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

2024-11-21

试析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精选5篇)

试析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 篇1

试析红河州石漠化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摘要:在对红河州石灰岩溶山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和系统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分析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治理实践,确定石灰岩溶山地造林树种的选择.提出了5种红河州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模式:林草模式、林果混交模式、林竹混交模式、林药混交模式和林藤混交模式.作 者:郑平 ZHENG Ping 作者单位: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云南,蒙自,661100期 刊:林业调查规划 ISTIC Journal: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33(3)分类号:X171.4 Q948.158关键词:石漠化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 石灰岩溶山地 树种选择 治理模式 红河州

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篇2

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 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1)汶川地震重灾区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突出。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该区是动植物的避难所和南北生物的过渡区,保存了大量的古老种和特有种, 是整个东洋界植物区系最为丰富的区域。从生态系统多样性来说,灾区复杂多样的气候、地形、地貌及高差,形成了陆生生态系统、盆周山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从景观多样性来说,该区植被类型繁多,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具有以地带性森林景观、森林季相景观、湿地景观、特有物种森林景观、稀濒兽类种群景观、稀濒鸟类种群景观为主体的珍稀特有物种生境景观、原始森林与湖泊或雪山冰川等复合景观等,分布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3个中国自然遗产保护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服务功能十分重要。该区域是岷江、嘉陵江、沱江、白龙江、涪江、青衣江等水系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水土保持区及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结点,其水电资源梯级电站的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大小直接影响到水电产业经济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植被的防护功能是促进水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汶川地震对灾区生态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研究员在“汶川地震的生态效应评估”的报告中指出,汶川地震灾区属于中国中西部横断山区的峡谷地带,悬崖峭壁林立,地质结构复杂,景观环境特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问题严重,人类活动干扰大,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是一类典型的生态过渡带,其地质灾害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持续长等显著特点,并可诱发或直接导致各类环境问题。汶川地震造成了地形地貌变化、生态系统损失、耕地水土流失、动物栖息地破坏等严重后果,导致山川移位、山体裸露、河道堵塞、物种损失、植被破坏、生境隔离、环境恶化等,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植被恢复的环境与经济效应 植被生态工程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且植被护坡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定得环境与经济应.宜昌绿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从事边坡绿化工作, 以其开发的边坡绿化草坪为研究对象发现: 植被单体对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及富营养化TN、TP 主要指标均具有消减作用.其TN、T P、Cr 6+、COD、挥发酚类化合物、BOD5 消减分别为33%、21.6%、20%、30.7%、19.0%和51.4% [ 31].尤作亮[ 32] 指出芦苇对酚类和石油类污水具有净化作用.吴振斌[ 33] 报道, 芦苇对COD、BOD5 有较高的净化能力, 当废水经过芦苇场28d 后, 氨氮、酚、芳烃、石油及硫化的含量普遍下降, 并达到出水标准.Mu??r atov a A 等[ 34 ] 的研究也表明: 芦苇净化多环芳烃的能力达到68.7%.同时, 芦苇对Pb、Mn、Cr 的能力分别是80.18%、94.54%、1 00%.关于植被恢复的研究相对国

内较早, 并且很多地方应用的制备恢复效果也比较显著.例如, 温带草原引进各种耐盐牧草以改善干旱地的盐渍化, 效果显著[ 35];在富含铅和锌等重金属的土中, Beg onia 和Palazzo发现高羊茅具有极强的生存力和富集效果[ 36??37].人们还发现, 在一些草本植物中, 特别是一些牧草, 如香根草、百喜叶、红三叶、多花黑麦草等都是一些植被恢复比较好的物, 这些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对重金属都有富集能力[ 38].目前, 对植被恢复的不仅仅停留在对环境做出的贡献上, 有的工作已经向经济上进行转变, 如

添加一些螯合剂可以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如EDT A、DTPA、柠檬酸、苹果酸和土壤改良铵肥等[ 39??40];还有的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进行回收, 如美国Viridian 环境修复公司用植物修复技术净化N i 污染土壤, 每年可从Ni 的回收中获取2 500 美元?? hm2的收益.鉴于以上, 植被生态恢复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并且取得了相应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 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 提高,与水质改善为单一目标相比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生态效益更高。水文 条件的改善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 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 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一)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上世纪 90 年代,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水论坛会议》《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核心议题,这些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水生态与水环境科学在全球的交流与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 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目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在河流整治中,结合洪水 管理,贯彻“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通过建设分洪道和降低河漫滩高程等措施予 以实施;河流连续性的恢复,包括纵向的连通和河道与河漫滩区的横向连通,包 括建设低坝并设置鱼道、堤防拆除或后退等;河流蜿蜒性的恢复;河道岸坡生态 防护;河流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洪泛区湿地特征的创建;河流内栖息地加强 结构(如遮蔽物、遮荫、导流设施等);亲水设施的建设;河道浚挖泥土的利用; 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的开发和应用及工程施工技术等。此外,结合河流生 态修复规划和设计,一些规划设计模型和方法也被提出。在筑坝河流上,针对改 善下游河流的生态系统状况,有关水库优化调度方式的研究和示范在一些国家也 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如河流生态需水量评价技术,洪水过程 对鱼类繁殖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模拟等。同时,国外很多国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内受污染水 体,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具有工程造价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净化效果显著等 特点,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生态方法修复受污染水体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 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 系统、生物操纵技术等。如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的摩罗赫德市的氧化塘污水处理、日本霞浦湖边上的生物公园、波兰 Wariak 湖中放养鱼类控藻等工程。19 世纪中期,在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造成了生物多样 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河流生态工程设计理念和方法开始引起人们的 重视。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 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 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 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莱茵河治理,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ICPR)于 1987 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Rhine Action Program),以生态系统修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到 2000 年鲑鱼重返莱 茵河,这个河流治理的长

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 2000 计划”。沿岸各国投入了 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 2000 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2000 年,欧共体颁布了“水资源框架指南”,其目标是在 2015 年之前,使欧 洲所有的水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状况或具有这方面的潜力。每个成员国必须针对本 国情况制定具体目标,并采取各类措施确保目标实现。英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 就在一些河段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获得了广泛关注并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 认同。成立了英国河流修复中心,制定了“河流修复指南”,在流域尺度下进行河 流的生态修复。在美国,有关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1992 年出 版了“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1998 年出版了“河流廊道修复”,指导河流修复工作。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水道试验站在 1999 年 6 月完成了《河流管理-河流保护和修 复的概念和方法》研究报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日本建 设省发布的《河川砂防技术标准(案)及解说》,提出河道岸坡的防护结构有生 态和自然景观等环境功能,护岸应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即“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澳大利亚水和河流委员会于 2001 年 4 月出 版了《河流修复》一书,为河流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二)国内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近年来,水利部在治水中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 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重视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注重生态用水。特别是通过调水改善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功能,做了很多工作。从 2001 年开 始,连续组织了几次规模比较大的调水工程,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输水、引岳济 淀、黑河调水到居延海、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等,为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做了有益探索。正在实施的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将生态用水 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届时将不仅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还将对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作用,支撑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主要结论

(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形成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汶川地震的影响区具有极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等方面生态服务功能,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震给该地区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生态系统的丧失面积为122 136hm2,占生态破坏重灾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比例为3.40%。地震给该地区的大熊猫生境造成严重破坏,共造成66 584hm2大熊猫生境的丧失,占评估区大熊猫生境面积的5.92%。地震造成汶川县、彭州市、都江堰市、绵竹市、什邡市、安县、北川县等lO县市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成为地震生态破坏重区。汶川地震是对生态系统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2)地震对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和威胁。一是地震灾区每年为成都平原及长江流域提供水资源近250亿m3,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削弱了水源涵养能力,增加了山洪暴发的风险。二是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削弱了土壤保持能力,由此可能导致年增加土壤侵蚀量数百万吨。三是由于地震导致地表的破坏,滑坡和泥石流风险增加,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对岷江、沱江、涪江以及长江上游的河道和水利工程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四是大熊猫生境的丧失,将加剧生境的隔离,使得原已严重破碎化的大熊猫生境雪上加霜,局部被隔离的种群由于不能交流,面临更严重的威胁“J。同时生境的进一步隔离,还会大大增加竹子开花等自然干扰对大熊猫的危害和风险,使大熊猫的保护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旧1。同时,近年来在重灾区安排了大量的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小流域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多在沿河谷的坡耕地,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失难以估计。

参考文献:刘广全.焦醒.LIU Guang-Quan.JIAO Xing 汶川地震引发的生态问题及对

策[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2008(11)2.张春敏.王根绪.ZHANG Chun-Min.WANG Gen-Xu 汶川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青川、平武和茂县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8,28(12)3.贾永朝.刘玉萍.王晓燕.康发扬.何志军.孙光红.田春华”5·12"地震灾区青川县病媒生物监测分析[期刊论文]-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6)4.吴宁.卢涛.罗鹏.朱单.WU Ning.LU Tao.LUO Peng.ZHU Dan 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8,28(12)5.徐卫华.欧阳志云.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白杨.XU Wei-Hua.OUYANG Zhi-Yun.WANG Xue-Zhi.WANG Wen-Jie.DONG Ren-Cai.BAI Yang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对策[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8,28(12)

试析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 篇3

摘要: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技术措施即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三种措施综合使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查阅某些专业文献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综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研究进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黄土高原 小流域 综合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现状概述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水、旱灾害频繁(水灾害主要指7月~9月历时短、雨强大的暴雨造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土地资源的破坏,旱灾害主要指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春旱),农业基础薄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自然条件分析,资源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均衡特征。

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

黄土高原以其深厚的黄土、完整的黄土一古土壤剖面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约62万km2,其中典型黄土区42万km,严重水土流失区28万km,占区域面积的45%,平均侵蚀模数3720t/(km·a)。河流泥沙含量高达37.6甲扩,是长江的14倍,美国密西西比河的38倍,埃及尼罗河的49倍。最大侵蚀模数超过20000 t/(km2·a)。

222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朱显漠院士积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人渗拦蓄,米粮下川上源(包括梯田、坝地),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圾。这“28字”方略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且在指导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之路。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总结了长期以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和教训,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工程措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优化农、林、牧结构,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

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改变生活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近年来,以小流域为试验研究基地,采用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人工模拟降雨等室内实验,从小流域地貌演化过程和降水特性、降水击溅侵蚀、土壤抗蚀特性、表土结皮形成过程及其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降水入渗规律和产沙的垂直分带规律等关系出发,研究各项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及其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农业耕作措施),典型模式的各项效益,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历史成效

50多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水患问题,投人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黄上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从1986年起,国家科技部连续20

年将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与区域开发纳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省(区)一起在5个省区建立了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立了不同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模式。经过近20年的科技攻关,使试验示范及相应推广区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建立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经济林果也得到长足发展生态恢复定义: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通过科技攻关的实施,同时发展和完善了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与技术。如水土保持增产技术,径流汇集与雨水高效利用技术,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这些成果的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是解决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和关键性措施。2.2黄土高原现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

在黄土高原,人们很难改变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控。更确切地说,立足小流域,通过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开发方式,改善自然条件,避开导致水土流失的不利因素,引导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与水土保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具体措施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坡面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及配置 2.2.1.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在小流域坡耕地应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相应工程措施,对于土质较好、交通便利的小坡度坡面,可通过坡改梯工程,根据不同设计标准建立水平梯田、简易梯田,用作农业用地,在拦蓄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坡度较大坡面采用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等工程措施,并呈“品”字形配置,改变流域坡面小地形,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2.2.1.2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林草措施)。

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主要指实行封山育林、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措施的采取上要遵从“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年降雨量十分有限,而草本植物相对于乔木对环境的要求更低些,所以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治理坡面水土流失中还草比还林更具优势。树种和草种选择上主要选取紫穗槐、侧柏、紫花苜蓿的水土保持先锋树(草)种;配置模式上应注意乔灌草相结合,逐步培育乔灌草的多次覆盖系统,提高坡面植被覆盖;同时,在自然条件较好地区,可以营造兼水保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水保经济林。

2.2.1.3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所谓耕作措施是专指坡耕地通过改变耕作方法实行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微地形蓄水保土、增加地面粗糙度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三个作用从而发挥水保效益。黄土高原可以通过垄作、水平耕作、免耕措施降低泥沙含量,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上,要全面制止水土流失就必须在不同的地貌部

位,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措施,因为各措施之间有分工和合作的关系,坡耕地最有效的是工程措施,但不是所有的坡耕地都要改成梯田,有时只要通过耕作措施就能防治水土流失。同时,上述三种措施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具体的措施配置时,才注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的相互结合,即农、林、牧结合,乔、灌、草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措施的各项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2.2坡面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及配置

2.2.2.1黄土高原小流域沟道应根据沟道水文、地质等条件,布设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支沟沟头根据地形修建沟头防护工程,如修筑引水的防水沟埂(林),地埂林具有明显的固持地埂、减少冲刷、防风护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沟头延伸, 沟岸扩张,即防止流水引起的溯源侵蚀,宜采用“品”字形配置。此外还有显著的生产效益,平均总收入比单纯农业的对照区高50%以上。沟坡失稳引起的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是沟坡的重要产沙方式,控制沟坡侵蚀是减少入沟泥沙的关键。沟坡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应以林草措施为主,林草措施与小型工程措施结合,如利用径流造林、鱼鳞坑等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或种植牧草,提高植被覆盖,同时在沟坡小支沟可通过修建谷坊群来拦蓄径流。

沟底是各支流的主要产沙部位,沟底的治理可以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及其二者的结合得以实现,生物措施方面体现为沟底林建设,就小流域而言,沟底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宜、易于乔木的生长。工程措施指修建拦泥拦沙工程,在流域各大支流和支沟内,修建大、中、小型拦沙拦泥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拦泥坝等)或拦沙拦泥效益显著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小支沟修建沟谷拦挡工程

(如小塘坝、谷坊、挡土墙等)减少泥沙入沟的作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各项工程的设计标准参照国标、行标执行)。2.2.2.2小流域综合整治和立体农业措施

为有效防治和减轻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需对农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特别突出农业在小流域、耕作区内部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具体措施有:一是山区中高山以水土保持牧业措施为主,中低上以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为主,丘陵、低山以梯田建设,农业耕作措施及配套绿篱植物种植为主,沟谷和平原以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为主,形成立体农业结构。二是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小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为基础,因地制宜,立足于小流域内部的优化组合,避免水土流失。三是在适宜地段种植有经济效益的绿篱,拦蓄上坡水土。四是结合当前退耕还草的需要,重点对退耕还林还草区的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速生水保林的营造技术、草地建植与草饲动物的开发技术与开发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经营管理。3总结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和配置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的选择具体措施及配置形式。党维勤从循环经济出发,就黄土高原小流域可持续综合治理探讨研究指出可以八种技术措施配置模式来治理小流域,即:以淤地坝坝系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山坡地梯田工程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经济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经济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水地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封禁治理舍饲养畜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高效设施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总之,水土流失引起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及其合理配置来抑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土地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北黄土高原应通过严格水土保持政策,强化政府行为和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发展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最大限度挖掘区域优势资源,促使当地小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试析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 篇4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介绍了即将开展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指出对这些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恢复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不仅是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也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进一步的实施提供重要指导.在系统总结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①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思路的拓展;②湿地生态恢复监测的.加强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③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参照系统与评价标准的确定;④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评价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⑤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因子敏感性和贡献率分析;⑥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后的生态恢复机理和模式的总结研究;⑦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对后续恢复工作的指导作用研究.

作 者:吴后建 王学雷 WU Hou-Jian WANG Xue-Lei  作者单位:吴后建,WU Hou-Jian(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长沙,410014;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王学雷,WANG Xue-Lei(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试析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 篇5

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

本文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重建实践方面的进展,从科学研究动态和生态环境退化以及恢复研究的现实需要两方面论述了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与生态恢复研究的若干核心:植被过程研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景观过程研究、西南岩溶山地区域环境评估、预测与生态恢复研究.

作 者: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00423(6)分类号:X171.4关键词:石漠化 恢复 岩溶山地

上一篇:我喜欢去尝试作文450字下一篇:二十年后作文400字_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