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创新(共12篇)
要素创新 篇1
一是,自由思考的空间,因为创新是要创造新的东西,所以头脑里面不能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能拘泥于旧的东西,得敢想。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毕竟有效率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组织,因为只有保护(知识)产权大家才会有动力去投资。
三是,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好,现在所有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分为两类,要么是完全垄断的,像大国企占据的领域,石油、石化、重工、煤炭、电信基本上都是垄断的,垄断就造成了没有创新或者说很少。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占据比较多的行业,过度竞争、完全竞争,一些小企业也不会有创新,所以整个市场结构就不利于创新。健全的市场结构应该分成四个阶段: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而中间两个段比较适合创新。
四是,全球化的知识流动。因为要创新,得有新的产品、新的思想,这些都源于大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是我们很快了解到各领域最前沿迸发出的火花,知识的流动性对于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五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越是高深的技术、越是影响长远的技术越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但是基础研究短期内又不能出成果,可能会经常失败,所以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创新是无法开展,更遑论成功的。
六是,敢于质疑的科学传统。这部分跟文化有关,我们从小到大受教育的习惯就是老师出题、教材出题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敢说跟标准答案不一样的,老师就会批评你,从小就没有一个挑战、怀疑的科学精神,长期以来都没有。不敢质疑就无法创新,这将永远成为夹在国民意识中的一道枷锁。
要素创新 篇2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所谓创新观念,就是企业在不断的营销环境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国内知名品牌一汽公司就有着正确的创新观念,时刻保证紧迫感和威机感,在取得新的产品突时,并不满足,而是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因此公司才得以长久生存。我公司也感悟到了这一点,组织公司全体员工极积学习行业内其它公司的优秀成功案例和先进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为公司的长久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是营销创新的灵魂,指挥支配着创新形成的全过程,没有创新观念的指导,营销创新就会被忽视,仍然一味领导追求着传统的、已不适应新环境的模式。商家一定要引鉴此要素,不断学习,才能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
二、培养营销思维。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上海大众作为国内知名品牌,深知营销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它决定着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后销售的结果如何。我公司也很看重营销思维的培训,多次请专家到公司给员工上营销课,启发了员工的营销思维,营销思维的培养要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营销意识也即工作状态,对公司的产品营销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要做好营销活动就必须具备营销思维。事实上,商家应该留意到,营销创新的切入点就在生活中,或者说就在消费者身边,正是营销者所关注的对象。
三、要有坚韧不拨的精神。即无论是在怎样的场合,无论是受怎样的市场行情的影响,商家都不要退缩,而要坚强面对。面对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广博精深的文化环境,营销创新的风险无时不在。要检验,可能会付出很大经济代价。因此,创新极容易受挫,或是被束之高阁,或是不敢执行,这样就打击了营销创新的性和开拓精神。所以,必须要的坚韧不拨的精神做支撑,确保创新的大厦不倒,当然这种创新不一定成功,但是这种精神却是可贵的,也是营销创新所必要的精神。商家在进行产品营销创新过程中要紧记这一要素。
“源创新”的三要素 篇3
一、人
在中国推动“源创新”最大的困难在哪里?人。“源创新”给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企业拥有真正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宽阔的胸怀。做源创新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或使命感。视野不高,心胸狭窄的人是做不到源创新的。
二、平台
“源创新”的中心思想是要扶持中小企业,而不是打压或排挤。大型企业最适合做源创新,因为它很容易建立一个产业链的平台。比如说,一家化工原料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延伸,为中小企业服务,将中小企业视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其实中小企业很难成为大型企业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建立平台一定要突破垄断的思维,如果希望通过垄断而控制市场,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上个世纪80年代,索尼beta录像机占有了美国录像机市场80%的份额,几乎可以说是垄断了市场。索尼依靠自己品牌、资金、技术的实力试图控制下游市场。他以强硬的态度与影视制造商谈判,并希冀以自己的实力压低供应商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利润空间,结果被其他企业用VHS标准和与下游商家合作的方式击败。
三、资金
美食节目的创新要素 篇4
1.“轻”风格
美食节目, 因其比新闻轻松、比综艺简单、比访谈随意, 可称之为“轻节目”。几十分钟过程令人轻松愉悦, 私房菜、家常菜、地方特色、中华传统美食、异域风情美食, 耳闻主持人娓娓而谈美食好去处, 眼见赏心悦目之美味菜色, 轻松体会养生之精髓……这是美食节目的魅力。舒适自在, 无需考验观众拨云见日的功力, 轻松、愉悦、收获——在当下各电视台自办栏目争奇斗艳不断创新的时代, 这种淡淡的温馨, 自成一体, 别具一格。
2.“大”明星
越来越多的美食节目中, 明星主持人、美女主持人、娱乐明星、美食家和养生专家等先后登场亮相, 他们成为众多美食节目借以吸引大众的关键元素。这里所说的“大”明星并非仅仅是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 而是美食节目亟需培养的“标签式”人物。这些人物和节目融为一体, 使得节目感性而具有明显的辨识度。通过节目的打造和自身的努力, 他们可以成为美食方面的意见领袖, 影响观众的美食选择。“贝太厨房”中的贝太、美国家政女皇玛莎·斯图尔特就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当然, 人物脸谱无需单一, 这个人可以是爱吃爱闹、憨态可掬的主持人, 也可以是厨艺高超、幽默风趣的大厨, 或者是循循善诱的权威养生专家。只要能打好“人物”这张牌, 使其成为节目一个鲜明的标志, 美食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
3.“新”形式
如今美食节目都有一定的特色化创新, 表现形式从综合服务类节目向娱乐化、综艺化发展日趋明显。例如:浙江卫视以探索、竞争、趣味定位的《爽食赢天下》、天津卫视以竞技定位的《综艺食8街》、河北卫视以家庭情景喜剧形式播出的《我家厨房》等等。这些节目中, 竞技、游戏、资讯、情境演绎等等元素不一而足。在不失去“美食”这个核心的基础上, 以娱乐化、趣味性及形式感提升节目的可看性和收视率, 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形式的创新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但形式实为内容服务, 过分娱乐会削减“美食”的本义主张, 喧宾夺主, 反而失去了方向;还有, 美食节目形式创新须和平台目标受众特质相一致。以江苏综艺频道为例, 针对该频道定位年轻时尚的目标人群即原本只属于寻找美食而非自己动手的一群人, 《食尚天天乐》专门在周末设计了“带大厨回家”的真人秀内容:特级大厨亲临超市, 选材买菜;现场答对题目的观众可以将大厨带回家, 学习并享受大厨精心烹饪的一桌菜肴。这样一档观众亲身体验参与互动的节目中, 食材的选用搭配、菜肴的制作和营养养生知识无不受到年轻一族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 要掌握好美食节目娱乐化、综艺化的发展趋势, 不能一味追求娱乐与综艺而舍本逐末。
4.“活”命名
生动贴切而灵活的栏目名称必不可少, 一个好的美食栏目名称, 不但容易传播, 更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创意, 无论对定位、形式还是内容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央视《天天饮食》, 从名字上就知道该栏目风格稳健, 定位于家常菜;凤凰卫视《美女私房菜》定位“美女+美食”, 风格时尚;浙江卫视《爽食赢天下》定位竞技与探索;还有天津卫视《综艺食8街》、深圳卫视《蔡澜叹名菜》、东南卫视《食来运转》、河北卫视《家政女皇》、北京卫视《食全食美》、台湾《大小爱吃 (S) 》等等, 都很好地诠释了自身的定位、风格等要素, 并易于传播。一个好的美食栏目名称有以下几个特点——包含定位、标注卖点、风格倾向、容易记忆、易于传播。
5.“强”编排
美食节目发展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体现在栏目的编排上。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科学膳食, 养生的概念深入人心。美食节目的观众覆盖面越来越广, 从以前单一学做菜的家庭主妇, 到现在广泛覆盖了15—55岁喜好美食、享受美食、讲求生活品质的观众。各频道也因此重视强化美食栏目的科学合理编播, 不断根据收视变化和观众需求调整播出时间。现在大多数美食节目播出时间都已从先前的垃圾时段, 转移到次黄金时间播出, 甚至向黄金时段挺进。浙江卫视的《爽食赢天下》, 栏目时长60分钟, 直接进入晚间黄金时间21:30播出。这种把娱乐综艺栏目及电视剧的编排策略应用到美食栏目的编排播出是美食栏目的一个尝试, 未尝不是先机。
6.“重”营销
和其他节目相同, 美食类节目的成败已经不完全取决于节目内容, 在节目的运营中, 线下的公关事件营销也往往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天津卫视《综艺食8街》2009年推出的《全球厨神电视争霸赛》, 助力节目一举成为频道的王牌栏目;江苏综艺频道新近改版的美食节目《食尚天天乐》开展的征集“观众免费试吃团”活动, 一时间引来参与的观众打爆电话, 成功地为栏目开播一周年作了宣传。除了不断地制造焦点与话题来引起受众的广泛讨论和关注之外, 《食尚天天乐》的经营人员还策划设计网络美食游戏, 与节目互动, 共生双赢, 实现延伸。
由要素驱动 走向创新驱动 篇5
01月24日 15:47:3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新常态”既是中央对经济运行新态势的重大战略判断,亦是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新特点。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活力之源,转方式、调结构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让全面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
一、“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机制转换及趋势判断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依靠政策红利和低成本要素驱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为中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带来的双重压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创新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开始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进行转变。但仍存在产业层次低、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价值链条短、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创新断层”的深层次矛盾。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个创新的思维和政策的着力点将会发生变化,它是一种颠覆式的全面产业创新,它会形成以产业创新引领整个产业体系的构建。一是更加重视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把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集聚等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的层次通盘考虑,把更多的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商业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整合进产业价值链中,与产业创新同步推进。二是更加重视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产业由“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更加重视与互联网及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硬件制造、软件与数据服务、生活服务等结合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路径突破”,并由此催生新的业态或产业,大力增加以健康、绿色、智慧为特征的高端产业有效供给,实现“高端崛起”。四是更加重视提高企业效益与发展质量,提升研发、设计、采购、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融资、技术支持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增值,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五是更加重视企业走出去与区域合作,通过“走出去”战略,把握国际产业分工新特点,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优势产能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创新
从要素驱动到产业局部的创新嵌入,再到全面的产业创新,政策的着力点也会发生变化,在全面创新驱动时代,需要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
一是积极推动自主创新立法,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要适时适当地对原有技术创新及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完善以及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对于超前性、探索性强的科技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创新立法的.过程中,应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比如,完善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对自主创新扶持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科技专家咨询制度与陪审制度,建立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咨询专家库;吸收各类技术专家参与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等。
二是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从国家战略层面促进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建设,鼓励创建国家转型升级先行区、示范区,并赋予其“先行先试”政策。加大财税、土地政策支持,包括改革财政投入方式,由补助贴息为主向政府股权投资、共有知识产权、创投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税收政策及行业税收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对重点行业的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的仪器、设备可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方法。
三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破解“技术孤岛”困境。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包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担由要素驱动 走向创新驱动保资金和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等在内的覆盖创新链条全过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产业旱地”困境。
四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制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设技术改造融资“绿色通道”。鼓励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民间资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等,推动一批智能装备整机、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应用等项目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提升装备水平。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五是促进企业走出去。推动沿海发达省份与港澳台及东盟的紧密产业合作,构筑联手推动产业链国际化的前沿国际空间,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通过境外科技创新带动国内产品和技术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向产研销一体化的跨国公司转型。支持企业境外参展、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壮大供应链管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
创新需要具备的六大要素 篇6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毕竟有效率的组织主要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组织,因为只有保护(知识)产权大家才会有动力去投资。
三是,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好,现在所有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分为两类,要么是完全垄断的,像大国企占据的领域,石油、石化、重工、煤炭、电信基本上都是垄断的,垄断就造成了没有创新或者说很少。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占据比较多的行业,过度竞争、完全竞争,一些小企业也不会有创新,所以整个市场结构就不利于创新。健全的市场结构应该分成四个阶段: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而中间两个段比较适合创新。
四是,全球化的知识流动。因为要创新,得有新的产品、新的思想,这些都源于大家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是我们很快了解到各领域最前沿迸发出的火花,知识的流动性对于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五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越是高深的技术、越是影响长远的技术越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但是基础研究短期内又不能出成果,可能会经常失败,所以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创新是无法开展,更遑论成功的。
中学生创新作文写作三要素 篇7
1. 丰富的心灵———作文创新的根本
孙绍振教授如是说, 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 把生活的特点和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 才可能有创造。写作不仅是一种遣词造句功夫, 而且是心灵升华的过程。写作的源泉不仅仅是外部的生活, 而且是内心的丰富。
笔者亦以为:仅仅靠观察得来, 或者说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对写作而言, 尤其是创新写作是永远不够的, 它还必须是内心感动、共鸣、内化了的东西。因为它独特、与众不同, 所以才具备创新的元素。
2007年高考上海考生的一篇争议文《必须跨过这道坎》大体内容是:作者暑假随老师去山间写生, 看到农家高高的门槛, 进而留意那里守旧落后的民俗, 以及孩子们的生存状态, 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最初阅卷老师给了20分 (满分70分) , 后经过仲裁给了64分, 差别之大, 令人咋舌。原因是该考生写的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坎”, 而是一道“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隔阂”的一道坎。如果该考生仅仅局限于写“门槛”, 那么, 它反映的无疑是生活的真实, 但不是一种创新。它虽然客观, 但没有经过心灵的净化, 因此, 它不具备创新的特质。而恰恰是这样的作文才具有创新的价值, 阅卷老师却将其疏忽了。因为这样的一篇是经过作者心灵的思考, 是独一无二的, 也即它是作者心灵丰富的产物。
2. 鲜明的个性———作文创新的基础
庄子说“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 性短非所续”。何谓“个性”?即这一个区别于另一个的人格差异。鲜明的个性即突出的自我。表现在作文中即是说出了心里话不拾人牙慧, 抒发了真性情不虚情假意, 写出了独特的我不千人一面。汪曾祺说:一个随人俯仰, 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先生的《我说语文》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他的一个学生和一位同学聊天, 因为这位同学从小失去了妈妈, 希望世上的一切都能像植物那样,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把妈妈的基因种到地里, 长出的便是妈妈, 这样自己好与妈妈会面。受此启发他的学生写了一篇颇具个性的作文《种妈妈》。因构思的非常个性化, 文章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2010年上海卷的材料作文。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看“快”与“慢”》的作文。作者突破了多数考生“舍小取大”“舍少取多”的立意角度, 而选取了“舍快取慢”的角度立意。作文立意卓然不群, 发人深思。独树一帜的立意使文章大放异彩。这种立意的极度个性化, 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呵护这些个性, 并为这些提供滋生、繁衍的土壤和空气, 让学生在作文中求真知、吐真言、抒真情、做真人, 充分地张扬个性。因为这样做了, 作文创新才可能有源头活水。
3. 深刻的思想———作文创新的关键
思想的深刻来源于丰富的阅历、思考的习惯。深刻是一个人思想素质、认识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的综合表现, 也是作文创新之关键。一个人如果有了深刻的思想, 那么创新之于他也就变得很自然了。既然思想深刻之于作文创新如此之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刻呢?
笔者以为要使作文思想深刻, 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 以小见大。 (2) 比较鉴别。 (3) 探究因果。何满子先生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其揭示事理之所以能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 皆归功于其思想之深刻。首先, 作者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样的小事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大问题, 这就是以小见大。其次, 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 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 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 这就是比较鉴别, 其用意是比较以突出相同点, 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由于有了这样的三步曲, 其揭露的深刻也就显而易见了。
科技创新团队关键和谐要素辨识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和谐要素辨识,和谐主题要素,和则要素,谐则要素
科技创新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或创新平台为依托由优秀中青年科研人才凝聚而成的创新研究群体, 是科研学术组织中维持学科固有关系、顺应现代学科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人才组织模式[1,2,3]。从政策的引导方向与科技的发展趋势看, 科技创新团队正逐步成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例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从2000年开始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防科工委于2007年开始执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新团队建设。为实现我国强国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刻不容缓。
迄今,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概念/特征、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绩效评价等方面对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开展了一些研究[1,2,3,4,5,6], 但遗憾的是, 现有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仍存在众多有待完善之处, 特别是能够深入结合科技创新团队固有特征开展研究的成果还未见报道。我们认为, 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团队的 (成员) 关系灵活性、集成创新性的固有特征, 是对其内部合作行为进行科学研究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其一, 科技创新团队一般由知名的教授、博导、工程师、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构成, 成员之间不仅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的师徒关系, 某些成员在肩负着创新团队中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能承担着其他科研或行政工作, 为保证团队成员的合作效率与合作效果对成员关系具有灵活性的创新团队实施有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其二, 科技创新团队内部成员在研究领域、研究专长、研究资源等方面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彼此互补的, 而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在有效激励团队成员合作积极性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各种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与优化配置, 因而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保证科技创新团队高绩效运行的重中之重。
有鉴于此, 营造一种以人为本、自由宽松、团结融洽、富于创造的和谐环境对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有效管理是尤为必要的。和谐环境不仅有利于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而且也有利于互助合作氛围的形成, 为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开拓进取、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创造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 科技创新团队的固有特征决定了和谐环境的营造必然会受到诸多要素 (和谐要素) 的影响 (详见后文) , 倘若对所有和谐要素开展全面控制虽然在理论上不失为一种营造和谐环境的管理策略, 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却会因其中存在“二八定律”现象而造成创新资源与管理能力的巨大浪费[7]。为此, 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团队中可能存在的和谐要素及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关键和谐要素的识别方法, 并通过具体案例对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予以应用和分析。
1 和谐要素分析
针对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非理性、非线性的复杂管理问题, 我国著名学者席酉民教授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该理论倡导和谐思想, 主张以关键问题或核心任务 (和谐主题) 为目标导向, 在有机结合人的能动致变机制 (和则) 与物化资源的优化控制机制 (谐则) 的基础上, 实现主客观要素的互动耦合、促进系统高效运行[8]。和谐主题、和则、谐则是和谐管理理论的三要素, 其中, 和则是用于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谐则是用于形成理性设计和科学优化的控制机制, 而和谐主题是和则与谐则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耦合动力与驱动方向。考虑到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 工作性质相近或者目标任务相同的成员会被划归为同一专题组, 也可以说, 科技创新团队是由若干个具有横向或者纵向联系的专题组构成[9]。为此, 我们结合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 分别从和谐主题、和则、谐则三个方面对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和谐环境营造的和谐要素予以分析。
1.1 和谐主题要素
和谐主题要素指的是能够从驱动方向上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和谐环境营造的要素, 主要包括团队目标、专题组核心任务与关键问题等。团队目标是科技创新团队在一定时期内活动的期望成果, 是团队使命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化, 是衡量团队活动成果的标准。按照特定规则, 团队目标会被分解并以专题任务 (核心任务) 的形式下达至各个专题组, 同时专题组在接受分配任务时都会基于自身条件估计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问题) 。然而, 团队成员内部关系的灵活性使团队目标在分解过程中的公正性与合理性难以把握, 倘若过分地考虑某些专题组的利益, 则可能会导致其他专题组任务过重或者存在问题难以解决而丧失科研积极性、缺乏合作热情, 从而影响科技创新团队的和谐关系。
1.2 和则要素
和则要素是指能够从主观态度上影响团队成员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执行任务或者解决问题) 的要素, 主要包括各个专题组内部的合作精神、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人的行为受控于思想观念, 是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反应、选择、整合、内化后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10]。行为方式按其原动力可分为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其中前者是在思想意图与行为方向高度一致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执行任务, 而后者则是在思想意图与行为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迫于某种压力消极被动地执行任务。就执行同样的任务或者解决同样的问题而言, 主动行为方式较被动行为方式显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上述能够影响成员思想观念的要素即是和则要素。
1.3 谐则要素
谐则要素指的是能够从控制机制上影响团队成员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要素, 主要包括各个专题组内部的对于成员管理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成长机制, 以及对于任务执行或者问题处理的进度管理机制、成本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范围管理机制、集成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沟通管理机制等。机制是体制与制度的综合表现形式, 就专题组而言, 机制是对专题组任务执行与问题处理的原则性规定, 是对内部成员责任与权力关系的阐释, 是提供专题组基本结构、行为、程序和相互关系的框架。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能够推动任务的执行与问题的处理, 另一方面还能够控制和调节相关要素的运行范围和管理秩序。由此可见, 上述能够从理性设计和科学优化方面影响团队建设的要素即为谐则要素。
2 和谐要素网络结构
和谐要素 (和谐主题要素、和则要素、谐则要素) 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不仅会因专题组内部资源约束使同一专题组中的和谐要素之间存在关联影响关系, 而且还会因各个专题组彼此依存而使不同专题组中的和谐要素之间也存在关联影响关系。具体如下:
2.1 专题组内部和谐要素的关联与影响
和谐主题 (核心任务与关键问题) 是专题组的整体行动意向, 对专题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围绕核心任务, 谐则要素之间通常以结构设计、制度安排、流程优化等方式实现对专题组中各项客体性资源要素 (简称客体要素, 如资金、设备、技术等) 配置关系的合理安排和优化, 使客体要素配置的有序方向与和谐主题保持一致。围绕核心任务, 和则要素之间则会利用心理上的或者行为上的措施, 如道德观念教育、价值观念引导等诱导各项主体要素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尽可能地表现出专题组所期望的行为, 使主体要素的行动方向与和谐主题保持一致。和谐主题中关键问题是专题组接受任务时基于自身条件 (和则要素与谐则要素的当前状态, 如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等) 估计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另外, 和谐主题的完成质量有赖于和则要素与谐则要素相互配合的有效程度, 当和则要素与谐则要素之间得以有效配合时, 则会产生“1+1>2”的涌现效应, 提高和谐主题完成质量, 反之则会产生“1+1<2”的内耗效应, 降低和谐主题完成质量。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和则要素与谐则要素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如激励机制只有与成员价值观念匹配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或者说价值观念对激励机制有影响作用。由此可见, 在专题组内部, 和谐主题要素、和则要素、谐则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
2.2 专题组之间和谐要素的关联与影响
以重大科研项目或者创新平台项目为依托的特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的专题组之间的和谐要素必然存在着关联与影响关系。其原因在于:将重大科研项目或者创新平台项目按照特定规则分解成若干个项目活动 (课题) 并由一个或多个专题组独立承担或者共同承担特定的项目活动是开展项目实施的必由之路。项目活动之间的彼此关联与相互影响, 使各个专题组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当某个项目活动未能及时完成或质量不合格时, 不仅会损害其承担主体 (专题组) 的自身利益, 而且还会因障碍相关项目活动的进度或质量而损害其他专题组的利益;而当所有项目活动都能顺利完成时, 整个项目因其能够实现预期目的而使所有专题组受益。因此, 各专题组一方面为了保证所承担的项目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另一方面也为了实现整个项目的预期目标, 彼此之间会在任务分配或者问题处理上进行协调。倘若协调结果令相关专题组都满意, 各个专题组会围绕和谐主题要素积极主动地优化配置和谐要素的结构关系, 有利于整个项目目标的实现, 反之, 各个专题组会因任务过重或者问题难以解决而消极被动地配置和谐要素结构关系, 不利于整个项目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 各个专题组的和谐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关联与影响关系。
综上所述, 和谐要素在专题组内部及专题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影响关系构成了一个网络结构。特别地, 科技创新团队的和谐要素网络结构会因所依托的项目类型、项目规模或者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所以在实际和谐要素网络结构的构建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而构建。这里以课题组存在9个和谐要素为例, 绘制和谐要素网络结构, 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中专题组si对专题组sj有影响表示si中所有和谐要素对sj中所有和谐要素均有影响) 。
3 关键和谐要素辨识方法
为了对科技创新团队实施科学有效管理, 首先要从众多的和谐要素中辨识出关键和谐要素。考虑到在复杂的和谐要素网络结构中, 和谐要素的重要性等价于该要素连接其他要素而使其具有的显著性[11], 我们基于DEMATEL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又称决策实验室分析法) 方法对关联影响关系具有复杂网络特征的关键和谐要素予以辨识。DEMATEL方法是一种运用图论与矩阵工具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12]。该方法通过分析系统中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因素的影响程度、被影响度、原因度与中心度从而揭示出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构造。设en为第 个和谐要素, 则由和谐要素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G={gn|n=1, …, N}。关键和谐要素辨识方法的步骤具体如下:
Step 1:绘制关联关系有向图。邀请专家群组根据所专业知识分析各个和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若 对 有直接影响, 则在二者之间标记一条由前者指向后者的单向箭头。同理, 即可绘制出反映所有和谐要素关联关系的有向图 (参见图1) 。
Step 2:绘制影响关系有向图。若和谐要素gn对 有直接影响, 则针对 “gn对gn的影响程度”问题令专家群组按照1-3标度法 (影响程度与标度值对应关系为:强⇔3, 中⇔2, 弱⇔1) 共同确定出影响程度评价值πn→n′, 并将πn→n′ 在影响关系有向图中gn→gn′中标记或体现出来。同理, 即可标注出反映所有和谐要素影响程度的影响关系有向图。
Step 3: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按照影响关系有向图构造和谐要素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A=[ann′]N×N, 其中, 当gn对gn′有直接影响时令ann′=πn→n′ (n, n′∈{1, …, N}, n≠n′) , 否则, 令ann′=0。
Step 4:测度综合影响矩阵。基于公式T=B (I-B) -1=[tnn′]N×N测度各和谐要素在受到其他所有和谐要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后所形成的综合影响矩阵T, 其中, I为单位矩阵, B=[bnn′]N×N为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 bnn′=ann′/max{∑πn′|1≤n≤N}。
Step 5:计算和谐要素中心度与原因度。由综合影响矩阵T可以推知和谐要素gn的影响度与被影响度分别为fn=∑n′与en′=∑ntnn′, 进而可以推知用于表示gn在所有和谐要素中作用大小 (重要程度) 的中心度mn=fn+en (∀n) 以及用于表示gn内部构造的原因度rn=fn-en (∀n) 。
Step 6:确定关键和谐要素。利用中心度mn (∀n) 对所有和谐要素予以相对重要性排序, 并根据实际环境需要或者资源约束条件确定关键和谐要素;另外还可依据原因度rn对关键和谐要素管理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4 案例应用
下面以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某科技创新团队为例, 分析并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和谐要素及关键和谐要素。该项目是针对支柱产业的技术选择问题而开展的实证研究, 具体包括五块内容即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u1、支柱产业现状及技术存在问题研究u2、支柱产业A-C技术跨越模式研究u3、支柱产业D-E技术跨越模式研究u4、技术选择对策与建议研究u5。项目研究内容u1-u6分别由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五个专题组s1-s6负责。如前文所述, 对于专题组来说, 和谐主题要素主要包括核心任务w1与关键问题w2;和则要素主要包括合作精神h1、行为规范h2、价值观念h3、风俗习惯h4、伦理道德h5;谐则要素主要包括评价机制x1、激励机制x2、成长机制x3、进度管理机制x4、成本管理机制x5、质量管理机制x6、范围管理机制x7、集成管理机制x8、风险管理机制x9、沟通管理机制x10。由于对和谐要素的识别需要与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 并且对和谐要素之间关联影响关系的判断也需要与项目有关的知识, 因此我们邀请创新团队内部具有资深经验的4位专家以问题研讨的形式共同给出相关决策信息。研讨问题如下: (1) 在专题组 - 中, 分别存在哪些和谐要素 (w1-w2, h1-h5, x1-x10) (2) 在存在的和谐要素之中, 哪些和谐要素之间存在关联影响关系?影响程度如何 (强, 中, 弱) 针对第一个研讨问题, 专家给出如表1所示的决策信息;针对第二个研讨问题, 将专家所给出的决策信息按照第3节中步骤1-2绘制如图2所示的和谐要素的影响关系有向图。
注:各行中标记“●”的为各专题组中存在的和谐要素。
按照第3节方法步骤, 基于图2信息首先构造并测度和谐要素的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及综合影响矩阵, 然后通过计算各和谐要素的影响度与被影响度推知他们的中心度和原因度, 最后利用中心度指标对所有和谐要素进行相对重要性排序 (详见表2) , 并根据原因度指标对和谐要素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依据表2中和谐要素排序信息, 结合科技创新团队的项目经费状况, 将位于前10位的和谐要素设定为关键和谐要素, 即专题组s4中的风险管理机制x9、集成管理机制x8、评价机制x1、合作精神h1、价值观念h3、关键问题w2;专题组s5中的伦理道德h5、沟通管理机制x10、关键问题w2、质量管理机制x6。由于上述关键和谐要素的原因度均小于0, 故应该从增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方向对这些和谐要素加强管理。该创新团队的专家表示, 上述分析结论不仅为科技创新团队营造和谐环境指出了关键性问题, 而且还为如何营造和谐环境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 本文提出的科技创新团队和谐要素分析理论与关键和谐要素辨识方法能够对指导科技创新团队中和和谐环境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有应用可行性。
5 结束语
从我国有关政策的引导方向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 科技创新团队正逐步成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为了能够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创造一种以人为本、自由宽松、团结融洽、富于创造的和谐环境, 提高合作效率与合作效果, 本文首先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科技创新团队中可能存在的和谐要素即和谐主题要素、和则要素、谐则要素予以分类分析, 并从科技创新团队固有的关系灵活性、集成创新性特征出发提出了能够表征和谐要素之间错综复杂关联影响关系的网络结构, 然后基于DEMATEL方法构建了能够从存在复杂关联影响关系的和谐要素中辨识出关键和谐要素的决策方法, 最后结合以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某科技创新团队对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予以案例应用。案例应用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应用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有以下两点:其一, 为遵从DEMATEL方法的原始形式, 本文仅将影响关系有向图中的影响度设置为三级标度 (强↔3, 中↔2, 弱↔1) , 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根据决策信息的充分程度将影响度设置为五级标度 (强↔5, 较强↔4, 中↔3, 较弱↔2, 弱↔1) 或者七级标度 (很强↔7, 强↔6, 较强↔5, 中↔4, 较弱↔3, 弱↔2, 很弱↔1) 。其二, 本文和谐要素网络结构是针对决策信息有限而以整体影响形式表征和谐要素在专题组之间的关联影响关系, 但本文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决策信息充足即能够明确专题组之间和谐要素关联影响的情形, 此时仅需将关联影响关系在和谐要素网络结构中体现出来, 然后直接带入关键和谐要素辨识方法即可。
参考文献
[1]樊钱涛, 韩英华.研发团队中知识创新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8, 26 (6) :1316-1324.
[2]彭灿.突破性创新团队及其组建与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8, 26 (4) :832-837.王端旭.研发团队激励机制设计的情景分析[J].科研管理, 2006, 27 (6) :80-84.
[3]戚振江, 王端旭.研发团队效能管理[J].科研管理, 2003, 24 (2) :127-132.
[4]惠琴, 张德.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决定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1) :111-115.
[5]沈建新.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4) :78-82.
[6]周三多, 陈明传.管理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席酉民, 井辉, 肖宏文, 曾宪聚.和谐主题与和谐机制一致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8, 11 (5) :94-101.
[8]陈省平, 李子和, 刘涛.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9]吴维库, 富萍萍, 刘军.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6) :19-21.
[10]鲜于波, 梅琳.间接网络效应下的产品扩散——基于复杂网络和计算经济学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9, 12 (1) :70-81.
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版创新要素分析 篇9
首先, 提高舆论引导力是党报的根本职责。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党报肩负着正确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重任, 发挥着沟通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重视新闻评论的力量, 利用新闻评论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
其次,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 地方党报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作用, 必须在舆论监督和意见表达方面体现自己特有的社会影响力, 而新闻评论是实现舆论监督和意见表达的最有效的传播手段。相比中央级、省级党报的品牌评论专栏和地方都市报汇集众议的评论专版, 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这块“阵地上”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亟待提高战斗力。
如何实现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的改革和创新, 笔者认为有三个要素:
一、专——整合评论专版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 整合专版。
长期以来, 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不是作为“配评”和新闻一起“捆绑销售”, 就是散见与各个版面配合各种报道, 用专门的版面来集纳各类言论, 使之拥有相对固定的版面名称、版次与出版时间, 可以使评论专版成为地方受众发表观点的场所和体现民意的平台, 也是报纸编辑部及公众言论的聚集地。地方报纸面对着和广播、电视, 特别是具有大众性和海量信息的网络新闻评论体的竞争, 创办评论版是争夺观点市场的必要手段, 因为新闻报道的事实可能雷同, 但是对新闻的分析、评析,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却可以做到深入和独到。
2. 分设专栏。
在评论专版上科学的设置专栏, 以集纳各类不同的言论, 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专栏。早在1998年《深圳特区报》就开办报纸评论专版“群言”, 该版开设了《百姓聚焦》《有话就说》《百家杂谈》《针芒》《新语丝》等多个评论栏目1, 但这样的评论专版在其他地方党报并不多。对稿件质量稳定, 影响力较大的专栏, 地方党报完全可以打造成品牌专栏。
3. 坚守党报工作的专业精神。
地方党报评论版上发表的言论必须完成党报的专业职能, 但同时要更多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对基层党和政府的工作多做观察、思考和研究, 从而产生客观、科学的反思性评价和分析, 使民众信任党报的声音, 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不同群体的平等交流, 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和观点, 完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党报职责, 这是提高地方党报舆论引导力、树立舆论导向权威性的关键。
二、新——培养新意识提高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1. 评论意识的创新。
地方党报在现行三级办报结构上处于底层, 这种定位使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有两个传统选题来源, 一是转发人民日报或新华社的文章;二是本级党代会或人大、政协换届大会等地方工作常规性的评论总结文章, 题材十分单一。地方党报要发挥自己在地域接近性上的优势, 在贴近受众心理、贴近地方新闻事件、贴近地方特色上下功夫, 争取占领地方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此外, 在题材选取要注意“本土化”和“大视野”的结合, 地方特色和广阔的新闻视野并不冲突, 异地的热点问题, 只要能找到其和本地受众的切合点, 一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
2. 评论主体的创新。
地方党报的评论主体多为报社自身的评论员、专栏作家、杂文家和专家学者, 要做到贴近地方读者, 可以借鉴网络评论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的特点, 让普通市民加入到评论写作主体之中。专业的评论员可以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等作品, 普通市民可以发表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体会和看法, 从而扩大党报的评论视野。例如《南方日报》评论专版中的“来论”和“网友说话”, 就是普通读者的评论文章, 和专业评论员的“南方论坛”“直言”栏目同在一个版面, 使评论专版的文章篇幅长短不一, 风格多样。
3. 评论风格的创新。
一是党报评论文风的创新, 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大事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进步的舆论, 批驳错误、落后的舆论, 党报评论风格上应该多些时代气息、新鲜语言, 在文字使用、分析论述中以让群众觉得亲切的方式的表达出来。另外, 在一些存在争议的选题上, 应该多些多元化和平衡性的说理, 让各方的观点都能充分表达, 让不同的声音从不同角度讨论问题, 可以增加评论之间的组合效果, 增强党报评论版的影响力。
三、深——把理说透提高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当今社会人们思想活跃, 针对各种社会问题议论纷呈, 是非正误杂存, 这不仅为发挥评论引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也大大增强了评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一级地方党报的评论, 如何高屋建瓴, 激浊扬清, 让读者心悦诚服, 是时时需要研究的课题。要在“深”字上把文章做足, 要注意这样几点:
1. 选题要适当注意连续性, 层层递进, 以增强“深”的力度。
例如大是大非的问题可以直接发表旗帜鲜明的文章, 只要方向正确, 就要以强势树立“先导之音”。如果问题本身复杂, 存在疑点, 在“先导之音”后面, 还要组织后续评论, 有解疑释惑的“疏导之音”, 让受众的专注和疑问得到解决, 之后还应该视需要提供“指导之音”, 发表如何解决问题的评论, 让舆论向更加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2. 注意活跃版面, 做到图文并茂, 以增强“深”的吸引力。
评论版和报纸其他版面一样, 在视觉审美上要吸引读者, 因为本身的内容属于“观点信息”, 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就更要注意文章长短、版块的搭配, 另外新闻漫画、新闻图表在活跃版面形式上有非常好的效果, 应该在评论版上积极使用。
3. 注意发挥资源互动, 形成合力, 以增强“深”的共鸣度。
地方党报要提高舆论引导力, 必须重视自身的资源互动, 一个是报纸的读者, 一个是报纸的网络资源。对于读者的互动, 主要体现在重视读者的批评和建议, 例如《新京报》评论版设有的“社论批评”“来信”栏目。我国地方党报的网站几乎都是地方人民政府的新闻网, 属于地方门户网站, 往往都设有各种地方论坛。地方党报要重视从网络论坛中发现新闻评论的选题和角度, 而且在网上设立发布平台, 可以吸引地方网民成为报纸的潜在读者, 这一点中央级党报早已树立了典范, 比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评论靶子”“学者新论”“网友说话”“观点碰撞”等评论栏目, 为报纸的评论提供了丰富的言论资源。
参考文献
浅析现代家具设计创新的要素 篇10
关键词:家具设计,创新,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 家具做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对于家具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具不再是单一为功能而设计的需求品, 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与个性的象征。这便需要设计师打破传统的旧有的设计思想, 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设计, 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日益变化的消费水平及使用心理。所以, 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努力寻求设计上的创新与突破。而要想进行创新, 我们可以从解析影响现代家具设计创新的要素来入手, 从而进一步寻求创新的方法。
影响现代家具设计创新的要素有很多方面, 主要包括有以功能为代表的功能要素及人机要素, 以形式为代表的造型要素、色彩要素和材料要素等等。功能与形式是其中的关键两点, 两者即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 也就是说功能是第一位, 形式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之上, 而功能又需通过形式来表达, 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便是一种创新突破。所以,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现代家具设计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功能要素
任何一件家具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功能而设计的。功能是家具创新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动家具发展的源泉。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时, 首先应从家具所要呈现的功能角度出发, 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 寻找其对各项使用功能的需求, 由此再来决定家具的形式。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 家具功能的合理和外在形式的美观, 能够更好的实现和表达其各种功能。
另一方面, “功能”一直以来都被强调为产品设计的第一要素, 而现代家具设计中所强调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 也是精神的, 这是当今家具设计界越来越认同并接受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也就是说, 设计家具时除了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 也要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在家具产品设计中加入情感因素, 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更深层次上的精神追求和渴望。所以, 设计者必须切身实地深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调查体会, 才能发现和解决其中的各类问题, 这样便可给我们设计的创新带来无数灵感。
二、造型要素
一般说来, 家具造型也就是形式, 是建立在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下的, 但现代家具造型的设计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方面是受到现代设计风格多元化和材料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源于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 以及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因此, 家具造型设计逐渐成为一种自由的、赋予变化的和最为直接的创新手法。
受到现代家具设计风格多元化与时尚流行趋势的影响, 现代家具造型的设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 既有模仿传统中式和欧式风格的复古家具, 亦有形态简约流畅的新式家具, 还有形式夸张、造型奇特的后现代家具。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高, 家具的造型通常还是以简练的抽象造型为主流, 并常将几何形态运用到造型设计之中。但与严格意义的几何形态不同, 现代家具往往避免过于刻板和冰冷的几何形式, 常常体现出一种“有机”的自由形态, 将人文情调和自然材料的使用加入其中, 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 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使用者以舒适的感受。所以, 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多种造型设计风格和形式语言, 去大胆的探索、想象和创新, 以设计出更多新颖的家具造型, 为人们创造更新更美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三、色彩要素
色彩是家具给人们最为直接的感受, 随着众多新材料的出现, 家具色彩的运用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成为家具设计创新的又一直观手段。而产品色彩的运用是建立在科学的色彩体系构架中的, 家具作为整个居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的运用上更需要注意与周围空间环境的视觉平衡, 在空间层次的编排上需要考察家具所产生的节奏感, 在整体关系上要注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对比与协调关系, 还应充分利用间隔色彩原理调整色彩。
同时, 家具色彩的设计忌讳单调的、混乱的、刺激的颜色, 需要根据不同功能、不同需求、不同环境因素的限定, 充分运用色彩构成对比调和方法, 进行调配组合, 已达到对比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比的和谐效果。再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对色彩喜好的差异, 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 从而进一步吸引不同层面的消费者。家具良好的色彩运用, 不但可以给人以舒适温馨的居家感受, 还能在整体的家居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材料要素
可供现代家具选用的材料品种繁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家具材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以环保为核心的绿色设计理念, 已深刻渗透在家具材料的选用过程之中。现代人在选用家具产品时, 都会选择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 而其中首选的便是以实木为代表的天然材料家具。但由于木材等天然材料的日趋匮乏, 其价格往往较为昂贵, 同时天然材料的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所以, 设计师应更多的在现代家具设计中使用其他的绿色材料, 如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型环保材料, 不但无毒无害, 而且由于其优良的特性, 可以满足不同功能和形式的要求。
另一方面, 家具材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何能将多种不同的材料完美结合, 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运用材料, 将不同材料相互组合达到新的材质创新。由于现代家具材料的选用需在简约时尚的基础上又无毒环保, 我们可将木材等天然材料与其他环保材料的结合, 在不浪费大量实木木材的基础上, 又可结合多种材料的特质, 环保的基础上又不失创新的华丽。
五、人机要素
现代家具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人们对功能和形式的需要外, 还要达到安全、可靠、耐用、舒适的要求, 众多商家也将此做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武器。从人性化角度看, 这就要求家具设计需符合人机工程学标准, 即设计要避免家具使用过程中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不便, 使人们使用起来更为方便舒适。可见, 现代家具的设计与人机是密不可分的, 人机要素是家具创新的重要基础。
那么如何在家具设计中融入人机要素呢?首先, 家具需要按照一定的人机工程学标准尺度来进行设计, 充分研究人体在不同姿态下基本尺度, 做为设计的依据。虽然这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束缚, 但重要的是它为家具的设计增添更多安全性和舒适性;其次, 在家具设计时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 避免给其带来的不便和伤害;再次, 现代家具设计还特别注重家具使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家具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尺度及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规律。总之, 现代家具设计的创新只有充分利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 才能使家具的设计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结束语
提高创新能力的四要素 篇11
这些困惑表明,中国企业已经从“我要创新”的阶段,进入到“如何创新”的阶段,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企业对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所谓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系统地完成与创新有关的各项活动的能力,包括技术、产品及整个创新管理过程等。我们对国内外有关企业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之所以长期存在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不仅在于企业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误区,也与中国社会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企业如果能够把握好如下四个要素就能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动权;建立兼顾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的创新组织;塑造企业创新灵魂;重塑管理者与创新员工之间的关系。
要素一 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动权
从中国企业的创新现状看,强调“自主创新”非常必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少自主创新,相当多的企业并不能掌握提高创新能力的主动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轿车行业。虽然一汽、二汽、上汽是行业的领先企业,但是由于他们主要依赖同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来发展,时时处处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汽车行业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在电信设备行业,依靠合资曾经很红火的本土企业,今天已经普遍陷入低谷。其中的一个例子是,东方通信曾经是我国电信产业的明星企业, 1997年它的规模超过华为和中兴。东方通信在1996年和2004年分别与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成立合资公司,曾经被业界寄予厚望。但是,随着手机行业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该公司逐渐退出市场主流。原因就在于过于依赖外资企业,自己没有掌握技术创新主动权。
企业如何才能掌握创新主动权,或者说,应该如何避免丧失创新的主动权?我们认为,首先要走出两大认识误区。
误区1:实力不够时不能进行自主创新
许多企业家认为,技术落后、实力不够时企业不能进行自主创新,只能依赖外部力量。但无数事实证明,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中坚力量。而有些企业,在自己还非常弱小而对手强大时,也正是通过自主创新逐步获得竞争优势而变得强大的。SONY和丰田早期的历史都是自主创新的历史。中兴和华为,这两家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刚刚建立的时候,实力非常弱小,竞争对手无比强大,最重要的是行业的技术门槛又非常高。因此这两家企业不得不依赖大学和研究所的帮助开发技术、甚至是产品。但是,他们并没有长期依赖大学和研究所,而是非常迅速地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研发团队,增加科研投入,同时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能力培养。现在,中兴、华为虽仍与大学和研究所保持紧密的合作,但是合作的性质早已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进行创新。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是,中兴、华为已经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企业。目前,华为已经超越爱立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生产企业,中兴则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
误区2:只要有资源就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
企业家的另一个误区是,认为企业有了资源就可以进行创新,就有能力进行创新。实则不然。 我们的研究表明, 有的企业即使有资源,也会因为没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最终不能实现创新。
自主创新必须有压力和动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长庆油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油田的油气储藏条件非常差,国外石油公司在研究后得出了没有开发价值的结论。但是,长庆油田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近五年来,长庆油田投入50多亿元,推进以12项关键技术、7项配套技术和7项开发试验为主的“1277科技创新工程”,瞄准关键技术创新和水平井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巨大成效。根据我们最近的调研,以油气当量计算,长庆油田2013年的油气当量超过5000万吨,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要素二 兼顾计划内创新与计划外创新的创新组织
创新需要必要的组织支持。以技术创新为例,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划分为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
在计划内创新方面,当务之急是需要从创新组织的建立上,保证“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适当分开”,为基础研究留下足够的空间。在计划外创新方面,需要在创新组织的建立上,使计划外创新拥有相当的生存空间。
所谓计划内创新,指的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既定的发展目标而有计划地安排的创新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在现有业务领域已经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以及在选定的新的业务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计划内创新的短期目标,也是企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选定的新业务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是计划内创新的长期目标。
在计划内创新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把技术发明同技术应用分开。这样做的重要性非常明显:技术发明不但费时费力费资源,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预测。如果将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混在一起,技术应用研发项目(比如产品开发)就很难避免拖期的问题。
在计划内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为了节省在科研上的花费,不愿意提前进行技术开发,而是在确信已经有了市场需求以后才开始“技术攻关”。很多企业甚至认为,这是真正“市场驱动”的研发,是能够取得最佳效果的研发。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技术非常简单的情况下可行,因为这时候的“技术攻关”很容易。但是,随着技术复杂程度的增加和创新竞争的不断加剧,这样做更可能贻误战机。因为“技术攻关”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技术攻关”的结果也将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如果 “技术攻关”失败,市场机会就不可能抓住。比如,中国轿车市场对先进的汽车发动机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国内企业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储备和投入而无法满足这一非常现实的需求。因为一款先进的发动机不是三两年的攻关能够开发出来的,我们在航空发动机上也有类似的情形。
nlc202309021738
如何真正做到技术发明与技术应用适当分开?优秀企业的普遍做法是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根据企业战略确定的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甚至是基础研究。
中国很多企业,有的甚至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还没有真正从组织上做这样的安排,有的企业甚至把研究职能交给生产部门,结果是在很多情况下,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被忽略。
所谓计划外创新,指的是一个企业中“计划内创新”以外的创新活动。计划外创新是非计划安排的、自发的创新活动。正因为如此,计划外创新很容易被忽视,被认为无关紧要,甚至被认为是不符合企业的战略和政策、是对资源的浪费,应该取消。实际上,对一个企业来讲,计划外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IBM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能够顺利实现从制造到服务的战略转型,英特尔在PCI 总线芯片上的巨大成功,计划外创新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具体而言,计划外创新的作用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充分利用“未被利用的资源”
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在支持其计划内创新活动以后,还可能有“未被利用的”资源,即“剩余资源”,包括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试验设施等等。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避免浪费,允许、鼓励自发的计划外创新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此举还可以满足创新人才的个人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潜能,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在企业科研管理,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科研管理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科研管理者的职位越高,离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就越远,也就越难以对科研项目的真正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计划内创新这一体系内,这一问题难以解决。然而计划外创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计划外创新展示科研活动的可能性和价值,科研管理者可以在看到了某一科研活动的可能性和价值以后,再将其纳入到计划内创新之中。
完善、修正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的计划内创新活动以企业现有的发展战略,以及现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为基础。问题在于,企业现有的发展战略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也不一定正确。企业内部也可能对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保持、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鼓励计划外创新活动,使企业发展战略能够不断完善、修正。
相比于计划内创新,中国企业在计划外创新方面的经验更为缺乏,也更缺乏这方面的勇气和坚韧。
英特尔公司利用计划外创新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上世纪90年代初,微处理器业务已经成为英特尔毫无争议的核心业务,公司的既定战略也是巩固和加强其在微处理器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包括在1993年推出新的奔腾处理器。在这一背景下,虽然英特尔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总线技术(Peripheral Components Interconnect Bus,简称“PCI” 总线),可以提高总线速度4至5倍以及整个系统的性能。但是英特尔的基本政策是:把这一技术免费提供给工业界,自己不直接生产“PCI”芯片。英特尔的一个事业部(the Integrated Microcomputer Division, 以下简称IMD事业部)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他们希望自己发展“PCI”芯片业务。因为IMD事业部当时面临着非常暗淡的前景:已有的业务处于衰退之中,市场份额只有微不足道的3%。为了生存,IMD事业部必须发展新的业务,“PCI”芯片业务可能是一个机会。
由于与公司的战略存在比较大的不一致,IMD事业部发展“PCI”芯片业务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公司高层领导不支持,英特尔内部的其他业务部门也不支持、甚至阻挠IMD 事业部发展PCI。比如,处理器事业部就明确告诉公司的销售人员和用户,不要使用IMD 事业部的“PCI”芯片,而要用风险更小的产品。英特尔的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部门不支持IMD 事业部推销“PCI”芯片的活动。为了更好地推销产品,IMD事业部为其“PCI”芯片取了一个名字叫“Triton”。但是,即使在“Triton”已经被用户广泛使用以后,英特尔的品牌管理人员还是阻止IMD事业部使用“Triton”这一名字。英特尔的制造部门也拒绝为IMD事业部加工“PCI”芯片。在克服了一系列障碍后,英特尔IMD 事业部的“PCI”芯片业务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发展:1992年IMD事业部的销售收入大约是2.4亿美元,1993年降为2亿美元。1994年发展PCI 后上升到4亿美元,1995年超过7亿美元,1996年达到13-14亿美元,1999年大约为20亿美元。
我们的研究表明, 中国企业进行这种计划外创新非常困难。如何从组织安排上,为企业的计划外创新创造条件?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大力推动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发展,使广大员工对创新的兴趣和热爱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能够像3M公司那样,从政策上加以扶持, 效果就会更好。3M公司规定,技术属于公司,产品属于事业部。一个事业部的员工可以自由地使用另外一个事业部开发的技术进行创新。公司的研发人员可以把15%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喜欢的课题上,进行自由探索。不但如此,公司还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 (每人可以达到3万美元)。另外,3M公司每年举行一次技术展览会(Technology Fair),不但为公司员工自由展示自己的技术兴趣和技术成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大家自由交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为日后在创新上的合作打下基础。实际上,3M公司的很多做法,已经被GOOGLE和FACEBOOK等企业发扬光大。
要素三 塑造创新灵魂
如果把创新的组织比作人的躯体,创新的文化则属于人的灵魂。从实践的角度看,塑造企业创新灵魂需要培育三种创新文化。
容忍失败的文化
更确切地说,企业要具有喜欢创新失败的文化。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Stefan Thomke教授的研究,在技术创新中,早做试验、多做试验,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问题在于,什么情况下科研人员才会愿意早做试验、多做试验?Stefan Thomke教授的研究表明,关键是建立一种容忍试验失败的文化。他的研究发现,企业鼓励通过试验学习而且不惩罚失败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最愿意进行试验。企业鼓励通过试验学习但是惩罚失败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最不愿意进行试验——比不鼓励试验时做更少的试验。
nlc202309021738
把创新当成一种事业
没有自己的通用CPU一直是中国的一块心病。中国科学院以胡伟武教授为带头人的研发团队,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开发出了龙芯系列通用CPU。胡伟武总结龙芯CPU的开发经验时说,五年来,龙芯课题组为了按期完成任务、实现跨越发展,常年坚持每周上六天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知有多少次,我在早上六七点钟打开实验室的门,发现有些人手里扶着鼠标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五年来,连续高强度的加班使我们很多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急剧下降,但我们现在落后这么多,条件也不如人家,如果大家都一样一周五天、一天8小时上班,我们很难赶上人家。我们唯有像当年“两弹一星”的先辈一样拼命,唯有像上甘岭的英雄一样敢于牺牲,才能不受欺负,我们的子孙才有希望重新找回“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自信。
胡伟武指出,国内芯片设计人员非常紧缺,课题组的很多骨干如果到公司去,薪水翻番还不止。是什么使龙芯课题组具有这么强的凝聚力?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加强队伍的理想和作风建设,将课题组塑造成一支把创新当成事业的有灵魂的团队。
创新要耐得住寂寞
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达成创新目标的,特别是开发重大核心技术,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即使有了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一项重大技术从开始酝酿到基本成熟,没有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索尼开发“TRINITRON”显像管花了8年时间,北大方正开发激光照排技术花了10多年,大唐电信TD-SCDMA的开发也花了10多年的时间。
因此,创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创新灵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做出艰苦努力,包括改变一些我们认为很有效的管理方法。以激励机制为例,我们应该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收入水平,使他们真正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同时还要重奖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给创新人才以强大的精神激励、使他们有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要素四 重塑管理者与创新员工间的关系
员工只有在舒心乐意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员工如何才能舒心乐意?企业如果能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真诚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关系,快乐工作的气氛就会弥漫在企业的每个角落。但是,在中国等级森严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做到这样尤其不易,远远超出单纯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因此,创新对企业的所有人、特别是管理者的人文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一定要宽容、大度,能够包容并欣赏员工的不同个性和特质。
世界千差万别,员工的个性和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性格沉稳,有的人急躁;有的心直口快,有的城府极深;有的喜欢交响乐,有的喜欢民族音乐。 当这些个性和特点与领导不同时,管理者需要真诚地接受每位员工,而不是要求大家整齐划一,更不能强力要求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多数员工动员到主动创新的过程中。华为的“灰度理论”特别强调容忍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将他们凝聚在共同的组织目标和愿景下。
此外,创新的目的、方法和过程,都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创新中产生不同认识、甚至大的分歧,非常正常和必然。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心胸开阔, 而不是压制不同意见,把不同意见当成对领导的不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GE是令人敬佩的企业, 各方面的创新工作都非常出色。一个重要原因是,GE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发言权和尊严, 而且也应该得到。GE尊重每个人、保障每个人的发言权,而不是只有老板才有发言权, 让每个人体会到自己受到尊重。为了做到这一点,GE的一个具体做法是,其下属的各个机构和组织, 每年都要组织2-3天的讨论会。讨论会上,员工们组成30-100人的团队, 在辅导员的指导下, 讨论如何改进做事的方法。对于讨论会提出的建议,各个机构和组织的领导要对其中的75% 直接给出“行”或“不行”的回答, 剩下的25%在30天内给出答复。GE在几年之内开了几万次这样的会议。
中国也有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企业。辽河石油勘探局(“辽河局”)在2004年开发出了先进的“多分支井钻完井技术”,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获得重大突破。在我们的调研中,辽河局余雷总工程师说,多分支井项目成功的主要因素,“第一是要有决心,如果没有很强的决心,这个项目不可能成功。第二是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坦诚相待,精诚合作,从不埋怨,这个项目才能做成功。”余雷说:“把一个小团队维护好,才能做事。关键是管理者要平等、宽容、诚信待人。你能真诚地对人家,员工就会真诚地回报你。”
创新型学校发展的三大要素 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学校要面向未来开展教育, 必须首先将自身打造成面向未来的学校。所以, 现代创新型学校建设是必然之举。
什么样的学校是创新型学校?综合借鉴彼得·德鲁克 (P.F Drucker) 、保罗·莱特 (P.C.Wright) 以及官建成、王军霞等学者的观点, 所谓创新型学校, 是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进行创新活动, 并经常生产出创新性产品的、有机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 创新型学校就是以有效地开展教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组织。
如何才能打造创新型学校?哪些要素是现代创新型学校需要考虑的呢?
2 学校发展方向的定位
(1) 指导思想的定位。创新型学校的建设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相一致, 以“三个面向”理论为指导, 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 结合学校的实际,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积极探索教育个性化规律, 将“终身学习”能力作为现代人生存的基础和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 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争当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示范学校。
(2) 办学理念的定位。要建设创新型学校, 学校要树立“办学方向正确, 教育质量优良, 管理水平一流, 学校特色鲜明”的管理理念。全体教职工应树立“优质教育资源靠我创造, 课堂教学质量由我提高, 每个学生进步是我追求, 优良业绩支撑我的岗位”的工作理念。建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 是学校成为创新型组织的重要条件。创新型学校的组织设计要有利于创新、学习和互动以及组织内外的有效沟通, 因此, 学校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不仅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也便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研讨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意, 还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实践中形成诸多富有创造性和创新力的团队, 如创新型年级组、创新型学科组或创新型班集体等。在一定意义上讲, 这些团队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组织创新目标的达成。
(3) 发展特色的定位。创新型学校要创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素质化”特色, 旨在将显性课程 (正式的教学和教育内容) 和隐性课程 (蕴含在教材、教学、班风、环境、人际关系中的文化价值中) 有机结合起来, 全方位地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给予个体以“个别化”指导, 创造人尽其才的优质教育, 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完善现有的德育、科研、科技、体育特色, 就要把效益准确定位在特色成果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统一性上来, 将“借鉴”的研究向创造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方向转移。
3 校长创新理念的引领
(1) 校长创新理念的作用。关于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 顾明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校长之于学校, 犹如灵魂之于躯体。”因此, 要创建创新型学校必须培养创新型的校长。校长办学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思想决定行动, 理念引领实践。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领导。
(2) 创新型校长的素质。从领导学的角度讲, 校长既是学校组织结构、政策、策略的设计者, 也是学校员工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启发者。一所学校能否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只有在创新型校长的带动下, 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组织。可见, 创新型校长不能是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 而应当是教育创新的先行者与引路人, 是学校组织创新的倡导者、拥护者、监督者和领导者。
(3) 校长创新思想的形成。校长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和形式, 调动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 广泛听取和征求意见、建议, 在此基础上, 整合形成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所以, 校长的教育思想一定要来源于集体中, 来源于群众的实践中,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创新思想的校长, 要更新传统的观念、行为和方法, 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雄心, 有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胆识, 要正视学校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威胁, 具有忧患和竞争的意识, 不怕挫折, 敢于在工作上超越前人, 有所作为。
4 教师创新素质的推动
(1) 教师人格素质的作用。当前社会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已经严重脱离其初衷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师的人格是时代发展的巨大动力, 培养教师的人格素质, 对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是对教师人格塑造的总体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
(2) 教师人格素质的发挥。崇高的教师人格, 对于学生的心灵来说, 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是最早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人格的人。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子师以正, 孰敢不正?”因此他指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做事真诚, 表里如一, 言行统一, 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才能引起良好的共鸣和效仿。
(3) 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教师不但要熟悉本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能熟练地驾驭优化的教学手段, 能灵活综合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创新型教师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会自主学习, 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要素创新】推荐阅读:
创新要素协同07-21
技术创新要素07-20
科技创新要素12-27
全要素创新管理模式08-29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05-15
创新团队成功的基本要素08-20
创新是人才的第一要素06-10
菜品创新标准中的销售七要素12-02
动力要素07-14
质量要素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