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

2024-06-16

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通用12篇)

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 篇1

发射区周边两万村民半夜被疏散 集体看《碟中谍》 2013年12月02日 04:37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嫦娥携“玉兔”飞向月宫

【嫦娥奔月】发射

为保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边居民的安全,昨天23点30分,发射中心周围10多个村子内两万多名村民被疏散。据悉,村民被组织在安全区的小学礼堂看电影。播放的片子是《碟中谍》和《赤胆雄心》。

今天凌晨1点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由着陆器和探测器组成的嫦娥三号将在半个月后在月球实施软着陆,并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巡视探测。探月任务一旦成功,中国将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掌握月面软着陆技术的国家。

□蓄势待发

镜头1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天空中露出久违阳光

昨天的西昌一改前几天的阴冷,天空中露出久违的阳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晓华说,根据中午12时气象数据和气象预报会商结果,从中午到嫦娥三号发射窗口这一时期,天气晴好,无雷电、无降水,地面风力1-2级,高空风也满足发射要求。

为了更加精确地预报发射窗口的气象状况,从1日下午开始,发射中心气象部门加密对高空风的探测次数,风廓线雷达24小时开机。

“我们还开启用于监测雨水的3部天气雷达,启用用于监测雷电的闪电定位系统、地面电仪网、空中电场探测系统等设备。”江晓华说,这些设备可以精确监测以发射场区为中心100公里范围的天气情况。

火箭常规燃料的加注已经在11月30日完成。西昌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说,1日上午的主要任务是状态检测。

对于即将来临的发射任务,长期生活于此的航天人表达了对成功的渴望。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站,一副红底黄字的对联上书“精益求精画壮美航程耀寰宇,众志成城助嫦娥落月震九天”24个大字。

“尽管有风险,(我们会)充分识别,化解风险。我想我们还是会成功。”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镜头2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出现的问题全部归零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其所有技术状态已经冻结,出现的问题已全部归零,全体参试人员为嫦娥三号飞控任务的正常开展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中心主任陈宏敏在这次任务中担任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他介绍说,北京中心既是这次任务的指挥调度、轨道控制和数据处理中心,也是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的所在地,在任务中发挥着神经中枢的关键作用。

“在近3年的任务备战时间里,我们撰写了几万字的方案预案,新编了百余万行软件代码,组织了几十次的串讲辅导和系统联试,对大量的硬件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陈宏敏说,“嫦娥三号任务测控工作已全部准备就绪。”

据了解,嫦娥三号任务飞控工作有“三高”:技术状态全新,处置能力要求高;遥操作约束复杂,飞行控制精度高;系统交互多,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器协同程度高。此外,我国新建的喀什和佳木斯两个深空站将首次参加任务测控工作,北京中心新建成的遥操作中心和深空干涉测量系统也将首次在任务中亮相。

“针对这些难点和新特点,北京中心先后突破了高精度月面视觉定位、月面巡视动态任务规划、巡视器路径规划与行走控制等关键技术,完全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陈宏敏说。

□成功发射

镜头3

地月转移轨道

精确入轨发射成功

今天凌晨1点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展开奔月之旅。

护送“嫦娥三号”升空的长三乙火箭上,有3个摄像头,分别位于二级火箭外壁、三级火箭发动机舱和火箭仪器舱中。这在嫦娥系列发射中还是第一次。

2点03分,嫦娥三号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经历多次变轨,才从近地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二号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为“嫦娥奔月”探索出了一条“快速路”。

2点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特写

他扣动了奔月“发令枪”

万人一杆枪,究竟最后谁将扣动嫦娥奔月的“发令枪”?“嫦娥三号”任务发控台操作手是刚满30岁的白春波。这个平日脸上挂着微笑的阳光大男孩,今天在发控台上深情庄重。

一旦听到控制系统指挥发出的指令,白春波立即用右手大拇指按下点火按钮,大约2.8秒后火箭起飞,离开发射塔。

“金手指”的工作绝非按一下点火按钮那么简单。它要求操作手对整个控制系统原理非常熟悉,要了解数据接口,紧盯4个屏幕和200多个指示灯,工作程序相当繁琐。

西昌发射中心发测站站长、老牌“金手指”李本琪告诉记者,这个岗位要求对飞行控制原理充分掌握、冷静果敢,一旦出现故障,能够在上百条预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第一次当‘金手指’是2011年发射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现在,卫星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卫星顺利发射升空。”白春波说。

□发射过程

12月1日

◎17:00

嫦娥三号完成发射前准备,勤务塔移离。

◎18:00

长三乙火箭在完成了402吨常规推进剂的加注后,进入负7小时发射倒计时,开始加注零下183℃的液氧推进剂。至发射前负5.5小时,加注零下253℃的液氢推进剂。

◎22:30

嫦娥三号进入负3小时发射程序,火箭全面检查状态良好。

◎23:30

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进行发射前检查,逐步确认控制系统及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细到每条电线和每个插口。每个检查小组拥有一个记录表,小组3个成员要按照记录表一一进行检查打钩才能确认。

12月2日

◎00:30

嫦娥三号进入负1小时发射程序,各系统状态良好,发射窗口气象条件满足要求。

测发大厅各岗位就位,塔架第一批人员撤离,相关负责人对着名单检查撤离人员。

◎01:05

所有回转平台已经全部打开,塔架上相继完成工作的第二批工作人员要相继撤离。

◎01:30

搭载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01:36

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二三级分离。

◎01:44 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开始抬升高度,提升速度。

◎01:47

三级发动机二次关机,嫦娥3号爬升到255公里。

◎01:50

器箭分离,探测器进入轨道。

◎02:03

嫦娥三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02:15

着陆器缓冲机构展开到位。

◎02:17

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

本版综合新华社京华时报记者梅天一报道

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 篇2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分别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发射活动。

发射成功后, 马凯、范长龙、许其亮、杨晶等领导同志与现场参研参试人员亲切握手, 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向参与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向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的祝贺。

1日上午, 科技日报记者来到西昌市中心外60公里的塔架探访, 天气阳光灿烂, 无风, 云稀少。西昌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说这符合预测, 有利于嫦娥三号的发射与观测。嫦娥三号发射塔架是曾经发射嫦娥二号的二号塔, 高97米。

嫦娥三号年底择机发射 篇3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用了多项新研产品和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工程五大系统中探测器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的研制发射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推进。(航讯)

玻利维亚卫星完成紧缩场测试

近期,玻利维亚通信卫星顺利完成了整星紧缩场测试,向按计划完成出厂目标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该卫星于7月初正式开始测试,先后进行了各波束方向图验证、天线极化验证、无源互调等相关测试,并顺利完成紧缩场所有测试项目。(杭文)

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已超过百次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500秒长程试车再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继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完成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一子级和大型运载火箭助推器动力系统重大试验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试车,发动机可靠性迈上新台阶。

本台发动机试车状态为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一子级飞行状态,通过长时间试车,对发动机长程工作的可靠性、伺服机构与滚控装置联合工作的协调性等项目进行了考核,并覆盖了发动机的飞行时序、额定工况关机等项目。

本次500秒热试车完成后,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已超过百次,累计点火工作时间已超过40000秒(杭文)

激光测风雷达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5所小型相干多普勒激光测风雷达完成原理样机研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作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示范类产品,该雷达是35所气象环境激光雷达的系列产品之一,可应用于气象探测、环保监测、海洋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目前样机的技术指标可实现地面至1000米大气风场的无盲区探测,填补了现有风廓线雷达300米以下低空探测空白,下阶段的工程样机预计可以突破3000米的探测距离,将为气象、环境监测领域提供低空测量盲区的高精度、实时性监测。(航讯)

“委遥一号"卫星顺利交付用户

9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委内瑞拉交付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以下简称“委遥一号”卫星)项目相关的所有设施。交付仪式在委内瑞拉瓜里科州的巴马里卫星地面站举行。

“委遥一号”卫星于2012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0月1日,卫星拍摄并传回了第一幅遥感图像。经过3个月的在轨测试,卫星成功地交付委方。“委遥一号”卫星是委内瑞拉拥有的第一颗遥感卫星。这也是中国首次出口遥感卫星系统。(杭文)

实践九号创中国航天技术多项第一

8月21日,由国家国防科工局负责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实践九号卫星在北京举行交付仪式,正式投入使用。

实践九号卫星在轨开展了24类我国卫星发展急需的新产品验证,以及10类、20余种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的考核评价,取得了中国航天技术多项第一:首次完成卫星编队飞行和高精度GPS星间测量试验,验证卫星编队建立与保持技术,为中国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发展拓展空间;首次实现电推进、高精度光纤陀螺、半球谐振陀螺等核心部组件在轨试验,为大幅提高卫星性能和寿命可靠性奠定基础;首次在轨进行高温超导滤波器验证试验、红外探测器、新型成像技术试验,推动中国微波通信、红外遥感和高性能光学成像技术快速发展;首次在轨搭建高端元器件试验验证平台,为提升中国宇航级核心元器件研制能力、实现核心器件自主可控提供支撑。(杭文)

国内最大射频仿真暗室建设启动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所射频仿真暗室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是该所试验区一期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

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 篇4

“中国将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登陆月球的国家”,这是德国各大媒体在报道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消息时不约而同的感慨。在详细介绍了中国此次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相关情况之后,各大媒体还引用了欧空局官方网站的消息,积极报道了欧洲协助中国完成探月任务的情况。

此前,欧空局对中国发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均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用欧空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的话来说:欧空局是中国探月任务的一分子,而不是局外人。在嫦娥三号的任务中,双方的合作更进一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之后,欧空局位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测控站开始任务信号采集,协助北京控制中心进行部分命令的上传,并为12月6日嫦娥3号进入月球轨道,以及12月14日的下降和着陆月球过程提供测控支持。

在嫦娥三号降落和着陆月球过程中,欧空局将使用位于西班牙塞夫雷罗斯和澳大利亚新诺尔恰的直径35米的深空天线记录嫦娥3号的无线电信号,帮助中国重建着陆轨迹,为未来探测提供参考。着陆后,欧空局还将利用深空天线为中方提供delta-DOR定位测量服务,协助中国同行计算出高精度的着陆地点。

对此,欧洲空间局载人航天与运营的主管托马斯·莱特说:“来自我们地面站和飞行动态团队的专业意见,以及世界各地的跟踪站网络所提供的尖端技术,正为中国这次登陆器及月球车前往月球的过程提供帮助,对此我感到非常骄傲。在未来探索行星、月球和小行星的过程中,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人任务,像类似的国际合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对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好处。”

近年来,中欧双方在和平利用空间的协定框架下,开展了多项实质性航天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例如中德双方在神舟八号飞船上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合作项目;中法开展中法天文、中法海洋等卫星工程合作;中英则签署了有关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的协议,建立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欧双方还共同发表了包括空间与航天在内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

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 篇5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明丽的烈焰划破夜的寂静,巨大的轰鸣声直撞心底。长征三号乙遥23运载火箭在华夏儿女炽热的目光中,成功托举“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极为精准得到达地月转移轨道。这一刻,中国火箭的金色神奇再次通贯寰宇。

自2004年国家实施月球探测工程以来,九年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轮番上阵,托举嫦娥三姐妹奔赴“广寒”宫。他们不负众望,一次比一次飞得稳健,一次比一次飞得完美。而在这些辉煌成绩身后的,正是有这样一支敢于创新、善于攻坚克难的金牌战队——“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他们平均年龄不足40岁,是以博士领衔、硕士为主的年轻队伍;他们沉稳踏实,敢想善拼,以激情与智慧攻克了包括多窗口发射技术和复合制导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难题,用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谱写了一支支 “以金牌铸就辉煌”的成功凯歌,让五星红旗稳稳矗立在了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高度。

求真务实的金牌文化

“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秉承了以龙乐豪、贺祖明为代表的老一辈“长三甲”人求真务实的文化传统,沿着指挥系统与设计系统双线

并行的发展道路,在现任总指挥岑拯和总设计师姜杰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以更高更严的要求控技术,以更实更稳的态度做工作。人们经常能在设计、生产的第一线看见岑拯与姜杰的身影。在北京:他们与研制队伍人员一起,群策群力,对疑难问题提想法、出思路;亲力亲为,为重要事项写报告、改方案,严格把控关键环节。在西昌:他们与发射队员在一起,赴厂房、爬塔架、进大厅,实时了解装配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解决突发问题;每一次发射,他们都是最后两位离开岗位返回宿舍的人员。

“嫦娥三号”任务的研制人员成千上万,个个都思想过硬、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为确保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特别从中选拔出了178名工作者组成发射队,他们参加过多次 “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任务。发射队首创提出了“严格按照流程、精心操作”等“六大原则”,“三不带”(不带问题转场,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和“十二防”(产品“防雷、防雨、防水、防潮、防静电、防多余物、防损伤、防病毒”和人员“防麻痹、防差错、防粗糙、防漂浮”)等工作要求,以“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圆满成功”和“发射场零故障”、“飞行零故障”为目标,高效高质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如,在出厂测试方面做得更加充分,从以往的一轮至两轮测试共计10到15次总检查,增加为两轮测试共计35次总检查,更好地考核了所有单机的状态和质量,以金牌队伍的“严、慎、细、实”保证金牌火箭的高精品质。

精益求精的创新理念

此次“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入轨精度极其精准,从西昌瞄准、发射,正中万里之外的“针眼”靶心,可谓是十环中的十环。如此高的入轨精度在国际航天界也罕为少见,如此优异的打靶成绩正是源于“长三甲”研制团队多年来,不断挑战自我、精益求精的创新理念。

质量管理创新。面对型号任务变化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型号研制并重、研制和生产并举、生产和发射并进的形势挑战,“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创新运载型号的科研生产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模式,形成了包括批生产技术状态控制、通用化设计、组批生产、组批验收、增加通电老炼考核时间、出厂流程和发射场测试发射流程优化、发射场岗位动态管理、质量问题快速归零和举一反

三、共性问题治理和可靠性增长、单点故障模式及关键特性识别分析与控制、测试覆盖性分析改进等适应高密度发射组织管理方式的系列方法,通过科学管理和依托先进技术的高效运作赢得了时间、资源和效益,引领火箭技术管理的发展。

技术创新突破。为满足发射“嫦娥三号”的要求,研制团队对长三乙改进型火箭完成了6大技术改进,创新实现了发射窗口由少变多,从嫦娥二号的零窗口发射,增加至每个发射月有连续3~4天具备发射

条件,每天有2个发射窗口;采用双激光惯组加卫星导航修正的复合制导技术,提高入轨精度;设计有效载荷支架,以及星箭接口锁紧装置,增强嫦娥三号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可靠性从0.938提升至0.943;运载能力增加30公斤;采用遥测图像实时传输技术,使火箭飞行过程实现“现场直播”;此外还开展了地面设备冗余改进等大量的技术改进工作。这些技术突破确保了此次发射任务的出色完成,让我们的金牌火箭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勤恳善战的组织信仰

本次“嫦娥三号”发射任务是长征三号乙火箭的第25次发射,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第58次发射,也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86次发射。“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作为我国发射数量最多、密度最大金牌火箭缔造者,享有着诸多荣誉和赞颂的同时,更是承担着高强的工作压力与繁多的工作量。

每一次火箭发射都要在基地工作1个月以上的时间。从2007年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嫦娥一号”成功,到2010年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嫦娥二号”成功,再到2013年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发射“嫦娥三号”成功。三年磨一剑,他们整整坚持了九年。同时,除了嫦娥任

嫦娥三号 班队会 篇6

一年级二班

一、活动背景: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月球是研究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2007年10月24日我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与综合性环绕探测;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升空,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即将发射,作为二期工程的主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等关键技术,最终实现中国航天探测器在地外天体的首次软着陆!

二、活动意义:参加“携手嫦娥落月,梦系中华强国”——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大型青少年主题科学活动将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航天技术发展对推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一定的探月及深空探测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激发青少年对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梦想!

三、活动目的:

1.激发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在兴趣中实现一代又一代人的探月梦想。2.了解“嫦娥三号”,以及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

3.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激发青少年对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梦想。

四、活动过程:

(一)探月工程的起源

1.(出示图片与视频)观看“嫦娥三号”的研究与发射,感受中国国力的强盛。2.了解真实的月球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3.随着美国登陆月球的成功,世界各大强国争相研究探月计划。中国探月工程经过十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 落”、“回”3个阶段。本次发射的“嫦娥三号”,将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

4.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漫步。美国“阿波罗11号” 开始了月球之旅。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随之传遍世界。

(二)探测月球的意义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探测月球不仅能够研发新的技术,而且能够补充地球上已经缺失或者没有的资源,是世界各大强国争相探测的重要原因。

(三)探月工程的必要性

中国国力的增强,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科学研究就是其中一项。探月工程不仅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今天,“嫦娥三号”的发送,意味着中国探月的成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努力学习,为日后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嫦娥三号飞天探月 篇7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正式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之旅。6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环月轨道。

据了解,我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3次任务。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称,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研制过程中,需要突破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面生存等七大关键技术。

美国CNN

中国将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将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的国家,这一新的空间探索成就距离中国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仅有十年的时间。目前,全球只有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两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

英国《独立报》

嫦娥三号将是1976年以来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着陆。中国的目标不仅是把送人上月球,还要在月球建立基地。嫦娥三号的登陆是“三步走”的新阶段,中国或在15年内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日本NHK电视台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飞天预示着中国的太空探索进程正在加快,中国科学技术的高度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在2020年前后将建立自己的宇宙空间站。今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成功对接,年底又有“嫦娥飞月”。这显示出中国加快太空探索的态度。

印度《第一邮报》

嫦娥三号无人月球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登陆月球计划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中国首次尝试在月球软着陆,也是人类自1976年前苏联月球24号(Luna 24)探测器以后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软着陆探测器。

西班牙《国家报》

中国的嫦娥三号广受关注。近年来,部分国家航天活动缺乏支持,太空计划飘忽不定,而中国的探月计划则行之有效。许久没有迎来新客人的月球将马上迎来嫦娥三号的到访。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因为肤色、身份背景乃至宗教信仰去恨一个人,仇恨都是学习而来的,而假如一个人能学得仇恨,那他也能学会去爱。因为爱比仇恨更近人心。”——曼德拉。南非当地时间5日8时30分左右,前总统曼德拉去世,享年95岁。南非总统祖马下令南非全国降半旗志哀,并宣布将为曼德拉举行国葬。

“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正在从根源上威胁着‘美国梦’、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在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却仍然有许多孩子出生在赤贫的家庭中,光是这一点就够让人心碎的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发表讲话称,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贫富悬殊问题显得“极为严重”。他呼吁两党人士尽快采取行动,遏制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让“美国梦”不要成为一场空谈。

“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他们该做什么,他们是独立的制作公司。但是我尽最大努力告诉他们中国粉丝希望看到更多夏洛克剧集。”——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视频中回复中国网友“麻烦催一下神探夏洛克”的“神提问”时说。

“虽然韩国政府公布的新的防空识别圈与日本出现一些重叠,但是韩国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友好的国家。我们在重视日韩关系的同时,希望与韩国建立联络机制,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称,安倍和他一致认为,“韩国的防空识别区对于日本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

“伊方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愿在国际关系准则框架下采取措施,消除国际社会有关疑虑。伊方愿同其他各方一道,争取早日落实协议,并尽快开启下阶段谈判进程。”——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德黑兰会见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时称,伊方赞赏中方所持公正立场及劝和促谈努力,希望中方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每个泰国人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做有利于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事情,各方应该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国家稳定。”——泰国国王普密蓬5日迎来86岁大寿,他在泰国滨海王宫华欣宫发表电视谈话称,希望国内各方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国家稳定。

“嫦娥三号”探月五大创新点 篇8

2013年12月02日 02:31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去月亮上“数星星”(2)

巡天

月球上看星星“不眨眼”

将为建立月球长期观测天文台打基础

目前各国进行的天文观测,多为地基观测和轨道观测。

地基观测就是在地球上建立天文台,在地面通过各种天文望远镜,针对可观测到的天体进行各种图片数据监测;轨道观测,最著名的就是“哈勃”,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长期在太空中进行观测的轨道天文台。

哈勃等空间望远镜因为处于地球大气层之上,所以不会受到大气层的扰动,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地方,容易受到太空碎片的影响。

月基天文望远镜,相当于人类把“天文台”架到了月球上,这比轨道观测又进了一步。

比如,在地面看星星,有时候星星会闪烁,这是因为大气层的扰动,而且观测时间不长。

在月球表面进行天文观测,可以完全避开大气影响,获得极高精度的观测数据。同时,月球大约27天(地球日)才自转一周,所以可对一个目标开展长达300多小时的持续跟踪,在月球观测天空,观测星星,研究星系、恒星的活动,然后把数据传回地球。

月球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平台,登月探测表明,月震产生的月面移动约十亿分之一米。这样的稳定性对于观测极为有利,因为可见光光学望远镜“联网”两个基元望远镜之间的距离精度要在零点几光波波长之内,即大约一千万分之一米。

月球上引力场的微弱,减轻了仪器结构强度和制造的困难,而且对仪器的操作和控制也变得更为容易。

专家称,这次携带天文月基望远镜,更多是试验性质,看设备能否运行正常,如果这次试验可行,以后会在月球上安装更大的望远镜,即在月球上建立天文台。

观地

观测地球“站得高看得远”

了解地日关系;观测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

等离子体层是地球磁场跟太阳风相互作用的近地空间环境,在地球轨道上用卫星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只是从赤道附近过境,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全貌,因为地球的等离子体层不是赤道周围的一点点,是很大的一个区域。

美国宇航局2000年利用椭圆轨道的IMAGE卫星的极紫外成像仪,从上往下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成像,第一次获得了地球等离子体层在赤道面上的全球分布及其在太阳扰动期间的变化。这种探测只有当卫星处在远地点附近时,才能拍摄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个图像。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后,离地球38万公里,能够看到地球等离子层的全貌,是长期地、全面地、整体地看,长时间地跟踪观测可以从整体上探测太阳活动、地磁扰动对地球空间等离子体层的影响,关键是可以观测到动态和变化。

通过对地球周围的等离子体层产生的辐射进行全方位、长期的观测研究,获取地球等离子体层三维图像,有助于了解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关系,能提高我国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能力。

还有观点认为,地球上一些自然灾害与地球等离子体层有关,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都跟太阳活动有关,所以相关的研究也具有科学意义。

测月

玉兔边走边“切”看月球

将在国际上首次建立综合性观测剖面

巡视器,也就是从探测器中释放出来的“玉兔号”,它的腹部安装了一个测月雷达。它在月面行走的时候。

通过测月雷达,一个特定区域月壤底下有没有石头,地质构造如何,都可以了解。

测月雷达可以测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层的结构和100米深的次表层结构,这个是国外没有做过的。

月球车上还装了测月球土壤成分和测土壤各种矿物组成的仪器,仪器的全部探测数据可以直接发回地球。此前有人打比方,玉兔号身上的测月雷达,相当于一边走一边把地下切开一刀看看里面,看看这个月球土壤有哪几层,土壤里有没有大石块或是其他什么结构。

因为玉兔号是区域性探测,所以测月雷达有助于了解区域性的典型月壤和地质构造,同时测月雷达还可以测地下100米深次表层的结构。

通过搭载的测月雷达,并集合其他载荷探测的成果,可以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集形貌、成分、结构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剖面,建立起月球区域综合演化动力学模型。

“嫦娥三号”探月五大创新点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

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中国是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三号探测器经过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下降段等6个阶段的减速,实现从距月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

全世界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巡视车分别在月面行走了10.5km和37km。中国是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

巡视器与着陆器完成解锁、释放、分离、下降到月面、驶离,整个过程每个动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动作都影响任务成败。因此,在设计时就留有足够余量;特别是通过大量实验,确保了机构能力可靠。3 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采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获取到的环境参数,在地面完成任务规划,而巡视器自主具备完成局部规划、避障和安全监测、应急保护的能力。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

目前,国外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印度等国家(组织)建立了深空测控站。美国、俄罗斯深空测控站的天线,最大口径均为70米。

嫦娥三号观后感作文(小编推荐) 篇9

下午放学,我回到家通过络搜索观看了关于嫦娥三号发射的现场录像。

节目开始,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她和一位专家在一起聊“嫦娥”三号的相关资料。控制室内气氛十分紧张。几乎每个人员,都眉头进锁!手心中都捏着汗,额头上都冒着汗!我也一样。离发射时间还有六分钟了,突然我听到了有一个人发出的声音:“到计时五分钟做准备!”于是,计数器开始到计时。一切就绪之后,广播响起:“火箭准备发射!”控制人员也紧张地说:“一分钟到计时开始!”“还有五十秒——四十秒——三十秒——二十秒——十秒——九秒——八秒——七秒——六秒——五秒——四秒——三秒——二秒——一秒,准备——起飞!”只见底部发出一团火焰,火箭载着卫星稳稳地上升了。很快,它消失在天空中,这时的天气十分晴朗。

当我看起火箭升空的那一霎那燃起的熊熊大火,在我的心中仿佛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心中在为助推火箭加油。说来好笑,我看这个场面比看世界杯足球赛还专心,原因在于我太为这样的场面自豪了,想想在电视中看都那样激动,如果到现场一定更是万分激动。还有从远望号上发回的测控信息,每一条信息都牵挂着我的心。在辉煌的一瞬间,有多少幕后的工作者付出巨大而又难以言说的牺牲啊!

我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它象征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成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中国人为它感到自豪,全世界也为它感到骄傲!我也应该像那些科学家一样,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文二:嫦娥三号观后感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

只听一声巨大的响声——嫦娥三号发射了。

嫦娥三号,满载中国人的希望,探索月球。按照科学家设计的奔月路,嫦娥三号接下来将经过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接近段、悬停段、避障段、缓速下降段等6个阶段的减速,实现从月距面15公里的高度下降至月球表面。炎黄子孙敢飞天,中华玉兔能登月!嫦娥三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进步,国力的强盛。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些动人的神话是我们领悟到了坚持的可贵与理想给予我们的动力。嫦娥三号的发射,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月球的向往。而如今,它不再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我们成功了。

专家预测,在2020年以后中国人就能登上月球,亲手触摸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宇宙邻居。这是一个象征,证明了,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犹记旧社会的我们,饱受耻辱,鸦片战争,侵华战争„„那时候的我们,也许在外国人的眼中就是一颗棋子,利用,侵占,剥削„„而现在,谁还会无视我们?

因为,我们强大了,我们发达了。而这嫦娥三号就是我们最好的见证。

最近几年,大家非常熟悉的航天技术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最新水准。谁都会把嫦娥卫星三次成功发射看成中国科技实力崛起标志性的事件,它无可争辩地展示“中国的硬实力”。

嫦娥三号发射全过程 篇10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余晓洁)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12日8时21分,嫦娥三号着陆器接受光照自主唤醒。此前,“玉兔”号月球车11日5时许也自主唤醒。两器在月球上安全度过首个月夜,经受了长达14个地球日的极低温环境考验。这标志我国成功突破了探测器月夜生存技术。

目前,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工作状态正常,地面各测控站和中心数据接收及处理正常。

“工程各有关方面要充分利用有限月昼期开展工作,尽可能多地获取科学数据。同时,加强对已获取数据的研究工作,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积累经验,提供支持。”探月工程总指挥、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说。

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副总师裴照宇表示,在第一个月昼里,月球车的移动、通信、探测等性能已经得到测试,月夜生存可以说是月球车成功突破的最后一项难关。从第二个月昼开始,嫦娥三号将转入科学探测为牵引的任务阶段。

月球车是怎么自动唤醒的?月球车饱饱睡了登月后的第一觉后,月球上天亮了。太阳从月球东边冉冉升起,阳光照射在月球车太阳翼的电池片上,产生电流。月球车上综合电子、测控等设备陆续加电。电充到一定值,接通开关。测控线路传输信号到地面,告诉地面科研人员“兔子”醒了。科研人员再从地向月发送信号,设置月球车的工作状态。

着陆器为什么比月球车“起床”晚?原来,半个月前月夜降临的时候,科研人员有意把着陆器和月球车的太阳翼设定在不同角度上。当太阳冉冉升起,阳光先照射到月球车太阳翼、后照射到着陆器太阳翼。月球车先充电,所以先唤醒。

目前,月球车位于着陆器南边约30米处。在第二个月昼里,巡视器将全面转入以科学探测需求为牵引的工作阶段。比如,对附近的大石块进行精确探测。着陆器经过测试,将转入长期管理阶段,按需完成与地面和与巡视器之间的通讯。月球车和着陆器上的载荷将分时展开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探测器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12月15日进行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第一个月昼里,着陆器和月球车不仅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而且所有科学载荷顺利开机工作。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月球进行了环拍,并首次对地球进行拍摄。月球车上的全景相机也进行了环拍,获得了彩色立体影像图。月球上的一个月昼和月夜分别相当于地球上的约14天。去年12月下旬,两器进入月夜断电关机状态,直至这两天陆续唤醒。

神舟十三号发射观后感 篇11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中国空间站”即将正式载人运行,标志着中国航天新时代的开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时。伟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崛起的梦想,无疑,中国航天梦成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给百年党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将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14亿中国人民的骄傲,也必将造福世界人民。

神舟十三号发射直播观后感及心得 篇12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__年前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时代,到今天空间站时代大幕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间站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步跨越,但巨大收获也将无可比拟,能够加快中国乃至人类探索、开发、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也能推动航天成果更广更深地造福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作为近地空间的一个创举,空间站的建造将为进一步实现载人探月、火星探测等更长远目标铺下基石,成为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实践。

上一篇:党员文明倡议书下一篇:家话题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