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024-09-2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共8篇)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1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小组组长: 彭瑞楠学号:200907024217

调查小组成员: 李穗婷学号:200907024211

苏小宇学号:200907024220

温潇婷学号:200907024222

刘念一学号:200907024215

刘仕琳学号:200907024216

执笔者:彭瑞楠学号:200907024217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产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产业相比,是带着对人类、社会、自然更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看来是这是一场探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变革。地球环境的衰老和恶化加快,人类在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绿色的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它并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解决人类在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下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唯一出路。世界各地都牵起生态产业热潮,而我们中国这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它的前景又是如何?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身边各个年龄段的人,农村相关产业以及广东的一些新兴工业区

时间:2010年8月10-25日

地点:佛山南海九江镇、清远市、佛山顺德区等

主题:生态产业的发展状况

调查的主要方法:实地考察,访谈、和网络报刊

一、发展生态产业的背景

在古今的人类发展史中,我们一直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拓展生存空间。而且征服的强度一次比一次强烈,涉及的空间影响一次比一次时代大。人类从游牧向农耕时代过渡的农业革命在使人类在安居乐业的同时将大片森林、湿地夷为农田。工业革命开拓了资源,用机器解放了人的脑力,创造了人类局部居住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我们更发现了自然条件恶化,灾害加剧。生态系统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以掠夺80%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实现了20%人口从农业社会过渡到物质生活的现代社会。占世界人口三十分之一的美国人,每年消耗地球上资源开采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在当今的自然条件下要在几十年时间内通过快速的经济增长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既没有广阔的资源做后盾,也没有两个多世纪的时间作缓冲,无论是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的发展模式还是后工业化高消费高影响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这意味着在不改变人类千年发展下来的社会生存模式下,发展对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经济,以此促使我国发展,是最可靠的发展道路。

二、生态产业的概念

生态产业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退化的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环境。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许可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结构及功能关系上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转型。

生态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将涉及两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生态效用创新: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需求

三、生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由于生活地域限制,我们主要调查收集了南方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南海九江的桑基鱼塘——传统生态农业的启示

广东省南海区九江镇是珠江三角洲内为数不多还保留着传统的桑基鱼塘养殖和种植业的混合生产模式。这里地处珠三角腹地,地势低洼,气候温和多雨,以前经常会闹洪涝灾害。于是人们便深挖低洼的地方作为鱼塘,所挖出来的泥土垒在塘基上,一来可以防涝,二来塘泥肥沃适合,适合在塘基种上果树或桑树。后来人们发现养蚕利润大便成为桑树居多了。养蚕的过程中蚕蛹巢、蚕沙、缫丝废水等可以用来滋养鱼塘,是天然的鱼饲料。而养鱼所获得鱼肥泥又可以营养基上的树木,形成了能量循环的生态系统,也是杜绝排废量的环保生产链。

桑基鱼塘的发展,节省了养鱼种树的肥料开支,又涵养水土,促进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使人们的生产发展与保护自然和谐并存,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但虽然这只是一处小小的生态产业循环,但也启发了我们:假若将多个不同生产环节互相环扣,上一级的生产废弃物变成下一级生产的材料,这样不同的生产业便能节省生产过程中的经费开支,亦能产生更大的环保影响范围。如今的桑基鱼塘虽然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区域,但我们依然看到在树影婆娑的果树下,池里肥鱼游动,一亩亩塘池映照阳光,不禁令我们想起如此美妙的一句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一传统的生产模式正是揭示了生态产业的闪光之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双赢才能更好地生存。

材料二:广东顺德的西部生态产业新区——现代生态产业模式

顺德将选择光伏产业、环保科技、新型材料、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打造顺德西部生态产业新区。吸收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建设珠三角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产业城,打造生态环境优良、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生产型服务基地。“生态、低碳、创新、融合”是本次规划的理念。规划形成北、中、南三个功能区,北部产业区、南部产业区和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以现状工业为基础,通过植入新的具有带动性的企业,完善配套设施,带动原有产业升级;南部产业区以发展新兴工业为主,是顺德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集群创新拓展的主要载体;中部为综合服务区,以研发、教育、旅游和生活居住等综合服务职能为主。

广东现代的生态产业模式多数是以园区规划为主,结合地理环境建设,注重区内环境绿化和生态的保护。而产业内容也倾向于新能源、高新技术打造型环保环保低碳生产。环保材料为主。这种环保生态产业模式不但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节省开支,控制废物排放,而所产出的产品在其寿命中乃至废弃时,对自然环境也是低碳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我们认为这种优化的环保产业模式是今后产业调整的明确目标,一旦一个区域的生态环保产业打造得有声有色,必定会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专家关注和技术的研发引入,使当地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政府积极投入和高度关注的原因。

这一现代生产模式是我们现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我们相信它在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会发挥辐射力更强的环保生产成效。

材料三:香港新型环保地转——垃圾循环再用的优秀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环保地转:把不用的建筑材料与家居废料回收,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有用的环保地砖。这是主要把回收的垃圾分类、消毒,再加入特殊的化学原料风干即成。所含物料八成是回收回来的垃圾制造过程只需要一天时间。环保地砖可承受的压力与一般地砖无异,售价只是普通中档地砖的水平。而且它把很难回收的玻璃制品材料亦运用其中,不仅可以减轻垃圾压力,还可节省资源。

垃圾回收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今的垃圾处理,大多数都是焚烧和填埋为主,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对大气的污染非常严重,而藏埋在地底的废物也会析出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假若农民再用其耕种,其作物必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每年因垃圾污染的土地不计其数。而这次香港所研制的环保地砖,非常合理利用了垃圾资源,变废为宝。我们认为,垃圾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小组也曾到过街头的果皮箱观察了一下,发现虽然有些果皮箱是标有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但里面的垃圾根本就没有分类,可见人们的环保分类意识低,急需加强。

四、生态产业的前景和思考

建设生态产业链,是当今世界各地热点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地球母亲不能再受伤害了。由此也可见生态产业的前景是无限的,它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将会不断上升,我们相信有一天它会成为生产产业的主流。

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谋划设计生态产业的同时,我觉得作为小市民的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点点滴滴地积累环保的力量,努力践行低碳生活,为今后的子孙,环境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如松 杨建新 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产业生态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2]沈满红 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2

夏玛保护站地处祁连山东端, 天祝县东北部, 南起毛山梁, 东、北与古浪县交界, 西连乌鞘岭林场, 是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源头区之一。全站总面积3.5万hm2, 其中有林地9552.8hm2, 疏林地180.6hm2, 灌木林地1.4万hm2, 苗圃地16.6hm2, 未成林造林地100.5hm2, 宜林地83.3hm2, 活立木总蓄积231.9万m3, 森林覆盖率47.61%。境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面积1.69万hm2, 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0.68万hm2,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347.3hm2, 天保工程封山育林项目266.7hm2, 继续封山育林面积0.25万hm2, 退耕还林165.6hm2。

全站下设有7个资源站和2个苗圃。境内林草相间, 灌木丛生, 森林茂密,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以森林涵养的水源形成的河流主要有西沟河、酸茨沟河和小滩河, 年径流量达0.33亿m3, 流域面积超过340km2, 是当地和下游人民依存的生命线和绿色屏障。

2 林区及林缘区适宜生态移民的人口等资源本底调查

夏玛保护站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的生态公益性保护站, 是天保工程和国家级重点公益林林区, 生活在林缘区及林区内的住户涉及到行政村16个, 村民小组46个, 共有1596户, 7115人, 其中东大滩乡436户, 人口1667人, 西大滩乡1159户, 人口5448人, 占用耕地面积764.8hm2, 占用草场面积8646.7万hm2。林区内共有大小牲畜43047头 (匹) , 其中大畜4038头 (匹) , 小畜39009只。林区内的群众均生活在保护区的试验区内, 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影响着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与发展。

自1995年实施生态移民以来, 本林区共移出近1000户, 4000多人。最为明显的是西大滩乡马莲沟村的小直沟组原有户数43户, 现有户数17户, 迁移率60%, 原有大小牲畜6000头 (匹) , 现有牲畜1000头 (匹) , 通过移民对剩余的17.3hm2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林草的压力, 林区的植被有了明显的恢复。

3 生态移民后对林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影响

夏玛林区是石羊河流域的源头, 林区内人口众多, 周边环境复杂,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保护好这片净土, 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长住久安的生存大计。生态移民, 对恢复生态, 改善生态环境,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贯彻生态立县战略的良好举措, 是落实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治理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

3.1 生态移民减少草畜压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由于林区群众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生态保护意识明显不足, 致使辖区内的植被和部分野生动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失去了栖息生存的良好环境, 有些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生态移民后, 可以使764.9hm2耕地得到休养生息, 进行退牧还草或者退耕还林, 植树造林和多种经营, 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和生态利用率, 使林草植被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使人与自然更趋和谐共处。同时, 给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环境创造条件, 有些益鸟益虫会再次光临, 有的农作物和森林病虫鼠害生物防治, 对目前病虫鼠害防治经费不足也起到了缓和和补充作用, 对不断发展状大森林资源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生态移民优化了下游艺室生态环境

生态移民后, 由于林草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 发源于我区的西沟河、酸茨沟河、小滩河等水资源径流量将不断提高, 森林涵养水源的效能将大大提高, 为孕育河西地区下游数百万亩耕地和石羊河流域源头的综合治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生态移民促进了林业及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生态移民后, 可以使山区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组合, 向集约化经营目标迈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为减小, 育苗、造林、封山育林的管护难度减轻, 有利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发展, 为实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 可以有效缓解当地的农、林、牧矛盾, 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业经济带来资源和人力上的保证和政策上的落实。

摘要:介绍了夏玛保护站基本情况, 对林区及林缘区适宜生态环境移民的资源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生态移民后对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本現状

近年来,寿光市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打响了“魅力菜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技术研发推广、农业观光旅游、会议展览举办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寿光市乃至山东省蔬菜产业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到寿光市乡镇(洛城街办)走访调查,对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相关管理部门、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

绝大多数农户对新农村建认比较了解,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能加大农户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前和发展后,农村的各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大多数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后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农村的生产发展总体情况是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三、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目前,在传统观光旅游降温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产品开发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竟相模仿,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使得开发带来的负效应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存在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生态农业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生态农业旅游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经营者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产品以观光层次为主,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通常各自为阵,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而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3.农民素质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农民是科技文化知识拥有量最少的群体。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素质较高者居多,而留下来的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文化素质下降,女性比重上升的现象,这势必会成为影响寿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障碍。

4.龙头企业小规模的多,大规模少。目前来看,全市批发市场、金玉米公司、海惠集团、金正食品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外,总体上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带动优势不明显,与建设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依赖性强,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营风险比较大。

四、提出对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增加产品类型多样化,发挥特色优势,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选择范围,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要根据当地的旅游实际,规划农业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量和旅游方向规划。

第二:增加行业管理能力,增加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发挥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作用,增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同时在增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科技文化培训教育,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一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机制,如推行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等形式开展培训。二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市场竞争的成功案例。

第四:加强政府对小企业的引导,加强企业与农民的联系。同时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问题,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不,减少经营风险等,充分发挥企业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周斌.寿光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M].大连理工.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4

精选范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2篇)根据县政协的统一部署,分三个专题组开展加快庆元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调研。5月至6月,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竟争力调研组组织发展计划局、县委党校、财政局、纪委监察局等部门政协委员深入部分企业、涉工部门、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通过走访、座谈、现场了解等形式,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分析讨论,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县现阶段经济发展软环境状况

1、服务环境。全县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狠抓机关效能建设,有效改善了我县的服务环境。从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的企业认为我县软环境建设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庆委„XX‟30号文件、《庆元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等制度的出台以及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的成立,对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2、政策环境。这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诸如两头在外企业出口退税、行业发展若干政策、企业技改贴息、企业绿卡制度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去年县委30号文件的出台给企业以更大的优惠和支持,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降低了我县工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和经济门槛,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文环境。从思想认识上看,随着全县二次创业的兴起,全县上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使者”的氛围正在形成,“发展工业、合力扶工”已逐步达成共识。从全县干部作风现状看,应该说主流是好的,多数干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勇于改革、乐于奉献,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在困境中稳步发展。

4、治安环境。这几年,我县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上说是好的,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法部门开展治安专项整治,公安部门加强对企业的值勤巡逻,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现阶段经济发展软环境总的状况趋于良好,但也存在较多不尽人意之处。从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受理的投诉件可见一斑,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成立后,共受理投诉128件,其中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46件,行政效率低下10件,滥用职权违法行政4件,办事不公执法不力3件,服务态度工作作风11件,三乱问题14件,检举控告7件,批评建议2件,其它问题31件。从受理的投诉内容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概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思想观念依然较深。一些部门、干部在思想上还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服务的方法和手段,观念滞后,思路不宽,办法不多。还有的认为庆元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基础簿弱,对发展工业、发展经济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2、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许多企业反映我县目前除县农信社支持力度较大外,很难在其它几家商业银行贷到款。商业银行对庆委„XX‟30号文件中的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业贷款额在银行新增贷款比例很低。

3、服务意识尚待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存在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执法不公、执法随意、执法不文明。企业反映,有些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纳税人的意识不强,态度差,脸难看、话难听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在执行检查中拦下企业的货车不及时检查,延误了企业交货时间,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干部工作不负责任,对企业的要求、申请不当回事,如有的部门将企业的审批材料丢失,造成企业违规,却仍对企业进行罚款。企业反映政府经济部门宏观引导不够,要加强提供市场宏观经济信息这方面的服务,特别是本地有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信息。

4、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对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或不落实,重视部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在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如县委30号文件的出台,有些部门执行就很不到位,不按规定的标准收费,不按文件规定的要求检查等。企业反映,我县政策透明度不高,许多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企业都不知道,既看不到文件,也无渠道去获取,如庆委„XX‟30号文件去年就已出台,但大多数的企业是在最近才知道。个别职能部门对一些有损本单位利益的优惠政策还有意隐瞒。还有企业反映,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科技奖励资金、外地人才引进奖励及税收返还等没有兑现,影响了政府的诚信。

5、行政行为不规范,“三乱”及搭车收费现象仍有存在。有些执法部门重视本部门利益,忽视大局利益,重罚款、轻教育;个别执法部门对企业的举报投诉打击报复,故意刁难企业,到企业检查专“找茬”、“挑刺”,只罚款、不指导;一些部门对服务性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还有的利用年检、审批等环节强行搭车收费、索要赞助;有的借培训之名收取培训费,未参加培训也得交培训费;还有的部门对企业通过该部门向上级申报获得资格认证的,企业获得政府奖励的奖金要归该部门,企业不同意就不予申报。

6、办事效率不高。在行政审批方面,随着审批中心的扩容,进驻大厅的单位增多,对审批提速奠定了基础,但仍处于磨合期。有些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仍然繁杂,办事手续环节过多,分项过细,程序过死。有的部门进驻大厅后,人员、职能、事项没有相应调整,有的授权放权还不够到位。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名为纳入行政审批中心办理,但在中心却仍难办理,要审批还得跑部门;还有的企业反映,象办出口证之类的事项,以前林业部门夜间7:00—9:00也有人上班,现在归入审批中心,夜间不上班,有时晚上产品外运要办出口证反而不方便了。

7、工作作风不够实。有些部门办事层、操作层的干部,“老爷”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些机关干部对群众办事拖拉、推诿,非要办事人托熟人、拉关系、找领导才能办成事;有的部门“中梗阻”比较突出,很简单的事也要单位领导甚至县领导协调才能办成。

虽然这些现象发生在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和少数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影响了庆元的发展。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是工作水平问题,有的是大局意识不强,还有些是体制造成的。

三.对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要狠抓干部的政治、业务学习,深化“三大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优化软环境、合力兴工的专题教育活动,使机关部门和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加强诚信教育,既要加强干部的教育,使诚实守信成为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也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努力打造诚信政府,特别是出台事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优惠政策更要慎重,若难以兑现,宁可没有优惠政策,也不能失信于企业和百姓。要加强新出台政策的宣传,提高政策的透明度,特别对一些与企业息息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更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一方面可以让企业了解到我们的政策优惠,提高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职能部门更好地贯彻执行政策,按政策办事。同时,适时开展一次企业和群众评干部活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干部实行一定时间的待岗集中学习。

2、注重制度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失职追究制等一系列基本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其次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坚决防止制度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做到用制度管理人、规范人、引导人,以制度来保证效能建设的有效开展。此外还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县领导和县属部门主要负责人每人都联系企业或重点项目,利用定期走访座谈、现场办公、联谊会等形式,加强与投资经营者的联系,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呼声,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3、健全工作机制。以“减量”为前提,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开展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工作,削减审批项目,凡是可以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可以调节、中介机构可以提供服务的行政审批事项予以取消。以“提速”为目标,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凡是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一律进驻大厅办公,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在本单位继续办理审批业务。各部门要加快科室之间的职能调整,给进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人员充分授权,做到责、权、利三者到位。如果大厅人员不能当场办结,该部门负责人就应到大厅亲自办理,确保窗口对审批事项”既受又理”,能够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办成所有的审批项目。以“规范”为重点,推进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加强后续监管,建立健全具体的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此外,还要加强创业110服务机制建设,确保全天候服务承诺落实到位。

4、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建设,严格执行《庆元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对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建设有关规定和《庆元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的,视情分别给予纪律处分或通报批评、离岗培训、告诫、诫勉、调离、降职、免职、责令辞职以至辞退等组织处理。要加强各项政策、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制度的落实。要加大明查暗访的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对那些热点、难点问题,要连续查、跟踪查。继续开展“阳光投诉”活动,方便企业和群众举报。要建立交警、运管、路政、木检、工商执法人员上路检查审批制度,未经投诉中心审批不得上路检查。要建立执法执纪执收人员进入企业检查登记制度。所有行政机关进入企业检查、收费、处罚等一律进行登记,拒不登记的,经企业举报查实后,按违规论处。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该曝光的曝光。

5、加强绩效考核。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建立健全有定性、定量要求的,分类型、分层次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考评办法。要严格绩效考评,把绩效考评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要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行政效能的高低作为检验部门工作成效、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同奖罚措施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不称职者下的机制,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6、规范执收执罚。行政执法机关不得任意设定行政处罚或行政限制行为。对企业的一般违规行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可以采取批评教育、警示、限期整改等措施进行督促纠正,不进行行政处罚。交通、公安、林业等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建立“宽进严出”的办法,对车头朝里的车辆违规要以教育为主,罚款为辅。坚决杜绝向执法部门下达罚款指标,借执法为名强行搭车收费的行为。任何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和无偿占用企业的人、财、物,报销各种费用;实行联合年检制度,扩大免检范围,对规模企业、重点企业实行两年或三年一审制,严禁在年检时搭车收费。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2篇)]篇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县政协的统一部署,分三个专题组开展加快庆元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调研。5月至6月,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竟争力调研组组织发展计划局、县委党校、财政局、纪委监察局等部门政协委员深入部分企业、涉工部门、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通过走访、座谈、现场了解等形式,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分析讨论,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县现阶段经济发展软环境状况

1、服务环境。全县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狠抓机关效能建设,有效改善了我县的服务环境。从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的企业认为我县软环境建设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庆委„XX‟30号文件、《庆元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等制度的出台以及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的成立,对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2、政策环境。这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诸如两头在外企业出口退税、行业发展若干政策、企业技改贴息、企业绿卡制度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去年县委30号文件的出台给企业以更大的优惠和支持,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降低了我县工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和经济门槛,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文环境。从思想认识上看,随着全县二次创业的兴起,全县上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使者”的氛围正在形成,“发展工业、合力扶工”已逐步达成共识。从全县干部作风现状看,应该说主流是好的,多数干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勇于改革、乐于奉献,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在困境中稳步发展。

4、治安环境。这几年,我县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上说是好的,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法部门开展治安专项整治,公安部门加强对企业的值勤巡逻,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现阶段经济发展软环境总的状况趋于良好,但也存在较多不尽人意之处。从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受理的投诉件可见一斑,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成立后,共受理投诉128件,其中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46件,行政效率低下10件,滥用职权违法行政4件,办事不公执法不力3件,服务态度工作作风11件,三乱问题14件,检举控告7件,批评建议2件,其它问题31件。从受理的投诉内容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概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思想观念依然较深。一些部门、干部在思想上还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服务的方法和手段,观念滞后,思路[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2篇)]不宽,办法不多。还有的认为庆元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基础簿弱,对发展工业、发展经济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2、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许多企业反映我县目前除县农信社支持力度较大外,很难在其它几家商业银行贷到款。商业银行对庆委„XX‟30号文件中的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业贷款额在银行新增贷款比例很低。

3、服务意识尚待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存在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执法不公、执法随意、执法不文明。企业反映,有些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纳税人的意识不强,态度差,脸难看、话难听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在执行检查中拦下企业的货车不及时检查,延误了企业交货时间,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干部工作不负责任,对企业的要求、申请不当回事,如有的部门将企业的审批材料丢失,造成企业违规,却仍对企业进行罚款。企业反映政府经济部门宏观引导不够,要加强提供市场宏观经济信息这方面的服务,特别是本地有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信息。

4、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对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或不落实,重视部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在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如县委30号文件的出台,有些部门执行就很不到位,不按规定的标准收费,不按文件规定的要求检查等。企业反映,我县政策透明度不高,许多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省、市出台的优惠政策)企业都不知道,既看不到文件,也无渠道去获取,如庆委„XX‟30号文件去年就已出台,但大多数的企业是在最近才知道。

个别职能部门对一些有损本单位利益的优惠政策还有意隐瞒。还有企业反映,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科技奖励资金、外地人才引进奖励及税收返还等没有兑现,影响了政府的诚信。

5、行政行为不规范,“三乱”及搭车收费现象仍有存在。有些执法部门重视本部门利益,忽视大局利益,重罚款、轻教育;个别执法部门对企业的举报投诉打击报复,故意刁难企业,到企业检查专“找茬”、“挑刺”,只罚款、不指导;一些部门对服务性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还有的利用年检、审批等环节强行搭车收费、索要赞助;有的借培训之名收取培训费,未参加培训也得交培训费;还有的部门对企业通过该部门向上级申报获得资格认证的,企业获得政府奖励的奖金要归该部门,企业不同意就不予申报。

6、办事效率不高。在行政审批方面,随着审批中心的扩容,进驻大厅的单位增多,对审批提速奠定了基础,但仍处于磨合期。有些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仍然繁杂,办事手续环节过多,分项过细,程序过死。有的部门进驻大厅后,人员、职能、事项没有相应调整,有的授权放权还不够到位。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名为纳入行政审批中心办理,但在中心却仍难办理,要审批还得跑部门;还有的企业反映,象办出口证之类的事项,以前林业部门夜间7:00—9:00也有人上班,现在归入审批中心,夜间不上班,有时晚上产品外运要办出口证反而不方便了。

7、工作作风不够实。有些部门办事层、操作层的干部,“老爷”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些机关干部对群众办事拖拉、推诿,非要办事人托熟人、拉关系、找领导才能办成事;有的部门“中梗阻”比较突出,很简单的事也要单位领导甚至县领导协调才能办成。

虽然这些现象发生在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和少数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影响了庆元的发展。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

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是工作水平问题,有的是大局意识不强,还有些是体制造成的。

三.对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要狠抓干部的政治、业务学习,深化“三大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优化软环境、合力兴工的专题教育活动,使机关部门和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加强诚信教育,既要加强干部的教育,使诚实守信成为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也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努力打造诚信政府,特别是出台事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优惠政策更要慎重,若难以兑现,宁可没有优惠政策,也不能失信于企业和百姓。要加强新出台政策的宣传,提高政策的透明度,特别对一些与企业息息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更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一方面可以让企业了解到我们的政策优惠,提高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职能部门更好地贯彻执行政策,按政策办事。同时,适时开展一次企业和群众评干部活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干部实行一定时间的待岗集中学习。

2、注重制度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失职追究制等一系列基本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其次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坚决防止制度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做到用制度管理人、规范人、引导人,以制度来保证效能建设的有效开展。此外还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县领导和县属部门主要负责人每人都联系企业或重点项目,利用定期走访座谈、现场办公、联谊会等形式,加强与投资经营者的联系,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呼声,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3、健全工作机制。以“减量”为前提,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开展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工作,削减审批项目,凡是可以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可以调节、中介机构可以提供服务的行政审批事项予以取消。以“提速”为目标,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凡是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一律进驻大厅办公,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在本单位继续办理审批业务。各部门要加快科室之间的职能调整,给进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人员充分授权,做到责、权、利三者到位。如果大厅人员不能当场办结,该部门负责人就应到大厅亲自办理,确保窗口对审批事项“既受又理”,能够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办成所有的审批项目。以“规范”为重点,推进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加强后续监管,建立健全具体的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此外,还要加强创业110服务机制建设,确保全天候服务承诺落实到位。

4、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建设,严格执行《庆元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对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建设有关规定和《庆元县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的,视情分别给予纪律处分或通报批评、离岗培训、告诫、诫勉、调离、降职、免职、责令辞职以至辞退等组织处理。要加强各项政策、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制度的落实。要加大明查暗访的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对那些热点、难点问题,要连续查、跟踪查。继续开展“阳光投诉”活动,方便企业和群众举报。要建立交警、运管、路政、木检、工商执法人员上路检查审批制度,未经投诉中心审批不得上路检查。要建立执法执纪执收人员进入企业检查登记制度。所有行政机关进入企业检查、收费、处罚等一律进行登记,拒不登记的,经企业举报查实后,按违规论处。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该曝光的曝光。

5、加强绩效考核。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建立健全有定性、定量要求的,分类型、分层次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考评办法。要严格绩效考评,把绩效考评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要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行政效能的高低作为检验部门工作成效、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同奖罚措施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不称职者下的机制,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6、规范执收执罚。行政执法机关不得任意设定行政处罚或行政限制行为。对企业的一般违规行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可以采取批评教育、警

下页篇二:优化黄冈市经济开发区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优化经济开发区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开发区的统一部署,分三个专题组开展加快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调研。5月至6月,我率领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竟争力调研组组织经济工作局、财政局、纪委监察局等部门深入部分企业、涉工部门和职能部门,通过走访、座谈、现场了解等形式,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分析讨论,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现阶段经济发展软环境状况

1、服务环境。开发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狠抓机关效能建设,有效改善了我区的服务环境。从调研情况看,绝大部分的企业认为我区软环境建设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开发区机关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等制度的出台以及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的成立,对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2、政策环境。这几年,党工委、管委会着力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诸如两头在外企业出口退税、行业发展若干政策、企业技改贴息、企业绿卡制度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降低了我区工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和经济门槛,为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文环境。从思想认识上看,随着全区二次创业的兴起,全区上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使者”的氛围正在形成,“发展工业、合力扶工”已逐步达成共识。从全区干部作风现状看,应该说主流是好的,多数干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勇于改革、乐于奉献,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在困境中稳步发展。

4、治安环境。这几年,我区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上说是好的,党工委、管委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部门加强对企业的值勤巡逻,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我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区现阶段经济发展软环境总的状况趋于良好,但也存在较多不尽人意之处。从监察部门投诉中心受理的投诉件可见一斑,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成立后,共受理投诉28件,其中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6件,行政效率低下4件,滥用职权违法行政4件,办事不公执法不力3件,服务态度工作作风2件,三乱问题1件,检举控告2件,批评建议2件,其它问题3件。从受理的投诉内容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概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思想观念依然较深。一些部门、干部在思想上还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服

务的方法和手段,观念滞后,思路不宽,办法不多。还有的认为开发区交通不便,基础簿弱,对发展工业、发展经济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2、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许多企业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业贷款额在银行新增贷款比例很低。

3、服务意识尚待提高。一些部门和干部缺乏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存在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执法不公、执法随意、执法不文明。企业反映,有些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纳税人的意识不强,态度差,脸难看、话难听时有发生。有的干部工作不负责任,对企业的要求、申请不当回事。企业反映政府经济部门宏观引导不够,要加强提供市场宏观经济信息这方面的服务,特别是本地有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信息。

4、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对党工委、管委会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或不落实,重视部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在政策的贯彻执行上打折扣,有些部门执行就很不到位,不按规定的标准收费,不按文件规定的要求检查等。企业反映,我区政策透明度不高,许多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企业都不知道,既看不到文件,也无渠道去获取。个别职能部门对一些有损本单位利益的优惠政策还有意隐瞒。还有企业反映,政府制定的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科技奖励资金、外地人才引进奖励及税收返还等没有兑现,影响了政府的诚信。

5、行政行为不规范,“三乱”及搭车收费现象仍有存在。

有些执法部门重视本部门利益,忽视大局利益,重罚款、轻教育;个别执法部门对企业的举报投诉打击报复,故意刁难企业,到企业检查专“找茬”、“挑刺”,只罚款、不指导;一些部门对服务性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还有的利用年检、审批等环节强行搭车收费、索要赞助;有的借培训之名收取培训费,未参加培训也得交培训费;还有的部门对企业通过该部门向上级申报获得资格认证的,企业获得政府奖励的奖金要归该部门,企业不同意就不予申报。

6、办事效率不高。在行政审批方面,有些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仍然繁杂,办事手续环节过多,分项过细,程序过死。

7、工作作风不够实。有些部门办事层、操作层的干部,“老爷”作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些机关干部对群众办事拖拉、推诿,非要办事人托熟人、拉关系、找领导才能办成事;有的部门“中梗阻”比较突出,很简单的事也要单位领导甚至区领导协调才能办成。

虽然这些现象发生在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和少数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是工作水平问题,有的是大局意识

不强,还有些是体制造成的。

三.对我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要狠抓干部的政治、业务学习,深化“三大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优化软环境、合力兴工的专题教育活动,使机关部门和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加强诚信教育,既要加强干部的教育,使诚实守信成为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也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努力打造诚信政府,特别是出台事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优惠政策更要慎重,若难以兑现,宁可没有优惠政策,也不能失信于企业和百姓。要加强新出台政策的宣传,提高政策的透明度,特别对一些与企业息息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更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一方面可以让企业了解到我们的政策优惠,提高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职能部门更好地贯彻执行政策,按政策办事。同时,适时开展一次企业和群众评干部活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干部实行一定时间的待岗集中学习。

2、注重制度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失职追究制等一系列基本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其次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坚决防止制度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2篇)]

濮阳市经济发展环境调查问卷 篇5

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济发展环境状况,了解企业呼声,经市领导研究决定对我市发展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请在您认为合适的栏目序号上划√号,需用文字说明的请具体填写

一、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

1、您对濮阳市的投资环境:①较为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一般④不满意

2、您认为濮阳市在河南省各地级市中,投资环境如何:①好②略好③有差距

3、您认为近几年濮阳市投资环境的变化趋势如何:

①有明显改善②有所改善③没什么变化④有变坏的趋势

4、您认为在濮阳市投资的成本如何:①很高②较高③一般④较低

5、如认为投资成本较高,主要原因是:①税收较高②收费多③行政干预④其它

6、贵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是:

①银行贷款 ②信用社贷款③企业内集资 ④企业间拆借 ⑤民间借贷 ⑥其它

7、您对濮阳市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程度:①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

8、在创办企业过程中,您觉得遇到的最大阻碍是:

①没有土地 ②准入门槛高 ③前置审批复杂 ④政府部门承办人员有意刁难⑤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全 ⑥其它(请注明)

二、政策环境

9、您认为濮阳市现行优惠政策:

①有一定吸引力②与河南其他地级市差不多③没有其他地级市优惠

10、您认为政府履行招商引资承诺情况:①较好②一般③不好

11、政府依法行政、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①较好②一般③不好

12、您对国家、省、市、县出台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情况:①较好 ②一般 ③较差 ④不了解

三、政务环境

13、您认为我市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①很强②较强③一般④较差

14、您认为行政机关办事程序公开程序如何:①公开②基本公开③不公开

15、您认为濮阳市行政收费项目与其他地市比:①很少②少③较多

16、贵企业有无遇到乱罚款或不合理收费等行为: ①经常②较多③很少④没有如果有,您认为最不合理的收费及摊派项目是:。

17、您认为我市行政管理存在问题最多的主要是以下哪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 ①市级部门②县级部门③乡镇级

18、您与我市政府部门交往中,主要遇到哪些情况(多选):

①政务不公开,搞暗箱操作②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如果有,您认为他们推诿的理由是: ③工作人员仗权谋私,索拿卡要④执法粗暴,态度生硬⑤其他

19、您认为哪些职能部门存在的问题最多是(可多填):

20、企业每年参加各级各部门的评比()次,您认为哪些是不必要的: 每年接受罚款有()项,执法单位在罚款时,出示执法证吗?有(),无();有正规的罚款单吗?有(),无();您认为哪些是乱罚款:

去的最多的部门是:。

21、您认为目前政府部门的“吃拿卡要”现象: ①严重 ②有所好转 ③基本没有 ④不了解

22、您认为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①较好②一般③不好

23、您到政府部门办事,他们的态度是: ①主动热情 ②一般 ③冷淡 ④不了解

24、贵企业在反映问题或需要投诉时,觉得:

①能得到及时解决 ②没有受理部门 ③各部门推诿扯皮 ④不了解

25、在企业创办或经营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否存在强行向企业拉赞助、拉捐助、收会费等搭车收费现象:①很多 ②偶尔存在 ③没有 ④不了解

26、在企业创办或经营过程中,政府各部门有无强制企业加入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社团组织的现象:①有②没有③不了解

如有,主要是哪些部门 :。

27、政府所属部门有无利用政府权力的影响,要求、强迫或变相强迫企业接受其所属中介机构的代理服务:①有②没有③不了解

如有,主要是那些部门:。

四、法治环境

28、您对濮阳市社会治安的总体状况:①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

29、您对企业周边环境感觉:①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30、您认为濮阳市对市场环境监管力度:①强②较强③不强

31、在市场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①假冒伪劣商品多,冲击企业产品销售②同行业恶性竞争③货款拖欠影响企业资金周转④其它

五、人文环境

32、您对濮阳市的居住环境:①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

33、您对濮阳市的医疗卫生条件及方便子女就学方面:①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

34、您对濮阳市社会上哪方面的信用环境感到最不满意:①行政信用②企业信用③个人信用④其它

35、您认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多选):①税费过重②贷款难③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④获取政策信息难⑤土地问题⑥权威的中介服务少⑦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吃、拿、卡、要

六、您认为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七、您在我市投资、建设、办理有关手续或在部门、单位办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什么环节或部门、单位?

八、您认为我市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企业方面,哪些部门哪些事项服务不够?

九、您认为目前企业在我市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十、你认为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政务环境方面:

政策环境方面:

法治环境方面:

人文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6

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90。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有利于企业家队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一、企业经营者素质状况

1、经营者年龄进一步年轻化。调查显示,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主要集中在36-55岁年龄段,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其中46-55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比重为52.6;其次是36-45岁,比重为34.6,两个年龄段比重之和为87.2;56岁以上和35岁以下各占10.7和2.1。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36-55岁的企业经营者所占比重增加了8个百分点,而56岁以上的却减少了4.5个百分点。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经营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40,中小企业企业这一比重分别为35.6和37.5。在各类型企业中,47的私营企业经营者年龄在45岁以下,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46.2和40.4,国有企业为32.1,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最低。

2、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调查表明,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1.1,其中大学学历占4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1.3,大专以下占8.9。高学历的比重与2000年相比有明显提高,其中大学本科提高9.2点,研究生提高11.5点,表明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已进入较高学历结构。从不同年龄段看,在人数较多的36-45岁和46-55的年龄段,大学学历的比重分别占28和58.5,研究生的比重分别为62和32。表明在36-45岁年龄段,研究生的比重高,而在46-55的年龄段,大学本科比重高。在56岁以上的企业经营者中,大学本科以上的占72,35岁以下的研究生比重较大,为40。

3、知识结构趋于专业化。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学管理的人数最多,占42.2;其次是财经专业,占14.5,理工农医占13.5,工商管理(MBA)占10.4。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知识结构向专业化方向。从不同年龄段看,经营者在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学管理专业比重最大,分别为30和58、8,财经和理工农医专业的次之。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年龄段学文史和理工农医专业的比重较大,管理次之。另外46岁以上年龄段企业经营者学习管理专业、财经专业和MBA的比重比46以下的所占比重要高。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照表()2000年2004年2000年2004年年龄35以下36-4546-5556以上5.631.947.315.22.134.652.610.7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大专大学研究生及以上15.340.134.89.88.925.84421.3现任职务董事长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其他39.458.224.633.52845.57.918.6所学专业文史哲法律财经工商管理(MBA)管理理工其他6.87.77.937.431.48.83.0914.510.442.213.516.4二、经营者自我评价提高企业家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是造就企业家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职业化技能的看法和对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评价。

1、管理能力增强,开拓能力较弱。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依此是:决策能力(88.1)、组织协调能力(46)、创新能力(35.7)、知人善任能力(31.5)、市场营销能力(25.1)、学习能力(17.9)、公关能力(10.6)、表达能力(8.1)。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近几年有一些可喜的变化趋势: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创新能力由第五位提高到第三位,学习能力由第八位提高到第六位。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此是:公关能力(63)、表达能力(46)、市场营销能力(45.5)、创新能力(36.6)、知人善任能力(30.2)、学习能力(21.7)、组织协调能力(13.6)、创新能力(4.7)。值得注意的是,被企业经营者排在较弱能力前面的公关能力、表达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与企业的对外开拓和市场推广关系密切,而排在强项能力前面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更密切,这反映了我省企业经营者能力结构的一些特征:内部管理能力强,对外开拓能力弱。因此在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者的对外开拓能力有待加强。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7

1 现状:生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源

随着大豆、玉米等生产物资价格的上涨,生猪饲养成本也随之增加,但生猪养殖仍然有着较大幅度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价格波动频繁的畜产品市场中,生猪产业显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中央、省、市各级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源。

1.1 生猪产业日益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一项产业的发展,要真正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长效源,其产值必须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以定南县为例,2001年以来,坚持把生猪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工厂集约化、公司+农户、合作社(大户)带小户、生态养猪小区、果园养猪等5种生产模式,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现已成为江西省畜牧业十强县,供港、供深(圳)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以及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2007年,全县人平出栏优质生猪2.2头,实现产值5.7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65%;人平生猪存栏1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万头。全县农业人口人平出栏生猪2.9头,人均纯收入1 200元,是县内名副其实的农业主导产业。

1.2 生猪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调查,一个专职的饲养员可承担100~300头生猪饲养量,加上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上都需要有专职人员,每1万头规模的猪场约需100名人员。对于一个拥有50万人口的中等地区而言,如果生猪饲养量达到20万头(年出栏生猪约40万头),仅生猪养殖行业就可提供2 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1.3 生猪产业大大拉动了果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以猪粪为原料,以沼气为纽带,大力发展沼气生产,沼渣发酵制作有机肥,沼液浇灌果树等农作物或喂鱼,有效解决了种植业和水产业的肥料营养问题,大大降低了果业等相关联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据了解,每3头猪的粪尿可供667m2(亩)果园或1m3沼气池使用。依此推算,一个县只要发展20万头生猪养殖,就可发展近4 444万m2果园或7万m3沼气池。

2 问题: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大产业背后潜藏着危机

生猪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产生含有大量有机碳、磷、氮和重金属的废弃污染物,其排放对产业良性生态循环圈的形成带来的压力日益加大。

2.1 环保设施的使用需投入较多的资金

总体来看,各地在生猪生产废弃物处理上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规模化养猪企业按照工业化治污要求处理废弃物,形成了干湿分离、厌氧发酵和三级沉淀池中的一种或几种联合无害化处理系统,如定南县的江西五丰、江西万丰、江西申丰等规模化养猪企业,相对而言,这种类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二是猪-沼-果(渔、菜等)结合型污水处理模式,形成了干清分离、沼气池(干清分离后的污水引入)和果园、鱼塘、菜园(沼液施肥)的生态循环式综合利用系统;三是农村散户仅作简易干清分离和沉淀池储存,溢流向外排放。第一、三种模式姑且不论,如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定要求,据测算,每1万头生猪饲养量的养殖企业将需要建造3 300多m3的沼气池才能达到环保标准。据了解,规模化养殖企业每立方米沼气池的建设成本约1 000元,户用沼气池每立方米建设成本约800元。依此推算,一个万头养猪企业仅沼气池的建设成本就需花费330多万元,农户建一个8m3的户用沼气池成本4 000元。

2.2 对粪污承载能力的考验不断加大

根据有关试验数据,按能繁母猪48kg/头·d的粪尿排泄物标准计算,对于一个年出栏生猪40万头(需要存栏能繁母猪2万头)的县而言,全年生猪粪尿排泄量约35万t,其中排粪量约14.6万t。据测算,667m2(亩)果园或1m3沼气池仅能处理猪粪尿5.5t左右,35万t的粪尿排泄量需要近4 666hm2果园或7万m3沼气池。就定南县而言,目前全县共有3 333多hm2果园和1万余m3沼气池,粪污净化承载能力离标准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因此,要完全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仅靠现有的果业发展和沼气池等废弃物处理设施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增强粪污承载能力,特别是要坚决杜绝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鱼塘,给空气、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2.3 对土壤结构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当前,生产中一味追求过高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导致了饲料中过量的添加微量矿物元素,如铜、锌、砷及其它重金属元素等。同时,由于砷制剂在动物体内不易吸收,排出体外变成毒性更大的无机砷。据测算,每万头猪即使按美国F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荐量连续使用含砷的饲料,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t砷,这些“毒土”将长期影响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饲料中高剂量的铜、锌和砷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尤其是废弃物没有经过有效处理而直接作为肥料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大大破坏了果业及其它作物所需的营养成分,直接导致产品的变质或产量的降低。

2.4 对生产环节监管的压力不断加大

当前,生猪生产,尤其是动物防疫工作面广、户多、量大,且这些工作大部分在基层,主要靠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来完成。虽然各地都按相关要求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配足配齐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人员和村级协防员,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员还属于“双重管理”,并基本上以当地乡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每逢春、秋两季进行集中突击防疫工作,不能完全集中主要精力开展农业执法等各项本职工作。同时,部分地区生产资料如饲料、兽药经营和使用秩序较为混乱,还没有一套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工作也没有驶入正常运转轨道,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监测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无形中造成了营养性物质污染现象的滋生;环保稽查执法力度还不够大,工作不够到位等。

3 前景:找准产业和环保共赢有效结合点,生猪产业大有可为

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加速阶段,找准产业和环保相得益彰的结合点对于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强化产业准入,规范发展秩序

3.1.1 猪场建设准入原则。

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生态和谐”的要求,合理调整生猪产业区域性发展规划,并牢牢把住“五关”:一是用地关。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不占良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引导产业向荒山或退耕还林区转移。二是选址关。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在居民集中区周围1km范围内不得建造猪场或栏舍,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猪场或栏舍;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区域化。三是建设关。坚持生产申报制度,工厂集约化企业在建场之前须向当地农业部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监管,严格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条例》有关规定和标准化建设要求,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建设;农户散养或果园养猪须向当地镇政府畜牧兽医站申报,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建设。四是规模关。引导农户适度发展,鼓励农户发展年出栏生猪500头左右的中小型养殖场,降低养殖场所的废弃物排放承载压力。五是配套关。用生态学观点引导生猪产业与果业、水产业等农业相衔接,实现“猪-沼-果(渔、菜等)”综合农业立体开发。

3.1.2 环境保护准入原则。

产业可持续发展,环保设施需先行。企业必须在引种投产前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供环境评估报告,经确认后方可建设,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环保设施建设要求或不达标者应禁止生产;散养农户在正式投产前15d内必须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并开具环境评估意见,按时完成相关的配套设施如沼气池、三级沉淀池等建设,发展果园养猪必须明确养猪规模与果园面积同步配套的要求,确保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3.1.3 农资准入原则。

各养猪企业或农资经营者要将生产使用的饲料、兽药等物资情况报当地农业部门,由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产品质量的审核备案,建立健全农资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引导经销商、养猪企业和养殖户建立农资使用台帐,杜绝未达标的饲料、兽药流入市场、进入生产环节。

3.2 加强工作监管,提升管理水平

3.2.1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过去,为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广大养殖户对养猪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养猪领域尤其是农村养猪中形成了环境保护的“盲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盲目发展的观念亟待解决和转变。因此,针对广大养猪户环保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够、工作被动的状况,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养殖场对治理工作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悉度和对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培训和指导,采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经济有效模式的推广,使养殖企业相关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对养猪废弃物治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养猪废弃物治理水平。

3.2.2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养猪业污染防治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突出“综合利用为主,应用先进治理技术,实现种养相结合,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生猪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在明确以环保部门为监管主体的基础上,成立由环保、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合理分工,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相关责任部门要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层层抓落实,明确责任人,把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捆绑起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年终单位政绩考评中去。

3.2.3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养猪业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治理耗资大。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督促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治污进行适当补助,确保养猪业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生猪产业污染防治规划,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一是建立环境污染监管长效机制。环保、农业等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监督管理并重,强化生猪养殖场所的环境管理,加强养猪废弃物排放监测,对不采取治理措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停、经济处罚,以确保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落实。二是建立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农业执法机构,稳定农业执法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对饲料和兽药取样抽检化验,不合格者一律不准进入生产环节。并要充分发挥新闻、报纸、互联网、内部刊物等媒介舆论作用,对不合格的农资产品进行曝光。三是建立生产环节监测长效机制。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加大饲料质量安全和违禁药品的监测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血样、尿样进行化验检测,严厉查处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

3.3 推进科技兴畜,提高科技含量

3.3.1 实施多点式发展战略。

推广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生猪生产发展阶段特点,分区建立种猪群、保育区和育肥区基地,生产规模适度控制,这样可产生3个益处:一是便于控制生产防疫和管理;二是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三是有利于控制发展规模,增强养殖抗风险能力。同时,结合农村新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小区养猪和果园养猪模式,以沼气生产为纽带,以猪带果,以果促猪,提高养猪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3.3.2 改进废弃物处理工艺。

实现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共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这一环节,必须加快改进废弃物的处理工艺:(1)粪尿与污水排入沼气池中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再引入果园、田地、菜园循环利用,即“猪-沼-果(菜、稻)”模式、“猪-沼-渔”模式等,这些都是有效的生物处理粪便污水的有效途径。(2)加快干粪的有机转化。千方百计地发展有机生物肥项目或企业,使干粪加工成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供种植业使用。(3)防臭剂开发。在饲料中或畜舍垫料中添加安全除臭剂,来吸附、抑制、分解、转化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成份,将氨变成硝酸盐,将硫化氢变成硫酸盐,从而减轻或消除污染。

3.3.3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一是加快“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定南县的江西五丰公司和汇群养猪场,成功完成了“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的试验工作,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技术的程序控制环节,尤其是各技术关节点,并结合新型农民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自然养猪法”生产技术试验成果的推广运用力度,真正实现生态养猪,提高生猪品种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质量为本,而质量的保证在于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就定南县而言,要以朱坑、长富、井坑、良富、富足、学罗坑、长隆、中岗等7个标准化生态养猪小区和华丰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样板,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在全县生猪生产中严格执行《定南县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管理手册》各项规定,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使用安全环保性饲料。继续加大研发力度,生产使用安全环保性饲料,大力提倡使用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制剂)添加于饲料中,确保无残留污染,不产生抗药性。

3.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与环保和谐发展后劲

3.4.1 充实人员队伍。

建立健全生猪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和引智力度,按照规划要求选聘一批年轻有为、实践经验丰富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产业发展中去。

3.4.2 增强专业技能。

实现产业与环保和谐发展,培养管理人、带头人是关键。环保、农业等部门要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增强服务本领。突出抓好农民知识化和阳光工程培训,把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农民培训工作范畴,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致富带头人。

3.4.3 完善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篇8

[摘 要]“环境化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既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学习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化学基础较差。认真听课和课后复习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环境化学 现状调查 教学

[中图分类号] X13-4;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96-02

“环境化学”是在传统化学学科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其他相关课程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是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原理,旨在解决环境问题。[1]“环境化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既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可以说,它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通过“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3]但是,笔者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对“环境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对“环境化学”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课程的学习现状并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调查方式与对象

太原工业学院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改进“环境化学”的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需要深入地研究。本文中,对太原工业学院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3个班学生的“环境化学”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表1是对2012级专业学生的“环境化学”课程试卷的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3班的及格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班的。这三个班都是同一教师授课,却出现这种差异。因此,本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课程内容以及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为了得到更为完善的结果,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状况,我们对全体学生做了调查,共发出问卷112份,回收112,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环境化学”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认识包括对这门课的兴趣、在心目中的重要性等。有人认为,这些是学生认识活动动力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4]因此,本文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心目中的定位进行了分析,见图1和图2。

(1)从“环境化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来看,被调查者中有13.4%的学生对“环境化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从班级来看,1班有94.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相应地该班的平均成绩也最高,及格率也达到了97.3%;而3班有1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重要性一般,其班级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最低(图1)。

(2)在学习兴趣方面,3个班学生对“环境化学”感兴趣的人数占年级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75.6%、65.8%和83.8%。从图2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动力,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但根据本文的调查,我们发现兴趣与学习成绩没有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可能是学习基础差和学习效率低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同时也可以说明,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二)课程的学习障碍

在对课程难易程度的认识上,1班有67.6%的学生认为“环境化学”课程的难度一般,而2班和3班分别有42.1%和40.6%的学生认为课程较难。相应地,1班的学生考试成绩也高于其他两个班级的。由图3可以看出,2班和3班认为课程较难和一般的学生的百分比差距不大,而这两个班的考试成绩均低于1班的。本文从化学基础、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学习障碍进行了分析。

由调查结果(表2)可见,每个班影响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障碍不同。对于1班来说,学习障碍按照选择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课程本身的难度、中学化学基础差、消极的学习态度、其他化学课程不好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这同样也说明1班的成绩高于其他两个班级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的原因是课程的难度大和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于2班和3班来说,学习障碍按照学生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消极的学习态度、“环境化学”课程本身的难度、中学化学基础差、其他化学课程不好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由此说明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偏低主要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的。因此,课程的学习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化学基础较差。

(三)学习方式的认识

对于学习方式的调查,本研究从认真听课、化学基础、课后学习和期末复习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课是学习“环境化学”的最好方式,1班、2班、3班中选择该项的学生分别占到了班级总人数的62.6%、52.6%和37.8%,而这与3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顺序相同。另外,在课后学习选项中,3班的选择百分比最高,达到40.6%,但是3班的学习成绩和及格率均最低,这说明该班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很重要,但在上课时却没有认真听课,没有很好地付诸实际,从而导致成绩偏低。由此也可以看出,认真听课和课后复习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四)实验课程必要性的认识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中,往往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在太原工业学院的“环境化学”课程大纲中,没有安排实验部分。因此,根据学生对实验课程必要性的认识,来判断学生对实验课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三个班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程的必要性分别是54.1%、34.2%和56.8%;选择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比例相对较小。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更加需要相应的实验课程,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从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环境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3.建议与措施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和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近感。教师从自身的成长角度,为学生传授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备课阶段,参考课外相关材料,吸收与“环境化学”课程有关的案例,将这些材料与课本知识融入课堂中。根据这次的现状调查,很多学生反映讲课时尽量不要采用PPT。虽然PPT讲解具有一定的方便性,但由于课本知识量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书写板书,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和复习。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学时

“环境化学”的内容繁多,涉及水、大气、土壤、生物毒性、重金属迁移等知识,该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8学时,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把所有的内容讲解清楚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内容,并尽可能地选择与日后专业课有较大相关性的内容进行讲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时数,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4)改变“环境化学”课程设置

根据诸多院校对“环境化学”课程大纲的安排,适当地将实验操作融合进来。通过课程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程有助于学习“环境化学”。所以,建议增加课时数量,为实验课程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

[ 注 释 ]

[1] 王进喜,展惠英,魏慧荣,李乔.《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7-119.

[2] 吴耀国.《环境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9-91.

[3] 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下一篇:恼人雾霾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