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活动

2024-10-02

磨课活动(精选12篇)

磨课活动 篇1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中小学教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国教师研修网举办了线下研修活动。活动的第一天上午, 参与线下集中研修活动的5个项目学校分别作了本校校本研修的经验分亨, 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 研修活动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专家们的深入指导, 各学科内的各小组进行组内分亨交流、小组内反覆研磨、大组和跨学科的成果展示等, 整个活动紧凑、愉快、有序, 接地气, 有实效。在下文中, 笔者将以初中数学学科线下集中研修为例, 与大家一起分享线下研修的成效与体会。

1. 研修的流程与方法

初中数学学科参加本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的教师共25人, 第一天下午研修活动开始前, 我根据名单进行了分组, 分成了4个组, 确定了各组组长, 明确了组长的职责是组织组内教师沟通交流, 记录活动过程, 填报相关数据, 并对参加本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的教师作了组内交流、分亨、展示、修改等研磨要求。在研修当天下午的集中研修中, 我们有幸得到了中国教师研修网的蔡专家、林专家的亲自指导, 组内每个教师积极、活跃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余教师作评委, 展示教师座位右边一位教师作点评记录。展示和点评研磨结束后, 每个组研磨出了4个作品, 共16个作品, 这16个作品中有课堂实录、微课、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等。研磨出的这16个作品晚上由作品本人根据当天下午研磨活动中的建议进行第二次修改形成组内作品。第二天上午我把25位参加研修活动的教师分成两个大组, 并把形成的这16个作品平均分到每个组, 每个作品在组内按抽签的顺序依次对修改部分作10分钟以内的陈述展示, 待组内作品陈述展示完后, 每个组选出2个有意义的作品再进行40分钟的研磨并及时修改后形成优品, 结束后, 两组合成一个大组, 对这4件优品按抽签顺序依次对修改部分再作10分钟以内的陈述展示, 展示结束后, 大组内再选出2件优品再次进行40分钟深度研磨并修改形成精品。这2件精品参加下午跨组和学科的超大组展示, 再次由中国教师研修网的专家们点评, 所有教师的作品在这次研修结束后再次修改后上传中国教师研修网。我们数学组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优品展示得到了同行和研修网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2. 线下研修的心得与体会

本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虽然时间很短, 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收获。

(1) 本次线下集中研修的关键词是组内研磨。磨什么?是磨参加研修的教师的作品——重难点资源包, 用当前时髦的说法叫作磨课。从这次我们数学科的线下集中研修活动结果来看, 教师要做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 其研磨后的感受, 用一句古词来说, 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当然, 要有这种感受, 还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作为支撑。“磨课”的魅力一直延续到课后, 上午研修结束后, 还有部分教师紧紧围绕我们数学组的两件优品进行探讨, 出计献策, 仿佛有说不完的“道”, 道不完的“法”。

(2) 本次线下集中研修除参加培训的教师有了一次较规范的磨课经历和体验外, 也让项目校也收获颇丰, 同时, 我们还得到了超越本次研修活动本身的收获。正如某位参加研修的教师所说, 这次培训没有专家的长篇大论, 培训像课堂上的学生合作学习一样。

3. 结语

总之, 本次线下集中研修活动虽然已经结束, 但结束并不意味着完结, 她可以在我们记忆深处留下痕迹。我想, 这应该也是我们参加本次研修的教师的另一段精彩的教育旅程的开始, 也是本次线下集中研修的内涵所在。

摘要:2015年11月2829日,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校开展了以“聚焦课堂抓重点, 运用技术破难点”为主题的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活动涉及初中小学18个学科, 共300人。研修网的专家、18位教研员和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了研修指导。这次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在本文中, 我们将对线下研修的流程与方法进行分析, 并探索磨课活动的效果与体会。

关键词:线下研修,磨课活动,流程,方法,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周红.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策略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史红桃.多措并举提高教师远程研修的实效性——以“国培计划”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项目培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 12:25-27.

磨课活动 篇2

开展活动前联校把活动方案发到各校,通知承办学校,做好教研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也是对该校的校园环境、教学常规、学生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改革等进行检查和督导。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也就对该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督导的效果,发挥了“教研+督导”的作用。通过听课、集体评课、问题交流和写听课心得,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一次一主题,一次一活动,有效地指导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发挥了“教研+反思”的作用。通过搭建教研交流的平台,学校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良好习惯、备课作业材料等进行展示和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发挥了“教研+提升”的作用。

通过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联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更真、更实、更高效,较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疑难和困惑,对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内涵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全体听课教师反映和听课评价表量化评价的结果,两位教师教学效果好。吴明国、王维两位教师被评为镇级优质课教师,特发奖状以资鼓励。

谈谈“磨课” 篇3

【关键词】磨课 反复推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17-01

什么是磨课?磨课有什么意义?经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做如下整理:

磨课,是指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组员的智慧,在上课前后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地修改斟酌,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

“磨课”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催化”作用。磨课,磨的是团队的智慧,更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能力。“磨课”的过程往往是“一群智者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陈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时,往往不是简单地要对某一教学环节、存在问题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同时还从理论视角或从实践层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据,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一个“评论者”的角色进入的。要求“评论者”熟知教学理论,并把教学理论、教学要求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主张或认同某一些做法的合理性、科学性。

磨课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磨课的目的是让执教者(也含参与磨课的人)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让所教的课更能符合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磨课中,收获的是自信,收获的是教学“财富”。磨课可以丰富你的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加深对新课改革的认识。同时,也会让你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效果;学生活动如何才能不停留在形式热热闹闹上,而是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怎样把握知识间的尺度,怎样真正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

怎样磨课?

一、磨教材。教者应熟悉教材编排体系,了解执教内容在本学段的地位和作用,再重点研读执教的内容。把握教材的三维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二、磨环节,设计教案。哪些环节是必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可能出哪些问题,教学中应该提什么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反馈信息等。思考成熟后,再精心设计教案。

三、试教。由骨干教师、磨课组,资深教师组织听课,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听课教师及教者,可以反复观察,甚至量化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磨课的针对性。

四、磨出精品课。在听取试教的建议和意见后,修改教案,调整结构、教学手段及方法。第二次上课,一般可以达到理想目标,成为一堂好课。

五、课后反思。上课结束后,要求执教者在听取磨课组评价的基础上,从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精彩片断、疏漏之处等方面进行反思,要求短、平、快,一课一思,一得一记,在反思中感悟,在实践求真,才能成长为思想型、学者型教师。

磨课活动 篇4

“一磨”教研实录

(一)“一磨”活动简案(大班)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请你和我跳个舞》(附后),能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在舞蹈过程中乐意接受每位同伴的邀请。

2.能创编队形,准确分辨左右,体验与同伴集体跳舞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花和队形图谱。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教师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

2.幼儿听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3.创编集体舞。

(1)鼓励幼儿找到同伴合作跳舞,体验集体舞的快乐。教师提问:

A.我们现在要创编舞蹈,你能分清左右吗?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帮手——手花,请戴在你们的左手上。

B.你跳舞的时候是否邀请同伴一起跳?你是怎么邀请的?你在做动作时有什么发现?

(2)创编队形。

A.幼儿讨论集体舞队形。

B.根据幼儿讨论的方案完成集体舞的创编。

4.请幼儿谈谈活动的感受。

(二) 执教者的自我反思

因为是第一次上舞蹈课,我有很多方面考虑得不周到。舞蹈教学首先是要熟悉音乐,理解歌词,而我在孩子不熟悉歌词的情况下又用了音乐节奏较快的伴奏带,孩子听不清楚歌词,创编动作时就很茫然。再者,在孩子不理解歌词的情况下,我开始做动作,孩子们跟着我跳,无形中我就把孩子的思维给禁锢了,体现不出创编,是我在教幼儿学。分辨左右这一环节进行得太快,致使许多幼儿没有分辨清楚左右。

(三) 参研者互动交流

徐老师:活动中手花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幼儿舞蹈时,大多数仍然分不清左脚和右脚。手花是戴在手腕上的,可以让孩子用戴手花的左手拍拍与其同侧的左腿,这样,孩子在伸左脚和右脚时就不容易搞错。

韩老师:教师发现许多幼儿分不清左右,却没有及时给予纠正,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

曹老师:目标1中提出要让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但自始至终,教师并没有鼓励幼儿去创编,而是让幼儿去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

(四)“一磨”活动整体反思与总结

1.活动中好的方面:(1)整节活动孩子们兴趣浓厚,能基本理解乐曲,如能够用“暖洋洋的,心里很舒服”“高兴”“想飞天”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2)教师能提炼出教学的难点在于分辨左右。(3)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地很滑,我们很容易摔倒”“伸左脚、伸右脚时必须快”。

2.活动的不足之处:(1)教育目标与教育环节脱节。活动的第一个目标重点在于创编,而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够,主要表现在:歌曲相对较长,教师只让幼儿听了两遍音乐,幼儿对音乐的素材感受不足。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引导幼儿模仿,教师在幼儿创编前的示范动作给了幼儿不必要的暗示。第二个目标是创编队形,准确分辨左右,但活动中,教师只是出示了队形图谱,却没有引导幼儿掌握正确创编队形的方法。让幼儿左手戴上手花,但缺少了强调,导致大部分幼儿仍不能清楚地分清左右,在幼儿舞蹈的过程中也缺少必要的纠错环节。(2)个别教育细节的问题:教师能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却没有引导幼儿如何解决问题。幼儿戴手花,教师自己没有戴,导致在引导幼儿区分左右时,不能以标志物“手花”作为切入点。

(五) 可行性建议

建议一:方案宜精练,目标的设置应尽量细致、明确,以便实施时可以灵活进退。

建议二:应较早加入音乐的伴奏或者伴唱,最好先用伴唱跟随幼儿,然后用速度较慢的琴声,幼儿进入较为熟练的状态后,再使用更有鼓舞性的录音伴奏。

建议三:教师应引导幼儿使用特定的标志物手花,理解其作用,以帮助幼儿减轻空间认知上的负担。

“二磨“教研实录

(一)“二磨”活动简案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能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在舞蹈过程中乐意接受每位同伴的邀请。

2.能看图谱创编队形,准确分辨左右,体验与同伴集体跳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花和队形图谱。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1)听音乐,教师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

(2)教师清唱歌曲,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教师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你能用动作来表现你听到的歌曲内容吗?

2.集体创编集体舞。

(1)鼓励幼儿找到同伴合作跳舞,体验集体舞的快乐。教师提问:

A.我们现在要创编舞蹈,你能分清左右吗?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帮手——手花,请戴在你们的左手上。

B.你跳舞的时候是否邀请同伴一起跳?你是怎么邀请的?你在做动作时有什么发现?

(2)幼儿讨论集体舞队形,并根据图谱变换队形。(将“创编队形”改为“变换队形”,使活动容量更适宜。)

3.请幼儿谈谈活动的感受。

(二) 执教者的自我反思

我觉得目标1基本达成了,目标2达成情况仍然不是很好。细节方面:首先是椅子的摆放不合理,如果摆成半圆形就不会影响孩子们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其次是在创编的环节,孩子们的兴致很高,为了照顾全体幼儿,我几乎让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自己创编动作的展示,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太长。

(三) 参研者的互动交流

梁老师:孩子们创编的积极性很高,但创编的时间太长,而展示的时间又太短。

曹老师:我同意梁老师的观点,课程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幼儿创编动作花去近35分钟,而“依据图谱变换队形”仅用了10分钟,致使教育目标2达成得不是很好。

徐老师:与上次活动比较,对手花的利用度有了提高,但手花仍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少幼儿仍然不能很清晰地分清左与右。

杨老师:由于教师对座位的安排欠妥,孩子在上下座位时显得非常乱,这个时候,教师可适当维持秩序,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活动常规。

(四)“二磨”活动整体反思与总结

1.活动中好的方面:(1)教师能创设持续的情绪氛围,引导幼儿联想、想象。例如,在引导幼儿依据歌词“请你和我跳个舞”进行创编时,教师用适宜的语言激发幼儿的联想:请小朋友想一想,动画片里王子邀请公主跳舞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2)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现对音乐的理解。(3)能及时对幼儿的创作成果精心评估,发现优秀的“作品”能作为典型用来带动全体幼儿。

2.较“一磨”活动,本次活动中改进较为成功之处:(1)利用琴声与教师哼唱相互结合,让幼儿听清了乐曲,理解了歌词,为创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能够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并全面吸纳幼儿创编的动作,不再以教师为先导。

3.本次活动仍需改进之处:(1)目标与内容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目标2上,帮助幼儿区分左与右,仍需商榷:A.教师要求幼儿把手花戴在左手上,但不少幼儿操作时与教师的要求相悖,教师没有及时予以指导。B.教师没有明确向幼儿说明手花的作用。C.幼儿跳舞伸左脚和伸右脚时,教师应放慢速度,给幼儿充分的自我纠错的时间。(2)教育细节方面:A.座位的排列以半圆形较为合理。B.幼儿创编“你把双手拉着我”时,有不少幼儿是用单手与同伴牵手,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

(五) 可行性建议

建议一:增加幼儿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幼儿创编动作后,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去展示他们自己创编的动作,充分体现集体舞“跳”的特点。

建议二:不用逐句对歌曲进行创编,可选取重点乐句和有创编空间的乐句进行创编,以节省创编的时间,有效地缩减课堂容量。

建议三:两次试教面对的幼儿不同,在活动之前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合理修改方案。

“三磨”教研实录

(一)“三磨”活动简案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能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在舞蹈过程中乐意接受每位同伴的邀请。

2.能准确分辨左右,体验变换队形与同伴集体跳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花和队形图谱。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1)听音乐,教师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歌里唱了什么?

(2)教师清唱歌曲,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2.集体创编集体舞。

(1)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利用手花帮助幼儿区分左右。

(3)幼儿讨论集体舞队形,体验变换队形与集体跳舞的快乐。

3.请幼儿谈谈活动的感受。

4.请幼儿邀请听课的老师跳舞。

(二) 执教者的自我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在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有了充分思考和反应的时间,活动中我努力体现孩子的主导地位。

(三) 全园教师的评议

通过前两次的磨课,本次研讨课目标设置合理,达成情况良好。教师不仅引导幼儿进行合理的创编,还引导幼儿进行合理的队形变换。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收获了快乐,还积累了集体舞创编的基本经验。而且本次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教育的细节,引导同伴之间用眼神和动作进行交流。教师已能自如地掌握活动的节奏,使幼儿在快乐学习中有所收获。

磨课活动总结 篇5

英语的课堂不仅仅是智慧的课堂,更应该是授之以渔的课堂,轻松真实的课堂。要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师需要花尽心思,反复揣摩。研究学情,研读教材,更重要的是同行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不断地尝试与改进。反复的过程尽管繁琐枯燥,但最终教师、学生的收益是无穷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上好课,磨出好课,教师们可真是费尽心思,在磨课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步骤的实施中,让教师受益非浅。通过借阅,查寻资料,撰写说课稿等,同时又几经易稿,几经推敲。在磨课教学中,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自己的教学平台。教师除了在评课过程中收集到反馈信息,同时也从学生的身上找到了突破点,吸取上次教训,从中注入更多的营养,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经过了多次教案的讨论修改,老师们对教案的每一次修改讨论都热情高涨,积极参加,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纷纷为上好这堂课贡献自己的智慧。磨课过程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新课程的思考,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淡化,而将学生的学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学搭建平台。这正是实现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的核心与关键。听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活动流程、抓住活动的重难点,确定好观察点,听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听完一节课后要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深入地思考归纳活动中的优缺点,真正地消化、吸收别人的优秀经验,同样也要思考如何改进别人的不足之处。

因为磨课,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了。都说“好事多磨”,那么一节好的课也应该是在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中反复打磨铸造而成的。磨课中的得失在所难免,只要我们能认真探讨,及时反思,吸取经验,那我们的教师就能在磨课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正如磨刀一样,越磨越快,课越磨越精,很有磨劲。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汇报表演,虽说上课很痛苦,但是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绝对是件好事。辛苦的备课、上课过

程,可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该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堂课,学会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折磨和磨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总之,我们深刻体会到磨课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新课标对话的过程;是反复与同事交流的过程。就在这一次次的“磨”中,我们全体老师渐渐成长了。

磨课活动总结范文2

参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远程研修,充满许多期待,伴随着磨课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期待在惊喜不断中逐渐变为现实。七彩的果实在磨课中渐渐成熟,我们似乎已经闻到了沁人心腑的诱人的果实飘香。本次磨课活动,我们确定了研究问题,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真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课例打磨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语文教学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

一、不是教“启示”,是教“启示是怎么来的”

从教十八载,一直任教小学语文课程,多次教授《钓鱼的启示》一课,每一次授课,总是习惯性地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获得的启示,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尽管也引领学生朗读感悟,看到学生似乎麻木的表情,看到学生的眸子中没有焕发出我想象中的获得新知澈亮,我的心也似乎凉了半截。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们调整了教学思路,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父子俩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之前的心情变化。通过换词练习、对比阅读、朗读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体悟等多种方式体味这种心情变化的自然与艰难,最后总结出“钓鱼的启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的豁然开朗与课堂表达的精彩纷呈让我们看到了调整授课思路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想,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把焦点集中在“教什么”之后,教学理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还只是一个开始。

二、不是教“心情变化”,是教“怎么写心情变化的”

参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远程研修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仅仅“教课文”,而应该是落实到“教语文”。教学《钓鱼的启示》,把教学重点集中在“把大鲈鱼放回湖中之前父子俩的心情变化”,尽管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这样做依然停留在了课文的文本层面,并没有走出文本。尽管学生的朗读有了起色,甚至于有的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可是,学生到底从中学到什么了呢?如果说,只是学到了父子俩的心情变化,这不依然是“教课文”吗?

阅读《钓鱼的启示》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结合本课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具体到这篇课文中,也就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这样一想,问题就明确了,“学习父子俩的心情变化”是表面的,而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的方法才是较为深层次的学习。也只有这样做,才初步完成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的转变。

“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明确了,剩下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

三、不是“教语文”,是“教语文”与“学语文”的统一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的归宿是学生的“学”,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具体到《钓鱼的启示》一课,学生怎样才能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的方法呢?这是“怎么教”的问题。我们采用换词练习、比较阅读、朗读感悟等手段学习课文的第3、4、5自然段,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和谐,教学十分流畅。如此,再回顾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变成了“运用换词练习、比较阅读、朗读感悟等手段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心情变化的方法”。这样描述的教学目标,不但做到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学习目标,而且细化了语言文字学习目标,这也是我们本次磨课活动的第一个研究问题。

老师如此教学,一定能够达成目标吗?也就是学生一定能学会吗?有时,即使学生学会了,也需要一个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3、4、5自然段后,体会到了从“得意”到“急切”的心情变化,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接着,老师放手引导学生自学,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7、8、9自然段,继续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体味从“沮丧”到“依依不舍”的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朗读感悟。如此以来,也就做到了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也就是我们在本次磨课活动中确定的第二个研究问题。

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知道这是一个艰辛的教学研究过程,从研究目标的确定到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再到第三次教学设计的完美呈现,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热情。同时,在课例打磨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到教学实践转变的转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向着语文教学的本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磨课活动总结范文3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最关键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根据《峄城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磨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我校坚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做到“磨课”活动“全员、全程、全方位”,不断完善“磨课”活动的形式,认真开展校本“磨课”、区域“磨课”和网络“磨课”,不断丰富“磨课”的内涵,注重磨教师的素质,磨教学的技巧,磨新课改的理念,磨课堂教学的模式。本学期第三周,我校与南关小学、榴园中心校,举行了联合区域教研活动,引进来他们学校的优秀学科,进行观摩、探讨,同时,我们还专门请了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前来我校,进行了大型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像这样的活动我们还准备继续举行,这学期我校将分别去南关小学、榴园中心校进行区域教育活动,力争把好的经验引进来,优秀的学科推出去。

我们本校的“磨课”活动仍然象常规一样,有始有终地进行着,周二数学磨课日,周三语文磨课日,周四常识磨课日,周五英语磨课日,各磨课组能按时有序地进行“磨课”,“磨课”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对于网络“磨课”,我校教师每人都建了自己的博客,积极发表博文,有些教师的博客内容丰富多彩。除建博客外,各磨课组还进行了集中网络教研,针对某一问题、某一讲

座、某一节多媒体课,磨课组的全体教师认真观看、讨论、讲评、写心得,积极探讨网络“磨课”的形式和方法。总之,我校的区域“磨课”、校本“磨课”、网络“磨课”,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开展的红红火火,有生有色。

虽然我校的“磨课”活动 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磨课”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如何磨出高效课堂,还是全体“磨课”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教研,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如何更深入的进行网络教研,还是全体“磨课”教师想探究的。今后,我校还将继续完善“磨课”工作,建立健全“磨课”活动过程监管机制、奖惩机制和磨课组的捆绑的考评机制,以保证“磨课“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磨课活动总结范文4

语文教研组结合学校工作,在本学期进行了磨课,磨课教师是青年教师王如翠。磨课按照: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案---在备课组说课(磨课教师应持有稿子),集体研讨,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教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案—执教,形成终结教案---撰写磨课体会---如此反复,直至满意为止。

首先由执教教师个人精心钻研教材,潜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确实把握好不讲和精讲的尺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落到实处,备出最初执教方案,各备课组老师围绕执教老师的说课进行交流,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到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落实都一一做出相应的预设及处理措施。

然后由执教教师按照磨课第一方案的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教研组教师分工合作,从教师的课堂引导组织、对于生成的处理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分别进行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执教教师上完课,教研组集中到一起共同探讨,集思广益。评课教师全面、辩证、理性、透彻地对授课教师及其课堂进行深入剖析。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分享,绽放群体智慧的光芒。评课后,教研组教师再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根据改进的方案,对课堂教学重新整理、构建,准备第二轮的磨课。第一轮的磨课意在尝试、实践与反思,有抛砖引玉的意思,第二轮的磨课旨在深化、创造与再提升。磨课的六个环节有如一条精品课的流水生产线,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打磨成“精品”,最后教研组教师共同反思总结,形成全面的过程性资料。

第一次磨课:(20xx年9月26日)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11、新型玻璃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

(三)、预习交流;

(四)、合作学习;

(五)、展示交流;

(六)、拓展练笔;

(七)、反馈总结。

三、教学效果

导学案设计合理,小练笔设计新颖,板书清晰。

四、下步改进措施

课前多熟悉教材,抓住教学重难点进行组织教学。

第二次磨课(20xx年10月10日)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12、假如没有灰尘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

(三)、预习交流;

(四)、合作学习;

(五)、展示交流;

(六)、拓展练笔;

(七)、反馈总结。

三、教学效果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完成预定的教学目

标。

四、下步改进措施

多关注学困生,注重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进行理解的学习

方法。

第三次磨课:(20xx年12月5日)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24、最后一分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目标;

(三)、预习交流;

(四)、合作学习;

(五)、展示交流;

(六)、拓展练笔;

对“磨课”的再思考 篇6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便是艺术工作室.而优秀的教师会自觉地把追求艺术和智慧共美的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理想,尽力把自己的课研磨成精品课.尤其遇到优质课、观摩课、竞赛课、评优课、汇报课等公开课时,为追求艺术课堂,教师个人、校教研组乃至市区教育专家更是“全民动员”,信守“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这一颠扑不破的法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协助自己的参赛教师磨制精品课.有时为了追求轰动、追求花样、为了成名得奖,不惜搞预演;不少脱颖者也确实由此径而出.因此,有人甚至断言,磨课与教师成长关系极大.一位教师,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教育家,必须要经历无数次磨课,如文[1]和文[2]所说:“磨课”对于青年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起重要作用.文[3]说:精心打磨,最终雕琢出大家认可的好课,收获了荣誉,教师教学智慧得到了提升.

作为一名一线工作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师,笔者亦认为磨课有助于出精品.这里所谓的“磨课”,指一位数学教师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在团队的协助下,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在反复推敲打磨的过程中,磨课者的水平确实获得了螺旋式的上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采用“多人一课”式磨出来的课自然要比孤军奋战的课要来得精致、周全、流畅,也更易出彩.因此,有效的磨课确实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助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但钟洪亮老师却对磨课说“不”!也有人曾发自肺腑地说:“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自己的课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有时碍于面子和权威,必须‘虚心接受建议而放弃自己的坚守和尝试,殊不知,优秀的课堂都是从展现教师自我个性技巧中产生的.因此,教师无形中成了他人思想的傀儡,教案成了OEM(定点生产,俗称代工生产)产品,自己成了一名拿着成品剧本进行教学表演的演员”.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不无道理.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然而现今磨出来的课却越来越“中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更何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十几节的“家常课”,若每节课都要如此耗时费力地精雕细琢实在不切实际.那么,如何“磨”出一节令人满意的课呢?

2思考与实践

对此,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认为最佳的方法是要从团队式磨课向个体式磨课迁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两个“不”:绝不试上;不参加团队磨课.以确保所上之课之首演性与原生态性,从最终的磨课效果来看似也不错.如此做法,极可能招致异议,同仁们会认为笔者狂妄自大、抗拒磨课,没有团队意识.其实不然,笔者有意识地改进并嫁接了团队磨课的做法,改“磨”为“默”,并坚持最大可能地推进每一节“家常课”.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组建虚拟磨课团队.笔者在确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首先尽可能多地搜集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料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精心的阅读、分析、借鉴、质疑和筛选,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大胆取舍.这个过程,就如同邀来了多位专家,笔者与这一份份资料的创作者无形中组建起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在数量及质量上远远超越教研组内、学校内的教师团队.要这样做,首先要考验教师的备课耐心,同时要求在占有资料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应先有一个组稿,以实现资源共享而非单纯的占有别人的成果,否则容易滑入变相抄袭与挪用.“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笔者这么多年来坚持一个做法:每备一节课,绝不翻老教案、老课本,而是每次都把它作为新对象进行重新研读;同时也不翻看教参,因为依赖教参便可能受制于教参,很多教参多年来一成不变,已经落伍.因此,每一次备课笔者都要力争做到“冲出”原有的思维限制,组建更强大的虚拟团队进行磨课,这样的“共同体”在时空上将变得更自由,在质量和视野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这样的“团队”一起磨课自会获益匪浅,这是“默课”之基础.

其次,把团队磨课改为个人“默课”,即用“默”的状态在大脑中臆想出一个“虚拟课堂”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演习.在这个“虚拟课堂”中教师自兼学生、教师、听课者数职,整个过程如同给自己拍摄课堂录像,从开始到结尾,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历历在目,然后随时回放,权衡利弊,反思修正.这种做法不像“试上”课那样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去“默课”,“优秀的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种内省式的“默课”往往更具有审察穿透力.

古贤倡导“日三省吾身”,以此不断深化对时空的感受,对终极关怀的体验,从而使生活走向简约和精致.教师的“默课”,正是通过接触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尽量让别人的智慧成果进驻自我的心灵空间,与自己融会.教师一旦能灵活地处理“省吾身”和“省他人”的关系了,便能消弭自我与他人、教学设计与师生个体的隔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产生生命的质感,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便有了艺术美感.朱光潜说:“所谓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而已.”“致虚及,守静笃”,教师以“默”的形式反复磨研自己的教学设计时所获得的彻悟,正是其思想、情感和别人的思想、情感的往复回流所致.教师一旦经历了此“默课”过程,自会灵感不竭.说到底,教师在尝试“默课”时,要培养自我对“经验学问”的敏感,使自己保持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灵魂、独立的人格.如此“默课”便完全可以成为教师个体独立且家常化的一种磨课方法.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2》“121平面的基本性质”,内容包括平面的概念、三大公理及其推论等.针对这节内容,教师可在完成教学设计初稿的基础上,“默一默”教学流程,“默一默”怎样引入课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默一默”怎样讲授平面的概念使学生乐意接受;“默一默”怎样让学生掌握规范表达几何元素点线面及其关系的三种数学语言:图形、文字、符号;“默一默”三大公理怎样连接才显得不拖沓,有吸引力;“默一默”如何应付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灵光问题”;“默一默”如何解决预设和生成的矛盾;“默一默”如何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经过这一“默”,你也许就能发现原教学设计虽有针对性但不够完美,还有不足.经过这一“默”,就可能把教学过程磨得顺畅有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了.因此教学便会胸有成竹,张弛有度.有时在正式上课之前,还要把课再通体“默”一遍,特别是那些精彩点、学生困惑点、易被忽略的点等.这一“默”能回忆教学板块,唤起情绪的记忆,检查整个教学过程,防止意外差错,消除紧张情绪,更能掌握先前的预设与可能的生成.同时要牢记,课堂真正的评价者是学生,学生的反映能映出教师教学的优劣.因此要从学生的视角来“默理”教学流程,以确保教学设计更关照学情.这样的“默”课的最大好处在于保留了团队磨课精华,又有利于教师独立操作,它克服了团队磨课在时效上难以常态化的弊端,变“磨”为“默”,让“磨课”家常化.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磨课,其数量、强度、深度、广度上也便于自由调节.

3结束语

其实,这样的“默课”正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它是以“行为过程的反思”为特征,通过“虚拟情境的对话”,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在反思的同时与学生及教学内容合作,直面问题背后的更大问题的实践性探讨和优化,这样的变“磨”为“默”的课自然会相当的成熟和艺术了.

参考文献

[1]袁芹芹.磨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12):59-60.

[2]李芳.在数学磨课中成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1-2):134-136.

磨课活动 篇7

第一次教学

问题呈现:用4个相同的,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每位学生事先都准备好4个相同的长方体学具)

师:请你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摆一摆, 同桌比一比, 看谁的拼法多?

(在这个操作环节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时间, 学生的操作比较自由也很热闹, 思维非常活跃。)

师:你们摆出了几种长方体?

生:我摆出了3种。

生 (马上补充) :不止3种, 我摆出了5种呢。

生:我比他们还要多, 我摆出了7种。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 谁愿意上台展示一下你摆的作品? (学生很积极)

很明显, 这里学生的拼摆完全凭直观意识, 是随意、零散、无序的, 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出现了一些重复或遗漏的现象, 如 (3) 和 (7) 、 (4) 和 (5) 只是拼摆的方向不一样, 形状是一样的。

(针对重复的现象, 教师组织进行了对比, 通过自己演示变换图形摆放的位置和方向, 说明形状相同的道理。)

(针对遗漏的现象, 教师以“我也想出了几种拼法和你们不一样, 你们想看看吗”的问题展开补充, 最终归纳出了6种摆法。)

课后, 随意调查了一部分学生, 让学生再次拼摆这4个长方体, 结果多数学生依旧出现了重复现象, 而且没有一个人把6种情况都摆出来。

分析反思

这个习题出自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7页。作为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实践操作的巩固练习。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感受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同时由于答案不唯一, 在多种形状的拼摆中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明显, 本案中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 这一点可以从参与面广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的空间得见。按常理说, 教师如此“投入”, 应该有对应的“产出”, 可是课后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二次拼摆中仍停留在一次拼摆的思维状态, 这种现象不得不使人引发思考。

为什么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过后仍停留在原始的思维状态, 没有提升?导致操作效度低下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习题教学教师需要关注什么, 目标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反思, 得到启发。

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重复和遗漏。重复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单纯的重复, 形状和摆放的方向都一样, 这表明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目的的识记, 拼过就遗忘了, 亦或是缺乏“有序”的思想。另一种是把形状相同而拼摆方向不同的看成是不同的拼法, 反映出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缺乏沟通和辨识度。至于遗漏的现象, 主要是学生随意拼摆, 凭直觉操作, 有序拼摆的自我需求不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更多地关注“我能拼几种”而不是“一共可以拼出几种”, 再加之教师本身也缺乏指导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 那么出现以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了以上的分析, 再回过头来思考实际教学, 方向就应该很明朗了。

学生需要什么?这里的操作不能仅仅只是感性化的操作, 停留于动作表面, 也需要理性化的思考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有序思考和关联想象是活动中值得关注的两个维度, 让学生通过操作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和发展其空间观念, 使操作得到意义的回归。可能有教师会质疑:这样的目标定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拔高要求了?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 没有介入意义地思考, 即使给予了学生再大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活动也肯定是无意义的,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并不会带来太多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以一种适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 理解其中的基本观念。像这个长方体拼摆的操作活动, 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实现人人都能不重复、不遗漏摆出6种长方体的理想状态, 然而至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思想和方法, 收获一点经验, 获得空间想象上的一些发展。毕竟,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虽然是隐性的, 而这些恰恰才是学生后续发展中有用的东西。毫无疑问, 它才是教学中的灵魂。

第二次教学

1.搭前思考

师:想一想, 怎样拼才能使自己拼出的方法多又快, 而且不重复?

生:按顺序、按规律拼。

师: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拼呢?

(学生一下子有点说不上来, 班上一位平时思维比较灵活的学生提出了方法。)

生:可以像造房子一样, 先搭一层的, 再搭两层的……这样一层一层搭上去。

师:这个方法不错, 我们就照这样的方法试试好吗? (组织学生展开操作)

2.适时辨析

在学生拼的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视, 捕捉两种形状相同但方向不同的拼法进行辨析, 见下图。

师:这两种拼法一样吗?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改变图 (1) 的方向使其和图 (2) 的方向一致。现在你看出来了吗?

师:如果不改变形状, 还可以怎么摆呢?

(学生继续操作, 给予一定的操作时间。)

3.展示交流

指名上台拼摆, 台下学生有不同意见的进行及时补充, 然后把每一种摆法都一一呈现在讲台桌上。

在几个学生上台拼摆过后, 依旧出现了许多重复的现象, 于是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此时学生就要发挥想象进行沟通, 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操作, 适当地改变方向, 一一验证。

4.师生一起按顺序拼摆

在课后,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 随机抽取了班上的10位学生进行回访, 结果有9位学生都能做到有序地去拼摆, 并且有6位学生能相对比较快速地把6种情况不重复地拼摆出来了。

二、思考

为什么同样的拼摆操作, 效果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很明显, 这一差异性源于教师对操作的认识和定位。倘若仅仅定位于让学生单纯地自我操作, 而不加引领和指示, 那么定会使操作大打折扣, 陷入“原地打转”的尴尬境地。反之, 如果能以操作活动为载体, 把认知参与从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积累活动经验的视角上来进行定位, 那么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真参与”, 这样的认知学习才是“真思考”, 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从以上的两个案例中, 不难得到以下的启示。

(一) “手工操作”不等同于“数学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条件, 创造时空, 充分展开活动和交流, 使学生通过活动感悟知识、形成方法、积累经验。但是需要分清的是, 如果只是简单、随性地让学生像“手工课”一般进行拼摆, 毫无指示和引领, 那么即使参与面再大, 交流空间再广, 也只能算是一种机械重复的操作, 而缺乏“数学”的影子。这样的操作体验, 必然不能使学生充分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有效建构数学知识, 更谈不上数学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说, 学生的活动是否属于思维活动才是关键, “质”和“量”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教师要走出误区, 摒弃操作活动“表面化”的现象。如果对教材把握不准确, 活动目的理解不全面, 认为学生活动了就体现了主体性, 那么就会渐渐地迷失方向。

(二) 有序拼摆是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关键

不可否认, 课堂上任何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都离不开教师的恰当引导、设问以及监控, 而引导学生在拼摆中进行有序思考能使学生的操作处于一个“高水平”的活动状态。在上例中, 笔者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了有目的的引导。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操作前设问“想一想, 怎样拼才能使自己拼出的方法多又快, 而且不重复”“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拼呢”, 开门见山提出有序操作的要求, 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投入到拼摆的活动当中。接着, 即时捕捉学生拼摆中出现的形状相同但摆放方向不同的两种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在辨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每个长方体都按一个方向来摆”的策略, 使有序思维更进一层。这一系列的举措, 促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 由表及里, 转化成了“深层次”的认知参与, 保证了活动的效度, 促进了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 沟通想象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一环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外化的实践操作, 也需要内在的沟通与想象。学生之所以会把形状相同而方向不同的拼摆看成是不一样的形状, 不能从各种造型中提取出本质进行沟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致。因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展开想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组织学生对相同的拼摆情况进行辨析的时候, 不单单满足于演示, 而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发挥想象:“如果不改变形状, 还可以怎样摆”, 逐一呈现三种造型, 使学生在对比中深化认识。展示汇报中当学生又一次出现拼摆重复时, 再次引导观察比较、想象沟通, 并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这样, 操作与想象并重, 使活动更加“丰满”, 不但帮助学生有效建构了知识, 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磨课活动 篇8

磨课, 是某位教师在一段时间内, 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揣摩、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即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反复磨课后,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使教师在磨课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必须正确认识“磨课”:

追求卓越与尊重个性。磨课活动中普遍追求课堂的亮点争取出彩。因此,理想的磨课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应以执教者的素质为依据, 充分尊重执教者已有教学设计的合理成分,在与执教者进行充分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引领执教者进行优化与提升,把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和其他参与者的智慧有机整合。

专业引领与平等对话。磨课需要专业引领,缺少专业引领就会陷入低水平重复,在磨课活动中,能力强者、职务高者往往成为最后关头的“定调者”,磨课活动最终成为他们个人思想的翻版。因此理想的磨课应集思广益,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 构建广阔的教育智慧的平台, 开展平等对话,力戒话语霸权。

长久实效与急功近利。有赛则磨,无赛不磨,急功近利。理想的磨课应成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 应成为学校的一项研究制度,成为广大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练功场”。但平时的磨课活动经常与“考核课、评优课、参赛课、公开课”相伴相生。所以,理想的、真正的理磨课应该是: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根据自己对磨课的价值追求, 描绘了理想中磨课的主要特点:第一,磨课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使参与者和执教者经历一个深层次的专业对话过程, 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变革,更要考虑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而这毫无疑问将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育素养的提升;第二,磨课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创新活动,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境界的过程,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理念;第三,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生成的过程,磨课者之间应当关系平等、心理相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协助;磨课的引领者要力求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把大量时间留给执教者和其他参与者,让他们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对话,使所有参与者与磨课共同成长的理念得到落实; 当然磨课应当充分尊重执教者的劳动, 把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和其他参与者的集体智慧有机整合在一起。正如张志勇厅长对磨课的解释:“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发现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量,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智慧、专家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 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寻找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

二、在“磨课”中完善自己

为了保证磨课活动的质量,根据对磨课一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我认为应遵循以下磨课规则:(1) 教学管理人员全员参与,保证各组的磨课活动在相关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下磨出新意、磨出成果;(2) 每位教师在磨课活动中努力做到四个“一”:即认真上好或听好每一节课,做一次有质量的磨课发言 ,写一份有分量的磨课心得, 向执教者提一条有价值的教学建议;(3)强化对研究氛围的宏观调控,要求教师在磨课活动中少讲“人情话”、“场面话”,多提建议、意见;(4)实施上课─磨课─上课的操作模式,使上课和磨课形成一个前后相通、及时反馈的工作链条;(5)提升磨课的技术含量,对每节课进行录像(摄像)和制作,以便磨课时根据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回放。

培育求真、求实、求善的磨课精神。这种磨课精神根植于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它是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坚信“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定信念。

形成“好课多磨”的研究意识。磨课活动能唤醒教师深藏于心的研究意识, 让我们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和技术含量,品尝到从事教育工作基于创新而涌动的职业幸福。让老师们知道:好课是磨出来的。通过磨课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汲取他人长处,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同时磨课活动给了我很深启示, 丰富了我对磨课活动的理解。一是磨课活动离不开评价促进机制。人都是有惰性的,广大教师要求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存在的也是潜在的,学校必须通过任务驱动、评估考核、典型示范等各种办法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磨课活动。过分下放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导权,只能让磨课活动低效化。二是磨课活动离不开专业引领。放弃了专业引领或专业引领者的水平低下, 都会使校本教研活动的同伴互助成为一种低水平的徘徊。三是磨课活动离不开机制创新。机制是磨课活动高效运作的基础,必须把磨课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和程序, 同时要结合活动现场的实际,及时、灵活处置各种即时的矛盾和问题,使磨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平台。

三、初中英语组磨课设计

(一 )磨课内容

1.磨教材 :磨课程标准、教参、教科书。 以课标为依据 ,以教参为指导,对课本进行拓挖思悟。

2.磨目标 : 准确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3.磨学生: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及情感态度为依托,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4.磨环节 :基本环节包括 :热身环节、新授环节、练习环节、巩固环节。

5.磨细节:如:语音教学、文化教学、语法教学、提问艺术等。

(二 )磨课流程

第一步:制订计划

年级组(教研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召开全体英语教师会议,探讨确立研究目标,选定课例,确定授课教师,落实全组每人的工作任务,做好全程时间安排。经过讨论、比较、选择较好的个性研究课例。

第二步:第一次备课

授课教师分析课标、教材、学生,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第一次备课,写出教案。

第三步:第一次打磨

教研组全体教师针对授课教师的备课,进行研讨,给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完善教学设计。与此同时要做好观课准备,制定观课量表,对教师进行分工。

第四步:上课观课

教师按新教案执教一节课。学科组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授课老师上课,教研组其他教师依据分工进行观课,并做好详细记录。

第五步:第二次打磨

全体教师观课后进行研讨会议, 根据观课时所做的记录进行议课、评课。执教教师做好记录,观课教师写出观课报告。

第六步:第三次备课

授课教师要根据大家的点评和观课量表的分析再次进行备课,再完善教案,达到最优,年级组(教研组)教师加以推广应用。

第七步:总结反思

磨课活动 篇9

一、“磨”教材和学生

我们五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就是采用了集体磨课的形式, 在磨课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对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在这个来来回回推敲打磨的过程中养成了及时反思的习惯, 站在科学艺术教学的层面来要求自己的课堂, 在磨课中一起琢磨, 一起成长。五年级上学期, 大家都说《数学广角》中的《数字编码》这一课特别难上, 于是, 我们把这一学期备课组的磨课内容定为《数学广角———数字与编码》的例2。

集体备课活动的第一环节是“独立备课”, 全体备课组成员各自设计好课堂预设之后, 在第二环节“比较研课”中, 组内成员中的两位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后, 大家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为什么课堂显得沉闷, 学生反应不积极呢?我们再次从教材和学生这两个层面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讨。

1. 例2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数学广角———数字编码”整个单元共四个例题 (每个例题看成一个知识点) , 即四个知识点, 例2是其中的第二个知识点。这四个知识点的整体结构分为两大块:一是例1和例2, 分别以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载体, 让学生体会数字除了表示基数、序数外, 还可以用来编码。感受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二是例3和例4, 安排两个用数字或字母编码的实践活动 (编学号和给图书馆的图书编号) , 让学生在尝试编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编码规则, 进一步理解编码的思想方法。四个例题根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突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和社会价值, 凸显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只要求学生知道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各段数字表示的意义、初步感知编码思想即可。但例2的教学就应更深一步了。它的编排分为两个层次: (1) 引入身份证号码的认识。教材呈现“安检口、办理储蓄业务”等情境, 让学生体会身份证号码的重要性; (2) 通过小组活动认识身份证号码的组成。以问题为主线, 引导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信息和含义 (出生日期码、地址码、性别码、顺序码、校验码) 。它的编排意图是: (1) 以身份证号码为载体,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除了基数、序数外, 还可以用来编码, 体会身份证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判断等活动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体会编码的科学性、规范性、唯一性与简洁性。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 这是教学例2的核心内容。

进一步研读和分析教材后, 大家一致认为, 例2可供操作的具体教学目标应是: (1) 让学生课前收集全家或亲朋好友的身份证号码; (2)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多种信息,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 通过上述活动, 体会数字编码的科学性、规范性、唯一性和简洁性, 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

2.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通过课前调查和例1的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编码的认识 (身份证、汽车牌照、学号等) 还是比较肤浅的。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数字表示的含义, 并不理解号码内含的编排规则, 也无法领会其中的编码思想。

经过集体分析和研究, 大家对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已有基础有了深入了解, 于是课堂教学思路在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一个星期后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精彩演绎。我整合了备课组成员的意见后, 对大家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我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出发, 尽可能利用学生中的相关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力求理论性与实用性、枯燥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

二、精彩回顾

教学实践说明, 学生们学得很开心, 课后我把我与学生的一些快乐片段整理了下来。

1. 课前准备

上课前一周, 我就布置学生去收集自己和家人的身份证号码, 让他们认真地抄写在表格上。引入课题后, 我让他们几人一组观察自己手头上的号码, 猜一猜身份证号码中包含哪些信息, 它的编排规律是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互相比较自己收集来的号码, 仔细琢磨着其中的编排规律。

2. 巧用错误资源认识生日码

第二天的数学课上, 我让一名学生大声报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他说:“330621109712178278。”

我心中暗暗一阵窃喜:感谢你, 小家伙, 课堂上的“骚乱”即将来临。不出所料, 好多灵光的孩子大叫起来:“蒋老师, 他, 他瞎编的!”

我故作不满, 说:“没有根据不能乱说。”

“他都快有一千岁了!”

“是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我们通过比较发现, 身份证号码一共有18位, 第7~14位表示他的生日, 这个人怎么可能是1097年12月17日出生的呢?”

太棒了, 我看着学生乐成一片的样子, 暗自高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那个学生很委屈的样子, 我连忙说:“是呀, 你们真了不起, 能发现身份证号码中的大问题。不过, 我看他不是瞎编的, 好像是把9抄成0了, 大家说是吗?” (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同) 然后对出错的学生说:“下次可要仔细了, 否则要闹笑话的。”

让这个学生坐下后,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说:“以往只有爸爸妈妈记得我们的生日, 我们却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今天是记住他们生日的好机会。请大家大声读出自己父母的生日, 用心记住这些数字, 到爸爸妈妈的生日到来的时候, 对他们说一声生日快乐。”学生们都很认真地记着。

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猜一猜, 这是谁的身份证号?”

好多学生摇头, 几个聪明的尖叫起来:“是蒋老师的。”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号码显示这个人是1975年4月13日出生的, 蒋老师你大概是三十多岁, 符合。再说我发现好多女生号码倒数第2位都是双数, 这个号码的倒数第2位上也是个双数, 这一位就表示人的性别, 蒋老师你是个女的, 所以这个号码就是你的。”

“太好了, 你猜得真准!”

这时好多学生再次去看自己的号码, 真的是单数表示男性, 双数表示女性。

在个性张扬的课堂中, 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关键是教师去用心、及时地捕捉瞬时生成的精彩火花, 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 并给予正确点拨和引导, 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 我们把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收集起来, 加以讨论、分析, 把这种生成写到预设中去, 于是有些环节看似无心但有心,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根据班级实际轻松学习地址码

全班46名学生, 其中28个来自全国9个不同的省、直辖市, 在这样的班级中认识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真是太妙了。

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说:“我在比较中发现我的前两位与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号码不一样。”我让他报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然后请和他一样 (四川) 的学生起立报数验证, 再请来自其他不同省份的同学介绍一下身份证号码的前两位, 让大家了解其他省份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前两位是表示省份的。

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是地址码, 那么第3位到第6位表示什么呢?我板书了郑鑫建的身份证号码, 因为他来自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县, 让学生明白第3、4位表示市。又板书了徐威龙的身份证号码, 因为他来自绍兴市新昌县, 让学生明白第5、6位表示县。

介绍完了地址码后, 我话锋一转, 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我们五 (6) 班就像一个大家庭, 全班46名同学, 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省份、直辖市, 大家跟随自己的父母, 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 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真是一种缘分。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份友谊吧!

看到大家懂事地点点头, 我很欣慰。

4. 利用孪生姐妹的号码学习顺序码

“同学们, 身份证号第1位至第14位相同的人表示他们是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为了不重复, 所以在第15位至第17位进行编号, 叫顺序码。”

“哇, 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有那么多人!”学生们发出感叹, 是呀, 这是他们很感兴趣的东西。

“全国那么多人, 身份证号码会不会有重复呢?”

这时我把眼光投向了我们班上的一对双胞胎, 我让老大报了她的身份证号码, 让学生猜老二的号码。学生们很兴奋, 明白了就算是双胞胎, 号码也是不一样的。

磨课时我们发现, 如果把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随随便便地拿来用, 是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的, 一定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能表现出个性、特色和自我。

5. 故弄玄虚学习校验码

课上到这儿应该接近尾声了, 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为什么我爷爷的身份证号码最后有个X?”

“是的, 大多数人的号码最后一位是数字, 少数人的号码后面有个X, 这个叫校验码。只要你报出身份证号码的前17位, 我就能算出你的第18位上的数字是几?”一连试了好几个, 我都算出了最后一个数字。看到学生们瞪大了眼睛, 我就问:“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的吗?”“想!”声音特别响亮。学生们感到很新鲜, 学会后, 吵吵嚷嚷地给这个算, 给那个算, 还说回家要在爸爸妈妈面前露一手。

上完这堂课, 我很轻松, 也很欣慰。学生今天表现很棒, 我很满意, 看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 我趁机又说:“同学们, 我们已经知道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了, 你能很快把你自己的号码背出来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背着。

……

磨课活动 篇10

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 我执教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练习7学用字词句》一课。“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磨课过程中, 我和我的同事们通过一磨、二磨、三磨,让集体智慧充分融合,让教学理念平稳着落,磨出了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 磨出了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和谐着落的理想课堂。

初上:迷失“自我”———一节四不像的语文课

《练习7学用字词句》的内容是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线,把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紧密结合起来。编者在书上的文字画旁边做出提示:

瞧,一幅文字画! 你一定能看得出是哪几个字。把相应的字写下来。

发挥想象,将这幅文字画改画成风景画,再涂上颜色。能跟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的画吗?

参照以上提示,教学时我采用以下教学设计:

一、插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书上插图。

2.这幅文字画里藏着许多汉字 ,请你动脑筋想想 ,究竟是哪些字呢?

二、写字练习,感受字形

1.把这些字正确、美观地写在练习7插图中的田字格里。

2.实物投影部分同学的铅笔字 ,评价反馈。

三、理解字义,想象绘画

1. 如果请你把这幅文字画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你想画些什么呢?

2.把自己想到的画下来 ,比比谁画得最漂亮。

四、连词成句,介绍作品

1.四人一小组 ,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画。

2.实物投影几幅有创意的画 ,并请他们上台介绍。

五、补充拓展,课外延伸

1.补充出示一些象形字 ,让学生揣摩猜测。

2. 赠送象形字卡片给学生 , 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猜猜是什么字。

第一次试上给备课组的老师们听, 我居然花了50多分钟的时间才下课, 原因是在指导学生绘画的环节耗时太多。大家一致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脉络比较清晰,活动比较充实,但是“语文味”欠缺,感觉像是一节美术课。语文教师怎能“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一磨:准确定位———这是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一轮磨课,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反复思考:这些象形字在本册书之前的课文中就陆续出现过,是“熟字”,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本课将这些象形字再次以文字画的形式集中呈现, 难道仅仅是为了画好后面的那幅风景画吗? 不是! 这是一节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要努力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明确的语文知识, 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体会汉字的优美。

一、告诉学生明确的语文知识

象形文字是一种会意文字, 通过文字所体现的图形来传达意思。这节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牢记象形字的特点:“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1.看图导入时。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老祖先非常聪明,他们用画图的方式把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简练地记下来, 从而创造了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板书:字→画)

在《练习7》中也有一幅文字画,里面藏着许多象形字,你能找出来吗?

2.课中拓展时。

师:刚才,我们通过书上的文字画认识了很多汉字,知道了一个字就是———

生(接后半句):一幅画。

师:你能认出这些画表示什么字吗?

生 :我认得是 “羊”字 , 因为上面 的两只角 , 就是“羊” 这个字的两个角。

3.变字成画时。

师:对了,一个字———(生接后半句)就是一幅画。

如果老师把这幅文字画改成一幅风景画的话,老师会画一座高高的大山,山下再画一条清清的小河。如果请你来画,你会画些什么呢?

就这样,一节课下来,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的特点已深入学生内心。

二、要有敏锐的语言训练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课要着力训练一年级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硬性教学指标。

师:你会画些什么呢?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讨论。 )

第一轮磨课后, 课堂上的语言文字气息果然浓郁了许多,但由于我驾驭低年级课堂的能力相对较弱,磨课时经常出现老师上得投入,学生玩得起劲的现象。面对这群活蹦乱跳的小娃娃,我如何俘获他们的心,是我最大的挑战。

二磨:“目中有人”———学习主体是一年级学生

第二轮磨课,我们特邀了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研组长来听课。她们俩有着多年的低年级任教经历,“降服”这群小家伙是手到擒来。她们听完课后指出,我的教学语言缺乏儿童化和趣味性,指向也不够明确。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而有效地引领他们。

一、巧妙的语言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言是交流的中介,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语言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我要小施伎俩“忽悠”他们。

1.课前谈话 ,听唱儿歌。

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一首歌,名字叫做《粗心的小画家》,想听吗?

(播放《粗心的小画家》视频 )

师:小朋友,你愿意做个粗心的小画家吗? (生齐:不愿意。 )

师:不愿意的小朋友用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学生迅速坐正,师生问好,上课。 )

2.学生写字 ,教师巡视。

师(有意大声表扬某个同学):小朋友不光字写得漂亮,坐姿也特别端正。老师送你两颗红五星。 (其余学生闻声再次端正了坐姿,我窃喜! )

二、形象的语言评价,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 善于创设一些情境,能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使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1.教师范写生字。

师:在认出的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学生均说是“燕”字。 )

师:“燕”字的笔画最多,而且容易写错笔顺。写的时候,我们先写上面的“廿”字头,这个“廿”字头就像是小燕子的头和脖子;再写中间的“口”,这个“口”就像是小燕子的身子;两边的部分,加起来是一个“北”字,就像是小燕子的翅膀;下面的四点底,是小燕子的尾巴,写的时候四点要分开。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边提醒边范写, 学生边看边书空。

2.实物投影学生的铅笔字 ,予以评价。

师:你把“鱼”的最后一横写得较长,就像是小鱼长长的尾巴稳稳地托住上面的身体;这个“人”字撇有尖,捺有脚;你的“水”字竖钩写在了竖中线上,很挺拔。老师给这些字打上红五星。

第二轮磨课后,我的教学语言多了童趣,多了形象,多了表扬,甚至有些夸张。小朋友们渐渐“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的心情也随之荡漾起来。

三磨:精雕细琢———育人理念寓于细节之中

第三轮磨课, 我们邀请了由其他学校的省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组来听课指导。这次,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曾经被当作教学亮点的导入环节也被放大,被观察出了背后教学理念的偏差。

1.老师今天想和我们班的两个小朋友进行一场画画比赛,看谁画得快。

先画一个人,谁快呀? (老师快)

再画一棵树。呵呵,还是老师快。

最后画一个太阳。呀,老师第一,老师三局三胜。

2. 为什么总是老师画得快 ? 因为老师今天用简单的线条,快速突出了事物的形象。我们的老祖先曾用画图的方式把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给记下来,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哟。这类字就叫作象形字。

3.在《练习7》中也有一些文字画 ,你能猜得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吗?

在此导入环节,我试图采用师生绘画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发现汉字创造的过程。

该教学设计背后的设计意图是: 关注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让抽象的汉字与具体的形象建立联系, 打通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如“人”,先建立“人”的形象,让“人”转化为一定的词汇———“人”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就这样,从字过渡到词,从词语过渡到句子,再从句子过渡到段落。

专家组对我的想法予以了肯定, 但是对导入时具体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教师让学生参与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陪衬? 是靶子? 体现学生不如教师? ”

我恍然大悟:尊重学生,源于细节。这一轮磨课后,我的导入部分又作了改动。

1.谁是咱班的小画家 ? (指定两名学生 )老师请你们俩到黑板上来画两幅画。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山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山)请你们用粉笔,用最简单的线条来画一座山。

小朋友,你们用一些流畅的直线表现了山的形象,画得真好!你们知道吗? 我们的祖先就曾经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现“山”这个字。

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山”的实物图、象形字、汉字。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 他们用画图的方式把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简练地记下来,从而创造了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在《练习7》中,就有一幅文字画,里面藏着许多象形字,你们能认出它们是哪些汉字吗?

修改后的导入部分,教师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亲历(绘画)—提炼(总结)—运用(观察)。通过探究,自然地发现了象形文字表形的特点,水到渠成地正确掌握了识读象形字的能力。

通过三次磨课, 我的最终课堂实践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肯定! 对语文课的准确定位、教学中要目中有人、雕琢每一细节等,是我此次磨课的最大收获。“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教学理念如何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中和谐着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磨课,向更圆处探寻 篇11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磨课;经历;反思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磨课,就是一次次研磨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力求使课堂呈现出完美的圆的过程。好课总多磨,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如何围绕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使百分数意义能梳理得更具结构性、层次性、深刻性呢?仍需好好去研磨去探寻。

参考文献:

蓝雪敏.“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5.

“磨课”有“三跳” 篇12

为了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 我参加了学校的“数学磨课俱乐部”, 一共参加了7期, 成为“磨课”最多的数学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 我实现了从理论到艺术再到生命的“三跳”, 真正领悟到了课程教学的真谛, 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一、“跳”到理论的高度

“数学磨课俱乐部 · 解决问题”的“磨课”重点依次为研究课堂主线、开课与结课、课堂练习、统整与整合。于是, 我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学习和研究: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到底变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变?

从第一期的“解决问题”开始, 我就认真阅读了“磨课”导师—湖北沙市教科院彭传新院长向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目:《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和《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 自己还搜集、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通过阅读和学习, 我渐渐体会到,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把“解决问题”作为四个总体目标之一, 以此为指导的数学教材将应用与计算结合起来, 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 甚至很少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内容。将解决问题分散在每一个单元中, 做到“以用引算、以算激用、以用促算”, 实现“用算结合”。

有了课程理论的支撑, 站在课程理论的高度, 我逐渐树立了科学的课程观, 有了初步的课程意识, 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课程教学。在《平均数》一课的 “ 磨课” 中, 我设计了 “ 情境—提问—解决—应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由四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和制约的环节组成, 其内在联系是: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 提出数学问题是核心, 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 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我以“学校毽球赛”为全课的活动主线, 先估计、讲道理, 再通过多种方法验证, 说明平均数的特点是“界于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然后说明平均数是动态的, 改编本设计第2 题;练习时, 对比平均数与平均分,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 从注重对学生的个人评价转变为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价, 并结合生活实际, 灵活运用。

通过“磨课”, 我逐渐领悟到由“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不但名称发生了变化, 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突出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 编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不再以“应用题”的独立单元出现, 而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将计算、统计以及空间图形等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注重对学生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训,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这一“跳”, 让我对课程系统有了基本认识, 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有了一定的理解, 我更加关注知识在学生那里是否被体验、被领悟、被使用, 是否在使用过程中转化为教育智慧。

二、“跳”到艺术的高度

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关注每个环节。我着眼于提升自己的课程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着力构建“情知互动”课堂,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1.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

我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供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主要通过设计游戏情境线、故事情景线和生活情境线,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 在教学中, 力争做到把外显的“情境线”和内在的“知识主线”合二为一, 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如教学三年级下《玩球— 可能性》, 以玩球为主线, 通过“猜一猜、摸一摸、涂一涂、装一装”等活动创设情境。

2.解决问题的开课结课

开课、结课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环节。构建高效课堂, 就是要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和耐人寻味的结尾为支点, 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得愉快、“探”得投入、让课堂更高效。

我在实践中, 摸索出开课有“以旧引新”“兴趣激发”“矛盾冲突”等类型, 于是在第3期“磨课”《平均数》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开课的:

(同桌合作摆三摞棋子:第一摞叠2个棋子, 第一摞叠7个棋子, 第三摞叠3个棋子。)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摞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怎样才能使三摞棋子同样多。

师:你们是怎样摆的呀?

生l:我们先从7 个里拿出1 个给3个, 再从7 个里拿出2 个给2 个, 这样, 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摞—2个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 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 然后, 把这6 个平均放到三摞里, 每摞放2 个, 和原来2 个合起来, 每摞都是4个, 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 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生:移多补少!

师:真形象!请你再想一想:在刚才移动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师:同学们真棒!刚才的叠棋子游戏, 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开始的“不相等”变为“相等”,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平均数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学过程的活动化, 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与活动。同时, 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自己对数学的体验、感受和收获, 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 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 在结课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课既可以是深化新知的拓展性结课、埋下伏笔的悬念性结课, 也可以是互动交流的评价性结课。这样的课堂凸显出教学关系的民主化, 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让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

下面是我在教授《平均数》一课时的结课设计:

师:这节课快结束了, 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请大家从自己的收获上给这节课的学习打个分, 要说明理由。满分10分。

生1:我打10 分, 因为我不仅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特征,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将来在选择工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2:我打9分, 因为这节课学习很开心, 没有感觉累和乏味。

生3:我也打9分, 因为这节课的知识实在太有趣了, 我想再学下去, 但马上就要下课了, 我有点遗憾。

师:由于时间关系, 让我们来估算一下这节课全班的平均得分情况吧!

师:谢谢大家, 希望平均数这个朋友走进我们的生活, 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精彩开课, 赢在起点;巧妙结课, 胜在终点。课堂教学中, 我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课程的主体, 把自己和学生置于情知互动的课堂之中。

三、“跳”到生命的高度

情知互动即师生互动、情知交融。在教学过程中, 我充分发掘、利用各种潜在的情知因素, 启动、维护、强化学生情与知的互动, 使学生在情与知的互动中, 发展情与知。它既是人与人互动的目标, 更是促进学生情与知协调、充分和主动发展的手段。这是一种充满情智氛围和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是充满生命诗意的课堂。

在我“磨课”的过程中, 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在教授《大数的认识》一课时, 第五环节是自主建构完整的“数位顺序表”。我在帮助孩子们弄懂了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后, 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数位, 填写数位顺序表。孩子们立刻开始小组合作, 有的按照黑板上的板书在填, 有的和身边的同桌交流着, 商量着, 互问互答, 好不热闹。可就在这时, 我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个孩子, 一个人坐在座位上, 眼睛四处张望着, 看着我的时候, 好像想跟我说点什么, 又马上低头看着自己的练习纸。于是, 我快步走到孩子的跟前, 蹲下来, 亲切地说:“小朋友, 我能成为你的学习伙伴, 和你一起完成数位顺序表吗?”就是这一个蹲下来的动作, 就是这一句亲切的话语, 我看到孩子眼睛里流露出的喜悦和信任。

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我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 从多元目标入手, 多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 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 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上一篇:货物运输业论文下一篇:生态旅游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