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2024-10-13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共10篇)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1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化创新的宏观背景是企业面临政府环保要求、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产业生态化创新是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组分进行优化组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产业生态化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生态化创新,本质是全程生态化,内容主要有技术生态化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企业文化营造等,其实现形式是建立生态产业园.文章认为,生态产业园是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模式.文中还对沱牌集团生态园的建立和实践进行了分析.

作 者:郭守前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24088刊 名:生态经济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LOGICAL ECONOMY年,卷(期):“”(4)分类号:X1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园 生态化经营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2

一、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选择了一条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企业发展之路

亿利资源集团成立于1988年, 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现在企业已形成了一个以pvc为主线, 以能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 以甘草医药为主的沙漠生态优势产业, 以房产路桥为主的效益产业集团。公司拥有资产总额100多亿元。以亿利资源集团为主发起人的亿利资源A股于2000年在沪上市, 下设有亿利能源、亿利化工、亿利金威、沙产业事业部、煤炭产运销事业部等五大实体产业体系。2009年1月17日在亿利资源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 沙产业事业部改组成为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 这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成立的首家沙产业集团。

亿利资源集团沙产业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长期以来, 那里的人们与风沙为伴, 黄沙漫天是生活的常态。沙漠是养育他们的故土, 但肆虐的风沙也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 20多年来, 亿利资源集团始终秉承“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宗旨, 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库布其沙漠的生态建设, 累计投资近20亿元, 绿化库布其沙漠5000平方公里, 控制沙化面积10000平方公里。为中国北方构筑了一条全长240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城, 有效地遏制了沙尘暴。沙尘暴由过去的每年几十次减少到三五次, 保护了生活在库布其沙漠里十几万农牧民和周边城市的生态安全。让十几万祖祖辈辈生活在库布其沙漠的农牧民走出了大漠, 结束了千百年来贫困、传统的游牧生活, 收入由过去的每年2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30000多元。亿利集团在防沙绿化的同时, 积极寻求“变输血为造血”的治沙方式, 着力发展沙漠生态新经济产业。一是发展沙漠甘草种植和制药产业, 现每年营业收入已达30多亿元。二是发展沙漠七星湖生态旅游产业, 年接待高端游客20多万人。三是大力发展沙漠制气、制油、制碳等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生计兼顾, 治沙与致富并举, 绿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的多赢格局。多年来, 亿利集团在做精沙漠产业中不懈努力。自从1997年———1999年修通了库布其沙漠中的第一条穿沙公路后, 共修筑了5条全长近500公里的穿沙公路, 他们采取了修路绿化的方式, 在路的两侧大规模种植了沙柳、沙蒿、甘草等经济作物林, 绿化沙漠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在库布其沙漠的森林带当中, 出现了许多年绝迹的野狼、狐狸、野兔, 甚至还有国家濒危的植物沙冬青、梭梭等名贵中药材, 库布其沙漠的降雨量从过去的不足70毫米/年增加到现在的300多毫米/年, 更为难得的是, 在这些森林覆盖的地带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多样性, 部分沙地已经出现了土壤的特性, 生活在沙区的十几万农牧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 正在向小康迈进。由于亿利资源集团20多年的不懈努力, 把钱学森的沙产业创新理论在库布其沙漠变成了现实。

由于亿利资源集团在防治沙漠化中作出的贡献, 2007年8月25日———26日, 亿利资源集团与鄂尔多斯市政府共同承办了“库布其沙漠论坛”, 七星湖也成为了论坛永久会址,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2012年6月17日, 第1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大会上,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彪在大会上承诺, 在未来10年, 亿利资源集团再投入100亿元, 为世界贡献10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

20多年来, 亿利资源集团的建设者们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沙漠治理、保护环境相结合的科学道路。他们把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放在比挖煤、采油更重要的位置上, 投入大力气治理库布其沙漠, 昔日暴虐一方的库布其沙漠变成了绿洲, 给这里的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富裕了, 口袋鼓起来了,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化产业链不是破坏性开发, 而是环保性建设。世界各地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对库布其沙漠治理和呈现出来的魅力为之赞叹, “库布其模式”受到世界瞩目。在“2011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信祝贺, 贾庆林在贺信中指出, 荒漠化防治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政府和世界各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上付出了艰辛努力, 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亿利资源集团20多年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走出了一条沙漠治理与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 为中国及世界荒漠化防治积累了宝贵经验。2011年8月29日至30日, 贾庆林深入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防沙治沙一线调研, 强调大力发展沙产业, 不断调整沙区产业结构, 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对亿利资源集团20多年来在库布其沙漠防沙治沙, 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在《2011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上, 来自30多个国家, 10多个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以及企业代表300多人一致认为:中国亿利资源集团探索建立的“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 产业带动规模治沙, 生态带动民生改善”的库布其产业化治沙模式, 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希望亿利资源集团进一步完善库布其模式的内涵,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断向全球荒漠化地区提供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努力为全人类荒漠化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2010年9月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贾治邦考察了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贾治邦高度赞扬了亿利资源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说, 亿利资源集团积极落实了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构筑北方和沿海两大生态屏障的指示精神。亿利资源集团20多年来的荒漠化防治成果殷实而丰硕, 为北方库布其沙漠建立了一道绿色长城, 有效遏制了流向北方及周边地区的沙尘暴, 在国内荒漠化防治领域起到了典型示范效应, 为中国荒漠防治竖起了一面绿色旗帜。联合国副秘书长, “里约+20”大会秘书长沙祖康在会上称赞道:“中国亿利资源集团为人类做了一件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它创造的绿色经济治沙模式将有力推动全球防治荒漠化和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在看了亿利资源沙漠治理的相关图片后, 高度评价中国亿利资源“在如何通过改善大自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典范”。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长吕克说:“在防治荒漠化这个艰难领域, 亿利资源集团在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创造了奇迹, 尤其在公益治沙环保、消除整体贫困和企业绿色增长方面取得了共赢。亿利资源是全球防治荒漠化的领导者, 值得全球推广借鉴。”

二、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给我们的启示

20多年来, 亿利资源集团以敢为人先, 锲而不舍, 艰苦卓绝, 在人称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里将苦涩单调的治沙过程演变为发展沙产业, 利用新能源, 开拓新经济的美丽画卷, 使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今日的无垠绿洲,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理沙漠, 富民强旗, 综合利用新能源的绿色之路,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治理沙漠的大国形象, 昭示了中国正在走向打赢沙漠化战争的征程。亿利资源集团治理沙漠, 发展沙草产业的实践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 对钱学森沙草产业创新理论的宣传力度

1984年,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他认为, 中国西部十六亿亩的戈壁将会为共和国生长出几十亿财富。目前, 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应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技术,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固定转化太阳能, 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

在我国西部, 从河西走廊的西端至我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一线, 南北宽约300公里左右的这样一个狭长地带, 成为世界上戈壁向荒漠、荒漠向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向草原, 干旱向半干旱过渡的典型地带。内蒙古自治区的几大沙漠和沙地就分布在这一典型地带。长期以来,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被沙漠所累, 对发展沙草产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 我们要在这一地区, 大力宣传钱学森院士沙草产业创新理论, 大力宣传发展沙草产业的先进典型, 使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 树立变沙害为沙利, 沙漠也是一笔宝贵财富资源的思想, 使这些地区的沙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农牧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二) 对沙漠地区发展沙草产业给予优惠的开发政策

沙产业草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 生态建设, 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它符合西部特殊的生态规律, 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沙草产业是阳光工程, 脱贫工程, 西部希望工程。钱老提出的沙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沙产业比治沙防沙难得多。他强调在开发沙草产业时, 起点必须更高, 要知识密集型,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 包括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并注意综合利用。为此, 国家已通过红头文件和领导批示, 提倡、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曾明确批示:“科学合理地发展沙产业是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 应该有必要的扶持机制。”他还强调指出:“我们的造林绿化, 治理荒沙的某些政策法规和有些规定要求, 也应该与时俱进, 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发展的要求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010年12月31日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加快沙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6月国务院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发展沙产业。因此, 地处沙漠地区的各级政府, 要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对于沙草产业给予优惠的开发政策, 进一步促进沙草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 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沙草产业

亿利资源集团大力发展沙草产业成功的实践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他们始终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把全面依靠科技进步作为企业科学发展, 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立足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以企业研发机构、示范基地为支撑平台, 先后与中国科学院, 上海高研院、德国林德公司等1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 高校和企业进行广泛合作。通过开展大学科、多领域的协作攻关, 技术引进, 自主研发, 从源头创新到下游运用的全过程进行科技服务, 全面支撑库布其沙漠治理, 引领科学治沙事业和沙草产业的发展。

发展沙草产业要因地制宜, 规模开发, 实现企业发展, 农牧民致富双赢的局面。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发展

人类文明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为人类文明发展敲响了警钟,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理论、新实践,深入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强调要积极探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措施。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领域,具体来讲就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念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其他文明的进步,使人民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

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它的提出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和深入的思考,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1生态文明的提出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强调要抓好思想道德、党风廉政、社会风气,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未能真正的开展起来。现如今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三个文明的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时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正是恰到好处。同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也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应出我国长远的发展目光,并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当下,而是为今后后代负责,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都将添上光辉的一笔。

1.2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

1.2.1中国环境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人均不可再生资源储备不到世界平均值1/2,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率约为世界平均值3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1/10,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名列世界122位,我国5万公主要河流3/4以上都无法让鱼类生存,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全球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再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迫在眉睫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正视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成立环保机构,制定环保政策,推行环保措施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已经推行了一些法律措施,但是整体的效果并不明显,人们的整体意识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1.2.2国际环保的大趋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这一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结果。

2.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理论内涵,有很多种说法,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以上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浅见,我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是指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产生的,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领域,而不是单一领域,具体来讲就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念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其他文明的进步,使人民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意义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也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进步和我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3.1伦理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罗尔斯顿曾经说:“没有人会否认,我们在对他人的某些义务上会涉及自然事物。环境的状况可以极大地有助于人,也可以极大地有害于人。”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看法的转变,人的社会伦理价值观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都不爱,又如何呵护自己,如何呵护他人,你在为环境造成负担的同时就是在为你的后人增加生存的潜在危机。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生活方式也会随着转变,将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人们对于名利的追逐也再不是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了,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洁净生活。

3.2促进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更注重维护物种多样性,给更多生物一个生长的空间,做到物种平等,而另一方面,为了获得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环境,包括建设一个能够使人们的基本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实现的制度文明;适度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人们受教育的水平等等。

3.3加速打造和谐世界的步伐

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活态度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多的去注重精神享受,更多的去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再也没有了纷争,那么这个世界离乌托邦还远么。

【参考文献】

[1]任铃.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依托——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和方法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3).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4

第 1 题

收藏

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因素除了资源投入、机制因素外,还包括()(10分)

A.人力资源

B.资金

C.组织机构

D.文化因素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10

收藏

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了第一条生产流水作业先,大幅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为其产品售价的降低提供了基础,这一创新属于()(10分)

 A.产品创新

B.工艺创新

C.渐进式创新

D.突破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10

收藏

不断升级现有产品的版本是一种()(10分)

A.渐进式创新

B.突破性的创新

C.产业模式创新 

D.收入模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4 题

收藏

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是与众不同,且不易被学习的,这表明其具有()

A.稀有性

B.用户价值性

C.持续性

D.难以模仿性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10分)(第 5 题

收藏

企业与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等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属于()(10分)

A.自主创新

B.合作创新

C.集体创新

D.模仿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6 题

收藏

用户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通常仅是需要产品。

A.是

10分)

(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7 题

收藏

产业模式创新属于最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要求企业重新定义本产业,进入或创造一个新产业。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8 题

收藏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采用技术领先战略可以为企业在行业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9 题

收藏

国际化创业是指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创造性地探索和开发国外市场机会的过程。(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10 题

收藏

工艺创新也称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分)

(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篇5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2、国民经济可以划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服务业。

3、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主体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农产品的流通与外贸。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的农业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5、农业产业除了具有自然风险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市场风险大、管理难度大、前途潜力大的特点。

6、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

8、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发挥着引导农户生产、深化农产品加工、提供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9、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龙头企业处于中心枢纽的地位,而加盟农户则处于

基础的地位。

10、社会化服务体系就生产方面,就是要为农业、农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的服务。

11、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通常包含公司、基地、农户三个部分。

12、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带动组织的类型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14、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山东潍坊经营的同时配发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5、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分配机制。

16、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的基本保障体系的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营组织内部安排。

17、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联合的自助组织,其唯一的宗旨就是为社员服务

18、农业产业经营体制第二次改革是农业产业化。

19、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有能人牵头型、股份合作型、专业协会牵头型。

名词解释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一是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公有的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签订合同,多年不变。

2、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指利用当地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达到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个乡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社会化服务:主要是指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

简答题

5、龙头企业必须符合的标准有哪些?

答:(1)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2)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科研、生产、繁育、推广体系的企业;(3)企业具有较大的生产、流通规模,产品竞争力强,效益较好;(4)企业的产品应以农产品为主;(5)企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能带动一定数量的农户。

6、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机制的确立应体现哪些原则

答:(1)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益平等的原则;(2)提高农民收入、反哺农业的原则;(3)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的原则;(4)有利于农民和龙头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5)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原则。

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合作组织是农户联结“龙头企业”,进入大市场的最佳中介组织;(2)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引导农户有序地进入市场;(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将利润按比例反还给社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8、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都有哪些类型?

答:(1)现有的国家经济技术机构;(2)龙头企业兴办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4)个人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入股、合作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

9、农业产业化经营采用的运营约束机制主要有哪几种?

答:(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

10、在制订产销合同中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执行中普遍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答:双方在签订的产销合同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产品的名称和类型(收购什么)(2)明确购销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双方确定的价格和价格幅度(4)交货时间、地点及交货方式(5)违约责任

在执行中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没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

(2)签订合同的主体地位不平等,造成合同条款的不平等(3)违反约定(4)欺诈

1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有哪些方面?

答:(1)生产专业化;(2)产品商品化;(3)布局区域化;(4)经营一体化;(5)服务社会化;(6)管理企业化

12、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何种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

答:(1)通过分享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来增加农民收入;(2)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交易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3)降低了农户经营的风险,增强了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4)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哪些明显特征?

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一下三个明显特征:(1)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2)实行民主管理,劳动控制资本;(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

14、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筹措中,金融机构如何发挥作用?

答:(1)农业发展银行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加大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的投入;(2)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积极稳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效率优先”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3)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信用社的经营能力,把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6

摘要: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障碍即为自然资源瓶颈,如何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值得思考.笔者提出,应当以资源价值补偿理论创新自然资源的`价值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当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的宏观补偿和微观补偿衔接与一体化,以真正实现自然资源的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资产化管理.作 者:张宏亮 谭益民 ZHANG Hongliang TAN Jimin 作者单位:张宏亮,ZHANG Hongliang(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长沙,410004;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谭益民,TAN Jimin(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长沙,410004)

畜牧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篇7

1 畜牧生态工程的基本类型

通常情况下, 畜牧生态工程由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四个重要部分组成[2]。根据畜牧生态工程的具体结构组成, 可以把畜牧生态工程划分为草地畜牧生态工程、山区畜牧生态工程、农区畜牧生态工程三个基本类型。

草地畜牧生态工程将草原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生态系统相互结合, 实现牧草生产和牲畜生产的结合。因此, 草地畜牧生态工程必须要适应草原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生态系的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才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山区畜牧生态工程将山区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生态系统相互结合, 通过山区的林地和草地给牲畜提供食物, 同时减少水土流失。牲畜的排泄可以为山区林地和草地的生长提供肥料。将山区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生态系统相互结合, 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区畜牧生态工程以农区的种植业为基础, 通过农作物的秸秆为牲畜提供食物;牲畜的排泄可以为种植业提供化肥, 这就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良性循环, 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 畜牧生态工程的设计理论

畜牧生态工程是生态畜牧业的理念在畜牧业的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总体来说, 做好畜牧生态工程的设计应该从平面设计、垂直设计、时间设计、食物链设计五个角度采取积极措施。

畜牧生态工程的平面设计主要是指从宏观的角度做好畜牧业生态工程的规划和布局, 使畜牧业生态工程更加科学合理, 具体来看, 畜牧生态工程的平面设计比较侧重于良种化建设、区域化建设以及生产基地的布局等。垂直设计主要是指通过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的立体设计和组合, 实现畜牧生态工程的整体功能。通过畜牧生态工程的垂直设计可以使牧草、牲畜以及各种微生物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畜牧生态工程的时间设计主要是指按照时间阶段来对发展目标模式进行选择和设计, 具体来说, 就是要根据不同经营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选择跟本地区发展阶段相互适应的模式进行畜牧生态工程的建设生产。食物链设计主要是指通过对本地生态系统的深入分析, 了解本地区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 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对食物链进行设计, 利用错综复杂的生物种类, 促进生物之间的良性循环。

3 畜牧生态工程的设计实践

通常情况下, 庭院经济是畜牧生态工程的常见实践模式, 接下来以庭院经济为前提, 对畜牧生态工程的设计实践莒南县研究。

某农户全家有3口人, 承包了8亩水田、3亩果树和4亩池塘, 猪圈一间, 2013年的月人均收入为2 000元, 在当地属于中等经济水平。2014年, 该农户建立了畜牧生态工程, 其基本的模式如下所示:农副产品 (加工成饲料) 、猪 (产生粪便) 、沼气 (沼液和沼渣) 、鱼塘、菜地和果园。该农户2014年饲养母猪2头, 产仔40头, 月人均收入达到了为3 100元, 比2013年的月人均收入增长55%, 而且由于有机肥的使用, 土壤得到了改良, 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统一。

4 总结

通过畜牧生态工程的建设, 可以使我国的畜牧业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 同时使畜牧业更加节能环保,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畜牧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 促进畜牧生态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这对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柴霞.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南方农机, 2015, 01:24-26.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8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及贸易全球化的快速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条件及环境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促使了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度。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主要指的是,针对国内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或者其他个人与组织的一系列行为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之后,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代表国家、集体组织或者多数人向我国人民法院及检察院提起的诉讼,旨在维护不固定多数人的相关利益。针对传统的公益诉讼理论来说,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制度上有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当事人适格理论、能动司法与环境权转向为环境诉讼权。本文就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制度优势,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理论创新;制度优势;研究探讨

根据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现阶段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处理生态环境案件方面存在局限,如部分案件因当事人考虑到经济成本与自身安全,而不敢站在环境污染者的对立面;部分案件因为不存在于既有的制度框架内,甚至出现了没有被受理的情况。通过以上问题说明,要想有效解决好生态环境的相关案件纠纷,则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进行创新,还需要构建好一套科学化、合理化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制度。以此能够推动我国现阶段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还能够最大限度上保障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优势。

一、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

因当事人适格理论作为诉讼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而传统的诉讼理论针对与原告资格的认定工作,都严格遵守着直接利害的相关原则,即充分原告者必须是自身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但这样的原则便在无形中限制了社会的公益权利与救济功能。一方面,因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了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的案件越来越多,且破坏现场呈现分散性的状态。对于个人而言,这种破坏的严重性不大,加之受害者之间较为孤立与分散,所以很难聚集起来[2]。另一方面,如果相关违法者没有得到相关法律上的制裁与惩罚,则公共利益仍会继续遭受破坏,故诉讼领域内浮现了一种新方式,即原告向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在控诉自身利益外还可以为同一案件的受害者进行维护,但这样的做法便偏离了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与诉讼理论。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对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在当事人的适格理论上与原告的资格问题上进行创新,主要方式有以下。

第一,明确法律规定的相关机关有足够的资格提起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如在检察制度创建以后,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最佳代表,最為关键的是,检察机关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的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与问题。第二,明确法律规定的其他组织有一定的资格提起生态环境保护诉讼。社会团体与组织,特别是环境保护下组建的非政府组织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大量地开展了公益、互助与自律型活动,明显带有民间化、组织化与独立化的特质。所以让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到诉讼工作中来,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

二、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中存在的制度优势

第一,有效补充传统环境下的行政执法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作为外部环境下的一种监督机制,是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有效措施,不但可以提高相关环境执法者对污染案件的执法能力与责任感,提升其对于环境行政权利的监督力度,推动环境执法者能够对环境破坏及生态污染的行为进行全面判断,使其对污染者进行法律规定上的制裁。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工作,能够推动柔性管理模式的创建工作,缓和其存在的对抗化关系和交流化关系,能够使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处理结果符合实际情况[3]。

第二,平衡了司法效率性及司法公平性。根据我国传统的司法权利使用情况来看,现阶段国内的相关机构对于司法权利都侧重在司法公平方面,忽略了司法效率的作用。而公平作为诉讼工作的核心与前提,效率作为诉讼工作的基本与保障,两者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在举证责任、惩罚性赔偿金及奖励诉讼方面都作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改革,并且更加注重设计实质性公平的程序权利。这些做法能够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对于当事人的保护与扶助,达到了实质性公平相关的程序理念的要求。而将其与传统公益诉讼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能够有效发挥司法效率的性能,并通过更大的整合来减少制度的经济成本[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水平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了层次,但同时环境的破坏与生态的污染,也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要想有效治理并优化好我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则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挖掘其理论优势,以此能够有效监督并改善环境下的行政执法,并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来。本文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制度优势作出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对传统环境下的行政执法功能进行有效补充,平衡司法效率性及司法公平性,最终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走向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颜运秋,张金波.构建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兼论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J].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45-151.

[2]颜运秋,余彦.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最高院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释《征求意见稿》评析[J].法治研究,2015,01:89-98.

[3]张锋.环保社会组织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的“扬”与“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3:169-176.

[4]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生成研究——以近年几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为例展开[J].中国软科学,2011,04:88-96+67.

作者简介:

兰贵霞(1987~ ),女,福建明溪人,现在为三明市明溪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检察员;

中国西部发展生态产业的理论探索 篇9

一、西部开发要根据生态适宜度进行区域限定? 自从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后,西部开发的范围似乎已从10个省扩展到19个省,甚至中部偏东的一些省份,也要往西中靠。我们认为西部开发要限定区域。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应选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内蒙西北7省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5省区。? 这样限定的西部地区总人口3.3亿;面积67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其中西北7省区人口9 412万、面积542.7万平方公里;西南5省区人口2.4亿、面积135.8万平方公里。以秦岭为界,西北降雨量较小,生态适宜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所以西北地区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必要时应休耕休牧,甚至把生态系统难以承载的人口迁往西南5省区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西南降雨量较大,生态适宜度较高,生态环境较好,所以西南地区的重点是生态开发,尤其要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绿色食品及畜牧加工业。?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为主,而工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市场等则很不发达。由此产生西部开发的下列特点和优势。?

作 者:刘宗超 黄顺基 于法稳 作者单位:刘宗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黄顺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于法稳(中国农业大学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篇10

2012年04月13日 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涂小雨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党的执政实践不断深化,执政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执政经验也不断升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点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执政背景;执政理论;执政经验一、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背景的深刻变化

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步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且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层的交接班,形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因此,以十六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顺利开启

在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在我们告别20世纪之际,顺利地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一战略决策时,就已经鲜明地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1] P4 具有制定战略目标光荣传统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考虑和谋划怎么样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现代化。最初,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召开 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地分析了我们在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我们虽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目标,但这样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巩固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达到一个简单的中等生活水平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实现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过程,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样,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个基本的背景。

(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人为本,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改变“经济建设一腿比较长、社会建设一腿比较短”的不平衡发展状况,而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党的十七大上从八个方面对这一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全面分析。

从国内社会结构变动和利益关系调整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来讲,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中国的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这种社会的结构性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动逐渐加快,利益差别也被不断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2004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比1995年的0.437高出0.017个百分点。[2] P56-5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利益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从外部环境来讲,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也逐渐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联度也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虽然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差额分布的改变,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冲击,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情况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外部环境的恶化,可以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云下,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挑战、风险和考验,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背景。

(三)价值观领域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进人21世纪以来,从国际上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阶层的分化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迁。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

一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进一步弘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积极进步的价值思想观念已经逐步普及。应该讲,社会价值观念由单一趋向多样化,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的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回顾十六大以来,中国社会涌现的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或倾向,情况相当复杂,有的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的体现了良好的愿望但表现为极端的形式,有的 3 反映了部分社会现象但没有反映社会的本质,有的体现了正义的追求但又具有浮躁的社会心理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更新与变革。由于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必然导致在价值观的各个层面发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社会期望水平的提高,高强度动机推动的社会行为,更需要予以规范和导向。价值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由于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一些人行为上的失范,使价值观冲突呈现显性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执政的甲国共产党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重要背景。

(四)国家安全挑战不断上升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日趋活跃。与此同时,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不断升级,版本不断翻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轮“中国责任论”的热潮也在国际上悄然兴起,使我国安全环境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热点问题。另外,除“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近年来也在不遗余力地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损害和威胁我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签署的国际条约越来越多。而各种国际组织在其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某些义务与责任,执行有关决议和程序,甚至接受某种强制执行和惩戒措施。所以,我国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同时,承担的责任和受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变数。一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另一方面,美国频频插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使得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的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的复杂多变。此外,我国周边地区还面临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走私、贩毒、艾滋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总之,国家的安全形势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情况及其面临的挑战,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的一大背景。

二、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努力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论断,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执政以民生为要,民生为执政之本。时刻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只有稳定的秩序而没有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的幸福,这种稳定的秩序最终也是靠不住的。也就是说,党一方面要保证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另一方面要能够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唯有如此,执政才能执得好、立党才能立得牢。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着力改善民生提供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技能型人才。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5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保是民生之依,要加快构筑合理、健全和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的论断和理论创新。(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因此,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复杂举世罕见。党的十六大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艰难而创新的实践探索。十六大以来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总目标是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社会团结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合力。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6 具体原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是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着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组织分类发展与监管机制、社会诚信制度、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制度、特殊人群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以及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等体制机制。三是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要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发展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和提出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精辟概括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到这样的高度,在党的中央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新的界定和阐释,经历了整整五年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和探索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着重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意义。因此,十七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三中全会提出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7 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号召。并把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十七届六中全会同时还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代中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三、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经验的升华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进一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弘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进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后,又在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洽体系的逻辑结构中,邓小乎理论是其逻辑起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化和拓展。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事业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充足、决心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中,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在党的十七大推进理论创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还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重要命题。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里讲的“旗帜”,与以往人们常讲的理论旗帜相比,不仅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这个全方位的命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归结。(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内政外交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因为在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着十分特殊的国情,又是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推进我们的事业,必须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把握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在吃透国情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清醒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同时必须在观察世界上下功夫,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新情况,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总体走向。

提出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把有利的国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内条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的环境加快国内发展,充分利用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民族振兴,即使国际上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和复杂情况,也要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基本路线不动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必须把有利的国内条件转化为有利的国际条件,努力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以中国的稳定促进世界的稳定,不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出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时是为了更好地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战略资源比较缺乏,资本资源尚不充足,技术专利资源处于劣势,人力资源素质总体不高,市场资源空间有待拓展,这些都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国内资源的优势,而且需要充分借助国际资源的力量;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且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国内资源的相互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和丰富国家发展的资源条件。

(三)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经验,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重要原因。

一是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创新,是创新思想的核心。把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因此,理论创新本身并不是创新的最高目标,理论创新本身也不是创新的完成;以理论创新来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实践创新和制度创 10 新来发展创新理论,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目的所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思路。

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指导实践的统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武装的价值在于使理论的价值得以实现。我们要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指导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并不断引向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党还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朱文鸿)

上一篇:向理想奔跑(演讲稿)下一篇:雅思考试听力机经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