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2024-10-11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共11篇)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1

2016年,“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全面开局。主食产业化如何在“十二五”期间科研成果、产业经验、政策红利等基础积累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强抓机遇、深入创新,成长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4月23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中国主食产业化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管理部门领导、企业家等共聚一堂,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

此次论坛由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承办。国家粮食局以及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省科技、粮食和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出席了论坛。来自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论坛上做了演讲。此次论坛以其新颖的形式、精准的定位,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粮食及加工企业的企业家。参加当天上午论坛的代表近500人。

科技创新,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对于主食加工业而言,似乎是迎来了“春天”。馒头、鲜面条,这些一日三餐不起眼的主食品,似乎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忽然”关注,不仅社会关注度提升,而且政策环境优化、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曾被业内人士称为“主食产业化元年”。之所以有此称谓,是因为2012年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先后推出支持主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随后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粮食和主食大省迅速跟进,也先后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

传统的主食加工,要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更好地服务民众,亟需科技创新。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发展,不是政府主管部门“一时脑热”的决策,它不仅顺应了饮食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具备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行业牵头企业大量的投入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分会副会长、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屈凌波教授在演讲中,特别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以兴泰科技为例分析了主食产业化理论的提出,以及近年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在系统创新的实践成果。他同时也特别提出,未来主食产业化要健康持续发展,仍需要持续的、全方位的创新。河南省科技厅农村处王备战处长在开幕式的发言中也特别提到,产业联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新形式之一,希望“各单位齐心协力,解决全国主食产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瓶颈问题。”

主食产业,示范价值日益显现

相对于中观或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主食产业化”理论的首倡者、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刘晓真教授所关心和研究的课题则更为宏观。主食产业化,只是他用于佐证观点的一个“案例”。

201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探底的第一年,也是近期最艰难的一年。今年“两会”之后,正式公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特别指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新的增长极在哪里呢?

长期从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刘晓真教授,被媒体誉为“主食产业化之父”。在他题为《以主食产业化为示范,促进新型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的论坛主旨演讲中,首先从产业当量规模、是否可迅速形成科技应用支撑体系、保障民生和促进就业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界定和定位新型增长极的标准。根据系列的标准,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大健康产业”,应成为我国两个经济增长极的理论观点。之后,刘教授又先后分析了“农业资源开发”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性和产业前景。“两个增长极”的观点,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顺应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而对于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往往是“概念多,缺乏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缺乏清晰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手段”的积弊,刘教授特别结合主食产业化利用前沿学科技术和优化工业手段、实现全产业链系统创新的经验,说明了主食产业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前景广阔,产业资本沙里淘金

刘晓真教授在专题演讲中,反复提到几个数据,那就是主食产业。

我国是馒头、鲜湿面条等面制主食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小麦产量为0.9亿—1.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每年馒头、面条等传统面制主食消耗占小麦面粉总产量的75%,市场容量达6 000多亿元。面制主食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维系着亿万百姓的日常主食消费需求和食品安全保障。

但是作为传统产业,面制主食加工业仍然以手工作坊为主体,产品单一,流通半径有限、商品化程度低,安全性、营养性差。产业发展水平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亟待改善业内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不够,工艺、装备的先进性和成果总量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创新的协调和组织机构等现状。

我国主食产业拥有2万亿的产值空间,而主食产业化,只是农业资源开发的一个环节。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系统开发,在粮、果、草、林、蔬、药、畜、渔等领域可培育形成数百个类似的体系,即使100个如主食产业化的板块,也会形成200万亿元的规模,完全可以由产业亮点到产业集群到新型增长极。

而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更应突出其产业功能,弱化政府功能,从而平衡社会功能。只有产业功能做大了,才能真正实现大健康产业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

从主食产业化,到农业资源开发,再到大健康产业,农业资源和主食产业的功能,在不断地丰富。刘教授为我们勾勒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经济版图。而产业敏感的产业投资者,也早已看到了这一领域的“油水”。恒大、联想等企业已经进军农业,但更多的投资者更关注市场消费量更大的主食加工经营环节,尤其是具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论坛上,记者看到不少来自于投资公司、银行的高管。原九鼎投资业务总监,现云端创投和北京生意投联合创始人王立新先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专家。他介绍了对主食产业化的认识,尤其是对兴泰科技等企业的独特投资价值。他认为,投资者一定要看准趋势,洞察未来。企业未来的竞争,更主要的是资源整合的竞争。谁能持有资源,持有消费者或用户,谁就能在商业上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领军企业,行业地位和资源整合能力不容小视。这就是投资价值。

产业发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此次论坛,参会的政府官员多,也是一大特色。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的粮食局主管领导带领当地企业参加,他们要通过此次论坛搭桥,将更多的好技术、好项目引到当地。

在专家演讲时,刘晓真教授曾讲道,主食产业化项目与纺织、石化等传统的工业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小、效益稳定周期长、与农业地区资源结合紧密等特点,将成为农业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柱性产业。

兴泰科技等企业推进主食产业化的作法,也印证了刘教授的观点。自2012年以来,兴泰整合20余年来形成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在全国推进主食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据介绍,为了实现兴泰整体优势的快速复制,该公司采取了选择合作企业建立主食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模式,带动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在当地有强烈从事主食加工意向、经济和市场条件良好的企业均可作为合作企业,兴泰将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及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提供可生产优质馒头、鲜湿面条的生产装备;原料的筛选或推荐;厂房工艺设计方案及图纸;系统的人员培训;新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市场调研分析及销售指导等服务。

目前按照这种模式,2012年间兴泰已经在全国合作建立了近20家主食示范企业。通过引入科技化、标准化、机械化、商业化手段,使主食加工业改变了“基因”,彻底走出了散、小、乱的小作坊,大作坊模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主食产业集群。

基础研究,潜心十年磨一剑

在中国主食产业化的道路上,需要浓墨重彩一笔的当属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于1991年注册成立,目前是国内唯一从事面制主食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产业化示范及产业化推广的高科技企业。目前主要从事主食加工装备、预拌粉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面向面制主食加工企业提供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原料供给、工艺技术、生产装备、产品配方、市场指导、信息化系统等)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自有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已经涵盖了从原料面粉(预拌粉)——主食(馒头、鲜湿面条)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具备了实现传统主食产业化全方位提升的实力。

公司2001年在全国首倡“主食产业化”理论,提出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主食产业的战略思路,先后经历了基础研究、占据全国主食市场制高点、优化和完善系统优势、示范项目建设等四大战略发展阶段,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优势。

兴泰科技,“领跑”行业铸辉煌

坚实的基础研究,为兴泰科技“领跑”行业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公司采用了仿生模拟技术、低温蒸汽技术、光控光感技术等多项国际前沿学科技术,先后开发了馒头、鲜湿面条的智能化生产装备,先后申请各类专利7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0多项。公司研制的DFD-Ⅰ型和DFD-Ⅴ型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依据面粉面团特性、食品特性要求,可替代传统手工工艺的主食馒头生产线,突破了我国馒头商品化、工业化过程中的装备瓶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经过四年的努力,2008年1月由该公司牵头起草的《小麦粉馒头》正式公布实施,该标准是我国发酵面制食品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标准。鉴于公司在行业标准化的地位,2007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批准该公司筹建了“全国米面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馒头工作组”。

在《小麦粉馒头》国标的起草过程中,兴泰科技在全国10多个省市采集和测试了500多种馒头品样,对各地馒头的品质特征进行调查。2007年起通过上海、北京分公司的运营,对一线城市的主食消费状况全面了解。同时,公司自2012年起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主食产业化示范项目,以此对各地主食市场的基本构成、市场空间、发展水平、消费特征等有了全面了解。

由于多年来占据了全国主食领域科研和产业的领先地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准兴泰科技组建了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面制食品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通过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对国内主食市场的控制力。特别是2014年起,又受国家粮食局委托,承担了国家粮食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主食产业化专题”的起草任务,更为未来全国主食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和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兴泰科技的呼吁下,国家粮食局、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河南、山东等各省对主食产业化日益重视,将其做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出台政策专项支持。并且自2012年起,国家粮食局发函委托公司到20多个省(市)进行主食产业化讲座。在讲座中,不仅为粮食主管部门带来了更多的经验,同时也为当地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更多的建议。这些讲座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当地粮食部门对主食产业的认识,同时提升了兴泰科技在各地的影响力,直接推动了我国主食产业化的进程。

综合而言,通过近20年的基础研究和10年主食产业体系探索和优化,兴泰科技先后投入达9 000多万元,为推进主食产业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独有优势,具备了对全国6 000亿元面制主食市场的绝对把控能力和有效整合能力。在各种优势支撑下,被公认为我国主食产业化的“首倡者、实践者、引领者、推动者”!

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介: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2015年由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牵头,首批发起单位达19家,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中粮集团、益海粮油、安琪酵母等我国面制主食产业链相关联的优势企业和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覆盖了产业链条产学研用的各个环节。

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汇集了全国顶尖的科研精英和领先的应用力量。中国工程院孙宝国院士出任专家技术委员会。企业成员均是全国或各省知名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发展的典型性。其中牵头发起单位——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面制主食产业全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者和服务商,在全国首倡“主食产业化”理论,致力于面制主食全产业链科研开发、产业化示范及产业化推广20年。组建了“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起草了《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通过在产业理论、基础科研、标准体系、设备研制、市场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攻克了多项制约面制主食产业升级的共性关键技术,建立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占据了全国主食产业化的制高点。

全国面制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一年的发展中,已经初步探索和形成了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驱动,以主食产业化项目建设为载体的成果转化模式。科研成果和商业模式,在河南、山东、安徽、新疆、内蒙、山西、河北等省落地生根、推广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2

后白镇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以集约发展作为重要取向,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外向拓展、做强做精”的发展原则,切实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民营经济活力与实力的双赢,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后白企业家精神。

一、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民营企业壮大的内在要求

民营经济要壮大发展就必须顺应形势发展,主动参与转型升级。民营经济本来就是顺应市场经济,顺应消费而兴起的。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变就是转向市场拉动经济发展,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这对民营企业是难得的好事。民营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借机而为,借势发力。民营企业率先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科学调整,就会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和经济利益。

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转型升级对民营经济来说是重要机遇和要求。一是民营企业产权明确,有长远打算,而转型升级必须有战略眼光和长期打算。二是民营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转型升级就是对变化了的市场和环境的反映。三是民营企业家会自觉遵循一系列市场规则,比如投入和产出相比较的规则、经济核算的规则、规避风险的规则等,这有助于民营企业平稳实现发展壮大。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宏观上民营企业融资难,管理服务部门职能有待加强。除招工难、生产成本上升等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外,地方担保体系建设与发动地区相对滞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相对突出。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上市融资、引进风险投资等门槛比较高,而且地方风险投资机构甚少。同时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效能有待加强,对外的协调工作缺乏独立性,明显影响到其作为民营企业管理服务部门职 1

能的发挥。

二是微观上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够高,竞争力不够强。这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民营企业数量多,但上规模的企业少。二是加工制造型企业多,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少。三是民营企业代加工品牌多,拥有自主品牌少。四是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五是传统管理式的企业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少。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问题日益显现,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后白镇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军,发展后劲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后白镇一直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一)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后白镇2010年后白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年均递增30%,是“十五”末的2.5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累计完成36.0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 倍。这些数据中间,民营经济贡献了主要力量。后白镇2010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大项目22个,五年累计86个。后白镇拥有私营企业620家,个体工商户2300户,民营经济总量比“十五”末增加1.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8家,比“十五”末净增28家。

(二)民营工业发展形势向好。累计投入3000万元建设后白和张庙两大工业园区。建成园区道路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6公里,架设高压杆线2公里,平整土方640万方,将后白园区框架扩展至3平方公里。在张庙园区实施绿化、亮化和下水道工程,完成土地平整面积200亩。高标准建设民营创业园。目前民营规模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10家,超5000万元的近20家,形成以输变电、轻工机械、针织服装、工艺玩具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

(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截止2010年末,后白镇各企业共自筹资

金2.9亿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达18亿元。10家企业获句容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7家企业获科技三项经费项目,江苏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完成专利申请170件,发明专利16件,授权专利127件。后白镇现拥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三、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探讨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挑战中善于寻找机遇,就会赢得发展的先机。这一过程必须注重科技引导,创新驱动,创新是民营经济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一)推动民营企业做强做精,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以强化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成为行业排头兵。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新”方向发展,提高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能力,提高在细分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民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其品牌内涵和价值,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群体。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用地、生态环保的要求,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向集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及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加快建立—批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信息发布、成果转让、质量检测、人才引进、联合攻关等服务。

(二)加强载体建设,实现规模扩张。结合104国道改道工程,做好后白、张庙两大工业园区范围内土地规划调整工作。实施后白园区“南拓东延”工程,拟投入8000万元,新扩面积2平方公里,新建园区大道

3.5公里,铺设市政管网5公里,完善绿化、亮化、通讯、两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尽快使园区在开发上实现“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在布局上实现“集聚、集群、集约”三提高,在功能上实现“商务、政务、服务”三配套。加强创业平台建设,新增标准化厂房5万平米,迅速把创业园打造

成民营经济先导区,确保五年内新开工工业企业建筑面积50万平米。

(三)坚持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升级。创新能力转强,内生动力提升。以输变电、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环保产业四个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持续推进技改扩能,引导企业由家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末,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完成技改投入1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企业50家,培植千万元销售企业100家,亿元销售企业2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输变电产业销售超20亿元,服装产业8亿元,机械制造产业6亿元,环保新能源产业5亿元。

(四)突出招商选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工作。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利用一切条件使资产最大增值。主动对接南京,重点开拓常州、武进,突出苏锡常地区和上海的区域招商。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点,下功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项目。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扶持方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制定标准、创建品牌,以及面向民营企业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在支持范围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支持力度,完善再担保机制,逐步扩大民营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建立和完善对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激励与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标准。

(六)提升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类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涉企收费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加强

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细化量化执法幅度,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民营企业依法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依法保护企业主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各项合法权益,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投诉等,政府必须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

(七)弘扬后白企业家精神,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广泛宣传后白民营企业家积极向上、踏实苦干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形象,树立一批白手起家、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创业领袖”,引导全民见贤思齐,鼓励全民自主创业,达到万众一心共谋发展的积极社会效应。制定激励引导机制,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整合信用社、农行、信贷所等金融渠道,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投资创业,并鼓励担保机构对创业者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免收创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费用。

后白镇在以后的发展中将努力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通过树立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3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情况

2007年7月,以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顾为东院长为首的团队,申报我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能源领域“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编号:2007CB210300),这是我国 “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风电项目。

项目主要研究风电不并网、经过改造,使之应用于能够适应风电波动的高耗能产业。这是首席科学家顾为东1980年开始研究,并建立模型,1984年连续发表论文,历经30多年不懈研究完善,上升为国家“973”计划重点研究项目。

项目组经过7年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基础理论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风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油田抽油、电解铝等生产过程运行规律,把握了内部机理以及新能源与高耗能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了示范工程。如在江苏大丰建成非并网风电日产百吨和万吨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在辽河油田、大庆油田建成非并网风电抽油示范项目;风电电解铝方面,通过实验室小试和中试,模拟新疆达坂城风电炼出第一块铝锭,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年产1000吨铝的风电电解铝示范工程,为年产40—60万吨/年风电铝一体化项目奠定基础;风电制氢方面,在江苏沿海成功以风电直接制氢,进行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汽车运行。

二、项目的战略意义

项目构建的非并网风电-高耗能产业集成系统,将风电与海水淡化、电解铝、制氢、煤制天然气等相结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技术首创。如非并网风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既能解决风电上网、脱网、弃风等难题,又能将绿色能源直接应用于电解铝、制氢、煤制天然气等高耗能产业,可以减少网电所用燃煤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社会和环境效益,特别适用于孤岛等缺水、缺电地区,可有效解决海岛、沙漠等偏远地区的能源和淡水供应问题,可以说在全球能源及淡水资源双紧缺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随着非并网风电技术不断升华,项目组认为,风电能够适应高耗能产业波动,就能适应电网波动。提出对电网调峰的新思路,即建立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将大规模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转变功能,为我国大电网配套。

以燃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被国外称为智能发电系统。而我国受天然气缺乏、水源和选址困难制约,难以大规模发展燃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调峰。项目组将大规模高耗能产业功能转变,使之具有为我国大电网调峰功能,电网刚性转为柔性,利用率由30%提高到5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协调的更好,这个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煤电厂发电量可以增加30%以上,高耗能产业经济效益增加2—4倍,不仅将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载能产业,还将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做到高效、低成本全部上网。项目通过产业化可以为国家形成2—4个万亿(元)级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项目的核心技术

大丰市日产万吨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的核心技术为自主研发并应用了世界首台套大规模风电直接提供负载的非并网风电运行控制系统,即在没有任何网电支撑的情况下,由1台2.5兆瓦的永磁直驱风电发电机组向海水淡化装置提供稳定的电能。海水淡化装置由3套系统并联组成,可根据风电机组的供电情况逐套切入或切除。

四、未来展望

项目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按照公司化规范运作。请感兴趣的相关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公司负责项目的规范化运营。二是在后续项目建设中,将重点进行技术提升,设备完全国产化、集约化,形成集成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4

佛山以3797平方公里的面积, 既不沿江靠海, 也不是特区, 近年来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均居全国城市前列, 尤其是工业崛起了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家电、陶瓷、铝型材、家具等一大批产业集群, 形成产业链是佛山成功的关键。为巩固产业集群优势, 壮大实体经济规模, 优化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 2012年, 佛山市实施产业链招商三年行动计划, 以构建强大而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目标, 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 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 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 从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引领入手进行“强链”。“补链”的重点方向为平板显示、汽车制造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建链”的重点方向为新一代信息技术 (包含云计算、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等) 、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强链的主攻对象是佛山的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截至目前, 全市引进世界500强项目8个, 累计共有5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105个项目, 投资总额超过79亿美元, 合同外资32.36亿美元;引进超5000万元内资项目126个 (组) , 总投资约为1043.54亿元, 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 (组) 。包括一汽大众、国药集团、台湾奇美、台湾旺旺集团华南生产基地、亨氏集团、安德里茨设备制造中心、广东浦项汽车板有限公司等一批体量大、技术含量高项目的引进, 使佛山的产业链配套优势日益凸显。

重视创新强科技增竞争力

产业要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支撑。佛山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2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 计划5年内各级财政投入超过100亿资金, 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于科技创新。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 其中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就达700余项, 带动产值超500亿元。佛山全市33个镇 (街) 共获得省级专业镇名称38个, 每个专业镇都设立了技术创新中心, 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全面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目前, 佛山启动“两化融合”重点企业试点示范项目160项, 吸引4000家企业参与“数字企业”项目建设。佛山是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筑巢引凤优载体迎四海客

为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佛山产业链招商工程, 佛山全力打造产业高端载体。其中三大重点载体为:中德工业服务区被列入省六大重点发展平台之一, 并上升到中德两国国家级合作层面;佛山国家高新区实施“一区五园”新体制, 争取用3-5年的时间进入全国高新区前20名、乃至前10名的位置;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是广东省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 目前确立走“亚太金融后援基地+广东产业金融中心”的思路。另外, 佛山还有中国南方智谷 (国家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产业化基地) 、广东工业设计城 (入选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服务贸易自由化重点项目) 、中国南方生物医药城 (被认定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和广东省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 、智慧新城、高明新材料产业基地、南海环保产业基地、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海尔 (三水) 产业园物流中心等优质产业平台。

外资全球再配置 助推产业升级 篇5

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正在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卖房、卖地,裁员、撤资,一大批知名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中国市场。而在201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规模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外资流入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外资增长明显。

未来,中国能否借助全球资本的迁徙和再配置,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人们拭目以待。

产业迁徙带来机会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执行会长洪仕斌称,中国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革,这是致使外资品牌撤离大潮来袭的一个原因。“从产业迁徙路径来看,从欧洲、日本、中国到东南亚,平衡成本成为产业大转移的根本因素。随着中国原有的土地、人力、经济等低成本优势逐渐淡化,外资需要寻找新的适合产业生长的土壤。”

大量外资企业将工厂搬离,是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洪仕斌认为,近两年,中国强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在试图剔除“廉价代工厂”的代名词,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和制造能力,或将给传统制造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中国不再需要单独依靠低廉制造,更需要高价值、高能力、高附加值的外资企业进来。

在对外开放初期,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不断增长的庞大市场,对跨国公司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他们选择将生产制造环节设在中国。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经济增速放缓,跨国公司开始重新考虑对中国劳动力和市场要素的吸纳和整合情况,许多制造企业向东南亚等市场潜力更大和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洪仕斌认为,2015年是制造企业最困难的一年,但是每一次产业升级都是一次机会,也是机遇最大的一年。

整体环境优势明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国内政治稳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各领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全球资本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投资促进机构(WIPA)选出的2014-2016年最具前景的东道国经济体,中国位居首位。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是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中国已经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首位。

“一些外资企业把工厂转移到了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远远不及中国,这就意味着这些工厂的产品一定要出口。而出口,将会带来物流海关等其他费用,把这部分费用算进去,未必会降低成本。如果在中国布局,产品可以随时卖给中国市场,很方便。另外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很成熟的产业链,元器件的成本会更低。”产业观察员刘步尘说。

刘步尘还发现,个别日本家电企业计划撤离生产线并非普遍现象。相反,有些日本企业还计划新迁生产线到中国来。松下虽然将部分日系家电工厂撤离中国,但究其原因,直接来自于日本家电在中国市场的不景气。近年来,整个中国家电产业的制造成本正在不断攀升,与周边的相关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缺乏竞争力。但是,该集团最近向媒体证实,已经决定将松下福岛的Lumix数码相机的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厦门,转移工作将在今年5月份完成。

“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对其全球业务重新调整和布局,这属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沈丹阳表示,中国政府一方面要为外商投资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协助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好、发展好。另一方面,商务部将密切关注外商投资企业的终止、迁移情况,指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妥善处理好企业重组、业务调整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督促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依法经营,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外资流向高端产业

联合国贸发会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规模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外资流入量最多的国家。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66家,同比增长31.8%;合同外资金额3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9.4%。

外资制造业撤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入到了中国服务业。2014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比升至约56%,而传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也十分活跃。今年1月,制造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39.5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为28.4%,同比增长13.9%。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设立企业数同比增长34.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9.5%和48.8%。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6

“互联网+”时代, 我国服务外包行业日趋多元化。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软件与信息服务国际企业对接会上, 北京市商务委主任闫立刚表示,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的发展, 本市服务外包产业已经进入了3.0时代, 新的外包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在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在”互联网+“的时代, 北京作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外包产业正在从规模快速扩张向质量并举转型。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7

一、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㈠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 形成了藏羊、蒙古羊、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7个适宜不同生态条件、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 其中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已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 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问世;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 先后引进了小尾寒羊、湖羊等多胎品种和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等专门化肉羊品种。以地方品种、多胎品种为母本, 以专门化肉羊品种为父本, 探索出了适应不同地区推广的30多个杂交组合。目前全省绵羊中小尾寒羊存栏约250万只、藏羊存栏350万只、滩羊存栏150万只、细毛羊存栏180万只、专门化肉羊品种1万只, 其余均为专门化肉羊品种与当地羊二元或三元杂交后代。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为全省羊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种源基础和广阔空间。

㈡饲草料供给充足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 天然草原面积0.18亿hm2, 草原类型多样, 牧草种类丰富;全省人工种草面积151.27万hm2, 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紫花苜蓿62.13万hm2, 占全国种植面积的近1/3, 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农区秸秆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全省各类农作物秸秆3 500万t, 其中玉米秸秆2 500万t, 充裕的饲草料为牛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㈢政策导向明确2003年, 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2008年, 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 从资金筹措、建设内容、扶持方式、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 每年多渠道筹措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 2011年又将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草食畜牧业发展。近4年来, 全省整合并投入畜牧业专项资金9.8268亿元, 其中省级资金5.9618亿元、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65亿元。2013年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增加到4.59亿元, 其中省级整合资金2.39亿元, 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与此同时, 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 国家也加大了羊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2009年启动实施了绵羊良种补贴项目, 2013年又将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羊产业迎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㈣区位优势明显甘肃省位于西北中心, 地处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 既有发展牧区畜牧业的传统, 又有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优势, 随着封山禁牧和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 牧区肉羊生产增长空间变窄, 甘肃省肩负着保障周边牧区羊肉供给的重大任务;甘肃省是羊肉消费主产区,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知识普及, 羊肉消费快速增长, 为羊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甘肃省地处三大高原结合部, 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和干旱及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与绵山羊喜燥厌湿、怕热耐冷的生活习性十分吻合, 成为肉羊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

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㈠养殖规模持续扩张近4年来,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的顺利实施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稳步推进,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养羊积极性, 在全国羊存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 甘肃省羊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全省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17.3%、11.2%和11.3%。12个县区羊饲养量突破100万只, 16个县区存栏超过50万只, 民勤等12县区分别列入全国肉羊优势区域, 初步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中部 (白银、兰州、定西) 、南部 (临夏) 为主要产区的3个肉羊产业带, 年出栏肉羊880多万只, 占全省90%以上;以肃南、天祝等沿祁连山北麓县区为重点的细毛羊生产基地;以酒泉、庆阳为重点的绒山羊生产基地。

㈡生产方式有效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区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养羊方式有效转变, 农区规模养羊应运而生。甘肃省农区规模养羊大致分为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属于探索起步阶段, 其特征是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实现规模扩张;第二阶段是21世纪前5年, 重点解决“人畜同院”现象, 规模养殖户要求和标准均低;第三阶段是“十一五”时期, 其特征是彻底解决人畜分离, 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 实现质的提升, 同时兼顾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 并提高了规模养殖户标准, 加速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第四阶段是近5年的转型升级, 其特征是突出标准化发展, 重点解决规模化与标准化的关系问题, 通过标准化提升规模化, 实现质的飞跃, 从而拉开了现代畜牧业发展序幕。通过近20年循序渐进的发展, 全省规模养殖场 (小区) 发展到6 642个, 其中养羊小区 (场) 1 690个, 存栏羊650万只, 农区规模养羊比重达到38%。

㈢农区养羊后来居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 草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 且承袭着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的传统, 农区畜牧业处于依附于种植业的从属地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草面积扩大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农区养羊业快速发展, 已成为全省肉羊产业的主产区。目前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羊饲养量占全省总量81.9%、出栏占83.9%、羊肉产量占82.9%, 全省畜牧业已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向充分利用农区饲草料资源发展的新路子。

㈣肉羊产业异军突起长期以来, 甘肃省羊产业发展一直沿袭着“毛主肉从”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 先后引入繁殖率高的小尾寒羊品种, 2000年以来随着羊肉消费市场拉动, 陆续引入了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等专门化肉羊品种, 以这些品种为父本、小尾寒羊和地方良种为母本, 开展杂交改良, 羊产业发展进入了以肉为主的新阶段, 羊肉生产开始进入“卖方市场”。目前全省年向省外调出羊肉近5万t, 优质羊肉生产供给基地的作用逐步凸显。

三、产业发展措施具体

㈠突出产业大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实现将草食畜牧业培育成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总体目标,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按照突出优势、抓主抓重、扶优扶强、整体推进的原则和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要求, 全省先后确定30个肉羊产业大县 (其中13个民族地区养羊大县) , 通过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养殖、饲料开发利用、贷款贴息、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肉羊产业大县羊存栏、出栏分别占全省82%和80%, 已成为草食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增长活力的区域。

㈡突出标准化规模养殖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资源情况、经济条件, 始终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现代化养殖企业 (场) 三个层次上分类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先后制定印发了养殖小区养殖场管理规范, 明确了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养殖场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2005年以来, 连续8年召开全省规模养殖现场会议, 为生产方式转变营造了宽松氛围;2008年以来, 全省每年新建规模养殖小区 (场) 1 000个, 并作为为民谋办的10件实事之一, 年初以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将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各地。在发展规模养殖的基础上, 2010年组织开展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 按照“五化”标准 (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要求, 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61个, 其中养羊示范场36个, 分别由农业部和省厅予以授牌。这项活动的开展, 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㈢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菜篮子”补贴、绵羊良种补贴等扶持项目, 全省各类种畜禽场达到377个, 其中种羊场74个, 年存栏各类种羊6万只、提供种羊近10万只;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继续加大了种羊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力度, 对绵羊人工授精站建设及器械购置分年度安排了补助资金, 全省绵羊人工授精站达到575个, 每年改良绵羊450万只, 其中人工授精改良近100万只。通过良种繁育体系的配套建设, 增强了供种能力, 提高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全省羊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 出栏率达到57%, 出栏羊个体产肉量15.7 kg,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 kg。

㈣突出饲草料开发利用为了有效解决农区养羊业发展饲草料问题, 实现草畜平衡, 草食畜牧业发展启动以来, 始终将玉米秸秆饲料开发利用作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加大了工作力度, 分区域抓了10个机械化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试点建设, 分别探索出了窖贮、袋贮、揉丝打捆、青贮合作社、青贮银行等多种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省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4% (牛羊产业大县超过60%) , 比2008年提高24个百分点。秸秆利用率的提高, 不仅促进了羊产业持续发展, 而且增加了种植户收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牧互补和循环经济发展。

㈤突出实用技术配套推广以规模养殖为载体, 重点加强了3项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一是绵羊改良技术。为充分利用国内外引进的良种肉用公羊, 2008年以来, 在省级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扶持下, 组织全省肉羊产业大县普遍开展了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工作, 有效提高了优秀种公羊利用率, 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 随着人工授精覆盖范围的扩大, 筛选出了适宜不同地区推广的杂交组合;二是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包括羔羊早期断奶, 绵羊驱虫、药浴、机械剪毛, 饲草料加工调制, 配合饲料, 阶段饲养, 强化育肥, 分群管理等;三是异地育肥、适时出栏技术。为加快肉羊出栏, 提高养殖效益, 分别总结推广了牧区、山区、散户繁殖, 农区、川塬区、大户异地育肥以及肉羊适时出栏技术。

四、产业发展方向及今后工作重点

无论从产业基础、资源现状、区位特点、生态条件、市场前景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 养羊业都将是甘肃省长期的优势产业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羊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取得了瞩目成效, 但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落后与资金投入不足的双重压力、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双重挤兑、资源浪费与利用不足的双重矛盾、加工企业较多与品牌数量较少的双重困扰、疫情危害与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今后羊产业发展要以“现代农业365发展行动规划”为指导,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方向, 以产业大县建设为抓手, 以提升现代化水平为目标, 突出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㈠坚持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按照绵羊、山羊齐抓, 以绵羊为主;肉羊、细毛羊共同发展, 以肉羊为主;杂交改良和纯种繁殖结合, 以杂交改良为主;农区、牧区并重, 以农区为主的总体发展思路, 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充分发挥人工种草面积大、农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着力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牧区, 按照稳量、提质、增效、创品牌的要求, 依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健全禁牧管护机制, 完善草畜平衡核查机制, 加强草原保护, 优化畜群结构, 以建立草原畜牧业示范平台为契机, 促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㈡坚持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借鉴多年来探索的规模养殖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 继续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3个层次上全面推进养羊业生产方式转变。养殖基数大、经济基础好、土地资源宽广的河西走廊和中部地区, 要通过招商引资、广泛融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加大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力度, 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暂不具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的地区, 要结合当地实际, 全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 尤其要注重基础母羊户的发展, 通过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 实现总量持续扩张, 效益逐步提升。

㈢坚持把畜牧科技创新推广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以设施技术为基础, 良种技术为核心, 饲草料技术为重点, 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规模养殖小区 (场) , 重点加强“五良” (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 配套技术推广, 并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入驻制度, 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适度规模养殖户, 要从增强科技意识入手, 积极推广杂交改良、规范饲养、饲草料加工调制、青贮氨化、定期消毒和程序免疫等项技术, 积极引导养殖户尽快实现由传统经验养殖向科学养殖方向发展。

㈣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继续加大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加工程度深、资源利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羊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并通过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 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产业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分析预测, 促进产销衔接。

㈤坚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 以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畜产品为抓手, 加大优质肉羊基地建设步伐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加强以饲料为主的投入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和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例行监测,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消费。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业升级,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一、潍坊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1. 潍坊市经济的前景。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立足于服务社会, 其培养模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2011年1月4日, 国务院以国函 (2011) 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 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政府表示, 《规划》的批复实施, 是中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潍坊市的滨海开发区便从属于这一发展规划中, 这是潍坊市经济能够迅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能否有效利用好这个机会不仅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 更取决于是否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

2. 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 潍坊市的人均收入处于3 800美元左右, 已经突破3000美元大关, 进入初步现代化阶段。国际经验表明, 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之后, 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会加快, 居民的消费类型、消费行业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处于这个阶段的经济体将逐渐迈入高消费社会阶段。而消费的提高必然意味着对于奢侈品、高档服务、固定资产等方面需求的大幅提高。这便决定了潍坊市必然将要面临的经济结构的转型:三次产业结构重新分配, 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多, 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 到2009年, 第三产业对潍坊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30.2%, 对经济的拉动也达到了3.7%。而第三产业中, 一线的操作和服务工作占了绝大多数;不仅如此, 即便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过职业培训后进入了这一领域。因此, 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和重要手段。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

1.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全面结合实际工作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养, 注重工学结合, 使得学生们在校学习时便具备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另外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校企联合办学的的扩大和推广,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在一线岗位工作的熟练程度, 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 一旦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 可以立即适应本行业的岗位要求, 缩短或免除了毕业生就业后从理论到实际的适应过程。

从这个方面来说, 职业教育对企业能够产生直接效益, 对地方GDP的直接贡献很大。因为, 无论哪种行业, 只要涉及到技能的运用就涉及到技术与效率问题,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工作中的经验与技术进行积累、总结并提炼, 再进行传授, 从而增加产出、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 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的办学机制, 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这样既能满足地方、行业、企业迅速发展的要求, 又对毕业生就业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在面对我市即将来临的经济的转变, 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将会为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输送大量的技术人员, 有力的减少了技术磨合期, 提高发展效率。

2.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相匹配。

由于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过程的技术性教育, 因此, 其发展程度与地方经济和地理位置的发展程度的相关性较大。一般来说, 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 其职业教育的发展越具有优越性, 且两者互相促进。其特点体现为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教育与就业相匹配, 职业教育就是要全面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出现了新的发展点便可以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入到课堂授课中。当前, 各职业院校所开课程与我市的经济增长点配合密切:如对韩贸易、旅游、物流、机电、海洋化工、农林等, 既保留了传统的优势课程, 又围绕着潍坊新兴产业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改进。这样, 便使得专业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做到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 这就是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得以发展的模式。 (2) 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潍坊市的著名企业诸如潍柴动力、山东海化、孚日家纺、新郎集团……都是集研发、生产、进出口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大企业吸引着大量的人员涌入, 也改变了本地人才的需求结构。与大型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 既有利于从企业获得技术支持, 又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此外, 优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潍坊市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和对韩贸易的全面发展。因此, 针对这一现象和趋势, 发展该领域的职业教育, 既为职业教育创造出新的发展点, 又帮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 职业教育与就业相辅相成。潍坊毗邻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 使潍坊市的进出口发展有着地利优势。潍坊身处山东的交通枢纽地带, 是沿海和内地的过度地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港口、机场纷纷落成, 实现了海、陆、空三位一体化的物流运输能力, 不断推进打造山东物流集散中心的目标。黄三角成为第三次战略转移的重点发展区域, 而潍坊滨海开发区又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潍坊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将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而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一线人才的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说, 潍坊市职业教育担负着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

三、职业教育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职业教育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则更倾向于教授如何操作, 如何行动以及如何交流。因此, 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针对企业定向需求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 由于对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从入学到顶岗实习的教学全过程都以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依据制定培养计划。因此在就业环节上, 相当于历时两年的有针对性的面向企业提前进行岗前培训, 这样, 便使得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一旦就业, 无需培训便可直接上岗, 并对公司产生直接效益。工作岗位与知识教授实现全面对接, 形成双赢局面: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又为企业节约了培养员工的时间和费用。

同时,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体现出了更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产学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 使得职业院校的教育以专业技能为主, 辅以相关的理论知识。各专业的教程都涵盖了本行业主要的考证内容, 并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为教学目标, 全面跟踪国家标准, 将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毕业能力评测项目之一。这样, 对于持证上岗的岗位来说便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 毕业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自主创业的能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 不断的了解到行业的新变化、新发展, 令知识的更新与行业的发展同步进行。这样, 在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的同时, 有利于学生们准确把握行业动态。因此,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部分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过程。这样一来, 既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又拉动了地方的就业。

四、加强职业教育对地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

潍坊市的发展进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期;另外, 外资企业的涌入, 使得潍坊市的行业发展趋于成熟。这标志着经济即将迅速发展, 将对三次产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1.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

表现为:上手快, 技能高, 应变能力强, 实践力突出。近年来, 各类技能大赛纷纷开展。参赛的学生们不仅具备了专业技能, 还具备了临场应变能力。据统计, 参赛学生参加工作后的上手时间基本为一周左右, 经过大赛的实践使学生们所拥有的工作能力大受企业欢迎。因为就业后可以直接适应岗位工作, 这无形中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实习期的缩短, 员工配置的减少,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其意义尤为巨大。

2. 职业教育更有利于推进细分市场下企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的激烈意味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 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上都将继续展开残酷的竞争, 并导致下一步的市场细分。市场的多次细分, 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 更是文化和服务上的竞争。面对这一局面, 职业教育可以因势而动, 迅速的调整教学内容, 甚至于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探讨本行业下一步的市场发展方向。带有这样思路的毕业生一旦进入企业, 便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发展点, 使企业在市场细分下得以迅速发展。

3.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大推进了三次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现今社会发展的模式是技术创新带动下的关联产业全面升级和发展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因此, 经济的核心增长点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有效利用以及带动的直接和间接上下游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中, 新技术的应用及关联产业的发展都是第三产业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正是将第三产业在实际工作中的运作过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得以运用和深化。

综上所述, 在潍坊市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 意味着企业对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加细致。在充分研究潍坊市产业升级和发展的基础上, 做好职业教育的同步、同向发展, 对潍坊市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群英.广东高职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1-6.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9

协会由秘书处、企业策划部、信息中心、设计中心、国际业务部、人才培训中心等部门组成;下设山东省五金衡器行业专家委员会、山东省五金衡器行业企业管理专家委员会、山东省厨具行业委员会、山东省体育健身器材行业委员会、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流通专业委员会、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安防器材专业委员会。

协会的公共信息平台是山东五金衡器网 (www.sdwj.com.cn) , 内部刊物为《山东五金衡器机械》。

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被省经信委、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工商领域优秀协会”、“山东省先进社会组织”。

一、行业现状

山东五金衡器行业包括五金制品、衡器制造、体育健身器材三大部分, 涉及产品门类广、企业多, 是一个既新兴又传统, 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也是一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朝阳产业。在以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指导下, 行业取得长足发展。行业企业95%以上为民营企业, 全省已有10个五金特色产业基地, 均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400多家, 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000-1200亿元, 产品出口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总量大约占行业总量30%左右。各产业均出现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在技术、设计、品牌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涌现出”三环”、“迈克”、“迈泊”、“泰山”、“国强”、“新圣”、“樱花”、“神力”、“金钟”、“汇祥”、“银鹰”、“汇泉”、“金创”、“皇冠”、“鲁宝”、“英派斯”、“英克莱”等一大批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的名牌产品。行业正在努力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经济方式转变, 逐步扩大已占领的国内外重要市场份额, 使山东从五金衡器大省转变为五金衡器强省。

二、2012年主要工作

(一) 加强行业调研, 全面了解行业实际, 引领行业发展

按照省联社加强行业调研的要求, 分别陪同联社领导和国家协会领导对德州、济宁、泰安、济南、青岛等地的五金、衡器、体育健身器材行业企业进行了调研, 了解了当地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 为联社领导决策和协会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陪同联社领导考察和调研行业企业。

2012年6月2日-3日, 纪循菊会长陪同省联社钟苏华主任一行考察了山东国强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金釜工具有限公司;2012年6月19日至20日, 纪循菊会长和于和理副会长陪同省联社柴本成监事会主任一行考察了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山东樱花五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九鑫机械工具有限公司、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

2、注重流通领域调研工作。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作为山东省五金、衡器、体育健身器材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的青岛市, 会员企业较少, 另一方面, 协会近几年忽视了对流通企业的服务。带着两个调研课题, 协会领导带领有关人员, 几次对青岛市的有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对青岛、泰安、威海等地的五金市场进行了考察, 较好地解决了两个课题。一是青岛市几十家行业企业作为团体会员入会或作为协会分支机构在协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协会成立流通专业委员会为流通企业服务。同时, 泰安五金机电行业协会也依托泰安长城五金机电城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青岛办事处以青岛分会的名义开始工作。

(二)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1、

鼓励行业企业积极争创“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 本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 先后为山东金佰特厨业有限公司、青岛三链锁业有限公司、潍坊银燕工具有限公司3家行业企业出具公信证明材料和推荐信;同时对2012年山东名牌目录中的行业产品, 在大量征求行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 与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 对目录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更加符合行业实际。截止目前, 全行业有中国驰名商标11个, 山东省著名商标135个, 山东名牌77个。

2、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轻工联社“十佳”企业创牌活动, 向省联社推荐了行业十佳企业候选名单。

3、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经信委“山东省最具竞争力品牌”活动, 向省经信委有关部门推荐了山东省最具竞争力品牌企业名单。

(三) 积极参加“品牌建设年”活动

1、

利用山东五金衡器网、《山东五金衡器》行业内部刊物, 和山东轻联网进行“品牌建设年”活动宣传, 将省经信委和省联社的指示精神进行了转发, 并将协会的年度安排进行了公告, 号召全行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 通过创建品牌提升行业经济总量和质量, 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2、

开展行业品牌创建调查活动, 形成了《山东省五金衡器行业品牌创建调研报告》, 全面分析了行业品牌创建的重要性、品牌现状、品牌创建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等, 并上报联社;同时在行业内推广烟台三环锁业有限公司“百年三环, 历久弥坚”以及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创建迈泊全球品牌”的品牌创建经验。

3、

我们协会与有关单位合作推出了全球五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2个;全国五金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2个;全国炊事机械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1个;全国健身器材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1个;山东省厨具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2个。

(四) 组织好参加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2012年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 展示了行业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成果, 展现了行业企业风采, 并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签署了多项合作意向, 为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

(五) 推动行业技术创新

1、

在省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 烟台三环、泰山体育集团被评为山东省技术创新平台;文登威力工具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充分发挥由协会和山东国强五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的高档建筑五金战略技术联盟的作用, 上半年在联盟企业内转化科研成果5项, 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按省科技厅和省联社的要求, 完成了联盟的总结和复核工作。

3、

举办了“三环杯”第二届山东省五金衡器行业工业设计大赛, 评审会邀请了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在2012年11月召开的行业专家委员会会议上进行了评审, 省经信委科技处领导到会指导, 并给与高度评价。

(六) 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2012年5月经协会向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推荐, 经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组织专家考察和验收, 乐陵市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五金生产基地”称号, 山东国强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基地龙头企业称号。同时还与有关当地政府共同对一些特色产业进行了培育。

(七)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提升行业市场占有率

1、国际市场。

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 协会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路子, 一是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著名五金展, 如德国科隆五金展, 美国拉斯维加斯五金展等, 二是积极和国外五金采购商沟通, 推荐我省产品。

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是获得美国E.C.Barton&Company公司授权的设在中国的唯一的产品采购办公室。

根据双方协议, 协会全面负责上述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产品采购事宜。具体事项为在国内寻找和考察合适的产品供应商, 产品价格的洽谈, 订单的确认、产品包装设计及确认, 产品质量控制, 货物运输, 单据核查及样品的确认与发送, 美国对供货商的付款指示、产品货款付出通知及美国公司来华人员的行程安排, 参展、考察企业的陪同、翻译等工作。

自2002年协会与美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来, 经过几年的相互配合, 双方之间上升到了一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2004年经美国公司授权, 双方在协会共同设立了中国采购办公室, E.C.Barton公司在中国的产品采购数量和产品品种也逐年递增。2012年,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我们积极应对, 长期、稳定的供货商已发展到近50家, 采购的产品花色品种发展到近100种, 帮助企业实现年出口交货值1300多万美元。

国际市场的开拓为众多的协会会员单位及其他供货商参与国际竞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国内市场。

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 协会积极组织行业企业开展会展活动, 为企业搭建竞争平台。一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五金知名展会如杭州国际五金建材展、上海春季五金交电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五金展览会等, 意向成交近3亿元。二是由协会等单位举办展会, 为行业企业参与国内竞争, 如连续几届的“中国北方 (青岛) 国际五金机电工具贸易展览会”、“中国 (临沂) 市场博览会暨全国五金电器订货会”、“中国-文登国际五金机电产品暨装备博览会”等。

(八) 做好行业人才培训工作

1、

与山东技师学院签署了长期培训协议, 建立了山东省五金衡器行业培训基地。2012年首届山东省五金制品行业高级技工培训班通过2年的学习, 经过毕业技能考试106人毕业, 100人荣获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第二批高级技工培训班招生117人;中级工培训班招生181人。

2、

做好2012年山东省五金行业技能大赛善后工作。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产生了2个山东省技术能手, 13个技师, 已通报企业和个人。2012年经过逐级评审, 省联社初步批准上报技师20人。

(九) 加强行业安全生产

1、

按照联社的要求, 协会对行业安全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同时对易发安全事故和职业卫生安全的个别工种制定了长效机制。在部分企业自查的基础上, 与省联社对有关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 效果显著。

2、

通过对行业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健康调研, 起草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山东省冲压行业职业安全标准》、《山东省电镀行业职业安全标准》。

(十) 牵手银企合作, 助推行业发展及转型升级

山东省五金衡器行业几乎全部为中小企业, 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为解决融资难这一影响行业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 协会积极奔走, 与多家银行进行了沟通, 最终协会与华夏银行济南分行达成了意向, 签署了银企合作协议。具体做法是:协会将行业中那些发展又好又快的、产品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企业推荐给银行, 经过银行考察后, 双方在签署协议, 给予企业贷款额度。这一做法, 经过近几年的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现了银企双赢, 解决了部分企业的后顾之忧, 也增加了协会的凝聚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协会工作思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以及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 继续推进行业五大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由低成本低价格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率转变、出口以贴牌为主向逐步提高自主品牌比重转变。同时, 注重向低碳、环保和节能的生产方式转变, 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10

省联社王晨曦理事长认为,只有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加快商务转型步伐,加速服务质量提升,才能为“三农”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出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助推“生态农业”成长

近年来,全省农信社围绕绿色信贷的投放思路,坚持有保有压策略,不断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渠道,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与休闲农业发展,社会效应正日益显现。

2005年,素有“葡萄大王”之称的曹连标回乡创业,进行种植葡萄,面积达到500多亩,辐射到周边100多农户。2008年,葡萄园准备投资200万元,打造集种植、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葡萄产业园,高邮农商行得知这一项目后,主动上门对接,积极鼓励开发,三天之内送上50万元贷款,并给予后期贷款承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葡萄园目前己形成“采有机葡萄,品自酿美酒,吃放养生禽,体垂钓乐趣,住农家小屋,度休闲时光”的一条龙“葡萄链”项目。走进葡萄园,每个生产小区都由水泥路连接,园区安装LED、音响、草坪灯,配上全园滴灌、套袋、棚盖等现代设施栽培,随处可见草鸡和鹅在葡萄架下散步,游客络绎不绝,尽享田园生活,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沭阳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近年来,沭阳农商行围绕该县“全国花木看沭阳”的目标定位,不断加大对花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花木贷款3.7亿元,惠及6094户农户,花木产业集聚带来的热岛效应正不断放大,走出了一条绿色信贷引领农民致富之路。新河镇周圈村一直以花木为主导产业,花木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拥有苏北最大的生态苗木盆景市场,先后获得“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该村从事经营花木的农民达260余人,

全村1130户农户家家有花木。该村党支部书记胡道慈说,“这些苗木,都是我们农民的摇钱树”,要不是农商行的信贷支持,我们种不起这些“摇钱树”,该村贷款户达600余户,村民年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是沭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

扶持“小微企业”壮大

要实现支持“三农”大发展,一离不开土地,二离不开产业。为此,全省农信社以支持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为出发点,将扶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兴化乡镇工业比较发达,不锈钢、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行业在全国均由一定份额,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激发地区活力,兴化农商行将小微企业作为载体。一是引导企业注重市场需求变化的前瞻性研究,促进其及时调优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对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采取限制性措施。二是引导企业注重生产装备、工艺、流程的更新优化,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对生产工艺落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坚决采取退出措施。三是充分发挥银行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管理人才集聚等优势,通过驻企服务、派员指导、顾问服务、引荐企业横向合作等方式,努力提升企业财务分析、市场预测及市场合作能力。四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企业,给予信贷、服务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五是对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现代商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

如何简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如皋农商行将“阳光信贷”向小微企业信贷营销和管理移植,对全市纳税3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进行覆盖式“阳光信贷”授信调查。该行己累计走访企业客户3554户,其中:已在该行授信的企业960户,已授信金额63.28亿元;拟新增授信企业615户,拟授信金额15.59亿元。在实现纳税企业信息全面建档的基础上,该行还不断创新贷款管理模式,改变以往企业贷款单户、点式的营销方式,通过基层支行逐户上门走访收集资料,总行授信工作组逐户上门授信调查的方式,确保走访调查真实、企业基础信息真实。同时,加大担保方式创新力度,有针对性地推广小企业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新品,对信用记录良好、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成长型小微企业,及时发放设备抵押贷款和个人信用保证担保贷款。

给力“专业合作社”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既鼓励农民带头人优先发展,又支持农民社员“组团发展”,其在土地流转、生产集中、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载体、新途径,至目前,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万多家,入社会员超过500万户,涉及到蔬菜、棉花、葡萄、罗氏沼虾、生猪、家禽、蚕茧、炕孵等农林牧渔十多个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省联社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主动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纳入信贷支农新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地给予信贷支持,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托花木、果蔬、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而建,大部分合作社以技术指导服务为主,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融资。针对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现状,如皋市农工办与农商行联合推出“1+1”模式,即“合作法人+合作社员”双扶持模式,支持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该行已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及其成员发放贷款8383.7万元。

nlc202309012025

随着射阳县境内农、盐场生产转型和沿海滩涂荒地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可利用水面不断增加。目前,该县已形成以大盐场为首的四大养殖区域,总面积20万多亩,年产成鱼4亿多斤,产值20多亿元。为了更好地支持县内养殖业发展,射阳农商行为养殖户量身定做了“开心鱼塘”信贷产品,该产品一次核定客户综合授信额度,最长授信期三年,并制定了“以面积定规模”的投放策略,量化操作,贷款发放流程阳光化,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公司对承包户承担担保和监管职能,有效化解贷款风险。今年以来,根据市场鱼价持续走高的情况,该行又对“开心鱼塘”贷款产品授信额度和利率做出调整,亩均授信标准增加500元,对规模养殖户适合降低利率上浮标准,调动渔民扩大规模积极性。目前,该行已对673户养殖户累计发放该类贷款8.6亿元。

支持“米袋子”和“菜篮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价稳则百价稳。“米袋子”和“菜篮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两个基础,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银行,全省农信社系统62家法人单位始终给予倾力支持,每年春耕、秋播都作为重头戏,推动江苏粮食生产十年丰收,为每个县市打造“菜篮子”工程助力。在此基础上,又支持产业延伸和开发,服务城乡居民温饱层面以上的更好选择。

“双兔大米”,作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就是在高邮农商行最初的20万元贷款支持下,其掌门人徐卫东由最初的粮食部门下岗职工“米贩子”,发展到现在被称为“高邮米王”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几年来,该企业在高邮农商行2000多万元贷款的扶持下,在扬州、东北等地承包了万亩良田,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实现了产品从普通大米到优质大米的升级;并且对大米进行深加工,生产糙米健康营养型饮品,企业由“米业”向“食品”行业转型,经济附加值日益提升。在企业一次次的变革过程中,高邮农商行因时、因势而变,相继配套实施增量降息、商标质押、简化贷款流程等举措,用自身的发展转型支持企业不断成长,努力打造与企业同步发展的“升级版”。

“19年来,我由最初的米贩子,到如今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有5亿多元,说实话,没有农商行的一路相伴,我这个企业难以走到今天。”徐卫东说。

农民卖菜难,消费者买菜贵,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支持农民减少销售环节,直接将蔬菜送到餐桌上,东台农商行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王青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东台市三仓镇的一家拥有成员284个、为社员和基地农户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购销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但销售一直是难题。后来,在三仓镇兰址村的大学生村官万俊波的联络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王青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功对接,实施农校蔬菜直销。由王青合作社每天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供50多个品种的4吨多蔬菜,供全校12000多名教职员工食用。

销售量增加了,资金需求也随着增加。但负责人王青说,“有东台农商行支持,我们没为资金发过一点愁!”

为保证合作社收购不出现‘打白条’现象,三仓支行及时向合作社授信500万元,满足了合作社日常收购、流通以及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合作社社员周玉海说,去年此时,大量莴苣、花菜集中上市,因销路有限,好多社员都亏了,现在直供学校,合作社每日大量现金收购,不用担心销售,价格又有保证,我们社员吃了“定心丸”,当然敢放心大胆地种。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篇11

一、现状

1. 资产规模日益壮大

随着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行政事业资产规模日益壮大, 资产总量快速增长。据2013年资产年报统计, 远安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0.48亿元, 与2006年清产核资5亿元相比, 资产增加了5.48亿元, 增幅达109.6%, 其中:固定资产总额7.75亿元, 与清产核资4.05亿元相比, 增加了3.7亿元, 增幅达91.36%;负债总额2.69亿元, 资产负债率25.67%, 与清产核资1.74亿元相比, 增加0.95亿元, 增长54.60%;净资产总额7.79亿元, 与清产核资3.26亿元相比, 增加4.53亿元, 增长138.96%。在资产总额中, 行政单位资产3.5亿元, 事业单位资产6.98亿元。

2. 资产管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从制度建设入手, 大胆探索, 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管理措施不断加强, 资产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远安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三级管理。明确了县财政局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 履行政府出资人职责, 行使综合管理的监管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主管部门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监管, 并对财政部门负责;资产使用单位对占有使用资产行使日常的管理工作。

(2) 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按照财政部35号、36号令规定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 远安县将资产配置、资产收益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一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以存量制约增量, 以增量激活存量。根据单位资产占用情况, 细化资产配置预算。先由单位提出购置资产的品目, 数量, 测算经费额度, 填报《资产部门预算审批表》, 按有关程序报财政局行资股审核批复, 并将批复的资产配置预算报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作为单位编报年度资产增量依据。未纳入部门预算的资产, 不得批准资产购置。二是将资产收益全部纳入部门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进行国库集中支付。近三年来, 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批复率达100%, 共审核批复资产配置达1.51亿元。

(3) 实现资产动态监管全覆盖。我们利用国库收付中心网, 搭建了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网络。实现了省、市、县纵向三级联网,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横向单位联网。行政事业单位联网率达100%。做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购置、处置、有偿使用网上在线审核、批复、信息自动更新、数据实时动态查询。

(4) 实现资产处置阳光操作。一是对单位原始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万元以上 (含3万元) 的所有资产, 由财政公开处置, 或财政书面委托单位公开处置;二是单位价值在3万元以下的资产, 在财政部门监督下, 由主管部门负责公开处理。例如近三年来, 共公开拍卖车辆44台, 拍卖金额达127.24万元, 较评估溢价增31万元。

(5) 实现资产收益征管“三统一”。针对资产收益难以征收、监管的问题, 我们深入调查研究, 结合远安县的实际, 用“三个统一”为手段, 加强国有资产收益征管。一是统一合同。我们聘请专业律师进行论征后, 统一制定全县行政事业资产租赁合同, 实行统一编号管理, 纳入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全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行为。二是统一票据。由征管办领取《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票据》, 并统一保管、统一发放、统一核销。资产收益严格以合同为收款依据, 实行票款同行, 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三是统一账户。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开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 用于汇缴行政事业资产收益。

二、问题

1. 资产占用苦乐不均

由于资产配置缺乏科学合理规划、配置标准不齐全, 加上不同单位经费供给水平的差异, 致使资产占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存在苦乐不均现象。以2013年资产占用为例, 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总量占用不均。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占有资产总额为21.97万元, 其中:行政单位人均资产总额为28.34万元;事业单位人均资产总额为19.75万元。二是人均占用房屋面积存在差异。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占用房屋面积92.42平方米, 其中:行政单位101.32平方米, 事业单位89.32平方米, 行政单位比事业单位人均多占用房屋12平方米。三是公务用车配置不公。行政单位共有148辆小车, 每9人拥有一辆, 而事业单位共有小车138辆, 每26人拥有一辆。

2. 资产使用缺少整合机制

普遍表现在资源的短缺与闲置并存, 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共处。造成资产使用率低, 闲置浪费。2013年资产决算表统计, 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664万元, 占固定资产总额的0.85%。其中:土地、房屋及构筑物472万元, 通用设备175万元, 专用设备11万元。

3. 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国有资产虽然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三级管理, 但部分单位主要领导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仍然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观念。在资产管理工作中, 存在重资金管理, 轻实物管理;重资产购置, 轻资产管理;重资产增量, 轻资产存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物资产缺乏严格监管。单位没有完善的资产验收、使用、保管制度, 导致一些小型贵重物品, 如: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资产长期被个人无偿占用, 国有资产归为己有, 造成损坏、丢失。二是产权手续不全。主要表现在少数单位土地、房屋、构筑物未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如某中心小学拥有土地16675平方米, 房屋11栋, 建筑面积6774.26平方米, 均未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三是产权权属不清、占有方与实际使用方不一致。如:由于受编制限制, 将单位购买公务用车拍照登记于相关企业, 但车仍归单位使用。公务用车专项检查发现某基层单位在用轿车3辆, 但办理国有资产登记只有1辆, 还有2辆以企业名义购买。

三、建议

1. 加大改革, 集中管理

在财政部35、36号令关于各级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中提到:财政部门对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组织调剂, 负责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整合、共享、共用机制。财政部“两令”为资产集中管理提供了政策支持。针对远安县土地、房屋配置不均, 大量闲置现象, 建议将各单位的《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由财政统一集中管理, 以县政府名义统一颁发《远安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证》。严格执行办公用房面积标准, 对于超标、闲置的土地、房屋由财政统一调剂。调剂以外的闲置土地、房屋, 由财政进行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运作, 统一对外公开招标, 进行出租或投资,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 提高效益, 绩效管理

一是事前评价。非经营性资产, 主要满足社会一般公共需求, 属于非竞争性公共产品领域, 对于资产使用效益可以通过取得社会效益来衡量。因此, 在构建大型资产时, 引入绩效评价机制, 对发挥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二是资产管理评价。逐步建立资产利用效率评价制度, 将资产的利用效率列入单位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各类资产实物磨损和自然损耗价值的大小来确定资产使用年限, 分别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 并将资产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一量化。三是对资产有偿使用评价。对于闲置资产, 要进行出租、出借、投资等有偿使用的, 先对资产进行评估, 再对其使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确保资产最大效益增值。

3. 加强队伍, 提高素质

上一篇:电视民生新闻导语下一篇:家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