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园

2024-10-04

生态产业园(共12篇)

生态产业园 篇1

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 与福建交界, 西北与景宁县接壤, 东北连文成、苍南, 直达温州, 西、南连通寿宁县及福建, 隶属于中国浙江温州, 为温州市下辖6县之一, 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泰顺县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 并拥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美的廊桥。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完成的2005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中, 浙江以“87.1”分位列全国第一。按照县 (市) 、市区进行评价, 浙江69个评价单元中, 泰顺县在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较丰富、降水量多的优势下, 在69个县 (市) 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比较中当选浙江第一。

由此可见泰顺的生态状况很是让人欣慰, 而生态在泰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态旅游作为泰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泰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 对生态旅游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 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态旅游的经济模式, 采用新模式, 就必须坚持生态旅游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发展生态旅游, 食品加工业及特色旅游是目前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 利用假期去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的最好选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 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 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 就目前发展来看,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 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泰顺县黄桥乡800hm2毛竹低产园通过标准化改造, 建成为省级笋竹低产林改造示范片, 大大提高单产, 每667m2收入从原来的200元提高到1200元, 仅此一项每年为全乡农户增加收入800多元。而且在泰顺县竹产品的深加工下, 使得竹子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从而带动了农户的种竹积极性, 使其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大踏步的向前发展。使昔日的荒山成了竹海, “竹山”成了“金山”。

每年的元宵节, 泰顺各地都有着特色的百家宴。泰顺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 由970多年前的民间族人内部祈祷仪式“做春福”演变而来, 如今发展成泰顺县一张旅游名片。2010年元宵节, 泰顺县7个乡镇摆下了6000多桌百家宴, 6万多人赴宴, 载入吉尼斯纪录, 而且随着泰顺百家宴每年的定时举办, 以及各个环节的完善, 到泰顺吃百家宴的人数也在逐年更加。泰顺百家宴以“促进乡邻乡亲,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 “百家宴活动, 从祭祀地方神祗, 到民俗表演等方面一脉相承, 有其固定习俗”, 到如今泰顺百家宴已成为泰顺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 吸引了泰顺周边市县以及相邻的福建省的很多人的慕名而来, 体验着不同以往的特色的泰顺百家宴, 这也是泰顺人比春节更不可缺的重大节日。泰顺 (百家宴) 更被授予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 泰顺百家宴被入浙江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而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每年“三月三”的百家宴也吸引着周围不少的人前往一睹这畲族风情的百家宴。毗邻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体验了百家宴之后, 来游玩的游客还能到保护区内看看秀丽的大自然风光, 在完好的原始深林里呼吸最新鲜的天然氧吧里的空气, 到浙南第一峰白云尖的山顶上体验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下第一氡”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岩隧道景区、白鹤山庄景区、南浦溪景区、世界最美丽廊桥 (泗溪北涧桥) 等更是带动了泰顺生态旅游的大热潮。生态旅游的热潮更是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发展, 农家乐、生态食品、地方特色小吃等等不仅给泰顺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 更解决了很多泰顺普通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随着泰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泰顺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生态经济, 就要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泰顺的经济得到发展, 泰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生态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泰顺有着如此的生态优势, 在泰顺人民的不断努力下, 泰顺的生态与林业发展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泰顺是一个有着很大生态优势的地方, 而这些年泰顺正是利用这个优势发展着泰顺的生态产业, 给了泰顺人民带去了物质与精神的双层提高, 使泰顺的生态产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泰顺,生态发展,产业

生态产业园 篇2

日照市生态产业园发展构想

根据日照市的产业现状,提出了日照市建设生态产业园的初步设想和生态产业园孵化机制.

作 者:叶亚平王如松 任景明 杨建新 颜京松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刊 名:农村生态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RURAL ECO-ENVIRONMENT年,卷(期):19(3)分类号:X32 TU984.13关键词:日照市 生态产业园 系统 规划 孵化机制

产业生态“凤凰城” 篇3

德昌,西昌市的后花园,美丽的“凤凰城”。虽然凤凰已远去,但留下的灵秀之气似乎并未消减半分。作为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凉山州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战略重要城市和安宁河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这只凤凰又在起飞。

“将抓发展、促跨越作为凉山一切工作的主线”,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提出,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那么,德昌县又将如何专注发展、转型发展?

既“加快赶”又“抓紧转”,着力资源转化、项目驱动、产业提升、开放合作、基础改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德昌县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

农工互动 专注绿色发展

记者: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发展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那么,德昌县要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王顺云:德昌特色资源富集,是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组成区域之一,境内有矿点矿化点近200个,矿种47种,经地质部门勘查确认的矿点21个,矿种12种,特别是稀土,已探明可开发的氧化物储量72万吨;拥有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约40万千瓦;县域内的麻栗镇、阿月乡等地还可建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全省首个装机1.6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已在德昌建成投产。

同时,德昌县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国果桑之乡”,有10万亩蔬菜,12万亩烤烟,4万担桑茧、2万吨椹果,30万亩林果,4万吨肉类和1000亩花卉等。

稀土、风电、特色农产品企业落户德昌提供了就近、优质的原料保障。今年4月,德昌县成功举办第八届樱桃节、第七届桑椹节,这是德昌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结果,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德昌,促进农户增收。在4月22日—24日的“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主题活动中,德昌县成功签约2个项目,签约金额5.3亿元,将进一步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工业的发展。

记者: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四川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德昌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顺云:经过多年的发展,德昌国家级工业园区正在形成。德昌工业园区分为“一园三区”(德昌县工业园;银厂钒钛稀土、高端装备制造集中区,三棵树现代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永郎新材料、现代物流集中区),2014年,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志能稀土、久源钒钛扩能技改、锌鸿环保、云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盛和资源大陆槽多金属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建,完成工业投资20.7亿元,工业技改投资10.2亿元。同时,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昌桑椹”和“建昌板鸭”进入评审公示。

2015年,德昌工业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亿元,增长7%以上。

以大项目促稳增长

记者:一季度,四川全省经济同比增长7.4%,经济下行压力犹存,稳增长处于关键时刻。同时,四川省委提出,各地要全面把握今年重大工作部署,围绕“十个抓紧抓实”抓工作落实。

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德昌县将如何发力,以达到稳增长的目标?

王顺云:德昌县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全面的重大项目建设。

首先要突出项目规划。坚持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完成一批,全力做好项目建议、规划、论证、申报、立项等前期工作,梳理确定工业、水利、交通、市政基础等方面重点项目64个,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

其次,我们要强化招商引资。借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省级招商平台,紧紧围绕水电风电新能源、稀土钒钛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新产业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招大引强,确保今年新签约项目引资25亿元以上。

第三,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一个项目1名督导县领导、1名责任县领导、1个责任部门联系的“三带一”制度,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第四,强化督查督办。由县四大班子一把手组成4个项目督导组,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月督查、季通报,其中26个重点跟踪督办项目实行“顺排工期、倒查责任,每周跟踪、半月通报”,目前27个续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

“加快赶”又“抓紧转”

记者:在“抓紧转”中“加快赶”,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求各地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同时,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也提出,既“加快赶”又“抓紧转”,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德昌县将采取哪些措施,以实现在“抓紧转”中“加快赶”呢?

王顺云:德昌县要实现稳增长、快发展,还是必须紧紧依靠投资拉动,着力构建项目持续推进,资金持续注入的项目建设新格局。要加快推进风电四五期、铁炉山地风电、风电叶片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要积极争取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钛铁分离生产线等大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调结构关键是调思路,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方向,抓好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

工业方面,要加快突破。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核心,积极申报创建省级成长型特色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着力破解土地、环保、电力、供水等瓶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园区承载力,建设“工业德昌”。大力推进盛和资源综合利用、元坤绿色果业基地、五氧化二钒生产线、志能稀土下游深加工、烟草原料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硅企业升级技改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等。

农业方面,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林权流转,稳定烟叶生产,发展蚕果桑、核桃、板栗、桑椹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大凉山·德昌”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农村专合组织8个,注册家庭农场50户,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产发展方面,抓好旅游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上档升级。省委、省政府正加快发展攀西阳光风情旅游,州委、州政府也正加快建设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我们要抓住机遇,统筹抓好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升级等工作,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螺髻山景区开发,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度假游,力争旅游收入增长54%。

教育方面,一是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资金 1.545亿元,对全县21所中小学校进行改建、扩建、搬迁和新建,让学校分布更合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抓民办名校落户德昌。采取政府出土地、政策,企业出资金,名校负责教学管理的“1+1+1”模式,建成了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小升初、初升高报考录取比例分别达到7:1和10:1。德昌籍1200名小学生不仅共免交2160万元的择校费,还保证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省一流的优质教育。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记者:今年是德昌县的“基础设施提升年”,德昌县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全县的基础设施水平呢?

王顺云:首先要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坚持打通外出口,畅通内循环,以交通提速带动开放提速、发展提速,加快推进108国道改造,德盐路升级改造,德雅路改建,西小路、茨大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服务好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快农村道路硬化。

其次要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农业提升,务必坚持基础先行,要加快推进和平水库、城区安宁河堤防、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等大项目建设,完成小高等3个乡镇17个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面1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万亩。

另外,还要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好安宁河闸坝景观带,加强城区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及污水管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抓住同城化发展中的新机遇

记者: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西昌、德昌和冕宁同城化发展战略,德昌作为其中一极,将如何在三市县同城化中抓住发展新机遇?

王顺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省委提出的“十个抓紧抓实”重要内容之一。

德昌县要围绕“同城化”发展战略布局,依托西昌首位城市带动,差异化错位互补发展,坚持城化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建设。

加大城区存量土地开发力度,突出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滨河新区、德铁旧址开发、河东片区开发、安顺社区及下翔街改造开发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模式分析 篇4

生态工业园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1]。共生理论在工业学中的应用成果就是工业生态学与工业生态园。实践证明工业系统实际上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生态本质与依存关系, 模拟自然系统的共生就是工业文明的出路。共生理论是从微观系统到宏观系统, 观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2]。因此, 共生理论更适用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1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分析[3,4]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规模、功能和目标的不同, 其结构模式具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的类型。按行为方式 (行为模式) 划分, 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 而按组织化程度 (组织模式) 划分, 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通过产业集群区中核心企业的数量, 依靠工业的共生网络可分为两种类型:单核、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

1.1 单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

当产业集群中只有一个核心企业时, 称之为单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在大多数工业集群区中单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是很普遍的, 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产业群内, 为了扩大规模在核心产业集团周围建立了一系列的支产业,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副产品和原材料, 而且在产业组中充足的工业共生网络是十分有利的。代表企业有位于广西省贵港市的广西贵糖集团。生产技术不是很先进时糖行业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污染。根据循环经济理论, 贵糖集团创造了一系列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通过资源循环以减少污染和实现效益。该集团已经建立了酿酒厂, 纸浆厂, 造纸厂, 化工厂, 水泥厂, 发电厂等分支机构。图三是贵糖集团的工业共生网络。

1.2 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

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是指围绕多个核心企业建立的网络, 如图2所示。多核共生网络的出现极大的减少了由于联合失败而引起的并列整个网络的危机。在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中, 原材料或副产品常在核心产业中交换。同时, 每一个产业都都与中小型企业有很紧密的商业联系和合作关系。和那些单核网络中的中小型企业相比, 在这样的网络中他们是相当独立的。图2展示了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

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的是典型的代表是丹麦的凯隆堡公园 (格特勒, 1999) 。基于名为阿斯内斯的最大的燃煤电厂, 共生网络应运而生。随着扩大的规模, 一些大型企业, 如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厂, 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和石膏厂已加入共生网络。随着这些大型企业的加入, 许多相关的中小型企业也加入网络, 通过蒸汽, 煤气, 粉煤灰和水资源的交换,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多核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工业共生网络的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

在工业集群区中, 核心企业被认为是工业共生网络的建立者并发挥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共生网络的持续发展中技术可行性由核心网络所决定。如果核心企业的环境改变, 例如进程的调整, 更换材料和大小的变化, 这会深深的影响到独立的企业, 甚至影响到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工业集群区中的实际操作中, 为了避免由于核心企业的波动在实际运作中依靠产业集而引起的强烈的振动, 在共生中涉及到的企业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倾向于与其他企业建立长期, 稳定的关系, 当它们在核心企业的操作中改变为了准备另一个选择。最终他们避免了与一个单核企业的独立相关的风险。

2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设计的建议

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在设计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5]:

2.1 横向耦合

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驱使下, 打破行业和企业间的界限, 充分发现、引进、创造和利用园区内外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的横向耦合关系, 为主、副产品和废弃物找到下游的利用者和分解者、还原者, 从而形成多个产业链条, 以便利用园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真正形成一个十分复杂的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的网络结构, 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利用, 尽可能消除园区内部或外部的污染物, 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 既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又减少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

2.2 纵向闭合

这是生态工业园区自然生态循环、减少环境污染理念的集中体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 必须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 即从“摇篮”——“坟墓”——“再生”的全过程, 力求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开发与利用资源、达到废弃物最小化, 通过从“源”——“汇”——“源”的纵向闭合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产业生态学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 就必须考虑产品使用期结束后的处置和再循环问题。因此, 废弃物处置和产品的设计、生产一样重要, 并且具有特殊的生态经济意义, 它既是物质生命周期的最终环节, 也是链接上下两个循环周期以及纵向闭合和横向耦合、协同共生乃至内外和谐的关键环节。但在实践中需注意的是, 物质的纵向闭路循环不能一味扩大。否则环节过多, 一则会显著增加企业投资和技术难度, 加大生产成本, 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则会因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原料纯度或功能下降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 在园区设计时寻找无产品生产和使用性污染、且能在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保持物质成分和性能稳定的高新技术和新材料, 是纵向闭路循环成功的重要前提。

2.3 柔性结构

生态工业提倡功能经济, 生产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某种功能, 而不是某种固定的产品, 因此, 园区内的企业要能根据市场及环境变化, 建立灵活多样、面向功能的生产经营平台, 随时根据资源、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作原理、所用原料及其工艺流程, 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设计除考虑实用、成本、利润等因素外, 还必须考虑国家有关环保尤其是产品本身的绿色安全、废弃物排放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以及产品以后的升级换代。通常, 园区只有立足于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企业或产品优势, 建立并充分利用其特有的生态工业链网结构, 才会具备较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2.4 内外和谐

生态工业园区能否成功, 不仅在于园区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 而且也决定于园区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内外和谐要求园区必须从所在区域的实际出发, 在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优化企业、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 形成一个内部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 (甚至为0) , 生态园区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地域生态经济系统。

3 结束语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鼓励企业在工业集群区中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建立的共生关系里有利 (下转132页) (上接73页) 于改善资源效率和环境性能。特别是在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 政府决定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 工业园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去促进企业去建设工业共生网络。实际上, 在生态工业园区中, 由于不同途径的形成, 这常存在着依靠源工业的共生网络和一些恰的衍生模式。不管它采用什么模式, 只要企业建立共生网络在提高资源效率和改善环境效益的前提下能增加利润就可以了。

摘要: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 研究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 探讨了生态共生链网的平衡、稳定与发展, 并提出了对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叶明强.双赢策略与制度激励——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博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周红.大型工程与生态的共生交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0) .

[4]Zhaohua Wang, Operational Patterns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 in Industrial Cluster District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UK:Research Information Ltd, 2008.

生态产业园 篇5

太仓市双凤现代渔业产业园(双凤生态园)地处双凤镇西部,位于双凤镇勤力村,规划总面积10000亩,计划总投资3亿元。

示范园遵循“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做美水乡生态产业”的发展理

念,目标将双凤现有的“川荡”牌甲鱼、“凤湖”牌青虾、特种

淡水鱼等农产品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特种水产养殖综合示范区,以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行标准化养殖、规范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迅速形成太仓现代高效渔业发

展样板区。双凤生态园一期规划设有休闲垂钓区、都市渔夫区、生态养殖区、水上迷宫采摘区等多功能区,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将生态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相结

合,打造高效益、创特色、融生态、惠民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目

前,双凤生态园首期核心区1500亩建设已经完成,核心区水系

沟通、绿化成荫、道路亮化、环境优雅,休闲服务区配套设施基

本完成,高档休闲会所已完成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建设。示范园

已成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基地及培训示范基地,将

成为省内精品淡水鱼种培育养殖主要基地。380亩国家级垂钓中

心自2010年6月份正式开园以来,已成功承办20多次全国性的大型垂钓比赛,又成功承办了2010全国钓鱼精英赛,得到国家

体育总局好评,以及四海钓鱼频道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垂钓中心

还有20多个垂钓塘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垂钓场所,这里已成为了竞技垂钓和休闲体验垂钓爱好者聚集之地。示范区

农民现已全部进入社会保障体系,以合作农场形式增加农民土地

流转收入,以参与示范区管理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二期工程规划

扩建1500亩,土地流转已经基本完成,将重点突出精品花卉、观光娱乐、休闲农庄、生态餐饮、度假旅游的浓郁水乡生态农业

生态产业园 篇6

11月15日,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和谐共享双生态建设论坛”在园区“工业生命”大厅召开。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党委书记李德友介绍了“768创意产业园”在建设“双生态园区”取得的成绩。

“768创意产业园”创建于2009年11月,是经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也就是58年建厂的原国营第768厂的老工业厂区重新定位和改造再利用而来。园区以设计创意、文化创意、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为主,持续打造“产业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双生态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专业实力和产业影响力的公司及“高精尖”人才;带动了一批创业型团队的成长和成熟;引导和助力入园企业共享、创新,形成了产业聚集,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双生态是指“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是指,园区积极推动和促进入园企业间交流、共享、合作、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网”,推动同一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同一专业领域的企业相互切磋;不同行业的企业跨界融合,互相提供专属性、创新性和差异化的服务。“自然生态”不是简单的“绿化工程”,园区充分利用入园企业在自然生态设计、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对园区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在改善园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推广和实践了节能、环保理念,更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生态、节能、环保的特性和景观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截止今年10月底,768创意产业园通过“产业生态”建设,入园企业达15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拥有专利139项,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以中国风景园林、清华生态所、阿普贝思为代表的建筑景观设计集群,聚焦节水园林、绿色建筑、海綿城市等领域;以春雨医生、易随诊、橙奇科技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产业集群,聚焦肿瘤、口腔及建设医患平台等领域;以知乎、葡萄互动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集群,聚焦平台开发、专业知识问答、文化及娱乐等领域;以海智网聚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数据集群,聚焦微办公、大数据、数字驱动管理等领域;以鱼果动画、上造影视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和多媒体设计集群,聚焦数字视觉全案设计、专业影视制作领域;以摩拜单车、美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智慧出行、创客教育等领域。768创意产业园共享、创新、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已经凸显。

通过“自然生态”建设,园区保留了原有的树种、小灌木、“杂草”,并引进了节水抗旱型植物。目前,园区内林灌木树种达70余种。通过与入园企业一起共同进行园区绿地的改良、景观再造和升级等工作,园区企业在景观、植物、绿色建设、生态节能、海绵城市等方面的优势技术得以展现。现在园区已经建成雨水花园、企业绿地、立体绿化、室外交流平台等微生态、微景观15处。通过“自然生态”建设,园区企业建设雨水花园面积达1500多平米,企业认养的绿地达2000平米,园区种植节水抗旱型植物面积达2万平米,园区全年雨水收集、下渗量达1万吨,2015年全年绿化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65%,768园区正在朝着建设“海绵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768创意产业园“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实现了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协调和统一,实现了园区自身发展与入园企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了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的生态建设、节能环保的协调和统一。“双生态”园区的建设,实现了768园区、入园企业、及周边外界各方的多赢。768“双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一个典型和示范。

李德友表示,768创意产业园将继续聚焦创意设计与科技服务业,持续建设“双生态园区”,积极探索建设园区线上服务体系,并不断提升园区的智慧化服务与功能,努力为入园企业提供更为丰富和贴心的产业服务,努力为北京建设设计之都、世界城市,建设和强化“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做出新的贡献。

论生态城市产业 篇7

生态产业与生态城市产业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快生态产业建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走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研究生态产业的内涵、产业生态化与产业信息化以及城市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概念, 它概指国民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现代经济学一般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间接决定着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 必然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问题。缓解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 即产业发展必须注重提高各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水平。生态产业是产业发展水平的一种高级层次和高级阶段, 它代表着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理想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产业不是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并列的一种高级产业, 而是指城市产业的生态化, 即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严格来说, 城市产业生态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生态化, 即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这一问题前一章已经详细论述, 本章不再赘述;二是内部生态化, 即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四个主要方面, 当然也包括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环保产业以及环保技术服务业等方面。

城市产业生态化与城市产业信息化

生态城市建设既强调城市系统的新陈代谢要像生态系统那样以循环的方式运行, 又强调以高科技为动力和基础, 通过科技的力量, 加快生态城市产业建设。因此, 产业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产业信息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也就是说, 生态城市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城市产业生态化与城市产业信息化。

(一) 产业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产业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正如顾朝林在《中国城市地理》中指出:“从生产力方面看, 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 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且对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 产业生态化发展, 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所在。所谓产业生态化, 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 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它的本质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保结合在一起, 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原理、经济规律的要求。换言之, 任何一种产业, 若不注重环保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就无法真正地实现产业生态化。这正符合生态城市所强调的“生态”, 即城市系统的新陈代谢要像生态系统那样以循环的方式运行, 因此, 产业生态化是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城市生态化过程, 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

(二) 产业信息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

所谓产业信息化, 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改造传统产业结构, 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这里的产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以及旅游业信息化等。产业信息化发展,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单位产出的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从而使生态城市实现经济效益好、产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有效之路。同时, 产业信息化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和高效性的重要保障之一。其原因在于,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是说, 生态城市建设在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同时, 还要倡导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努力做到物尽其用, 地尽其利, 人尽其才, 各施其能, 各得其所, 资源、能源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实现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所以说, 产业信息化是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保障。因此, 要强化高科技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努力实现生态城市的产业信息化发展。

生态城市产业的内容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活动又以工业为主体。工业是现代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同时也是影响一个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城市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 生态工业是城市现代工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生态工业体系建设的载体和核心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区。

(一) 生态城市工业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社会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也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工业也是影响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当今城市环境危机的根源所在。传统工业的发展导致进入自然界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从不同程度上, 既造成了环境污染, 又威胁到了人类健康。为此, 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善生态环境, 就必须“从源头开始预防污染”, 即建立“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和进化型工业。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 从区域范围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原理对企业生产的原料、产品和废物进行统筹考虑, 促使现代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工业的主题之一是采用消除或重复利用废料的“封闭循环”生产系统, 主题之二是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 减少废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可见, 生态工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每项工业生产的全过程, 又要着眼于地区工业生态的全局性和互补性。因此, 生态工业的发展为全面、根本地解决和控制污染, 为节约资源和能源, 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际策略, 是一个城市实现其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生态城市农业

生态农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 也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任务。农业不仅仅是一种产业, 还是一种愉悦市民身心、调剂市民生活的景观, 一种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一种将自然融入城市, 让市民充分地贴近自然最好的形式。因此, 都市生态农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要充分挖掘都市生态农业的空间资源和发展潜力。

都市生态农业是追求“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农业生态文化等为追求目标。由此可见,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必将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而建设生态城市也离不开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 (含功能辐射区域) 具有一定生态空间格局,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城市功能的, 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生态农业系统。我们称之为“都市型生态农业”或“都市生态农业”。与传统的城郊农业不同,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高层次、高技术、高品位的绿色产业, 是按照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方面需求培养和建立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普、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生态农业具有地理位置和功能的特殊性、类型和模型的多样性等特点, 因此,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要创新生态城市规划理念, 建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 完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 生态城市服务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服务业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日趋广泛, 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又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方式。因此, 生态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必须关注的一项内容。

生态服务业是在传统商业、服务业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应运而生的, 是指在高科技技术、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管理支撑下,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运用系统论方法, 全面规划、合理组织服务业生产布局, 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型行业。

生态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包括清洁交通运输、绿色科技教育服务、绿色商业服务和绿色公共服务等部门。要实现生态服务业, 就必须对对第三产业进行合理规划, 同时要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

(四) 生态城市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生态城市产业的建设。生态旅游业涉及多种企业组织, 为此, 有必要研究其内涵与特征, 明确生态旅游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生态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旅游系统的一种媒介, 是以生态资源为凭借, 以旅游设施为基础, 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要达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制定具体措施, 包括: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实现城市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

产业生态化, 既是生态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城市产业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关键步骤。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一) 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等。其中, 发展生态工业既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也有利于减轻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既能保持和改善城市的生态平衡, 也能将自然融入城市, 让市民充分地贴近和感受自然。发展生态服务业为生态城市建设创造信息条件和市场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 发展生态产业, 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还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此, 我们应把产业生态化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培养, 使之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 为实现城市产业生态化的目标, 必须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整体战略中。包括根据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的前景, 制订全局性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规划, 确立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地引导实施, 逐步建立生态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创新、服务体系。

(二) 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为此, 产业生态化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要通过科技的力量使产业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管理实现全面、全过程的生态化。首先, 要建立科研机构、高校与产业生态化相互结合的新机制, 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比如, 产品加工业应该考虑同相关院校、研究所和大型生产厂联合, 解决高质量生态产品加工技术问题。其次, 要推广同产业生态化密切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无公害高产种植技术、农林产品加工技术、生态产业链接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同时, 还要拓宽技术供给渠道。最后, 要重视才人培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才问题, 要进一步引进和培养研发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技术与生产的广泛结合。

(三) 完善生态产业管理

生态产业管理的实质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将生态投入转化为产业的产出, 以谋求生态资产与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与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产业生态化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同时又是生态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只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产业生态化才有可能成为促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生态产业管理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是指生态城市产业政策, 即将生态学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 以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中观层次是指部门或地区生产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生态产业建设将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微观层次是指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和生态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方法, 涉及企业的管理体制、发展战略, 以及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规格与标准”等。

(四) 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生态产业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少地产生污染和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为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的政策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要为产业生态化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加大产业生态化的资金扶持力度, 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生态产业进行扶持;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便捷而有效的服务, 等等。其次, 要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 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政策。把产业生态化发展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尤其要对重大环保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 并发挥好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最后,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促进产业生态化进程。一方面, 要健全和完善已有的法律体系, 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 要尽快制定能源与资源循环法、清洁生产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产业生态化立法。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 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关键词: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参考文献

[1].王如松, 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3期, 第5页.

[2].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418页.

[3].程春生.产业生态化与福建可持续发展.福建论坛.2007年第1期, 第114页.

[4].马骄阳, 尤雅琴.论产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2001年第5期, 第10页.

[5].赵小苗, 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河北工业科技.2001年第1期, 第7页.

[6].金涌, 董丽华, 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第3页.

[7].都沁军.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及策略.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第84页.

[8].张禄祥.论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期, 第155页.

产业品牌生态分析 篇8

有组织系统是一个内部功能耦合的系统, 有组织系统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系统内部各部分或子系统之间实现功能耦合的过程[1]。产业品牌生态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有组织系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 首先在于产业链所发挥的对于整个产业的内在联系纽带功能;其次是产业内部品牌这一“奇异吸引子”对于产业稳定的自组织促进作用。产业链与品牌, 是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得以形成的内在依据。品牌对于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的稳态效应, 可以从如下三个层次得到体现:

首先, 产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形成是产业生态形成的基础。如果产业内部没有形成产品或服务品牌, 形式上的所谓“有形产业”实际上是高度不稳定的, 并且即使形成了产业系统的某种雏形, 也随时都有解构的可能。正是由于产业内部形成了产品或服务品牌, 才使得产业具备了某种“吸引子”, 从而启动了产业形成的内生动力机制。

其次, 拥有产品或服务品牌的企业由于具有了持续发展的条件, 极有可能成长成为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形成会进一步放大品牌对于资源的整合效应和对于企业的集聚效应。这是一种基于产业链的内在联系纽带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产业自组织机制。在这种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 极有可能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出现一个产业集聚体。集聚体内部良好的协作机制将会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加入进来, 从而导致集聚体规模不断扩大。更多同类企业的加入势必加剧集聚体的内部竞争, 巨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那些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新加入者就有可能成长成为新的企业品牌。这样, 集聚体不仅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整体竞争力会持续提高。正是这种“品牌生成-内稳态形成 (或吸引子生成) -产业集聚体形成-产业集聚体规模扩大-局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更多品牌形成-更高水平的内稳态形成-……”内在机制的存在, 使得基于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得以形成, 并且带动产业链相邻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的形成与发展。

最后, 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与相邻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之间功能耦合, 将带动更大的甚至基于完整产业链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由此可见, 在产业生态的形成过程中, 品牌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没有品牌的支撑, 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产业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所谓的产业生态系统, 实质上就是产业品牌生态系统。

二、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机理

由于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实质上就是产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形成, 因此, 探究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机理, 实质上就是探究产业内部品牌生态形成的内在机理。

1、产业内部品牌发展。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品牌。但是, 独立的品牌对于产业生态形成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当产业内部品牌依产业链功能耦合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即形成品牌生态时, 才可能最终促成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依品牌发展的时间为序, 可将产业内部品牌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品牌生成。品牌生态萌芽于产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的生成。当拥有产品或服务品牌的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而形成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生态时, 企业品牌便形成了。品牌企业依产业链功能耦合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 将促成区域产业品牌的生成。不同类型品牌对于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品牌是基础, 企业品牌是关键, 区域产业品牌是标志。二是品牌丛聚。品牌是产业生态能够形成有组织系统的“奇异吸引子”。品牌对于产业的自组织作用, 将促成产业集聚体的形成。产业集聚体在加剧产业内部竞争的同时, 也为集聚体内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协作环境, 这将会促进产业内部生成更多品牌, 从而形成“品牌丛聚”现象。三是品牌生态。在产业内部品牌丛聚的基础上, 各品牌之间依产业链功能耦合, 会形成一个以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有机整体, 即形成所谓产业品牌生态。

2、产业内部品牌层次。

由于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实质上就是产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形成, 因此,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内部不同层次品牌的形成过程。不同层次品牌的形成代表了产业品牌生态系统成长的不同发展阶段。一是产品 (服务) 品牌。任何产业都必须能够提供给市场以具体的产品或服务, 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提供者是企业。在产业链每一价值节点都可能聚集着数量不等的企业, 同类企业之间激烈竞争。那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产品或服务, 必然是赢得了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 它们最有可能成长成为产品或服务品牌。二是企业品牌。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生成, 并且相互之间功能耦合, 即形成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生态时, 企业便具有形成品牌的基础。以产品或服务品牌为基础, 企业便能赢得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和顾客忠诚度, 并且有助于在顾客心中产生良好的品牌联想, 最终形成企业品牌。三是产业品牌。企业是构成产业的微观基础, 产业品牌的形成建立在企业品牌的基础之上。当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形成企业品牌, 并且各品牌企业之间依产业链实现功能耦合时, 就可能形成产业品牌。产业的形成通常与特定的地域空间相联系, 当一个产业在某一空间集聚, 并且由于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使得它具有整体持续竞争力时, 便可能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是特定区域产业高度发展并且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

3、产业内部品牌层次间关系。

企业品牌建立在企业内部产品 (服务) 品牌生态形成的基础之上;同时企业品牌又是形成区域产业品牌的基础。企业的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和顾客忠诚度等, 都是先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开始的。企业品牌的形成, 将带动人们对区域产业品牌的认知, 如, 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品牌, 就是由于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企业品牌都在这里设厂, 所生产的汽车数量居全球第一, 因此它被称为是“美国汽车工业的王国”而名闻天下。由此可见, 没有产品或服务品牌, 就不可能形成企业品牌;没有企业品牌, 就不可能形成产业品牌。另一方面, 产业品牌一旦形成, 就会反过来对区域内企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区域产业品牌具有类公共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 即区域内部任何企业都可以借助区域品牌营销自己的产品, 并且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区域品牌正的外部性能够明显增强区域内部产品的市场渗透力[4]。它对区域产业内部企业集聚发展的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市场“聚焦”效应。区域产业品牌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注意力, 扩大产业群集的市场规模。二是产业资本筛选集中效应。由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品牌效应及相对优良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 外地投资将纷至沓来, 本地投资者也会将异型投资转变为同型投资。三是产品销售过程的价值信息传递效应。区域产业品牌能提供众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差异化的信息。如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这类区域产业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了品种多样化、款式个性化、性价比优良等多种价值信息。四是关联产业带动效应。区域产业品牌不仅可以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使之形成市场优势地位, 还会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5]

由此可见, “产品 (服务) 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之间构成一个渐次发展的层次序列,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互为因果。

三、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结构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内在依据是产业内部品牌依产业链为联系纽带实现功能耦合, 因此, 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于产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层次结构。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现了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层次性, 揭示了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规律。

1、企业品牌生态层次。

在产业品牌生态系统品牌层次序列中, 产品或服务品牌处于最低层级, 但它却孕育着区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生成。通过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 即形成企业内部品牌生态时, 企业便从拥有产品或服务品牌成长成为企业品牌。企业内部品牌生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实际上就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 也是企业的成长过程。

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形成有二条基本途径:一是企业内生出新的产品或服务品牌, 新生成的产品或服务品牌与原产品或服务品牌功能耦合而形成企业内部品牌生态;二是企业通过兼并或合并形成新的企业内部品牌生态。

无论通过哪一条途径, 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实现功能耦合, 都是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形成的关键。如果企业内部新的品牌不能与原品牌实现功能耦合, 将会引发激烈的内部冲突, 使企业形不成整体合力, 甚至影响企业的稳定。这种现象在企业兼并或合并后表现得十分突出。通过兼并或合并所形成的新企业通常拥有一大堆“品牌”, 然而, 新企业资源有限, 不可能对所有品牌都保持足够的资源投入强度, 这就势必引发不同品牌之间对于资源的争夺。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 合并不但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效应, 反而引发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 使得企业效益不升反降,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新企业系统的解构。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需要在企业兼并或合并前就应充分考虑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问题, 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以保证合并后能够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只有这样, 兼并或合并才可能成为组织成长的有效途径。

2、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层次。

以企业品牌为基础, 以产业价值链为联系纽带, 品牌企业与数量众多的非品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共同围绕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形成产业集聚体。集聚体内部品牌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资源整合能力聚集起更多的非品牌企业, 非品牌企业以品牌企业为核心形成一种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生态, 即形成基于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从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到局域产业品牌生态, 是产业品牌生态系统成长的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

3、区域产业品牌生态层次。

理论上, 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之间可以功能耦合而形成一个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区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以产业链个别价值节点为核心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与相邻价值节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可能形成一种基于产业链相邻价值节点之间的投入-产出的功能耦合关系。相邻价值节点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越稳定, 相邻价值节点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耦合程度就越高。一旦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功能耦合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从产业链整体角度描述了一个产业内不同价值节点各类品牌的组合状况。

但是, 这种理想的局面通常很难出现。因为要形成完整的产业品牌生态系统, 除了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形成稳定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之间能够实现功能耦合等产业内部条件之外, 还必须具备要素供给、产品需求、市场条件等产业成长所必需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在现实中, 这些理想条件很难同时具备。此外, 由于现实经济中的产业链之间相互交叉并形成网状结构, 位于产业链网络交叉结点的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 可以选择与不同产业链上的相邻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子系统之间实现功能耦合, 这就必然导致产业链对于链内所有价值节点的整合能力大大降低, 从而使得实现在同一地域内集聚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情况很难出现。现实经济中的产业品牌生态, 多以局域产业品牌生态的形式呈现。

摘要:产业品牌生态是一个内部功能耦合的有组织系统。系统的形成除了产业链的内在联系纽带作用之外, 关键在于产业内部品牌生成并实现功能耦合。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成长决定于产业内部的品牌发展。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品牌发展历经品牌生成、品牌丛聚、品牌生态三个发展阶段, 并体现为产品或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三个品牌层次, 相应地, 系统结构呈现为企业内部品牌生态、局域产业品牌生态和区域产业品牌生态三个层次。

关键词:产业,品牌生态,功能耦合,系统结构

参考文献

[1]金观涛.系统的哲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3]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4]张胜涛, 杨建梅.基于与品牌整合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 :1-3.

生态产业园 篇9

产业生态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

所谓系统, 必然涉及多个关键环节或因素。综观起来, 要形成产业生态发展系统, 需要具备三个互动要素:

(一) 产业集群要素。

一个企业要转型, 一个产业要成型, 集群效应的作用不可忽视, 也就是转型后的行业起码要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这样就转得容易些、转得有前途些, 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一个新产业要从雏形到成型再到集群, 离不开由上到下的“政企合作”、“企企合作”, 这里面包括三方面因素。第一个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因素, 这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培育产业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的平台。第二个是企业因素, 就是具有创新型能力的企业, 这类企业对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研究、发展和商业模式推广非常感兴趣, 即使目前这个产业还不完全成型, 但在这样情况下, 企业非常愿意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全方位合作, 甚至愿意投入巨资 (比如从全球范围内雇佣高科技知识能力工人) 来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个是产业经验因素, 就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如何提供相应氛围和环境, 将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实现接触和融合, 使产业有创新理念和市场化运作。

(二) 产业政策要素。

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出台专业定向投资推进政策, 吸引区域外的某产业技术领先企业入驻, 逐渐地这些核心企业又吸引了新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 来配合这个产业领先企业发展, 为其提供一些上下游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慢慢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就是当初新加坡政府花大力气将全球做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最好的银行引进来, 通过多个层面支持, 财富管理行业在短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 业务很快做到世界各地。

(三) 促进活动要素。

当确定要发展方向时, 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来选择并开展研究和推进活动, 包括促进自主领先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平台搭建、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信息支持等。世界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新加坡政府就是通过系列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卓有成效的促进措施, 电子、海事海洋、生物医药、化学等制造业主体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成因分析

当前, 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推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但非常成功的例子似乎还不是很多, 这与各方面因素的缺失有密切联系, 其中一个客观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发展系统, 结果是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但企业自己却不太愿意转、不知道怎样转、该转向什么行业, 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企业经营环境不佳, 企业转型虽然紧迫但又比较困难。造成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的成因包括:

(一) 企业本身的原因。

一些地区、一些行业还比较缺乏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少企业负责人满足于“小富即安”, 对转型升级的敏锐度、主动性、自觉性不够高。美国柯达公司由盛及衰的教训在于:沉湎成就酝酿危机, 转型缓慢难以掉头。在知识经济引航的时代, “不进即是退”, “慢进也是退”, 可惜往往很多企业对此并不在意。

(二) 政府层面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确、措施不得力, 基于有限的财力没有集聚各种资源促进某一产业的集群发展, 或者没有有效搭建起“产学研用”的平台, 或者政府没有出台指引行业发展、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或者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跟不上宏观形势变化, 或者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 促进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

(三) 客观环境的原因。

与经济转型、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 城市环境水平不高, 高端人才难招难留。没有相匹配的高校、职业教育资源, 没有培养出具有类似德国工人技能水平的优秀产业工人, 没有打造先进的工业园区。以上不同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不同地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确确实实需要产业生态发展系统内的分工协作, 首先是企业的转型、政府的转型、社会的转型, 然后才是产业的转型。在这个艰难过程中, 政府要从上到下紧密合作, 企业要改被动转型到主动转型, 方方面面共同配合、协同推进。在此, 提出三条建议:

(一) 企业主动应势转型, 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产业转型的主体。企业本身要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现代化, 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推进创新投入持续化, 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的力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主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管理现代化, 深入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制造和管理水平;人才使用国际化, 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 实行全球招聘制度, 引入和培育技术型、管理型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团队, 加强专业人才和企业现代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努力, 最终实现企业升级和产品升级。

(二) 政府主动转变职能, 优化保障机制。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一是有必要的话, 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建立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和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事宜, 负责协调产业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等的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审批事项、审批时间, 将不该管的事情情转移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 切实改善政府自身服务, 创造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 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三) 政企加强联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基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篇10

关键词:产业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我国经济经济迅猛发展, 但过去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现如今, 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程度逐年加深。生态失衡致使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至此, 产业生态的理念应运而生, 给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进行阐述。

生态学家对产业生态的解释为:针对产业活动的具体特点, 结合其对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与代谢规律对产业活动进行科学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以协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的关系, 两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可以相互作用, 进而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共赢。产业生态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传统的产业作业方式, 将物质和环境资源也列入产业资产的范围中,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 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 致使产业生态失衡, 这也是破坏产业系统资源, 从持续发展角度来说, 对产业经济的增长起反作用, 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增长。

产业生态是人类有意识的在维护, 保持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 产业生态的出现代表着产业经济的提高不能与环境系统分开, 而是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从生产的第一步, 即原材料的加工到最后废弃物的处理, 都要讲环境因素加入其中。产业生态对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在产业系统中的融合关系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作用的影响下, 我国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系统新的发展方式, 这是将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融合到一起的重要举措。在新型产业系统中, 将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量化, 一旦出现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追究相关责任人, 争取从源头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以实现对产业生态的有效维护。产业生态的发展强调持续的技术创新, 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市场的监督机制, 促使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 以此来提高自身产业生态的效益, 逐步淘汰浪费资源, 污染生态环境的技术和相关设备, 创造出低能耗, 小污染的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形成后要大力推广, 促使其他产业进行优化升级, 从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产业生态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者在产业系统中有着相互促进, 共荣共生的关系。

3.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 产业经济的发展要牢固树立并贯彻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下面将对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3.1 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对产业生态的影响

在产业系统发展中, 从原始材料的初步应用, 到产业废物的最终处理方式, 都影响着生态环境。产业废物的排放方式是产业生态中的重点问题。如果产业废物处理不当, 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都造成影响, 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这种为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 所以产业废物的处理应当得到企业与政府的共同重视。

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在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 各个产业排出的废物通过处理后可与其他产业链接, 成为其他产业链中的原始输入产品, 通过转换方式使产业废物被重新利用, 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资源。产业废物的再利用是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减轻了企业的排放压力, 变废为宝, 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2 产业生态网络的建立对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例如现在的雾霾, 就是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造成的。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 我国将建立产业生态网络, 进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生态网络是企业与其合作的相关部门级单位通过网络化合作方式减少企业运作中的生态问题, 进而促进产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集聚性产业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合作的发展模式, 减小企业排放污染, 减少企业自身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而使整个产业系统健康、均衡发展。产业网络以创新为动力, 提高产业生态效率为目标, 以新工艺、新技术为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着力创建能耗.、少污染的新型产业。产业网络能够促进产业系统内部主体间的广泛合作, 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产业系统内开展合作更为方便, 从而推动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现如今我国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忽视了环境问题, 未来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 在这种情况下, 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相关产业生态设施建设, 产业生态恢复手段与环境治理等发展方法将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妥善解决。只有这样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通过科学的方法, 创新的手段, 有效的处理方式, 可以以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代应, 邓雨辰, 宋寒.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4 (01) .

[2]贺登才.我国物流业政策环境回顾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03) .

领航生态经济 进军绿色产业 篇11

创建于1996年的陕西心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成就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公司现设陕西心为有机种猪场、酵素菌微生物饲料、肥料公司、“心为”有机猪肉品牌连锁经营、“公司+农户+基地”养殖基地工程、“公司+农户+基地”有机玉米种植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的万头有机种猪场。累计总投入资金1亿多元。现有机种猪场存栏各种国际优良种猪共计5000余头,年产值500多万元,创净利润100余万元。“心为”有机猪肉品牌连锁经营工程,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种猪供应——商品仔猪配送——酵素菌微生物飼料供应——全程技术服务——生猪统一回收(比市场价高0.05—0.1元)——“心为”有机猪肉上市,集中品牌化销售的产业链条,现已有养殖基地5个;“公司+农户”上百户;养殖规模达到1万头“心为”放心肉食标准店18个。有机酵素菌微生物饲料、肥料是引进目前日本最为先进的“无公害”、“无残留”酵素菌技术加工而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该技术题词:“酵素菌技术是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公司年产有机高效益生物饲料添加剂1000吨,有机酵素菌微生物酶蛋白饲料1000吨,有机液状酵素菌微生物调节剂-艾诺宝1000吨,花卉专用肥料30000吨,有机酵素菌预混合饲料10000吨,年总产值达上亿元,实现利税上千万元。

心为公司自2006年成立心为科普示范基地以来,一直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通过一年一度的新品种,新材料展示会和新技术观摩会,把农民朋友带入现代农业世界。通过新技术观摩,农民朋友了解并掌握了有机生态养殖技术、沼气沼肥综合利用技术、诱虫灯生物防治技术、基质育苗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

心为科普示范基地创立之初,突出科普,大做生态农业文章,从解决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及兽药使用不当入手,以培育种猪苗、有机玉米种植,生产有机食品为重点,种植养殖相互结合,综合利用。现已成功探索出“有机猪——有机肥——有机玉米”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让农业增产增效,让农民增收,让更多人分享现代农业成果。

心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扩大到晋、陕、蒙、冀、豫等省市自治区,涉及合同种猪养殖户达到10万户;年生产有机玉米100万吨酵素菌微生物系列有机饲料8000万吨;有机猪肉6万吨:年总产值达8000万元,上缴利税120万元安置城镇下岗待业人员300人,安置各类专业院校毕业生120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人;建立万头以上有机种猪生产基地1个,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品种引进、防疫程序、饲料供应、营销网络等体系建设。

谈生态低碳型新兴产业园的构建 篇12

1) 江苏省提出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支持淮安新建新兴产业园区。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苏发[2011]23号) 》, 意见中指出, 通过实施区域可协调的发展策略,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来增强淮安市的活力以及动力, 开展南北地区共建开发区为主要任务, 在淮安中心城市发展相关的重点地区倡导新建新兴产业园 (见图1) 。2) 旧铺镇积极对接落实宁淮新兴产业园区发展。2013年作为宁淮挂钩合作的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落户旧铺镇, 在盱眙县政府和各部门的积极组织下, 《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总体发展规划》顺利编制完成, 确定以依托旧铺镇区, 作为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的起步区, 同年旧铺镇对该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完善规划编制法定化程序, 并于2014年8月完成《盱眙县旧铺镇总体规划 (2013—2030) 》成果。3) 深化落实总体规划, 满足依法行政需求。为了在城镇的建设中指导实施, 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需要进一步落实并优化总体规划, 并从多个视角深化用地方案, 完善各项配套支撑系统, 塑造空间形象, 加强方案的可操作性, 在建设管理方面, 深入贯彻依法行政、科学管理。

2 旧铺镇基本情况

2.1 区位

旧铺镇地处南京都市圈、苏北与安徽交界处, 是南京通往苏北各市的必经之地, 又是淮安的南大门, 承担吸收南京产业转移的职能。宁淮高速公路、盱张公路经基地通过, 距盱眙县城约30 km, 距南京85 km,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非常便捷。旧铺镇紧邻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镇区距铁山寺景区约30 km, 铁山大道直达景区。

2.2 地形地貌

旧铺镇属于丘陵岗坡地, 整体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中部地形为丘陵, 最高点高程约62 m, 为中北部丰子山, 最低点高程约38 m, 为朱洼水库大坝以南端, 高差24 m, 大部分地段高程处于43 m~50 m之间。土壤为粘土, 偏酸性。地震烈度6度, 建筑按7度设防。

2.3 社会经济

近年来, 旧铺镇经济发展迅速, 综合实力稳步增长。2012年, 旧铺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亿元, 比上年增长28.3%;人均GDP达22 860元, 农民人均收入达11 854元, 同比增长38.5%;工农业总产值21.4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6.9亿元, 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镇财政收入8 555万元, 规模以上固定投资额4.94亿元。

3 生态低碳型新兴产业园的构建

3.1 发展策略

结合旧铺镇实际发展情况, 以用地管理、低碳交通、生态保护、低碳建筑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为视角, 以空间布局调整为手段, 构建适合旧铺镇新兴产业发展的低排放与高汇集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 (见图2) 。1) 方式低碳———建设“紧凑型”小城市。a.通过组团用地的紧凑, 混合布局引导关联性活动慢行尺度, 使得居民通过步行方式进行出行, 减少机动车等污染环境的出行方式。b.以公共交通引导, 围绕公交枢纽构建公共中心, 促进慢行与公交联动, 增加绿色出行比例, 有效减少交通能耗和碳排放总量。2) 环境生态———建设“深绿型”小城市。a.通过保障合理的绿地总量、、推广立体绿化、提高乔木覆盖率等手段, 有效提升碳汇能力。b.将绿地布局与维护生态保育带、构建通风廊道相结合, 有效改善微气候。3) 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小城市。a.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土地资源利用总量, 提高土地复合使用的比例, 增加其利用的整体效率。b.新能源利用。推广绿色建筑, 提高节能标准, 降低建筑能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降低能源利用的污染排放。c.水资源利用。全面推进雨水利用、中水回用, 优化供水结构, 发展海绵型城市。

3.2 低碳方式

1) 布局低碳。人口控制5.0万人, 根据相关地区的经验, 产业用地提供就业岗位4.3万个, 产居基本达到平衡。用地组团紧凑式布局, 分组团核算就业与居住平衡关系, 学生与学校之间交通距离, 产业与城镇之间融合关系, 日常生活以慢行为主, 达到低碳目的。2) 交通行为低碳。以低碳交通为主导, 对外区域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对内交通以慢行交通和公交为主, 结合公交站点设置公共活动中心, 以慢行交通串联各公共活动空间, 与公交系统形成联动, 在镇区内形成以慢行为主的低碳交通形式。

3.3 环境生态建设

坚持“适量、高效、合理布局”原则, 合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引导“节约型”绿地系统建设。1) 适宜绿量。在保证生态功能、尽可能减小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和影响的前提下, 确定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的合理用地总量。2) 功能高效。绿地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碳元素, 通过对地面土地的绿化种植, 对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建设, 优化绿地的植物配置, 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3) 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公共绿地的服务范围、以“大分散小集中”多点式分散布局, 构建完整的生态框架, 同时通过生态廊道的连续配置, 以及绿地系统化和网络化的配置, 将生态保护和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的确定。4) 节约建设。科学调整绿化结构, 大力开展立体绿化, 促进节约型绿地系统建设。

3.4 生态系统构建

以朱雀湖公园为“绿核”, 以丰子山公园为绿轴, 以旧铺大街、南山大道、天泉大街等道路、河流为依托的“一轴、一核、多带、多点”核轴发散的绿地格局, 重点建设社区公园及街头绿地, 同时加强沿路、沿河绿带的建设,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见图3) 。

生态绿地主要包括外围严控的水库生态保护区和内部工业生态防护带、丰子山生态公园绿地。生态绿地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保护利用, 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环境, 调节地方小气候。玄武湖生态防护廊:严格控制北部玄武湖生态防护带, 以生态绿化为主, 避免对玄武湖的污染。工业生态防护廊:生态防护带以林地绿化为主, 主要功能防止生活受到工业的污染, 种植高大的乔木, 形成浓密的林地。丰子山生态公园:联系北部北玄武湖与南部朱雀湖的生态纽带, 注重体现生态功能, 以生态湿地为主, 加入多种植物的配置, 加强与两侧商业、商办、体育设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注重步行通道和休闲等构筑物设施的建设, 形成具有生态涵养、生态科教、展示的生态活力区。

4 新兴产业园的开发策略和政策建议

4.1 开发策略

为应对规划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可预见影响, 规划区通过整体来进行规划, 同时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对现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如遇到问题通过动态调整和建设, 来实现“开发一片、完成一片、成功一片”。开发时序需要具有弹性, 这样可有效的适应市场变化。除此之外,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 旧铺镇应以基础设施先导、公共设施带动、房地产开发配套等模式进行具体开发建设。

4.2 政策保障

1) 管理体制保障。本着精炼、高效、功能完善的原则, 符合旧铺镇和谐、节约的宗旨, 努力做到规范行为、协调运作、公平公正、高效高标准。强化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加强发展质量, 注重效益, 环境指标要求达标, 增加指标考核,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研判城镇建设业绩。2) 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经营性项目通过投资融资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政府可以通过贴息以及资本投入来给予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对于公益性强的项目, 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来进行财政性的投资融资。3) 公众参与, 依法行政。控制性详细规划经过批准, 必须依法执行, 不得擅自更改。同时加强公众参与, 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4) 规划实施监督。建立规划监督机制, 发挥法律、行政舆论和公众作用, 加大违法整治力度。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雷.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防范与效率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 2004 (3) :95.

[2]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29.

[3]刘兵, 凌晓明.诉调对接的运行及其社会效果[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233-234.

[4]赵亮, 叶小群.对提升我国工业园区竞争力的思考[J].安徽建筑, 2010 (2) :86-89.

上一篇:石化废水下一篇:原产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