提出真正新颖的创意,你就得乐于探索新的需求、市场或机遇。一旦你发现了机遇,就需要深入了解新出现的市场或需求。这个市场或需求为何存在?现有解决方案为何满足不了这个市场或需求?完成了探索和学习后,你就可以开始解读、分析和认识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到了这一步,你才会迸发灵感,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要想取得真正的创新,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学习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但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它们没有为这些活动安排时间和分派合适的人员,也没有提出期望和建立相应的文化,为成功创新提供指导框架。探索、学习和思考需要人们安静地去做,而且其结果似乎也不可量化,因此在创新过程中不受重视,常常被人们遗漏。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何有这么多的公司在渐进式创新和持续改善方面表现出色,却很难拿出真正新颖的创意。这些公司没有花时间去探索新的机遇或需求,没有开展任何学习活动,即便开展了探索或学习,也不愿意做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看看那些完全跳过探索、学习和思考环节的“创新”项目,你会觉得很有趣。如果你听到有人说“头脑风暴”不管用,他们说的没错,因为他们跳过了前几个步骤。试问,如果你没有发现新的机遇或需求,也没有深入了解其来龙去脉和相关性,又怎么可能产生令人感兴趣的创意或解决方案呢?

前端创新并不是不可知或无法界定,它只是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常规活动。如果你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发现新的需求和机遇,真正认识自己的发现,并将发现和学习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你的前端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升。

翻译:乐昀

技术创新要素 篇12

要素一:介入的时机

信息技术对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是毋庸置疑的, 但为了吸引幼儿, 是否所有的语言教学都必须辅以信息技术手段来调动积极性呢?这倒未必。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如细节需理解, 枯燥需诱趣, 难点需解决, 范围需拓展, 微观需再现, 宏观需概括等, 这些往往便是良好而有效的介入时机。同时, 教师应避免先行将应该让幼儿讨论思考的问题、体验的内容设计到课件上进行展示, 这样会影响阻碍幼儿的独立思考, 使其学习的主动性被剥夺, 对屏幕产生依赖性。所以, 我们应为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 在思考、引导后选择介入。

例如在语言故事教学《桃树下的小白兔》中, 我在初次欣赏时只是展现静态的画面, 配以舒缓的音乐, 使幼儿能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而在分段学习时, 我先让幼儿观察思考, 而后根据幼儿的回答, 运用微观再现的方法, 将细微的桃花变成的发夹、信封、花被等图片放大, 并且一幅幅排列, 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分析、全面理解。在讨论过程中, 当幼儿记忆出现中断或表达不清时, 才点击某一小画面, 将该画面内容进行重复演示, 从而更好地让幼儿记忆、理解整个故事内容, 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在活动的最后阶段, 也就是枯燥需诱趣之时, 我才播放有对话声效和动态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再次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使幼儿建立完整的概念, 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

要素二:介入的度和量

我们必须明确,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介入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 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而非哗众取宠。在介入过程中应服从于教学目标, 追随幼儿的需要、实践、创造, 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 我注重研究信息技术对幼儿心理、情绪的影响, 把握好度和量, 做到适度、适量, 避免持续刺激, 过度刺激, 使其发挥画龙点睛之功效, 而非画蛇添足。

例如语言绘本教学中, 我便适度运用信息技术,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以局部动态画面介入手段来代替通篇的动态、声效处理。因为我认为, 绘本的静态画面可培养幼儿对图画语言的阅读兴趣, 静态的阅读方式同样可以让幼儿整合自己的多方面经验来观察、想象和表达, 并能培养幼儿对图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如果全部以信息技术动态手段代替, 无疑有过于强烈的刺激, 长此以往, 反而会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如绘本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更多地展示了静态的画面, 只是在部分场景中, 添上几片动态飘落的叶子或摇动的小草, 在整体欣赏部分, 配以抒情的音乐。这无疑就营造了萧萧篱落的故事氛围和场景的真实感, 使兔宝宝和兔妈妈之间的爱意和亲情显得更浓郁、更唯美。又如在绘本《幸福的大桌子》教学中, 虽然场景单一, 永远都是兔奶奶家的餐厅, 但人物不断变化:兔妈妈成为兔奶奶, 兔爷爷离世, 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 兔老大、兔老二、兔老三、兔妹妹, 为了理想离家, 为了思念又归家……一张大桌子, 见证了一家人的变迁, 见证了孩子关怀老人的孝心。为了让幼儿从人物的变化中感受时间的流逝, 帮助他们更仔细地观察, 我便将不断变化、减少、增加的人物做成动态消失、出现形式, 以帮助幼儿记忆、了解。

同样, 对于画面处理与否的把握, 我也建基于能否化解教学难点, 做到适量适度。在《幸福的大桌子》教学中, 我请幼儿观察画面, 猜测兔老二的职业。如果幼儿不能正确回答出, 我便运用整体画面播放结合细节画面放大处理并播放的形式, 即在播放兔老二出现画面的同时, 放大其身上背的吉他, 以便于幼儿猜测出他是一位音乐家, 从而发挥了绘本图画语言的功效, 化解了教学难点。而有的画面则直接播放绘本原图, 不作处理, 让幼儿感受原著的魅力。

要素三:介入素材的选择和处理

虽然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但教师要善于筛选最为实用的信息资源来介入于教育教学, 要从实用性、合理性角度选取素材、处理素材。两种素材, 哪种有利教学就使用哪种, 绝不能因为追求技术而忽略了身边最朴实的教学资源。在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制作要注意清晰准确、直观明了。不要为了吸引注意, 将一些辅助画面或背景制作过于抢眼, 这样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另外在声音的穿插上, 不能为了吸引幼儿注意而不加选择地使用, 因为有时反而会破坏和谐的教学氛围, 转移幼儿注意。

例如大班绘本教学《小海螺与大鲸鱼》中, 描写的是浩瀚的大海。时而是静谧的夜晚, 时而波涛汹涌。在完整欣赏时, 只需配上一些大海的声效, 而不必过于渲染不同场景的音乐, 便会增添故事的魅力, 使幼儿既犹如身临其境, 又欣赏到故事语言所带来的文学美。又如大班诗歌教学《黄河》中, 我将收集的许多网络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 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朗诵段落时, 鼠标轻轻一点, 屏幕上便展示出了黄河时而波浪不惊、打着漩涡、缓缓流淌, 时而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浊浪滔天的风光。活动加大了信息的纵深感和开阔感, 孩子们兴趣盎然, 犹如身临其境, 产生了强烈的朗诵、表达愿望, 并向更广博的情感领域持续延伸。

再如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我们大班的语言故事教学内容。对于经典的解读, 也许可以很容易, 但我们面对的是生活在爱、温暖和富足包围下的孩子, 他们能否真正感悟到作品意境的凄楚, 产生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呢?我是这样来选择和处理多媒体素材的:首先是多媒体音乐素材的选取, 我考虑到故事的性质, 结合其中渗透的浓郁、悲伤的氛围, 在故事欣赏的前面部分, 选取了班得瑞的合成乐《初雪》。孩子们静静地欣赏、静静地感受那个雪夜小女孩的凄楚。由于音乐恰到好处地渲染和烘托, 让孩子们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 仿佛置身于纯的世界, 置身于那个雪花飘飞的大年夜。伴随着故事的发展, 小女孩划亮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 她仿佛看到了希望, 我将音乐切换为《雪的梦幻》。那伤感中透露着梦幻、希望的曲调, 让孩子们仿佛跟随这小女孩一般, 看到了一丝又一丝的希望。最后, 当火柴全部点燃又熄灭后, 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这时的故事展现的是一种极度的无耐、悲凉和美好的愿望。我在讲述的同时, 播放了背景音乐《童年》。这一音乐弥漫着悲凉的氛围, 并以更具透明的音质, 配合浪潮般律动的编曲, 呈现出抚慰心灵的听觉效果。孩子们的情绪此刻也被渲染到极致, 他们一边欣赏, 一边留下了同情、悲伤的眼泪。

上一篇:古典欧式风格下一篇:模拟飞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