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通用10篇)
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篇1
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
一、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的土壤.现代城市的创生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 者:朱铁臻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北京,100010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WEISHI年,卷(期):“”(2)分类号:G0关键词:
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篇2
一、城市文化产业在经济、政治生活中日益重要
我国学者张钟汝等人认为, 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 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 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 城市文化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 城市文化产业越来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 成为突破现实经济发展困局的新着眼点,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文化产业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也是城市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象征。
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要“以民为本”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与民共享”的理念, 发展城市文化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创造, 城市文化产业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来享有和在人民中普及。首先要开辟本地消费市场。离开了市民的参与和创造, 城市文化产业很难形成规模。就张家口来说, 我们不具备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 想从全国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只有从本地立足本地开辟消费市场, 让本地文化产业形成规模, 才能更有力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张家口市的口梆子, 首先面向张家口观众, 排演市民关心的人和事, 才能有进一步发展。毕竟东北的二人转是从东北火到全国的, 而不是从全国火到东北的。其次要加大宣传与引导力度, 促成周末文化消费的习俗的形成。还有到市民中去发掘文化潜力, 比如张家口市的民间文化组织方兴未艾, 逐渐形成规模, 如果加以科学的规划与引导, 必将成为新文化消费增长点。再有, 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要让当地的市民来享有。
但是我们也看到, 我市到目前为止在图书馆、博物馆、戏剧院等文化载体建设上比较落后, 广大市民在这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要扩大文化产业市场, 必须要不断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的文化素质高了, 才会对文化产品有更多的需求, 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张家口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在观念上进步不大, 在文化项目上创新不足。更多的投资者把目光还是集中到商业, 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上, 少有人在文化上发掘商机。
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要注重创新性与开放性
城市文化建设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 城市文化不只是旅游文化, 它还包括历史文化, 当代文化, 体育文化, 网络文化等等。小康社会的城市文化, 要与时俱进, 不断扬弃与更新, 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从全国范围来看, 更多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更多注重的是旅游文化, 且跟风现象严重, 抢夺文化起源地事件泛滥, 从而忽视了原创性与创新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 个性化的、人文化的文化产品将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如乌镇由最初的水乡小镇发展成为戏剧文化小镇, 再发展成为互联网小镇, 步步把握时代的脉搏。而张北草原音乐节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张北的草原资源很大, 但是引来国内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却是摇滚音乐加草原的那种奇妙反应。被誉为“最具有标杆意义的高端户外音乐节品牌”, 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张北草原音乐节成功在于它注重了创新, 注重了人文, 因为来这里的音乐爱好者们首先看重的是摇滚乐的人文精神, 而不是草原。这也提醒我们, 不要单纯的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还要注重创新, 注重挖掘人性化的元素。国内电影业发展迅速, 2015 年的票房已经超过440 亿人民币, 而且发展势头依然迅猛, 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 (现每年票房接近100 亿美元) 成为最大电影票房市场。
城市文化建设还要在自主的基础上注重开放性。我们发展城市文化离不开外部世界, 要以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 来看待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努力寻找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共通性和相容性。
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 在建立一个城市的精神世界。在城市文化中, 让先进文化在居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文化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即是人化, 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满足的过程。
参考文献
武进:文化产业点亮一座新兴城市 篇3
武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建文介绍,武进区围绕“三带、五群、三区、三提升”的“3533”战略,催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目前,武进区的文化产业门类日益齐全、新兴业态得到催生,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市场主体逐步确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重大项目亮点频现,呈现出活力进发、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何谓武进文化产业的“三带、五群、三区、三提升”?三带即“太湖特色文化带、春秋特色文化带、花卉特色文化带”;五群即“文化旅游产业群、动漫游戏产业群、传媒印刷产业群、演艺娱乐产业群、工艺美术产业群”;三区即“创意产业集聚区、生态文化集聚区、娱乐休闲文化集聚区”;三提升即“升级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注入人文内涵,提升产业品质;整合开发资源,提升运作水平”。
武进文化产业绽放异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体制改革初现成效,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近年来武进区进行了两次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目标,推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离,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释放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该区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国有、民营、股份等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201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近40亿元,成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产业门类日益齐全,新兴业态得到催生。
随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该区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网络文化等为主的新兴业态得到催生,新闻出版、图书报刊、复制印刷、广播影视等为主的传统产业良性发展。该区现有书刊发行单位193家,印刷企业535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24家。娱乐产业发展迅速,该区现有文化娱乐场所150家,互联网上营业场所146家。旅游产业方兴未艾,2010年实现总收入77亿元,接待游客810万人次。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已涉及网游、动漫、设计、软件等多个子类,尤以动漫游戏为代表,太湖湾环球动漫嬉戏谷、常州国家动画产业西太湖基地等一批平台建设渐成气候。
投资结构日趋多元,市场主体逐步确立。
近年来,武进区以财政杠杆为重点,优化政府引导,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放开市场、放宽准入,培育了一批大型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一批知名民营企业纷纷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近1500家有一定实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1250多家经营性文化单位。中小型文化企业与骨干文化企业、传统文化企业一起,参与文化市场的产业分工和市场运营,逐步成为角逐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体。
文化企业不断做大,重大项目亮点频现。
在产业市场的推动下,该区文化企业逐步做强,涌现出了环球数字、春秋淹城、滨湖建设、江苏创业等一批产业龙头。据不完全统计,该区现有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文化相关企业20家,超1000万元的58家。以企业为依托,太湖湾环球动漫嬉戏谷、新天地不夜城、三勤生态园、淹城春秋乐园、西太湖国际智慧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崭露头角。环球动漫嬉戏谷于2011年5月1日开园,成为全球第一座以数字文化内容资源为主题的国际动漫游戏体验博览园,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虚实互动、超越现实的动漫游戏体验地,至2011年11月,已接待中外游客130万人次,实现营收1.8亿元。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武进带来了活力,聚集了人气商机。围绕到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的目标,武进将通过“3533”战略的实施,着力将特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市场运营,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武进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具后劲的增长极;力争到“十二五”末,“五大文化产业群”(文化旅游产业群、动漫游戏产业群、传媒印刷产业群、演艺娱乐产业群、工艺美术产业群)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
【武进三大特色文化带】
武进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优化区位分布,集聚发展优势,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影响价值深远的三大特色文化带。
太湖特色文化带。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西太湖生态休闲区为主体,以山水自然风光、民俗特色风情、历史人文古迹等为重点,挖掘江南山水文化、数字文化、孝道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等文化内涵,打造现代城市、山体、湖泊交融共生的特色文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中华孝道园、万泽太湖山庄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太湖、休闲太湖、文化太湖,彰显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人文气息与生态环境相交融的鲜明特色。将艺术文化与太湖文化完美融合,打造“环太湖中国艺术城”,规划建设“六馆一街区”(“六馆”即名人美术馆、艺术培训馆、非遗展示馆、文化演艺馆、艺术家会馆、学术研究馆,“一街区”即大文化街区),尽显山水文化、艺术文化、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艺术文化长廊。
春秋特色文化带。秉持“小淹城、大春秋”理念,以2500多年历史的春秋淹城遗址为核心,以遗址保护区、春秋乐园区、野生动物园区、旅游购物区、文化居住区、佛教文化区等为板块,以“中心极化、东跟西进、南拓北连、产业联动”为模式,规划建设“泛淹城文化旅游区”,深入挖掘春秋历史人文内涵和思想文化精髓,倾力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春秋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打响“盛世春秋,世界淹城”的特色品牌。淹城春秋乐园二期以游乐化深度参与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演绎古老历史文化,再现历史人文情境,让沉积千年的淹城文化在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体验中广为传扬。“水墨江南”历史文化街,以空间、建筑、色彩、景观等多样特色铺陈历史画卷,形成吴越文化、春秋文化涵容广博、历久弥新的历史人文景观。
花卉特色文化带。以彰显“花都水城,浪漫武进”形象为目标,以举办全国第八届“花博会”为契机,挖掘武进花卉文化底蕴,发展花卉文化产业,打响城市名片。依托“花木之乡”嘉泽和农博园,坚持花木产业和旅游观光双链互动建设理念,着力推进江南花都产业园、紫薇同、玫瑰园、艺林园等工程项目,加强花木市场、花海大道等配套设施和平台建设,挖掘开发功能片区,发展现代农业、花木生产、花卉鉴赏、科教观光、休闲度假等相关产业,形成技术研发、花木生产、市场交易等完整的花卉产业链,打造闻名遐迩的花卉产业示范园、休闲旅游伊甸园、现代都市后花园,并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武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花卉产业基地和名符其实的花卉都城,以十里花木长廊的无边秀色,展现“绚丽花海、苍翠林涛”的迷人风采。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1.47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2.2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2.2万余人,年产值38.8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8.5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相对于《合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中提出的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篇5
2012-01-09
昨天上午,记者从莱山区政府获悉,未来5年,该区北部和南部双驱并进“城变”,形成“全域城市化、全域生态化”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莱山区将加快北部黄海、初家、滨海三个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通过引进知名开发企业,推行连片开发改造,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和高端产业地产项目。与此同时,北部城区路、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还将持续完善。今后,莱山区将高标准打造凤凰山公园、虎头山公园等景观亮点,北部城区将变得更美。
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布局,今后,莱山区将拉开南部200多平方公里区域的大开发框架。以南部中心地段的莱山街道和院格庄街道为一体,以朱雀山为中心,设立23.5平方公里的省级旅游度假区,抓好植物园、汤墅王朝、铺拉河改造等项目建设;解甲庄街道将做为城区扩张的东翼,重点进行围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保护开发、青建明日之城、辛安河改造等项目建设。此外,以莱山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基地为西翼,将加快园区扩区步伐。同时,解甲庄、院格庄和莱山三个街道驻地也将改造升级,“变身”卫星休闲城镇。
服务业将是莱山主攻方向
作为烟台市中心城区,服务业将是莱山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和最大支点。今后,莱山区将坚持“多样化、高端化、规模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全力打造服务业聚集发展示范区。佳世客、银座、新世界、振华等9家世界500强和国内商业巨头先后进驻莱山,万象城商业综合体、渔人码头旅游综合体等一批关系莱山长远发展的服务业大项目基本建成。新天地都市广场、五洲国际东亚商品博览城等重点项目也将加快建设脚步,形成综合体集群。
继中央商务CBD核心区域建设之后,总部经济基地的建设,填补了莱山南部城区的建设空白。目前,不仅杰瑞智谷、中节能和瑞康药业等一批项目正在谋划落户事宜,一批国内外企业总部也已看好基地,正在积极商谈中。与此同时,迎春大街、北方城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正在推进中,该区域将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信息等高端服务业。
东部文化综合体扎堆开建
莱山区文化产业以迎春大街和滨海沿线为核心,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渔人码头、五彩文化广场、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和植物园等文化产业资源,今后,莱山区在文化产业方面,着力打造四大板块:在中心城区,莱山区以五彩文化广场、时尚文化园等载体为依托,打造都市文化产业板块;搞好南部山区生态和水系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加快尚书府文化复兴工程、凤山温泉特色小镇、锦源春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生态文化产业板块;莱山区将充分利用黄金海岸资源,充分发挥3个天然海水浴场和烟台渔人码头、黄海游乐城等滨海一线景点的作用,重点推进烟台渔人码头、黄海游乐城提档升级,打造滨海文化产业板块;此外,深入挖掘开埠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莱山发展的支柱产业。
林门线以南将建新兴产业园区
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现状及措施 篇6
日益加重的城市垃圾污染,已成为目前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本文着重在推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把城市垃圾处理早日纳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从而消除城市垃圾污染,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一、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现状
有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年产垃圾1亿吨,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堆积在城郊,垃圾堆存量逾60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全国670多座大中城市,约有三分之一陷于垃圾包围中,垃圾中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渗透到地下和河流中,将给城市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性危害。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正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困扰着所有大中小城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已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2吨垃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1吨煤燃烧的能量,可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仅为50%左右,处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填埋和堆肥或其他方式的回收再利用。以盘锦市垃圾处理厂为例,该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焚烧、填埋和堆肥,每天处理200余吨,处理率仅为50。垃圾中的水、泥土等非可燃成分阻碍了垃圾的焚烧效率,垃圾渗滤液也难于处理,剩余垃圾的填埋又不能符合环保规定,给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隐患,湿垃圾的晾晒又造成严重的恶臭污染,已成为盘锦市西部空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应该说,这样处理水平虽然较低,但其在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还处于较好的状况。相当一部分城市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对城市垃圾基本上不经任何处理,简单堆放于城外荒地荒滩或地坑、山沟等地,因而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对地下水和地面水域形成污染,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滞后,严重污染环境的局面,既与我国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和认识上的陈旧观念、落后的管理体制和不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关。正是这些综合因素制约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快速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途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产业将作为一种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为主要目的,以多元开发为手段,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为最终目的的产业,在我国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管理体制落后。
城市垃圾处理在现行制度下,大部分为政府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投入很大,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1998年全国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达86亿元,1999年,这个数字超出100亿元。垃圾处理费用连年攀高,使得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垃圾无害化处理低、劳动密集型作业等现象自然无法改变,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的要求。
3、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致使垃圾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加大,处理成本增加;
4、投融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支出难以为继;
5、现行制度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处理积极性;
三、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来考虑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战略,使城市垃圾处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1、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垃圾处理的法规体系,使城市垃圾处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这方面,我国目前虽然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各地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都不完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我们在执法上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执法尚不多见。对于那些随意堆放垃圾的行为还仅限于口头提醒,惩治力度太小。在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也执行得很不到位。
2、改革现行城市垃圾管理体制,把垃圾处理由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政府行为转变成为企业的社会服务性质的经济行为。
现行的垃圾管理体制为政企合一,管理、监督和运行主要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体制,也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
3、培育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市场,为企业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进行生产、投资、建设、经营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建立垃圾处理分类回收制度。
垃圾分类就是将湿垃圾(有机垃圾如果皮、菜皮、剩饭菜等)、干垃圾(无机垃圾如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和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过期药
品等)等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分类处理,以达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垃圾分类收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每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千克,相当于节约木材4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30年的树木20棵;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提炼钢900千克,相当于节约矿石3吨;1吨废玻璃回收后,可生产一块篮球场面积的平板玻璃或500克瓶子2万只;用100万
吨废弃食物加工饲料,可节约36万吨饲料用谷物,可生产4.5吨以上的猪肉。
从2000年开始,国家建设部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杭州、南京、桂林等城市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重点回收废纸、废塑料和废电池,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北京市已在政府机关、学校和事业单位实行废纸回收、推广和使用再生纸办公制度,上海完善了废电池回收和处置系统。
5、建立开放、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6、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城市垃圾处理投入产出机制,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本资源在城市垃圾处理产业领域的合理配置。
7、由非盈利性收费经营(政府投资、政府经营)过渡到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费用,再转向多元投资经营。
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将现有的环卫系统进行改制,一律改成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并完全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有条件的可以改成股份制企业,鼓励社会法人和个人参与入股或投资。
当前,许多城市正积极改变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2、按照最佳规模化原则,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区域(中小城市可不划分区域),把这些区域的垃圾处理权(包括垃圾的收集、分检、储运、处理、利用和经营等)进行招投标或拍卖,亦可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权和经营权分离进行招标或拍卖。有条件的企业均可以参与垃圾处理权的公平竞争。这样既可以促进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又可以提高垃圾处理和利用的效率。
3、开征垃圾税(费),政府按照产生的垃圾量,确定并征收垃圾税(或费),对超出正常生活活动产生的垃圾另行加税。征收的垃圾税专门用于城市垃圾处理。这一制度正在逐步推广,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四部委于2002年6月联合下发通知,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通知要求,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市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均应缴纳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将按不同对象采取不同计费方式,按月收取。通知同时要求各地改革垃圾处理的运行机制,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
4、制订城市垃圾处理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城市垃圾处理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权利责任、监督保障机制、监督部门的权利责任、失职行为的处罚等。使垃圾处理企业和监督部门的所有行为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不按国家的技术规范处理垃圾,或处理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处理要求时,垃圾处理企业不但得不到垃圾处理费,还应被处罚,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还应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样对监督单位的失察行为也应有相应的制裁规定,这样才能把垃圾处理和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避免过去政企不分,只有权利没有责任所带来的弊端。
5、建立财税政策支持鼓励体系。一方面对从事垃圾处理的投资和产业活动免除部分税项,以增强垃圾处理企业的自我生存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投资经营垃圾处理达到一定规模、运行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把政府的直接投资行为变成鼓励行为;再一方面政府对从事垃圾处理投资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贷款方面的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向垃圾处理活动注入资金;最后城市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可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合作、政府合股等形式,鼓励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参与垃圾处理和经营,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市垃圾处理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开辟社会融资渠道,解决自我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建立新的调控管理手段和产业发展模式,真正使城市垃圾处理成为以企业为主体投资经营的经济活动,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这将是促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旅游城市加强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篇7
产业经济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学科, 产业这个概念是为满足产业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产业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 大到部门, 小到行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产业是广义的产业, 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为适应产业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在进行产业分析时的不同目的的需要, 可将产业划分成若干层次, 这就是“产业集合”的阶段性。具体地说, 产业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即产业组织, 现实中的企业关系结构在不同产业中是不相同的。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对该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要实现某一产业的最佳经济效益须使该产业符合两个条件:首先, 该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的性质使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的压力;其次, 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该企业的单位成本最低。第二层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 即产业联系。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各个产业部门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发生着投入和产出, 即中间产品的运动, 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比例关系及变化规律。第三层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 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 即产业结构。
二、旅游城市发展产业经济的作用
(一) 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 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 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 为人们所认识。
(二) 回笼货币, 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 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 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 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 更有效地回笼货币, 渠道很多, 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闲假时间的增多, 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三) 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 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 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三、旅游城市加强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一) 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 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 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人文精神和心灵感悟性, 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 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 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 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 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 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 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二) 综合进行旅游开发。
首先, 改变过去制订旅游规划时无阶段性和盲目性的弊病。规划中要做到短、中、长期统筹安排, 有步骤地分期合理开发建设, 既要积极推进, 又要量力而行, 根据本省情况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及可能性来制订规划。其次, 要强化市场观念,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进行旅游规划。那种以政府指令性规划显然已不适应今天旅游市场的发展, 所以在做规划时第一步骤就是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向, 通过旅游调查获知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心理动机、经济特征等要素,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于各种类型旅游者的旅游项目。最后, 旅游规划一定要突出城市的自有特色, 没有特色的规划最终只能昙花一现, 毫无意义。
(三) 扩大开放范围, 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
为了保护我国的旅游业, 特别对旅行社服务, 目前我国采取的策略是“中度开放、高度保护、鼓励参与”。然而, 旅游业能否高度发展, 关键在于“客源”, 它是开发整个旅游业的龙头, 只有客源充沛, 龙头高高昂起, 则其他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 作为龙身龙尾, 才会随之起舞。反观我国现有旅行社, 起步晚, 经营水平低, 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了增加客源, 应扩大开放度, 引进和激励竞争机制。因此, 对我国国际旅行社市场, 应打破国家垄断的局面, 而改为“扩大开放, 适度保护”的策略。第一步与国外信誉好、经营实力强并富有招徕能力的旅行社兴办合资旅行社, 利用它们的渠道网络, 广泛招徕客户, 只有客源扩大了, 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进而使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得益。
(四) 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宏观管理, 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 我国的旅游经济业, 经营国际旅游业务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 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 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 应加强宏观管理, 严肃纪律, 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 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 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 实行政企分开, 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 取消特权和保护, 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 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五) 发展特殊群体旅游。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 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 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 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 他们不但是旅游者, 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 再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 农产品信息的交流, 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 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 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 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 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 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 都有极大的意义。
(六) 政府要落实旅游城市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财政每年要安排一部分资金作旅游行业启动扶持的专项资金, 重点解决旅游规划所需资金和重点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计贷款贴息资金, 政府在资金筹措上可对旅游基础设施实行有偿收费使用和征收旅游景点发展专用资金。对新建和扩建的旅游项目要采取“先予后取”政策, 在地价、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项目, 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 并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引导金融部门对效益佳、信用好的旅游项目优先提供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外资兴办旅游项目, 开发旅游市场, 要对规划中的景区景点 (配套经营性的商业项目) 进行招商引资。外资可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贯彻“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让参与者有利可图, 切实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在当前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旅游业还存在封闭、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我们应当扩大范围,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新旅游经济。
关键词:旅游城市,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篇8
一、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多元特征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来说,新兴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产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用文化视角诠释多样化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便是建设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兼具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是促进各类资源有效配置、文化企业集群发展、文化产业竞争力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具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特征。
(一)城市文化综合体具有文化内涵的关联性
城市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建筑综合体的连带关系和发展过程大不相同。所谓建筑综合体是以某一种城市功能之一的建筑为主要,兼有其他建筑的功能。城市综合体则是建筑综合体的最高形式,集中了商业、办公、居住、餐饮、会议、娱乐等多种功能,并通过不同物业之间的相互弥补和相互助力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统一的复合型空间,以符合现代都市人群的快节奏生活,因而城市综合体一定与城市功能有关。显而易见,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城市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兼有文化、传媒、娱乐、休闲等涵盖城市主要文化功能的建筑设计,具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二)城市文化综合体具有文化魅力的辐射性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说: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而城市文化综合体是现代城市文化与灵魂的标签,与城市的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具有引领风尚、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繁荣文化、陶冶情操、教化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社会辐射功能。
(三)城市文化综合体具有文化消费的集聚性
城市文化综合体在功能上的多元性,与城市开发中单一业态的商业地产相比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其价值的体现就是使资金流量和现金流速达到最佳的状态,并随着城市文化综合体持续运营的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周边人气,改善公共设施及交通环境,促进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带动城市文化综合体区域内物业价值大幅度增长。因此,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综合体不仅是一个城市文化与灵魂的标签,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更是一个城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具体体现。
二、城市文化综合体的现实依据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时代,而我们的时代也正通过建筑反映着自己的样式。在这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不断发展,也将我们带到了商务、办公、购物、文化、传媒、娱乐、休闲这个丰富多元且高效复合的时代,而在我们享受现代城市带来的种种便捷的同时,城市也随着人们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到分散,最后回归聚合。而城市文化综合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承载着人们对于复合型城市生活的期望,慢慢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代名词。
(一)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方向
城市文化综合体集中的文化、传媒、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通过不同物业之间的相互弥补和相互助力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统一的复合型空间,以符合现代都市人群的快节奏生活。于是人们可以在一个方便又快捷、多元且流畅的综合空间里,享受高效的现代城市生活与工作。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建筑形态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设计出多元功能的建筑组合,以平衡现代人的多方需求,这也是城市文化综合体最初产生的动机。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因城市再建过程中处于对不同业主利益的均衡考虑,建造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把建筑从单一功能设计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综合性的设计出一个区域的总体规划建筑,平衡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主流形态的现阶段,面对土地资源稀缺而人口却日益膨胀的各级城市,城市文化综合体建筑形态的出现必将较好地协调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问题。
(二)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当前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如双边经济理论、平台经济模式理论、长尾经济理论和众合经济理论都可以论证城市文化综合体发展战略构想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和科学决策。自21世纪以来,经济学家逐步从传统的单边市场理论转向双边市场实体理论研究,这一理论是从现代商业模式中总结演化而来的,伴随着平台交易的完成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分工的明细、服务技术的提高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平台企业产生了巨大需求。城市文化综合体这种复合经营模式平台便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三)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城市文化地标的客观需要
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城市形象的名片,是城际间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沙里宁说,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在城市文化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空间都能反映出城市文化综合体对于现代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它所代表的高端、现代、繁华的时尚体验,以及超大空间尺度带来的宏大气魄,都能反映出一座城市在狭小拥挤的土地上所拥有的文化野心和愿望。通过城市文化综合体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必将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三、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复合意义
(一)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培育合格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切入原点
目前对文化企业的行政划分是限制我国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制约。我国文化体制按照行政划分主要分为三类:按地域划分(各省文化企业)、按级次划分(中央、省、市、县)以及按部门划分。出版发行板块将是打破行政划分最受益的板块之一。
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出版发行行业由于已经完成了全省整合,同时对当地的舆论宣传意义小于广电以及报纸媒体,最有可能实现发展壮大。围绕城市文化综合体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适时引入非公有制,以及在世贸组织承诺的范围内引入外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对象。
(二)城市文化综合体是促进各类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全国出版发行行业都已完成了全省整合,如何更加合理地配置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各类资源,已成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现实问题。以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为例,当前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全省新华书店两年之内将整体打包上市,由于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现实原因,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卖场经营规模“小、散、单、一”,经营模式陈旧、粗放,且大都是处于亏损状态,这个残酷的现实已成为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整体上市的重大包袱。只有大力整合全省出版发行资源,围绕构建城市文化综合体加快引进新兴文化产业,才能逐步实现全省新华书店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城市文化综合体则兴而活,做不好城市文化综合体则衰而亡。
(三)城市文化综合体是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消费增长热点
浙江图书大厦、沃尔玛等许多业内外城市综合体的成功实践证明,构建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切实可行的,只要选准方向、操作得当、措施得力,构建城市文化综合体必将成为出版发行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热点。仍以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为例,目前其旗下绝大多数新华书店经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大都是单纯依赖教材教辅的经营结构和赢利模式。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明确宣布在全国逐步推进课本多样化和教材招投标制度,教辅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和限入规定,再加上这些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连锁效应已明显显现,学习人口逐年减少,使得教材教辅的销售增长也越发困难,围绕城市文化综合体引入数字出版、电子书店、文化旅游、社会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可以逐步改变这种窘迫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华书店原有的优势,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这将是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契机。
(四)城市文化综合体是完善强化新兴文化产业链条的发展重点
由于新兴文化产业本身具备意识形态属性以及产业属性双重属性,在产业发展与宣传两方面需求博弈的过程中,我国监管部门在不停寻求平衡。如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台的管控,在强化电视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也要保证电视媒体在用户生活中的影响力。
同样,完善配套设施,做大产业链条将是出版发行行业的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内生经济,对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将继续得到加强。金融危机时期在我国制造业面临极大危机的同时,国内出版发行、文化传媒行业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也使得我有关部门意识到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将来在国民经济中所能占到的重要位置。相比于直接扶持风险较大的文化创意等环节,完善产业链条,围绕城市文化综合体打通整个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必将成为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4宣城市蔬菜产业提升计划 篇9
为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工作会议和省菜办《安徽省2014年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提升蔬菜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2014年宣城市蔬菜产业提升计划。
一、稳定蔬菜生产规模,提升设施化水平。基地建设是蔬菜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2014年全年新增蔬菜播种面积(含复种)2万亩,各县市区新增蔬菜播种面积不少于2%,其中设施蔬菜新增面积(含复种)不少于1万亩。设施蔬菜新增面积任务分解如下:宣州区2500亩、郎溪县1400亩、广德县1200亩、宁国市2500亩、泾县900亩、旌德县700亩、绩溪县800亩。继续落实保供性蔬菜基地建设政策,稳定城区蔬菜供应。
二、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提升产业竞争力。按照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规范要求,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省、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2014年全市争创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不低于4家。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防虫网、遮阳网、频振式杀虫灯和抗病虫害品种。
三、加大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自行检测,各县(市、区)每年检测样品不低于1000个,继续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工作,2014年对县(市、区)蔬菜抽检3次,每次样品不少于36个。建
立多部门联动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机制,探索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在生产、流通、加工、包装环节上推行全程监控。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在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点)。
四、帮扶新型经营主体,稳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对现有蔬菜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进一步梳理、规范,充分发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组织省、市级规范化合作社、龙头企业申报,2014年争取新增市级规范化合作社2家,龙头企业1家。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扶持蔬菜类生产经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五、强化技术服务,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技术人员参加“送科技下乡”、“金色田园”等活动或讲座。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和品种结构优化,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新型育苗、大棚连作障碍治理等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种植技术。开展复式温棚配套生产技术研究。
宣城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篇10
201X年X月XX日,XXXXXXX集团XXXXXX率领XXX部一行XXX人到XXXX市考察了制盐工业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重点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依据实地考察情况,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一、应城市概况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区西南。距省会武汉市96公里,东距孝感城区49公里,县域面积1103.38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应城市岩盐资源以储量大、纯度高、分布广、埋藏浅而闻名全国,分布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最丰富的藏盐地段含盐厚度为200-500米。应城市现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路、空运并举的交通网络,汉渝铁路穿境而过,汉宜高速、武荆高速横贯市境。
二、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情况
1、岩盐资源概况。
应城市岩盐分布面积14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7%,资源储量280亿吨,位居全国第四。应城市岩盐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马坊、长江埠、四里棚等地,埋藏深度300—800米,埋藏较浅,易于开采,氯化钠含量为45%—94%,品位较高。
2、制盐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资产总额99.3亿元,已形成年产原盐400万吨、纯碱130万吨、氯化铵140万吨、复
合肥80万吨的产能规模。2011年,产业销售收入141.9亿元,上交税收3.5亿元。其中,湖北宜化集团应城双环公司已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
3、制盐工业主要产品发展情况
应城市制盐工业产品主要有原盐、纯碱、氯化铵、合成氯、精铵、复合肥、高塔硫基复合肥、芒硝、烧碱等20余种。其中,“红双环”牌纯碱、“红双圈”牌氯化铵、“自流井”牌食盐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湖皇”牌纯碱、氯化铵,“桂湖”、“洋洋”、“凯利丰”牌复合肥被授予中国知名品牌;“白玉兰”牌精制盐被授予湖北省精品名牌;“桂花”牌加碘精制盐被授予湖北名牌产品。
三、重点考察企业概况
1、孝感广盐华源制盐有限公司位于应城市四里棚工业园,由新都化工股份公司(A股代码002539),联合广东省盐业总公司和湖北省盐业总公司,共同投资1.8亿元组建而成,专业从事精制盐和日化盐系列产品的生产经营。公司总资产3亿元,现有员工35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拥有地下可开采区域6.2平方公里,可开采储量达 1.2亿吨,年产精制盐75万吨,是国家首批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1000多万元。
目前,该公司产能已实现日产2800吨盐,200吨硝。年产96万吨盐,4万吨硝。该公司近50%的盐产品用于满足新都化工股份公司相关产业链所需,剩余产能主要用于出口,满足省盐业公司计划食盐产品需求和功能盐产品市场需求。据了解,该公司年消耗13万吨煤,每消耗1吨煤可生产7吨盐。
2、久大(应城)制盐有限责任公司(久大(应城)盐矿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工业盐和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也是多品种盐生产与市场开发的企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原值2.65亿元,原盐生产能力100万吨/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国家认证。主要产品有“自流井”牌工业盐、“云鹤”牌、“桂花”牌加碘盐、精制盐、肠衣盐、芒硝系列和营养盐、调味盐、日化、畜牧盐等多品种盐系列。
目前,该公司产能已实现年产130万吨盐。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据了解,该公司年消耗25万吨煤。
四、产业政策
发改委2006年发布的《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严格实施制盐项目的核准制。原则上不鼓励单独新建盐厂。主要依托现有制盐企业,结合兼并、重组,在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具有比较的地区进行改造、扩建。优先支持盐碱同步配套项目建设。
《意见》第二十四条明确提出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制盐项目(海盐、湖盐和井矿盐)应达到的具体参数,除海盐、湖盐以外,其余制盐项目,年生产规模应达到60万吨以上;井矿盐劳动生产率为3000吨/人.年;井矿盐区工艺装备应采用盐硝联产、分效预热、热电联产工艺和技术,生产全过程应全部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卤水净化和自动化包装技术;井矿盐企业全面实现可控的矿山开采,岩盐矿石 的采收率由15%左右提高到25%,吨盐综合能耗为140公斤标准煤。
《意见》第二十五条要求新建、改扩建项目达不到上述相关指标要求的,一律不予核准。
五、投资开发预估
按照《意见》要求,经参照应城市当地制盐企业相关信息,我们按照年产60万吨盐和年产3.5万吨硝进行了项目框算。项目框算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建设、项目用地、卤水净化系统、制盐系统、热点系统、其他支出和流动资金。
1、矿山建设。
①购买岩盐矿资源。经了解,应城市岩盐矿主要归于云应矿区(云梦县—应城市矿区),该矿区探矿权证多已被孝感劲鹏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省鄂东北地质大队取得。因此开采岩盐矿,须先向以上两家单位购买探矿权证,再办理采矿权证等手续。
根据当地政府相关人员分析指出,购买2平方公里岩盐矿资源,费用支出约2000万元。
②开采设施。按照以上设定产能规模,需建设10对矿井(一对矿井是指一个注水井、一个出水井)和一座泵房,并建设矿山基础设施,购买相关设备。费用支出约4000万元。
2、项目用地。按照以上设定产能规模,项目用地约200亩,费用支出约2000万元。
3、卤水净化系统。该系统拟采用石灰烟道气法,费用支出约500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土建、购买设备和安装调试。
4、制盐系统。该系统拟采用五效真空制盐法,材料主要以钛管、复合材为主。费用支出约1.5亿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土建、购买设备和安装调试。
5、热电系统。该系统正常运转需要75T锅炉和6000千瓦机组提供动力来源。费用支出约500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土建、购买设备和安装调试。
6、其他支出。费用支出约50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建设配套系统,完成设计、环评、安评等。
7、流动资金。费用约3000万元。根据应城市当地市场行情,吨盐成本约200元,60万吨盐成本约1.2亿。按照3个月为一次结账周期计算,则需要流动资金3000万元。
综上所述,项目费用合计约3.65亿元。
六、预期成本和收益
1、生产成本。经了解,制盐工业企业日常生产成本支出主要用于燃煤消耗。按照《意见》指导要求,吨盐综合能耗为140公斤标准煤。按照以上设定产能规模,年消耗标准煤8.4万吨标准煤。
2、税收成本。经了解,应城市制盐工业企业主要缴纳税种包括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等,资源税率10元/吨,增值税率分食用盐税率13%,工业盐税率17%,所得税率则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经初步估算,吨盐税额约25元。
3、预期收益。经了解和保守分析,应城市制盐工业企业产成品市场价格约300元/吨,成本约200元/吨。预期收益率约37.5%。
七、投资分析
1、有利条件: ①市场空间
制盐工业产品应用广泛,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资源成本的原因,制盐工业领域的进入门槛较高。在我国,制盐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等,因而该领域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②政策导向
根据《意见》指导要求,优先支持盐碱同步配套项目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制盐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盐场(厂),建立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③政府支持
考察期间,应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全力支持湖北稻花香集团参与应城市制盐工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愿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2、不利因素: ①开采成本较高
应城市现有制盐工业企业多数是通过集体企业专制收购,获取了岩盐矿资源。新建制盐工业企业则需要通过购买探矿权证、采矿权证已获得岩盐矿资源。探矿权证受地质条件和市场行情影响较大,风险集中度较高。
②环境污染严重
制盐工业有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重污染的特点。制盐工业所排废水对自然环境是极大的污染。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税费较高。
③成本制约严重
由于我国是煤资源消耗大国,受到多方面影响,煤价居高不下,对制盐工业企业成本影响较大。
④经济环境影响大
制盐工业产品用途广泛,主要为盐化工企业提供必要的生产原料。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影响,导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企业收益不稳定。
综上所述,应城市制盐工业产业受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影响,不能满足开启项目投资的外部条件,建议项目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