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2024-11-27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共12篇)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1

1引言

稀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在现阶段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和军事作用。尽管我国拥有储量丰富的稀土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随着国内外对稀土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屡次刷新,严重超出了稀土开采区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更加加重了稀土产业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以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为基础,对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DEA方法对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全面衡量稀土产业生态效率的发展状况。

2基于DEA模型评价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模型选择

本文使用DEAP2.1软件对生态效率进行分析评价,根据稀土产业的发展特征,本文选取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以投入为导向型的BBC模型,计算得出2001年-2013年间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值。BBC模型能够得出三个值,即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本文以综合技术效率的值代替生态效率的数值。通过评价结果能够看出规模报酬的变化情况。其中,IRS代表决策单元格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CRS表示决策单元格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DRS代表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且三者的关系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2.2数据的选取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所构建的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分为经济类、资源类、环境类三大类别。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下:环境类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为:大气污染(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水体污染(化学需氧量、氨氮);资源类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为:劳动投入(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成本投入)、原料消耗(原料消耗总量)、经济类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为:经济产出(产品产量、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其中资源类属于投入,经济类属于期望产出,环境类属于非期望产出。

2.3熵权法

由于DEA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决策单元格个数必须要大于所有指标个数之和的两倍以上,由由此本文将投入指标(人才投入、固定资产投入、资源消耗、生产成本投入)压缩为资源投入综合指数,将非期望产出指标(水污染、大气污染指标)压缩成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期望产出指标(销售收入、精矿产量)压缩成产出综合指数。并以压缩转化后的数据代替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压缩以后的数据如所示:

3基于DEA模型的中国稀土产业生态效率评价

3.1基本评价

以熵权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可以看出,资源投入综合指数、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经济产出综合指数综合评价值并不高,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中国稀土产业在实现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水平也随之上升,过度追求产出增长的后果是带来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问题加重。尤其是污水排放中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上升趋势尤为明显。未来稀土产业面临的生态问题仍需要重视,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建设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熵值能够分析一个事件的无序程度,以熵权法处理后的数据代表一组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可以直观反映这组指标的状态,从上图中可以基本反映出资源投入、环境污染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能够反映出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比较直观,也易于操作。但熵值所得出的综合评价值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深入分析产业运行的整体状况,也不能真正代表生态效率,只是对资源投入、环境污染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直观反映,因此,要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对资源投入综合指数、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经济产出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全面把握产业发展的状态。

3.2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软件Deap2.1将压缩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中国稀土产业2001年-2013年间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以及规模效率值。本文以综合技术效率值代表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值,综合技术效率的值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以综合技术效率来代表生态效率,可以分析生态效率与技术水平以及规模水平的内在联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2011年外,中国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总体趋势呈现下降状态,且发展状态不均衡。综合来看,2001年-2013年中国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只有在2001年、2002年、2011年达到DEA有效。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以及2013年的纯技术效率的值为1,说明这些年份的纯技术效率有效,导致生态效率无效的原因是规模效率无效。其他年份生态效率DEA无效,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无效状态。从规模报酬状态来看,在生态效率达到DEA有效的状的年份,规模报酬不变,除去2010年以外,均为规模报酬递减,表明稀土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规模的扩张,忽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小,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效率低下。整体来看,在生态效率无效的年份,规模效率的值要大于纯技术效率的值,表明二者在对生态效率的作用中,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主要是规模效率的驱动作用,纯技术效率的拉动作用较小。

3.3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Deap2.1软件可以进一步分析投入产出的冗余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找到生态效率变化的原因和提高生态效率的方法,表3是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状况。

在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状态的年份,投入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都取得了最大产出效果,即产出相对投入而言已经达到最大,而此时稀土产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说明此时稀土产业不仅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水平,其规模也达到最佳状态。但综合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整体不高,且大部分年份的投入存在冗余,稀土产业的规模与其投入、产出之间的比例不协调,虽然现阶段政府对稀土产业加强了管控,但政策效果仍然不明显,提高生态效率关键要提升技术水平以及合理调控产业规模,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稀土产业规模的扩大,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评价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稀土产业为评价对象,从稀土产业多投入、多产出的发展特性出发,构建了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研究了2001年-2013年中国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值。

关键词:稀土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正明,赵玉珍.中国稀土产业生态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2).

[2]谢园园,傅泽强.基于生态效率视角的循环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12(09).

[3]成金华,孙琼,郭明晶,徐文赟.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2

吐鲁番市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地,是西域历史文化自然的博物馆。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人文景观,境内有各类古代文化遗迹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初步形成了以交河古城、高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阿斯塔那

古墓群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古迹景点和以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民俗园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名胜景点。

近年来吐鲁番市始终坚持“以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市场,加速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管理体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把吐鲁番市建设为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旅游城市的同时,建成为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深入贯彻“‘十五’末,把吐鲁番市建成‘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年,把吐鲁番市建成旅游经济强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的旅游发展目标。依托旅游业产生联动效应,变旅游资源为经济优势,全市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不断增强,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长,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旅游格局。由新疆德隆开发和建成的葡萄沟游乐园、王洛宾艺术博物馆、坎儿井博物馆,由首德公司建成的葡萄沟第一村(民俗园)等形成了我市各具特点的旅游休闲项目。目前,全市拥有家涉外星级宾馆、座度假村、家旅游社、家旅游定点民族家访点。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年月,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收入亿。旅游业已成为吐鲁番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凸现领头雁作用,在改善全市投资环境、繁荣城乡经济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全面发展旅游业。

一是树立品牌,打造吐鲁番国际旅游形象。良好的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动力。吐鲁番市十分重视旅游品牌的创建和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旅游等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吐鲁番的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扎实苦干,抓机遇、争项目、创品牌,可以说至今吐鲁番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旅游品牌的创建过程。先后创建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区等多块国家级“金牌”,以及自治区级旅游经济开发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特别是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使吐鲁番进入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树立了吐鲁番旅游品牌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吐鲁番在全国乃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吐鲁番走向世界,加快发展,赢得了先机。

二是加强促销,全方位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吐鲁番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运作、联合促销、共同发展”的市场开发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深度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效益,整合促销手段,把独具特色的火洲气候、戈壁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葡萄文化、西域文化、科普科考作为今年旅游产业的营销主题。坚持“三个一”原则(即:统一形象,统一资料,统一口号),协调行动,集中宣传形成气势,做到报刊、广播、电视三管齐下,在《吐鲁番报》上发吐鲁番旅游专版,在本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制作了《吐鲁番旅游》等宣传品;抓住《新疆风情万里行》“首届旅游节”三条旅游线路途径吐鲁番的有利宣传时机,把主要景区和名胜古迹分为东、西两线,让中外旅游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亲自感受吐鲁番独特的人文景观,扩大了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严格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即抓住一条主线,建好一支队伍,健全六项制度,建成一个市场。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抓住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这条主线,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和优质服务意识;建好一支队伍,即建好旅游行管理队伍,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四项制度,即一日游管理制度、导游报酬管理制度、社会监督体系管理制度、旅游咨询和投诉制度;建成一个市场,即在度假区内建好一个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市场,满足旅游者购物需要,保护游客合法消费权益,树立吐鲁番良好的整体形象。

海西州:崛起的中国生态枸杞产业 篇3

在2008年青海省确立“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生态立省战略后,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从零零星星一跃扩展到如今的40多万亩,成为继宁夏之后的全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一粒小枸杞,推动了一个大产业,也照亮了海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康庄大道。

据海西州农科所所长、研究员任刚介绍,目前海西枸杞产业正处在由追求规模和产量转变为追求品质和效益的阶段。“这些年,海西枸杞在种植面积、产量、新品种培育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是提升品牌档次的问题。”

树立品牌形象,必须挖掘产品的独特“基因”,强化其品牌定位和文化内涵。为此,笔者专程奔赴海西,欲一探究竟。

探访千年野生枸杞林

青海省的枸杞种植地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南北边缘的都兰-乌兰-德令哈-大柴旦-格尔木一线,在柴达木盆地生长的枸杞更多的时候被称为“柴杞”。

近年海西为提升“柴杞”品牌形象,陆续做了一些原生地考证工作。在笔者提出要探访海西枸杞文化的源头时,很多当地人都问了我们同一个问题:五龙沟的千年野生枸杞林你去过没有?

原来在柴达木盆地深处的海西州都兰县宗家镇的五龙沟,有一处面积超千亩的野生枸杞林,是整个柴达木盆地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天然枸杞群落。此处位于昆仑山脉,据传这里曾经生长着12棵神树,由五条神龙守护,“五龙沟”之名便由此而来。

穿过茫茫戈壁滩,笔者直奔五龙沟。野生枸杞林里,大片野生枸杞在由于干燥而缺少植被覆盖的群山之间兀自顽强地生长着,为这里带来生机。这里的枸杞树大些的有两米高,树干有成人小臂粗细,不过果实小且稀疏,大部分的枸杞樹已然没有再结果,只剩下繁茂的树叶和干裂的树干。据同行人员介绍,人工种植的枸杞经过选育、杂交,相较而言产量会更高、果型更好看,为方便采摘,一般也会控制树苗的高度。而野生枸杞的果型很小、产量非常低,不过口感要好很多。

据了解,柴达木盆地天然枸杞资源近100万亩,五龙沟分布大约有3400亩。这些珍贵的天然枸杞,为枸杞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因。另外,枸杞树生长期一般在35-50年之间,然而五龙沟这片天然野生枸杞林树龄60年以上的就多达近百株,最老的已有200多岁。当地传说这片野生枸杞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五龙沟的这片野生枸杞林内,还有一座形似猴子的山,相传那是王母娘娘让这只猴子看守此地。每到枸杞采摘季节,这只猴子便会带着枸杞进贡给天神。

“柴达木盆地是枸杞原产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10多种原生枸杞,其中一种珍稀野生黑枸杞,药用价值远超其他品种。”青海海西州枸杞协会会长、枸杞产业局局长李建新介绍道。

寻求差异化产业发展路径

柴达木盆地虽是枸杞原产地之一,但过去远没有形成产业,全州只有几个农场零星种植,每个农场种植的也不过几百亩。从2008开始,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海西州委州政府决定把枸杞作为农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自此海西枸杞产业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从全国枸杞市场来看,宁夏枸杞优势地位已经确立,新疆、甘肃地区的枸杞产业作为新兴势力发展也十分迅速,这都给海西枸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们必须树立自己独立的品牌形象,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任刚说。

历时7天,行程3000多公里,在天高地阔、群山连绵的柴达木盆地腹地长途驱驰,一路所见所闻使我们鲜明地感受到,“柴杞”最大的优势和独立品性,正是这里独特的地域环境赋予的。

柴达木地处世界“四大超洁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几乎没有工业污染源。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洁净的土壤,加上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等特点,都为海西发展高品质枸杞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先天条件。比如说,高原寒冷、干燥的气候和充足的紫外线照射,大大降低了枸杞病虫害的发生;又比如说,柴达木盆地的沙性土壤透气性好,适合枸杞生长,同时土壤中富含钾、氮等成分,更使得柴达木枸杞黄酮、总糖、多糖、氨基酸总量都明显高于其他产区。

这也就意味着,柴达木枸杞“柴杞”的确有着不同于宁夏、新疆、甘肃等地枸杞的独特“基因”。也正基于此,海西在寻求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差异化产业发展路径时,将细分市场定位为“生态有机高端枸杞”,致力于打造青藏高原世界生态枸杞产业基地。

“自然禀赋是我们的优势,从枸杞产业发展起步,我们就强调,一定要坚持打造绿色品牌,走高端产品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海西州政协副主席张纪元说。

为严格枸杞质量安全监管,海西州出台了《野生枸杞保护条例》《关于绿色食品枸杞生产中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及食品添加剂的意见》《柴达木绿色枸杞生产技术规程》《柴达木枸杞绿色质量控制规范》等一个条例、两个意见、两个方案、两个规范、三个规划,并在格尔木市启动建设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洁净化晾晒、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等工作。“柴杞”干果产品先后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认证,远销欧美和亚洲地区,有机枸杞的出口量占到全国的90%。

海西人实施了枸杞精品战略,提出了主产标准化、质量有机化、产品精细化、市场高端化、发展园区化的枸杞发展定位。“海西枸杞的标准化、绿色化、有机化种植已取得巨大成效”,张纪元说。

笔者从任刚处还得知,海西州近年来还培育了自主品牌柴杞1号、柴杞2号,及口感更好的鲜果类柴杞3号,以此来强化“柴杞”的独特品牌优势。

据国家质检总局测评2015年其枸杞品牌价值已达80亿元。

那一抹动人的高原红

连续数日的采访,行走在海西的茫茫戈壁之间,总不时被突然出现的成片枸杞林打动。

了解海西的人都知道,这里一度环境恶劣,风沙蚊虫肆虐,老百姓长期种植青稞、春小麦和油菜“老三样”,收入一直不高。枸杞产业的发展,是当地政府引领农牧民穷则思变的结果,鲜明地体现了海西人可贵的创新精神。多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枸杞以极强的生命力守望着寂寞的荒原,这种坚韧与当地人民在建设新海西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何其相似。此外,枸杞顽强地生长,变荒漠戈壁为绿洲,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固化了沙土,成就了整个戈壁的环境保护和一个新兴绿色农业产业。因此,在探寻枸杞产业推进进程中呈现的可贵品质或者说“柴达木精神”时,笔者头脑中首先浮现的是“创新”、“坚韧”和“奉献”。

在海西当地有很多关于枸杞的神话故事。相传,西王母得道之前曾在五龙沟以挖草药为生,成仙之后,她一心牵挂着人间的穷苦百姓,幻化成一位乞讨的老太太回到凡间传医授药。她曾把手杖变成枸杞树,把耳坠变幻为枸杞子,作为一份治病救人的珍贵礼物留在人间。

有关枸杞入药守护当地百姓健康的传说也有许多。传说中,第三世班禅大师罗桑丹珠18岁那年不幸染上“天花”,后来用草药治愈。这味草药的主要成分,便是在戈壁荒滩遍地生长的枸杞。

这些神话传说印证了采食枸杞、以枸杞入药在柴达木地区的悠久历史,如今成为了柴达木枸杞品牌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探析 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空间基尼系数,CRn指标

旅游的空间集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同时也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思想也已初见端倪, 它是一种动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象。就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来看, 定性分析多, 定量分析较少, 所以本文欲通过一些量度方法对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与集群发展趋势进行测定。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也很多, 本文主要选取空间基尼系数、CRn指标来衡量中国近年来旅游业集聚水平的变化, 分别测算我国旅游产业的地域集聚差异, 以及2000、2002年、2004年、2006年上述指数的变化率, 对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给予评价。

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计算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现象, 是旅游企业的大量集聚, 而旅游产业的集聚总是以明确的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于此同时, 由于旅游产业集群不同于其他的制造业、工业集群的最大特点是因为它是为人、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 所以旅游要素供应层—旅行社以及饭店、宾馆是维持旅游进行并持续的基础组成部分。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水平的测度, 笔者分别选取星级饭店、旅行社业和其他旅游企业三项指标来进行评价。

根据所选取指数的含义与计算原理, 本文分别截取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作为时间节点, 得出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变化趋势。采用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 计算出旅游产业规模排名前六位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总体而言, 从2000年~2006年间, 基尼系数在旅游产业集群内表现为逐渐缩小之势 (2004年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较2002年有所增加) 。这一变化说明,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逐步完善旅游配套实施的思想已经形成共识, 各地之间的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我们可以得到:四年来, 旅行社、其他旅游业的行业集中度逐年下降, 也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空间基尼系数在表达集聚发展变化方面的正确性, 两者一致说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在旅行社业和其他旅游业方面差距正逐步缩小, 与上述二者相反, 星级饭店的行业集聚区比重不断加大。究其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集聚经济现象,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 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旅游经济基础以及居民的素质条件等紧密相关。就像制造业产业集群一样, 旅游产业集群也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与发育模式,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影响和制约因素不同, 成长速度也因时而异。由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刚刚起步, 大多数集群还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各地星级饭店的加剧发展, 正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地区经济越发达, 就越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社会环境竞争优势, 由此便存在加大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差距的可能。

上述分析后, 笔者再次尝试利用产业集中度增长率以及各省市产业集中度数值, 谋求以省域为划分单位, 对不同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加以区分。然后以所得数据为依据, 将省市按2006年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变化率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分级处理, 把不同变化率以及不同集聚程度的省市, 按星级饭店、旅行社、其他旅游业三项指标进行汇总。我们可以发现, 三项指标行业集中度增长率靠前的省份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 以东中西作为地域单元, 计算各个指标变化率的平均值, 得到以下结果:星级饭店, 西部 (0.827) >东部 (0.362) >中部 (0.028) ;旅行社业, 中部 (0.408) >西部 (0.045) >东部 (0.036) ;其他旅游业方面, 由于个别省市的剧烈变化, 中西部该项指标的变化率更为巨大, 中部 (81.59) >西部 (15.1) >东部 (12.45) 。东中西旅游产业集聚差距正在变小, 但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较高的地方仍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主, 近年来形成以东部旅游产业集聚为龙头、中西部飞速发展的态势。

二、总结

旅游业的发展表现为其选址集中度高 (总是以各地的旅游资源为核心) , 具有明显的集群化趋势。总体上看,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 与旅游产业集群有关的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集聚趋势;东中西旅游产业集聚的差距正在减小, 但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仍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主。同时笔者认为, 旅游业是一项资源导向产业, 在旅游目的地营造优良的社会资本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旅游产业集群, 需要管治思维的介入。

参考文献

[1]冯卫红: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 (3) :65~79

[2]邓宏兵 刘 芬 庄 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 (3) :289~292

[3]史文斌 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505:341~342

[4]史文斌 卢新元 张金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7, 29 (3) :113~117

中国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篇5

我国温泉历史文化悠久,温泉资源丰富。纵观我国温泉旅游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初步开发,到90年代末的大规模商业运作,至今,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温泉旅游企业遍布全国。据了解,被称为温泉大省的广东省去年开发温泉约130多处,到今年已升到200多处,竞争日益激烈,呈现“白热化”态势。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温泉旅游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了呢?据相关部门统计,广东省2006年温泉游客接待总人数仅600多万人次,不到广东省总人口的10%。在这样一个占据全国约1/3温泉企业数量的高密度开发省份,本地温泉旅游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全国乃至世界性市场,应该具有更大的可开拓空间。中国温泉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如何避免“白热化”态势的蔓延,促使温泉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业内付诸积极的思考与努力。

第一,温泉旅游产业症结凸显,市场呼吁个性化温泉旅游。

我国的温泉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极其短暂的扩张过程。从“药疗”的认识阶段过度到温泉休闲旅游的全国走红,只有短短数十年。

1998年,广东省珠海御温泉度假村正式成立,宣告了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产生。温泉旅游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物,这个新兴的产业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得到众多开发商的青睐。至本世纪初,上规模的温泉企业仅广东省就有百余家,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

我国丰富的资源蕴藏量为温泉旅游全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在广东省形成的良好市场反应带动了全国性的开发投资热潮。开发商们都认准了这个市场的香饽饽,竭尽全力寻求温泉资源进行开发。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温泉旅游已经出现了中部温泉、西部温泉、东部温泉、北部温泉和南部温泉等板块。

温泉旅游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国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养生方式,其不寻常的发展速度是值得欣慰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隐患也不能被忽视。一是温泉企业符合规范的程度不高。相当数量的温泉旅游企业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欺骗、隐瞒现象,导致消费者对整个产业的质疑。二是产品的同质化。某些开发商开发温泉心切,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造访几个温泉企业或找来一两个有过几年行业工作经验就自诩为专家的人后就开始大兴土木,结果往往是消耗大量的资金开发出一些只有其表而无其里,毫无特色与内涵可言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经营无从下手,高额的开发资金打了水漂。产业弊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理,不可避免地,产业的竞争就会衍变为价格的比拼、规模的较量。同业间的无序竞争、恶性循环,不仅使企业疲于应付、效益下滑,而且严重损毁着整个产业的品牌形象。如何规避企业间的“自残”?一方面要加强规范产业秩序,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要以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树立个性鲜明的品牌,以竞争对手为导向,从产品、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积极寻找空白点、不同点,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功能,或赋予品牌新的附加值、新价值、递增价值等等,从而建立起具有独特优势的个性品牌。

第二,温泉旅游产品多自产自销,以国内游客为主。

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地的温泉产业,我国的温泉旅游兴起较晚。加上特殊的温泉历史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能正确认识温泉资源的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认知。消费者对温泉的认

知参差不齐,而任何企业要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依据。针对我国复杂的消费群体,企业是兼顾还是只对特定人群;是全面性消费引导,还是针对性消费引导……等等问题都为温泉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产业规范不完善,产业道路靠摸索。这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温泉旅游无前车可鉴,靠的就是业内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从1998年到2008年的十多年发展时间里,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温泉企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敢于探索和创新,同时以自身的发展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质化、跟风现象引起另一个突出状况就是企业本土文化的匮乏,温泉产品国外游客吸引力弱,只能是自产自销。日本温泉、瑞士温泉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成功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全都出自本国度的浓厚文化。中国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悠久: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背景文化和元素,不同的历史时段有不同的文化体现。只有以文化为基础赋于产品不同的个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

第三,以文化经营为主导,引领温泉产业走向世界。

御温泉是国内依托文化经营取得良好发展的温泉企业之一。成立初期,御温泉就明确了以“御”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御”代表的是御温泉核心的文化力,“御”标志着尊贵独有。御温泉具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即:盛唐新风、尊贵独有。御温泉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做品牌,企业文化从各个层面彰显出来。譬如以“情”、“和”为中心的东方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御温泉之“御”,不仅只是中国“皇帝”的概念,还隐含了东方“御”字中的“尊重”、“敬意”和“自谦”的内涵,在御温泉人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服务。“御”文化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一种十分苛刻的精致,这种精致表露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不管是装饰物还是点缀品,都力求完美。品牌文化决定品牌的生命力,御温泉在大陆开发建设了陕西华山御温泉、陕西太白山御温泉、石家庄国大御温泉等。御温泉加快了品牌输出步伐,把其卓越的品牌、管理、服务推向全国。

御温泉只是一个特例,目前,在业内能坚持做自己品牌并拥有深厚品牌文化的温泉企业为数不多。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品牌发展的重要,但行动不够迅速。文化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经营为主导,就必须加强温泉旅游纵横创新,打造出个性化的温泉品牌。纵向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须依时代与发展所需,不断创新的过程。所谓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在继承原有优秀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与借鉴外部新文化、新知识和新思想中的符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需的优质文化养分及不断挖掘、提炼与总结企业在发展历程里所沉淀的优秀文化元素,去充实现有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在执行中充实、在充实中提升。横向创新是指产品、服务等的创新。产品是做大做强的载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必须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观,开发有企业特色、地域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并以差异化的服务创新,不断满足市场对温泉旅游产业的需求。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6

这是来自10月19日由尼尔森网联主办的“2016中国家庭大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信息。此次论坛由腾讯视频、爱奇艺、芒果TV、优朋普乐、泰一指尚、乐视、小米、阿里数娱、探索传媒、品友互动、百泰信息等共同协办。

“从用户的大数据特征深入到产业生态和终端价值,我们将赋予家庭大屏产业生态系统新活力。”张弘说。

家庭大屏产业发展迅猛

“客厅文化”作为中国家庭特有的娱乐入口已有30多年。时至今日,客厅娱乐之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激烈,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视、IPTV以及互联网电视作为家庭大屏终端的主要接入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家庭用户。

“互联网电视的兴起和发展模糊了家庭收视场景中不同输出设备间的界限,加快了产业链中各方的紧密合作。”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表示。尼尔森网联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大屏产业生态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家庭的电视机保有量超过4亿台,有线电视用户超過2.4亿户,数字电视市场保有量2.05亿户,IPTV约有6500万用户,互联网电视的市场保有量约1.45-1.5亿用户,其中激活用户约1.2亿。

近两年,互联网电视发展势头迅猛。爱奇艺销售运营高级总监、数据研究院院长葛承志表示,预计到2020年,互联网电视市场终端设备规模可能达5亿 。

尼尔森网联发布的白皮书数据,依托全国40个城市线下拦访+线上调研的方式采集上万个用户样本信息。相较往年,本次调研的突破之处在于锁定了家庭大屏的核心用户——家中至少拥有有线数字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每周至少收看一次家庭大屏。

白皮书显示,家庭大屏处于娱乐核心地位,拥有稳定和庞大的接触群体。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占有率最高,互联网电视终端增长最快。传播方式与产业结构差异造就了三大核心渠道间交叉融合式的发展方式,这也成为渠道间竞争和用户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互联网电视产业迅速扩容的原因,张弘认为是互联网电视入户门槛低、且正赶上中国电视产业增长的一次大浪潮,电视生产商将重心投入到内容层面。此外,市场上智能电视占有量越来越大,消费者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中国每年电视出货量大致在4400-4600万台,其中智能电视近八成左右,意味着每分钟有69台智能电视卖给消费者,这也是智能电视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

家庭大屏的营销趋势

张弘介绍,家庭大屏广告的主要形式包括机顶盒开机广告、盒子点播广告、盒子直播中的频道广告、频道换台广告、待机广告等,以及智能电视开机广告、默认内容平台启动广告、桌面菜单广告、视频前贴片/暂停/退出广告、角标或浮动层广告、关机广告等。

在众多广告形式中,观众记忆度高、效果比较好的广告非常稀缺,效果最佳的三种广告形式为开机广告、视频前贴片广告、换台广告。数字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均是开机广告效果最好,观众对互联网电视视频前贴片广告的记忆度高于IPTV和数字电视。此外,因为互联网电视没有直播服务,相比数字电视和IPTV,不存在换台广告。

通过对不同品类大屏广告的关注度与购买转化意愿比较显示,食品饮品、酒类,服装、服饰、鞋包,数码产品,家用电器,汽车、汽车用品,旅游、旅行等细分品类排名靠前,其中家用电器、汽车、旅行、房地产等这些触及家庭决策的产品购买转化意愿相对较高。

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观众对大屏广告(含电视广告、在线视频等)的信任度均在80%以上。本次调查发现,86%的互联网电视观众在收看广告时不会离开,这一比例在IPTV中为81%,数字电视中为80%,悬殊不大。总体说来,电视大屏播放的视频广告在有效性、行动意愿和情感投入上表现更佳,手机屏幕播放的视频广告有更好的关注度和记忆触发。

家庭大屏的营销价值在被发现、重视后,正在持续发酵。不少平臺、内容运营商、广告公司都在开拓新的营销模式和生态系统。芒果TV广告营销中心总经理曾华表示,广告主已逐步开展OTT投放。

“开脑洞”助力跨屏广告效果研究

运用神经科学实现多屏视频广告效果——尼尔森网联的一项前沿研究吸引不少眼球。研究对象包括人脑的核心衡量指标包括行动意愿、关注度、情感投入、记忆触发等,并得出整体有效性指标对广告效果作出评估。尼尔森网联产品运作中心高级总监孙式良表示,“神经科学让我们可以从与传统研究方式完全不同的维度,去观测营销素材在电视大屏、PC、手机三块屏幕上对消费者的影响,使得‘对消费者全面的了解’成为可能。广告视频能够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人的情绪和记忆,帮助我们在不同屏幕上对症投放更贴合的广告创意来打动消费者。”

尼尔森网联做了一个脑电波的研究,观察不同屏幕对人脑神经的作用力效果。数据显示,84%的电视屏观众以及83%的电视外接盒子观众更愿意完整看完30秒广告。相较之,电脑屏仅为17%,平板电脑为17%,手机屏为29%。可见,大屏对人脑电波的刺激性更强。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7

交通运输条件一直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高速铁路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发展中新的亮点。《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 以北京为中心的8小时高铁运输系统将于2012年底建成;而到2020年, 我国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 覆盖全国的高速铁路网将初步形成[1]。

中国的高铁速度代表了目前世界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这一新型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其中就包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虽然具体到每名游客身上, 情况各有不同, 但他们在心理活动、消费习惯等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特征。因此, 随着高铁网的不断完善,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会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显现出普遍的适用性。

2“高铁时代”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影响预测

2.1 交通格局的变革将改变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格局

到2020年“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络基本框架形成后, 高铁将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届时北到哈尔滨, 南到香港, 东到上海, 西到成都都能实现快速通达, 这将极大地改变我国交通运输格局, 大幅减少高铁所经地区之间的感知距离。无论是入境旅游市场还是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时间比的不断降低将使我国主要旅游接待地发生偏移, 一部分游客将从北京、上海等传统旅游“强势地区”分散到其他地区 (甚至是偏远地区) , 全国旅游收入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另外, 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半径将明显扩大, 以距离为判定标准的短线游与长线游的传统划分方法将会面临巨大挑战。

2.2 游客消费习惯将发生重大偏移

高速铁路使短时期内的长距离移动变为可能, 这意味着“两三天, 两三百块钱, 两三百公里”的游客消费习惯极有可能变为“两三天, 两三百块钱, 一千多公里”。具体说来, 偏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停留时间的偏移:高速铁路带来的旅游时间比的降低可能会导致一日游、两日游游客数量的增加, 周末游市场将会明显扩大;其次是旅游目的地的偏移:游客将倾向于那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特色鲜明且通达性好 (如频临高速公路) 的旅游区, 而逐渐抛弃那些档次较低的小旅游区, 旅游区之间两极分化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交通条件对于这种分化作用的重要性将逐步提升。

2.3 加剧竞争与促成合作

“高铁时代”发生的游客空间感知距离的缩短加剧了各区域、各旅游区之间的可替代性。短时期内, 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极为“惨烈”:一大批档次较低、吸引力较弱的旅游区会被逐步淘汰。但大浪淘沙后也会留下一批资源禀赋好、开发营销得当的“精品”旅游区, 因此有助于实现旅游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另一方面, 各区域、各旅游区要想在“高铁时代”持续发展, 必须“唇齿相依”, 通过区域整合, 形成规模效应, 才能实现互惠共赢[2,3], 这便促成了区域间、企业间的团结合作。

2.4 推动旅游投资和产业转移

高铁网的建设为中西部地区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的差距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为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到内地投资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旅游产业化转移。“当你到另一座城市的时间比你横穿这座城市所用的时间还要短, 而且所耗成本更低时, 你就会异地投资。”目前, 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的旅游市场日益饱和, 来到旅游资源丰富但整体开发不力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而“高铁时代”则为这种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性, 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化转移。而第三产业又有赖于农产品、工业产品的保障供给, 这样就带动了当地第一、第二次产业的发展, 这对于推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

3 中国旅游产业应对“高铁时代”的策略分析

3.1“顺时应势”, 重新划定市场半径

“高铁时代”的到来使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半径得到极大拓展。以武汉为例, 武广高铁开通前, 往年来自周边省市的游客数量能占到游客总量的一半以上, 高铁开通后, 乘坐高铁来汉的广东客人数量陡增, 几乎能够占到游客总量的80%[4]。鉴于此, 各地旅游产业要想在“高铁时代”得到长远发展, 首先必须对其市场半径做出重新划分,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目标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和开发才是客观合理的。

3.2“因势利导”, 迎合游客消费习惯

首先, 各旅游区应将选址作为重点工作, 努力争取交通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应尽量靠近交通便捷之地, 如高铁车站、高速公路出站口附近等, 以适应游客日益高效的商旅生活。

其次, 走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道路。多样化就要结合周边生态文化, 打造四季产品, 大打休闲、娱乐、美食牌, 着力培植城市休闲体验产品, 如打造休闲娱乐一条街等[5,6];差异化要全方位差异, 不要单一化差异, 要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的产品, 例如打造江湖文化吸引北方游客, 培育饮食文化吸引两广游客等等。

3.3“软硬兼施”, 提高城市接待能力

3.3.1 建立旅游集团化电子网络系统[7]

在高铁时代, 那些“自扫门前雪”的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将举步维艰。必须利用高度发达的电子互联网, 构建一个庞大的、内容涵盖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企业的旅游集团化电子网络系统, 实现旅游业务、服务的统一调配和管理。

3.3.2 构建旅游区“1+1”道路模式

必须配合高铁网完善其他交通运输网, 构建旅游区“1+1”的道路模式, 即一段高铁辅以一段高速公路 (国道、省道、城际铁路或航道) 即可到达旅游区。同时打通各大旅游区之间的最短交通连线, 加强合作, 互通有无, 互惠共赢, 将区域内各旅游区统一“打包”推出市场, 以此减缓中心城市和少数几个知名旅游区的接待压力, 同时, 这也是形成区域大旅游、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必经之路。

3.4“未雨绸缪”, 打造临站经济区

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过于强调交通站点本身的建设, 尤其是注重其集散与运输功能, 而往往忽视了交通站点的社会功能, 疏于对车站经济体的整体规划。周边配套基础和服务设施的良莠不齐、货不对板、“脏乱差”的口碑评价, 一直是困扰传统“大站”的难题。事实上, 各种交通站点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形象窗口、环境美化师和重要的经济推手。因此, 对其周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和整体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参照临港、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既有经验, 未雨绸缪, 加快打造临站经济区。尤其是高铁车站的选址一般都在城郊, 对其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研究和建设更显必要和紧迫。

4 结语

随着“高铁时代”脚步的日益临近, 我国旅游产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速交通工具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目前, 旅游业内人士对于高速铁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本文也仅从理论层次对其进行了影响评价和策略解析。而如何应对“高铁时代”, 构筑新交通格局下的旅游产业体系, 确保中国旅游产业在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 还需要广大旅游工作者去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Z].2008-11-27.

[2]欧玉婷, 桑广书.高速公路建设对金华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1) .

[3]来逢波.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6, (11) .

[4]许林, 鲍宏礼.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定位[J].地方经济, 2007, (11) .

[5]韩伟.“高铁热”能否最终形成武汉热[N].长江日报, 2010-02-24.

[6]蔡华锋.武广高铁能否为旅游开创新天地[N].南方日报, 2009-12-16.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8

关键词: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天津旅游,旅游制造业,内生增长

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

旅游产业博览会是中国旅游产业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国家旅游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将永久落户天津。自2009年以来, 每年9-1月份举办。该盛会以旅游装备制造业为重点, 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的平台旅游文化演艺交流的舞台和旅游产业发展研讨的讲台, 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和魅力天津的一张亮丽名片 (表1) 。

*包括128家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 19家旅游规划设计院, 500余家旅游企业和协会。数据统计口径的差异:A.首届业务洽谈总人数达两万多人次, 达成旅游合作协议两千多项;B.交易和意向交易额共计30.6亿元。数据来源:据中国旅游产业节官方网站 (http://2009.ctif.travel/default.shtml) 整理

天津旅游发展轨迹的梳理

(一) 两旺的市场局面

随着天津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天津入境旅游市场空前高涨, 旅游外汇收入也不断刷新历史水平 (表2) 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天津旅游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面临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势必对天津入境旅游市场及旅游投资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一定冲击。恰逢“国民休闲计划的实施使得天津旅游正经历逐渐偏重于对内需市场拉动的过程。如此以来天津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两旺的局面既重视拉动国内旅游需求助推天津旅游发展, 又紧抓天津成为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面向东北亚的国际港口城市这一战略机遇吸引入境游客, 提升天津旅游发展水平。

(二) 多重区域合作

1.京津冀旅游合作圈

京津冀旅游经济圈在众多的区域旅游合作中较早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以《区域旅游合作廊坊共识》为平台充分发挥“京津冀—港澳台 (3+3) 旅游合作大会”求真务实精神, 落实《关于推进天津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合作协议》, 建立国家旅游局与天津市政府紧密合作机制, 实施并完善京津冀旅游景点“一卡通”, 把各景区景点整合起来, 使散落的景点有机结合, 串成全新的旅游热线。

2.环渤海旅游合作圈

环渤海旅游合作由来已久。2005年进一步成立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 并开通“环渤海旅游合作网”, 推出“环渤海16港口旅游简报”等实质性合作举措。第四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期间, 各成员城市在原来《双边旅游协作意向书》的基础上签署了《区域联合共谋发展》的旅游合作协议, 共同打造环渤海旅游金项链。

3.东北亚旅游合作圈

天津是东北亚核心枢纽之一, 在东北亚旅游合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特别提出加强三国旅游机构和旅游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将三国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 吸引三国以外的游客推进三国旅游的一揽子推广计划。这无疑在全球层面提升了三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通过三国环游等措施激发各自旅游产业的活力。天津已充分利用“海空双港”的先天优势占据了先机。

4.高铁城市旅游联盟

京广高铁沿线 (7+31) 城市旅游联盟将我国南北拉起一条高速通道的黄金旅游线, 共同深入挖掘沿线城市旅游资源, 促进联盟城市间的沟通和合作, 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铁旅游休闲产业带。天津各大旅行社将每年为沿线联盟城市输送不低于100万人次的游客, 同时其他联盟城市也向天津每年输送不少于500万人次的游客。

数据来源:据天津旅游政务网 (http://www.tjtour.gov.cn/) 整理

通过建立京津冀、环渤海、港澳台、东北亚四大客源市场合作机制和横贯南北的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客源互换。立足于京津冀和环渤海市场, 然后逐步扩展辐射半径以形成广域市场, 充分利用合作的契机为天津旅游快速发展提供经验与示范, 势必会迎来天津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三) “短板”抑制

天津旅游发展的“短板”在短时期内很难彻底逆转。毗邻旅游业实力强大的北京, 旅游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长期以来天津旅游市场处于遮蔽状态, 形成了一定得“阴影效应”, 造成天津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低, 并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缺乏创新能力、管理体制落后等弊端。旅游产品属于典型的人文观光游, 游客被动游览多, 主动参与少, 自然景观类产品没有形成规模, 休闲娱乐类、特色旅游类等旅游产品不足, 并且分布很散, 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类型过于单调, 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拳头产品, 宣传促销滞后, 与国际旅游产品的细分化、多样化等特点有较大差距, 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在旅游卫生、安全设施、软硬环境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相比有一定的距离, 旅游服务质量与天津快速发展的步伐不相一致, 严重影响国内外游客赴津旅游的信心和积极性。

天津旅游内生增长

(一) 天津旅游内生增长的可行性分析

1.内生增长模式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 不依赖外部力量的推动就能够实现持续增长;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考察经济增长的源泉时, 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天津旅游行业目前正在构建务实高效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面貌朝着建设景观化、功能现代化的方向飞速发展。更加重视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环境的细化, 积极推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化、旅游厕所、旅游标志牌、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涉旅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安全监管, 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这些举措无疑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有力见证。

2.经济增长趋势之使然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 其经济增长速度领涨全国, 人均GDP已超过了10000美元。这标志着国民消费结构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旅游消费需求将随之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显示, 天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于第七位。天津自然区位指数居全国第三, 商务环境竞争力指数居全国第五位, 主要表现在要素资源环境好, 人才、资本和科技环境都表现优异, 其中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体系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本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进一步激发市域范围的旅游需求, 这无疑是天津旅游内生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3.旅游经济贡献率显著增强

天津经济社会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 也为天津旅游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天津的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在全国居于第五位, 天津旅游业发展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 其中生产要素指标、旅游产业基础指标较高, 对外基础设施优势明显。天津市旅游业的开展涉及带动26个行业并直接引起产出, 旅游经济平均产出乘数为2.1384, 意味着每增加100元的旅游收入能拉动天津经济213.84元的总消费支出, 足见旅游业发展潜力之大。2004年, 天津旅游产业创造的完全增加值为171.88亿元, 占全市GDP的7.2%, 旅游产业对天津财政的贡献度7.71%, 旅游消费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度5.8%, 旅游经济对社会就业的完全贡献度9.36%, 也就是说全市总就业岗位中每11个人就有1个人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之“天津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及影响力的研究”)

(二) 天津旅游内生增长途径

1.抚育旅游制造业作为领头羊

通过旅游产业博览会诸多论坛以及展区的主要展项 (表3) , 旅游业界与学界形成了一个共识, 即旅游交通运输工具、游览娱乐设施设备等旅游装备, 在旅游制造业中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最高, 需要不断提高研发和制造能力, 加快国产化进程。天津是一座高端产业集聚的城市, 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和科技研发基础, 为旅游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同时, 要把引进高新技术与自主研发结合起来, 实现高成长性旅游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首先,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研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创造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其次, 扶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 建设一批孵化基地, 形成一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再次, 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复合人才, 合作开发专利发明、科技成果。

2.打造旅游产业聚集区

中国旅游产业园落户滨海新区, 将建设成为我国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旅游区将重点打造“一心四区”:“一心”为城市中心岛, 是滨海旅游区未来城市的交通枢纽和商务中心;“四区”分别为打造国际级欢乐创意中心的主题公园区, 发展以休闲度假为功能的休闲总部区, 建设产业研发基地、客运码头的产业南区以及北方旅游产品集散地的产业北区。以此, 天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建立旅游产业园的城市, 并成为“永不落幕的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这为国内外旅游界提供了一个很好典范的同时, 无疑将会成为推动天津旅游内生增长动力之一。

3.精心发展商务旅游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已初步显现, 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的份额势必会显著增长。随着天津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改善, 天津与国内外各地之间物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自然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商来津考察, 直接带动天津商务旅游的发展, 进而促进城市旅游功能和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为天津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可见, 商务旅游已成为天津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 精心做好商务环境和旅游服务的融合, 快速开展并加强商务旅游业务应作为天津旅游内生增长的重要策略。

4.筹划运作会展旅游

天津旅游增长模式正在悄然转变。纵观历届旅游产业博览会, 参展游客的数量和交易次数均为天津短线旅游市场产生了显著作用。例如第四届旅游博览会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来自全国各地170余家旅游商品和旅游装备企业汇集天津。另外, 夏季达沃斯、津洽会等一批高质量品牌展会为天津旅游的贡献率持续增长。这一方面催生了天津会展旅游等新的旅游形式, 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天津旅游业发展的新航向。

5.挖掘天津旅游演出潜力

一个好的旅游演出品牌, 是宣传地方文化的窗口, 也是地方文化的一个标志。对有效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作用。天津是全国知名的曲艺之乡, 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到天津要听相声, 已成为天津夜游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是每一位到天津的游客不可错过的休闲活动。天堂电影沙龙及意式风情区的情景表演等文化产业项目的相继推出, 使天津旅游演出具备了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塑造“海河风情大型专题文艺演出”节目,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驻津观赏, 用品牌演出带动连锁消费。另外, 大力引进国内外经典剧目, 使旅游演出形成体现浓郁津味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展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给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元媛.近代历史看天津——关于天津发展城市旅游的优劣势分析.中国商界[J].2008, (02) :187.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9

“‘百人会论坛’把政府的战略和企业的创新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是比较大的突破。包括对每一位企业参会人员的服务都很到位。应该说这是一次高水准的头脑风暴。”

南京金龙董事长黄宏生从论坛召开的第一天参会,到接下来的专题论坛,可说是“高度集中精神”。论坛结束后,他对《时代汽车》记者如是评价“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以下简称:百人会论坛)。

宇通客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高鹏在论坛结束后则对记者表示,“百人会论坛”真正让政府与企业有了实质性的交流,互相倾听,而来自政府的声音则让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

据“百人会论坛”组织方介绍,论坛邀请了500人参会,实际到会将近800人。像黄宏生和李高鹏这样给论坛点“赞”的还有许多。从人们参会和在论坛上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不难看出大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期许。

政府释放积极信号

2014年被业界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之后,从国务院到积极深入参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国税局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指导政策。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出席论坛的发言中指出:“应该说,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机遇同样是挑战,机遇期是一个窗口区,抓住这个窗口、这个机遇就是发展的机遇,度过了这个窗口那你就丧失了机遇,可能就是你的挑战。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到机遇期。”

针对电动车技术发展,万钢指出:“从中国政府说起来,我们是积极支持国际合作,多边的有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我们2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个会议,共同讨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支持技术标准、充电设施、商业模式、消费补贴。基础研究。电池回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讨论。我觉得这是全世界范围的一件好事,国别合作上面有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德的电动汽车伙伴计划。我们双方的政府共同投入,支持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在基础研究在技术,在标准政策、在示范推广这方面的联合研究和联合示范。”

万钢还特别强调:“中国汽车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适合于用户的需求和制造工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们要顺应新的常态,把握新的规律去迎接新的挑战。”

“财政部会合有关部门2009年在北京上海等25个城市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示范,2013年又启动了新的一轮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去年密集地出台了多项制度和办法,包含了购置补贴,税后优惠,充电设施奖励,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力度比较大,涵盖面也比较广,效果十分明显。”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曾晓安在论坛上指出,中央财政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以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

专家冷静剖析问题

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的一派热闹景象,行业专家和相关领导在给予足够鼓励的同时也保持了应有冷静,提醒新能源汽车不要重蹈某些产业“暴生暴滥”的覆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发言中针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指出,一定要把守一个原则,技术创新的主体一定是企业,因为原始性创新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只能发动千军万马的企业去闯、去试验才行,虽然企业实验成功的概率很低,但是只要参与这个竞争的个体数量足够多,它就一定能够有一部分取得成功。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则在“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还远吗”的专题讨论中直言:“讲老实话我觉得还远着呢,并不是说我们搞电动车就无所作为,关键是我们要理清楚现阶段发展电动汽车目的是什么。目的当然很多了,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解决环保问题等等。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政策制定者来讲,最重要必须有一个优先秩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针对低速电动力的发展提出:“建议实行产品准入从严,企业从宽的管理原则。我们想中国的汽车管理太复杂,九龙治水,我们要从事前管理到事中事后监管,能不能从低速电动车搞一点试点,搞一点突破,以激活市场活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呼吁政府应尽快就低速电动车发展作出综合决策。“目前,政府各部门职责与诉求不同,难以得出一致意见,必须顶层设计、综合决策。规范发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规范,要科学设定低速电动车的产品要求、管理规则。还应充分考虑到如何克服管理水平低和全民法治意识差的问题,特别是环保管理能力、交通管理能力和生产一致性管理能力。”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研发与推进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政策发布的频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他认为中国在发展电动车方面就保持多元化,“中国在融入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主流中可以创造适应中国交通体系纯电技术特色和优势”。

企业思考趋于理性

山东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这次参加百人会论坛,同时还带来了两辆时风低速电动车参加论坛的新能源汽车展示活动。他对自己的低速电动车市场充满信心。不过,欧阳明高在参观并了解了时风电动车的基本配置与售价之后,建议刘成强去掉“低速”,不要再提“低速电动车”。

“低速”可以说是时风集团电动车产品的特色,但同时也是速缚其发展的“紧箍咒”,去掉这个“紧箍咒”意味着给时风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当然,对于刘成强来说,要让时风电动车真正获得市场,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首要的就是提升汽车的安全性。

南京金龙未来三年要实现销售80亿~100亿元的目标,而且主要依靠新能源客车。那么,对于未来要承担的政策风险,董事长黄宏生在论坛结束后表示,通过论坛上政府方面释放的信息,他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了更加充分的信心,不过作为企业,南京金龙建立有完善的制度,以保证企业的赢利。相对于已经取得的快速增长,南京金龙对新能源客车市场增量占有率的预期只确定了10%。黄宏生强调目前尽管南京金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处在苦练兵时期,首要任务是抓产品,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

北汽新能源在2014年以5510辆成为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车企,同比增长238%,进入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前四强。这次参加百人会论坛的新能源汽车展示,北汽新能源分别推出了EV200和ES210。北汽新能源汽车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制造与服务业的结合,是用户为核心与互联网思想的结合,同时它也是轻资产和重资源的一个结合。传统汽车也需要互联网思维。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态度十分坚定,对比亚迪的第二代双模电动车秦的市场充满信心。不过,他特别提出在公共领域推动纯电动应该是发展趋势,无论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多方面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江淮汽车此次参加新能源汽车展示带来的两款和悦IEV5电动车获得了参会嘉宾的关注。江汽集团董事长安进在论坛演讲时表示,现有商业模式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应走平民化路线,生产推广消费者需求规模大、对节能减排影响大又买得起的产品,才能够更加有效推动电动车商业化。他还特别提出:“国家鼓励在新能源汽车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不能陷入低水平重复投资,放低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当成一个工具,一哄而上从低端做起,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都是昙花一现。还有可能造成电池因电池使用或者回收不当形成新的污染。”

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我国重要国策,电动车的发展不仅仅是汽车业的问题,汽车能源的结构性变革牵涉面极广,包括能源的资源和生产、交通模式、商业模式、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车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成立以来的首次高层论坛,“百人会论坛”通过来自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针对汽车领域以及整个汽车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思路和理念,并提出了新的思考,这还仅有助于提升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协调水平,提升跨行业协调能力,对加速推进电动汽车的健康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新生态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背景链接】: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中国电视汽车百人会(以下简称:百人会)是以促进电动汽车发展为目标,打破行业、学科、所有制和部门局限,搭建一个通过研究和交流推进多领域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论坛。百人会定位:一是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非官主和非营利性的政策和学术研究的会议平台;二是中国电动汽车领域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自愿参加的高端交流平台;三是国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第三方智库。百人会每年举办一次年度论坛,邀请百人会全体会员及受邀嘉宾,就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对话和深度研讨。分享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成果。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10

关键词:奥运会,中国旅游业,产业转型,战略

产业结构通常是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 而旅游产业结构则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之间, 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在经济发展中, 旅游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总量扩张和水平的整体提高而必然发生的过程。

2008年奥运会,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 更为重要的是, 它对中国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加速推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步伐。

一、北京奥运会将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 但受其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即体育旅游和会展旅游。

1. 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影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使北京成为了全球的焦点, 也给中国的体育旅游事业带来了发展的良机, 为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 中国体育旅游将在奥运热的影响下走向新的发展起点, 成为中国旅游经济中新的增长点。

2. 奥运会对中国会展旅游的影响

会展旅游地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完善的城市功能、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一流的会展旅游接待设施、极佳的区位条件、良好的治安状况等。对于中国的会展旅游业, 申奥的成功是中国会展旅游营销最具说服力的筹码。同时可借奥运之机, 建会展设施, 以弥补当前会展旅游设施相对不足的状况。

二、针对2008年奥运会, 中国旅游产业的应对措施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对中国的国民经济无疑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也必将伴随着奥运会的举办而加快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进程。无论是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还是为数众多的旅游企业, 都应当为此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

1. 转变观念、健全体制, 营造软环境

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提高国民对奥运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的认识。同时, 旅游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 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 按有关的国际准则或国际惯例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2. 利用各种资源, 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寻找多方支持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 尽快取消对旅游企业上市的限制,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多重功能, 通过兼并、收购、参股、资产置换、扩大投资等手段, 实现资产存量和投资增量的联动, 这将是优化中国旅游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3. 扩大旅游企业规模, 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

以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为核心, 通过市场筛选把众多相关企业联结在一起, 按新划分的旅游产业部类组成多层次的经济联合体, 促进旅游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产存量的调整, 以便形成规模经济, 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依托科技进步工程, 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科技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科技进步会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旅游产业结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5.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智力保障

21世纪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等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 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旅游专门人才提供智力保障,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更进一步强化了这方面的需求。

6. 开放旅游市场, 吸引优秀企业参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开放市场不仅会带来旅游企业数量的激增和竞争的加剧, 同时也会给企业扩大规模、实行资产重组提供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有利于国内旅游企业向经营连锁化、管理专业化、规模扩大化、产品特色化和运作市场化方向发展。

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

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 并考虑中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产业内部结构——由一极支撑转变为多极支撑

单一的观光旅游结构, 以及单一的观光产品和客源结构, 是传统旅游业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 各种各样的现代城市景观、人类活动被开发成非观光旅游产品。总的来说, 蓬勃发展的商务与会展旅游、如火如荼的休闲与体育旅游、悄然兴起的特色旅游, 将使现有的观光旅游一统中国旅游产业的局面发生彻底改变, 旅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2. 国民经济地位——由一般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

中国旅游业自1985年以来 (除1989年外) , 每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 (WTTC) 的预测, 到2010年, 中国旅游业将为GDP贡献3万多亿元。即使按这项指标计算, 也只占那时GDP的11.7%, 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因而旅游业将无疑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3. 世界旅游地位——由旅游大国转变为旅游强国

2008年奥运会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创造巨大的机遇, 也将全面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改善中国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扩大海内外客源市场。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由此可以预见, 中国旅游产业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到那时, 中国将真正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参考文献

[1]童碧莎著:《试析北京申奥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体育科学研究》2002年6月版.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11

关键字:包容式旅游;文化旅游 ;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4; 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得益于国际国内两种环境的宏观背景,旅游业的诸多优势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及经济的总体影响已经自不待言,无须赘述。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更是旅游业的灵魂,也可以说具备更多的附加价值可以进行创造和利用。而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全国通盘的战略考量,可以说是推进并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领先地位的必要的谋划。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显然不能再利用过去那种规模化,集约化的并且以项目的数量和利润的多少为唯一考核标的。这样的发展方式已经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选择并且坚持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应该和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及社会发展总的价值趋近,并且可以引导出正确得发展模式。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更具备体系化和人文关怀性质的“包容式”发展理念自然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2007年亚洲发展银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以后,国内学界对其进行工具性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最近两三年,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关注此问题的成果较为丰硕。主要有以下:王超、郑向敏(2012)指出了包容式旅游发展同其他的旅游种类的关系;王超(2013)在借鉴印度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ITD旅游发展模式;王京传和李天元(2011)分别对旅游的内部增长和外部增长在包容式发展的理念下给出了一些政策的建议等等。纵览这些已有的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此种发展理念对应到的某种具体旅游形式的发展模式上面,这并不难理解,过去的旅游发展中经济属性远超社会属性的现实会为此做出很好的注脚。而将我国旅游业中的最具人为操作性的文化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用该理念进行观照的研究可谓付诸阙如。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此为题,关注在更为凸显价值与情感的“后旅游”时代下具备体系化和人文关怀性的包容式发展理念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多维度意义群,以为旅游实践决策谋定好方略与路线。

二、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的内涵

2003 年12 月,世界银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 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 》政策报告提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 蔡荣鑫, 2010) 。2004 年5 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持续性减少贫困的包容性增长: 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化角色》报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通过提高穷人的市场进入程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引导穷人参与经济增长进程( Ifzal,Xianbin Yao, 2004)。 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先后提出并强化的“包容式增长”理念, 由于从词源和实践来看,其核心词“增长”只具有数字意义, 故国内大多数已有研究是把此种“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覆盖并移植到了发展的领域,而从实际内涵来看,也的确如此。就其本身概念来说,Ravi( 2010) 提出并阐释的。根据其观点,包容性增长是指参与机会平等的增长,既注重创造发展机会,又注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得到这些机会。首先,经济增长是包容性增长实现的基础,但经济增长不能仅仅是单一GDP模式的增长。其次,包容性是包容性增长的目标,要让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并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其经济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要求收入分配的公平,重视就业机会的公平,尤其要求经济增长要给穷人等弱势群体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就其社会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要求重视社会安全,支持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人类健康并加大政府扶贫力度。就其制度和政治维度而言,包容性增长追求社会包容和增权。(Ganesh,Ravi, 2010)

可以说,旅游业中所谈论到的包容式发展就是建基于包容式增长的理念,再附加考虑了旅游业的特点而形成的一个子观念。包容式旅游是在产业应用背景下的具体展现,核心举措是将赋予旅游业的众多参与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以平等的权利,使其能够全面深入地共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以此促进社会的进一步的和谐发展,乃至创造和谐世界。

三、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当下的中国,适逢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已历三十多年,大众旅游已经全面占据市场,同时也孕育着未来旅游甚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些许可能性。旅游产业因此也亟待转型升级以更好地适应及助力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纯粹经济化到社会事业化性质的增加也见证了这个时代性的社会发展变迁。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其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和遗产旅游和休闲旅游有重合,也有其特点和个性。只要是以文化吸引物为旅游核心物,在其旅游地具有比较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氛围,都可以算作文化旅游。因此,今天的历史街区打造的休闲旅游地带,环城旅游游憩,文化遗产旅游,以及今天的创意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产业的业界范畴。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呈现以下的特点:一,可选用的吸引物数量众多,门类丰富。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其他文化遗产,以及节庆事件。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化旅游本身的地方/ 场所感的维持和营造就不是那么容易,容易造成多城一面,多地一面的刻板印象记忆,不利于旅游的整体提高。二,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中占据的比例很高,在实际的效益上以及对于社会就业上都贡献良多。三,文化旅游相对于较为纯粹的非文化旅游而言,更加依赖于游客与东道主的交流,这就必然要求更好的旅游服务,另外,对于东道主文化的保护也更多地在文化旅游中提出了要求。

四、包容式理念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群

推行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以为着在发展旅游中药切实贯彻平等,多元,和谐等有益社会的核心要素。对于文化旅游的基石,文化产业来说,包容式旅游发展理念具有如下的几点重要意义,并且其互相着力,搭建成一体系,构建成一个意义群组。

第一,包容式旅游发展强调参与者的平对,共同协商,这为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最稳定的政策基础。尤其是在社区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经济利益的协调只能以平等协商来完成,过去的开发公司和村社干部的分包利益显然是对农村及城市社区基层人民利益的漠视,同时也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国家加强扶贫力度,乃是包容式旅游发展的又一属性。中国的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及山区,社会发展程度低,自然条件差,发展第一,二产业具有不可跨越的障碍,而其本身的由于文化闭塞所保存的自身传统文化,可以被旅游市场所接受。那么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比如“红色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就是在这个政策下受益的。

第三,在中国现阶段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当口,要坚持城乡的各自特色,不是一味的农村模仿城市,就其本源而言,是要让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留在乡村。这就势必要减少或者一定程度地弥合城乡的经济差异。通过包容式旅游发展的推进,使得乡村的现代化得以在旅游为引导下进一步得实施。这样不光减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城乡双元能够以更为良性的方式在新时代中得以发展。

五、结论

包容式旅游发展是我国目前从外引进的一种发展理念,但由于它着眼深邃,心怀广大,并不是一味地关注经济发展的数字,而是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广泛助力。因此,该种理念与我国传统的“自利利他,入世经济”的观念不谋而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包容式旅游发展,也许不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词汇,但是其包含的意味和深意,将注定其实质上会被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界所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超、郑向敏,我国包容性旅游的发展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09期 34页

[2]王超、王志章,我国包容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贫的启示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5期  54页

[3]王京传、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  旅游科学  2011年11期刊 11页

[4]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N].第一财经日报, 2010-10-13.

[5]Ifzal,Xianbin Yao 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The Enabling Role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R].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4.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 篇12

一、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链

(一)旅游产业

联合国在《国际产业划分标准》中为旅游业的定义是:“旅游业是直接与旅游者联系在一起并且为之服务的行业,从旅游者中获得的收入在行业总收入中占据比较高的比例;旅游业的构成应该包括旅行社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游览娱乐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业、各级旅管理机构及行业组织等7个部门35个项目,这些行业结合旅游业的内容和旅游活动的实际情况,是旅游企业的总体集合,构成了旅游业中的基础行业”。从产业供给的角度来看,旅行社、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领导者,餐饮、住宿、出行、旅游、购物、娱乐,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整合产业就是旅游产业。

(二)旅游产业链

目前旅游产业链,主要总结为以下两种定义:一是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归纳旅游产业链。王起静(2005)认为旅游产业链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为目标,将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作为链核,凭借产品、技术、资本连接相关产业的企业,将旅游产品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间接或直接销售给旅客,帮助他们完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因此在旅行社、酒店、餐馆、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链条关系。戚晶(2008)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为实现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各相关服务企业通过生产旅客需要的产品和提供其所需服务而形成的网络链接体,链中组织相互联系,以纵向结合为主线,交织联结为辅线,链条中的节点企业在旅客完成旅行后各自获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归纳旅游产业链。李万立(2005)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同产业部门生产旅游产品来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从而形成的一种动态链接,这种产业生态图谱建立的基础是旅游产业的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张辉等(2005)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结合,是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即旅游产业中各企业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旅游产业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旅游产业链指的是相关产业中的企业为满足旅游者出行目的或创造顾客价值,将旅游产品或服务作为对象,通过游客的流动,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布局而形成的动态链式组织,主要包括酒店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旅游购物、娱乐这六大行业。广义的旅游产业链还包括给旅客提供间接服务的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包括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部门。笔者认为,大产业背景下的旅游是产业融合、旅游交融的产物。一是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在旅游平台上达到了一个优化,信息、商贸、物流、旅游各个方面集中到一起,达到强化。二是通过旅游衔接不同的产业环节,延长整个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面,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内旅游与相关产业的互补和交融。

二、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旅游要素流动困难

在一个区域建设旅游产业链对地区旅游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旅游活动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但在空间上是分割的,这决定了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分隔性,所以一条旅游线路经常被分散的地区所割裂。目前,旅游业是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但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只重视旅游产业区的建设,没有基于产业链的发展观,对区域和区域间旅游产业链的联系不够重视,忽视了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旅游分工协作网络的重要性。有些行业忽视甚至损害其他行业的利益来争抢游客,每个节点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这些做法阻碍了旅游要素在不同区域自由流动,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水平。

(二)缺乏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本土旅游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旅游相关的配套产业发展缓慢,旅游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门票销售。如果不建立科学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虽然调整门票价格可以增加一些游客,但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相关投资者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不能起到激励景区投资者的作用。

(三)核心企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链上处于核心地位,但他们的核心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旅行社方面来看,大部分中国的旅行社还处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薄弱的状态。近年来,由于更多的外国旅行社和小旅行社进入市场,我国规模最大的3家旅行社企业集中度降至20%,旅游业已经接近完全竞争,旅行社业不能发挥其核心企业的作用。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这是由其资源垄断性决定的,将旅游景区作为核心来构建旅游产业链,具有比较高的垄断优势和竞争实力。目前,中国的风景名胜很多,但产权不清晰,结构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

三、旅游产业链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降低壁垒加强区域间合作

旅游产业链的建立是以不同旅游资源和要素在地区和区域间自由流动为前提,这要求在跨越行政区域时必须淡化单方面运作,加强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与合作,健全协调和磋商机制,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的作用,使政府慢慢从旅游企业所有者的地位上退出。即使在一些部门,如旅游景区,政府还不能完全改变其所有者的地位,但一定要分离所有权与管理权,使旅游企业成为有着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企业,让他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旅游产业链的所需配置来引导旅游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打破区域的行政界限,除了让政府退出市场运作,还要强调政府在区域间旅游发展政策、区域旅游产业布局协调、区域旅游重点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开展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旅游产业链链内合作和链外合作

旅游产业链上各企业应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景区可以适当降低门票价格,其他企业通过一定形式给予补偿。旅游产业链中的购物、娱乐环节是重要部分,发展好这两个环节能有效带动地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产业链价值增值。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追求升级,将旅游产业链外的房地产业带到旅游的发展当中,将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房地产的发展会给当地景区带来客流,政府的招商引资与企业的文化创意结合,衍生相关产业促进其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并扩大了产业面。如浙江乌镇、云南和顺古镇等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他们与房地产业合作,在文化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在商业发展方面也探寻到新的方法。

(三)培育核心企业构造旅游产业聚集区

上一篇:电子测试仪下一篇:军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