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要素

2024-06-30

产品要素(精选11篇)

产品要素 篇1

随着我国加入WTO,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的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要存活并发展壮大, 需要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现代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新产品必须响应时间 (Time to maket) , 成本 (Cost) , 质量 (Quality) 和售后服务 (Service) 激烈竞争。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 定位准确的产品设计在新品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分析和综合产品设计过程中四要素及相关知识, 认识产品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以最优TQCS指标的产品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1 新品开发面临的问题和特点

(一) 新品开发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每100个新产品提案中, 平均只有6.5个产品化, 这些产品化的新产品中只有15%能商品化, 商品化的新产品中有37%在商业上是失败的;国外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不到10%, 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不倒5%。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实际上开发者所期望潜在的消费者对新产品并没有真正的需要或渴望。

(2) 新产品与当前需求相比要么不足, 要么就是过分满足。

(3) 在营销工作中有失偏颇, 尤其是缺乏将新产品特点介绍给广大顾客。

因此, 新品开发需求信息要不断细化分解处理, 得到量化的产品需求。

(二) 新品开发的特点

设计过程是一个随机、不断优化、试探性的渐进工作, 是了解用户需要的过程 (分析用户的设计手段, 以往的设计经验, 过去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有技术诀窍, 良好的创造力, 模式的识别力、类比在解空间内任意搜索) ;是有理化过程 (设计解的检测和验证、逻辑推理、数学分析、计算模拟、实验验证和现场验证) ;是决策过程 (经验价值"最优化") ;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初始的设计方案, 通过约束及经验来分析, 若不满意, 需进行修改) 。

2 设计需要的层次

如图1, 新产品走向市场要经历缺乏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和壮大的阶段, 在产品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 从市场上获得的需求信息经常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 通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作出开发决策, 通过对设计需要的提取与整理, 采用规范化分类设计需要层次, 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 明确要解决问题所在, 寻求发展的商机, 制定初步的产品规划。

3 设计的分析和综合

在产品开发的最前沿, 把握好市场或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迅速、客观、全面和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定义, 研究有效的需求建模理论、方法及工具并实施合理的管理, 以分析创新产品在市场的风险性, 顾及所能提供的技术能力, 指导和规划资金、设备、人力的投入, 是决定产品取胜, 获得创新效果的关键。

在方案设计阶段, 首先对产品规划进行分析和综合 (经济性、安全性、机能空间的舒适性和效率性) , 集成企业的一切资源, 再对设计问题正确描述, 最后对设计的约束条件的正确评估, 并行协调, 以最优TQCS指标的产品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 这样可得到一个新产品构思及详细的需求说明书。提供给企业决策层及设计人员参考。如图2所示。

4 产品设计四要素

如图3, 产品详细设计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考虑产品投放市场后的效果, 从传统的经验出发, 利用现代设计理论, 考虑人机友好性, 满足使用者生理、心理需要, 产品外形美观, 色彩宜人, 操作简单、方便、舒适;考虑环境友好性, 产品尽可能减少废气、废水、射线, 符合环保法;考虑环境适应性, 环境的温度、湿度、载荷、震动条件。

利用现代设计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 使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方法, 用各种设计软件, 方便图纸的设计、修改、存储和管理, 提高设计效率, 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5 设计相关知识融合

如表1所示, 设计知识分为以下几类:市场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参数、工程材料、工程分析、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工艺信息、经验总结等。

市场信息来自客户的建议等;系统方案包括方案的可行性报告、综合评价等;设计参数为选择的参数和约束条件;工程材料包括参考手册、目录、标准和技术报告;工程分析包括分析程序和结果 (如位置、运动和动力分析) ;功能设计指设计的功能网络图 (逻辑关系图, 树状结构图) ;结构设计为系统、零部件装配体的几何结构, 应用CAD软件来确定其尺寸、形状和排列;工艺信息为具体的工艺流程;经验总结指负责设计人员的经验、心得等。

6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市场全球化, 竞争激烈化, 需求个性化, 生产人性化, 从而体现制造技术的信息化、服务化和高技术化。产品设计从市场调查开始、设计开发和改进、制造加工、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报废、解体、回收, 到循环使用为止。

"失去设计, 就失去未来"。我国应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 如新加工方法, 新型加工设备, 新工具材料, 新机构, 可靠优质、高效、特种、创新的加工工艺及装备技术, 增强我国新产品开发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最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荆冰彬, 等.面向市场需求的商品化产品分析[J].机械设计, 1998 (8) .

[2]向东.产品设计中多领域知识表达、获取及应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 .

[3]吴斌, 等;需求产品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机械设计, 2002 (1) .

[4]齐元胜, 等.广义设计知识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 2002 (8) .

[5]马辉.产品设计知识建模与演化关键技术研究[J].浙江大学, 2006.

[6]李岳梅.基于广义特征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与技术[J].浙江大学, 2002.

[7]王敏.产品设计的创新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 2013 (2) .

[8]杨雪松, 康立志.产品创新设计的若干问题再认识[J].包装工程, 2008 (11) .

产品要素 篇2

导购员在介绍产品的时候,要能够突出产品的以下特点:

1、色彩。彩色家具的市场优势首先就体现在色彩上。金天拓产品颜色纯净自然、高雅矜持、清新舒缓、百看不厌。每种颜色都是反复通过科学验证的,每种颜色都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同的帮助作用。

2、亮光(纯真岁月)。广东有5大板式亮光家具生产企业和品牌,他们是深圳兴利家具尊典系列新古典亮光;香港宝华家具欧意宝系列玉石白亮光;深圳金富利家具黄金时代系列沙比利亮光;东莞皇朝家具金骑士系列黑檀亮光。亮光家具生产线的投入成本是普通家具的3-5倍,科技含量是家具行业中最高的,品质也最有保障,唯一的缺点就是运输损坏率高。亮光家具一直都是广东家具界引以为荣的出口型产品,也是中国家具站在世界家具前沿的自主品牌。砂面(我型我秀),采用细砂,多次工艺,容易清洁。

3、灵活多变的组合。一款三式,一式三色,我们的家具可以伴随孩子一起长大。从简易床用到豪华床;从两门衣柜用到三门衣柜;从小书台用到大书台。板式家具是真正人性化的家具,它的功能、款式、色彩最丰富,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房间格局搭配组合,真正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书台可以选择直角书台、转角书台、翘角书台、旋转书台、分体书台,书台的下面可以选择性的加装抽屉、键盘架或者储物柜,可以提供的组合书台款式高达100多种。单门书柜的柜门,可以自由的选择长玻璃门、短玻璃门、圆玻璃门、木门、亚克力门,门板安装的位置可以是书柜的上部、中部、下部。床体可以选择床箱床身、排骨架床身、通用床身、简易床身,有4种宽度2种长度。根据功能和搭配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时尚型套房组合、实用型套房组合、家庭型套房组合。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套房家具的使用特点,因人而异,因家具而异引导客户一起来探讨家具的灵活组合问题。

4、环保。您每选择一款板式家具,就为地球母亲挽救了一颗树。红木家具对木材的利用率为40%,中纤板家具对木材的利用率为80%。马来西亚进口原木米纳米级中纤板,利用原木纤维在400吨250度高温高压下的纳米物理特性拍压成型,甲醛含量低,同时采用欧洲E0级环保标准、E1级环保标准板材。五金件全部采用DTC,经久耐用,可反复拆装。纯真岁月面漆采用顶级国产钢琴亮光面漆和UV底漆;

5、使用寿命长。我们的家具是青少年家具,家具的款式、颜色、材料、结构特点、受力特点、人体生理学特点、长宽高尺寸体系,都是针对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的,它不同于儿童家具只能用2至3年,它的使用寿命高达十年以上,适用年龄段跨度为6-25岁,这个年龄段的家具有很高的设计理念、材料科学要求和环保要求,不是专业做青少年家具的企业,是达不到这种高度的,比如:皇朝、翡翠、兴利、富得宝、我就喜欢(广州力盟办公家具厂生产的)都在青少年家具的产品处理上吃了亏,现在基本不占市场份额,销售疲软。举个简单的例子,软靠背床头不适合做青少年家具,它诱导青少年躺在床上看书,导致青少年眼睛近视和脊柱变形,而很多企业都在犯这个错误。

6、可反复拆装。优质板式家具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反复的、方便的拆装和更换板件。安装家具就像搭积木一样生动有趣,方便实用,避免了搬家时大件家具无法整体搬运、容易损坏的苦恼。

7、众多的销售网点。好品牌就能够广泛的被市场接受,截止2009年6月,金天拓家具已经出口到26个国家,共建立57家品牌形象海外店,816家品牌形象国内店(包括香港、台湾)。

8、完善的售后服务,长期免费维修和保养。为消费者提供换家具、修家具、打家具、拼团购家具、转

产品要素 篇3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外观造型 设计要素 机床

0 引言

机床行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及工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机床行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但除去数量的外衣,却没有其他的优势[1]。要在短时间较大程度地提高中国机床行业的技术水平,运用工业设计手段相比技术创新而言更为容易。当前,机床产品的设计开发已呈现由传统的片面强调功能,向功能与形式相协调的人性化设计方向发展的趋势[2]。

1 造型要素分析

1.1 整体造型

机床整体造型是由外观件组成,以机床造型对人视觉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为依据,可将机床外观件分为外罩、门、观察窗、把手、控制装置、排屑装置、水箱、油箱、电控柜、标牌等部件。一般而言,研究重点放在外罩、门、观察窗、把手等对造型影响较大的外观件。每个外观件作为机床整体造型的特征要素对整体造型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机床整体造型通过外观件造型的有机统一来实现其造型的目的。

1.2 外观件造型

机床外罩造型是影响整体造型风格的最重要因素。从国内外品牌及同类典型产品分析,现有机床外罩从其正立面上大体可以概括为曲面、直面和斜面造型。以曲面、曲线为基调的设计风格,使人产生圆润、饱满、流畅、活泼、亲切的感觉;以直面、直线为基调的设计风格,使人产生严谨、整齐、均衡、稳重的感觉;以斜面、折线为基调的设计风格,使人产生活力、生气、灵动、轻巧的感觉。

机床门造型受到外罩的严格约束,门的侧面轮廓线匹配于机床外罩侧面轮廓线。现有机床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曲门、直门和折门。

机床观察窗造型是机床正立面的视觉中心。观察窗造型的变化非常多,但都要与整体造型风格相协调。现有观察窗造型大致分为方形带有小圆角、大圆角和不规则曲线形态,以配合机床造型风格多样化的需求。

机床把手造型虽然在外观件中体积较小,但对整体造型风格的塑造作用很大。把手造型主要由其截面形状和外形轮廓线决定。现有机床把手截面主要有圆形和方形,外形轮廓线可归纳为直、曲、折三种,每种造型分别与不同风格的机床造型相协调。

2 色彩要素分析

实验表明,人在看物体时,最初20秒内,色彩的成分占80%;2分钟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分钟后,色彩和形体各占50%,以后这种状态将持续下去[3]。因此,色彩在机床造型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2.1 色彩设计应用

国内外机床同类产品的色彩设计有三种常见形式:(1)单色;(2)双色,由一种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色和一种所占比例较小的辅色组成;(3)三色,由一种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色、一种所占比例中等的辅色以及一种所占比例较小的辅色共同组成。

当前,机床产品的色彩设计大多趋向于采用双色和三色,这样既可以减弱形体的笨重感,又可突出造型的重点部位,增强机床产品的空间层次,也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符合当前色彩组合的流行倾向。

2.2 色彩设计注意点

(1)机床操作件,如把手、开关等,是使用者手、眼经常接触的部件,宜采用与背景色对比较强、醒目、有亲近感的颜色;(2)机床显示器件的色彩应有良好的认识度;(3)机床面板上的按键、按钮,为了便于使用者快速、准确地反应,通常采用色彩设计对其进行编码、区分以及强调重点;(4)机床主控开关、警示标识以及警示灯等,应根据国家通用标准采用高明度的红、橙、黄色;(5)机床操作台面和加工物应该保持一定的色彩对比度,以保证使用者对加工物的视觉敏锐度和分辨力。

3 人机要素分析

3.1 机床门

机床门的设计必须考虑与外罩造型配合,还需要考虑宽度尺寸。机床门的宽度尺寸受到工作台尺寸的限制,为了方便装卡零件的操作,宽度尺寸一般要求略大于工作台的宽度。对于工作台较小的机床一般采用单开门的结构,而对于工作台较宽的机床则多选用双开门。

3.2 观察窗

使用者通过观察窗对加工工件和机床的运动进行观察,观察姿势受到观察窗位置和尺寸的影响。观察窗设计主要以人的视高为依据,观察窗的高度应选取第50百分位的人体视高来设计,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通过对人体最佳视野,包括直接视野和眼动视野的分析可知:垂直方向的视区划分,人在水平线上下15°的视线最佳;水平方向的视区划分,人的左右各25°为良好视区。

3.3 把手

把手对操作舒适性和工作效率有重大的影响。把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直径、长度与人手的尺寸相适应。根据国家标准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手握截面直径尺寸为10~20mm,优先选用12~18mm直径的把手。还需要充分考虑门的大小和重量因素,针对重量轻的门,可能只需要几个手指就能开启,这时门把手截面积直径可以适当小于10mm,针对重量沉的门,门把手截面积直径可适当大于20mm。门把手与手掌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压应力越小。因此,圆形截面积或者椭圆形截面把手较好,但是为了防止与手掌之间的相对滑动,可以采用矩形或三角形。

机床把手长度取决于手掌宽度,掌宽一般在71~97mm之间(5%女性至95%男性数据)。因此,把手长度至少为100~125mm。当前机床把手大多以长把手的设计形式出现,一方面满足造型的多样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符合不同身高人群的使用。根据国家标准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手掌最佳着力抓握直径为30~40mm,弯角为10°左右[4]。

把手设计除了考虑尺寸因素,还必须考虑安装位置。选取第50百分位的身高、手的活动范围以及肘的高度作为设计依据,确定最佳把手控制区。对长把手而言,只需把手抓握位置能包括最佳控制区,且安放位置美观即可;对短把手而言,则要尽量安装在最佳控制区内,而且尽量使手腕在操作时保持自然状态,手与小臂处于一条直线上,避免因手腕弯曲而引起肌肉静态施力。

nlc202309021542

3.4 控制面板

人的手部动作主要是以触摸为主,按键、按钮通过指尖来完成操作。以人的指尖为分析对象,按键设计要保证按键的截面形状大小与操作手指的尺寸相适应,参考GB/T14775-1993按钮按键的人机参量,按键行程与所需按压力要能保证对人体提供良好的信息反馈。按键之间要保持适当间距,以防误触碰。不同功能的按键通过划分区域并按照人眼视觉特性进行排列,如数字键、字母键、方向指示键等的区域划分。按钮颜色也需要符合工业用色习惯,如启动、通电常用绿色、白色等,停止、断电常用红色。

当控制面板与地面垂直时,按键区的最佳范围与人肘关节密切相关,肘关节抬升过高或者肘关节位置过低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舒适感。因此,按键区应该处于略高于肘关节至低于眼高的范围,这样的范围可以满足最舒适的操作状态,可定义按键的最佳操作区域为1153~1568mm。当控制面板与地面存在角度时,按键时手掌的姿态发生相应变化,按键的最佳操作区域调整为974~1408mm。

4 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人类物质生活与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不仅对机床产品的精密化、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机床产品的操作性和审美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机床产品外观设计的关键要素分析,从造型、色彩、人机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机床产品外观可参考的设计方向。

(1)机床造型塑造力求简洁统一,形态均衡稳定,过渡合理,面与面之间可多采用斜角或圆角的造型变化,打破过于简洁而造成的沉闷感,给人以层次丰富、统一协调、线条流畅的整体印象。

(2)机床色彩不宜过分灰暗与单调,也不宜过分鲜艳与混乱。色彩的整体感与设计的简洁性正相关。以沉稳、纯度较低的色彩为主色调,小面积辅助较高纯度的色彩,可以使产品配色简洁而不单调沉闷,使用户在使用中感觉环境舒适,机器亲切,从而精神愉快,稳定而集中,并体现出产品对人的尊重。

(3)机床人机设计可从视觉、触觉、听觉三个方面进行完善。视觉方面,在造型、色彩、显示面板等和视觉有关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触觉方面,注重把手、控制面板等部件的设计,关注材料和表面处理等因素,给使用者以最优的触觉感受;听觉方面,综合考虑机床噪声和环境影响,力求优化工作环境。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福建省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资助项目(闽财指[2012]771号);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助项目(闽经贸计财[2012]720号)

参考文献

[1] 唐克岩.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机床与液压,2012,40(5):145-147.

[2] 张曙,卫汉华.机床产品外观设计的新动向[J].工业设计,2009,(6):12-13.

[3] 朱慧,张宇东.基于实验心理学的色彩心理探究.中国包装工业,2008,(7):48-51.

[4] 赵江洪,谭浩.人机工程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产品设计中的技术要素 篇4

1 技术发展与设计进步

对形式美法则 (节奏、韵律、比例、分割等) 的掌握以及对生产率的追求成为提高劳动技巧和改进技术的动因。因而“人的操作活动和个性痕迹凝结在产品的形式中, 从而在成果中也物化了人的精神个性。”[1]

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递进和深化, 不仅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使物质生产过程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是产品技术的改变, 不同的生产技术也常常会导致产品的差异。良好的造型设计, 必须通过恰当的工艺手段才能产生相应有的质量效果。其次, 产品的操作技术还必然受到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和人类学规律的制约, 与人的认知, 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特性相关。

此外, 由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强力推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IT技术的不断成熟, 人与物的关系认识向着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 数字化产品及其设计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扩延。

2 技术与产品设计要素的关系

2.1 技术与功能

从设计的角度而言, 设计的对象是产品, 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 而不是产品本身。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发挥效用, 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 是对人的生理的一种强化、延伸和替代。

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 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平行。一般来说, 技术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功能为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思路。也就是说, 产品功能必须依靠现有的技术条件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功能即是空谈。另一方面, 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功能上的启示, 因为功能体现了人对产品的不断需求。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2.2 技术与形态

形态是营造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通过产品造型的形状、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产生一定的氛围, 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某种心理体验, 进而建立起一定的产品形象。这种“形象”不是单纯形态要素的简单叠加, 它不仅要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 还要承担实现产品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它是组织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体现产品功能的载体。

具有小体积、大容量的集成电路和电脑智能程序在产品中的运用, 尤其是微电子元件的使用, 使得技术条件对设计的限制越来越小。其次, 产品的形态还受到材料和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或者结构会导致不同的造型形式。

2.3 技术与材料

一切人造物都是由一定材料所组成的, 技术的作用就是把天生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种变革首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同时又受到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在造物活动中, 人类不仅创造了器物, 还创造了使用材料的经验和方法。可以说, 人类造物史即是一部不断发现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的历史。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材料通过它自身的属性, 不仅满足了产品功能的需求, 并且保证和维持了产品的形态, 成为直接被产品使用者所视及与触及的唯一对象。因而, 熟悉各种材料的特点, 对不同的材料施以不同的技术手段, 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一环。

人类与材料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发现到发明的过程。如今设计师能够利用的材料种类繁多, 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 促进了新的设计形态的诞生。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对传统的设计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空间。

3“技术至上”主义的弊端

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接生婆, 它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社会的丰裕, 同时也带来了产品的同质化。这是由于机器设备的操作对生产工人的技术要求趋于平均化, 工人只从事限定的工艺操作, 生产的工艺过程和产品的质量以及造型均取决于生产前的设计安排。因此, 单一的产品模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有时人们还不得不被动地去适应产品。

特别是在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日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 “人”对“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人类的本能在逐渐丧失, 判断力越来越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 “物”只是“人”的延伸, 而非人的主宰。尽管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但是会使设计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下, 不知不觉地沦为技术的奴隶, 使原本“为人的设计”异化为“为技术的设计”, 如此一来, 势必会重蹈前工业革命设计的覆辙——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 这个根本宗旨的改变, 会带来违反初衷的历史的倒退。[2]

4 结论

人类各种物质生活的兴起、发展和相互依赖, 主要跟工艺、技巧和物的演化有关。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为了适应大机器工业批量生产的需要, 技术将功能、外观形态、材料以及使用舒适度等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大众消费。同时, 我们还应尽量避免技术主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人文关怀体现产品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36.

产品要素 篇5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需要提交完整的产品策划案,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尹滨个人认为一份完整的产品策划案至少包含以下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是关于该产品研发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该产品研发及运营过程中的关键点,主要是起到提纲挈领和归纳总结的作用。

第二部分: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主要是采用SWOT分析工具,针对产品的目标用户,阐述产品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

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竞争优势可以指消费者眼中一个企业或它的产品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任何优越的东西,它可以是产品线的宽度、产品的大小、质量、可靠性、适用性、风格和形象以及服务的及时、态度的热情等。

第三部分:产品说明

1、产品定义

2、产品口号,创立一个品牌口号,占领客户心智。如:“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上网找律师,信赖诚信律法通”等。

3、产品定位及价值,产品一般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延伸产品。核心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延伸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如情感享受等。

4、产品内容,该产品包含的要素,如中顾法律网的各项产品具体包含的内容和要素。

5、产品亮点,相对于已有的产品而言,独特的创造性价值

6、产品依托,产品能够研发成功及运营、营销成功的要素和支持措施

第四部分: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要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中心,以寻找产品差异化和盈利模式为基本点,对用户体验进行阐述,包括内容、使用性、技术性与品牌。产品设计包括:

1、前台页面需求文档

2、技术支持文档

3、使用帮助文档

第五部分:产品投入与产出

1、产品预算,站长,你懂的!

2、产品盈利分析

第六部分:产品价格

根据该产品的价值及目标客户的情况,参照同行业的产品和市场状况制定产品的价格体系。

第七部分:渠道

1、直销

2、代理商

第八部分:促销

促销就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该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即营销者发出作为刺激消费的各种信息,把信息传递到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即信息接受者),以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第九部分:宣传推广

1、线上推广

2、线下宣传

第十部分:产品运营

1、新老客户的对接,制定过渡措施

2、人力资源分析

产品要素 篇6

关键词:用户体验设计;产品设计;应用

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升高,促使其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围绕着提供以及调整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条件,这个传统的消费观点,重点思考的是物,已经慢慢被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一现代化的消费观点被重点思考的人代替了。而用户体验设计属于现代消费观点的主要表现,其将人的生活和情趣当作出发点,树立感官感受以及心理认同。下面将体进一步阐述用户题干设计要求以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 用户体验设计概念及要素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用户体验属于用户在对产品进行使用的时候构建出来的主观上的心理感觉,其贯穿到产品设计和创新的全部过程,用户感受指的不是某个产品自身是怎样工作的,指的是产品在接触了运用的全过程怎样和外界之间存在联系,并且发挥其作用,也就是用户怎样接触和使用产品。虽然用户感受主观上的色彩比较浓厚,但是针对群体消费人员来讲,用户感受拥有十分强的共性,能够利用设计得以成为现实。

用户感受的主要目标是采用用户比较接受、简单且喜欢的方法实施互动,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一定要能够获得用户心理的喜爱,并不是大脑。一个好的产品,最主要的是让用户感受到好,而不是站在逻辑角度将告诉其购买的产品是怎样的值,可以说,产品性价比占据的位置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谓的用户体验设计就是把消费者参与加入到设计当中,企业也将服务当做平台,将产品当作道具,把环境当作背景,使消费人员在商业活动当中感觉到美好的体验设计,在设计的时候,用户属于直接参与者,并且对于设计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之前的那种被动地接受设计,这种设计的方式能够体现出设计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将用户体验当作核心,确保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针对产品来讲,缺少产品实用功能的需求是万万不行的,从基于满足人的全方位需求的现代化消费观点来看,产品必须拥有物质以及精神这两方面的性质。针对用户来讲,产品的实用性能是特别重要的,可以说是首位的,但是使用产品时带来的精神愉悦感也是一个好的产品所必须具备的。所以说,产品实用功能和使用感觉以及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和情感,还有社会功能以及自我实现方面,将这六个需求层次当作用户对于产品体验设计要素的追求是满足现代消费观必备的。

2 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2.1 产品实用性需要

用户购买一种产品第一点就是要思考产品的使用性能需要。例如,最近几年手机不断提升自身的实用性,使很多人群实用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已经日渐丰富,并且成功融入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阶层的人群中,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手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通过模拟通信技术实现通话。手机的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携带手机的方式来通话,因为技术层面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导致功能和造型都比较单一。在第二代手机出现之后,在功能方面,与传统手机相比,增加了发短信功能、计时功能以及报时功能等,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来玩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操作来实现个人化模块编辑,后来逐渐发展到无线上网等诸多功能,最终发展到无线协议蓝牙技术,实现第三代过度。第三代手机产生在21世纪初期,可以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功能相互结合,属于新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而且第三代手机的产生包含了图像服务、音乐服务、浏览器服务等。第三代手机不仅延续了第二代手机各方面的功能,还增添了一些视频接收、电视传播以及高档游戏等诸多方面的功能,能够通过手机进行指纹识别,保证家用电器信号功能的正常使用。第三代手机的出现,让移动办公、网络游戏以及宽带上网等功能逐渐完善,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来发送一些文字信息、音乐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来录像。但是随着第四代手机的产生,第三代手机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第四代手机的产生,可视通话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的实用功能也有所增加,更加符合当前青年人的需求。

2.2 产品感觉需求

当满足产品实用性功能之后,需要更深一层次的对用户体验进行设计,提升手机用户体验感觉。需求的层面,考虑到不同人视觉、听觉以及味觉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满足人体五官上的需求,并在用户获得所需功能产品之后,在使用过程中让用户可以获取更加完美的体现,提升用户的快乐感觉与舒适感。所以可以从手机的外形和色彩等诸多角度出发,引起不同用户的购买欲望。

2.3 产品交互需求

在进行电子产品交互体验之前,首先要明确产品界面风格设计方面的内容,包含了界面布局设计、图形使用设计、颜色使用设计、字体使用设计以及图标使用设计等多种设计形式,并且不同的设计形式也会影响到用户的实际感受。界面的形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愉快程度和着迷程度。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界面色彩可以体现出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因为产品使用人员与产品互动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是保证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然方式之一。前些年的电子产品,大部分都是黑色和灰色的,并且以这两种色彩为主旋律。但是当进入到第二代电子产品之后,颜色突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满足了人们对产品颜色的需求。近年来产品的界面正在不断创新,界面整体上呈现出越来越美观的趋势,并且还变得十分的柔和与淡雅,这对用户来说,是一种提升亲切感的形式。交互体验还表现在产品使用时的触觉体验上。通过接触产品,传达产品本身所赋有的价值以及特定的功能性。可以让用户按照操作电脑的方式对手机进行操作,选择多样化的输入方式,输入也更加渐变。

3 总结

上文从当前我国手机行业的发展情况为基础,从用户体验设计要素方面入手,对设计要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提升设计质量,使其在未来的时间里更好的发展。

參考文献:

[1] 陈为.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1(10:)26-29+39.

[2] 赵宇翔,张苹,朱庆华.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视角:动因支撑模型及其设计原则[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05):36-45.

[3] 张玉萍.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在智慧家庭系统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装饰,2013(04):141-142.

[4] 张慧姝,李世彤.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导览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4(12):123-125.

[5] 张祥泉,过山,周仕参.基于用户体验的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策略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3-78.

浅谈新产品口碑营销的实施要素 篇7

美国口碑营销协会(WOMMA)将口碑定义为“消费者向其他消费者提供信息的行为”。随着广告费用的不断攀升以及在销售拉动上的捉襟见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开始将口碑营销作为继广告之后的又一营销利器。中国有句老话“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于经历过岁月沉淀的老产品来说,营销或者不营销,口碑就在那里。但是,对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产品来说,口碑传播不应该只是顺其自然,否则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只要通过相应的口碑营销策略,企业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新产品的口碑效应,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WOMMA认为,口碑营销就是给人们一个谈论有关你产品或服务的理由,并且使得这种交流更加容易发生。从企业实践的层面来看,口碑营销则是企业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发顾客对产品、服务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的谈论和交流,并激励顾客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市场营销过程。从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必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才可能成功地实施新产品口碑营销。

1 话题

话题是口碑营销的中心,口碑营销总是围绕话题而展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注意力、好奇力也是一种生产力,话题则是引爆市场注意与好奇的导火线。企业实施口碑营销时,首先要学会发现话题和制造话题。比如,iphone本身就是一个在功能上独树一帜的新产品,但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到iphone的“特立独行”,苹果还是通过“预订购机”、“通宵排队购机”等饥饿式营销手法为iphone宣传造势,使其快速成为手机产品中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那些在技术和功能上并无太多特别的产品来说,又怎样发现和制造话题呢?曾经风靡一时的一款饮料“他+她-”,本属于消费者早已司空见惯的功能性饮料一族,但汇源却别出心裁地把产品定位为分别专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饮料”,通过产品概念的创新赢得了媒体“千年等一回”的赞美,立刻在饮料江湖刮起一阵旋风。汇源的话题制造来自于在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上的灵感。除此以外,在促销环节上,企业也可以发现和制造话题。“一个两岁半的孩子为何向奥运捐款一千万”,这是刊登在报纸上一篇软文的标题,曾一时引发公众热议,这个两岁半的孩子是谁,为何要向奥运捐款一千万?其实,这个两岁半的孩子就是蒙牛,在中国申奥成功后,它第一个向北京奥组委捐款一千万,这次捐款缘于蒙牛在成立之初曾得到过来自北京的帮助,此次的捐款则是蒙牛对北京滴水之恩的涌泉相报。向奥运捐款本属于一种以慈善为主题的普通的公共关系型促销活动,但蒙牛在宣传上的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却可谓用心良苦,把成立两年半的蒙牛巧拟为两岁半的孩子,“处心积虑”为公众制造话题,最终名利双收。除了产品技术创新、市场细分与产品定位创新、促销创新以外,甚至一个不同寻常的店名,也可以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在小吃领域,“怪难吃”这个店名与“真美味”相比,的确是剑走偏锋,但它的确更能激发消费者对产品想象与体验的欲望,事实证明,“怪难吃”也确实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好的销量。总之,在话题的发现与制造上,从产品、服务到企业本身,可以说一切皆有可能,更多的时候,同样的话题在于企业怎样去表达和表现,记住,消费者早已厌倦了中规中矩和平铺直叙,他们更期待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2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口碑营销成功实施的助推剂。在营销中,意见领袖是指在群体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拥有丰富的产品知识,并且值得群体内其他成员信任的人。他们对某种产品的肯定或否定都对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购买态度和购买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当面临价值昂贵的消费品,即使有着关注与好奇,甚至有了体验,但比起低值易耗品的购买来说,消费者要承担更多的来自财务、形象或者健康方面的风险,所以消费者也更举棋不定。这时候,如果有意见领袖的助推,成交的可能性则会大大提高。中国有句古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房地产、汽车以及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消费中,通常会发现消费者有一种集群扎堆购买的趋势,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某位消费者率先购买了该商品以后,通过群体内的口碑传播,影响了其他群体成员的购买态度和购买行为所致。因此,企业需要在新产品的推广之初,尽快去发现和培养意见领袖。企业可以从正式群体入手去寻找和培养意见领袖,比如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公司或各种机构中富有感染力的领导、专家或人才。当然,企业也可以在非正式群体中寻找和挖掘。在消费行为学中,非正式群体是比正式群体更为重要的一种参与性群体,它虽然没有像正式群体那样规范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但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志趣和更深的情感基础,因此意见领袖在对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的购买态度、行为甚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更加直接深刻。草根时代,意见领袖不再仅仅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明星,草根意见领袖虽然不一定像大明星那样一呼百应,他们的影响范围可能仅仅只有数百人甚至数十人,但是对他们的挖掘和培养不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而且他们的推荐和介绍也更容易让圈子内的其他成员信任。企业一旦挖掘出了那些正式或非正式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就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去体验产品,并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购买体验,激励他们与群体内其他成员分享,从而感染和鼓舞其他人的购买。

3 体验

体验是口碑营销发生的前提。无论是意见领袖也好,普通的消费者也好,没有体验,就没有评价和口碑。对于那些低值易耗品来说,在强烈的好奇驱使下,消费者也许可以比较潇洒地买来一探虚实,但是对于耐用消费品来说,消费者则怕轻易购买后“伤不起”。因此,消费者需要体验,购买一定是一种体验,但体验则并不一定是购买。体验可以是一种想象,比如,在家居卖场,卖家会结合家具特点在卖场进行居家情境的打造,使消费者在卖场中就比较容易地想象到将商品购回自己家里以后的感受,从而促成购买的发生。对于那些体验成本很低的产品来说,最好的体验是免费的体验,比如,企业向消费者赠送免费的化妆品试用装,请消费者免费试喝饮料、免费试穿衣服或者免费试开汽车。如果体验成本相对比较高,企业则会通过特别优惠的价格或促销去吸引消费者购买体验。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混乱的市场秩序中,不少消费者已经被打着体验旗号却行强买强卖之实的商家弄得实在“伤不起”了,因此,对所谓免费或者特别低价的新产品,消费者反而会心生顾虑退避三舍。于是,一些企业便给现有顾客派发优惠券,请他们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体验,推荐者与被推荐者在后续的消费中都可以获得一定优惠,希望通过用顾客间的邀请来降低或打消企业直接向新顾客派发优惠而带给新顾客的疑虑。

4 分享

分享是口碑营销成功实施的保证,没有分享便没有口碑的发生。但是,分享不应该仅仅是消费者自动自发的。企业要激励消费者的分享热情,才能更好地形成口碑的规模效益,引发消费者的从众购买行为。在网络这种虚拟的市场中,口碑几乎成了消费者决定是否最终购买的唯一线索。因此,淘宝网鼓励消费者主动对卖家的各项经营指标评价,并鼓励消费者具体描述自己的购物感受,并为参与评价的消费者赠送“淘金币”的奖励。在旅游点评网站上,只要对入住过的酒店进行了客观的评价,那么在再次通过该网站预订酒店时,该消费者便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抵扣等优惠。当消费者有了分享的动力和热情,企业还应该为消费者搭建并且管理好相应的分享平台,从而避免口碑成为一种杂乱无章甚至失控的状况。互联网则是一个成本低廉、传播高效、参与广泛并且管理方便的高效分享平台。有人将互联网上的口碑营销形象地称为病毒式营销,可见其传播速度之快。对于羞涩而不善言辞的消费者,在网上对产品进行口碑评价,也可以避免面对面人际交流时或多或少的恐惧或压力,从而可以更加真实、自然、客观和全面地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可以说,互联网为消费者进行24小时口碑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成为了企业口碑营销的重要阵地。从QQ、论坛、贴吧、博客到微博,到门户网站开辟的专门的口碑专区,再到专门的各类点评网站,互联网的口碑交流形式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及时建立、管理和跟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引导正确的言论,鼓励消费者客观评价,消灭造谣、侮辱和诽谤,拨乱反正,使互联网的口碑传播处在一个相对健康和可控的环境下。

5 满意

满意是企业口碑营销成功的根本保证。满意才有好口碑,好口碑才有好销量。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于满意的购买体验,消费者不一定津津乐道,但对于不满意的经历,他们则可能更乐于传播。对购买耐用消费品后的不满意,消费者进行口碑评价的意愿较之其他类型的商品更加强烈,这也是因为耐用消费品价值较高,消费者损失的风险纠错的成本更大所致。无论如何,企业要真正在口碑营销上取得成功,首先要做到尽力消除不满意,带来满意,直至创造惊喜。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满意是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期望绩效与实际感知绩效的比较,只有让顾客实际感知绩效大于或等于期望绩效时,顾客才会感到满意。因此,要让顾客满意,首先要求企业决不能在顾客认为理所当然的服务标准上犯错,否则会让顾客大失所望。其次,企业也决不能对自身产品独特的优点夸大其词或过分地信誓旦旦,否则将会拔高顾客的期望,难以为顾客带来满意,更不能给顾客创造惊喜。另外,在顾客服务或产品设计上,企业也应该尽力让顾客感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被特别地尊重与对待。比如,一个为参加论坛而下榻某星级酒店的教授,除了应该享受到五星级宾馆那些预期中理所当然的优质环境外,如果还能获得酒店根据其职业和行程目的为其特别准备的润喉产品的话,他一定会感到非常满意,甚至是一种感动,或者惊喜。

总之,口碑营销以其低成本、低风险和较高的可信度,逐渐成为许多企业爱不释手的营销工具。但是,对于新产品的口碑营销实施,企业切不可急功近利、误入歧途。新产品只有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企业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才能使话题的制造、意见领袖的挖掘以及分享平台的管理各环节的付出得到回报,口碑营销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口碑营销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口碑营销成功实施中的五个关键要素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新产品,口碑营销,实施要素

参考文献

[1]黄俊孝,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浙江大学学报,2004.1.

[2]赖胜强,朱敏.网络口碑研究述评.财贸经济,2009.6.

产品要素 篇8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是推广鉴定的技术依据, 分部、省两级。部级推广鉴定大纲包括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和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大纲 (以下简称产品大纲) 。20多年来, 推广鉴定大纲随着推广鉴定制度的改革发展不断改进完善。2006年, 农业部发布《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编写规则》, 并陆续制、修订和发布实施了56个产品大纲, 这些大纲涵盖了《农业机械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的主要产品, 包括农用柴油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耕整机、插秧机、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碾米机、农用水泵等, 其形式更加规范, 内容更加全面, 特别是在产品可靠性、适用性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做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 推广鉴定大纲的质量保障是关键。总结多年来大纲的编写和执行情况, 结合大纲的内涵和定位, 本文提出产品大纲编制中应关注和明确的技术要素问题, 与大家探讨。

一、关于产品大纲与相关标准技术要求协调一致的问题

按照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的定义,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产品大纲是规定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的鉴定内容、试验条件、试验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等内容,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用于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的规范性技术文件。它作为农机产品使用性能、制造质量等评价的技术依据, 与农机产品标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大纲的定义和作用看, 大纲属标准范畴, 可理解为“准标准”。从形式上, 其编写应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 体现出层次性和规范性;在内容上, 既要符合GB/T 1.1-2009对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确定方法的规定, 更要突出推广鉴定特色, 还要注意与农机产品标准相互协调和衔接。

产品大纲和产品标准都是农机检测鉴定工作中常用的技术依据, 但两者又有诸多不同之处。从适用范围看, 在生产流通领域, 产品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产品大纲则适用于产品的第三方检测鉴定, 是推广鉴定的法定依据, 也间接作用于产品生产制造。在技术内容上, 产品标准注重技术性能指标、结构参数等;产品大纲则更注重机具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 要求进行用户使用情况调查, 从使用角度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从行业归口和属性看, 机械行业的产品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多为推荐性的;而产品大纲则由农业部发布, 带有技术法规性质, 因此具有不同的效力。在实际工作中, 标准和大纲作为不同检验的技术依据也有互相引用的情况。推广鉴定对产品的性能评价, 主要依据相关产品标准实施, 在相同指标评价上, 尽可能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持协调一致, 避免使企业生产产品时无所适从, 增加不必要的工艺成本。除了对产品性能和制造质量的考核外, 推广鉴定还突出了操作维护方便性、用户使用情况考核和适用性评价等特色内容。某种意义上, 推广鉴定大纲既是以产品标准为基础, 又是对产品标准的应用和发展。

编写大纲时, 大纲与标准的关系应在引用标准中予以明确体现, 并在性能指标的确定和检测方法的采用中注意对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适当、规范引用和描述。

二、关于产品大纲贯彻和细化推广鉴定通则技术原则的问题

目前, 农业部共发布实施了五个鉴定通则, 分别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编写规则》 (TZ 1-2006)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使用说明书审查》 (TZ 2-2006)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三包凭证审查》 (TZ 3-2006)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生产条件审查》 (TZ4-2006) 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用户调查》 (TZ 5-2006) 。其中TZ 1是指导大纲编写的基础性通则, 即大纲编写的“GB/T 1.1”, 目前已经4次修订, 较为成熟;TZ 2~TZ 5是产品大纲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为第1版或第2版, 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推广鉴定包括对产品性能的特定检验, 也包括对使用说明书、三包凭证和企业生产条件的审查以及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 这些审查、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共通性, 内容具有特定性。大纲与通则的关系, 体现在这“四查”项目的引用上。就特定产品和现有通则的成熟度而言, 仅对通则予以直接引用尚不完整, 须对某些特定要求进行必要的细化和补充, 以保证各项审查、调查方法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产品大纲体现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基本原则的问题

目前, 我国对农业机械产品主要实施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国家监督检查、推广鉴定、质量认证等多项质量监管制度, 这些制度有其特定的内容、管理主体、实施机构, 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从《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规定看, 推广鉴定是一种全面性鉴定, 产品大纲内容要完整, 需对全部技术要素做出规定。同时, 它也是从使用者的角度, 通过特定的方式对产品质量、性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该制度与其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格局。对一些涉及安全性的农机产品, 国家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市场准入制度, 对企业和产品具有强制约束力, 在大纲编写时, 应当将这些强制性准入制度明确体现在推广鉴定申请条件的限定和相关数据的认可上, 而且做到相关要求与准入制度、强制规定协调一致。

四、关于产品大纲确认和采信省级鉴定数据和结论的问题

按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规定, 推广鉴定分部、省两级。农业部近日发布实施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省级推广鉴定证书可以作为申请部级推广鉴定产品的定型证明文件”。TZ1中也规定, “省级以上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进行的可靠性试验, 其结果可以作为可靠性评价依据”。据此, 编写部级产品大纲时, 应就可靠性、适应性评价方面采信省级鉴定数据和结果做出规定, 同时细化采信条件, 如试验条件、数据有效期等。因此, 也建议各省级鉴定机构, 在作相关产品鉴定时, 尽可能按照推广鉴定有关要求实施, 以提高鉴定结果的利用率。此外, 对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质量认证检验数据, 在规定条件下予以适当认可、采信。

五、关于产品大纲与相关法规和质量管理文件的联系与区别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由法规确立、有技术支撑、需程序保障, 即推广鉴定要依据法规体系、技术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规定实施。法规体系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则是试验鉴定机构内部文件, 规定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要求, 用于保障检验、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而推广鉴定大纲是技术体系的主体, 是在法规框架内用于 (下转38页) (上接26页) 指导鉴定技术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因此, 大纲的制定首先应满足相关法规要求, 如鉴定内容、样品的取得、鉴定结果的整改等不得与法规相违背。大纲主要由试验鉴定机构起草并实施, 作为农机检测实验室, 试验鉴定机构有其独立的质量管理体系, 其质量文件对抽样、试验检测、样品管理等过程和行为均会做出相应规定。而无论是法规中的原则要求, 还是质量管理文件中的行为规范, 均不宜写入产品大纲, 以充分体现大纲的技术特性。

产品要素 篇9

一、农产品物流及其成本特征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要求, 以农产品为对象, 通过加工、包装、存储、运输和配送等环节, 做到产品保值增值, 最终被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在此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总和就是农产品物流成本。由于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 并且具有鲜活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 使得农产品的物流要求很高, 存储、保鲜、加工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 物流组织难度相当大, 其物流成本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一) 复杂性

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产生不仅涉及到营运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而且各环节中的费用多样化, 既有物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耗料等直接费用, 也有物流设施和物流设备的折旧费、维护费以及物流活动中的管理费用、资本利息、物流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费等间接费用。各种费用相互关联、相互交错, 有时呈现出不可控现象。加之农产品物流成本理论体系尚不成熟, 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隐含性

20世纪70年代,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物流冰山”学说。他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 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 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很片面, 甚至有很大的虚伪性, 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 而露在水面上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未能显现冰山全貌。成本核算中, 农产品公司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能够显现出来, 但是公司内部消耗的物流成本是不能显现出来的, 并且显现出来的物流成本只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小部分。

(三) 效益背反性

物流的各个功能环节都处于一个相互矛盾的系统中, 当较多地达到某方面的目的时, 另一方面的目的又受到一定的损失, 这便是物流功能成本的效益背反性。即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往往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加。比如在存储和运输两个环节中, 考虑减少库存数量是为了降低存储成本, 但是在减少库存数量的同时必然会带来运输距离加长、运输次数的增加, 结果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如果增加的运输成本超过了减少的存储成本, 总的物流成本反而增加。另外, 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是由高水平的物流成本作保证的。一般来讲, 提高物流服务, 物流成本也会随之上升。这种此消彼长, 此盈彼亏的现象就构成了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状况。

二、系统论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关联性

20世纪40年代, 生物学家Ludwig第一次提出系统理论。他强调, 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看作单一要素构成的关系网络, 所有系统都有共同的模式、行为和特征, 真实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与传统理论比较, 系统理论最大的优势是通过模型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更注重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性和动态性, 让我们理解和分析复杂现象变得更加科学。俗称“流通经济黑暗大陆”的物流成本, 影响因素多, 因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并且数据不充分, 因此, 在决策过程中面临顾此失彼的窘境。系统理论由系统思考、系统工程和系统动力学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恰好能够解决这类复杂问题。

系统思考是以更广的视角来看待系统的整体结构、运行模式以及循环反馈等, 而不是仅仅注重系统内部的单个元素。系统思考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系统以及其行为特征。系统思考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内涵研究、定义系统边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系统工程是工程技术和系统方法在工程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整合其他各种技术和方法,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 既要考虑技术、管理、法律方面, 也要考虑社会、环境、财务、企业战略等问题。其最大的特点是对系统进行整体优化, 而不是局部优化后的整合。系统工程有助于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 能为解决农产品物流成本体系构架、确保真实系统被模拟并且被正确模拟、最终让构建的系统变成现实起到很好的作用。

系统动力学其特点是使用反馈环和流量流位图研究复杂系统, 反馈环、时滞和流量流位图可以通过各种等式表达出来, 有助于弄清楚系统内部的难以理解的非线性关系。系统动力学作为建模工具, 通过反馈环、强化、平衡、时滞等结构来模拟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内部结构及变量间的相互作用。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的系统分析

(一) 农产品物流成本构成

农产品物流成本大体分为:物流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

1. 物流交易成本。

是指在交易中寻找交易对象、签约交易合同, 监督、执行和履行合同, 建立保证合同履行的机构 (机制) 等, 能使交易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费用或付出的代价。包括交易前的信息成本, 即市场信息费, 农产品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发生的产权界定和转移所发生的费用, 农产品交易后因质量问题退货后的费用和农产品后续服务的费用等。

2. 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运输过程中耗费的一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运输生产中耗费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以及运输行政管理费和维持运输工具的有关费用。

3. 仓储成本。

仓储成本是指仓储企业在开展仓储业务活动中各种要素投入的以货币计算的总和。主要包括仓储持有成本、缺货成本、在途库存持有成本、库存损耗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和包装成本。

仓储持有成本是指为保持适当的库存而发生的成本, 如仓储设备的折旧费、维修费、仓库的挑选整理费、仓库职工工资等固定费用, 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维护成本、库存风险成本等变动费用。资金占用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如库存资金占用成本、保险费用、仓储风险成本等。库存维护成本, 主要包括与仓库有关的租赁、取暖、照明、设备折旧、保险费用和税金等费用。库存风险成本是由于企业无法控制的原因, 造成的库存商品贬值、损坏、丢失、变质等带来的损失。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库存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 包括原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短缺造成的延迟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损失等。

库存损耗成本是在农产品销售之前由于储存水平的低下造成的产品腐烂等不合理损耗。

流通加工成本主要有: (1) 流通加工设备费用。是指在流通加工过程中, 由于流通加工设备的使用而发生的实体损耗和价值转移。 (2) 流通加工材料费用。在流通加工过程中, 投入到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所耗用的费用。如包装材料、低值易耗品等。 (3) 流通加工劳务费。从事加工活动的管理人员、工人以及有关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 (4) 其他费用。在流通加工中耗用的电力、燃料、油料等费用。

装卸搬运成本主要包括: (1) 人工费用。主要是装卸工人的工资、奖金、补贴等。 (2) 营运费用。如资产的折旧费、维修费、燃料耗用、材料费等。 (3) 合理损耗费。如在装卸搬运过程中造成的农产品散失、破损等。

包装成本构成一般包括:包装材料费;包装机械费, 即:设备折旧费、维修费、低值易耗品摊销, 以及包装的人工费用。

4. 配送成本。

配送成本即配送费用, 是提供单位向客户提供配送服务所产生的费用, 主要包括: (1) 运费。主要由运输成本、税金和利润构成。 (2) 储运业务费。指货物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临时仓储费和进出库费、代运费、机修费、验收费、代办费、装卸费和管理费。 (3) 仓储费。专指物资储存保管发生的费用。包括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 物资保管过程中的毡垫、防腐、倒垛等维护保养费, 固定资产折旧费, 低值易耗品摊销、修理费、劳保费、动力照明等。 (4) 进出库费。指进出仓库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进出库过程中装卸搬运和验收等的工人工资、劳保费, 固定资产折旧, 大修理费、照明、材料、燃料、管理费等。 (5) 服务费用。配送中心对外保管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二) 农产品物流成本预测系统流图

基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 利用系统理论和文献研究方法, 结合农产品物流的各个功能环节, 建立农产品物流成本要素的因果关系 (见图1) 。

图中箭头表示变量因果关系的影响方向, 正号 (+) 表示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图中略去了+) , 负号 (-) 表示变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若干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所构成的闭合回路是一个反馈环。由若干个正相关关系和偶数个负相关关系构成的反馈环是正反馈环, 在正反馈环中, 如果某个因素的属性发生变化, 由于反馈环中一系列要素的属性递推作用, 将使该要素的属性沿着原来方向继续变化下去, 因此, 正反馈环具有自我强化或弱化的作用。由若干个正相关关系和奇数个负相关关系构成的反馈环是负反馈环, 负反馈环具有削弱原来发展趋势的作用。如果建立各个变量的数量关系, 即可进行模拟仿真和模型检验。

通过设计农产品物流成本要素因果关系反馈图, 将其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统一在一个全面的、动态的、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之中, 为实施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四、结语

本文搭建了系统理论框架, 结合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和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 设计了农产品物流成本要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具有灵活的政策调节端口, 能对政策设想进行模拟和分析, 有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控制和评价。模型可以作为政策模拟平台, 通过不断完善、调整而长期使用。然而, 所设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只是一个结构框架, 其中变量的设置、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分析了农产品物流及其成本构成与特征, 介绍了系统论及其应用特点, 用系统论方法构建了农产品物流成本要素的因果关系流图, 流图能有效揭示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本质和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 以期对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控制和核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系统论,农产品,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任伟, 李学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优化途径[J].泰山学院学报, 2007, (5) :92-95.

[2].Bertha Maya Sopha, Annik Magerholm Fet.Using Systems Engineering to Create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Industrial Symbiosis Options[J].Systems Engineering Vol.13, No.2, 2010.Published online June2009in Wiley Interscience (www.interscience.wiley.com) :149-154.

[3].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编.物流成本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

[4].刘高常, 张修志.系统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7) :2-3.

[5].刘高常, 谢林海.电子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稳定性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 (4) :4-6.

新产品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关键要素 篇10

1 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

第一个关键要素是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明确项目的质量目标是必须首先开展的工作,通过市场调研、实地走访目标客户,调研同类产品的用途是什么?用户关注什么性能?更在意哪些品质?与竞品相比存在哪些不足?用户第二次购车希望增强哪些品质?等等。调研清楚用户的关注点、对车辆的品质要求及后续该类车型的发展方向后,将客户的语言描述转化为新开发车型项目的量化的质量目标,例如整车的噪音定在多少分贝?平均每台车装配问题点确定不能大于多少?售后保修期故障率不能大于多少?等等。比如,公司开发的一个卡车项目定位为中高端商用中型卡车,目标用户为中短途散货运输客户、快递物流公司集体客户。这部分用户接送货物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因此对车辆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明确了客户要求后,需对客户的要求量化为项目的质量目标,用户对交货时间要求严格,要求整车可靠性高,不能老出故障。而评价可靠性有2个指标:一个是售后保修期故障率,另一个是汽车的耐久里程(大修里程)。通过分析公司同类产品的现状及竞品的现状,为达到客户的可靠性需求,售后初期三故障率要从现在的400‰降到200‰,整车耐久里程要从现在的60万km提升到90万km,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量化的质量目标。以同样的原理确定项目的其他质量目标,如制造品质目标、性能目标、法规目标等。

2 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

第二个关键要素是质量目标分解。质量目标确定后,需要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落地,不然质量目标就是空中楼台,没有支撑。那么,怎么分解质量目标呢?答案就是使用TS16949中的FMEA工具。

首先使用DFMEA对产品质量目标进行分解,比如后轮制动器现有产品售后保修期故障率过高,不能达到新开发项目的质量目标。那么,如果要提高制动器的可靠性,制动器的材料要换成什么?宽度要增加多少?厚度要增加多少?通过DFMEA工具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后,技术部门还要输出特殊特性清单,比如制动器的圆度要加强控制,就要列为特殊特性。确定了特殊特性后,就要针对特殊特性形成一个验证计划,如需要做哪些试验及如何做试验等。

其次是使用PFMEA对工艺质量目标进行分解,PFMEA主要是对产品的实现工序进行分析(这里要注意与DFMEA的区别,DFMEA主要是对产品进行设计分析,而PFMEA是对产品的各个工序进行分析),哪些工序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防止和控制?例如,制动鼓售后故障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铸造工序用的是沙模,导致缩孔、厚度不均出现的概率大,影响零件的可靠性,需要用金属模来铸造才能达到提高可靠性的要求。PFMEA分析完成后要形成工艺特殊特性,针对工艺特殊特性制订控制计划,车间再根据控制计划制定各工序的作业基准书。这样,质量目标就落地到现实的产品中了。

例如,公司开发的一个中型卡车项目,可靠性目标售后初期三故障率要达到200‰。要达到这个目标,在产品设计阶段需对整车系统及重要的零件进行DFMEA分析,针对以往售后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定设计改进对策,确定关键零件的尺寸、材料等特殊特性,并形成产品特殊特性清单输出,确定探测验证方法,输出试验(验证大纲)。在进行工艺分析时,需进行PFMEA分析,针对工艺实现过程中(各工序)的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形成工艺特殊特性清单,制订控制计划,根据控制计划制定作业指导书。比如,Z项目车身电泳工序中,经常反馈电泳漆厚度不符合要求,售后容易出现生锈。经分析发现,电泳工序中的电流强度、时间都是靠设备保障,发生变化的概率小。但是,电泳液的浓度需定期抽检并添加,变化的概率大,因此电泳工序的特殊特性为电泳液的浓度数值,需在控制计划中明确电泳浓度值的范围,并进行严格控制,车间根据控制计划制定作业指导书,按指导书培训员工作业。

3 质量的验证

第三个关键要素是质量验证。质量验证分为2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试验验证,主要验证汽车产品的性能是否达标,主要工作是按照产品设计时通过DFMEA进行分析形成产品的试验验证大纲,制订验证计划,对整车基本性能、整车可靠性、零部件/总成进行性能和台架可靠性试验,验证产品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值。如果达不到目标值,需要对产品的设计进行更改,更改后的产品要重新试验通过后才能放行。第二部分是生产验证,主要是验证产品的工艺实现过程是否达标,车间员工按作业指导书操作装配及生产,整个工艺实现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质量问题(非设计引起),对工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重新分析和整改才能通过,比如发动机悬置的螺栓用普通风枪,扭力需由员工调整,此过程无法保证,容易出现螺栓扭力过大而产生应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突然断裂。那么,怎么保证呢?这就需要引入定扭风枪来控制扭力在设计范围。通过试生产验证,对零件及总成进行PPAP (生产件批准),判定是否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标。在实际项目工作中还会在通过量产批准后3个月内进行初期流动跟踪,判定售后表现是否达到目标值,判定零件CPK是否在合理区间内。如果出现异常,则需在设计或者工艺上进行改进。同时,在实际项目质量管理中,需在试生产过程中运用MSA和SPC 2个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生产质量控制,做到全过程质量控制。

4 质量反查形成质量环

第四个关键要素是质量反查,形成质量环。在产品进入批量生产后,需对售后、生产现场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查,核查发生问题的产品在产品设计时有没有对产品进行DFMEA分析。如果有进行DFMEA分析,那时有没有将该问题作为一个失效模式,有没有改进措施与验证措施;如果没有进行DFMEA分析,则需要进行8D分析,输出8D分析报告,问题解决后要完善相应零件的DFMEA表格,作为防再发资料储备。同样,对工部过程的反查也要通过PFMEA来进行,核查该零件有没有进行PFMEA分析,如果有,有没有对该问题的失效模式制订计划,控制计划是否有效,作业指导书是否按控制计划编制等;如果没有PFMEA分析,同样也需要进行8D分析,输出8D报告,问题完结后完善PFMEA资料存档。FMEA反查说明了FMEA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断完善,直到产品生命结束,不管是DFMEA还是PFMEA,只要这个零件还在生产,FMEA团队就不能解散,必须针对后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反查、更新,形成一个不停滚动的问题反查质量环,持续改善(如图1所示)。

5 结语

以上产品先期质量策划的4个关键要素是从实际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总结出来的,经过市场调研确定新车产品的质量目标,到零件设计开发期间运用DFMEA分析,到零件工艺分析时运用PFMEA工具,再到产品试制及试生产验证时运用MSA及SPC工具对生产质量进行控制,运用PPAP对零件进行生产批准,最后运用CAPD问题反查质量环,整个过程就是APQP。这也就是说,APQP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动作,这个过程的各个关键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是DQA工程师需要特别注意的。

参考文献

产品要素 篇11

伴随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围绕航天产品规划、研制、设计、制造、试验和管理的主线,以系统工程为核心,并逐步应用现代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方法,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航天型号研制系统工程管理模式。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是航天型号研制管理的精髓,既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管理过程。从技术过程来看,型号研制包括从用户需求、系统要求和结构、分系统设计、部件设计、部件制造、部件集成试验、分系统集成试验、系统集成试验到交付产品九个阶段。从管理过程来看,通过建立“两条指挥线”技术指挥线和行政指挥线),保证系统工程管理的组织、指挥、抓总与协调。

目前,在航天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均是以文档的形式来描述和记录。随着近年来我国来航天型号研制数量大幅度增加,系统复杂度和规模不断提高,跨学科交叉学科系统的出现,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难以保证产品数据一致性、数据的可追溯性等需求[1]。

为了应对类似的挑战,在国际航天领域,NASA在原有系统工程研制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国际系统工程组织INCOSE提出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2]管理新模式和实现技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思想是通过建立和使用一系列模型对系统工程的原理、过程和实践进行形式化控制,通过建立系统、连续、集成、综合、覆盖全周期的模型驱动工作模式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大幅降低管理的复杂性,提高系统工程的鲁棒性和精确性,将整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是作为一系列的事件。

MBSE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技术思想和体系,INCOSE规划了MBSE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其中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和管理难题。文献[3]提出将实现MSBS的图形化建模语言Sys ML(The Systems Modeling Language)进行形式化描述并集成推理机制,以保证模型间信息的一致性;文献[4]和[5]提出将Sys ML与多领域物理系统建模语言Modelica进行集成,使建模结果能够进行动态仿真分析。这些研究主要是讨论如何在系统工程实现过程中进行建模描述,但是如何从已积累的产品数据文档中提取出MBSE模型所需的要素,尤其是不同阶段建模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得系统设计经验和知识能够传承,缺乏足够的讨论。因此,本文从提取MBSE模型关联关系角度出发,提出采用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s,AR)[6]方法,考虑从连续两个不同研制阶段数据中提取关键建模要素之间的演化关系。

1 建模要素跨阶段的演化过程

MBSE根据系统工程从需求到系统、子系统、组件以及实现之间的分解关系,通过定义型号研制各个阶段(例如用户需求、系统要求和结构、分系统设计、部件设计、部件制造等)的模型,实现产品研制过程和信息基于模型的管理,建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机制。由于产品研制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模式,因此不同的研制阶段的模型所包含的要素和内容均有不同。MBSE通过Sys ML来实现不同阶段模型的在描述语法上的统一,而各模型内部概念以及关系等要素的定义往往依赖于面向对象或者本体的定义实现。尽管产品研制各个阶段模型描述内容不同,但不同阶段模型所包含的建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关系。这些要素随着产品研制的深入将会自上而下不断地进行层次分解和细化,例如:总体设计阶段航天器的总重要素,在详细设计阶段中对应为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结构系统等分系统的重量。显然,处于不同阶段的建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是一个层次演化的体系结构。但是,这些关联关系的描述蕴含在不同阶段航天型号产品数据文档中。因此,本文将不同阶段要素的关系描述成事物的形式,采用臻于成熟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实现要素之间演化关系的获取。

2 挖掘建模要素演化关系的实现

关联规则挖掘是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目标是建立在一个事物(transaction)中数据项(items)间同时出现的规律。它主要是针对关系数据提出来的,事务是指表中的一个记录,数据项是表表中一个属性的值,事务集合由一组记录给出,其中所有记录都共享相同的属性(即表中的列和字段)。虽然航天产品数据包以文本文档为主,但是由于系统工程对文档的记录要求,处于第k阶段的产品数据文档中不仅要描述组成本阶段产品信息的要素cik,而且需要利用关系表格等存储结构将上一个阶段的要素cik-1和cik之间层次化组织在文档中,以确定本阶段能够满足上一阶段的功能。这意味着如果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看作事物的形式,能够对产品数据文档进行结构化表示,如图1所示。因此,本文将描述第k阶段中研制信息的要素视为项ci,该阶段的数据文档视为项集I;描述要素cik-1和cik之间逻辑关系的、被实际挖掘的数据文档部分(称为关联规则的上下文)视为一个事物;事务集合由属于同一型谱内、不同产品的上下文形成。例如:图1(a)是某接口控制文件的内容,图1(b)是将该文档转换为关系数据中的事务集和项集。这样,通过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发现要素频繁集,即经常在一起组合出现的要素,进而将其固定在一起生成关联规则,实现要素间在相邻阶段演化关系的形式化和规范化定义。

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问题是在数据项集的幂集中利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多次扫描数据库找出频繁集。考虑产品数据描述的复杂性和挖掘算法的实现等方面,不同阶段要素关联关系挖掘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以属于同型谱、已经定型的单机产品的阶段要素模型实例(即由该阶段研制信息所涉及的所有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和产品数据文档为输入,抽取和构造项集和事物集;第二步,为提高挖掘任务效率,避免多次扫描数据库的高价开销,采用垂直挖掘算法Eclat[7]获得频繁集;第三步,利用频繁集生成要素间的关联规则。

第一步:构造项集和事物集

首先,本文将阶段研制信息所涉及的要素实例ci作为项,两个连续阶段的所有要素实例构成了项集。对于在第k-1阶段的要素实例cik-1,在第k阶段保持与其有关联关系的要素不需要挖掘文档中包含的所有信息,而是存在于关联规则的上下文中。因此,为提高算法效率,需要进行上下文选择,后续事物集的获取以及规则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只根据所定义的上下文来计算。

本文借鉴信息抽取系统STALKER[8]中提出的信息定位方法,以第k阶段产品数据文档中连续两个cik1-作为上下文区域左右边界的定位标识,应用逐步覆盖算法对其进行区域分割,每个区域形成规则的上下文。根据上下文的位置信息,在第k阶段要素模型实例文件CIMk中获取的所有cik-1并作为一个事物。

令CIMk-1和CIM k分别是第k-1、k阶段的要素模型实例,X=Factor Of(CIMk-1)、Y=Factor Of(CIM k)分别代表CIMk-1、CIM k中所涵盖的要素实例集合,则项集表示为

第k阶段的一份数据文档DFIlek被区域分割后,同时包含要素cik-1、cik的文档内容称为关联规则cik-1=>cik的上下文,记为context(cik-1)={cik-1,cik}。其中且

一个事物为与上下文内容相对应的、第k阶段要素模型实例文件中所蕴含的技术要素实例集合,表示为T=Factor Of(CIMk,context)。

同一型谱内所有产品对象在k阶段的事物组成事物集,表示为D={T1,T2,…,Tn},n为产品对象数量。

构造项集和事物集的Construct IT算法

输入:同一型谱内所有产品对象在第k阶段的数据文档DFILEk;第k-1、k阶段的要素模型实例文件CIMk-1、CIM k。

输出:第k阶段的项集I和事物集D

方法:

第二步:获得频繁集

关联规则算法中的数据通常采用水平数据形式,例如基于Apriori和FP-growth的迭代算法,即一条事务由事务标识符(TID)和项目组成,事务由TID唯一标识,一条事务可以包含一个项目或多个项目,如图2(a)所示。为避免多次扫描数据库的高昂开销,部分算法提出将数据排列方式改为垂直表示,即将项作为唯一标识,每个项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TID,如图2(b)所示。由于无需复杂的Hash数据结构、扫描数据库次数和所占用内存较少,采用垂直数据表示的挖掘性能优于水平表示[7]。由第一步可知,在挖掘过程中需要多次文件内容扫描和处理大量的事物集记录,因此提高算法效率,本文采用垂直数据表示的频繁集挖掘算法Eclat[7]。

设有项目item,在事物集D中,包含项目item的所有事物的标识符的集合成为项目item的Tidset,记为Tidset(item)。

例如:图2(b)中项目a出现在事物1、2、5中,因此项目a的Tidset为{1,2,5}。显然,对于项集X,其支持度即为对应T i d s e t中元素个数,s(X)(28)|Tidset(X)|;对于由项集X和Y组成一个新的项集R=XUY,则Z的支持度计数为二者交集,即

Eclat算法思想是:采用Tidset保存项集对应的TID;由两个项集的并集产生新的候选频繁集,通过计算这两个项集的Tidset的交集快速得到候选集的支持度;若候选集的支持度小于支持度阈值minsupp,从候选集中删除它。如此迭代,直到项集归一。

计算频繁集的Eclat算法

输入:事物集D,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所有的频繁集L

方法:

扫描事物集一次,得到频繁1-项集项集是指含有k个项的项集

第三步:产生关联规则

根据项集和事物集的来源可知,由于进行了上下文选择,因此对于每个频繁集都含有项显然在获得所有频繁集L和用户给定最小可信度minconf的基础上,关联规则的产生分为2个步骤:首先,对于每个子项集Y,产生Y的所有非空子集y;然后对于每个非空子集y,如果信任度则输出规则从而建立连续二个阶段实例模型中要素的关联映射,明确要素产生的前因后果,确保了产品研制状态在需求到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连续、可追溯。

3 实例验证

本文以某一型号卫星太阳翼的研制为例,通过演化关系的发现实现产品需求阶段和产品总体设计阶段模型之间要素演化关系的挖掘。图3所示的是在产品需求阶段的功率需求要素在演化过程中分解为总体设计阶段的电压、电流、遮挡率和面积四个子要素。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所产生的各类产品数据,提出面向MBSE的产品阶段模型的要素演化关系发现方法,基于数据挖掘的演化关系建立方法,将隐性的要素演化关系显性化,形成跨阶段可追溯的要素演化因果链。

参考文献

[1]刘玉生,蒋玉芹,高曙明.模型驱动的复杂产品系统设计建模综述[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6):741-749.

[2]J Fisher.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A New Paradigm[J].INCOSE Insight 1(3):3-1,1998.

[3]Henson Graves,Yvonne Bijan.Using formal methods with SysML in aerospace design and engineering[J].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1,63(1):53-102.

[4]Thomas Johnson,Aleksandr Kerzhner,Christiaan J.J.Paredis.Integrating Models and Simulations of Continuous Dynamics Into SysML[J].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2012,12(3):1-11.

[5]刘玉生,袁文强,樊红日.曹悦.基于SysML的模型驱动复杂产品设计的信息集成框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2,23(12):1438-1445.

[6]陈耿,朱玉全,杨鹤标,等.关联规则挖掘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42(10):1785-1789.

[7]张玉芳,熊忠阳,耿晓斐,等.Eclat算法的分析及改进[J].计算机工程,2010,36(23):28-30.

【产品要素】推荐阅读:

动力要素07-14

要素禀赋05-10

要素扭曲05-11

农业要素05-13

动作要素05-14

内涵要素05-20

职业要素05-30

创意要素06-02

比较要素06-04

要素特点06-05

上一篇:柯达CR900下一篇:国立卫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