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创新

2024-09-25

产业生态创新(精选12篇)

产业生态创新 篇1

2010 年, 经合组织OECD发表了名为 “产业中的生态创新: 实现绿色增长”的研究报告; 2011年, OECD又发表了研究报告 “支持生态创新的优化政策”。在2010—2011 年, OECD发表了两份关于生态创新 ( eco - innovations) 的研究报告, 表明生态创新正受到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 生态创新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热点。OECD认为, 生态创新是 “与相关替代事物相比, 能带来环境改善的新的或显著改善的产品 ( 商品和服务) 、工艺、市场方法、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实现”[1]; 简言之, 是“能同时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经济活动改变”[2]。

根据对产业链的影响。生态创新可分为研究开发类生态创新、生产加工类生态创新、运输储存类生态创新, 以及销售与消费类生态创新。

1 研究开发类生态创新

产业链的上游是基础产业环节和研发环节, 研究开发活动的产出是新知识或具有明显改进的材料、产品、服务等。根据研究开发活动的产出, 研究开发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材料创新、绿色能源创新、绿色服务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

1. 1 绿色材料创新

绿色材料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 并具有环境净化和治理污染的功能。使用绿色材料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 减少环境负荷, 容易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

在绿色材料创新中, 轻量复合材料和自清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轻量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和易降解特点, 将轻量复合材料运用于汽车制造可以减轻车体质量, 从而大大降低油耗, 减少因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采用轻质塑料生产矿泉水瓶可以减少塑料粒子的使用量, 降低因使用塑料造成的碳排放量, 相应生产瓶子所需要的电量也减少了, 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自清洁表面材料采用纳米结构材料制成, 纳米材料极低的表面张力使其具有强劲的疏水和抗油污能力, 运用自清洁表面的产品有良好的自洁性, 在使用过程中能减少清洁需要, 从而节约水、清洁剂和能源。

1. 2 绿色能源创新

绿色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等。虽然集中太阳能发电比风力发电更环保, 但风力发电比化石燃料发电更环保, 因此风力发电技术也属于生态创新。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可减少一次性能源和高污染能源使用, 减少环境污染, 是绿色能源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生态创新定义, 任何比相关替代品更环保的事物都可称为生态创新, 其中, 相关替代物可能是公司中正在使用的技术或一个部门中的普通技术。以煤燃烧为例, 如果对煤燃烧技术创新能降低排放, 那么该技术创新就属于生态创新。当前, 洁净煤技术是针对使用煤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提出的最大限度利用煤能源, 同时将造成的污染降到最小限度的技术方案; 洁净煤技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结合为一体, 正成为能源工业中国际高新技术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

节能技术根据能源类型及使用情况, 分析能耗现状, 找出能源浪费的节能空间, 然后依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能源浪费, 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节能技术能更高效地利用能源, 是绿色能源创新的关键内容。

1. 3 绿色服务创新

绿色服务创新是指各种环境服务以及能够减少污染的非资源密集型服务。

环境服务主要包括: 固体危险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环境咨询、测试和分析服务等。例如, 有些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对水、空气和土壤遭受的污染以及与废弃物、噪音、生态系统相关问题的测量、预防、限制、最小化或改正。对这些公司来说, 它们的核心业务就是环境保护。

非资源密集型服务的典型案例是汽车共享。汽车共享 ( car sharing) 是一种汽车租赁服务, 用于人们在短期内租车, 往往吸引那些只是偶尔使用汽车的顾客。在英国, 通用语为搭车 ( hitch) , 在美国被称为拼车 ( ridesharing)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共享服务公司是Zip car公司, 它拥有400000 名会员, 4400 个场所和9000 辆车, 占美国市场份额的80% 并拥有全世界一半的汽车共享者。汽车共享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汽车资源, 减少汽车使用量, 从而减少汽车废气带来的环境污染。

1. 4 绿色产品创新

绿色产品创新是能带来环境效益的新的、或能改善环境的产品。如生态房屋和建筑、无磷洗涤剂、水性涂料、速度更快耗能更少的电脑芯片、更高燃料效率的汽车等。

生态房屋和建筑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和创造健康舒适居住环境, 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住宅。目前, 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进行生态房屋和建筑的设计、建设, 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外墙、屋顶、楼板均设保温层, 使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门窗玻璃;利用智能系统对太阳能和常规供热系统进行调控, 使热水保持恒定温度; 安装节水设备; 用雨水槽将雨水引至住宅区中央水面再渗入地下; 集中采用大面积太阳能热水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采用, 房屋建筑的煤气、水、电分别节约60%、30% 和20% 左右, 有效地节约了资源, 改善了环境。

无磷洗涤剂可有效减少生活污水中含磷废水的排放, 减轻自然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性涂料在节约溶剂资源的同时降低了使用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降低了施工时的火灾危险性。速度更快耗能更少的电脑芯片以及更高燃料效率的汽车等产品可减少资源的消耗。

最近, 由Sardi Innovation设计的Cookie Cup是一个完全可以食用的咖啡杯, 咖啡杯由饼干制成, 杯子内部附有一层糖, 顾客可以先喝掉咖啡再吃掉咖啡杯, 这种杯子不仅省去了洗杯子的功夫, 节约了水资源, 同时可节约制作杯子的塑料和纸制品等材料, 保护了环境的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可谓一举两得。

2 生产加工类生态创新

生产加工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制造合格的产品实物并向下游环节输送。据此, 可将生产加工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包装创新、组织创新和污染控制四类。

2. 1 绿色工艺创新

绿色工艺创新是指使用更少资源, 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实现, 其中包括技术、装备或软件的重大改变[3]。清洁工艺技术是绿色工艺创新的一种, 其中包括白色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氯碱薄膜技术等。

白色生物技术的重要产品是酶, 该工艺技术同时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环境保护方面, 酶可完全生物降解, 并且所需的时间很短, 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 酶由可再生资源生产, 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酶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应用, 可取代对环境有所污染的化学品和化学制剂。在经济效益方面, 白色生物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原材料及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企业的利润。

2. 2 绿色包装创新

绿色包装创新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使用易降解包装物或减少包装的一种技术进步。布朗嘉化学设计公司于1995 年成立, 为了促进 “新产业革命”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现, 该公司基于生态创新的思想为联合利华开发了一种冰淇淋包装, 这种包装物由聚合物组成, 该聚合物在其冻结状态时以薄膜形式存在, 但当在室温状态中暴露数小时后就会降解为一种无害液体, 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这种聚合物包装还包含稀有植物的种子, 将垃圾丢弃变成提高生物多样性, 彰显了一种化腐朽为新生的观念转变。

2. 3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指引入组织方式和管理系统来处理生产中的环境问题, 包括制定污染防治计划、建立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进行链管理等[4]。污染防治计划旨在通过投入替代、更高效的工艺运作或生产设备的微调来预防污染。环境管理和审计体系是用于处理材料使用、能源、水和废物等问题的环境管理体系。链管理是通过公司之间的合作实现物料闭环, 并避免环境破坏的组织创新。

2. 4 污染控制

污染控制是对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的管理和控制, 包括污染控制技术、处理排放污染物的清洁技术、废物管理设备的应用、环境监测和仪器化, 以及噪音和振动控制等。污染控制技术通过使用特殊装置对排放之前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 通常是终端处理) ; 清洁技术是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 ( 包括受污染的水、土壤或空气) 进行处理的技术。治理污染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 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 而清洁生产技术是保证未来不发生污染问题[5]。

3 运输储存类生态创新

在产业链上, 运输储存是连接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必经过程, 根据产品从完成制造到进入市场销售终端的过程, 可将运输储存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仓储、绿色流通加工和绿色运输三类。

3. 1 绿色仓储

绿色仓储是指为减少储存货物对周围环境污染与人员辐射侵蚀, 避免储存物品在存储过程中的损耗及成本增加, 而采取的仓储保管策略体系。绿色仓储具有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货物损失少、运输成本低等特征。

安博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 在推动绿色仓储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安博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的10 个市场开发了超过48 万平方米的绿色仓储项目。安博绿色仓储的基本策略是选址在交通枢纽地段, 尤其是毗邻港口、机场以及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这种战略性选址可使租户距离他们的终端客户更近, 可减轻城际交通压力,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降低运输成本, 从而提高空气质量, 减轻交通堵塞。除了选址外, 安博在多层仓库开发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 2 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流通加工包括选购低污染原料、规模作业、集中处理废气物污染等。选购无污染或低污染原料、燃料, 可有效地减轻加工活动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破坏; 对污染严重又不得不使用的燃料、原料, 可将其调配到有回收净化装置的加工线或与优质原料、燃料搭配使用, 以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规模作业是将消费者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集中加工, 以规模作业方式进行流通加工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装置大型化的推行可提高设备效率, 降低能耗和物耗。集中处理废气物污染要求对废物尽量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对可进一步资源化的废料, 保证其合理的利用途径和处理场所, 对目前暂时无法利用的废弃物, 设计专门的储存场所, 对有渗漏、扩散挥发作用的有毒有害物质, 应有充分的防护措施。

3. 3 绿色运输

绿色运输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 包括采取绿色运输方式, 运用环保型运输工具, 设计绿色物流网络和采用绿色货运组织模式等。

绿色运输方式结合铁路运输等其他运输方式, 降低公路运输的比例。常规的卡车运输会排放大量废气, 相比之下, 铁路运输具有耗能小、噪音小、污染低的特点, 因此, 在运输方式的选择方面, 应多考虑铁路运输, 辅以其他清洁燃料车辆和有污染控制设备、耗能小的交通工具。运用环保型运输工具, 主要是针对货运汽车, 采用节能型或以清洁燃料为动力的汽车。设计绿色物流网络, 即路程最短、最合理的物流运输网络, 以便减少无效运输。绿色货运组织模式, 是指城市货运体系中, 通过组织模式的创新, 降低货车出动次数、行驶里程、周转量等; 对运输路线的统筹, 可缩小运输距离,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 销售与消费类生态创新

产业链的上游是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 下游是市场拓展环节。根据市场环节中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 可将销售与消费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价格、绿色促销和绿色消费三类。

4. 1 绿色价格

绿色价格是在传统产品价格上附加了绿色价值的价格,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 “环境的有偿使用”原则, 把企业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 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消费者健康而耗费的支出计入成本; 二是根据 “污染者付费”原则, 通过征收污染费来扩大非绿色产品经营成本, 避免非绿色企业因污染环境而降低成本, 取得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6]。调查显示, 80% 的德国人, 77% 的美国人, 67%的荷兰人以及20% 的法国人愿为绿色产品多支付50% -60% 的额外费用。世界许多国家在法规中对绿色产品价格作了规定: 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上浮一定比例, 如日本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浮20%, 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价格上浮30%。

4. 2 绿色促销

绿色促销包括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人员推销、绿色销售推广等。绿色促销强调, 在产品促销中考虑环境因素, 通过传播有关绿色产品和服务信息, 帮助消费者认知和了解绿色产品及其价值, 促进绿色产品销售和绿色价值实现。

欧盟的生态标签就是绿色促销的一个成功案例。欧盟生态标签制度是一个自愿性制度, 其建立初衷是希望选出各类产品中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佼佼者, 予以肯定和鼓励, 从而逐渐推动欧盟生产厂家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 使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 直至最后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因该标签呈一朵绿色小花图样, 获得生态标签的产品也称为 “贴花产品”。企业获得生态标签可很快在欧盟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 有助于提高产品档次并赢得更多的客户群; 可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消费者及社会的信赖、提高产品附加值。一般而言, 即使 “贴花产品”的价格稍高于常规产品, 消费者仍倾向于绿色产品。根据欧盟2002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75%的欧盟消费者愿意购买 “贴花产品”。如欧盟市场上的 “贴花纺织品”的价格比普通纺织品要高出20% -30% , 但绝大部分欧盟消费者仍愿意购买前者。2000—2003 年, 欧洲 “贴花产品” 的销售额增长了300% , 并持续迅速增长, 2004 年希腊雅典奥运村室内用漆全部都是贴加 “生态标签”的产品。

4. 3 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 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崇尚自然, 追求健康,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与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

以垃圾分类回收为例, 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可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目前我国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 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会严重地污染环境。相比之下, 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一是分类精细, 回收及时。大的分类包括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 有害类, 每一大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 以此类推。横滨市把垃圾类别细分为十类, 并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 页的手册, 其条款有518 项之多。在回收方面, 有的社区会摆放一排分类垃圾箱, 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 由专人及时拉走。如在东京都港区, 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 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 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

二是废物利用, 节能环保。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 报纸被送到造纸厂, 用以生产再生纸, 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 “使用再生纸”为荣; 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 成为再生资源; 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 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 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会注明其属于哪类垃圾, 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 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如果对各产业链区间内的生态创新进行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划分, 如表1 所示, 可看出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领域的生态创新依赖技术性改变, 运输储存和销售消费领域的生态创新则依赖非技术性改变。只有将技术型创新和非技术性创新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链上的生态创新[7]。

摘要:从产业链角度, 生态创新可分为四类, 即研究开发类生态创新、生产加工类生态创新、运输储存类生态创新以及销售与消费类生态创新。

关键词:生态创新,产业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OECD.Eco-Innovation in Industry:Enabling Green Growth.Paris:OECD, 2010:40

[2]KEMP R, FOXON T.Typology of eco-innovation[J].Project Paper:Measuring Eco-Innovation, 2007:16

[3]REID A, MIEDZINSKI M.Eco-innovation:final report for sectoral innovation watch[J].Systematic Eco-Innovation Report, 2008:4

[4]KEMP R, PEARSON P.Final report of the MEI project measuring eco innovation[J].UM MERIT, Maastricht, 2007:10

[5]钟书华.绿色技术的价值[N].大众科技报, 2002-05-23 (7)

[6]周本存.探索绿色价格与绿色营销实践[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2 (4) :31-35

[7]OECD.Better Policies to Support Eco-innovation:OECD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Paris:OECD, 2011

产业生态创新 篇2

一、专题研究

1主体概念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概念定义: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内涵外延: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历史背景:

2主体背景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历史: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现状: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政策背景:

3宏观研究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必然趋势: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整体方向: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策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第三产业)

4微观研究(案例分析)

产业生态创新 篇3

突出“多元发展、绿色生态”

培育接替产业重组县域经济新格局

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倒逼转型的今天,面对煤炭采掘业“一业独大”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筠连必须化危为机、危中寻机,以绿色生态为总体取向,从提升传统产业、延伸接续产业、培育替代产业入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型,实现高碳经济低碳发展、黑色经济绿色发展。

——立足于煤,推进煤炭产业由“散”向“聚”转型。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煤炭产业是筠连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市场竞争的突围点,筠连的转型发展既不能放弃煤炭另起炉灶,又不能紧紧局限煤炭抑制创新,要以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依托现有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步伐,推进地方煤矿由“小、散、差”向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精细化生产转型,以新型业态做出总量优势和规模效应,实现煤矿高效、绿色、安全发展;要在已建成鲁班山南北矿和正在建设船景、新维矿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筠连矿区建设,逐步有序建设武乐、青山、沐园等国有煤矿及洗煤厂。

——延伸于煤,推进接续产业由“短”向“长”转型。紧紧围绕打造“综合能源深度开发核心区”,逐步构建煤炭及其配套产业的全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精化、最优化。一方面,要依托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大力实施煤、电、化、材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和构建以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等项目为代表的煤电化、煤转肥、煤机械、煤建材、煤气化、煤物流等煤炭资源深度加工和产品循环利用体系。另一方面,筠连县页岩气、煤层气储量丰富,要在全县实现页岩气管道输送、居民用气等基础上,加快推进煤层气电站建设步伐,加快建成LNG一期7万方和二期30万方页岩气液化加工项目,并实施汽车加气站和汽车油改气综合利用等工程。

——超越于煤,推进替代产业由“弱”向“强”转型。拓展山区农业、生态、文化等各种功能逐步向休闲养生、观光旅游和节能环保等新型绿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积极融入旅游理念,突出经营旅游园区、经营旅游城镇、经营旅游村庄,推进全域旅游,探索出一条工农旅结合、“接二连三”“跨二进三”的生态绿色发展新路径,构建生态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等新型产业互动共生的替代产业体系,实现筠连真正的绿色转型。

突出“园区特色、自主创新”

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新引擎

围绕“一区三園”思路,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突出以招商引资为根本、自主创新为动力,建成“具有行业规模经济、区域规模经济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特色工业园区,续写工业强县新篇章。

——注重一园一品,彰显园区特色。巡司工业园主要依托龙头生产型企业(集团),配套生产性服务企业,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进行产业链延伸,打造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附加值的“煤—电—化—材”循环经济核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成税源经济型的“川南综合能源深度开发核心区”;海瀛工业园主要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产业链和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以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中侨生态科技园、新能源博览园、茶文化产业体验区、川酒文化体验区、青蒿素生物科技体验区、地方特色农产品体验区、金丝楠工艺展示区、无公害畜禽加工示范区“一心两园六区”为基本格局,集消费、体验、观光工业为一体的生态、精致、新型工业园区;镇舟工业园主要以现代煤化工和页岩气开采利用为发展方向,以丰富的煤炭和页岩气资源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着力构建“煤—煤制气—化工产品”和“页岩气钻探开发—储存应用—装备制造”产业链,转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注重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品牌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扶持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扩大校企、院企、科企联姻合作,着力打造从生产基地、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包装宣传、市场开拓到文化旅游的园区特色品牌产业链,推进园区企业上规模、上产量、上销售额。

——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吸引能力。加大园区投资力度,强力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入和经营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走以企招商、以企建园,优势招商、优势建园,资源招商、资源建园,政府招商、引导建园的路子,加快做大园区规模。

突出“市场导向、规模效益”

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始终坚持“一个取向、三大提升”,把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以壮大市场主体为关键,把农业打造成为接二连三、跨二进三、三产互动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市场化经营体系。落实并建立完善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扶持资金的使用和撬动效益,加快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和职业农民,着力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专合社。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农场(农户)之间逐步建立起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nlc202309011122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5·20”产业为重要抓手、“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烤烟、茶叶、肉牛、经竹林和青蒿、漆树、花椒、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一、三产业联动的精品农业园,促进全县特色效益农业连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分产业建立相对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组织体系,突出打造茶叶、肉牛、青蒿、漆树、林竹五大延伸循环产业链条。

——加快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体系。大力实施名优品牌工程,注册产品商标,申请绿色认证,狠抓品牌创建,努力让筠连特色农产品打入国际国内超市卖场,进入千家万户。尤其要在政策引导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蓝伯特、醒世、双星、权林豪门等重点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构筑农民复合型持续增收体系。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源。加强技能培训,稳定劳务输出,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园区建设抓好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快探索农村产权实现形式,积极开展各类产权抵押融资,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突出“文旅发展、商贸物流”

现代服务业构筑三产新业态

牢固树立“三产互动”理念,把筠连建设成为立足筠连、链接宜宾、服务川南滇东北结合部、面向西部的服务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中心,形成以商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为支柱产业,金融、旅游为特色产业,商务服务、社区服务为新兴产业的服务业框架。

——突出发展乡村旅游业。突出宜居、宜业、宜游取向,把新村(聚居点)建设作为一项承接一产、带动三产的“产业工程”来抓。根据各村庄实际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办好一批乡村旅游节会,分步分批打造“一村一主导、一乡一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力争到2018年全县建成50个独具人文魅力的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庄,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

——提升发展房地产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全面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征收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住房梯度消费,大力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依托“山水人文”優势,重点建设城南新区和古楼组团高档住宅区;规范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城市特色街区,逐步形成高中低结构合理的房产开发格局。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培育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研发设计、商务会展、营养保健、时尚健身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大力支持网购网销等新型业态发展,推动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作者系四川省筠连县委书记)

构建竞争创新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篇4

当前,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规模化阶段, 产量突破37 万辆, 由此前的市场导入期迈向快速成长期。但也有人表达了对“过快过热”的担忧, 认为这是一场“政策红利的盛宴”。

在此形势下, 行业普遍在思索如何实现由“政策驱动的市场”向“政策与市场双驱动的市场”发展, 而国家政策下一步的走向, 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化, 关键零部件及核心技术的突破, 成熟商业模式的探索等一系列问题, 都将在本次百人会论坛上进行深入探讨。

产业与生态论文范文 篇5

产业与生态论文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社会工作101班 姓名:陈敏璇

学号:1022410120

生态县发展之我见

摘要:生态系统不仅支撑人类的生存,而且还陶冶我们的精神,为人们提供生活、审美和娱乐场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上说,从“征服”自然到“改造”自然,从“改造”自然到“回归”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还应该指出的是,生态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不仅体现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

关键词:生态、农业、工业、城镇化、旅游

我的家乡在恭城县,曾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恭城县依托红岩、横山、社山、大岭山、潮水岩等“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以“节会”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而对于目前的一般县城怎么发展生态产业,我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建议。建立一个生态的的县城,应以现代化为总导向,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靠科技,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坚持“强县”与“富民”相结合;把“治山、治水、治污”与“治穷”紧密联系起来,把保护盒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城镇化建设,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区域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县城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但是最主要还是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城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去发展。

一、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它变革了传统的模式,其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减轻工业污染程度,使工业排放物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以保证现代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丰富的生态财富,实现资源的增值。生态工业得以实现的途径是可再生资源、能源体系为基础,广泛采用清洁工艺,确立无废物的食物链型工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地位,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精心培育高薪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资源集约型精深加工产业、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人类在面临资源缺乏挑战下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最先提出的。在我国,生态农业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可调控性、地域性、高效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在生态农业中,首先要以生态型效益农业为中心,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其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根本,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严格执行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以及包装标签和绿色食品贮运标准;接着,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为核心,建立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再

者,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最后,要以绿色、有机化为目标,建立产地生态安全体系。

三、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就算要根据本县的实际资源,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以原始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山、水、林为开发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首先是科学编制本县生态旅游业总体规划;其次合理确定生态风景区空间布局,加快旅游景点开发。风景区具有同一景观特征,构成完整连续范围,形成独立管理系统的特点;接着是加快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类似专题旅游项目;最后最重要的是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寓教于旅,通过旅游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可印刷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说明书发给旅客,开展一些有关生态环保和生态旅游的有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和征文活动等等。

四、生态城镇化

生态城镇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县良好的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把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突出本县自身特有的功能,提升县城整体品位。以县城为重点,全面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加大城镇植树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另外可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生态县道路,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精神,也符合现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的新理念。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再结合自己家乡县城的经验,再参考相关文献总结出来的,县城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生态学研究方法》孙振钧、周东兴编著

2、《生态学》林育真、付荣恕主编

产业生态创新 篇6

2014年10月16日,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举行了一场新技术新产品项目推介会。22家中关村企业在此次推介会上展示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比如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北京中立格林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室内环境监测控制器产品、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防暴恐智慧型城市解决方案和具有国际领先的超微光感知技术的FIAMM非凡高清摄像机、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痕量灌溉技术……

推介会看似很普通,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一次实现产业链自循环的有益探索。海淀区北部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活动将为企业找客户,为客户找产品,聚合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园区内产业经济的生态循环,从而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低碳智慧”的科技新城的建设。

实创股份公司董事长陈晓智介绍,“在园区开发建设中,我们把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构建创新产业集群作为生态科技新城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产业项目培育上,严把环保准入‘铁门槛’,坚持优先引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高科技产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源头上维护科技新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经济生态循环

在科技园区建设中,实创股份公司积极运用园区新技术、新产品,从能源高效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绿色交通等各个角度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园区;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如中关村壹号项目通过采用冷热电三联供方式催使能源循环化,在设计、施工建设方面通过使用节能幕墙土、建装修一体等措施,在减少建筑垃圾的同时辅以太阳能光热系统、排风热回收技术、光导筒照明等再生能源应用,做到从设计到施工的全程低能耗,打造成绿色三星、LEED(里德)金级商业办公项目。

新永丰组团C4、C5公租房项目为实现节材理念,楼体全部采用工业化预制构件进行外装,内装采用整体化厨房和卫浴的设计理念,达到空间最大化。结合项目地势情况,利用复层绿化、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等技术对水源进行循环性使用,打造成绿色三星级、LEED(里德)金级住宅项目。

海淀文化中心项目充分利用屋顶采光窗、下沉庭院等自然光源,通过CO、CO2浓度监控系统、外墙体应用可调节式外遮阳等措施,从内到外打造舒适宜人的绿色三星级公共建筑。

爱文国际学校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将节水、节能可视化、可控化,从而打造绿色二星级教育项目。

海淀区北部办负责人表示,在生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依据项目定位,一方面充分利用海淀园内自主研发技术优势和中关村相关配套政策,优先选用海淀园内绿色生态相关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促进海淀园内产业链循环,同时降低园区因绿色生态低碳开发理念增加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园区内拥有光大环保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中联煤层气国家中心、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能源环保领域企业,这些都为打造生态型高科技园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把园区企业所拥有的能源、环保技术成果用于园区自身的生态建设,从根本上带动园区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园区内部自有技术、产品产业链,增加企业的收入、利润,为园区创造更多收益。另外,园区在准入机制、政策激励、产业依托等方面也逐步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和保障生态园区建设的进行。”

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作为海淀区三大功能区之一,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委区政府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区的重要载体,是“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重点规划建设的“两城两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海淀北部将建设成为包括45万至62万的就业人口在内的百万人口新区,实现收入8000亿元,真正建成为“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聚集、绿色生态示范、人文交互共生”的全球引领示范区。

海淀区负责人表示,希望各参会企业能够通力合作、增强互信,更好、更快地完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尽早完成成果转化,为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精尖”产业体系

未来的智慧生活有如下标志性场景:无人驾驶汽车在大街小巷里兜风;快递公司使用无人机运送包裹;恐怖事件发生时,人民警察可以快速布防;暴雨天气,市政部门可以快速锁定所有下水井盖的位置……

这些炫酷生活幕后的技术是什么呢?北京北科天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武告诉记者,无人驾驶汽车在地图中实现精确定位并快速避障,需要一个精确到厘米的三维地图,它能告诉汽车:交通灯距离地面多高?人行道、马路牙子的准确位置;桥洞、隧道的限高等等。无人机投递需要目的地的精确三维数据;城镇安全应急布防和设施监测迫切需要高时效、高精度并且可以量化距离、面积和体积的位置信息。以上这些都要靠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也就是激光雷达获得。而北科天绘就是专注于激光雷达的研发、生产和集成的公司。目前全世界能生产机载、地面和车/船载全系列激光雷达的公司只有四家,包括奥地利的Riegl,加拿大的Optech和瑞士的Leica,北科天绘是其中唯一的一家中国企业。

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在世界上自主首创的“痕量灌溉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少有的原始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北京、新疆、内蒙等多个省市应用于农业、生态改良、空间绿化等领域,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痕量灌溉技术是在以色列滴灌发明40多年以来首次从原理到应用的突破。该技术以创新的双层膜结构解决了长期困扰滴灌的低流量下灌水器堵塞对的世界性难题,可以将单个灌水器出水量控制在1-500毫升/小时,做到与植物的吸水速度相匹配,节水效果比滴灌节水40%-60%。2012年在海淀区苏家坨镇锦绣大地平原造林地块的200亩痕灌示范工程竣工,据测算,每亩林地年均节水260吨,200亩林地一年就可以节水5.2万吨。痕量灌溉在北京平原造林以及生态农业上的大规模推广,对进一步提高北京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地区水资源紧张形势,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中立格林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室内多种气体的监测及控制,以及中央空调及供暖通风控制产品的监测及控制。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个场馆的空气质量监测产品就是由中立格林公司提供的。其产品已广泛销往欧洲、北美、亚洲、澳新等市场。广泛的应用案例和经验证明了中立格林的产品技术和设计水平处于同类产品的领先地位。此外,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展示的防暴恐智慧型城市解决方案和具有国际领先的超微光感知技术的FIAMM非凡高清摄像机、泰宁公司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仁创集团的透水砖技术、远大能源的节能技术等22家中关村企业带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亮相此次推介会。

产业生态创新 篇7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实施该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1]。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的新范式,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2]。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人们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研究还有待深化和综合[3]。众多研究者认为: “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才能解释硅谷的难以复制性[4]。生态系统属于生态学的范畴,和产业创新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来说明和描述产业创新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及结构功能,以期对产业中的创新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产业创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演化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 PCAST) 于2004年发表研究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5],该报告认为,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 Innovation Ecosystem)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进化,主要与日本追赶发达国家和美国再度振兴相关联[3]。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采纳[6]。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发展的新范式, 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理解。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学和私人部门研究伙伴关系》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从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到各级政府的一系列的行动者[7]。朱迪·埃斯特琳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要依靠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创新大环境,包括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8]。Jackson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和生物学生态系统类比,前者模拟的关系是经济动力学而不是能量动力学,这种复杂关系形成于特定的行动者或实体之间,他们的基本目标是使得技术发展和创新成为可能[9]。Wallner等认为,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创新性和文化是社会系统的涌现品质[10]。

国内学者也从各自角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朱学彦( 2014)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11]。王仁文( 2014) 对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 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在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综合影响下,创新主体为进行绿色创新活动而结成创新网络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开放系统[12]。林婷婷( 2012) 认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产业内技术创新群落与技术创新环境, 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系统[13]。杨荣( 2013)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创新持续涌现,通过创新投入、 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有机结合,以期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14]。

当前学界的普遍共识是: 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处于变化中,新的政策和新制度的变化可帮助系统以满足新需求的方式进行生长和发展,公共政策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来促进创新[3]。综合以上观点及分析结论,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或者跨区域的某个产业在相关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的各种创新群落之间以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知识传播、技术扩散、信息循环,形成具有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功能的开放复杂大系统。

1. 2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融合,因此兼有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相关性质[15],主要体现为系统性、多样共生性、动态性、演化性、栖息性。

系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产业创新系统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作为产业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缺一不可的,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系统对外表现出来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所有要素的个体功能之总和[16]。

多样共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创新物种,并形成不同创新群落,保持多样性,多种创新物种共生共存才能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动态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而且自身内部要素的改变也会引起自身变化。 同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也会对内外环境产生影响,实现互动。

演化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生命性,能在一定环境下实现自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不断演化。

栖息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一般不能复制,其是特定环境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汇聚的目的地。这种趋势不是硬性强迫的,而是一种自我选择和优化的结果。

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 ( 系统成为整 体的模式 ) 的总和,称为系统 结构[16,17,18]。以下结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对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结构分析, 并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型( 见图1) 。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创新生态群落以及创新生态内、外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3个子系统: 内部环境子系统、外部环境子系统和创新群落子系统。

创新活动是由人完成的,因此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元素是人,这是其与自然生态系统本质的区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储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开发者[19]。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人参与到不同子系统中,发挥不同作用。根据其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种群可分为: 创新生产者、创新分解者、创新消费者。无机环境包括阳光以及其他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类比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可分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主要是物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如土地、厂房、设备等;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包括资金、政策、文化、管理和教育等。

2. 1 创新群落子系统

创新的相关者根据其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不同的创新群落,包括创新生产者、创新分解者、创新消费者。

2. 1. 1 创新生产者

创新生产者主要指创新生态系统中进行创新成果生产的群体,是指创新技术相关知识的发明者,包括研发型的企业、高校院所、各类科研机构等。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生产者和自然生态中的生产者有相似之处[20]。

自然生态中生产者主要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处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上游,是创新活动的智力资源的提供者和利益分享者,以技术创新的设计为己任,不断地为企业、社会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是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反应。它们通过与企业种群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21]。 重点高校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创新源,是发展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2. 1. 2 创新分解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分解者是指进行创新技术和知识的转换和转移,实现创新技术产品化的群体,主要指产权中介、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等创新服务机构。创新分解者和自然生态中的分解者也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是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产权中介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资金、知识产权的流动。人才中介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产权交易是指资产所有者将其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有偿转让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是以实物形态为基本特征的出卖财产而收益的行为,而且是多层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交易中介的职能是为产权转让提供必要条件和各种综合配套服务,包括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产权鉴证、资金结算交割和股权登记等。

中介机构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起着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在促进创新主体间、创新主体与市场间的创新成果的产生、转移、扩散和反馈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中介机构通过汇聚分散于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相关主体中的创新政策、信息和资源等,以实现创新在产业内的传播[21]。

2. 1. 3 创新消费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消费者是指依靠创新生产者的创新成果得以生存的群体,一般指大型公司,其通过收购高校与研究机构、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而不断发展。创新消费者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消费者是指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创新消费者吸收创新生产者的初级创新成果,通过自己的整合与二次开发,不断改进和升级,开发出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用户的体验,实现创新成果的进步。创新消费是知识创新的消费,是通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消费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创新成果的过程,其间加入自身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是一次增量的过程,这点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

2. 2 内部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内部环境子系统主要是指创新所依赖的各种物质实体,包括土地、建筑、公共设施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有形的系统,其物质基础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创新生态的物质基础类似于自然生态中的无机环境。

自然生态中的无机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的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他基础物质: 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 物质条件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

2. 3 外部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外部环境子系统是人文环境,即由人类活动组成的且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具有社会性,主要包括市场、政策、教育、管理、文化、 资金等方面,它们时时刻刻都共同影响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其中,创新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创新教育为创新提供创新人才,创新文化能营造适合创新发展的氛围[22],创新资金是创新启动和不断升级的动力源泉[23],创新管理是创新生态系统能良性运行的依靠[24]。因此没有良好外部人文环境,创新生态系统将无法健康生存并发展下去。

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功能是系统状态在整体层次上表现出来的外部能力[16],系统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根据其发生的阶段从前往后,或者说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可分为3种功能,依次是基本功能、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 见图2) 。

3. 1 基本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表现为3个方面: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0]。相应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三大功能: 一是知识传递,二是技术扩散, 三是信息循环。创新的技术和理念是创新生产者创造出来,经过创新分解者的分解消化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最后在创新消费的使用过程得到体现。知识在创新群落和内外环境中都有重要作用,知识是创新系统实现交互的必要工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产业系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次要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传播、人才流动、设施共享等演化过程得以体现与发挥,从而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3. 2 自适应与修复

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生物群落和环境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适应与修复功能, 该功能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适应与修复能力越强[20]。

自适应与修复功能来自创新生态系统3个因素的作用: 抵抗力、恢复力和功能冗余。抵抗力就是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而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功能冗余是指一种以上的要素具有执行同一功能的能力。正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样,创新主体的集群性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撑[14]。

3. 3 学习与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遗传、变异和选择功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复制、选择和变革。

复制功能。自然生态中的遗传是对应为产业创新中的复制过程,概念、设备和过程都可以复制。复制可以提高效率,但复制太多,就会形成“惰性”,失去创造力。复制机制主要解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问题,保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选择功能。选择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生态群落之间以及创新生态群落和创新生态环境之间互动进行各取所需的活动。这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进化,生命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往往影响到后续的发展。因此产业系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预测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变革功能。变革是指产业创新中的遗传过程的突变。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具有双向性,既有可能促进系统持续发展,也有可能导致系统衰退解体。 因此,需要正确把握变革特征,合理构建变革机制。 区域环境的不断变化是诱发变革的外在动因,创新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推动变革的内在动因。创新变革是创新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过程,不但表现出阶段性和动态性,也体现出复杂性和易变性[25]。

4 结语和启示

本文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3个层面的启示。一是国家层面上,要有全球视野,时刻关注全球经济、金融、政治、科技和社会的最新动态和变化趋势,注意国际大环境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利用有利条件,规避不利风险,顺势而为。二是区域层面上,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横向对比其他区域的发展,做到求同存异,错位竞争,共生共赢。三是具体产业系统层面上,不同创新群落要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注重创新生态是否健康,创新生态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

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产业创新生态的结构和功能后,对产业创新发展管理政策提出3点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财政支持体系,对创新创业进行大力扶持。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优惠税收方式。完善融资风险机制,规避风险,同时让创新企业得到资金支持[26]。

二是加强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知识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必须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要加强创新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产业生态创新 篇8

1 文献综述

Padmore( 1998) 对创新的来源和企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创新来自于对知识的采用,企业创新系统由企业、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和公共部门组成。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Ron Adne ( 2006) 指出,技术创新需要企业间互补与协作,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Diana Catalina( 2012) 认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成员构成,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系统中的成员通过优势互补与协同,促使产品最快进入市场而创造出价值。

王缉慈( 2001) 探讨了企业集群理论,认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是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陆小成、罗新星( 2007) 运用洛特卡 - 沃尔泰拉( Lotka - Volterra) 模型对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强调要重视产业集群演化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了产业集群企业的竞合策略。陈云萍 ( 2010) 剖析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类型,对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演进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慕静,汪俊华( 2012) 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对物流集群与群外环境的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探讨,产业集群协同的对策和建议。对物流这一新兴产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针对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偏少。本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提出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2 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由物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及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条件、物流技术政策等要素组成、与生态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综合系统。

企业生态位是指企业在整个生态资源空间中所处的地位、占据的资源空间与所起的作用。根据物流产业内各成员的生态位及其地位的不同,构建了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三环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由里向外依次为核心层和支持层和外部环境层。核心层是系统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层,该层内,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物流企业与供应商、物流客户形成纵向的产业关系,物流企业与竞争企业和合作企业之间构成了横向产业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竞争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支持层由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组成,该层为系统内各成员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支持,通过与核心层交流互动,促进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外部环境层包括、经济、制度、市场环境等。环境要素影响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3 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协同进化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适应、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关系是分析物流企业协同进化机制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群之间所形成竞争、共生、捕食、寄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中性7种关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产业种群之间虽然也存在相互作用,但是它们主要是竞争合作的关系。不存在偏利、偏害、寄生关系和中性关系。竞争、共生、捕食三种关系的具体特征如表1所示。

注: “ + ”表示对企业生存有利; “一”表示企业成长受抑制

3. 1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群体间协同进化机制

3. 1. 1竞争协同

由于市场和客户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利用同种资源 、 提供同类服务的物流企业展开激烈竞争,促使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水平 。 生态位有助于理解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企业生态位主要有生态位重叠 、 生态位宽度 、 生态位变动 、 生态位分离4种状态 。 物流企业的规模 、 技术能力及人才拥有量不同,所采取的生态位战略也不同 。 物流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选取适宜的生态位战略,通过与其它成员竞争协同,引导物流服务链上游企业和下游物流分包商 、 货主企业的积极参与,促进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

3. 1. 2共生协同

共生协同进化是指系统中的企业或组织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系统的整体竞争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 物流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共生协同,可以克服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 。 物流企业和高校 、 科研机构形成合作研发的共生关系,物流企业与中介机构形成技术交易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合作关系,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形成信贷合作关系 。

3. 1. 3捕食协同

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捕食关系,物流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处于捕食者的位置,它们与被捕食企业之间形成捕食 、 被捕食关系 。 核心物流企业并没有消灭被捕食企业,而是从中获取 、 技术 、 产品和服务信息 。 被捕食企业以向核心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技术 、 资源等服务而生存 。 较弱的物流企业必须与核心物流企业竞争才能有生存发展空间 。 常见的捕食关系有企业的兼并 、 控股 、 收购与重组 。

3. 2 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群和外部环境协同

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流,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外部环境获得人、财、 物信息,在市场、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和约束下产生物流技术创新成果。

3. 3 案例分析

浙江传化物流基总投资3亿元,总面积560亩。2003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已入驻480多家物流企业,整合了40多万辆社会车辆,服务工商企业近30000家,实现了物流服务、物流载体和物流需求的集聚与整合。实施连锁复制项目,已在成都、苏州等多地建立起连锁公路港服务平台,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3. 3. 1 传化物流基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传化物流基地的核心层包括中外运、中铁物流、华宇物流、普洛斯等物流企业,台湾畅红公司等相关企业集群。物流用户包括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支持层为核心层提供硬件、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撑,由一体化供应链平台、现代物流电商平台、高端金融平台、实体网络平台4大平台组成。金融、工商等部门依托这些平台为核心层提供支持服务。外部环境层包括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规政策等要素。

3. 3. 2 传化物流基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

传化物流基地内的水运、铁路运输等物流企业,为了赢得客户和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由于企业的规模、业务性质不同, 通过资源互补,形成了专业分工。通过竞争协同,培育了一批优秀物流企业,成为其它企业的标杆。

依托物流信息化平台,实现平台主体与平台客户共生协同,使得物流企业交易链缩短,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实现双赢。 基地内物流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通信等部门共生协同,这些部门为物流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也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货主企业的需求促使传化物流基地不断进行物流技术创新,传化物流基地引进了大批物流信息企业和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这些企业构成了捕食型协同,传化物流基地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促使物流客户在基地,确保了业务资源,实现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

传化物流基地内企业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进行技术、信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交流,与外部客户和辅助性企业及中介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物流基地每年会为客户组织一些推介会,帮助他们寻找合作伙伴、货源,利用网站宣传企业品牌,组织客户外出考察等。

4 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物流企业集群服务创新行为理论[15],构建出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模式,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涵盖多个创新主体的、 交互性的复杂系统,物流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物流企业既要与系统内其它成员相互作用,也要与外部环境要素、群外环境协同,实现共同进化。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包括物流企业技术创新链协同、物流产学研技术创新链协同、物流企业与金融、中介等机构组成的辅助创新链协同、物流企业与外部环境要素形成的技术创新链协同,协同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

4. 1 物流企业技术创新链协同

物流企业技术创新链包括物流企业横向技术创新链和物流企业纵向技术创新链。物流企业横向技术创新链指的是核心物流企业与竞争企业、相关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核心物流企业与相关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提高了物流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竞争对手企业间形成了竞争协同关系。

4. 2 产学研技术创新链协同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物流协会和科研机构之间在资源和能力方面互补型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发挥出物流企业、高校、物流协会、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创新整体[17]。企业在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方面占优势,高校的技术和人才是物流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源泉。 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容易获得各种研究基金的支持,可以不断地提供物流技术创新成果和物流技术创新人才。

4. 3 辅助技术创新链协同

在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物流企业还和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形成了辅助创新链。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扶持。在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促使系统内创新资源的投入与流动,推动物流技术创新产品的转让、流通和交易。金融机构以提供资金的形式支持产学研创新,而中介机构推进了技术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对整个系统的技术创新活动起催化作用[18]。中介机构提供孵化企业、技术咨询、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等支持服务。

4. 4 物流企业外部环境技术创新链协同

物流企业只有不断适应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存才能发展。 物流产业内企业需要市场环境信息、政策法规等要素的支持, 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促使其不断发展和改善,二者相互融合,推进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升级。

5 结语

产业生态创新 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国内外学者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在此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产品文明五个方面。

(一)生态意识文明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种,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思想决定人们的行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人们要有生态意识,它指导人们的行动。生态意识包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强化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旅游产业而言旅游业的管理者、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员工和旅游消费者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游客在景区乱刻乱划、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旅游过程中导游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不和谐事情也时有发生,据报道刚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由于排队时间较长,出现了游客插队的现象。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低碳的旅游方式、文明的旅游行为,在旅游过程种的适度消费,旅游服务中体现出生态文明行为。

(三)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文明,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生态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程度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

(四)生态环境文明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优美的环境为依托,自然禀赋、生态环境、文化风俗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的方面:景区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破坏了旅游景区的协调性和旅游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游客过度践踏草坪;在景区内建造过多的房屋;景区开发缺乏长远规划;过度的商业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原有的独特的原始风貌。这些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极大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产品文明

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生态产品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征。对旅游业而言,是指设计和开发的绿色旅游产品:包括设计和开发出的低碳、环保的旅游路线,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绿色饭店等。

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环保、绿色、资源节约将赋予旅游业以新的含义。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游客在景区乱扔垃圾、在景点乱刻、乱划的现象仍然存在;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污水排放超标等问题。这些现象提示我们,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有待加强,需要培养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如果过度开发,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其修复过程却是相当缓慢,要付出的代价则是惨重的。目前随着旅游观光人数的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垃圾堆砌、游客猛增、交通混乱、大气污染、水质恶化、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需要转变开发和营运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生态文明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以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措施

(一)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战略,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因此旅游产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域旅游发展中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体现了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从过去以高收入阶层为主转向大众消费,日益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旅游消费,这使乡村旅游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节假日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到近郊的乡村景区去休闲,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乡村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优良的空气、青山绿水,特有的乡村文化。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促进旅游产业与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有组织地发展乡村旅游。第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工业的融合。比如生产清洁设备,污水处理设备;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二)加强旅游产业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旅游产业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是调整人与旅游生态环境关系的规范,是保护和建设旅游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种,通过完善生态制度,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用法律法规约束旅游消费者、旅游管理者、经营者的行为。比如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记录,这对游客的行为产生了约束;第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行环境审批制度,景区内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第三,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旅游产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使旅游管理者在进行景区开发和管理时应受到这些法律法规的约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旅游服务创新

旅游产业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涉及到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企业的员工和旅游消费者。目前,旅游管理者、经营者为最求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水排放超标;而旅游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也有待加强,表现在: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人们是生态意识,从而产生生态文明行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改变服务模式,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一,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行社、线上旅行代理商、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培育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二,经过培训后的旅游从业人员将生态文明理念带到工作中,在旅游产品介绍、旅游合同签订、团队旅游行前说明会、在景区讲解中等环节增加更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旅游提示,培养和引导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提升生态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文明、低碳的旅游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消耗,选择简约自然的旅游方式;第三,进行旅游产业绿色产品开发,包括设计旅游路线、创建绿色酒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等。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景区景点品质的提升,这促进游客增加,旅游产业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国家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构想下,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旅游由原来的点状发展到面,将实现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实现“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从业人员”,这更需要优美的环境做支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立在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的,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要保证人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提升旅游景区景点的品质,推动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导致了旅游需求的增加。在资源紧缺、倡导爱护环境的今天,我们应该更重注开发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在旅游过程中使人们认识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旅游业是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期望不断提升,而不仅仅满足于观光,生态旅游使人们在游玩过程中认识自然、体验自然,同时有保护环境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宇.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旅游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2]戴斌.对不文明游客,“拉黑”是第一部[N].北京:环球时报,2015(5).

[3]杨娟娟.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一以广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4]靳利华.自然界外部性视域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策略选择[J].生态经济,2014(1).

产业生态创新 篇10

1 生态位理论概述

1.1 生态位重叠原理

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种间多样性以及种群进化的一门科学,它表征的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生态位的相关理论有重叠理论、宽度理论、适应度构建理论等,本文主要运用生态位重叠理论来说明新兴产业的创新形态变化,下面就这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生态位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分离、部分重叠和完全重叠,用图1表示。

(1)如果两个生态元完全分开,说明彼此占有的资源也不相同,两者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见图1(a)所示。

(2)生态位相邻只是短暂的状态,它将向生态位分离或重叠转化,见图1(b)所示。

(3)图1(c)中是部分重叠,这也是最常见情况;图1(d)是包含生态位,即宽度较大的一方包含了宽度值小的一方;图1(e)是完全重叠生态位,说明两者具有一样的生态位,无法共存,其中一方将被另一方逐出生态域。

1.2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在产业分析中主要围绕着产业的生命周期以及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层面展开的。Dobrev等[1]采用法国和英国汽车公司的组织动态变化例子说明产业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位置的变化对组织生存的影响。Marjolein等[2]系统地总结了战略生态位管理方法(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大公司在进行变革性创新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建议。Luksha等[3]讨论组织如何通过创建和改造生态位来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Zhen等[4]采用生态位方法评估了中国风力涡轮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且建立了一个产业生态模型和生态位评估指数系统。Hermans等[5]运用战略管理生态位理论来调查和解释协同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影响网络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有能力的参与者,他们通过提供金融资源或创造“法律空间”来促进网络生长。Boon等[6]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在创建、维护和争夺生态位空间中的创新管理,并得出生态位保护空间取决于网络建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授权活动。Sanderson等[7]通过分析LED(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变化过程,追踪了固态照明产业的生态位演变。Gawer等[8]分析了两种类型的主要平台,分别是内部或公司平台和外部或行业平台,归纳了组织生态位与系统、资源、生态位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Bosch等[9]通过调查IT企业的技术架构和平台,发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进化是与不断寻找合适生态位的过程密切联系的。

从文献梳理来看,对新兴产业的建设形态、生态属性、组织形态、演化机理、创新特征等方面都未展开深入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因此,本文借鉴生态位思想,分析创新的生态位演化,了解新兴产业在每一个阶段的阶跃变化中创新对生态位进阶的推动。

2 分析模型

为了探索新兴产业中生态位重叠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引入种间协同演化的Lotka-Volterra(L-V)经典模型[10]。假设在给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要受到各种生产要素的约束,用生态因子域Ei=f(x1,x2,x3,…xn)表示,其中,x1,x2,x3…xn代表各种生产要素。假设:(0,Ni)表示新兴产业生态位宽度的区间值;αi代表竞争系数,α1是B的竞争反应,α2是A的竞争反应;βi代表新兴产业的生态位重叠的状态,当β=1时表示完全重叠,β=0时表示完全分离,0<β<1时表示存在部分重叠;mi代表新兴产业创新程度;Nt表示新兴产业i在时刻t的生态位状况;Pi代表生态位饱和系数;d Ni(t)/dt表示新兴产业生态位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定两个新兴产业A、B(以下分别用i=1和i=2来代指),其演化形态的方程式为:

下面分3种情形来讨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演化情况[11]:

(1)第1种情况:当β=1时,新兴产业A、B完全重叠。令:

解得平衡点为(E,F,G,H,Q),其中:E=(P1+m1-α1,0);F=(P2+m2-α2,0);G=(0,P1+m1-α1);H=(0,P2+m2-α2);Q=(0,0)。则:新兴产业A的解析式为:

新兴产业B的解析式为:

由于斜率相同,L1和L2是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两直线的位置取决于参数P1+m1-α1与P2+m2-α2的大小。当P1+m1-α1<P2+m2-α2时,如图2所示。此时,在L1外侧,即新兴产业B的生态位宽度更大并且完全内包含A,则B将占满生态位空间。当P1+m1-α1>P2+m2-α2时,如图3所示,此时,在L2的外侧,即新兴产业A的生态位宽度大于B的生态位宽度并且完全内包含B,也就是A将占据整个生态位空间。因此,当新兴产业A、B完全重叠时,生态位演变的方向取决于A、B双方所拥有的资源要素情况,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把另一方完全排挤。

(2)第2种情况:当β=0时,新兴产业A、B完全分离。仍然由式(2)得到平衡点(E,F,G,Q),其中:E=(P1+m1-α1,P2+m2-α2);F=(P1+m1-α1,0);G=(P2+m2-α2,0);Q=(0,0)。则新兴产业A的解析式为:

新兴产业B的解析式为:

以上两式用图4中的线L1和L2来表示。

图4中,L1、L2直线将象平面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1、2、3、4区间。其中:在1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2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3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在4区域内d N1(t)/dt<0,d N2(t)/dt>0。由以上分析可知,在L1的下方(即3、4区间内),d N1(t)/dt<0,演化方向将将继续向上运动;同理,在L1的上方,d N1(t)/dt>0,演化轨迹向下方运动。在L2的左方(即1、3区间内),d N2(t)/dt<0,演化轨迹向右方运动。在L2的右方(即2、4区间内),d N2(t)/dt>0,演化将向左方运动。综合演化的结果趋于点E(P1+m1-α1,P2+m2-α2),此时新兴产业A与B各自占有着自己的空间域。因此,演化结果取决于A、B各自的生态位饱和系数Pi、新兴产业创新程度mi和竞争系数αi。

(3)第3种情况:当0<β<1时,生态位部分重叠。同样由式(2)得到平衡点(Q,H,I,J,K,G)。其中:

。因此,演化的情况取决于A、B产业各自资源的生态域空间,演化结果将是A、B产业互相部分包含,相互包含的范围取决于参数大小。

3 应用分析

从生态位角度可以看出,上述3个过程的讨论反映了创新对新兴产业生态位变化的作用。参考Park[12],Chen等[13]对上市公司的Logistic回归得到的曲线,并结合本文上述理论探讨,本文归纳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三阶段演化曲线如图5所示。

根据上文分析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的演化规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大致也要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部分重叠和生态位完全重叠,图5表现了这种动态演化。在第1阶段(图中为1区间),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成长空间大,发展速度也快,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处于分离状态。例如,光伏产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的企业专门生产硅片、有的企业专门做电池制造、有的专门是组件生产,生态位的分离也使得企业间的市场生存空间大;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企业之间的业务就有重叠,反映在图中就是在节点A处,当企业之间的生态位有了部分重叠时,新兴企业若不能进一步提升其生态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则可能渐渐被排挤出去,因此,A点可以认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分支点。对于那些创新能力强并且能够将产品顺利地推向市场的企业来说,跨越了A点就能成功地进入生态位的第2阶段(图中为2区间)。在第2阶段,新兴产业的生态位继续扩大,产值增加,市场占有率也在上升,但是生态位的重叠会引起更激烈的竞争。例如,2007年到2009年间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的时期,与之对应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并购日益加剧,光伏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天威保变通过不断整合产业链,产品制造涉及到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和下游的电池制造。

新兴产业在成长中,在B点将出现不同的轨迹,此时,创新潜力大、创新后劲足,并且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在生态系统中到达一个更高的台阶,而创新力不足的企业则不得不面临着收缩生态位的风险,因此,生态位变化机制来自于创新的动能。生态位演化充分体现了进化博弈的特点,这种创新活动使得生态位向更高级进阶,因此,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生态位演化方向。对于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和主导能力,并由此进入生态位演化的第3个阶段(图中为3区间)。

当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时,对产业的发展就有更强的主导权。例如,现在的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完成在产业中的生态演化而不断壮大的。众所周知,百度做搜索引擎,阿里做线上商贸,腾讯做在线聊天,在过去的10多年积累中这3家企业通过不断扩大创新生态位,顺利度过图中所示的第1区位和第2区间,到现在发展到第3区间,因而对其行业领域内的业务发展具有主导力,呈现出一支独大的独特局面。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能力影响了新兴产业生态位的演化方向,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的产品、新的业务模式,企业就可以在竞争的生态系统中占据有利位置并提升自身的生态位。

4 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实现提升与突破的重点领域,也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产业。针对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问题,本文通过引入L-V模型,分析了在3种不同情形下创新生态位演化的不同形态,并得到资源配置的均衡点,技术创新企业通过这些平衡点找到自己的竞争区位以便获得竞争能力。研究表明,当新兴产业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生态位的演变情况将取决于双方各自占有资源要素的情况:占据资源优势的一方将把另一方完全排挤;当新兴产业生态位完全分离时,生态位大小取决于产业各自的生态位饱和系数、创新因子和竞争系数;当新兴产业生态位部分重叠时,生态域空间决定了演化形态。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通过来自新兴产业的数据分析和回归,得到了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的生态位演化曲线:在曲线的第1区间内,新兴产业处于成长期,市场空间大,竞争小,各自能得到比较好的成长;在曲线的第2区间,新兴产业的生态位开始重叠,生态位大的新兴企业逐渐占据优势,在竞争中越发处于有利地位,而生态位小的企业则逐渐被排挤;到了曲线的第3阶段,即生态位完全重叠阶段,创新能力强、善于整合各方资源的新兴企业将一支独大,获得完全生态位。

团购生态产业链 篇11

商 家

特点寻找新的打折促销平台、良莠不齐

典型生活服务类、实物商贸类公司

商家已经将团购网站作为其商务活动、 打折促销平台。商家之间良莠不齐,资质大相径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合规商家数量少。理想的情形是:商家既有效做了广告推广,同时这单团购生意还挣钱,不亏钱。因为,如果打广告的目的过于强烈,而导致团购单子亏损,那么商家肯定会从其他地方寻找补偿和平衡,这也是为什么时常出现商家的团购项目菜量抽条、服务缩水等不规范行为。只有保证商家合理利润的团购,才能让商家和顾客都从中获益,不损伤商家的积极性,以及用户的团购体验。

团购网站

特点 打折促销平台、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恶性竞争、良莠不齐

典型 拉手网、美团网、糯米网、去哪儿网团购等

给本地商家线下商务活动提供一个线上的打折促消平台,覆盖面较广,但如何帮商家提高再次消费转换率成关键。团购网站对于商家资质的审核和监察能否做到位,时常成为一些团购网站投诉事件频发的根源。但目前由于团购网站数目繁多,也呈现出如商家一样的良莠不齐状况,因此还时常出现团购网站欺诈商家事件、商家和团购网站联合欺诈消费者事件等等。团购网站应该让和商家的团购买卖避免成为一单子生意,而应该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考验团购网站如何在与商家的合作中,替商家铺好路。

消费者

特点 急功近利、盲目、冲动与理智的矛盾

典型 学生、白领等

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团购平台体验之前不愿花高价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对团购餐饮的青睐程度最高,因为餐饮是刚性需求。有一部分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专注通过团购节约各项生活开支,但这部分人群也让团购网站和商家头疼,因为他们习惯以团购形式购买商品,不愿以正价去商家消费,而是期待下一次同类产品低价团购。另外的消费者则是通过团购尝试新鲜体验,团购网站对其粘性不大,因此商家能否提供优质实惠的服务,是其能否被转化为老顾客的关键。

风投VC

特点 推波助澜、谨慎的盲目、跟风严重

典型 金沙江创投、红杉资本、凯鹏华盈等

风投一向是双刃剑。风投助推了团购网站的发展,目前被指烧钱严重的团购网站一旦失去了风投的支持,将会资金链断裂倒掉。但最初,也只是少数风投才看清了团购模式并积极参与,更多风投都只是观望。随着团购网站在中国本土大热之后,才有越来越多的风投参与进来,当然也加剧了团购网站之间的竞争。

团购导航网站

特点 聚合平台、帮团购网站引流量

典型 团800、360团购开放平台等

产业生态创新 篇12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生态产业改革、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瓶颈。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不健全, 是导致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主要原因。若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 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打破以往在时效性有限的政策层面上寻求出路的思维定势, 应该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 在制度层面上完备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1]、优化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和健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 进而为建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体制探索实现路径。

1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成因分析

1.1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含义及表现

所谓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 是指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的供给在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均难以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 供需之间无法实现均衡的过程及状态。

目前, 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政府投入不足和生态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顺等原因造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供给总量绝对不足和供给效率相对低下;另一方面, 农民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造成以上两方面问题的直接原因, 是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不健全的原因, 至少来自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 以往生态产业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不合理;从宏观层面来看, 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中固有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存在弊端。

1.2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的成因

我国现有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中的权力格局, 是单中心制度安排中最高权威单一性的权力格局, 即“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

当前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中的这种治理模式,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诱因、社会背景和政治基础。

(1)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 是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对“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的体制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 (2) 现代化后发展特点是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中“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形成的环境因素。 (3) 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是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中“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形成的社会背景[2]。 (4) 政府主导型社会发展模式[3]是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中“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的政治基础。

1.3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的弊端

尽管“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根深蒂固, 但是, 我们绝对不应该无视“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机制的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发展战略引领下, 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考核标准的“唯GDP论”倾向。而“唯GDP论”这种短视行为, 直接催生了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的3种“短板效应”。

短板效应Ⅰ——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机械化。

短板效应Ⅱ——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分散化。

短板效应Ⅲ——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低效化。

概括起来, “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的负面效应, 就是“1种短视行为和3种短板效应”。

2 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理论路径

既然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 是导致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的“1种短视行为和3种短板效应”的根本原因, 那么,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视阈下建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模式, 自然是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有益选择。

2.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等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生的负面效应的凸显, 人们由过去反思和治理现代化的负面效应本身, 转而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化的思想和社会基础——现代性。“现代性”的根源, 肇始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基本特点是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 并以此为出发点, 坚持一种抽象的整体性和权威性相统一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解构, 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策略。解构一般具有两种目的: (1) 破坏; (2) 重建。几近疯狂地解构权威、颠覆主流甚或质疑理性是激进派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基础上, 建构有机整体社会观, 则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激进派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大卫·格里芬 (David Griffin) 、约翰·柯布 (John B.Cobb) 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派, 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态观, 这一生态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警醒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现代化建设 (包括生态产业科技现代化) 必须走生态产业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之路[4]。

2.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双重内涵

“绿色GDP”最早的提出者之一,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领军人物约翰·柯布在2010年5月接受人民网采访时, 提出了“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的观点[5]。柯布博士之所以如此乐观, 是因为中国具有实现生态文明双重内涵内在整合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6]。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看来, 生态文明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内涵[7], 以及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和谐共荣的社会内涵[8]。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自然内涵, 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社会内涵, 则是以有机整体生态观为基础的社会有机整体论。以往的生态主义者仅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虽然偶有论及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的学者, 但是, 大多数人往往仅将其视为与生态文明的自然内涵平行并立的问题。实际上,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阈下, 生态文明的社会内涵主导生态文明的自然内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自然内涵与单纯的环护主义 (Environmentalism) 不同, 其基本诉求是反对传统发展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在谋求建设性社会变迁的宗旨下, 在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生态观。柯布博士的高足大卫·格里芬认为,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 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道德地对待自然。查伦·斯普瑞特奈克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她提出一种对自然的重新理解。她认为“自然”应该是我们的肉体与之不能分割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式的征服——掠夺, 而是一种统一:人本身就是宇宙正在展现的过程的一部分, 人并不是世界唯一的主体[4]。由此可见,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自然内涵不同于环境保护主义, 其基本诉求是反对传统发展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在谋求建设性社会变迁的宗旨下, 在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生态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社会内涵并不是对传统的社会有机体论的简单回归, 而是以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性社会变迁为要旨, 以生态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有机整体论[9]。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生态文明的社会内涵的基本诉求, 是批判传统发展政策中的“唯GDP论”, 主张社会政策回归发展政策的核心。

2.3 生态文明社会内涵主导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理论导向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中的“短板效应”, 归其根由, 是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中“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治理模式使然。要打破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中的3个“短板效应”, 进而促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均衡,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视阈下建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模式, 是非常有益的现实选择。

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中心供给”思路, 在庞大的需求面前, 是极其缺乏效率性和回应性的。一方面, 没有回应性保证, 责任政府就失去了结构性支撑;另一方面, 传统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 人为增加了生态产业科技创新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从而加大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本。因此, 构建以支持“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模式, 就成为满足民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模式。

“多中心” (Poly centrity) 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 (Michael Polanyi) 提出的, 博兰尼引入“多中心”一词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以及阐明社会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后经奥斯特罗姆夫妇通过对局部性公共事务治理的自组织机制, 以及公共经济领域中生产与消费属性的多年实证研究, 借鉴制度理性选择学派的观点, 系统分析了各种决策领域组织的多中心, 形成了多中心理论的基本架构。概而言之, 多中心治理理论有如下基本观点: (1) 一个社会的权力中心具有分散交叠的特质, 政府或国家是多极权力中最大的一极。 (2) 政府具有有限理性, 它无法胜任“无所不能”的角色要求。 (3) 权力越分散, 政府就越容易针对不同的公民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 越容易进行及时的科学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越容易防止权力的非公共性滥用。反之, 集中的权力在信息收集、决策制定、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无法回避的劣势。 (4) 政府官员和决策机构分享着有限的、相对自主的专有权, 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 其中没有一个机关或者决策机构对强制力的合法使用拥有终极的垄断权。 (5) 政府并非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唯一供给者。 (6) 从长远看, 民主政体的效率必然优于专制或集权政体, 因为民主政体可以回避大的甚至致命的失误[10]。

多中心治理理论不但符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内涵有关社会主体多元化和社会权力中心多元化的基本理念, 而且, 多中心治理理论与自组织理论也多有契合之处。

一般来说, 组织是指系统内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 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 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 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 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 就是自组织 (Self-organizing) 。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 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 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 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因此, 建构契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内涵和自组织基本理念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是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的“短板效应”的治本之策。

3 生态文明视阈下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实现路径

建构契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内涵和自组织基本理念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需要针对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存在的3种短板效应, 寻求生态文明视阈下解决生态产业科技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实现路径。

3.1 完备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

当前, 机械化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科研考核标准, 具体表现为机械化的论文及成果评价标准。例如, 当前以所谓论文数量和质量来考核科研人员的办法, 就存在严重弊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单位, 为了迎合科研成果的数量要求, 不得不将本来完整的科研成果拆分开来, 分期分批发表, 这大大延长了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并严重降低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和效益。

完备生态产业科技服务供给主体激励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1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不仅是实现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有效激励的重要手段[12], 而且是缩短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提高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所在。

(1) 健全目标管理体系——以明确而适度的目标激发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创造活力。

(2) 转变组织运行模式——在确立目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转变组织单一权力运行方式, 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3) 改革绩效考核标准——以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益为标准, 以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为评价主体, 评价科技创新人员及单位的绩效。

3.2 优化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

当前, 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的短板效应之一, 是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难以满足需求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从表面看, 解决这一短板效应的有效方式, 就在于提高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效率。以往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做法, 无非是加大政府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投入或推进模块化的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 仅仅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非但不能解决问题, 往往还会滋生新的问题。

一方面, 在原有“城市——政府”单一中心模式下, 若不改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激励机制, 而是一味加大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投资, 不但不能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反而很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另一方面, 在以西方发展背景为蓝本总结出来的现代化模式的框架下, 推进整齐划一的生态产业结构调整, 这种做法几乎完全忽视了生态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因为生态发展区域性特征衍生出的生态产业科技需求主体需求多元化的现实。

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 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优化生态产业科技服务需求主体结构, 才可能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的第二个“短板效应”的有效方式。因为生态具有极强的区域经济特质, 所以,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结构应与生态的区域经济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概括而言,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自然禀赋、规模效应和运行成本。要整合这三种要素的最有效途径, 就是走“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模式。但是, 因为这三大要素当中的“学”和“研”的主体都在中心城市, 而“产”的主体往往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 所以, 这就人为地提高了生态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成本——而运行成本的增加, 必然制约生态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角度来看, 生态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不一定是真正的优势体现, 因此, 盲目推行规模化和产业化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 发挥制约生态区域经济发展三要素的积极效能, 必须打破原有的“城市——政府”单一中心发展模式, 确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相对独立的主体结构。只有确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需求主体相对独立的主体结构, 才能真正体现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受众的需求, 从而弥合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这一“短板效应”。

3.3 健全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

不难理解, 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失衡的直接原因, 是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不健全。为了完善生态产业科技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 各地做出了多方努力和多种探索。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山东省相继提出了上层有骨干食品加工企业, 中层有初加工企业, 下层有原材料生产农户和基层运销队伍的“莱阳模式” (“生产+销售”模式) 和与之类似的“诸城模式”[13]。然而, 这种“产加销”的模式, 几乎完全忽视了生态产业科技服务需求主体 (农户) 需求多元化的基本现实。为了弥补这种缺陷, 在“莱阳模式”和“诸城模式”之后, 江西省农科院提出了“1+1”管理模式 (开放合作+机制创新) [14], 黑龙江省兴聚生态产业科技合作社又创造了“六统一分”管理模式 (生态产业科技入户模式) , 而这就是目前在全国较为通行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1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黑龙江省兴聚生态产业科技合作社的成功, 创造了生态产业科技入户模式, 实现了科研成果、技术推广和农民的有效对接,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而且, 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参与市场化经营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生态部生态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生态大学教授程序曾深刻地说:“在兴聚生态产业科技合作社, 我看到了中国生态发展的方向。[16]”

可见, “生态产业科技入户模式”是在理论上将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直接对接的最佳尝试。然而, 如果没有基于“经济人”假设前提之上的制度支撑和体制保障, 如果不改变原有的“城市——政府”单一权力运行模式, “生态产业科技入户模式”无法突破融资瓶颈, 如果这样, “生态产业科技入户模式”就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上的愿望而已。

因此, 健全生态产业科技服务供需主体耦合机制的关键, 不应在短效的政策层面而应在长效的制度层面上,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主导下, 打破固有“城市——政府”单一权力中心运行模式, 完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供给和服务机制。

具体而言, 除了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发挥和保障城市已有生态技术创新优势, 并加强中央政府及地方中心城市政府在生态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力度, 贯彻实施农科人才发展战略之外, 至少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和可问责性, 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17]。 (2) 完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激励机制, 规范生态产业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标准。 (3) 借助生态企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建立健全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到户运行体系。 (4) 以农村社区为依托, 构建以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 (5) 保证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的主体地位, 并以此拓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的融资渠道, 推行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产学研”扁平化循环经营模式。

4 结 语

当前, 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经提前结束, 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也已经凸显, 大量人口回流农村。在这种人口结构背景下, 再不改变我国的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固有的“城市——政府”单一治理模式, 将难以弥合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当中的短板效应。

而要建立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模式, 必须首先破解“木桶原理”对推进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体制改革的束缚。运用“木桶原理”审视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当中的几个短板效应, 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 弥补短板本身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木桶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 如果导致短板效应的根本原因是长板之间存在裂缝, 那么单纯采取补短板的方式, 还不如进行长板重组, 将短板另作他用, 同样可以物尽其用。

因此, 在生态文明社会内涵的引领下, 将社会政策回归公共政策的核心, 并以此构筑我国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及服务多中心治理体制, 比单纯地弥补短板, 也许更能促成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供需主体均衡。

上一篇: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下一篇:故障穿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