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

2024-09-22

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共8篇)

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 篇1

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看一幅图画。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的故事你能讲讲吗?(多媒体出示嫦娥图)

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故事中的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温柔 善良 美丽

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大屏幕出示《嫦娥》诗配画)

二、新授

(一)导学

师:学一首古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 会读 会写 会背 会意思 悟情感 知诗人

师:是的,知人论诗。让我们先走近诗人李商隐。谁听说过他?你会背他的诗吗?

生背李商隐诗《登乐游原》。

大屏幕出示李商隐简介: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

(二)粗读古诗 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

度屏幕出示生字词,师抽读检测,并相机指导正音。

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生每字些三遍。

(三)细读古诗 会诗意

读出节奏

读出韵律本诗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的字是“深”“沉”“心”,这几个字儿都是前鼻音,注意读准确。

读出画面 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相启发,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 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 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四)品读古诗 悟诗情

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

生 嫦娥偷吃灵药奔月后,十分后悔 心情孤独寂寞。

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我们读诗的人,要善于从诗中找到最能表达感情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是哪个或那些?

生“悔” “心”

师:我们来感受嫦娥的“悔”。嫦娥为什么而后悔?

生 以前生活的幸福,现在生活的痛苦

对不起心爱的丈夫

想到世人的谴责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生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正因为这无穷的悔恨占据着嫦娥的心,所以嫦娥每天夜晚孤独寂寞地看着这碧海青难以入眠,正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来想象一下,嫦娥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 思念

悔恨

哀怨

痛苦

寂寞

师:漫漫长夜,寂寞难耐,思念丈夫,思念人间,怎奈已吃药成仙。嫦娥再也无法回到充满温暖、充满爱念的人间了,她怎能不“碧海青天夜夜心”啊!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嫦娥》这一首诗呢?在诗中,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呢?

生 同情

怜惜

惋惜

哀叹

师:回想诗人的一生,二十多岁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的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他与心爱的妻子结婚,本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妻子英年早逝,留下孤独寂寞的他,他为嫦娥而哀叹,也为自己而感伤。所以,在这首诗里,诗人和嫦娥的心是相通的,正所谓“心心相通,同病相怜”,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生深情诵读。

师:感受了嫦娥的心,诗人的心,现在你想想你自己的心,读着这首诗,你跳动着一颗怎样的心?

生 对嫦娥的同情之心

对诗人的钦佩之心

师:读一首诗,我们既要感悟诗人所描绘的主人公的情感,也要感受诗人的情感,还要体会自己的情感,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做一个有情、有心的人。

(五)深读古诗 领悟哲理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嫦娥》这首诗不只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呢。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

生 不该

师:为什么?

生 失去了幸福生活,得到的是痛苦。

虽然长生不老了,但一个人生活在没有人间温暖的月宫中,又有什么意思呢?

师:是啊,嫦娥为了长生不老,一念之差,偷吃了灵药,飞奔入月。从此,她与丈夫凡仙相隔,永不相见。每日每夜,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在广寒宫上,没有了丈夫的陪伴,没有了亲人的爱,没有了人间的温暖,她感到心酸,感到心痛,感到心寒。在碧海青天的月宫里,她遥望人间,有叹不完的气,有流不尽的泪,有说不出的爱,有道不尽的悔。

师: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慎重,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要像嫦娥那样,因为一己私念,一念之差,悔恨终生。

(六)积累古诗 抄写背诵

生 认真抄写古诗一边 边抄边读 边抄边记 抄后诵读 直至背诵

三、拓展延伸

师:这位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诗人曾写下了无数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诗篇。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两首。

多媒体展示李商隐名诗:《夜雨寄北》 《无题》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自从有了文明,诗就诞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孩子们,作为文明古国的子孙,我们真应该多读诗,多背诗,在诗中去丰富我们的情感,涤荡我们的心灵,在诗中去追寻古老的文明,去感悟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孩子们,让我们以经典为友,以诗书相伴,走向美好人生。

古诗嫦娥名师教学实录 篇2

一、讲究导课, 在把握基调中生情

学生了解了单元主题后, 我就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了李商隐的《嫦娥》一诗, 既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又很好地点出了单元训练的重点, 可谓一举两得。

师:昨天, 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乞巧》, 你会背吗? (生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中的另一首诗《嫦娥》, 板书。 (生读题)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嫦娥奔月》, 学生兴致盎然, 侧耳倾听。)

这样的导入既巩固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又有机地把单元主题元素加进去。教师动情地讲述《嫦娥奔月》, 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凄美的传说中。

二、抓住“诗象”, 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 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 诗句的言外之意, 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本堂课我设计了说嫦娥、读嫦娥、悟嫦娥、写嫦娥四个环节。但在悟嫦娥这个环节中, 如何去悟, 悟到何种程度, 却是值得我们斟酌的。我想既然题目为《嫦娥》, 就从嫦娥入手, 从“嫦娥奔月后生活得怎样”过渡到后两句, 抓住一个“悔”——“嫦娥悔什么?为什么悔?”来了解嫦娥在月宫的生活。

师:读完全诗, 你感觉嫦娥生活得好吗?

生:不好。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到的?

生:我从“悔”字感受到的。

师:嫦娥悔什么?她为什么后悔?

生:嫦娥后悔偷了灵药。

师:如果不偷灵药她就生活在人间了呀!也就是她很怀念人间的生活, 她会回忆在人间一个个怎样的生活画面?

……

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诗的理解。让学生想象嫦娥在人间和在月宫的生活, 这种对比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三、重视朗读, 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 其义自明, 其情自见。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 读出层次。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 让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 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在整体感知时范读, 初读时指名读、齐读, 理解全诗后配乐读等各种朗读技巧, 我都让学生有所尝试。让学生渐入佳境, 读出层次。

学生理解嫦娥孤独的心境后, 教师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 用时间的推移, 来引读后两句,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文本, 抒发情感。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朗读一次比一次激越, 读出了对诗歌的理解。

四、拓展板书, 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3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有追求是无止境的意思。

师:你说出了两层含义,很全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出示)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语言相当精炼。其实,像这样的古诗句很多,表面上讲的是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被称为“哲理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生齐读课题)

【评析】“宋人诗歌多说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富含哲理,学生读来觉得较为艰涩。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既巧妙地引出了“哲理诗”的概念,又凸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直入主题,亲切而又自然。

师:(出示两首诗)放声读,字音要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而后汇报读。其间提醒“徘徊”(huái)“渠”(qú)“为”(wéi)的读音)

师:通过预习,有些字词的意思可能懂了,有些诗句有点蒙蒙眬眬的感觉,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质疑)

师:不懂怎么办呢?

生: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解答疑问。

(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疑)

【评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预习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再及时反馈预习效果,夯实深入学习的基础。

师:现在,读懂了多少呢?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我们读懂了“古人学问无遗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做学问是非常认真的,往往不遗余力。

师:是的,“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它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生: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师:你又想起了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生: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师:还能让你想到哪些诗句?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是啊,这些都是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诗时,内涵就更加丰富了。(生齐读)

【评析】引领学生读懂“哲理诗”的深刻内涵,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是关键。如何实现呢?倘若只空泛解释,那么理解就是呆板、干涩的。教者这里的三个追问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抓住“无遗力”,读出诗词背后的意境,更是一种有效的提问——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帮助学生“爬坡”的过程,思维与语言同时得以提升。

生:我们读懂了“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壮年时期所花的工夫,要到老了才会有所成就。

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功夫,是不断积累而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到了“gōngfu”这个词。是同一个词吗?

生:不是。

生:第一个同学说的“工夫”就是诗中的“工夫”;第二个同学说的是电影《功夫熊猫》的“功夫”。

师:这两个词容易混淆,我们不妨来辨析一下。

(出示选词填空题)

生:(总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则侧重于表示本领。

师:是啊,从少到老,古人做学问,强调日积月累,要花毕生的工夫才能有所成就。

【评析】“工夫”与“功夫”,学生常有误用的现象,就是因为对于词语的意思未能透彻的理解。此处借助选词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师: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谈迁。他从小立志,二写其稿,终于写就了《国榷》。

师:那“始”的意思就是?

生:才。

师:做学问,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够吗?

生:绝对不够,还要学会实践。

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师:“纸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书本上啊!就是指书本知识。

师:那么,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是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不算,应该就是指书本。

生:我也觉得不算,因为它们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陆游说的“纸上”其实就是听别人说的意思,电视、广播和网上也是听别人说啊,并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其实陆游谈的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此语一出,掌声四起)

生:所以,只要不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都应该算“纸上”!

师:你们这么说的依据在哪里?

生:陆游诗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亲自实践。那么凡不是亲自实践的都应算做“纸上”!

师:说出了道理,很好!(出示《说文解字》)“躬”,从身,弓声。指的就是身体,引申为“亲自”。(生做笔记)这句诗启发了无数的后人去探求“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思。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评析】一个看似跑了题的提问,一开始的确让学生发怔,但继而,他们就开始思考,并试着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了——真正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提问,就是有效的。

师: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出示):(一个寒冷的冬夜,外面是 ,书房内,陆游和自己的小儿子子聿正在灯下读书……)下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生纷纷将整首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与整理,说得自然而又深刻)

师:“少”与“老”,“纸上”与“躬行”,诗人陆游在比中明理(板书),巧妙地将人生哲理传授给儿子,也授予我们这些后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生探求。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将整首诗的意境由学生之口缓缓呈现在我们眼前“比中明理”,对于诗歌写法的一点提炼,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也为另一首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宋人诗歌多说理。朱熹曾这样评价——“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你们知道朱熹是谁吗?谁来简单介绍介绍?(生简介朱熹)

师:借这首诗,朱熹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先自学,可以凭借刚才的学习方法加强理解,想象意境,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全班交流。

(生先静思默想,勾画,认真自学;而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生按小组汇报了主要的学习成果)

师:你们学得凝神静气,讨论得异常热烈,交流时侃侃而谈,老师为你们叫好!但是,我还有个疑问,你们刚才谈的都是这一方水塘啊,那干脆把诗题《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好吗?(师板书)

生:(急切地)不能改!不能改!这样用水塘来打比方,阐明的道理就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

生:我补充。因为诗人正是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来说道理的。

师:那么,谁能用“要问 ,是因为 。”来说说读书学习。(生纷纷用自己话说)

师:朱熹就这样用比喻帮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板书:喻中明理),实在高明啊!

(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师:而今,当我们读到这句话,不仅仅会想到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出示)在下列情境中,你能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吗?

片段1:我们班的赵彤同学文章写得好,屡屡见报。有同学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了文学界。

(生结合语境,自由阐述)

【评析】古人的“理”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哲理诗”,自然也应将这“理”放归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也就不会感到艰涩难懂了,还能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新的启发——语文学习,因此焕发出生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哲理诗,给你什么感觉?

生:原本枯燥的道理,经诗人用了“比中明理”和“喻中明理”的方法一说,就显得生动、形象了……

(课末,师引用王国维的话概括“哲理诗”的特点,并建议学生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另一至两首,《观书有感》其二)。

【评析】对“哲理诗”感觉的归纳,恰是对于这两首诗写作特点(比中明理、以喻明理)的一次提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深切地体会到诗作中的思辨之美,就一定会生发出自主学习与感悟其他“哲理诗”的激情。再加上本节课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们在这节课上不仅得了“意”,得了“言”,还得了“法”,作业又为他们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目标明确,精选内容,有效提问,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享成功的喜悦!

《嫦娥奔月》的教学实录 篇4

教学流程:[注:第二课时(两节课连上,中途有休息)]

师:板书“嫦娥奔月”。

师:“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一走就是数千年。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呢?

生:因为嫦娥奔月是在八月十五,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就会想起嫦娥,说起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所以能一直流传下来。

生:因为嫦娥心地善良,所以人们一直记着她。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我想,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这个故事中蕴涵着动人的美!(板书:动人的美)。那么,这个故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美呢?请大家细细地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心体会故事中流淌着的“美”,可以动手划划,简单地写写。

生:自读课文,体会批注。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大多划的是相关“嫦娥”的句子。教师提示: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嫦娥的善良是一种美,那么,课文中就只有嫦娥是美的吗?一提示,学生找到了“后羿”的“美”!为了让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学生基本完成自读批注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后羿射日”(板书:后羿射日),说到后羿,你就会想到哪些词?

生:力大无比

生:神勇无比(板书:神勇无比)

师:谁愿意自告奋勇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出后羿的神勇无比。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天上原来有十个太阳,后来被后羿射掉了九个。

生:我读了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话以后,我知道了后羿为老百姓解除了这个苦难。

师:(板书:苦难)什么叫苦难。

生:就是灾难。

生:那么“苦“呢?

生:苦是痛苦。

师:苦难就是——

生:痛苦、灾难。

师:“这个苦难”是指什么苦难呢?

生:天上有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

师: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把你想象到的苦难的画面来说一说。

生:因为天上有十个太阳,大地都开裂了,庄稼都干死了。人们没有吃的,都快要饿死了。

生:地上没有一点儿水,人们都要渴死了。

师:老百姓实在——

生:无法生活下去了。

师:那么,后羿是如何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呢?

生: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师:后羿真是神勇无比呀!你觉得读好哪些关键词就能把后羿的神勇读出来了?

(学生找到了“登上、运足、拉满、射下”这些词。)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出的后羿最神勇。

(这里找关键词,有些同学找的不是很准,有的找的是短语。我就通过我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一听老师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关键词。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以上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然后通过比赛朗读,让学生读出后羿的神勇。朗读比赛完之后,徐云佳和王凯举起了手。我示意他们发表意见。徐云佳问:“老师,那后羿登上昆仑山顶,离太阳很近了,难道他就不怕太阳的暴晒吗?”同学们“啊——”地叫出了声。我示意停止。王凯又问:“后羿是如何登上昆仑山顶的?”此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他神勇无比呀!”)

师:是呀,后羿的神勇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壮美。(板书:壮美)壮美不仅仅在男儿身上有,柔弱女子身上也有。就比如嫦娥。请你把找到的嫦娥的美好好比较一下,哪些地方体现了她的壮美。

(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嫦娥勇斗逄蒙这一节。师板书“勇斗逄蒙”。)

师:要体会嫦娥的机智、勇敢,我们先来看逄蒙是个怎样的人?

生:逄蒙是个_诈贪婪的小人。

师:一点没错,我们在第五自然段里找一找能反映逄蒙_诈贪婪的关键 词。

生:我从“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闯进、威逼”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逄蒙的_诈贪婪。

生:我还从“翻箱倒柜、四处搜寻”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逄蒙的_诈贪婪。

师:面对逄蒙的_诈贪婪,嫦娥是怎样做的,课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了?

生:嫦娥与逄蒙机智地周旋。

师:哪个词?

生:周旋。

师:什么叫周旋?而且是机智地周旋?你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吗?

师: 想要表演的好,首先要读好这一段.谁愿意来读?(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

生:上台表演。

师:嫦娥吃了仙药后怎么样了呢?(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再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生:自由阅读。

师: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无人想发表意见)

师:轻声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读后问:你有怎样的感受?还是无人举手。但我能感受到学生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我问:现在你心里是高兴还是难过?学生说:“是难过。”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嫦娥是多么不愿意离开后羿啊!

生:嫦娥也不愿意离开乡亲们。

师:当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后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焦急。

师:谁能把后羿焦急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嫦娥并不想离开人间,离开自己的丈夫后羿,离开乡亲们。可是为了不让逄蒙得到仙药,她毅然地吃下了仙药,飞向那寒讽刺骨、没有人烟的地方——月宫。此时,嫦娥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下来。

生:练笔,而后交流!

师:嫦娥的不舍,后羿的追逐,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一种美,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悲凉的美。

生:悲伤的美。

师:是的,这是一种让我们想流泪的美,这是一种凄凉的美。(板书:凄美。)但是,每当月圆之际,皓月当空,嫦娥悄然伫立在桂花树下,深情地凝望着丈夫。这时候,凄美中又夹杂着丝丝的甜美。(板书:甜美)

师:出示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

师:妻子的不舍,丈夫的追逐;妻子的凝望,丈夫的呼喊。让我们为之感动。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生:默读课文。

生: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我感受到后裔对嫦娥的不舍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甜美。

生: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我感受到这也是一种甜美。

师:是的!美的事物,当然包括故事,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那就让我们记住神勇无比的后羿,记住美丽善良、机智勇敢的嫦娥,同时也记住_诈贪婪的逄蒙。

《鲸》名师教学实录 篇5

执教: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一附小 林莘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师:【师简笔板画“鲸”】 生喊:鲸。

师:我们到浩瀚的大海上,看看真正的鲸吧!

(播放媒体,学生观看鲸的录像片断,发出阵阵惊叹。)

师:看到这跃动的鲸,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众生:鲸有多大?多重?它们有几种类型?它们吃什么?„„

师:很好,只有不停地问,才会不断地发现,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都爱提问,从小就是典型的----“问题儿童”呢。你们对事物保持兴趣,真好,这是学好课文的关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说明文,题目就叫----《鲸》,学了课文,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还有的问题可能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上网,可以找有关的书籍寻找答案。

师:对!好的课文就是一扇窗,一个引子,它可以吸引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会写吗?(学生在鲸的简笔画中按身体部位听写生字:腭、肺、肚、胎)

(师纠正位置写得不太准确的字并重点学习“腭”:让学生伸出舌头,顶住上腭,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了解腭的准确位置。“肺”字右半部最容易出错,教给孩子们口诀:上下通气,呼吸顺利。)

师:生字过关了,来读读课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写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出关键字。)生(齐声喊):大。

师:有时候,我们读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请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段,你能不能把它读成一句话? 生:“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读成一句话,都是抓关键、抓要害,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后面所有自然段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到一个关键词、句,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信,大家自己可以试试看。

(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其他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有何不同? 有什么妙处? 生: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设问句。用上了设问句,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富有悬念。师:读书、习作不仅要注意字、词、句,还要关注小小的标点符号。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概括成一个字:大,你不能再换一个词说明大? 众生:巨大,庞大,硕大,特别大,无比大„„

师:那作者是不是这样说,鲸真的很大,非常大,大大大大大? 生(笑):不是。

师: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它的大,请同学们读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生默读,划句子,师巡视)

生:我喜欢这句话: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里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鲸特别大。

师:奇怪,怎不跟我们最熟悉的猫啊、狗啊去比?

生:因为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鲸比象大多了,真让人惊叹!师:是啊!象的确够大,但鲸竟比象大了50、60倍,最大的甚至达到100倍呢。(生连连惊叹)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所以用——比较。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所以用——比较。【板书:作比较。】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师请生做动作)孩子们,我们来摸摸鲸的上腭,够得到吗? 生:够不到!

师:再高点,再高点!

(全班学生站起来,踩上凳子,兴致勃勃地摸)

师:好不容易够到啊!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去鲸的嘴里看书,去吗? 生:(异口同声)去!师:那鲸要是合上嘴了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生大笑)

师:所以,林老师是不愿意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作者也不会同意的。这句话里啊有一个词说明这只是设想,而不是真的去,是哪个词啊?

生:“要是”。

师:对,从“要是”这个词看出作者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这里用假设说明方法显得特别的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生:我喜欢这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因为用了很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可大了。

师:这里,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 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

生:不行!因为鲸的舌头有大有小,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只能用模糊的数字。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像这样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出来体会体会。

师:下面,我要聘请一位小小解说员,用列数字的办法介绍鲸的“大”。为了更好地记忆这部分内容,大家是否发现这里的表达顺序?

生:课文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鲸,再介绍世界上最小的鲸,最后介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鲸。

(小小解说员上台)师:请问贵姓? 生:免贵姓游。

师:哦,游导,你好!为了你解说方便,你可以把大屏幕当作世界上最大的鲸、把一位同学当最小的鲸,把老师----哦!就是本人当作我国发现的那头鲸,游客们,解说员说得好,你们记得配上“哇----”的语气词。开始讲解吧。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海洋博物馆,我是游浩,大家叫我游导„„(“讲解员”生动地讲解,学生、听课教师笑声、掌声不断)师小结本段的几种说明方法。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说明文准确的语言表达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特点。

(出示修改后的第二自然段)“„„又经过了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变成了鳍,后肢退化了,身子变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师:以上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众生发现屏幕中的第二自然段少了“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

师:这几个词,你们认为哪个词最不能丢?

生:文中写的是“很长很长”,屏幕上只有一个“很长”,这里“很长” 不能丢。师:平时写作文,老师反对用词重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长”呢?是不是多余的? 生:这里说明经过的年代实在是太长太长了。

(其它如“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教学方法与此类似。)

师:起初,我们觉得这些词语可有可无,可仔细地一琢磨,发现它们一个也不能少啊!所以,我们发现,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表达非常的——准确。[板书:语言表达准确。]平时我们写作文、说话都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鲸的特点,更要学习说明方法,语言表达。

学习三-----七自然段,通过辩论认识鲸不同种类的特点及类比的说明方法。师:【课件展示:须鲸和齿鲸,并加以分辨】你们喜欢哪一种鲸? 部分生:须鲸。部分生:齿鲸。

师:大家各有所爱,这样吧,喜欢须鲸的同学组成须鲸队,喜欢齿鲸的同学组成齿鲸队。等会儿两队来一场辩论赛,看谁的本领更强。辩论前,请大家自己读四-----七自然段,“须鲸”们把写须鲸的句子划下来,“齿鲸”们把写“齿鲸”的句子划出来。了解自己的本领,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的绝技,等会儿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学生自由读书,划出相关句子。)师:须鲸队,你们的口号是-----须鲸队:我是须鲸,我最棒!耶!师:齿鲸队,你们的口号是-----齿鲸队:我是齿鲸,我最猛!耶!(两队群情激昂)师:接下来,两队展开辩论,看看到底谁厉害,我是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兼裁判,辩论前提三点要求:

一、双方辩友应有礼有节,不可出口伤人,应有根有据,即根据课文内容,不可胡言乱语。

二、在强调自己特色优势的同时,可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辩论。

三、同伴陈述之后,请为队友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现在我宣布,本场辩论赛正式开始!

(两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了解了须鲸和齿鲸各自的特点,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辩论太激烈、太精彩了,刚才,我们用辩论的方式了解了须鲸、齿鲸各自的特点,这样的辩论,也让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一个重要写法--类比。

看图片,布置作业

师:最后,我们再去那辽阔的大海,看看这些了不起的鲸,知道吗,它们也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呢!

【课件图片展示,师现场配乐解说】晨曦初露,夕阳西下,我总爱出来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欣赏美景;

我们高高跃起,是表演空中芭蕾?还是要与天空试比高?和奥运冠军郭晶晶、吴敏霞比,我们“双鲸跳”毫不逊色呢!

哦,我要回家了,我要把最美丽的影子留给你们,你们看,这尾鳍像什么呢? 啊,我们一起出发啦,我们去哪儿?要去干什么?想知道吗?哼,就不告诉你们!请看,我最拿手的必杀技,凶猛的海豹、海狮统统成了我的美餐!

哦,最后请大家欣赏最精彩的喷水表演!哈哈,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今天的演出到此结束,请给点掌声吧!谢谢大家!

(生一边欣赏,一边与教师互动交流,高兴地喊出自己的感受)

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作业是什么呢?以下两项可任选一项完成。

1、希望你把自己当成一只鲸,或根据课文内容或选择画面,写一段鲸的自述,向人们介绍你的生活。

2、刚才大家不是提了很多问题吗?有的解决了,有的书中没有答案,你们可以自己上网查查资料,寻找答案,写一段话,并试着用上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鲸,了解了鲸,其实鲸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欢笑,它其实也有眼泪,并不是只有美好,其实也有血腥和恐怖。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对他们充满爱,它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最后,让我们深情地和它们说:再见!

走向“智”“趣”的说明文阅读教学 ——简评林莘老师执教《鲸》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雷 劲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林莘老师真是把它上“活”了!她并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注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和表达,规避了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的错误倾向,展现了充满情趣的说明文教学的独特风采。总的来说,这是一节生动的课,一节有效的课,一节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课。

一、问题引人,初露“智”“趣”。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创新的源泉。”可见,提问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林莘老师特别注重在课堂上树立起尊重学生人格、立足学生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伊始,她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一句“问题儿童”的表述把课堂的气氛调节的更加宽松,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鼓励学生自由质疑、思路打开的基础上,她不忘联系文本,告诉学生学了课文,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而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更可以上网,可以找有关的书籍寻找答案,激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同时,更给学生渗透“好的课文就是一扇窗,就是一个引子,它可以吸引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的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个意识不但执教的老师们要有,林莘老师还把它带给了学生,把课外更广阔的空间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课内外的实践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透过品味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向学生们展现更加广博的阅读天地,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心灵,可谓一举多得!

二、紧抓表达,凸显“智”“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林莘老师就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和欣赏文本的语言,发现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实践语文的工具性。

在明确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精确表达后,林莘老师又故作不解状:“ 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教师这一招智慧的明知故问,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文章的基础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对作者表达的再认识,让学生潜心研读作者的表达,让他们的学习在课文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可谓巧妙地以生为本,让他们尝试“跳一跳摘到果子”自主学习探究的成就感——当学生自己悟出这更是作者表达的高明和准确之处后,林莘老师归纳道:“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然后她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寻找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体会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语言本就不只是学习语言本身,而要学习语言的表达。林莘老师这样的教学就是围绕学习语言的表达这一中心任务,在整堂课的过程中时隐时现地展开的,她用心地和学生“唱反调”“设障碍”,给了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发现的权力和成长的权力。关注文本的表达,让学生自发地细细品味着文本的语言,最终领悟到说明文用词炼字的准确,教学的过程没有生搬硬套,没有强塞猛填,真可谓水到渠成!

三、披文辩论,尽现“智”“趣”。

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辩论,既是学习,更是创造。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感受文本语言,内化之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通过教师的穿针引线,形成了一张互有联系、综合交错的“互动网”。

第一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把所有写须(齿)鲸的句子画下来,想想自己最大的本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步,根据课文内容有根有据地辩论,强化自己的优势,找出对方的不足;第三步,教师点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须鲸和齿鲸各自的本领和特色,双方空中握手言和。

其间,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层层推进。这样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书本,辩论也就成为了一种分享阅读体验的有效手段。就这样,教室里的学习氛围异常高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提取信息、快速分析、口头表达等语文素养也获得的有效的提升。

四、教学语言,充满“智”“趣”。

还值得欣赏的是,在林莘老师的课堂上建议替代了指令,笑声淹没了紧张,她总能通过幽默风趣的问答,在谈笑风生中传授知识,并营造出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让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比如“请君入瓮”式——让学生搬一张桌子,坐在鲸的嘴里看书,并问学生想不想去?当学生表示愿意的时候,她又话锋一转,问能否去的成?再提示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学生马上找到了”要是“这个词)。最后,要求学生做记号,同时归纳表达方法——假设,让学生感受到“‘假设’虽不常用,但是用在这里,显得特别的准确、生动,显得特别的有想象力,特别的吸引人。”

又如“生动形象”式——“你看,这些动作词连起来像什么?所以,林老师把这样连续的动作词叫做‘动词串串烧’。”

再如“诗意营造”式——“晨曦初露,夕阳西下,我总爱出来散步„„”这样诗意的解说,那样美妙的情境,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摘下了说明文教学一贯严肃的面具,让学生乐学、爱学、回味无穷。

„„

《穷人》名师教学实录 篇6

生:她丈夫以前打过她。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他们那么恩爱怎么会打她呢?可以说他们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她害怕渔夫会打她说明这件事太重要了,要抚养两个孩子并不是简单的施舍,更何况他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桑娜担心她丈夫会打她,是因为她家太穷了,她从早到晚的干活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他的丈夫会更加受不了的,所以她害怕丈夫会打她。

师:是啊!桑娜之所以害怕丈夫会打她,不是因为丈夫残暴,也不是因为她不了解丈夫,而是因为她家实在是太穷的,生活实在是太困难了,他们根本就负担不起呀!可即使是负担不起她也要担负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那么这里的“自作自受”仅仅是她宁愿让丈夫打她一顿吗?

生:不,不是的。“自作自受”也说明她宁愿自己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

师:桑娜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现在你们还能说她抱回孩子是一时的冲动吗?那么谁能把她心里想的内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谁敢自信地举起手来,表示我是班里读课文读得最好的,谁敢?我先请一名男子汉来。

师:不错,是全班最棒的!──大家服气吗?谁不服气就和他比一比,看谁能把他读坐下?

注意在读“是他来啦?”这句话时,说明桑娜在听外面的声音,此时她既盼着自己的丈夫早点回来,回来了说明他没有遇难,可她又害怕丈夫回来,怕他回来责怪她,读时要读出桑娜那种矛盾的心理。“不,还没来!”确定了,心里踏实了,当得知丈夫还没回来时,她又开始深深地自责“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要读出自责的语气。好,开始读吧。

师:他俩谁坐下,为什么?你能把她读坐下吗?

师:通过桑娜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她是那样的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邻居的孩子,那么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把你找到的最能体现渔夫是怎样的人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渔夫既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又是一个善良的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事当先,他首先为别人着想,害怕西蒙死后的惨相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怕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至于自己的负担他完全置于脑后,充分体现了渔夫的善良。

生:我通过一个“熬”字也可以看出渔夫非常善良。我们正常的应该说是过日子,而渔夫一家却是在一天天的“熬”日子,说明他已经做好了吃更多的苦的准备。

师:这段话虽然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多么善良的人啊!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穷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现在就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在课文的插图旁针对勤劳善良的渔夫和桑娜,也可以针对这几个可怜的孩子,还可以针对带着未了心愿而惨死的西蒙,更可以针对列夫.托尔斯泰写上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的句句肺腑之言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我把托尔斯泰的名言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1、幸福在于为别人而活。

名师《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篇7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作者深沉、绵密、抒情的语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法。

3.体悟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珍爱亲情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声情并茂地诵读:

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是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开篇和结尾的两句,展示了作者不同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在这期间史铁生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板书课题:我与地坛)请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概括两部分的内容要点。

生:写地坛的风景和对母亲的追思。

师:概括非常确切,谢谢。

板书:

(一)古园风景 (二)追思母亲

“我”的思绪 理解生命

师:要想很好地读懂文章必须了解作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请根据节选和注释谈谈史铁生的经历。

生:他忽然患腿疾而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内心苦闷彷徨。他经常躲到园子里(地坛)去,母亲给了他很多理解和帮助。在母亲去世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了一条写作之路。

师:在全面深入了解作者后,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第一部分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呢?

生:是以母亲作为线索的。

师:笑着摇头。

生:是以作者的思绪为线索的。

师:仍笑着摇头,并鼓励学生再想想。

生:那是以地坛为线索的。

师:很有道理。作者由地坛写起,自己只喜欢去地坛,灵魂在地坛得以升华,母爱在地坛得以昭示。请找出第一部分写地坛特点的一个关键句。

生:园子里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生: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

生:园子荒芜但不衰败。

师(点头赞许):配乐范读第3段。

(多媒体出示):本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地坛的荒芜?

生:作者用一组排比描写地坛的变迁: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野草荒藤茂盛。让人读来有历经沧桑之感。

师(鼓掌):是的,昔日荣华的地坛如今已无人关注,沉寂而安详,正好与作者悲惨的命运相映衬,这让铁生找到了知己的感觉,这儿成了铁生的心灵憩园。

(多媒体出示):作者为什么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生:园子里沉静,更适合思考人生。

生:作者苦闷彷徨,逃避现实。

生:地坛也有创伤,作者去那里有同病相怜之感。

师:聪明的孩子分析得甚是精妙。地坛里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给了铁生整理思绪的绝佳环境,在此他感受到了地坛的命运变迁。

(多媒体出示):作者在园子里究竟做了些什么样?

师提示:速读6~7段并勾画出关键性句子。

生: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我为什么要出生。”

生:作者最后弄明白了:出生是一个不需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怎样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个瞬间就能想透和一次性解决的。

师(情不自禁地鼓掌):是的,地坛此时已成了作者的哲学导师,作者成天候在园子里,主要思考了“生、死、怎样活”三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不知死,安知生”,自己的磨难与地坛的沧桑相比确实微不足道,灵魂由此得以升华。

(多媒体出示):第5段和第7段的写景文字。

抽生朗读(配乐)第5段的写景文字,请同学们品味,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喜欢写瓢虫的句子,因为瓢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我喜欢小蚂蚁的沉稳多思,满腹经纶。

生:蝉蜕皮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完成再生。

(师生一齐鼓掌)

师:是的,此时进入作者眼界和心境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生齐答:小却有生气,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师:另外,露珠坠地真能“轰然”吗?草木竞相生长真能“窸窸窣窣”吗?(学生小声讨论)我认为这是园子里的小生命们顽强不息、精彩地活着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它们虽然细微,却不轻言放弃,“我”又有何理由颓废呢?(学生受了感染,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师:园子荒芜但不衰败,人身残了但不能颓废。指定学生朗读第7段的写景文字。

(多媒体出示):本段的景物描写与前一段相比有无不同?为什么?

生:本段写了落日、雨燕、古柏,前一段写了蜜蜂、蚂蚁、瓢虫、蝉。

生:前段的景物小而有生气,本段的景物宏大而深沉。

师:是啊,本段连用六个“譬如”,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器官,一景一物,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前段似“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段犹“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第二课时

师:在第一部分作者犹如一位大手笔的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偌大的宁静而幽远的场——地坛,在第二部分地坛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形象——母亲。让我们来读读母亲在作者心灵探索过程中为“我”做了些什么?

生齐读第9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生:她疼爱儿子,她理解儿子,她总是无言地帮儿子。

生: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她宽恕儿子的烦躁,她尊重儿子的选择。

生:她宁愿自己在儿子去地坛后忧心忡忡,也从不在儿子面前唠叨。

师:是的,一位善解人意,承担着巨大痛苦和折磨的母亲总是默默地送“我”去地坛,又总是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地牵挂着儿子,即使去找儿子也不愿让儿子发现自己,读来让人揪心。请问母亲给“我”的是怎样的爱?

生齐答:默默的,不张扬的,有如和风细雨般的爱。

师:是的,母亲就是这样。母亲前往地坛找“我”的文字尤其能体现这一点,写得十分感人,大家推荐一名同学读读第15段。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鼓掌,有女生眼圈红了)

师:读完本段,你们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自己日夜操劳的双亲。

师:母亲是晨曦里的一只闹铃,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丝棉被……母爱是一杯醇酒,母爱是一盏明灯……

请畅谈自己对母亲(爱)的感悟吧。

生(性格开朗的女生):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父母就离异了,我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直到现在才与妈妈生活在一起,我对妈妈没有多少感情,甚至有点恨她。

生(直率却不乏真挚的女孩):我和她的情况差不多,但我不怨我妈妈,因为我明白她也很无奈,我时常想见她,想偎依在她怀里撒娇,想她和爸爸牵着我散步……

(泪水已挂满双腮,声音也哽咽了,座中许多女生啜泣不已,男生也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

师:能感受到亲情的人是幸福的。铁生当时未能理解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本部分的回忆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痛悔而自责。

师:是啊,如今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我们要懂得珍惜他们给我们的默默的爱,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师:本文共节选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地坛,后一部分写母亲,请速读全文,思考:地坛与母亲在作者的生命中究竟有何关联?

生:母亲给了作者第一次生命,地坛和母亲一起赋予了作者第二次生命。

师:是啊,“地坛”让铁生感悟到应该活下去,母亲让铁生感悟到该怎样活下去,可以说她们是作者由自卑自贱走向自信自爱而爱他人的精神源泉。

师生齐读《秋天的怀念》(配乐)深切悼念母亲,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篇8

一、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

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

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虐待 笑柄 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下?

生:就是小时候他的小兄弟特别喜欢放风筝,但他却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后,很生气,然后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能不能在简单点呢?谁做了什么事? 生: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3、我破坏了小兄弟风筝。这就是**说的“精神的虐杀”。那我们刚刚分析字词的时候讲过了,“虐杀”什么意思啊? 生:虐待人致死,拆开来看虐待、抹杀、、好,那当年,我又是如何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部分。

1、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额看出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生:弟弟----喜欢。“我”-----嫌恶。

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但弟弟却非常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动作、神态的描写

这里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呀?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痴迷渴望风筝对吧。

2、那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大家用笔画出来 生:“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对,你看,即刻这两个字,他全完没有给小兄弟任何挽留的余地,没有片刻的考虑,就毁坏了他辛苦制作风筝。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动词。那几个? 生:伸手,折断,掷,踏。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行为怎样啊? 生:暴力、3、行为十分暴力,面对哥哥的这种行为,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绝望

无助、绝望。绝望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你们觉得绝望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

生:应该是对一件很想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虽然文中哥哥傲然走出没有留心弟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弟弟的反应。也许是暗自啜泣,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精神虐杀者,毁坏的仅仅是弟弟的风筝吗? 生:不是,还有希望。

毁灭的是希望,甚至是弟弟当时的童心。

刚刚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将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

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但当时我却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管的对。觉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二十年后呢?作者还这样觉得吗?那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文中第三部分内容。

1、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C

生:鲁迅先生读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PM.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u*”t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怎么会说出的?)<0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

那说明这时候作者已经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对吧。那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沉重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大家想想看铅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很重,而在这里作者将铅块比喻成铅块,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十分后悔的。

那么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生:去讨他的宽恕。

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方法吗? 生:一开始是想送他风筝

想送他风筝,重拾童年乐趣,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生:没有

对,因为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所以我只能去讨他的宽恕,希望弟弟能告诉我:他不怪我。那么我成功了吗? 生:没有。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u`4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师:大家觉得此时我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忘了。(讨论)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我们知道因为以前我用错误的方法把弟弟的童心扼杀了,那如果弟弟已经全然忘记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弟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我影响了,精神已经麻木了,那他会不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虐杀者呢?想到这里我是不是应该感到更加的沉重啊,第四部分分析

所以接下来写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看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生:悲哀 只是悲哀吗?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无可把握?

我们先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感情的齐读一下。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那其实这寒威冷气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心中的哀伤。

弟弟作为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记,处在一种麻木状态,那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多不多人像弟弟一样? 生:多

对,当我想到这么多的都像弟弟一样孩子,这种情况我有没有办法挽回呢? 所以,作者才说这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一种无奈。

我想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鲁迅所处的那个沉闷的社会。相对而言,至少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征文下一篇: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