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2024-11-25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精选8篇)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篇1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概述之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今后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由于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行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有效利用资源较高的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不仅需要学习和引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技术,而且必须大力进行自主的研究和开发,使中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技术上走在世界最前列。

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最突出的几个环境问题是: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削减4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并且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颗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从1996年我国酸雨区面积迅速扩大,对我国农作物和森林等影响巨大。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三百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而且,我国江河湖库的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发达的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较突出。主要淡水湖泊水库氮、磷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的氮、磷流失,促使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3.固体废弃物

我国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或河流的荒滩上,以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4.土壤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土壤荒漠化已达中国总面积的27.3%,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国每年遭受沙尘暴袭击次数五次增加到了现在的二十三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每年水土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上的极大损失。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均受旱灾的土地达1.2亿亩,并且每年呈上升趋势。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有关专家预测:15年内中国将持续旱灾。而长江流域水灾越来越严重,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我国的巨大损失。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科学性,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统筹,避免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对政府正常工作的负面影响,避免为不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变支付昂贵的成本。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篇2

1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而言, 我们却是以牺牲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成为当代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1 大气污染

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二氧化硫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颗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1.2 水环境污染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全国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江河湖库的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工业发达的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较突出。主要淡水湖泊水库氮、磷污染面广, 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较严重。

1.3 固体废弃物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其排放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主要的污染源都来源与城市企业与居民日常生活中, 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1.4 植被破坏严重

农林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体现, 森林的占有率是体现一个城市生态是否完整的政要体现。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活动, 但是还是存在过度砍伐, 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面积减少, 沙漠化严重, 过度放牧等现象, 造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考验。

2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必须协调发展, 这是人类从发展经济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尽管中国当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水平较低, 参与缺乏主动性, 而且公众环保参与行为的政治含量较低, 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缺乏。

2.1 培养国民环境意识

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不高, 究其原因就是国民的环境意识不高[1]。要想培养国民的环境意识,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要逐步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要向民众公开当前环境的真实情况, 从来引起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度。 (2) 要逐步培养国民的环保责任。让每个人都将保护环境当作一个应尽的义务来做, 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3) 通过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来,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手段, 组织一些公益活动, 建立完善的举报和奖励制度, 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2.2 健全环境保护法规

法律法规是约束国民行为的最佳手段。在环保方面, 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来对企业和民众进行约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逐步健全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生态环境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要采取果断措施, 加大处罚力度。 (2) 政府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执法体系, 加强监督, 对一些重点污染企业要进行集中整治, 对于破坏环境的建设项目或者旅游活动, 要进行强力制止, 加大环境的执法力度。 (3) 民众要对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建立举报和沟通机制, 政府要积极应对民众反馈的情况, 二者之间相互配合, 对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查处, 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多重保护。

2.3 制定环境保护税制

环境保护税制是保障生态环境的措施, 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能够使得产生污染源的企业或者个人有意识的去治理, 对于城市中的一些生活垃圾采取收费的方式, 提高居民的关注度, 对于企业产生的污染, 要推进治理工作, 强化出发机制, 采取谁污染多, 谁补偿的原则, 提高企业的关注度。针对清洁能源,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 对无污染能源的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加大投入力度, 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 降低税收, 配合企业进行新能源技术的推广, 培育良好的环境保护市场。

2.4 强化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化道路

在经济发展中, 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社会发展的速度, 要把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2]。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其物质循环流动的方式, 不仅能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 而且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在发的过程中能够基本不产生废弃物, 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倡导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国家应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是环境治理的根本战略决策, 推行循环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控制政策, 有利于“资源-废弃物”的循环转换。

3 结束语

总之, 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要我们按照辩证思维的方法,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在实践中不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认识水平, 就能够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

浅析当代中国城乡媒介生态失衡 篇3

【关键词】中国城乡 媒介 生态失衡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总量的七成。但是,这个人口最多的群体却是媒介传播拥有和使用系统中最弱的群体。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与农村相比,城市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人力、经济、科技、文化等资源优势,这给媒介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无比优渥的先天条件,另外城市拥有比较成熟的经济和媒体市场。在利润的驱动下,媒介纷纷定位于城市,争取城市主流人群为自己的受众,而农民则明显被忽视。

一、当代中国城乡媒介生态失衡现状

1、城市和农村对媒介的拥有和使用失衡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越来越依靠高科技产品。从广播、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互联网、3G手机,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捷、方便。但是这些便利更多的为城市中的市民获得,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网络和手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城市和农村的媒介使用:

(1)报纸:城市的报纸资源非常丰富,晨报、晚报、商报、都市报以及各种各样的杂志,五花八门,能够满足各种需求;而农村目前报纸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日报,专门针对农民的报纸几乎没有。

(2)广播:城市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有不同的广播调频;而农村基本就是一个村或一个大队才有一个广播,播放的内容也是由村大队决定。

(3)电视:闭路电视引进后,市民可以收到中央的每个频道、各省级卫视及大部分地方台,总共有60-100个台不等;电视是农村目前接触和使用最多的媒介,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不同。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大部分村民都安装了有线电视,这样他们可以享用和城市市民同样的电视资源,但是在偏远的农村,特别是山村地区,电视能够接收到的节目是有限的,一般在十个台左右。

(4)互联网:城市中电脑的普及率远远高于农村,80%-90%的家庭拥有个人电脑,能够非常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获得信息;而目前农民拥有个人电脑的比较少,对电脑的使用基本在网吧,也只是玩游戏之类,懂得简单的电脑操作,几乎不会查找信息。

(5)3G手机:随着苹果等一系列3G手机的兴起和流行,3G网络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成为年轻人使用和获得信息频率非常高的媒体资源。但是目前中国的3G网络市场主要是在城市中使用,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地区。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对媒体的拥有和使用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2、城乡文化传播存在严重生态失衡

如今在电视银屏上,电视剧、广告和新闻仍是收视前三甲,以电视剧来说,“历史剧”、“战争剧”、“日韩剧”、“偶像剧”、“都市言情剧”等题材的电视剧都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就偏少了。尽管近几年以《乡村爱情》为代表的东北乡村题材的电视剧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是反映农村现状和农民生活的电视剧在市场上仍然屈指可数。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是农业频道,以农业为主要信息内容,面向农村受众,但是其收视率并不高。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在大众传播生态系统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厚此薄彼的传播现状造成了文化生态的失衡。

对农村以及对农民的贬义化的描述体现在各种文化产品中。例如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赵本山和宋丹丹扮演的东北农民及其表现出来的愚昧无知总是把全国人民逗得捧腹大笑。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是农村的,他娶了城里媳妇褚琴。当石光荣老家的农村亲戚来到城里后,他们在农村的陋习,如不讲卫生、大块吃肉、吃饭吧唧嘴、抽旱烟等,都引起了褚琴的强烈不满。另外在全国热播的电视剧《婆婆来了》中,有一段内容讲是的何琳跟着王传志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情节。农村的生活状况和习俗让城里女孩何琳犯憷,尤其是咸得难以下咽的饭菜和脏得令人作呕的厕所。村里人为传志摆接风酒,何琳酒后胡言乱语,抱怨农村条件差,令众人尴尬。从艺术效果的需要出发,演员可能有意强化和放大了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建立在以“城市文明”为中心的立场之上的。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关于“农民”形象的话语权是与站在城市中心立场上进行产品生产和传播的城市人联系在一起的。①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农民”被简单地塑造为“落后”、“迷信”、“愚昧”、“不讲卫生”、“素质低下”的抽象形象,与被构建成“文明优雅”、“高素质”的“城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理论基础

1、媒介生态学

所谓媒介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②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媒介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还要考虑在社会大环境中,媒介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要保持健康的媒介生态,就要正确使用媒介,保持和谐的媒介环境,从而使社会与媒介、媒介与公众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良性关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虽然城市化进程很迅速,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整个受众的人口数是很可观的。如果整个媒介系统忽略这一块的话,只会导致极大的不平衡。另外,这种媒体长期的对城市文化的偏爱,会导致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不平衡发展,而这种不平衡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物质上和文化上扩大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甚至导致农村文化消失。国家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不断地强调“三农”的重要性。只有把农村、农民、农业这一块的媒体发展起来了,才能做到和谐的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

2、媒介霸权论

首先,媒介地理集群的城市化特征直接影响农村与媒介的割裂。邵培仁教授指出:当代媒介生产地点都选择在城市,而且呈现出小城市向大城市、一般城市向省会城市、内地城市向沿海城市转移的趋势,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密集的媒介城市带,从而形成媒介的地理集群和能量积聚,使城市成为信息的生成与传播中心、大众的消费与娱乐中心。③主要从事媒介活动的工作人员都居住在城市,对于农村信息的关注度必然大大下降甚至忽略,从而使得农村与媒介之间出现严重的割裂。

其次,城市媒体的话语霸权导致农民这一群体在大众传播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一直以来,在城市媒体中很少能够见到有关农村及农民的报道,即便偶尔有所涉及,也都是农村及农民的负面形象。这是城市“文化霸权”发挥和体现,并不符合目前农村及农民的实际情况。而农村被城市“现代化”的包围,农民不断认同城市文化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城市生活,轻视农村生活,不断远离甚至丢弃传统的乡村审美文化,使农民在物质上和心理上都失去了对农村文化的认同。

3、“知沟”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提出的“知沟”理论指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所以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④施拉姆指出“信息不仅在国家间流动失衡, 在国家内的流动也很不平衡,信息水平总是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大城市比农村地区更容易得到信息,这种差距在发达国家要小一些, 在不发达国家则非常明显。”⑤大众传播的发展越来越朝着时尚化、精英化发展,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避开农村受众,将目标锁定为城市中的白领和中产阶级。同时,由于大部分农村受众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也就有限,长此以往,城乡受众对信息的掌握和使用“鸿沟”将会越来越大。

三、解决策略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平衡媒介资源分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原因使得农民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有限,一旦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民有了富余的钱,便可以改善对媒介的拥有程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人会有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后,相应的会对能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的媒介加大投资,比如购买电脑,学习怎样上互联网,从而更加快速直接的获取所需的信息。其次,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民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一个逐渐庞大的广告市场。有了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市场,各种媒介进入农村就指日可待了。

2、国家政策促进传播生态平衡

从目前全国开通的电视频道来看,只有中央电视台的第七套频道农业频道有固定的农业节目,省一级的电视台还没有一家开通专门的农业频道。显然,这种现实的不平衡的媒介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应提出相应的政策扶持农村媒介。

3、提高农村受众素质,努力缩小“知沟”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质教育。因为农村受众普遍文化水平低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内容,不能够正确有效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容易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干扰。最主要的是要使农村受众掌握各种知识,学会从大众传媒获取有用信息,利用传媒资源促进个人发展。

总之,面对我国数亿人的庞大的农村市场,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在生态系统的视角下,实现城乡媒介的有效联动、综合平衡与和谐发展,这将为我国传媒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①张爱凤,《论当代中国城乡文化传播的生态失衡》[J].《当代传播》,2010(5)

②③邵培仁:《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5、105

④冯露,《中国农村受众的媒介生态困境》[J].《新闻天地》,2011(5)

⑤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J].《当代传播》,2003(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篇4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无疑,它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明了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置于同样的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它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际上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在实践基础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自然相对立。自然界具有客观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

[2](P.24)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P.518)“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P.81)

从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2、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一方面,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密切联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通过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P49)同样,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法理解,“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4](P75)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就在于动物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则是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 [5](P.482)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活动对象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不断被人化。自然又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人及其社会,使人及其社会自然化。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就是产生“人化的自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化的自然”概念,他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类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中介与自然保持紧密联系,即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社会生产实践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人化的自然和原始的自然两部分,并且推动原始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化。人化的自然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人化的自然的出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无论社会个体劳动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人类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因为原始的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仍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或者说,仍然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尤其强调,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物质变换,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自食苦果,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特别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就是说,如果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过分地榨取自然,违背生态平衡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此外,马克思还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污染的类型、状况和危害,深刻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途径,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在此不再详述。

二、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随着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文明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在过去的数十年,基于环境问题的国际间合作愈加频繁,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完成初稿;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2009年11月,政府宣布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中国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资源。首先,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人来自于自然,决定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与热爱人类具有了同一性,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其次,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优美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因素。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因此,只有通过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的自然社会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

最后,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的互动过程,是从自然去获得其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的过程,自然资源的贫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状态,因此,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

四、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众所周知,我国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之长期采用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相当严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中国当代诗歌问题研究 篇5

201009808843 白国英

指导教师 段春旭

【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诗歌研究处于相对边缘性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水准和它所取得的成就很低。中国当代文学中诗歌所取得的成就,绝不亚于小说,更不亚于散文和戏剧。也可能正是诗歌,才在很多方面充分体现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应用水准,也经常起到引领文学风气的先锋作用。但已有的成就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领域中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在诗歌史的研究方面,从不少学者和批评家的最新研究中,从一些不断新发掘的史料中,以及诗歌现实的巨大变动中。

【关键词】:中国当代诗歌 问题 边缘化

一、中国当代诗歌现状

风起云涌,门户林立的中国当代诗界现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朦胧诗的兴起与成熟,到世纪之交网络诗歌论坛的风行,涌现出大批的诗歌作品与优秀的当代诗人,促成百家争鸣的现状。这二三十年,尤其是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更为自由的发展契机,诗人即时发表作品,诗歌刊物编辑在网络中选稿已相当普遍。自然,由于诗观不同、立场各异,争论也是在所难免,甚至出现过不小的振荡,乃至给诗坛造成负面的影响,大有群雄并起之状态。

这里和上文可合并起来不少新生代诗歌作者,以此为由,不惜脱离大众,给新诗冠以“尖锐、先锋、前卫”的意识。主要体现在:时代变迁与发展,给诗歌作者在题材选择上带来多种途径,伴随这种多途径,也使诗歌写作者在题材的运用与把握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误解与偏离。主要引发于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误读,对凡事皆可入诗,这一古训的误解。从而,把当代诗歌引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不能回归诗歌面目的凌乱局面。

中国当代诗歌早已摆脱“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甚至模仿的状态,以及从古代诗词演进现代诗歌的这一蜕化过程,历经百年沧桑,其中,也有停滞与迷茫甚至困难时期,但从总体上看,现、当代诗歌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还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步伐,一句话,诗歌在中国绝不能脱离社会,摆脱读者。

我们回首各个不同时期,那些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新生的诗人,闻一多、徐志摹、艾青、藏克家、穆旦、郭小川,余光中、杨牧、抒婷、北岛、孙文波、西川、海子等等,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那一时代的代表诗人,他们曾处于中国诗歌不断演化的最前端,带动大批后起的诗人,觉悟的诗人,知道当代诗歌该如何去写的诗人。是他们真正确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地位,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在社会、在大众的期待下,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当代诗人。

这里和上文可合并就目前中国诗歌的状态,不少诗人敢于举起“先锋”的旗帜,并非要脱离母语写作,写的还是文字与分行的诗歌,尚不能脱离身边万物,亦不能摆脱将感悟用语言来传达,至再现的过程。所谓的先锋写作,无非在视觉与感知上给人眼前一亮,使得作品进入了陌生化的起点,但,毕竟是一种超越,还算是可喜的。

合并但是,有一些写作群体的形成,在不顾一切地疯狂的摇摆,这些声音只能加重中国当代诗歌的负担。比如一些“垃圾派”“身体诗歌写作”“口语诗写作”等等。但其中,不乏也有好的作品。

诚然,诗歌的视觉传达技巧,对于任何诗歌写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按审美构成来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成,还要最终倚赖于大众的评审,诗人作品与读者的完美结合,最终才能决定诗歌的好坏。对于“垃圾派”等当前的诗歌写作方式,大多人持观望态度,包括一些诗人及诗歌评论家,他们寄希望于多种渠道的写作方式,能给当代中国诗歌带来繁荣的局面,诗人与读者大可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去欣赏、去评定。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另类的诗歌写作中,在技法与传达尝试上,的确有着突破,甚至给人一种新鲜的活力,包括一些“口语诗”。对于这些诗歌,我们不能持有全盘否定的态度去恶意地抨击;它们的出 1

现,很有可能带给中国当代诗歌新的出路,同时,负责的诗人不管存在于什么样的派系(这样说也是情不得已,诗人不该分出这些派别),他们都是坚定的独立写作者。只要不是抄袭,不是跟帮演绎闹剧,只要是肯于为中国当代诗歌体现自己的写作价值,他们的存在就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些变化逐渐形成两种影响,一是诗人写作的独立性意识加重,即冲破体制束缚的自由写作趋势。这种影响体现在,诗人在写作与发表作品的过程中,常以自我满足为目的,抛离社会因素,以追求诗歌内部的素质为第一要著,从而与社会之间陷入一种距离感甚至不可融合的地步。同时,在基于此的诗歌写作过程中,不愿去回应社会的问题,使诗歌沦为真正孤立的艺术形式。

二、新诗歌呈现边缘化

现在,新诗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特别是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其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上很少见到新诗。在口头上,除了有的诗歌团体内的新诗人及诗评家之外,群众不说新诗,不理睬新诗,新诗朗诵会很少举办,即使是偶尔举办,参加的人数都很少。在视觉上,出版社不愿出版新诗,出版社愿主动出版新诗集的很少,诗人要找其出版,则要书号费或包销。在综合性的日报、晚报副刊上,很少刊载新诗,偶有少量点缀,质量也较差。在市场上,处于经济生活的边缘。于是形成报刊亭很少出卖诗歌刊物,书店主要卖台,很少摆放新诗集。在高科技领域:新诗被—些以音响与荧屏为表现手段的高科技领域排斥在外,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边缘地带。现在的戏剧与时俱进,电视剧占领荧屏中心位置,成为群众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事物;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影子。新诗的研究与评论家数量在减少。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以致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它写作活动。致使新诗评论队伍在缩小。

造成新诗边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现在的新诗,好诗也有,但是不够多;大量是老一套,或是自我沉吟的过了时的调子;有很多人写诗是让你读不懂;等而下之是黄色下流。你不关心群众,不让大众读懂并欢迎你的诗,你的诗却要别人掏钱买,这是不公平的事!第二,诗的形式怪异。近些年有些新诗人学习现代派,或模仿后现代主义,自称为“第三代”,不是吸取其精华,而是得其糟粕,搞结构性解体与非文化的结果是新诗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大众的口味,有些诗愈加散乱化与口水化。在意境上,意象模糊、颠倒黑白;在音律上,不讲音节、没有韵律。让人见而弃之。第三,诗人创作小众化。有些新诗人处于自我小圈内、或者说象牙之塔中,继续耍弄自己脱离现实的玩意儿,而自“夸大口”,自许清高,还说什么,诗是自我情感流露,不必要别人理解。处于边缘地带而自以为荣,能不悲乎?第四,新诗创作、阅读、批评存在问题。中国新诗在创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现在有不少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声势不小,但其中大多数人的诗歌文本不仅对于业余读者来说构成了阅读接受上的巨大障碍,就是对许多有较高诗学素养的专业读者,也构成了阅读接受上的严重挑战。这些诗歌在语言运用、意象设置及诗思方式上大大偏离诗歌的阅读规范与审美习惯,整体风格过于晦涩或怪异,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当代汉语诗界极端的“个人化”写作与“贵族化”写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初衷与它的后果都是要让诗人的写作变成一种与一般读者无关的、高不可攀的写作。

三、如何改变不良现状

今后诗歌的出路在哪里?一是要崇高,反动崇低。诗人要写出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要始终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始终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要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对理想的探寻,对现实的思考。二是要建构,不能结构。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尤其古诗语言的凝练、意境的优美、用韵的自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然,还应该学习外国的诗歌艺术,如象征、通感等手法。三是要审美,不能审丑。美和丑是一对矛盾,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美的诗歌从形式上看比较整饬,从内容看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给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所以,作为一个诗人,我们就应该写出美的诗歌,借以感染读者的心灵。四是要明朗,不能晦涩。不论任何文学作品,只要发表出来,总是要让人看的,就应该写得明白晓畅,让大家读后知道自己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故意在语言上设置障碍,让别人读不懂,这是有悖于诗歌创作的。当然,2

我们不反对诗歌写得含蓄朦胧,但总要言之有物,空洞的语言是经受不住考验的。

(一)加强新诗的现实性

新诗必须正视现实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改革要首先改革内容,敢于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描写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深刻反映现实。一时不能发表,不要着急,歌德《浮士德》写了六十载,左思《三都赋》写十二年。要相信社会在前进,将来发表出版,说不定是洛阳纸贵。

(二)在诗的艺术形式上,新诗要与传统结合创造新的形式

现在很多诗人以第三代或后现代派自居,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自绝于大众。而在学习吸取外国诗派时,不脱离中国国情的诗人还是有的。如像南京诗人蔡克霖那样,吸取后现代派诗之长,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时俱进,走自己的路而上下求索,是难能可贵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新诗的市场,回到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去,这是走出边缘化误区的首要途径。

其途径之一是像东方诗风那样倡导新诗格律诗,以疗救目前新诗无韵无味的通病。这样作的好处是:

1、能纠正当前新诗界的反结构、反韵律的歪风;

2、使新诗能够朗诵或演唱,逐步向流行音乐靠拢,找回失去的市场;

3、建立新的诗风。再者是要与市场结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最好是向音乐性靠拢。向流行歌曲学习,找回诗的市场,争取能广泛在群众场合朗诵。新诗人与流行歌曲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流行歌曲与高科技结合得很紧密。音响光碟,激光剧场,容量广阔,市场宏伟。其中有许多好诗。新诗向他们学习,可以搭乘音乐翅膀,飞向广阔市场,挽回新诗的颓势;而因流行歌手及其歌词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其创作歌词的支持者,限于水平,许多流行歌曲,千篇一律,口水化,缺乏应有的意境深度与艺术性。如果有水平高的新诗人能为流行歌手写出一些好诗,进行演唱,势必更加扩大与流行歌曲的阵地与声势,取得双赢。这种情况若能重新出现,则是能把新诗推向广阔市场、走出边缘化误区的好途径。这里没有进行修改,应补充一下:古代诗歌多有吟唱之风,可见诗歌创作与歌唱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现代诗歌创作是不是能继承这一古老的传统呢?

(三)多创办一些发表诗歌的阵地

多创办与开辟一些发表诗歌的阵地,尽量争取多办一些刊物,刊号受限制则多设立些新诗网点,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青年人参加一些诗歌活动。

互联网上的诗网点的兴起,对打破诗刊物刊号专利资源的垄断有很大好处,既开了自由发表言论的风气;又为年轻诗人发表诗歌开辟了阵地,像安徽《诗歌报》那样,既办文字版,又办网络版,并发表了许多好诗好文章的创举,值得肯定与提倡。

(四)树立艺术民主的创作理念

当下的中国新诗只有建立并维护一个良好的诗歌生态环境,中国当代诗歌才可能真正走出低谷。自上世纪末迄今,在中国当代诗坛,搞圈子、拉山头,党同伐异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学风格、诗学趣味相同或相近的诗歌群体通常对其他诗歌群体持排斥态度,并且往往互相攻讦,这是文人相轻的民族劣根性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典型体现。这种不良的诗人人际关系务必尽快朝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诗人内部的分裂与不团结会直接恶化诗歌创作环境,并严重内耗中国当代诗人的艺术生产与创造力。进一步来说,当代中国诗人只有树立艺术民主的理念,承认并欣赏那些同行们出色的艺术创造,所有汉语诗人的艺术创造潜能才能获得真正的释放与发掘。

(五)建立相对的诗歌标准

目前汉语诗歌的标准较为混乱,只要是分行文字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为诗歌。“诗歌垃圾”常常也与“诗歌黄金”等量而观,许多读者与行家的诗歌判断力陷入了“瘫痪状态”,这种局面的确相当糟糕,必须使之加以彻底或较大改观。

诗歌的定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诗歌的评判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诗歌的标准,即诗歌之为诗歌的基本元素,却轻易不能加以否定或“颠覆”,可以把尺度理解为诗歌中变动的因素,而把标准理解为诗歌中不变的因素。就诗的标准而论,它在语言的提纯、想象力的持守及对生活的诗意发现上具有自己规范性的要求。这三项元素依然是当代诗歌基本而重要的标准。按照这一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好诗与坏诗、真诗与伪诗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六)重视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

现在有许多以先锋和前卫自居的诗人极力强调或炫耀自己的诗歌天赋,主张把诗人的人品与文本彻底分开,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有意无意地纵容自己的人格朝脱离社会的方向发展。于是,人们经常看到许多诗人以愤世嫉俗或神秘怪异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他们自觉可以行为乖僻,不通人情且为所欲为,殊不知,这些诗人因为外表怪异内心疯狂,缺少必要的理性,结果导致大众对诗人存在深刻的误解与偏见,认为诗人不是“疯子”就是变态的“悲观厌世者”。

诗人如果不对自己的人格形象负责,其结果不仅会让所有的诗人的人格形象受到损害,也会让当代诗歌本身遭受伤害。前两年有些年轻诗人在网络上到处播散“下半身”写作的言论,又有些年轻诗人在网络上倡导“垃圾派”写作的诗歌主张,这些偏激、叛逆的言论使得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对诗人唯恐避之不及。如果诗人失去了社会的信任,自身的形象被人为地“妖魔化”了,诗歌也就失去了传播的门径与可能性了。

一首好诗,是作者深刻的反省与对现实的倾诉,相比之下,伪劣的诗歌终究会为人弃置。在诗歌生命意象形式与叙述内容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在这一范围内,对诗歌的评论仅限于它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穿连,或者说成是美学手段的运用。但无论怎样,诗人永远不会忘记与这个世界的万物进行深刻的对话,时刻怀有悲天悯人的火热之心,时刻不忘对这个社会倾注人文关怀,时刻保持一种恭敬的内心对待自己的作品,时刻不忘与读者进行后期的沟通,只有这样,中国当代的诗歌才能继往开来,取得辉煌成就。

结尾应对全文做一总结。

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篇6

1.1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必要性 1 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是()。

A、社会问题的出现若得不到解决,会导致新的问题 B、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之策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研究

C、问题意识是知识分子和决策者的职责,普通公民无需担忧 D、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也需要有问题意识 C 2 中国社会是一个()的社会。A、发展迅速 B、进步明显 C、变化剧烈 D、以上都是 D 3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善的社会。()√

1.2开设这门课的原因

1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国情。()√

2透视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不包括()。A、理清问题的主次,找到解决的切入点 B、树立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C、培养更多人的问题意识

D、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 B 3《现代化的陷阱》是()的著作。A、刘瑜 B、吴敬琏 C、何清涟 D、郎咸平C 1.3如何研判社会问题 1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社会经验的缺乏的主要原因。()×

2学习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意义是什么?()A、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B、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社会问题

C、帮助大学生在未来解决社会问题做准备 D、以上都是 D 3“思想实验”是指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是现实中无法做到或未做到的实验。下列关于“思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思想现场”是指首先实地取证,后通过思考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 B、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思想实验”来进行研判

C、通过“思想实验”来探讨社会问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 D、“思想实验”只能用于社会科学,不能运用于自然科学 B 1.4如何看透社会问题

1“小悦悦事件”反映出什么社会问题?()A、社会道德问题 B、贫富差距问题 C、青少年犯罪问题 D、家庭暴力问题 A 2下列关于大学生蚁族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学生蚁族是弱势群体

B、大学生蚁族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 C、大学生蚁族通常生活态度十分消极 D、大学生蚁族人员多来自贫困家庭 C 3社会问题主要来自国家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

1.5社会问题的含义

1关于国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界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问题是指生活中单个人所遇到的困扰。B、社会问题不一定需要加以干涉。

C、社会问题需要被大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精英人物视为不理想、不可取。

D、社会问题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许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苦、紧张乃至失败的情景。C 2 大学生蚁族的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3 下列关于留守儿童的说法,错误的是?()A、留守儿童带来的都是负面的社会问题 B、留守儿童可能会成为犯罪的预备军 C、留守儿童的情感发育会有一定的缺失 D、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A

1.6社会问题的构成、特征 1 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的失调。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 D、以上都是 D 2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 3 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是局部的,不具有全局性。()× 4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相同的看法是()。A、社会问题是社会失调造成的 B、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精英来解决 C、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

D、社会问题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失调 C 5 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问题是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B、社会问题是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

C、社会问题是一种消极的、否定性的社会存在 D、社会问题是人为主观造成的 D

1.7腐败、“三农”、下岗失业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来自自身。()× 2 关于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民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进步和成长 B、农民应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C、我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D、农民问题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社会问题 D 3 为什么腐败问题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A、腐败问题关乎国家安危 B、腐败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 C、腐败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D、腐败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 A

1.8贫富差距、犯罪问题 1 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一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2 关于犯罪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当代中国黑社会势力强大,发展成熟 B、青少年重复犯罪率高 C、犯罪的原因有多种因素

D、犯罪问题属于刑法学研究的范畴 D 3()发育比较好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A、无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中产阶级 D、上层阶级 C

1.9生态、教育、道德、婚姻问题 1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下列关于“代际公平”的说法,错误的是()。A、代际公平可促进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B、后代人也有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C、当代人要为后代人类保存自然资源 D、后代人类可任意利用地球的一切资源 D 2 下列属于统治阶级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是()。A、围湖造田 B、退耕还林 C、过度放牧

D、捕杀保护动物 A 3 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1关注腐败的原因及腐败的定义 1 关于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团伙性 B、司法腐败严重

C、腐败过程和手段出现智能化和智谋化 D、以上都是 D 2 腐败问题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问题。()√ 3 腐败的三要素不包括()。A、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 B、违反公共规则的事实 C、谋取私利的行为 D、以权谋私 D 4 腐败的主体可以是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5 下列关于腐败的说法错误的是()。

A、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团伙性 B、腐败的行为多种多样

C、具有腐败的想法也属于腐败

D、亲友利用腐败主体的权利进行谋私,也属于腐败 C

2.2我国腐败的现状和演变态势 1 国企“一把手”为何腐败严重?()A、财政权力大 B、政治权利大 C、缺乏群众监督

D、权利大而无人监督 D 2 关于渎职腐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渎职腐败中,官员没有将金钱等落入自己的腰包 B、官员的渎职行为会造成巨大损失,是一种腐败行为 C、渎职腐败的危害性不大

D、渎职腐败的官员或是不作为,或是乱作为 C 3 腐败职能化是指腐败的手段专业。()× 4 垄断行业存在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5 如何看待垄断行业的优厚福利待遇?()

A、这是一种将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化的腐败行为。B、这是垄断行业员工应有的待遇。

C、垄断行业优厚的福利待遇可吸引人才。D、优厚的福利待遇是垄断行业的特点。A

2.3腐败的危害 1 下列关于腐败的社会危害的说法,正确的是()。A、腐败会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

B、腐败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 C、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 D、以上都是 D 2 关于腐败的危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腐败可导致亡国

B、腐败也会危及百姓生活

C、腐败危害的是国家,与普通百姓无关 D、腐败会给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带来打击 C 3 腐败是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的不公平。()√

2.4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 1 关于权利和腐败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权利可以遏制腐败 B、腐败导致了权利的集中

C、将权利进行集中,可以有效遏制腐败 D、分权可有效遏制腐败 D 2 美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制。()× 3 美国宪法叫《联邦党人文集》。()× 4()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A、权利失去监督和控制 B、私有制 C、阶级划分

D、剩余价值的产生 A 5 “三权分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对最高领导者进行监督 B、对立法者进行监督 C、对权利进行制约 D、实现民主政治 C

2.5腐败产生的道德因素 1 官员腐败的心理现象不包括()。A、侥幸心理 B、法不责众心理 C、冒险心理 D、从众心理 D 2 社会制度不会对人的道德产生影响。()× 3 如何理解官员腐败的补偿心理?()A、利用腐败补偿工作的艰辛 B、利用腐败满足贪欲

C、利用腐败弥补缺失的物质条件

D、利用腐败补偿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 D 4 官员的权势心理助长了腐败行为。()√ 5 关于社会风气与腐败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风气污浊本身就会导致腐败

B、社会风气不良会导致人们心理和思想的扭曲 C、社会风气不好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D、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 C 2.6反腐对策 1 反腐败的对策不包括()。A、制度设计 B、高薪养廉 C、预防腐败

D、官员财产公示 C 2 如何从制度上反腐?()A、实行多元决策

B、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C、实行分权制衡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哪一项不可用于反腐败?()A、精简机构 B、高薪养廉 C、聘用上岗 D、严刑峻法 C 4 道德底线教育是为了让官员从思想上不愿意腐败。()√ 5 官员财产公示只需要公示官员本人的财产即可确保官员的廉洁度。()×

2.7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观点评析 1 腐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不可避免的。()√ 2 为什么有观点认为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A、腐败可为早期经济积累资金 B、腐败可增加投资机会

C、腐败可为社会生产提供原始积累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关于腐败的认识,正确的是()。A、腐败带来的好处有益于全民 B、腐败营造的是少数人的繁荣 C、腐败行为带来的代价不可避免

D、腐败符合人的本性,因此不可避免 B 4 腐败不可反的观点是认为若反腐的经济成本高于腐败本身的数额,则不必反腐。()√ 5 腐败代价论是指()。

A、腐败行为是国家制度缺陷所带来社会代价。B、腐败行为是人类道德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C、腐败行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D、腐败行为是权利缺少监管所付出的代价。C

3.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 下列关于农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员很少 B、在我国,农业属于第二产业 C、国家对农业一直有扶持政策 D、我国农业弱于工业和服务业 B 2 “三农问题”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3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民和()问题。A、农田 B、农林 C、农业 D、农事 C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胡温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措施?()A、免除农业税 B、农业补贴

C、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D、改善农村教育 D 5 我国农村缺少科学规划。()√

3.2“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 1 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是人道主义的灾难。()√ 2 我国农村存在哪些问题?()A、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弱于城市 B、农村缺少科学规划

C、农村资本、信息和人才流失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不属于城乡差别的选项是()。A、婚恋观念 B、衣着打扮 C、消费能力 D、居住场所 D 4 我国在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存在不公平的待遇。()√ 5 新村运动发生在()。A、日本 B、新加坡 C、韩国 D、台湾 C

3.3“三农”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1 农民问题在我国自古就有。()√ 2 “三农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A、国家整体发展越来越落后 B、国民素质得不到提升 C、社会矛盾加剧 D、失业率增加 C 3 下列对于改善“三农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是()。A、可以弄农业招生和教育方面进行改良 B、成立合法的农民组织 C、“三农问题”得到改善,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三农问题”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很难改善 D 4 “三农问题”反应了我国国情的复杂。()√ 5 社会和谐的根源在于()。A、国民经济提升 B、三农问题 C、城市发展

D、城乡发展平衡 B

3.4“三农”问题的复杂性 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2 我国城市化对农民有什么负面影响?()A、城乡差距拉大

B、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耕地,生活没有保障 C、农村发展得不到重视 D、对农民的歧视加重 B 3 “三农问题”涉及的人生观是指()。

A、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各方的价值观不一样 B、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人生观不同 C、一些农民并不认为自己可怜

D、农民对于农业和农村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C 4 我国“三农问题”在不同地区的严重性不同。()√ 5 下列关于“三农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三农问题”上,我国社会背离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B、“三农问题”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 C、广阔农村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我国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D

3.5城市化与农村的关系 1 《黄河边的中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著作。A、尚重生 B、李昌平C、曹锦清 D、温铁军 C 2 农业之所以弱势的原因是()。A、农业依赖气候、土壤和时令 B、农业服从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C、农业的投入大于产出 D、以上都是 D 3 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弱势产业。()√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A、我国对农业补贴力度很大 B、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支撑 D、农民权益的不到保障 A 5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关联。()×

3.6农村的教育及管理 1 从根本上来讲,农业是不可能致富的。()× 2 下列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A、农村教育是在消除文盲

B、农村教育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C、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 D、农村教育缺少优秀教师 C 3 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 4 农村黑恶势力滋长的原因是()。A、农村党组织涣散 B、缺少法制教育 C、缺少法律监管

D、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黑势力争夺 A 5 除了基础设施,农村还有()严重落后。A、文化 B、卫生 C、科技

D、以上都是 D

4.1大学生就业问题 1 大学生蚁族人群从心理上是脱离了主流人群。()√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景气。()× 3 我国第一批下岗工人产生于()。A、大连 B、哈尔滨 C、沈阳 D、西安 C 4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学生存在跳槽频繁的现象 B、大学生找工作挑剔

C、巨大的社会压力让大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焦虑和恐惧 D、名校大学生就业前景最好 D 5 目前我国失业就业问题最棘手的人群是()。A、复员军人 B、大龄失业人员 C、下岗职工 D、大学生 D

4.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 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要开拓思维,避免眼高手低。()√ 2 关于名校大学生就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职业选择纠结

B、部分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择业和就业 C、目前名校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

D、某些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好于名校大学生 C 3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哪些?()A、国家制度设计问题 B、传统观念习俗 C、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D、以上都是 D

4.3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社会感 1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2 关于教育改革,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为培养综合型人才,院校专业设置都应综合化 B、基础学科也应面向企业进行教育改革,提高运用性 C、大学教育要为学生就业做出适当调整 D、学校教育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做出改革 C 3 全世界教育和就业结合最好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C 4 高等院校的所有学科都应面向市场和企业。()× 5 我国教育体系与()体系对接不顺畅。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 A

4.4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成人感 1 自由与择业和就业有什么联系?()A、自由能让人产生想象力

B、自由意志的欠缺导致能力不足 C、缺乏自由导致缺少成人感 D、以上都是 D 2 我国从()年开始,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A、1998.0 B、1997.0 C、1996.0 D、1995.0 B 3 由于教育的原因,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自主思维。()√

4.5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经验感 1 底层劳动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干的原因不包括()。A、收入低

B、底层工作者不受人尊重 C、文化中对劳动的不尊重 D、底层工作太辛苦 D 2 下列关于经验感的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实践得来

B、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听他人讲述获得间接经验 C、经验感在读书期间难以获得,只有在工作中积累 D、缺乏社会经验会导致择业和就业的困难 C 3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理论知识,也是为了更好的劳动 B、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理论知识 C、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也是一种社会经验 D、大学生不应该从事底层劳动 A 4 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属于精英知识分子,不是劳动者。()× 5 劳动者不可能成为中产阶级。()×

4.6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江湖感 1 就业不仅是找工作,也是去创造和改变。()√ 2 在择业和就业中,关于大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A、大学生应去自负 B、大学生要具备高情商

C、大学生要拥有一定的经验感 D、大学生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D 3 在择业和就业中,大学生应该摒弃()。A、经验感 B、江湖感 C、虚荣心 D、高情商 C

5.1贫富差距的含义及概况 1 国家尊严无法保证、环境破坏、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根源是()。A、政治上的不平等 B、宗教信仰 C、战争动荡 D、贫富差距 D 2 人们生而平等的观念在()层面上是不正确的。A、政治 B、理论 C、事实 D、理想 C 3 贫富差距观不正确的穷人,心理常常不能保持平和与包容。()√ 4 政治学上把因为出生的差别而获得的财富视为()。A、持有的公平B、持有的不公平C、政治的公平D、政治的不公平A 5 贫富差距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5.2贫富差距的表现及特性 1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不择手段,是万恶之源。()× 2 贫富差距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关键在于()。A、是否存在贫富差距 B、贫富差距的消灭 C、贫富问题的取消

D、贫富差距的大小及贫富阶层是否固化 D 3 在中国,有无编制意味着工资、待遇、福利等等的差异。()√ 4 二代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财富分配不均 B、社会的断裂

C、财富占有的不公平D、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B 5 “不患寡而患不均”体现了中国人对()的不满。A、贫穷 B、身份贵贱 C、贫富差距 D、战争 C

5.3贫富差距的积极作用 1 适度的贫富差距会()。A、吸引人们寻找灰色收入

B、降低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承受底线 C、推动社会的产业布局 D、推动工资透明化 C 2()最容易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A、大学生 B、富人 C、中产阶层

D、低收入的底层人民 D 3 贫富差距对个体来说没有明确的量差范围。()√ 4 贫富差距过大会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劳动。()× 5 能够处理和调试贫富差距的社会一般不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人们通过正常的努力迈入中高阶层 B、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

C、国家制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 D、大多数人的尊严和体面得到维护 B

5.4贫富差距的消极作用 1 西方富人做慈善的首要目的是()。A、帮助穷人

B、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C、赎罪

D、回报社会 C 2 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包括()。A、女孩子结婚要求有大房子 B、导致一些人仇富 C、离婚率上升

D、富人缺乏安全感想要移民 A 3 贫富差距越大,对穷人的要求越高。()× 4 地理环境差的地区也能在人的主观努力下得到发展。()√

贫富差距过大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体现在()。A、专心赚钱而没有专心学习B、对父母产生怨恨 C、过度规划而依然迷茫 D、以上都是 D

5.5贫富差距的成因 1 地方官员的贪腐会对当地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 国家财政转移由不均衡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体现在()。A、建立特区

B、集中发展北上广 C、西部大开发

D、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C 3 法国公共服务设施对()岁以下的孩子免费。A、12.0 B、13.0 C、14.0 D、15.0 B 4 教育的不公平对贫富差距的影响体现在()。

A、草根阶层通过受教育成为中产阶层的通道变窄 B、名校招生倾向于城市学生 C、没有老师愿意去贫困地区教学

D、农村学生工作后工资低于城市学生 A 5 政府应该在居民区附近修建足够的公共设施场所。×

6.1犯罪的含义 1 1949年-1978年间,我国经历了三次犯罪的高峰,分别是在哪几个年份?()A、1949、1958、1973 B、1950、1958、1975 C、1950、1961、1973 D、1950、1961、1975

C 2 第三个犯罪高峰的时代背景是()。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毛泽东同志逝世 D、邓小平落台 B 3 阳光、上进的心态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尤为重要。()√ 4 犯罪的特点不包括()。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的惩罚性 D、犯罪主体的主观性 D 5 只要加以控制,和谐社会就可以避免犯罪的发生。()×

6.2我国犯罪问题概况及治理 1()对反对封建迷信非常重要。A、怀疑和批判精神 B、科普

C、文理不分科 D、高中教育 B 2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很多新的犯罪类型。()√ 3 在我国,市场经济时代的犯罪率要比计划经济时代高。()√ 4 如果人民群众要求判处某个人死刑的呼声很高,国家应该顺从民意。()×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A、29208.0 B、1979年12月19日-23日 C、1978年12月19日-23日 D、28843.0 C 6()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严打。A、1995.0 B、1991.0 C、1987.0 D、1983.0 D

6.3引发犯罪的经济因素 1 只要对犯罪原因探究清楚,就可以预测什么样的人会犯罪。()× 2 提到富二代就想到嚣张、奢靡,提到穷二代就想到自卑,这是对二代现象的()。A、个别认识 B、极端认识 C、公平认识 D、符号化认识 D 3 2020年,我国有2000万大龄单身青年,因此强奸案会上升,这是基于()的预言。A、概率论 B、既有事实 C、科学调查

D、对犯罪人物探究 A 4 认为只有赚大钱、穿名牌才是成功的观念是对成功标准的()。A、科学化定义 B、多样化认识 C、单一化定义 D、抽象化定义 C 5 候鸟阶层是指不想回到故乡却又无法立足城市的农村打工阶层。()√

6.4引发犯罪的精神因素 1 潜规则对()的影响最大。A、儿童 B、青少年 C、职场人员 D、官场人员 B 2 美国法律允许人们持枪,但校园枪击案居高不下,说明()和()是矛盾的。A、人权、秩序 B、自由、秩序 C、人权、安全 D、自由、安全 D 3 人的成功离不开积累和学习,因此不能急躁和近利。()√ 4 吴思在1992年提出()的概念,2012年学术界召开研讨会纪念此概念提出20周年。A、隐形价值观念 B、显性价值观念 C、潜规则

D、主流价值观 C 5 把犯罪降到最低同时又使社会保持活力是传统社会控制下的结果。()×

6.5我国犯罪的类型 1 厦门公交、首都T3航站楼爆炸案等案件表面()比贫穷更可怕。A、贫富差距 B、痛苦 C、灾难 D、绝望 D 2 黑社会与政府是截然相对的。()× 3 当前青少年犯罪后存在的问题是()。√ 4 一个社会的控制手段与社会管理水平越高,犯罪率就越低。()√ 5 贪污受贿属于()。A、黄赌毒犯罪 B、黑社会犯罪 C、经济犯罪 D、青少年犯罪 C

7.1婚姻家庭问题概述 1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是()。A、杨绛 B、钱钟书 C、王蒙

D、约翰·格雷 D 2 只有铲除了人性的弱点,婚姻家庭才能幸福。()× 3 探讨婚姻家庭问题的根本意义在于()。A、避免审美疲劳 B、避免伤害最爱的人 C、避免生活陷入平淡

D、避免和超越婚姻家庭中的问题 C 4 在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中,很少有人能够讲得很好,处理得也很好。()√

7.2婚姻是一座围城 1 人既要遵守社会文明规范,又有自己的欲望,本质上是要处理好()的关系。A、人的孤独与存在 B、人的自由与权利 C、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 D、人的自律与欲望 C 2 当官的羡慕经商的,经商的认为当老师好,这是一种()现象。A、错位 B、互补 C、愤世嫉俗 D、围城 D 3 人是孤独的,只要找到了另一半就能摆脱孤独。()× 4 婚姻家庭文明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两性关系的格局对立。()√

7.3婚姻是平淡的 1 婚姻的脆弱体现在()。

A、一方身体突然变差,另一方不愿意照顾 B、家庭突然变得贫穷导致离婚 C、一切都转化成物质来计算 D、以上都是 D 2 婚姻是脆弱的,夫妻二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3 有些人感悟幸福的能力太低,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4 没有激情的爱,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转变成()。A、友情 B、亲情

C、普通的爱情 D、和平离婚 B 5 爱情中把所有东西都换算成物质衡量,是()的体现。A、精打细算 B、筑牢爱情基础 C、物质的极端化 D、使爱情更长久 C

7.4相爱中的矛盾和冲突 1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由,以下表达爱意的方式合适的是()。A、每天打电话询问去向 B、查电话单

C、支持她去和朋友聚餐 D、每天写诗并要求回复 C 2 婚姻中必须有一方服从另一方才能维持下去。()√ 3 经营一段婚姻,最重要的是看到()。A、对方的伟大 B、对方的缺点 C、对方的成功 D、对方的脆弱 D 4 功利辩证法表明什么样的人最后能得到大功利?()A、努力争取功利的人 B、超越功利的人 C、每天计算功利的人 D、经常得到功利的人 B 5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干得不好也能通过进入精英圈子嫁入豪门。()×

7.5相爱中的具体问题 1 为了追求个性的独身往往很难坚持下去。()√ 2 异性之间交往时要经历过试婚才能确定对方适不适合自己。()× 3 以下哪种独身方式不是有质量的独身?()A、有固定收入和资产 B、有朋友相伴

C、有稳定的生活和计划 D、有很多流浪的经验 D 4 爱是一种能力,在交往中这种能力体现在()。A、对对方的独占能力

B、为感情的维系提供物质基础 C、为避免审美疲劳坚持异地 D、为对方安排一个好工作 B 5 根据李银河的统计,现在我国同性恋人数有()。A、400万 B、2000万 C、超过4000万 D、接近4000万 C

7.7性在爱情中的问题 1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个人看清另一个人本质的速度就越快。()× 2 过年过节给前男友发短信说明女生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 3 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中,“三我”是指()。A、自我、超我、忘我 B、本我、自我、无我 C、本我、超我、无我 D、自我、本我、超我 D 4 在与人交往中,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善良?()A、看他是否与朋友推心置腹 B、看他是否愿意送礼物

C、看他在朋友经历苦难时的态度 D、看他对朋友的了解程度 C 5 以下不属于性的能量转移的是()。A、忧郁 B、打球 C、收藏 D、跑步 A

7.8大学生恋爱问题 1 爱情和婚姻的分离性决定了即使婚后也可以正常地表达对其他人的爱。()× 2 随意拿备胎说事的现象折射出()。A、现代人对情感的不庄重、不敬畏 B、两性关系道德的堕落和蜕变 C、个人羞耻心的缺乏 D、以上都是 D 3 在感情上随意的人基本都不会用心去经营婚姻和家庭。()√ 4 应该如何处理分手后双方交往中的误会?()A、听之任之 B、理性解释 C、不再交往

D、严厉批评对方 B 5 感情谈得次数多了,会占用人的()。A、时间成本 B、金钱成本 C、情感成本 D、以上都是 D 6 如果一个人不够朋友,总是以仇抱怨,对待这种人最好的方式是()。A、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B、以德报怨 C、断交

D、以实际行动感染他 C

8.1人口生态问题的表现 1 人口问题不控制会造成资源的紧缺,进而引起战争。()√ 2 以下哪种情况可能不会造成人口流动?()A、婚配 B、战争 C、灾荒

D、户籍管理 D 3 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是()。A、资源问题 B、分配问题 C、人口问题 D、发展问题 C 4 我国人口在60年代就达到了八九亿。()× 5 我国人口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是()。A、东部气候好的平原 B、自然环境好的景区 C、土地资源丰富的西部 D、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原 A

8.2人口问题与生态、政体的关 1 神农架原始森林经历了封建社会依然保持完好说明封建社会对生态保护得很好。()× 2 我国铁矿石主要从()和()进口。A、澳大利亚、新西兰 B、澳大利亚、秘鲁 C、巴西、秘鲁

D、澳大利亚、非洲 B 3 在树上钉钉子、系铁丝等行为反映了部分人对生命的不尊重、不敬畏。()√ 4 现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主要来源于()。A、山西 B、甘肃 C、新疆 D、内蒙古 D 5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后代生存与环境的压力,这在哲学社会学上被称为()。A、不可持续发展 B、权力不公 C、代际公平D、资源危机 C

9.1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 1 大学里充斥的各种考试、评优实际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学习自由。()√ 2 自由状态下人最容易觉得没有压力。()× 3 下面哪项不是《自由秩序原理》的观点?()A、自由行成秩序

B、自由是外在的,秩序是内在的 C、自由不是秩序的缺少 D、自由是无政府主义 D 4()是千湖之省。A、湖北 B、江苏 C、浙江 D、福建 A 5 伟大的创造是在()下产生的。A、教育 B、引导控制 C、自由 D、兴趣 C

9.2教育的本真 1 “教育促进个人的独创的发展”是()对教育的认识。A、鲁迅 B、蔡元培 C、陶行知 D、马克思 D 2 马英九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A、公民的素质 B、健全的人格 C、国际化视野

D、终身学习的能力 B 3 蒙台利梭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A、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B、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 C、教育是“爱的教育” D、教育保证人人享有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A 4 人类的教育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其构成要素不包括()。A、手段 B、目的 C、过程

D、教育效果 C 5 教育要通过人们内心的苦难来推动受教育者的进步。()× 6 在依靠道德约束的私人领域立法并不可取。()√

9.3我国教育的困局及其原因 1 “凡是有生命意志的存在物都是痛苦的”是()的观点。A、黑格尔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叔本华 D 2 哪次会议明确了取消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A、十八届一中全会 B、十八届二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C 3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上是平等的。A、地位 B、知识 C、人格 D、权利 C 4 有些人学习不努力,却比努力学习的人成绩好,这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 5 公平的社会总是会考虑到社会中受益最少的人。()√

9.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 我国教育政治化体现在()。A、教育拨款 B、学生社团 C、校团委的设置 D、教育形成产业 C 2 关于政治和教育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教育可以和政治分开,去政治化

B、教育高度政治化会启蒙学生的权利意识 C、教育政治化会导致教育体系的行政化 D、大学的行政化是必然的 A 3 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高度政治化。()×

9.5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 1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意识心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不同 C、意识形态受外界环境、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D、意识形态是人脑中固有的 D

9.6知识分子的困境 1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A、经济 B、文化 C、教育 D、军事 C

9.7中国教育的出路 1 教育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10.1道德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 下列选项中,属于道德范畴的是()。A、见到行人被车撞却不上前救助 B、醉酒驾驶 C、公交车上行窃

D、狩猎国家保护动物 A 2 下列对道德的理解,错误的是()。A、婚姻家庭中也有道德规范 B、道德是会进化和演变的

C、道德可以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道德需要国家进行强制要求 D 3 下列行为中,属于违反社会公德的是()。A、泄露企业机密 B、不尊重长辈

C、破坏校园消防设施 D、工作弄虚作假 C 4 贫穷年代道德风尚高。()√ 5 法律约束的范围比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

10.2道德失范的原因 1 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是()。A、政治运动

B、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不完善 C、道德教育空泛

D、法制不健全,政治文明程度不高 C 2 影响道德的因素是什么?()A、经济 B、文化 C、教育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篇7

随着消费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变化, 大众文化也成为了新的文化形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版画艺术, 从创作观念的开放, 到数码技术的借鉴再到展示的方式的多样化, 无不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力量。

1. 版画与文化的渊源

追溯历史, 版画就与文化有渊源。版画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化中就有着它独特的历史地位, 担当文化传播的角色。唐咸通九年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页图》成为了版画服务于宗教文化传播的经典。宋代的木刻版画、民间木刻年画传递着民俗的文化。明清时期, 木刻版画应用于知识传导的书籍插图。可见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2.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化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 通过现代传媒传播, 按照市场规律大批量生产的, 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浅层次的物质文化和工业文化。

3. 大众文化对中国当代版画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 商品经济的发达、大众传媒的推动, 大众娱乐的需求。因此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 艺术彰显了它另一个功能“娱乐”。

当今, 中国版画已改变了它单一的艺术姿态, 其中表现为娱乐普通大众。版画的创作无论是从表现题材到表现手法以及与观众的互动。都显示出大众化的姿态。

为了迎合大众消费者, 版画改变了以往的政治艺术形态, 换成了从视觉趣味角度上去追求艺术的表现;甚至是跨越本身的艺术概念;与数码技术或装置艺术结合, 创造出更新的形态, 来迎合大众对娱乐的需求。

版画已进入到探讨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状态中, 以求达到艺术语言的开拓。通过改变, 我们将看到中国版画必将呈现出的新面貌。

二、中国当代版画的新面貌

1. 表现题材轻松化、生动化

大众文化是在当今社会稳定, 生产发展, 物质基础充足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 版画表现的内容不再是苦大仇深、国家民族存亡、等历史重大话题, 而是进入到当下人们的生活现状, 细腻情感的表达, 这样相对而言, 当代版画的表现题材变得相对轻松、生动, 达到了赏心悦目或释放情绪的怡情效果。

2. 展示方式更自由

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今天, 交流的空间逐渐多元化。美术作品更体现其自由化、游戏化的本质。观念自由化, 表现形态自由化, 展示方式、交互方式更自由。而作品的交互方式的变化是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点。可以说随着一种新的交互方式的产生就会有新的作品形式与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 交互方式的变迁并不是完全沉醉于书斋和画室就能观察的, 它需要画家在关心作品的同时, 还要着力研究作品的审美接受角度, 重新考虑作品的发展。达到与观者心理上的良性互动。例如各种肌理的效果会带给观众心理上的愉悦, 版画作品本身具有灵活的展示形式, 实践性很强制作工艺过程就会激发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娱乐互动。这也是符合当下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一说。

3. 创作手段大众化

在当今大众文化的影响下, 数码技术的介入, 使艺术视角更深入到普通大众中去, 如数码相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 与微机的家用化, 版画可发展到, 不管有无绘画基础。只要是懂得电脑软件操作的人。都可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是艺术理念深入泛化到生活中去的深层表现, 出现大众生活中的“微艺术”形式。

三、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思考

中国如今是处在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大众传媒制造身体的幻象、提供游戏化的心理经验、克服认同焦虑等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充实了文化生活, 它也许是趋时的、媚俗的, 但是它却被文化消费者欣然接受。加上数字媒体等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推澜助波, 大众文化的发达是必然的现象。

这样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下, 中国版画在以下几方面有新的改变:艺术姿态的改变、创作观念的改变, 艺术表现手段改变。

正是大众文化对版画艺术的影响, 是中国的版画艺术有新的再现, 使其在当代艺术的边缘化状态中能够重获新生, 为这一艺术门类的生存和发展, 带来了新的转机与面貌。但在转机出现之后呢?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版画艺术更深远的发展。

艺术的功能不光是只有娱乐作用也有教化作用, 在版画艺术以大众化的姿态亲近大众时, 艺术又转而以人文关怀角度去与大众沟通, 让大众不要于迷失在娱乐之中, 唤起人文关怀, 使社会呈现和谐气氛。这样反过来也为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竖起精神标杆。

四、艺术的独特性

一门艺术如果想要获得其独特的活力, 就需要保有其独特性在里面, 这样就涉及到民族性、地域性、种族性、文化性等概念。正所谓是“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然而, 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当代审美理念, 即当代大众的新宗教——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支撑的、消费主义哲学。这样的文化带来的快感不过是一种包裹着一层商业化的糖衣。许多大众被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泛滥的流行时尚所左右, 沦为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依附, 失去了思想、个性、主见。那么在大众文化环境下的版画艺术的发展, 是否会滑向失去独特性, 甚至是丧失其本体被异化成毫无任何特色的娱乐形式的边缘呢?为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疑问。

笔者认为, 版画家在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 应当有所保留地学习它的开放姿态、自由创新的思维, 同时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结合两者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服务, 从而顺应时代、国情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应当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养料, 如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素材, 毕竟这些素材在它们当时所处的时代中是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功能需要的, 可以说当代版画与民风、民俗的素材都只是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众文化表现, 而传统的民风、民俗艺术又是最纯粹的民族性, 地域性、种族性的艺术形式, 学习“古往”才有“今来”, 用当代的表现手法, 有选择地吸收大众文化的养料, 再结合有所保留的传统艺术。应该是中国当代版画发展的一个方向。也相信在这条道路上会出更多的艺术创造。

摘要: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对现代主义的精英文化、先锋艺术的否定呼声越来越高, 大众文化的崛起带来了审美泛化。中国版画也受到文化形态变化的影响。而这种现象得益于现代飞速发展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在这样的环境中, 中国版画艺术要想有旺盛的生命力, 那就既要有亲近大众的姿态、吸收现代高科技术、又要保有其独特性和继承性。才能扎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结出兼具时代性与民族特色的艺术成果。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娱乐,文化多元化,艺术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 (第一版)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罗湘科.《传统与当代》 (第一版)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篇8

■商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商业道德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

众所周知,商业道德是一种具有隐性实效的高尚行为准则,它要求买卖双方或多方在进行平等的商品交换获取合法利益的同时具有公平竞争的前提。就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市场正处于萌芽状态,各种相关商业交易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因此,在市场的交易中,买卖双方以“商业道德”准则为准绳,来弥补法的缺失。但是商场利益的浪潮中,面对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绝不能沦丧道德伦理,要时刻牢记“利”、“义”两全,杜绝损人利己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商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质量的保证

商业文化环境中的商业道德建设,即:在商场文化环境中,各市场经营主体以及所有的企业员工都要具备商业交易职业道德;如,商品质量的保证、服务质量的保证、商品或企业管理质量的保证以及生产、销售环境的良性竞争保证等。拿商品质量来说,其是消费者接触最多、购买最多,也是商家利益收益的主导因素,因此,商家在对各种消费品的生产、经营中必须要以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要求,在保质保量的商品最终交易中获得双方双赢。由于生产原因或其他原因导致商品规格的不符或有误差,这样的商品绝不能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如果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使不合格商品流通于市场,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厂家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给以弥补。

(三)商业道德是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是必要条件

商业文化环境中,商业的职业道德遵守是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经济生活也越发依赖,越来越多的人们以商品交换作为生活的依附。可以说,当前经济市场体制中的商品交换犹如具有连接作用的桥梁和枢纽,将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潜入到市场体制中。而商业活动像窗口一样展示着各类人的心态,展示着社会风尚,因此,提高商业职业道德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商业文化中的商业道德—诚信思想

(一)总看中国商业环境的发展史,其最早的商业道德诚信思想是由社会伦理思想演变而来,由于其缺少以“法”作为交易保障的契约组织形式,最后导致了商业环境中买卖双方价值观的本末倒置和商业行为的扭曲。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由于该国家契约效力的严格,当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感觉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则他首先会想到通过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权力;而那些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消费权益,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前他们的相关法律和监督机构就已做到未雨绸缪的准备,以最低的成本、最迅速的速度为之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其具有的合法权益。而作为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的经销商在面对此类消费者的投诉时,也会在弄清事实后,承担和赔偿对消费者造成的不同程度伤害。而在我国,这种情况的遇见有如家常便饭,消费者在发觉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以后,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无法从所购买的商品契约中换取最大化的利益赔偿。但在实际中,当自己发觉消费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往往实行“自给自足的口头安慰”不了了事,“自认倒霉”、“算花钱买个教训”等等退缩心理,大大增大了那些不法商人的胆大妄为。根据有关事实新闻报导:某消费者在商场购置了一台xx厂生产的名牌微波炉,其家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产品自身的问题发生爆炸,使用者也相继身亡。其家人竟然不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该名牌微波炉生产厂家的责任。而是在找到厂家进行补偿谈判时,竟是一副恳求状态,而该名牌微波炉生产厂家只以千元人民币将这件事遮掩。

(二)如果我们把诚信理解为一种契约关系,那么,它就应当是一种义务、一种服务,而不是“恩赐”,更不应是橱窗里的陈列品.如,国内著名企业A,在于员工讲述东方与西方两者不同的文化差异时举了个这样的例子:

在国外某商场内的取货架上摆了一瓶易碎的香水,导致一名顾客在挑选其他商品时不小心将这瓶香水打碎。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我们身边,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向该商店道歉,并支付由于自己的行为给商店所带来的损失赔偿,但是那家外国商店的做法正好与我们相反。其不但没有斥责该顾客,反而自己还向顾客道歉,在此次教训的吸取下,对该商品的各种物品做了一个完善的摆放法。该商场的做法,另我们感到不可思议,本文认为他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所信仰的“服务哲学”。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谋求的是顾客对自身的信任,商场既然未能尽到服务的尽职尽责,他对消费者表达歉意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一事例不仅对于国内某些行当依然很盛的“官商”习气很有警惕作用,而且对于哪些在多种场合炫耀“诚信”,实际上却将之大打折扣的商界人士也应该是一种教育。

■当前商业文化环境中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反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但这一现状在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幻莫测,在此前愈演愈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新企业的不断涌现充斥着市场的竞争的烟火,每天都上演着新企业的兴起和落后企业的衰败,企业的沉浮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都在这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愈演愈烈。它们的生死与兴衰主宰着当今市场经济的稳步向前。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经济活动的存在,是一种经济组织。它们存在的目的不外乎在这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存在并求得发展,获取较多的利润。在这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企业变得摇摇欲坠、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发生破产等严重的后果,而有些企业则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经种种劫难,最后在大风大浪中稳步前行、长盛不衰。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企业像点燃的烟花一样,经历了飞速增长而达到瞬间绽放但又迅速坠落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nlc202309010511

怎样才能使众多的企业摆脱兴起、繁盛、衰败、消失的轮回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怎样使历经百年甚至是几百年还稳步发展、基业长青的企业的数量大大提升?怎样实现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如今这些问题不但已经引起了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企业衰败、破产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商业道德建设。只有高度重视并落实企业的商业道德建设,企业才能破茧成蝶,历经沉浮而经久不衰,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家在面对着风云突变的全球化紧迫经济竞争市场形势中,为了博一生存之席,必须在众多参与和竞争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在一种具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下求得进一步发展;在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商业责任、法律责任承担中,消费者也随之提出了更高、更强的产品消费要求。因此,在进行商业交易过程中,企业的商业道德是一直未改变的经营管理战略,将诚信置于企业自始至终的生产决策,将道德建设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骤中,使企业制度在公平、公正的道德伦理构建中,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发挥其应有之义。

■加强当代中国商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面对商业道德严重缺失的现状,社会和个人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缺乏商业道德的严重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溶入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这一论述从战略高度来讲,其阐述了加强得到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我国企业已经开始对加强当代中国商业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

■总结

在商业文化环境中,商业道德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其已经从一个点上升到了一个系列,而且是第一因素、主要系列。毋庸置疑,企业的运行是以利润的回收为根本,那么企业为了这个目标的尽早实现、尽多实现来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目标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并不是说,企业的盈利与企业的服务两者是相互对立的,更谈不上具有重要性的排名。在法学中,“诚信”是一种要约,是义务的表现,商家只有兢兢业业的完成了这一步,说明利润的获得才是理性的。任何希望不尽义务而享有盈利的奢望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社会里都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而持久地维系下去。从这一意义的根本来说,诚信商业道德顺理成章的上升为服务的第一任务,企业要想在商场的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通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在一个赏心悦目、安全整洁的消费环境中,为顾客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形成固定的客源,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上一篇:良言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第一次洗袜子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