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2024-10-02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通用12篇)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篇1

摘要: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 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 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 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 旅游经济越发达。“十二五”时期,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 其中, 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打造揭阳文化旅游精品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旅游产业,揭阳文化,分析研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揭阳市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特色文化光大传承的滨海城市, 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打造揭阳文化旅游精品。

1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揭阳旅游产业发展

揭阳市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 赋予揭阳地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享有“小戏之乡”、“国画之乡”、“海滨邹鲁”之美誉, 市区榕城是广东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普宁英歌、潮剧、木雕、普宁嵌瓷、阳美翡翠玉雕、乔林烟花火龙、铁枝木偶、青狮、竖灯杆升彩凤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淳朴, 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营老爷”等潮汕文化民俗。

揭阳市虽然具备了山川毓秀,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和交通区位枢纽这些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但它也同时存在着很明显的后天不足之处。其表现在: (1) 缺乏科学而持久的发展战略定位, 缺乏旅游名牌产品,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产业规模狭小; (2) 旅游形象不够清晰, 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产品弱、散、小, 吸引力低; (3) 旅游景区 (点) 建设滞后, 生态保护环境意识不强, 经营管理不规范; (4) 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和渠道, 揭阳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 (5) 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和旅游营销策划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成为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揭阳要实现好揭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的“把旅游业打造成揭阳市新的支柱产业”的核心目标, 就必须积极突破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大决策, 内联外引, 加强与汕头、潮州、汕尾、梅州、河源、珠三角和其他周边地市的旅游协作, 积极招商引资, 促进资源互补、市场互补。

揭阳要以“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业界的联络沟通,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有效地推动揭阳与兄弟城市的旅游合作, 拓宽客源市场。一是通过精心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和招商推介, 让各地的投资者看到揭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希望, 增强信心, 参与到发展揭阳文化旅游产业中来。二是全力推进对外开放, 与东南沿海地区各市建立友好关系, 形成揭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项目的品牌化、产业的互动化机制, 以此助推东南沿海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的联动, 更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揭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 打造独具匠心的揭阳文化旅游精品

2.1 打造榕城古镇——岭南水城旅游平台

揭阳必须凭借“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的美誉, 把潮汕文化引入旅游市场,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潮汕民俗、潮汕饮食文化、民间节庆、潮汕工艺美术、潮汕民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优势, 通过榕城这个文化古城, 以它独特的“水上莲花”风韵, 凭借“东方威尼斯”的魅力, 依托城内具有浓郁潮汕文化特色的揭阳学宫及其周围的释、儒、道景点来演绎潮汕特色文化风情, 打造东南沿海的另一个“周庄”——榕城古镇。在这个榕城古镇, 我们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都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 就象潮汕的古典美人——丽质天成、古色古香、恬静大气, “城中竹树多依水, 市上人家半系船”是古时榕城水乡的真实写照。附丽于此的潮汕独特人文景观——具有860多年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行彩桥”, 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2 凭借玉都美誉, 打造商务休闲旅游示范区

阳美人长期坚持“纯天然A货”的诚信经营理念, 坚持诚信交易、一诺千金, 精心打造“阳美玉器”品牌, 使阳美玉器产品在国内外玉器珠宝市场享有独特声誉, 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今日阳美, 已成为揭阳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阳美玉都旅游景区已成为广东省首个4A级购物主题景区。凭借玉都的美誉, 揭阳正在积极地打造“美玉之旅”旅游精品路线, 将旅游资源与商业贸易资源相结合, 把重点产业串联起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擦亮揭阳城市品牌, 打造“空港经济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聚集区”。

2.3 依托揭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致力打造“三色旅游”

揭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 也是港澳及海外华人眼中最具南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县。揭西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 是潮客文化交汇处, 打造“三色旅游” (即绿色、古色、红色“三色”之旅) 品牌, 是揭阳旅游精品的一大亮点。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整合起来, 做到“红”、“绿”、“古”三色和谐的围绕在揭西这座生态小城, 让人在遨游山水的同时, 回望历史的千年积淀。

2.4 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

揭阳地处沿海地带, 应大力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 提高海洋旅游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 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产品, 建设具有国际水平以及广东特色的滨海度假旅游示范基地。依托惠来滨海优越的自然条件, 打造“海港经济滨海度假观光旅游聚集区”。

2.5 凭借华侨文化优势, 打造国家5A级“八国风情旅游度假区”

大南山华侨管理区因东南亚八国华侨归来而成立, 其历史渊源和现有居民的生活、文化都与东南亚八国文化息息相关。其地理位置独特, 受到海港经济区的辐射较强, 地缘优势明显。大南山周边的公路、铁路网将构筑起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的“黄金走廊”。凭借这个区位优势和华侨文化优势, 揭阳必须以风情文化为基底, 发挥原生态优势, 打造集“异域风情、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体育运动、农业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开发出新的都市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农耕文化—慢生活—耕读茶—影视—基于传统文明的视听艺术。

2.6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揭阳是粤东古邑, 潮汕文化发祥地, 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如全国规模第二且保存最完好的揭阳城隍庙、潮汕三大古刹之一的双峰寺、香火远播海外的揭西三山国王祖庙。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揭西县三山祖庙, 是粤东地区最古老的神庙, 也是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三山国王一直是台湾粤籍移民拓荒台湾、建设家园的精神支柱, 也是粤东先民移垦台湾的“见证人”。随着时间的发展, 它现已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桥梁, 除亲情之外的处于时间、空间之中的联系原乡与异乡的精神纽带。可以说, 它是一位以神的面目出现的增强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友好使者。近期, 揭阳已计划把三山国王祖庙建设成集宗教、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胜地, 这将有力地拉动揭阳与台湾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3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实现区域共赢发展

3.1 对接深圳、厦门

揭阳与深圳、厦门两大经济特区之间, 既有较深的文化渊源, 又有很强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 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城市旅游经济, 但是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揭阳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缺少人才、资金和现代化管理。两地之间, 在旅游产业要素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且每年有大批量的揭籍旅深人士往返, 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 往返两地间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些因素都为两地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揭阳与厦门颇有渊源, 潮汕人历史上曾被称为“福佬”, 皆因大部分潮汕人是从福建迁入潮地的。至今, 两地讲着相同的语言, 有着共同的信仰。揭阳应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上实现与两地的对接, 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合作, 形成统一的旅游市场。既可以借助深圳、厦门的旅游市场推介揭阳, 也可以借鉴两地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揭阳的旅游业服务水平;同时, 也可以拓展深圳、厦门的旅游线路和产业腹地。在东南沿海旅游产业联动中, 可以深圳和厦门为龙头, 推动区域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的整合, 规划跨城市的旅游线路, 构建“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带”并进行整体营销;同时在深圳和厦门建设散客集散地, 与各地旅游行联合, 形成一个市场、资源、信息共享的机制。

3.2 潮汕三市联合发展

揭阳要借助汕潮揭同城化的契机, 推动潮汕三兄弟在文化旅游业的协同作战。潮汕三市同根同源, 但是三市的文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汕头作为明清后期发展起来的近现代商贸城市, 以“百年商埠”闻名海内外, 在改革开放后又列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 代表着潮汕人的现代文明;潮州在近千年里一直作为潮汕甚至是粤东的首府, 以古城、韩愈、湘子桥为核心的人文景观代表着潮汕的过去;揭阳是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里的潮汕地名, 是潮汕、粤东、乃至兴梅、闽南等地最早的建制县, 饶宗颐老先生曾考证榕江地区是中原汉人迁潮汕的首站, 所以揭阳代表是潮汕的历史。三市之间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 进行错位发展、协作发展。揭阳现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 在机场附近准备兴建“南方文化创意园”。机场位于三市的中心点上, 且近厦深铁路, 所以机场周围被看作是“潮汕金三角”。可以借助“南方文化创意园”的建设为契机, 三市制定旅游业的合作发展框架, 以“南方文化创意园”为载体, 集中展示潮汕文化的魅力, 以“南方文化创意园”为平台, 搭建三市共同的旅游市场。

3.3 积极探索与梅州的旅游合作

梅州是“天下客都”、生态旅游城市, 旅游业且有相当的规模。揭阳境内兼具潮、客两种文化, 且在地源上与梅州接壤。可以考虑与梅州共同打造一条“潮客文化体验之旅”的旅游线路, 在线路上实现对接, 在客源上实现共享,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实现共赢。

3.4 以宗教文化资源为平台,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揭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经过1400多年历史的发展, 三山国王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三山国王文化的互动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当今民间社会架在海峡两岸民族团结的桥梁。“三山国王”的共同信仰对沟通海峡两岸的乡土情谊起到了难以被取代的特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信仰的背后透露了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 即文化同根同源。作为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的揭阳,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因素,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潮汕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海洋信息, 2011 (01) .

[2]赵一平, 李悦铮.海洋文化与大连海洋旅游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03) .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篇2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下辖三个县级行政区,分别为海勃湾、乌达和海南,市政府所在地是海勃湾地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塞外煤城”的美誉,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之一。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蒙根花:乌海市蒙根花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于2014年4月25日,其载体为投资4.5亿元的乌海市蒙根花农牧休闲园。该园地处乌海市机场路北300米,与蒙西高新技术园毗邻。这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该项目是集生态文化旅游、水上欢乐刺激、娱乐休闲及商住餐饮一体的“宁蒙陕甘”地区最具特色的大型室内主题水上游乐园及农业休闲园区,总占地面积1100亩,设计日最大接待量8000人次。蒙根花温泉水世界配备国际顶尖级娱乐设施10多项,拥有宁蒙陕甘地区最具特色的景观造浪池、最梦幻的潮汐漂流河、最动感时尚的龙卷风暴及巨兽之口滑梯、最炫的水动漫迷城;最神秘的儿童水上娱乐设施、最惊险刺激的云霄大滑板滑梯、最新奇的温泉SPA及丰富的特色表演活动等。

金沙湾:金沙湾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北飞机场东3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110国道、包兰铁路、机场紧紧相连,京藏高速公路贯穿园区南北。旅游区景观奇特,设施齐全,有龙凤、卧佛、金龟等自然奇观,有沙海冲浪、沙漠之舟、沙滩摩托、滑沙、水上乐园、拓展训练、CS镭战、沙滩浴场、婚庆沙雕园、冰雪乐园等沙漠娱乐项目,有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餐饮、篝火晚会,有采摘、观光为一体的葡萄观光园和四合木等珍稀濒危植物植物观赏园等休闲特色产品。

金沙湾被誉为“城市中的沙漠,沙漠里的奇观”,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被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评定为“全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被评定为国家沙漠公园。

乌海湖:一个城市的美,在于有灵气,而灵气来自于滋润万物的水。水犹如流动在城市躯体中的血液,让城市充满朝气和活力。乌海湖总占地面积为118平方公里,相当于18个西湖大小。许多游客对乌海的美丽惊叹不已,湖光水色、城市的神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乌海湖的形成不仅加深了游客对乌海的印象,而且展示了乌海人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热情和信心。

乌海湖大桥和国道110线乌海黄河大桥,是我市构建“一城两中心”的核心纽带,是建设“一横二环三纵”公路主骨架网的重要部分,也是打造“一刻钟生活圈、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城市圈”的关键环节。

乌海湖大桥连接乌海湖两岸,路线全长6153.3米,其中桥长5120米,引线长约1033.3米。起点位于乌达区滨海西区规划道路路口,终点位于滨河新区的110国道与运煤通道南连接线交叉口处。主桥为7跨矮塔斜拉桥,桥宽37米,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11.72亿元;工程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已在2015年8月竣工。

汉森:内蒙古汉森酒业植根内蒙古西部乌海市,立足沙草产业,以品质为基础,以文化为支点,致力于打造中国葡萄酒的民族品牌。十几年来,汉森酒业在贺兰山北麓的乌兰布和沙漠上开辟了10万亩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引进法国优质酿酒葡萄苗木,利用以色列滴灌技术和黄河水资源,建成了国家级“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目前汉森酒业的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为内蒙古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公司以顶级葡萄酒生产为核心,是涵盖酿酒葡萄苗木培育和种植、葡萄酒文化推广、葡萄酒文化交流、葡萄酒主题休闲旅游、养殖、高效设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业集群的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汉森酒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循环经济与减碳经济模式,在乌海高效农业园区和宁夏红寺堡区分别建立了“3+1模式”的国际化酒庄。这里不仅是高档葡萄酒的生产基地,还是葡萄酒主题休闲农业、红酒文化观光旅游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平台。2011年,乌海的汉森酒庄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及“全国休闲农业试验示范区”。

甘德尔山:甘德尔山旅游区为3A级旅游景区,景区规划范围东至海拉二级专运中心线50米,西至黄河1078水位线,南至甘德尔陵园,北至海勃湾区南河河槽(卡布其沟),东西向最宽处6.3千米,南北向长8.7千米,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包兰铁路甘德尔山西侧山体范围。

浅谈文化产业集群生态系统 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文化产业;组织生态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39-2

1 产业集群的生态关系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在某一区域内的特定产业等众多具有分工合作的企业,这些企业属于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但是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内聚集,形成产业链。 产业集群并不是企业简单的放在一起,他们之间互补,企业之间更有效地合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于竞争。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地理上的集中。

组织生态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一种,这种理论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强调自然环境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现象[1],因此可以从生态环境学方面来研究产业集群。Hannan和Freeman(1977)创立了组织生态理论,按照Hannan和Freeman(1984)的观点,一个组织种群是那些依赖相同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依赖共同资源的组织的集合,组织能否适应、生存主要取决于环境对组织形式的选择[2]。何继善等(2005)指出“产业集群与生物种群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物种个体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建立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互利。集群内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形成功能完善的分工协作网络,保持与外界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形成开放型的生态系统”[3]。张艳辉认为“与生物体类似,组织通过感知环境,在行动方式上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同时,组织的适应行为以及组织间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又对环境发生作用,改变组织所依存的生态环境[4];曹如中等人认为“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种群演化的行为特性,二者在结构功能、运行机理、演化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众多的相似性。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仿机制、竞合机制和知识传导机制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遗传、变异与选择机制;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生命周期性;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具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种群之间的演化遵循特定的规律。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有模仿机制、竞合机制、知识传导机制。”[5]

2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其中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清楚表达的,而在现在全球网络化的背景下,这些知识的传播扩散速度相当快,实际上在传播这些知识的时候,地理因素已经完全不在考虑的范围内。而隐性知识是属于那一些没有办法用言语加以清楚描述的知识,比如取决于某一个人自身的经验直觉[6]。

离开了知识的主体个人,隐性知识的转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些知识的传播往往只能靠言传身教,也就是说隐性知识一旦没有地理上的优势,想要传播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隐性知识的转移和获取,一定要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来完成,具有特别强烈的区域属性,而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的生产,取决于人类的思想力、想象力。文化产业当中的知识强烈的依附于人类作为主体,一旦离开地缘优势,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这就要求了从业者之间必须大量的交流。由于隐性知识的存在,就会带来动漫人才和企业自然而然的集群。例如日本动漫行业,这个行业涉及了方方面面,有大量的从业人员,因此在短时间内其他国家想要在动漫行业超越日本,是非常困难的。在例如美国的好莱坞也是典型的电影产业的集群,因此美国电影在全球电影行业当中一直处于非常强势和引导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流行指数和风向标。

因此文化产业链的建立,必须依附在一个非常强大的产业集群当中,跟其他工业所不同,其他工业行业可以只进行某一方面的生产,通过地域之间的贸易,或者是国家之间的贸易,促进经济交流,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成为整个产业链当中的某一环节,文化产业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群,才有可能促进繁荣发展。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建立一个假设的简单模型来说明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内部因素有:知识溢出、集群优势、产业链;外部因素有:发展政策、城市设施、文化氛围、知识产权、市场因素。

图1 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假设模型

3 文化产业集群的意义

3.1 人才交流与知识传播

对于产业集群来说,由于地理上的缘故,可以集聚大量的人口,人员可以在公司之间流动,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公司之间的信息传播,也更有利于竞争。并且在该地域当中,由于需求存在,会产生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制,也促进了人员和企业交流学习。由于地缘相近的缘故,基于空间接近和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技术能够更快地扩散,隐性知识也能够快速地传播。

3.2 加大竞争、促进协同创新

产业集群不仅可以迫使企业竞争,在同样业务方面,只有最优秀的公司存活下来,而其他的公司可以转型做其他相关的业务,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在多个环节上都进行了互补。并且由于大量的人员聚集,员工之间也要不断学习相互竞争,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技术能力。

集群地理区域内领先的企业可以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其他的企业很快就可以进行协同创新相互支持,优化供应链,这种共同参与的创新,对知识和技术的扩散是要明显优于其他企业的。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孙兆刚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同一产业结构的企业或区域之间最易理解和吸收该领域中的创新,因而吸收溢出较快;技术进步在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获取知识溢出,知识溢出的作用包括扩大增长可能性、通过扩张市场来刺激增加以及不断重新配置[7]。”

4 产业集群容易受到影响的因素

孙兆刚论述了影响知识溢出的其他因素:文化、政策、市场[7]。文化的邻近关系是对隐性知识溢出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同一文化体系下的人们分享知识的背后,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意识形态,人们会采取相似的思维、行为举止,而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则会跟他们选择不同的做法。而政策对于,知识产业集群的影响在于,在知识溢出的过程当中,政府是否能够保证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如果创新不但不是优势,反而由于创新加大了成本,而创新的结果被其他公司模仿,那么对于领先者,会遭受到很大损失,政策需要为产业集群提供公平竞争和保护创新的作用,最后市场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企业创新,为了打破领先公司创新的壁垒,其他的公司也一定要在某种程度上做出创新,改善自身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郝红.基于自组织的产业集群演化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R F J C A.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 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4.

[3]何继善, 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26-132.

[4]张艳辉.组织生态理论在创意产业研究中的应用[J].当代财经,2007(4):86-89.

[5]曹如中,刘长奎,曹桂红.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3):64-68.

[6]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 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耦合关系,耦合度

当今旅游业发展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旅游业做为一个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不同地区旅游产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出奇制胜, 就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独特作用, 而实现这种整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目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显现出独有的魅力。近年来, 有些旅游景区大胆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模式, 如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一体的西北宁夏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讨论的文献资料较多, 但大多数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定量角度讨论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全球化发展中兴起的一门新产业, 是公认的“朝阳产业”或 “黄金产业”。文化产业 (Cultur Industry) 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 几年后文化产业又被演绎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 , 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2004年, 我国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根据我国的国情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活动主要包括: (1) 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 (2) 文化传播服务; (3)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4) 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 (5) 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 (6) 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因此, 本文认为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文化休闲娱乐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与销售等等。

目前对旅游产业的定义, 我国学术界定义分为三类, 第一类认为由旅游引发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产业群, 是“行、游、购、住、食、娱”六要素组合。第二类是从服务业的角度界定旅游产业, 把旅游业归于第三产业门类;第三类是系统论, 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的产业系统。本文主要认同第一类定义, 认为旅游产业实际表现为一个产业群是旅游吸引物及相关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3]。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耦合 (coupling)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在不同系统中, 通过各自的耦合子系统, 产生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这种现象关系称之为耦合关系。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较强的行业, 现代旅游者进行旅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 只有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展示其文化特色, 才能吸引旅游者;其次, 旅游产业的相互竞争, 必然使得旅游产业的竞争是文化层次的竞争, 旅游地理空间的特色只能满足旅游者的观光要求, 而只有独特的文化和创新文化才能满足旅游者的认知需求, 因此,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而文化产业虽然有自有的发展途径, 但通过旅游产业, 不仅有效增加人们对相关旅游文化的认知, 同时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相互的子系统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的关系被称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

如图1所示, 文化产业里面运动主要取决于它的4个关键子系统, 包括文化资源构、文化集群演化模式 (即文化企业的群体发展合作模式) 、文化产品生命周期、文化产品创新体系;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文化资源构成是基础, 文化企业群体是主体, 文化品生命周期是结果, 文化产品创新体系是动力;同理旅游产业的4个子系统也是如此。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 是由文化资源的构成, 文化企业的发展形成的, 这种关系相互作用表现为文化资源是内容, 依赖于旅游区域地理空间, 文化企业在旅游区域空间的发展, 必然会影响到旅游的发展模式, 文化转为产品其生命周期影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文化产品的创新又优化和提升了旅游产生的活力。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模型选择

耦合协调模型包括耗散耦合模型,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耦合模型, 基于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模型, 本文主要采用物理学的耦合模型进行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反映两者的要素较多, 两个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 各个子系统也呈现网络化的状态。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耦合评价体系的关键内容,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指标规定, 本文参考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件, 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各自系统的特点, 确定相应的指标选项。

3.1.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 (1) 以增加值为核心, 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经营规模、运营效益为主。 (2) 充分体现文化在旅游目的地中的特色, 突出特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3) 指标应能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4) 指标的设定, 要有利于数据的收集、核算指标要拥有可操作性, 能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与财务相关资料。

3.1.2 指标体系的设定

根据以上原则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特点, 参考联合国和我国相关学者提出的发展指标体系, 制定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3.2 耦合度模型

3.2.1 指标赋值

不同的指标纲单位不一样, 因此要对各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化, 这里正向指标表示指标值越大越好, 负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 Xi (i=1, 2, 3…n) , 是指标的变量, Xmin, 是指标的最小值, Xmax是指标的最大值这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功效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Ui={ (XiXmin) / (Xmax-Xmin) (XmaxXi) / (Xmax-Xmin)

本函数中Ui反映了变量Xi对系统的贡献大小, 当Ui趋向于0时表示最不满意, 当Ui趋向于1时为最满意, 所以0≤Ui≤1, 由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处于两个不同的子系统, 对于各自系统内各个参数的“总贡献”可以通过线性加权法。

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为:

f (x) =i=1naixi

式中:i为描述文化产业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 ai为指标权重, xi为文化产业系统特征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函数计算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越高, 表明文化产业状况越良好, 文化产业综合指数越低则文化产业状况越差。

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为:

g (y) =i=1nbiyi

式中:i为描述旅游产业系统特征的指标个数, ai为指标权重, yi为旅游产业系统特征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根据函数计算的旅游产业综合指数越高, 表明旅游产业状况越良好, 旅游产业综合指数越低则旅游产业状况越差。

3.2.2 耦合度函数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及其系数模型可以推导出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Cn={ (u1·u2, …, um) /[∏ (ui+uj) ]}1/n

由此分析, 可以直接得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函度, 它可以表示为:C={ (f (x) ·g (y) ) [ (f (x) +g (y) · (f (x) +g (y) ]}1/2

从上可以知道耦合度值C介于0到1之间, 当C=1时, 耦合度达到最大值, 系统之间或内部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 整个系统实现了有序发展;当C=0时, 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状态, 系统向无方向发展。

3.3 评判标准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从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表明, 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文化产业较为发展的地区对旅游产业促进起到良性推动作用。为了更为准确地反映两大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发展水平, 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系统耦合发展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 如表2所示。

当然受到外在因素和产业转型和升级等影响,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可能退化到前阶段的耦合阶段。

4 甘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实证分析

从2006年以来的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看:甘肃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8.8万人, 实现增加值21.74亿元 (不含个体户数据) , 较2004年增长了20.6%。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及外围层的各行业有从业人员5.04万人, 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各行业有从业人员3.79万人, 实现增加值6.2亿元。数据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①。

文化产业投资的发展来看, 国有企业为1304家, 其他形式的企业为2363家, 分别占甘肃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5.6%和64.4%。拥有的资产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为甘肃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已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甘肃省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情况从区域发展情况看, 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武威市和庆阳市的发展情况较好, 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 资金主要为自筹款, 外商投资水平不在高, 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领域。近两年甘肃文化产业主要借助丝绸之路文化优势, 把旅游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开发了平凉崆峒武术文化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节、松鸣岩——莲花山花儿会、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敦煌飞天文化旅游节、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

甘肃旅游业作一项产业发展已经近30年时间, 截止200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482.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86%;国内旅游收入136.4亿元, 增长23.28%。30多年中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旅游生产力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省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步由点状向线状扩展, 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南、东三条旅游区域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六条线路:西线-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丝绸胜迹寻根朝觐游、北线-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东北线-道教圣地黄土风情游、东南线-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的特点即与文化产业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性旅游, 主要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特色有丝路文化、始祖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

因此, 甘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在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 而这种关系又表现为相互交织, 相互耦合的关系;为了进一步量化探讨甘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交互作用和关联关系, 本文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模型来分析甘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交互的发展程度及变化趋势。

本文从甘肃省近3年2006年~2008年的《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年鉴》、《甘肃省旅游统计年鉴》选取了相关指标的数值, 进行分析处理, 由于文化产业指标、旅游产业指标的纲单位不一样, 因此首先要对各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化。由于每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未知的情况, 有可能超出取值范围的离群数据的情况。这里取用基于原始数据的均值 (mean) 和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其次借助因子分析法和德菲法综合后量指标所要取的权重值。如下表所示:

经标准化后, 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和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函数并把上面评价值直接输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函度可得如下表:

由图2可知,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2007年文化产业指数下降的原因在于经济形势有所下滑影响所至, 而2008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 再加上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特别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有所加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文化产业综合指数上升到0.45。同理, 旅游产业数据也呈现V字型的发展, 说明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模型求出的耦合度整体数值落在 (0, 0.4) 区间之间, 这表明甘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系不紧密,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其二者的耦合规律, 甘肃省应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 以文化理念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挥甘肃省的产业比较优势, 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得出二者的耦合关系, 同时根据本文的建模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 它们共处于文化产业——旅游空间区域、市场机制系统-旅游产业大系统之中, 但作为两个子系统,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也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在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文化产业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旅游产业反过来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济与物质支持;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大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

(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反映了两个产业在交互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 从而使系统从无序发展中向有序、有效发展。同时耦合度的指标的选取对于构建模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科学性、逻辑性、适用性原则, 同时参考了国家对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计算指标, 以及考虑了耦合度指标的特殊性。从总体来看是否将文化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也纳入指标体系中,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耦合度在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强度有效, 但很难反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效应, 如果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多地区的比较研究, 耦合度不能反映动态与不平衡的特性, 因而就要加入协调度来判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S].国家统计局文件, 2004, 1

[2].王琦, 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 2008, (4) :145~149

[3].王言峰, 牛泽东, 马瑜.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5) :95~98

[4].王慧敏.旅游产业定义的新界定——无边界产业[Z].http://www.davost.com/Intelligen-ce/Expert/200805/27/150745459.html.

[5].尹贻梅, 鲁明勇.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旅游学刊, 2009, (3) :42~47

文化旅游产业考察报告 篇5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式快速发展,尽快将我市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从而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产业。3月5日至12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率我市文化产业考察团先后到上海、浙江省桐乡市、杭州市、安徽省芜湖市以及广东省深圳市进行考察,对上述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思路措施、重大旅游开发的融资机制及具体运行模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成功经验等进行了专题学习。在八天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随团先后实地考察了上海文广集团、M50创意园、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上海马戏团、杭州元谷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乌镇景区、宋城文化景区、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和深圳东部华侨城等旅游景区,与当地领导、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交流、亲身体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亲身感受到了文化旅游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同时对于上述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式发展方面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也加深了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

一、本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体会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虽然时间较短,但是日程安排很紧,地点和内容安排的很多,考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也看到和学到了很多东西,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尤其是浙江乌镇、安徽芜湖、深圳华侨城等地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给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大市树立了更多的信心。通过考察,我想对于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内心来讲都是一次很深地触动,不仅仅是我们看到了与上述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发理念、政策措施、工作力度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我市在发展文化旅游上真正欠缺的,不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简单展示,而是对这些潜在资源的挖掘整理包装、高端旅游策划和有效市场营销。必须承认,文化旅游产业是创意产业,无论是上海和杭州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是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和深圳华侨城,都改变了我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以个性化产品、动漫、视觉艺术以及3D、4D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上述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一)定位决定地位

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考察城市均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娱乐化等特点。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上述城市通过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整合现状,主要从文化、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多维的整合,提出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上海的M50创意园和杭州的元谷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基本上都是独辟蹊径,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体现出对文化发展的包容性。同时创造性地利用的城区内的老厂房加以简单改造后,迎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以动漫、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艺术品开发等新兴文化产品,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思路决定出路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无中生有。比如安徽芜湖市,市内基本上没有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敢于尝试,善于筑巢引凤,在土地供应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引进深圳华强集团开发建设的方特欢乐世界,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属于芜湖华强旅游城的一部分。方特欢乐世界打造的高空飞翔仿真体验项目“飞跃极限”和灾难体验项目“恐龙危机”等多种体验项目,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精心打造,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给游客带来身临奇境、不同寻常的惊险刺激的旅游体验,极大限度的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奇,注重体验效果的旅游需求。

(三)规划决定未来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始终坚持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高标准、大投入的建设以及高质量、人性化的管理,是文化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考察的浙江乌镇景区、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和深圳华侨城在景区建设初期都把高水平的发展规划放在首位,规划一次到位。同时在规划建设方面舍得大投入,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规划,规划一经确定后,即投入数十亿到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紧密结合,有效确保了项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实干决定发展

在与当地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座谈和交流过程中,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实干、巧干和能干精神。只要认准一件事,就会准确把握政策和法律底线,最大限度的利用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比如乌镇景区的开发就是由原乌镇党委书记,现在乌镇旅游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一手推动的。据当地陪同人员介绍,当初正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在乌镇搞旅游开发,并且把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当成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才有了今天的乌镇。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待在乌镇从事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熟悉乌镇的一草一木,就连整个乌镇平面布局图都是他亲手画的。后来中青旅投资和桐乡市合作开发乌镇后,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由他来担任公司的董事长,继续负责乌镇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关于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产业地位,提高思想认识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第一,文化旅游产业最具发展活力。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2000年到2020年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速度。第二,文化旅游产业最具拉动作用。文化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跨行业多,它的发展,必将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贸娱乐业等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其他相关部门的收入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会给其他部门带来5个就业机会。第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最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建设文化大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思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成我市的支柱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一要打破“条块”观念,围绕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按照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的原则,聘请高层次的专业人士修订、完善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长期总体规划及各旅游景区(点)的详细规划,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功能区划、核心景区、开发重点。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决不能有章不循,乱开发、滥建设。二要准确定位。我市应积极争取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旅游圈,着力打造甘肃东部旅游集散中心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游,以特色吸引游客、以服务留住游客、以文化熏陶游客、以产品惠顾游客,使我市真正成为文化旅游大市。

(三)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正确处理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有效整合我市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好 “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并积极探索策划“三日游”旅游线路,使各景区(点)连线成片、优势互补,增强观赏性。三要打造精品项目,丰富景区内涵。要紧抓新景区新项目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亮点,并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使景区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多元化转变。开发一批互动性、参与性、刺激性较强的项目,全面提升景区品位。

(四)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市场运作

一要紧紧抓住国家省上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项目资金,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开发建设一批重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目前要重点做好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策划工作,以项目建设推动景区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二要把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三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引资。要尽快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企业、民间资本等投入文化旅游建设,还可以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推行租赁、承包、合股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点,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旅游产业引资格局。四要坚持市场运作。可以采取整体拍卖、出售、产权置换,旅游景区、企业之间联合与重组等方式,把非文物景区(点)培育成市场经济的主体,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鼓励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管理合作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快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健康规范运行。

(五)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

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加以重新策划包装,借鉴杭州宋城文化演艺项目的成功做法,在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推陈出新,要有好的创意,节目编排上不仅仅要注重艺术性,更要突出娱乐性,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给游客造成强力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篇6

摘要:基于2005-2014年的数据,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融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两大产业之间存在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水平较低,但发展态势总体趋好,区域之间融合水平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在融合过程中河北省逐渐形成了以石家庄、保定为核心向周围其他城市逐级扩散的增长极模式。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时空差异;耦合度;融合度;融合协调度;增长极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85-04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产业边界开始模糊,许多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旅游业在这一新趋势的推动下也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迹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业态,如会展旅游、工业旅游、医疗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等[1]。近年来为探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河北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全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 世纪70年代,产业融合研究已引起关注[2]。格里斯坦和卡恩认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收缩或消失的过程就是产业融合[3]。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学者植草益提出,产业融合是指分属不同产业、市场的产品或企业,随着技术进步而转为能够相互替代,处在同一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同时他从经济学角度探寻了产业融合对市场的影响机理[4]。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5] - [7]。国内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于刃刚提出,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开始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随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产业的融合发展[8] - [9]。一些旅游界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定义、路径、动因、障碍因素、实现机制、融合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0] - [14]。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信、传媒、金融等产业,对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功能[15] - [18]。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稀少,专门针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更是缺乏。

基于此,笔者以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融合发展测量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时空差异进行定量分析,这对拓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视角、促进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

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产业,其发展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和基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是旅游产业在演变过程中不断作用于文化产业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反作用于旅游产业的过程。笔者基于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产业效应角度,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的前提下,从旅游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构建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图1)。为保证权重赋值的客观性,选用熵值法对权重进行测算[19]。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4年《河北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及相关网站等。

(二)模型构建

“耦合”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象。耦合度就是描述和衡量这些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是两大产业之间相互协调、作用和影响的结果。由此,本文构建融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设变量μi(i=1,2,3,…,m),μj(j=1,2,3,…,n)分别表示系统,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为测算旅游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令n=2,耦合度模型变为:

其中,C2越大,说明耦合度越高。设F1(x,t),F2(y,t)分别表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函数,其中,x,y分别表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向量,t表示时间。借鉴公式(2),构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评价模型:

其中,cl为融合度,l越大,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越高。由实际情况可知,0≤C2≤1,进行开方运算后,cl的数值将变小,更能反映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因此,选取公式(3)作为计算融合水平的模型。然而由于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会出现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性,单纯依靠该融合评价模型不能真正反映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程度的实际大小。假设F1(x,t),F2(y,t)得分比较低,根据公式却能够计算出融合度比较高的情况。例如,当F1(x,t)、F2(y,t)均取值为0.001,计算出的协调度大于当F1(x,t)、F2(y,t)分别取值为0.8和0.9的协调度,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构建融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D为两个系统的融合协调度,D越大,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程度越高;T为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者的整体效益或水平。为了保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同等地位,可将α和β均赋值为0.5。

(三)融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不同发展情况,针对F1(x,t)和F2(y,t)数值大小可将其分为3种类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型[F1(x,t)>F2(y,t)]、旅游产业滞后型[F1(x,t)

二、实证分析

(一)计算结果

根据融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05—2014年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数F1、F2,融合协调度D,计算结果见表3、表4和图1。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分析表3和图1可知,2005—2014年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数值来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前进,在2008年出现“V”型趋势,有较大降幅,2008年金融危机对河北省入境旅游人数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数值来看,其水平处于上升的状态,从2005年的0.095上升到2014年的0.514,上升的幅度大、速度快,其原因是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受当年旅游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在2008年也出现“V”型趋势。采用SPSS19.0对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64,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说明两个产业之间存在融合的可能性。根据F1和F2数值大小进行分析,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略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属于文化产业滞后型,其余年份旅游产业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属于旅游产业滞后型。因此,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融合度、融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分析

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270上升到2007年的0.459,2008年下降到0.401,2009—2014年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0.493上升到2014年的0.696,10年中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协调度等级从2005年的中度失调到2009年的濒临失调再到2014年的初级协调,融合协调水平总体上只达到了初级协调水平,融合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两大产业尚处于融合的初期阶段,初步形成的融合产品如文化创意旅游、旅游演艺、影视旅游、节事旅游等规模和投入产出还较少。

(四)融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石家庄和保定的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达到了良好协调程度。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石家庄成立了一批“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其中包括文化色彩浓厚的藁城宫灯博物馆、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洪顺曲艺社、百年巧匠木绘艺术工艺产品生产基地等,填补了该市旅游文化要素的空白。保定市依托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接待外来游客观摩考察,承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河北省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的典范。张家口通过承办世界小姐、世界旅游小姐选拨赛,在度假村举办大型实景演出,提高了该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协调程度。邢台市的融合等级略低于张家口市,达到初级协调程度。该市天河山旅游景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借助传说故事,注册了“中国爱情山”商标,并且围绕“爱情”主线,先后建设了大观楼、人间岛主题公园、情爱文化博物馆、七夕文化陈列馆等项目,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河北省七夕论坛、河北省七夕情侣节、中国天河山爱情文化节等大型节事活动,成功吸引了大批青年情侣旅游者。勉强协调的城市包括承德和秦皇岛,两市充分借助地方特色,打造大型实景演出,但是与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廊坊、邯郸、唐山、沧州、衡水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刚刚起步,基本处在融合失调阶段,上升空间大。总体上看,河北省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融合发展不平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石家庄、保定为核心向周围张家口、邢台、承德、秦皇岛逐级扩散的增长极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4):6-10.

[2]Vefie L.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

[3]Greenstein S,Khanna T.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J].Boston,1997,(3):201-226.

[4]植草益.产业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Connell J.Film tourism-Evolu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J].Tourism Management,2012,(5):1007-1029.

[6]Kole S K.Dance,representation,and politics of bodies:'thick description' of Tahitian dance in Hawai′ian tourism industry[J].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ce,2010,(3):183-205.

[7]Kostopoulou S.On the revitalized waterfront:creative milieu for creative tourism[J].Sustainability,2013,(11):4578-4593.

[8]于刃刚,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4):26-35.

[10]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1):69-76.

[11]丁雨莲,赵媛.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3,(4):126-131.

[12]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4):5-6.

[13]陆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6-7.

[14]李志勇,于萌.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7-124.

[15]兰苑,陈艳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经济问题,2014,(4):126-129.

[16]杨春光.着力促进宁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求是,2012,(1):56-58.

[17]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

[18]王龙娟,张茵.隐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显性化途径探讨——以山西侯马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120-124.

[19]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16-21.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篇7

此外, 20世纪后半期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变为依靠知识和信息, 构成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根本动力, 促使现代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主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 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 12%, 超出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3—5倍, 按此计算到2020年, 全球创意经济将高达610亿美元。[1]

旅游者对创意、体验型旅游产品的需求趋向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使得旅游产业寻找发展突破, 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面临资本投入高、回收周期长的问题, 促使其寻找更广阔的价值空间, 又因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具有高关联度、文化的展示性等共性, 使两者共同融合发展成为了可能。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引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印刷等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协同促进了新兴信息通信产业的出现, 学术界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产业融合 (industrial convergence) 。随着技术的突破, 越来越多产业之间发生互动与融合。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格林斯腾和汉纳, 1997) 。Lind从具有操作性角度将融合定义为:以前各自分离的市场的合并以及跨产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李美云 (2008) 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 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 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2]在整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 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来看, 有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首先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 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 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 也有可能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 每个产业都会形成其特定的产业活动和价值链, 因此, 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过程, 价值链不同的重构方式也形成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多元化。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走向融合

(一) 产业融合的背景因素

系统性思维的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也是系统性思维推动下的结果。在产业分立的思维之下, 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各自产业的内部,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的进步通常是靠各自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 产品升级等加以实现。而系统性思维则使人们用综合的眼光看待事物, 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关注部分转变为关注整体, 有效地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生, 使得不同的产业在融合中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更具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潜在关联。系统性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到了这些关联, 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从原来毫不相关的两大产业实现了相互融合。

旅游资源观的改变。过去曾有人认为旅游资源就是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旅游开发就是对山水名胜的开发, 这种观念将旅游资源狭隘地局限在了自然山水、文化古迹的领域, 也局限了旅游开发的思路与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我国学者保继刚、楚义芳和彭华在其合著的《旅游地理学》一书中, 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3]李天元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 都可构成旅游资源。[4]从学者们归纳总结的旅游资源定义中不难发现, 旅游资源的核心在于对游客的吸引力, 而新、奇、特能造就引力, 因而新、奇、特的文化创意产品衍生成为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功能性内涵也决定了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 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思想、理念、知识、信息、文化等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产业, 新经济时代下的人们, 不再担心物质匮乏, 而更关心精神“空虚”, 或者说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新奇的娱乐享受。这无疑使文化创意产品对旅游者产生了无限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 这些新旧名词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旅游资源的范围, 源源不断的将新鲜的元素注入进旅游产业发展中来。高新技术催生下的网络游戏, 以景区化的方式将虚拟真实化, 使网游迷们可以在真实世界里寻找到游戏中的场景, 模糊了虚拟与真实的界限。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一般可以描述为:首先是原创性生产物质创意和智力财产, 包含了最常见的活动、设计创意——从书籍到舞蹈的创造、从建筑到时尚的设计、从数字艺术到摄影和绘画的形象创造、音乐创作、数字内容原创如多媒体主题、软件包和电子游戏;其次将这些创意“一次性”或原型创造, 该环节还关注与其创造相关的特殊的物品要求、原料来源和公共设施提供, 比如与绘画相关的有原料颜料、画笔等, 与音乐创作相关的乐器制作等;接着进行再生产和大众产品分配, 引导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入终端市场, 包括印刷、复制、运输和批发, 从广播到数字传递的分配、更新数字化和对话形式等;然后通过宣传促销进行产品推广;最后就是以会展等基础活动 (如音乐大厅、剧院和电影院) 中, 也体现在一定创意产品的零售 (如书籍和音像品) 中。这就形成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文化创意产品最终以会展和零售的方式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换, 这并未发挥文化创意产品的无限渗透能力, 而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此, 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姻融合, 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品相关的主题公园 (如迪斯尼乐园、动漫乐园、影视主题公园等) 、创办相关节日 (如音乐节、民俗节) 、开发文化创意园区旅游 (如北京798) 以及建设艺术场馆、博物馆 (如古根海姆博物馆) 等方式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换环节。

(二) 产业关联的基础:市场需求的变化

消费需求从有形转向无形。现在人们花钱已不只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须品, 而是越来越多的购买文化艺术, 购买精神享受, 审美体验, 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 购买一句话, 一个符号。据估计《哈利波特》带动的相关产业的经济规模, 超过2000亿美元,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像的, 这就是体验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开始并不完全在意能够得到什么产品, 而更在意是否能得到可以使他们留下难忘、美好回忆的体验、经历, 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随着现代人可支配收入的显著提高, 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 尤其是延长法定休假日办法的实施, 以休闲娱乐消费为代表的无形服务消费更是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追捧的对象, 休闲生活成了现代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迅速发展了起来。文化创意产业满足人们无形的精神需求正好吻合了消费需求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趋势。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也要注重其潜在的旅游功能价值和深层体验内涵。旅游经历的消费, 是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的无形性、符号性的重要手段。

消费需求的时尚化、个性化、潮流化趋向。消费者行为的趋同性是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历史背景;与之对应, 追求差异性、个性化和潮流化的倾向又保证了产品的多样性和活跃程度。在充斥着广告、品牌、图像的现代社会, 人们开始消费文化符号。这几年风靡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并又向其他东南亚国家扩散趋势的“韩流”如一股旋风席卷了庞大的文化市场, “韩流”通过韩国电视剧、韩国歌曲、韩国明星引起人们对韩国的兴趣, 从而人们开始追求韩国的化妆品、结婚礼服、韩国比萨饼屋、韩剧服装以至韩国的二手车、幼儿英语教材和教育玩具等, 同时一部《大长今》将韩国烤肉、韩国泡菜带进中国, 此外在中国又掀起韩国旅游热潮, 去体验“韩流”发源地的文化氛围和情趣, 拜见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最后消费韩货就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而韩国标签则成为了产品的卖点和品牌。

(三) 产业融合过程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在系统性思维的引入、旅游资源观的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的背景要素的推动下, 以人们的消费需求从有形转向无形且呈现出时尚化、个性化和潮流化的消费趋向, 为产业关联基础, 进而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旅游业提供永续更新的文化创意, 旅游业通过向文化创意产业延伸服务实现了两大产业的延伸、交叉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也就是文化创意产品旅游化的过程, 即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延伸服务的过程, 其中也包括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旅游整合开发和建设, 比如动漫乐园就是动漫产品与旅游业整合开发和建设而成的经典案例。

具有旅游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内容、基础, 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文化创意产业扮演的是提供无形旅游资源的角色。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主要由前期的内容创意、研发, 中期的生产、制造以及后期的宣传、传播或销售等环节组成, 各阶段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 人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特别具有审美、教育、娱乐、放松身心等吸引价值的环节的了解, 甚至亲身参与到这些产业环节的过程中, 很好地体验文化创意产业, 感受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如此,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园、旧工厂、旧仓库等也是十分具有体验价值的部分, 被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范畴, 加以充分挖掘利用。

旅游活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表现形式, 在融合的过程中, 旅游业扮演的是服务延伸的角色。旅游服务具有依附性的特征, 旅游活动需要通过某个载体加以实现, 过去依附于名山大川, 现在则依附于无形的文化创意资源, 与文化创意产业环节交错在一起, 通过创意地组织、展示, 选择一定的地域空间将无形文化创意有形化装载, 如将音乐会放置在一个风景优美或文化深厚的地方, 音乐与环境交相辉映, 透射出音乐的无限魅力, 2001年“为中国喝彩、为申奥放歌”为主题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的音乐会就是在北京紫禁城午门举行的。在此基础上, 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体验需求, 拥有美好又难忘的回忆。文化创意资源加旅游服务也就构成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当然开展文化创意旅游活动还需要进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主要是按照自身产业需求进行的, 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则要兼顾文化创意产品的产业要求和旅游者的心理诉求。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意义

(一) 产业融合促进了旅游产业创新, 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景点、新文化、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 弥补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传统景区 (点) 的资源禀赋性的不足, 从而扩大产业市场需求;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的产业价值链, 融合了更多的服务部门, 改变着传统旅游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 促使旅游景区、产品与服务结构升级, 转而又带动旅游需求结构升级, 从而拉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由于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化, 使得两个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市场基础, 从而推动旅游产业扩展到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和发展。

(二) 产业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部分实现了融合, 与传统旅游产业相比, 融合后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 而且还为旅游者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潮流和时尚新品, 极大完善了产业功能, 产业的竞争力自然也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提高, 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关企业群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 (版权、专利的利用等) 、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产业扩张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市场条件, 产业扩张的不断增大转而又积极推动了产业融合的程度, 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三) 产业融合有助于旅游需求消费和人才消费的提升

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景点、新产品和新服务, 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需求, “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定律告诉我们, 产品的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另外,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文化创意、旅游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核心动力就是这一批创意阶层, 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 这一阶层往往就是社会的精英, 但却是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摘要: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背景和产业关联基础, 分析了两者的融合过程, 最后总结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John Howkins (李璞良译) .创意经济———好点子变成好主意[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出版社, 2003.

[2]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 (12) .

[3]保继刚, 楚义芳, 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篇8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及互动

(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是指旅游行业和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并为其提供文化、信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服务与支持的行业和部门。从宏观上讲, 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产品和市场三大领域, 旅游经济本质上就是将各种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继而进入旅游市场运作轨道, 获取经济收益的过程。其中,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既包括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又包括古迹寺庙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 还可以是经济成就、民风民俗等无形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 但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因此必须对其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即旅游开发形成相应的旅游产品, 最后通过特定的渠道在旅游市场传递给旅游者。

文化产业是指提供文化产品以及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资设备和智力服务的经济行业。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 但在客观上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时代已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即普拉特博士所总结的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文化产业的运作是各个主体通过产业链相互作用的过程, 文化企业是产业链中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主体, 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交换。

(二)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

我国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文化资源丰厚, 文化既是旅游的最初动机, 又是旅游的最终目的。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品位。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 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潜力。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都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保存和传承, 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 富有活力。实践证明,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并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

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来看, 文化孕育着各类旅游资源, 不少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 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 旅游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 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 富有品位;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 富有活力。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

一方面, 文化对旅游具有促进作用。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 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 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 使旅游变得丰富多彩, 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 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旅游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载体, 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 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中, 有效地将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 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 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分析

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产业边界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初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立, 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相互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小, 企业的竞争行为建立在边界清晰的特定产业范围之内。随着信息技术和体验经济兴起等因素的推动, 旅游业与文化业由分立走向融合。在融合过程中, 他们中的一些先行企业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 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 对两大产业价值进行优化重组、整合与创新, 最终形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 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纵观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 可以看出从产业分立到新产业形态的形成, 需要区分不同产业的经济活动, 这涉及技术、产品、企业及市场等多层次内容的边界, 这个过程是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和多层次的融合。

(一) 技术层面的融合是基础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指出, 产业融合是指由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的重新界定。产业融合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消除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 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 并使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 并由于共同技术平台的建立使融合产业进入到新的市场空间。可见, 技术融合为产业融合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便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二) 产品层面的融合是标志

文物古迹、名胜、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利用, 既能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 又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 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的双赢, 以达到“以文促旅, 以游养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三) 企业层面的融合是载体

企业是促使产业融合产生的载体。在产业融合的情况下, 建立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兼并, 即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 但不同业务往往是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开展的, 从而相互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所产生的结果就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娱乐、动漫等业务的企业, 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 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才使两大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得以逐渐形成。

(四) 市场层面的融合是动力

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方面。具体来看, 原有的文化传播渠道及网络传递方式应用到旅游业中, 将使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文化产品消费方式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的整合, 可使某一区域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统一在一个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之下, 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将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互为开发利用是产业融合发展较浅的层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要对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

(一) 用先进的观念引领产业融合

只有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观念, 才能更好地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体制观念的整合方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首先,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完善制定并实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及地方法规;其次, 在已有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全面梳理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 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 选准市场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为本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第三, 好的的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要指导好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 可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 发挥它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 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 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二) 以市场为导向为产业融合营造环境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建设,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中, 必将加大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开放力度。首先要创新运营机制, 在保证国家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实行政府管理、企业化经营, 让他们成为拥有充分自主经营权的市场主体;其次要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 以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形成较完整的旅游文化产业链, 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要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研究, 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手段, 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四是要创新营销方式, 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

(三) 以整合为纽带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发中, 可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拉长产业链,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开发相关产品, 丰富旅游业。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销售应纳入旅游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 实现产品整体开发、整体宣传、整体促销, 与文化旅游业形成有机发展的整体。此外, 要重视对分散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工,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旅游资源为纽带, 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 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 构建若干条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 同时加强产品包装和推介, 打造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

由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所涉及的行业及门类众多, 产业链复杂, 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有很多, 如产业集群、区域合作、集约化发展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各旅游地应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自身优势, 本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原则, 做出符合发展规律的选择。

摘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首先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概念做出界定, 并分析了二者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 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 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勇, 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 2007, (10)

[3]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4]曹诗图, 沈中印, 刘晗.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特区经济, 2005, (10)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篇9

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或是生态价值意义都十分重大。正因如此,积极探索北京市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途径,以提升和优化镇域产业结构,是北京市郊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

张坊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的拒马河畔,距京城75公里,总面积1524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镇有15个行政村,11172户,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非农业人口0.5万。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亿元,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20%;人均纯收入完成7880元,同比增长5%;税收完成3412万元,同比增长12.9%。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比较优势。

(一)在都市旅游业发展方面,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优越

张坊镇地处十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4渡,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节点,生态环境怡人,实属“自然氧吧,生态家园”。以山水文化为依托,山水游系列活动被广大游客所喜爱,而且随着《三国》等影视剧在这里选取外景,罗威等大品牌婚纱摄影公司来这里组织拍摄,使影视外景拍摄、婚纱摄影等附着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此外,来这里作画写生的画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这里的山水文化正以其特有的魅力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口益成为首都市民短期假日旅游的首选和山水文化附着产业的创作基地。同时,张坊镇境内的仙栖洞和龙乡宫融汇了北方溶洞自然景观,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自然历史形成的代表,岩溶景观千姿百态,五种沉积类型景致形成于30万年一70万年之间,有滴水沉积、流水沉积、停滞水沉积、飞溅水沉积、水雾沉积,分别以石钟乳、石幔、石塔、石瀑、石镜、石鼓、晶花、盖板等方式存在,而且还有五星峡等地质奇观,具有较高的科普研究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张坊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毗邻中国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区位优势,强化农游结合,依托金秋采摘节,加快以民俗采摘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有效整合了农、游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全镇12个村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民俗户挂牌102家。

(二)在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磨盘柿生产专业镇已初具规模

张坊磨盘柿以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而享誉全国。目前,张坊镇磨盘柿基地面积已达1.9万亩,柿树总株数达到37万株,每年平均产量达到500-600万公斤。被国家命名为大磨盘柿生产基地、北京市磨盘柿专业镇、房山区农业标准化基地先进单位,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磨盘柿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盛产的磨盘柿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并先后注册了“京峪、御贡、张坊”牌商标。2007年,张坊磨盘柿取得了“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底蕴深厚的宋辽文化突出

张坊宋辽古城历史文化遗留再现了宋辽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华北地区唯一的古代军事设施,张坊古战道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宋辽历史文化和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和佐证,可以用于历史文化辅助教学,继而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张坊古城打造为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

(四)在环境建设方面,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明显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由于地处山区、平原结合部,张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周张路、房易路、涞保路的翻修绿化,使交通更加便利,环境大为改善,过境车辆和人员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京石第二高速、北京郊区环线的投资投建,将对张坊镇旅游节点建设和吸引客流、引导消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张坊镇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进而形成人员的集聚优势,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消费市场。

二是环境优势得以彰显。为进一步打造发展环境,形成产业优势,张坊镇政府积极争取投资近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发展环境,加快了发展步伐。08年镇域总体规划修编得到批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修编进展顺利,主导产业“211”调整布局更加明确。综合整治绿化美化效果明显,以三条线为重点治理内容,房易路一期综合整治绿化工程沿线清理砂石场7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周张路绿化带加厚补植、密植苗木0.5万株,涞保路两侧公路绿化栽植绿化苗木9.5万株,围绕“三条线”的绿化、美化,加紧沿线村的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完成村庄绿化2.5万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41.7万株,增加绿地11.5万平方米,全镇绿化工程总投入达到850万元。

二、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比较劣势

围绕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该镇把“两带一区一沟”作为重点,两带即从蔡家口至四渡为龙头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黄金产业带和沿房易路两侧发展商贸服务产业带。一区即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城镇中心发展区。一沟即以仙栖洞景区建设为龙头沿千河口至东关上村一条沟。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旅游、林果两大发展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都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立体结构。拟对周张路沿线1—4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大峪沟乡村度假区、十里采摘观光带、农耕文化展示区,以及一渡、二渡、三渡、四渡景点及服务区,建设一条旅游黄金线。2008年成功引进磨盘柿冷藏加工项目,两家企业开始试生产脱涩柿和柿子醋,年加工能力可消纳全镇磨盘柿总产量的60%以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北京市张坊镇具有着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和基础优势。但存在的问题和劣势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远远大于文化建设本身。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不少,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投入不足,特别是还没有产业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规则不熟悉。

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不清楚,把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创意,对上级政策掌握不清楚,争取和利用政策支持的方向出现偏差,努力不小,收获不大。

(三)人才和技术的制约。

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人才,对文化创意的前期挖掘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力度不够,整体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糊意识,但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和资金的制约。

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单凭本镇经济实力缺口仍然较大。需要争取和赢得优惠的政策支持,需要不断开拓多种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

以上因素制约了张坊镇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发展上“有资源没优势”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的战略措施

张坊镇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思路是:以科学规划为导向,以资源聚合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实体为重点,加紧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快现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产业战略,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实施领军人才模式、促进多元融资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基地模式,加快建设与“中国磨盘柿之乡”品牌相协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一)抓紧制定发展规划。

按四大文化创意产业区划分,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五年发展规划。一是宋辽古城风貌区,二是自然山水体验区,三是地质科普推广区,四是现代农耕示范区。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利用政府北侧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坚持用规划后的蓝图和向社会公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吸引一批民营企业入镇经营,引进影视后期制作、特色旅游纪念品研发、规划包装设计等经济实体,发展影视编辑、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基地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建造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三)营造文化创意产业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设,营造“引的来,留的住”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将服务作为产业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其他环节链接的中心市场,增强文化创意的生命力,以完善周到的服务争取落地生根型企业,打造产业经济实体。

(四)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为集

聚产业精英创造更多的条件。结合《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房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落实,加紧研究张坊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政策争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最优服务和最大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继续巩固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基础,积极引进本土高等学府的学子回乡创业,在小额贷款、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聚集优势。

(五)加强现代科技支持力度。

加快“数字张坊”建设和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营销和对外链接,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信息流吸引创意流、资本流、人才流、消费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趋向,为产业实体的文化创意、文化投资、文化置业、文化经营及文化消费的决策行为架设桥梁。

(六)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磨盘柿产业文化创意为题材,研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以旅游产业为载体,进一步改善文化旅游消费环境,使文化创意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在旅游主服务区和众多景点设立连锁销售网点,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快速入市的绿色通道。

(七)建立多元投资融资模式。

引入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按照“集体引导、农民自愿、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利益导向和调节机制,采取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权和“企业+基地股份制合作”、“股权保底+股份分红+劳务收入”等多种利益分配形式,进一步加大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流转力度,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

(八)提供优质高效政府服务。

新疆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篇10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

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它们相互促进, 相互抑制。从旅游的角度来说, 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文化伴随着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而传播, 从而为旅游景点当地的人民创造了发扬其本地文化的条件。从文化产业来讲, 文化也是旅游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是因为旅游的过程当中一定充斥着文化元素, 旅游和文化是伴生的。另外, 当游客旅游过程进行消费活动时, 也一定是为文化产品买单。所以, 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容, 是旅游的灵魂所在和文化的传播渠道

旅游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文化始终贯穿着旅游活动。这是因为旅游者之所以旅游, 是因为他们需要文化的交流, 旅游过程的消费也是为文化而买单, 旅游的特色之一就是各地的文化差异。所以说,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此外,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 其所造成的民俗、民族文化差异是旅游的特色之一, 这些差异不但使旅游过程丰富多彩、让旅游者赏心悦目, 更是不断刺激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旅游消费, 从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因此, 说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毫不为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主要方式。为了迎合这一巨大需求, 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挖掘、发扬本地的传统文化, 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又必须以旅游为传播媒介。因此, 文化的传播是以旅游为载体的。除此之外, 由于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 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也随着旅游活动逐渐传播开来,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因此文化是依靠旅游这一途径进行传播的。

(二)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色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时, 能够极大地提升旅游内涵并促进旅游者的精神享受, 这有利于该景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 旅游引起的各种文化交流, 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交流, 将会弘扬各地文化传统, 去粕存精,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主要是通过文化旅游的服务和产品表现出来。文化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 就是因为该旅游地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与其本身文化不同的文化产品。这说明了文化旅游的本质, 即提供与文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可以这样说, 首先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 能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其次文化旅游注重“文化”, 是以本地文化传统为根基的, 这种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且, 文化旅游的主要消费是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等途径来实现的, 而这些途径恰好能体现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传统。

二、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新疆地理位置十分独特, 位于欧亚大陆腹心, 毗邻南亚、西亚和中亚, 周边与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 并且拥有多个对外开放口岸,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通道。比较重要的口岸有红其拉甫、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 无疑让新疆有了发展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的资本和潜力。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的旅游主流将是回归大自然。这一点, 新疆也不甘落后。新疆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有著名的火焰山、喀纳斯湖、天山天池、那拉提大草原、乌尔禾魔鬼城、卡拉库里湖、赛里木湖、禾木村等, 符合现在和未来的旅游需求。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 都有着不可限量的潜力。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 以及国家对于新疆制定的很多优惠政策, 新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旅游资源的方面来说, 新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很多资源都未完全开发到位。此外, 中国加入WTO以后, 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产业之一, 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和投资机遇。

(二) 新疆文化旅游的劣势

由于面积太大, 新疆各景区之间相隔太远。各景观之间过于分散, 对于游客的旅行参观极为不便, 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新疆特殊的气候使得交通成为一个大问题, 虽然现在新疆的交通比起过去已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受气候的影响仍然较大, 如进入那拉提、喀纳斯等景点就很不方便。此外, 不少景点的配套设施较差, 住宿、停车等基本设施匮乏, 使得长途跋涉的游客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从而降低了旅游体验。

新疆远离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是游客的重要来源地, 坐火车去新疆旅游会浪费太多时间, 而坐飞机去新疆费用太高, 不利于吸引回头客, 如京津唐地区、珠三角地区到新疆主要旅游景点的机票价格都十分高昂, 如此巨大的路费成本几乎和出境旅游相当。并且, 新疆旅游的淡季旺季差别十分明显, 旺季往往机票折扣较小, 这无疑不利于新疆的旅游发展。

新疆的部分旅游资源, 如丝绸之路的文化旅游, 和西部其他地区如陕西等地的旅游景点较为类似。而西北其他地区的交通条件要优于新疆, 所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本打算去新疆旅游的游客。此外, 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出国旅游, 加之国外旅游成本越来越低, 以及我国其他旅游景点的大力度建设, 都对新疆的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对新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文化旅游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方式, 而新疆又具有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 如何发展新疆的文化旅游, 是新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新疆文化旅游产业要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化必不可少。而新疆目前的情况是, 大部分文化旅游景点都相当于“事业单位”, 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没有形成产业化, 导致了其旅游产品的粗放性。另外, 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是新疆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所以, 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发展, 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上, 如果在发展新疆文化旅游的道路上一味追求现代化, 将是舍本求末, 不利于其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 要发展文化旅游就一定先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 不管是前期投入, 还是概念宣传, 还是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在前期投入上, 各种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是必须的, 而政府此时可以把旅游业当成是高投资高回报的大好机会。在概念宣传方面, 政府的主导作用也十分明显。现在旅行社方面不管怎么做广告, 起到的效果也许还不如政府的一句话, 毕竟旅游者最留意的还是官方的宣传。此外,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干扰到当地一些居民的正常生活, 引起不满情绪, 此时政府应该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让他们明白开展旅游能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并实实在在地让他们得到利益。

(二)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商品, 树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相比其他旅游发达地区而言, 新疆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所以应该想办法抓住游客旅游的各个环节, 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舒舒服服地消费旅游商品。首先, 要加强旅游商品的宣传。其次, 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不管是新疆本地的文化产品, 还是古玩、玉石等, 都有着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最后, 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拿石河子市来说, 石河子的旅游区域虽说不错, 但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还是很难取得较大收益。可以充分利用其周边环境, 如与之毗邻的玛纳斯和沙湾, 这样一结合, 对于石河子主打“军垦旅游”的发展就大有裨益。若继续扩大其旅游圈, 和天池、天山、吐鲁番等知名景区有机结合, 就更能互相利用其资源, 达到多方发展的目的。具体的结合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交通系统来实现, 让游客可以自由地往来于旅游圈内的各个景点, 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打包优惠政策, 让游客同时能游览旅游圈内的多个景点, 促进游客在区域内消费, 以达到提高收益的目的。

(三) 大力改善新疆的旅游环境

一个地方的旅游环境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指标。任何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 其旅游环境一定不会差。对于新疆来说, 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提高新疆的旅游环境, 首先要大力开展绿化活动。新疆地处西北, 给人的印象是黄沙漫天、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兴趣。提高城市的绿化环境不但能够给游客以美的感官享受, 更能起到阻风抑沙的作用, 还可以提高游客对新疆的印象, 可谓是一举两得。其次, 加大旅游景点的建设力度。相比其他旅游大省而言, 新疆的旅游环境较为粗犷, 很多景点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 甚至有些地方连住宿、洗澡都成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游客的旅游体验, 更丧失了提高旅游收益的大好时机。大力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满足游客的吃喝玩乐等享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 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前面已经说过, 现在新疆的很多景点相当于是事业单位, 相关从业人员抱着“铁饭碗”, 劳动积极性不高。这样难免会让一些没有得到应有服务的游客失望, 对新疆的旅游发展及口碑很不利。所以, 一方面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改革旅游从业人员的聘用制度, 采用竞争上岗的措施, 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摘要:新疆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化旅游本身和文化产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搞好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本文在介绍了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之间的辩证关系后, 又介绍了新疆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最后, 就新疆如何发展文化旅游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能够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促进新疆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新疆

参考文献

[1]苏琦.新疆南疆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0.

[2]陈淑琳, 马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甘南的案例分析[J].地理研究, 2011 (05) .

[3]石承烈.努力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 2011-05-27.

[4]何昭丽.人力资本投资对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03) .

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 篇11

[关键词]区域合作;市场定位;品牌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17-04

一、 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状况

丝绸之路从诞生那天起,就随着人类的足迹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五条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到西部的山地、盆地、高原,跨越了三大自然阶梯,跨度达4000多公里,沿线奇山秀水、草原牧场、戈壁冰川、雪域高原等景观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中国目前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等级高,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形成了大批知名度高、品质优秀、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因此,研究和开发丝绸之路不能只局限于沙漠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种象征和载体,是全球最好的旅游产品,能够展示出人类的团结友谊和共同愿望。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涉及20多个省市的100多个城市(包括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七大古都中的四个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9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29个在丝绸之路沿线。5000年的华夏文明进程中,其政治中心至少4/5的时段在丝路沿线转展、延伸,在丝绸之路沿线留有各个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沿线2000多个旅游景点,其中世界级16个,国家级200多个,列入中国旅游胜地40佳景区的有5个,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有5个。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质量高、潜力大,集中了人文和自然资源的精华,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和文化富矿。

丝绸之路从公元前500年开通,到16世纪逐步衰落,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由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巨大的开发价值,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相促进的两项事业。真实、完整、永久地留存不同时期、不同品类、不同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障,是文明延续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和根本利益所在。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起步于1994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的首届丝绸之路旅游国际研讨会和1996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旅游论坛,这两个重要会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丝绸之路旅游业兴起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和发动机。自此,丝路沿线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丝路旅游业列为其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由此出现了大抓旅游的局面,丝绸之路热和申遗热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一大亮点,都把丝绸之路文化作为名片,并通过这张名片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重塑城市形象,拉动当地旅游,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二、 喜忧参半的丝绸之路旅游业

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还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企业观念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开发不足,加之人才缺乏和交通不利,使丝绸之路旅游的可进入性大为减弱。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旅游资源开发目前还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网络体系还未形成,总体上呈现出“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管理”的状况。丝绸之路沿线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做着自己的旅游,但没有把此作为完整的旅游产品推广和营销,缺乏对完整的丝绸之路品牌和形象的建设。丝绸之路是一个特殊的品牌和形象,对我们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象征。因此,沿线政府和民间私营部门应共同合作,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一个“一站式”的目的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应联合解决丝绸之路旅游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内容较为单调。沿线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数属于观光产品,“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模式仍相当普遍,且不少地方的旅游产品功能雷同,缺乏特色;休闲类、娱乐消遣类、公务与商务类、专题类的旅游类产品明显不足。

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与旅游商品供给不足,结构较差。主要表现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各类设施不能实现有效的供给;在结构上高、中、低档次未实现合理的配置;基础设施配套和旅游服务明显滞后,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给也表现出种类少、开发能力不足、特点不明显、大同小异的情况。

三是旅游组织管理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较强的综合性产业,已经不再将观光作为主要内容。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个产业、行业的大旅游业,需要政府及其各个管理机构的有力配合、有效管理与组织协调,但丝绸之路沿线除部分城市在支持本地旅游业方面扮演了积极有力的角色,实现主动协调配合与组织外,多数区域的旅游业管理水平明显不高,各个旅游企业间也未能相互支持与配合,旅游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丝绸之路旅游虽然都被看好,沿线各省市分别以各自所辖区域为中心,制定并逐步实现与当地比较相适应的旅游规划。目前应该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建设出发,以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来规划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各省市大多数基层政府虽然意识到了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对本区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不少地区还存在着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破坏资源较为严重等问题,资源优势远没有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给中国旅游业一个准确定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中国的旅游业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粗放式、超常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正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惨痛的教训,也正是这场经济危机才真正显现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增长中的龙头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对旅游业的传统认识进行变革。过去把旅游业简单定义为非生产性质,现在需要重新认识。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是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是创造价值、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的系统工程,也属于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应该明确旅游产业性质是生产性的,其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旅游业与过去相比呈现快速发展状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与中国政府给旅游业的定位有直接关系,也正是这种定位影响和限制了中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对旅游业的定位和对机构的设置基本上突出表现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发展阶段,但从管理关系的角度来说,反映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点。旅游部门传统上是外事部门,1965年归属于外交部,1983年才正式成立了国家旅游局。多年以来,一直是主管外交的副总理主抓旅游业,这种管理关系本身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但是还没有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旅游以经济功能为主要的发展阶段。

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功能阶段。任何一个国家旅游业的起步阶段主要功能都是经济功能。在这个阶段,旅游的创汇和创收作用突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第二个阶段是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挥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经济功能逐步演化成多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对旅游的关注点就不同了,客观要求也在变化,这一点从机构设置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日本的观光局设在运输省,这种机构设置与日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因素有关。设在运输省主要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着眼,是以旅游供给条件的完善和协调为出发点的。英国原来把旅游管理部门设在劳工部,也就是说英国政府对旅游的主要关注点是旅游的就业功能,近几年又转至文化部;法国把旅游管理部门设在文化部,他们更看重的是旅游的文化功能和自身文化资源的开发;美国没有旅游局,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在白宫设有一个旅游委员会。从各个国家不同的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旅游的关注点。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达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展的状况。第三个阶段是注重生活质量阶段。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旅游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

从产业功能的角度来看,中国旅游业大体上还处在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处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提出了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开始向第二阶段跨进。但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着眼点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生活质量。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富民、繁荣社会的产业,它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一些发展传统产业条件很差的地区兴旺发达;旅游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旅游景区、景点如果开发利用得当,经营管理科学,将会提高资源的品位和价值。旅游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让文化来支撑丝绸之路城市旅游,将旅游融入城市文化,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城市的脉搏,感受城市的底蕴和个性。其实质就是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丝路整个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撑产业来打造,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推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联合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

2000年的历史赋予了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只是一条单纯的商道,还是一条纽带,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载体。因此,应当深入挖掘埋藏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落地转化,让历史时尚,让文化鲜活,让自然变得可解读,让所有的诱惑变成可贸易的产品。这是丝绸之路沿线和全人类的财富,也是发展丝绸之路旅游的源泉。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联结着欧亚两大洲人民的友谊。它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成为当今世界最具价值的品牌和商标。它所包含的品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坚持以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本源,以丝绸之路旅游为节点,以丝绸之路城市为依托,以区域为整体,以新、奇、险、乐为旅游产品特征,力求实现丝绸之路文化理念的落地转化,将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一流的世界级旅游精品;致力于打破行政管理障碍,在开放和开发中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束目前丝绸之路旅游浅层次产品竞争,把提升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加强丝绸之路区域无障碍合作。

丝绸之路旅游开发与合作还存在着各种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丝绸之路旅游通关手续繁多、信息沟通不畅、地域壁垒较大、联合发展不够、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安全性不强、联合促销少而单调,都需要在联合开发中予以重视和解决。鉴于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对发展丝绸之路旅游以及联合开发的积极性、迫切性和参与性普遍提高,为使丝绸之路旅游联合开发走向实质性行动,充分发挥和调动沿线40个国家的200多个旅游城市的合作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委员会。该机构的宗旨是积极促进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努力推动丝路旅游发展的繁荣与兴旺;主要职能是协调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的相关事宜,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的旅游双边及多边谈判,确定丝绸之路旅游双边和多边国家政府合作意向和项目,排除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物理和非物理障碍,推动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谈判、项目、计划等的落实,促进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加强丝绸之路旅游联合促销,制订旅游合作相关准则等。主要成员是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尽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繁琐的国际旅游通关程序、人为的非物理国界壁垒等还是制约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国际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对此,联合国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三期工程中提出了丝绸之路多次出入境签证制度,重点是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便利化,其核心是丝绸之路旅游只需单一签证即可多次往返,这样可以大大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是对丝绸之路全线自然和文化遗址(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全面考察论证,按照原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遵循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的原则认真筛选出遗产资源,按计划和一定程度进行申报,这项工作已经展开。

五、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前景

从中国的发展总体格局看,21世纪上半叶旅游业仍然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于2010年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国际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万亿美元。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亚太地区将是世界旅游强劲增长区,届时将形成欧洲、美洲、亚洲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其中,中国在此前后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1亿万亿人民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至少在38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旅游业大国;到2020年前,旅游市场份额占全球的8.6%,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产业出产国。

从这一发展态势看,中国旅游业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丝绸之路旅游扮演重要角色,需要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速度和最终产出实现规模;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也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优势,逐步使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支柱产业,促进整个丝绸之路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初探 篇1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动态,重塑,多元性

1990年代以来, 价值链概念被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然而, 由于艺术和创意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确实存在的特殊性, 价值链的线性的思维模式被质疑不足以解释当代产业和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 艺术社会史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主流, 借助韦伯和马克思等人的社会理论, 还原艺术家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同时, 文化社会学从社会组织的视角来观察, 文化产品是“通过一个由许多行动者合作的集体过程产生的”结果。这一文化生产的面向启发我们将文化创意产业看作是一个以符号生产为核心的系统, 参与者的范围和数量, 以及影响这一系统的政策法规、技术、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职业与市场等问题都超出了价值链可以呈现的内容。近年, 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者纷纷呼吁, 应以生态的视角更全面完整地评价文化创意产业。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说明, 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各种物种的组合, 而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 以及各种互动和改变的自然力量相结合所产生的系统。因此,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生物多样性、关联性大于分野、动态与重塑。

澳洲昆士兰理工大学的三位学者赫恩、鲁德豪斯和布莱奇 ( Hearn, Gregory N. and Roodhouse, Simon C. and Blakey, Julie M) 提出了“价值创造的生态”, 用以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三个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我们将以这些变化为起点, 对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研究做一次探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和参与者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共享的生存环境构成的。通过食物链, 每个生物、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发展出了依存关系, 一个交织复杂的食物网。这种网络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结构和组织中也十分明显。文化经济学家大卫? 索罗斯比为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了一个同心圆模型: 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传统的创造性艺术门类, 及其当代形式, 比如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等; 第二圈是非艺术类的文化商品, 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 最外圈是非文化产品, 但具有文化的内容, 如广告、旅游、建筑和设计等。同心圆模型比之我们简单地罗列和并置这些产业门类更有意义, 它揭示了不同产业和产品间天然存在的关联性。处于外围的文化商品和非文化产品实际是以核心艺术门类为基础的综合性的成果。这种生态的视角尤其强调一种非等级化的, 而是根茎式的, 存在多重的互联与连结。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 文化生产是一项集体活动, 参与者们围绕一系列任务和技能共同完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这些任务包括: 构思和创作、生产执行、资金管理、分配产品、理性评价、消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赫恩等人根据游戏理论将网络中的参与者分为四类: 共生、合作、竞争和竞合。并强调竞合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遗憾的是, 作者们虽然强调了竞合关系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新趋势, 但并未意识到, 竞合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天然存在的。

首先, 文化产品间存在大量纵向和横向的竞争, 比如, 一部电影与另一部电影, 电视与电影或者任何休闲活动, 都可以构成相互竞争, 然而, 这些竞争不是排他性的。消费者为一次文化消费付出的价钱通常大大低于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成本, 甚至无需付出金钱, 比如欣赏 /消费一幅画。市场调查也发现, 不同门类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是同一群人。另外,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存在于内容和意义, 而不是承载它们的媒介, 因此一旦某一种媒介上的文化产品的价值获得市场的认可, 便会迅速转移到另一种媒介上。

其次,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存在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彼此间除去竞争关系外, 天然地具有合作关系。在风险难以预测的传媒业, 纵向与横向整合的趋势非常明显, 有实力的大型传媒企业自然而然地会建立跨越不同行业的大型联合体。在一个集团内部就构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 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 彼此间存在竞争与合作, 共同开拓和占据更广泛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有价值的资源。

在众多的参与者中, 文化消费者的行为是最难预测的, 这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充满了风险。赫恩等作者分析认为, 如今消费者更容易受到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影响, 他们的购买决定不完全由价值链上的环节推动, 而是受到外部环境, 尤其是周围产品的使用者的影响。因此, 如何将个体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是价值创造的关键。笔者认为, 这种网络的价值不是互联网赋予的新变化, 而是文化产品的特性使然。文化产品是象征性的商品, 文化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活动。消费行为表明了社会的结构方式, 揭示了社会关系, 文化消费因其符号特征具有社会身份与人际关系的表征作用。进入后现代社会, 个体的身份朝向多样性发展, 文化消费则反映着人们复杂的欲望、需求、价值观、梦想, 以及各种亚文化群体共享的规范。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消费者的任务不再是单一地给予情感或理性的反馈, 赫恩等人认为, 他们已经成为价值的共同创造者。随着产品的价值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 产品的传播也由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参与性更强的, 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传播模式; 位于终端的消费者从过去孤立的、无意识的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转变为积极的, 富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合作者和价值的创造者。原先处于终端的消费者可以在整条价值链上创造价值, 成为产业生态中最有机和最活跃的参与者。大众中出现的业余专家群体基于自娱自乐的心理, 生产出专业水平的内容, 并因为兴趣相投而自行组织在一起。在没有核心控制者干预或外部对系统施加影响的条件下, 产生出新的结构、模式和规律。

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 “新物种”不断涌现, 参与者们自行组合或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重新分工。生态系统能够获得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不断成长是基于物种多样性。下面, 我们将深入讨论这种系统的动态发展及其结构上的重塑。

二、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的动态与重塑

克里斯托弗和斯多帕记录和分析了198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由大制片厂主导模式向分散的、专业公司的灵活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这段记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系统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动荡下出现解构与重塑。现今的好莱坞由十几万个小型专业公司为生产主体, 各公司间的关系由相互依赖变得特立独行。拉什和厄里将这种主要由自由职业者和独立公司组成的, 存在大量分包关系的电影产业形容为“交易充沛的个体集结点”, 独立制作公司的产量有限, 但非常活跃, 它们通常专注于一个较狭窄的领域, 不断变换形式和内容。大公司和独立公司或自由职业者群体重新分配角色, 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小公司与大公司之间是共生关系, 小公司为市场提供更多样化和更具实验性的产品和艺术家, 大公司也往往从这些创作者中再进行选择, 或者购买那些取得市场成功的独立品牌, 将它们作为既可以与自己竞争, 又没有风险的分公司。这种灵活生产同样出现在电视、出版和唱片等产业。

除此之外, 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最外围的非文化产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同样存在着互动和重组。研究者评价说, “传统 ( 文化) 与旅游是相互协作的产业, 传统将位置转化为目的地, 而旅游使它们变为经济上可行的展览。”代表着地方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及收藏和展示它们的博物馆, 还有保留了传统印记的社区、居民及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被符号化、审美化和娱乐化, 成为旅游者凝视的对象。也难怪韩国政府将文化、体育和旅游划归为一个部门, 新加坡旅游局乐于协助新加坡艺术博览会的推广工作。

那些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 比如博物馆, 一直是作为国家或地方的高级文化的象征而存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应者, 博物馆具有公益性, 与私人市场中的商业活动保持着敏感的距离。因此, 它们的价值不是通过经济价值来衡量, 而是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声誉, 即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不过, 在当代文化经济的背景下, 一些非营利性的文化组织有机会在市场中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 甚至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中非常活跃的参与者。上文中我们曾讨论, 在后旅游时代, 博物馆成为重要的观光目的地, 其经济性一目了然。而它具备的展示、研究与收藏的功能则掩盖了自身更为隐秘的经济功能。在接下来的篇幅中, 我们将讨论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一个多元价值基础上的生态系统。我们将之比作生态圈中的光合作用, 是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和经济资本间的能量转换。这个过程无法在价值链上得到清晰的观察。

三、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多元价值

在波特的价值链概念中, 价值只涉及经济的价值。他说: “就竞争角度而言, 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价值用总收入来衡量, 总收入则是企业产品得到的价格与所销售的数量的反映……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 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很显然, 价值链不能全面和准确地描绘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中独特的价值流动、转换和积累的过程, 以及真正的“总价值”。

艺术博物馆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艺术品行业的价值链上, 但却是艺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参与者。自艺术的现代主义以来, “为艺术而艺术”的规则将博物馆与追求商业目的的市场隔离开来。然而, 一件作品一旦在这个独立的领域中获得确认, 被定义为艺术, 就有可能被纳入到艺术品市场进行交易。换句话说, 博物馆以其权威评价和声誉给与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 而后才可能在市场中取得经济价值, 这就是隐藏着的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过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提供产品的内容诠释、权威认定和信誉保障, 而后, 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得以在市场体现。当然, 资本间的转换率经常是不确定的或被批评不够公正。即便是在更商业化的电影、出版等市场中也有类似的角色, 从事批评的个体, 刊登和发布这些评论的大众媒体, 学术期刊, 以及各种竞赛都起着把关人和定义的功能。

当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流通, 消费者表面上购买的是产品的物质形式, 而实际上消费的是物质形式承载的, 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内容、文本、意义和符号。如赫斯蒙德夫 ( David Hesmondhalgh) 所言, 这种符号的价值要比交换价值更加复杂, 富于矛盾和争议。作为经济部门的一个新成员, 文化创意产业向评价机制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和消费者的感知, 以及不同资本类型间的转换, 该如何量化和计算呢? 或者说, 我们现在通过票房、交易额、投资回报率、参与人数、就业人数等指标获取的数据仅仅体现了这个部门所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

在经济学中, 经济发展的概念一直以来只关注一个国家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观念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文化和精神并非存在于物质满足之后, 文化行为自始至终都伴随和影响着经济活动。经济学家指出: “……在我们思考发展的时候, ( 这个概念) 正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那就是将人类重新作为发展的焦点, 使之既是发展的对象, 又是发展的动力。因此, 一种以商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概念要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的策略。”这一“人类发展”的标准也要求我们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物质的空间中进行观察与讨论, 即我们居住的现代城市。城市的文化生态研究关注社会世界、文化产品和建立的环境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如今, 广义的创意经济已经构成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 肯定和强调了各种创意和创新实践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同时, 鼓励整个社会应更加重视人的头脑和创造性的作用, 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被看作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创意的经济最终带来创意的社会。

四、结论

在前面的篇幅中我们讨论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和运行规律。最后, 我们总结和强调以下几点:

1. 系统化地看待文化创意产业将有助于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的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结构和组织中十分明显。就单一门类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它是由不同专业和职能的个人与组织结构而成的, 各司其职完成一个独立的生态和价值流动。同时, 文化创意产业各门类之间在内容、生产、传播、消费和参与者方面存在重叠和共生, 不同的产业生态间的关联性重于分野。

2.“动态与重塑”是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要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平衡处于不断打破和不断重塑的过程中。首先, 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门类间的边界是软性和模糊的。其次, 动态过程体现在产业结构与功能上的平衡。再次, 通过淘汰、更新和再生维持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平衡。

3. 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性和多元价值是发展该产业的核心理念

多样性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生态而言同样意义深刻。首先。多样性和多元化在企业应对不确定的环境时扮演着缓冲的作用。营利和非营利性组织共存, 大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共存, 大规模生产和独立生产共存, 它们在不同的价值链上建立联系, 共同构筑了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丰富性。最后,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实现了商业和非商业价值的追求, 还将在根本上带来城市与社会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美]约翰·R霍尔, 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252.

[2][澳]Greg Hearn, Simon Roodhouse, Julie Blakey: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reating ecology:implications〗for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Volume 13, Issue 4, 2007.

[3][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商务印书馆, 2012.61.

[4][英]Scot Lash, John Urry.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SAGE, 1994.115.

[5][英]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15.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5.

[7][英]David Hesmondhalgh.The Cultural Industries.SAGE, 2002.3.

上一篇:磨课活动下一篇:老年鼻出血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