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业创新(精选12篇)
化工产业创新 篇1
0 引言
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密集度较高, 就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还需要重视技术服务。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特定产品的技术掌控和具备新技术研发能力, 已成为精细化工产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因此, 为了使镇江市的精细化学工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必要对该市精细化工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
1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是指在既定的投入下实现了产出最大化, 或者在生产既定的产出时实现了投入最小化。以单一产出 (y) 与单一投入 (x) 的模型为例, 两个不同群体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组别边界, 共同边界由两群体中最有效率的决策单位共同组成。基于此, 构建技术落差比率指标:TGRit=TE it/TEit。其中, TGRit为技术落差比率, TE it为共同边界下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 TEit为组别边界下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运用BCC-DEA模型考察各年度的组内技术效率和所有年度的共同技术效率。此外, 应用产出导向型CCR-DEA模型评价精细化工产业创新活动的综合技术效率。
Hu和wang (2006) 提出以能源目标值与能源实际值之间的比率作为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 区域i在t时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表示为TFEE (i, t) =能源目标值 (i, t) /能源实际值 (i, t) 。其中, 能源目标值 (i, t) =能源实际值 (i, t) -能源总松弛量 (i, t) 。据此, 构建全要素研发资本效率与全要素研发人员效率评价指标, 衡量要素投人的冗余程度, 藉此从要素效率视角识别创新效率的提升路径。其中TFRCE (i, t) =R&D研发资本目标值 (i, t) /R&D研发资本实际值 (i, t) , TFRLE (i, t) =R&D研发人员目标值 (i, t) /R&D研发人员实际值 (i, t) 。
研发资本目标值和研发人员目标值可由投入导向型BCC-DEA模型获取, 全要素研发资本效率和全要素研发人员效率是介于0与1之间的指标。若全要素研发资本效率值和全要素研发人员效率值等于1, 表示不存在研发资本和研发投人松弛量。若全要素研发资本效率和全要素研发人员效率趋近于0, 表示极低的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使用水平。
2 镇江精细化工产业创新效率评价
已有文献基本以工业、高科技产业、城市或区域为研究对象, 采用SFA或DEA方法对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但是, 其中针对精细化工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 且聚焦于创新效率的总体评价, 较少涉及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群组间效率评估与比较, 并未剖析创新要素效率。基于此, 以镇江精细化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合应用DEA思路和共同边界方法, 评价其创新效率。
以2010-2013年的镇江市精细化工产业为研究对象, 因扬中、句容、丹阳三个代管县市数据不全没有纳入研究范围。选择以R&D人员全时当量代表研发人员投入, 选择以R&D研发资本存量代表研发资本投入。产出指标选择以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 以全员劳动生产率衡量创新带来的技术创新外溢效应。由于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具有一定时滞性, 设定时滞期为1, 产出指标做滞后1期处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镇江统计年鉴》。
2.1 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
2010-2013年期间, 镇江市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改善趋势。从综合技术效率的构成数据来看, 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增长态势。但是创新效率均值仅为0.511, 这说明在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创新效率改善, 可以使创新产出增加近一倍。就综合技术效率的构成而言, 纯技术效率远高于规模效率, 因此规模效率低下是导致综合效率较低的主要因素, 如表1所示。
2.2 创新的要素效率
2010-2013年期间, 镇江新区是镇江市精细化工产业研发资本效率和研发人员效率最高的区域, 索普化工基地次之, 丹徒高资区域最为落后。如表2所示。但是, 镇江新区的要素效率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甚至研发人员效率有微弱下降。同期, 索普基地与丹徒高资增长较为明显, 其中索普基地尤为突出。
注:“2010-2011”表示投入指标来自于2010年, 产出指标来自于2011年, 因为对产出指标做了滞后1期的处理.其他年份类似处理.
3 镇江精细化工产业创新效率不足原因及对策
镇江精细化工产业研发创新的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研发创新呈现技术进步态度。这就说明伴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扩大, 镇江精细化工产业的研发效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就总体而言, 镇江精细化工产业创新活动的综合技术效率尽管逐渐改善,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创新效率仍然不足。就提高创新效率的对策而言, 从宏观来看, 亟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尽快培育一批规模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大集团;从微观对策来看, 需要给予一系列税费优惠, 以此吸引和鼓励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发展, 强化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建设和考核, 优化对园区企业的创新体系服务。同时, 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鼓励精细化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摘要:首先分析了镇江市精细化学工业的现状;其次, 阐述了创新效率的评价思路;再次, 分析了精细化工产业的创新综合效率和要素效率,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新效率不足的可能原因;最后, 提出了镇江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思路及微观对策。
关键词:精细化工产业,创新效率,对策
化工产业创新 篇2
一是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加快焦炭和电石行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限期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重点在炼焦煤、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焦炭、电石生产基地,新建焦炭不得低于200万吨/年(焦炉炭化室高度须4.3米以上),电石不低于30万吨/年(单台炉容量≥25000KVA)。
二是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鼓励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粮棉主产区建设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新建煤制合成氨装置,加压气化不得低于30万吨/年,常压或低压气化不低于20万吨/年。
三是稳步发展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石油替代产品。其中,煤炭液化尚处于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以民用燃料和油品市场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和二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基地,认真做好新型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使用试验和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新建煤制油品不得低于300万吨/年,煤制烯烃不低于6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二甲醚不低于100万吨/年。
目前我国煤化工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近年来,焦炭、电石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尚需继续加大清理整顿力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
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近一时期煤化工产业电石和焦炭等产品严重过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一些地方不顾资源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产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了上述问题对资源供给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负面影响;从产业布局、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原则;要求各地区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深刻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源、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从规划入手,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正逐步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变。石油替代产品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必要的,但煤化工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实施难度大。近期工作重点是: 抓紧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电石、焦炭等行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煤制甲醇、二甲醚、油品、烯烃等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新型民用和车用燃料使用示范及标准制定工作。
从各方面进展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焦炭、电石等行业结构调整仍是煤化工产业工作重点。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要待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后,才能逐步展开。目前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各地区要严格按照《通知》精神,切实做好煤化工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核工作,对拟建和在建项目认真清理;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产业的衔接,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处理好与原料的衔接关系,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量利用劣质煤、高硫煤进行煤化工产业;充分处理好与水资源的关系,我国产煤地区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大型煤化工年耗水量大,大规模的煤化工可能会打破局部地区水平衡,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企业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
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安全发展,认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
目前世界化学工业重心东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对我国化学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化工产业内在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集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进入煤化工领域门槛相当高。首先是资源保证问题,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很高,且消耗大。以水为例,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水,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立方米,吨产品耗水在十吨以上。此外,还将面临环保容量的限制发展和倒逼机制问题。
“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做后盾,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算和衡量因石油紧缺及油价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实际上油价走势谁也预测不准。”李晨表示,“煤化工是一个巨大型项目,进入这一行业,必须有强大的煤炭资源做背景,同时要有煤气化等核心关键技术。”
为避免煤化工项目的盲目跟风,去年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缺水地区煤气化和煤液化项目的建设。煤化工项目各项消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或强制性规范要求。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产业面临升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作为价值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发展潜力大的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形势是技术与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煤化工领域应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
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对如何促进我国化肥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建议,国家要出台优惠和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大化肥国产化装备的研发制造。
费维扬说,现在煤炭的大化肥国产化示范装置有了,要促进其推广。还可以选择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集成国内创新技术,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争取以比引进国外技术低50%的成本,建成处理能力提高50%和能耗降低20%的年产50万吨合成氨示范装置。在二三年内实现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程后,在“十一五”后期组织推广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我国煤化工领域起步比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化学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煤化工的产量占化学工业(不包括石油和石化)大约50%,合成氨、甲醇两大基础化工产品,主要以煤为原料。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并在近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基于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和供需矛盾的突出,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等技术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加快速度,能源化工项目已经启动。
有专家表示,我国煤化工业能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推动煤化工洁净电力联产的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专家同时提醒,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正值工业化的前夜,还远不到大型工业化的程度。因此,“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煤化工需要适度发展,稳步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处于启动期,因而要慎重进入煤化工领域。(记者赵惠 见习记者卢青/证券时报)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
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山西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另一个广阔空间和战略重点是煤化工产业。当前,全球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且居高不下,使煤化工具有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化肥、甲醇及衍生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深精加工、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项目,力争使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打造多元支柱产业群,真正把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 篇3
【关键词】煤化工;发展;方向
以煤为原料, 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就是煤化工。经有关部门研究, 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将是煤基液体燃料( 如煤炭液化、合成油、煤基醇醚燃料等) 的生产。我国煤化工发展的重点是生产石油能源替代品, 石油能源替代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煤炭的使用效率低,产生的污染高。最近几年,通过高油价和现代煤化工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
1.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仍处于示范建设阶段,由于现代煤化工技术具有装置规模大、技术集成度高和资源利用优于传统煤化工的特点,各地规划拟建的项目很多。煤化工是煤炭的深加工产业。发展现代煤化工有利于推动我国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推动我国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 有利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 我国煤化工发展逐步升温, 已呈发展煤化工热。为了使现代煤化工这一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步入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明确了把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和煤制烯烃作为现代煤化工的代表领域。2006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已发出通知, 要求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据悉, 有关方面正拟就《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煤化工发展的产业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在向新型煤炭能源化工转型的过程中具备三大有利条件:传统煤化工发展较为成熟、基础雄厚,在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模仿与创新,国内新型煤化工的技术和装置水平有较快的提高;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和产业提升角度考虑,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发展煤化工项目,形成了投资热潮,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这一趋势,有利于产业发展。当前煤炭焦化和煤炭气化-合成氨-化肥是我国基本的煤炭化工产业, 与此同时煤炭焦化和煤炭气化-甲醇最下游相关化学工业产品有了非常快的发展,且以煤炭制油的有关技术倍受关注,该技术试点早已在启动,且正由小型化逐步过渡到大型化、从无机化学产品向有机化学产品为主的快速发展期。
我国现代煤化工业的战略价值主要在于:资源条件已经决定以煤为基础的能源格局在长期难以有实质性改变;我国石油较低的储采比已经危及能源安全,替代能源是必然选择;新兴煤化工是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由于技术提升因素可以充分利用劣质煤资源、增强经济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煤炭炼焦行业里,土焦所占比例较高, 且煤焦油几乎不集中处理及技术加工水准低。煤炭资源浪费过度。煤炭电石、煤炭焦化煤炭合成氨全是能耗很高的行业。以煤焦炭为例,旧的炼焦法要比机焦法所耗焦煤多出26%。有些煤焦化企业不重视煤气与煤焦油等化工原料的回收利用,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煤炭化工产业结构布局极其不合理不科学。旧有的煤炭化工产业结构非常简单, 下游相关产品不全面,很多核心技术还要引进,没有高效的煤炭化工产业耦合与生产网络。政府的相关政策体制不完备。事实上,煤炭化工产业是最近兴起的产业结构, 并且相关产品类别与产业结构较为复杂, 当前政府还没有制定出比较系统与切实有效的煤炭化工产业政策,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总之,旧有的煤炭化工产业早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与广阔市场的需要,因此要对已经出现的问题重视起来,迅速对煤炭化工产业进行调整和革新,依靠当地煤炭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健康发展,切实解决高能耗与环境污染严重的难题。当今煤炭化工产业是我国煤炭化工产业未来的现实依赖形式和根基。
2.健康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的思路与方向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国际煤化工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能源迫切的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内,煤化工势必将有大规模的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大型化、现代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应遵循循环经济以及节约为先的理念,加强产业链延伸耦合和综合利用,集中处理污染,形成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环境友好系统。为了提升煤化工相关产品的价值, 煤炭焦化后续的加工技术也需要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煤炭蕴藏量大,可因为地域区别很大,所以在各个地方需要不一样的煤炭转化技术。与此同时因为煤炭化工有关技术的工业化水平不太一样, 要依据一定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的灵活应用。煤炭不仅是能提供热量的燃料,也是与石油一样重要的化工原料。“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决定我国必需依靠煤炭,促进煤炭利用方式的变革。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与石油化工产业的协调、差别化发展,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调整国内石化企业“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了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油品需求和燃料油质量升级需要,炼油企业应该以多产高质量的燃料油为主,少生产化工原料,部分缺口可由现代煤化工产品填补。
煤炭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然是焦炭和电石等行业。根据我国煤炭、煤层气资源特点以及煤化工基本情况,对当前国内外相关产品市场以及技术成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要进一步发展与焦炉煤气生产相关的化工产品原料,且拓展附带产品煤焦油高价值、利润高的精细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尽管世界各国的焦炭生产仍在紧缩,中国当前也处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随着中国小型的炼焦产能被舍弃以及进一步调整的产业结构,还是要组建大型煤炭焦化基地。自己研发或者引进国外先进煤炭转化技术当前煤炭转化技术大致涵盖煤炭的气态化、煤炭的液态化、煤层气体的应用、煤炭气化整体循环应用技术以及煤炭发电的超临界技术。因此在引入先进技术的同时需要加快自身的研发, 才能确保煤炭转化技术在我国全面产业化。
3.结语
伴随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怎样确保能源供给安全,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怎样确保石油化工产品需要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目前国外找油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存在较大的运输风险;全新型煤炭化工产业在旧的煤炭化工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下游煤炭化工产品,及生产石油替代化工产品,且经过化工产业共生,达到资源有效应用的目的,与此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程度,以实现环境保护,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海.煤制油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1):16-19.
[2]范维唐,等.中国煤化工现状及展望[J].煤化工,2005,116(1):1-5.
产业创新理论在煤化工的实践 篇4
1.1 产业创新的理论
产业创新 (Industrial Innovation) 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导致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是奥地利裔美籍经济学家, 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著有《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经济分析史》等, 其中《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成名作。
1912年, 熊彼特在他的专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性地提出“创新理论”, 并将创新与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周期、企业家紧密相连, 由此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至今享有盛誉[1]。
熊彼特把创新比作生物遗传上的突变, “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 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 不断地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 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此时重温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途中期, 是在经过一段高速发展后仍然要稳定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说, 当代中国的经济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 通过创新来强大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据专家分析[2], “过去三十余年,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资本及人力投入, 只有30%的经济增长基于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 在改革中创新, 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强大, 在创新中实现产业突变, 在创新中建立新的发展机制。
以煤化工为例, 近期我国煤化工的发展呈现出强大新产业旭日东升的现象, 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为主导的五大煤化工, 逐步形成了以“工艺技术国产化”为主的创新产业。中国的煤化工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突变, 在创新中建立领先世界的产业。
1.2 产业创新理论的精粹
产业创新理论的精粹在于将创新与发展紧密结合, 认为发展是创新的结果, 是创新的函数, 是经济生活中的内生现象。
创新诞生新的产业, 打破旧有的均衡, 然后又有新的创新, 再打破已有的均衡, 这个过程没有穷尽, 并由此使产业不断升级, 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不同于发明, 创新要实际应用, 是一种市场行为, 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要遵循投入和产出的规律。
那么创新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
从创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 产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三大要素, 即需求、新技术、企业家。
(1) 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来源和动力源泉
一个产业必定为社会提供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的消费习惯, 满足社会需求, 这些产业才能成长壮大。
(2)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
科技突破是产业创新思想第一位的外部动力, 科技突破不仅仅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 还包括能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问世。
(3) 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经济发展理论》中独到地把企业家看成是“革新者”, 强调与日常工作和单纯的管理不同, “创新”是企业家的真正职能和必须具备的素质。
按熊彼特的创新模式, 只有对经济环境作出创造性反应以推进生产增长的经理才能被称为企业家, 产业革命本质上是企业家革命,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1.3 创新理论的伟大实践
从历史上看, 新产业的形成都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 如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都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起点。当今的创新技术不只是在个别技术领域得到发展, 而是导致出现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互为条件, 构成新兴技术群。某一专业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并逐步扩散、渗透, 从而使原有技术系统得到改造, 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便是一个典型。它从小小的实验室开始, 成为遍布世界每一角落的IT产业, 可以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是产业创新的样板, 是科学家到企业家的典范。
让我们回顾一下比尔·盖茨做了什么。
比尔·盖茨 (1955-) 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的一个上层家庭, 父亲是当地的著名律师。盖茨13岁开始编程, 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
在1970年代, 哈佛学生盖茨与伙伴保罗·艾伦一起为第一台商业上的个人电脑Altair8800设计Altair BASIC解译器。BASIC语言是一种易用易学的计算机程序语言, 盖茨与艾伦所开发的BASIC系统就是后来的Microsoft BAS-IC, 也是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Microsoft Basic后来成了Microsoft QuickBasic, 并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依然流行的Visual Basic。
后来, 盖茨离开校园创办了微软公司, 并亲手编写了MS-DOS系统, 是微软公司成功的关键, 后来软件逐渐产业化。
IBM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个人电脑 (PC) 。IBM需要寻找适用于英特尔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 微软授权IBM使用PC-DOS操作系统, 后又形成MS-DOS系统。
后来, 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公司创建了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 即为方便用户使用而开发的图形界面视窗操作系统, 使电脑实用化, 从此电脑操作系统成为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 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都有很大的贡献。
盖茨准确看到了IT产业的未来, 其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微软不断壮大并保持活力。他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 并连续13年荣登福布斯榜首。盖茨现象的精髓在于他走了一条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道路。
比尔盖茨模式是终端产品的行业, 大众产品的煤化工是不能与他类比的。但是工作模式是一样的, 即可以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2 产业创新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2.1“产学研”体系的建立
创新理论在中国运用, 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 要因地制宜。
改革开放后, 有关产业创新问题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各产业行业的重视, 大家都有意识推进产业创新的进程, 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起, “产学研”结合就作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被写进党的十五大工作报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 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0年我国第12个五年规划制定时, 对“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寄予厚望。国家层面的多个十二五发展规划, 对产业创新都提出具体方针, 要求建立和健全“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例如, 在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中, 提出了要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联盟。整合资源, 鼓励联合开展关键的共性和核心技术研发。加强专业石化化工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其他规划, 如国务院关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4]、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5]、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6]、“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7]等, 都有相似的叙述。
2.2 国内“产学研”体系的成就与不足
事实上, 二十年来“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 在各行各业中产生较大影响, 取得了不少成绩。这里只列举几个例子。
据报道[8], 上海商业 (集团) 投资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共组的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现已发展成拥有众多关联公司的股份制上市公司。
又例如[9], 东莞迈科科技有限公司联手高校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实现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
在煤气化技术领域[10], 兖矿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 形成了以水煤浆气化技术为基础, 以现有企业为依托,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五”期间完成了“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等多项煤化工关键技术的开发。
这样的例子很多, 成绩不容否定。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一说不足。在我们见到的例子里, 还没有一个可以与比尔·盖茨相比一样伟大的产业创业家和事业,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突出例子很少, 都是企业家作了主体。
2.3 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产业创新理论告诉我们, 创新的主体是科学家, 科学家要有冒险精神、危机感、个人奋斗欲望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但是, “产学研”理论不是这样的,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这里以煤化工行业为例, 创新主体是企业家, “产学研”的主体是企业家,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先积累财富或者在国企中先提干掌握国企的财权, 然后与“学研”结合, 把“学研”的成果收归企业所有, 或者办一个企业的研究所, 其成果可以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
可以看出, 我们的绝大部分成绩是在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前提下, 与科学家“结合”, 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 而不是科学家从最基本的研究开始, 形成技术成果, 然后自己逐步走向市场, 最后成为全国人民认知的企业家。
我们的许多企业家忙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己不是一线研究者, 把外来或自己管理的研究人员的创造归企业所有, 而没有自己从头开始去研究和创新技术并形成产业, 自己没有新的思维, 没有自始至终带领同伴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市场、走向社会, 走向世界。
我们的科学家把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 变成企业的知识产权, 其结果不是被封死, 就是被修改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 失去传播的动力。
这就是我们与比尔·盖茨的区别。
3 对“产学研”理论的改进
在化工行业, 早有知名学者对“产学研”理论提出异议, 化工行业设计大师伍宏业在其“试论李永旺现象及设计体制改革”的论文[11]中, 提出了两个建议。
(1) 改变对设计的认识
他认为, “改变设计这支重要的科技力量隶属于住房及城乡建设部管理这一不合理的安排, 加强对设计力量的前瞻性领导, 使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的‘科研’和‘设计’两个车轮转动得更平衡有效, 必然会对发明过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对世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复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他还认为:“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要靠‘科研’和‘设计’两个车轮平衡转动才能奏效。只有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及设备的成套装置设计建成, 达到预期并用来装备各行各业, 才能实现综合国力提高, 但遗憾的是设计的重要性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2) 重视科学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他提出了一个“李永旺现象”, 介绍李永旺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转变的过程, 说明其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进而论述推进我国设计体制改革的思路。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李永旺的情况。
李永旺生于1963年, 是中科院彭少逸院士的学生, 1994年获中科院物化专业理学博士, 曾留学比利时Gent和Louvain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获得德国洪堡基金, 1996年获得比利时V.A.N基金会“高级化学工程奖”。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归国, 任山西煤化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后分别担任该所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煤基合成油”首席科学家。
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组织领导下, 依托山西煤化所费托合成油三十年研发的积累, 以他为首的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开始, 不断研究, 直至完成700t/a油品工业试验, 并通过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组织的验收。
李永旺领导的科研设计团队, 不断得到国家、省、国企、私企的资助, 从而有资金和实力进一步突破并实现煤基费托合成油产业化、大型工程化以及技术集成化。
2006年11月以该团队为主体, 扩大组建成“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 李永旺担任总经理。现在该团队已经有800人之多。
2006年末, 李永旺领导的团队, 在两个设计院的协助下, 根据自己开发的F-T合成技术, 设计了160kt/a伊泰合成油示范厂。2009年开车运行, 2012年达到年设计能力, 生产171.6kt油品, 2013年生产182.0kt油品。该装置是“十一五”投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中仅有的达到年设计能力的装置。现在“中科”已经具备扩大设计的能力, 正在设计几个百万吨级的大厂。
李永旺现象的特点在于尽管有不少投资者, 特别是有伊泰集团等的投入, 但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在李的团队 (实际上属于中科院) ;出资方拥有的是优先接受装置建设的许可, 装置的产能和运行后的利润。
李永旺现象的本质就是从科学家走向企业家。
2006年, 李的团队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后来他被授予山西省特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他曾公开发表意见:“成就是大家的, 是合作团队、事业伙伴、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还说:“对于我, 最大的乐趣还是在实验室、在企业搞我的研究”。
伍大师认为:“李永旺现象的出现, 说明我国‘科研’这个轮子在体制改革、激励创新机制和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但相比之下, ‘设计’这个车轮还相对落后。”
伍大师提出“产学研设”理论, 也就是在“产学研”中加入“设”, 从而推动我国产业化的发展。
伍大师的这篇论文, 值得我国经济学家和化工行业从事经济工作的朋友仔细品读和研究。
4 走“产学研设商”五位一体下创新之路
笔者认为, 要使我国煤化工行业出现从科研到产业化高速发展的业绩, 必须改变现有的产业创新体系, 形成以“研”为主体的“产学研设商”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让科学家变成企业家。见图1。
“学”是指教学, 是指培养学生。
学校中大学生的科研活动, 大都是为了论文, 不能与产业化大军中的科研相比。此处, “学”是培养大批技术后备军, 是为未来投入到产业化大军中作准备的。
“研”是技术开发的个人或团体。
“研”包括科研机构和学校中以科研任务为核心的教授所承担的重大产业化科研课题, 他掌握着技术核心秘密和几代人研究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信息。
化工过程的核心往往是催化剂, 它的配方和配置过程就是技术的核心秘密。在研究过程中, 科学家掌握着试验的进程。在工业化试验中, 对试验流程、设备、控制方案起到决定作用。
在有效的保密措施下, 这种以配方为核心的成果不容易被复制, 但是以工艺为核心的技术很容易被复制。
“研”中的科学家是运作技术发展资金的人, 他主宰这项技术产业化的命运。因此, “研”是产业化的主体和核心。
“设”是设计院或工程公司。
在产业化过程中, “设”是不可缺少的, 大型化装置需要设计院进行流程、设备、控制、公用工程等一系列的设计。这与“研”的试验装置不一样, 大型化要按设计规范来进行, 要“一气呵成”, 不是乘一个倍数简单放大, 不可以“边生产边改”。“研”成功的情况下, “设”不一定成功。从这个角度说, “设”也是开发和创新。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 “研”和“设”要捆绑在一起。
“产”是实现商业化的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通过上述产业化的活动, 组织项目的建设和建成后的生产运行和管理, 最终实现商业化。商业化成功的标志是产品销售以后得到的利润, 增加的GDP、固定资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他掌握技术而不是拥有技术。也就是说, 一项成功的产业创新技术, 产能属于“产”, 知识产权属于“研”。
“商”是投资者及其商业运作。
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 资金应该来自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可以由国家、企业、个人合作投资, 由一个机构来运作, 企业可以, 投资公司也可以。
出资的投资方, 往往想控制技术, 这不是一个好的想法。如果科学家把成功的技术完全卖给一个企业, 这项技术不可能再推广, 而是被这个企业封死。有的企业打算买断技术, 再转手由自己的研究所来继续开发。这个想法非常天真, 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 往往是几代人的研究积累, 有大量成功和失败的信息, 不可能全部买到手, 接手的人不可能全部理解, 换人后换不来创新思维, 其结果是难以前进和发展, 一锅夹生饭。
从国家的利益出发, 企业买断创新技术就是摧毁创新。
5“产”与“研”的地位剖析
5.1“产”不能成为产业创新主体的原因
“产”不能成为产业创新主体是许多企业家想不通的事情, 企业家认为企业出了钱, 建了工业装置, 应该是产业创新的主体。
“产”为什么不能成为主体, 要从知识产权说起。
近期国内一些生产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十分看重, 认为这是一种显示实力的标志。但是, 从经济角度来看, 企业要的是利润, 企业是不愿意把新技术推向企业外的, 不愿意培养对手的, 不愿意看到其他企业与自己一样拥有新技术, 因此, 企业要“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用。
显然, 问题在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义是什么?他对于企业究竟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 什么是“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专利技术”是公开的技术, 是可以推广的技术, 因此科研单位开发的新技术可以去申请国家专利, 目的是在推广过程中保护自己, 不被别人无偿复制。科研单位在推广的过程中获取经济利益, 成为延续开发的资本。专利技术受相关法律的保护。
“专有技术”是不公开的技术, 是不向企业外部推广的技术。往往是企业内部的科研院所做的工作, 不去申请国家专利, 目的是用“不允许推广”来保护自己, 不被别人赶超。企业内部的科研单位靠本企业投资在本企业内部推广来获取经济利益, 延续开发。
很明显, 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 就是专有技术, 它不受法律保护。生产企业拥有“专有技术”已足够, 没必要拥有“专利技术”。
产业创新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技术, “研”有“专利技术”去积极推广, 可以成为产业创新主体;“产”有“专利技术”不去推广, 是对产业创新的否定。这就是“产”不能成为产业创新主体的原因。
5.2“研”没有成为主体的结果
在目前的“产学研”体系中, “研”没有成为主角, 科学家把多年的成果转让给生产企业, 其结果是生产企业建成装置后, 不在全国推广, 不愿形成竞争对手, 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新产业。
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成果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或攻克, 一时全国遍地开花, 大家搞成一个水平, 都说成功了, 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都离开成功一寸距离。也许这个成果本身尚未成熟, 科学家离开了, 接受者没有前面几十年的研究信息, 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科研成果推广可能夭折。
这就是“研”没有成为主体的悲哀。
6 政府是维护产业创新秩序的裁判员
在产业创新的道路上, 政府起什么作用?
笔者认为, 政府应该是裁判员, 维护产业创新秩序。特别是保护好知识产权, 支持推广产业创新技术, 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 让企业实现真正的竞争。
一些财大气粗的国企钟情国外技术, 对国内科研单位开发的技术不支持, 或采用种种办法无偿复制, 或引进国外同类水平的技术, 借口国外技术先进来排挤国内技术, 使国内技术几十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维护好知识产权秩序, 让科学家们积累的经验、信息、思维得到稳定和发展, 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我国的经济大船才能够扬帆起航。
7 提倡推科学家上产业创新舞台
产业创新中“研”要成为主体的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融资过程, 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从实验室、小试、中试, 到工业化试验、示范厂验证的投资越来越大, 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 国家给企业投入上百亿资金搞研究, 这就要求科学家去联手高瞻远瞩的优秀企业家, 说服他们为了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利益投入大量资金, 把产业创新的路子走到底。
这可能吗?有可能, 优秀的企业家有可能走这一步, 他不要“自主知识产权”, 他要产能和利润, 他要在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要成为行业的领路人。上述李永旺现象中的伊泰合成油厂等投资者就是这个行为的典范。
这就是提倡优秀的企业家出资把杰出的科学家推上产业创新的舞台。
8 结论
学习西方的创新思想, 走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道路, 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我国提出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个体系有缺陷, 需要改进。在国内学者提出的“产学研设”基础上, 建立以“研”为主体的“产学研设商”产业创新体系, 让科学家变成企业家, 建议优秀的企业家出资把杰出的科学家推上产业创新的舞台, 有望开创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义平:创新、发展与改革[N/OL].中国经济时报, 2013-02-28.http://biz.xinmin.cn/2013/02/28/18906068.html
[2]经济不会重演花钱买速度[N/OL].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5-30.http://news.qq.com/a/20140530/005314.htm
[3]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国网, 2012-02-03.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2-02/03/content_24543396_4.htm
[4]国务院关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 2012-01-18.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3095885/14438281.html
[5]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农业信息网, 2012-02-21.http://www.agri.gov.cn/cszy/BJ/whsh/ncwh/201202/t20120221_2486222.htm
[6]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中国经济网, 2012-03-22.http://net.ce.cn/mt/index.shtml
[7]“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EB/OL].信息化部规划司, 2011-11-14.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319098.html
[8]14年复旦风雨路, 产学研成就中国芯[EB/OL].东方网, 2012-09-24.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09/23/content_16346809.htm
[9]迈科:产学研合作成就“高富帅”[EB/OL].东莞时间网, 2014-01-08.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4-01/08/content_1235063.htm?div=-1
[10]我公司被授予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终身成就奖[EB/OL].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网, 2012-09-28.http://www.yccc.cn/Index.aspx
化工产业创新 篇5
产业技术政策对我国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又叫行业技术开发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指导和支持国民经济的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的经济政策.
作 者:匡跃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化工产业创新 篇6
关键词:煤化工 技术 路线
一、我国煤化工现状及分类
(一)我国煤化工现状
我国煤化工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煤焦油工业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设备加工能力小,工艺水平低,产品品种少,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煤焦油分散加工,形不成规模。目前上海正着手筹建国内一流的煤焦油蒸馏装置,必将大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代表煤化工技术水平的煤气化技术也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合成氨产量居世界第一,无烟煤或焦碳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合成氨生产能力的65%左右,但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我国甲醇的现有生产能力为300万t/a,其中规模最大的装置有上海太平洋集团公司以煤为原料的生产装置,年产20万t甲醇;齐鲁石化公司第二化肥厂引进的10万t/a生产装置。其余的装置年生产能力为几千吨到几万吨不等,且技术落后、规模小、能耗高。另外,以煤为原料合成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等可望实现工业化。
(二)分类
1. 传统产品领域
要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煤化工的产品领域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并促使企业改制、改组,设法做强做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对与石油化工路线相比具有劣势的产品领域宜加速淘汰、关闭或转产;降低高能耗煤化工产品在行业的比重,收紧、缩减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限制和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
2. 能源替代品
这一部分是煤化工的潜在市场,市场前景广阔是发展的重点。以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甲醇的主要潜在市场是作燃料:燃料甲醇(掺烧或全烧);甲醇转化为二甲醚(替代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中型燃气轮机发电的燃料;燃料电池;甲醇制烯烃(MTO);甲醇制丙烯(MTP)。
二、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传统的煤化工技术包括焦油化工、煤合成气化工及电石乙炔化工等等。煤的气化技术在煤化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进的催化合成技术、分离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与大型工业装备制造技术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基础,新型煤化工技术就是以煤气化为龙头组合应用现代先进的化工生产技术,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各类化工产品为成品油、甲醇、二甲醚、乙烯、丙烯等,进而发展为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已经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世界上目前拥有的新型煤化工技术主要有——煤气化技术,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的技术,煤路线合成烃类的技术。最令人关注的是煤制油合成气生产烯烃的技术,IGCC技术在国外也是煤气化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进国外煤气化技术,但国产化的煤气化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以预见以生产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为主的现代煤——能源——化工一体化产业,即将在我国兴起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一体化。就是把大型煤化工装置和煤矿结合起来(当然亦可以采取煤—电—化一体化联产模式)。把煤气化装置建在矿上(或临近矿区),力求减少煤炭运耗及费用,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煤炭资源(按煤质资源优质优用,劣质劣用,各得其所)。只有形成煤化工与煤矿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才能减少日后的价格、运输和布局的风险。
三、新型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基本原料(燃料),C1化工技术为基础,以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急需的产品为方向,采用高技术,优化工艺路线,充分注重环境友好,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它包括了煤炭液化(直接和间接),煤炭气化、煤焦、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技术,以及集煤转化、发电、冶金、建材等工艺为一体的煤化联产和洁净煤技术。其中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经是我国主要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巨大需求,煤炭焦化、煤气化-甲醇、煤制油、烯烃及下游化工产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煤化工实际上是建立在传统煤化工基础上的,与传统煤化工密不可分。其特点如下。
(一)以清洁能源为主要产品。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电力、热力等以及煤化工独具优势的特有化工产品,如芳香烃类产品。
(二)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它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化工产业创新 篇7
一、产业升级转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能人才的需求
为摸清当前化工产业升级转型后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是成立以校企单位人员的专业委员会;二是以走访、问卷、查阅、座谈等方式对区域内化工类企业进行了调查 (见表) 。调查内容: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对员工岗位的知识结构、个人素养、职业技能等要求;企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企业需要学校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员工职业成长过程。调查单位:泸州8家、自贡6家、达州5家、宜宾9家, 涉及氯碱化工、盐卤化工、天然气化工、磷化工、化学纤维、石油化工等方面。
(一) 专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对化工类企业的调查情况, 以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 得出应用化工专业有生产操作与工艺管理、产品分析检测及质量管理两个岗位群, 具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对应工种 (见图1) 。
(二) 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定位毕业竞争力,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 面向化工行业及其衍生产品, 培养掌握化工生产操作及管理与化工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 具备化工生产操作、控制、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分析、检测能力, 能够从事化工、轻工、医药、环保行业的工艺生产操作及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及监测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 人才培养规格
1. 知识结构
掌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工制图及计算机制图的知识;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特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知识;掌握化工生产装置相关设备、仪表的运行原理、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等基本知识;掌握原料的分析检测、产品的质量控制的知识;掌握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
具备化工单元设备、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具备集中控制系统操作、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具备典型生产工艺过程管理能力;具备各类化工产品的中控分析、原料与产品分析检测能力;具备化工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能力;具备综合运用化工企业质量管理知识。
3. 职业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应用化工专业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需要, 从服务行业出发, 以化工产品生产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对接产业需求为目标, 将专业深度融入化工产业和化工企业岗位, 构建“校企共育, 工学交融”特色鲜明的“五对接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2) 。
五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三递进:根据企业员工成长规律, 化工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分:见习员、操作员、技术员、工艺工程师或分析化验工程师。根据课程教学任务, 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递进层次, 确定《化工工艺学》、《化工原理》、《化工生产仿真操作及现场实习》、《实用分析技术》4门核心课程, 分别以生产过程、典型设备设计、分析技术为载体, 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内容系统中, 实现课证融通, 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技术进展紧密联系 (见图3) 。
三、应用化工专业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 构建特色课程教学体系
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 按照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以化工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的任务入手,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结合化工行业标准、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操作规程,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实训—仿真—实习”的教学体系 (见图4) 。
(二)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实践
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溶于专业课程学习之中, 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 以企业认知→专业教育→校内实训→生产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为引导。按照能力层级递进的规律, 整个人才培养运行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见图5) 。
第一阶段:校内专业基础操作技能训练, 校外岗位认知性见习——打牢职业技能基础, 感知岗位情景。这阶段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初步涉足化工的理论和实践, 是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工职业基本素养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段时期, 主要是采取校内以课程学习为主, 课外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见习、企业的见习等形式进行技能培养。
第二阶段:校内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 校外专项适应性生产实习——强化专业岗位技能,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这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主要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进行专项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
第三阶段:校内职业能力综合训练, 校外综合顶岗实习, 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个阶段是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
(三) 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第三方等方式构建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过程监控, 严把教学质量关, 实现“五个跟进”:实习岗位跟进、课程任务跟进、指导教师跟进、教学管理跟进、过程评价跟进。
1.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校内课程: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 主要采取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加强教学督导与听课、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制度等措施。
校外实训 (实习) :校企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由企业对学生的上岗情况、实训 (实习) 操作情况进行实时指导和监督, 学院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担任专职指导教师, 及时了解学生的岗位工作情况, 以保证学生校外实训 (实习) 的顺利完成。
2.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校内成绩考核:引导学生按照专业、课程要求, 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对专业必修课程通过题库建设等方式实施考教分离制度。
校企共建课程考核: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结合起来, 由校企共同进行评价, 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 占总成绩的60%, 学院专任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占总成绩的40%, 通过二者的评价结合最终给定成绩。
3. 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在专业评价体系建设中, 引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 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真实性、权威性, 并以此帮助科学诊断专业存在的问题, 改进教学培养, 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前化工类企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时期, 顺应改革发展, 我们必须摸清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把握好岗位群所需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个人素养状况, 定位更高的高职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构建了“校企共育、工学交替”的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教学教育质量, 才能培育出行业所需的创新型高职化工人才, 服务好区域性地方经济, 促进应用化工专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勇, 许宁.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1) .
[2]徐琼霞.高职创业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8) .
[3]戴涵莘, 高小惠.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技能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23) .
[4]吴雨龙, 洪亮, 张桃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0) .
[5]伍丽丽.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3) .
化工产业创新 篇8
创新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者为完成一项或若干项创新项目, 在相互独立、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契约或联合实体等方式形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组织形式, 如研发联盟、技术资产联合和创新投资协议等。创新战略联盟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增强竞争力, 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双赢”目标, 目前已在国际范围内蓬勃发展, 成为发达国家争取优势资源的重要手段。
2007年, 我国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在安徽等省开展试点, 组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成效显著。然而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新生产物, 仍有些联盟发展不够成熟、有待完善。因此, 本文选取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一成功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联盟的产业化运作深入透析, 以望获得一些启示, 为更多产业联盟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二、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
(一) 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情况
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在安徽省开展试点工作以来, 安徽省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为载体, 积极探索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模式。汽车领域率先顺应这一时代潮流, 以安徽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为依托, 成立了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形成互通互动的产业链条。随之, 安徽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应运而生, 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都在筹划准备中。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已初见成效, 但由于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联盟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长效规范的机制, 致使联盟发展受阻。因此, 研究典型成功联盟模式对产业联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基础及其目标
2010年7月18日, 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蚌埠市成立。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化工材料和产业基地。安徽省的有机硅材料、苯酐、硫化染料等化工材料在储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全国前列;合肥、蚌埠等城市是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丰原生化、天润化工等新材料生产企业实力雄厚;联盟吸纳同济大学、安徽大学、南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 技术实力雄厚。
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周边各种资源优势, 调动各方力量, 互惠共赢, 共同发展。针对单个主体无法独自完成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现实, 联盟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保障开展创新工作,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快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增强化工产业的综合实力。
三、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作过程及特点
创新战略联盟本着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探索出一条产业化运作的新路子。基于对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调查分析, 得出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对接运作模式, 如图1所示。
(一) 技术需求
技术需求是创新战略联盟的首要动力。以往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 而这一战略联盟更关注的是企业主体的需求, 强调市场导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多数企业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商业化能力弱等问题。一般而言, 企业自身实力越强大, 对技术的需求越紧迫, 创新意愿越强烈。正是对技术的渴求促使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推动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
(二) 项目研发
学校和研发企业在人力、技术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别。一般来讲, 高校集中了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人才, 而一般研发企业集中了产业开发技术和工艺准备等方面人才。有效创新联盟集中了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组织机构, 使高校、企业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原则, 积极接纳同济大学、安徽大学、南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以及安徽省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人才, 实现共同研发以提升创新能力。同时, 联盟成员丰原生化、天润化工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样是重点骨干企业。联盟将产、学紧密结合, 集中研发项目, 攻关技术难题, 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 形成联盟研发实力的核心要素。
(三) 中试放大
中试放大是指在联盟研发项目成功后, 将研发成果应用于企业的产业化运作过程, 以检测放大生产后研发项目的可行性, 保证科技成果在研发和生产时的一致性, 降低大规模产业化实施风险。中试放大阶段是工业生产的缩影, 是新产品研发历程的转折点。通过中试放大,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完善生产线路, 制定出产品的质量标准, 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核算, 为正式生产的各项指标提供依据, 降低实施风险。
(四) 产业准入
经过中试放大阶段的验证、复审, 对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分析, 然而研发项目能否进行产业化实施, 还要综合考察项目在许可规划、统计、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是否达到产业准入标准。制定产业准入条件, 统一行业标准, 就是要强调产业技术标准, 这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点之一, 联盟强调以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方式扩大生产, 延长产业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联盟的产业优势, 促进产业的科学发展。
(五) 产业化实施
产业化实施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由于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和市场主体, 受市场影响较大, 要有效地将各阶段衔接起来, 使产业化实施顺利进行, 就要对产业化模式、投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做出分析。安徽省产业创新联盟将企业作为核心力量, 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大学、科研单位在产业化实施中参与有效管理及统筹规划。同时, 政府对联盟建设融资支撑平台给予支持。
(六) 应用
研发项目经过产业化实施逐步推广应用于国内外市场, 并创建客户信息反馈平台, 接受市场检验, 发掘研发项目潜在的不足之处及新的客户需求, 即对产业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而进入新一轮的技术需求分析。如此形成战略联盟动态推进的循环过程。
四、安徽省化工新材料创新战略联盟管理过程及特点
安徽省化工材料创新战略联盟管理过程包括征集项目、研发项目、熟化项目、实施项目和要素对接五个环节, 实现研发技术应用于产业。其管理过程是一个技术→熟化→推向市场的过程, 是一个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社会资产的转变过程, 区别于过去的技术→转让→资本的过程, 在其管理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联盟本着降低风险,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原则, 征集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项目。
第二, 研发环节, 注重发挥联盟成员的联合优势, 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企业对市场信息有敏锐的洞察力, 而高效、科研院所拥有极具创新能力的专家人才。通过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 既能提高研发效率, 又具实用性、可行性。
第三, 联盟通过熟化项目, 对各环节跟踪观测, 及时发现、解决生产中可能存在的技术、管理等问题, 从而避免实施风险, 更大限度地挖掘项目潜力。
第四, 联盟项目实施过程中, 注重多方共同参与有效管理。
第五, 要素间协调衔接是关键。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要素有:资金要素、技术要素、人才要素、信息要素和政府行为要素。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始终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政府行为等要素贯穿于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 实现要素有效对接,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结论及建议
(一) 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 强调市场导向
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联盟要积极跟进市场发展步伐, 了解市场对技术需求状况, 开发潜力市场, 将市场与技术紧密结合, 形成联盟的创新合力, 才能应对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二) 联盟成员提高对产业的关注度及创新积极性
联盟成员深入关注产业发展趋势, 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 并积极投入创新要素, 形成联盟集体竞争优势。尤其是对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创新活动, 创新单位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 加大研发经费、试验场所 (即中试基地) 等方面投入力度, 以期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 加强联盟成员的密切合作
联盟成员的相互协作, 是联盟有序发展、互利共赢的保障。安徽省化工新材料创新战略联盟的健康有序运作依赖于联盟成员的积极合作、紧密配合。高校、研究院所提供先进的科技人才资源, 生产企业精准把握市场状况, 提供实验场所、经费等, 相关部门提供政策环境, 缺一不可。
(四) 建立高效的风险机制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在不断增大, 创新联盟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风险, 因此创新联盟的风险承担机制备受关注。创新战略联盟不是独立的法人, 对其风险的承担, 联盟各方要通过契约形式明确界定。除此之外, 还要借助于商业信誉、商业道德乃至司法强制力来构建高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起步较晚, 要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积极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发挥后发优势。同时, 也提倡国内产业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的国际企业缔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和国家经济实力。
摘要: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 企业间、国家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一产品的竞争、单个企业间的竞争, 创新战略联盟间的竞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对安徽省化工新材料创新联盟的研究, 深入分析创新战略联盟的运作、管理过程及特点, 并由此得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新战略联盟发展。
关键词: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化运作
参考文献
[1]胡争光, 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 .
[2]凌岚.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J].安徽科技, 2009 (11) .
[3]梁昌勇, 方治国, 张健.创新群落的结构及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5) .
[4]韩立民, 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 (6) .
[5]庄卫民, 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5.
化工产业的希望绿色化工 篇9
20世纪中叶, 科学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 越来越引起人类担忧的是全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大量“三废”排放, 这些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失调, 对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 研发绿色化工技术势在必行。
1 化学工业现状
化学工业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工业, 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衣、食、住、行乃至当代高科技的发展都与化学化工的进步直接相关, 因此, 化学工业所表现出的“环境污染”和“特殊贡献”两重性, 对广大化工研究人员和生产人员提出了挑战。最初的办法是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 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开展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发展了水处理技术,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噪声治理技术等环境保护手段, 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人们发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生产规模的迅速增长, 环境治理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环境污染的速度, 而且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不断上升。地球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而迅速恶化, 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 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 这就是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 倡导绿色化生产, 从污染源头防止污染发生,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化学工业, 只有用“绿色化学工艺”来替代传统化学工艺, 实施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 才有可能完全改变化学工业的面貌, 使化学工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产生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清洁生产, 即绿色化工。
2 绿色化工的原理
通过利用一系列的化学原理与方法来降低或除去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与产生, 使化学产品或过程的设计更加环保化, 包括所有可以降低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方法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无害化工过程, 被称为绿色化工。绿色化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 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
3 研发绿色化工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化学污染问题日益被提高到愈来愈重的位置, 在各地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 环境污染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由此催生各类厂矿企业加大绿色环保、绿色产品的研发, 尤其是化工类企业更是下大力气进行科技研发, 探讨环境友好, 节约能源的新工艺;探索绿色原料, 尽可能选用无毒无害的化工原料进行化学合成;开发绿色工艺, 利用全新的化工技术, 从工艺上清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做到清洁生产, 最终实现废物的零排放;生产绿色产品。近几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加大了《绿色化学与技术》院士咨询课题, 并多次召开了研讨会, 探索“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 由此推动了绿色化工的发展。
4 研发绿色化工的内容
1) 选择可更新的原材料;设计低公害的化学合成方法;原子经济性化学反应;应用催化转化并开发新催化剂;设计更安全的化学产品和化工过程;降低化学过程能耗, 尽可能采用在环境温度和常压下进行的合成方法;尽可能不用助剂或附料, 必要时选用无毒的助剂或附料;选用本质上更安全的化学产品;防止产生污染的过程分析;化学品的可降解性。
2) 研发可替代的原料、试剂、溶剂, 新型催化剂与合成过程等等。如通过对废弃的物质进行处理, 将其转化为动物饲料和有机化学品;利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剧毒的光气、氢氰酸生产有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常用的有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代替有机溶剂作为油漆和涂料的喷雾剂等。
3) 具有可回收利用性、可处理性或可重新加工性能的清洁化学产品,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有: (1) 可降解塑料。目前, 降解塑料主要分为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 (2) 氟氯烃替代产品。臭氧层的破坏是当前国际上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臭氧层必须禁止使用CFCs (氟氯碳化合物) 。 (3) 绿色涂料产品:传统的涂料产品含有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 污染环境, 危害人身健康。不含VOC的绿色涂料产品主要为:水基涂料、粉末涂料和无溶剂涂料。在绿色产品的要求下聚合方法也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乳胶型涂料方面通过改进的微乳聚合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固含量高达30%~50%, 乳化剂含量为1%~5%, 微粒小于2nm的含反应性官能团的丙烯酸酯类乳胶, 其VOC含量为零。
5 研发绿色化工的经济实用性
绿色化工是解决污染问题的一种根本方法, 与传统的污染处理不同, 绿色化工通过改变化学产品的结构与性质或产生工艺过程来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与使用。绿色化工通过设计或重新设计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 使其具备所需的特性又避免或减少有毒基团的产生与使用。同时, 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 副产品极少, 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 实现零排放。因此, 研发绿色化工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 亦可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 提高化工过程的经济效益, 对化工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的持续推进, 绿色化工产品将以绿色优势赢得市场。短期来看, 推进绿色化工技术和生产规范会提升生产成本。长期来看, 随着社会和公众对绿色化工产品的认可, 通过推进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化, 先行的企业和产品将会赢得公众, 赢得市场;许多尚无绿色意识和改进措施的产品将被禁止而为绿色替代产品提供机会。因此, 开发绿色化工前景广阔, 应用广、实用性强、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化工产业创新 篇10
三大举措驱动跨越
当前, 石化产业正处于世界能源结构发生转折、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产业竞争加剧的复杂时期, 全球石化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新的特点。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已跨上新的平台、站在新的起点上, 面对矛盾和挑战, 如何破解制约发展的因素、加快石化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呢?“去产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这三大举措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是壮士断腕去产能。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石化行业发展的毒瘤, 尤其是传统化学品行业成了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如重点产品产能利用率:原油加工65.5%, 尿素企业71.1%, 烧碱行业78%, 聚氯乙烯行业69%;甲醇行业63%, 除草剂草甘膦42%。去产能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 落实好7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 落实好印发全行业的《石化产业调结构促升级三年实施方案》明确的四大领域、12个行业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使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二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如果创新搞不上去, 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 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因此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均已发布, 石油化工行业将集中力量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加大创新力度,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组建一批公共创新平台。
三是绿色发展。7月初石化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石化行业绿色发展大会, 对石化行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征求了意见, 倡议全行业走“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新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保障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提出了全行业减排和各行业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确立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目标和电石法聚氯乙烯汞污染治理路线图。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石化行业的关键时期, 我们这一代企业家肩负着带领中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的历史使命, 不仅要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力度, 更要加大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 加快石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大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步伐, 共同打造石化产业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开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为产业转移搭建交流平台
今年以来, 中国化工报社围绕行业中心工作, 围绕企业核心业务, 进一步强化新闻舆论工作在经济工作主战场作战意识, 强化权威人士、企业家等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突出企业家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探索性地推出了企业家沙龙系列活动。同时, 通过报纸、杂志、网站、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媒体手段强化推广与传播, 扩大沙龙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在渤海新区举办的这次沙龙, 是众多沙龙活动的一部分。
产业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8月3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要统筹优化产业布局, 全面启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 新建炼化项目全部进入石化基地, 新建化工项目全部进入化工园区。同时, 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相结合,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发展专用装备制造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化工企业搬迁究竟选址何方?产业转移该如何有效开展?哪些产业和区域值得投资?在我们的企业家沙龙上, 可以聆听到专家、园区管理者和企业家的意见。
没有升级的搬迁是失败的
中国城镇化史也是一部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史。对于企业来说, 搬迁一定要伴随着升级, 没有升级的搬迁注定是失败的。企业要开展诊断工作, 提升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竞争力为依据, 推进产业优胜劣汰;把握市场机遇, 发展高端产品;扩大对外合作, 促进多元投资。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将多个产品 (产业) , 或依据产业类型, 或依据地域, 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划分, 确定最具竞争力的战略业务或核心产业, 并对核心产业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化工园区存在与周边环境敏感点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情况, 甚至有园中村的情况。近些年, 化工园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都很快, 化工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都在不断修编过程中, 但是在实施层面冲突较多, 例如规划搬迁的居民点久拖不搬, 规划作为绿化隔离带的区域演变成向园区提供社会服务的违章建筑区, 带来安全隐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有关要求和措施。工信部近期正式启动编制京津冀地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 并提出工作原则、工作重点和实施进度要求。
“十三五”时期, 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战略以优化石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化工、发展化工新材料、推进化工新能源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产业体系高效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科技创新集成化将是主要发展路径, 以企业结构体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 推动我国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0年奠定我国升级为石化化工产业强国的基础。
石化行业全行业都要加大创新力度, 拓展技术和低碳资源合作渠道, 发展绿色产品和高端产品。全球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正向高端化和特种化方向发展, 发展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和技术, 提升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从以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高端化工产品方向转变。具体来说, 就是发展清洁能源、提高低碳原料如天然气、轻烃等的应用比例;发展高端专用树脂、特殊功能的工程塑料、功能膜材料、特种纤维、新型绿色专用化学品、高效肥料和低残留农药等。
科学有序实现转移
化工产业转移的首要问题就是转移到哪里去, 我认为一要按规划实现转移。二要向有环境容量的地方转移。如果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排到全国后10位了, 那么有新排放的项目就应该不批。三要向有发展空间的地方转移。有空间的地方才能建起新区, 不能完全依靠拆迁来建设。四是要向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转移。化工企业的产业链以及安全问题很重要, 在产业转移中应该对此加以考虑。
渤海新区所辖一市四区, 即黄骅市、临港开发区、港城区、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 面积2400平方千米。地处环京津、环渤海中心地带的沧州渤海新区, 既面临河北沿海率先发展的难得机遇, 更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千载良机, 港口、区位、交通、空间、产业、政策等六大优势加速转化, 迎来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期”。
譬如港口优势, 下辖的黄骅港是环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长性的深水亿吨综合大港, 现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 跃居中国第一能源大港。北京、湖北、吉林等地的企业都在考虑向这边转移。区位优势, 渤海新区距北京只有220千米, 与天津“零距离”,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是河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空间优势, 我们的土地不是农用土地, 不用转指标, 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产业优势, 初步形成了以炼油为龙头, 以大型合成材料、盐化工、精细化工、炼化一体化为主导, 以中海油等央企和地方炼油企业为主体, 上下游互动循环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 渤海新区将重点打造以炼油、乙烯、芳烃为龙头, 以精细化工为重点, 以煤化、盐化相协同的“三化合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向有容量有潜力园区转移
目前我们在河北衡水有一个下属企业, 这是一家有待入园, 同时又要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在充分了解渤海新区后, 我们的工作小组正在协调相关的入园手续, 进展顺利。另外, 我们还要协调跨市区的能源指标。现在对渤海新区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我们的信心也更强, 将加快入园工作。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兼副总经理李泽之
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航天煤气化气体、专利专有设备、工程设备、总承包等。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 我们现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供应工业气体。我们在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非常关注行业投资发展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 未来我们在继续提供1000吨级和2000吨级气化炉的基础上, 还将发展2500吨级的气化炉, 着力实现气化炉大型化, 把煤化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参加这样的沙龙, 受益匪浅。渤海新区在产业转移上有很大的优势, 我们对这里有信心, 而且之前也做过了调研, 今天通过交流, 更加增强了我们在渤海新区投资的信心。
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安
利民股份是一家农用杀菌剂制造企业, 位列中国农药企业50强。此次沙龙活动的专家发言, 高屋建瓴、客观详实, 从战略的高度让我们了解到化工行业整体发展的态势及政策导向。利民股份发展至今, 也有一些新的思考与转型发展需求。参加今天会议后感觉渤海新区地域、环境等特征非常适合化工行业发展, 我们期望有机会能在此地合作发展。
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贾邦泽
我们的子公司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 目前就在渤海新区内。我们企业今年总体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 目前固定资产是90亿元左右, 净资产是70亿元。老话说宝地养人, 其实宝地更养企业, 临港公司在渤海新区逐步发展壮大, 实现了从基础化工到农药的发展。我们会不断增大在临港园区的投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经济运行处处长范敏
渤海新区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要加大宣传的力度, 在全行业进行宣传。另外, 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当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政策层面的问题, 此方面我们联合会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希望和园区能有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韩振飞
我们是为园区企业提供工程设计和建设服务的工程公司。这次参加沙龙有两点体会:一是园区的基础条件对吸引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现在企业对园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外, 还考虑包括环境容量、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链耦合等的园区综合能力。全国部分园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而渤海新区在土地、资源、交通、环境、发展空间和成熟度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建议重点引入支柱型石化产业, 加速推进发展。二是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 无论是产业的升级还是产业链的延伸, 我们的工业4.0和两化融合步伐都要加快。石化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改造和升级是大势所趋, 希望引起行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工程公司作为综合甲级资质的工程公司, 已经在工程设计的数字化交付方面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可与企业和园区进一步探讨。
巨化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规划管理王志强
巨化是成立于1958年的老企业, 我们的核心产品是氟化物, 其他还包括基础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十二五”期间, 巨化淘汰了27套老装置。“十三五”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向四新产业转移: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和新用途。临港园区和巨化有很多合作机遇。
沧州大化有限公司聚海分公司党委书记韩化成
我们是最早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之一,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去产能、抓创新、上下游产品连接、产业延伸的环境下, 今天的沙龙对我们很有启发性。二是渤海新区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对园区所有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园区各级部门服务意识非常强。我们集团公司2015年处在一个最艰难的阶段, 集团公司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 到今年6月才实现了盈利。
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峰
我们是一家煤化工公司, 沧州旭阳化工是旭阳的第四个生产基地, 选择临港化工园区也是经过六七年的深思熟虑。我认为这个园区非常适合搞化工产业, 整个河北省搞重化工工业最合适的就是这里和唐山, 而渤海新区的机会可能更好一些。旭阳自己也做了一个5年规划, 希望利用5年的时间形成一个除了焦化之外的第二个支柱行业。今天的沙龙, 对旭阳下一步怎么走以及第二个支柱行业做什么有非常大的启发。
河北鑫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清江
河北鑫海集团是一个炼油企业, 也是渤海新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今年能够实现利税3亿~4亿元。渤海新区这地方可以说是人好、地旺、发展前景广, 非常适合化工企业在这里发展。
唐山三友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项目主管鲍雷雷
唐山三友集团是全国制造业500强, 国内纯碱、化纤行业排头兵, 在行业内首创了“两碱一化”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
化工产业创新 篇11
王龙集团作为国内最主要的山梨酸外售企业,其停产直接影响到下游山梨酸钾制造企业的开工情况,考虑到全球7-8万吨左右的山梨酸钾需求体量,行业内部产生正反馈循环—王龙停产山梨酸供应收缩→下游钾盐工厂停工→大厂提高钾盐产量→山梨酸供给继续收缩。根据我调研了解,余姚市环保、安检部门已进驻厂区,并且暂时没有复产时间表;同时国内山梨酸(钾)的主要生产商山东金能目前已停止其产品的对外报价。
乙烯酮-双乙烯酮-双乙甲酯产业链供给端冲击超过60%:天成生化与王龙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双乙烯酮-双乙甲酯生产商,其产能关停将直接对双乙烯酮产业链供给端产生超过60%的冲击;同时考虑双乙烯酮的极端紧缺影响到下游甲酯的开工率,对甲酯供给端的冲击可能要远超过其表观产能30%以上的水平;山梨酸的短缺或将刺激乙烯酮-山梨酸的转换率从而进一步加剧双乙烯酮的短缺。
VE全球供需格局发生改善进一步提振双乙甲酯需求:帝斯曼公司本次对其全球最大的VE产能降低开工负荷并停止对外出售,将对行业供需格局产生极大改善。该生产基地拥有2.5万吨VE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25%。预计未来国内VE的出口情况将进一步大幅改善。
建议重点关注醋化股份、新和成以及浙江医药等。
石油和化工产业转移战略解析 篇12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东西部合作互补性较强, 要抓住“十二五”开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新机遇, 创新合作方式, 逐步建立省际区域政府间协商对话机制、重大项目对接机制及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 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西部合作要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并举, 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方向,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避免落后产业转移到西部。
传统产业有序转出
东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 辐射中西部, 是全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 东部要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资源型传统化工产业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腾出空间发展高端制造产业。
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中,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七省三市。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医药石化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叶秉海告诉笔者, 由于受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比较早, 浙江省最初是将一些传统项目往苏南、苏北转移, 然后逐渐向内陆发展, 现在浙江省很多石化项目都在往中西部转移。他强调, 转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迁, 而是在转移过程中, 将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化产业处李颉介绍, 上海结合自身石化产业发展特点, 目前已经制定了结构调整规划、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杭州湾北岸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由于很多化工企业的实体部分并不在上海, 特别是一些外企, 因此要先通过走访上海全部1000多家化工企业, 摸清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 计划先将内环的传统化工产业进行转移, 然后以此类推, 最终发挥腾笼换鸟的功效。
李颉表示, 在“十二五”期间, 一些有市场、有效益、有环保治理措施、能耗低、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企业将转移到外地, 比如上海限制发展煤化工产业, 鼓励煤化工企业到外省市发展。目前, 上海华谊集团已经与内蒙古和安徽等省份建立了合作关系, 将其主要生产基地落户中西部。
“目前, 山东省化工产业的转移重点是转移化肥生产能力, 省内化肥产能太大, 急需向中西部转移。”山东省经信委原材料产业处处长王万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山东省通过制定财税、土地、人员安置、信贷、项目立项、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政府推动与企业意愿相结合, 加快氮肥等过剩产业向具有资源优势、电力价格较低的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转移, 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等地, 通过搬迁改造, 在省外建设新的产业区。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产业协调处副处长金一帆向笔者介绍, 一方面, 福建省在省内完成产业转移与调整。由于福建省省内发展不均衡, 龙岩、三明等老区甚至比一些西部地区还落后, 因此, 福建有针对性地引导传统化工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 特别是转移一些沿海产能过剩, 或者已经不适合在沿海继续发展的石化产业, 并在转移过程中提升产业档次, 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另一方面, 完成省际之间对接项目, 福建省与宁夏、新疆、安徽等省份都已开展合作, 转移了一批传统产业。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还吸引了很多福建民营企业前去投资。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子填表示, 近年来, 广东省通过充分评价资金、市场需求、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技术、产业基础、安全保障等条件的优劣因素, 已经将电石、黄磷、合成氨、烧碱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淘汰。同时, 向中西部转移建材、陶瓷等优势产业, 助推中西部产业升级。
“不能把不合乎产业政策的、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 这是产业转移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江苏省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与信息部主任马建平强调, 产业转移需要一个过程。石化产业由于关联度大, 一些企业在沿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往往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迁移, 或者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成迁移。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精心布局, 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效应。当前, 长江沿岸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已经慢慢在沿海布局, 而且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技术水平上, 新建项目比原有项目均有所提升。
马建平说, 2012年江苏省已经发布了《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 江苏省发改委也组织编制了关于江苏省石化产业区域调整优化的相关规划。
从资源采掘转向精深加工
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中, 按照各省优先承接和发展的需求排列, 化工进入了大部分西部省份优先承接产业的前3位。在西部省份工业发展总体导向中, 能源化工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等字眼频繁出现, 依托西部地区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 西部各省份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化工产业接替区。
在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上,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评价西部产业转移时表示, 随着东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 逐步由以能源、矿产资源采掘为主的初加工向资源精深加工转变。
按照2012版《目录》, 甘肃天水、兰州等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会长马中学告诉笔者, 作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的石化工业是甘肃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点行业。甘肃有比较完整的石油和化工工业体系, 目前甘肃石化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和传统产品为主, 其中原油加工、乙烯、磷铵、电石、TDI、碳纤维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在西部省份中尤为突出。
据马中学介绍, 以陇东为代表的西部资源地正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基地, 兰州等地依托当地石化企业也在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甘肃2012年已先后到山东、湖南和长三角等省进行了相关产业的考察对接, 今后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 将注重延伸现有产业链, 引进高附加值产品项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甘肃石化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将在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突出石油化工和光气化工优势, 发展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等, 在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现代高载能产业、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在金昌武威经济区重点发展国家级新型工业化有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氟化工产业、碳基新材料产业等。”马中学说。
新疆因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 现已成为投资热点地区, 众多中央企业纷纷扎根新疆大手笔投资、建设大项目。与甘肃一样, 新疆优先承接的产业首选也是化工。新疆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化工业处处长王普明告诉笔者, 新疆在承接产业转移上, 一直在向精深加工方向走, 比如用电石尾气生产1, 4-丁二醇、乙二醇等产品。王普明说, 按照2012版《目录》, 新疆将优先承接焦化副产品精深加工、合成橡胶等新材料及其深加工、专用精细化学品、高性能纤维等产品, 可以看出, 新疆的化工产业已经明显趋向油气、矿产资源的下游深加工。
内蒙古的石化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起步晚, 但正因为没有什么包袱, 也更容易描绘一幅新的化工发展蓝图。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柳华民告诉笔者, 内蒙古具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化学矿产品等资源。“在承接产业转移上, 内蒙古将在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硅化工精细化工等关键领域重点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优先承接焦化副产品精深加工, 新型环境友好型涂料、染料、电子用化学品、油田助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 现代煤化工, 高等级道路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特种沥青等产业。”柳华民说。
重庆进行资源深加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更为明显。在2012版《目录》中, 重庆板块工业发展总体导向中, “精细化工”被多次提及。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涪陵、大渡口、荣昌等地, 渝东北地区的万州、开县、丰都等地均是承接精细化工的地区, 将优先承接乙炔化工、清洁环保聚氨酯涂料、高性能涂料、聚甲醛等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重庆市经信委化工医药工业处处长李永定告诉笔者, 重庆原先主要是天然气化工, 以基础化工原料为主, 近年来精细化工的比重逐步提升, 产业链逐步拉长, 产品附加值也越来越高。
青海、西藏等盐矿较丰富的省份, 也正在由初级开采加工向特色盐化工产业与盐资源综合利用转变。
但在西部产业层次提升、产业链延长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甘肃为例, 马中学告诉笔者, 甘肃自然环境相对较差, 地理位置不延边、不靠海, 也不属民族省份, 融入国际化难度较大。同时, 一些项目受征地、远离央企决策总部、远离市场等因素影响, 进展缓慢。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行业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
紧绷绿色发展这根弦
2012年,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直有人担心西部发展的步子太快, 会来不及搞好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但笔者对多个西部省份采访发现, 各地都已紧绷绿色发展这根弦,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不仅在项目承接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 且优先承接绿色化工项目。
据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透露, 重庆2009~2011年实际利用内资3年分别迈上1000亿元、2000亿元、4000亿元台阶, 年均增速超过80%;陕西2011年实际利用内资2820亿元, 2012年上半年已达到1853亿元;云南“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内资超过4000亿元, 是“十五”的7.79倍;宁夏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资金4年翻了3番多。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速度越来越快。
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开始, 业内专家就一直提醒“不要走东部发展的老路, 不要将东部淘汰下来的落后产能搬到西部继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 西部省份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 从《产业转移目录 (2012年本) 》可以看出, 一些西部省份在优先承接的化工项目上已经倾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产业和一些绿色产品项目。
“以前只要愿意来重庆投资的我们都非常欢迎, 但现在已经有选择了, 附加值低的、有污染的项目都不允许落户重庆。重庆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正好在三峡库区, 如果环境污染了, 不光是重庆, 整个长江中下游都会受影响。”重庆市经信委化工医药工业处处长李永定说。
李永定告诉笔者, 重庆承接的转移项目从规划到审批都非常严格和谨慎, 引导重庆市的化工产业园区式发展。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批复的西部3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中的一个, 李永定告诉笔者, 园区目前严格按照规划只引进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 其他重化工项目基本进入长寿化工园区、涪陵化工园区和万州化工园区。
新疆对项目筛选的严格程度丝毫不亚于重庆。新疆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化工业处处长王普明告诉笔者, 很多企业来新疆投资都是看中了资源, 但新疆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环保要求有时候比国家更严格, 比如石河子地区对污染大的产业施行比国标还要高的标准。
王普明介绍, 新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坚持生态环境、资源开发都要可持续, 前期把好关, 确保达到有些行业要求的环保投资比重, 项目投产前要通过环保部门的竣工验收才发生产许可证, 投产后还要实时监控。
“环保确实比前几年重视多了, 并不是为了承接产业转移什么都不顾。现在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在增强, 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比较在乎, 不像以前为了经济发展, 政府想怎么干老百姓都可以接受。”王普明说。
磷化工大省贵州重点发展的项目, 大都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关。高硫煤清洁转化, 利用劣质煤发展精细煤化工产品, 磷矿高效开采, 中低品位磷矿/尾矿采选利用, 磷矿伴生氟/碘资源综合回收, 磷石膏、黄磷尾气及磷渣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都在2012版《目录》之列。
此外, 陕西的焦化副产品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 内蒙古的褐煤提质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青海的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甘肃的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及制剂, 宁夏的环境友好型涂料、油墨、颜料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 新疆的新型环保型涂料、染料、中间体、催化剂等, 都是受到鼓励的的绿色代表。
【化工产业创新】推荐阅读:
海洋化工产业10-23
煤化工产业基地11-01
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05-21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10-21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10-21
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10-19
化工新材料产业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10-02
盘锦市石油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08-02
化工创新06-27