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要素

2024-07-31

实验要素(精选7篇)

实验要素 篇1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1]对于一个单位来讲, 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无锡市卫生防疫站沿革至今, 承担着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等重要工作, 由于工作职能的延续和发展, 对于各项业务活动所形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档案的建立

(一) 中心档案

疾控中心业务工作形成的数据资料, 是特定时间、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不可复得的记录, 档案管理已从文书档案为主逐渐转化为科学技术档案为主。

1988年1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实施, 1998年《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也颁布实施, 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适用于档案管理机构, 对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并没有严格的管理要求。

因此, 单位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都是按照单位自身的要求进行, 档案管理人员也是以兼职为主, 离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以及档案的服务性、利用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构改革、重组、搬迁等重大变化造成了部分档案的流失和混乱, 对资料的利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几年来, 无锡疾控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内容, 完善档案管理软件和分级管理要求, 实行统一管理和两级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类设置中心级和部门级档案整理归档内容, 按星级档案统一要求建立部门档案室, 根据档案保存年限分别录入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开通权限管理和查询功能, 充分体现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 2013年中心档案已通过省五星级档案室验收。

(二) 两级档案

无锡市疾控中心根据国家、省、市档案管理要求以及卫生部、市卫生局有关档案工作的规定, 结合疾控中心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要求, 制定了《档案管理办法》。

办法规定, 中心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保存, 各部门形成的业务资料, 除了应归档中心档案室的资料外, 其余资料按部门管理要求和疾控绩效评估要求进行整理归档, 同时纳入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就疾控中心实验室而言, 它包括了理化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和样品受理室四个部分, 主要开展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的检测,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

多年来, 实验室在样品受理、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由于疏于系统管理, 对资料的查询和利用带来很多不便, 为了使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规范管理并得到有效利用, 现根据五星级档案管理的要求, 进行了整理和归档。

实验室设立了专用档案室, 采用密集柜统一编号上架, 并有通过上岗培训的兼职人员进行编目整理、录入、归档。实验室的归档资料按照实验室行政管理和实验室质量管理进行分类, 主要收集整理检验检测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产生的相关资料以及实验室两级管理中形成的资料等, 而实验室专技人员的个人技术档案、仪器设备运行管理档案、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科研课题等资料均由实验室形成后归中心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 并按归档要求存中心档案室。

二、实验室资料归档的几个要素

(一) 原始性

原始性是实验室资料最关键的因素, 实验室在检验检测活动中形成的资料主要有样品收留样记录, 样品处理记录, 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原始记录、实验室质量控制计划及实施材料、各类试剂的领用记录、标准溶液配制稀释记录、培养基配制和验收记录、实验室环境检测记录等过程资料;实验室两级管理中形成的资料主要有各类计划、总结、绩效考评资料、业务督导、业务学习资料、质量监督等环节管理资料等, 这些原始记录能真实地反映检验检测过程的某个环节, 也体现实验室质量管理实施情况, 对了解某个阶段的检验检测情况起着重要的见证作用。

(二) 有效性

资料的归档原则上按年度进行, 年度形成的资料是本年度现行有效的, 所有的原始数据、表格都受到有效质量体系控制, 符合实验过程要求和质量体系管理要求, 也是国家实验室认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 溯源性

疾控中心出具的每一份检测报告都有原始数据, 所用的仪器设备、引用的标准、检测方法、检测过程产生的记录, 如标准物质稀释和配制、培养基和关键试剂的验收、玻璃器具的校准记录、菌毒株管理过程记录等都需要具有可溯源性, 确保检测过程有据可溯, 从数据资料收集归档的系统性、完整性也体现出实验室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四) 利用性

建立档案是为了有效的利用档案资料, 因此, 资料的归档要有可利用的价值, 便于搜索、查阅和验证。在档案资料管理中, 原始的纸质档案有其优点, 特别是对于实验室检验检测过程的原始记录, 要求信息量多、记录清晰真实, 如质量控制活动实施资料、样品受理和处置资料、试剂耗材管理资料、实验室安全管理资料等, 能反映整个实验过程的每个细节。行政管理资料也同样能反映出某个时段的管理要求、业务重点和督查考核情况, 如会议记录、业务学习培训记录、对新员工的技术培训、考核及监督、各类计划、总结、绩效考评、工作督导资料等。做好实验室资料归档将有利于形成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反映历年来业务工作的发展状况, 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五) 共享性

自无锡疾控开发了“无锡市疾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来, 所有归档资料都通过信息系统按年度分类录入文件名, 上传附件, 当专业人员工作需要时, 根据授权权限, 通过打开系统, 点击档案-疾控业务-实验室档案, 就可以查询实验室行政管理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收集归档的资料, 通过纸质资料和系统查询相结合的方式, 一目了然, 有效实现了资料的共享。

三、实验室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 注重业务活动资料的收集归档

实验室是疾控中心的一个重要技术核心部门, 在日常工作中, 除了开展实验室检测、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科研课题、质量控制考核等实验室活动以外, 还有很多配合中心开展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实验室有其工作的特殊性, 实验环节多, 要求高, 工作精细而严谨, 数据处理复杂, 因此, 档案管理更应注重实验活动的资料收集, 按照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要求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二) 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贯穿于检验检测过程的全部, 质量监督员承担着实时监督关键环节原始记录和实验操作是否符合质量体系要求的职能, 通过日常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使检验检测过程和最终结果符合质量体系要求。因此, 发挥好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也是保证实验室规范运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 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从资料的产生到资料形成的过程管理, 直至形成最终的归档资料,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首先需要了解这些过程, 对需要归档的资料及时收集、分类、编目、保存, 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由于专业要求比较高, 最好由与实验室工作相关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员担任档案管理员。目前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员以兼职为主, 通过档案管理基础培训取得了上岗证, 虽然能按中心要求做好两级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技术资料如何归档更便于查询, 更便于发现归档资料连续性中的问题, 如何提高资料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还需要专业档案人员的进一步指导。

据了解, 实验室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尚无统一标准和要求, 已形成规范和完整档案资料的实验室较少。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档案, 是历年来在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资料, 是整个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工作过程的真实记录, 反映出疾控机构工作开展的历史与现状, 形成了传染病防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过程中科学公正有效的检验检测资料, 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可见, 档案管理在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对今后疾控事业的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摘要: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在检验检测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资料, 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见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历史, 体现实验室质量体系规范运行, 通过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的真实记录, 有效分析和评估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为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提供基础资料, 同时为科学公正的检测服务提供法律依据。

关键词:档案,两级管理,要素

参考文献

[1]王超.档案利用性质微探[J].云南档案, 2011.

实验要素 篇2

摘要:在阐述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涵以及分析国内外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方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力量、效果评价、管理保障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重点对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1实验室安全内涵及安全教育的要素

安全从最开始的应对危险环境的经验之举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安全科学创始人之一张潜提出安全的科学概念是: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安全人体、安全设备和安全社会构成了安全3因素,加上安全的整体性因素——安全系统,构成安全的4因素。虽然研究者不断对安全要素进行修正,但其构成基础都是基于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几个基本要素[3]。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控制事故发生后的损失[4]。实验室安全也是一门科学,它重点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机、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保障师生员工的实验安全技术,以及研究教学科研中实验风险所导致的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止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方法[5]。高校实验室药品种类多、设备复杂、参与人员范围广、层次不同且流动性大,人

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6-7]。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事故的成因入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和物2方面原因引起的[8]。博德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9]。根据高校的特征,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教育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从最根本的人的要素出发,使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指导安全学习和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教育要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的传播[10]。安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物,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试剂、仪器、设备、机电、环境等,也要着眼于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的安全理念、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11]。通过将安全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员工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之树立牢固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良好的安全技术和安全行为方式。

2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比较

2.1国外实验室安全教育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开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现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制度和管理、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总结其安全教育特点。

2.1.1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相对完善

欧美高校不仅在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与具体的要求,还建立许多规范的安全培训机构,对安全培训严格监管。20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家普遍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开设安全类工程专业。1938年纽约大学成立了安全教育中心,率先创立了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英国是推行国家职业安全健康考试制度较早并较为系统和先进的国家,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10]。

2.1.2具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欧美高校中一般安排具有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经验的人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教授直接负责本课题组实验室的安全,定期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承担主要责任。

2.1.3安全教育培训课程种类多

欧美一流大学教育培训课程资源丰富。对每个师生员工进行实验室准入培训,并设计不同组别或者主题的培训内容,准入培训课程资源丰富、信息公开、自主选择性强。例如哈佛大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激光安全、辐射安全、危险品运输、机器工具使用培训等。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发了74项安全培训课程,也分为化学、生物等不同的主题。

2.1.4教育形式多样

欧美一流大学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普遍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平台,线下和线上教育相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准入教育形式有网络培训、课堂培训和实验室现场培训,剑桥大学安全管理部门职业健康安全服务一年拟提供26次培训,包括2次网络自学,24次面授。

2.1.5安全教育管理比较严格

欧美高校不仅实行了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还非常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环节加入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例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将安全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12],而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手册中,有专门关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介绍。

2.2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

19世纪6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安全相关专业,但此后,安全专业的教育规模一直未能扩大,直到1983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仍只有4所[10]。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13]。

2.2.1教育和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很少有高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并且大多数安全教育课程也仅仅是在院系层面较分散的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完善的体系。学校对安全教育缺少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教育缺乏全过程的跟进和管理[14-15]。

2.2.2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足

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安全课程的主讲教师,而开设安全课的高校,师资队伍也多以兼职为主,学生对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师资的评价远低于其他课程[18]。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的内容覆盖面及深度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16]。

2.2.3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很少在人才培养的层面对安全教育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能力的阐述。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掌握消防知识等显而易见的安全知识上,没有对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2.2.4课程内容不成体系

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融合,课程结构不清晰[17]。同时,我国安全教育课程中工程技术方面课程较多,各行业通用知识较少,课程方案在不同院校间差异较大[18-19]。

2.2.5教学方式不灵活

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以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学习兴趣不足[20]。同时大多数安全教育以理念灌输为主,学生对未知危险和隐患缺乏实际体验。

2.2.6对教育效果评价不够

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安全教育进行跟进和效果评价。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全程化的教育,需要长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制定改进措施。

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通过国内外安全教育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薄弱,还不成体系,在众多方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对实验室安全教育水平进行整体提升,构建起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我国实验室安全教育现状,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并从各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3.1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结合安全的本质和要素,以及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功能,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3.1.1人本理念

安全的主体是人,安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直接相关。因为界定安全与否的条件是人的身心状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因此安全教育需要从人的思想观念出发,使之有明确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全教育需要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培养人的安全素养,以此为基础指导其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3.1.2学科交叉

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由于安全的研究对象是事故,事故的发生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事故的安全科学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属性[4]。安全教育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注意安全通用性知识的提取。

3.1.3信息量大

安全教育涉及到的理论繁多零散,信息量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安全知识有清晰的脉络,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同时由于安全知识的属性不同,对于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定要采取差异化教学,利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3.1.4全程化

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安全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培训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跟进和教育,因为每一种设备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安全隐患,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搭建起安全教育的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管理和评价。

3.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设计理念

安全教育体系是指将保障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相关要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1]。但是对于体系的组成要素,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并没有清晰的阐述。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想、内容、保障、运作和评价5要素[22],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领导、制度、内容和环境4要素组成[23],也有认为安全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课程、管理、保障和评估5要素组成[21]。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看法,以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与管理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6要素,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效果评价和组织管理这6个方面融合起来,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3.2.1教育目标立体化

造成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的缺乏。鉴于安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安全知识,更是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被教育者对实验室安全怀有敬畏之心,有意识地提高安全素养。因此,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将安全知识、安全操作与防护技能、安全意识与价值观3方面进行立体化设计,培养出集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安全技能、较高的安全素养于一体,具有完整安全人格的人。

3.2.2教学内容结构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安全教育应该设计系统的课程结构,使其便于教学和管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成通识类与专业类,还可以根据安全的要素对安全知识进行主题或者模块分类。无论哪种分类,都需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课程内容单元短小精悍,便于自由组合。同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给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3.2.3教学手段信息化

鉴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种类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方式应该保证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将MOOC等在线教育方式[24]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25],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设计成虚拟现实,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探索,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技能的掌控能力。

3.2.4教学资源多元化

由于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将校内具有安全经验的教师集合起来,开发适合本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形成设计型资源。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力量,聘请具有安全经验的专家,引入成熟的教学资源,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MOOC网站,形成应用型资源,构成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集中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5教学效果可视化

因为安全教育具有全程化的特点,受教育者范围广且层次差异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开发在线学习和考试系统,既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又可以直接对学习效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跟进与管理,将教学效果可视化,为教学评价改进提供依据。

3.2.6教育系统平台化

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构建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效果评价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服务和管理,打造实验室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将教育涉及的人、事、物都进行有机的管理,才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育体系的有效性。

4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教育的核心,没有课程就谈不上教育。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具体设计和推动,带动安全教育整体发展。

4.1课程内容设置

4.1.1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安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提出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体系的时候,可以从安全要素中人的要素出发,设计不分专业、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通识类课程。这类课程可以从学校层面整体设计,包括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危险源识别、技术安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同时从安全要素中物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过程接触的危险物质不同,因此安全教育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各个专业,形成专业类课程,比如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其次,安全课程又可以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出发,课程又可以分为知识类、技能类与素养类。知识类侧重理念的学习,技能类侧重实操教学,素养类侧重安全价值观的塑造。素养类课程可以有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安全产业与经济等。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可以按照这3个层次进行分类,这种课程结构的划分不仅有利于构建起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够判断每门课程的性质,方便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

4.1.2学习方案

将安全课程内容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每个学习者制订教学方案、计划学习内容和学时要求,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课程方案,进行个性化学习。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整体,每个学习者都学习一定的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同时鉴于实验室安全内容的复杂性,为了使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学时,明确必修的课程数量和类别。比如通识类的可以在知识类、技能类和素养类至少各选择1门,至少选够4个学时。专业类的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重点选择技能类的课程,也至少选够4个学时。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学生所做的科研实验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每个实验室也应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设计4个学时。这样可以从学校、院系、实验室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而课程时长也保证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除此之外,在规定选课要求的时候,需要因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安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工作人员。比如对教师来讲,不仅需要学习安全知识,还需要学习安全管理,对于在实验室进行较多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其实践性更强,需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

4.2教学模式的设计

较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方式进行输出。在安全教育的每个过程环节都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平台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别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同时满足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学习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4.2.1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混合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原理进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线上课堂传播。线上课堂可观看视频、PPT课件、论坛信息、线上测试、线上实时视频会议、线上提问、线上教师答疑等。线下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传递安全的价值观,同时开展实操性强的培训课程。线上教育方便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方便技能的训练和素养的培养。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增进交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多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4.2.2虚拟现实与真实场景教学相混合虚拟现实的课程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实验和操作环境,增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素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将一些需要深度感知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而现有条件又比较危险的教学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成虚拟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学习。适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可以有:危险源识别、安全事故的教学、危险设备操作、消防应急演练、急救与应急处理。但是也需要注意利用虚拟现实时,学习者在对同一方案进行操作时,每一次出现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定式思维,面对其他复杂环境判断力降低,因此需要将真实场景的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对操作简单的实验可以采用真实场景的教学。

4.2.3网络平台管理与教师监管相混合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跟进的教育,需要对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价。安全教育需要将教师传统的监督以及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在线学习的学习者,可以看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的完成度、测试结果、对某门课程的重复学习率等,对在线学习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管理系统,可以集成安全教育学习资料、网络考试系统、学生的学习记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模块,在安全教育的每个环节做好管理,为安全教育顺利贯彻做好保障。

5结语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四要素 篇3

关键词:仪器;药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23-01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生物教师怕耽搁时间,很少进行高中生物实验。就算进行了,也是潦草或草草收场了事。这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实,随便进行粗略的调查,学生都会说老师就是叫我们背,再背!“背,再背!”,导致许多高中学生高中毕业了,连最基本的实验器具也不会用,甚或没见过。高中教学中,生物实验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重难点的必须程序,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第一手地了解到有关知识,才能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加深他们对生物概念的记忆和生物现象的分析。同时,生物实验,由于是学生亲自动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和生物能力。在高中生物中进行实验教学,而且是大量的实验教学,应该成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的一种共识。在此共识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笔者以为,有四要素必不可少。

要素一:要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

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有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

要素二:要让学生明确药品的特性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 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 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 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 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少量的碳酸钙。

要素三: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 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

要素四: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 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实验要素 篇4

1. 提出问题

对初中生来说,探究的问题主要应从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中选取。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探究什么问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探索。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必要时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

比如教室里点亮的灯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它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不是光源,我们也能看到它们。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人眼为什么能看到各种不同的物体?)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不是光源的物体?

……

这是根据日常现象提出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资料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 猜想与假设

这一要素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尤其需要发散性思维。思维要发散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有依据地进行猜想。依据也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提出猜想。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去猜想

例: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都知道,阳光下或灯光下都会留下影子,看来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因此它才不能绕过挡住它的障碍物。手电筒和激光电棒都能形成一束光柱,不也能证明这一点吗?

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 根据已学的知识去猜想

例:我们学过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在不同的条件下,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那么,凹透镜能成实像还是虚像呢?

我们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我们还学过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猜想:凹透镜只能成虚像。

(3) 通过类比的方法去猜想

例:深深的海洋有无穷的奥秘,我们如何能知道它的深度呢?

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它能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靠的是什么?蝙蝠是采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猜想:人类应该可以发射相似的声波用于探测海洋的深度。(声呐就是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

3.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和过程、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比如在“探究y与x之间关系”的实验中,在制定实验计划时应该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显示出y与x的大小?

———选择器材

(2)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x)———探究方法

(3)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

———选择器材、组装器材

(4)你改变的实验因素(x)引起研究对象(y)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表格

(5)为了使问题更有说服力,还应该进行哪些操作?

———完善方案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5. 分析与论证

探究式教学中的“分析与论证”是指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将实证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研究方法,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或其他解释,形成超越学生原有知识和当前观察结果的新的理解。“分析与论证”是构成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之一。

通常分析和论证的方法一般还有:

(1)运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对共同点提炼成结论。

(2)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先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然后找出它们的变化趋势,最后将这种趋势推广到理想的情况。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 评估

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因素,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通过探究究竟得到哪些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结论是否可信?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 交流与合作

首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省;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各自的结果,也可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从而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得出的解释与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

这一要素的能力要求是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摘要: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手脑并用, 把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和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主动培养能力, 在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科学探究,要素与要求

参考文献

[1]衡耀付, 黄晓东.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中学刊, 2004, (02) .

[2]杨祖能.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教学目标分析与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万凡.创新教育观下的中学物理课题研究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 2002.

[4]宋述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贯彻主体性教学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实验要素 篇5

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各地对中职数控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建立数控专业开放实验室,尝试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物资、师资条件等制约,旧模式的影响还时时存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而也无法释放出其内在强大的生命力。为此,笔者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它的内部机理和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在教改中犯常识性的错误。

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数控教学实践和对实验教学的理解,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论述数控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构成要素。对数控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应从硬件、软件、文化三大要素进行系统阐述,并从学生实验过程所需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硬件要素

简单地说,硬件要素就是开放式数控实验室,它无疑是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的第一需要。数控专业实验开放式教学对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面向数控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建立一个柔性的教学平台,它可以针对不同的技术层级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其总体构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第一,金工实训室,包括台虎钳、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常用的工检量具等;第二,电控实验室,主要包括电工电子实验系统、电器控制电路板、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液压传动实验台、气压实验台等;第三,数控原理实验室,主要包括传统FANUC、SIEMENS系统和开放式数控系统实验台;第四,数控车床实训室,主要包括多台FANUC、SIEMENS、TDNC和华中系统的生产用数控车床和教学用模拟车床;第五,数控铣床实训室,主要包括多台FANUC、SIEMENS、TDNC和华中系统的生产用数控铣床和教学用模拟铣床;第六,加工中心实训室,主要包括2台或多台FANUC、SIEMENS系统的小型加工中心;第七,数控电加工机床实训室,主要包括一台电火花机床和线切割机床;第八,CAD/CAM实训室,主要包括50台计算机和一台投影仪等教学仪器,由内部局域网联网管理,并配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自动编程软件和数控仿真加工系统软件。

二、软件要素

1.开放式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

学生在进行开放式实验的过程中,需要预约实验,获得指点,及时了解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这就需要一个能针对学生实验需要的即时反应的管理系统。因此,有必要引入较为成熟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必须包括三个基本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这三个模块各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整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验过程管理、学生预约实验、教师指导、同学之间交流、学生考核、教学效果评价等。开放式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的运用为大范围、高度开放的数控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涉及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场地因素、仪器设备因素、时间因素等进行综合的管理,保证开放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对学生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技能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考核。

2.建立相应的开放式实验室制度

要保证数控开放式实验室有效运行,必须建立相应的开放实验室制度。例如,《数控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数控开放式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管理办法》《数控开放式实验考核办法》等,形成固有的、长效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可供依循的章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实验室管理无序,器材、设备遗失,无效损耗和低效运转等问题的发生。

3.指导教师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可能需要一定的专业指导。因此,开放式实验室必须相应地配备一定数量的技师或专业教师作为实验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应该专业精通,操作熟练,能解决实验室可能遇到的多数问题,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学校对指导教师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要让开放式实验指导教师逐步走向实验师的职称系列,使教师队伍职称体系更加合理。

教育以人为本。为了培养出合格人才,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实施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做到有问必答,使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得到满意的答复。因此,可以在实验中心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和综合考核办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利于培养和选拔实验教学骨干,从而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和政治修养都过硬的合格人才。

4.教材

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它着力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需要与这一目标相配套的实验教材。缺乏教材势必会影响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标准的制定、教学评价、学生考核等。在改革之初,可暂时采取灵活变通的策略。指导教师可以按照阶段性培养目标,设定若干个实验项目。让学生自选,并分成实验小组,让他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与实验项目有关的技术状况、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对方案进行完善修正,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实验目的要求。而从长期来看,各职校应努力开发自己的教材,才能适应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要。

三、文化要素

任何实质性的改革都是以观念的更新为前提的。数控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一个与之对应的校园文化环境,笔者称之为开放式校园文化。它的核心目标是: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开放式校园文化,可以有力地促使学生尽早融入到开放式实验当中,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求知者。反之,因循守旧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开放式实验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在开放式校园文化的群体组成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同步的更新和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及早适应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完成从“别人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要极力避免教师和学生因角色串位导致教师逼学生学习,学生被逼学习的局面。

实验要素 篇6

关键词:质量控制要素,实验室管理体系,质量管理

1质量控制要素之质量管理体系及全面质量管理

1.1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或效能, 有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 是一个具有组织, 富含逻辑关系的管理体系, 是一个具有活动规律的有机整体, 帮助实验室持续满足要求的数据报告、提高竞争力, 增强顾客的满意度。质量管理体系能提供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框架, 鼓励实验室分析顾客的要求规定满足顾客要求的检测, 并使其持续受控, 并且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顾客的需要, 顾客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实验室的能力, 选择满意的供方。

1.2全面质量管理

全体员工通过组织各阶层人员共同改进绩效的集体努力, 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为主旨, 持续努力提升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意在以改善流程, 团队之间的合作以及培训, 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参与, 其目的在于完成符合顾客要求且低成本、高效益、零缺陷。企业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 完成不同任务, 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处理 (act) 四阶段循环方式又称“戴明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过程的理论, 又分为具体八步骤: (1) 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提出计划) 。 (2) 执行阶段 (执行计划、落实措施) 。 (3) 检查阶段 (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 (4) 处理阶段 (总结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

2质量控制要素之质量控制的方法

2.1建立内审程序, 落实宣贯制度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立的时候, 应该明确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 并严格按照《准则》进行实验室质量的管理, 目前我国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准则》制定还不严格, 也造成了质量控制得不到有效落实, 所以很多机构并没有遵守这个准则, 因此产生了重大问题。有效实施内部审核要求内部审核的程序文件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目的、范围、职责以及程序等, 《准则》制定应对内审要求全部过程进行书面化, 将书面化的理论整理应用到机构当中的宣贯和培训, 让内部机构全体人员充分了解整个贯宣制度, 进而达到内部审核工作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2.2制定年度内审计划, 明确审核内容

一般情况, 中心质量的负责人在每年年初时将会对年度的内审计划进行审核批准, 审核的确定以及确定的频次将会根据前几次审核所发现的内容, 并且考虑到目前的现状以及重要性。审核的计划一般包括审核要素, 审核日期以及审核要达到目的。内部审核时年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制定相对应的年度内审计划, 明确审核内容, 并且让相关部门人员还有相关人员尽快熟悉审核内容。

2.3内审实施步骤

内审实施步骤可分为审核策划及审核实施。审核策划的定义为:年度内审计划确定下来之后, 根据该计划制定实施日程表, 准备好审核用的各种文件, 对内审员并按被审部门特点分布小组, 不知检查表的编制, 以确认被审部门充分了解有关审核的安排, 审核策划是审核实施的基础, 没有经过科学的审核策划, 审核实施的作用将得不到增强。审核实施的定义为:个小组按照安排好的受审部门进行现场审核。针对部门所编制的检查表中的内容, 通过现场提问和谈话, 观察现场, 查阅文件和记录手段收集必要的客观证据、分析证据, 提出不符合的项目, 审核组长对整个审核过程进行控制, 各小组组长配合好完成审核, 因此, 审核实施是对审核策划的承接, 审核实施是结果, 也是审核策划的目的, 两者关系紧密, 勿认为只需做好审核实施, 而对策划轻视。

3质量控制要素在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作用

3.1通过内审的验证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验收新设备

通过内审的验证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验收新设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证明参加项目的设备, 设施环境等硬件能力;另一方面证明实验室的检测, 校准人员技术水平的能力。利用这种方式来促进人员更好理解检测方法, 充分利用好设备, 从而全面发挥质量控制在实验室管理体系当中的作用。针对初次参加实验证审核的项目, 可以调动水平高的人员参与, 以后逐步让相关部门所有人员参与, 提高整体水平。实验室购置设备的验收可通过校准或比对来进行, 如果使用新设备进行检测或校准的项目可以进行内审, 则可以利用内审验证结果作为验收设备的证据之一。

3.2验证新项目及改进质量管理的工作

开展一项新的校准或检测项目, 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加入该项目可以参加验证, 则可以利用内审验证结果作为验收设备证据之一。同时还可以利用内审验证结果发现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 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如果参加审核验证的项目获得满意结果, 证明项目的技术能力保持较好;反之结果不满意的话, 应关注该项目的技术人员, 设备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前者可以说明实验室的内部质量管理控制管理是有效的;反之可以宏观判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因此, 质量控制要素在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作用也可体现验证新项目及改进质量管理的工作上。

3.3内审在体系运行中的积极作用及有助于质量控制结果分析

内审验证是人员对准则、质量体系文件以及相关的标准文件深刻理解、全面贯宣、质量意识得到提升的过程, 因此, 内审验证在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作用非常明显。实施内审的过程是发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纠正, 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 使内审人员充分得到锻炼。通过内审能加深各个部门, 各种人员间的交流, 可以验证衡量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对外可以展示该机构实验室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实验室在参加能力验证, 自行组织实验室间比对或内部质量监控活动, 应及时记录和分析质量控制的结果数据, 利用统学和测量不确定度想结合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对结果做出判断, 在可接受限内判断符合要求, 反之判断不符合要求。如果出现了不符合项目, 采取有针对性纠正措施, 然后通过再次参加实验间比对或内部质量监控活动验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 质量控制要素管理是实验室对检测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检测结果准确与否, 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对各种因素控制好坏的综合反映。为保证测量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实验室必须重视质量控制要素的形成和建立, 严格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并且保证进行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美玲, 夏燕蕾.内部审核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7) :341-342.

[2]宋妍, 付艳敏.管理评审在食品药品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J].中国药事, 2015 (4) :374-377.

[3]孔祥云, 李淑华, 王慧, 等.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4) :257.

实验要素 篇7

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都是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体现, 它们决定着金属材料的使用范围。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这种性质使它便于加工成用于电导或受力的线材。

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碳在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响着钢的机械性能。碳在钢中一般以铁碳合金的形式存在, 如铁素体、渗碳体等。含碳量的多少, 不仅引起铁素体和渗碳体相对量的变化, 而且可以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 从而影响性能。如低碳钢中碳含量低, 形成铁素体较多, 塑性韧性好, 但切削加工时容易粘刀、不易折断, 影响表面粗糙度, 因此切屑加工性能不好。高碳钢中, 碳含量高, 形成渗碳体多, 硬度较高, 严重磨损刀具, 切削性能差。中碳钢中,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比例适中, 硬度和塑性也比较适中, 其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锰和硅是炼钢过程中必须加入的脱氧剂, 用以去除溶于钢液中的氧。锰对碳钢的机械性能有良好影响, 它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当含锰量不高于0.8%时, 可以稍微提高或不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碳钢中的含硅量一般小于0.5%, 它也是钢中的有益元素, 能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但含量较高时, 将使钢的塑性和韧性下降。

硫是钢中的有害元素, 它是在炼钢时由矿石和燃料带到钢中来的杂质。最大危害是引起钢在热加工时开裂。含硫量高时, 会使钢铸件在铸造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纹, 使焊接件在焊缝处产生热裂纹。在焊接时产生的SO2气体, 还使焊缝产生气孔和缩松。

磷是有害的杂质元素, 它是由矿石和生铁等炼钢原料带入的, 磷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 但剧烈地降低钢的韧性, 尤其是低温韧性。

组织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金属组织结构的状态直接决定了金属材料的性能。从组织结构看, 金属的晶粒越细, 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细化晶粒不但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 同时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所以研究和控制金属的结晶过程, 获得优良的组织结构, 成为提高金属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合成加工对性能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合成加工技术, 主要有金属铸造、压力加工成型技术、粉末冶金技术、焊接技术、热处理技术等。金属材料在合成加工过程中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 从而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如铸造过程产生的疏松、孔洞、成分偏析等缺陷, 将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压力加工过程中由于位错密度的增加引起的加工硬化, 将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 而塑性、韧性降低。热处理目的是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 以改善钢的性能。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的机械性能, 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

金属材料四要素关系的实验室分析、研究与讨论

对金属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 其分析数据与结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针对建筑中使用广泛的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牌号HRB400/公称直径Φ12mm) 进行实验室分析, 研究其质量性能, 讨论金属材料四要素关系在实验分析中的应用。实验分析项目及其所用主要仪器如表1所示。

1.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实验

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对该热轧带肋钢筋进行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实验。切取两根钢筋制成试样如图2所示, 在室温下进行拉伸实验, 断后试样如图3所示, 应力-应变曲线如图4所示, 其力学性能标准要求与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 该热轧带肋钢筋样品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不符合标准要求, 该钢筋力学性能不满足要求。

2.化学成分分析实验

对该热轧带肋钢筋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实验, 标准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中规定了化学成分含量的要求, 其化学成分的标准要求与实验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化学成分S的含量高于标准值。硫是钢中的有害元素, 最大危害是引起钢在热加工时开裂, 在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纹, 容易断裂, 它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降低。实验结果中化学成分Mn的含量很低, 锰的加入能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所以锰的含量太低不利于提高机械性能。

3.金相组织分析实验

该热轧带肋钢筋金相组织为:块状及网状铁素体+珠光体+部分索氏体 (见图5) 。

通过金相组织分析, 可以看出该热轧带肋钢筋的金相组织中存在大量块状铁素体及网状铁素体, 这些缺陷组织的存在使得强度下降, 脆性增大, 力学性能降低。

4.合成加工工艺的分析

上一篇:聘用制度下一篇:行为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