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要素

2024-10-18

道路要素(通用4篇)

道路要素 篇1

1 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1) 城市道路在建设初期缺少整体的、有效的、长期性的规划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脚步, 城市建筑越来越多, 越来越密集。然而由于人们对城市发展速度的预测远落后于城市的实际发展速度, 在路网结构布局上, 城市道路的初期规划和建设中缺乏整体和长期性的考虑, 造成城市道路和城市建筑间的不协调。首先是建筑临街的城市道路服务功能不明确, 因为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商业区、居住区的各自位置, 导致道路两侧的建筑使用性质互相穿插而产生混乱;其次是城市摆摊现象, 影响城市道路交通通畅和安全;最后是道路两边的商家和住户, 非法扩张已有建筑面积, 挤占公共空间, 使得道路宽度变得更窄。以上问题反映出城市道路在规划和设计中缺乏整体性和前期性的考虑, 给城市道路管理造成困扰, 使城市道路建设功能扭曲, 无法体现城市道路真正作用。

(2) 城市道路缺少层次感、尺度感和安全感

城市道路与城市道路服务对象和功能的矛盾, 体现在城市道路服务对象和功能是多样化的而城市道路建设千篇一律, 缺乏层次感。如现在很多大城市常会修建一些笔直宽阔的大道, 大道两侧建筑高低参差不齐, 无法体现城市道路宽度整体性, 使城市道路没有层次感和尺度感。目前国内城市道路设计还停留在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中, 强调经济型, 强调车辆运行所需速度等, 缺乏对人的考虑, 比如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 导致了现在的交通环境口。

(3) 城市道路缺少历史特色、人文气息

城市的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是城市原有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气息的逐渐失去, 这是令人惋惜的事。城市需要发展, 道路需要建设, 但是不应该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只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需要注意城市原有风格和特色, 城市道路的建设要与城市文化历史和人文气息相结合, 体现出城市底蕴和特色。这种现象在那些历史文化底蕴较深的城市表现得最为突出。

(4) 城市道路缺少生态、低碳的绿色出行环境

私家车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各城市的通病, 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私家车市场的火热, 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是成倍增长。车辆在增加, 城市道路也在增加, 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 但是, 在很多城市出现了城市道路建设一味追求“平、直、宽”, 道路的扩建和新建导致很多原有的绿化植被被砍伐以及大填大挖造成地形变化, 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因此城市道路后期设计和改造过程中, 注意生态环境和满足市民低碳出行环境需求。

2 现代城市道路应体现的设计要素

(1) 体现城市安全性的道路设计。

越来越拥挤的城市, 越来越拥堵的交通, 带来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 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和节假日时期, 急躁的心情和拥堵交通造成了城市交通不断出现交通事故, 由此可见城市道路扩建在带动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道路安全性是道路其他设计因素的基础。

(2) 体现“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

和传统的道理设计理念不同的是,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城市道路的发展不是以交通和车辆为主, 而是要以满足市民需要作为侧重点, 将市民利益最大化, 实现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建设城市道路时要充分考虑残障人需求, 保证残障人出行方便。每隔一段人行道上合理放置公共座椅, 以供行人和残障人士休憩;出现障碍物的地方, 要在行进盲道上设置绕行盲道;在保证人行道平整度前提下, 无障碍坡面材质尽量采用防滑砖;在行人密集的商业区, 人行道进、出口应设置障碍墩, 以防止车辆驶入。设计城市道路时, 根据道路使用性质, 应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 包括电话亭、公厕等。近年来, 进行了为“城市道路综合环境整治工程”。整治目的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整治范围集中在机动车道以外人行道、绿化设施、街头空地及违章临建, 力求在细节设计上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3) 体现城市协调性的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对城市发展影响是深远久的, 因此城市道理设计中, 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观, 把城市道路和城市经济、环境、文化相结合, 体现城市协调性。城市道路的设计中, 除了满足相应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最大限度使城市道路路线空间走向与实际地形条件相符合, 还应满足道路路面下市政管线对周边用户需求。以前评价一条道路好坏, 用的是“直、通、平”的标准, 现在已经升级为“畅、洁、美”, 因为以前评价是以车辆和交通为主, 现在是以人为本, 考虑的不仅是道路力学和结构方面的因素, 更加重视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考量。

(4) 体现城市特色的道路设计。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是每个市民对自己城市的归属感的来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多元化, 其中包含城市形象个性化。城市道路是城市形象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路规划设计中, 要正确定位城市特色, 抓住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 把握城市方向感和认同感, 体现出城市空间文化价值,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道路作为城市大动脉, 既要如实反映出结构性、交通性和生活性特征, 还应该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彰显这座城市应具有的意义。

(5) 体现城市生态环保的道路设计。

城市交通是严重污染源, 包括汽车产生的尾气和噪声, 给城市居民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城市道路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保。道路设计时可以利用播种草坪、种植可吸收尾气的植被、路灯或灯杆上安装消音器, 充分利用大自然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在新科技新能源运用上, 根据实际情况做到节能环保。城市道路的绿化不是局限在道路的红线氛围内, 而是应该充分利用道路附近空地进行绿化, 形成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结语

在道路交通运输空前活跃的当今, 在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中要融入安全性、“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同时要主要城市道路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保持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 体现出生态环保的设计概念。

参考文献

[1]王博.浅析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原因[J].城市建设, 2011 (01) :228-230.

道路设计中环保要素的应用探讨 篇2

关键词:道路设计,环保要素,应用

道路是现代城镇发展的主要辅助建设项目之一, 也被誉为是“城市的血管”, 其承担着绝大多数的交通运输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放缓, 当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为了进一步刺激国内的经济各地区均加大了对道路的建设力度。但是道路建设本身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也从侧面制约了地区道路工程的建设。为了更加符合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战略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针, 应该将各类环保要素引入到道路项目的设计当中, 从而促进符合我国环境条件的生态道路的建设, 保障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1 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的重大难题之一, 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将产生的各类废水、废物以及废气等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而这类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也就产生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其中道路建设是我国环境影响当中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具体影响情况如下:

1.1 理化环境影响

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化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水温、大气以及声音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上, 任何道路施工当中当地的土壤均需要作为地基进行使用, 而为了有效地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就必须采用混凝土对其进行加固, 但混凝土当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对周围的土质结构造成影响, 根据现代研究显示道路施工当中产生的土壤污染范围可达50m。道路建设对水文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同样也是为了提高道路地基的稳定性, 需要将施工地点的水完全排出, 这也就会造成工程周围水文环境缺失。另外大规模的施工建设还会造成地下河流的改道。道路工程在路面施工中会大面积地使用沥青对路面进行平整, 而沥青在长时间受阳光照射后会对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造成的, 包括发动机运行声音、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音等, 并且还会产生噪声, 对周围生物体造成损伤[1]。

1.2 生物环境影响

道路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影响较为明显, 尤其是城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这类公路在建设时, 为了有效降低公路迁移或改建的几率, 因此将施工地点选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 (村镇边缘等) , 而这类地区大多数周围会分布各类的耕用农田, 在道路长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气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1.3 景观环境影响

从道路的实际功能角度来看, 其主要就是连接各地区的纽带, 其道路路线的设计主要是从其建设成本、道路功能以及实际环境而定, 目前国内道路建设时并未将景观的防护放在重要位置上, 因此就导致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例如某道路建设时, 其工程总长度约为10km, 在工程施工地点周围砍伐树木1600余棵, 工程总占地面积为20万m2, 其中施工地点周围旧式民房拆迁面积为1万m2, 果园和耕地占用超过10万m2, 由此可见道路建设工程对于景观环境的影响情况。

2 道路设计当中环保要素的应用

随着当前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在道路工程设计当中也开始注重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并采用了更加科学的路线规划方法。

2.1 因地制宜

在国内不同地区开展道路建设工程时, 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形进行道路设计。其中在设计城市内道路时应该注意车辆污染对于城市内植被、人口、土质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而在设计城际高速公路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道路对周围农田、水文以及大气环境的影响, 不应该以设计者的想法进行强制重建, 而是应该从当地的实际地理环境, 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改造, 例如图1所示。

图1为某地城际高速公路的一个休息站的设计示意图, 该城际高速公路施工地点与当地湖泊邻近, 为了有效控制道路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当地地形的特点, 将其中一个突出于道路的“半岛”进行改造, 从而将其设计为高速公路休息站, 并借助其地形建造了一个小山和凉亭, 同时还有公共厕所, 为高速公路沿途需要休息的人提供了方便, 并且也增加了该路段道路两旁的植被面积, 有效地过滤了尾气和噪声污染问题[2]。

2.2 计划制定

道路设计当中的环保计划实际上就是对道路建设开展的绿化配套工程, 也就是将各种绿色景观植物种植在道路两侧, 其中包括灌木、乔木、花草等多种绿色植物。在选择绿化植物时, 除了使其与道路景观要素相互呼应, 还要选择当地适生树种, 以便在反应当地地域特色的同时, 使环境的特征得到突出。而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下, 选择的植物也不相同。比如在商业区道路设计中, 就应该选择耐修剪和可以形成干练统一形状的植物, 以便突出商业区道路的简洁线条。在相应环保计划制定前应该先对该城市的汽车拥有量、道路吞吐量、城市人口数量、生态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 并根据实际需求对道路宽度和绿色景观植物的栽种密度进行设计, 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是某市城市道路设计当中绿色景观示意图, 该市内的汽车拥有量相对较低, 与北上广等大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干道的宽度设计为20m, 两侧栽有乔木植物, 合理利用了道路两侧的空间, 并且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吸收车辆的噪音, 而且还可以阻挡尾气的扩散, 给道路两旁的商户经营带来了便利条件, 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内景观美化程度。

2.3 路线选择

在道路设计当中路线的选择尤为重要, 在设计时应该分为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两个层次。其中初步设计就是对道路大致通过路线进行划分;而深化设计则是在现代环保理念下对道路路线进行更科学的选择。要保证主干道尽量避免居民区, 并且还要对交通枢纽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避免在交通高峰时期出现拥堵的情况。在路线当中还需要设计部分禁止鸣笛区域, 减少道路当中噪声污染程度。此外, 在规划设计道路的过程中, 还应该使用简洁的路线线型, 以便通过缩短道路长度减少工程量, 并且降低能源消耗。而通过优化道路线位, 则能够减少道路建设对景观区或植被的覆盖和占用。合理完成道路纵断设计, 也能够减少坡度浪费和油耗浪费。

2.4 功能性和经济性兼顾

在环保理念下的道路设计应该按照功能性和经济性兼顾的标准, 其中的功能性指的就是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 而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了交通行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在于环保因素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降低了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的成本。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核心指导方针, 增加道路两旁太阳能路灯的改建进程, 并优化选择耐尾气、耐噪声污染的植物种植密度, 另外还需要对道路绿化带密度进行优化设计, 在不影响交通量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绿化带面积, 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和控制成本[3]。

2.5 环保技术

在道路施工技术设计时需要引入环保技术, 例如温拌沥青混合材料技术, 这一技术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沥青的搅拌材料进行控制, 将其搅拌温度控制在10~60℃之间, 这种沥青能够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 并且还不会对其耐磨损性构成影响。而由于搅拌温度的下降, 沥青在得到压实的过程中只会产生少量的粉尘污染, 基本可以实现无烟尘作业。同时, 路面施工将能够节省20~30%的燃油, 并减少约2/3一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则会分别减少约46%和40%。此外, 沥青温度每提高10℃, 其老化速度将提高1倍。因此使用该技术能够降低路面老化速度, 从而使路面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3 结语

道路建设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就使得环保要素在道路设计当中应用的必要性更加突出, 应该注意道路设计当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进一步完善设计理念, 优化路线选择, 并引入更多的环保技术, 保证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莲.浅谈人行道环保透水砖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 2013 (03) :255~256.

[2]邱海东, 南巍, 李雪峰.低碳环保措施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 2013 (S1) :12~14.

道路要素 篇3

本文着眼于步行空间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景观要素的物理量、配置特性和步行者的行为特性的关系,力求寻找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有效方法。

1 研究范围

民族大道位于南宁市中心城区,目前是南宁市最重要的生活性与交通性结合的城市道路。民族大道沿线拥有丰富的道路景观要素,景观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南宁市民族大道沿线汇集了南宁市三大广场(金湖广场、南湖广场、民族广场),本文主要研究步行者活动聚集的路段,其中包括(自东向西):民族茶花园路口—民族园湖路口—民族古城路口—新民立交(见图1)。路段概况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2 南宁市道路步行空间景观要素和步行者行为动机的调查

2.1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调查

2.1.1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调查方法

将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按照分类与位置在地图上记录,并制作类别数量统计表。道路景观构成要素的调查项目包括道路交通设施要素、道路环境设施要素两大类,调查项目类别共计17种。

2.1.2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调查结果

调查路段按照1000m为单位由东至西划分成三个街区(见图1),每个街区的景观要素项目类别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Ⅰ、Ⅱ、Ⅲ街区的景观要素的数量总体呈现中、多、少的变化趋势。

根据上述比较的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不同的景观要素设置造成的影响:不同街区景观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别,会对整个街区景观连续性造成影响,也会影响道路景观质量提高。无论是与步行者关联密切的要素还是其他要素,其数量与种类都会对景观与步行者造成影响。

根据三个街区景观要素的数量变化特征,现针对改善道路景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景观要素设置不完备的区域应及时增加布置,以满足步行者在步行空间内的不同需求;增加照明设施,提高照明景观效果及步行安全性;设备要素应控制其配置的数量,并注意位置的设置,避免对步行者造成危险或障碍,保持道路景观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2.2 步行者行为意识调查

本研究使用行动观察法,选择各个项目要素分布较集中、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也就是在民族大道所选路段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

图2调查区域编号图

选调查区域共计9个(见图2)。调查选在天气晴好的日子(11月至12月期间),从早上11点到下午4点,每次隔30分钟在所选路段对步行者的行为活动状态(包括活动方式、人数、所处位置等)进行观察记录,统计出每一个路段的步行者行为活动特性。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行走、休息、站立是步行者在步行空间的主要活动。本次调查中,步行者多会选择靠近建筑物一侧的步行道行走,符合人的依靠心理,以求行走安全。假如建筑是步行者的行动目的地,步行者会选择离目的地近的空间通行,这符合人的就近心理;道路附属设施如果设置在靠近车行道一侧,也会影响步行者行走的倾向。休憩设施会更容易吸引步行者来使用,给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2.3 步行者行为特性分析

2.3.1 内在因素影响的行为特性

(1)最短路径选择型

在步行空间中,由于步行者会出入于不同的建筑,会使用公交车站、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步行者为了达到各种行为目的,都会选择最短路径。一般最短路径选择型的行为往往集中在靠近建筑物一侧的步行道。而像公用电话亭、坐椅等直接使用的设施,步行者的行为倾向会随着其设置的集中、分散或混杂而改变。

(2)舒适路径选择型

步行者在道路上通常会选择行走舒适的路径。本研究的调查时期是11月至12月较为寒冷的季节,步行者会更愿意走在有阳光照射的地带,但在炎热的夏季则相反。而为了避免与非机动车骑行者相互影响,步行者会选择靠近建筑物外墙面一侧的步行道。

2.3.2 外在因素影响的行为特性

(1)路径导向选择型

步行者会根据自己的行进方向选择与之并行的要素作为路径导向,沿着该要素行走。根据调查结果,步行者路径导向的要素包括建筑物的墙面、矮墙以及围栏等建筑领域要素,道路设施的线状配置,盲道或路面铺装的图案等。

(2)障碍回避型

道路的使用者会选择通行障碍较少的空间作为自己的行进方向。造成通行障碍的主要原因是:道路的断面方向(垂直方向)呈点状,或面状设置的道路设施以及停放在道路上的物体等情况存在。步行者会提前选择障碍较少的路径。

3 步行空间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分析

3.1 影响步行者行为特性的设施的配置特性

3.1.1 线状配置特性

(1)线状设置可形成无形的边界线

当步行者的行进方向上道路设施呈规则线状设置时(路灯、树木、绿化带、人行道隔离桩等),这些设施会形成步行空间的分界面。当步行者沿着这条边界线方向行走时,通常会选择靠近这个分界面行进。(见图3)

(2)线状设置变化能形成出入口效果

当连续线状布置的道路设施在设置间隔中发生变化,有无形出入口的效果时,步行者的行为会因为这个效果而可能发生改变(抄近道等)。(见图4)

3.1.2 点状配置特性

(1)点状配置延长线方向能形成边界空间

路灯、树木、隔离桩等种类、形状、大小不同的道路设施的配置,其相互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会形成一条延长线方向的导线,这同样也会对步行者的路径导向选择造成影响。(见图5)

(2)点状配置断面方向分散行为的效果

沿道路断面方向点状配置的道路设施(树木、隔离桩、路灯等),会横向分散步行者或者自行车骑行者的行动方向。(见图6)

3.2 道路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关联

性的思考

本研究通过对南宁市民族大道沿线步行空间

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步行者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分析了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步行者的行为动机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道路景观要素的线状和点状的配置对行为特性存在明显的影响。

也就是说,道路景观要素根据一定的方式组合排列,能形成连续的道路空间景观。各个要素组合构成道路景观的整体性,良好的道路景观会对步行者的行为特性产生影响。通过一系列实地调查的结果可知,步行空间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之间的关系紧密。步行者行为特性的研究作为道路景观形成的第一步,将在未来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参考。

4 结语

舒适宜人的道路,不是简单地将道路景观要素填充在整个空间,更重要的是根据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合理组织布置。本文关于道路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针对现状道路整治的新课题,即如何形成良好的道路步行空间与步行环境。本文选择对步行者行为特性进行研究,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同时将这一内在因素与景观要素这一外在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能为道路景观的设计提供前期重要分析,对于未来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盖湘涛.城市景观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道路要素 篇4

作为道路干线运输主要方式, 零担货物运输具有线路相对固定、运量集中、品种繁多、包装不一等特点。尤其随着家居、工业配件、家电、家纺、服装、陶瓷、食品、建材器材等行业纷纷开设B2C市场, 网购物品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 虽然我国对零担货运的货物受理的安全制度上早有规定, 但仍屡次出现因夹带违禁物品、瞒报运输危险物品等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 以上的几起事故正是零担物流行业安全管理不规范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一个缩影。

2014年10月, 我国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年) 》明确提出, 要着力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 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为了更好地帮助道路零担货物运输业向繁荣健康方向发展, 2015年4月初, 交通运输部在201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道路运输零担货物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基础上, 联合公安部发布《关于加强道路运输零担货物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为“《通知》”) , 就新形势下的零担物流行业发展状况提出新的要求。

近日, 本刊特别邀请交通运输部货运与物流管理处负责人 (以下简称“货运与物流管理处”) 就《通知》的相关内容进行文件解读, 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通知》内容, 传达《通知》精神。

《运输经理世界》:此次交通运输部与公安部联手出台《通知》, 里面多次出现“反恐”一词, 这应该是针对当前全球和国内反恐行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对道路货运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吧?

货运与物流管理处:反恐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道路零担货物运输是我国道路干线运输的主要形式, 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运输各类违禁物品、危险物品的重要渠道, 货物受理环节是零担货物运输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关口之一。把住受理环节这个关口, 可以从源头达到行业反恐源头管控的目的, 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运输经理世界》:此次发布的《通知》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货运与物流管理处:最大的亮点是公安部与交通运输部两部门联手, 首次针对公路零担货运行业, 从全链条、全要素的角度, 建立健全行业反恐源头管控体系, 保障我国零担物流业的安全运行。

《运输经理世界》:《通知》分别从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强化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防范水平以及注重宣传教育五方面展开, 与2011年的版本相比, 这些要求的提出更加具体明了, 有助于各地下一步落地实施。请介绍一下此次《通知》的关注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货运与物流管理处:《通知》从政策制度、部门监管、能力建设、企业操作、社会宣传等角度, 针对道路零担货物受理环节过程中的经营企业、工作人员、运输工具、货物检查、货运场站等各要素提出了全链条协同监管规范的要求。企业应按照零担运输服务规范在受理货物环节建立抽检抽查制度、收货实名和信息留存制度等, 各级公安机关与交通运输部门应做好指导与协作, 明确分工, 加强协作, 细化各项工作措施, 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运输经理世界》:《通知》中有许多零担货物安全方面的新理念, 比如“收货实名登记”、“信息留存”、“提升安全管理科技应用水平”、“信息化管理”等, 这是交通运输部对零担物流行业进行管理和指导的一种“与时俱进”吗?

货运与物流管理处:起草过程中, 公安部门与交通运输部门联合选取了典型货运企业及货物集散点进行了专题调研, 组织多家运输企业进行了座谈研讨, 并分别征求了相关省市公安部门与交通运输部门的意见, 充分了解了行业的实际发展现状, 考虑了行业发展条件和安全管理的需求, 顺应了当前互联网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提出了相关理念和管理方式, 也将是今后道路零担货物运输政府监管的重要方向。

《运输经理世界》:政府部门每次发布文件通知, 对相关行业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请谈一谈如何帮助国内零担物流行业内人士深刻理解此次《通知》的具体内容?对于《通知》的出台, 又将给道路零担货运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货运与物流管理处: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物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 规范管理经营, 加强安全管控, 规避不良风险都是物流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此前, 货运企业经常会遇到无法判断货物是否违禁、查出违禁货物如何处理等问题, 《通知》明确提出了制定零担货物运输违禁物品目录、加强重点场所警力配备等要求, 将有效解决此前企业遇到的类似问题。

《运输经理世界》:由于目前道路运输发展的变化, 原来交通部所使用的“零担运输”这个名词在交通运输行业已经不见了, 有关规定也似乎边缘化, 几近消失, 那么《通知》中提到的“零担货物”又是如何定位的?

货运与物流管理处:“零担运输”在《道路运输术语》 (GB/T 8226) 等国家标准中有明确定义, 其区别于整车运输, 有将多件多种货物组合拼装运输等特点, 由于零担货物运输托运人不同、货物多种、规格不一、包装多样, 目前仍是国内干线运输的主要服务方式, 但也容易成为物流安全管理的疏漏环节。

2015年4月初, 交通运输部在201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道路运输零担货物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基础上, 联合公安部发布《关于加强道路运输零担货物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为“《通知》”) , 就新形势下的零担物流行业发展状况提出新的要求。

链接

关于加强道路运输零担货物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节选)

一、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工作主动性

(一) 高度重视零担货物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工作。货物受理是道路零担货物运输业务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防范夹带或瞒报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毒品、淫秽物品、反动宣传品等违禁物品和危险物品, 确保道路货物运输安全的重要关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道路零担货物运输发展迅速, 但由于零担受理环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利用零担运输渠道夹带违禁物品、瞒报运输危险物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成为物流行业反恐源头管控的薄弱环节之一。各地公安机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反恐怖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 把道路零担货物受理环节作为物流行业反恐源头管控的重点领域, 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综合治理, 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二) 制定零担货物运输违禁物品目录。公安机关会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根据当前反恐、维稳及治安形势要求, 制定道路零担货物运输违禁物品目录, 向社会公布, 并督促道路货运企业对列入目录的物品在货物受理环节严格防控。

(三) 出台零担运输服务规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出台道路零担货物运输运营服务规范行业标准, 明确道路零担货物受理、分拣、装卸、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作业要求, 督促道路货运企业按照规范要求, 建立企业零担货物受理安全检查制度,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四) 建立货物受理验视抽检抽查制度。道路货运企业要按照零担货物受理安全检查制度要求对货物进行抽检抽查, 确保托运货物品名、数量等信息与运单填写信息一致, 防止托运人在普通货物中夹带违禁物品, 防止托运人瞒报危险物品。对于重点时段、运往重点区域和特殊场所的货物应进行开箱验视, 检查中发现违禁物品、可疑物品或瞒报危险物品的, 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相关管理部门。

(五) 建立交付环节收货实名和信息留存制度。道路货运企业受理零担货物时应依法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 认真核对并登记托运单位、托运人及托运货物的品名、数量等真实信息。规范管理签订长期运输合同的用户, 要求托运人将不夹带违禁物品、瞒报危险物品及自觉检查货物在合同中加以明确。加快实行货物交付环节的收货实名制, 运单所注明的收货人必须凭真实有效身份证件方可提货, 企业对于运单及收货人等信息应保留18个月以上, 以备查询。

(六) 完善信息登记制度。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制定道路货运企业零担货物运输服务信息登记标准。道路货运企业应加快实行业务流程全程计算机管理, 根据零担货物运输服务信息登记标准预留安全监管数据接口, 为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零担货物运输夹带违禁物品、瞒报危险物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保障。

(七)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责任制和奖惩制度。道路货运企业应切实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对于零担货物受理或运输环节发现违禁物品、瞒报危险物品的人员给予奖励, 对于疏于管理、违反受理操作规程的人员给予处罚。

三、强化部门协作, 形成监管合力

(八) 构建协作联动机制。各级公安机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 建立零担货物安全管理的联动机制, 明确任务目标, 强化信息共享, 细化工作措施, 协调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九) 加强重点场所警力配备。各地公安机关应结合当地实际, 对于经营零担货物运输业务规模较大的道路货运企业、物流园区、货运站 (场) 配备警务室, 指导、检查其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对于运输企业查获的违禁物品, 应积极协调有单位及时妥善处置。

(十) 强化执法监管。

四、加强能力建设, 提升防范水平

(十一) 提升安全管理科技应用水平。道路货运企业和货运站 (场) 经营企业应逐步探索建立人工检查与利用设备抽检相结合的验视检查模式, 根据业务需要, 配备相应的安全检查设施设备, 提高验视的效率和准确性;要在业务操作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并确保监控资料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

(十二) 强化信息化管理。道路货运企业应加大北斗卫星导航、GPS定位、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加快实现货物全程跟踪与实时查询, 确保货物来源可追溯、责任能倒查、违法受查究, 提高对运输违禁物品和瞒报危险物品的发现与查处能力。

(十三) 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道路货运企业应建立完善从业人员身份信息档案, 对录用人员进行背景审查, 必要时, 请公安机关提供相应帮助;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业务素质。

五、注重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氛围

(十四) 加强媒体宣传。

上一篇:公路和桥梁下一篇:资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